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2024-10-01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共12篇)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篇1

一、医疗机构中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意义非凡

(一) 促进新医疗体制的建设

在新的会计制度明确以前, 中国的公立医院一直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体制缺陷, 那就是“以药养医”。但是当今我国的医疗体制的改革把公立医院看作公益性,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严格明确我国公立医院的管理运行制度, 用“以药补医”代替“以药养医”, 从而表明医院首先要从会计制度的改革开始入手。想要减少病人的医疗负担, 就必须要知制定一个合理的医疗价格, 加强我国医疗机构对财务监管的力度, 保证公立医疗机构真正具有公益性。所以相关政府机构要继续的加大投入公共卫生事业, 公立医疗机构也要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疗改革, 废除原有的医疗会计制度, 实行新型的《医疗会计制度》及其有关配套的法律法规。此外, 有关部门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财务会计的管理工作, 强化医疗机构体系的财务监督, 切实落实我国的理疗改革制度。

(二) 有力的促进了财政及其财务制度的完善

新型会计制度的推出进一步的促进了财政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 让我国的财务管理更加的精确化和科学化。中国初步形成的现代财务的预算管理机制还包括了部门的预算、政府采购以及国家集中的收付等这些方式, 政府的工作也越来越精确化与科学化。这就强烈的要求我国还要进一步的完善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机制, 合理的调整会计核算的内容及其方法, 增强对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要重视注册会计师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增强中国医疗机构的监管强度和审计能力, 尽力保障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及透明化, 保障了财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 有利于提升医院的业绩

进一步的完善财务管理工作能有效的提高公立医院的竞争力以及业绩。国家财政的支持是公立医院资金的主要来源, 因此公立医院的业绩想要得到提高, 那就必定要加强管理公立医院财会的核算, 强有力的支持了公立医院所做的重大决策, 提高了管理的水平。财务以及会计管理工作是医院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 也是医院重点整改的内容。新型的会计制度是对我国旧会计制度的补充与完善, 提高了财务会计信息的精准度, 给我国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会计制度在新型医疗机构中所具有的特点

新出台的《医疗会计制度》进一步的明确规范了公立医院中财务会计的核算工作, 这里包括综合医院、中医院、疗养院以及门诊等。与以前的会计制度对比之下, 新型医院会计制度变化的地方有很多, 其中非常全面的表现出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所在, 强化了医院成本的核算以及支出的管理。在试用的范围、医疗成本的核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以及医院的财务报表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其主要变化在于:

(一) 调整医疗机构中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

根据医院类型的不同, 新型的医疗会计制度也分部制定出了不一样的财务会计管理方式, 使其使用的范围以及会计核算的管理规章制度更为详细具体。以前的会计制度只是适用于区域内不同级别的相对独立的公立医疗机构, 新型的会计制度比这更加完善的地方就在于它除了同样的适合区域性的公立医院之外, 还适用于由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团体自己筹办的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 但是这其中不包括城市社区的卫生服务站以及乡镇的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单位。

(二) 精细了收支分类, 更加精确和具体了会计核算工作

新出台的会计改革制度合理的调整了医疗机构的支出, 严格的依据支出的用途以及收入的来路划分, 分别对医和药进行改革,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降低药品加成的部分用于医院的补偿。改革规定要详细的核算药品全部的收支金额, 再根据业务的需求, 把收支分类中专门用于科研项目的支出单独列出来核算。这些具体的规定全部都表现出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 规范了用于科研项目的收支, 这体现了整体的公平合理性。简单的科研项目、医疗以及教学项目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医疗机构, 把旧制度中没有用于研究和教学的投入全部划归到收支管理中去, 只是把这些资金看作是专用基金, 长时间以来, 就不利于反映真实的医疗机构整体收支状况。但是新出台的会计制度就把用于科研与医疗项目的资金进行详细明确的归类, 并且把用于教学以及科研项目的投入也全部纳入了收支管理的范围内。

(三) 强化了会计核算的基础, 使核算的方法更加简便实用

新出台的医疗会计制度大幅的提高了权责制的使用范围, 国家财政部门把“医院会计实行权责制基础”编入了新规之中, 并明确的表示了医院会计的四要素, 其中包含资产及净资产和收入以及费用负债。自从会计核算权责制度实施以来, 原来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收支实现制度就不再用于核算的准则。以前实行的会计制度中只是规定了一部分的岗位实行责权发生制, 其法律的地位依旧属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不可以全面用于权责发生制, 其中旧制度没有明确的划分资本化的支出以及权益性的支出。在新出台的会计制度规定中取消了修购基金, 只是对其固定资产实行计提折旧, 更加清晰透明的展示医院内部资产的负债情况。旧制度中修购基金的计提标准不是依据其固定的资产价值, 主要是把核算医院的收入和结余作为计提标准, 因此实行这样的计提折旧方式就可能会出现大于医院的固定资产或者计提不足的情况。在加上固定的资产不进行计提折旧, 就导致了账面显示的价值永远为初始计算的价值, 给医院的资产增添了大量的水分。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逐渐的重视医疗保障问题。医疗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 医疗机构中会计、财务报表审计等新的会计制度试点的运行对医院会计的核算及其管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中国新型事业单位标准体系的建立, 我国的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下面以医疗机构中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为话题对新型会计制度的好处进行阐述。

关键词:医疗机构,会计制度,医疗改革

参考文献

[1]蔡建良.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影响[J].2012 (22) .

[2]狄艳辉.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改革之我见[J].财经界 (学术版) .2010 (10) .

[3]胡灵芝.医疗机构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财经界.2010 (04) .

[4]刘源.浅谈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改革[J].中国卫生资源.2010 (01) .

[5]李瑞君.医院会计制度的变革环境与措施分析[J].会计之友 (中旬刊) .2009 (06) .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篇2

------在2011年定结县农牧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定结县卫生局局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扎多

2011年2月27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新年伊始之际,经县委、县府的批准,今天召开2011年定结县农牧卫生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地区卫生暨人口计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一五”卫生发展成就,表彰“十一五”期间全县卫生系统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分析当前医药卫生改革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个中心,全面部署“十二五”卫生发展任务和2011年卫生工作,统一思想、团结奋斗,继续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级卫生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重点任务,使我县卫生事业始终保持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实现“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待会儿,土登县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悟,抓好落实。

下面,我代表定结县卫生局作工作报告。

一、“十一五”卫生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以及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卫生系统各部门始终牢记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科技兴医和人才战略,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十一五”期间医药卫生及人口计生发展成就 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全面加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我局高度重视新农合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提高农牧民的受益水平,引导农牧民踊跃参加,截止2010年,覆盖率已达到100%,农牧民参合率逐年上升,参合率从05年的86%到09年93%,2010年的农牧民参合率为96.00%,比05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比09年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5年来,合作医疗筹资总额1313.36万元;其中四级财政配套资金1158.25万元,个人筹资155.11万元;总支出832.02万元,基金使用率达到63.25%。共开展“三下乡”免费送医送药活动34次,累计看病给药165000人次,同时我县农牧民住院费用即使结算制度已从2010年10月15日起正式执行。二是公共卫生工作成效显著。我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防群控”的工作方针,制定出了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乱等应急处理预案。健全和完善了疫情监测网络和信息报告系统,地区、县、乡三级卫生部门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实现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积极组织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儿童“五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新增疫苗接种率达到了90%,以乡镇为单位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覆盖率达到了100%。全面开展了流感、麻疹等15种重点传染病监测,有效遏制了麻疹、流行性出血热、布病等疫情的传播,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和慢性病等重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具统计:“十一五”期间,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第一轮应种共计6015人次,实种5972人次。第二轮应种共计6071人次,实种6050人次,接种率达到99%。结核病管理治疗共计118人,其中新发涂阳69例,涂阴49例,其中:治愈68例,治愈率98.55%,涂阴完成质量100%。

三是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工作得到发展。“十一五”期间,不定期地联合县工商等相关单位,在全县范围内对卫生食品经营点等进行了大规模的食品药品卫生检查,共计更换卫生许可证169本、发放健康证115本。2010年7月,日屋物交会期间我局专门成立卫生安全监督小组对涉及食品安全的餐饮企业等进行严格的监督排查,确保了物交会的顺利进行。2010年10月,我局食品卫生监督科还对全县的20家餐饮企业开展了食品卫生等级评审,进一步对我县食品卫生安全起到了规范作用。

四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大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全县卫生系统共争取资金1880.66万元,建设完成了2个县级医疗卫生项目,其中疾控中心办公大楼总投资111万元、占地面积515平方米,县卫生服务中心总投资1400万元、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截止2010年底,新建、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0所,建设面积达到2464平方米,总投资369.6万。05年全县医疗技术人员65人,2010年我县医疗技术人员扩充至171人,扩充人员数达106人,确保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员,共举办卫生技术人员培训50多期,累计受训600余人次,服务体系建设和群众就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五是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全面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儿童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落实“降消项目”,加强“三网监测”,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强健康教育,实施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项目,截止目前共救助孕产妇1540人,支付救助资金587000元,妇女、儿童健康得到了有效维护。从2005至2010年上半年,孕产妇死亡率由1948/10万下降至700/10万,婴儿死亡率由5.14‰下降至4.0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6.55‰下降至5.98‰,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由15.58%上升至44.00%,比2009年的21%增长了23个百分点,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六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截止2010年9月底,全县总人口达到19295人,育龄妇女5646人,已婚育龄妇女4861人。实施各类计划生育手术2100余例,综合节育率达91.96%,死亡率05年的为5.27‰降低到09年的4.61‰,10年的死亡率为4.4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23‰,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婚育新风等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累计享受“一孩、双女”政策的100人,预算资金累计为352080元。累计享受特殊子女家庭的人数21人,预算资金累计为121170元。共计对跨省流入的200名育龄妇女建立了档案,其中持有《婚育证明》的育龄妇女有26个,其余未办理《婚育证明》的174名育龄妇女,责令1个月内补办,育龄妇女的相关信息于户籍地计生部门及时交换,通过调查,我县内没有流动人口在计划外生育、强生、超生现象。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项目试点工作也于2010年在萨尔乡正式启动。

七是藏医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县藏医科为龙头,着力提高了服务可及性和服务水平的同时,带领和指导各乡镇藏医人员,培养了一批藏医药人员,并按藏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要求,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对藏医药的服务需求,加大藏医药在农牧区的推广力度,2009年底,藏药在农牧区普及和推广,购买藏药56余品种,努力发展藏医药在农牧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八是行风建设及卫生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全面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健全医德考评机制,规范医务人员服务行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完善分级护理制度,积极化解医患纠纷,稳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大力推行政务公开、院务公开,探索建立单病种最高限价和住院费用查询制度,畅通了群众监督渠道。建立和贯彻落实“一岗双责四制”责任体制,不断加大纠风专项整治工作力度。扎实推进信访及案检工作,积极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有效开展了行风建设明查暗访,严肃查处违纪案件。

十是医疗机构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截至目前我县已完成全县50%的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化建设,大大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的医护水平。开展医院平安管理年和平安医院创建活动,我局统一思想、明确重点、落实制度,确保平安医院创建工作有序进行,有力推动了医疗服务程序不断优化,医疗服务进一步改善。

(二)“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十一五”期间,我县的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牧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也有很大提升,但随着经济社会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需求的不断提高,在卫生事业发展和卫生改革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卫生事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是卫生事业改革和群众基本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由于经济条件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乡镇居民仍存在“小病养、大病抗”的现象;大部分牧区群众没有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二是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重医疗轻预防的现象仍然存在;卫生资源配臵不合理。县、乡卫生资源比重不协调。

三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新的和重大传染病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

四是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现有的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五是乡镇卫生基础设施薄弱。人才、设备、房屋不配套,人才匮乏,房屋破旧,设备简陋,很难满足农牧民基本的医疗保健需求,农牧民抵御疾病风险能力低。六是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本科以上学历占1%,副高以上职称占0.5%;学科带头人相对缺乏,专科建设整体水平偏低,相当一部分临床专业与区内同等县城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七是卫生行政部门宏观调控、市场准入与监管、公共卫生服务方面还存在管理不到位、调控脱节和力度不够等问题,已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

(三)2010年医疗卫生及人口和计生主要开展的工作 2010年,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卫生工作紧紧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地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深化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重点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各项卫生工作,取得了可惜成绩。

一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组织工作组深入到乡村开展政策宣讲工作,发放藏汉结合的宣传材料,特别是“三下乡”期间,给群众送医治病的同时,认真讲解合作医疗的各种报销制度,发放宣传单2421份,悬挂横幅5幅,受益群众达6323人次。6月8日,地、县、乡三级医疗专家组一行16人,跋山涉水来到尼泊尔边境乡—吉玛塘卡乡,开展为期一天的免费送医送药、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巡回医疗活动,据统计:此次医疗卫生服务活动共诊治512人次,其中:重病16人次、危重1人(风湿畸残);免费发放药品58种,折合人民币25000元,受益面积达四个乡镇。

二是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根据《日喀则地区行署办公室关于批转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为切实解决医药卫生机构中的“以药养医”问题,基层医疗机构取消所有的药品加成,一律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取消15%的药品进销差价,我县从7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把价目表翻译成藏文张贴在卫生院门诊墙上,对上来就诊的农牧民群众认真讲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使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的优惠政策。对过期失效的药品实行卫生院详细登记,乡镇主管乡长签字盖章后统一销毁。

三是农牧民建立健康档案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地区卫生局下发的《关于开展农牧民健康档案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于11月11日,建立农牧民健康档案试点工作在萨尔乡顺利开展。将5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人、育龄妇女、0-3岁儿童列为重点建档对象。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据统计:此次建档总人数817人,其中:15—49岁育龄妇女49人、重病人数27人、轻病人数57人。

四是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项目的顺利开展。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项目是一项惠农,我局积极向区地两级人口计生部门争取项目,通过努力,我县2009年被列为项目县,并把萨尔乡定为项目乡。为了更好地开展项目,我局组织人员到南木林县实地考察学习项目开展情况,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开展当中好的工作做法和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回县后,结合我县实际,制定项目文本和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

于8月2日,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项目启动会议及宣讲大会在萨尔乡隆重举行。并利用当天下午,由地区妇幼保健院知名专家和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给育龄妇女举办了为期半天的培训,发放宣传单2560份。

通过培训使项目的活动和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也有效提高了乡镇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意识。

五是继续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工作。为提高乡镇卫生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全年开展了多次行之有效的培训。今年全年选派40名村到地区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村医培训班,70名村医在县里进行培训,并举办了村医执业资格考试。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我县卫生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为更好地开展今后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是以重大传染病为重点的疾病预防工作得到了提高。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排除食物中毒事件隐患,2010年藏历春节前夕以及定期不定期地联合县工商等相关单位,在县城、萨尔、陈塘等所在地的各商店、茶馆、饭馆、学校食堂、药店、食品经营点等进行了大规模的食品药品卫生检查,更换卫生许可证24本、发放健康证38本。全年共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检查,累计销毁及没收了11种过期、变质食品,重量约28公斤左右,折价人民币1457元。今年七月,日屋物交会期间我局专门成立卫生安全监督小组对涉及食品安全的餐饮企业等进行严格的监督排查,确保了物交会的顺利进行。10月份我局食品卫生监督科还对全县的20家餐饮企业开展了食品卫生等级评审,进一步对我县食品卫生安全起到了规范作用。

加强了计划免疫宣传和培训工作,通过多渠道、多方法向广大群众宣传接种计划免疫目的和重要意义,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计划免疫的益处,使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计划免疫工作。同时加强负责计免人员的培训力度,先后3期培训60人次。

五月份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工作。具统计: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第一轮应种1057人次,实种1049人次。第二轮应种1061人次,实种1059人次,接种率达到99%。九月份又开展了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对全县8月龄-17月龄的儿童进行查漏补种,使接种率达到了100%。

六月份开展五个乡镇居民食用碘盐检测工作,共检测300份盐样份数,其中合格碘盐份数280份,非碘盐份数20份,碘盐合格率93%。九月份又抽查了五个乡镇的中心小学共400名学生开展东西南北各点抽样调查评估碘盐和碘盐缺乏病调查工作,从调查结果看来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碘盐普及率达到100%。

全年结核病管理治疗25人,其中新发涂阳14例,涂阴11例,上级结防机构转来涂阴3例,肺外3例,完成治疗5例。

七是全面开展人口计生优生优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人口计生工作方针政策,依法加强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工作。2010年,先后两次从地区妇幼保健院邀请技术精湛的医务人员深入到全县十个乡镇开展为期14天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活动。据统计:育龄妇女接受规范的生殖保健服务566人次,各乡镇卫生院和人民医院全年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450例。2010年全县综合节育率达91.96%,人口出生率14.66‰,死亡率为4.4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23‰。

八是妇幼卫生工作成效显著。为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结合我县实际,出台了《定结县孕产妇转送制度》,明确了村到乡,乡到县,县到地区转送孕产妇时的车辆和医护人员护送责任,为孕产妇建立绿色通道。全年产妇数295,住院分娩人数为129人,其中乡镇卫生院住院分娩62人,县级以上医院住院分娩67人,发放奖励资金14100元,住院分娩率达到44%,比2009年的21%增长了23个百分点,孕产妇死亡1人,比2009年减少

212 个。

为了防止出生缺陷,加强叶酸的投服和管理工作,县卫生局给各乡镇发放叶酸共1352盒,实际投服336盒。

同志们,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们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我县的医药卫生及人口计生工作再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保民生、促稳定、推动我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这五年来,我们深刻体会到:医药卫生及人口计生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离不开党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方针,离不开县委、县府的坚强领导和地区卫生局、地区人口计生委、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关心支持,离不开县直各机关单位的协作配合,离不开全体医药卫生及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艰辛付出。在此,我代表县卫生局、县人口计生委、县食品药品监督科,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理解帮助卫生工作的各级领导、县直各部门表示最忠心的感谢!向长期奋斗在医药卫生及人口计生工作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慰问和崇高敬意!

二、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区党委七届七次全委会及地区工作会议为我们描述了“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卫生工作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县党委、政府和地区卫生局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握有利机遇,着力改善健康民生,着力转变卫生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卫生发展总体上优势大于困难、机遇大于挑战。从发展机遇看,政府日益重视卫生工作,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从发展条件看,经过多年的努力,卫生工作的基础更加坚实,经验更加丰富,发展瓶颈制约正在打破。从发展环境看,社会局势稳定,卫生系统干部职工重发展、思稳定、谋跨越的愿望强烈。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抓住机遇、真抓实干,不辜负党和人民对卫生工作寄于的厚望。

其次,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卫生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任务艰巨而繁重疾病防控力量薄弱、手段还较滞后,缺乏对乡级的督导检查。农牧民健康体检宣传力度还不够。妇幼卫生中县级妇产科急救能和乡级妇产科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人口计生优生优育服务网络部健全,服务能力跟不上群众的需求。二是医疗机构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不完善,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与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不相适应。三是各项医疗制度还需不断完善,个别乡镇药品管理不严,盲目领取药品而导致药品过期失效现象严重。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必须优先解决的。

“十二五”时期卫生工作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通过转变卫生发展方式,实现卫生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卫生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卫生事业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牧区为重点、藏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合理配臵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调整医疗机构布局;大力抓好村级卫生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高乡镇环境卫生水平;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加快培养中、高级卫技人员和学科带头人,努力扩充高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建立并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医疗保健保障制度等为总体发展目标,全面促进我县卫生现代化建设。到2015年,农牧区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公共卫生得到普及,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少生病、看的上病、看得起病、看的好病”的目标人均期望寿命在2010年的基础设上增加(),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在2010年的基础上分别降低()和()。

要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卫生工作重点要抓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牧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没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一个村卫生室。二是完善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管理制度,确保我县农牧区医疗制度全覆盖。三是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基本及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传染病发病率。四是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医疗机构用药。

三、2011年卫生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继续加强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取得显著成效,覆盖率已达到100%,农牧民参合率逐年提高。2011年,我局将继续加强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把宣传工作放在首位,争取继续使农牧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扩大受益面积,继续开展“三下乡”服务活动,服务更多的牧民百姓。

全面深化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彻底杜绝“以药养医”问题。继续推广农牧民建立健康档案试点工作,服务更多的牧民群众。

(二)深入推进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项目。自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项目在萨尔乡顺利的开展实施,惠及千家万户,也进一步深化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使项目惠及更多的牧民群众,提高人民健康质量和水平,2011年,我局将继续推进项目的开展实施,服务更多牧民群众。

(三)继续加强医疗卫生系统队伍建设。加快卫生队伍建设,不仅是为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更是推动我县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2011年,我局将继续下大力气抓好医疗卫生系统队伍的建设,通过对口援建等多渠道、多途径的方式对医疗技术人员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深造,提高经济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继续加大疾病防治工作力度。重点加强对人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疾病的监测防治力度,特别是抓好结核病、艾滋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大疫情的宣传教育力度,继续坚持各设卡点的监测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每天坚持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作好疫情防控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继续做好人口和优生优育工作。

(1)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点予以加强 一是要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给流动人口提供免费计划生育药具和技术服务,引导流动人口树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育观念;二是加强领导,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机制,通过公安、工商、发改委、教育等部门的联合,实行各部门配合、综合治理的工作局面,防止流动人口在我县未婚生育、超生、抢生的情况的出现。

(2)继续加强人口和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宣传教育和服务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农牧区“一孩、双女”户困难家庭扶助制度、西藏特殊子女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落实工作。

(3)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常住人口育龄妇女信息采集和信息录入工作。

(六)下大气力搞好妇幼卫生工作。妇幼卫生工作是我县整个卫生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我县作为“降消项目”县,必须加强妇幼卫生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群众及时了解“降消项目”的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鼓励孕产妇住院分娩。年初签定目标责任时,给各个乡镇下指标,要求各乡镇出生子女数的35%必须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分娩,并实行奖惩制度。邀请地区专家,开展产科医生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争取每个乡镇有一名医生能够做到,平产在乡镇卫生院接生,筛选高危产妇转到上级医院,以及产前产后检查和上取环的基本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努力降低两个死亡。

(七)统筹做好其他各项卫生工作。优化卫生资源配臵,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形成由县卫生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加大基层医疗投入,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以作风建设为抓手,通过狠抓行业管理,理顺办卫生和管卫生的关系,在行业形成风清气正、作业过硬的作风。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篇3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改善服务、促进和谐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生活得更幸福、更健康、更快乐。

医疗卫生是一项全局性、社会性的工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民健康水平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矛盾,不仅服务总量不足,服务结构也不够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加大,这既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反应,也是卫生事业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结果。特别是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淡化,追求经济得益倾向严重,加重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增加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困难。

有的同志认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市场机制发挥不充分造成的,应该鼓励广泛开展市场竞争,走市场化的道路。这是对市场规律和卫生发展规律认识不清而产生的一种误解。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遵循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的、有利于改善民生的经济,是遵循法制、诚实守信和政府监管的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事业的发展可以采用某些市场机制,鼓励有序竞争,引导社会资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但绝不能把经济改革的原则照搬到社会事业中来,也不能把市场原则全盘引入到社会事业发展中来。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各有各的发展规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的健康,配置资源的基本依据是人民健康需求,而不是追求经济利益,这与市场机制有着本质的不同。发展基本医疗卫生事业要靠政府主导、加大投入,靠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广大医务人员努力奉献,靠人民群众支持、理解和推动,而不能靠市场化。市场化保证不了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维护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坚持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维护公众利益,也必须靠加大政府投入、严格监督管理。目前公立医院实行创收机制,怎么能够护公益性?以药补医的机制拉动药价虚高,怎么能够体现公益性?少数医疗机构把职工的收入与服务收费挂钩,实行多收多得,怎么能落实公益性?不保证公共卫生经费,怎么能向群众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因此,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一个基本的目标和原则,就是要恢复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改变创收机制,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上来。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体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病有所医。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把人民的健康放在首位,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既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问题,又要促进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业。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篇4

1 古巴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古巴1959年革命胜利前, 全国卫生资源分配极不平衡, 广大农村缺医少药。只占全国人口22%的首都哈瓦那集中了全国60%的医生和80%的病床, 政府的医疗覆盖面仅占农村人口的8%。革命胜利后, 大批医生外逃, 1960年美国对古巴实行禁运并断交, 中断了医药和医疗设备供应, 使古巴卫生和健康指标下降, 一些传染病出现反弹, 卫生事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尽管如此, 古巴革命政府决心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卫生事业[2]104-110, 其发展历程如下:

第一阶段:在困境中推进变革 (1959-1974) 。革命胜利后, 尽管形势严峻, 古巴政府仍毅然宣布享有医疗卫生服务是全体公民的权利, 保障这一权利是国家的责任。医疗待遇人人平等, 一切费用由国家负担。为此, 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提出紧急的培训计划, 尽快培养出大批医生, 以缓解人才紧缺状况;把工作重点放在防治突发性急性传染病上;面向农村和基层。政府把革命前遗留下来的医疗机构合并成由国家卫生部统一领导的医疗卫生体系。

经过艰苦努力, 到1974年古巴基本摆脱了其医疗困境, 初步建立起面向农村和基层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国医生人数增至1万多名, 已基本满足需要;发病率和死亡率开始下降, 三种重要传染病小儿麻痹、疟疾、白喉到1971年都已先后被根绝;预期寿命提高了10岁, 婴儿死亡率从40%下降到28.9‰。

第二阶段:建立以社区为重点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 (1975-1983) 。古巴卫生事业虽已步入正轨, 但整个卫生体系仍以医院为中心, 预防和治疗服务不能很好结合, 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覆盖面有待扩大。为此, 古巴卫生部于1970年代中期提出推行“社区医疗模式”。70年代后期, 以社区为重点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社区医疗模式”有序运行, 其主要组织形式是“综合诊所”。政府把每一个市 (县) 所辖的范围划分为若干卫生区, 每个区成立综合诊所, 负担起初级医疗网的主要职责。到1974年, 全国综合诊所已发展到326个, 医务人员被编成若干卫生队, 每队由四个方面的专科医生 (内科、小儿科、妇科和牙科) 、护士、心理医生和其他业务人员组成,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负责全区居民的一切医疗卫生事宜, 负责同二级和三级医疗网协调、同社区群众组织等合作, 并对当地政府负责。

经过努力, 古巴主要卫生指标得到优化, 预期寿命提高了3岁, 婴儿死亡率下降了10个千分点, 免疫接种覆盖全国儿童。

第三阶段: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和家庭医生制的建立 (1984-1989) 。 “社区医疗模式”固然具有显著作用, 但预防工作还是做得不够, 未能广泛深入到居民中去。其根本原因在于综合诊所服务区域过大, 任务过重, 工作质量因此受到影响, 群众也不很满意。在民众的积极建议下, 政府于1984年开始实行“家庭医生制”, 并根据本国国情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制度。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是全国医疗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初级医疗服务网的主要载体。

古巴家庭医生制要求每个社区配备若干家庭医生, 每个家庭医生平均负责社区中120户家庭或600-700名居民的医疗保健工作。通常, 每个家庭医生有一个诊所, 配备一名护士, 协助医生工作, 24小时开放。家庭医生的职责除了对上述居民进行一般病症的诊治外, 还负责居民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 同时协助解决居民的环境卫生和饮水卫生等问题。家庭医生为管区内的居民定期进行体检, 为每一个家庭建立一份家庭健康档案, 为所负责的每位居民建立健康卡、为每个儿童建立卫生卡, 充分掌握每个居民的健康情况。家庭医生诊所和综合诊所医治不了的患者, 家庭医生不仅要负责送至上级医院诊治, 还要跟踪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 配合其治疗。

家庭医生制建立后, 综合诊所的作用和任务是发挥支持职能, 主要提供专科诊治、医生培训、医疗化验和其他辅助服务等。政府对家庭医生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要求很严。从业者在大学毕业后还要再学习两年的综合性医学科目, 任职前一般要求有一定从医经验。政府很关心家庭医生的生活, 工资较高, 其住房和家具都由国家提供, 以使其安心工作。

古巴在完善初级医疗网的同时, 也注重第三级医疗网的建设, 注重医疗技术水平提高。为此, 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提供足够的资金、培养高级医学人才、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建立一流的医院和科研机构。通过第三阶段的发展, 古巴医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和定型, 其医疗卫生水平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第四阶段:对现有医疗制度的考验 (1990-2006) 。受苏东剧变的冲击, 古巴经济深陷危机, 国家公共卫生预算支出相应削减, 药品、制药原料和医疗器械进口也被压缩, 美国的经济封锁升级使进口渠道被堵塞;而且由于食品匮乏, 导致居民营养不良, 患病的可能性增加。

为应对此困境, 古巴政府和人民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继续发展卫生事业的策略和途径, 如为应对药品短缺问题, 一方面大力提倡使用草药、针灸等传统疗法, 以减少对化学药品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发展医药工业, 特别是生物技术和医疗器械制造业以及开展国际保健旅游等措施加以补救。到90年代末, 古巴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90年代后期, 国家对公共卫生项目的预算支出逐年增加。进入21世纪, 古巴家庭医生已超过3万人, 做到了使所有社会成员“病有所医”。为进一步改善各种年龄的人的生命质量, 2002年古巴实行一个为期数年的庞大的“非常卫生计划”, 使初级医疗保健服务更能为公众所享用, 其主要措施有:第一, 加强综合诊所的作用, 使其有能力诊断和治疗大部分病症, 使多数患者在初级网络范围内得到有效诊治。为此, 补齐各区的综合诊所;增加和配齐医疗设备;增加综合诊所的康复、急诊等职能。第二, 进一步提高综合诊所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为此, 开展大规模培训工作, 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到综合诊所就地开办提高班, 学员也可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第三, 改善药品服务质量。针对药品短缺、药品分配中存在的缺乏效率和不规范等问题进行改革, 并使药品制造业的结构更加合理。“非常卫生计划”实施后, 综合诊所的医疗能力显著提高, 病人在平均6公里以内的地方就能得到治疗, 其最终目标是使古巴医疗方面达到“世界第一”。

2 古巴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改革动向

古巴坚持实施免费医疗制度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但将国内生产总值11.8%投入发展卫生事业也造成其经济不堪重负。全民免费医疗开支大、浪费大, 已成为政府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 尽管古共六大通过的《党和革命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纲要》仍强调要坚持全民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制度, 认为这是古巴革命的主要成果, 必须予以维护, 但古巴官方已意识到, 医疗和教育开支过大已影响到国家对工农业和其他部门的投资, 使经济整体发展受到影响。

2006年7月31日, 劳尔·卡斯特罗接手古巴最高领导职务后, 要求改变思想以适应新的局面。2009年12月, 劳尔在古巴全国人大一次讲话中强调, 要根据国家经济的实际状况, 来调整卫生和教育方面的开支, 要在保证医疗和教育质量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削减或取消不合理的开支。2010年12月8日, 他指出:“多年来, 出于社会公正, 革命政府采取过分的包办主义、理想主义和平均主义的做法, 在广大民众中形成了扎根很深的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的、站不住脚的观念, 必须予以彻底改变。”[2]48-49在2012年底劳尔采取的多种“节流”方式中, 卫生部门已削减了数百万美元的预算, 并且几万名医务工作者被裁员。最近2年, 古巴政府本着节约开支、提高效率的原则对本国卫生部门实施必要改革。根据最新统计, 古巴两年间一共关闭465家医疗机构, 总数从13 203家缩减至12 738家, 其中关闭二级医院54家、综合诊所36家[3]。

国外专家预言, 古巴将面临更进一步的削减政策, 同时也是在1959年革命后又一次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变革。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古巴外交健康计划主管南希·布克就指出:“一些数据的公布让我们认识到, 医疗保健的概念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劳尔的市场化改革和思想化进程中都提到了这一点。这是一个真正的改变, 一个对于医疗保健概念的转变。”美国人口统计学家、《古巴健康改革》的作者塞尔吉奥·迪亚斯·布里克斯也指出:“医疗系统花费昂贵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然而古巴也许不能像过去承诺的那样, 全权负担起这种过于‘昂贵’的服务。”[4]

值得注意的是, 古巴在对本国经济社会模式进行更新的过程中, 其卫生改革不仅注重“节流”, 也注重“开源”, 努力将医疗卫生服务从单纯的消费性服务变为具有生产性的服务业, 为古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此, 古巴政府着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 使其成为古巴经济增长的另一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古巴政府在生产医疗设备、器械和药品方面投入的资金, 超过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9%。另外, 古巴注重开展“医疗出口”和“医疗外交”, 更是引起了世界广泛的关注。

目前, 古巴每年有3.5万名医护人员分布在拉美、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66个国家和地区工作。如今, 医疗服务成为古巴最重要的出口“商品”, 古巴往发展中国家派出的医务人员相当于西方八国集团派出人数的总和。2006年, 古巴医护人员在国外的医疗服务收入达到23.12亿美元, 占古巴出口和资本净收入的28%。其中, 古巴与委内瑞拉查韦斯政府的医疗合作规模最大, 两国共同推动的“石油换医生计划”最为引人注目。作为回报, 委内瑞拉向古巴每天提供10万桶低价石油。按2010年2月价格计算, 古巴每年从委内瑞拉得到的低价石油接近30亿美元[5]。

古巴通过“医疗出口”和“医疗外交”不仅促进了与受援国之间的关系, 提升了国家形象和“软实力”, 突破了美国对古巴的长期孤立政策, 恢复了与拉美一些亲美国家的外交关系, 更为古巴带来了许多急需的外汇收入, 从而使其卫生事业在古巴经济社会模式更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几点启示

3.1 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队伍建设

2011年6月, 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古巴期间专门参观了古巴社区诊所, 并向古巴卫生部长表示, 中国与古巴“有一些类似的或相同的模式, 但是我们更需要借鉴你们这些先进的好经验, 特别是初级医疗服务的好经验。”[6]古巴自始至终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队伍建设, 确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我国政府2009年启动的新医改确立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 关键是要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下真工夫。如果我国广大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配备有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过硬的家庭医生, 老百姓看病就不会舍近求远、出现“全国人民上协和”的现象, 城市公立医院也会自谋改革发展之路, 公立医院改革难题也就不会那么难了。

3.2 真正落实“防治结合、以防为主”

古巴着眼于长远利益和全局均衡发展社会主义卫生事业, 注重从薄弱环节抓起, 努力把重点放在预防工作上, 使其广泛深入到社区家庭和居民中去, 并得到了群众组织和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因而其效果是既为不断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又体现了社会公平, 使其医疗卫生制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由于基层医疗和预防工作不断得到有机结合, 全社会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去大医院的病人少了, 医疗费用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3.3 注重培养医德高尚和医术精湛的卫生人才

古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医学教育的发展, 要求每一名医生都应具有高尚的人类感情, 提倡和发扬为人民的福利而奉献。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到农村从医1至2年, 使其获得锻炼, 同时要求公共卫生部门保证所有医生都走向专业化, 并为护士和技术人员制定进修制度, 系统地提高其专业水平。此外, 古巴的拉丁美洲医学院还开始免费接收大批外国学生。

3.4 注重“医疗出口”和“医疗外交”

古巴近年来的卫生改革不仅注重“节流”, 也注重“开源”, 通过向国外派出大量医务人员、支援国际合作等方式, 将医疗卫生服务从单纯的消费性服务变为具有生产性的服务业, 为古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古巴以“医疗外交”为利器, 积极开展公共外交, 拓展外交视域与空间, 向他国提供医疗援助和开展医疗合作, 其医疗外交的战略重点主要集中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并扩展到非洲和亚太国家。古巴的“医疗出口”和“医疗外交”是南南合作方式的有益探索, 其实践表明, 为解决双边或区域社会问题, 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资源特点加强以“共赢”为理念的国际合作, 是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 因而是新时期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条新路向。

参考文献

[1]白诗德.在首届社会主义国际论坛上的讲话[EB/OL].ht-tp://myy.cass.cn/news/687040.htm, 2013-2-28.

[2]毛相麟.古巴:本土的可行的社会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109-110.

[3]邹志鹏.古巴免费医疗改革中[N].人民日报, 2012-11-23 (21) .

[4]刘洋.古巴:“免费医改”势在必行[J].中国扶贫, 2012 (24) :72-73.

[5]朱幸福.古巴“医疗外交”政经双获益[N].文汇报, 2012-04-12 (6) .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篇5

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

省卫生厅省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 为贯彻落实《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苏发„2009‟7号),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促进基本药物制度和绩效工作制度的实施,现就推进我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的和实施范围

(一)指导思想。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有效调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主要目标。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优化医疗卫生人员结构,形成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管理制度。

(三)实施范围。全省所有县(市、区)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他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参照执行。

二、创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用人机制

(四)建立健全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编制管理机制。按照《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标准实施意见》(苏编办发„2009‟7号)精神,以县(市、区)为单位,核定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总量,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功能定位、职责任务、服务人口、服务范围等因素,逐一核定每所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事业编制,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五)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员额范围内,科学规范设置岗位,组织岗位聘用,建设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公开选拔、择优聘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六)严格人员准入资格制度。认真执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准入资格制度和岗位公开招聘人员的制度(定向培养人员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得招聘不具备职业资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或从业资格的人员。现有在职人员,未取得职业资格的,不得参加国家已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的专业技术岗位的竞争、聘用;未取得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不得参加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竞争、聘用。新进人员见习期满或执行初期工资结束时,仍未取得执业资格或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可继续从事见习期(初期)岗位工作,但不得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聘用。

(七)实行人员推出制度。连续两次考试未能取得相应执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按《关于深化全省卫生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苏人通„2011‟66号)规定,及时终止(解除)聘用合同。受聘人员符合《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暂行办法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123号)第二十八、二十九条规定情形的,聘用单位应按规定及时解除聘用合同。

三、强化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

(八)根据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厅、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江苏省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人社发„2010‟376号)精神,结合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按照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的原则核定,所需经费由当地财政按规定予以补助。省辖市财政要加大对辖区财政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与核拨经费挂钩。建立健全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和聘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绩效工资应在岗位设置审批和人员聘用工作完成后兑现。

四、妥善分流安置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相关人员

(九)切实做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竞聘落岗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要本着对基层医务人员高度负责的精神,按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要求,用3年时间完成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

员分流安置任务。

(十)对按《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标准实施意见》(苏编办发„2009‟7号)核定的编制内未聘用的人员(含政策性安置人员),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分流。

1.提前退休。截至2010年12月31日,工龄满30年,或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且工龄满20年的,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后,可办理提前退休。

2.符合病退条件的,可按现行政策办理病退。

3.转岗待聘。对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落聘人员,由单位针对空缺的工勤岗位,统一组织培训,提供两次以上双向选择、竞聘上岗的机会。仍未被聘用上岗者,按苏人通„2001‟66号文件规定执行。未聘人员在本单位待聘期间,享受不低于当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原医疗保障待遇不变。

4.鼓励辞职或自谋职业。在这次改革过程中辞职、领办或创办经济实体者,除按苏政办发„2005‟123号文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外,给予相当于本人3年基本工资的资金补助奖励。

(十一)清退分流编制外聘用人员。对编制外聘用人员原则上予以清退。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终止和解除聘用合同,按政策规定或合同约定给予相应的补偿并做好有关社保方面的衔接工作。符合国家和省教育、卫生部门认可的医药卫生类中专以上专业学历、并具有相应执业(从业)资格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编制、岗位空

缺和需求,严格按照程序,以县(市、区)为单位,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一次性择优进编;也可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帮助联系、推荐到行政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聘。编外人员清退分流工作要在2013年底前完成,在此期间当地政府可根据实际继续给予人员经费补助。

五、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十二)人事制度改革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关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局,关系广大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加以推进。县级政府要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包括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包干责任制,采取“一人一院(中心)”的方式确定乡(科)级以上干部包干负责,确保改革任务落实。

(十三)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财政等部门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的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按照政策规定做好人员聘用、分流安置和绩效考核、绩效工资制度实施等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财政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协同配合,认真做好政策配套、经费保障、督查指导等工作。

(十四)坚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与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统筹推进,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创新

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协调高效、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把考核内容与岗位设置和聘用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构建“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

(十五)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严肃组织人事纪律,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要责令限期整改;违纪违规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各(市、区)政府要严格执行分流安置政策并落实到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分流人员办理社保衔接、档案管理、人事代理、职称评定等手续和党团组织关系接转等事宜,切实解除人流人员的后顾之忧。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篇6

关键词:卫生事业;乡镇;卫生院;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36-01

乡镇卫生院属于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关键,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逐漸开展,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也得到了极大化的加强,显著改善了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但是,由于长时间以来乡镇卫生院一直积累的效率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还是存在,直接阻碍到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而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1]。做好乡镇卫生院管理工作,对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乡镇卫生院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功能定位模糊

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应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并提供预防、保健以及基本的医疗服务,但其中未能明确的是:仅就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而未能落实其具体的承担功能。加之乡镇卫生院在极大程度上依赖着财政拨款,还可能会有些乡镇卫生院分不到拨款的问题,这也促使乡镇卫生院为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与国家功能定位要求打“擦边球”,愈渐模糊了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

1.2落后的管理理念

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与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都是由国家包干,统一由国家予以财政拨款,继而养成了乡镇卫生院坐享其成的习惯[2]。而在当前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乡镇卫生院这种不思进取的传统思想仍然存在,不利于其竞争与发展。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都存在着只一味实现医疗设备的更新而不注重对医院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卫生院的经营每况愈下。加之乡镇卫生院的领导都是医疗业务型人才,他们过多的将精力放在日常事务上,亲自门诊、主刀,很少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补充新知识,在卫生院的管理实践中也疲于应对。

1.3缺乏运营计划

乡镇卫生院于计划经济时期长时间养成的依附性导致其缺乏对未来的发展规划;第一,不具备在业务运营上的主动性,通常是被动的接受任务,而缺乏对竞争对手以及目标人群的需求分析,造成其无特色项目、无知名度;第二,未能实现对资金的合理安排,导致卫生院有过多负债;第三,缺乏对工作者的培训在教育,无法接受新知识,不能及时紧跟时代的发展。

2乡镇卫生院管理的基本内容

2.1岗位管理

无论是任何组织机构的运行,都不能缺少其中各个岗位予以的基本支撑,尤其是对于乡镇卫生院的运行来说,其各个岗位的人员需求、人员基本素质以及人员的基本职责都是岗位管理中涉及到的重要内容。在基于乡镇卫生院定位明确的前提条件下,需实现对乡镇卫生院服务需求的准确评估,合理设计工作岗位以及人才配置,落实对任职岗位的具体要求、技术工作者的考核标准等内容;同时还应借助于构建岗位职责,使在岗人员对自己岗位的发展方向加以明确,并在不断的发展同时提出完善要求。

2.2运行管理

乡镇卫生院实现运行管理的最根本在于满足其基本业务开展需求,首先完成基本医疗、预防等工作任务,促进服务活动效率、质量的提高;其次应大量借鉴本地企事业机构在长期运行中积累的成熟经验,对周边居民医疗需求加以正确评估,制定完善的乡镇卫生院运营规划,并对竞争对手的各方面内容加以分析,对自我竞争优势予以明确、扩大;最后,乡镇卫生院应转变传统的服务模式,主动走出去,深入到家庭、社区、学校,为需求者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逐渐拓展自己的服务领域,探索有效的服务模式。

2.3发展管理

在基于当前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的发达、交通的改善、合作医疗制度的深入推行,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性也变得愈来愈大,随之也就增大了乡镇卫生院的竞争[3]。现阶段基于国家还是未能大力度的投入到卫生院的实际发展中来,而乡镇卫生院的生存与发展还是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运营情况。基于此,乡镇卫生院的发展管理内容必须要明确:卫生院的功能与规模定位、卫生院的服务范围与模式、如何争取外部有利支持以及如何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等诸多内容。

2.4业务管理

乡镇卫生院管理中的业务管理内容是指对医疗、护理、康复医疗以及预防保健等活动过程的组织、协调、计划与控制,从根本上确保乡镇卫生院各个部门的工作都可以正常运行,使其业务工作达到预期效果。现阶段乡镇卫生院开展的业务活动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食品卫生的监督等等。

3乡镇卫生院管理举措

3.1促进院长管理水平的提高

乡镇卫生院院长作为行政工作以及医疗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其综合管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乡镇卫生院的建设、管理情况。在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中,院长是最为核心也是起到最重要作用的任务。针对于此,应落实院长公开招聘制度,制定并完善院长任期目标责任之与年薪制,在借助于丰厚的报酬下调动院长的工作积极性;在日常工作中还应对院长进行管理知识的再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强化院长对乡镇医院卫生管理的认识,拓展、创新管理思路,做好卫生院的管理工作,彻底摒弃传统的经验式管理模式,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稳步发展。

3.2规范乡镇卫生院岗位职责

由于存在着各个地区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其乡镇卫生院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也都不尽相同,基于此,落实对乡镇卫生院岗位职责的制定,必须要在各省、县级领导的指导下,依据卫生院功能服务内容及范围的实际,提出管理岗位的设置与职责要求[4]。在上级领导的宏观把控下,各乡镇卫生院开展对市场的实践考察,并搜集居民的需求评价,继而在上述内容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岗位职责、具体的工作描述等方面内容。同时,各个乡镇卫生院还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调整、扩大选择,尽量实现岗位职责的明确、更精细化,落实其可操作性强的最终目的。

3.3乡镇卫生院功能的准确定位

就乡镇卫生院管理中的功能定位来说,关键在于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为自主权定位,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乡镇卫生人员的引进或者是辞退等权利都集中掌握在基层政府的手里,而乡镇卫生院的人事如同虚设,而由于政府对卫生工作缺乏认知,也就可能会造成卫生工作者缺乏就业指导,而实现乡镇卫生院的自主权定位也就是尽量削弱政府对卫生院业务的干涉;其二为业务范围定位,做好卫生院工作的评价考核方向,明确卫生院基本职能与职责,做好卫生院的精准功能定位。

3.4强化政府财政补偿基本政策

在当前大部分的卫生政策中,都包含很多规定了对基层卫生投入的内容,但又大多属于指导性的规定,并不具备对其职责主体的明确以及强直性的实施保障,这也导致投入主体,也就是地方财政在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于实际中全面、深入落实。想要改善政府投入方向,促进其投入效益的极大提高,除了需要注重对硬件的改善,还需要对人才的待遇、技能培训、管理等各方面软件的投入。可建议在核算政府拨款的同时,保证下列经费的全额性,即卫生人员及管理工作者的基本工资待遇、公共卫生活动经费、人员培训费用等等。

3.5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及人事分级制度的改革

强化落实乡镇卫生院的县、乡两级管理,重点以县级管理为主的管理机制,将乡镇的人员、业务以及经费都划归到县级管理中去。且院長的工资、福利待遇也都划归到县级管理。人事则实行编制控制,为优秀的认为提供可发展的平台;工资则实行总额管理,将工资发放档次拉开,着重偏向于技术岗位、业务骨干以及关键岗位,解决在岗位、不谋其职的问题;落实对在岗人员的培训再教育力度,通过鼓励其自学、参加培训等,促进其业务素质及理论水平的提高,使之成为执业医师;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乡镇卫生院存在的成员过多、效率低下等问题,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慕成.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与发展策略的思考[J].医学信息,2015,(12):235-235,236.

[2]严莎.乡镇卫生院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24(3):138-140.

[3]黎仲光.浅谈基层乡镇卫生院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2014,(2):316-317.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篇7

一、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由不理解、不赞成改革到逐步理解、支持改革

我国目前初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医疗保障改革这个新生事物还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80年代初期,国家有关部门研究酝酿劳保、公费医疗改革,并且提出“发给职工一部分门诊费用补贴,职工看病时再收一部分”的措施,即采取医疗费用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的办法。但是1981年到哈尔滨一些重工业企业摸底调查时,却是反对声一片。一方面是企业劳保医疗超支、欠账严重,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是职工不赞成改革,职工认为,企业改革后社会主义优越性就剩下这么一点(指劳保医疗),不能再改啦。可见当时小小的改革却遭到那么强烈的反对。现在人们的观念不同了,社会保险利国利民,家喻户晓,人们求职就业都要看用人单位有无社会保险,而个人对交纳保险费也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在全国许多商业、饮食服务行业由于个人承包经营,职工医疗费用报销遇到困难,1987年北京东城区菜蔬公司首创“大病统筹”先例,解决了本企业职工医疗费用报销问题,深受职工欢迎。劳动部发现后在全国总结推广大病统筹医疗的办法,这种行之有效的改革办法一直到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才被替代。

80年代末期,国务院多次研究医疗制度改革,并且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组织试点。1989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丹东、四平、株洲、黄石四个城市进行医疗制度改革试点,最后由于多种客观原因未能坚持下来。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地方领导的认识问题。在他们看来,医疗改革地方得不到实惠,所以不想出这个风头。有的市领导讲条件、摆困难,千方百计想通过试点向上级要试点经费;有的城市组织不得力,致使工作难以推进。这说明当时医疗改革的阻力重重,举步为艰。

90年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社会保障已经提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中央下决心加快进行社会保险改革。先是养老保险,后来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方面的社会保险工作也陆续开展起来。1994年国务院确定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简称“两江”)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这两个城市接受试点任务后不仅不向中央要钱,而且表示要把工作做好。在一次会议上,九江市的领导说,九江经济上不如镇江,但是我们在试点工作上却不甘落后。镇江市的领导很风趣地说,论地理位置,镇江在长江的下游,九江在上游,但是我们的试点工作一定要争上游。众所周知,“两江”试点为我国以后的扩大试点以至全国普遍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除此之外,海南、深圳、成都、青岛等地区都在自发地进行改革实践。比如海南省率先立法,颁布了养老、医疗保险条例。

综上所述,从80年初采取医疗费用与个人经济利益适当挂钩的改革措施,到80年代中实行医疗费用大病统筹,再到基本医疗保险的全如实施,改革一直在进行,不断深化和完善。人们的认识也随着改革的实践不断提高和进步。

二、社会医疗保障模式的发展变化:由企业自保到社会保障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劳动保险的各项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个人不负担任何费用。劳动保险是一种企业自保与社会互济相结合的保障模式。就劳保医疗而言,开始就是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比例自提自用,既不能社会调剂,也无需个人掏腰包。“企业保险”一直延续了30多年,其制度弊端逐步显现出来。公费医疗虽然是由国家财政开支,但是由于“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医疗费用并不能实现社会调剂。实践证明,只有跳出“企业自保”,走社会保险才是唯一的出路

社会保险改革二十多年来,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由低(县市)到高(省、直辖市),逐步向高层次演进。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基本上实现了以地市为统筹单位。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实现了医疗保险费用市级统筹,社会调剂功能明显增强。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医疗保险收入、支出和累计结余,分别为2257亿、1562亿、2477亿元。这上千亿的数字充分说明,基金收支规模持续增长,社会抵御医疗风险的能力比过去有较大的提高。

三、社会医疗保障责任主体的发展变化:由单一责任主体向多元责任主体转变

如前所述,劳保医疗、公费医疗由企业和国家单方包揽,到8 0年代中期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中,劳动合同制工人实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按本人标准工资的3%缴费)。1991年6月《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实现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至此,个人缴费正式成为我国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制度。同年的《失业保险条例》里,1998年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决定》里相继坚持了这一原则,实现了社会保障责任主体由单一的国家或企业统管,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格局的转变。这一社会保障多元责任主体结构的确立,扩大了社会医疗保障基金来源,分散了国家社会保障责任的压力,调动了多方面力量,共同为职工的医疗保障和生活安全提供资金支持。

四、社会医疗保障覆盖范围的变化:由宽到窄,再由窄向宽,向全面覆盖的方向转变

20世纪50年代初,所谓医疗保障主要是针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其他城乡居民基本没有制度安排劳保医疗的实施范围包括国营、公私合营、私营和合作社经营的工矿业及其附属单位职工和供养直系亲属。就其涵盖各种所有制经济而言,覆盖面比较宽泛。后来经过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经济基本不存在,保险范围仅限于国营企业,集体经济则区别情况参照执行。公费医疗适用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客观要求扩大覆盖范围,将非国有经济也纳入其内。公费医疗适用范围未变。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镇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各种类型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职工和退休人员。2003、2004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延伸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实现了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基金的改革目标。近几年来,医疗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延伸到城乡居民。截止2008年8月底,城镇医疗保险人数达到2.63亿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965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676万人;农民工参保也达到了3977万人。

五、医疗保障待遇的变化: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的方向发展

由于我国的国情(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医疗消费水平差异大,社会、家庭、个人和财政各个方面承受能力有限。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住院和大病费用的报销方面分别在60%~70%、40%~50%、30%左右,个人负担比例分别为30%、50%、70%,而过去职工医疗保障高低不齐,家属劳保名存实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从无到有,起点较高,医疗保险支付50%,与过去的半费医疗不可同日而语。从服务范围看,医疗服务项目的范围和服务质量比以前大有扩展和提高。特别是经过改革,增加了病人选择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生的权利。参保人可在获得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范围内,除专科和中医医疗机构外,一般可选择3~4家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并且可自主决定在定点医疗机构购药或到定点药店购药。医疗保险目录经过2000年、2004年的两次调整,增加了品种和范围,提高了报销比例,以满足参保人的用药需求

六、社会医疗保障项目的变化:由项目短缺向比较完备、比较健全的方向转变

新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从初建时起,仅实用于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它社会成员的医疗保障问题没有制度安排。1 9 9 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公费、劳保医疗的机制转换;2003年国务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着手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2005年开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2007年进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这几项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正在形成,这一过程也使社会保障项目不断健全,不断完备。

在社会保险体系之外的社会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也相继建立,也发生了由低到高的演进过程,为普遍解决城乡贫困人口的医疗问题提供了制度保证。制度面向由传统的单一对象向全体城乡居民的转变,也是由传统的非制度化的济贫政策向法制化的转变。

七、社会医疗保障层次的发展变化: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保障转变

到2007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总人数达到2231 1万人,其中职工18020万人(在职职工1 3420万人,退休人员4600万人),城镇居民429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7年覆盖了245 1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86%,参保人数达7.3亿此外2007年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到3130万人。三大保障制度以及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推进,说明距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为期不远了。

目前,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第一层面,以社会贫困人群为对象的社会医疗救助;第二层面,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包括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第三层面,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包括企业补充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等。

八、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变化: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向统一的方向转变

建国以来,国务院机构经过多次调整,职能相关的部门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分分合合,撤撤并并。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也经历了由集中到分散、再由分散到集中的演变过程。“文革”以前,公费医疗由卫生部门管理,劳动保险由工会组织与劳动部门集中管理;“文革”中,原有的相对集中的体制随之解体;“文革”后恢复了这种集中共管体制。到80年代中期又逐步形成了按照项目、保险对象分别由劳动、人事、卫生和民政等不同部门组织实施的多个管理条块的体制,老百姓称之为“五龙治水”。在这种条块分割的多头管理体制下,存在着机构重叠、政出多门、互相掣肘、工作效率低下的缺陷,影响了社会保险高效运行和社会保险作用的发挥。为此,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在劳动部基础上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管理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的社会保险事业,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从此由分散获得统一。这是一次较大的组织人事的变动,原来的司、局(中心)、所属内部机构的人员得到进一步充实。197 8年负责社会保险行政管理的只是一个司局,1998年以来变成6个司局;原来管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的分别是处级单位,后升格为4个司级单位。另外还单独设立了农村保险司、基金监督司。现在这6个司局内设机构共计20多个处室,近百名管理人员(未包括社会保障研究所和医疗保险研究会)。

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经办队伍不断壮大。到2007年,全国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7434个,人员总数129085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现有10多个处(室),75个人。尽管如此,无论行政还是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还是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篇8

1 中国小康社会的卫生事业构想

1.1 卫生事业的地位、性质和目标

一是确立“生命最宝贵, 健康应第一”的国策地位: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党和政府有责任保障其健康和生命, 发展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应列为首要的民生问题, 明确其国策地位。二是明确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医疗卫生是公共产品, 经济来源应以国家为主导, 社会、群众共同参与, 应明确其公益性质, 内涵突出非营利性、公平性和准福利性。三是建立健全人人享有优质、廉价、安全、就近、逐步减免费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实现群众满意、医务人员满意、党政领导满意。

1.2 卫生事业经费的筹集与使用

我国卫生总费用宜占GDP的6%左右, 由国家为主导, 目前应按5∶3∶2的比例由国家、社会、公民三方合理负担, 今后应逐步增加国家投入, 减低个人负担比例。

国家应将卫生总费用的一半用于需方, 举办全民健康保障制度, 内容包括:免费解决公共卫生问题, 包括预防 (疾病控制) 、保健 (妇女、儿童) 和食品、药品管理等;价廉的小病防治, 包括基层的家庭、门诊、住院的小病防治;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各类商业医疗保险等。国家要承担高、中、基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房屋建设、设备购置、日常运行等费用。

可以将部分经费按人头包干到城乡社区基层, 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预防、保健工作, 医疗费用上实施总额控制, 对医院采取人头付费、病种付费等多种费用支付方式改革, 既节约经费, 又推动事业发展。

1.3 调整区域卫生规划, 兼顾城乡, 全面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已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时期, 但80%的卫生资源仍集中在城市, 亟待将卫生工作的重点真正向农村转移, 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支持作用, 对城乡卫生工作实行一体化管理, 对人、财、物统一管理, 科学调配使用。

1.4 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包括管理与技术两大部分, 管理队伍应以卫生管理学科本科为基础培养发展, 技术队伍可含临床医生、预防医生、妇女保健医生、儿童保健医生、家庭全科医生 (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 以及护理人员、检验人员、影像人员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应该设置家庭全科医学专业, 能贯彻以个人健康为中心, 家庭为单位, 社区、乡村为范围, 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方针, 并以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为重点服务对象;应将80%以上的中西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任务, 解决在家庭基层。明确三级机构的各类医生都必须是本科以上水平, 辅助部门也必须是大专以上水平。全国医生宜参加创建中国新医药学活动, 以发挥中西医优势互补。

2 医改中需要解决的医患药保问题

2.1 医患失衡的焦点问题

医疗费用负担:看病贵;药品市场混乱:虚高价, 乱开药;高尖项目滥用:拉大网检查;资源浪费明显:不必要服务;医德医风滑坡:红包、回扣;医院追求收益:只管赚钱;服务态度质量:态度差、不方便;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医院收费标准过低;医疗保障收支失衡;危及社会和谐稳定;流动人口参保比例低。通过对财政失衡的测试, 结果发现:政府每少投入1元钱, 则业务收入将增加4.0~5.3元;财务萎缩对业务收入存在放大作用, 筹资萎缩1元, 医疗费用增长4.026元。

2.2 社会失衡的根源分析

政府财政原因:对医疗机构投入逐渐萎缩, 对需方的投入明显不足。

物价部门原因:现有支付方式存在缺陷, 收费标准设定扭曲, 劳务低标准, 常规项目收不抵支, 新项目新定价, 药品允许收取15%差价。

费用支付方式原因:按项目付费方式形成“医院点菜, 病人买单”, 结果是“多做检查, 多开点药”、“多看病人, 看高价病”, 直接带来“看病贵、看病难”的后果。

2.3 解决社会均衡的三条途径

调整卫生总费用占GDP 5.5%;调整卫生总费用的分配比例, 政府40%, 社会30%, 个人30%, 即4∶3∶3的比例;调整服务收费的支付方式。

2.4 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支付方式是解决患、医、药、保的有效方案

改革医院收费方式。医院业务收入:定额包干 (总额预算) ;医院每次服务:定额包干 (按服务单元收费) ;业务收入增长:与上年GDP齐同;实施效果明显:在诊疗常规基础上, “少开点药、少做检查”成为普遍行为, 医院能够获得的合理补偿将增多, 可消除医院“多开点药、多做检查”的导向, 一揽子解决目前患医药保问题, 走向均衡。 (注:服务单元, 可包含总额预算、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 等等。)

2.5 有效方案对解决问题的效果预期

医疗费用负担重、“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能较好解决;可以消除药品市场混乱、虚高价、以药养医现象;可以基本消除高精项目滥用, 拉大网检查;可以消除不必要服务, 减少资源浪费;制止医德医风滑坡, 消除红包、回扣;可以消除医院追求收益, 只管赚钱倾向;解决供方服务态度差、质量低, 需方看病不方便;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

3 新医改应致力于公众健康管理

3.1 中国正面临慢性病、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到2040年, 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2.56亿, 他们将消耗巨大的医疗卫生资源, 对我国社会发展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加强慢性病防治是全社会的责任, 更重要的则是政府的责任。必须由政府主导, 发动全社会力量, 各部门合作, 全民参与, 才能快速扭转慢性病的高发态势。

3.2 走健康保障和管理之路

3.2.1 实现健康保障和管理

必须从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生活环境、职业行为等方面出发, 对身体状况进行预测跟踪, 对疾病早期预警, 通过健康体检, 疾病风险评估, 实行个性化生活方式干预等步骤, 帮助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人群, 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 减少就医需求, 把健康科学、系统、动态地管理起来。

3.2.2 卫生服务前移和卫生资源下沉

必须把卫生服务转移到最基层, 即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农村的村卫生室。同时要调整内部的工作人员, 由家庭全科医生 (本科及以上水平, 能防治结合, 中西医结合) 和家庭护士 (大专及以上水平) 担任工作, 并适当增加仪器设备, 如常规检查和急救处理。只有经过以上的调整, 才能真正地实现健康保障。

3.3 成立“健康保障部 (或委员会) ”, 制订《健康保障法》

3.3.1 成立健康保障部 (或委员会) 。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国际上成功经验, 可以考虑整合政府行政资源, 将卫生部扩大, 可包含中、西医药, 人口计生, 医疗保障,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体育健身等部门, 形成健康保障部或委员会。这将有利于突出重点, 加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3.2 制订《健康保障法》。

实践证明,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 我们曾起草过《初级卫生保健法》 (草稿) , 至今已20余年却始终难以出台。随着我国医改的深入发展, 急需要制订一部《健康保障法》, 以有力推动全局工作的开展。

4 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建设

4.1 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诞生与发展

早在1983年, 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同志就主持完成了中国卫生管理学科建设学术研讨, 明确必须建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 以解决中国卫生事业的科学领导问题。为此,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 我国开始了卫生管理学科建设。1984年, 在安徽医科大学建立了卫生管理系, 1988年又成为国内第一所卫生管理学院, 同时建立了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及卫生管理研究所、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 成为中国卫生管理学科发展中的第一个综合学术中心, 为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十几年来, 我国卫生管理学科呈现蓬勃发展之态。目前开展卫生管理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已有101所, 年招生约5 000人, 在校生约2万人, 设置22个专业 (方向) , 其中80%培养本科生、61.4%培养硕士研究生、17.8%培养博士研究生。建议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这支业已形成规模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使他们能为推动我国卫生事业和医改发挥更大的作用。

4.2 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发展思考与建议

卫生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 并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日益凸显其优势地位。卫生管理学科又是十分重视实践的一门应用学科, 它应当区别于公共管理学科和预防医学学科, 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国卫生管理学科”。建议创建中华卫生管理学会, 成为与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并列的一级学会。

5 安徽农村基层综合医改的再完善

安徽省基层医改自2010年1月开始在30个县试点, 同年9月全面推开, 2011年8月又出台了《关于巩固完善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的意见》 (简称《医改30条》) 。

5.1 贯彻执行《医改30条》取得的成效

卫生院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农村居民就医收益程度明显提高;村卫生室落实基本药品制度有创新;有效控制了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滥注射问题。

5.2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件规定的财政补助政策部分地方不落实;卫生服务存在“重医疗, 轻预防”、“重效益, 轻公益”, 公共卫生服务存在“重进度, 轻质量”;卫生技术队伍人才短缺及留不住的问题仍然严重;药品配送企业过多过散, 造成配送药品量少、成本高现象, 影响药品的正常供应;村医的养老及医疗风险承担等影响到村医队伍的稳定。

5.3 对策建议

5.3.1 切实落实财政保障制度

按照《30条》文件精神, 明确政府对乡镇卫生院补助的口径是人员经费 (含在岗人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社会保障经费、住房公积金以及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 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不再以核定的收支差额作为核定补偿的口径。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收入应及时返还, 用于医疗服务的物化成本支出, 保证医疗正常运行。收支结余部分, 用于职工福利, 奖励和业务发展, 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公共卫生经费, 药品零差率补助及时拨付, 保证正常工作顺利进行。

5.3.2 建立统分结合的人员聘用制度

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聘用, 可履行监管职能, 监管的内容是编制总额、人员资质和合同内容, 审核合格后方可聘用。具体工作可由乡镇卫生院自主聘用。

5.3.3 完善基本药物采购及配送制度

有条件的地方允许招标基本药物配送企业。鼓励县 (市、区) 建立本区域的药品配送中心。各地区严格按照药品入库一个月即回复药款的规定。采取创新举措, 提高配送效率, 保证基层用药。药品应急采购严禁任意扩大范围。

5.3.4 完善对村医及村卫生室管理

对到年退出享受每月300元补助对象建议由省统一界定。进一步强调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将村卫生室纳入卫生院的目标管理范围, 设立村卫生室医疗风险资金, 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5.3.5 建立县域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评估制度

要加强县市级政府对基层的财政保障和监督管理。建议由省政府委托省卫生厅开展县域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估活动和制订指标体系, 进行年度量化评估。对位次在前10名和后10名的, 分别提出表彰和告诫。

6 芜湖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成功经验

2006-2007年, 芜湖市开始实行“医药分开”改革, 打破“以药养医”机制, 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新路子。2009年被确定为公立医院改革国家重点联系试点城市, 进入全面试点阶段。

6.1 以医药分开为突破口

成立了市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中心, 各医院药房改名为药品调配中心, 医院不再卖药。全市药品决策权在管委会, 执行权在药管中心和市招标采购代理处, 集体决定药品采购品种、规格、数量等, 对中标的药品进行统一配送管理;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推进补偿机制改革, 医药分开后出现的医院补偿不足由政府增加投入加以解决;推进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医院实行全员聘用制, 重新进行定编, 定岗;完善分配制度, 两级绩效考核, 实行职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和院长年薪制。

6.2 深化医药分开改革, 启动药品零差率销售

出台“一升、一降、一增、一兜底”的政策。一升是适当提升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 体现医生的劳动和技术价值;一降是降低大型设备检查费用;一增是增设药事服务费;一兜底是各项补助不足以弥补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收入时, 由财政兜底;积极探索医保付费方式改革, 试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分费、总额预付等多种改革;普遍开展预约诊疗服务, 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面实行电话预约、网上预约、现场预约等, 简化就医手续, 缩短等候时间, 很受群众欢迎。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篇9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要能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时期。

——要积极为扩大内需,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贡献力量。特别是要加强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攻关研究。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改善民生, 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坚持以人为本, 加快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

——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特别是求真务实, 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对卫生界尤为重要。

——应看到当前的困难, 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要从逆境变化中捕捉、把握和用好发展机遇, 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

——我们要及时总结改革的实践经验, 对的就坚持, 不对的赶快改, 新问题出来就抓紧研究解决。

以上一系列指导意见, 对我国正在研究调整的“医改方案”和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改变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重大实际问题, 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卫生事业, 经历了60年的努力奋斗, 特别是30年的改革开放,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中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不成功的经验。直到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 已经不能取得人民群众, 医务人员和党政领导的基本满意。正如总书记讲的, 属于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

医疗卫生事业的难点问题,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现在是需要集中力量, 妥善解决问题的时候了。

下面是我们针对总结60年的宝贵经验, 抓紧发展机遇, 及时进行科学调整, 才提出“开创中国特色人民卫生事业”的若干关键性的科学调整建议。

1 建立“生命最宝贵, 健康应第一”的卫生战略决策

要明确卫生事业的方向、目标和任务, 是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采取科学措施, 逐步实现, 免费解决人民群众的医疗、预防、保健问题。因为这关系到13亿人民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康。并能保障全国各行业生产生活的正常发展, 以及全国人民都能自主创新的完成各自的任务。

2 建立全民健康保障制度, 为扩大内需打实重要基础

根据国际经验, 医疗费用的妥善解决, 是增长人民群众最终消费能力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储蓄率较高, 但不愿和不敢消费的主要原因:第一是为怕生了病, 要有钱救命。第二是自己的子女要花大钱上大学, 留学, 才能成为人才。第三是留钱养老。当前首要的是医疗费用, 群众负担太重。

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国家经济比较困难, 群众看病, 经费主要是由家庭、个人自己负责。遇到重病、大病, 社会上经常出现乞求、募捐等行动。医院执行的是有病有钱才给医治的政策。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 社会开始了新型合作医疗和城市职工、居民医疗保险, 但只是解决住院费用部分报销, 门诊仍然自费。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和健康, 为了扩大内需, 将医保科学调整为, 采用国家主导, 社会、个人共同筹资, 建立全民健康保障制度, 是完全需要的, 也是可能的。争取逐步实现医疗、预防、保健都可以免费服务。

3 建立医疗卫生人员的科学工资制度,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古以来, 社会上有三种人最受群众的尊敬, 第一种人是教师, 典型是孔夫子, 为人师表;第二种人是医师, 典型是华佗, 治病救命不要钱;第三种人是清官, 典型是包公, 公正廉明, 现在称为公务员。我们认为现在对教师、医师、公务员同样应该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 因为他们对保证国家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 有重大的贡献。应当根据他们工作的绩效, 同样给予相当当时当地公务员的待遇。这样才能公平合理, 群众理解支持,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 医师的工资建立在营利的基础上, 以高收入为荣耀, 这必然改变了淡泊名利、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和白衣天使的崇高形象。中国600万的白衣战士, 历史性的受到人民群众的赞扬和尊敬。所谓高收入的误导, 必须改正。

4 建立卫生事业总经费的科学筹集和使用制度, 从根本上解决卫生经费问题

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免费解决医疗、预防、保健问题, 关键是要科学处理卫生总经费的筹集和使用, 要科学总结我国解放区, 建国初期的成功经验, 应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逐步提高卫生总经费的筹集水平, 应由国家为主导 (不低于50%) 社会配合 (不低于30%) 公民参与 (不超过20%) 的科学分配, 达到合情合理。在经费使用时, 一定要贯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和低投入高效益的精神, 建立减免税收的药物、器械制度, 力争保持收支平衡, 稳步发展。

卫生经费的经营部分, 应该贯彻市场机制的供需规律, 价值规律和有序竞争规律, 进行科学安排和成本测算, 但不以营利为目的, 收支费用, 不能超越筹集资金的范围。

筹集资金总量的1/2以上用在需方, 提供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组建, 使人民群众逐步得到免费医疗、预防和保健的服务。这项经费又能充实到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 起到互相促进作用。

筹集资金总量的1/2以下, 用在供方, 以保障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的正常运行。可采用成本核算, 差额补助, 积余回收, 以及收支两条线等政策。一定要改变医疗机构“收费补偿”、“创收发展”的市场化政策,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点问题。

卫生事业经费应当由卫生部统一领导下, 科学分配监督使用, 有利于充分发挥资金的科学合理作用。

由于卫生经费的科学解决, 就有可能解决长期不能统一认识的卫生产权制度问题。社会主义的卫生产权制度, 我国建国早期就有了成功经验, 就是搞公有制:即国家所有制和适用于民营机构的集体所有制。不搞以营利为目的, 发财致富的个体私有制。

5 建立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制度, 贯彻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最近三中全会提出:当前要进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时期。这对我国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 卫生工作的重点, 必须转移农村的医疗卫生改革现状, 显得特别重要。主要的科学调整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 卫生资源的科学调整, 表现为:

城市向农村的卫生人财物的合理调整;城乡上层向中层、基层, 由倒“ᐁ”三角型向金字塔“△”型的卫生人财物的合理调整;富余部门向薄弱部门的卫生人财物的合理调整。

第二, 城乡区域卫生规划的科学调整, 表现为:

卫生全行业的属地化管理;城乡上中基三层的科学功能分工;城乡上中基三层贵重仪器、设备的统一使用。

第三, 城乡全科医学服务的统一推行。

为了加速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可以在城市的社区, 农村的乡、村统一推行全科医学服务。重点放在家庭全科医学服务, 贫穷困难的地方更应优先开展全科医学服务。

6 建立创新型卫生队伍的制度, 保证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

第一, 贯彻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倡导的:创建中国新医药的思想, 其内涵是: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 中西医结合, 以体现我国优秀医学文化的发展和贡献。

第二, 城乡高、中、基三层医疗卫生机构, 都应该科学调整为本科医生为起步;专科医生应以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病种为建设重点, 当前要突出慢性病, 如肿瘤、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等的防治;培养输送能防治结合, 中西医结合的家庭全科医生, 是当前突出的重点。

第三, 创建中国卫生管理学科, 培养卫生管理学科的职业化队伍, 是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配套建设应有:卫生管理学院, 卫生管理专业, 卫生管理刊物, 卫生管理研究机构和卫生管理学会。

当前为了配合我国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急需成立中华卫生管理学会和中国卫生管理学院, 以协助国务院卫生部做好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建设和高级卫生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篇10

一、基本情况

1. 机构、制度基本健全

一是管理机构健全。各单位都成立了以财务科为主的资产管理机构, 负责协调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二是基本建立了谁使用谁管理的资产管理机制, 资产后勤部门管理实物资产, 财务部门管理其他资产, 建立了定期盘点制度。三是大部分单位管理制度健全, 从购置使用到处置等环节, 实现了管理有依据, 促进了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规范。

2. 法律法规执行良好

卫生事业单位都比较好地执行了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一是大部分单位按照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2012年会计实务进行了调整规范, 较好地实现了新旧会计制度的更替。二是大部分单位账务处理及时规范。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中心都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 管理较好。

3.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大部分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做到资产信息经常核对, 变动及时沟通, 保障了资产使用部门、存放地点及使用人等信息的真实准确, 使资产的使用状况和使用轨迹随查随有, 实现了资产信息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4.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正常

卫生事业单位均积极配合财政部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保障了资产管理系统的有效、正常运转和不断完善。一是配备专人负责。二是配备专用设备。三是操作人员水平不断提高, 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市级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特点

(1) 医疗机构资产多, 资产量大。市级卫生医疗机构2012年底资产达25.4亿元, 占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97.7%, 人均资产29.93万元。医疗机构固定资产12.11亿元, 占医疗卫生机构资产的47.68%, 其中磁共振、CT、彩超等医疗设备48843.63万元, 其他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的设备8642.87万元;

(2) 资产利用率高。表现为医疗卫生单位实际床位普遍大于编制床位, 利用率达117%, 房屋基本没有闲置用房;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和医疗急救指挥中心设备利用率达到100%。

(3) 资产更新快。大部分医疗设备国家规定的使用更新年限为6年, 随着2012年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行, 非财政拨款购置的资产全部提取折旧, 更新速度加快。

(4) 医院普遍实行科室二级成本核算, 对资产的管理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将收入和支出分解到医院各个科室, 作为科室成本核算的要素;二是将职工的绩效工资和资产的使用和效益挂钩, 固定资产的折旧间接成为绩效工资的要素;三是实行科室二级成本核算为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5) 综合医院收入大, 银行借款大。综合医院2012年收入总额132, 938.57万元, 年增长达20%以上。综合医院对外借款48450.45万元, 其中:银行短期借款31980万元, 长期借款16470.45万元, 占市级医疗机构的87%。

三、卫生医疗机构收支和资产负债情况分析

(1) 基本指标分析。市级医疗机构 (不含市级机关医院) , 人均资产29.93万元, 说明相比其他事业单位资产量大;人均负债18.94万元;人均年医疗收入14.75万元, 说明创收能力相对较高;人均医疗支出15.43万元;资产负债率平均60.71%, 属于比较合理, 风险较低;总资产周转率平均106.69%, 说明财务状况相对良好;固定资产净值率平均55%, 说明新资产大于就资产, 更新速度较快;管理费用率平均17.43%, 说明管理人员相对较少。

(2) 资产分布分析。从各个医院的资产分布情况看, 房屋占资产的比例平均为27.09%, 相对比较合理;医疗设备所占比例平均为41.17%, 说明医院医疗用资产较多。

(3) 负债情况分析。市级卫生医疗机构负债主要集中在综合医院为4.8亿元, 相对医院每年十几亿元的收入以及资产来说比例较低。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到位

各卫生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三个倾向:一是重视收支管理, 轻视资产的管理, 突出表现为年初制定收支计划, 年中进行检查督促, 年末进行考核, 而对资产的管理使用主观上没有足够重视;二是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 轻视其他资产的管理, 表现为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比较按照规定执行, 而对债权等流动资产、对外投资、以及无形资产等就缺乏制度约束;三是热衷资产的购置, 而轻视资产的管理使用, 突出表现在大型医疗设备购置使用没有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 医院之间盲目攀比, 盲目购置, 造成部分资产使用率不高, 个别医院个别医疗设备购置之后很少使用。

2. 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1) 各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陈旧。随着管理的不断严格和细化, 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的管理体制, 如原先的购置方式, 采购方式、处置方式等环节的相关规定与当前的省市管理制度已经不符。 (2) 管理内控制度不全, 而且随意性较大。部分单位没有闲置资产、低值易耗品、存货、药品、债权等的明细管理办法;有的医院对资产处置只明确了内部审批流程而将应属于上级的审批权限置之不理。 (3) 资产管理相关部门间协调配合、相互制约机制未建立。主要体现在医院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在资产盘点、核对不沟通, 盘点结果不处理, 由于各单位资产管理都实现了网络化, 因对网络的依赖, 大多数单位的财务只在付款环节设置了财务审核, 财务对资产管理的制约严重弱化。

3. 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核算不实, 资产不准

(1) 账账不符。医疗机构由于资产较多, 都普遍存在账账不符、账卡不符的情况, 且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财务总账和资产管理部门的明细账不一致, 主要原因是未及时进行对账, 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糊涂账, 也很难认定总账还是明细账准确。 (2) 账实不符。一是普遍存在建筑物已完工使用, 有的甚至使用了多年, 也没有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估价入账和提取折旧。二是购置医疗设备多采用分期付款的形式, 实物资产已使用, 没有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计入固定资产和提取折旧。会计核算的不及时和不正确造成国有资产的不真实以及成本核算的不准确以及效益指标的不真实。 (3) 会计核算不正确, 造成资产反映不准确。究其原因:其一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特别是在会计制度新旧交替的时候, 对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估计不足, 上级部门指导不够;其二医院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没有及时更新或者会计核算软件更新出现了问题, 特别是成本核算将药品零售价调整为进价后, 会计核算出现紊乱;其三是会计人员在将旧制度变更为新制度的时候, 没有按照新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单位制定的会计政策没有遵循一致性的原则。

4. 医院所办门诊部产权关系不明晰, 管理混乱

某医院有12个门诊部, 根据医院以后提供的资料看, 人员由医院统一管理, 设备由医院提供, 职工保险由医院统一缴纳, 但各门诊部资产产权关系模糊。

五、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1) 强化培训力度, 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针对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足, 建议各级各卫生主管部门每年定期强化对基层管理人员, 特别是单位分管领导、财务科长、资产管理员等的培训力度, 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一是明确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 资产管理必须溶于财务管理之中, 同样财务离不开资产的有效管理, 每一笔财务的处理都是资产的管理。二是毫不放松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同时加强对其他资产的管理, 对医院来说要切实加强药品的管理。三是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 形成谁使用谁管理的意识。

(2) 健全各类、各项资产管理制度, 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各单位应依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第36号) 及《卫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 以资产管理环节为基础, 重新制定、完善包括从购置到处置等各个管理环节的规章制度, 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真正使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要树立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观念, 对建立的管理制度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 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约束作用, 促进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建议卫生部门督促单位根据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制定单位内部的实施细则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资产使用定期报告制度。明确各单位财务是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部门, 全面建立固定资产分类核算制度, 建立与资产管理员的账账核对、定期盘点制度, 做到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篇11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学生;就业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的就业情况不乐观

公共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公民的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受到社会、民众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卫生事业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重点领域。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公共事业尤其是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管理状况不尽如人意。当前,我国人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突出,整个社会对于医疗卫生系统有诸多不满,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必须提高卫生事业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这就要求有专业化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高等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1998年由国家教委批准的新专业,从1998年至今,全国已有超过132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量毕业生并未进人公共事业专业领域就业”,根据有关统计机构统计分析,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就业率为:79.53%。

二、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认知度低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展时间短、社会认知度较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中遇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甚至不了解其专业培养的方向,提到“公管”专业,用人单位更多理解为“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发展时间长、社会认知度高的专业,在求职竞争中,首先就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2.专业设置不合理

(1)从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设置情况看,主要是医学院校,包括一些综合类院校。各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各有其特点,但基本方向都是培养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从就业渠道来看,当前,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本专业尤其是本科层次学生的需求极其有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需求也不高,就业渠道较为狭窄。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中:录取研究生:l8.41%、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10.00%机关、其它事业单位:14.5%、国有企业、民营及私营企业:12.05%、三资企业:0.87%、医疗卫生单位:5.71%、科研设计单位:2.73%、金融单位:1.51%、高等学校:7.65%、出国:0.17%、部队:2.22%。而各大院校争相开办该专业的结果使得毕业生的供给越来越超过需求,必然造成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2)相对于对实践有较高要求的其他专业例如医学类专业而言,作为社会科学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在专业培养上,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考核评价最为重视,而实践课程设置较少,评价更是流于形式,这使得学生在大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很多学生所忽视。

3.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不合理之处

首先是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专科生能从事的工作,非本科生不招;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非研究生不用。这种用人观念给广大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对口就业单位,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认同度不高。从我国医疗机构管理的传统来看,医院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临床工作的或者有过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负责,对于拿管理学学位、仅接受过粗略的医学知识学习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学生,认为无法胜任医院管理的相关工作。这种用人观念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较大。而实际上,作为临床上成绩突出的医务人员,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性、系统化的管理学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于医院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管理,因个人经验不同可能使管理工作显得随意而缺乏规范性、效率不高;而作为医院管理人员,扮演的是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并不在临床一线为病人诊治疾病,不需要具备系统、高深的医学知识就可以胜任。

4.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有待提升

本专业学生就业难还存在学生就业择业能力欠缺的原因。如前所述,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主动性不够,对于工作、职业的了解很少。在参加就业招聘前,很多学生几乎未参加过一次用人单位的面试,缺乏相关的知识准备、信息准备和实际经验的积累,而这些是提高就业成功几率的必要条件。

三、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

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都有一个过程,各高校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首先应该让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了解其专业设置的目的。同时,可以在宣传中,介绍国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通过对国外先进意识和经验的引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社会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

2.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加强专业建设

首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的是可以胜任工作的人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而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大实践课时的设置,多给学生提供进行专业见习、实习的机会,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使学生对实践能力更为重视并有所提升。

其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就业去向为医疗机构的所占比例不高。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需求量不足以消化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渠道较为狭窄。而从学历层次上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为本科毕业生,已经属于社会主要的一般性人才,相对于研究生来说,对于专业对口的要求并不高。尤其相比工科、医科等专业,社会科学类专业间的替代性较强。在专业设置中,应注意拓宽基础,改革单一就业方向的专业培养方案,使本专业学生既可以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工作,也可以实现多元化就业,从事公共事業相关的基础性管理工作,甚至是管理大类的工作。

3.引导用人单位形成合理的用人观念和用人制度

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的转变和合理用人制度的建立要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政府应制定适宜政策,例如,对于医院管理人员的聘任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通过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员的任用比例等方式,转变我国传统依靠临床医务人员进行经验性管理的不恰当做法。

4.提升学生就业择业能力

首先,要加强学生就业择业意识的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给学生传达有关就业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开展就业知识的教学和交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应注意避免流于形式,也可以采取与往届学生座谈、邀成功人士开讲座等方式,使学生获得一些就业经验。第三,就业能力提高关键在于实践,可在就业指导课中,开展相关比赛和模拟面试等锻炼学生;利用实习、见习机会,例如组织实习面试选拔决定实习单位分配;在求职招聘季,学校就业部门除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外,还应及时组织学生间进行经验交流,引导已参加过面试的学生反思自身就业能力的欠缺,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新伟.“211”模式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考——基于本土化的视角[J].经济师,2011(11):124-125.

[2]雷丽珍.高校公共事业专业发展的困境与挑战[J].焦作大学学报,2010(1):118—120.

作者简介:马春燕(1983-)吉林松原人,硕士,讲师,成都医学院人文信息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筹资机制研究 篇12

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应当定性为福利性, 其理由主要有:第一,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目前, 医患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原因在于:医疗机构从政府获取的资金逐步减少, 为了保证正常运行和人员待遇, 医疗机构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医疗费用。相反, 即便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但患者个人现金支付比例过高。再者, 还有绝大多数患者缺乏基本医疗保障, 完全由个人、家庭承担巨额医疗服务开支和疾病负担。第二, 政府履行保护公民社会权利职责的需要。公共卫生服务是社会福利重要部分。更为重要的是, 中外各国历史经验证明, 医疗照顾与健康照顾必须是无条件限制的福利服务, 预防疾病和疾病治疗是政府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是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福利服务基础部分。

在如今, 全面免费的医疗并非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利, 如在欠发达的印度早已实现全民免费福利医疗。因此, 以我国目前社会物质财富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不能满足福利性的医疗卫生制度模式是不能成立的。

二、我国医疗卫生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的深入,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现实矛盾越来越突出,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自身存在着缺陷: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 城乡保障极不公平。

农村医疗保障无论从资金、医疗设备投入还是医务人员数量上与需求都有较大缺口。

2、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 城镇医保的目标人群只包括就业人员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少年儿童、城镇非就业人口、个体工商户、部分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部门的从业人员, 以及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人员都在保障范围内。第二,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 对统筹基金规定的起付标准和最高限额水平低。第三, 担任偿付功能的医保中心对于医院的医保治疗费用限额制度有缺陷。目前, 医疗保障制度采取后支付且明确限额对报销限额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 不能完全满足必要的医疗费用, 因此医院也无法从医保中心获得足额补偿。

3、目前部分省市还存在着省市公费医疗制度。

因此, 我国医疗改革中, 医疗费用筹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和医疗费用开支问题是成为难点问题, 它们应当因循医疗卫生事业福利性的思路加以解决。所以, 应当逐步减轻甚至免除公民个人在基本医疗服务筹资方面的责任。有关政策应当明确基本医疗服务要逐步取消个人现金支付模式。政府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金时已经向个人进行了筹资, 如果不逐步取消实际医疗费用中的个人现金支付部分, 就难以使不同行业和不同等级的人们享受到真正的医疗公平。

三、医疗卫生事业筹资体制的基本功能和原则

医疗卫生事业筹资体制应包括资金筹措和资金配置两大部分。资金筹措是指如何获得医疗卫生服务所需的资金, 其途径有政府税收、个人付费、雇主付费等多种方式;资金配置是指资金的流向, 可以从多种分类进行衡量其配置是否公平。例如, 资金的医疗机构间配置, 城乡间配置, 地区间配置等等。

医疗卫生事业筹资体制的基本功能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筹集运营和发展资金;二是帮助居民分散疾病所带来的财务风险;三是通过设计不同的资金使用方式和医疗服务购买机制, 解决谁购买, 买什么, 从何处买, 如何支付, 如何定价等问题, 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按照通常的标准, 一个合适的医疗卫生事业筹资体制应当满足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符合社会伦理所要求的公平性;二是资金的筹措和使用应当具备有效性;三是财务上具有可持续性。

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筹资体制改革就是要逐渐解决存在的问题, 实现政府筹资充足, 资金配置公平, 有效分散全体居民的医疗卫生支出财务风险, 并且在财务上具有可持续性。

四、医疗卫生事业的筹资方式

1、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事业的筹资方式

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事业的筹资方式是由个人付费、政府筹资、商业保险、社会保障等几种模式构成。这几种模式体现在以下几种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之中:

一是公费医疗。二是城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四是社会医疗救助。五是商业健康保障。六是个人直接付费。

2、构建我国医疗卫生筹资体制改革基本框架

医疗卫生筹资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包括两大部分, 即资金筹措改革和资金配置改革, 资金配置改革实际上是如何分散风险和购买服务的问题。

从国际经验来看, 为全体国民提供一定程度的医疗保障, 是各国政府努力实现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目标。借鉴国际经验, 并结合中国国情, 我国医疗卫生资金筹措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适当控制医疗卫生筹资的总体规模, 逐步建立以税收为主导的多元筹资模式, 大力促进政府间筹资责任的上移。

在中国, 我们可以按照“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三大主要部分来分析政府间筹资责任。 (1) “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的主要部分为卫生事业费。1991~2004年, 中国卫生事业费的97.8%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 中央财政卫生事业费支出仅为2.2%。在地方政府中, 统计数据表明, 县级财政承担了最主要的卫生支出责任。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以县为主”的支出结构, 必然由于2, 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不同而不同。这也是当前卫生筹资不公平的根源所在。为了实现筹资的公平性, 近远期目标都应将筹资责任上移, 即充分体现中央和省级财政的筹资责任。 (2)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原则上以地级以上行政区 (包括地、市、州、盟) 为统筹单位, 也可以县 (市) 为统筹单位, 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原则上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统筹。而除了几个发达城市外, 中西部地区的筹资能力差, 企事业单位效益差的则筹资没有保障。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同地区的筹资方案不同, 提高中央财政对于贫困地区的补助, 省、市、县级财政也得承担相应的责任。即在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府筹资方面, 高端财政承担了主要责任, 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筹资公平的作用。

政府卫生筹资责任上移, 有利于缩小因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差异而形成的政府卫生筹资差距拉大, 降低卫生筹资的不公平。就目前的支出结构来看, 一是要将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的责任上移;二是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上移到省级;三是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即将建立的城镇居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提供补助, 有利于促进公平;四是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的政府筹资制度。

医疗卫生筹资的风险分散和服务购买功能是从资金配置的另一层面来考虑资金的使用方式, 它与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机制是结合在一起的, 这也是涉及整个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方面, 到底是补供方, 还是补需方, 还是引入第三方治理?这事实上是一个市场与组织之间两者选择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根据中一国结构转型的特殊情况, 笔者认为中国的医疗卫生筹资体制改革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某一种模式, 目前来看虽然国外的模式可以提供借鉴, 但没有一种模式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因此, 本文提出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购买机制:在城市地区试点采取补需方的模式, 促进竞争;在农村地区试点补供方模式, 促进公平。

摘要:进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以及建立相关体制就必须首先理清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本文提出在资金筹集方面, 逐步建立以税收为主导的多元筹资模式, 大力促进政府间筹资责任上移。在服务提供和购买方面, 建立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和购买机制。

上一篇:养老保险管理下一篇:消息队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