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体系论文

2024-11-22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共8篇)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 篇1

医疗卫生“四大帮扶体系”

陕西省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医疗卫生帮扶体系建设提升健康扶贫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提出从2017到2020年,通过医院对口帮扶、大病救治帮扶、服务保障帮扶、精准结对帮扶“四大帮扶体系”的建设,全面帮扶96个有脱贫攻坚任务县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重点帮扶11个深度贫困县、500个深度贫困村。

2016年底,陕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8.3万户228.7万人,其中因病致贫20.2万户,患病人数77.8万人。陕西省帮扶方式包括医院帮扶、公共卫生计生机构帮扶、管理人员帮扶、医务人员帮扶等。帮扶内容包括加强医院对口帮扶体系建设,激发健康扶贫活力;加强大病救治帮扶体系建设,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加强服务保障帮扶体系建设,增强健康扶贫发展后劲;加强精准结对帮扶体系建设,提高贫困群众满意度。

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协调组织签订帮扶协议,根据功能定位和发展实际,向县级医院派驻1名院长或者副院长,至少5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团队(中医医院可派驻3名)驻点帮扶,帮助开展日常诊疗服务,建立临床诊疗科目,加强近三年外转率排名前5-10位的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提升内科、外科、部分危急重症等诊疗能力。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每万名居民至少有2名全科医生,每千农村服务人口配置的比例不低于1名乡村医生。到2019年,30万人口以上的贫困县至少有1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每个乡镇有1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原则有1所规范化村卫生室。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 篇2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建立区域在线预约挂号平台,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转诊预约挂号服务,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病人优先安排诊疗和住院。《纲要》指出,公立医院要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管理指导等多种方式,帮扶和指导与之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允许公立医院医师多点执业,探索建立医师执业信息数据库并向公众提供在线查询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将恢复期需要康复的病人或慢性病病人转诊到病人就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纲要》,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控制在6张,其中,医院床位数4.8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2张。在医院床位中,公立医院床位数3.3张,按不低于1.5张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人民网)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 篇3

关键词:卫生体系 财政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来讲是不成功的,整个医疗卫生服务逐步走向商业化、市场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地演变为私人消费品,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成为老百姓关注但又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有鉴于此,笔者提出改革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些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医疗服务行业的财政投入

解决广大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改革我国现存的医疗卫生体系,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关键。只有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我们才能采取实际行动进行医疗卫生改革,不然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只是一句空话而已。纵观近几年来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可以说是少之又少。继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以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标志,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开始了市场化倾向的改革。此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减轻政府及企业负担”。久而久之,政府对医疗事业的投入逐渐减少。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在欧洲发达国家,医疗卫生费用的80%—90%由政府负担。即使是美国那样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医疗卫生服务高度市场化的国家,2003年政府卫生支出也占到整个社会医疗卫生支出的45.6%。而我国的这个比例却从20世纪70、80年代的30%以上,一直降到2000年的7.7%,甚至在2003年抗击非典,也仅占8.4% 。

由于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不足,导致绝大部分的开支由医疗机构自行筹划,使许多医疗机构具有市场化倾向,也产生了很多弊端。如药价虚高,以药养医,自立名目及标准乱收费,重复检查,开大处方等现象,导致老百姓的就医成本居高不下,看病就医费用难以承担。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为了有效的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必须加大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应该追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然而,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政府如何把新增的资金花出去,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改革的方向,而在这方面有关的讨论并不充分。

二、建立政府提供全额拨款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向所有的医院都提供拨款或补贴。很显然,企图通过直接增加对医院的投入来根治“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仅从财政的角度来看,也是根本不可行的。哪怕由政府来保障现有医疗机构50%的收入,也是我国现有财力、甚至许多年以后的财力所不能承担的 。因此,政府对医疗服务机构的拨款应当集中使用,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大多数社会民众急切关注的医疗问题上。从这个角度看,笔者认为应该加大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财政投入,由政府全额拨款支持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医务人员的工资、医疗设备和仪器的购买和其它需要支付的款项都由政府全额拨款。国外实践表明,只有发展能有效满足社区居民日常医疗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才能节约医药开支,降低发病率,以较小的代价来满足公民的医疗卫生需要

但目前居民对社区医院的服务不甚满意,社区医院的发展缓慢。据《小康》调查,48.2%的居民不愿意去社区医院就诊,62.3%的居民对社区医院的服务不满意。同时,有近半数的社区医院表示效益不好或者亏损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各地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提供的资金数额太少,导致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机制发展缓慢,再加上社区医院的大部分开支来自社区卫生服务的收入。医院为了提高其收入,不可避免地要采取一些违规手段,如虚太药价,提高医疗费用。

尽管如此,我们知道,社区医院在治疗工作上有很多优势:他们比较熟悉本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饮食习惯和家庭卫生;作出医疗诊断比较及时、便利和经济;可以利用就近原则,通过在本社区开展讲座和座谈会,加强居民对疾病的预防和增强居民的健康意识。因此,为了消除社区服务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和充分利用社区医院的优势,笔者提出,应该建立由政府提供全额拨款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只有这样,社区医院才没有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地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低收入居民等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经济、方便的基层卫生服务。而社区居民在面临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时,没有必要去大医院就医,直接在本社区就医。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开辟公立医院的市场化道路

笔者提出的另一元医疗服务体系便是建立一种政府不予财政支持的市场化医院体系。笔者已经提到,由于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偏低,导致绝大多数公立医院的市场化倾向。但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政府的医疗财政投入将是有限的,即便是新增一些资金投入,也不足以改变公立医院的商业化行为模式,不如停止对那些具有市场化倾向公立医院的财政支持,鼓励他们走市场化的道路。

目前,对于我国的公立医院应不应该“市场化”有很多争论。但大多认为公立医院不应该“市场化”,认为公立医院的市场化损害了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源。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明确对“市场化”的界定。市场化不等于暴利化,暴利并非市场化所致,恰恰相反,持续性存在的暴利、服务低劣通常是垄断的结果,而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运营带有很大的垄断性。不同行业的改革经验反复证明,越是市场化的领域,就越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也越是在长期上趋于社会平均利润。只要市场充分、开放、竞争,营利性医院的价格并不会超出合理水平。其次,“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源在于市场化改革中存在大量的制度缺失,其中最大的制度缺失在于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未能实现普遍覆盖。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44.8%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可以想象,当医疗服务提供者面对如此庞大的自费病人时,必定会诱导病人过度消费医药。因此,为了弥补制度上的缺失,我国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以及有之相配套的医疗保障体系。

总之,公立医院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并不是彻底逆转现有的改革轨道,走向公费医疗、计划管理的老路,而是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在医疗领域建立十分严格的立法和监督机制,任何市场行为都不能超越其法律框架之外。毕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完全计划性的医疗体制是无法嵌入到我国日新月异的制度环境之中的。因此,对于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非常关键的战略决策:一是建立覆盖全民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是建立市场化的医院体系。

四、加大社会资本的投入和将民营医院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 篇4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围绕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明确提出了支持我省建立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对于加快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建立覆盖城乡的居民医疗卫生制度,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我省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2009年,全省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1.21万个,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总数达到6.2万人,每千人口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为1.54人和2.65张,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体系初步形成,多层次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得到加强,医疗卫生人员的素质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薄弱,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解决好医疗卫生问题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照《若干意见》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必须以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重点,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建设,近期要重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改革工作。

要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是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要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新增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等薄弱环节倾斜,加强市县级公立医院建设,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城市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我省是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高发地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全国第6位,骨节病和高氟病发病率高,部分地方鼠疫频繁发生。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职责,切实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计划

免疫、应急救治等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互动机制,加大地方病防治力度,切实做好鼠疫防控工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有效抑制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发病的发生。

要加快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重点做好扩大医保覆盖面、规范基金管理、完善救助制度、加强医保管理服务工作,探索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机制,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

要创新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重点做好建设供应体系、创新补偿机制和零差利销售工作,确保实现基本药物供应不断档、基本药品价格有下降、经费及时补偿到位的目标。积极开展公立医院省级改革试点,探索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和补偿机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坚持定员定岗不定人的原则,实行竞争上岗和全员聘用制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性的医疗服务需求。加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探索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解决好高技术人才匮乏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医疗卫生队伍。

要大力扶持中藏医事业发展。中藏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我省是中藏药资源大省,发展中藏医的优势明显。要加快中藏药生产基地建设,紧紧围绕中藏药产业化,建立紧密结合临床、研究重点突出、中医特色鲜明的中藏医药科研创新体系,实现中藏医药的继承与创新。要建立健全中藏医药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支中藏医药专家和基层中藏医药骨干队伍,加快实现中藏药服务城乡全覆盖,不断提高中藏医药的服务能力。

要加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大妇幼保健机构设施建设,继续实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实施出生缺陷干预等措施,提高新出生人口素质。完善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完善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快西北人口信息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流动人口信息平台作用,提高计划生育的科学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制度,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领导责任机制,实行省市县三级领导包保责任制和县市区一把手负责制,形成党政领导负责、部门密切配合、省市县联动的工作格局,加强统筹规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篇5

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

社区卫生是新医改建设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个重要架构,是老百姓就医的重要平台。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重要渠道。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是解决老百姓就医的筹资结构问题,是缓解看病贵的重要举措。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效能,是解决“事谁来办”的问题;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钱谁来出”的问题。如果说,医疗卫生机构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前台,医疗保障体系就是后台。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必须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我市社区卫生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概况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是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成本低、效果好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是城市居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的最佳途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北京市基层的医疗单位,承担着对全市医疗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是百姓就医的“第一道门槛”。

(二)医疗保障覆盖面的建设

我市根据“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经过多年的努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医疗保险得到巩固和加强。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实施了包括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和城镇劳动年龄内无业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在内的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实现了由保障劳动者向保障全体居民转变,形成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公费医疗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三)困难群众的医疗保障

困难群体的医疗保障,特别是困难群众参保和患大病人员医疗费用救助始终是我市关注的重点。在困难群众参保方面,为了解决部分城镇无业居民参保缴费的实际困难,在北京市对低保和重残无业居民大病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全额补助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将此项政策扩大到更多的特定的困难群体,确保弱势群体能够享有相应的医疗保障,扶助措施走在了全国前列。

二、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卫生服务效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门诊量形成鲜明对比,尽管人们对“小病到社区、大病上医院”这句话并不陌生,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许多方面缺少优势和优惠,目前尚未能够吸引更多的居民前来就诊。主要表现在:

1.社区卫生机构配置不合理北京市近年来的发展思路是将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人口有计划地外迁,逐步形成了通州、昌平、大兴等人口相对集中的“卫星城”,而北京市相应的医疗机构和医疗资源的分布并未及时做出调整。城乡结合部居民居住区附近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比如天通苑、回龙观等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远远落后于城区。

2.社区卫生整体水平依然落后,健康指导、慢性病管理的优势尚未完全发挥

目前,卫生医疗服务资源包括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现阶段,我市医疗卫生资源呈“倒三角”,即大医院资源丰富,中小医院其次,社区医院贫乏。社区医院现有的基础设备一般都比较陈旧和落后,卫生服务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社区医生待遇低,留不住人才,致使配备的医生医疗水平不够高,距“全科”服务还有较大的差距,部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设施、设备还相对简陋,备受社区居民欢迎的慢性病管理工作还没有完全覆盖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的发挥。这种状况与居民对卫生医疗服务的需求相差甚远,造成居民小病也要去大医院看病的局面。

3.双向转诊制度难以落实

双向转诊制度难以落实,其中有利益分配的原因,也有与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衔接不畅等原因。如:基本医疗保险社区用药目录比较窄,一些药品没有包括在内,不能报销,这样居民即使在社区医院就诊后,还必须到大医院排队挂号、开方、拿药,给社区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社区医院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医保部分相关政策与现实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实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8年来,相关政策虽然进行过几次修改完善,但是仍有一些政策不适应当前现实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品目录库》不能满足医疗保障水平发展的要求。

2.近年来,社会平均工资年年递增,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比例缴纳的医疗保险金绝对数额不断增加,但是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以及个人医保起付线没有按照政策规定进行相应调整,特别是大额医疗费报销的比例和最高限额没有得到及时调整,致使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成为患者的沉重负担,影响了生活质量。

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规定的门诊报销比例偏低,受到老年病人欢迎的“家庭病床”的医疗费用还没有纳入城镇无保障老年人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4.一些特殊病种医疗费用较高,但是没有纳入门诊报销范围或报销比例偏低。如:丙肝病人的抗干扰素治疗、白血病患者的输血、系统红斑狼疮、内分泌疾病治疗以及心血管疾病支架等。

(三)部分边缘群体仍然游离在医疗保险体系之外

(四)困难群体的长效帮扶机制还不够健全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效能

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逐步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标准,在我市现有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合理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置数量、布局和服务项目。比如:在四环以外的城近郊区,特别是人口集中的“卫星城”,根据社区居民人口数量和健康需要,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使其居民获得统一完善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缩小城乡差距。

二是要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能力和满足居民需求为目标。选派大中型医院医师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大中型医院也可以接受一定数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进修学习。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人员的待遇,留住人才。

三是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贴近基层、贴近百姓的优势。在社区深入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健康讲座、防病图片展览等形式,普及防病知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健康防病意识,使健康素养成为每个人的内涵品质。

四是要继续做好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稳步扩大慢性病管理服务的签约范围,尽快在全市提高这项工作的覆盖面,切实落实慢性病管理相关优惠政策,使社区居民受益。

五是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药品目录。要结合我市社区医疗实际情况,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合理选择配备,并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使用的,特别是一些治疗慢性病、常见病的药品品种和数量。

六是提高居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关系到每一个市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新闻媒体等宣传部门应该从不同角度做全方位的宣传,让广大市民了解、理解社区卫生服务,增强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度和信任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提高自我的宣传意识,改变群众传统的就医模式,引导群众进行正确的医疗消费。如通过为辖区居民长期免费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积极宣传疾病预防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积极开展平价、便捷、有效、安全的预防保健、医疗服务活动。引导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开展特色医疗服务活动。如推广中医中药在社区康复中的应用等等。

(二)搞好政策整合,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1.在认真审查考核的基础上,逐步稳妥地增加医保定点医院数量,严格准入标准,加强运行监管,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2.及时调整《药品目录库》的内容,适时扩大医疗费用报销范围,减少自费、半自费的药品和检查项目,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要。

3.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物价水平,按照相应政策,适当降低医保起付线,提高医保门诊报销比例和住院医保报销的最高支付额度,同时降低各级医疗机构的住院门槛费用。

4.将一些在门诊就医的特殊病种费用纳入保障范畴, 如丙肝病人的抗干扰素治疗、白血病患者的输血、系统红斑狼疮、内分泌疾病治疗以及心血管疾病支架等。

(三)健全困难群体基本医疗保障的长效帮扶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民政、劳动、残联、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在做好基本医疗保险救助工作的基础上,还要与民政部门做好衔接,及时将基本医疗保险负担不了的困难群体转交民政部门,纳入医疗救助范畴。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参保意识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 篇6

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试点方案

根据国家、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我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试点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浙委„2009‟8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的意见》(浙政办发„2009‟176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浙江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09‟191号)精神,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按照“市乡托管,乡村一体;定性定编,绩效管理”的工作思路,以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点,开展市、乡镇、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管理改革,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公益性原则。以为城乡居民健康服务为宗旨,以保障城乡居民健康权益为中心,遵循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主导责任,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市居民提供。

坚持基层基础基本原则。以区域卫生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科学配置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倾斜,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倾斜。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调动和激发城乡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原则。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功能整合和均衡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整体运行效率。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修订完善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通过“强龙头、强专科、强基层”,进一步健全以市级医院为龙头、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为枢纽、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网底、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强龙头。新建一家市级综合性医院,整合市级医院医疗资源。市级医院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积极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优先使用国家基本医疗药物和适宜技术。开展与上级医院多种形式的对口合作,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全面实施等级提升工程,提高市级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对全市医疗机构的高精检测项目资源进行分类整合,避免重复投入,实行同级医疗机构的医学检测结果互认,减轻患者负担。市级医院承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的龙头作用。

2.强专科。加强中医院、妇保院、精神病院等专科医院建设,整合市域内相关专业学科资源,进一步突出专科特色,并更好地发挥其对城乡社区妇幼保健、精神病防治和中医药服务的指导作用。

3.强基层。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至2011年,建设(新建、迁建、扩建)甘霖、三界、三江、鹿山和剡湖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完成12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计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合理设置村卫生室,对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推进偏远山区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完善“定点、定时、定人、定服务内容”的“四定”驻村服务制度,实现行政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基本建立“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加快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职能,明确其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定位,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国家基本药物和中医药治疗,为广大群众提供低成本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承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六位一体”服务。

(二)改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体制。

1.明确机构性质。明确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会公益类卫生事业单位。

2.明确机构职能。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为重点,面向居民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基本医疗服务,并对本区域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

3.核定机构编制。根据《浙江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浙编办发„2009‟19号)规定及实际工作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的人员编制,原则上按每万服务人口13—15名为标准核定。对规划设置床位的,按每床位0.7人相应增加编制。对人口少、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可适当增加编制。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按照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提升效率、功能共享的原则,探索建立市、乡镇、村统筹整合管理新机制,统筹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

1.推进乡镇、村一体化管理。全面实行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站(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健全门诊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凭据、转诊有记录、随访有档案的“五有”制度;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机构、人员、业务、药品、财务和考核“六统一”管理,推进乡镇、村一体化管理进程。实行乡镇、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采取不占编制聘用的办法,择优将原乡村医生纳入统一管理。

2.开展市、乡镇托管试点。在仙岩镇、下王镇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进行市、乡镇托管试点,其医疗卫生业务由市人民医院托管。托管后,机构名称、性质及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区域、对象、模式、补助不变,人、财、物和各项医疗卫生工作统一管理,优化整合人才、设备和技术,充分发挥市、乡镇二级资源优势。

3.完善对口扶助机制。每家市级医院与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市级医院派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服务,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人员进修、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服务水平。

4.实行双向转诊。在市、乡镇托管和对口扶持的基础上,建立市、乡镇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5.逐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基础上,逐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降低医疗费用,使城乡居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医改政策带来的实惠。

四、实施步骤

1.准备部署阶段(2010年3月底前):根据省医改精神和省卫生厅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完善试点工作方案,发改、财政、人事、卫生等相关部门要相互沟通与衔接,确定具体操作方案。2.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4—11月):按照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试点各项工作。

3.总结评估阶段(2010年12月):全面总结试点工作成效,并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形成书面总结向省政府汇报。

五、保障机制

(一)建立工作协作机制。

成立由市政府领导负责,发改、财政、人事、卫生、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层层明确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卫生部门要切实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配套政策文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配备专门力量,制定符合本部门、本区域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市城乡居民。

(二)建立政府主导的财政投入机制。

1.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补助。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明确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和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与新农合经办机构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经费由财政预算全额安排,其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建设发展支出由政府足额安排。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按规定取得的收入,应上缴财政的要全部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

2.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补助。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经费保障制度,实施与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配套的绩效工资制度,工资水平与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政府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建设发展经费、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经费等。人员经费主要用于补助政府核定的编制人员工资补助、社会保险单位缴费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支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经常性支出由医疗服务收入和财政安排的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等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建设发展支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支出由政府专项补助。

3.村卫生室补助。政府对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建设给予一次性补助。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对村卫生室运行进行定额补助,用于补偿其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人力成本等支出。对村卫生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所需支出,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安排。

4.市级医疗机构补助。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对市级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等给予专项补助,使市级医院经费来源逐渐转向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对市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精神病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促进中医、妇幼保健和精神卫生事业发展。5.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逐步增加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10年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不低于20元。对非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助。对开展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国家免疫规划等十三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

(三)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职能和主要任务,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一是核定工作任务,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现有能力、服务人口以及上级工作要求,科学合理地核定年度工作任务和目标。二是实行绩效考核,对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完成情况、居民健康状况改善情况、群众满意度等进行全面综合的绩效考核。三是补助与绩效挂钩,对于绩效好的机构,预算补助全额发放;对于绩效较差的机构,预算补助按比例核减,形成“干好者多得、干差者少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与管理者的积极性。

(四)建立人才保障机制。

根据目前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及省有关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的规定,重新核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建立健全以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招聘培养、在岗培训、柔性流动和学习进修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同时,对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稳定农村卫生队伍。建立乡村医生进退机制和养老、医保等保障机制,加强乡村医生业务培训,提高乡村医生素质。

(五)建立卫生信息互通共享机制。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 篇7

1 国外医疗卫生体系模式

1.1 美国:充分的市场化所带来的自由选择与昂贵的费用的矛盾体

美国主要实行的是市场化的医疗制度和福利性的公共卫生体制,其医疗服务主要是以商业保险等形式筹集,而公共卫生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福利性事业[2]。

1.1.1 建立在私营保险公司和私立医院基础上的庞大医保体系

美国由政府办的公立医院仅占医院总数的两成左右,私立医院近八成,所有这些医院中有近九成是非营利性的。美国主要有以下四种医保:(1)社会医保:由联邦政府,州、地方政府所举办,主要是针对弱势人群,还包括工伤补偿保险、军人医疗计划等。保障的范围包括大部分的门诊及住院医疗费,受益人群约占美国人口的三成;(2)私营医保:美国约一半的医疗费用来自私营医保,而且政府医保的大部分工作也是由私营医保公司执行,全国有四成多的人享受该保险;(3)管理式医疗:是一种由保险人与医疗服务提供者联合提供服务的医保形式,覆盖17%左右人口;(4)国家医疗安全网:主要针对未参加医保的人和弱势人群的,其筹资方式多是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3]。

1.1.2 参保的高选择性导致高费用和覆盖面不足,市场化带来诱导需求和明显的过度服务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医疗费用最高的国家,由于参加医保的非强制性,保险公司对参保对象有较高的选择性,同时,由于可选择性广、管理成本高,间接导致保险覆盖面不全、保障程度有限,美国无医保的人数占人口的16%以上。在美国,医生和医院之间是双向选择关系,看病费用非常昂贵,而付款程序是由保险公司完成的,因此存在因为过度服务而导致医疗费用较高,未参保者往往难以承受[4]。

1.2 日本:高费用的全民福利医保

日本实行的主要是全民福利性医保体制,医保的覆盖率较高,但同时成本也较高。

1.2.1 高效的全民福利医保体制

日本的医保覆盖全民,主要由职员医保和国民健康保险两部分构成。(1)职员医保:有正式职业者加入职员医保,该保险能报销医疗费用的八成左右;(2)国民健康保险:该保险具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性质,无正式的职业者以及职工的家属均可加入,对无工作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交纳保险者还可免交保险费,还可享受医疗费用减免;(3)补充保险及私人保险:在基本的医疗社会保险基础上,还有各种补充保险(互助组合)和其他私人保险形式[5]。

1.2.2 卫生服务存在诱导需求,国家卫生财政赤字日益增多

日本保险管理效率较高,其医保的资金主要来自两部分:企业和个人交纳的医保和国家财政税收补贴。日本的医院由于采用按项目付费制度,存在着诱导患者需求的情况,目前日本的健康财政赤字逐年增长,形成巨大的财政压力,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医疗费上涨速度超过经济增速,二是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的免费医疗费用的失控。

1.3 英国:福利国家理念与服务低效率并存

英国主要实行的是国民卫生服务体制(NHS),它是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NHS由医疗卫生机构免费或较低价格向城乡居民提供服务,基本实现全民覆盖。

1.3.1 高福利国家:免费的全民医疗保障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制主要由政府提供医疗保健,集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和服务监管功能于一体,覆盖近99%的国民,该体系由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专科和综合医疗服务组成,其筹资方式主要是税收,筹资与服务提供均由政府负责,医保资金主要来自国家税收,体现出较高的公平性和福利性。私营医疗作为国家卫生服务体制的补充,服务对象是高收入、高要求人群[6]。

1.3.2 国家卫生服务体制庞大复杂、效率低下

虽然国家卫生服务体制通过宏观控制降低费用,英国卫生保健支出仅占国家GDP的7%左右,但其运转成本较高,加上医护体系的工资等真正用到病人身上的费用不及医保资金的四成,并且各级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低下;另外,免费医疗制度使公立医院几乎没有经济效益,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不高致使其普遍在私立医院兼职。

1.4 德国:良好的公平性与完备的保障

德国医疗筹资的主要途径是医疗保险,通过社会共同筹资、建立风险分担制度,提高国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7]。

1.4.1 国家社会保障完备,费用控制良好

德国的社会保险覆盖面广,社保覆盖面达九成以上,另外10%左右的人则选择私人医保,基本做到全程覆盖,对预防、早期诊断、治疗、康复都提供保险。由于实行严格的转诊制度,病人一般不能直接到大医院治疗,而是要先到社区医院。德国的绝大部分医院都是非营利性的,州政府和保险公司支持是其主要筹资来源[8,9]。

1.4.2 严格实行医药分开和逐级转诊制度

德国严格实行医药分开,医生的处方权和药店的售药权严格分离。在德国看病必须首先到社区,不能直接到专科医院或大医院;同时,门诊和住院是严格分开的,住院服务需要门诊医生的转诊手续。

1.5 新加坡:独特的个人储蓄式医保制度

新加坡创立了个人保健储蓄、社会医保和政府医疗补助的医疗筹资途径,由个人、社会、政府三方共同分担医疗保障费用,形成了多元化的筹资模式。

1.5.1 全社会共同分担的多元化筹资模式

在政府补贴基础上,全国实行三个层次的医保制度:(1)医保储蓄计划:是一项强制性的医疗储蓄制度,所有工作者均须参加,医疗储蓄金可支付本人和家庭成员的住院费用和部分昂贵的门诊检查和治疗费用;(2)“健保双全”计划:作为保健储蓄计划的补充,具有社会统筹性质,强调个人责任与发挥社会共济、风险分担;(3)医疗救助计划:主要是为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穷人提供资助,具有医疗救助性质[10,11]。

1.5.2 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确保公平性与可及性

新加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行健康责任多元化,政府、企业与个人各负其责,对医患双方都有约束作用,有效抑制了医疗服务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同时,强化政府管理,实施强有力的干预和严格的宏观调控,以达到高效、低成本、优质服务的目的。

2 国外解决医疗卫生领域公平性的对策借鉴

尽管以上这些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各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上维系了社会公益性。尽管各国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但在医疗卫生体制发展中总结出来一些共通的、有价值的经验。

从宏观上来看,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为体现公平性、可及性与效率的统一医疗卫生体制走向应重点关注:(1)医疗卫生体制应当成为国家基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注重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3)公共筹资是主要的卫生筹资手段;(4)严格控制药品价格和费用;(5)健全卫生法制,规范医疗卫生体制。其次,从中观角度来看,这些国家医疗制度在解决公平性与可及性的措施方面的经验有:(1)在医疗费用的控制管理方面医保发挥重要作用,个人实际支付比例较小;(2)医疗服务体系严格执行社区首诊和预约制度;(3)各级医疗之间实行分级医疗制度,强调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性作用。综上,我们在医改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注重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

从美国等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模式来看,各国试图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市场机制进行更有效的结合来降低卫生费用开支、满足民众的多层次需求、促使其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国外初级医疗服务大多由民营机构提供,初级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多,而且分布广泛;二、三级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组织形式则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即公立机构、非营利机构和营利机构并存发展。在我国,初级医疗服务机构大多由政府来建设,经常出现低效率或者无效率的现象,因此,我国应更充分地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更多的个体医生开办初级医疗机构。对于高层次医疗机构来讲,私立医院的发展可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于医疗卫生领域,在总体上保证社会有更多的医疗服务能力满足居民较高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这样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在公平地基础上能够增加更高的效率。总的来说就是我国应注重政府投入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方式,防止相对单一资源配置结构造成的医疗卫生服务架构不合理。

2.2 健全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能力

我国卫生体系主要涵盖预防、医疗、保健三大部门。当前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最大问题是横向的“左右失衡”与纵向的“上下失衡”,左右失衡主要表现在卫生体系重治轻防、重治轻疗,导致了卫生服务体系“哑铃型”结构;上下失衡主要表现为重上轻下,重城轻乡,导致了卫生服务体系“头重脚轻”的结构。公共产品性质的公共卫生是成本低、效益高的服务,政府应当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优先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2.3 严格落实考核监督

缺乏约束和监督是我国与国外医疗卫生体系模式不太一样的地方,也是我国医疗机构背离发展目标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医疗机构长期处于政府的保护伞下,卫生行政部门虽然是其直接管理者,但明显监管不到位,这种缺位主要表现为:职能部门对医疗服务缺少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对医疗机构的规模、大型仪器的购置和新技术的采用都没有较为有效的监督办法,卫生监督执法对医疗服务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我国应更多地借鉴国外的经验,即建立权威性的独立评审机构对医疗机构进行考核监督。因此,在深化改革中,势必要建立一个权威性的独立评审机构来对医疗机构进行独立的评估,从而真正对医疗机构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和考核。一是使我国的卫生行政部门职能真正从“办医院”转到“管医院”上来,只有监管职责得到落实,才能建立起权威性的独立评审机构;二是可以一个独立于政

府部门和医疗机构的非盈利性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作为监督方。

参考文献

[1]胡善联.国外医疗卫生体制走向[J],中国医疗前沿,2006,7:23-24.

[2]张奇林,论美国的医疗卫生费用控制[J],美国研究,2002,1:70-71.

[3]Davis,Karen,Gerard F,Anderson,Diane Rowland,and Earl P.Stein-berg:Health Care Cost Containment,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9.

[4]Winter L,Gitlin LN.Evaluation of a telephone-based support groupintervention for female caregivers of community-dwelling individualswith dementia.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Dementias.2006-2007,Vol.21(6):391-7.

[5]Eggleston K.Risk selection and optimal health insurance providerpayment systems.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00,67(2):173-196.

[6]Karen Bloor,Alan Maynard.The United Kingdom National HealthService,in Khi V.Thai,Edward T.Wimberley,Sharon M.McManus(eds.),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Health Care Systems.New York:Marcel Dekker,Inc.,2002,261-286.

[7]Reeves P,Irwin D,Kelleher C,Milsom I,Kopp Z,Culvert N,LloydA.The current and future burden and cost of overactive bladder infive European countries.European Urology.2006,Vol.50(5):1050-7.

[8]Stopfkuchen H.Impact of national health system financing on qualityof car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the German experience[J].CritCare Med,1993,21(9 Suppl):S406-S407.

[9]Kallert T W,Leisse M,Kulke C,et al.Evidence based communitypsychiatric community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Germany:taking inven-tory[J].Gesundheitswesen,2005,67(5):342-354.

[10]Ardeshir Sepehri,Robert Chernomas,Haroon Akram-Lodhi.Penali-zing patients and rewarding providers:user charges and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in Vietnam[J].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2005,20(2):90-99.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 篇8

【关键词】 基层卫生经济学;问题及思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6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卫生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指导政府制订科学而高效的卫生政策,指导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制订科学的经营策略,指导消费者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研究指导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供给、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市场、药品流通体制与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卫生总费用、医疗保障制度构建、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医疗机构的成本分析与核算、疾病经济负担与健康投资分析、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本人根据工作实际和目前基层卫生经济学管理的现状谈一些个人看法。

1 存在的问题

1.1 经费投入不足

1.1.1 仪器设备投入与其维护经费不配套 2003年以来,国家致力于完善卫生基础条件,设备质量逐渐增强,工作条件不断完善。

仪器设备的投入是近半个世纪力度最大的一次,主要反映在交通、通讯设施、流行病学检测仪器、应急处理车的投入。先进的通讯设备,真正做到快速反映,换句话说,就是应急预案能够保证做到通讯渠道畅通、反映机制灵敏、检测数据准确、指挥系统有效。但由于投资配比不够完善,给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带来了新的困难:一方面国家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备的高精端仪器设备提升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监测与监控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欠发达地区政府没有相应的配套经费投入,仪器设备正常维护的经费都不能保障,造成仪器设备。

1.1.2 专项防病经费投入不足 一是艾滋病经费供小于求。2006年公布的国务院令《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五章第四十一条至第五十一条规定:国家政府机关应该将防御艾滋病工作列入地方经济社区发展总纲要,不断增加艾滋病的宣传、监管、治疗工作并完善网络服务,壮大专业治疗团队。各级政府通过对艾滋病防御工作经费需求的计算,将其列入相关政府财政预算。地方政府根据相应职责承担艾滋病的预防及监控工作。国务院卫生部及其他相关部门通过蔓延趋势,确定国内对防治艾滋病的传播、监管、调查、治疗等项目。中央财政部门对在艾滋病泛滥地区及贫困地区实行的大型艾滋病防御和治疗工作增加支援。而我市的疾控体系至2002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以来地方政府投入的艾滋病经费不到150万元。结核病经费投入为不断加深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控制结核病的传播,确保百姓体质良好,提高国家发展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的通知。通知对地方各级政府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人力保障、经费保障都有了严格的要求,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结核病防治经费的投入,根据当地情况建立健全结核病防治体系。自2001年开始,国家中央财政部门及地方政府部门均成立防治结核病专项经费或根据地方不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将防治工作预算列入地方财务预算以增加对结核病的资金投入。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以来地方政府并没有将结核病专项经费列入部门预算,仅配套了结核病CIDA项目经费168万元。计划免疫管理经费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每年完成一类疫苗接种任务及计划免疫相关管理工作需要地方政府需投入专项经费2147.1万元。但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实施七年来,全市政府安排的一类疫苗补助经费仅480万元(含冷链运行经费)。

1.1.3 人员经费补助不足我国越往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经费越得不到保障,全市现有卫生防保人员3321人,其中:在职职工1706人,年需人员经费14317万元,而实际地方政府投入的人员经费仅7756万元(绩效前仅4627万元),造成防保队伍很不稳定。经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部分部门对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下的公益卫生事业以及社会保障认识不全面,且作为疾病预防控制部門自身对其宣传不力。二是政府投入力度不够,管理不全面,以至于使公共卫生机构举步维艰。发展严重滞后、三是发展不平衡,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相对城市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发达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卫生发展不均衡。四是机构内部资金流动存在缺陷,服务者工资、运行开销、发展经费等缺少固定来源,只能靠服务维持经费,无力于全身心投入疾病预防控制事业。以上所述阻碍了卫生服务的长远积极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障碍,需引起警戒。

2 经济学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人才资源是国家第一资源。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基层卫生服体系经济学研究的课题之一,也是卫生服务的职责所在。最近,我国致力于完善卫生基础条件,设备质量逐渐增强,工作条件不断完善。相比而言,以基层人员为首要的员工素质不高,能力不够等现象逐渐浮现。在人才严重缺乏的条件下,我们所担负的任务远远不能解决广大群众的需求。“国之大计,教育为本”。人才建设成为卫生部门的长远任务迫在眉睫。通过与教育、人社等机关的配合以及对卫生人员的需求分析,努力培养适宜的卫生人员,使人才供应与需求保持平衡。另外还要按照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和需求的差异,培育出对口的专业人才。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服务能力。加深对基础科目的建设,致力于创建一批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卫生人员团队。加强对卫生管理干部队伍的培训,争取造就出一批管理能力优秀、公共服务意识强烈、政治基础坚定的优秀管理干部人员。但要预防疾病,维护人民健康,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完成。而我国越往基层,防保人员的素质越低,因而提高人员素质,重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本世纪的一项重点工程。

在2006年于北京召开的北京论坛分论坛“健康安全与保障”大会上,相关人士表明,我国正在面临着公共卫生人员不足和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当前首要任务是培养全方面多技能的应急人员。目前,我国主要通过普通高校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两个渠道来培养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人才。同济学院的聂绍发教授表明,国内关于应急人员的培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员数量相对缺少。我国有将近14亿的人口,但是全国却只有67所开设有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的高等院校,每年的招生人数也只有6500人左右,这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显得杯水车薪。二是员工团队不稳定,人才缺失问题突出。据统计,县、市、省、三级疾控中心人员的调出/调入比值为1.22、1.15、1.16,结果显示调入人数要高于调出人数;调出/调入人员的平均素质分数比值是1.19,看得出调出人员的素质要相对调入人员的素质较高。三是应急人员整体素质有待增强,培养方式需要改进。相关人员称,有效的处理突发卫生情况急需一批知识全面涉及面丰富的应急人才。建议当地的相关政府部门增加应急人才的培养速度,同时,为了给应急人才的开发提供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也应该将团队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的人员开发和投入加到应急人才培养的计划和发展中来。另外还要注意不断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努力培养高水平多方面的应急人才。

3 建议与对策

为了切实做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卫生经济学的研究,解决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经费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落实政府责任,加大卫生投入,特别是加大农村和基层防保机构的经费投入,尤其对欠发达地区的卫生机构的经费投入。针对我国的国情人口多,人均经济水平低。东西部经济及我省苏南、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的特点,建议政府在对公共卫生投入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卫生投入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其次,注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加强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还要按照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和需求的差异,培育出对口的专业人才。从下到上提高基层卫生体系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养成良好的人员素质。提倡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农村基层就业,提高整体基层医务人员水平。加深对基础科目的建设,致力于创建一批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卫生人员团队。吻合人、财、物与经济学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 李卫平,石光,赵琨.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J].管理世界,2003,(04).

[2] 刘澍;朱晓卉.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一项基于石家庄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个案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上一篇:民政工作体会:虽苦犹乐下一篇:记叙文《詹天佑》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