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教育

2024-06-22

农科教育(精选12篇)

农科教育 篇1

摘要: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措施。农科大学生相对其他科类的学生, 更具有创业的优势。然而, 国内农业高校创业教育仍处在起步阶段, 本文对农业高校如何开展创业教育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农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创业优势

创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加快技术创新, 以及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创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逐渐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政府引导,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扩大就业规模, 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 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创业教育 (enterprise education) , 主要是指以开发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 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开展第二课堂, 以及开设创业课程、资金资助、提供咨询等方式,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 以及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教育,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 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1]。

农科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创业教育,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农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优势

农科高校有其特殊性, 毕业生创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1.1 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 是农科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良好机遇。

党中央一直重视“三农”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会进一步加大, 这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农业领域创业将享受到其中的政策倾斜。

1.2 农科高校具有科技创新优势, 是农科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坚强后盾。

很多农科高校向建立研究型高校的目标奋进, 必然在科研加大投入和建设, 国内知名农科高校里更是专家学者云集、重点实验室林立, 先进的实验设备、良好的科研条件, 给农科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农科高校毕业生甚至可以将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农业产业, 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在农业领域创业的低门槛, 是农科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先决条件。

目前, 我国农户的农产品生产存在无序化, 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食源性疾病和食源性中毒事件时有发生。随着《食品安全法》的颁布, 我国力求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体系, 农业生产正处于重大的转型期, 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生产出让消费者放心的安全食品, 一定会受到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的消费者的追捧, 受过专业教育的农科高校毕业生在其中无疑有着先天的专业优势。另外, 农业生产的投入不大, 一般在2—20万左右。在农业发展银行, 他们仅凭身份信用, 就可贷到一定金额农业项目贷款, 这大大减小了创业融资的难度。

2. 农科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开展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我国开展创业教育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1999年, 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对创业教育做出了部署, 拉开了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帷幕。2002年4月教育部召开了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 特别强调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这引起了高校的普遍关注。目前, 农科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学生对创业的认同度不高。

首先, 农科高校学生去基层创业存在观念障碍。本应发挥专业特长在农业领域一展身手的农科高校学生, 由于大都来自农村, 读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 因此毕业后反而不愿意在农业领域从业。其次, 学生认为创业难度太大。据调查, 学生认为资金和社会关系成为学生创业最大的拦路虎, 分别占38.1%和42.7%的比例[2]。没有资金, 再好的理念和企划也只是纸上谈兵;缺乏社会关系这一重要资源的支持, 学生在创业起步阶段就会面临举步维艰的困境。而这两项恰恰是农村子弟最欠缺的。

2.2 教学内容滞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的兴起, 农业产业化趋势逐渐明显, 一些新兴科技如生物技术、光电技术等在传统农业上的应用, 衍生出许多新兴农业产业, 这些变化逐渐对农科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农科高校教学内容并未随之做出相应调整, 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基础, 强调理论水平的提升, 但对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 而这些恰恰是创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校对如何开展创业教育缺乏系统的研究, 创业教育教学的系统化程度较低。另外, 学校缺乏创业教育的师资。农业高校教师普遍没有创业经历, 其创业的知识和理论全部来源于书本和媒体, 缺乏创业的第一手材料和感受, 与实际需要联系不多、不深, 造成创业教育与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存在脱节现象。

2.3 学生缺乏创业的良好素质和能力。

学校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缺乏统筹安排。在就业的压力下, 不少农科大学生创业意愿抬升, 有的学校达到20%, 但付诸实践者寥寥无几[3]。许多大学生眼高手低, 好高骛远, 看不上蝇头小利, 往往大谈“第一桶金”, 不谈赚“第一分钱”。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能力不强, 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喜欢纸上谈兵, 创业设想大, 市场预测普遍过于乐观。一些大学生没有完全形成独立的健全的人格, 心理承受能力差, 遇到挫折容易放弃。

3. 农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分析

3.1 成立专门研究队伍, 总体部署教育措施。

学校领导应高度认识到农科学生创业的巨大意义, 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与学术性和职业教育等同的一种教育, 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 没有现成的教育模式可以借鉴。因此, 学校要成立研究专班, 研究如何发挥学校优势, 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组织创业团队开展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 在教学、实践和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实际能力, 不断总结适合农科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模式。

3.2 科学设置创业课程, 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丰富的知识是创业的基础。因为, 一般来说, 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 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 就有更快更好的预见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教务处应会同学校相应的研究部门, 认真研究创业应具备的基本知识, 科学开设相应的课程让学生选修。课程开设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创业意识、市场意识 (竞争意识) 的提高, 顽强意志品质、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以及创业态度、创造性与革新能力的培养, 等等。另外, 专业教育也要注重课程革新, 不仅要做到教学内容适应农产产业化发展, 更要引领农业产业的科学变革。总之, 课程设置应注重实用、有效, 并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紧密结合, 使创业课程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以收到理论结合实践的良好效果。有条件的高校可与邻近高校互认学分, 承认学生选修其他高校的相关课程。

3.3 积极利用各种手段, 解决创业教育师资。

针对高校缺乏创业教育师资的现状, 学校人事部门首先可以出台政策, 鼓励教师到企业脱产学习和实习, 提高教师的创业经历感受, 让他们返校后作为创业教育的骨干教师。其次, 学校在每年引进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时, 可以安排为期半年左右的时间让专业教师去相关企业学习, 提高他们对创业的认识, 逐步提高学校有创业感受教师的比例, 让他们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育的始终。再次, 可以聘任当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授, 主讲相关课程。最后, 还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著名企业家来校为学生开展创业指导讲座, 通过企业家的现身说法加深学生对创业的认识。

3.4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营造创业氛围。

学校宣传部门要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创业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提高学生的创业信心和勇气。首先, 在校园醒目位置设立永久性宣传标语, 宣传创业精神。其次, 可以设立宣传栏, 宣传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政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倡导下, 全国各地政府不断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新举措。但政策举措, 学生不一定能了解或理解, 因此, 学校要大力宣传和解读, 打消学生创业的顾虑。再次, 可以利用校园网, 成立创业教育专栏。在校园网中, 不仅可以进一步详细解读各省、各市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而且可以链接各种网络媒体对农科大学生的创业宣传报道。最后, 可以成立校友创业专栏, 展现校友成功创业的事迹材料, 让学生感觉到创业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3.5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不要把眼光只盯着毕业后如何去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谋一个职位, 要明白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求职者, 还可以成为一个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引导农村生源学生认识到自身肯吃苦、动手能力强的优点, 积极培养自己的适应性、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摒弃农村创业是一件丢人现眼的思想, 加强对农科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欲望的培养, 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自我创业。农科高校有不少创业成功的学子, 他们用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 创办农场、果园或蔬菜生产基地, 学校应积极邀请他们回校做报告, 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

3.6 积极搭建活动平台, 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学校团委、学生工作处、校企合作办公室等部门要积极搭建活动平台, 丰富学生创业活动经历, 把创业知识转化为创业能力。

3.6.1 指导成立学生创业社团。

成立学生创业社团可以把有创业理想、创业激情的学生集合在一起, 通过社团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讨论等活动的交流、探讨, 让学生获得创业知识, 提高创业能力, 做一些创业前的心理和素质上的准备。

3.6.2 举行“校园创业计划”比赛。

每年举行“校园创业计划”大赛活动, 是加强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活动方式。“创业计划”也称为商业计划, 是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向风险投资家游说, 以取得风险投资的经营可行性论证报告。“校园创业计划”竞赛活动起源于美国高校, 雅虎公司就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创业的气氛中诞生的。在国外大学的影响下, 国内少数几所大学的创业教育也已经启动。清华大学创业者协会首开先河, 竞赛与商业现实的距离拉得很近, 比赛尚未结束, 就传来一些创业小组正式成立公司, 引来巨额风险投资的消息。农科院校具有自身的条件和特色, 一直处在产—学—研的关键环节, 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 并与市场、生产结合紧密。开展“校园创业计划”大赛活动, 可以在校园内营造一个激发学生创业的氛围;同时, 学子以严谨、规范的形式进行创业操作, 可以抓住机遇, 用专业知识来谋取公司、企业经济上的支持, 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创业活动的感性认识, 引发和激励学生市场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3.6.3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学校可以积极搭建桥梁, 寻找企业与学生创业合作的模式, 借助企业已有的经济条件和生产优势来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理想。

3.7 学校出台鼓励政策,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3.7.1 发挥科研老师的指导作用。

众多的专家学者是农科高校的优势资源, 科研教师经历丰富、科研成果丰硕, 科研项目和经费有保障, 能解决很多难题。但是农科高校的许多导师并没有意识到学生就业的困境, 因此要转变教师观念, 达成学生创业必要性的共识, 争取科研教师的支持, 给学生创业提供竞争力上的帮助。同时, 还要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活动, 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 了解产业。

3.7.2 建立创业教育基地。

学校可以在科研基地中专门开辟一块创业基地, 免费给有创业热情的学生利用, 积极推进创业实践市场化。创业教育伊始, 学校教师可给予介入和帮助, 但从长远来看, 学生创业必须接受市场的考验, 因为依赖老师, 会影响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 不利于其创业能力的提高。基地以商业模式建立, 积极提高创业实践市场化强度, 加大经济效益的考察力度, 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以促进学生提高掌握市场规律的能力, 增强面对市场竞争的勇气和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

3.7.3 设立创业激励基金。

学校设立创业激励基金, 学校财务部门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 给有创业热情的学生创业提供贷款资金, 解决在校学生模拟创业的资金难题。

参考文献

[1]桑新民, 邵伯栋.世纪结束年代的教育思考——“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综述[J].教师教育研究, 1989, (6) :41-44.

[2]任湘, 易自力, 夏金星.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 2008, (9) :80-83.

[3]沈秀清, 崔昌华, 罗小云.农科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3) :45-46.

农科教育 篇2

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办公室2012年6月26日

◆州农科所召开半年工作总结会

◆州农科所积极开展廉政党课教育

州农科所召开半年工作总结会

6月21日,州农科所召开上半年工作总结会议,各站科室领导参加会议。各站科室领导认真总结汇报了各站室、课题上半年农业科研推广工作实施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下半年工作重点。

会议认为:在三年连续干旱的情况下,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全体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年初计划任务截止6月5日,全州已播种大春粮、菜作物202.15万亩(粮食185.36万亩、蔬菜16.79万亩),占计划210万亩的96.26%;其中:水稻68.07万亩,占计划80万亩的85.09%;玉米95.94万亩,占计划90万亩的106.6%;杂粮21.35万亩,占计划20万亩的106.75%。目前,各种作物长势良好,在后期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又是一个丰收年景,做到了“三年大旱、三年大干、三年丰收”,能够实现全年粮食总产量116万吨的目标。

会议要求:

一、全州农业科技人员应持续做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切实加强农作物中后期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对6月5日后移栽的水稻,要施足分蘖肥,后期禁止追肥;对水改旱田块,应做好排涝和提苗工作,确保粮食丰产丰收。

二、认真抓好晚秋作物种植示范样板。烟后种植以玉米、荞籽为主,每个县突出抓好1-2个示范品种;在姚安县示范1000亩烤烟套种长寿仁豌豆示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积极做好2013年小春作物种子收贮工作,确保明年小春种子供应。(州农科所张绍武)

州农科所积极开展廉政党课教育

6月21日下午,州农科所党总支邀请第五纪工委书记何正兴到我所开展廉政党课教育,全所46名在职党员参加。何书记就“保持党组织纯的洁性,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主题,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认真讲授。一是强化学习意识,保持队伍思想纯洁。要在全体党员干部中以开展“重学习、讲大局、提素质、树形象”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观念,锤炼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纯正思想道德,筑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事业观和政绩观,始终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强化服务意识,保持队伍作风纯洁。积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群众观念,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切实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联系,从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做起,牢固树立“民生无小事”的工作观念,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全面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三是强化责任意识,保持队伍工作纯洁。紧密结合农业科研推广工作实际,在学习教育活动中以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切实解决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作风漂浮、工作不实,带动不力、精神不振,为政不廉等问题。教育引导机关党员干部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大力弘扬真抓实干的作风,大力提倡立说立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真正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把精力投入在落实中。四是强化自律意识,保持队伍作风纯洁。全面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力度,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增强廉政教育的针对性。牢固树立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常对照《廉政准则》规定开展自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贫。五是切实做好本职工作,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全体干部职工要增强危机意识,勤奋工作,爱岗敬业,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已任,圆满完成农业科研推广工作任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州农科所张绍武)

送:州委办、州人大办、州政府办、州政协办、州纪委、州政府任副州

长、州农业局党委办

农科教育 篇3

关键词 民族地区;农科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2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书育人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民族地区的毕业生思想政治状况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农科毕业生因所设专业带有“农”的特殊性[1]。针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实际,切实帮助农科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成才观,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安全文明有序离校,切实维护学生和校园的安全稳定,使农科毕业生能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步入社会,对于我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服务三农、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民族地区农科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1 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增加

受民族地区自身的区域位置、经济发展和生源结构等影响,高素质人才相对较少。民族地区大部分都处在边疆及偏远地区,教育基础相对发达地区滞后,虽然国家对民族地区给予了大量财力物力的支持,但还是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由于地域的限制,引进师资相对困难,高素质的人才数量相对较少;同时,高素质人才也在不断的流失,制约了高校的快速发展。在生源结构中,民族地区生源占较大的比重。如宁夏,受政策扶持,农科类专业录取分数较其他专业低20分左右。区内生源一般占在校生的90%以上,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40%以上,生源中70%以上来自农村,这些学生多数家庭经济困难,贫困学生面对经济压力,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再加上教育基础薄弱,传统思想严重,很大一部分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要跳出农门,不愿从事农业,因此,在稳固专业思想和就业引导上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同时,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等的不同,伴随着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思想认识上也参差不齐。自高校扩招后,大量的高中毕业生得到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为国家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但是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扩招后生源质量有所滑坡,从客观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和挑战。

1.2 思想政治课教育断层,导致政治信仰淡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贯穿于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全过程中。以宁夏大学为例,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都在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开设,四年级时的思想教育就要全靠辅导员日常进行教育引导。由于毕业生即将要找工作,辅导员一般都在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指导上花费精力,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也比较薄弱,没有更大的精力和能力从事思想理论教育,从而发生了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中断,导致毕业生出现政治信仰淡薄,理想信念缺失。伴随着进入社会前,受社会存在的不良风气所影响,部分农科毕业生的功利心越来越强,对金钱和地位的追求愈演愈烈,早把国家鼓励农科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锻炼、学习和成长的就业导向抛之脑后。

1.3 道德观缺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个人品格是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的素养,特别是从事农业的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敢于担当和团队协作精神较强品质的专业人才。但当前部分毕业生此方面表现欠佳,特别是诚信意识令人担忧,部分毕业生在农科实习中不愿意吃苦,找各种理由推脱,不愿意从事实习教学活动,有的毕业生责任感、诚信意识淡薄,与几家单位签约,随意违约,降低了诚信度,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由于毕业生社会经验不足,内心比较脆弱,在就业竞争中受搓,思想和心理波动较大,出现心理失衡的状态,又缺乏自我平衡能力,会产生浮躁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此外,部分毕业生好高骛远,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过分追求高工资,大城市生活,不愿到农村、到基层工作,自我管理能力也较差,承压能力脆弱,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前途渺茫,低估自己能力,表现的悲观失望,产生思想疙瘩。如果不及时疏导,易产生对立情绪,做出过激行为[1]。

2 做好民族地区农科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负责学生工作辅导员的工作,更是高校教师全员、全程教育的工作,高校要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加强思想教育水平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对学生心灵深处思想启迪的启蒙教师,理论水平高是塑造学生较高思想素质和理想信念的重要保证;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接触较为频繁和施教最为重要的群体,其行为客观上起着示范和教化作用,在教学中应结合专业进行思想教育,更容易与学生沟通,消除学生对专业抵触和逆反心理,培养和引导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取向;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亲密的知心朋友,在解决生活问题、情感倾诉、心理疏导、安全稳定等工作中进行思想导向;就业指导教师是对国家就业政策解读、就业能力提升等工作进行指导。从事不同工作的教师侧重点不同,他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因此,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强大教师队伍,是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最基本的保证。

2.2 加强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自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人才需求旺盛。农业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强化政府的就业功能,调整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一是国家应加大对民族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政策优惠,鼓励大型企业到民族地区投资,加大稳才引才的力度,拓展农科人才在当地建功立业,施展才华。二是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科毕业生下乡支农、扶贫,到农业一线、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加大国家政策对农科大学生倾斜,发挥农科专业优势,提升社会对农科专业的认可度,引导更多的毕业生投身新农村建设中去。

2.3 加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新时期,大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一是理想信念教育。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未来,使毕业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把远大理想与扎根基层的观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勤奋中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价值;二是信心教育。树立就业自信心,帮助学生消除踏入社会的恐惧感、迷茫感和失落感,克服浮躁情绪,缓解学生即将走出校园踏入社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三是诚信教育[2]。引导毕业生诚信做人,诚实做事的理念,正确对待考试不作弊,简历不造假,签约不违约等为主题的诚信活动,以良好诚信形象走向社会。四是心理教育[2]。密切掌握毕业生的心理状况,正确对待就业中遇到的暂时困难,培养积极健康心态,消除在环境适应、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五是安全教育。组织学生学习法律法规,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防火防盗安全等,提高对非法传销、邪教渗透、网络诈骗等的甄别能力。七是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地区的稳定关乎国家的稳定,大学生应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切不可被不法分子所蛊惑;八是就业教育。积极宣传当前就业形势,主动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创业意识,并提供项目咨询服务、创业政策咨询等,为创业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和指导。

3 结语

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地区高校农科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乐农、爱农、从农的专业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农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当前,民族地区农业发展迅猛,农业高素质人才需求势必会紧缺,积极探索做好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为推进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涛.农科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345.

[2]张立.新形势下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11-14

农科教育 篇4

一、特色发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

(一) 特色发展是高校发展的战略要求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发展方式和社会公认的、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2]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标志性特征, 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 特色不仅是立校战略, 而且是强校战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日益推进, 高校的发展环境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高等院校的多样化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高校必须从规模扩张转移到质量发展上来, 巩固已有的特色, 培育新的特色, 走特色发展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

(二) 特色发展是高等农业院校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要

从整个高等农业教育环境看, 高等农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从世界科技发展来看, 以新技术革命和以生物技术为引领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到来, 促使传统农业重新变为“朝阳产业”。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 农业、农村和农民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转型。农业新技术革命、新农村建设为高等农业院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对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高等农业院校需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和发展方向, 特别是根据自身办学层次和所处地域的不同, 确立不同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找准目标, 扬长避短, 在不同层面、不同地域和不同领域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人才培养、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农业知识传播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涉农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从高等农业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情况来看, 在985高校层面, 有浙江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在211院校层面, 有西南大学、延边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等。高等农业院校并进入综合性大学, 顺应了高等农业教育的综合化趋势, 有利于提高学科建设层次, 培养复合型人才。刘志民等研究指出, 本科与研究生高等农业教育主要存在于非农校名的综合性大学农科学院和研究生院中是美、英、法、韩等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发展经验。[3]但是, 农业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之后, 由一所独立的院校变成为相应的农科类专业学院, 农科教育的规模受到限制, 特别是部分综合性大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轻农”“去农”现象, 服务“三农”的功能削弱, 原来的特色也没了, 成为发展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 涉农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的定位“边缘化”

高校办学定位难是高校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 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亦是如此。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在国家农科教育体系中和在综合性大学发展框架内, 发展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由此而造成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与其他基础学科、热点学科相比, 处于“边缘化”的弱势地位, 在争取“985工程”“211工程”经费支持上处于不利地位。与其他高等农业大学和高等农业科研院所相比, 也常处于配角地位。

(二) 涉农综合性大学农科综合实力与农业大学差距明显

与综合性大学其他优势学科、基础学科相比, 农学类学科专业获得的资金支持整体偏少, 学科水平整体提升幅度小。无论是从国家重点学科、部委重点实验室还是特色专业和高层次人才计划来看, 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与其他重点农业大学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 重点农业院校仍然处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排头兵的地位。[4]

(三) 涉农综合性大学服务“三农”还有一定差距

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是农业教育的立足点, 但综合性大学主要担负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 因此, 包括涉农学科专业在内的广大教师主要集中于教学科研工作, 涉农学科科研课题以基础研究为主, 选题层次较高, 理论性强, “顶天”的多, 而直接面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直接为农业产业发展服务、直接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难题的应用型课题不多。广大教师对于基层的“三农”问题了解的少, 实践经验和技能缺乏, 也不愿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三农”中去。

三、涉农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特色发展的机遇

(一) 综合性大学处于全国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核心位置, 其发展受到高度重视

综合性大学因其综合性学科、师资和资源优势, 一般处于国家或区域高等院校结构体系的重要位置, 受到普遍重视。2009年5月, 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建8所涉农高校, 其中以吉林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 多所为综合性大学。同时, 有多所综合性大学农林试点实践基地项目正式获得国家批准建设, 一批综合性大学被农业部和所在省区确定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 多所综合性大学启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这是相关高校服务国家科教兴农战略和人才强农战略, 深入推进农科教结合, 大力实施产学研协作, 全面提高涉农学科专业水平的重要机遇。

(二) 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 为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 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最为活跃的学科, 可能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 并可能发展成为新的科学革命, 生物工程产业将成为最重要的新兴产业。基因工程的深入研究, 将引发新的农业绿色革命。[5]现代产业技术发展, 其主导机制是协同创新。综合性大学齐全的理学、生命科学、工程学科、信息学科, 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方面的综合实力, 有利于农学学科突破传统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格局, 创造新的特色和生长点。从各涉农综合性大学的实践来看, 农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和产业发展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 为推进协同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 综合性大学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 为培育新型农科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强调学校的特色发展, 说到底是解放学校和人, 为学校和人松绑, 解决学校和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6]长期以来,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是在相对独立的专门环境中运行的, 高度重视专业性和适用性, 对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个性化需求重视不足, 学生的知识基础弱, 文化底蕴薄。综合性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有利于打通农科人才知识基础,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杰.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05 (7) :9-13.

[2]向梅梅, 刘明贵.农业院校办学特色的凝练[J].高等农业教育, 2009 (6) :3-4.

[3][4]刘志民.确立新世纪的成长坐标——关于重点农业院校发展战略规划的一些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5 (1) :24-26.

[5]路甬祥.21世纪重要学科领域发展趋势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8 (2) :104-106.

农科院简介 篇5

一、申报单位情况

1、单位名称、法人代表姓名、学科门类、财务收支状况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直属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长期致力于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高效健康种养、植物保护、动物防疫、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土壤环境与肥料、情报科技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综合实力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现任院长、党组书记、法定代表人蒋宗勇博士。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设有水稻、畜牧、蚕业与农产品加工、农业生物技术、蔬菜、植物保护、作物、果树、兽医、土壤肥料、茶叶、花卉、农业科技情报等13个研究所,学科设臵宽广齐全,院科研力量雄厚。截至2008年底,在职职工1832人,其中,高级职称专家349人,获博士学位9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职专家21人,有3位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岗位15个,试验站站长7个。

2008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收入决算总计5.3亿元,其中:财政拨入经费2.9亿元(含广东省财政拨款、科研拨款、其他经费拨款和上级补助),占总收入的55%,2008年获科研经费2亿元;2008年支出决算总计3.2亿元,其中:事业支出2.0亿元,占总支出的65%;经营支出1.0亿元,占总支出的33%。院财务状况良好。

2、科研条件建设和取得成果情况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历来重视科研条件建设,目前建有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3个,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3个,农业部部属中心2个、分中心3个,教育部部属分中心1个,广东省公共实验室3个、重点实验室11个、重点科研基地7个,广州市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我院目前收集保存国内外农业种质资源30,000多份,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农业生物种质基因库,拥有野生稻、甘薯、香蕉、荔枝国家种质资源圃4个,桑树和茶树国家种质资源华南分圃各1个,广东省广州市共建种质资源库8个。院内还建有集科研、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科普和成果转化于一体、占地2000余亩的广东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是科技部首批命名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我院为依托,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中国农业科技华南创新中心项目正在全面实施之中,项目总投资2.3499亿元。其中,仪器设备投入1.0662亿元,实验大楼3.2万平方米。

我院历年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研究课题数量较多:其中2008年623项,获科研经费2亿元。改革开放30年来,我院共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254项,育成良种900多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88个,通过广东省审定333个,占广东同期审定品种的一半以上。“九五”和“十五”期间,我院获国家农业类科技成果奖励12项,占全省三分之一;获广东省农业类科技奖129项,占全

省39%。2008年,全院获科技成果奖励3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通过审定新品种52个,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

3、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在全省各地建有农业科技研究与示范点700多个,加速了我院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服务“三农”、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据不完全统计,我院成果转化率达85%以上。同时,我院共投资各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技术开发经济实体39个,其中,广东农科集团公司为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广东金稻种业公司、广东智威畜牧水产公司等6家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广东宝桑园食品公司等6家为省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0.28亿元,初步形成了我院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群,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反哺科研的发展格局,为我省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产业化作出了贡献。

二、我院科研条件平台名录

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3个,包括农业部华南农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功能食品重点开放实验室与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华南)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3个,包括农业部广州有害生物防治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广州赤红壤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与农业部广州热带亚热带果树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农业部部属中心2个、分中心3个,教育部部属分中心1个,商务部部属中心1个,包括农业部蔬菜水果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农业部华南地区热带果树脱毒中心、农业部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广州分中心、农业部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南方花生分中心、农业部国家热带水果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与教育部果蔬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创新中心

广东省公共实验室3个,包括广东省动物育种与营养公共实验室、广东省农产品加工公共实验室与广东省兽医公共卫生公共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1个,包括广东省畜禽育种与营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畜禽疫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果蔬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功能食品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果树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蔬菜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养分资源循环利用与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与广东省茶树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园林花卉种质创新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科研基地6个,包括广东省优质鸡育种重点科研基地、广东省名优生态茶叶重点科研基地、广东省蔬菜重点科研基地、广东省特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科研基地、广东省名优花卉重点科研基地与广东省荔枝标准化生产重点科研基地、广东省主要经济作物育种重点科研基地;

农科教育 篇6

关键词 农村教育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计划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农村地区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政策影响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教育也在这一政策历史演变中尝试着不同的改革,新世纪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双基”攻坚战略的如期完成,到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免费普及,再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思路,每一项教育政策改革的背后都贯穿着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主题。农村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何去何从,既是学界长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又是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密切关注的焦点。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一体化机制构建方面,以“城带乡”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的最佳方式,可以以此来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看似向农村教育倾斜的诸多改革举措,却掩饰不住“脱农”抑或“去农”的“城镇化”教育倾向。如何保障农村教育固有的特色,发挥其内在的功能和价值?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仍是农村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农村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问题是农村教育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它直接关系着农村教育改革的走向。农村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在近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一直在游离与回归之间徘徊。伴随着我国近现代发展历程,农村教育改革也历经艰难险阻与苦苦抗争。20世纪初,教育的主阵地移居城市,农村教育被当时政府淡忘。农村社会的日益衰败,导致农村文化和农村教育也随之衰落。黄炎培、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教育家开启农村教育改革的先河,以此来拯救危难时的中国。

黄炎培与赵叔愚、冯锐等人商议,联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中华教育改革社、中华职业教育社及东南大学农科和教育科成立“联合改进农村生活董事会”,分别在江苏、河北等地开展农村教育改革实验。晏阳初在对农村社会进行充分调研后,发现农村问题主要体现为四大病症,即愚、贫、弱、私,于是邀请李景汉、陈筑山和汤茂如等人成立“乡村教育实验区”,将农民作为平民教育的主要对象,以“农民化”和“化农民”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学校式、社会式和家庭式的途径实施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培养农民的知识力,生计教育培养农民的生产力,以卫生教育培养农民的强健力,以公民教育培养农民的团结力,以此来攻克农村社会的四大病症。陶行知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农村教育事业。他认为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根本大计”,普及教育重点应在农村,并提出“改造农村的根本问题是对农村教育进行根本改造”,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1]为此,陶行知在南京郊区创办了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后又办有试验民众学校、晓庄医院等。梁漱溟同样认识到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乡村建设应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需以乡村建设为目标。为此,梁漱溟创办了乡农学校,实行“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并将学校式的教育和社会式教育“融合归一”。[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教兴农”战略,党和国家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一方面,“三教统筹”成为农村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另一方面,注重农科教结合,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如,1992年,《国务院关于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明确指出,“培养一大批扎根于农村的科技力量,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是科教兴农的重要环节”,开启探索农科教结合的新模式;1994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县、乡两级政府把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分级统筹管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落实科教兴农战略”。

由此可见,近现代以来的教育思想家们在农村教育改革历程中奠定了“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理论基础,近三十年来我们更是从宏观层面上认识到农村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在统筹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同时,将农业、科技与教育紧密结合,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结合起来,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的现实可能:农村教育改革的环境变化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发展目标定位于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这既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之所以重提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那是因为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教育改革需要适应农村的新特点和新变化,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密切结合农业、科技与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近些年来农村教育改革的环境变化为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提供了现实可能。

第一,农村教育改革的系列政策导向为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由于农村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历年来党和国家在制定相关教育改革政策时都无一例外地将农村教育作为改革的重点和重心,政策导向偏重于对农村教育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资金投入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农村教育改革方向则立足和定位于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推进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譬如,2001年6月,教育部和农业部颁布实施《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使“农科教相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发展的先进理念得到新的发展,在农村初中引进“绿色证书”教育,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现代农业技术教育,既为学生升学奠定了基础,又为学生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为‘三农报务的方向,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

第二,农村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为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伴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世界各国及地区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等事业相互影响,国与国之间的产业发展互动更为密切,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发展及产业调整促进了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步伐。[4]大量劳动力向沿海及发达地区转移的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向人力资源、技术资本过渡。一方面,农村就地城镇化形成的新型小城镇需要农业、科技与教育合力作用来促成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兴农、教育助农”的农科教结合发展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升又依赖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长教育“三教统筹”的受教育及培训形式,“三教统筹”成为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换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近年来,农业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规模型农业发展,农产品及乡镇产业的兴起,更为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提供了平台。

第三,农村教育改革实践及所取得的成就为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从建国初至今,我国“三教”统筹发展扎根于农村地区。21世纪初叶,当“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得以实现之时,则已经反映出“双基”攻坚战略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互为动力,共同促成了青壮年文盲在中华大地上逐渐消逝。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以及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免费普及,更让国家及地方政府能够集聚更多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统筹发展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并发挥农业、科技和教育联动作用,推动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为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支撑。

三、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的重新审视:农村教育改革的未来方向

国家早在“十一五”教育规划中就提出农村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一是巩固“两基”取得的成果;二是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农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更是将农村社会发展的动力归因于农业、科技和教育结合协调发展,提出优化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交叉、渗透、补充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的整体构想既符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又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但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却在推广与普及方面收效甚微,陷入了“只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5]为此,如何才能使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走出困境、得以推广,值得重新审视。

首先,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特殊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前所述,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改革思路的提出最初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为此,同时通过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来普及生产知识和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与此同时,“科教兴国”、“科技兴农”适应改革开放初期的基本国情,将农业、科技和教育三者结合,共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改变农村面貌的重大举措。然而,随着教育双轨制度的逐步废除,教育的过早分流转为教育的全民普及,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有地位逐渐被基础教育所取代,这期间包括早期小学、初级中学及高中设置的职业技术班、成教班及职业高中、部分中专陆续被取消或整合。加之,大学扩招制度的诞生,放宽了高校入学门槛,从而为普通教育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也导致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的日益衰败。

其次,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重新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重视,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从农村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社会的现状不再是能够通过分散式农业生产可以改变,必须通过科教兴农,向规模型和现代化的农业转型发展。先前靠体力外出务工人员在沿海及发达地区的工矿企业及服务性行业的数量渐趋饱和,知识技能型农民工需求日益增加,培训上岗和持证上岗成为农民转型的前提条件。上述变化让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重新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重视,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通过教育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科技务农质量和水平,从而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再次,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能促成农村教育多元化发展。城乡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中教育面向扩招后的升学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但随着教育成本与教育收益之间不平衡关系日益突出,部分农村家庭更希望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早日进入社会积累工作经验,教育的可持续性和终身性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生存和发展空间更大。而通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将农业、科技与教育密切结合更适合于受教育群体需求。与此同时,基础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也融入了部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课程和内容,譬如中小学的职业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及研究性学习课程等。由此可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者统筹发展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农村教育更需要多元化发展。

————————

参考文献

[1]黄友珍.论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教师教育研究,2006(4).

[2] 汪海霞.梁漱溟乡村教育研究.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3] 孟志中.邓小平农村教育与农科教结合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3).

[4] 李水山.实行“三教”统筹,推进农科教结合.职教论坛,2004(2).

[5] 兰惠敏.论“三教统筹”困境的消解.长沙大学学报,2009(6).

[作者:王海棠(1976-),男,江西遂川人,江西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

农科教育 篇7

21 世纪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纪, 开始由精英化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高等教育, 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类型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特征。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顺应了高等教育的这一发展趋势。而现有的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大都将培养目标锁定在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 培养的人才均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 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 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而我国是农业大国,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农业发展也急需能够在农村一线指导科技的技术性人才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于2010 年与依安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政校合作共建依安学院项目”合作协议, 准备大力扶持齐齐哈尔市地方的农业经济, 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本文将从应用型高等教育农科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体和创新基地建设、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等四个方面探究农科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农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市场为导向, 为农民实现增产增收服务

黑龙江省的农业近年来实行联合种植联合收割, 以合作社的形式经营大面积的耕地, 虽然如此, 农户家中依然存有不适宜联合种植, 大机械化联合收割的小面积零散土地, 这部分土地可用于家庭农场的建设, 而家庭农场也正是近年来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因此, 农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不仅要兼顾应有的常规课程, 还要通过对农产品市场的调研, 并结合季节性作物的特点进行课程的开发建设, 还可针对地方特点开发建设一批经济作物、药材、新兴养殖业相应的课程, 为农民的增产增收服务。应用型高等教育农科专业不能只倾向于学历教育, 应该坚持以为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要方向, 围绕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实行学历教育与实用技术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建设理念。

二、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农科专业的教师需更注重实践经验,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 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内师资资源, 更要从社会中、行业中选聘专家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在内部师资队伍建设上, 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创造条件选派教师到各大农场、农产品企业进行业务进修, 形成学科结构,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技术职称结构, 双师型结构, 较为合理的学校、社会、行业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 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 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 以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为支撑, 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术梯队。

三、以专业实体建设、创新基地建设为核心, 产学研相结合

一般来说, 学校受条件和技术水平限制, 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技术成果, 知识技术更新滞后。这就需要学校要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 依托专业建设专业实体, 通过学生参与专业实体公司使农科专业的学生转变理念, 不能单纯的认为只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 还要懂加工技术、产品的市场流通, 保证学生学做合一, 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技能。学校还可以建立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的办学形式, 能较大程度上弥补学校办学的不足, 使双方共赢。

学校要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基地, 以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当地农业生产者提供良好的生产资源, 学校可注册成立农业科技开发公司, 在适宜地方的方面进行研发, 如蔬菜种植与加工、药材品种引进、家庭农场建设与经营等, 学校经济和地方经济发现实现共赢, 同时, 将部分课程的实践部分安排在农业科技创新基地, 促进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促进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通过调查发现, 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 他们从小就熟悉土地, 在农科专业中组建创业团队较为可行。应用型高等教育侧重于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农科专业更是一个突出实践, 善于创新的专业方向, 专业要鼓励和引领学生组建创业团队, 同时学校应该建立由相关部门和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机构。创业团队的组建要与学生社团, 课程兴趣小组和优秀生的培养结合起来。创业团队组建成立之后, 应该制定初步的创业计划, 这个计划的制定应该尽可能贴合地方农业经济的市场规律, 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应用型高等教育农科专业的发展尚不成熟完善, 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省情、市情、社情、校情出发, 瞄准农业经济发展方向, 从发展的角度提高认识, 明确思路, 努力建设符合地方农业经济特点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农科专业, 为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业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农业科技进步需要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应用型高等教育, 本文结合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特征从四个方面探究了应用型高等教育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高等教育,农科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创业团队组建

参考文献

[1]陈岳林.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现.教育与职业, 2005 (10) .

[2]汤顺清.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对策探讨.商场信息化, 2008 (5) .

农科教育 篇8

一、对精英教育的理解

数据显示, 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一直呈上升趋势, 2014年招生规模为701万人, 是1998年108万的6倍多。短短十多年时间, 实现了由毛入学率9.76%一跃而超过30%。与此同时,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额也在翻番:1998年全国招收研究生是7万人, 2014年为63.1万, 增长了9倍。按照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以毛入学率15%和50%作为教育划分的标准。2002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即达到15%。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020年将达到40%, 因此,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全面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在这里, 我们强调的精英教育是指在满足大众教育要求的前提下, 满足少数具有较佳天赋和潜质学生发展的需要, 而非仅在数量上予以区分, 在“质”上没有规定。目前, 我国综合性重点大学因过多地承担了大众化教育任务, 而无暇全面开展精英教育, 只能通过开办基地班、实验班、本硕连读班和卓越师班等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探索大众化教育环境下的精英人才培养, 从高校长远发展来看, 这是弊大于利。

二、实施精英教育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

大学的基本属性是育人, 放弃了育人, 就不能称之为大学。综合性重点大学因其拥有最优秀的师资, 优质的生源, 高水平的课程和高质量的教育, 实施精英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综合性大学利用多学科综合优势, 施行农科专业精英教育也是社会所需、时代所向, 也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

三、实施精英教育的基本条件

精英教育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接受教育的是高层次、高素质的学生, 因而这种教育依然是面对少数人的教育;二是提供给学生的是以心智开发与人格完善为核心的高标准教育。因此, 精英教育, 在精不在多, 在质不在量。

(一) 应有执着超前的办学理念

精英教育应当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职业的、定向的教育, 致力于学生知识结构在广博之基础上的专精, 致力于学生思维方式在开放中的执着。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仅有八年的办学历史, 但它却培养了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以及许多党政领导干部, 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新中国各门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 联大师生占了164人。美国学者易社强称西南联大为“中帮三十载、西土一千年”的“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像联大这样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高等院校, 精英人才的诞生, 既源于其特定的历史时期, 更源于西南联大独特的办学思想、超前卓越的办学理念。

(二) 要有优质优教的师资群体

师资是办学兴业的主体和核心资源, 高质量的师资群体是精英教育的根本保证。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 不尽包涵大楼、大厦, 而在于大师、名师, 大爱、博爱。教师群体应具备卓越的学识与教育艺术、高尚的师德与人格魅力、追求真理至真至诚的价值观。始终把探求知识、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 始终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作为自己永远的追求, 始终把身正为范、德高为师、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作为自己的治学治教准则。

(三) 要有浓厚的学习和学术氛围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如果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 作为知识分子的承载者的大学, 就应该是探究真理的天堂。教师要有教学和研究的自由, 学生要有批判和学习的自由。2007年, 中国农业大学《高考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研究》的课题结果表明:高考总分在一定范围内的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处于同一起跑线, 在这个范围内, 高考分数的多少已不再起决定性作用, 而入学后的学习态度是决定他们大学成绩的主要因素。因此,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才是精英人才培养的内驱动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术氛围是大学育人环境的基本状态。

(四) 要有完善的综合培养体系

大学最为核心的任务是培养人才, 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 都应该围绕人才培养来进行, 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最为有利的条件。应满足不同学生课程选择的需要, 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过程、学术思想演变、研究方法以及学科的前沿动态与关键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不但要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勇于创新、跨学科学习与探索的求学平台, 还要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

四、综合性大学农科专业面临的基本形势

在我国, “农民、农村”一直被认为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 涉农专业收入也一直处于社会各行业平均水平之下。因此, 在这一转型的特定时期, 综合型大学的农科专业要实施和完成由大众教育到精英教育的转变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一) 社会认可度偏低

我国是农业大国, 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识根深蒂固, 社会认可度低。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调查, 农科专业学生平均月收入居于本科生就业收入中下水平。城镇的孩子没有报考农科专业的意愿, 农村的孩子也把跳出“龙门”走出农村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畏“农”如虎。近几年, 农科专业在国内的需求量巨大, 就业率一直攀升, 居于前列, 但报考人数仍是停滞不前。据调查, 上海交大2006届、2007届农学专业毕业生到农林牧渔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仅为10.17%和12.78%。据麦可思研究院调查, 2013年农学专业就业相关度最低 (53%) 。

(二) 生源竞争环境激烈

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持续减少。参加高考人数自2008年突破千万以来, 2009年就开始下降。据预测, 我国2020年18岁的青年约1350万人, 保持现有招生规模不变的情况下, 高校毛入学率超过50%。同时, 我国高考录取率一直“走高”, 2011年超过70%, 2013年已超过80%。有关部门预测, 在2015年我国将达到高考的考生数与高校录取的计划数平衡。此外, 欧美国家、香港、台湾地区等高校也面向大陆招生, 争抢优质生源。一方面是生源的持续减少, 一方面是录取率的逐年攀升, 高等教育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生源危机。特别是综合性重点大学的涉农专业, 调剂录取比例高, 优质生源被理工、经管、医学等专业“掐尖式”地抢走, 生源面临越来越短缺的困境。

(三) 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有些综合性重点高校把农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即传统意义上的农艺师、兽医师和畜牧师等, 这更倾向于大众教育和职业教育。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教育模式, 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课程总量过多, 课程门类划分过细、过专, 在课程设置上也以理论讲授为主, 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少, 这与精英通识教育相悖。

(四) 学科专业师资溃泛

自1998年以来, 高校连年扩招, 使得进入大学的门槛逐年降低, 大学生素质也随之下降。同时, 受扩招的影响, 师生比严重失衡, 有些高校生师比高达37∶1, 这与精英教育生师比2∶1, 不超过3∶1的要求相差甚远。重科研轻教学的大环境, 也使得更多的教师在本科教学上精力投入不足, 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与其相关的政策导向也加速了教师远离教学本位, 精英教育成为无本之源。

(五) 学生专业兴趣堪忧

综合性大学农科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与其他专业相比也明显不足, 主要表现为:一是调剂录取的多。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低于30%。二是转专业的多。学习最好的、最优秀的学生基本都转到了其他专业, 农科专业成了名符其实的“收尾队”。三是混文凭的多。在转专业无望的情况下, 有些学生就走一天算一天, 过一日是一日, 只求顺利毕业, 不求学有所为。

五、关于精英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比照精英教育的条件要求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 笔者认为:我国综合性大学农科专业要全面开展精英教育的时机还未成熟。尽管如此, 综合性重点大学开展精英教育仍是发展趋势和未来之路, 仍要坚持渐进式完成精英教育的条件支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师资力量储备。

(一) 要理清培养思路, 坚守精英教育方向

高校应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吸引人”、“什么是精英人才和怎样培养精英人才”的根本问题进行深入思索, 统一思想。把大学科思想融入专业教学中, 要让全体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明白: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不是把各种各样的知识拼凑一点给学生, 它是一种教育理念, 一种文化传承, 只有长久不懈地坚持, 才会有所收获。

(二) 要加强政策引导, 确保教学中心地位

重科研轻教学, 实际上弱化了人才培养功能;教学投入不够, 生师比过大, 过多地采取大班上课, 教学实验条件跟不上, 均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精英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 要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应齐头并进, 不可偏废, 更不能脱离教学一线。要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营造精英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

(三) 要降低招生规模, 改变招生方式

综合性重点大学应当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把精英人才培养作为彰显人才培养质量的窗口, 把本科生招生规模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使数量、规模、质量和效益有机统一。同时, 建议高校:一是减免农科专业学生学费;二是农科专业自主招生;三是适度试办本硕连读班或农科专业实验班, 切实把有志于农业事业发展的学生吸引到课堂来。

(四) 建立全程淘汰机制, 严格培养质量

课程教师按需设岗, 竞争上岗, 能进能出, 能升能降;对学生多点考核, 多方评价, 充分体现“精、深、广、博”的特点和要求, 切实把考查学生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对那些不愿学、不想学、混文凭的学生要坚决说“不”, 宁缺毋滥、坚决淘汰或转学, 确保精英教育在精不在多, 在质不在量。

综合性重点大学农科专业要实现由大众教育到精英教育的跨越, 仍然需要经过漫长而又艰苦的奋斗, 决非一蹴而就, 朝夕之功。因此, 我们必须正确审视自身, 把雄心壮志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 科学谋划好前进中的每一步, 争取早日绘就精英教育的蓝图。

摘要:综合性重点大学农科专业要实现由大众教育到精英教育的跨越, 因受传统观念、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短期内难以全面实现。农科专业的精英教育之路, 决非一蹴而就, 朝夕之功, 仍然需要经过漫长而又艰苦的奋斗。文章从综合性重点大学的使命、农科专业面临的现实分析入手, 论述了农科专业精英教育之路是重点建设大学责任所在、使命所然。提出既要雄心壮志, 又要脚踏实地。既要科学谋划, 绘就精英教育的蓝图, 又要立足现实, 循序渐进实现综合性重点大学培养农科精英的梦想。

关键词:高校,农科专业,精英教育

参考文献

[1]付静.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化[J].才智, 2011, (9) :148.

[2]刘洋.矛盾价值取向的共赢——解读美国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07) :84-87.

[3]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我国精英教育的思考[EB/OL].2013-08-15.http://www.cssn.cn/68/6802/201308/t20130815_391773.shtml.

[4]文胜利, 董会泽.西南联大是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J].煤炭高等教育, 2008, 26 (4) :73-75.

[5]庞海芍, 赵平.高校生源争夺与人才培养三思[N].科学时报 (B4版) , 2011-05-24.

[6]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8]农学类专业就业前景解析[EB/OL].2012-02-23.http://bj.xdf.cn/publish/portal24/tab13076/info656142.htm.

[9]马廷奇.论大学教师的教学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9 (5) :20-25.

农科教育 篇9

一、实施“阶梯素质教育”的意义和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尽管教育学家对素质教育的概念仁者见仁, 但毋庸置疑,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下, 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性显而易见。

素质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下, 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 使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影响相结合, 开发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 促使其全面发展的教育”。个体的内在发展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传统的就业结构提出了挑战, 适应高科技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取代了传统的低级技术工人, 受到良好教育的劳动者日益成为创造财富与价值的主流。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尤其是随着各农科类高校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 农科类高校素质教育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前提, 也是在校大学生适应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进一步强化。三是文化素质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二、“阶梯素质教育”的实施

针对农科类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以大学生“修身树德”行动贯穿始终, 强化思想引领和为大学生成长服务, 以“阶梯素质教育”为主线, 以“三鹰”计划为抓手, 全面启动“雏鹰行动”计划、“飞鹰创新”计划和“雄鹰翱翔”计划。

(一) “阶梯素质教育”的起点———“雏鹰行动”计划

1. 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充分利用党团活动日举行报告会、交流会和知识竞赛等, 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 切实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

二是巩固和加强共青团阵地建设, 开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参观学习, 突出教育主题, 发挥教育功能;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发挥学院网站的辐射作用, 开展青年学生网络文明行动, 引导青年学生健康上网、文明上网。

2. 人文素质教育

一是利用“心融农大、情倾专业”“借鉴、超越”等系列专题教育活动, 让大学生了解专业发展趋势, 解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史、校情教育帮助大学生融入大学, 通过“大学生标兵”报告会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

二是开展“雏鹰宿舍”创建活动。培养学生提高基本文明素质,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通过目标提醒让大学生产生自警, 通过专业技能培训让大学生掌握生存之道, 通过明确的宿舍规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三是开办“水滴讲堂”。“水滴讲堂”授课内容包括时政、经济、军事、文化等, 能够给大学生以水滴文化熏陶, 让他们感悟国学经典, 了解国际局势, 领悟团队魅力, 收获成才喜悦。

四是开展“诵读国学经典, 构建和谐人生”主题活动。培养学生沉浸乐学、深入阅读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 “阶梯素质教育”的主线———“飞鹰创新”计划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在二、三年级学生中实施“飞鹰创新”计划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是开展大学生“飞鹰创新”计划。这个计划是为在校大学生设立的创新性研究项目资助计划。资助项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研究项目包括某一学术领域或社会热点问题, 由学生独立提出, 也可以是教师主持的研究课题的子项目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项目。

二是实施“科研助手”计划。在三年级学生中实施“科研助手”计划, 以使学生提前接触科研工作。这个计划通过教师提出岗位设置申请、学生自愿报名、指导教师选定、学院总体协调等程序, 最终确定科研助手岗位。

三是积极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励志讲座等, 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此外, 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就业见习或实习活动。

(三) “阶梯素质教育”的升华———“雄鹰翱翔”计划

在毕业班学生中, 侧重于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整, 实施“雄鹰翱翔”计划。一是开展“规划人生、设计未来”活动, 让毕业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检验职业目标, 理性设计自己的未来。二是举办“模拟校园招聘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 增强实战能力。三是开展“成长思源、爱心留母校, 毕业思进、文明赴社会”系列教育活动。营造和谐文明的毕业氛围, 倡导毕业生文明离校。

三、“阶梯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

(一) “阶梯素质教育”取得一系列成果

“阶梯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8年, 《“阶梯素质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实践和探索》获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2008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奖 (工作经验奖) 。2009年, 《以“阶梯素质教育”为主线, 以“三鹰计划”为抓手, 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获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学院先后有7个班级获得“省级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 28名学生获得“省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件科技作品获得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特等奖, 10余件科技作品获得大赛二、三等奖。

(二) 毕业生就业率显著提高

全面实施“阶梯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连续4年考研率在40%以上。2007年, 学院一个宿舍的8名女生全部考取硕士研究生。2008年, 学院一个班的女生全部考取硕士研究生。2009年, 一个班的全部女生、另一个班一个宿舍的全部女生考上硕士研究生, 缔造了“‘凤凰’一班飞、一屋‘凤凰’飞”的美名佳话。实施“阶梯素质教育”后社会反响较好。2008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海外版) 以《从雏鹰成长为雄鹰》为题对此给予了报道。

四、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阶梯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 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赞同和支持,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实施“阶梯素质教育”的效果的进一步凸显还需要“外部矛盾”的支撑。比如, “阶梯素质教育”的深化要求高校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 不再片面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 而注重对学生信念的正确引导,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指引,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阶梯素质教育”的深化还要求大学考试形式及学生评价体系有所转变。

在知识经济时代, 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并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是一项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任务, “阶梯素质教育”只有在其他维度的支撑下,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 才能顺应时代潮流, 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万钢.高等学校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更有作为[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24) .

[2]程昆.大学生素质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作用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0, (5) .

农科教育 篇10

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的建设人才, 是大学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培养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性问题, 具有科技创新能力, 又能满足云南社会和经济建设所需求的现代化工程技术人才。土建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改革应符合这一精神, 要提高我校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要重点改变学生高分低能, 思维灵活性差, 照搬书本, 抄袭现象教多, 应培训学生独立思考, 有反叛心理, 不唯上, 不唯书, 解放思想, 表现自我, 展示个人能力和才智, 不是背书机器, 考试机器, 学校不单纯拿文凭, 而是工程师成才摇篮。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把四年学到的知识全面浓缩, 提炼, 用到工程项目中, 学以致用, 立竿见影, 活学活用, 是四年大学所学知识综合检测, 也是未来工作岗位培训, 更是把知识转变为能力, 练习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要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 建立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决定毕业设计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内容。它是以能力为教学目标, 将土木工程理论知识与工程项目实践技能相融合, 能针对具体工程, 具有实用性和易学性。是一个符合云南人才市场现实需求较科学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2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1) 创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落后, 内容脱离工程实践课程内容单一性, 课程内容重复较多, 衔接不力等。

缺乏有利于创新的实践环境, 毕业设计选题单一, 很难做到一人一题, 千篇一律, 没有因材施教, 教育没有以人为本, 社会和学校没有创新环境。

(2) 顶岗实习实习效果不理想, 过程监管不严密、考核项目单一化。

学生顶岗实习时, 学生成天工作很难再有精力去做好毕业设计。师生长时间不见面, 仅靠网上指导、电话指导等。最后急急忙忙交出一篇空洞无物的论文及图纸, 教学效果不好。

(3) 对工程型师资队伍培养不够。

大多数教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无工程实践经验, 整天忙于上课和科研, 无力参与工程项目设计。大多数是个人单打独斗, 不能形成工程型师资团队。学校也无资金投入。

(4)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不理想。

应当是学生先了解毕业设计题目, 做了一段时间毕业设计, 带设计图上问题到工程项目工地进行实地观察, 思考解决, 或到设计院顶岗工作, 真题真做, 但现实中, 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变成游山玩水, 走马观花, 与毕业设计题目毫不相干, 各吹各打。学生实习体验多动手少, 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现象普遍存在。

3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内容

3.1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思路

云南农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主要是到建筑施工企业、厂矿、房地产公司去从事设计、施工及管理工作。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主要是工程设计型。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线;首先使学生建立基本建筑行业工程意识, 训练基础创新能力。其次将学科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从事建筑行业所需求的严谨细致的思维和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综合设计、工作实习、毕业设计环节,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检测、管理环节培养学生真正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的能力。

3.2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措施

(1) 利用计算机网络指导毕业设计。

建立毕业设计 (论文) 网站, 实行网上选题、指导、检查。

通过课程网站, 实现了“教学内容共享、教学方法共享、学习经验共享、学习资源共享;校企之间协作/互动、师生之间协作/互动、生生之间协作/互动、生企之间协作/互动。”毕业设计 (论文) 网络课程改革与创新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开辟了多种有效的师生交流渠道, 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

(2)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指导毕业设计。

新时代教学技术是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过程管理和评价, 及对毕业设计教学资源的最大开发、使用。研究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等;来帮助解决毕业设计教学存在传统教学方式中, 毕业设计课程信息量小, 枯燥乏味, 不联系工程项目等问题。当前毕业设计仪器数量不足及缺乏新型的毕业设计仪器设备, 学校所学毕业设计知识和技能远远无法满实际工程要求。而工程方案汇报视频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工程技术, 可通过网络技术模拟施工现场的毕业设计工作。可以看工程项目视频了解毕业设计全部教学内容, 总之, 应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可以改变传统毕业设计学教学中方式, 极大提高毕业设计教学效率, 丰富教学手段, 取得良好毕业设计教学效果, 对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有极大帮助。

3.3 着力培养学生“工程素质”, 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合作科研

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以及沟通能力是未来全球对工程科技人才的要求, 当前,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脱离生产实践, 因此, 培养的工程人才还不能适应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我们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 产学研结合, 搭建新的工程教育平台, 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国际标准的要求。

3.4 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其主导作用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注重使学生从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转换, 是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毕业设计题目及要求, 由学生自己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任务, 并做阶段小结送教师批阅。在设计开始阶段, 设计小组每位学生对结构选型, 计算方法等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设想, 教师组织设计小组开展讨论, 并从结构合理性、施工方法、工程造价等方面综合比较, 确定最佳结构方案。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因在小组分配各人完成一项工作, 及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5 重视毕业答辩提高工程综合运用能力

毕业答辩是全面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语言、图形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重要过程, 教师根据计算书和施工图完成情况提出问题, 重点考核结构理论、设计方案、计算方法的论据是否正确, 概念是否清晰, 以及计算结果与施工图是否吻合。使所有专业知识从理论到实践融会贯通, 提高了工程综合运用能力。

4 结语

总之,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卓越工程师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以及沟通能力为主, 通过对土木工程知识的综合运用, 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会设计、能施工、会管理, 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着力培养学生“工程素质, 探索完善培养创新型人才方法, 加强校企合作, 把课堂建在工地, 社会才是真正大学,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差, 忽视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特点, 长期不重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行教学体系, 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实施, 为云南边疆地区工程建设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又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摘要:对边疆地区农科院校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结合当前“卓越工程师教育”的背景, 以指导2009级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例, 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加强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从学生主观以及外界客观因素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培养创新型人才方法。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改革,土木工程专业

参考文献

[1]童乐为, 刘沈如, 顾浩声, 罗烈.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8 (6) :102-105.

湖南农科院连环自杀事件 篇11

4月2日,湘园瓜果种苗分公司39岁的副研究员甘博(应家属要求,使用化名)跳楼自杀;

3月6日,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41岁的刘华(应家属要求,使用化名)在实验室服毒身亡;

2月6日,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特种经济动物部经理、39岁的李建良在办公室悬梁自尽。

“精神都有问题”

虽然自杀的3个人的人事档案都在湖南省农科院,但院方向《瞭望东方周刊》说甘博已不是自己的职工,只能提供刘华和李建良的“死亡报告”。

谈到自杀,湖南农科院有关负责人解释:“有关部门已作出结论。这纯属个人原因,两人精神都有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看到了茶叶研究所刘华的遗书复印件,她说自己“患上了严重的精神性疾病——抑郁症……疯掉还不如死掉……过去,我无意说错了话,得不到宽恕,我愿以死来赎罪!但我的家人是无罪的,请大家善待他们!拜托单位领导和同事!”

刘华的丈夫原是茶叶所的科长,现在借调到省科委去了。他说妻子无论是工作还是为人都无可挑剔,在家里和单位并没有闹矛盾,自己也解释不清原因。但总的感觉是,“现在湖南农科院的科研人员普遍感到压力太大”。

院方说,刘华经湘雅医院确诊为抑郁症。

随后,记者找到了李建良生前的同事段传胜,他和李建良原来都是特种养殖研究所的。段传胜介绍说,这个所从1996年成立到现在,没有一年不亏损。段传胜原来在特种养殖研究所种苗部,连续2年都没完成任务,没拿到一分钱奖金。

去年,特种所宣布解散,李建良他们19人连同240万元债务交给了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里将原来特种所的人分成了两个部门重新组合,公开竞聘部门经理。李建良竞上了游钓一部经理。

根据合同,李作为部门经理,每月可以发800元工资,其余4人一律600元,年底核算完成了任务才补发工资和奖金。

所里和李建良签订了饲养甲鱼、草鱼、鲢鱼和回头鱼的责任状。综合算下来,李建良领导的5个人连工资在内的周转金全年只有约3万元。

“李没有关系,搞不到科研经费。另一个部的经理关系多,可以向上面要到项目经费。今年就从省里要到了2万元,算当年的收入。”段传胜说。

“大家一致反对合同方案,认为2004年已经没有完成任务的可能。2月6日,我们讨论了一上午,基本达成一致,决定向所里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随后,段传胜和李建良一起到书记兼副所长何建新的办公室汇报,何说“有事由李经理汇报,你下去”。段下楼后,李建良往返3次找何“汇报”。

“到中午下班,大家也搞不清所里是怎么答复李建良的。”李妻张玲说,12点半,李建良回家后打电话给副院长兼所长单扬,再次提出大家的要求,单扬当时在开会,说:“不会让老实人吃亏。”李建良苦笑了一下:“那就打扰单院长了。”

下午,李建良就出去了。晚上,张玲发现丈夫用渔绳把自己吊死在了办公室里。

在张玲和李建良的家,透过屋顶穿插的纸板上的瓦,能看到天空,墙上到处有水流造成的条状斑痕,很多地方石灰已经剥落,露出的是没有经过烧制的南方农村常见的大泥砖。

在院人事处,记者见到了一份报告“调查分析”了李建良的死因:“经济负担重”,“精神压力大”,“有过精神病史”,“其父亲也死于现场附近”。

院办退休的王艳美说,李建良工作特别认真。妻子张玲也理解和支持丈夫,从没和他吵过架。李在甲鱼养殖方面很有成就,一直是特种所甲鱼项目的负责人。2003年,李建良当选所里的先进工作者。

“他还是我们副所长的重点培养对象呢!没想到今年的责任制合同没来得及签他就自杀了。”做不了生意的科研人员

甘博的妻子现任“隆平高科”某分公司的秘书,她拒绝接受采访。“人都死了,你们也帮不了我,我还要生存。”

在农科院及周围新安村与合平村,凡是认识甘博的人,没有不交口称赞的。 甘博原来是农科院作“特殊人才”从大西北引进的甜瓜专家。“隆平高科”成立后,他被分到了下属“湘园瓜果种苗分公司”,从事甜瓜研究和育种。

2002年前,“隆平高科”效益不错,甘博先后开发出了10多个甜瓜新品种。但到2003年,公司效益下滑。原定任期3年的公司总经理被中途免职,新上任的总经理承诺减亏20%,给全体员工下达了创收指标,要求“至少自己养活自己”。

作为部门负责人,甘博2003年没有完成创收任务,在他的2004年部门工作计划中这样写到:“要完成今年营业额指标548784元,需要比去年增加1647.2%。要完成今年净利润54878元,需要比去年增加173%。”

3月26日,分公司召开会议,总经理在总结各部门工作时说道,甘博啊,你还是引进的特殊人才,现在连自己都养不活,应该感到羞愧。

接连几天,甘博在家都不正常。他的妻子先后3次打电话给总经理,说甘博不是做生意的料,应该发挥他的特长,请求不要逼他。

3月31日晚上,甘博带了礼品到总经理家拜访。4月1日下午,甘博感冒请假。4月2日上午,甘博打开家里液化气自杀,肚子上割了一刀、颈上割了一刀,最后爬到5楼跳下。

甘博的同事说,甘博是典型的学者,除了搞科研,其他的干不了。他夫妻二人工资加起来超过了一般家庭,夫妻和睦。如果不是工作压力太大,绝不会自杀。

水稻研究所退休研究员段传嘉认为,科研面向市场是对的。但让科研人员去做生意,钱赚不到,可能科研也做不好。

“与自杀无关”的生存困局

湖南省农科院领导强调,把这几个人的自杀,与科技人员生存状况联系在一起,“没有代表性”。事实上,农科院这些年一直很关心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也有受访者向记者指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知识分子生存能力不强,面子太薄,心理和精神上普遍比较脆弱,是他们陷入困境的主观原因。

另一些人认为,把基础科学研究全面推向市场,加上科研机制有一些问题,客观上增加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压力,使他们中的意志薄弱者一时感到难以适应。

因此,即便自杀是“偶然”和“个人”原因,还是应该加强对知识分子生存环境,的关注,这是记者在调查自杀事件时,得出的一个“自杀之外”的结论。

断裂的科研链

成立于1901年的湖南农科院,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省属农业科研机构之一。1976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这里使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三系杂交水稻的商品化,这对中国在20多年里增产3000多亿斤粮食有帮助。

中国农学会原副会长、在湖南农科院工作了41年的老院长钱仁研究员认为,造成湖南农业科研人才生存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体制问题。

本世纪初,科技部要求农业科研单位改革,把农业科研单位推向市场。然而,虽然湖南省农科院在上世纪末有段时间曾做得不错,但总体而言,农业科研单位想要单纯从市场获得回报来养活自己并发展基础研究,难度极大。

湖南省农科院存在和全国省级农科院相同的问题。它与国家农科院及地市农科院体制上分割,各自独立。这种研究单位的重复设置,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使大家在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方面成为了竞争对手。

在中国,科研经费的审批和发放由非科研单位决定,缺少科学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导致有限的科研经费常常被浪费。在急功近利思想下,大量科研资金被集中在某些“重点课题”上,却忽略了农业科研是个庞大的研究体系,出成果和成果转化的周期非常慢的事实。

湖南农科院是个不完整的种植业科学院。本来,区域经济研究中,讲究全面发展、综合配套,否则,研究成果就会大打折扣。农业应该包括农林牧副渔,有的省叫“农林科学院”,研究的是“大农业”。上世纪70年代后期,湖南省将棉花研究所、蚕桑研究所、畜牧研究所3个原属农科院的研究所划给了农业厅主管。

体制的缺陷导致了科研链的中断,比如说畜牧业的研究要研究饲料,而饲料的研究必然涉及种植业。湖南农科院研究种植业中涉及畜牧业时只能求助外边的研究所,既增加了科研难度也增加了成本。

项目与经费绷紧了弦

湖南农科院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科研人员一直存在经费压力。但全省18个省级农业研究所中,农业厅主管的5个是全额拨款,而农科院的13个是差额拨款。

据现任院领导介绍,省财政对湖南省农科院的事业费在逐年增加,1999年只有2956万元,2004年已增加到5153万元。但是,光基本工资这一块,每年的缺口就达一半以上。

差额拨款意味着基本工资的一部分需要自想办法。但院里的管理干部包括司机是拿全额工资,而科研人员只能靠自己找科研经费养活自己。搞不到经费,科研人员就拿不到全额工资,甚至面临下岗。

但科研人员在全院所占的比率很小。全院在册职工2889人,其中行政后勤人员有450多人,在职处级干部131人,离退休人员1183人,工人859人,第一线的科研人员只有400来人。

而这400来人就成丁院里的“摇钱树”,摇来了科研经费就是功臣,否则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植保所研究员黄河清说,他在昆虫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南方甘蔗和黄土高原多年未解决的“粟飞螟”虫害问题,因此,他在2001年被讦为研究员。课题结束了,他又要重新找经费。好不容易到省计委要了一个项目,结果被当时的一位院领导挤掉了;到科委要了一个项目,结果另一个院领导又要亲自搞。

2002年,55岁的黄河清是植保所在职的惟一研究员,因为搞不到项目和经费,所里动员他内退。“正研究员工资很高,大大超过平均数,而人头经费就那么一点点。赚不到钱还要影响别人的工资,我也于心不安。”他说。

黄河清介绍,科研经费的10%可以直接奖给拿到项目的个人,另外10%可以凭票报销作为“公关经费”,所里还要提10%-15%的管理费。剩下的还要包课题组的岗位津贴和奖金。真正用于科研的“有20%就很不错了”。

水稻所詹庆才副研究员说,他拿到的一个国家课题1年只有3万元。课题组5个人,因为经费压力,奖金实际是从科研经费里变相发出来的,真正用于科研的费用很少。光买一瓶100克的琼脂糖药品,就要花掉1000多元。实验次数不够,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科研单位的“形象工程”

在接受采访的数十名干部职工中,大部分人把农科院的滑坡归咎于前任领导的好大喜功和盲目投资项目,折腾尽了农科院本来就不殷实的家底。

如土肥所首先办了个复合肥厂,盈利可观。但上世纪90年代初办了农科院没有知识产权的外行项目如挂毯厂和水稻秧盘厂,第二年就赔得精光,第三年就导致全所发不出工资。

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从绥宁县引进“人才”搞开发,制造“薯粉机械”,结果贷款几百万元,亏损约200万。负责的副所长袁某也因腐败而被判刑。

农产品加工所书记兼副所长何建新

说,特种所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曾任汉寿县委书记的原院长左连生从汉寿引进了一名“甲鱼养殖专家”陈某担任所长,但后来一直亏损。到“隆平高科”成立时,已亏损近千万元。

一方面严重亏损,另一方面农科院却大兴土木。从1995年到2002年,房屋基建投资达1.69亿元。农科院的面貌焕然一新,6位院领导在办公楼前每人栽了一棵桂花树,树名中都有领导的名字。如“连桂”(左连生)、“榕桂”(田际榕)。

但是,直到2004年,装饰着半圆高档幕墙玻璃、屋顶为钢网架和彩色BPH钢板的科技交流中心尚未决算。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占地20000平方米、已经花费近2000万元的庞然大物被杂草包围。空荡荡的大厅里只有几张乒乓球桌、棋牌桌和球架。侧门几十米宽的玻璃内能看到晾晒的衣裤。

袁隆平院士专心于杂交水稻研究,只是湖南农科院的“名誉院长”,不干涉院里具体的行政事务。但因袁老名气大,院里什么都借他的招牌。“隆平科技学院”就是1999年上演的一幕“闹剧”。

这所学院是农科院与深圳大学吴某合办的一所民办大学,承诺发文凭、推荐工作。但实际上是个自学考试助学班,每次招生只有100来人。加上所开专业与农业无关,老师只能从外面聘请。

3年下来,亏损严重。到2003年,院里研究决定停止招生,合作方把带来的旧电脑和课桌之类折算现金,拿走了200多万元现金,剩下的“固定资产”目前租给了“开智培训学校”假期培训少儿。

受争议的“隆平高科”

农科院的不少职工认为,“隆平高科”给湖南农科院带来的多是虚名,而不是实惠。

1999年,“隆平高科”成立,农科院创收效益好的所或所里的能创收的部室和开发人员,都去了“隆平高科”,剩下的科研机构在市场中几乎没有创收能力。

2000年,“隆平高科”上市后,融资近6.94亿元,但已违背成立的初衷,资金大部分用到搞房地产开发和收购全国种子公司,很多不是为了推动农业科研。

因为是公司化运作,从农科院出去的干部都拿着高薪,每个部门经理可以享受公司10万元的贴息购车贷款和几万元一年的车补,但公司的普通员工的待遇仍然参照农科院的档案工资。“隆平高科”的一位员工说,自己当时到—卜市公司来还走了后门,没想到效益越来越差,自己想回农科院。

管理上,隆平高科名义上是上市公司,但沿袭的仍是计划经济的体制。首先,人事档案仍在农科院,其次,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仍是沿袭在农科院的工作对号入座,如董事长是农科院原领导,分公司经理都是农科院的原处长、所长。

根据泰阳证券的年报,2001年和2002年,农科院分红约700多万元。2003年的分红数字院方拒绝提供。但坊问一致认为除了袁隆平院士领导的杂交水稻和另外一个蔬菜种子项目,其余原农科院的部门大部分是亏损的。

由于急于扭转经营局面,“隆平高科”大量投资其他行业,包括炒股。在泰阳证券公布的2002年报中提到:“2001年公司证券投资收益2020.98万元,2002年证券投资收益120.48万元,减少收益1900.50万元。控股子公司世兴科技创业投资公司亏损1231.20万元。”

农科教育 篇12

长期以来, 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学术型研究生的目标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创新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人才, 但从研究生的就业流向来看, 报考公务员、去企业等实际工作部门就业的研究生比重越来越高, 在教学、科研岗位从事学术工作的研究生比重逐步减少。实践证明, 硕士生就业逐步从学术型转向一般性实践工作。所以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我国从2009年起在应届本科生中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这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大发展。

2009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完成了一年的学习, 按照2—2.5年普遍学制安排, 他们很快就要面临就业了。从一年的教育实践来看,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方面是教育部门和导师的针对性培养方案仍然没有厘清, 专业学位教育还处于不断调整、摸索实践的过程中, 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等问题比较突出, 而这两者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虽然国家界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属“同一层次”, 但从目前还处于模糊的教育局面, 以及整个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识观念还没有跟得上的情况来看, 一般都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水平低于学术型研究生”, 这显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利。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 我发现: (1) 目前高校制定的研究生政策、待遇等制度, 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与学术型研究生具有同等享受权利; (2) 职业性、应用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看家本领, 但教育部门和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 还没有达到专业学位设置的要求。所以我们不难预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心理、就业的问题, 这些问题相对学术型研究生来说更突出。因为在校享受学生权益、毕业后能顺利就业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头等大事, 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 如何围绕他们的问题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不仅是解决在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困惑、师生关系等问题的必然要求, 而且对专业学位的后续优质生源, 以及专业学位的良好发展,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

根据国家规定,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上都是从应届毕业本科生中直读上去的, 他们大部分都没有工作经历, 更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炼和洗礼, 但是因为他们与学术型研究生同属于一个时期, 所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当代研究生群体的思想特征。

(一) 思想较为成熟, 人格基本成型。

随着现在硕士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从本科应届生中直接升读研究生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大, 这群研究生们在年龄上都处于成年阶段, 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大事大非、善恶丑美等问题能够有自己的审视力和判断力, 有自己的认识观点, 基本形成了与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 人格因素基本成型。

(二) 独立自主性、民主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 较多的研究生不愿意再向父母要钱了, 他们依靠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和导师科研补贴, 甚至兼职收入, 基本可以维持自己的学业和生活, 所以独立自主性较强。一旦能够自我谋生, 自我主宰命运, 研究生们开始逐步适应自我安排学习、生活和职业规划, 进而对涉及自己利益的事情有强烈的民主参与意识, 期望能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维护自我权益。

(三) 接受新事物能力[1]、自学能力强。

研究生相对智力较高, 比较聪明, 加之年轻, 非常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新的观点和理念, 所以思想可塑空间仍然很大。同时由于研究生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 因此研究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强, 表现在思想上是能够充分综合各种信息进行自我分析判断、自我设计、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四) 当前社会环境下的研究生价值观比较现实, 甚至有部分研究生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2]。

目前研究生的地位和社会期望值仍然比较高, 特别是家庭的期望非常大, 但是因就业环境在不断变化, 研究生的就业压力、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最为主要的是, 当前的社会大环境的价值取向和对研究生评价的制度设计中, 重物质、轻理想, 重数量、轻内涵等现象很严重, 所以研究生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在理想和现实的平衡上偏好现实利益。[3]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都是青年人, 在整体思想上还表现出:虽然有强烈的成才期望, 但抗挫折承受能力弱, 情绪容易波动, 心理素质比较脆弱[2];集体观念差, 部分研究生责任感缺失[1,2];价值观多元化、现实化,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4];整体素质较好, 个体差异性较大[5]等问题。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苦恼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以农科研究生为例

(一)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苦恼点。

1.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核心点在于价值观, 价值观的决定在于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指导研究生的行为活动。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特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思想较为成熟, 独立自主性强;价值观比较现实, 偏好现实的利益;抗挫折能力差, 心理情绪易波动。这三点的核心在于价值观, 而价值观又取决于价值取向。

研究生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对他们的评价体系。无可否认的是, 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注重物质,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休闲文化、快乐消费等理念在社会上大有市场, 虽然研究生是文化人, 但我们不能割裂这些社会价值取向对他们的影响。另外, 在我国高校对研究生的评价体系中, 以物质奖励的价值取向也非常严重, 几乎所有的评价都配套物质奖励, 尤其现在的培养机制改革, 因个体努力程度而带来的奖励差异更大。而这些奖励的评价体系基本上都是以可见的学术成果的量和质为依据, 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等内涵的东西几乎没有客观指标能衡量, 进而我国的教育部门干脆减小了这方面的权重或根本就不予考虑。这些制度的安排, 都深刻告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一个道理:“只要有可显现的学术成果, 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利益。”因此, 就产生研究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 出现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2. 现实性价值取向导致的不对称利益的结果。

(1) 无论是政策还是学校待遇等方面, 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对学术型研究生都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比如说, 全日制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集中在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博士和风景园林硕士。2009年的生源均是从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而来, 2010年虽以报考为主, 但未被学术型录取的研究生仍然可以调剂到专业学位中来。虽然201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初试科目设置按照与学术型研究生招生“科目对应, 分值相等, 内容区别”的原则进行, 但从考试难易程度来看,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试相对比较容易, 所以让人觉得“从水平上看, 专业学位研究生比学术型研究生要低一些”。所以学校制定的政策和待遇都会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比学术型研究生要低一些, 目前很多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的政策, 有些学校明确规定不允许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前攻博”“硕博连读”;生活助学金, 收费高的学校给予一部分生活助学金, 收费低的学校则完全不给生活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 有些学校实施了同等待遇, 有些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比率控制的措施。

从价值取向上看, 专业学位研究生尤其偏重现实利益, 因为一方面当代青年人价值观普遍偏好现实利益, 另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对学术型研究生而言教育成本更大, 所以在自身条件偏弱的背景下, 他们期望较多的利益能弥补教育成本的多支出部分, 而专业学位所能获取的政策和待遇等相对学术型研究生而言又低一些, 从而必然产生:“同样的大学, 相同的导师, 一样的年龄, 差别怎么就这么大?”“今天都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那明天的差距怎么会不更大呢?”等心理苦恼。

(2) 就业诉求与市场需求目标难以一致。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针对社会各行业的从业标准和对知识、技术含量要求, 培养掌握某一专业 (或职业) 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该学位侧重于应用, 强调实践能力。该学位的突出特点是职业性和实践性[6]。

一方面, 目前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没有结合起来[7], 所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缺乏比较流行的职业准入证。另一方面, 教育部门和导师都还在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如何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阶段,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结果与市场的对接度较难掌握和控制, 从而增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不确定性风险。

比如, 我曾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困境与出路》[8]的文章中指出, 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存在两个苦恼:第一, 理论上的市场需求大与现实组织环境支持度低的矛盾很大。理论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才市场需求很大, 而适合农科类的就业市场在基层, 但我国目前现实的组织、工作环境对研究生在基层就业的支持度是很低的。这既包括待遇和工作环境, 又包括未来的职业发展问题。第二, 全日制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现实化导致他们就业诉求仍然是期望好的工作条件和收入待遇, 他们是不愿意主动去基层就业的。尤其对那些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来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来说, 专业学位只是他们暂时的台阶, 所以全日制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诉求与市场需求的目标难以达成一致。

(3) 对导师的重视度、同学的认可度比较敏感, 情绪易波动, 容易产生消极心理。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思想上是比较符合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的。所谓经济人就是认为人是本性自利的经济人, 其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 即都是以自利为动机, 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9]。

但是他们毕竟是文化人, 在思想上又具有“社会人”的特性[10]。所谓“社会人”就是认为在社会上活动的人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 而是作为某一个群体的一员有所归属的, 具有社会性的需求,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的归属感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的行为。“社会人”不仅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求, 在生活工作中更需要得到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等。

所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很希望得到同学的认可、尊重, 得到导师的重视、喜爱。但鉴于自身条件, 他们的“自卑”心理普遍突出, 一旦受到“小瞧”, 情绪波动就会很大。如果就业再产生挫折, 便极容易陷入难以自拔的消极状态。

(4) 基本观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苦恼点的本质是其价值观、价值取向。

他们的价值取向符合“经济人”的假设, 但他们又在心理上有“社会人”的特质。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 在校期间作为“经济人”的思想特性要强于“社会人”的思想特性。

(二)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上述分析可以汇成这样一个逻辑图, 可以看出, 因为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 “经济人”的思想特性要强于“社会人”的思想特性, 所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围绕他们的利益诉求点:在校的政策、待遇和就业指导与服务, 在过程中、细节上逐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 充分认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现实性, 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留有弹性空间。

即通过制度的设计, 既要明确告知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政策显然也会有区别, 又要给专业学位研究生一个信念:“通过努力, 可以改变现状, 从而就可以改变相应的政策和利益”。

(二) 在社会、教育部门、导师和学生群体中广泛加强宣传教育, 树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性的观念。

尤其要重点突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重点突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素质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特点宣传教育。

(三) 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和挂钩。

通过将专业学位的职业性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 提高他们的就业准入水平和台阶, 帮助他们增强就业的机会和条件。

(四) 改革制度, 保障和支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诉求与现实环境尽可能的“双赢”。

特别要从他们就业的保障机制, 发展的激励机制等方面让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看得见的愿景, 进而才能影响后续大学生积极报考专业学位。

(五) 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关怀。

无论是导师、教育管理者还是普通同学, 都要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 关爱、关怀既不能过, 又不能缺, 尤其是导师, 既要克服不愿意带的思想, 又要避免带很多而“放羊”式的管理。

总之, 我们既要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心理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和管理模式的方法和措施的探索研究, 又要在管理的过程中、细节上逐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2009年开始招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完成了一年的学习, 但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导师都没有针对性地形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教育模式和规范政策。随着毕业的临近, 这些研究生的思想问题比学术型研究生更突出。本文以农科为例,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特点进行分析, 阐述其思想的苦恼点, 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提出对策。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德才, 沈克祥.当代研究生的思想特点与教育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 (2) .

[2]张俊苓, 卢远, 郭海卿.研究生群体思想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4) :83-84.

[3]戴雪飞.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根源和学术道德教育机制建设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11) :50-52.

[4]张兴春.当代研究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研究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0, (12) :68-69.

[5]喻芒清, 李红丽.把握研究生群体特点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11) :56-57.

[6]翟亚军, 王战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5) :23-27.

[7]翟怀远, 陈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增刊:104-107.

[8]戴雪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困境与出路[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2) :58-60.

[9]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22.

上一篇:相关干涉仪下一篇: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