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知识论文

2024-09-01

农科知识论文(精选8篇)

农科知识论文 篇1

人文社科类专业由于受历史惯性、专业特点和专业积淀的影响, 在农业高校中重视不够, 在管理上一直沿用农业自然学科的教学与科研评价机制, 存在专业设置定位不准、培养的人才专业特色优势不突出, 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课程设置、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与人才培养目标协同性不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认识不够, 特别是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政策方针, 具体措施了解不全面, 尤其缺乏农业科学技术的基本常识, 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如何服务于基层, 服务于“三农”, 这样突出不了农业院校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与其他院校培养的同类专业人才趋同。因此, 农科院校人文社科类专业要紧跟“三农”人才的需求步伐, 迎接挑战,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三农”知识的教育教学, 主动提高人才的“三农”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主要表现

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由于学习内容技术性不强, 在“求实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相对于理科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农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要通晓社会发展与管理知识, 还要懂经营会管理和熟悉农业科技知识。因此, 非常有必要对课程结构进行科学优化, 大力实施通才、通识教育。针对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4个专业, 14个班级, 881名学生的调查研究, 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对三农知识欠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 对农业知识重视不够。

因为是非农科专业, 从学校、老师层面对学习农业专业知识不够重视。很多学生认为农业、农民、农村总是和脏、忙、累挂钩, 同时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将来从事社会工作而不直接从事农业工作, 不需要太多农业专业知识, 没必要学习了解农业知识。由于这种认识的误区, 学生认识不到学习“三农”知识对自己将来到农村基层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认识不到基层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具体性和专业性;没有真正认识到农村工作需要既会经营懂管理, 还要熟悉农业科技工作。

2.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新农村建设越来越需要能经营、懂管理、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都不开设涉农课程, 一般都是三年级才开设《农业概论》, 在低年级时不学习农业基础知识, 对农业基础知识缺乏了解, 如在高年级选修涉农专业学院开设的农业专业课程时对一些农业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常识、农业生产中的常见问题知之甚少。因此, 老师在授课时无法深入讲解农业专业知识, 影响了教学效果。据调查, 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选修涉农课程较少, 一个近百人的大班级, 选修人数不到10%, 这就意味着这些学生毕业后难于适应农村基层工作。

3. 学生获取“三农”知识实践渠道少。

在开设的4个专业 (文秘、社会工作、旅游、公共事业管理) 中仅有文秘、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开设1~2门涉农课程的学习, 学生从课堂上了解的三农知识有限, 加之每门课程有学时限制, 教师不可能过多讲授相关知识。

农业院校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50%以上也是来自农村, 这些80后、90后的农村学生其实大多数没有直接从事过农业生产劳动, 在新生入学时以询问的方式调查的158人中, 有98人农村学生, 他们直接或者农忙季节帮助家庭从事过农业生产劳动的仅有34人, 占农村学生人数的34.8%。了解关注三农政策的人数不到20%, 当问及大二年级的农村学生是否知道买电脑、汽车可以享受农村家电下乡13%的补贴优惠时, 没有一人了解过这项惠农政策。大学期间人文社科类学生到农村农业生产基地参观、实践机会少, 学生对现代农业知识认识模糊, 体会不到农业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蓝图。

4. 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对“三农”的认识误区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在农村基层工作不会有太大的前途, 加之从农村来的学生占有近一半以上的比重, 父母的理想就是让孩子能够“跳出农门”, 很少有人能够接受孩子再回农村工作。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使学生在主观上不愿意学习更多涉农方面的知识。人文社科类学生中女生人数偏多, 每班女生人数占60%以上, 有少部分班级女生占80%, 由于女生本身的身体的因素, 加之社会上对体力劳动的鄙视, 所以学生总认为:这个专业毕业后都只能是从事办公室管理工作, 因此从心理上对从事农业农村工作有反感情绪, 不愿意在农村基层就业, 这些错误的观念和认识使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处于偏低的水平。

二、加强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学习“三农”知识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三农”观。作为农业院校的学生肩负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责任更是义不容辞, 责任重大。同样, 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大学生也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农村基层呼唤现代农业人才在“三农”事业的广阔舞台上实现人生理想。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现代农业应用人才。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良好局面贡献力量。

农业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学农、爱农的思想教育, 教育学生牢固掌握服务“三农”的本领, 承担起培养现代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带动基层农村快速发展的时代使命, 积极引导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同时, 学校要积极响应教育部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 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就业创业技能教育, 开展农村基层社会实践活动, 把他们从学生转变为农村发展带头人。作为在校大学生同样需要关注“三农”问题, 需要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紧密的联系起来, 热火朝天地利用一切机会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通过学习可以具备利用农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农业研究与技术指导的能力;进行农业宏观决策与管理的能力。

三、人文社科类专业加强“三农”知识教育教学探析

针对人文社科类学生对“三农”知识不足的问题和表现, 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1. 专业要发挥农科优势, 彰显农科特色。

农业高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 不能走综合性大学的文科发展之路, 必须寻找特色, 实现差异化发展, 发挥农科优势, 彰显农科特色。学科专业定位要借力农科特色和优势, 加强学科交叉集成, 彰显农科院校人文社科类专业特色, 关注社会人才需求和提升人才就业竞争综合实力。大力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农业自然科学的交叉与融合, 借助农业自然科学的传统优势拓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人文社科类专业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农业院校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立足于面向农村、面向社区、面向基层科教文卫等三个主要领域, 按照新时期我国政府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培养掌握现代管理学基本原理, 关注“三农”, 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 能够运用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能够胜任农村基层的农业、科教、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社会政策倡导与研究、社会工作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会工作项目评估与操作、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等各种社会工作实务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 构建知识、素质、技能型的人文社科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要面向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 根据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就业需求, 增加开设涉农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现代农业知识, 技术、技能和三农政策, 便于当代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 适应社会生活。因此, 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设置涉农课程要树立专一门、会两门、学三门的思想意识, 让自己多学一门农业实用技术。建议:凡是人文社科类的4个专业都开设2门涉农专业的课程, 加大涉农课程教学的学时数, 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拓宽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 增加就业机会, 特别是在报考大学生村官, 三支一扶等岗位, 服务农村基层时能发挥自己的管理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

3. 要激发学生学习“三农”知识的热情和主动性。

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大学生大多出生农村, 从小熟悉农村环境, 对农业、农民是有感情。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需要学校、学院、教师充分重视, 创造条件为学生服务: (1) 增加投入, 为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们创造一些农村社会实践基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参观一些有代表性的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业示范基地。组织“三农”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真正发挥我们农业院校的优势。 (2) 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农科院校现有的农科、植保、动科等方面的学科优势资源, 举办一些与三农相关学科的专题讲座, 让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也能亲生体验和感受农业高科技的发展和农业农村工作的广阔前景, 激发学生学文、学农、爱农的热情。 (3) 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 深入农村基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从多个角度了解农村、农民、农业的现状, 提高自己服务基层的能力。

4. 按年级分阶段进行农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在大学二年级时开设农业基础知识, 重点给学生讲授一些农业实用技术和农业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在三、四年级开设农业专业知识, 重点给学生讲授农业农村中常见的纠纷问题, 特别是运用农村法律法规给予解决的问题与涉农政策法规。人文社科类学生通过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三农政策法律法规锻炼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更好地把文理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就业难已经成不争事实,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措施, 促进就业。党的新农村建设蓝图迫切需要一大批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致富、推动农村发展的基层干部;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才俊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院校人文社科类要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一是服务农村基层的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特色, 二是强化适应农村基层工作的专业技能学习, 努力形成学生朴实、务实、学农、知农、爱农、立志献身农业的素质特色。

摘要:本文针对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通过加强学生“三农”知识的教学实践, 拓宽知识面、强化服务“三农”的综合素质和工作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整体农业科学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高、适应农村和基层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农业院校,人文社科,“三农”知识,探讨

参考文献

[1]解瑞红.对理工类高校发展人文专业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 2010, (10) :47-48.

[2]王雪.简论大学人文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转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2, (6) :15-17.

[3]陈兴荣.农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发展探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0, (6) :4-6.

省农科院院长 篇2

黑龙江农科院成立于1956年,占地1850公顷,共有3069人,韩贵清刚到任时该院经济状况较差。作为省一级科研单位,一边是设备陈旧、人心涣散无心科研,一边是农技推广线断、人散、网破的实际情况。事业要发展,经济是根本,他这个农科院院长绞尽脑汁想了一招,增加了经济收入。收入上去了,科研人员是“精神面貌好,干活带小跑;从此没烦恼,科研使劲搞”。在那段日子里,省委书记到农科院视察了七次,韩贵清带领全院在全国率先提出涉及大豆、玉米、畜牧等12个项目的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率先提出紧密联合国内、国外农业科研机构开放办院的思路。

致富靠啥?靠政策?千百年的皇粮国税都免了,没有比这更好的时候了。靠钱?9亿农民国家就是补上一千个亿分到手里也就百十块钱。要靠就得靠科技!如今,每年涌向科技园区的农民350多万人次。在农科院带动下,又有14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参与到在黑龙江全省的66个县建立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项目中来,其中农科院帮扶对象增至34个县。1100多公顷的黑土地上,农科院的农技普及率达到95%以上,仅农科院帮扶的10个弱县粮食就增产2.4亿公斤,增收2.89亿元,每年为全省农民多创效益70多亿元。四年一晃就过去了,韩贵清带领农科院为社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完成了农科院本身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黑龙江地处寒冷的大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上长出来的东西都是好吃的绿色农产品,琳琅满目的特色物产在韩贵清眼中却是农科院科研人员生动鲜活的论文。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是韩贵清四年开放办院的生动总结。四年间,韩贵清分别获得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中国十大诚信英才,2006CCTV“三农”人物,农业部、科技部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七套《乡约》栏目供稿)

农科110 篇3

高质量的小麦种子应具备纯净、饱满、生活力强等特点。即纯度要高, 没有或极少混入其他品种的种子, 并且要干净, 不带虫卵病菌和杂质;籽粒大小要求均匀一致, 饱满无损, 千粒重大;无虫蛀, 无霉变, 发芽率高, 出苗快而整齐。

引进水稻新品种要注意什么?

在引进水稻新品种时, 要正确掌握种子的“五性”:一要注意“适应性”。即早稻、中稻、一晚、二晚新品种对自然、栽培、耕作、管理条件的综合协调性是否适合本地种植。二要注意“感温性”。如有些地区, 早稻常规品种凡生产过程温度高生育期就短;反之, 则生育期长。三要注意“感光性”。有的晚稻新品种对光照反应敏感, 必须在夜长昼短的环境下才能形成幼穗。四要注意“特殊性”。水稻作物除了共性之外, 各品种都有其特殊性, 如适应性大小、栽培方式不同等。五要注意“地域性”。各地、市、县水稻良种公司 (农技站) 每年引进水稻种子时, 首先要考虑各品种的生态条件和引入地区的生态条件差异。

如何贮藏蔬菜种子?

晾晒:种子在入库贮藏前一定要晾晒干, 达到安全水分含量标准时才能贮藏。一般蔬菜种子的安全水分含量应控制在12%以下。

清洗:在贮藏前, 要根据本品种的特征, 严格清洗变异、霉烂、秕粒、混杂的种子。

贮藏:贮藏的库房要隔湿隔热性能好, 便于通风。种子在入库前要搞好库房的清洁消毒, 消灭贮藏场的病虫害和鼠害。同时, 藏种的库房内不能存放易挥发有毒气体的物品。

检查:加强贮藏期的检查。入库初期要把温度检查列为重点, 使库房内温度保持在20℃左右, 温度高时应立即通风降温。

小麦起身返青期该怎样管理?

一是搞好划锄, 提温保墒。划锄可疏松表土, 保墒, 提温, 消灭杂草, 促进根系发育。二是科学运筹肥水。大部分旱地和弱苗, 雨后已趁墒追肥。起身期重点抓好二类麦田的肥水管理, 要促控结合, 巩固冬前分蘖, 适当促进春季分蘖发生, 提高分蘖的成穗率。三是抓好病虫草害的防治。重点做好对麦蜘蛛、蚜虫、纹枯病、田间杂草的化学防除工作。四是预防倒春寒。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遇到降温天气, 提前灌水防早春冻害。

春播辣椒苗期该怎样管理?

当幼苗3~4叶时, 要及时间苗, 除去弱苗, 拔去杂草。后期要注意防治蚜虫, 可用吡虫啉、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病毒灵混合喷施, 达到病虫兼治的目的, 保证培育出壮苗、无病苗。壮苗标准:茎秆粗壮节间短, 叶片肥厚颜色深, 茎叶完整无病虫, 根系发达侧根白, 定植时8片叶。定植前15天左右 (4月上旬) , 从阳畦顶部放风炼苗, 使辣椒苗逐步适应露地环境, 为定植做好准备。同时, 在定植前给阳畦浇水, 以便在移苗时减轻对根系的损伤。

晚稻大田该如何管水?

寸水插田, 插后自然落干, 浅水勤灌促分蘖。在施肥和防治病虫草害时, 保持田面有水。打苞期以后采用干湿交替灌溉, 有水抽穗, 干湿壮籽, 至成熟前约10天断水, 防止断水过早造成早衰减产。

选购棚菜种子要注意什么?

一是不要盲目求新。有些菜农总认为卖新奇品种好, 其实恰恰相反, 没有经过试种的品种, 极易失败。二是不要盲目选购外地品种。在甲地抗病高产是良种, 到乙地可能就是多病低产的劣种。三是根据市场需要买种。各地区市场对蔬菜品种都有不同需要。

怎样防止水稻冻苗?

水稻刚出苗后立针期, 稻苗靠塑料膜和土壤保温性能的保护, 外温到4℃的情况下, 也不一定发生冻害。但出苗后秧苗越大, 对温度的感应越敏感, 受冻害的程度也越重。受冻害的稻苗, 刚开始稻叶变成水浸状的浓绿色, 经过太阳晒后就变黄变白。育苗期如果预计气温达到0℃以下时, 头一天浇水可以有效地减轻冻害的发生, 苗床越干冻害越重。发生严重的冻害 (地上部基本没有绿叶) 时, 每平方米追50 g硫铵和生根剂后, 在30℃以下的温度下, 尽可能保证适当湿度, 促进稻苗发新叶, 等稻苗长出2叶后开始进入正常管理。上部只有一部分叶受冻害时, 一般对稻苗的生长影响不大。

怎样识别杂交稻种?

谷粒形状:杂交稻种子的子粒不整齐, 有大小、粗细、粒形不一的感觉。而常规稻种子则比较整齐, 大小、粗细、粒形一致。

谷粒腹部:杂交稻种子的腹部可见凹状, 呈“V”字形。而常规稻种子的腹部呈直线状。

谷壳吻合处:杂交稻种子谷壳吻合度较差, 有的种粒留有裂口。而常规稻种子谷壳吻合度好, 无裂口并严密结合。

谷尖:杂交稻种子谷粒色泽黄亮, 谷尖多呈紫色。而常规稻种子的谷尖无色。

柱头痕迹:此特征不易观察, 以前4项特征便可识别。杂交稻种子属异花授粉的产物, 取一粒杂交稻种子认真观察, 在谷壳内外夹缝中间, 可见一点不很明显的小黑点, 即柱头痕迹。

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有什么要点?

(1) 改垄作种植为平作种植。即改变传统65 cm的垄距种植, 成为宽行90 cm, 窄行40 cm的平作种植, 宽行为休耕带, 窄行为种植生长带, 休耕带与生长带进行隔年交替。 (2) 改半精量播种为半株加密精量播种, 每穴一粒种子。 (3) 改3次中耕 (三铲三趟) 为一次只对宽行进行深松, 深度30~40 cm。 (4) 改秋收后低留根茬粉碎还田为留高茬, 高度30~40 cm, 并保留根茬不动, 至翌年经风吹、日晒、雨淋、冻融自然腐烂还田。

什么是玉米定向移栽粪团育苗法?

其营养土可按30%~40%的腐熟厩肥、60%~70%的有机质含量高的表层壤土配制, 并按每50 kg土加过磷酸钙1.5 kg、清粪水10 kg加工, 以可制团为宜。用肥团器或手捏成直径为5~7 cm的肥泥团, 然后把它们排在苗床上, 每个肥团播种种子一粒, 覆土2~3 cm。播后用竹片支拱盖上塑料薄膜。一叶一心时注意观察苗情, 三叶一心时提前5~7天练苗移栽, 是保证玉米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为何绿豆苗期催芽不要太长?

以免幼苗细弱。湿度过大是猝倒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苗期应控制适宜的湿度。播前灌水应适当, 过大则湿度大, 且降低土壤温度;过小, 则苗期增加浇水次数, 不但费工, 还会增加湿度。出苗初期, 可在床面撒细土1~2次, 以保墒和弥补地面裂缝。

蔬菜烂根有什么防治方法?

(1) 增施有机肥。腐熟有机肥, 特别是热性农家肥不但可以提高幼苗抗病能力, 还可以提高苗床土温, 降低发病率。 (2) 控制浇水量。在大棚或温室等保护地育苗时, 一般苗床不明显干旱时不浇水;明显干旱时浇水量也不宜过大。 (3) 注意通风。在子叶展开后, 选择晴暖天气揭开覆盖物通风, 并向苗床内均匀撒施一层细干土。 (4) 施用生根剂。利用功能微生物及其相关产品来改善秧苗根系的微生态环境, 可促使种子早发芽, 提高地温, 促弱苗成壮苗。

无公害金针菇如何灭菌及接种?

培养料袋可选用长35~40 cm、宽14~17 cm的乙烯或丙烯袋。每袋装料400~500 g, 袋口和四周要压紧, 袋的上部留18 cm左右的空间, 以便日后金针菇拉长生长。装好料后再扎紧上头, 竖放在常压灭菌锅内, 灭菌10 h后出锅接种。接种室要注意消毒, 采用开放式接种时, 尤其要做到无杂菌接种。

该怎样防治夏玉米的病虫草害?

种子处理:在种子精选和晾晒的基础上, 进行种衣剂包衣或药剂拌种处理, 以提高种子的活力。防治地下害虫、丝黑穗病、苗枯病、青枯病的为害, 可用适量的辛硫磷加3%敌委丹种衣剂拌种。粗缩病、矮花叶病严重地区要用长效内吸杀虫剂拌种。

农科知识论文 篇4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和价值关系的一般观点和根本观点, 是人们在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大众传媒的影响。为了了解和把握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程度, 江汉大学“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采取分层抽样法对武汉市八所大学的在读大学生作了专题问卷调查。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80份, 涉及文、理、工、农、医、语言、管理、体育艺术等八类专业。本文拟就采集到的农科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以此考察大众传媒对农科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本次调查对农科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10份, 回收109份, 有效问卷108份、有效回收率为98.2%。其中, 男生82人, 占总数的75.9%, 女生26人, 占总数的24.1%;一年级学生42人, 占总数的38.9%, 二、三年级学生66人, 占总数的61.1%。由于四年级学生大多外出实习或找工作, 故未对该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回收后, 运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一、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是传统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可通过大学生接触它们的情况、目的以及影响程度表现出来。调查发现, 在最近一个月中, 一周内有85.9%的学生每天都接触电视、广播和报刊, 其中有55.1%的学生每天都接触广播;2~3天接触一次电视、广播和报刊的学生占六成。有83.7%的学生平均每天接触电视、广播和报刊的时间在半小时以内, 近50%的学生每天有2小时以上接触电视、广播和报刊。由以上数据可知, 传统媒体依然是大学生接触比较频繁的媒体。这是因为电视、广播和报刊作为传统媒体, 它们的受众群体比较稳定, 传递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这与大学生对信息追新求异的心理特点相适应。

大学生密切接触传统媒体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 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 (2) 大学生接触媒体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 也正是传媒影响其价值判断, 使其作出价值选择的过程。调查中发现, 大学生看电视、听广播、看报刊的主要目的是信息需要和娱乐需要。信息需要是受众的最基本需要, (3) 作为受众的大学生群体当然也不例外。为获取各方面信息而接触电视、广播、报刊的大学生占85%。之所以有八成以上的大学生选择获取信息是接触传媒的目的, 是因为信息的获取可以消除认识的不确定性。大众传媒在满足大学生信息需要的过程中, 不仅使大学生了解客观环境的状况、增加各方面知识, 而且使大学生有可能改善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 从中获取有益的东西, 进而强化或增加一些符合自身价值观的观念和行为, 抑制或克服一些与自身价值观相矛盾的观念和行为。满足娱乐需要也是大学生接触电视、广播、报刊的一个重要目的。67.3%的大学生出于“娱乐消遣, 丰富业余生活”的动机接触传媒, 说明大众传媒具有缓解和消除各种压力, 帮助大学生放松和调剂生活的作用, 是大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文化娱乐、获得话题、得到休息的主要渠道。

生活于校园中的大学生时刻感受着大众传媒的影响。就电视、广播、报刊而言, 它们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可以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中找到答案。数据显示, 电视、广播、报刊能够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其中, 报刊的综合影响力最强, 达92.6%。作为纸质媒介, 报刊以其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易保存、便携带的优势深得大学生青睐。特别是具有较深文化内涵、时尚而有质量的报刊更是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在调查中, 笔者列举了12种大学生喜欢的报刊杂志, 调查结果是《南方周末》、《参考消息》、《读者文摘》、《特别关注》、《武汉晚报》、《中国青年报》位居前六位。这些报刊是公认的优秀读物, 大学生选择它们说明对它们的价值认同程度较高, 也最信任它们提供的信息内容并乐于接受它们的影响。

二、电影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是电影的忠实观众, 电影对大学生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从调查结果看, 在一个月内, 看1~2部电影的学生占28.7%;看3~4部的占29.6%;看5~6部的占13.0%;看6部以上的占21.3%;一部电影都没看的只占7.3%。有92.7%的人在一个月内看过1部或1部以上的电影。可见, 绝大部分学生对电影非常感兴趣, 抱有很大的热情。这种兴趣和热情反映出大学生对电影的认同和接受, 也是电影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对电影的兴趣还反映在他们对看电影方式的选择上, 77.6%的人通过互联网在线或下载到电脑上观看;10.3%的人到电影院观看;8.4%的人使用影碟在电脑或电视上看;1.9%的人通过电视观看;还有1.9%的人通过其他方式观看。可见, 通过网络看电影已成为大学生看电影的主要渠道。选择这种方式看电影, 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的快捷、迅速和海量的信息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 节约了大量时间;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管理的无序, 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电影占据网络空间, 满足了大学生寻刺激、找快乐、觅新奇的心理需求。大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年, 他们的价值观还不够成熟、稳定, 各种层次的电影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无疑给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使他们在价值观的选择和取舍以及价值目标的实现中易入误区。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电影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还可以从他们对不同地域电影的喜爱程度、对电影类型的偏好以及选择电影的标准上得到验证。调查显示, 在大学生喜欢观看的影片中, 好莱坞影片以高达75.0%的百分比占据第一位, 港台影片以48.1%的得票率紧接其后。这说明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还是娱乐性比较强的好莱坞和港台电影, 强烈的视听冲击和娱乐享受是吸引大学生的最主要原因。这与64.5%的人喜欢喜剧片、60.7%的人喜欢动作片的结果相吻合。大学生喜欢电影是因为电影作品反映了大众的世俗生活、反映了物质消费和娱乐的合理性, 许多电影人物的行为思想为学生所追逐、渴求和效仿。因此, 电影作品中的许多思想观点、情感取向和审美导向必然会极大地影响乃至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这种影响具有导向性、间接性和潜影性的特点。 (4) 大学生生活经验缺乏而又富于理想与浪漫, 并且思想单纯、主见不够。电影作品中是与非、沉与浮、生与死、荣与辱、金钱与爱情、理智与情感、乐观与悲观等方面的演绎会引导大学生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上作出相应的判断和选择。大学生在欣赏电影作品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思想倾向、立场和观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己的价值观。调查中发现, 61.7%的大学生认为电影在“启发思考, 开阔眼界”方面对自己影响最大;60.7%的大学生通过电影“享受美感, 丰富业余生活”;32.7%的大学生被“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20.6%的大学生认为“电影具有更多的可欣赏性”;11.2%的大学生以“电影中的主人公为榜样”。可见, 电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走向的两大主要因素。

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的偏爱,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对西方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认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大都以爱、正义、家庭、亲情为主题, 这些既是美国所乐意标榜的完美价值观, 也是全人类所认同的普世价值观, 加上其精良的制作和强大的商业运作, 使之为全球观众所接受。从大学生选择电影的标准来看, 他们首推“主题有思想性, 能让人受益”, 其次是“情节设置有悬念或有幽默感”, 而把题材、节奏等作为选择标准的学生只占三成左右。好莱坞电影的特点也证明了这种选择结果。好莱坞电影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是因为它所体现的美国价值观迎合了我国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由单一的价值观信仰转为多样的价值观信仰;由理想主义的价值取向转为求真务实的价值追求;由集体本位转为重视个人价值;由重义轻利转为义利并重的特点。美国电影中浓厚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文化特征、强烈的科技主义文化特征以及广阔的文化包容性也是我国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有调查显示, 明确表示喜欢美国电影反映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中学生有21%, 大学生则达到36.6%, (5) 这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 接受度也越高。由此, 笔者认为, 绝不能低估电影在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 被誉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已深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其中, 大学生成为使用网络的生力军。据笔者调查, 百分之百的农科大学生都接触过网络, 而接触时间在4年以上的占54.6%、每周上网1~3小时的占38.3%、4~6小时的占22.4%、7~9小时的占15%、10小时以上的占24.3%。网络也是大学生首选的最喜欢接触的媒体。有81.5%的人通过网络查询资料, 59.3%的人在网上阅读新闻, 51.9%的人利用网络收发邮件, 47.2%的人和43.5%的人在网上游戏娱乐、聊天交友, 41.7%的人通过网络学习知识, 另外还有40.8%的人参与BBS论坛、收猎奇闻趣事或进行其他活动。互联网已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快捷性和及时性、交互性和延伸性、隐匿性和异化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网络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双刃剑”。一方面, 网络使大学生的知识来源多样、交往范围扩大、现代意识增强, 加速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促进了他们的成熟和成长;另一方面, 也造成一些大学生价值心理缺乏理性、价值认识出现波动、价值目标模糊不清、价值评价标准不够确定、价值取向功利化和多元化, 产生了价值观困惑。对于互联网对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自己也有较为明确的判断。调查中, 只有25%的人认为互联网对自己的价值观“没有什么影响”, 然而却有45.7%的人承认“存在消极影响”;有25.7%的人认为互联网对自己的价值观“有积极影响, 提高了价值判断能力”;另有10%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对价值观“影响很深, 自己对网上的观点都比较认同”。应该说, 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较强的影响力。从表1可以看出, 大多数学生对网络的影响有清醒的认识, 特别是在网恋、网络道德行为、网络自由度、网络恶搞等问题上, 都有超过50%的人表明了正确的态度, 说明生活于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在网络熏陶、学校教育、切身感受的共同作用下, 对网络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有了清晰的价值判断, 这为他们作出正确的价值行为奠定了基础, 也为我们进行价值观教育创造了条件。

四、手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手机是继互联网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通讯工具。随着手机技术的推陈出新以及应用领域的扩大, 手机作为大众传媒的多种功能和特性日益被发掘出来, 在庞大用户数量的支撑下, 手机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近年来, 手机迅速普及到大学校园。在笔者的调查中, 使用手机者达到91.7%。手机的发展, 一方面借助信息交换与传播的快速、便捷与时空压缩等优势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调剂着大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 负面的短信内容也使学生面临着价值观辨别上的“可能”与道德上的“应该”的严峻挑战, 直接影响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 不可小视手机特别是手机短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在几乎人人都有手机的环境中, 大学生对使用手机的态度表达是手机影响他们价值观的外在反映。从表2可以看出, 对于前六项观点, 大学生反对的态度是鲜明的, 他们对手机只是便捷的通讯工具有着清醒地认识, 也明白使用手机不能超越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但51.9%的人对他人使用手机的违规违法行为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 这使大学生使用手机失去了有效的监督氛围, 容易陷入手机使用的误区。

手机短信伴随手机发展应运而生, 具有受传对象广泛、传播信息快捷、交流互动、接受便利、价格低廉、隐蔽自由和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手机短信在大学流行, 是因为它实现了手机短信优点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大学生通过手机短信进行信息交流、感情联络、人际沟通、情绪宣泄, 有效地达到了心理平衡、人格稳定的目的,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发展。这一点,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得到证明。“便于人际交流与沟通 (90.6%) ”、“便于联络感情 (79.2%) ”和“缓解压力, 宣泄情绪 (27.4%) ”成为大学生用手机接发短信的三个最主要的原因。

当然, 在调查中也看到手机短信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手机短信全开放互动式的传播、各种信息快捷自由地进入大学生眼帘容易使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受到冲击, 导致价值观多元化。手机短息刺激大学生的攀比消费, 影响良好学风考风的形成, 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值得密切关注。

综上分析, 大众传媒对农科大学生价值观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我们应该有效利用大众传媒的积极影响, 正视并努力削减其消极影响, 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营造良好的传媒环境。

摘要: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了解和把握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程度, 江汉大学“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对武汉市八所大学的在读大学生作了专题问卷调查, 就采集到的农科学生的调查数据予以实证分析, 以此考察大众传媒对农科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农科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传媒:现代潘多拉宝盒》, [M].《解读受众:观点、方法与市场》, 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

②③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 [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④戴四新:《影视文艺对青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J].《中国电力教育》, 2002, (2)

浅谈农科档案工作 篇5

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1、强化档案意识

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给传统档案工作理念赋予了新的内涵。农科干部在实际工作中, 做到思想观念转变, 全员档案意识增强, 为农科档案工作更好地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加强领导, 提供保障。站领导切实把档案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高度重视, 落实到工作中去。一是组织保障。站内各科室负责人为档案工作领导小组, 分管领导直接组织认真抓, 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具体抓, 为做好本站档案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人员保障。站里配备了专职档案管理人员, 各科室也都落实了兼职档案员, 落实责任。制定了档案工作制度文件搜集移交归档等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三是经费保障。站里舍得花钱, 投资建立档案室, 配足配齐档案的工作办公用具用品, 进一步改善档案工作环境和条件, 为实施规范化, 科学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更新观念, 提高素质。为做好本站档案工作, 从站领导到各科室及全站员工, 上上下下更新观念, 提高对做好档案工作的认识, 坚定做好档案工作的信心, 在提高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和兼职档案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 收到明显效果。一是加强学习。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包括各科室兼职档案员, 认真学习档案专业知识, 通过自学和继续教育等学习形式, 系统学习档案管理知识, 在档案的收集移交归档等方面有了明显收获, 从不知到掌握, 档案业务水平明显提高, 为做好档案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加强指导, 经常请上级档案专业的同志到本站指导档案工作, 在业务和管理上帮忙出谋划策, 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 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本站档案工作管理水平和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三是加强联系即与上级档案局保持沟通和联系, 经常主动上门请教, 虚心请档案局的业务人员进行指导, 从而推动本站本站档案工作按要求达标, 取得令人满意的良好效果。

(3) 认识到位, 支持配合。全站工作人员全力配合, 支持档案工作, 做到增强三个意识, 一是时间意识, 做到案件材料随时发生随时装订随时归档, 使归档材料及时移交归档。二是齐全意识, 重要档案材料的完整规范, 做到档案资料保存完整, 有价值的资料归档的全部归档。三是质量意识, 即重数量更重质量, 严格按照档案工作标准去操作, 严防归档卷宗页码重叠, 顺序颠倒的存在, 为专职档案人员工作提供便利。

2、规范档案管理

(1) 注意材料收集, 确保完整齐全。档案工作人员在加强各类档案, 特别是音像技术档案的收集工作上下功夫, 确保档案材料齐全完整, 提高档案工作质量。一是前端控制。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在每年年初归档工作开始前, 深入到各科室, 了解文件资料收集情况。整理档案台账, 摸清底数, 做到心中有数, 对阶段性较强的如基建档案等, 予以提前介入, 提前收集提前订卷提前归档, 认真把好源头关。二是审核把关。档案人员在接受各科室移交来的档案资料时, 逐卷逐件检查, 严格把好归档关, 不让不合格的资料进档案室, 从而确保档案卷宗质量达标。三是查漏补缺, 档案工作人员对应该归档而没有及时归档的文件材料或已经归档但不齐全完整的材料进行查漏补缺, 及时进行催归或补归, 对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文件材料予以拒绝接收, 给予指导纠正后, 在接受归档。

(2) 加强档案鉴定, 提高鉴定水平。一是正确鉴定是否有价值。严格按照归档与不归档界定范围, 不让步该归档的文件资料归档。二是正确鉴定价值大小。严格按照档案管理期限表把个人价值取向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 不机械呆板, 也不背离档案归档原则。三是加强到期鉴定。把到期鉴定工作排上议事日程, 严格按照档案鉴定制度, 依据不同档案分别组成不同的鉴定小组, 按规定程序进行鉴定。从而。有效地提高档案归档鉴定工作水平。

(3) 推进信息化建设, 提升科技因素。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农科档案工作向现代化管理方向迈进的必经之路。站里高度重视, 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工作日程, 按照上级的要求和本站工作实际需要, 全力推进本站档案信息化建设, 收到较佳效果。一是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科技素质, 档案人员认真学习并具备计算机及网络知识, 熟悉和掌握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标准和方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二是加强档案数据库的建设, 将历年来的各类档案目录信息案卷信息录入计算机管理, 确保档案目录数据库条目总数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三是实现文档的一体化管理。稳步推进重要文件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 抓好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 加强档案网站建设, 使档案管理软件与办公自动化系统有效衔接起来。真正实现了文档一体化管理得到上级档案部门充分肯定和认可。

3、加强服务利用

农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篇6

关键词:农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创业优势

创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加快技术创新, 以及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创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逐渐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政府引导,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扩大就业规模, 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 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创业教育 (enterprise education) , 主要是指以开发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 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开展第二课堂, 以及开设创业课程、资金资助、提供咨询等方式,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 以及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教育,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 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1]。

农科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创业教育,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农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优势

农科高校有其特殊性, 毕业生创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1.1 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 是农科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良好机遇。

党中央一直重视“三农”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会进一步加大, 这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农业领域创业将享受到其中的政策倾斜。

1.2 农科高校具有科技创新优势, 是农科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坚强后盾。

很多农科高校向建立研究型高校的目标奋进, 必然在科研加大投入和建设, 国内知名农科高校里更是专家学者云集、重点实验室林立, 先进的实验设备、良好的科研条件, 给农科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农科高校毕业生甚至可以将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农业产业, 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在农业领域创业的低门槛, 是农科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先决条件。

目前, 我国农户的农产品生产存在无序化, 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食源性疾病和食源性中毒事件时有发生。随着《食品安全法》的颁布, 我国力求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体系, 农业生产正处于重大的转型期, 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生产出让消费者放心的安全食品, 一定会受到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的消费者的追捧, 受过专业教育的农科高校毕业生在其中无疑有着先天的专业优势。另外, 农业生产的投入不大, 一般在2—20万左右。在农业发展银行, 他们仅凭身份信用, 就可贷到一定金额农业项目贷款, 这大大减小了创业融资的难度。

2. 农科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开展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我国开展创业教育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1999年, 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对创业教育做出了部署, 拉开了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帷幕。2002年4月教育部召开了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 特别强调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这引起了高校的普遍关注。目前, 农科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学生对创业的认同度不高。

首先, 农科高校学生去基层创业存在观念障碍。本应发挥专业特长在农业领域一展身手的农科高校学生, 由于大都来自农村, 读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 因此毕业后反而不愿意在农业领域从业。其次, 学生认为创业难度太大。据调查, 学生认为资金和社会关系成为学生创业最大的拦路虎, 分别占38.1%和42.7%的比例[2]。没有资金, 再好的理念和企划也只是纸上谈兵;缺乏社会关系这一重要资源的支持, 学生在创业起步阶段就会面临举步维艰的困境。而这两项恰恰是农村子弟最欠缺的。

2.2 教学内容滞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的兴起, 农业产业化趋势逐渐明显, 一些新兴科技如生物技术、光电技术等在传统农业上的应用, 衍生出许多新兴农业产业, 这些变化逐渐对农科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农科高校教学内容并未随之做出相应调整, 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基础, 强调理论水平的提升, 但对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 而这些恰恰是创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校对如何开展创业教育缺乏系统的研究, 创业教育教学的系统化程度较低。另外, 学校缺乏创业教育的师资。农业高校教师普遍没有创业经历, 其创业的知识和理论全部来源于书本和媒体, 缺乏创业的第一手材料和感受, 与实际需要联系不多、不深, 造成创业教育与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存在脱节现象。

2.3 学生缺乏创业的良好素质和能力。

学校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缺乏统筹安排。在就业的压力下, 不少农科大学生创业意愿抬升, 有的学校达到20%, 但付诸实践者寥寥无几[3]。许多大学生眼高手低, 好高骛远, 看不上蝇头小利, 往往大谈“第一桶金”, 不谈赚“第一分钱”。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能力不强, 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喜欢纸上谈兵, 创业设想大, 市场预测普遍过于乐观。一些大学生没有完全形成独立的健全的人格, 心理承受能力差, 遇到挫折容易放弃。

3. 农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分析

3.1 成立专门研究队伍, 总体部署教育措施。

学校领导应高度认识到农科学生创业的巨大意义, 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与学术性和职业教育等同的一种教育, 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 没有现成的教育模式可以借鉴。因此, 学校要成立研究专班, 研究如何发挥学校优势, 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组织创业团队开展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 在教学、实践和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实际能力, 不断总结适合农科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模式。

3.2 科学设置创业课程, 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丰富的知识是创业的基础。因为, 一般来说, 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 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 就有更快更好的预见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教务处应会同学校相应的研究部门, 认真研究创业应具备的基本知识, 科学开设相应的课程让学生选修。课程开设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创业意识、市场意识 (竞争意识) 的提高, 顽强意志品质、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以及创业态度、创造性与革新能力的培养, 等等。另外, 专业教育也要注重课程革新, 不仅要做到教学内容适应农产产业化发展, 更要引领农业产业的科学变革。总之, 课程设置应注重实用、有效, 并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紧密结合, 使创业课程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以收到理论结合实践的良好效果。有条件的高校可与邻近高校互认学分, 承认学生选修其他高校的相关课程。

3.3 积极利用各种手段, 解决创业教育师资。

针对高校缺乏创业教育师资的现状, 学校人事部门首先可以出台政策, 鼓励教师到企业脱产学习和实习, 提高教师的创业经历感受, 让他们返校后作为创业教育的骨干教师。其次, 学校在每年引进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时, 可以安排为期半年左右的时间让专业教师去相关企业学习, 提高他们对创业的认识, 逐步提高学校有创业感受教师的比例, 让他们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育的始终。再次, 可以聘任当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授, 主讲相关课程。最后, 还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著名企业家来校为学生开展创业指导讲座, 通过企业家的现身说法加深学生对创业的认识。

3.4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营造创业氛围。

学校宣传部门要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创业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提高学生的创业信心和勇气。首先, 在校园醒目位置设立永久性宣传标语, 宣传创业精神。其次, 可以设立宣传栏, 宣传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政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倡导下, 全国各地政府不断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新举措。但政策举措, 学生不一定能了解或理解, 因此, 学校要大力宣传和解读, 打消学生创业的顾虑。再次, 可以利用校园网, 成立创业教育专栏。在校园网中, 不仅可以进一步详细解读各省、各市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而且可以链接各种网络媒体对农科大学生的创业宣传报道。最后, 可以成立校友创业专栏, 展现校友成功创业的事迹材料, 让学生感觉到创业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3.5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不要把眼光只盯着毕业后如何去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谋一个职位, 要明白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求职者, 还可以成为一个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引导农村生源学生认识到自身肯吃苦、动手能力强的优点, 积极培养自己的适应性、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摒弃农村创业是一件丢人现眼的思想, 加强对农科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欲望的培养, 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自我创业。农科高校有不少创业成功的学子, 他们用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 创办农场、果园或蔬菜生产基地, 学校应积极邀请他们回校做报告, 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

3.6 积极搭建活动平台, 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学校团委、学生工作处、校企合作办公室等部门要积极搭建活动平台, 丰富学生创业活动经历, 把创业知识转化为创业能力。

3.6.1 指导成立学生创业社团。

成立学生创业社团可以把有创业理想、创业激情的学生集合在一起, 通过社团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讨论等活动的交流、探讨, 让学生获得创业知识, 提高创业能力, 做一些创业前的心理和素质上的准备。

3.6.2 举行“校园创业计划”比赛。

每年举行“校园创业计划”大赛活动, 是加强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活动方式。“创业计划”也称为商业计划, 是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向风险投资家游说, 以取得风险投资的经营可行性论证报告。“校园创业计划”竞赛活动起源于美国高校, 雅虎公司就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创业的气氛中诞生的。在国外大学的影响下, 国内少数几所大学的创业教育也已经启动。清华大学创业者协会首开先河, 竞赛与商业现实的距离拉得很近, 比赛尚未结束, 就传来一些创业小组正式成立公司, 引来巨额风险投资的消息。农科院校具有自身的条件和特色, 一直处在产—学—研的关键环节, 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 并与市场、生产结合紧密。开展“校园创业计划”大赛活动, 可以在校园内营造一个激发学生创业的氛围;同时, 学子以严谨、规范的形式进行创业操作, 可以抓住机遇, 用专业知识来谋取公司、企业经济上的支持, 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创业活动的感性认识, 引发和激励学生市场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3.6.3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学校可以积极搭建桥梁, 寻找企业与学生创业合作的模式, 借助企业已有的经济条件和生产优势来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理想。

3.7 学校出台鼓励政策,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3.7.1 发挥科研老师的指导作用。

众多的专家学者是农科高校的优势资源, 科研教师经历丰富、科研成果丰硕, 科研项目和经费有保障, 能解决很多难题。但是农科高校的许多导师并没有意识到学生就业的困境, 因此要转变教师观念, 达成学生创业必要性的共识, 争取科研教师的支持, 给学生创业提供竞争力上的帮助。同时, 还要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活动, 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 了解产业。

3.7.2 建立创业教育基地。

学校可以在科研基地中专门开辟一块创业基地, 免费给有创业热情的学生利用, 积极推进创业实践市场化。创业教育伊始, 学校教师可给予介入和帮助, 但从长远来看, 学生创业必须接受市场的考验, 因为依赖老师, 会影响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 不利于其创业能力的提高。基地以商业模式建立, 积极提高创业实践市场化强度, 加大经济效益的考察力度, 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以促进学生提高掌握市场规律的能力, 增强面对市场竞争的勇气和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

3.7.3 设立创业激励基金。

学校设立创业激励基金, 学校财务部门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 给有创业热情的学生创业提供贷款资金, 解决在校学生模拟创业的资金难题。

参考文献

[1]桑新民, 邵伯栋.世纪结束年代的教育思考——“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综述[J].教师教育研究, 1989, (6) :41-44.

[2]任湘, 易自力, 夏金星.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 2008, (9) :80-83.

农科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索 篇7

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1. 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孔子,虽然他并没有在理论上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却始终将之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中。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而高等数学对于农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学好他们自身专业的重要工具。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充分了解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做好充分准备,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标准。对于农科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对数学模型的理解与应用,在教农科学生的高等数学时,就应该就地取材,以大量农学类的数学模型作为例子,在讲解数学模型的同时又与他们自身的专业相结合,学以致用。比如,在学习微分方程的时候,就可以以农作物生长模型为例进行讲解。设W=W(t)表示植物个体在t时刻的重量,并且当t=0时,W=W0,则在理想的环境下,植物的生长率与重量之比为其中R为常数。从而可以得到:。由此引入微分方程的解法。这样一来,不但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将高等数学与专业相结合,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

2. 重视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农科类学生有很强的专业性,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很大。如果像数学专业的教育模式一样传授知识,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独立性和完整性,重理论轻实践,与学生实际生活和专业联系不紧密,那么,学生就会怀疑学习高等数学的必要性,丧失学习兴趣。因此,高等数学课的老师应该根据社会对农科类专业的要求,进行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的教学,根据实际生活和专业特点讲解例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同时,通过教学实践,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将学生从简单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适应目前社会对农科类专业学生的需求[2]。比如,在学习导数时,关于最值应用,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专业特点,自己构造问题,调查和研究实际生活中的最值问题。

3. 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学,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在目前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作为大学生,不仅仅要将教师的课堂知识所吸收,更重要的是锻炼主动的学习能力。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作为高等教育的教师,我们不仅要给学生讲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

二、以教师为主导,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1. 注重数学思维和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对数学的了解。

与中学的初等数学相比,高等数学在思维上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了质的飞跃。而对于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要适应这种变化,难度很大。这就要求高等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高等数学中一开始接触的概念就是极限,把有限推广到无限,静态推广到动态,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甚至过去有些学生在学完高等数学这门课以后,仍然对极限概念一知半解,没有深刻体会。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多多引用实际例子,将难以理解的数学语言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通俗语言,从实例中体会无限,逐步接受这一运动过程,最后再将通俗语言回复为数学语言,使学生快速形成数学思维方式。另外,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穿插介绍相应的数学家及数学的演化过程,讲述历史上的一些经典例子、人文趣事,不仅传播了数学文化,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数学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2. 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与启发式相结合,活跃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数学教学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将黑板、粉笔加教案的传统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策略。理论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解,例题讲解则采用黑板板书。通过多媒体将不能直观表示的抽象的概念和定理以图表、图像、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既可以增大信息量,又可以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多媒体的引入,教学内容的形象化,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另外,还可以适当组织学生模拟课堂讲授式、角色互换式、指导式、讨论式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课堂充满活力,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将数学实验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实例,将数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需求相联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建模竞赛,引导学生设计数学实践模型,探索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建立多种多样的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加强师生课外交流。比如教师可以建立个人网页,将详细的习题答案提供给学生,以节约课堂教学实践。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交流,将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告知教师,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对学生存在问题及时答疑。

总之,教与学是互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针对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多,覆盖面广,教学时数少,难度大”的特点,教师应该在有限的学时里,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

参考文献

[1]梁保松,陈涛.高等数学[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33-134.

[2]吴雪萍.对改进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认识和实践[J].校园之声,2010,(464):91.

农科类生产实习的分析及改革 篇8

一、农科类生产实习的特点

1. 农科类生产实习的季节性。

农科类生产实习的主要内容都与农作物有关。因此, 农科类的生产实习就会受到季节的限制。在教学计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生产实习与正常教学的时间安排。将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后半学期和第七学期前半学期, 这样正好是农作物的一个生长季, 学生可以熟悉完整的农业生产过程, 有利于农业生产流程的系统和全面掌握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

2. 农科类生产实习的不连贯性和周期性。

农科类生产实习是农作物整个生长过程中的农事操作, 作物的生长过程是连续的, 但农事操作是阶段性的。农科类生产实习涉及的内容与作物生长整个周期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 要想确保实习的完整性则教学计划安排也要就要与作物生长的整个阶段相结合。因此, 在教学计划中生产实习的时间安排与正常教学安排存在矛盾。这样生产实习也应该具有不连贯性, 要灵活安排实习时间, 又不影响正常教学, 应根据农作物生长和管理的时间, 在两学期内安排几周时间就可以完成生产实习。

3. 生产实习的多学科交叉性。

农作物的生产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多, 如种子学、耕作学、杂草学、病理学及昆虫学等多学科交叉, 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 也要求学生具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 生产实习的教师安排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专业及实践技术水平, 不是所有专业教师均适合作为主带教师的。

二、农科类生产实习模式的多样性

农科类生产实习的模式决定了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 根据当农作物生长和种植特点以及实践基地的管理方式, 确定一个合适的实习模式是保证实习正常有序进行的前提。我们尝试过以下几种实习模式, 各有利弊, 供大家在实习计划制定时的参考。

1. 集中式的生产实习模式。

集中式生产实习是指从作物开始种植一直到采收这段时间, 学生不安排其他课程, 以集中在一起, 由指导教师带领进行实习。这种实习的优点是:学生能够完整的从事整个生产实习过程, 充分接触生产实践, 在实习时间上容易安排;缺点是:占用时间过长, 导致整个学期无法排课, 致使其他学期课程过多, 学生理论学习效果不佳。

2. 分散式的生产实习模式。

在教学计划中预留出3~4周时间, 根据农事操作的时间, 随时安排生产实习, 不影响上课的周数, 但可能会因生产实习串动上课的周次,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分散式生产实习优点是从作物开始种植一直到采收这段时间, 不占用正常教学时数, 学生每学期的理论课程安排的比较充分;缺点是由于没有固定时间, 会使教学秩序有所混乱, 加重学生的学习工作量, 如果安排不合理将会影响教学效果。

3. 混合式的生产实习模式。

在教学计划中, 不将生产实习单独进行, 而是随本科生导师进行毕业论文时, 一同进行生产实习。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时间比较充足, 可以与毕业论文或导师科研课题结合起来, 更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有充足的经费来源;缺点是多数导师的科研方向和指导本科生论文内容与实际生产结合不紧密, 有些实习内容与以后的工作无关, 对学生就业帮助不大, 往往失去了生产实习的意义。

三、农科类生产实习改革的设想

1. 加强生产实习的多样化。

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国内企事业单位经营体制的转变[4]。目前, 对于国内绝大多数农科专业来说, 生产实习已经成为实践教学中的最薄弱环节, 面临着很多困难。原有的生产实习往往只是农作物的从种到收的整个过程。而学生毕业从事这方面技术操作的仅占较小比例, 其余的同学还有从事农药生产、业务、实验室检验和检疫等工作。因此, 生产实习应该以农事生产全程操作为主, 以参观相关就业单位环境, 学习和了解不同用人单位工作内容、学习和听取相关行业报告和讲座等为辅, 实现生产实习的多样化。

2. 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和固定化。

目前, 多数生产实习是专业教师轮流带, 不利于生产实习的教学方式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不利于生产实习的建设、改革和创新。且农学类生产实习涉及多学科交叉, 如果指导教师缺少实践经验, 是无法完成教学实习计划和任务的, 生产实习仅成了一种形式。因此, 实习指导教师固定下来, 教师进行多年的准备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完成生产实习的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

3. 以小组形式设置实习项目, 加强团队合作的培养。

由于农作类物种类繁多, 学生不可能掌握所有作物的农事生产, 广而杂不如少而精, 举一反三, 效果更佳。因此, 学生应该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4~5人选择一种作物, 从种到收分组进行, 要求每组学生要设计整个实习的计划, 并写出具体的实施过程和分工, 通过集中Powerpoint汇报, 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后, 学生进行操作, 整个操作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 教师定期检查指导, 最终以计划项目书、实施过程、结果、学生的出勤及合作是否融洽等, 最终给予考核。

4. 采用分散式实习, 满足教学计划的调整。

由于农学类的生产实习具有季节性、周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就整个生长季来说, 教学任务是不饱满的。如果集中式实习, 占用时间过长, 学生其他课程安排会过紧, 造成教学计划混乱;而混合式实习由于导师实践经验和课题差别较大, 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分散式实习, 不占用学生正常的上课时间, 不影响正常教学计划, 在生产学习的学期, 其他课程适当少安排一些即可。

综上所述, 生产实习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良好的平台, 也是学生在学校接触实际生产和走上工作岗位的最前沿。因此, 生产学习的完善与优化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显, 曹全喜.生产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 9 (2) ;151-154.

[2]沈涛, 卢鑫, 黄金哲.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在生产实习教学中的渗透[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9, (1) :146-147.

[3]徐晓玲.多种途径提高生产实习效果[J].职教论坛, 2008, (3) :48-50

上一篇:爬虫技术下一篇:物流企业经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