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历史知识论文

2024-08-01

记忆历史知识论文(精选12篇)

记忆历史知识论文 篇1

1.分类归纳记忆方法

分类归纳记忆方法指的是我们对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筛选、分类、总结, 将相似的知识点进行集中记忆, 总结他们的共同点, 减轻我们的记忆压力。如三次工业革命, 我们就可以把它们放到一起进行记忆。还可以列一个表格, 将它们的时间、代表发明、主要任务、影响、 意义填出来, 看的时候就会一目了然。

(1) 可以减轻 我们的记 忆压力。我们之所以将这些知识点归为一类的原因就是它们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或者影响意义。所以, 我们记住了它们的共同点也就意味着我们记住了这一类事情的背景或意义。这会让我们的记忆变得相对简单。

(2) 可以进行比较记忆。通过对这些相似内容的横向比较, 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跟领悟, 比较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差异跟不同, 思考产生的原因, 分析造成的不同影响, 会加深我们对于知识点的深层理解, 也有助于我们记忆深度的提高。

(3) 有助于我们知识结构框架的建立。其实我们的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已经有意地将相似的知识点总结到一起帮助我们的学生建立起相应的结构框架, 所以我们运用分类归纳记忆方法可以建立起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结构框架, 对知识点的理解做到有张有弛, 理解会更好。

2.形象记忆方法

人的大脑中, 右脑主要负责的是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功能, 形象记忆是人脑中最能在深层次起作用的、最积极的、也是最有潜力可挖的一种记忆力。我们在学习中, 善于创新性地使用形象记忆的方法, 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 历史上有些重大事件, 其经历时间相同, 如隋统一全国 ( 581—589年) , 安史之乱 (755—763年) , 抗日战争 (1937—1945年) , 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年) 都经历八年时间, 所以只要记住其开始 ( 或结束) 年代, 就可推算出其结束 ( 或开始) 年代, 善于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趣味化, 人对这类事物的记忆力会比单纯的知识点要好得多。

3.时时复习的记忆方法

历史课是一门文科的课程, 根据记忆曲线可知, 人的记忆是在短时间内快速下滑的, 如何能够学好历史, 时时复习很重要。在课余时间, 我鼓励学生们在没事的时候多翻翻我们的教材, 不要求他们背诵, 只要求他们能够做到多多回忆, 梳理一下我们在课堂上讲的知识点、重点, 做到心中有数。有时候, 我们并不需要他们每天都学习历史,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学生的专业课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 但是我们希望学生们在课后至少要偶尔看一眼我们的历史书, 以便在下节课之前记住我们的进度, 留下印象, 将来复习的时候也会简单一些。总之, 学好历史, 时时复习的记忆习惯是必不可少的。

4.逻辑记忆方法

逻辑记忆方法是我们在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后的一种记忆方法, 我认为可以分为数学逻辑记忆跟思维逻辑记忆两种方法。所谓数学逻辑记忆, 在上文中提到的战争的年份记忆中, 其实就用到了这 种记忆方 法, 是以数字“八” 作为记忆的核心。又比如采用连续正整数进行记忆。如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 公元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运用对称记忆。以某个数字, 或以公元元年为对称中心, 前后对称, 具有立体感。

思维逻辑的记忆方法主要是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 找到一件事情内部隐藏的因果关系, 建立相互联系的逻辑框架, 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例。第一次鸦片战争, 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发生背景是“闭关锁国”, 导火索是林则徐虎门销烟, 真正原因是商品的倾销战争爆发, 造成的结果是双方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相互关联的逻辑框架的建立对我们理解教材有着巨大的帮助。

5.结语

在我们的教学中, 学生记忆方法的培养一直是很重要的一点, 可是也往往是我们不够关注的一点。希望通过我对于本问题的一点研究, 以及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点心得, 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轻松, 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使之受益匪浅。

摘要:历史知识中, 有许多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的内容, 如果仅仅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往往很难收到实效。所以, 在教学中, 可以适当地传授学生进行有效的记忆的方法, 让他们养成联想记忆的习惯,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 更有助于他们进行活学活用。我在教学中, 针对历史学科如何进行记忆有自己的一点体会, 总结出了一些方法, 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关键词:归纳记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

参考文献

[1] 张金虎.浅谈高中历史知识的逻辑化记忆J.吉林教育, 2008 (29) .

[2] 王明翠.中学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讨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1.

记忆历史知识论文 篇2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2.善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是记不住的,我们可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尽量化繁为简,才能熟记,主要方法有:

(1)公式记忆法。在回答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如同解数学习题一样,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后按公式来记忆和解答。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经过=准备+发生+结果。意义=作用+特点+影响。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著作)+影响。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用这种方法可将复杂的内容进行简化概括,形成网络记忆。也就是抓住几个要点作为支点,然后进行扩充,就能较快地熟记基本内容。掌握这个方法,在巧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较记忆法。人类历史遵循着一定规律向前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其具有各自的特点。比较记忆法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防止张冠李戴。比较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记忆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①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汉、唐之比较等。②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区分异同。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④中外比较。如世界上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家之比较,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比较,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与西方之比较等。

(3)列表图示法。列表图示法是: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用表格图示形式使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效

果的一种方法。列表法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在记忆复杂史料方面作用更明显。如古代政治改革(变法)、重大战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五次侵华战争,中国现代史上党的两次重要会议;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等。

(4)联想法。可分为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两种。纵向联想就是抓住某一历史知识要点,使其前后连贯起来,即以某一史实为基点,既可涉及它前面发生的历史事件,又可联系到后面发生的事件,从点扩展到线,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前后内容。如讲到《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即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清设台湾府,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再简要提一下,直到

(2)记地名。历史学习中常常要记许多地名,尤其是古今异名和外国地名,更使初学者感到头痛,成为学习的拦路虎。如何记住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学习有关历史地名时,一定要借助地图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确的空间表象。如学习《中国古代对外经济交流》一章,要记的地名较多,一定要对着书本或图册,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记住;学《隋朝大运河》,只有看着地图册,才能记住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点(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个段(自北而南),否则就会把方向搞错。对于中外史上有关军事的地名更应借助于图册和其中的各种标记,才能记住。

其次,要记住地名还要仔细看课本中历史地图下列的古今地名对照表,才不会将古今名称相同其实并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错。如南宋赵构在“应天”称帝,课本注明“应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在“应天”,这里的“应天”则是在江苏南京。两个“应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课本注释或图册,就误认为是一个地方了。

(3)记年代。时间概念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中外历史绵延几千年(若从原始人群算起则有两三百万年),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年代也有一两百个,牢记这些重要年代既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最使初学者感到困难的一个方面。

那么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记历史年代呢?

精讲历史知识 巧教记忆方法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记忆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92

初中历史记录的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不仅内容极其丰富、繁杂,而且离现实生活遥远,不能够借助实验和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知识重现。这无疑对学生记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究竟该如何渗透记忆方法,减轻学生历史学习负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和提高学习质量呢?

一、巧设情境,趣味记忆

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可以赋予知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记忆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秦统一货币”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在生活中或影视作品中一定见过贪图金钱的人吧?我们经常称钱为‘孔方兄,说贪财的人‘掉进钱眼里了,同学们知道‘孔方兄指的是哪种货币吗?”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圓形方孔的钱币,教师继续说道:“没错,这些贪财的人都是掉进了钱币的方孔中了,那同学们知道圆形方孔的钱币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吗?”这时教师再将秦统一货币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秦统一货币的影响和意义,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思考和记忆历史知识,要比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是直接为学生讲解秦统一货币的影响和意义,而是先利用“孔方兄”“掉进钱眼里”这种有趣的表达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更加生动、有吸引力。这种教学情境更能够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对圆形方孔铜币的形成和发展逐渐产生了探究兴趣,提高了其理解记忆的质量。

二、寻觅联系,规律记忆

教师要善于从不同属性、不同角度寻找历史知识间的联系,将有关的现象、任务、事件联系起来,形成历史规律,帮助学生记忆。

例如在教学元末农民战争推翻元朝封建统治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和记忆元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教师可以将其与之前学习过的秦末农民战争相联系,带领学生回顾秦末农民战争的发展和历史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两次农民战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告诉学生元末农民战争也有相似的历史作用,而且元末农民战争最终推翻了元朝封建统治,促使后继的明朝统治者调整统治策略,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这样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农民战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农民战争的理解。

初中历史中的基础知识比如时间、性质、内在联系、历史时期等都能作为知识间的联系点。在这个课例中,教师抓住了元末农民战争和秦末农民战争两个同类事件的联系,没有急于分析和讲解元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而是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秦末农民战争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两次农民战争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两次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秦末农民战争的相关知识,又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负担,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遇到同类事情时也能寻找事情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理解记忆效率。

三、分门别类,归纳记忆

初中历史知识较为繁琐,教师除了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记忆内容进行分类和归纳,提高学习质量。

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时,涉及墨、儒、法、道、兵等多个流派的多种学说,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各个学派区分开来,在黑板板书以下口诀:“兼爱”“非攻”墨主张,“仁政”治国是孟子。法家代表韩非子,反对空谈倡“法治”。道家代表是庄子,主张“无为”而来治。兵家鼻祖是孙武,《孙子兵法》论军事。待学生熟读并记下口诀后,教师再对各个流派的学说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每讲解完一个流派的学说后,又回归到口诀中,使教学知识变成口诀的拓展。归纳记忆法能够将历史知识分门别类地总结成一条条线索,使知识组织化、系统化,降低学生记忆的难度,无论在新课学习还是知识复习中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记忆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是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知识记忆效果,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记忆方法都是好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取记忆方法,让所采用的记忆方法能够适应尽量多的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切实满足减轻学生负担的素质教育要求。

展开想象的翅膀 记忆历史知识 篇4

一、对比识记法

对比识记就是将内容易混淆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区别对比, 将各自的特征综合化、形象化, 最终达到识记的目的。例如, 我们在复习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 了解了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我们对比它们的不同点: (1)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掌握政权, 英国是斯图亚特封建王朝, 法国是波旁王朝。 (2)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英国是苏格兰人民起义, 法国是三级会议的召开。 (3) 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英国是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开会, 法国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4) 资产阶级革命被处死的国王。英国是查理一世, 法国是路易十六。 (5) 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重要文献。英国是《权利法案》, 法国是《人权宣言》。

二、图文结合识记法

俗话说“若要记得, 必先懂得”。这里的“懂得”即指理解, 理解是识记最坚实的基础, 识记要以理解为前提。识记时将图与文字结合起来理解, 容易记住。例如, 在学习北京人的头部特征时, 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 并提醒学生观察北京人的额头、眉骨、嘴巴的特征, 观察后叫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然后再结合文字进一步进行理解:北京人前额低平, 眉骨突出, 嘴巴前伸, 牙齿粗大, 与现代人有明显的区别。这样, 学生印象深刻, 很容易记住。

三、顺口溜识记法

为提高识记效率, 可将历史重点知识编成韵律化的顺口溜, 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样很容易识记。例如, 教学《抗日救亡运动》一文时, 笔者在本课结束前, 让学生朗读笔者编写的顺口溜《抗日救亡歌》:

三一年, 九一八, 日军实施大轰炸。蒋介石, 不抵抗, 目标对准共产党。

东三省, 遭沦陷, “讨伐”屠杀很常见。日军来, 老蒋让, 人民自发上战场。

各战线, 齐开花, 战死疆场也不怕。三六年, 双十二, 西安事变不寻常。

杨虎城, 张学良, 敢犯上司捉老蒋。逼蒋抗日保家乡, 史册留名千古扬。

学生朗读后, 激情澎湃、谈笑风生, 课后还念念不忘。这样, 学生很容易便记住了本课的重要内容。

四、谐音识记法

利用音相同或相近来识记, 使之有韵律感, 有趣而易记。例如, 为记住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止时间1775—1783年可叫学生记住两句话:一起起舞, 一起爬山。又如, 1789年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可联想为:一起把酒 (喝) , 攻占巴士底狱。这样, 学生在谈笑之间就轻松记住, 并且记忆持久、过目不忘。

五、重点词语识记法

有些内容较多, 一时难以记住, 我们可以勾画或概括几个关键性的重点词语帮助识记, 这样简化了内容, 降低了难度。又如, 世界史中, 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 大多学生记不准确, 经常乱配鸳鸯。怎样才能牢记呢?可以抓住重点词语:英国的《权利法案》抓住“英权” (同“鹰犬”谐音) , 美国的《独立宣言》抓住“美独” (同“梅毒”谐音) , 法国的《人权宣言》抓住“法人”。“英权”“美独”“法人”这三个词语, 学生容易记准确。

六、小故事、笑话记忆法

某些相关联的历史知识内容杂且散, 不易联系到一块儿, 如果我们能编成一个小故事或一个小笑话来帮助记忆, 事情就变得简单、容易多了。

比如, 两汉农业的新成就可以编一故事:黄河 (两汉治理黄河) 岸边一个农夫, 用牛拉着一辆“耧车” (播种工具) , 车上装着北方种植的小麦, 农夫要到集市上用小麦换取南方生产的水稻。赶集回来后, 他又忙着到温室栽培蔬菜去了。

再如, 关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西班牙主要占领了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以及亚洲的菲律宾, 而巴西被葡萄牙占领。可以编笑话, 把巴西想象成一个美丽的姑娘, “巴西姑娘”爱吃葡萄, 而把葡萄牙看作是盛产葡萄的地方, 用“巴西嫁到葡萄牙”这句话帮助记忆, 就可以轻松地记住这一知识点。

总之, 识记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师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记忆原则、方法指导, 培养学生自觉识记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多种识记方法, 而且还应鼓励学生去自创一些识记方法, 使学生由“学”识记到“会”识记, 真正掌握识记方法。

初中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 篇5

有些同学抱怨历史知识不好记,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在记忆历史知识时只靠死记硬背,没有用一些合适的记忆方法。在一些重要知识点的记忆上,有些记忆方法是普及较广的,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被很多老师应用到教学中的方法,如压缩记忆法、诗歌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图像记忆法、地图记忆法、思维导图记忆法等。

一、压缩记忆法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压缩记忆法,就是化繁为简,对知识点进行最精简的概括,即把一段内容分为几条,每一条用一个核心字词进行概括,这样记起来就会负担轻,效率高。

1.《搞笑版中国简史》是这样概括“百家争鸣”各学派的观点的:“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无为;庄子说:我逍遥;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这样,孔子的“仁”、孟子的“义”、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以及韩非子的加强中央集权思想,都十分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出来。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用“割、赔、开、商”概括就很容易记:即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开放广、厦、福、宁、上为通商口岸),关税协商(中国征收英商的关税应由两国协商)四条。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割、赔、开、建”概括,也可以说成:“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两亿”(赔白银2亿两);“开四口”[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四地可用谐音记作“苏杭牌杀(沙)虫(重)剂”];“建工厂”(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可用“前进宾馆”概括:“前”,钱(赔钱);“进”,禁(禁止反帝);“宾”,兵(驻兵北京到山海關的铁路沿线要地);“馆”,设使馆界。

5.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可以用“人、马、共、社”来概括,即:“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共”,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二、诗歌记忆法

一些历史打油诗简洁而具有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流传十分广泛,可以用来帮我们记忆历史知识。当然,我们也可以自己开动脑筋把所学内容编成打油诗,这样既锻炼了思维,又方便了记忆。

1.记中国朝代更替顺序,可以利用《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唐尧虞舜:尧封于唐,被称为唐尧;舜国号为虞,被称为虞舜。“唐尧虞舜”意思就是尧舜。

2.学到七年级上册历史“东汉的兴亡”这一课时我就编了一首打油诗,把这一课内容概括为:“公元之后第九年,王莽建新代西汉。刘秀二五都洛阳,光武中兴天下安。中期帝幼靠母后,外戚宦官轮流转。民不聊生干戈起,黄巾起义天下撼。”

通过这一首打油诗,我们就很容易记住东汉兴亡的历史: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取代了西汉;刘秀在公元25年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出现了“光武中兴”,从此天下安定。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只能依靠母后,而太后又依靠娘家人(外戚),皇帝为夺回权力又依靠宦官集团,这样就形成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政的局面,造成东汉末年政局黑暗、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四起。著名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3.《辛丑条约》歌:

“《辛丑条约》实在坏,一个国民赔一块。满清政府成走狗,北京山海大沽口。东交民巷使馆界,半封半殖完全陷。”

《辛丑条约》:(1)西方列强对清政府实行惩罚性赔款,当时清政府4.5亿国民,一人赔偿1两白银,共赔白银4.5亿两。(2)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走狗。(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许中国人居住。《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关于遵义会议历史意义的打油诗:

“生死攸关转折点,“左”倾错误受批判。重新确立领导人,党和红军脱危险。”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王明、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受到了批判,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使党和红军脱离了危险。

三、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是把一些看似无关的历史国名、人名、地名,利用谐音组成一段有关联、有意义的话,进而进行历史知识记忆的方法。谐音记忆法有助于轻松而深刻地记住一些难记的历史知识点。

1.秦灭六国顺序可以编为“喊赵薇去演戏”,即喊(韩)赵(赵)薇(魏)去(楚)演(燕)戏(齐)。

2.八国联军侵华,八国比较难记,有人编为:“饿的话每日熬一鹰”,即饿(俄)的(德)话(法)每(美)日(日)熬(奥匈帝国)一(意)鹰(英)。这样,原来难记的八个国家变得轻松易记。

3.南昌起义的领导人较多,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有人编为“刘爷煮粥喝”,即刘(刘伯承)、叶(叶挺)、朱(朱德)、周(周恩来)、贺(贺龙)。这样一下就记住了。

4.中国1980年设了四个经济特区:珠海、深圳、汕头、厦门。它们在地理位置上由南到北,可以用谐音记忆为“猪身上下”,即“猪(珠海)身(深圳)上(汕头)下(厦门)”。

历史与记忆 篇6

法国革命颇多教训,二十世纪末的人应当怎样审视它?《珂赛特》提供了一个可读性颇强的新版本。最为令人感慨的,是作品所表现的对历史的尊重。人类的文明是积累而成的。对于电脑时代的芸芸大众来说,有了音乐电视、多媒体、歌星、球星,并不等于就可以忘记雨果、雪莱、曹雪芹、贝多芬。而《珂赛特》作为《悲惨世界》的续集,若没有广大读者对雨果这个名字的记忆,就不会产生如此轰动的效应。在美国,《珂赛特》因为雨果的名字,产生了预期的效果;而在我国呢,当城市人口的大部分只用看电视、读小报来消磨时光时,雨果这个名字能带来轰动吗?

当然,即使不提雨果,《珂赛特》仍有阅读价值。比如关于革命。革命可以“由笔墨点燃”,但是,第二共和国的失败则表明,那场革命“以诗人开始,以将军完结”。不流血的革命仅仅是诗人的幻想,严酷的现实中并无它的地位。不仅如此,主人公马吕斯为了阻止流血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生动故事,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暴力行动的深刻认识及反思。

又如关于两代人的隔膜。珂赛特夫妇一心投身革命,忽视了对爱子让吕克的教育,致使他长大后投入敌人的阵营。让吕克对妹妹谈起父母,口吻里透出的则是当代人的调侃气息:他们“认真得要命”,为他人争取权利,以至于多次坐牢,“真是十分好笑”。那些五六十年代时的美国青年,不是也常受到子女相同的批评吗。他们的子女也常常走上与之相反的人生道路。这种全球性的普遍现象,似乎不能不令人对现实产生忧虑。

《珂赛特》的作者借古喻今,常令人不禁思索历史对于今天的重要。尽管电子媒体会将历史资料详尽安全地保存在光盘里,但是一旦无人对历史再产生兴趣,那些存在光盘上的历史资料还有什么用处?

《珂赛特》以文学的形式,提醒当今的读者去回顾一下法国革命的历史,这大概是这部长篇小说值得一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记忆历史知识论文 篇7

一、利用谐音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在初中历史中, 涉及大量的数字、人名、地名, 记忆的难度很大, 可以采取谐音记忆的方法进行识记。这种方法采用发音相似的词语帮助记忆, 不但效果比较好, 而且可以长时间储存在大脑里。

(一) 组词的办法。

意思就是在要记忆的词语当中选取一个字, 组成另外一个常用的词语, 进行记忆。比如说, 在二次革命前, 袁世凯撤消了三个省的都督, 他们分别是安徽省的柏文蔚、广东的胡汉民、江西的李列钧。要记忆这三个人名, 就可以采取谐音记忆的办法。比如柏文蔚可以记忆为安慰, 胡汉民可以记忆为东汉, 李烈钧可以记忆为将军。这样就比原来单纯的记忆容易多了。

(二) 造句子的方法。

在要记忆的人物或地名中, 取第一个字, 组成一句话进行识记。比如, 上海七君子的七个人分别是: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在记忆中这些人名时可以选每个人的第一个字进行记忆, 将这七个名字变成“沈邹李沙史章王”, 通过一句话就可以把这些人名全部记下来。

二、利用顺序法识记历史知识

即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忆。比如, 美国独立战争可以利用下面的提纲进行记忆。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 独立战争开始爆发

1776年——大陆会议, 发表《独立宣言》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独立战争出现了转折

1778年——法国承认美国的独立

1781年——北美大陆结束大规模的战斗

1783年——签订巴黎合约,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三、利用归纳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在初中历史中, 同一历史事件可以放到一起进行记忆, 叫做归纳法。这种方法便于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便于记忆。比如, 在我国近代史上, 主要涉及到的内容为:鸦片战争, 签订耻辱条约, 农民起义, 袁世凯的复辟, 洋务运动, 康梁发动的百日维新等。在具体每一个事件中, 可以利用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因素进行详细归纳。

四、利用比较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这种记忆的方法是列出类似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 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加深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近代史中, 把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进行比较, 从条约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是在每一次战争中逐步加深的。再比方, 比较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就会看出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五、利用活动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利用报告会、播放历史题材的电影、举办知识竞赛、展览等, 能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加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感受和理解。这些活动具有直观的视觉冲击, 能把枯燥的、单调的、复杂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从而降低了本身的难度。比如, 在学习鸦片战争时, 可以播放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运动, 以还原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林则徐的满腔热血, 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播放电影时, 教师可以提前设置一些问题, 从而把知识进行内化, 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

六、利用具体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大部分初中生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位置, 所以对于一些直观的概念就容易理解、掌握。比如在学习奴隶与奴隶主的课程当中,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二者的概念里得出这样的结论, 奴隶就是被奴隶主强制进行劳动、剥削利益的人, 奴隶主是生产资料 (土地) 的拥有者, 对奴隶进行压迫、剥削。他们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 代表了各自阶层的地位。这个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理解。但是对奴隶制度, 作为抽象层面的知识, 很多同学难以从具体的方向进行把握。那么就要求教师要以直观的形象作为切入点, 比如奴隶制度建立在奴隶被压迫、奴隶主压迫奴隶的基础上, 通过化抽象为具体的方式,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七、利用遗忘规律识记历史知识

记忆历史知识论文 篇8

历史课果真是枯燥的吗?看似庞杂的历史知识究竟该如何记忆?对于知识面较窄的广大农村文科生而言,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大问题。那么, 历史知识的记忆是不是有章可循呢?笔者认为,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就是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

什么是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是一种记忆方式, 它着重对所记内容进行逻辑化整理, 通过这种整理, 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因果关联, 使它们构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形成一个知识的经纬网。从而避免因记忆内容数量过大、细节过多、缺乏关联而导致杂乱无章, 达到对所记内容的长久牢固记忆的目的。

在此以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 (上册) 第三章第五节中的一段教材文字为例, 探讨如何利用逻辑化思维方法达到有效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的目的。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 欧美诸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 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扩张的过程中, 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此期间, 轮船等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使长途运输变得更加方便, 资本主义列强大量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输出工业品, 掠夺工业原料, 甚至直接输出资本, 在当地建立资本主义企业。这样, 在资本主义侵略下, 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落后的经济结构被打破,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19世纪中后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一、分析层次

通过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这段文字的落脚点在最后一句话, 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之前的文字表述则清楚表明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有关的其他要素:时间——19世纪中后期;原因——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列强侵略扩张;中介力量——轮船等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

二、逻辑化整理

在层次内容明晰后, 对各部分内容进行逻辑化整理, 分析其中存在的内部逻辑关联。经过分析组合之后, 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厘清他们之间的内部联系, 再结合以前的教学内容稍作补充与完善, 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就产生了, 如图表所示。

通过这副图表,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包括相互紧密联系的两大组成部分, 即资本主义列强的国内市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前者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经济运行的结果,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前提条件, 该制度的建立主要有革命与改革两种途径, 后者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内部经济力量推动列强外部侵略扩张的经济结果, 两个市场密切联系, 但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由列强对商品、原料与资本的控制所决定的, 列强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输出商品与资本, 是整个市场的主导者, 而殖民地、半殖民地则成为资本输出地与商品销售地, 并为列强的工厂、机器提供市场与原料, 是整个市场的下游链条, 轮船、火车等先进的交通工具和发达的交通网则提供了两个市场的中介力量, 极大加速了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是整个市场得以形成的强大推动力量与物质基础。各部分之间再配以箭头的方向指示与简短的文字如中介、原因等的说明, 最后再结合以前的相关教学内容作以补充——在这里具体体现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表现, 也就是1857年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 一段完整的教材文字在箭头的指示和简短文字的注释配合下, 得到高度的关联性概括, 逻辑性整理也就完成了。

三、文字还原

以上图表只是明确了知识间的内部关联, 为我们的记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知识框架, 但它本身不能作为最终的记忆形式, 因为在答题过程之中, 是不可能将这些简短的文字作为标准答案的, 否则必将导致不必要的失分, 所以第三步要做的就是在知识框架的指导下将原本的文字内容加以还原, 这才是记忆的主要内容。由于这一步主要靠机械性记忆与重复来完成, 这里就不再多讲了。

经过以上三大步骤, 一个完整的高中历史知识逻辑性记忆链条便完成了。由此, 推广到整个第五节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宏观上看到以下的内部联系图景:

同理, 运用以上的方法可以建立起整本教材的完整逻辑框架。当教材内部的逻辑框架建立之后, 一方面可以看到教材编排的各个组成部分诸如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的、思想文化等内容的纵向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 它是一个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核心, 以其联动性影响为内容的有机整体。笔者认为, 这种相互关联的逻辑框架的建立将对整个教材的理解产生积极的作用, 是对高中历史知识进行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的有效途径。

对庞大的历史知识体系而言, 仅仅依靠逻辑化思维方法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 它毕竟只是诸多记忆方法中的一种。牢固、准确而持久的历史记忆尚需要各种方法的有效配合才能达到。

历史教学记忆八法 篇9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 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不仅便于学生记忆,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 在讲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时, 可按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雕刻、科技著作等线索归类。再如, 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 可把教材内容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进行归类。通过归类, 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 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 按历史发展的线索, 呈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 中国古代史中通过联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有哪些?效果如何?可整理为: (1) 昭君出塞。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2)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金城公主也嫁到吐蕃, 使得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3) 唐朝以来, 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 信仰伊斯兰教, 他们同汉、蒙、维吾尔等族, 长期杂居相处, 互通婚姻, 逐渐融合, 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三、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皇帝等, 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四、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较深刻, 记得也牢。因此, 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 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 采用讲述历史故事, 引用诗、词、对联, 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 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提高记忆效果。

五、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 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 无论教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 首先我都要求学生重视其目录, 明确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另外, 重大历史事件, 我们都可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规律。

六、图示记忆法

图示法的特征是形象、直观, 一目了然。图示法的板书设计可以多样化。它能生动、形象地揭示复杂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又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

七、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 才有鉴别。所谓比较, 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 找出异同。例如, 通过设计表格将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进行比较, 认识他们为了他们的统治而采用的一系列措施。

八、重复记忆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第一, 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 攻难点, 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 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 课后练, 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 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 单元练, 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 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第四, 综合练, 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记忆八法 篇10

一、字头记忆法

就是把每句话的核心字 (多数是字头) 串在一起合仄押韵, 多念几遍就熟了。

例一:清朝皇帝的顺序依次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可以记为:努皇顺, 康雍乾。嘉道咸, 同光宣。

例二: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为: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按由南向北的顺序可记为:广厦福宁上。

例三:关于北美独立战争经过六件大事可按下列线索记忆:爆发:1773年莱克星顿枪声。建军:1775年大陆会议, 组建大陆军。建国: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六件大事取关键字可简化为:来军独萨降承。

二、歌诀记忆法

就是把一些历史知识进行排列整合, 编成歌诀记忆。

例一: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例二:“文革”中的主要建设成就可编为:成昆湘黔, 二汽十堰, 南京长江, 胜利油田。即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 十堰的二汽, 南京长江大桥, 山东的胜利油田。

例三: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编为:俄国废除农奴制, 美国爆发南北战, 铁血统一德意志, 明治维新强日本。

例四:法国大革命进程的内容可编为:君主立宪颁《人权宣言》;吉伦特把国王办;雅各宾派搞恐怖;热月党人来推翻。

例五:《天津条约》开放的十处通商口岸, 学生很难记住名称和位置, 可编为:天约 (《天津条约》) 开放十口岸, 南 (京) 镇 (江) 汉口加九江, 沿海营 (口) 烟 (台) 加上汕 (头) , 岛上还有琼 (州) 、台 (湾) 、淡 (水) 。这样可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三、排比记忆法

认真分析历史事件, 从中归纳提炼出连续的“核心词”, 作为记忆的载体, 有事半功倍之效。

例一: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 可总结为:一转正, 两解散, 三修改。一转正: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二解散:1913年解散国民党, 次年又解散国会。三修改:《临时约法》改为《中华民国约法》, 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修改总统选举法。

例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即武汉长江大桥, 宝成和鹰厦铁路, 康藏、青藏、新藏公路, 鞍山无缝钢管厂、长春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

四、列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列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它与比较法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 列表法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 以便掌握。

五、口诀法

口诀法就是把一些相关联的时间事件编成口诀, 简便易记效果好。

如: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重要会议可编成口诀:一二三八古, 12378, 遵瓦在35, 七大在45, 七届二中全会到49。这里概括了党的九次会议:古田会议、一大、二大、三大、八七会议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1927年、1928年, 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都在1935年召开, 七届二中全会则在1949年召开。

六、联系法

联系法就是在学习新知识得时候一定要联系学过的相关联的知识点, 联系得越多, 就说明你掌握得越多。

如:在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 说到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时, 就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设及的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有利因素。德国可以联系德意志的统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利因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七、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 从中找出异同, 把握特征, 增进记忆。这种比较可以前后对照古今对比, 还要中外联系。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比较, 等等。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八、重复记忆法

“温故而知新”, 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 也是记忆知识简单而有效的基本方法。知识通过不断地重复, 由陌生到熟悉, 由熟悉到熟练, 由熟练到灵活运用, 这便是重复记忆法的精髓。在历史教学中, 可以通过“四轮重复法”来达到记忆和运用历史知识的目的。第一, 在新课教学中指导学生抓重点, 攻难点, 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 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 课后练, 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 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 单元练, 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 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第四, 综合练, 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珍贵的历史记忆 篇11

轰炸东京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海军的太平洋舰队遭受重挫,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当年疯狂的日本,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海军司令山本五十六向日本天皇保证,日本上空是绝对安全的。

美国方面经过精心策划,决定由詹姆斯·H·杜立特尔组建一支航空队。1942年2月,美国国防部向陆军航空队下达了空袭的密令,要求航空队的B-25B轰炸机飞行员志愿去完成一项极为秘密又非常危险的使命。3月1日,由飞行技术高超、46岁的杜立特尔中校负责组建航空队,有120名飞行员报名参加严格的秘密训练。经过艰苦和特殊的训练,飞行员们熟练地掌握了将13吨重的B-25B轰炸机在150米长的跑道上短距离快速起飞的技术。B-25B轰炸机由美国“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舰载。陆军航空队从120人中挑选出80人,配备16架B-25B轰炸机,由杜立特尔中校任队长,组成空袭日本本土的轰炸机队。1942年4月8日,由“企业”号航空母舰担任旗舰,2艘航母和其他几艘护卫舰组成第16特混舰队,向日本挺进。

8时18分杜立特尔驾驶的1号机组率先起飞,随后跟上15架B-25B轰炸机。当进入日本上空后,按计划飞向预定的目标进入战斗,对日本进行战略性的轰炸。完成任务后,按事先的预案,飞向中国浙江的衢州机场。

生死营救

由于衢州机场遭到了破坏及其他复杂的原因,又碰上天黑,风雨交加,除一架飞机飞到苏联外,其他15架飞机全部飞到中国,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了迫降。其中的七号机组,由机长劳逊带领,在中国浙江三门鹤浦镇大沙村的海上迫降,5名机组人员中,除1人外,其他4人都受伤,被大沙村的保长许昌冲等人救起。

此时,中国方面已接到美国要求救护迫降在中国领土上的美国飞行员的请求,时任浙江省省长黄绍竑正在临海视察,指示临海向台州各县发电报,寻找美军飞行员下落。深夜12点接三门县县长报告,有两架美军飞机在三门湾附近海域坠毁,飞行员多人受伤。三门方面已组织抗日自卫队第二大队赶赴现场,实施救护。

4月20日,台州恩泽医院院长陈省几接到临海县县长庄强华通知,立即组织医务人员赴三门救护美国受伤飞行员。他指派的陈慎言、沈听琨医师和张雪香护士及临海县政府组织的救护队连夜赶赴三门。陈慎言医师仔细查看了受伤飞行员的伤情,其中劳逊的伤势出乎意料。左小腿扯裂伤,胫骨已外露,面部严重受伤,上下门牙全部脱落,下巴有个别门牙受外力碰撞导致嵌入下颌骨,严重失血、高热,神志不清。陈医师作了简单的处理后当即决定,把全部伤员抬回临海到恩泽医院进行治疗。

4月21日晚上10点多钟,伤员们终于被送到恩泽医院,由于战时药品奇缺,医生们倾全院之力,传教士派克夫妇、玛丽·斯貌尔护士一起参与救治。由于陈省几先生毕业于杭州广济医院,陈慎言先生毕业于东南医科大学,两个人的英文水平较高,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与伤员的口语交流几乎没有障碍。4月24日,美国航空队随队军医华特先生也赶来恩泽医院与陈慎言医师一起参与治疗,此时劳逊的伤势越来越重,左膝严重水肿,像足球大小且严重化脓,脓沿着肌肉的间隙从脚踝的伤口处流出。华特医师只能用剪刀捅破肿胀的膝盖,进行排脓引流。每天两次进行清创消毒。5月3日,劳逊伤口恶化,高烧不退,如果不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将危及生命。于是,华特医师、陈慎言医师商定必须进行截肢手术,才能保住性命。在征得了劳逊的同意后,由华特负责实施硬膜外麻醉术。参与手术的有陈慎言、华特、斯貌尔、张雪香和另外一位护士以及传教士道客·菲兹克拉德夫人。华特主刀,陈慎言作助手,手术进行得比较顺利。手术后,由于劳逊身体非常虚弱,失血严重,在一周内,先后输了四次血,每次300毫升,分别在同血型的其他飞行员中抽取,直接输入劳逊体内。

一张由郑伟勇提供的照片弥足珍贵,那是抗战中恩泽抢救美国大兵的唯一现场照片,拍摄于1942年5月16日上午,地点在恩泽医院清气院门口东南面。伤员是克莱福、达文波特、麦克卢尔。劳逊因病情较重住在清气院东北角一楼的病房。因日本鬼子逼近,这些美国大兵要转移了,他们头戴着中国的箬帽,脚穿着临海商会为他们特制的黑色丝质布鞋,拐杖则是恩泽医院后勤处木匠师傅做的。

浙东战事渐紧,日寇到处搜查受伤美军飞行员,已逼近临海,伤员只得转移。5月18日凌晨,在滂沱大雨中,伤员们告别了恩泽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踏上了转移之路。

陈慎言医师安排好医院的工作后,第二天启程追赶转移队伍,到浙江壶镇会合在一起,一路上护送美国伤员至桂林。6月3日下午,受伤的飞行员们乘上美国DC-3号机辗转印度回国。

感恩之路

被救飞行员回国后,写了回忆录《东京上空三十秒》,被拍成好莱坞大片。1945年2月,陈慎言医师受美国政府之邀,前往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免费深造,并受到时任美国副总统杜鲁门亲切接见。两年后,陈慎言学成后回国。

1992年陈慎言和其他5位中国老人再次受美国政府之邀,参加纪念美国空军首次空袭日本本土50周年活动。美国方面举行了特别招待会,授予陈慎言明尼苏达州荣誉公民的称号和证书。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写信表示感谢,布什总统在信中说:“向参加过50年前那次历史性的轰炸东京的幸存者和保护我们坠落飞行员的中国公民致以特别的问候。我们向中国善良的人们致敬。在那次轰炸后,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为受伤的美国人提供住处和保护。由于他们人道主义的努力,这些轰炸机队的成员才得以重获安全。”美国之行,陈慎言与5位中国老人所到之处都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1994年5月5日,由原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副总裁布莱恩·穆恩率领的杜立特尔赴中国访问团一行17人专程来到台州医院(其前身为恩泽医院),向当年抢救过他们的医务人员和临海人民致以深深的感谢。

劳逊的妻子艾伦还专门写来感谢信,信中说,我们谨向浙江省临海人民和恩泽医院的医务人员们致意。因为如果没有那么多的中国人的帮助,我的丈夫不可能活着回美国,我们也不会有三个孩子,所以我们全家向你们致谢。

百年恩泽,人们铭记着那段磨难而珍贵的历史印记。

如何让学生记忆历史 篇12

关键词:历史知识,历史事件,记忆

读史必须读人, 读人必须读心。历史就是已经发生了的值得记忆和需要记忆的东西, 学好历史的前提关键是记忆。如何能在比较少的时间里熟练记忆有关历史知识?笔者结合教学实际, 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知识入手

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历史, 多为两个方面:一是被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价值所吸引, 二是关注知识本身对于考试的价值。因此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 注意力就集中, 教师讲述课文时, 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 记忆力水平也能相应提高。在教学人教版中学历史课本《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一课时, 由于学生对中国政府从武力方式到和平解决港澳台地区, 充满着较多的疑问, 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 播放诗词《国殇》, 随着悲哀的乐曲和深沉配音, 学生很快明白过来了———炎黄子孙, 两岸同根。课堂教学中, 我也很快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接着我再引领学生走进历史课本: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解决方案、实施情况及历史意义, 由于学生认真观看视频, 再在教师的引导下, 他们很好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内容。

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正史和野史”

我们现在的许多历史教师在教学历史课堂中, 依然是照本宣科, 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 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课堂上常常给学生补充一些与课堂紧密关联的课外知识。在教学人教版中学历史的中国近现代史《张学良东北易帜》这一课时, 我先简单向学生说:“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 史学界对张学良东北的研究尚不全面;现在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探究张学良在东北的历史。”接着, 我出示课件介绍补充了张学良戎马一生的许多事迹。通过这些课外知识的补充,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记忆

如何引导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呢?在教学实际中, 我一直跟学生说,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同时在教学中, 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必须做到在教学中重点突出, 抓住关键, 解决难点。

如, 在教学人教版中学历史《新文化运动》一课时, 我将新文化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内容, 前部分中, 我让几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品表演———德先生、赛先生与孔乙己、阿Q的对话。

这一课的后部分中, 我让学生观看电影《开国大典》, 随着播音员朗诵《共产党宣言》, 画面出现了学生久仰大名的共产党前辈及著作, 学生逐步明白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播到中国的。

这样一来, 由于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历史教材简洁化了, 由于直观形象, 比我平时干巴巴的讲解生动, 课堂上我同时要求学生将观看视频的体会用简洁的语言写在黑板上, 这样一来, 学生在这堂课中, 他们只是紧扣板书上的重点字词进行记忆, 减少他们大量学习的压力, 提高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上一篇:医疗服务营销探析下一篇:无线数据采集传输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