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记忆法论文

2024-08-31

中学历史记忆法论文(共12篇)

中学历史记忆法论文 篇1

“歌诀记忆法”是把学习的材料编成易于记诵的语句, 赋予其外在的音韵和节奏, 使材料整齐对称、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从而便于记忆的一种方法。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和不重复性的特点, 因此需要记忆的内容数量之多、难度之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准确的记忆越需要重复和机械记忆, 但高中生的机械记忆只占记忆总量的17%左右, 为解决这一矛盾, 我在新课程教学中时常编一些歌诀帮助学生记忆, 以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 唐朝手工业高度繁荣, 出现了众多纺织业、制瓷业等手工业中心, 其地点多、品种繁, 可用以下歌诀帮助记忆:

定亳益扬织绢锦, 花鸟纹锦出新疆;邢窑白、越窑青, 唐三彩堪称瓷精英。 (注:定、亳、益、扬指定州、亳州、益州、扬州, 即今河北定州、安徽亳州、四川成都、江苏扬州。)

2. 隋朝大运河属高考常考热点, 学生既要记忆运河

的起点、终点、中心, 又要掌握所分四段、流经省份, 记忆中往往顾此失彼, 建议作如下记忆:永通邗江, 北涿南杭, 五河六省, 中心洛阳。 (注:永通邗江是指大运河的四段, 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北涿南杭指它的起止点北通涿郡南达余杭;五河指它沟通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六省指它流经的冀、鲁、豫、皖、苏、浙等省份;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3. 中国近代史上, 清政府先后与沙俄签订过9个条约, 共割去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用以下歌诀可轻松记忆:五八瑷珲开先河, 黑北岭南六十多;六〇北约四十多, 乌东含库全失落;六四勘分四十四, 巴湖东南都归俄;八一改订五个勘, 西北又失七万多;近代俄国口最馋, 吃我领土百五多。 (注:“五八”指1858年, “瑷珲”指中俄《瑷珲条约》, “黑北岭南”指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 “北约”指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 “乌东含库”指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 “六四勘分”指1864年签订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巴湖”指巴尔喀什湖, “八一改订五个勘”指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及《伊犁界约》等五个条约。)

4. 中国近代史上条约众多、内容繁杂, 可用以下口诀区别记忆各条约内容, 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天津条约》的内容:外国公使驻北京, 增开十处通商城, 外国商船和军舰, 长江口岸自由行。又可把增开的南京、汉口、营口、九江、镇江、汕头、琼州、淡水、烟台、台南十处通商口岸记忆成:南汉营九镇, 汕琼淡烟台。

《北京条约》的内容:天天九八, 华工出国。 (注:天天九八指条约中的四条, 即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马关条约》的内容:增开沙重和苏杭, 通商口岸设工厂, 割让辽东和台澎, 赔偿白银二亿两。 (注:沙重和苏杭分别指增开的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口岸。)

5. 中国共产党第一至第八届党代会会址不断改变, 学生容易混淆, 用以下歌诀通俗易懂, 便于记忆:

一二四沪三广州, 五大会址在武汉, 六大开于莫斯科, 著名七大在延安, 八大以后在北京, 党在北京掌政权。

6. 在世界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 此起彼伏, 为帮助学生区别记忆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革命和1848年革命, 我整理了下面两个歌诀:

(1) 二三革命起欧洲, 西意俄法反封建;希腊独立比利时, 英国议会来改革。 (2) 四八革命垮体系, 工人学生和市民;意国一月揭序幕, 法国二月起高潮;普奥两国反专制, 匈捷反奥罗求独。 (注:“体系”指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工人、学生和市民是1848年革命的主力。)

7.19世纪中期, 亚洲各国人民不忍列强的殖民掠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蹂躏,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 国家繁多、性质双重, 可用以下方式记忆:亚洲风暴起五国, 反殖反封相结合。爪哇伊朗阿富汗, 太平天国密拉特。 (注:密拉特是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三个起义中心之一。)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倡学生千方百“记”, 方能取得既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又提高记忆效能的双重效果。

中学历史记忆法论文 篇2

期末考不强调综合

历史学科这次高三期末考是南京市第二次考五本书的内容。第一次是在本学期开学初,而即将进行的考试各校的教学进度基本完成。所有知识梳理了一遍,基本知识有了良好的基础,但还没进入第二轮复习。特别提醒考生注意,因为考试说明跟教材的体例顺序不一样,考试说明以时间为线索,鉴于这一情况,且学校普遍没进入第二轮复习,预计此次测试以考基础为主。主要根据五本书的专题内容,以专题复习知识为主。综合性题目可能会比较少,不强调综合性复习。

此次测试主要是检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对教材的基本思路掌握情况,命题从内容来说会严格按考试说明范围。考生要以考试说明为学习的基本依据,以其要求指导复习。基础知识复习不要超出考试说明。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篇3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你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知识点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首先,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在教学二战中太平洋战争时,我走上讲台,什么也没说,在黑板上写下了“虎!虎!虎!”,在同学们的惊愕中,展开太平洋战争的讲述,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效果很好。

其二,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加以渲染,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例如讲解文艺复兴运动时,出示《蒙娜丽莎》插图,因学生对此画有初步的认识,但了解不深,简单介绍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内涵,以此来导入新课。这种简短的插图介绍,给学生以这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初步感知,这对整体课文的讲述起到了铺垫作用,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其三,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学生学习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考试,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在考试中常出现一些题,我们在学习时应重点抓几方面问题。在讲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节时,我创设如下问题:①俄国历史上有哪两次改革?对俄国的历史发生了什么影响?②俄国历史上两次改革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哪些内容?这种方法开宗明义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就集中,讲述课文时,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记忆力水平也能相继提高。

二、指导学生掌握几种记忆方法,在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有节奏地复述,先记轮廓,再填内容,是提高记忆力良好的捷径。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收效不大。

其二,利用简单图示指导学生加以记忆。利用图示,可以化繁为简,以点带面,连横合纵,有利于提高空间识记能力。如教学隋朝大运河这一知识点时,画出简单的草图,标出相关的分段名称及地名,将整幅图按一定的顺序记忆,牢固且不易混淆。

其三,适时总结,对比记忆。在历史知识中,可对比记忆的知识非常多,要理顺章节中的事件,归类统一安排后指导学生识记。如二次世界大战,三次技术革命等,都可归纳在一起来记。

三、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要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解决难点。要巩固记忆水平,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记忆质量。如美国内战一节讲析完后,一般学生对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概况、结果基本都掌握了,但是为了提高记忆水平,我给学生出了一个思考题“用史实说说美国内战为什么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我作了简单的提示:首先,独立战争虽然打碎了殖民枷锁,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不彻底,因为政权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联合专政;其二,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从背景方面可以看出美国独立战争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其三,林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主张逐步废除奴隶制,在内战中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正体现了第二次革命的任务。综上分析就不难看出,美国内战确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总之,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历史时间、人物、事件的记忆,理解掌握教科书中涉及的内容以及拓展引伸的知识,是一个历史教师必备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之一。

中学历史记忆法论文 篇4

针对我校地处偏僻农村,学生绝大部分知识仍来自课堂这一现实,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从学生主体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会集中。注意力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所作为。首先应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如果导入新颖,一节课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如讲到屈原时,可以讲现在的端午节,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被激发起来,当然导入时间不宜过长。

其次,现今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都配有大量的图片材料,它不仅大大丰富了教材内容,而且起到了再现某一历史事件片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辅之以声像等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灵感,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最后,设法掌握一些记忆方法与技巧,以此提高记忆历史的效率,增强记忆效果。有好的记忆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歌诀记忆法

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央)。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盘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如1927年到1930年中共领导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名称、建立者不好记忆,通过以下两句话来记忆,就容易多了:鄂豫皖,徐向前,方志敏,闽浙赣;贺龙洪湖、湘鄂边;邓(邓小平)、张(张云逸)左右江。再比如南昌起义的时间及组织者可编成:1927八月一,周朱叶贺刘南昌。方法不一而足,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随机生成。

二、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得也牢。因此,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在讲“大泽乡起义”时用“揭杆为旗”、“斩木为兵”来渲染起义时的气氛;讲“桂陵之战”时介绍“围魏救赵”;讲“马陵之战”时叙述“减灶计”;讲“巨鹿之战”时引用“破釜沉舟”的成语典故;讲“楚汉战争”时补充“四面楚歌”等典故;讲“淝水之战”时介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创设历史情境,营造历史氛围,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例如,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让学生认识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还可把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作比较,把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戍变法进行比较,等等。

四、图表记忆法

借助多样化图表,充分调动视觉功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记忆能力。如中国近代史要求掌握的涉及开放通商口岸的条约有5个,开放的通商口岸有20个,可以以长江为横坐标、沿海为纵坐标标注开放城市和开放时间。运用地图,让学生看、填、说、比较,一定会取得特别好的效果。

五、浓缩记忆法

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十年建设时期成就可总结为“1、2、3、4、5、6、7、8”。

1为一个“十年”:1956—1966。

2为两个钢铁基地:武汉、包头;两条代表性铁路:兰新铁路、包头铁路。

3为三个油田:大庆、胜利、大港。

4为四个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雷锋、焦裕绿、向秀丽。

5为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建成大中型项目五百多个。

6为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

7为农村用电增长了70倍。

8为新建铁路八千多千米。

中国历史朝代口诀记忆法 篇5

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

盘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

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注: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用口诀法记忆“五代十国”名称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可记作: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又称南平)、前蜀、后蜀、北汉,可记作:

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割据混战中原乱。

用口诀法记忆南北朝国名

南朝:宋齐梁陈相交替。

北朝:北魏分东西(东魏、西魏),北周灭北齐。

用口诀法记忆道儒法墨代表人物

孔孟儒,行“仁政”;

道“无为”,老庄兴;

子墨子,讲“非攻”;

韩非子,“法治”行。

用口诀法记忆太平天国起义

1857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统一思想;1853年3月,洪秀全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这些内容可用口诀记作:

洪秀全,拜上帝,

太平天国大起义;

秀全要把古扇扇(1853年3月),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之趣味记忆法 篇6

一、单字组词记忆法

许多历史知识记忆时容易发生混淆或者记不牢固,这种情形如果我们各提取它的一个字再组成一个词或一句话,就会发现很有意思,并且有利于加强记忆。例如:唐朝时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把后者分别提取一个单字“邢”和“白”,然后组成“百姓”这个词(谐音)。“百姓”-“白邢”就是邢窑生产白瓷。又如,19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德意志大文学家歌德和席勒。歌德的主要著作《浮士德》。可以用“三德”两个字帮助记忆,德意志──歌德──《浮士德》。同时,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使歌德和席勒结下了诚挚的友情,根据他们的遗嘱,这两位先后离世的大文豪最终合葬在一起,成为世界文坛的佳话。这真胜过一部“爱情”故事,而席勒的代表作是《阴谋与爱情》。又如:马克尼发明无线电报,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可组成“无马有莫”加强记忆效果。

二、歌谣记忆法

把历史事件编成口诀或顺口溜,是记忆和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成口诀或顺口溜,印象更深,记忆更牢。如为了让学生记住七雄名称及在地理上的位置,可编顺口溜:“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再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郑和下西洋时,可以编成这样的歌诀来学习记忆:“郑和奉承朱棣令,1405出西洋,与外联系宣国威,刘家港出古里回;此后多年下六次,一共涉达30国,远航红海与非洲,扩大交流开南洋,郑哥相比早半世,书写远航史壮举。”这样学生就容易记住郑和下西洋的派遣者、目的、第一次远航时间、出发地、到达地、返回地;共航行的次数、最远到达地、影响等知识,避免了死记硬背,而且记忆时间会更长久。

三、年代巧记法

1.数字特征观察法

如,罗马西西里起义是公元前137年,这三个数字是在四个连续奇数1、3、5、7中挖出第三个奇数后排成的一个三位数。又如383年的淝水之战,1234年蒙古灭金,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进攻当时被荷兰殖民者霸占的我国领土台湾,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18年马克思诞生等等,亦具有明显的数字组合特征。

2.等差数列记忆法

例如,我国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这四个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1911年、1913年、1915年和1917年,这四个数字恰好组成了一个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再如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九一八”事迹和皖南事变,分别发生于1911年、1921年、1931年和1941年,这四个数字恰好组成了一个以10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只要记住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其余三个年代也就记住.时差记忆法。

如,唐末农民起义是874年开始的,起义坚持10年,就可推知这次起义是在884年黄巢牺牲后失败的。抗日战争为期8年,是1937年爆发的,由此可以推算出:它结束于1945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640年,整整两百年后英国才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故知鸦片战争是在1840年发生的。再如金建立于1115年,十年后灭辽,故知金灭辽是在1125年。

社会发展有一定规律,历史年代的记忆也应寻其规律。关于历史年代的记忆方法很多,数字记忆法仅为其中的一种。中学历史教师倘认真发掘,一定还能找到诸如理解记忆、归纳记忆和编年记忆等其它许多事半功倍的记忆方法。

四、归纳记忆法

一方面,可以把不同时间的同类事件进行归纳。如:近代前期西方列强连续发动的5次大规模侵华战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制造的5次事变、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4次重大远航、二战中同盟国首脑召开的4次国际会议、中国工农红军5次反“围剿”、中国共产党召开的15次代表大会,等等。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同一时间的不同事件进行归纳。如: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李大钊被害、“马日事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HYPERLINK"http://www.so.com/s?q=%E5%AE%81%E6%B1%89%E5%90%88%E6%B5%81&ie=utf-8&src=wenda_link"\t"http://wenda.so.com/q/_blank"宁汉合流”、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广州起义。

五、联想记忆法

与其它学习方法不同,在选择记忆方法的时候,往往不需要讲求什么逻辑性,因为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记住知识,只要能够记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任何一种记忆的方法,哪怕方法很奇怪,只要效果好,就可以大胆采用,像是联想记忆法。在记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稀奇古怪的联想来记忆相关知识,如,在讲到军阀割据,曹锟、段祺瑞分别控制的地盘以及其相应的支持者时,我们就可以采取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进行记忆: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分别指直隶和江苏)上,饿(湖北的简称鄂的谐音)的快干(江西的简称赣的谐音)了,而段祺瑞却端着一大碗(安徽的简称皖的谐音)卤(山东的简称鲁的谐音)面(福建的简称闽的谐音),这(浙江的谐音)应(英国的谐音)该很美味吧!这种联想法看起来很奇怪,但是记忆的效果却一点也不差。

六、重复记忆法

重复记忆法也称作尝试回忆记忆法,即对识记材料边阅读边尝试着背,背不出来再看书,看了书再背,直到全部背熟为止,过一段时间再复习,以巩固成果。但背的时候不能像背诗歌、古文、定理公式、英语单词那样一字不漏地背,只要求背提纲、重要的历史知识。背的时候,眼看、嘴念、脑想、手写并举,记忆效果最佳。

七、综合记忆法

对于一些内容复杂且非常重要的内容,往往用某一种记忆方法很难记住,这时可以用多种记忆方法综合解决。如古代史上清代几位皇帝在位时的重大事件:

1.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的封号可记为:顺达。

2.康熙帝——康熙帝,两个儿(平定葛尔丹叛乱,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台阶下,捏泥人(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反击沙俄,签《尼布楚条约》)

平三番,更名田(平定三番之乱,实行“更名田”)。

滋人丁,不加赋(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3.雍正帝——将军大臣军机处,“改土归流”地丁银(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和驻藏大臣)。

4.乾隆帝——乾隆帝,爸和姨(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浅析历史学科趣味记忆法 篇7

一、歌诀记忆法

所谓歌诀记忆法就是按照一定的韵律把一些或者一类历史知识聚合在一起,利用歌诀朗朗上口的特点来帮助我们记忆零散的知识,由于记忆效果明显,这种记忆方法在历史学习中运用得相当广泛。例如,在记忆北宋时期加强专制主义集权的措施时,我们可以编个歌诀来记忆:杯酒释兵权,解决节度使;文臣做知州,理财转运使;中央设禁军,强干而弱枝。这样简简单单的几句歌诀就把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诸多措施轻松地记住了。又比如,在学习近代史时,各种各样不平等的条约内容往往是一个记忆的难点,这时候,歌诀记忆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像《天津条约》,我们就可以把它编撰成这样的歌诀来记忆:四国签约在天津,外国公使驻北京;增开十处作口岸,外船航行各岸;游历经商加传教,鸦片合法四国笑;英法军费各二百,赔偿英商又二百。相较于一个个的知识点,歌诀显得更加生动有趣,不仅能帮助学生增强记忆的效果,而且能大大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二、归纳记忆法

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比,历史知识点往往是又多又乱又零

2. 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促使学生发散思维。

中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抓住学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跃力,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运动轨道上来。“开拓未来的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过的教材,使之牢固地掌握创造性思维”[4]。

3. 归纳类比,分解组合,实行开放引导,激励学生的灵感迸发。

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逻辑分析手段,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新规律。教学中实施开放引导,激发学生无意识状态下闪现的灵感,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散的,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才使得历史学科知识的记忆相较于其他的学科知识,在记忆的工作量上显得更大。如果我们把这些零散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把它们一块一块地来进行记忆,这样不但有效减少了记忆的工作量,还使得知识点变得更加系统化。我们可以把同类型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归纳记忆,如学了中国古代史后,就可以按照教材内容,把古代史部分划分为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农业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发展、赋税制度的发展、科技文化成就、民族关系的演变、对外关系问题等板块,然后以归纳后的板块为单位进行整体记忆;也可以按照历史演进时间就某一个历史问题进行归纳,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所召开的几次重要的会议:1921年的第一次党代会、1922年的中共二大、1923年的中共三大、1927年的八七会议、1935年的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1937年的洛川会议、1945年的第七次党代会、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这种一边归纳一边记忆的方式,不但大大提高了记忆的工作效率,而且使得学生在归纳总结中得到很多新的收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地图记忆法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历史地图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通过历史地图,可以有效地将历史同地理结合起来,大大增强历史知识的空间感。不仅如此,通过历史地图所呈现出来的知识往往更加直观化,这对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记忆效果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记忆方法中,地图记忆法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例如,在记忆春秋战国的知识点时,光是记忆这些国家的名称倒是不难,但是连带着这些国家的位置、势力范围等内容就容易混淆,这时如果我们对照历史地图来记忆,历史知识就会更有空间感,从而有效地增强记忆效果。

四、浓缩记忆法

所谓浓缩记忆法,就是将一堆的知识点浓缩成几句话、几个词甚至是几个字来记忆,显然,这种浓缩记忆法对于压缩知识点、减小记忆量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记忆中这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方法。例如,在记忆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点时,我们就可以把一堆的知识点浓缩成几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一就是一条南北大动脉,二是两百万人参与开凿,三是大运河途径的三个重要地点:起点涿郡、中点洛阳、终点余杭,四是大运河的四个河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是指大运河沟通的五条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是指大运河途径的六个省份。就这样,把大量的内容浓缩起来进行记忆,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再把一个个的点进行拓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跃与深化。

总之,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造激情,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造精神。同时,教师要加强自身创造素质的锻炼,不断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改进教法,使教学洋溢创造气息,把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西尔瓦诺·阿瑞提.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

[2][3]张载.经学理窟.中华书局.

[4]E·P托兰斯.创造性教育.

让历史课堂真正“动”起来

王春雷

(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江苏南通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认识水平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的需要,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动”起来呢?

一、点燃兴趣的火花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兴趣,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才会积极地认识和探索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激发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在故事中设置悬念。

历史学科故事性较强,所以我根据这一特点或讲头留尾设置悬念,或讲果留因引其探究,或中间留空吊“胃口”,引导他们自己主动探索、自己阅读,如七年级上册第六课,我利用导入框里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为了换取王妃褒姒的一笑,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结果自己被杀。周幽王是怎样戏弄诸侯的呢?没等我说完,学生就“动起来”,迫不及待地阅读起课本。

2. 从多角度发问中促使思维“动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阅读状态。

这种“动”不是一般的一问一答,不是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设计一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问题。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鸦片战争”,我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进一步指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偶然性是什么?学生从中学会了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

3. 于情境中诱发好奇,由好奇发展为“好动”。

在教学中,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渲染气氛,促使学生阅读历史人物故事事迹,诱发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产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二、满足体验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我在教学中坚持开展灵活多变的活动体验的训练,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历史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学生喜闻乐见,与其把时间花在讲、问、答上,倒不如让学生“动起来”,把学生引进故事之门,让他们扮演其中的角色,在“身临其境”的表演中,让历史知识内化,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编历史小故事、成语故事并表演。这样才能从中挖掘对

记得在很早之前,笔者的一位历史老师曾这样说:“在记忆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记住是唯一的目标,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够把知识点记得牢、记得快就是好的方法,哪怕这个方法别人无法理解或者很奇怪。”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在记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虽然方法众多,但没有所谓的最好的方法,事实上,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尽量给学生多介绍一些记忆方法,让学生在众多的方法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这些灵活有趣的记忆方法,不但有效降低记忆负担,还使得学

现实社会和现代人生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历史书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更多的故事素材。指导他们查资料、编故事、扮角色,孩子们一下子活跃起来,大胆想象、自主交流,近乎滑稽的表演,表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非凡的创造能力。如七年级教材活动课,学生表演“晏子使楚”,同学表演得惟妙惟肖,学生都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培养了研究性思维。

2.打“擂台”。以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释疑,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学习《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我采用分组比赛阅读,然后双方各自准备问题考对方,学生都“动起来”,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各种思维不断碰撞,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

3.举办辩论赛。通过争论调动学生思维、提高认识水平。如:评论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劳大小,正方———秦始皇的功劳大,反方———汉武帝的功劳大,学生在课前积极准备材料,选择自己的突破口,辩论得异常激烈,闪现了点点智慧的火花。

三、如何让课堂“动”起来

课堂真正“动”起来,与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自身素质,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多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多思考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多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做一名有心人的教师。其次,教师要时刻想着学生,有“想让学生动”的思想,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技巧能力和水平,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再次,让学生“敢动”,也就是在教学上要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克服专制,体现教学民主;教师要以真正平等的身份、真正民主的心态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教学独裁者的身份出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动”。第四,让学生“能动”,更多地发动学生,给每名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只要学生有“动”的意愿,哪怕仅仅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应给予其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发动更多的学生,克服“双边交流”的弊端,提倡“多边合作”。第五,让学生“善”动,在学生“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如果学生在一个问题上不能继续答下去,要适当地铺设台阶,使其顺利完成做答,如“你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很有价值”、“你的意思是说……”等;并适时地点评,如“你说得很好”、“这一点非常对”;内容有出入的,也要肯定其善于思考、勇于表达的精神,也就是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闪光点”,如“虽然在某方面还有点问题,但你能说到这些,说明你认真思考了”,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对存在的问题以委婉的方式给学生指出来,使其明确今后应努力的方面和注意的问题。总之,经过这样的“动”,学生增强了信心,会逐步地乐于“动”、善于“动”,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很有帮助。

生在记忆的过程中体会到记忆的快乐,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兴趣。

摘要: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记忆关是每个学生都要突破的一关,如何更快更准确地记住历史知识点对增强历史学习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至关重要。作者结合历史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记忆历史知识常用的方法,希望在有效方法的辅助下,记忆不再是难关。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记忆方法,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国强.浅谈历史教学中的记忆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7).

[2]郑拴紧.记忆历史知识“十法”[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9(01).

略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记忆法 篇8

一、年代记忆法

由于历史学科是按照年代顺延编写的, 因此, 它的知识结构也是按照年代的顺序来编排的, 我们在记忆具体的知识点时就可以按照年代的顺序来记忆。例如我在上课的时候就经常要求学生要多看一看课后的重大事件年代表, 通过对于不同年代的重大历史时间的记忆来推定其他的知识, 这类记忆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解决了历史学科关于时间的记忆难点。例如, 在学习“五代十国”这部分的内容时, 由于这个阶段的很多事件距离很近, 学生一不小心就会把次序弄颠倒, 这时候, 我们就可以利用年代的顺序来帮助记忆。

二、归类记忆法

这种记忆方法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各种杂乱的知识按照不同的类别给分类开来记忆, 这样可以使得知识更加具有条理性、逻辑性。例如, 我们在学习完中国古代史以后, 就可以把教材内容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进行归类。又或者, 我们在记忆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 例如像一些著名的战役, 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战争按照正义的战争、非正义战争、以少胜多的战争以及战争的后果等标准来进行归类记忆。例如, 有关中国近代史这部分的内容, 由于其中涉及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和很多不平等条约内容, 很多学生对于这些战争和条约的记忆往往存在很大的困难, 这时候我就让学生把这些条约按照战争时间做一个归纳, 再进行类比记忆。这种归类记忆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对一些相似的知识进行对比记忆, 这样就不容易出现知识混淆、张冠李戴的错误。

三、重复记忆法

重复记忆法可谓是记忆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 但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事实上, 很多记忆法往往都是建立在重复记忆法之上的。因为按照记忆的规律, 无论人们采取什么样的记忆方法, 所记下来的知识都会不断地被遗忘, 而克服遗忘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地重复记忆, 不断地加深印象, 只有这样, 才能够保证知识在头脑中一直维持。

四、故事记忆法

喜欢听故事可能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相对于枯燥的知识, 学生对于故事的记忆力往往要强很多, 这主要还是因为学生对于有趣的故事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 记忆维持的时间就更长。作为教师,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采用故事记忆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在历史学科中, 有很多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可以善加利用这些资源。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三国鼎立”的内容时, 就给学生讲了很多与三国有关的小故事, 像是“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 学生在听得过瘾的同时也牢记了相关的知识。

五、歌诀记忆法

在历史学科中, 有很多的知识杂乱无章, 毫无规律可循,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采取一些歌诀记忆的方法, 或者是利用一些谐音来记忆, 这样就会简单很多。例如, 我在讲到“战国七雄”这部分内容时, 很多学生对这七个国家位置总是记不清, 这时候, 我就采取了歌诀记忆法, 把这些国家的名称和位置编成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央) ”, 这样学生读得顺口, 记得也更加轻松。

除了以上方法外,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记忆方法可以借鉴, 像图示法、浓缩记忆法、数字记忆法、地理方位记忆法等, 但无论是哪种记忆法, 只要是能够帮助我们记住想要的知识的就是好方法。当然, 无论是什么样的记忆方法, 都只是一些技巧性的东西, 我们要想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关键还是要靠扎实的学习, 之后再配上这些技巧, 才会使我们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中学历史记忆法论文 篇9

历史课果真是枯燥的吗?看似庞杂的历史知识究竟该如何记忆?对于知识面较窄的广大农村文科生而言,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大问题。那么, 历史知识的记忆是不是有章可循呢?笔者认为,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就是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

什么是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是一种记忆方式, 它着重对所记内容进行逻辑化整理, 通过这种整理, 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因果关联, 使它们构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形成一个知识的经纬网。从而避免因记忆内容数量过大、细节过多、缺乏关联而导致杂乱无章, 达到对所记内容的长久牢固记忆的目的。

在此以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 (上册) 第三章第五节中的一段教材文字为例, 探讨如何利用逻辑化思维方法达到有效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的目的。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 欧美诸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 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扩张的过程中, 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此期间, 轮船等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使长途运输变得更加方便, 资本主义列强大量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输出工业品, 掠夺工业原料, 甚至直接输出资本, 在当地建立资本主义企业。这样, 在资本主义侵略下, 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落后的经济结构被打破,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19世纪中后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一、分析层次

通过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这段文字的落脚点在最后一句话, 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之前的文字表述则清楚表明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有关的其他要素:时间——19世纪中后期;原因——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列强侵略扩张;中介力量——轮船等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

二、逻辑化整理

在层次内容明晰后, 对各部分内容进行逻辑化整理, 分析其中存在的内部逻辑关联。经过分析组合之后, 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厘清他们之间的内部联系, 再结合以前的教学内容稍作补充与完善, 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就产生了, 如图表所示。

通过这副图表,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包括相互紧密联系的两大组成部分, 即资本主义列强的国内市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前者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经济运行的结果,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前提条件, 该制度的建立主要有革命与改革两种途径, 后者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内部经济力量推动列强外部侵略扩张的经济结果, 两个市场密切联系, 但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由列强对商品、原料与资本的控制所决定的, 列强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输出商品与资本, 是整个市场的主导者, 而殖民地、半殖民地则成为资本输出地与商品销售地, 并为列强的工厂、机器提供市场与原料, 是整个市场的下游链条, 轮船、火车等先进的交通工具和发达的交通网则提供了两个市场的中介力量, 极大加速了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是整个市场得以形成的强大推动力量与物质基础。各部分之间再配以箭头的方向指示与简短的文字如中介、原因等的说明, 最后再结合以前的相关教学内容作以补充——在这里具体体现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表现, 也就是1857年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 一段完整的教材文字在箭头的指示和简短文字的注释配合下, 得到高度的关联性概括, 逻辑性整理也就完成了。

三、文字还原

以上图表只是明确了知识间的内部关联, 为我们的记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知识框架, 但它本身不能作为最终的记忆形式, 因为在答题过程之中, 是不可能将这些简短的文字作为标准答案的, 否则必将导致不必要的失分, 所以第三步要做的就是在知识框架的指导下将原本的文字内容加以还原, 这才是记忆的主要内容。由于这一步主要靠机械性记忆与重复来完成, 这里就不再多讲了。

经过以上三大步骤, 一个完整的高中历史知识逻辑性记忆链条便完成了。由此, 推广到整个第五节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宏观上看到以下的内部联系图景:

同理, 运用以上的方法可以建立起整本教材的完整逻辑框架。当教材内部的逻辑框架建立之后, 一方面可以看到教材编排的各个组成部分诸如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的、思想文化等内容的纵向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 它是一个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核心, 以其联动性影响为内容的有机整体。笔者认为, 这种相互关联的逻辑框架的建立将对整个教材的理解产生积极的作用, 是对高中历史知识进行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的有效途径。

对庞大的历史知识体系而言, 仅仅依靠逻辑化思维方法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 它毕竟只是诸多记忆方法中的一种。牢固、准确而持久的历史记忆尚需要各种方法的有效配合才能达到。

谈联想记忆法在历史学习中的妙用 篇10

联想记忆法的含义:是利用识记对象与客观现实的联系、已知与未知的联系, 材料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来记忆的方法。

文化寓意: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 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把记忆的材料与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连接起来, 记忆效果就好。

下面是我工作五年来在教学中的收获, 现在整理出来与各位同仁们共同分享。

一、相近字记忆法

张骞与张謇

张骞在西汉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两次出使西域, 受到汉武帝的重用。张骞是清末状元, 倡导实业救国, 是一位爱国的实业家。西域距西汉都城长安很远, 所以应该是骑马或骑骆驼去的, 所以下面为“马”的是张骞。张謇因为是状元, 所以能说会道, 故下面为“言”的是张謇。

二、谐音记忆法

例1.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负责草拟, 简记为中草药牙膏。

门下省负责审议, 简记为“门审”, 谐音为“门神”, 以往过春节家里面贴门神。

尚书省负责执行, 简记为“尚执”, 谐音为“上肢”, 我们的胳膊是上肢。

例2.在讲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四个航海家航行的先后顺序为迪亚士、哥伦布、达迦马和麦哲伦, 把每个名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时“迪哥达麦”, 按谐音记忆法记成“的哥打麦”, 的哥开着的士打麦子。

例3.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 葡萄牙王室支持的船队向东航行, 简记为“葡东”, 谐音为浦东, 上海有浦东新区。西班牙向西航行, 简记为“双西”, 我们镇上有一个村叫双西村, 这样学生一次就记住了。

例4.西汉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 “黜”字不好记, 很多同学易记错, 谐音记成“黑天出来, 心里打怵”, 所以叫“黜”。

例5.在太平天国封王中, 北王韦昌辉, 简记成“北纬”, 联想记忆法记成南北朝鲜的分界线是北纬38度, 西王萧朝贵, 简记成“西萧”, 联想记忆法记成“夕阳西下, 一片萧条景象”, 英王陈玉成, 年龄轻, 可记成英俊潇洒, 玉树临风。

三、情境记忆法

例1.巧记“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1)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总结为:“射人中马”

情境为:“本来是要射马上的人, 不料人没射中却把马给射中了。”

例2.巧记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第一:“另起炉灶”

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第三:“一边倒”

第四: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情境为:几位外国客人来了, 先生好炉子, 再打扫干净屋子, 等客人来到后, 先给客人们一个拥抱, 这是外国的礼节, 因为客人都是外国人, 所以是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例3.巧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兴工业

新兴工业有: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情境为:只要记住一个汽车工业即可, 生产汽车需要钢铁, 于是出现钢铁工业, 同时汽车需要喝汽油, 而汽油来源于石油, 所以带动石油工业的发展, 而由石油变成汽油又要需要化学工业。这样的话四个工业都记住了。

四、实物联系法

例1、汉代的农民起义较大规模的有三次:一是公元17年发生的绿林起义;二是公元18年发生的赤眉起义;三是公元184年发生的黄巾起义。前两次发生在西汉, 后一次发生在东汉。这三次起义的时间可以用对比来记, 最令人头痛的是起义名称的先后顺序容易搞混。为此, 可采用联想记忆法来记忆。这三次起义的名称都有颜色, 即绿、红、黄, 可与枫叶联系起来记。枫叶春夏时绿, 秋天变红, 冬天变黄。

例2.公元前202年, 刘邦建立汉朝, 定都长安, 可用联想法记作:“前鸭子下蛋后鸭子看, 刘邦定都于长安”。这是因为2像鸭子0像蛋。

五、时间规律记忆法

例1.从1911年到1921年, 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迭出, 如何来有效记忆它们呢?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共一大。

例2.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颁布、俄国彼得一世亲政、《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美国联邦政府成立

1889年:德法等国社会主义政党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国工人和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第二国际宣告成立。

如何保存历史记忆 篇11

位于香港岛科士街的石墙,有120年历史,长约154米、高逾10米,最早为巩固斜坡而建。墙上的20多棵大榕树抓实墙体而长,密密麻麻的气根分布于石墙上,甚为壮观。

港铁公司新建线路之一——西港岛线原规划会影响石墙树,在环保人士和团体争取下,最终耗资约7.5亿港币使树墙得以完整保存。目前西港岛线已完工93%,预计今年12月份正式通车。参与树墙保护的主要人士称,虽然保护工程耗费巨资,但石墙树具多元价值,其坚韧品质与香港人精神有不谋而合之处,值得“花这么多心思”。

虽然香港的文物及历史建筑物历史都并不久远,一座20世纪初的唐楼,足以被评为2级建筑物。香港对文物的鉴定和评级,除了基于文物的年代,还注重它的建筑、人文和社会学上的意义。到目前为止,香港共有98项法定古迹、1444项历史建筑物。香港文物保护制度之完备,尤其是平衡私人物权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经验,值得内地借鉴。

一堵树墙的幸运

西港岛线是港岛线的延线,由上环站延至坚尼地城,途经西营盘站及香港大学站。其中坚尼地城站原设于科士街游乐场底下,但挖掘工程会影响到科士街树墙上的树木生存。“工程一旦动工,不只会震荡到古树赖以生存的石墙,还会污染地下水质,那些树分分钟面临死亡。”参与此次保护工作的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詹志勇说。

一批环保人士和团体先后发起多次保护石墙树运动,当中包括2005年的“保树快闪行动”和“地铁到我家,古树不搬家”行动。詹志勇形容,石墙树的生长十分偶然——啄食榕树的无花果后,雀鸟排出的粪便里有完好无损的榕树种子,这些种子散落在石缝中,靠到处散发的气根提供养分才慢慢发展壮大。

“在悬崖峭壁中,它们也能排除万难生长,这种精神难能可贵。”詹志勇认为,榕树极通人性,其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毅、坚韧及包容特质,与一路奋斗过来的香港人十分相似。

除了巩固石墙,石墙树还能吸取汽车排出的废气、净化空气及降低路面温度,提高市民的生活质素,兼具观赏和实用价值。“很多小区居民走进走出,早已习惯这些石墙树的陪伴,又可以遮荫,要砍掉的话很舍不得。”

詹志勇担心,打造石墙的原有技艺已失传,石墙树不可能再复制,类似植物与建筑相互依附的奇观只会有减无增。

这不是香港社会首次面对基建发展与古迹保护的抉择。原定于2018年通车的港铁沙中线工程,早前因发现千年古井而延误。但保护石墙树,此前无法条可依。

詹志勇坦言,他曾建议将石墙树纳入《古物及古迹条例》的保护范围内,但被以石墙树非“文化遗产”为由拒绝。“有什么理由只保护石墙不保护树呢?两者不是生死相依的吗?”

回忆起石墙树保护过程中最难的一步,詹志勇表示,当初要说服港铁放弃原计划、再耗费巨资迁移旧坚尼地城游泳池是极具挑战的。“他们最初时不愿劳师动众,何况新计划还需加投资金。”

但他坦承,石墙树是很多香港居民小时候的集体回忆,榕树下的许愿、集会都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象征,意义深远。“即使保护工程耗资不小,困难重重,也是值得的。”

最后一个围村面临重建

衙前围村是香港市区最后一个围村,矗立数百年见证城市变迁。随着重建令的颁布,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村落近乎人去楼空。

7月中旬,香港地政总署宣布收回九龙衙前围村土地,以进行黄大仙衙前围村市区重建发展项目。有关项目的推行有助改善区内整体环境,同时可保留村内三项主要历史文物,即门楼、在门楼上嵌有“庆有余”的石牌匾和天后古庙。

香港的围村,顾名思义是“被城墙包围起来的村庄”。在1842年英国强占以前,香港已有许多繁华的围村和墟市。随着社会的脉搏变化,这些具岭南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已所剩无几。

位于九龙东部的衙前围村是香港市区唯一保留至今的围村建筑,建于元末明初,至今有逾600年历史,被视为英国占领九龙前的“历史遗迹”之一。

与北京四合院不同,围村的布局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将房屋左右分成三列,狭窄的几条小巷子笔直地通到街头。内里布局井井有条,路窄屋小,道路只能容下两个成年人并肩行走。小屋很多都用铁皮制成,现已经生锈脱皮。

“二战”时期,衙前围村的城墙、古树被日军摧毁,但传统建筑仍保留下来。地产商从30年前开始陆续收购村屋,并一一拆毁,村内露出几块秃地皮,并用铁丝网将其包围。

由于这些古老小屋属于“排屋”设计,即每间屋互相依傍,以保持平衡。一旦部分房屋拆毁,邻近屋宇的结构必将受到影响。

衙前围村最有历史价值的是村中央的“天后庙”,18世纪兴建,奉祀海神妈祖娘娘。未填海前,村子面向大海,主巷尽头就是“天后庙”,这是整条村的共同福祉。

该村另外“两宝”是南宋末年帝昺皇帝赠予的“庆有余”牌匾,以及中轴在线八所古屋。此“三宝”都在重建中被保留下来,香港市建局称,将八所古屋整修作商铺之用,村民们亦可租用商铺继续维持原本的小生意。

按照重建计划,该村所在地15米上空将建750个住宅单位,楼下是新建的保育公园,以及受文物保护而存留下的衙前围村“三宝”。

历史建筑保护难题

港府古物咨询委员会正就历史建筑的保护政策咨询公众,港府发展局局长陈茂波表示,当局希望尽力保护香港的历史建筑,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不少难题,需要整个社会商议抉择。

陈茂波指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保护的定义,和新旧共融的理解、期望都有所不同,有人建议政府购入历史建筑,但现实是,香港有超过1000幢由私人拥有的古迹和历史建筑,当中不少价值不菲。以位于香港岛山顶的何东花园为例,要保护估计需要十多亿港元补偿。这难免会有人质疑,这么庞大的公共资源,该用在保护历史建筑上,还是如扶贫安老等民生用途。另外,香港市民又愿意为保护历史建筑承担多少其他成本?

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曾在2013年国际文物保育研讨会上表示,香港在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平衡上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效兼顾了公众利益、私人财产和财政负担的关系,对内地的文物保护和利用有积极借鉴意义。

古迹“活化”

近些年,香港的文物保护意识一再高涨。前法院变成艺术课堂,旧警署变身文物酒店,医院旧址化身文化园林……一种新的文物保护理念不断被实践、传播和理论化,同时也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惊喜。这个理念,就是文物的“活化”保护。

建于1930年代的中华电力的总办事处有个钟楼,开车经过时都能见到它,它和周围的一片土地属于私人,业主打算拆掉钟楼建豪宅。香港发展局跟业主沟通后把钟楼保留下来,并改造成一个关于香港电力供应和一个家族的博物馆。业主放弃了钟楼占用的土地,发展局以放宽新建筑物的高度等作为补偿。

景贤里是1930年代建的中国文艺复兴建筑。业主本来要把它拆掉,发展局根据文物条例,把它定为一个古迹。发展局和业主协商,为业主提供了一个换地的安排,用同等的地和业主交换景贤里的土地。现在景贤里这个建筑物属于香港政府,这是香港一个比较务实的做法。

地处香港九龙旺角繁华地段的“雷生春”,是当地“活化”的一大标本。这座有着80余年历史、已弃用近20年的雷氏私家住宅,历经四年“活化”,成为保留原有风貌的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诊室。这个“活化”项目以竞标形式进行,从32家非营利投标机构中胜出的浸会大学,只需要付给政府1港元的租金。

为了保护这座老建筑,里面所有需使用的旧门窗一律加装了新门窗,旧门窗仅做展示用。浸会大学哪怕要在墙上钉个钉子,都要先向政府古物古迹办事处提交申请。

引入民间“活水”,既保护了历史文化建筑,又节省了财政支出,成为香港古建筑“活化”的一大特点。

所谓“活化”,即为历史建筑寻得新生命,开发新用途,让公众得以走进并欣赏这个历史建筑。为此,港府力推“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如今改造项目已进行到第三期,多座逾百年历史的古迹遗址被改造,在保留传统文明的基础上换了新颜,创造新价值。

曾几何时,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香港作为一个繁华的现代化大都市,和历史挂钩的文物保护常常被观察者忽略。如何平衡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决定一个建筑物或拆或留,文物保护资金从何而来,怎样和民意进行有效沟通……一路走来,香港人正在城市发展中求证和追寻着自己的文化身份。

香港文物保护有个特色,即以社区为单位,利用NGO或社区中心来发动居民共同参与。一个社区生活展馆,作为一种“集体回忆”的载体,三五街坊聚在一起,睹物思人话当年,很好地提升了社区居民对于地区文保的意识和归属感。

古迹“活化”理念还需要被不断传递。港府特别强调以破解传统思维的方式推广文物“活化”保护意识,如推出各种通俗易懂的文物保护政策教材,向全港中学免费派发,让“活化”和保护政策走进课堂。同时,通过组织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导赏团,让市民免费游览和体验各种历史建筑,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历史教学记忆八法 篇12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 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不仅便于学生记忆,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 在讲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时, 可按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雕刻、科技著作等线索归类。再如, 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 可把教材内容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进行归类。通过归类, 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 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 按历史发展的线索, 呈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 中国古代史中通过联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有哪些?效果如何?可整理为: (1) 昭君出塞。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2)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金城公主也嫁到吐蕃, 使得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3) 唐朝以来, 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 信仰伊斯兰教, 他们同汉、蒙、维吾尔等族, 长期杂居相处, 互通婚姻, 逐渐融合, 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三、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皇帝等, 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四、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较深刻, 记得也牢。因此, 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 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 采用讲述历史故事, 引用诗、词、对联, 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 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提高记忆效果。

五、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 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 无论教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 首先我都要求学生重视其目录, 明确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另外, 重大历史事件, 我们都可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规律。

六、图示记忆法

图示法的特征是形象、直观, 一目了然。图示法的板书设计可以多样化。它能生动、形象地揭示复杂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又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

七、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 才有鉴别。所谓比较, 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 找出异同。例如, 通过设计表格将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进行比较, 认识他们为了他们的统治而采用的一系列措施。

八、重复记忆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第一, 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 攻难点, 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 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 课后练, 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 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 单元练, 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 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第四, 综合练, 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CEO与企业形象认同下一篇:制冷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