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年代记忆12法

2024-06-13

历史年代记忆12法(精选3篇)

历史年代记忆12法 篇1

历史年代记忆方法

历史知识的三要素是时间、空间、人物,由此构成历史事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对浩繁的历史年代,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学历史而不知时间,等于骑车上街不看红绿灯,后果可想而知。记忆历史年代,一要目的明确,二要坚定信心,三是方法得当

第一类,趣味式

所谓“趣味式”,即用感兴趣的方式来帮助记忆历史年代。

(1)谐音法。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可把“1818”谐音为“一巴掌一巴掌”,把“55”谐音为“呜呜”,合起来就把马克思生日说成是“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直哭。”

(2)比喻法。如1900年是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时期,可把数字的形状比成义和团群众拿着各种武器,长矛像“1”字,钢叉像“9”,盾牌像“00”,从而记住1900年这个历史年代。

(3)口诀法。也叫顺口溜法。有朝代口诀:“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到共和”;有帝王年代口诀:“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三”;也有公元年代口诀:“960,建北宋;1127年,南宋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重要会议,也可编成口诀:“一二三八古,12378;遵瓦在35,七大在45;七届二中会,已经到49”。这里概括了党的九次会议,古田会议,一大、二大、三大、八七会议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1927年,1929年召开;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都在1935年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则在1949年召开。

在古代史中,有人把朝代和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简便易记,效果很好。如“从夏至今四千年,公元前后各两千,后汉以后公元后,后汉似前公元前。”这就是把我国历史分成两大段,虽不十分准确,却也大致差不多。又如“夏商周秦前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继两宋,下接元明和清朝。”这一口诀记述了我国朝代兴衰次序,二十八个字活画中国史长河的大体轮廓,再经过具体填充,朝代兴衰演变史的全过程就显得更清楚了。

第二类,对照式

所谓“对照式”,即用中外对照或古今对照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

(4)古今对照法。也称远近对照法。公元零年为对称轴,进行前后对照。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后221年蜀国建立。再如公元前467年我国奴隶制结束,公元后476年西欧奴隶制结束。公元前841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后841年则是唐武宗会昌元年。

(5)中外对照法。把世界史和中国史和年代对照记忆。如我国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在世界史上雅典梭伦改革也是公元前594年。再如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开始,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也是1894年。

再如公元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的崩溃,而我国公元前476年则是春秋时期的结束,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终结。

第三类,比较式

所谓“比较式”,即用互相比较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知道一个历史年代比较另一个历史年代,早几年或晚几年,便可由一个年代比较出另一个年代来。

(6)比早法。如世界近代史比中国近代史早200年,中国近代史是1840年,世界近代史便是1640。再如世界现代史比中国现代史早两年,中国现代史是1919年,世界现代史便是1917年。

(7)比晚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晚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是1939年。再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晚16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便是1856年。

第四类,推导式

所谓“推导式”,即根据记住的历史年代,经过推导而记住另一个或几个历史年代。这只要有一个基点数,然后通过人物,事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就可推出历史年代来。可从基点数向前推,向后推,同时向前后推。也可互相推。

(8)前推法。从基点数向前推导。例如知道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白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军入关,均在这一年。

(9)后推法。从基点数向后推导。如知道1818年马克思诞生,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即1820年诞生;列宁又比恩格斯小50岁,即是1870年诞生。

(10)双推法。从基点数向前后推导。如记住了抗日战争开始于1937年,往前推,十年内战开始于1927年;往后推,八年抗战结束于1945年。

(11)互推法。几个密切相关的年代可以互相推导。如三国的建立年代,依次相差一年。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可推导出另外两个。

(12)干支推导法。也称甲子法。用天干地支纪年推算出公元年代。我国古代人们一般使用甲子纪年法。近代史上也经常使用甲子法表示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等。学会这种方法,只要记住一个历史事件是公元某某年,就可推算出另一个历史事件的公元年代。如辛亥革命是1911年,辛丑条约是倒转去了十个天干地支,应是1901年,庚子赔款接着倒转去了一个天干地支,应是1900年。

历史年代记忆12法 篇2

关键词:历史年代,记忆,方法

人类社会历史像一条长河在不断地向前流淌着、发展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统一。偶然性使历史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味道。作为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 就是历史长线上无数的关节点。自从有历史文献以来, 凡是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 必然有一个确切的年代和它相对应。纵观人类历史的漫长过程, 年代如此之多, 要记住它们, 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我觉得首先必须在理解上下工夫。历史学习中, 要想记得多, 记得牢, 关键在理解。因为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 真正理解了, 才能做到融会贯通。那么, 如何在理解基础上有效地记忆重大历史事件及年代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体会, 发表几点浅见。

一、利用数字等差记年代

人类社会历史是漫长复杂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旦过去了, 就意味着成为历史, 一切都定格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许多历史年代的数字符合等差的规律。所谓“等差”, 即一组或许多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数字之间的差是相等的。利用数字的等差规律记历史年代, 就会对我们学习历史知识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例如1911-1919这一组数字就符合数字的等差规律。从1911年到1949年间的所有奇数年代点, 都有那些重要的事件发生:1911年, 辛亥革命;1913年, “宋教仁案”及二次革命;1915年, 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俄国十月革命, 1919年, 五·四运动;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3年, 二·七罢工;1925年, 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等一系列事件;1927年,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马日事变、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等一系列事件;1929年, 古田会议……世界经济危机;1931年, 九·一八事变;1933年, 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国民党与日军签订《塘沽协定》;1935年,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一二·九运动;1937年, 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1939年, 二战爆发;1941年, 皖南事变;1943年, 苏德战场苏军大反攻;1945年, 中国抗战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1947年,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由上述可知, 这一组数字之间的等差都是2。通过总结, 我们对所列历史事件就会有一个非常清醒的了解。同时, 它也会激发我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许多历史年代也符合这个规律, 当然, 等差是不一样的。又如:1689、1789、1889、1989这组数字的等差是100, 以1689年为基准点, 向后推算, 每隔100年都会有大事发生。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89年第二工人国际成立;1989年新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执政。

二、利用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记年代和事件

历史发展过程中, 有些事件是有着有机联系的 (当然也有的符合等差规律) , 这种联系就像一条线把一系列事件串起来。这也有助于我们记忆历史年代。如: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就可用这种方法来理解记忆:1840-1842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方失败并签订《南京条约》等, 这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起点;1856-1860年英法俄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方失败并签订《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加快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步伐;1883-1885年中法战争, 中国不败而败并签订《中法新约》, 中国西南边疆出现新危机;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惨败并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失败并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以上梳理, 学生就会对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建立一个清晰轮廓, 并最终把握知识的脉络, 不仅学到了系统的知识, 加深了理解, 而且掌握了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又如:在孙中山旧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下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欧洲探险家探索新航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四次会师、日军侵华制造的四次事变、抗战中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的四次大会战、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搞独裁、镇压人民民主运动而制造的一系列惨案等等, 都可以用这个方法。

三、利用数字的巧合记年代

上文讲过,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统一。偶然性使得历史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味道。我们可以认为, 偶然性就是巧合性。有许多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有巧合性, 好像历史发展也在做游戏一样, 耐人寻味。我们在这种探索学习的兴趣中就会逐渐地对历史增加兴趣。坚持下去, 历史成绩肯定会提高的。这样的数字还有很多, 我大致将它们分为这样几类:

1. 对称型 (或首尾一致型) 年代

下面一组数字年代符合这个规律:383年东晋淝水之战;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改革;646年日本大化改革;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1771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881年鲁迅诞辰。

2. 数字重复型年代

这样的年代有:公元前594年, (1) 希腊梭伦改革; (2) 中国鲁国实行“初税亩”;前200年西汉平城白登山之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818年马克思诞生;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中国全面抗战开始;1945年10月10日国共重庆谈判结束。

3. 数字顺序递增型年代

例如: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1125年金国灭辽国;1234年蒙古国灭掉西夏;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样的历史年代记忆起来也很有兴趣, 能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4. 一箭双雕型数字年代

如:11279——1127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 1279年南宋灭亡。5个数字可以帮助你记住3个历史事件, 可谓是一箭三雕, 事半功倍。又如11411———1141年宋金议和, 1411年明朝“靖难之役”结束, 燕王朱棣夺取皇位。

四、利用简图记年代

历史发展过程中, 有些大事件虽然有着联系, 但用上述方法效果不太明显。那么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画简图的方法来记忆。这样记忆年代及其事件的印象也很深刻。如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这个知识点, 就适合用此方法来记忆。

教师先启发学生画简图, 稍后再讲解。1947年夏, 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第二年, 解放军歼灭了大量国民党有生力量后, 力量有了很大提高, 解放区形势蒸蒸日上;而国民党军队及国统区日渐衰落, 人民民主运动此起彼伏。关键时刻, 毛泽东及中共中央及时提出了人民解放军主力打到外线、把战争引向国统区的战略思想。中央军委制定了“中央突破、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三军配合是:1947年6月30日, 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 歼敌一部后, 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 陈赓、谢富治率太岳兵团挺近豫西, 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出击豫苏皖。三路大军呈品字布列, 互相支持, 驰骋中原。两翼牵制为:许世友、谭震林率山东兵团进军胶东, 把山东敌人引到渤海边上;彭德怀、贺龙率西北解放军向北出击榆林, 把陕西敌人引诱北上。人民解放军的大规模进攻打乱了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政权的总体部署, 加快了国民党腐朽政权的垮台。毛泽东高度概括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重要意义, 认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通过讲解, 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就会有一个深刻认识, 仿佛亲眼目睹了伟大人民解放战争的宏大场面, 从而大大增加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其他的类似知识点如1926年的国民革命北伐、红军长征、三大战役等等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忆。

总之,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过程中, 要想学得扎实记得牢, 关键在于仔细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 反复比较历史事件和年代, 坚持下去, 学生必定会对历史年代和事件发生兴趣, 做到融会贯通。历史年代和事件记得多了, 历史学习的网格框架也就建构起来, 学习历史也就比较容易了, 提高历史成绩就会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张正君.先秦语文教育和教育理念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5, 156.

[2]张正君.先秦语文教育和教育理念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5, 221.

[3]耿红卫.语文教育新论[M].武汉:长江出版社, 2007:162.

历史年代记忆12法 篇3

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年代里,历史年代是串连历史知识的网络,记忆历史年代是学好历史的重点之一。因此在中学历史学习中,要让学生学好历史的关键在于掌握准确的历史年代,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记忆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一、理解记忆法

学生要记忆历史年代,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历史年代与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联系,或由事记时,或由时记事,都必须先对有关的历史知识及其内部关系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记忆。例如马克思诞生于1818年,有了马克思,才会有1848发表《共产党宣言》和1867年的《资本论》第一卷,才会有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教训的《法兰西内战》等,值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用马克思重要著作问世的年代,将马克思的生平活动和重大贡献联系在一块,进行有意义的识记,这比零星机械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牢固记忆法

历史教学中应把有些关键的历史年代作为主干,然后再进行扩展,记住另一批年代,这样整个历史年代的框架就构成了。通过这个框架去融合历史知识的相关内容,不仅记住了年代,也记住了史实。例如中国近代史,首要的是记住1840年、1851年、1911年三个最重要的关键年代。在此基础上,以这三个关键年代为基点进行扩张。以1840年为基点,在此前后几乎每年都有一件大事要发生:1839年虎门销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以1851年为基点来记忆太平天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年代: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天京变乱,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这里,几个年代的尾数为1、3、6、9、4,记住1851年,再记住尾数,太平天国的重要事件及其重要年代就记住了。同样以1911年为基点几乎每隔两年有一件大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战争爆发,1917年护法战争爆发,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三、巧妙记忆法

1.归类记忆

历史的发展顺序是用年代来表示的。要善于将历史年代与教材章节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进行归类,再找一些方法和诀窍去记忆。历史上,同时发生的事件是很多的,我们只须记住一个历史事件的年代,就可记住其它几个事件的年代。如,在1861年发生了下列历史事件:美国内战爆发、俄国农奴制改革、意大利王国成立。这些都是在相同的年代发生的不同历史事件。归纳在一起,就能轻而易举地记住这些历史事件的年代,将历史上在同一年的同类历史事件归并起来记忆,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荷,也有利于学生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

2.列表记忆法

历史教学中科学地使用《历史大事年表》,才能真正把握好历史年代。把同类事物或相似的历史年代放在一起,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比较、区别记忆,能提高记忆的效率。比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变化多,时间容易记错,那就用列图表来解决。就中国古代史来说,可以列中国古代朝代顺序表,中国古代农民战争表,中国古代文化表等。哪里感到头绪多容易乱,就在哪里列表,一些比较复杂的年代,分散时不便记忆,以图表形式将它们集中在一起,就可以一目了然。

3.推算记忆

历史年代的计算与对换,如果同是公元前或公元后的历史年代,计算时间差,直接用“减法”。如果有月份差,一般月差在半年及其以上者,就在年差上增加一年。历史上,有许多历史年代是相连、相似、相关、相同的。利用这些年代的连贯性特点进行记忆,是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根据历史事件之间的持续时间间隔来进行推算。例如:魏、蜀、吴三国建国时间先后仅隔一年,记得220年建魏国,便知道221年刘备称帝,222年孙权称王。此前,200年发生曹操与袁的官渡之战,通过八年则是赤壁之战。记得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通过八年统一南方,统一后仅存在29年便归于灭亡,那么隋朝统一及灭亡,唐朝建立的年代便清楚了。知道抗日战争打了八年,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爆发时间也自然记住了。

4.特殊记忆

历史年代一般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阿拉伯数字排列有时会呈现一些特征,记忆这些数字的特征也就容易记住有关的历史年代。例如尾数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可以串起来,一起记忆。公元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200年,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00年。把相隔十年或百年的一些中外大事串起来进行记忆。1841年三元里抗英,1851年金田起义,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对历史年代的记忆可以从数字本身的特征来做文章,再就是不孤立地去记忆一个历史年代,而是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把一些相关、相连、相似的年代放在一起来记忆。

上一篇:请提供一份简明的公文写作基础知识讲稿下一篇:变质的爱教师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