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婚姻(精选4篇)
70年代婚姻 篇1
1978年安徽率先实行家庭责任承包制, 在全国引起轰动。邓小平于1980年5月发表讲话明确支持“包产到户”。1982年元旦, 中央书记处第一号文件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合议纪要》, 第一次正式肯定了实行家庭责任承包制的正确性。到1982年底, 全国实行家庭责任承包制的生产队已占全国农村生产力的90%以上, 轰轰烈烈的农村推展开来。
那么对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村改革, 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呢?当前国内学者大都肯定其成绩, 指出其缺陷, 并对以后的农村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一、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绩
大多数学者认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这些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发展了农村经济, 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罗树仁在《农村十年改革的评价和展望》中认为这一时期的农村改革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 他说, 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提高, 农业总产值增长迅速。其次, 经济的发展也使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最后, 经济发展还表现在经济效益的提高。由《中国农村经济》的特约评论员撰写的《总结过去深化改革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一文对1978年到1988的农村改革作了总结, 指出十年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它表现在:一农业生产获得了全面地发展;二农村中非农产业迅速增长;三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有所改善;四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 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农村十年改革和发展》编辑部, 为总结农村改革与发展十周年座谈会的观点, 撰写了乐《继往开来任重道远》一文, 对与会者的观点作了归纳:其中李书民也认为, 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活跃和发展。
(二)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得到重大调整
罗树仁认为:农村改革使生产关系得到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对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的支配权有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农村改革使农村的分配关系有了变化。纯英、怀秋也形成了与罗树仁差不多的看法, 他们说家庭责任承包制, 一方面使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家庭责任承包制, 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从而解决了农业生产的动力问题。文迪波家庭责任承包制促使原有农村经济体制瓦解, 改变了原有的“一大二公”的传统体制。丁声俊在《肯定成绩吸取教训开拓未来》中说, 发端于八十年代初的农村改革, 从调整生产关系入手, 理顺了农民和集体的关系, 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 普遍实行了以家庭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创立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农村经济制度。马晓河还对1978年到1984年的农产品价格体系的改革做出了评价, 他说1978年到1984年的农产品价格体系的改革实质上弱化了财政分配机制的作用, 相应地强化了调节机制的作用, 这种调节机制的强化与家庭联产责任制配套, 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使农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我目前只找到一篇文章从这个角度论述农村改革的成绩的, 也就是罗树仁的《农村十年改革的评价和展望》, 他说:改革之前农民都沉睡在集体的怀抱里, 只知道埋头工作, 而不管这种劳动能否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效益。而改革之后, 许多农民开始懂得加强经济学方面知识的学习, 用于衡量自己生产的失误与否, 同时农民也懂得了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等等。农民这种观念的变化为培养具有现代化观念的新型农民奠定了基础。
(四)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为农业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肖国亮在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指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带来的经济绩效, 使我们看到了农业现代化的新道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完成了中国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 因为责任制带来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使农业剩余增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增多, 这样就出现了面向市场的专业户, 甚至出现了面向市场的企业和商业组织, 促进了农村的商品化程度的提高;第二从国家管理农业的手段上看, 制度变迁使得国家的行政力量不断退出, 对农业、农业的管理从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第三从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发展的前景来看, 制度变迁加快了现代科技与农业的结合, 开创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化的新道路。第四从农业结构上看, 制度变迁带来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单一的种植业结构模式转变为多层次综合性的产业结构模式, 这种产业结构模式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8亿农民被束缚在粮食生产和小农业生产上的局面, 广大农民进入工业、商业等为农业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五)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启迪
《继往开来任重道远》中所提到的刘凤彦认为:农村改革的意义对理论的贡献是卓越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受益于农村改革的启迪, 改革后的农村现实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最完整、最具有可信度的注脚。
二、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改革的局限性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改革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由于行动仓促, 改革没有带到预期的效果, 这些表现在:
(一) 改革前的理论准备不足、功利性强、且改革行为没有科学化、程序化
罗树仁在总结农村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时提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是在亿万的农民推动下进行的, 没有完备的理论作指导。这就导致了两个不良后果:首先农民的素质决定了改革是简单、明快、同时也是急功近利、缺乏预见性的;其次改革缺乏理论指导成为农村第二次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他还说:农村改革是在我国农业处于困境时开始的, 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反映在政策上, 就是以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衡量该地区、该部门的工作的重要标准, 这就造成了为追求经济量的发展而大量浪费资源, 忽视非经济工作的现象的出现。最后, 他还注意到在进行这次农村改革时, 凭的是感觉和经验, 甚至是“走一步、看一步”、改革科学性不强、目标不明确, 改革内容不系统, 在改革的实施的过程中也缺乏程序性和阶段性, 从而导致我们对改革目标缺乏坚定性, 对改革的结果缺乏预见性, 增加了改革的风险。
(二) 土地承包制留下了重大缺陷
罗树仁认为, 这次农村改革所实行的土地承包制至少在三个方面存在缺陷:首先, 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办法使农户承包的土地都很分散、零碎、从而增加了农民在土地上的劳动力投入和物质投入, 破坏了土地的整体效益。其次, 土地承包制没有建立耕地的调节机制, 由于土地被承包, 集体没有调节土地强有力的权力, 这就满足不了农业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规模经营对土地调节的需要。再次, 承包责任制没有培养农民在土地上的安定心态。由于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 没有继承权, 使农民散失了对土地投资的信心, 导致了农民经营行为的短期化。
(三) 忽视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纯英, 怀秋认为家庭责任承包责任制虽取得很大的成功, 但成功中也隐含着重大失误,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忽视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他说, 虽然中央指出要坚持“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 但缺乏具体措施, 在实际执行中, 有的领导同志把平均分地的大包干当作责任制的唯一形式来宣传, 这种“分光花净”的错误做法使集体经济严重削弱, 从而为农业的基础建设、适度规模经营设置了障碍。由《中国农村经济》特约评论员撰写的《总结过去深化改革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一文也提到:农村实行联产责任承包制后, 统的功能没有及时跟上, 致使农业基本建设趋于停顿, 农田水利设施失修, 技术服务缺乏, 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 忽视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罗树仁认为:实行农村改革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由于追求这个主要目标, 而忽视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建立与承包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组织结构。这就给农业生产上的许多职务性工作, 比如统一的农田基本建设、生产资料供应、科技的推广应用等带来了困难。二是没有抓基层干部的培养工作。现在农村的封建迷信、赌博、偷盗等不良风气的蔓延, 不能说与农村基层干部的低素质无关。
(五) 从长远看来, 改革阻碍了“民权”的发展
《继往开来任重道远》中所提到的陈健认为:农村改革十年, 最成功之处莫过于重新赋予千百万农民较多的“民权”。让农户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自主自立权。但是恰恰在充分表达民权方面, 又成为改革不成功的主要困难:今天, 谁也说不清农民到底有哪些权利、农民的权力有多大、有多广、农民、集体、农村干部和各级政府的合理权限在哪里?这一类问题已成为农村新机制、新体制和新秩序难以有效建立的症结。所以说, 民权的初步确立是我国农村改革十年最为重要的收获之一, 但是民权的不充分确立已成为农村持久稳定发展的一大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村改革只迈出了成功的半步。
(六) 、改革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盲目乐观的心理
由《中国农村经济》的特约评论员撰写的《总结过去深化改革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一文认为这次改革最大的教训在于, 一度盲目乐观、急于求成, 动摇和忽视了农业和粮食基础产业的地位。他说:当农业乘着改革的劲风连年增产时, 盲目乐观悄生, 伏下了忽视农业和粮食的祸根, 特别是1984年粮食突破4073亿公斤大关时, 盲目乐观情绪更是站了上风, 导致在政策上忽视农业和粮食的增产现象的出现。纯英、怀秋认为, 由于改革急于求进, 当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任务还远未完成, 第一步改革急需深入的时候, 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环境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 却过早地推出了流通体制和价格改革方案, 这就贻误了第一步改革。当然, 还有其他人的一些观点, 如文迪波认为, 把这场改革定义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范围内, 无法突破一些僵化的条条框框, 致使农村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障碍。
三、关于应该怎样评价农村改革和评价农村改革的标准问题
前面提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既有成绩, 也存在许多的缺点。众所纷纭, 莫衷一是。那么, 到底应该怎么样来评价这次农村改革?评价这次农村改革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 这次农村改革的各种评价怎么确认其在方法论上的依据呢?
《继往开来任重道远》中所提到岳文韬认为, 要全面正确地评价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第一, 要把农村改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地去观察, (也就是先要走进历史, 具体地考察当时的改革状况和社会历史背景, 但并不能仅仅局限于此, 下一步应该从这段具体的历史事件中跳出来, 把它放在整个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它的得失。) ;第二, 要把中国农村的改革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改革作一横向比较。从这个角度来看, 他认为, 中国的农村改革同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南斯拉夫、匈牙利相比 (他们以前是社会主义国家) , 我们只是步其后尘, 或有不及之处, 根本上谈不上有多少高明之处。而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如日本的农地改革我们根本不屑一顾。第三, 要看农村改革对经济持久稳定发展所起的作用或效应如何。从这个角度看, 他又认为, 承包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问题。也没有真正建立起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和积累机制, 从而他也不可能个经济发展起到基石的作用。第四, 评价农村改革, 要看是否真正给农民带来好处。
而付政德认为, 对农村改革与发展要作总体性评价。他说, 这次农村改革中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是客观事实, 但是, 不能把整个农村改革的成就都归结于责任制。如果农村改革只有联产承包责任制, 而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开放、搞活、没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没有扩大粮食进口、不调整农产品价格….那么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而已。
四、评价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的应该坚持的原则
从前面可以看出, 学术界对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改革的评价虽角度不同、看法不一, 但我认为他们都能自圆其说,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样评价这场改革呢?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一下原则:
(一) 对这次改革的评价要具有客观性
学术界对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改革的评价虽看法不一, 但又一点是相同的, 那就是对这场改革都采用了辩证的分析方法———即肯定其成绩, 又指出其缺陷, 即不单方面地对改革的成绩进行拔高, 又不单方面地强调改革的失误。而且, 学术界也能对这次改革进行多角度, 多层面的考察, 避免了观点的偏颇, 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
(二) 对这场改革的评价要具有历史性
什么叫评价的历史性呢?正如前面岳文韬老师所说的:要把农村改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地去考察。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改革在取得很大的成绩的同时又出现很多失误, 造成些不良影响。但是我们必须把这些失误和由这些失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去探寻其深刻的历史原因。这场改革是一场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 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 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参考, 又加上行动仓促, 因而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具有历史必然性。而且马克思主义认为, 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改革的道路出现暂时的曲折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只有这样具体历史地看待这场改革, 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看法和做出比较公正的评价, 才能不苛求于前人, 才能不囿于对过去改革得失的争论, 立足当前, 进一步把改革推向新的历史进程。
(三) 对这场改革的评价要着眼当前, 以有利于农村进一步深化改革为目的
我在准备讲稿收集材料的时候, 发现关于评价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改革文章的最后部分或者是论述改革的启示, 或者是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 或者是总结改革带规律性的认识……这就给我这样一个启示:我们不能把对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改革的得失评价搞成单纯的“理论之争”“学术之争”, 也不能总在苛求前人中打转转, 而应着眼当前, 从改革中总结出经验教训, 形成带规律性的认识, 为当今所用,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进一步完善农村的经济体制服务。
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对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虽看法不一, 但大都肯定其成绩, 指出其缺陷, 并对以后的农村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农村改革,评价,述评
参考文献
[1]《对我国农村两次重大变革的重新认识》, 文迪波, 农村经济问题, 1988年
[2]《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农村改革与发展十周年座谈会观点介绍, 农业经济问题, 1989年
[3]《农村十年改革的评价和展望》, 罗树仁, 经济体制改革, 1990年
[4]《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两个阶段的评价与思考》, 纯英、怀秋, 1991年
[5]《终结过去, 深化改革, 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纪念农村改革十周年, 特约评论员, 中国农村经济, 1989年
[6]《安徽农村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王良虎, 池洲师专学报, 2003年
[7]《风雨兼程二十年——安徽农村改革回顾》, 周古濂, 中国改革, 1998年
70年代婚姻 篇2
一、政治思想方面
70年代初,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蓬勃兴起,【人名】同志由大队群众推荐,经村党支部、村委会批准。被选送到酒泉市医院培训赤脚医生,参加北京来酒泉医疗队学习班,师于北京市第二传染病医院名老中医杨森学习,从那时起,他就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并立下了“人民送我学医术,我学医术为人民”的豪迈誓言。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回村后走上了卫生工作岗位,当时的乡村是一个地处偏僻、条件艰苦、交通闭塞的贫困村,村民生活贫困,医疗条件极差,由于缺医少药,群众有病难得治疗,特别是一些季节多发病、传染病等流行时,难以治愈。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一边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博览古今医学群书,求教四方名医高师,积累了一套临床经验,为了群众的健康和幸福,他采取了一整套传染病防治措施,并常常挤出时间积极参加医疗卫生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类知识技能培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番拼搏,______取得了省卫生厅颁发的乡村医师资格证书和国家认可的专业合格学历证书。
二、医德医风方面
【人名】同志自行医以来,坚持认真学习党的政策理论、医学业务知识,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在工作中平易近人,光明磊落,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热情接待群众,热心为患者服务。前来他所就诊者,不管是大人小孩,还是穷家富户,他都能一视同仁,以诚相待,精心治疗。他被群众称为“贴心人”。他有这样一句话:“我的医术不是祖传的,而是党和人民培养造就的”。几十年来,积极履行着一个乡村医生的职责,热情为群众诊治疾病,不管阴晴雨雪,白天黑夜,病人随叫随到,从来没有拖延过一位患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的一致称赞。曾经有人多次以高薪聘请他到外地行医,某些医院也以优厚的条件和待遇聘请他前去座诊,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家乡的老百姓更需要我!”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前景光明的优秀医生,为了基层的卫生事业,奔走在家乡的田野上,默默无闻地整整干了39年。也有人问他:“你在这里,亏不亏?”他坦然一笑说:“治病救人,这是我的职责,当地的群众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这可是积德扬善的好事啊!”
三、工作业绩方面
几十年来,他一边行医,一边认真钻研业务技术,积极参加省、市、乡举办的各类培训学习班,并坚持在职进修,自学了中等卫校全部教材,打下了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1993年取得了乡村医生函授毕业证书,同年又获得了甘肃省卫生厅颁布的乡村医师证书。他刻苦自学、务实创新、博览群书、学以致用,积累了一整套中医临床经验。行医多年来,对每个患者一视同仁、热情接待、精心诊治,以崇高的医德和精良的医术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不但擅长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妇科、儿科的中医治疗,而且在内、外危重病人救治,慢性病救治防治,疑难杂症等方面有一定的特长,上门就诊者,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年门诊量达7000多人次,先后从死亡线上夺回了400多条人命,没有出现过一例医疗事故。
在39年的工作中,他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坚持文明行医,以患者的健康和社会信誉为第一,脚踏实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严寒酷暑,只要病人需要,都能及时出诊,对于一些经济有困难的病人,实行免费治疗,为远道而来的患者,在家安排食宿;为五保户、孤寡老人减免医疗费用,多年来出诊不收出诊费,经常给危重病人借钱并护送患者到上级医院治疗。长期坚持送医送药,打针服务到农户;门诊治疗中为危重患者解决生活方便,从不收取护理和出诊、包扎、换药等费用,常年累计为救助病人减免各类费用不计其数。对弱势群体,行走困难的病人,更是无微不至的关爱,主动上门诊治。他心系群众,真诚而不虚伪,真情而不炫耀,在村民的心目中,他是病魔的克星,是生命的救星。他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一个乡村医生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以奉献、朴实、仁爱、善良,铸就了高尚的人格魅力,谱写着一个共产党员和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壮丽人生,用一腔真情关爱着村民的生命和健康。
他始终坚持以宣传预防,计划免疫、妇幼保健为主,定期为婴幼儿进行预防保健,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在卫生所自我管理方面,制度健全,技术操作规范,各类资料、卡片表册齐全、准确,达到了甘肃省甲级卫生所要求,在预防保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爱国卫生、地方病、突发病防治等各项工作中成绩突出,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达100%,糖丸投服率达l00%,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l00%。全市开展儿童疫苗接种工作,本村有2名小孩跟随父母亲在外,考虑疫苗不能久放过期,______不厌其烦,多次电话联系,几次登门将其劝回接种。为了确保防疫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他动了不少脑筋,费了不少心思,牺牲不少个人利益,对那些外地打工的民工的孩子也全部进行接种建卡,既保证了接种率,又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在【人名】同志的努力下,村卫生防疫工作呈现了新的局面。经考核验收,村防保工作各项指标完成居全乡之首,被市卫生局评为“甲级卫生所”“先进卫生所”。现在每天门诊中医接诊人次达30多次,主要以针灸、理疗、中医内敷、使疑难杂症用土方减腹的方法,使病人得到康复,达到既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有祛除病人的疾病,大量运用民间单方单药和地方药材,是中医中药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带动地方中医药的发展,他首先以精通中医、以德为先,造福一方没精益求精为准则,使得中医中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70年代婚姻 篇3
70后的怀旧情怀逐渐地产生了共鸣。
童年始于1970
70年代,军绿书包是孩子们的LV,样板戏是他们的流行音乐,馋嘴的孩子有了零食,“小喇叭”节目成了很多孩子们童年最信赖的伙伴之一。童年的味道,而后在漫长的岁月中一次次被想起,当你试图重温时,总会忆起一段对往日时光的追溯。
Part1 记忆中的味道
1.爆米花
一个老头扛着一口葫芦样的黑锅,走街串巷,不时传来“轰”的一声巨响,便将大米变成了白白的爆米花,这是当时最受欢迎的魔术!
2.棉花糖
5分钱一团,一勺勺的糖进去,一团团棉花出来,棉花能吃,还是甜的!
3.果丹皮
1毛钱一根,很多人都是吃它长大的。现在也很容易买的山楂制品,唯独少了那份一条吃一天的珍惜感。
4.冰棍
真的是“冰”棍,除了冰就是棍子,绝对货真价实!5分一根,以致于将后来的5毛一根的“娃娃头”惊为天人。
5.泡泡糖
长长的一条,用红一半白一半的纸包着,上面有一个小姑娘吹泡泡。在“大大”出世以前它才是绝对的“大哥”!
6.油条
那时的油条不叫油条,叫香油果子。是纯香油炸的,色泽金黄,又香又脆,才5分钱一根呢!
7.山楂片
那时的山楂片包装很简单,10片一小筒,片薄味酸甜开胃,价格便宜,老少皆宜。
8.无花果
永不落伍的经典黑白大字包装,最误导人的水果干没有之一,很难想象新鲜的无花果如此甜美多汁。
Part2 时髦游戏大盘点
1.打弹珠
即打玻璃珠。玩的人各出数枚,输者将丧失对弹珠的所有权。玩法通常是“出纲”或“打老虎洞”。
2.拍画片
男孩子玩用烟纸壳折的,女孩子玩糖果纸折的,比看谁能将画片拍翻背。胜者手里总是握着厚厚一摞脏乎乎的画片,但当时可是得意的不得了噢!
3.滚铁圈
当时玩的比较多,后来慢慢失传了,可能是因为没事背着个大圈比较傻气吧。
4.抓棋子
难度相当大的游戏,讲究的是眼疾手快,四颗军棋子和一个乒乓球,先扔一下球,把棋子撒下去,然后赶快接球,一旦接不到球,或是把棋子碰翻了,都算输。
5.撞拐子
最具男子气概的战斗。曾经有一个膝盖摆在我面前,可是我撞不倒他,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让我再来一次,我会选择从旁边撞!
6.钢枪打老虎
找一些硬纸片,画上钢枪、老虎、小孩、小鸡、蜜蜂、秃子,每样8张,共48张。游戏规则是:钢枪打老虎;老虎吃小孩;小孩抱小鸡;小鸡餐蜜蜂,蜜蜂蜇秃子;秃子扛钢枪。
我们的 70年代
贯穿70年代前半期的娱乐主题比较单调,样板戏、革命歌曲、革命舞剧、革命电影、纪录片,几乎十年如一日地延续下来。
70年代,是票券的年代。什么粮票、布票、油票、糖票、肉票等,所有东西都是凭票供应,而且还是限量。那会儿吃肉,就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逢年过节办喜事的时候才能吃到肉。
70年代早期提出的口号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到了后期,戴着各种帽子的人摘去帽子,不敢往来的亲友恢复往来,一色的蓝蚂蚁、绿军装到喇叭裤、西服,一色样板戏、革命歌曲到《乡恋》,电影从《上甘岭》到《追捕》,从“上山下乡受教育”到“恢复高考”,禁锢下的生活形态的改变似乎是顷刻间发生的。
当时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开始需要“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另外,算上收音机,合成“三转一响”。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西湖”牌,自行车要“飞鸽”牌、“永久”牌,那才叫上档次。
70年代的新欢与旧爱 篇4
中性风——阔腿裤强势回归
无论喜欢与否,带着高腰线的阔腿喇叭裤将在本季保证让你的时尚指数暴增。女士们,请大胆地跟随凯瑟琳·赫本和Lady Gaga,将男士的裤装进行到底吧。
帕兹·维嘉就将这一风潮带向了红毯,她的裤装,灵感就来自1970年代。美国老牌时尚偶像费唐纳薇这身装扮,也能够看出这位70年代时尚偶像的刁钻口味。极简,就是最强大的气场。
有趣的是,作为充满自信的高雅装扮,细条纹的高腰阔腿裤可以令不同体态的人满意,无论是大喇叭还是小喇叭,臀部部位都会显得相当合身。
与之相措的最佳拍档,当然是丝质衬衫,中性夹克以及荧光色上衣,还有,那双不能抛弃的厚底高跟鞋哦。
超长裙装——波西米亚回来了
超长裙、衬衫裙,编织裙,半透明雪纺裙、褶皱连衣裙,以及悬垂披挂式或者吊脖式连衣裙,都是潮人必备。其中,拖地的超长裙是最明显的回归标志。想想看吧,穿着波西米亚式的及地长裙,徜徉在海滩上,多么70s'范儿!
有着浪漫印花的波西米亚风格长裙往往有着长长的袖子和腰带,穿着的时候需要将长发蓬松散开就像伊丽莎白奥尔森这样。
松糕鞋、宽檐帽——70s'风怎能少了这两样
松糕鞋——不是每个人都能踩着这个高度又运动自如的,对那些穿惯了高跟鞋的娇小姑娘来说,左图那种高度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过,它总归是一个无比简单的选择,只要高度不是太离谱,松糕鞋就会给人很稳定的感觉,同时,它也是阔腿裤和长裙的极佳搭配,让你优雅味十足。
宽檐帽——作为70s'风配饰中的佼佼者,软边宽檐帽绝对是经典,它会让你像奥黛丽·赫本那样,将优雅与前卫一并展现。
这些帽子有些有蝴蝶结或是简单的缎带装饰,有些只是柔软地半掩下来,使得面部在若隐若现中更显神秘感。热衷70s'风的拉丁天后詹妮弗·洛佩兹大胆指出。70年代风格的关键,就是超大软边的帽檐。
而在威廉王子的王室婚禮现场,由于帽子文化在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对他们来说,帽子不仅是种装饰,也是社会身份的象征,那些追赶时尚范儿的名媛贵妇们,几乎将婚礼当成了宽檐帽的最佳秀场。
雷德里克温莎女士的礼帽就十分抢眼,虽然是不起眼的黑色,但夸张的设计让她抢了不少媒体的眼球。不对称的宽边设计富有十足的现代感,帽檐上大面积的捆绑式装饰更是点睛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