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教学理论

2024-05-19

课堂问题教学理论(共12篇)

课堂问题教学理论 篇1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将《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镇江市教育局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落实到本校的具体行动中来, 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实现本校教育教学优质化, 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 我们提出了“问题链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该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我校课堂教学效率整体提高, 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更是收效显著, 收获颇多。

2009年6月, 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五严”规定, 该规定的主旨在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 学得更有收获, 实施有效教学应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迫切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之下, 我们对当前课堂教学进行深刻反思, 提出了“问题链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问题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问题链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让学”理念的背景提出的。“让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教学理念, 它与当下我们提出并倡导的“生本”教学理念是一脉相通的。“让学”“让学生学”, 教会学生自己学习, 首先要大胆地让学生学。不让学生自己学, 学生就没有可能学会学。“让学”的前提是教师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此外, “让学”也指教师可让自己更多更好地学习。“问题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环节为:情境激趣, 设问领学, 启思同议, 练习导探。

1. 情境激趣。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能获得广泛的经验。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和会学。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 善于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小学生一般都好表现,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让他展示一下学会的新本领, 他的积极性会很高。如果在表现过程中他获得了成功, 那他以后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这种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 而这种兴趣又能再次激发起他的探究欲望, 探究的成功又再次促进兴趣的萌生, 由此, 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2. 设问领学。

由教师针对相关教学内容提出教学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并解决基本问题, 探索更多的新问题。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实施这种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及辅助材料发现并提出问题。如何引导呢?首先, 从已知与未知的知识联系中引出问题;其次, 在重点与难点处制造问题;最后, 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寻找问题。在这一程序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创新, 还应帮助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 并经过全班同学的评价、筛选, 形成一堂课的系列思考题。

3. 启思同议。

学生通过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 产生困惑, 同伴间不断进行思维的碰撞, 要求教师精讲知识要点并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链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 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 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 有学有教, 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教师“注入式”教导为“启发式”教导。学生通过自学形成了对书本内容的感性认识和一定的生活体验后, 教师再来讲授与指导,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练习导探。

“问题链式”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其特定的反馈方式, 这就是训练与反馈一体化。教学中要重视训练环节, 每堂课都留有10分钟或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练习, 一方面, 以巩固所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 也是促使学生内化知识, 使知识尽快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同时, 也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反馈, 学生以此诊断自己对新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师以此诊断自己的教学效果, 以便发现问题当堂解决。在巩固复习时, 提出一些联系实际的思考题, 学生会又一次深入自学教材, 运用原理来分析和解答。这样, 经过训练, 学生更喜欢读书, 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增强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思想活跃了,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二、落实推进“问题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1. 领导高度重视, 精心安排部署。

以教研组为单位深入开展学习活动, 突出“三学习、三落实”。一是, 进一步学习上级相关文件, 统一思想;二是, 进一步学习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让学”教学理念, 转变观念;三是, 进一步学习集体备课规定, 明确要求。特别是重点学习了关于集体备课的相关规定, 明确了集体备课的相关任务, 制定了关于集体备课的相关纪律。

2. 规划要求周密, 检查落实到位。

学校将集体备课教案质量纳入到了教师考核范围, 要求各教研组在工作计划中重点落实集体备课相关要求, 要做到“四定五研五统一”: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研究教学对象、研究教学目标、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学程序、研究课堂作业;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程序、统一当堂作业、统一评价反馈。并要求各教研组成员每月按时上交高质量的集体备课教案。在每月一次的教学六认真月检中, 要求个性备课一定要详实、有效。对听课记录要求做到“三多三少”:多记学法指导和改进建议, 对照高效课堂评价表严把各个环节的评价关;少记机械性板书。多记成功的处理环节、改进环节, 包括课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学生参与情况等;少记套路式课堂环节。多记自己的感悟看法, 如, 课内练习, 检测题的数量、质量是否适当等, 少记抄袭式的作业题目。每个月进行检查定等, 评价结果纳入学校的过程考核。

3. 狠抓“四个环节”, 打造“高效课堂”。

(1) 抓学习, 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前教师认为教学改革, 是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通过认真学习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让学”教学理念、“高效课堂”理论及相关业务书籍, 并进行了长时间的尝试, 教师渐渐认为打造高效课堂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 起到牵引、导向的作用。它应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2) 勤实践, 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进。每学期我校严格落实“人人上一节精品课”活动, 扎实组织高效课堂的评价及研讨活动, 重点进行课堂结构的优化探究。一看学习目标是否明确, 具体, 对自学是否具有引领、指导作用。二看课堂结构是否优化。高效课堂是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并不是教学内容越“多”越好, 也不是越“难”越好, 而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 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看教学内容是否适当, 看教师是否善于精讲, 并使课时由教时向学时转化, 看是否把握好时间安排和学法指导。时间就是效率, 抓紧时间, 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 一堂课一般讲解不宜超过30分钟, 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0分钟, 课堂上要少讲精讲, 多学多练。看教师是否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 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同时课堂上还要学会节约时间, 我校在充分适宜地运用已有的现代教学手段外, 还坚持使用小黑板等传统的教学设备, 节省了训练时抄题的时间。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可以学会的观念。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讲, 解决不了的问题精讲, 遗漏的问题予以补充。对学生的作业依据最大限度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的目标来布置, 包括课内课外作业。

(3) 强合作, 促进教育智慧的分享。认真落实学校的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实化教研活动, 不走过场。听课后, 认真组织评课活动。教师之间毫不保留地针对课堂提自己的看法。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深层次地研讨交流, 实现研修经验共享, 丰富教学方法。将自主、合作、探究贯穿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与研的全过程, 逐步提高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

(4) 重反思, 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我校教师的反思无处不在, 体现在每个人教学的各个环节, 每堂课后通过教学反思, 每月开展研修后的活动反思等, 认真思考课堂教学低效率问题的根本原因,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跟踪听课, 找准课堂教学的个性特长和需改进之处。在不断的反思中学习和进步。通过坚持, 在高效课堂评比活动中达到课堂教学高效标准的教师越来越多, 扭转了过去部分教师教学低效的格局。

三、“问题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效与反思

该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实施以来, 教师的课堂角色发生了明显变化。首先, 教师面对教育新形势普遍感到提高自身素质已经迫在眉睫。其次, 教师集体备课、导学案的设计的实效性显著增强。教师都能认真准备、认真说课, 做出水平较高的课件。现在的课堂开始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场面。“问题链式”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仍存在不少问题, 值得反思: (1) 课堂教学时间明显紧张或不足。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容易提出新问题、发生争论, 所以与教学时间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2)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样的情形下, 教师如何教学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课堂问题教学理论 篇2

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 A.《爱弥儿》 B.《人的教育》 C.《教育漫话》 D.《教育论》 2.“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

A.赞科夫 B.皮亚杰 C.布鲁纳 D.根舍因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4.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

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家长

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检查评定成绩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0.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

A.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之中 B.在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中 C.在学校之外

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一、选择题 1.D 2.A 3.B 4.A 5.B 6.C 7.B 8.D 9.C 10.D 教育教学理论模拟测试题

(二)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A)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一、不定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题号前的括号中;每题2分,共70分)

(A)

1、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和智力与教学效果表现为 的关系。

A、低相关 B、高相关 C、中等程度相关 D、没有相关 E、反比例

(C)

2、学生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课,这是注意的 A、分散 B、转移 C、分配 D、范围 E、分心(C)

3、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这是利用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E、对比性

(C E)

4、“一题多解”属于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敛思维 E、求异思维

(E)

5、能力发展和知识、技能掌握的关系是

A、同步发展 B、能力发展快 C、能力发展慢 D、能力与知识技能无关 E、以上都错(ABC)

6、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隐性知识 E、显性知识

(A)

7、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E、经济和教育没有必然的关系

(ABC)

8、我国的课程一般通过 体现。

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书 E、直观教具

(C D)

9、新课改强调

A、“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B、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 C、师生共成长 D、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E、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CDE)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E、实习作业法

(BCD)

11、新课程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 A、接受学习B、自主学习C、合作学习D、探究学习E、机械学习

(ABCDE)

12、教学组织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现场

教学 E、课堂教学

(ABCDE)

13、教学评价一般应遵循 原则

A、客观性 B、全面性 C、指导性 D、科学性 E、激励性

(ABCD)

14、课外作业的形式主要有

A、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B、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

C、各种书面作业 D、各种实际作业 E、各种体育活动

(ABCDE)

1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说明学生 A、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 B、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C、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D、学生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E、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

(ABCDE)

16、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坚持 A、爱与严格要求结合 B、爱与尊重、信任结合

C、全面关怀学生 D、关爱全体学生 E、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ABC)

1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A、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B、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C、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D、因材施教E、教师的“教育机智”

(ABC)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要向”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D、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E、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

(A)

19、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六艺”是指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语、数、外、生、地、史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师说》、《论衡》 E、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

(ACE)20、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是指

A、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B、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D、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E、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CD)

2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理论即 A、强化理论 B、刺激一一反应理论 C、潜意识 D、人格三分法 E、社会学习理论(AD)

22、注意具有 等特性。

A、指向性 B、稳定性.C、紧张性 D、集中性 E、持久性

(ABCD)

23、衡量记忆力好坏的标准有: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E、深刻性

(ABCD)

24、思维过程可概括为 等过程。

A、分析与综合 B、比较与分类 C、具体化与系统化 D、抽象与概括 E、判断与推理(BDE)

25、下列对气质的看法,正确的是

A、多血质最好 B、气质无好坏 C、气质影响人的工作成就 D、气质主要是遗传的结果 E、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

(CDE)

26、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应从 三个维度去考

虑。

A、言语 B、技能 C、操作 D、内容 E、产物(ABC)

27、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差异。A、类型 B、发展水平C、表现早晚 D、操作技能 E、创新能力

(D)

28、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叫做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效应 D、晕轮效应 E、成见效应

(E)

29、长时记忆主要以 编码为主。

A、物理特征 B、形象特征 C、听觉 D、视觉 E、意义

(ABCD)30、心理学研究认为,遗忘的原因可能是 A、记忆痕迹的消退 B、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 C、受到压抑 D、提取的线索不明显

E、“先快后慢”

(ADE)

31、心理学认为,无论何种问题都具有三个特点,即

A、问题的初始状态 B、问题的提出 C、问题的假设 D、问题的目标状态

E、从原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转换的一系列认知和操作

(E)

22、知识与智力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高 B、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低

C、知识与智力无相关 D、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前提 E、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BCDE)

33、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 等范畴

A、各科内容学 B、研究性学习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信息技术教育

(C)

3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D、已经发展的原有能力 E、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C)

35、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知识(广义的)和技能的关系是:

A、知识与技能是同质的概念 B、技能是能力的表现,而知识不是 C、技能可以用知识来解释

D、知识可以用技能来解释 E、知识和技能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三、分析题(注意:①请你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所掌握的理论对所列的现象进行分析;②请根据自己的类别选做相应的题目。本题20分)●小学老师必答题

“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像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了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极现实的回答。可是,老师也断然认为不对。

请你分析:①为什么会经常出现类似上述的情况? ②老师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

●小学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传统教学中老师只能考虑标准答案,缺乏自主性。这是传统考试制度的不良影响;传统课程只重科学,远离生活;只重知识、技能,轻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评价只重视理性知识的价值,忽视儿童自身的经验:

②新课程评价应该是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应该是“泵”,而不是“筛子”;

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

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评价要带有激励性,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活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

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6.聘任教师的形式有()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不聘 E.辞聘

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9.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10.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A.改变现实、追踪效果 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单项选择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

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劳动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A.十五大;B.十四大;C.十三大;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

8.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2006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A.六三制;

B.双轨制;C.分支型;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A.是同时的;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A.并不重要的时期;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C.没有效果的时期;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p;C.怀特海p;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A.主体;B.客体;C.教的主体;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A.杜威;B.怀特海;C.布鲁纳;D.克伯屈

多项选择题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A.认知领域;B.日常生活领域;C.情感领域;D.动作技能;E.安全领域

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内容的丰富;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C.课程结构的更新;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A.幼儿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E.学历教育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A.四书;B.文法;C.修辞;D.辩证法;E.论语 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A.家庭教育;B.道德教育;C.班级教育;D.学校教育;E.社区教育

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A.方法科学;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

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

A.以业余为主;B.以自学为主;C.以长期为主;D.以短期为主;E.以国外学习为主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

A.无歧视原则;B.提早自立原则;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D.重视能力的培养;E.重视个别差异

课堂问题教学理论 篇3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本文从内容、形式、过程入手,提出并探讨3个问题。

一、高质量地实现教材内容体系向课堂教学体系的转化

课堂教学体系是指以教案为核心的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安排。它是从教材到学生展开的教学活动的中间环节。实现教材内容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搞好课堂教学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做好转化是高校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要做好转化,教师需要抓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认真学习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论线索,确定教学体系的基本取向和中心内容,保证教学体系的统一性。一要以教材组首席专家讲座内容为指导,注重新教材与原有相关教材的区别与联系,以学经典的态度吃透教材;二要围绕教材的基本理论线索,确定教学重点,发现教学难点,设计讨论和互动话题,建立知识题库。

第二,努力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相关文献,熟悉基本理论观点的来龙去脉,保证教学体系的正确性、严谨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每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在不同时期的经典著作中都有相应的表述,只有充分反映这些内容,才能彻底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三,认真学习“共运史”、“党史”,关注时事政治,了解基本理论发展的实践背景,增强教学体系的生动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首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从实践中来、指导实践、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不反映实践就不能说明理论。

第四,及时学习党的最新文件,深入领会中央新精神,赋予教学体系时代性;及时跟踪学术动态,把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教学体系的开放性。

第五,努力构建集正确性、科学性、生动性、丰富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教学团队的现实生长点,是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和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的显著特点为:一是“统一”,即教材统一、要求统一;二是按照上述标准建设高质量课堂教学体系的任务非常繁重。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在同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展开广泛的交流、沟通,最后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每位任课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的过程是一个资源整合、互学共进工作局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集体发展与个人成长协调关系培育的过程,是一个课堂教学活动、考试考核方式走上规范化道路的过程。

二、正确处理讲解、课件、板书的相互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一般专业课相比,它对课堂教学的形式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讲解、课件、板书的相互关系,是提高授课质量的形式上的客观要求。

第一,明确讲解、课件、板书三者在授课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应该发挥的作用。教师讲解是首要的中心环节,课件的制作及运用、板书的设计及展开是讲解的辅助手段。课件的使用是为了增强讲解的条理性、生动性、丰富性;板书的价值在于赋予繁难内容以推导过程,增强讲解的深刻性、逻辑性。总的来说,课件、板书要服务于、服从于讲解,三者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第二,落实讲解、课件、板书的具体内容,避免三者间的重复或矛盾。三者间的重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课件文字繁多,教师讲解变成对课件内容的宣读;二是板书内容为课件内容中的大、小标题的摘抄或直接重复其中的内容;三是讲解过程中撇开课件,另行板书,课件可有可无,课件制作等于做了无用功。以上3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造成课堂教学的烦琐。在内容上,教师要注重讲解、课件、板书三者之间的呼应关系。

第三,突出各自的特点,在讲解、课件、板书各个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教学课件的应用,给讲解、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教师要提高对多环节教学形式的驾驭能力,要极力地扩充讲解内容信息量,否则,讲解被教学课件拉着走,一味地复述课件内容,学生就会感觉乏味,甚至认为把教师的课件下载下来自己看看就可以了,这将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气氛;二是教学课件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板书的功能,板书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具体实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三是课件是作为讲解的辅助手段,在制作上,要做到内容生动并同讲解互补、使用便捷而又节省时间;在使用上,要与讲解协调,避免“拉洋片”式生硬刻板地展示。

总之,好的教学内容凭借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忽视形式问题,一切教学努力都会大打折扣。

三、有效地开展师生互动,活跃教学气氛

师生互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在课堂上,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实践性很强,同时,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初步接受了政治理论教育,因此,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一定感性及理性的课堂参与“储备”,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笔者认为,在师生互动教学环节上,应该注意4点:一是互动是讲解过程的有机组成,是讲解预设的“包袱”,是搞活课堂教学的关节点,不能为互动而互动;二是互动的问题应当涉及关键内容,应富于思索性并需贴近学生的实际;三是教师必须对问题的回答要有充足的准备,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多种反映,只有这样,才能在互动环节上做足文章。从这种意义上说,互动既是对学生的考察,又是对教师的考验;四是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最大程度地调动、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笔者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第一章时,组织学生就“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这是一个关涉第一章乃至整本教材内容的大问题,同时,也是大学生十分关注并且感到困惑的重要问题。笔者首先把近些年来学界的一些观点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就这些观点进行思考、交流、回答,然后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帮助学生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道德价值判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毛泽东同志所作的正确结论上,即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这样,就摆脱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把学生的思想活动真正带入了课堂。

不断深入地探讨教学规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把一些认识成果付诸教学实践。■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

课堂问题教学理论 篇4

1、分组前的准备工作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合理分组是前提。在分组前, 应主要做好准备工作。分组前的准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平台的选择。目前, 蓝墨云班的功能比较强大, 例如, 头脑风暴可以随时进行问题探讨, 随时交流, 集思广益;学生提交前置学习任务后, 教师可以直接在手机上进行评价;二是进行高校的分组, 分组的方法主要有:第一, 对于老生, 教师可以通过其它任课老师或辅导员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情况;也可以借鉴采用原有的分组;第二, 对于新生来说, 也有一些办法可供大家参考。例如, 通过课堂的教学互动了解学生情况;设计问卷调查, 对学生的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一个临时分组, 以后再根据出现的一些问题, 对小组成员进行微调。这是建立一个高效率小组的前提。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合班教学, 人数较多, 因此, 最好选定一位助教, 协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2、分组的原则

简单来说, 科学的分组应本着“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分组时应考虑到每组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条件基本相当。“同组异质”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可以实现小组内互通有无、优势互补, 更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异组同质”有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

3、明确小组成员分工

小组成员的构成应包括小组长、记录员、观察员、发言人等, 各成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人人参与小组管理。小组成员实行“职务轮换制”。

4、小组建设

科学分组后, 小组建设是增强小组凝聚力的重要基石。因为我们讲授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 所以在小组建设过程中, 还要特别关注小组成员良好道德素养的养成。因此,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 小组合作学习中就要把握好这样几个方面:第一, 小组成员要学会倾听, 尊重对方、理解对方, 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 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第二, 有效沟通;第三, 学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 学会反思自身及小组的不足,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建设过程中, 小组的文化建设十分重要。它能给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小组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主要有:确定一个积极向上、有个性、有创意的组名, 选择名言警句、格言作为组训, 选择朗朗上口的小组口号 (队呼) , 制定一个合乎实际的小组奋斗目标, 由小组成员民主制定小组规章制度, 利用蓝墨云班平台宣传小组文化建设成果。例如依托蓝墨云班教学平台, 设置了文化社区这个栏目, 文化社区主要有以下的一些活动, 例如每周请每组同学推荐一篇好的有关思想道德修养的文章 (当然这篇文章是要老师先过目的) , 课堂风采 (用来展示同学们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 , 热点探讨 (探讨我们的一些拓展问题) 。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在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对于教师而言, 更应该成为倾听者和指引着,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教师应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一方面, 要保证问题是有效提问, 而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不是为了小组合作学习而提问。另一方面, 教师在课前, 应吃透教材内容, 尽量提出一些有难度或者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避免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 在书本中就能够找到答案;第二, 课堂中教师应尽量减少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要迅速进行组织整理, 并结合自己准备的教学设计, 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和分析;课堂上要尽可能让学生相互回答、点评, 也可以以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及引导学生讨论释疑。第三, 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内容, 确定在什么情况下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适, 切忌一有问题就讨论, 避免小组讨论的随意性;第四,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仔细观察、适时介入、及时调控。例如教师在每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 可每次讨论全程参与到一个小组中, 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存在问题并尽力给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翻转课堂的课堂效果, 更会影响到学生下一次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评价机制方面, 也需要把握这样几个问题:第一, 及时评价非常重要。及时评价不仅包括课上当学生表现好时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 还包括及时公布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绩。例如, 每一周或两周, 最长不超过两周公布一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绩, 这样对于成绩暂时落后的小组来说是督促和激励;第二, 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要。当然,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自评, 组间互评, 组内互评也很重要。一般来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学生自评以及组内互评是这样操作的: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 我会让每个小组的观察员来简短地说一说小组同学的发言是否积极, 在这个过程中谁表现得最好, 为什么?组间互评是这样来操作的:一般是在其它小组回答完毕后, 请其它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并且最好能够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当有小组成员发言的时候, 其它小组成员不注意听, 无为的情况;第三,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还应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 以利于各小组之间合理有序地开展竞争。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较以往学习效果显著, 有较大提升或者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能够提出有创意的想法等, 可酌情适当加分;小组成员出勤情况、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如出现玩手机、睡觉等现象, 可酌情减分。第四, 关注小组中的“后进生”。通过个别谈话、让后进生担任课程的助教等方式提升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较为关键的环节, 也是翻转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载体。本文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为例, 从小组的构建,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探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有效课堂教学理论学习讲座讲稿 篇5

项城市第一实验小学 王瑜

讲稿提纲: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1、关于有效性的比喻

2、有效教学的概念

3、评价有效课堂的三个方面

二、克服低效和无效课堂

三、实现有效教学

1、学生起点

2、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

4、教学方法

5、教学心态

6、教学反思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的人要问:现在提出有效教学,那我们以往的教学就无效了?答案:否!任何一件新生事物出现以前,都有它的背景。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也如此,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90年代初期,提出:又快又好地发展;90年代末期,提出又好又快地发展;如今又提出科学发展。就拿教育来说,先是恢复高考,然后提出注重双基,随后又提出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教育,2003年又提出课程改革等等,都有它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为了克服部分地区、部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低效甚至无效现象,让教育事业科学地发展,提出有效教学概念。

1、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那么,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谁掰的多;第三,在穿越的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这就是企业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长期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学习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显然,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习时间是前提,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而学习体验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结果。总之,考察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是教学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2、有效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3、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三个方面:

(1)教师在课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

(2)教师在课堂结束后清楚自己教了什么

(3)学生清楚自己学到了什么

二、无效教学的表现有哪些?

1、三维目标的割裂

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认识人民币》 „„

师:刚才小朋友说课余时间有的喜欢下棋,有的喜欢看书,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唱歌,知道老师工作了一天后回到家里喜欢干什么吗? 生1:烧饭。生2:看书。生3:睡觉。生4:看电视。

师:××小朋友真聪明猜对了。老师最喜欢看动画片了,你们喜欢吗?

生(齐声):喜欢。

师:谁来说说你喜欢看哪些动画片? 生1:黑猫警长。

生2:猫和老鼠。

„„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好看的动画片,想看吗?现在就一起来欣赏。(课件演示“小兔当家”的动画故事:妈妈不在家,小兔当家,先到超市买食品,付钱;又去菜场给妈妈买菜,付钱;投币乘公共汽车回家;最后把剩下的零钱放进储蓄罐。)

其二,“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一位教师教学《妈妈,不要送伞来》,这是一首浅显有趣的儿童诗:不要送伞来,妈妈,/我喜欢在小雨中/慢悠悠地走回家。我喜欢细细的雨丝/对我悄悄说话。/不要送伞来,妈妈,/我喜欢头上顶着/外衣裹住的书包/,变成大雨里机灵的小鹿,/在五彩的伞群里奔跑。/妈妈,我懂得你的爱,/但我不是小糖人,/雨点不会把我淋坏。/我像街边的小树,/风雨中更加勇敢、欢快。

课堂上,孩子们读着这些活泼的文字都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朗读完了之后,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想打水仗;想数雨点;想让细雨淋湿全身,真是舒服极了„„但是老师却渐渐皱起了眉头,显然这些都不是她期待的答案。孩子们仍然眉飞色舞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老师终于忍不住了,她再次提示:请大家再想想,要想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来!孩子们还是不解其意,于是老师干脆说破:你们知道自主自立吗?现在大家再想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孩子们恍然大悟,课堂立刻变成了表彰自强自立事迹的汇报会:自己叠被子、自己洗袜子、自己擦桌子、自己洗碗筷、自己收拾书包„„老师笑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至此终于不偏不倚地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临下课时老师还不忘鼓励一下孩子们:大家真聪明,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学会自立自强,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仔细想想,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课堂里还真不少见。我们的课堂很多都缺乏童趣、排斥童趣,童心和童趣大多数时候是“自讨没趣”。轻松的雨中漫步是多么可贵的童年经历,但是因为与“主题思想”无关就不能想入非非;雨丝的悄悄话多么令人神往,但是如果无关于“教学目标”就要修枝减叶;在细雨中如小鹿一般奔跑,欢乐的童心如此触手可及,但是因为与思想教育无关,只好草草忽略。

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2.教学内容的泛化

课程资源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我们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比如有的语文课丧失自我学科的特点,异化为生物课、历史课、物理课、文化课、思维课、班会课等;有的语文课忽视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的分析,高唱人文主义,教学内容虚泛、空洞;有的教师急于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课文的时间得不到基本的保证。在数学课上,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

上课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问:小朋友们,知道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吗?

学生急忙举手回答:“零”。

老师似乎不满意这个回答,暗示他坐下。启发道:谁再动动脑筋,0又像什么?

生2:像轮胎。

老师:你真会动脑筋,想得非常好。

生3:“0”像太阳。

生4:“0”像十五的月亮。

生5:“0”像西瓜。

……

与此同时,教室里的学生都是抡起手臂把桌子敲得震山响,纷纷抢着发言,各种想象应有尽有。老师分别予以表扬,表扬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

活跃的课堂的气氛持续了将近20分钟。学生所描述的都是有关“0”像什么。

即将下课,老师进行着课堂小结。

老师:小朋友们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

生1:我们学习了“0”,我知道“0”像鸡蛋、像地球、还像„„

学生还想说,老师马上暗示他坐下,让其他的学生回答。

生2:我知道了“0”像太阳。

生3:我还知道“0”像车轮胎。

连续叫了4个学生,学生的回答都是“0”像什么。老师只能作罢,草草说了有关“0”的作用与意义,就宣布下课了。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堂很热闹的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注重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启发,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这堂十分贴近生活的数学课虽然有以上优点,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堂课明显偏离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知识”几乎成了生活例子的附庸。3.教学活动的形式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学生的“自主”变成“自流”,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的帮助;还表现在学生的合作学习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形式化倾向严重,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缺乏探究精神和质疑精神。有的研究者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也是这个道理。

4.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对应,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显然,只有高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我们的教学实际来看,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学习潜力)。从具体一节课来说,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掌握的,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师帮助才能掌握的。有的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教师常常花很多时间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学习责任感的形成。一位文学教授曾经指责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重要原因,就是语文老师的解读思维活动与学生同在一个层次上,他要讲的不用讲学生就已经明白,即便这个时候老师明智地采用提问式,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这仍然是浪费教学资源。因为这对学生来说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教师讲授往往只是对文本信息的重复性归结,是学生已经懂得的“真理”,学生不能从老师那里摄取任何有效的能够生成思维能力的养份。

5.预设和生成的冲突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是,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力,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则是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使教学计划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三、努力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实现有效教学

(一)学生起点

研究学生的起点,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和保持儿童视角。

1、了解学生的学习

如果我们承认教师的职责是更有效率地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只是关注教学技巧,那么,“认识学生”与“认识学生的学习”就成为教师首先要完成的任务。要认识学生,要认识学生的学习,这不仅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爱心,还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理性,因为认识一个人比读懂一本书要困难得多。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考虑以下这些问题:

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②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

③哪些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④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卓有成效的李镇西老师说:对一篇课文来说,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老师学。因此,要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无论备课还是上课,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以前的课堂教学,有些老师往往是先抛出一两个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所谓“牵牛鼻子”,然后组织研讨,在研讨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的立足点是教师,而非学生。能不能让学生先提问?能不能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能不能从学生的疑问开始我们的教学?

教师在执教结束后,仍然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再研究,以反思自己的教学:

①是否已经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②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

③是否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

④是否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活动机会?

⑤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2、保持儿童视角

在“第二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上,来自台湾的方素珍老师为三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好玩好看的儿童诗》。

方老师的开场白是:“有人叫我花婆婆,也有人叫我方婆婆,有人叫我方阿姨,也可以叫我小方阿姨,只要不要叫我老方就好,因为听起来好老哦!”

接着就直奔主题:“什么叫儿童诗呢?”方老师出示幻灯片:凡是大人或小朋友写的、适合儿童阅读的诗都可以成为儿童诗,简称童诗。童诗的形式、排列都很自由,不一定要加标点符号。

“我们来看一首诗,”老师边说边出示另一张灯片说,“这首诗好像有意象哦!意象是什么?听起来好难。简单说,就是诗中的感情或想法,透过文字,让读者看了在心里就会浮现画面,这就是‘象’。这是一首小朋友写的作品,湖水的《湖》:

好大的一面镜子,/蝴蝶飞过来/照一照,/看看衣服美不美/看看身材好不好?/一只青蛙跳过来,/打破了镜子,/蝴蝶急得大声叫/我的衣服破了!/我的衣服破了!”

这个时候,每个孩子都竖着耳朵听。台下一千多人也都鸦雀无声——多长时间没有听到过这样有趣的文字了。

方老师接着说:“老师在念的时候,你脑子里有没有这样的想法:一只蝴蝶飞过来,对着镜子开始照,哎呀,我最近是不是这儿胖了点,这里是不是长了一颗青春痘,翅膀是不是很漂亮啊。可是一只青蛙跳了过来,打破了镜子,真是大煞风景。这样就有画面了,对不对?这就是意象,就是你心里的想法用文字写出来,让读者看到了。”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意象,方老师又举了一首“好玩的数字诗”,大意是:6跟9玩踩气球的游戏,一不小心,6脚上的气球被踩破了,6不服气地大叫:你怎么可以把气球系在头上!

方老师说:“各位想一想,为什么6说9把气球绑在了头上?注意看6跟9,是不是6那个‘气球’比较低,看起来像是绑在脚上,9看上去像是绑在头上?这就是数学诗。好玩吧?”

这时台上的学生分明有些兴奋了。

方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试试看,我们用3和0写一首数字诗。”暂时没有学生回应。方老师又说:“想一想,3像什么?”“弓。”“很好!0又像什么呢?”“鸡蛋。”“好,如果我说3和0要赛跑,谁会赢?”“我觉得鸡蛋会赢。”“为什么?”“因为0会滚。”“3不会滚,就一定会输吗?这位帅哥,你觉得3像什么?” “像海鸥。”“太好了!3像海鸥,0像鸡蛋,所以——”“海鸥会飞,鸡蛋不会飞,海鸥比鸡蛋快。”

方老师说:“你看,我只跟你们说3和0,可是你们的脑子里面已经开始想象,有了很漂亮的画面出现了。这就是数字诗。我们再看下面一个。”

接着是:2/3青蛙=(蝌蚪)1/2W=(飞行的雁群)

两个答案都被学生准确无误地猜出。

随后是比较难的数学诗:

清新的空气+微微泛红的枫叶+猫儿的一身厚毛=(秋天的信号)

田园-收获=(大地睡着了)

许多六角形×冰冻的花边=(鹅毛大雪)

一个学生提出答案是“松树”,方老师马上说:“这是我今天听到的一个很美的答案。”

脚-鞋袜+草地=(光脚丫子的快乐)。

每一首诗,学生都兴致勃勃地猜着,虽然不一定能说出完美的答案,但是他们禁锢的想象力已经被打开。“0+0会变成什么?”小手如林般举着。“眼睛。”“鼻孔。”“0+0+0呢?”“冰糖葫芦。”“一个喷嚏加一个喷嚏再加一个喷嚏,那肯定是感冒了。我如果说嘎嘎嘎,再说嘎嘎嘎,再说嘎嘎嘎,你说是会什么?”“一群鸭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大家都很厉害,所以给自己拍拍手。”台上一阵兴奋的掌声。

接下来依次是图像诗(把诗排列得像某种与意象相关的图案)、童话诗(诗中要有童话故事)、抒情诗。每一种诗,都有非常有趣的作品,带给学生们无穷的乐趣。比如写学生打瞌睡的:“一条条瞌睡虫/徐徐缓缓/慢慢爬进我的耳中/老师的声音变得朦朦胧胧/悄悄地爬上额头/鼻尖和眉头和鼻孔/老师/请原谅我/眼皮越来越重/都爬满瞌睡虫”。不仅内容富有童趣,而且整首诗排列成瞌睡虫爬上人的鼻子的样子,非常可爱。

又比如抒情诗《拜访》:“外婆的家/在荒野中/邻居都不往来/大家都很孤单/常常我陪妈妈/来看外婆/端出饭菜/插上黄菊花/妈妈点了香/告诉外婆/我们来了/外婆没回答/我们静静的看着/等着/香短了/外婆吃饱了/我问妈妈/菜都没动/外婆怎么饱了/妈妈说外婆舍不得吃/统统留给我/妈妈提起篮子/牵着我/我回头看看/菊花在风里摇摇摆摆/是外婆向我说再见吗?”

这首诗是哀伤的,但却用了儿童的视角、口吻来叙述,悲哀与有趣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既能为儿童所接受,又不失打动人心的纯真力量。

课的最后是让孩子们“演诗”。这首诗是《明天要远足》:翻过来„„/哎!/睡不着,/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翻过去„„/哎!/睡不着,/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翻过来„„/翻过去„„/哎!/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所有的学生都离开了座位,台上顿时热闹极了。方老师一边念诗,一边指导学生表演。每个人都认真地翻过来翻过去,发出夸张的叹息,仿佛自己就是诗中的孩子一样。

就这样,在玩儿一样的学习中,学生欣赏了十多首儿童诗,还参与了童诗的创作。诗歌学习原来可以这样轻松有趣!语文课原来可以如此紧紧贴近儿童的想象世界!教学原来可以这样可爱而又不迷失方向!唯有保持儿童视角,才能获得这样美丽的课堂。

(二)研究教学目标

我们对教学目标的思考可以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①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②知识技能的目标是否清晰?

③思维与情感的目标是否突出重点?

④上课的过程中是否体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⑤上课过程中有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从理论上讲,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是统一的,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兴趣浓厚了、自信心提高了,自然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反过来,知识技能达到较高水平当然也有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但为什么落实到具体的一节课时,我们却常常感觉到三维目标难以统一呢?因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重视的是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的是结果,它们存在时空上的竞争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一种课堂评价的习惯,认为每一节课都应该有完善的教学目标。所以,每个教师在备课时总要制定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如知识技能的目标、方法过程的目标以及情感态度的目标。如果少了某一方面的目标,往往会被认定为是有缺憾的,在公开观摩课与各类教学比赛课上这一要求更为严格。同时,还要追求过程的完美性。不论是课的导入阶段,还是课的结束阶段,都需要做到滴水不漏,尽善尽美。但不少听课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完全按公开课的过程照搬,没有两三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可能消化这一“教学过程”。当然,对一节课而言,也不排除有些优秀教师的巧妙设计、精湛艺术,使教学过程能够比较好地体现三维目标。但对一般的教师而言,要求日常每一节课都达到这一要求应该说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当前,在课堂提倡生成性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一两个问题的提出,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来解决。因此,对每一节具体的课来说,我们不应要求十全十美,而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师教学的特点,突出三维目标中某一方面目标的实现情况来评判一节课的优劣。

李镇西老师认为,有的课充满了知识与能力的讲授与训练,便被指责为“语文课的人文精神荡然无存”;有的课充满了思想与情感的激荡与流淌,便被批评为“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主题班会课”。把语文课上得既有知识、能力,又有思想、感情,偶尔上一堂这样的“全面”的课是可以的,但不太可能每堂课都如此。因此,我们要着眼于整个学习阶段当中给学生一生有用的语文素养,而不是某一堂课的面面俱到。只要是从文本出发,从语言出发,无论训练还是熏陶,都是语文课。

(三)研究教学内容

研究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研究教材,用教材教;第二是拓展教学资源。

研究教材,首先看教师能否恰当地处理教材,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

有一节民族民间体育课——“竹杠舞”,执教老师自开始上课至教学任务完成,始终以“竹杠舞”的节奏为主线。教授主教材前,先听“竹杠舞”的音乐,并提示学生注意节奏;进入主教材教学时,执教者并不急于让学生进行实际练习——击打竹杠、跳跃竹杠,而让学生在固定的竹杠间,按节奏进行跳跃竹杠练习;在熟练掌握跳跃竹杠的节奏后,再进行击打竹杠的节奏练习;最后,让学生进行击打竹杠、跳跃竹杠的实际综合练习。观察本节课教学效果,只有两位学生(全班47人)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即96%的学生熟练掌握“竹杠舞”的跳跃技能和方法。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深入地研究了教材,确定以“竹杠舞的节奏”为主要教学内容,整节课都围绕“竹杠舞的节奏”进行设计,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恰当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用审视的目光来对待教材,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进行认同或标新立异,给学生提供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

(四)研究教学方法

我们先来了解一个研究成果——“学习效果与学习方式的关系”。这个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认知的贡献是不同的,我们应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小学教育面对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教师要注重处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虽然这种论述未免过于绝对,但的确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实物、图像、操作、表演、活动、语言来创设教学情境。

在理科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可以使许多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直观。

文科的教学则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一位教师教学《守株待兔》,很快就教完,可学生并不理解其寓意。这时教师灵机一动,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闭目打坐,让学生“劝”自己。学生兴致倍增,纷纷劝起老师来:“老师,你等不到兔子啦”„„“老师,再等下去你会饿死的!”老师还模仿守株待兔者的口气和学生争辩。学生越劝说,兴致越高,就越深刻地理解这篇寓言的意思。教学中除教师表演外,还可让学生表演,学生表演有独特的教学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实际上,儿童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语文教材中有些篇幅戏剧因素浓厚,语言的动作性强,教师要善于把它们改编成小品或课本剧,让学生走进课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在“动”与“乐”中把握课文内蕴,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注重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课堂因此有了活力,有了效率,但是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我们来看下面的两个课例。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分类”教学片段的案例:

案例A:

教室被布置成了超市的样子。三个大柜子头尾相接,紧贴着墙壁立在教室的一侧,还有三个箱子被摆到了讲台上:第一个箱子里放满了各种各样崭新的玩具,杂乱无章;第二个箱子里堆放的是一些带有包装袋的小食品,如薯条、巧克力等,品种繁多,数量也不少;第三个箱子里杂乱地装满了新鲜的水果,有苹果、橘子、香蕉等。如此“壮观”的场面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真实的场景、真实的物品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激情,加上授课教师的精心引导,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收到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评课时,大多数听课教师对执教者的精心构思、大胆设计,对学生的优异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也有几位教师抱怨说:“这样的课看上去是不错,可真到了实际教学中,我们能用吗?这些东西得花多少钱呀!”后来,通过与执教者交流了解到,柜子是学校出面从附近的家具市场里租来的,玩具和小食品则是执教者前几天刚从超市采购的,学校会报销。

案例B:

上课伊始,老师用饱含童趣的语言对学生说:“像你们一样,小熊齐齐也刚上一年级。有一天上课的时候,大象老师让同学们拿出数学练习本做题,齐齐翻来覆去地在书包里找,却怎么也找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你们认为会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可能是齐齐书包里的东西太多了。”“可能他很粗心,没有认真找。”“也可能是他书包里的东西太乱了。”老师把自己预先准备好的书包拿了出来,并打开说:“这就是齐齐的书包。大家看看,你有什么感觉?”“太乱了,怪不得他找不到要找的东西!”“齐齐应该把自己的东西摆放整齐!”“最好一种放在一块,那样就好找了!”接着学生的话,老师说道:“也就是应该把书包里的东西一类一类地摆放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类’(板书)。大家能不能帮帮小熊齐齐?”学生们自然是热烈响应。老师请几个学生把齐齐书包里的书动手分了分,并说出自己分类的依据。接下来是让每个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在此基础上,全班又进行了一次“看谁找得快”的找物品比赛。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学生的生活经验迅速释放出来:超市里商品的摆放、书店里书籍的归类、农贸市场里购物区的划分、家里衣服的叠放、冰箱里食品的贮藏,等等。你一言,我一语,孩子们豁然开朗:原来分类在生活中竟应用得如此广泛!——这是他们以前从未察觉到的。从孩子们欢快的表情中不难发现,他们觉得数学真是太有意思了!

在案例A和案例B中,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都能深深吸引学生,学生们热情参与、积极动手、踊跃发言,营造出了浓郁的学习气氛,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两者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大为不同,案例A刻意追求真实,显得铺张奢华;案例B则力求朴素亲切,显得简易实用。在案例A中,尽管学生是如此地喜欢、投入,但是细细加以分析,就会发现,这主要缘于场面宏大、物品真实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而数学知识带给学生的内心喜悦和思维触动就明显减弱多了。而且,这样的问题情境流露出一种“贵族化”倾向,使得个别老师得出如下片面的认识:我上的课之所以学生不喜欢,教学效果差,主要是因为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资源匮乏,我们无力营造让学生兴奋的漂亮场景。

案例B可以算是对这种片面认识的一个有效回应:一个装了些书本、文具的普通书包,同样能引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解决身边的问题、自己的问题中,把分类的知识逐步建构起来,体验深切,理解到位。而让人特别欣喜的是,这样的方式更容易激发、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学生的关注点不会更多地停留在非数学的东西上。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分类的例子,虽然并未真的去找,只是想想、说说,但却能够达到唤醒学生已有经验、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眼光的目的。

同样是讲“分类”,一位在村小工作的教师创设的是“分粮食”、“分豆子”的问题情境,一位爱好体育的教师把学生带到学校的体育器械室里,整理各种活动用球,还有的老师让学生把捡到的树叶分类并粘贴成美丽的图画,虽然问题情境各不相同,但学生们一样学在其中,乐此不疲。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事实上,当我们一方面抱怨条件简陋而无法开发丰富资源时,另一方面却浪费着身边的基础资源,如教师自身、学生、课文的插图等。也许这些资源不够突出、不够现代,但却易于开发,使用便捷,效果也不错。关于教学情境,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积极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心态

在教学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心理支持,也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体验工作愉悦的必要条件。这里我们主要交流两个方面:悦纳生成和善待错误。

1、悦纳生成

课堂动态生成包括:有预设的生成,也有非预设的生成;有问题的生成,也有答案的生成;有教师的生成,也有学生的生成;有积极的生成,也有消极的、干扰性的生成。“在教学预设时,我们必须明确地知道出发点和目标,对于过程,我们无法预测,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可能有几个补给站。”备课要精心,但不要精细,要为课堂的动态生成留足空间。

2、善待错误

学生一次不经意的出错,在教师有意识地利用之下,成为了学生拓展知识的起点,这不能不说是错误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在许多学科的教学中,类似这样的让错误转变成知识拓展的机会应该会有很多,只要老师们留心发掘,把握时机,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六)教学反思

“一个教师教十年书未必能成名师,但如果能坚持写十年的教学反思,则必成名师无疑。” 如果我们愿意把教育教学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如果我们想要在这个工作中获取幸福和满足,就必须把我们的日常教学改造成“反思性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请老师们时常思考以下的问题:

(1)我为什么要反思?

最简单的理由是没有反思的行动是近乎本能的,没有反思的行动在时间的长河中只会无限地重复而无法超越自身,这不符合人类进步的追求。之所以要反思是因为不甘于平庸,反思性教学可以促进教师成为实践型、专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

(2)我什么时候开始反思?

答案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反思”。具体地讲,教学过程前、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后,教师都可以进行反思。反思并不是一种在技术层面上很艰难的事情,关键是意识和习惯。

(3)我反思什么?

第一是自己的教学行动,具体分为目的和手段;第二是教学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我怎样做才算是反思?

只要能做到谨慎进行教学决策,充分关注教学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总结,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已经在进行反思性教学了。

(5)我做了什么?

我是怎样进行教学决策的,是怎样组织教学的,是怎样表达知识的,是怎样评价学生的,等等。只要能够如实陈述就可以了。

(6)我所做的有效吗?

教师应该在“目的——手段”思维中进行教学反思。是否存在错误的行动?是否存在无效的行动?是否存在低效的行动?

(7)我所做的合理吗?

目的的实现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教育拒绝“不择手段”。其合理性标准有二:科学的标准和道德的标准。科学的标准在于衡量教师的教学操作是否遵循了人的心理规律和教学活动自身的规律。道德的标准是一个人生价值的问题,按照道德标准反思教学的过程,得益的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还会带来教师人生境界的提高。

(8)我还能怎样做?

课堂问题教学理论 篇6

关键词:体育理论;体育教学;体育教师;体育成绩;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60-01

体育理论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理论教学,是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不少体育教师只重视实践课,忽视理论课,致使一些体育教师对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平时也很少安排理论课,长期下去造成了不良影响,最终导致一些学生不能运用理论去指导技能技术正确的发挥,因而体育成绩不能真正得到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体育教师应如何重视理论教学,笔者有如下浅见与同仁共勉。

一、要重视理论课教学

首先要重视理论课的教学,以促进体育教师认真学习理论,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理论课教学进行考核,以促进教师持之以恒地学习理论。 过去,不少体育教师把体育教学的任务都局限在传授运动技术与锻炼身体上,而忽略了在全面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要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给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保健知识,美学知识,社会学多方面的知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体育就是体质教育,因而体育教学变成了单纯的身体锻炼,这种观念之所以片面,一方面是夸大了学校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忽视了体育理论教学在心理、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因而,把体育教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近期效益方面,即增强体质的方法和手段上,而忽视了知识课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不仅要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教育,这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师加强对理论教材的钻研,提高自己的知识索养,这主要靠平时学习,多看报纸、电视体育节目,多积累体育信息和资料,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体育理论的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为一体,提高知识课的透明度。

二、要用理论指导实践

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对学生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认真备课,从写教案到登台上课的各个环节,都要力求精益求精。板书布局有科学性、合理性,字迹要端正。语句要通顺,这需要体育教师长期不断的实践和学习,在现有的体育教师队伍中,有部分体育教师的水平难以达到体育理论知识课的教学要求,存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所以知识课只能照本宣读,内容肤浅,不成系统或搞“一言堂”,七拼八凑,随心所欲,教师要克服或防止理论课上出现的这种弊端。

例如:我在给学生上理论课时,谈到“体育与美的素养”时,在言语上用美的语言来进行传授,以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板书设计上从审美的角度,设计多种新颖的图形,线条清晰,井然有序,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耳目一新的美感。讲到“姿态美”这部分时,首先告诉学生姿态对青少年形成健美体态的重要性。引用我国谚语“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在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站、坐、走中渡过。一个人健美姿势的形成可以说始于正确的站、坐、走。现在看看同学们爬在桌子上听课,这种姿态是不是不正确,不美呢?然而这种不正确、不美姿态同学们却带进课堂。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坐姿呢?应该是躯干正直,肩平头下,眼向前看,两手轻轻放在腿上,腰背贴着椅背,两腿曲,两脚平列踏地,给人以自然舒适的感觉。当学生们听完正确的坐姿后,都以最快的速度摆正了自己的坐姿,把美的坐姿展现在老师面前,这堂课结合理论后教学效果好,也给学生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三、要提高科研的能力

现在的学校教育已开始冲破学校围墙的束缚,采用多种途径,多种功能,多种形式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我们要培养学生因地制宜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意识和兴趣。教师必须加强知识课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把理论课提高到一定高度,并不断提高自己科研的能力。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下列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1、积极参加现代体育理论和体育科研方法的培训。进入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也因此得到不断加强,我们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来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意识,了解体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体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

2、聆听专家、学者关于体育科研的讲座或报告。体育专家和学者不但站在了体育科研的最前沿,而且他们也具有很强的体育科研能力和丰富的体育科研经验,他们进行的各种关于体育科研的讲座或报告,能有效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

3、定期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学论文。定期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学论文是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体育教师就必须要学会整理、分析大量的资料,并对观点材料进行思考,要学会将理论信息资料和上课实践经验积累进行有机的整合;另外,体育教师在撰写论文时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

4、学会选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体育科研工作是一项一环扣一环的系统工程。学会选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学会并掌握了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亲身体验和感受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我们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学校体育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素质,特别是年轻教师,虽然专业技术好,但知识面窄,理论水平较低,科研能力差,做新课改的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理论,了解新信息,树立新观念,掌握新方法,全面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使其从技术教学型转变为科研教学型。因而,体育理论教师必须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为更好的搞好体育教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体育教师如何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教师论文中心[OL].互联网.

[2] 刘勇.体育教师如何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科学大众.科学教育研究2010.3.

军事理论课堂教学评估 篇7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堂教学,评估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规定, 很多普通高校将军事理论课程作为了在校学生的必修课, 随着《大纲》的进一步修订, 对教学内容及方法要求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规定, 这也引发了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改革, 对于改革的效果, 需要进行相关的教学评估才能做出直观准确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估是一种有效的信息反馈手段, 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可以帮助教师克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 对于增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及效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果能够将课堂教学评估与课堂教学实现一体化, 能够极大的促进军事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文将针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特点, 提出几种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评估方法, 并分析比较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

一、军事理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估时, 应该包含两方面的评估内容, 即:对教师的教的活动的评估以及对学生学的活动的评估, 而教学评估工作中, 实施评估的工作人员应该是主体, 被评估的对象作为客体。课堂的教学目标是统领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 它是指教师采用合适的教材, 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及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应该具备足够的能力及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相比较而言, 课堂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由此可以看出, 课堂教学评价的客体应该是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材以及教师的自身素质能力, 课堂教学评估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同行教师、教师本人以及教学管理者, 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进行评估时, 评估的主体应该由以上的各主体共同组成, 这些主体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各个角度的全方位的评价, 每一种评价都能够很好的反映出课堂的真实状态。

二、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评估方法

1、以考试结果为依据的宏观上的评估

军事理论课是一门基础性的必修课程, 开设此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军事常识, 开拓学生的军事视野, 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 属于一种思想教育类的课程,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以考试的结果来进行评价, 这是一种非典型的评估研究方法, 在考核的过程中要注意考试难度的设置, 不能设置的题目过于简单, 不能很好的反映出学习的成果, 考试中的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客观性的题目可以直接从教材中选取, 而对于论述题、辨析题等主观性的题目是要进行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 不应该在教材中直接寻找答案, 课堂教学的教学成果在很多方面都能体现, 仅仅以考试结果评估并不能全面的体现教学成果, 需要结合其他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

2、学生的互相评价

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敏感度, 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的互评, 以肯定及鼓励为主, 能够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种评价方式的运用需要教师能够把握合适的时机, 同时要能够选择合适的教学对象, 采用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很好优化课堂气氛, 能够成功的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感及亲和力, 同时也是为了寻找学生之间的共性问题, 从而进行解答,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这样的提问:某某同学对于刚才的问题的理解怎么样?同学的肯定会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3、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能够更详细、更全面的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问卷调查可以分为学生问卷及教师问卷两种, 这里举例阐述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评价所设计的问卷调查内容, 针对军事理论教学的特点, 提出以下几种调查问题: (1)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现代的教学方法中, 哪一种方法更能吸引学生?教学效果更好? (2) 怎么样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怎样才能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4) 怎样使课堂教学更有趣? (5) 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 在哪些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6) 给学生提供的实例能否改善军事理论教学?

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时, 为了保证评价的真实性, 准确性, 防止学生为了“讨好”教师进行虚假的评价, 问卷调查可以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 这样不仅简明易行, 还省时省力;学校的管理者在进行教师的课堂评价时, 可以针对课堂效果、课堂管理、课堂结构、课堂内容、课堂教学方法的某一方面进行评价。

4、学生的课堂评价

学生的课堂评价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需要在一定的学习阶段来开始评价, 例如可以在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进行, 以便于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情况有一个很好的掌握, 通过学生的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总结工作中的不足, 从学生的直接反馈上, 教师可以明确自己的教学效果,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5、各种评估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学生课堂评价的优点是教师可以直接的了解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缺点是教师从学生的主观反馈上来确定课堂的效果, 由于主观性太强, 不能准确的反应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进行问卷调查时, 容易出现学生为了“讨好”教师而故意提高评价的情况;学生的互评能够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感, 但在评价时, 有些学生存在盲目跟风的情况;以考试结果来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 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不能全面的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教学应用中, 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就要注意几种方式的结合。

结束语

军事理论课程是高校的基础类课程, 在改革的过程中, 要知晓改革的成果, 就需要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不管何种评价方法, 对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估都要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 进行直观准确的评估, 这样才有利于军事理论教学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秀琴.军事理论课堂教学评估[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12 (18) .

关于课堂教学变革的理论思考 篇8

1. 教师的职责相对不变

教师的职责相对不变, 变的是如何促使教师尽职尽责。唐代思想家韩愈在其名篇《师说》中指出:“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时至今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无论古代还是现代, 简言之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区别在于教何书、育何人、怎样教书与育人。

在教师专业化快速推进的当下, 教师完成教书的任务似乎已不是问题, 因为教师的学历越来越高, 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越来越丰富, 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 这些都为教师“学术性知识”和“师范性知识”的获得提供了丰富的途径, 于教书职责易于完成而言, 教师育人职责的完成似乎存有问题, 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因为育人并不能像教书那样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模仿性。教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却依然难以解决, 而这无疑是教师在完成教书任务、面临育人职责时的巨大挑战。正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所一再强调的“教育性教学”, 即没有无教育的教学, 也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教育的根本特征就是教育性, 这个教育性又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方面。所以, 没有育人的教育就等于取消了教育。因此, 教书育人是教师永恒的使命与神圣的职责。无论课堂教学如何变革, 教师这一称谓永远与教书育人的职责相伴。

2. 学生的发展相对不变

学生的发展相对不变, 变的是促进学生什么发展, 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 促进学生发展到什么程度。

促进学生的什么发展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协调的、和谐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应是扬长避短的, 应是合格加特长的。这个合格与特长, 尤其是特长是内有的、引导的, 而不是外加的、强迫的。正如孟子所云:“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 弗思耳矣。”

如何促进学生发展呢?学生是一群有着发展的连续性与突变性、发展的阶段性与个体差异性等特征的特殊群体, 是一个个充满无限发展可能的鲜活生命体。每一个学生都会拥有不同的禀赋和个性特征;每个学生的发展在来源上有先天、后天之别, 在出现程序上有初始、后继之别, 在阶段上有共性、个性之别, 在内容性质上有自然与社会之别, 在载体上有身体、心理之别等。每个学生都是复杂唯一的个体, 教师面对的则是这些复杂唯一个体的集合体。教师只有沉下来钻研自己的工作对象———每一个具体学生, 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才能促进学生有差异的个性化发展。

促进学生发展到什么程度呢?学生的发展有其阶段性, 个性的完善有其循序渐进性。撇开生理因素不说, 若是人为因素导致发展不足固然可惜, 但是超常规发展是否就可喜呢?未必, 因为超常规发展在短期内往往能取得惊人的效果, 因为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办法。但是, 人为的加速或强化某个方面的发展进程, 通常会以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 破坏学生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从长远看, 在特定阶段过分地促进学生某个方面的发展, 无异于“杀鸡取卵”“揠苗助长”。

3. 知识的传递相对不变

知识的传递相对不变, 变的是知识的具体内容、知识传递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传递的目的。

从“两基”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到“三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与情感) 、“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与情感、基本价值观) 。无论是实现“两基”“三基”还是“四基”, 其基础就是知识 (基础知识、基本知识、原理性知识) , 其中介就是“过程与方法”, 其目的是人性的回归与超越。

高分数不等于高知识, 高知识不等于高智商, 高智商不等于高能力。但是, 高分数与高知识的吻合度、高知识与高智商的吻合度、高智商与高能力的吻合度是更高的 (相对于低分、低知、低智) 。所以, 知识并不是智力、能力的天敌, 而是好朋友, 知识本身并没有错, 有问题的可能是我们给的是什么知识 (是知识还是信息?当下有许多的信息并不是知识而是毒害学生的垃圾) , 我们是怎么给的知识。

此处仅就知识与信息的关系作一简单的阐释, 以澄清部分人对知识的一些误解。有人说当下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也有人说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相比而言, 笔者赞同后者的说法, 即当下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但不赞同“知识爆炸时代”说。因为在笔者看来知识与信息之间是有区别的。无疑, 知识是属于信息的, 是属概念。但是许多的信息未必是知识, 而且非但不是知识, 可能还是有毒害的垃圾。苏格拉底曾说:“知识即美德。”那么套用此说法, 凡是能够带给人以美德的信息才是知识。如果那些信息带给人的只是丑陋低俗乃至犯罪, 则一定是有毒害的垃圾, 介于知识与有毒害的垃圾之间的信息则是无用的信息, 虽然它并没有毒害。

4. 人才的选拔相对不变

人才的选拔相对不变, 变的是衡量人才的标准, 人才选拔的制度, 人才使用的制度。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众多创新之处, 教师一定不要忘记中小学是“基础教育”, 无论课程怎么改, 打牢基础始终是中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那么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呢?基础教育的基础应是:奠定好健康身体的基础, 奠定好公民品德素养的基础, 奠定好专门建设人才的基础, 奠定好未来从事劳动的基础。

对于中小学来讲, 为何要淡化教育评价的甄别功能、选拔功能而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呢?那是因为基础教育阶段应是奠定人才的基础而不是人才本身, 一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人才本身较困难, 难于实现;二是若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人才本身易于伤害“人才”。易于过早地将人才定型, 将教师、家长等成人或社会的人才观强加给学生等。

5. 规范的教学相对不变

规范的教学相对不变, 变的是规范的具体内涵。有的教师说教学改革, 如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等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自由, 增加了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 这是否意味着教师就享有绝对的自由, 没有或不需要限制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是有限制的, 这个限制就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就是教师职责的履行、就是知识的传递、就是人才基础的奠定。从绝对意义上讲, 自由永远是对限制的打破, 从相对意义上说, 限制 (合理的限制、阶段性的限制) 是对自由的保护。从终极意义上说, 合理的限制就是自我的自觉约束, 而自我的约束就是所谓的“良心”, 这个“良心”就是高尚的“人性”。但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 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相当盛行的社会, 良心的作用往往是微薄的、苍白的、低效的, 而代表最起码良心的制度和规范往往是立竿见影的、高效的。但这又构成了对教师的良心和人性的漠视, 被认为是对教师的不信任和不尊重。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其实是“规范制度”与“良心”的一个方面, 即制度的制定方面与良心的矛盾。因为作为一种完善制度的制定者, 他的价值取向是“人之初, 性本恶”。简言之, 只要在理论上有人可能会没有或丧失“良心”成立, 那么制度的制定就必须要关照到这一可能, 做到建章立制不留空白。但在制度的执行方面与良心是统一的、不矛盾的。作为制度的执行者, 他的价值取向应是“人之初, 性本善”, 那么制度的执行也必须对此要给予关照, 做到以事实为根据, 以制度为准绳, 注重客观证据, 杜绝主观臆断, 注重深入细致地调查, 杜绝简单随意。

课堂问题教学理论 篇9

我们所说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只要强调学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建构起知识框架, 主动探索, 发挥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 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的课堂上, 教师要与学生处理好关系, 让学生明白知识具有动态性, 而整个学习的过程需要自己充分的参与, 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帮忙辅助的作用。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 全程都要有学生的参与, 注重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把握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精髓,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1.知识具有动态性。学习知识是个漫长且永无止境的过程, 而知识的动态性和情境性更加赋予了知识以新的内容和新的生命。传统的知识学习过程是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过程, 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选择性, 仅仅只是纯粹的接收。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构建知识的能力, 并给予他们机会。不同的人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我们不要求所有学生的观点都千篇一律, 随着学习的深度不断加深, 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2.学习属于自我构建知识的主动过程。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水平后, 就会主动的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而学习的过程就是个吸收和创造的过程, 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 加上自己的理解, 从而让这些理论被自己吸收, 在反复的学习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

3.强调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过程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 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因材施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更加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温故知新, 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给予他们足够多的表达机会, 教师发挥的应该是辅助作用, 成为学生学习求知过程中的辅助者和合作者。

4.情境创设的必要性。注重情境创设也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方面, 这是因为在课堂上进行适度的情境模拟和情境创设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上难懂抽象的知识点很多, 进行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搞懂疑难点, 从而进行知识结构的构建。当然情境创设的方式和媒介多种多样, 计算机和新媒体的出现给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生机。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学生氛围是否浓厚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 应当给予学生自由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主动去学习英语, 在课堂上积极思考, 紧跟老师的脉络和思路, 当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时, 学生自己就能构建知识框架, 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其语言环境对于学习英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学生能力得到锻炼, 知识储备更加完善。

2.处理好师生关系, 找准教师定位。前面我们说到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内容,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处理好师生关系, 找准教师的定位。 明确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老师并不是传统教学观念里高高在上的形象, 与学生更多的是一种协作关系。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 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 虽然我们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并不是放任学生不管, 可见教师角色的定位十分重要。

3.创新教学方法, 鼓励合作学习。语言环境对于语言学习效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会受到周边学习环境的影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是一个群体,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其划分为一个个小的部分, 让他们在一个小集体里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整体的智慧和力量是个体所不能比的,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实现共赢, 同时创造性思维被激发出来, 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了简单的了解, 为了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我们将这种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了实际教学中去, 主张通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等方式, 实现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与初中英语教学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曾海燕.建构主义理论在人教版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0:95.

课堂问题教学理论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命教育,课堂教学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 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在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实施生命关怀是实现整个教育界生命关怀的基础。但是, 现实中的课堂往往漠视生命的存在, 强调知识的主体地位, 忽略了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 强化了知识的成长, 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制约了生命力的健康成长。因此,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一、利用元素化合物教学, 引导学生认知生命

在教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时, 人们往往会将其与有毒物质、环境污染联系在一起, 从而使得人们对化学教学形成一种误解, 认为化学作用就会带来环境的污染。正是由于这种误解, 逐渐导致了生命教育资源的流失。作为化学教师, 一方面应通过对某些化学物质具有毒性的教学, 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物质对生命的危害, 从而提高他们保护自己、珍爱生命的意识;另一方面, 教师要宣扬某些化学物质积极的一面, 将其能够改善生活、促进发展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明白利用这些物质可以消除某些影响生命品质的因素, 达到优化生命质量、延长生命时间的目的。因此, 不管化学物质具有多大毒性, 存在多大危险, 教师都应从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 让学生明白学习化学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提高生命质量。例如, 苯酚是一种有毒物质, 却可以用来杀菌, 因此可以用于制药皂;二氧化硅可用来制造电子元件和光导纤维, 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刚玉可以制成宝石, 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情趣。

二、利用化学实验教学, 引导学生感悟生命

生命是宝贵的, 同时也是脆弱的, 在各种各样的灾难与事故面前, 人类是不堪一击的, 因此, 我们要在化学教学中适时渗透生命教育, 让学生明白生命是不可再生的, 要学会保护生命。而保护生命的办法, 就是教会学生各种自我保护、以及处理危险事件的方法, 以尽量减小事故对生命的威胁。比如,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 要做好充分的预习与准备工作, 牢牢记住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学会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对某些存在危险因素的实验, 应先给学生做好示范。如:当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时, 教师要反复强调, 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他人, 以防被溅出的溶液烫伤;取用具有毒性和挥发性液体时, 应强调在通风橱中取用, 切忌擅自到实验台上使用。此外, 要告知学生一些基本的常识和技能, 让学生在突发事件面前, 可以应对自如, 将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如: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 如何在火灾发生时顺利逃生, 还可以模拟火灾场景, 带领学生进行火灾逃生演习, 并让学生根据灭火器原理实施灭火。又如:在教学了“水的净化”之后, 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地下水进行处理, 从而获得相对纯净的饮用水,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生存本领。

三、利用化学史教学, 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化学史中蕴涵了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作为化学教师, 应深入挖掘化学史的教育内涵, 利用化学家的丰功伟绩, 来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例如, 侯德榜历经十余年研制出“侯氏制碱法”, 开创了制碱工业的新纪元, 通过他的故事和经历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让学生学会欣赏生命、珍爱生命;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不但为化学科学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虽然短暂, 但是智慧却无穷无尽, 从而增强了学生对生命意义的全新感悟, 促使学生超越自我;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将自己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科学研究, 并留下遗嘱将自己的全部财产都捐献给科学事业, 并创建“诺贝尔奖”, 他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崇高品质让我们感叹生命的崇高;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 虽然她命运曲折、历尽艰难, 但最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 教师可以通过居里夫人的事迹来启发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内在情感。可见, 利用化学史实施教学, 可以用伟人的精神来影响学生, 帮助他们了解生命意义, 理解生命价值, 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总之,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不但体现了理念的更新, 更体现了教学实践的更新, 我们要关注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生命教育, 促使学生绽放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李银花, 伍伟杰.浅谈如何在基础化学实验中加强生命教育[J].科教文汇, 2008 (03) .

[2]江永君.化学教学中生命教育资源的开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7 (12) .

[3]戴奇峰.加强生命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新校园, 2009 (05) .

[4]陈业总, 程闯.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生命化教育[J].学问 (现代教学研究) , 2010 (02) .

关于课堂互动教学的理论思考 篇11

一、课堂互动教学的基本特点

“课堂互动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有意识的精心策划、组织、引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积极主动的双向信息交流,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的信息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相比,课堂互动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师生关系的民主性与平等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往往 自己定位为课堂的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护课堂纪律,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命令,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是高高在上的信息发送者,学生则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在互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心,平等的,一方面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营造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师生双方都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

2、学习方式的参与性和合作性。互动教学的本质在于“活动”,而活动的特点就是参与合作。因此,互动教学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不同,这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互动教学还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塑造学生与他人共同学习的合作能力。

3、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由于“互动”本身就是由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并对双方都产生影响的过程。因此,在实施课堂互动教学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课堂氛围以及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时,教师就不可能一成不变地使用自己预先的教学方法,而必须根据课堂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状况,灵活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4、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与和谐性。课堂互动教学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播,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也由于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促进学生民主平等公民意识的养成,还由于强调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说,互动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发展、品德的塑造、情操的陶冶等全面而又和谐发展。

二、课堂互动教学应该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在课堂互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互动教学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课堂互动教学的理念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在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交流,乐于实践。但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否定教师的主导性,相反,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在互动环节的组织、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在互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是互动的启动者,教师要积极创设互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互动的兴趣;在互动教学的展开阶段,教师是互动内容的引导者、互动节奏的调节者以及互动秩序的协调者,有时候还是互动角色的参与者;在互动结束之后,教师是互动结果的总结者和评价者,对表现好的学生或小组进行表扬,对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对表现欠佳的学生和小组提出善意的批评。

2、教学目标规定性与教学方法灵活性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必须辩证统一。一方面,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服务目标,教师无论使用什么教学方法,首先应考虑到这种方法是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中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由国家教育部门根据教育规律以及学生的发展规律制定的,一经颁布便具有权威性和规定性,任何人都不得随意修改,但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实现教学目标。课堂互动教学法就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在互动教学中必须做到目标与方法的有效结合。要防止一进追求方法的灵活多样而搞各种脱离教学目标的“花架子”互动,又要防止借口教学目标的不可更改而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

3、教学要求统一性与学生发展差异性的关系。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大纲是对全国中小学的统一要求。

课堂问题教学理论 篇12

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指的是孩子会用不同的智能来学习或表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我国教育中的课程问题对于促进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新课程目标观的多维性是创设多元课堂的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人都有多种智能,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与弱项,只要有适应的课程和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反映并满足学生智能的多样性,开发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并促进其发展是课程应追求的目标。为了开发每个人的多元智能,达到“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多元智能理论强调通过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智能手段,找到发挥每个学生智能优势的“切入点”,即通过“用多元智能而教”,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展示才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善待学生的差异,开发学生的差异,强调面向每一个学生,是“个人中心课程”。其实就是“网络式”的、“发散式”的、“开放式”的课程。“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作为“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学生“若能把在任何教育背景下所获得的知识、概念和技能,应用到与之确实相关的新的事件中或新的领域内,那么他或她就具有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他特别强调理解、实践、创新在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可见,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目标观,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学科课程目标观,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

二、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是创设多元课堂的现实条件

多元智能理论特别强调在实施课程时尽可能开发课程资源。加德纳指出:“除了学生的家庭成员及监护人员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特别是博物馆都应积极介入教育过程。”

1. 文本资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凭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用好用活教材是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便利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对教材的钻研、加工及补充等方式,能使教材这一文本资源的课程价值“升值”,使教材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辩证地对待教材,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动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在教材与现实的变化中寻求动态的平衡,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2. 人力资源:

教师、学生乃至包括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所构成的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用好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内容。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教师自身的人格和学识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课程资源,运用自己的经历、感情、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到生机盎然。

学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其意义显得尤为重大和深远。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材料,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等等对多元课堂的生成来说更为鲜活,充分挖掘和利用之是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社会各界人士、学科专家、社区工作者等一系列人员形成强大的社会人力资源,这项资源是广博的、深厚的,把社会力量整合运用对多元课堂的生成具有现实意义。

3. 生成性资源:

新课程提倡互动式教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产生预设之外的教学资源。这种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反映的是学生的真实体验,充分开发和利用更能形成教学智慧。生成性资源具有生活情景性、教育价值性、瞬间显示性等动态生成性特征,教师应善用已有的实践智慧对自身及身外的课程资源灵活机智地加以激活、捕捉和运用,这是教师原有实践智慧的具体运用,也是生成新的实践智慧的立足点。为了提高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性,教师还应懂得取舍,注重课程资源开发的质。对于涌现出来有独特性、反映人文特色、符合学生学情变化,又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生成性资源应成为首选的课程资源,并加以引导、利用,以进行有效教学。

4. 社区教育资源:

“实践性”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实践资源。广义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都是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一部分。“社会即课堂”,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讨论、辩论、收集、调查、走访、研究等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辨认观点、确认观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

三、课堂主体动态的生成性是创设多元课堂的主观期待

1.

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课堂的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反思探究,规范行为。每一位教师都在尝试运用灵活机动的课堂模式,一方面可以打破闭塞、僵化,展示开放、多元,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切换、填补、渗透、迁移,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去实现教育、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教师们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课堂的动态性,构建新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公平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和独特见解,构建互动平台,既着眼于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也着眼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探索创新精神以及坚持真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课堂主体之一的教师其动态是活跃的、机动的。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命题。

正如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是喜欢张扬个性的,他们敢于质疑,生动成功的课堂往往会涌现出“学生的声音”。它们往往发生在教学的反思评价中、对课文内容理解不透时、偶发事件发生时以及课堂活动中,这些信息可能是意料之外的,可能是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可能是正确或错误的,可能是重要或不重要的,无论怎样,它都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处理学生动态,往往决定着课堂动态生成的维度。有价值的课堂应该尊重“学生的声音”,积极引导,灵活利用,促其升华。

3. 课堂的生成是师生主观努力、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结果。

即便老师做了充分预设,实际操作过程中必然还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还会有不可预测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在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

教学的过程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预设。既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又要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以及因人而异、分层要求的目标。教师须善于捕捉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善于调整和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

四、课堂呈现空间的多样性是创设多元课堂的物质基础

课堂要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为此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新课程标准中教室内外、学校内外的每一空间只要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场所就都可以成为课堂。

上一篇:现金交易风险控制论文下一篇:70年代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