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问题的设置(精选8篇)
语文课堂问题的设置 篇1
高中语文课堂中好的问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分析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提出后, 我们要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 从而去调整教学状态和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是每个教师都知晓的, 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 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学习能力的提高等, 都是在我们设置的问题的指引下, 通过学生的思考完成的。 可见, 我们要把握好每个问题设置的科学性。
( 一) 提问切忌大而无当, 或过于浅显无意义
在每个班级中, 学生的基本情况是不同的, 我们在语文课堂中设置的问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设置的问题不应过于宽泛、过于有深度、难于解答, 这样的问题往往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得善终, 导致学生思维不能适应课堂问题的发展, 学生给出的答案也不可考究, 从而挫伤了学生对高中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也将严重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进展。 与此相反, 如果问题设置的过于浅显、没有难度, 这样的问题只会浪费学生和教师的宝贵时间, 没有一点实际意义可言。 因此, 在设计问题时, 我们教师要从多方面考虑, 努力设计出符合学生基本情况的问题, 从而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 二) 提问切忌多而杂, 无重点
每篇课文都有它自身的教学重点, 一堂课的时间仅仅四十分钟, 问题的设置不可能面面俱到, 对于基本的字、词、句的理解可以一带而过, 而非全盘设置问题进行提问。 我们要有侧重点地进行提问, 利用有限的时间将这些重点问题进行解答, 争取解答得清楚、明了、透彻, 不留死角。 例如, 《归园田居》一课,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大纲, 对重点的问题提出三个来:诗中写了怎样的景? 抒发了怎样的情? 陶渊明是逃避现实主义者吗?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前两个问题是针对此诗的主要内容提出的, 如果问题解决了, 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三个问题是学生一直心存疑问的, 重点来讨论, 可以提升学生的境界,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把这三个问题都一一解决了, 我们这堂课也就圆满结束了。
( 三) 设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整体性
在课堂上, 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这里的针对性主要是指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切忌毫无目的地设置问题。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问题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切忌每个问题之间毫无关联, 让学生感觉语文课堂仿佛支离破碎, 无法完整地掌握起来。 例如, 在学习 《 雨巷 》 一课时,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作者描述了一个怎样的 “丁香一样的姑娘”? 为什么要突出描绘这个 “丁香一样的姑娘”? 作者是否仅仅为了这个 “丁香一样的姑娘”而表现他的感情? 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 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 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但有利于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文本的内容与情感, 也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具体做法
学生喜欢某一门课程对于他这门课程的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通过提问来创设情境, 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贵在疑。 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能力的有益尝试。
(一) 找准学生的兴趣点, 创设问题情境
在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上, 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 科学引出质疑, 在激发其兴趣的同时,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作为高中教师, 面对大量的学生和较高的工作量, 想要的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从日常教学中、学生的生活中去发现学生的兴趣点。
( 二) 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 创设问题情境
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 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培养语感。 ”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创设, 调动他们熟悉的情感体验, 可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他们更为积极地参与思考。
( 三) 制造矛盾冲突, 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上, 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对于事情的观察角度是不一样的, 出发点也是不一样的, 即使是同一现象, 学生的理解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面对这样的现状, 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去制造矛盾冲突, 从而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三、运用问题教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觉发现问题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 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教学法的精髓在于通过教师的指导,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在课题中, 由教师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最终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度、水平直接反映出学生智力的高度, 这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 在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后, 同样能发生迁移, 这样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我要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设置这一工作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尽全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让他们受益终身。
摘要:在任何学科教学中, 我们教师都会采取提问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课堂中问题设置的得当与否, 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问题设置的好, 它将会激发学生的文学思维, 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让学生有所感悟;问题设置不得当, 将破坏课堂氛围, 乃至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因此, 我们要做好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置这项内容。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课堂问题设置
参考文献
[1]苟晨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3.
[2]姜丽娟.论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J].祖国, 2013 (16) .
[3]郭勤勤.论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主体的转变[D].河南大学, 2011.
语文课堂问题的设置 篇2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人对待这一问题也说法不一,角度也不同:如有的人是从问题要难易适度,有的人是从问题要有趣味性,有的人是从问题要有迁移性,有的人是从问题要有挑战性、拓展性等多方面、多角度出发来推动课堂的“高效”。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谈谈我的初步认识:
首先,课堂提问问题要准而巧,问题具有启发性。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会讲,更重要的是会导。那就是要精心且巧妙地设计问题,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以邹韬奋《我的母亲》为例。上课时我先用歌曲导入,然后引导学生感知母亲形象(也就是让学生概括母亲做的几件事情),接着在体会母爱真挚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讲课时没觉得怎样,课后反思,觉得这个问题的提出显得太笼统,缺乏针对性,根本不能突出重点、难点,学生的思维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也没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我想,如果换种方式提问,效果会不同,于是我把先前的问题作了改动:“文中虽然没有离奇的情节和华丽的辞藻,但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一份深深的母爱,文中哪些话语、事例让你最受感动?找出来简要说明理由。”这样,这个问题的设置要比前一次更具有目的性而且巧妙,学生思考问题也就有了目标性,在掌握文章重点难点知识的同时,思维也会得到很大的拓展。
其次,课堂提问问题要少而精,问题具有探究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就是说,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体现。下面举一个教学中的事例。之前没有接触高效课堂时,我是这样教授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的:课堂上以老师问为主,先读文,把课文分为两部分,首先分析第一部分4个问题:①从文中找出哪些景物描写表现天气的“烈”?②从哪些角度,运用哪些修辞突出写出天气的酷热?③在这样酷热难耐的情况下,作者是如何描写祥子当时的心理?④作者描写烈日之“烈”,作用是什么?我一个一个问题问,学生逐一地回答,我再一个一个问题地进行解答,第二部分的内容讲解分析同理,最后,我归纳总结本文的主旨。从以上的教学环节可以看出,我当时的教学模式一板一眼,撒不开手,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狭窄,再加上课堂时间过于紧迫,学生的思维连一点“旁逸斜出”的机会都没有。
自从高效课堂走进学校后,我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也发生了转变,我也不断地思考和摸索着让学生怎样在课堂40分钟内既有效又充实地获得最多的收获。于是我又重新设计了《在烈日和暴雨下》这节课。在讲课前,我先确立了本堂课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围绕什么目标来学习,接着我把原来的4个问题改成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作者是如何描写烈日之“烈“的?②作者描写烈日之“烈”,作用是什么?这样,我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在一个问题的统领下,自己独立思考、探究,生成小问题。第二部分,我更是大撒手,由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改为生问生答,让学生用分析“在烈日下”精彩片段的方法分析“在暴雨下”,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小组合作完成。这个环节的设置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充分、主动、积极地展示及表现其思维过程,发挥其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断发展,我从中引导、点拨、补充。设置问题时,我会引导学生化大为小,由易到难,问题细致化,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通过教学,我真切地意识到有效提问是初中语文高校课堂的生命线,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要通过提问学生,产生“一石”(问题)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作用,即老师一个有效巧妙问题的抛出,会让学生迸发出有创见的思维花火,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语文课堂问题的设置 篇3
一、设置问题时注意提问的角度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置问题。那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怎样才能找到最佳的提问角度呢?这也是一线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本人看来,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内容,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并分析学生自身因素, 了解学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然后再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设计所要提问的问题。但一定要注意从问题的不同角度去提问, 尽可能采取一事多问, 或寻找最好的角度来设置问题, 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思路, 提高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例如, 在讲解《海燕》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快速理清文章的结构,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般来说都会设置以下问题向学生提问:这篇课文总共可以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概述了些什么呢?这些问题很平常, 每篇课文都可以提, 不新颖, 而且所设置的提问角度也不是很好, 因此就可以进行如下设计:同学生, 你们阅读课文时有没有发现, 文章是由三幅画构成的, 而且每幅画面上都有海燕的形象, 看谁能最先找出来是哪三幅画呢?经过教师这样一引导, 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顿感有趣, 很快又重新进入到课文阅读中去了, 都想争先恐后地、快速地找到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使得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浓厚, 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又如在讲解《记念刘和珍君》这课时,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 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这时教师就可以设计提问: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 为什么要在她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君”字呢?通过提问, 让学生明白这是作者对为国捐躯的爱国青年的尊敬, 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设置问题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 都离不开实际生活, 同样知识也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 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 把学生置于大自然的环境中, 与周围社会相融, 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按照自身的生活体验, 或把生活中所经历过的场景引入到平时的学习中去, 再结合教师形象生动地讲解, 更能让学生对所学课文有所感悟, 更能理解文章中的内涵。
例如, 在讲授《乡愁》这篇课文时, 从课文题目来理解, 就是作者介绍的是对家乡的那种思念之情, 因此在设计提问时, 教师就可以引入一些著名的古诗上的句子:同学们都学过“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一句诗, 你能了解诗人的那种远离家乡, 逢年过节时, 对家乡亲人的那种思念之情吗?有哪些同学曾经离开过父母, 独自一人在外, 或者有没有同学的父母到外地打工谋生, 而把你单独放在家中, 你有没有那种思念亲人的忧愁呢?如果有, 你会有什么感受, 又会想到什么呢?很显然, 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带到无比失落、无比惆怅、无比思念的境界, 慢慢地心中也充满了无尽的忧愁, 好像自己被置身于人烟稀少的荒岛上, 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处境, 一下子就会对美丽的家乡产生强烈的思念之情, 自然而然地就进入到这篇文章的境界中去。
三、设置问题时要难度适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难度适中, 难度不能太大, 但也不能太容易, 太难了学生会望而止步, 太容易了学生觉得没深度, 又不屑一顾。就像一位教育家所说的, 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就能拿得着的地方, 这样学生才会觉得知识是自己想得到的, 也是经过自己努力得来的, 就会很乐意去学。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设置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 又不能让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 提问要恰到好处。
例如, 在导入新课题《散步》一文时, 当时本人上两个班的语文, 在第一个班上课时, 我一开始就问同学:当有一天你和爷爷两人闹矛盾时, 你爸爸会如何对待呢?并讲讲这样处理的原因?因为所问学生没有预习课文, 对我突如其来的提问, 表现得一脸茫然, 根本回答不上来。鉴于此情况, 在第二个班导入课题时, 我就设计了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根据情境来回答问题:晚上爷爷、爸爸和你三人一起看电视时, 爷爷把你正在看的卡通频道换成了新闻频道, 于是你和爷爷因为频道的问题产生了矛盾, 这时你爸爸会怎么做呢?并说说原因。这时, 学生就会利用设计好的问题情境, 很快做出自己的回答。因此, 在提问时,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有层次、有坡度地去设置问题,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语文课堂问题的设置 篇4
一、问题设置的要求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创设情境进行问题设置。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置的时候,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创设出一定的情境来,从而提高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有趣味的东西或者问题往往兴趣会比较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更加的积极,课堂氛围自然也会更加的良好。比如说,老师在进行抛物线教学的时候,可以将篮球投篮加入进去,并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便会兴趣盎然,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2.问题设置必须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注意其启发性,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便会有一定的疑惑,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为了一个问题进行争论,这样学生的交流也会增多,学生的思维也很容易得到开发,比如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便会愿意更加积极的进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创造力和探究性思维。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应该设置一些灵活性比较强的题目,并对学生进行启发,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加的灵活,很容易学会一类题的解法。
3.问题设置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度性。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根据数学科目的特点进行,保证课堂问题设置的针对性和适度性。适度性指的便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仔细的分析教材,这样设置出来的问题不但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和数学知识发展的过程,还能够确保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难度不会过于简单也不会太大,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容易被激发出来。其针对性便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和学习中的难点重点有关系,这样学生便能够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好的突破学习中的一些难点,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4.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评价。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论文代写教师的评价比较积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便很容易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的对待学生回答的答案,并进行合理的评价,绝对不能在学生回答完之后不进行任何评价便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讲解,这样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启发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的全面,若是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不应该马上批评,而是将学生的错误指出来,鼓励其学习和改正。
二、避免提问的误区
1.忽略学生思维过程
有部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往往会大量的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记忆性的内容,如球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锥体柱体的体积公式等。诚然,这样的提问是必要的,但不应为成为课堂主要的提问问题,虽然这样的问题学生回答的比较踊跃、班级回答问题的气氛比较热闹,但太多这样的提问,其实是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效率的提问并无实际意义。
作为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好坏,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提问能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一个提问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那么这样的提问不管怎么热闹,它都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提问。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方面,对于问题的设置要注意有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提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思维活动时间,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使其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倾听并注意及时的鼓励与提示,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友好和睦的思维环境;同时,对学生的回答,不管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追问你这样回答的理由是什么?你用什么来支持你的答案?如发现不足,就可问如何修正?这样通过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关注以及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修正、归纳、总结,就会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逻辑是否清楚、依据是否充分、推理是否正确。只要能长期坚持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就一定会对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优良的思维品质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教师理答未能深化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应该是对学生应答的评价、补允、修正、拓展、提示本质等。但有部分教师在理答时,往往只是简单的对学生做一个很简短的评价如“你回答的很好”或是只简单的关心结果的正确与不正确如“同学们,你看他回答的对不对?”“对,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样做”,“不对,那正确的是什么?”.以上这些言语,表面上看,这个教师理答的非常好,但实际上,作为教师的理答,理应有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不仅要指出学生的对与错,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的本质进行阐述,通过对问题的拓展、延深使学生对这一问题得到升华与深化,使学生知道知识的迁移以及融会贯通,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3.提问对象考虑不周
有的老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往往会潜意识的喜欢提相对优秀的学生,这样似乎可以让课堂教学显得更“流畅”,但有时候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让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去答有可能会导致他觉得没有意思――他没有从内心深处获得思维得到提升的快感。另外,有一些老师可能是为了促进基础不怎么样的学生认真思考而让他回答一个对他来说似乎过难的问题,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并且这种做法还可能会挫伤他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的提问显然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所提的问题相对某个同学来说不是位于他的最近发展区。为此,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与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提不同的学生。比如误区二中所列出的三个问题,问题1可提知识水平一般的同学来回答,问题2可提知识水平较好的同学回答,问题3应该请相对优秀的同学来回答。这样,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获得了思考的快乐、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对这个问题充满兴趣,这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必然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另外,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多少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从教学公平的角度来看,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平等的回答机会,以促使所有学生均能积极思考、不断提高。还有,教师最好也不要老是提知识水平一般的同学回答相对所有人(包括他们)都认为比较简单的问题,因为这样长期下来,可能会使他们形成教师已降低了对他们的要求、对他们不信任的心里暗示,这种暗示会进一步引发他们的自我否定以及潜意识里的对数学学习的抵制,从而更加不利于他们的数学学习。
语文课堂问题的设置 篇5
一、设置课堂问题的立足点
1.问题须生成于文本
所有问题的生成必须来源于文本,只有对文本质疑并做准确、深入的研读,才能触摸到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意蕴。一切脱离了文本实际意图的问题都是违背教学规律的。立足文本提问题,实际是在学生、老师与文本之间架设起对话的桥梁。设置问题的角度可着眼于全篇,可着眼于重点词句段,提问的角度也有很多:从细节描写处质疑、从结果追溯原因、从文章思路处质疑等。
例如,教《离骚》时,针对第一段设问:“屈原为什么要自叙家世、出生年月日及名字的由来?”引导学生结合屈原的生平追求探究得出: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这一切既是他日后变法图强的原动力,又是他悲剧的根源。
2.问题能凸显教学目标
课堂问题的设置要统揽在教学目标之下,既要以语文课程目标为宗旨,又要针对具体的文本学习目标设置。将教学目标的实现贯彻在每一堂课具体的问题中,教学才有方向性。
例如,在执教《布衣总统孙中山》时,我设置了以下问题:①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刻画孙中山“布衣”的特点?②孙中山具有怎样崇高的人格?③孙中山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被公认为是中国20世纪的第一位伟人,可谓功勋显赫,但为何作者没有着重选择他的功业作详细描叙,而是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④孙中山身上具有的淡泊俭朴的品质,当代青年还需要具备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这些问题就是依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传记的课程目标的要求——“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
3.问题要立足于学生
设置课堂问题要立足于学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提出的问题能创设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二是根据学情适时调整问题。
例如在讲授《祝福》时,我问了“为什么祥林嫂每次的悲惨经历,乃至最后的死都发生在春天或即将到春天的时候呢?”这一问题,学生积极讨论,有同学很快发现了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有同学发现“祝福”这个标题在全文中的作用,甚至有同学得出了“祥林嫂是一个永远到不了春天的悲剧人物”。整个课堂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中度过,学生也深入地理解了祥林嫂的悲剧根源以及作者写作技法。
二、设置课堂问题的方法
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提问艺术。提问得法,课堂效果明显;提问无序,课堂杂乱文章。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提问呢?
1.缘题质疑,直入文本
文章的题目就像一篇文章的眼睛,或简括事件,或申述中心,或凸显情感,是解读文章的一把好钥匙。沿着题目中的关键字词质疑,往往能切中文章的要处。
如教《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时,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搏斗”质疑:①为什么传主要搏斗?②他做了哪些搏斗?③他搏斗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问题①旨在让学生了解他非同一般的经历和所遭遇的磨难,②则是对传主事迹的梳理,③则是去感悟传主“硬汉子”的人格魅力。从题目中找到问题,不仅思路清晰,学生也易学到这种解读的方法。
2.着眼关键,抽丝剥茧
作者在文本中或直接或不动声色地抒发情感、表达看法、发表议论,若能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设计一个“主问题”,可以将诸多问题贯穿起来,能从整体上带动对课文的研读。
例如,《项链》中有这样一句话:“生活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断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来!”,这其实就是作者在叙述故事之余不动声色的一种评论。我抓住此关键句设疑——“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小事?它是把主人公断送还是把主人公拯救”,这个问题将情节、人物、作者的情感态度囊括在内,学生就“断送”还是“拯救”问题讨论得很激烈,认为“断送”的同学结合玛蒂尔德丢项链之前的言行分析得出,正是因为她拥有爱幻想追求奢华生活的虚荣心,使命运捉弄了她,并为此付出十年的艰辛和青春。认为“拯救”的同学则结合了玛蒂尔德丢项链之后的言行分析出,她诚实守信毫不退缩勇敢地与丈夫一起承担债务,过上了穷人的生活也不抱怨,这种境遇把她从幻想拉回到了现实,给了她一颗平常心去过朴实平凡的生活。学生在此问题的引导下在探究解疑中完成了对情节、人物、主旨的把握。
3.比较设疑,激活思维
此方法是基于比较阅读方法的思路,即将有对照性的两两或一组文本放在一起对比阅读,从主题、内容、语言、形式上抓住“对比点”设置问题,比较其同异,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思维,获得对文本更深层次的理解。
比如,我在执教必修3第四单元《唐诗五首》时,将《山居秋暝》和《登高》两首诗对比着讲解,“两首诗在景色、情感和艺术手法上有什么异同?”一个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同是写秋景,同是融情于景,而所表现的情感有所不同。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得出:《山居秋暝》选取了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等意象营造了澄澈宁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恬然自适的心境;《登高》选取了急风、高天、哀猿、江渚、白沙、飞鸟、无边的落木、滚滚的长江等意象营造了空廓萧瑟之境,抒发了人生漂泊之苦、贫病之悲、家国之忧,尽显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4.巧妙“假设”,深入理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很多时候是顺着正向思维去理解的,仅停留在表层的感性认识上。如果我们在课堂适时地做出一些假设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
例如,讲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在学生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杜十娘在得知真相后,还可以作一定的挽救,除了自尽,她还可以有别的选择吗?如果有,请你解释;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活跃,纷纷讲了种种可能,有说原谅李甲再和他厮守一生的,有说带着钱财到外地做生意自食其力的,有说委屈自己随孙富而去的,也有说她跳江是不敢面对现实的。接着,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比较作者的处理好还是我们的假设好?为什么要以悲剧结尾,让一个色艺俱佳、才貌双全的女子沉江呢?”争论就开始了,气氛很热烈,甚至有几个女学生同时站起来反驳男生,整节课都是在思维的碰撞中进行的。在争论中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性格气质的把握渐近清晰,“杜十娘追求的是纯洁而真挚的爱情,她不容许掺杂一点杂质,当心爱的人背叛了她的爱情时,她彻底绝望了,宁愿用生命作代价。”在争论中也理解了这个人物的悲剧意义。
孙绍振教授曾说:“语文教师面对的并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作为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要设置精当的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优秀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让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有效达成语文课程的学习目标。
语文课堂问题的设置 篇6
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心
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或趣味故事比较感兴趣。所以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充分激活学生去主动、深度地学习语文知识,我们可以从趣味吸引和好奇心牵引两个角度入手。
1.用趣味来吸引学生。兴趣是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源动力。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和趣味故事以及朗朗上口的诗歌等都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趣味特点来设置教学方式,吸引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深入语文知识学习。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其中优选了许多趣味的故事来吸引孩子们学习语文知识,比如《盘古开天地》以神话故事、《孔子拜师》以历史故事和《奇怪的大石头》以科普故事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让孩子们学习新知识。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习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漫的方式让大家观赏,然后再设置问题进行启发,这样就能通过形象的方式来吸引学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用问题来抓住好奇心。如果语文教学只是让同学们朗读、默写和背诵,那学到的是表面的知识。为了让同学们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究,学得语文知识的运用技巧,我们就得通过问题来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一次牵引他们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比如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到游记类文章的写作技巧。笔者就通过问题进行启发,引导他们深入思考:(1)这篇写景文有怎样的鲜明特点?(2)本文用了什么写作顺序?从哪些角度重点描写?(3)作者在首段进行了哪些交代……假如没有这些问题进行启发,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不能抓住这些隐藏的知识细节,这就无法学到对应的游记文写作技巧。
二、鼓励同学通过交流互动拓展知识
知识有自身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揠苗助长。语文知识比较驳杂,许多观点是见仁见智的,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启发孩子们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同学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我们就可以给孩子们流出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知识通过交流生发新的观点,拓展知识和能力。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美丽的小兴安岭》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对于同学们来说,写景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所以对该文的理解我们也要是开放性的引导。先让他们通过阅读筛选经典的描写景物的句子,比如: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然后我们可以给出一个类似的句子“几百里连成一片,到处都是绿色的数木”让孩子们去对比。在笔者的启发下同学们通过分析、讨论和对比,形象地认识到(1)句运用了比喻,这样让语句描写形象、生动,如此一来强化了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和认知,让他们掌握了描景状物的技巧,潜移默化生成语言表达能力。可见这样的交流课堂,不但实现了“文本对话”,还让同学们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中拓展知识,发散思维,最终在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完成内化迁移,生成能力。
三、切近生活的方式引导
知识来源于生活,小学语文知识在生活实际中有广泛的运用空间。所以我们要能结合生活中的形象案例来给同学指导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就拿大家都感到头痛的写作教学来说,许多小学生觉得写作缺乏素材,实际上生活中的各种素材俯拾皆是。我们只有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思考、积累,这样的作文才会有生命力。在学习了人教版4年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就组织同学们展开自主讨论:这封信对你有帮助吗?你妒嫉过别人吗?别人妒嫉过你吗?通过学习柯岩老师的回信你有什么想法?同学们通过阅读、分析和总结,结合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一时间亦轩亦轾,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养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良好处世习惯。这样的焦点讨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本文是我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灵活教学的几点分析与理解。总而言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只顾自己说教,我们要将教学内容设置成契合小学生认知和发展的活泼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他们深入学习和互动探索,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摘要:语文知识面比较宽泛,如果没有系统的方法让孩子们深入地探索每一个知识细节,那肯定就会有知识漏洞。为此,我们要响应新课改以生为本的精神,从他们的认知规律出发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激活孩子们的好奇心,牵引他们经过互动交流完成知识迁移。本文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对怎样开展活泛教学进行几个角度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形象思维,活泛教学,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张志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方法选谈[J].学苑教育,2013.6.
高中英语课堂问题的设置研究 篇7
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存在的不足
英语教学由于学科特殊性, 其问题的设置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问题设置的随意性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的问题过于随便,又没有利用其他手段,如语调变化、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问题就不可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二)问题设置缺少 难度控制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其回答只需要yes或no,不需要学生多思考,缺少深入探究的意义。还有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由于缺少对学生的了解,没有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考虑,提出的问题超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导致学生不知如何思考和回答,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自问自答。
(三)问题设置缺少 梯度变化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问题难易程度变化突然,过渡不自然,这样的问题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困难,造成心理负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英语课堂问题的设置,应该按照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学生学习的深入而不断变化,问题的提出应该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问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都应循序渐进。
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策略
对于上面提到的英语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不同问题类型及阅读课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实例探讨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类型
常见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闭合型和开放型。按照Bloom分类学理论,从认知角度讲,可以将问题分为知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综合型问题和评价型问题。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课堂提问涉及的问题有五种类型。
1. 事实性问题 :从阅读文章中可以直接获得答案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明确具体,只需要学生进行阅读、记忆,就可以找出正确的答案。
2.预测性问题 :根据生活经验 , 预测课文中的有关内容 ,也可以在阅读中,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推测故事的后续发展等。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等能力。
3.理解型问题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了解每个段落讲述的主要内容,根据阅读文章中获得的信息,将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合,推断得出相关结论。
4 . 应用型问 题 : 主要是让 学生根据 从阅读中 获得的信息,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提供的新的情境中,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5.评价型问题 :根据一定的标准 ,对好坏是非进行判断和评价,并说明理由。
(二)高中英语阅读 课问题设置实例
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对于课堂问题的设置,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阶段、学生能力、教学任务和阅读方式等进行设置, 把握不同问题提问的时机, 让学生通过问题来理解文章,学习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下面以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5 Module6“Animals in Danger”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英语阅读课中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
1.在lead-in阶段 ,使用预测性问题导入新课。在本课的导入环节,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保护老虎的宣传片,让学生认识到老虎濒临灭绝,之后提出问题:Do you know any other animalsare in danger?学生会给出很多不同的答案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被激活后, 再看教材中课文给出的图片, 提出问题: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can you guess what is the passage is about?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后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课的教学主题,让学生推测文章的内容,激发学习热情。
2.在while-reading阶段 ,运用事实型问题和理解型问题来解读文章。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以下几个任务的设置和问题的安排完成:
首先是快速阅读,提出问题:Read the passage fast, and tryto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其次关于文章中索南达杰拯救藏羚羊故事的细节理解,主要通过事实型问题解决: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Who isthe main role of the story? What happened to him and why?
对于文章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在前面故事理解的基础上,深层次分析和挖掘文章内涵,此部分的问题设置分成两部分:对于藏羚羊被捕杀的原因,提出理解型问题:Why were the an-telopes killed by these poachers?而对于保护藏羚羊所取得的成绩,则由于文字浅显易懂但较分散,因此利用填充的形式提出问题:Poachers: 3000—caught, vehicles: 300—confiscated, gun-fight: sometimes, population: grow slowly。
3. 在post-reading阶段 , 利用应用型问题和评价型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语言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理解藏羚羊面临的生存危机,以及认识到应该采取的保护措施,此环节设置了如下的任务和问题:
首先让学生观看杀害索南达杰的一位凶手被捕归案的新闻报道,提出如下的应用型问题:If you were Suonandajie, whatwould you do when meeting these poachers? What would we do toprotect the antelopes?
然后是角色扮演,学生分别以政府官员、保护区工作人员和普通中学生的身份,对公众发出号召和倡议,并说明谁能起到更大的作用:As a government officer, a man working in Tibet, astudent, what should we say to call on more people to protect theendangered animals and the environment? Who can do more for it?
以上的学习任务和问题,既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培养了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思维,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注意事项
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采用合理的问题类型完成教学内容外,对于课堂提问,还应注意以下的问题。
(一)合理使用等待 时间
等待时间, 一方面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并做出回应的时间,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做答后,教师或其他学生做出反应的时间间隔。很多时候,教师往往会提出很多的问题,但是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则较少,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等待时间长短,应该根据学习内容、难度和问题类型等有所不同。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数量才会有所提高, 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 )灵活采用提问方式
简洁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思维活跃, 迅速而又高效地提取学习内容, 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学习 氛围 ,扩大提问 的学生数 ,增加学生 的练习时 间和展示 机会。而深层次的提问,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挖掘学习内容,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不断思考,提高语言能力。所以,在课堂提问时应该根据学习内容和问题类型,采用个别提问、集体 回答、小组 交流等多 向的交流 方式 ,增强学生 的提问意识。
(三 )准确定位问题目标
班级中学生的英语能力各不相同,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类型也变化多样, 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 提问的问题不可能相同。对于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给予他们更多应用型的开放性问题,这样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全方位培养语言能力。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事实型问题,让他们掌握学习的基础知识,逐步学会简单应用。这样的问题设置,才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均有收获,做到因材施教。
语文情境课堂的情境设置 篇8
多年来,我们老师都在学习和实践着“情境课堂”。近来,笔者有幸参加了灌南县初中课堂教学视导检查,听看了18节课,写下了18节听课手记。在课堂教学深入改革的今天,我们课堂教学的现状让人担忧。听课一个循环下来,老师导学案设计的问题琐碎,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朗读”“情感”“品味”等元素都难以突显,课堂环节之间生硬粗糙,谈不上情境的渲染,更少有知识的生成和智慧的火花。语文有其学科的特殊性,可以说是一门情感性特别强的学科,在当前我县全力推进“高效课堂”的情势下,作为语文老师,应当怎样设置情境,设置什么样的情境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感受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课堂对话——人文情境
这是我2008年“江苏省送培到县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上的一节公开课的片断,课题是《蓝蓝的威尼斯》。
师:大家欣赏一组图片(播放音乐《威尼斯之旅》、投影威尼斯的图片)
学生欣赏音乐和图片。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着美妙的旋律,欣赏了一组威尼斯优美的画面,不少同学发出啧啧的赞叹,大家心里肯定有所感,有所想,请大家说一句话,投影:“ 的威尼斯”。
生1:美丽的威尼斯。
生2:奇特的威尼斯。
生3:神秘的威尼斯。
生4:金碧辉煌的威尼斯。
生5: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威尼斯。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真实地感受,正如同学们所说,水城威尼斯的画面非常优美,而作家马信德笔下的《蓝蓝的威尼斯》则更加优美,更加让人回味无穷。(板书:蓝蓝的威尼斯)
请大家齐读一遍。(生齐读)应该读出什么感情?
生:读出赞叹的语气,赞美的感情。
(学生再读一遍)
师:同学们,文章有文眼,题目有题眼,本文的题眼是哪个词?
生:蓝蓝
师:谁能理解“蓝蓝”的含义?
生1:蓝蓝是一种美丽的颜色,色彩。
生2:蓝色代表安静,
师:有依据吗?
生2:医院里护士穿的衣服是蓝色的,给病人一种安静的感觉。
生3:蓝色代表神秘,蓝色的天空和大海给人神秘的感觉。
师:还有吗?有人还认为,蓝色还代表着幸福、和谐、友谊等等。
师: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1)划出作者行踪的词语;(2)威尼斯蓝蓝的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这堂课的效果令人满意,学生的表现令人振奋,得到了语文特级教师、金坛华罗庚实验学校副校长张和忠的高度评价。其实所谓“课堂对话——人文情境”,就是能激活课堂、激活主体的对话不只是言语上机械零碎的你来我往,更不是操作式回答,而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对话。
二.课堂激情——诗意情境
一堂好课,师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或惊或喜,或悲或泣,或开怀畅笑,或拍案而起,或冥思苦想。课堂教学情与景的契合,营造出课堂的诗意情境。
以景激情。学习《与朱元思书》时,我们先欣赏富春江美丽的山水纪录片,配上诗意的语言描述,只觉得清风拂面,水声泠泠,竹木萧萧,流水潺潺,物我同化,心境澄明,在此基础上,学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不仅获得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巍巍中山陵》时,先让学生欣赏一组中山陵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饱享中山陵的雄伟气势,进而产生心灵的震撼。
以声激情。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动听的朗诵,能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体味语言、声韵之美,把学生引入语言描绘的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在教学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时,上课之前,我播放了一段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图片,配上《辛德勒名单》主题曲,那舒缓、沉重的提琴乐音立刻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撼,这和文章表达的厚重主题是吻合的。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时,老师的范读配以《二泉映月》,老师的动情朗读和音乐那悲切的音符缓缓地流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营造了诗意的氛围,在音乐中,学生走进诗的天地,在诗意的牵引下,展开联想的翅膀,使我们的语文课就像一个审美场。
三.课堂想象——体验情境
学习的本质是体验。体验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情境。情境可以弥补方法、手段和内容的不足。在课堂上,老师要善于创设激发学生想象、联想的体验情境。欣赏《荷》专题,有条件的可以先带领学生去实地观赏荷花,或组织学生观看《荷》的专题片;写想象作文时,让每个学生自带一个玻璃杯,装上大半杯清水,学生向杯中滴入一滴蓝水或墨水,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蓝水或墨水的变化,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的习作让人心情振奋。
学生1:一滴墨水落下去,它迅速下沉,形似一个大蘑菇,接着分裂,像一个一个的小蝌蚪在竞赛,又像一个一个的水母,拖着长长的尾巴,构成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图景。
学生2:一滴红水滴入水中,平静的水面泛起了涟漪,一圈一圈向外扩散。起初,红水像个羞答答的小女子,十分胆怯。她仔细打量身边的这位朋友,看到这位晶莹透明的朋友很包容,她总算可以放心了,大大方方地、毫无拘束地在尽情玩耍,时而犹如老练的游泳运动员,身手敏捷,英姿潇洒,在水中划出了一道美丽的曲线;垂下的秀发时而宛似一泓瀑布倾斜而下,足以让人惊艳。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孩子们当一次“残疾人”,或者蒙上眼睛,或者绑了一条腿,或者吊起一条胳膊,作了几分钟的体验后,再来读读海伦的文章,那种新的感受,岂是坐而论道所能得到的。
四.课堂实践——活动情境
人的发展只能在有意义的实践中才能实现。“活”的内容和“动”的形式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活动的本质。或眼动、或嘴动、或手动、或互动,归根到底是心动。
作为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和作品、作者有时隔着很深的沟,作为有经验的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达到时空距离的生活化。《沁园春·雪》是一首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豪情壮志的诗篇。这首诗作于1936年2月,是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之后的第二年。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此诗抒发了一个共产党人、一个革命领袖主宰世界、建功立业,创造前无古人的光辉业绩的豪迈誓言,以气概取胜。因此让同学们以体验式活动展开朗读,第一组读上阙第一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第二组读“望”字领起的七句,第三组读上阙的第三层,给人广阔的意境,宏大的气魄,对壮丽河山的热爱;……最后一层,全体起立高声朗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把全诗的意境推向高潮。
课前三分钟带领学生欣赏《论语》,每堂课一个人,其他人补充,同学们对这一形式很感兴趣。在一节班会课上,我让大家讨论《论语》里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句话,每人给10分钟时间准备,然后当堂交流。
顾苏婷同学发言:“我的理解是,学习如盖楼房一样,根基务必要打得牢牢实实,否则即使楼上雕栏玉砌,也不一定稳当。学习过程中一味地贪求速度是不行的,有时不但不会有成果,还会适得其反。我们更不能贪图小微小利,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迷惑,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成功。”
朱亚兰同学:“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们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其道理很简单,一口吃不成胖子,速度快自然是好事,但质量跟不上就事倍功半了,我们追求的不是又快又好,而是又好又快。小恩小利是不可贪的,贪小利的人成不了一番大事业。古往今来,成大事业者都不耻于去贪图小利,因为他们有远大抱负,胸襟开阔。”
张宇星同学:“我认为,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在科学的道路上,纵然需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但在走每一步的同时,要提高效率,正如我国提出的又好又快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质量是最重要的,但速度也是不可或缺的,要把追求速度控制在追求质量之下,永远把质量摆在第一位,那么追求速度也是无可厚非的。常言道,贪小便宜失大利,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也要分清情况,对于大利与小利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当然要弃小利,而大利已得,顺便将小利化为己有,何乐而不为?最重要的是要审时度势,该取的小利便取,不该取的便及时放手,追求大利,这才是一个成功人士所应该做到的。但这句话能够流传至今,其正确性是不可否认的,在学习生活中,对知识的积累是需要踏踏实实、一点一滴的,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不要被生活中艳丽的花草吸引了注意力,应向着最终的果实进发。”
晓辉同学:“人生在世,不要心存太多欲望,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的真谛;心如止水,也就不会存在速度、小利了,空才是道。谢谢给我写信的人,谢谢大家对我的帮助。”
课文中的一些作品不是一动不动的由专家剖析,也不是由教师一厢情愿的解剖,它们是活生生的,只有让那些作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才能引起长久的震撼。
我想,不管课堂教学怎么改,课堂形式怎么变,课堂中的“情”和“境”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丢的,特别是我们语文老师,更要积极探寻“情境创设”的规律,成为“情境教学”的实践者、受益者。
【语文课堂问题的设置】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提问的设置07-17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05-28
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问题透视05-24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06-29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思考06-29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09-05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10-0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07-17
课堂问题设置11-17
语文课中问题的设置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