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辈出的年代

2024-07-20

英雄辈出的年代(精选5篇)

英雄辈出的年代 篇1

读书其实读的是作者的风骨。《雪》是鲁迅先生的作品, 关于鲁迅学生已经接触过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风筝》, 小说《社戏》等作品, 充分感受到他沉重的历史责任感。“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寄意寒星全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哀其不幸, 怒气不争”等名言旗帜鲜明地表露了他的心声和渴望。而“民族魂”则是对他伟大人格的高度评价。如果说之前学过的文章象风暴来临之前的闷雷的话, 那么《雪》则象一道闪电刺破浓云, 更深刻地让我们体会到他的强烈的爱憎。

在这篇文章里, 南方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却留不住作者的心, “滋润美艳”经不住磨练, 更不能长久, 在他的眼中, 朔方的雪才是他眼中的英雄, “如粉如沙”, “决不粘连”, 没有犹豫, 决不退缩, 以最脆弱而渺小的身躯, 改变宇宙, 也许只有传说中的刑天才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鲁迅先生以其特有的冷峻而严肃的笔调抒发自己的激情, 在冰冷与火热的矛盾交织中, 为朔方的雪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像一只重生的凤凰, 在火焰中欢鸣!

但是, 由于作品形成的时间距现在已有半个多世纪, 当代中学生很难体会到当时的时代特征, 这样就不好把握作者的爱恨情仇。我们可以用两个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帮助同学们理解认识两种雪的不同特点———王昭君和杨玉环。比如, 南方的雪可谓“滋润美艳之至了”这一特征, 在《长恨歌》中就有这样描写杨玉环的句子“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第二段中孩子们对她的喜爱与呵护又使人想起“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第三段中“连续的晴又使她成为不知道算什么”又恰恰映照了“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南方的雪”似乎写的就是玉环的一生。

北国的雪应当是王昭君。她以一个弱女子身份, 担当起和亲重任, 孤身一人, 远赴塞外, 不正像“北国的雪”吗?“如粉, 如沙, 决不粘连……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闪烁。”

有谁愿意像玉环一样落个不明不白的下场, 被人当作红颜祸水来唾骂, 或认为红颜薄命而同情呢?又有谁不愿象昭君一样, 名留青史受人敬仰, 即使死了, 也以青冢———昭君墓在自己的故乡为骄傲。

“南国的雪”美则美矣, 甚至美得令人向往, 但在那样一个时代中她缺乏生命力。“北国的雪”其实写的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坚强勇敢执著富有斗争精神的英雄, 是一首英雄的赞歌。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集中塑造了北方雪的形象, “蓬勃”“奋飞”“旋转”“升腾”等词足以突出雪的生命力但还不足以说明雪的英雄气概, 那些似乎不起眼的词才是英雄的筋骨。比如说“就是这样”这四个字似乎有些多余, 能不能去掉?不能, 因为这四个看似多余的字恰恰就是英雄献身精神的体现, 没有选择, 没有退缩, 没有鲜花, 也没有阻挠, 就是这样, 无论是轻于鸿毛, 还是重于泰山, 都义无反顾。这就是《呐喊》中“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是荆轲刺秦的悲壮和勇敢。再如“别的”, 指的是哪些?是“地上”“枯草上”的, 他们难道就不怕象“屋上的”一样“消化”了吗?屋上的是革命烈士, “地上”“枯草上”是革命斗士, 为革命就要抱着以身报国的决心, 哪怕眼睁睁看着战友, 亲人倒在身边也绝无犹豫和退缩, 勇往直前, 这就是夸父式的大无畏精神。只有这两个字, 当你还没有来得及辨得出他们是谁, 他们就已经卷进了漫天的风雪……

鲁迅先生笔下的“雪”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雪, 它是一种精神, 一群人, 是一种排山倒海, 气势如虹的英雄的气概。因为他所处的特殊的时代需要这种精神, 呼唤这种气质, 因此他托雪谱写了这样的一首英雄的赞歌。

英雄辈出的年代 篇2

时间:_____周星期____;_____月_____日 班别______姓名_________座号______ 知能导航 填一填,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一批创业年代的英雄人物,_______、“两弹元勋”______ _、人民的好干部_____ ____、解放军的好战士__________都是创业英雄的代表。他们表现出的 精神、精神、精神,正是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热情和勇气的光辉写照,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民族的骄傲

2.我们要想了解创业年代的英雄的事迹可以采用的方法是、采用的方法是。3.通过“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使我们学习了英雄的高尚品质。学法导读 看一看,名师教你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目的是通过活动,了解创业年代的英雄事迹,感悟他们艰苦创业、奉献为民、科学求真的高尚品质,并主动将其内化为自己成长的动力。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人民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中,涌现出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等英雄模范代表,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重要精神动力。他们是千千万万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同步导练 做一做,感受历史学习的奥妙 活动主题:英雄精神代代传

背景材料:新中国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在人民群众中都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对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主要作用。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创业时期的英雄。他们所表现出的拼搏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正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勇气的光辉写照。步骤一:用感动为创业喝彩

(1)下面四句豪言壮语分别是创业年代哪位英雄人物说的?想一想,他们表达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哪些共同感受和情怀?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中国这个原子弹,全是自己制造的。”()◇“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 1 服务之中去。”()

步骤二:用感动为春天开幕

2005“感动中国”人物——丛飞,一个普通的艺术工作者,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义演数百场,从事义工服务时间达到数千小时,累计捐款捐物价值达300多万元,无私帮助失学儿童、孤儿、残疾人近200人,而他和家人却过着简朴的生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决定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把光明留给人间。在丛飞病逝后,某些网民对他的行为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利益去捐助别人,并不值得颂扬;也有人认为,丛飞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应该大力颂扬。

(2)结合创业年代英雄人物的行为和事迹,谈谈你对丛飞的看法。据此,你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步骤三:用感动为校园增辉

鲁迅在七十多年前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不乏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人,而他们正是我们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的“脊梁”,其实,多少年来,我们的社会有这样的人物,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物,他们或许是楼上楼下的街坊邻居,或许是街道上擦肩而过的人,也可能是我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3)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令人感动的事迹?讲述我们班级老师或同学无私奉献的一个事例,并谈谈你的感受。

当堂导测 练一练,感受历史在生活中的意义

一、选择题

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的英雄人物中,被誉为“人民好干部”的是()

A.焦裕禄 B.雷锋 C.邓稼先 D.王进喜

2.目前,大庆油田牢固树立“科技人才强企”观念,提出“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的战略。由此,我们能够联想到艰苦创业年代的“铁人”是()A.王进喜 B.邓稼先 C.雷锋 D.焦裕禄

3.为了感受艰苦创业年代的民族精神,我们不可能通过哪种方式获得焦裕禄、王进喜等英雄人物的相关资料()

A.查阅报刊、著作 B.访谈长辈 C.采访英雄本人 D.参观纪念馆

4.王进喜克服重重困难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献出生命,邓稼先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这些英雄的事迹出现在()A.新中国成立时期 B.新中国政权巩固时期

C.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D.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5.要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情况,必须查看下列哪个人物的传记?()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二、非选择题

6.每个历史人物都是一本厚重的书,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叙写着美丽的篇章。读懂历史人物,并最终得到感悟和启发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周恩来等伟人以其睿智的眼光和非凡的壮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简

述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为中国外交事业做出的主要贡献。(注意:至少写出两个贡献)

(2)平凡的历史人物也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根据下列图片再现的史实,简述图片中历史

人物做出的不平凡贡献。

图一:“铁人”王进喜 图二:“两弹元勋”邓稼先 图三:“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3)无论是伟人还是凡人,他们的贡献都体现了共同的精神。上述历史人物的贡献体现了

哪些共同的精神?

(4)学习历史的最终归宿是感悟社会发展的规律,促进自己的发展。上述历史人物的贡献

和精神,将对你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第10课“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参考答案 ——学习与探究之二 活动与探究

(1)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以主人翁的姿态和高度的政治热情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等。(言之有理即正确)(2)丛飞的行为,具有奉献为民的高尚品质,是创业时代英雄精神的体现,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为社会奉献。(3)略。巩固与检测

非主流年代的英雄传说 篇3

王八岛上不光有王八,还有食人魔。食人魔不光吃人类,也吃兽人。但我接触魔兽这么久,从没看到过一起食人魔吃人或者食人魔屠兽的事情发生,的确不得不算是一件憾事。言归正传,比赛开始。蓝色兽族davdream出生在地图11点位置,而对头粉色人族MOUZWazap.sed出生在地图5点位置。兽族祭坛地洞跳科技,单先知千里走单骑,此乃奔放流。人族祭坛伐木农场兵营,此乃sKY流。这两类战术碰撞在一起,不是兽族奔放到死,就是人族被委琐到死。不过两名选手在前期都很谦让,你打我一下我还你一下,你跑一步我追一步。反正大法师心想 “我到2级了,耗就耗了。”而先知道则想“反正你到2级了,但你绝对耗不出3级来。”双方都在自我安慰中开心的追逐到了中期。

二本好后,兽族召唤了暗影猎手并连续建造了2个兽栏,一心往死了打。人族看到兽族这情形后,索性也放弃了SKY流,二英雄选择了山丘之王并在家里补了个鸟笼子也开始养鸟。可人族错误估计了了兽族单地洞跳科技的速度,但山丘之王刚出生的时候,就看到了最血腥暴力的一幕。兽族四条飞龙和双英雄组合的部队瞬间将大法师打成空气。而山丘之王刚想拔腿逃跑就被变成了螃蟹,变成螃蟹的山丘以求生的本能努力的横向逃跑,但没跑出2米,就被扎回了祭坛。双英雄被连续击杀后的Sed选择拉出全部龙鹰应战,但单鸟笼的龙鹰数量怎么能够对抗双兽栏的飞龙呢?况且,飞龙旁边还有2只蝙蝠。

赛后点评:不知道是不是最近兽族的选手们太过压抑,极端战术层出不穷。飞龙流曾经一度被兽族玩家誉为打人族法师部队的秘密武器。而且在海龟岛这张地图上确实是比较适合飞龙的发挥。众多的树林是飞龙这类高机动性的飞行单位天然屏障,而且飞龙在MF的时候不用顾及中间四个分矿的7级大海龟的反弹伤害。但飞龙脆弱的生命力和昂贵的造价以及死后给对方带来的大量经验是一直限制这个单位发挥的瓶颈。而在这一盘中ustdadfearn选手坚决的采用了纯飞龙流的战术并且在细节处理的都非常得当。首先面封sKY流的部队,在早期能对飞龙造成最大伤害莫过于对方的召唤单位,商davdrearn选手不惜用先知的血量来拖住对方大法师的练级速度,这样大法师在比赛结束后都一直没有2级水元素这样的输出单位对飞龙造成实质的伤害。而在二英雄的选择上,davdrearn也没有选择一级压制力最强的娜迦而是选择了暗影猎手。因为在没有地面单位掩护下,娜迦很容易被减速后围杀掉,而双兽栏出飞龙的兽族基本不会选择为英雄买鞋的。而暗影猎手在生存能力上要高于娜迦,而且变形术在限制英雄能力上要高于寒冰箭,而且加血链可以最大限度保存飞龙的生命。再这样精妙的计算下,兽族最后将飞龙的优势最大化,从而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英雄辈出的年代 篇4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录用

收录2005年至今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抗战老兵”的相关报道与评论。笔者通过人民数据库、慧科数据库搜索“人民日报”且正文含有“抗战老兵”的相关报道,搜索时间范围是2005年1月1日~2015年10月30日,剔除3篇企业软文,分析得出2015年103篇、2014年11篇、2013年7篇、2012年3篇、2011年2篇、2010年3篇、2009年1篇、2008年无、2007年2篇、2006年3篇、2005年5篇,用于本次研究。

研究以内容分析法进行话语分析。话语分析是要对文本的“语言运用单位进行清晰的、系统的描写”,这种“描写”有两个主要的视角,“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1]作为话语分析的杰出代表人物,梵·迪克将话语语法、话语理解的研究成果与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理论结合起来,强调社会认知(如态度、观念、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和社会话语中的纽带作用,并以此作为基本理论设定,特别调查分析了西方社会名流等权势阶层如何通过控制话语的形式和内容来达到控制社会信念和意识的目的。他说:“权势通过对话语体裁、内容、文体的不同控制程度而直接行使、表达出来。根据话语的不同产生和再生形式,即实际产生、表达、传播、影响的形式,我们可以对这种控制做系统分析。”[2]具体而言,梵·迪克从文本视角出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新闻话语的结构进行了探讨。其中话语的微观层面包括句子形式、意义和言语行为。本研究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从文本视角出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抗战老兵相关报道话语的词汇、修辞、语境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深入探究“抗战老兵”报道的话语变迁及其与社会语境变迁之间的关系,从而观察主流媒体报道观念的变化。

二、样本分析

(一)文本视角

语言的基础是词汇。媒体对词汇的选择可以被看做是特定的文化根据其意识形态的需要对世界的表达。梵·迪克指出:“词汇选择是新闻语篇中的重要方面,通过它隐含的意识形态和观点可以得到再现。”

以上是“抗战老兵”报道中出现的高频词。特别是对老兵是“英雄”、“民族的脊梁”等集体词汇一再重复使用,在受众心中留下了抗战老兵是中国人民的英雄的印象。报道通过大量的“正义的”、“和平的”、“人民的”等词的形容,对外留下“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热爱民主的国家”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政治传播作用。而对于抗战中的敌方日本,报道始终运用“敌伪”、“残酷的”、“残忍的”等词汇,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受众对日本的不信任感。

(二)修辞

不同于传统修辞,梵·迪克指出:“新闻修辞不仅限于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它还包括为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和可信度而使用的策略性手段”,他认为修辞的主要作用在于“劝服别人”,甚至可以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传播目的,而“任意地使用修辞手法。”[1]即在新闻传播领域里,在传者与受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所有具有目的性的文字都是新闻修辞。在与“抗战老兵”相关的各种报道题材中,呈现出不同的修辞表达方式。主要是以事实修辞与情感修辞为主,细节修辞与对比修辞次之。

事实修辞是表达新闻真实性的最好方式,主要采用描述性文字、大量数据或者直接引用信源等来增加报道的现场感。例如,2015-09-10期中《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胜利70周年座谈会举行》引用纪念馆馆长之话,“今年1~6月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观众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9.5%,达到430多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直接说明了人民不忘历史,同时也勾勒出纪念馆参观者络绎不绝的画面。另外,抗战老兵报道中不乏对数据的运用,如2015-08-20期中《山河记忆——镜头中的抗战老兵》首发报道中提到,“这些老兵中年龄最大的104岁,最小的87岁,其中有3名女兵”。事实上,80%左右的抗战老兵报道都运用了大量的数据描写,令报道更加真实客观。虽然学者们一直追求新闻真实,甚至杜绝一切情感,但对老兵的刻画及抗战事件的描绘更具有意义的则是情感修辞的运用。例如,2015年9月3日~9月7日连续播出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专题,毫不吝啬地用4天时间、8个版面报道了全国各地抗战老兵令人震撼的抗战事迹,以及全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与追求和平正义的饱满热情。《人民日报》关于抗战老兵的报道对细节修辞的运用也不遗余力。在报道每一个老兵的同时几乎都会写明白每个老兵的年龄、身份、参战事迹。在十年135篇抗战老兵报道中对老兵进行细节描写的有56篇,达到41.4%。在这些报道中时常出现,如“颤抖着敬礼”、“在暗旧的老房子”、“瘦骨嶙峋的老人身上存有26块弹片”等人物动作细节、环境细节、形态描写等,使人物描写更加鲜明,报道更加生动。

三、语境视角

梵·迪克认为,话语不仅是文本,它还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因此,话语分析不仅研究文本结构,还必须对话语的产生和理解、社会文化情境中社会互动行为的认知过程进行描述。从宏观社会文化情境考察抗战老兵的新闻报道,可发现媒体对社会的建构作用。

(一)爱国主义语境

从“董存瑞炸碉堡”到“刘胡兰英勇就义”,这些英雄事迹多年出现在小学课本上,国家对爱国教育的推崇从不曾减弱。近年来,随着政府日益关注抗战历史,《人民日报》对于“抗战老兵”的报道也随之增多。在2005年出现了一个小高峰之后,“抗战老兵”的相关报道以每年2~3篇的比例出现,直到2013年开始,“抗战老兵”相关报道开始增多,2014年突破个位数,2015年数量飙升,直接达到103篇(如图1)。其报道发布时间节点越发明显,2013年以前,《人民日报》对于抗战老兵的报道时间不定,有时是12月份报道一篇,偶尔7月份和8月份会出现相关报道,发布关于抗战老兵的新闻没有特定的月份。但2013年以后,“抗战老兵”的报道开始于8月份和9月份集中出现,如2014年9月,《人民日报》对抗战老兵的报道有4篇;2015年8月出现30篇、9月份多达56篇。此时,不难发现,对“抗战老兵”的报道出现了明显的“高峰期”即8月和9月(如图2)。

从报道数量增多、报道出现明显的时间节点两方面得知,《人民日报》对抗战老兵的报道热度持续高涨。当主流媒体一再关注“抗战老兵”时,无疑形成了“全民关注老兵”的舆论导向,响应了国家爱国教育、保卫和平的一贯理念。

另外,在“和平统一”的语境之下,随着连战多次到京访问,内陆与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关系进一步地友好发展,《人民日报》对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报道也逐年增多。虽然1983年和1984年中国已经相继出台《关于对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人和其他爱国人士追认为革命烈士问题的通知》(民〔1983〕优46号)、《民政部关于国民党军队抗日致残官兵可否按残废军人给予抚恤优待问题的批复》为国民党抗战老兵正名,但媒体几乎不报道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直到2005年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提及国民党抗战老兵的功绩才改变了这种状况。媒体关于国民党抗战老兵的报道开始逐年增多,从2005年的2篇到2015年增加至12篇,其增幅达500%。作为党的喉舌,《人民日报》对国民党抗战老兵的功绩的肯定,表现出共产党人尊重历史、崇尚民主,从宣扬国共合作的历史里表达两岸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望。

(二)多元化语境

笔者对现有的“抗战老兵”的报道进行地域分析,提取国籍、省级、直辖市三个地名,若出现地级市、县等则规划为省。例如,南京属于江苏省,则江苏省增多一例。此外,当报道、评论面对全国各地的抗战老兵,则划分为全国。根据以上算法,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抗战报道以北方为重心。2013年以前,对于抗战老兵的报道较少,且多集中于北京、江苏等北方城市,较少出现南方城市(见图3)。2013年开始,《人民日报》对抗战老兵的报道地域从北方不断向全国各地扩散,报道范围遍布大江南北。2015年,报道范围扩散至28个省市,几乎遍及中国的每一个省市(见图4)。

(三)全球化语境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世界成了地球村,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密切。2015年,中国在纪念抗战之际邀请国际政要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庆典。作为中央重要的单位机关报,《人民日报》也顺应潮流,报道国际抗战老兵,先后对俄罗斯、巴西、波兰、美国、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抗战老兵进行了相关报道。可以说,抗战老兵报道的国际化趋势明显(见图5)。《人民日报》对全国抗战老兵的报道成功引发了全国人民纪念抗战的热情,各地报纸也纷纷报道抗战老兵的事迹,在民间掀成了一股强烈的抗战热潮。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对国际抗战老兵的相关报道除了纪念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与外国友人的深厚友谊,同时也向世界宣告中国不忘历史,中国人热爱和平,表现出中国民主自由的意识形态。

四、结语

本文以《人民日报》近十年来对抗战老兵的相关报道为例,了解到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上皆表明新闻报道语言固有的建构性能,有利于建构对己方有利的社会现实,从而揭示了掌握话语权的特定集团是如何通过新闻话语,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如福柯所言:“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

摘要:本文以文本视角与语境视角对《人民日报》2005年以来对抗战老兵的相关报道进行话语分析。通过分析词汇、修辞、报道数量等维度,探索《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话语转型及其报道观念的变化,以期对相关类型的新闻报道起到现实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人民日报》,抗战老兵,话语分析

参考文献

[1]托伊恩·梵迪克(荷).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7,96,85.

英雄辈出的年代 篇5

兼具大仁大义之仕,

方谓之为“英雄”。

——题记

书生的骨头,点起火焰

1927年8月,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他高唱着《国际歌》坦然走向刑场。

一介书生,秋白,体内的三千条风暴

越积越多,越来越大

他所有的激情,所有的骨骼,所有的血肉

所有的五脏六腑

已经热得不能再热

争相涌动、翻滚、嘶吼,直至不可开交

从常州上北平,从北平直去苏联,又从莫斯科

至上海,至南昌,至广州,至长汀

三十六年貌似匆匆的岁月,只为求证

江南一燕、绝胜鸿鸪的高深哲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某个无可考究的秋天黄昏,两个骨头

最硬的书生的手

终于紧紧握在了一起

他们高远出世的思想,与清矍有力的骨节

穿越三十年代初国家和民族的左翼

擦出明亮的火焰

1935年6月,那位携带整整九卷诗书

潜心练剑的人,挺直了自己久违的身体

平静地整了整青布长衫

一路清唱着《国际歌》和《红军歌》

信步踱向汀江之畔的西罗汉岭深处

路边的几枝野花,一丛又一丛

长势旺盛的车前草、马尾松们

都会让他意气风发,不时驻足观看

惬意得就像是参加一场

期待已久的郊游

“他宁愿向敌人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

他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15年之后,一位姓毛的书生深情追忆

其惜惜之情,惺惺之情

溢于一贯深沉的言表

风起于青苹之末啊

风云际会的年代

一个,又一个书生,勇敢地站了出来

一个,又一个书生的骨头

劈、啪、作、响

以燎原之势

熊熊燃烧

映红大半个中国

无数道蓝色的橙色的和灰色的目光

开始另眼看待

长期羸弱和缺钙的东方

站立着的湘江

1934年底的湘江之战中,红34师师长陈树湘率部与十几倍于己的敌人激战四天五夜,完成掩护任务后重伤被俘。面对敌百般威逼利诱,他不为所动,强忍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毅然断肠自尽。

要拼就拼到最后一根枪支

都全部打红

拼到湘江每一道支流,每一条长鱼

都全部染红

拼到34师上下,每名士兵的眼睛

全部赤红赤红

要恨就恨到你一直认为的所有

仇人,敌人,奸人,坏人,小人猥琐的骨子里

用闪着寒气的刺刀和目光

将他们一一杀死

要爱就爱到,长沙老家的每一个纯朴的街坊

爱到红土地上每一个会唱《十送红军》

会做南瓜汤、会纳千层底、会打稻草鞋的亲人们中间

(把最后一滴血也献给他们)

拼到最后,恨到最后,爱到最后

你大吼一声,使出浑身力气

一把伸进自己的腹部

把热气腾腾的大肠、小肠

通通捧将出来

像我所见到的那些甩拉面的师傅那样

你把它们轻松地抛洒、舞动

并毫不客气地在最关节处

给自己以快速、果断地了结

(那个失血的冬天,许多人分明听到

1600里湘江、800里洞庭的撕心裂肺,和它们一点、一点的

肝……肠……寸……断!!)

树湘,树湘,你就是树在

湘江之畔的一面旗帜呵

风吹不倒

雨打不垮

没有任何人能轻易捣毁,你的意志

这比钢铁还要坚固三分的堡垒

没有什么,能让你心甘情愿低下

无比高贵的头颅

整条大江因为你

重新博得了阳刚、血性的声名

因为你,这条常年俯卧着的

貌似温吞、谦逊、内敛的江水

突然间站立了起来

发出一阵又一阵

响彻云霄的雄浑啸叫

一滴水映照的祖国

1935年初,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不幸被俘。国军士兵搜遍他全身,除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外,再无一文钱。在狱中,方志敏坚贞不屈,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著名文稿。

这是一滴来自南中国大地的水

从江西弋阳农村的根部流出

一路流经东江、大埔、横峰、贵溪、南昌

和奔腾不息的信江、鄱江

他在运动中学会了运动,一不小心

便掌握了“许多农民运动的方法”

浩浩三十万滴水珠,汇集成赣东北

横无际涯的红色浪潮

(看那乡村野老,莫不望赤旗而动)

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滴,在物质上

清贫到极致的水。在陇首村

两个渴望一夜暴富的国军士兵,像我们熟悉的

被充满了鸡血的疯狂股民

从天而降的“牛市”,让他们激动不已

由里到外、从上到下,又由下到上、从外到里

多么全面、细致、彻底的一番清剿——

“一块并不昂贵但忠实守信的怀表

一支并不漂亮但结实耐用的钢笔”

此刻就充满嘲讽、嗫谕地躺在那儿

让他们幻想中的发财指数

经历了难以接受的直线暴跌

这个一生贫穷的人,多年以来

始终坚持用怀表标示进攻发起的时间

也标示一段热血峥嵘的岁月

那支普通的钢笔,书写了一次次战斗决心

也书写着洋洋十万言的光辉篇章

(除此之外,他身无长物,不具分文)

可谁又能否认,这不是一滴人格和精神

都高度富有的水珠?是的,即便是一滴水

只要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也能发出

金子般的光芒,也能映照出身前身后

茫茫一片江湖

透过这滴率性的水珠,我清晰看见了

整个祖国,看见我可爱的中国

全部的前世,今生,以及无限的未来

而在财富的增长和网络流量

相当发达的时代,我必须经常停下来

虔诚的向微乎其微的一滴水问候

向一滴水中所包藏的宏大世界

太阳一般珍贵的信仰,忠贞,思想

向源远流长的祖国和人民

所有战友、亲人洒下的珍珠一样的

汗水、泪水和血水

一一膜拜、致意

守护一只著名的粗瓷大碗

1935年11月,东北抗日联军某团政委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被日军俘虏,在狱中受尽老虎凳、辣椒水、电击等非人酷刑,始终毫不屈服、英勇斗争,于1936年8月2日从容就义,年仅31岁。

天下赵姓是一家。如果往前推算

三五百年,赵一曼应该是

咱地地道道的本家

她秉承了俺们老赵家

刚烈、质朴、节俭、仁厚的美德

一举手,一投足

农家闺秀的风范处处显现

多年之前,她以柔弱之躯

持红枪,跨白马,飘然一骑,来去倏忽

取敌性命于那茫茫白山黑水之间

于翻转自如的股掌之间

其中洒脱、率性和英武气魄

岂是凡俗须眉能比

与英雄同样著名的,还有那只

仅用过一次的粗瓷大碗

它不盛颗粒精致的高粱米

(这珍馐佳肴太奢侈、太娇贵)

它只盛野菜粥,只舀草根湯

只斟三十年代流行的烽火硝烟

以战地黄花的佐料入味

以倥偬岁月的小火煨烫

浓郁的香味四野流芳

在二十一世纪日益腐化、堕落的饕餮时代

这只不修边幅的粗瓷大碗

与生俱来的革命乐观主义气质

愈发显得卓尔不群

作为我们老赵家的传家宝,整个

中华大家族的传家宝

它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升值

(忠心耿耿地守护它

是我穷尽一生的义务和责任)

这些年许多人,纷纷祭出高价

企图以一把恶俗不堪的乌金

换取我家历经沧桑却白玉无瑕的粗瓷

纯属痴心妄想而已!

粗缯大布硬兮,可以裹我身

粗茶淡饭苦兮,可以果我腹

我要带着子女一起,世世代代保护这只

接过鲜血也接过雨水的祖传大碗

穿越水域的是你们的手

1938年10月,某部妇女团冷云等8位女兵,在顽强抗击日军的战斗中弹尽援绝,宁死不屈,手挽手涉入冰冷的乌斯浑河中。

亲爱的姐妹,投完最后这枚手榴弹之后

请一起挽起手

不要犹豫,快速向前走吧

再步行一百多米

就是咱们的故乡乌斯浑河东岸了

在1938年的秋天,微风若有若无吹动

乌斯浑河蓝得就像一面镜子

似乎轻轻一触碰,就会掉下泪来

如此地清晰、安静,且质地透明

所有人很轻易便看见,八姐妹

娇好的容颜,如同牡丹花一般

绽放的鲜艳纯朴的爱情

(这种美,几乎让我炫晕)

是的,我翻遍长达72年的典籍

再没有一条能比乌斯浑河

更配得上我高洁的八姐妹的水域了

请郑重记下她们的名字:

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

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安顺福

这乌斯浑河的八女儿,我亲爱的八姐妹

正满面春风,笑意盈盈,从容地整理

扎着武装带的粗麻布衣衫

默契地挽起比莲藕还要光洁的手臂

迅速整队出发了

她们昂首挺胸、动作轻柔、姿态优雅

仿佛是去赶赴一场

充满着浪漫、快乐的甜蜜约会

(全然不顾身后,一群豺狼

歇斯底里的咆哮和

三八大盖们的疯狂啸叫)

1938年清凉的河水,从她们紧紧相扣的

十指之间,从她们飘散飞扬着的长发之间

从那么修长、晶莹的睫毛之上

温柔而欢畅地划过

那一天,整个乌斯浑河的疆域

鱼翔浅底,水草起舞

用自己最为盛大、庄重的仪式

迎接八位圣洁的女儿回家

越过高山,大鸟在飞翔

1941年秋,晋察冀军区某部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最后纵身跳下悬崖。

是的,这一刻,他们就是

五只展翅飞翔的大鸟

九月的冀中天空,秋意一点点深了。

五个打光了所有子弹,投尽所有

手榴弹、石块的士兵,把心爱的枪支

统统砸毁,索性把自己的身体

也当成一块暴躁的手雷、一块愤怒的石头

张开拉惯了枪栓和引信的手掌

轻盈地舒展四肢

以一种加速度滑翔的方式——纵身一跃

迅速扑向表情深邃的山谷

扑向一段极度决绝、惨烈的命运

像极了五只展翅飞行的大鸟

(不。此刻,他们本身就是

五只正在疾速翱翔着的大鸟!)

狼牙山。比狼的牙齿还要锋利的山

明知山中有狼,偏向狼山挺进

我浑身是胆的士兵兄弟

逆向而动,抱着必死的决心

要将豺狼的罪恶牙齿一一拔掉

狼牙山。比狼还要狠的是敌人

明知敌人凶残,偏要以暴治暴

我百炼成钢的士兵兄弟,上棋盘陀绝峰,

誓与魑魅魍魉下上一盘,有来无回的死棋

他们是一群,比敌人还要

狠上一百倍的铁血汉子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完成了阻击使命的燕赵勇士们

耳畔传来谷底刮来的风

(啊啊,自由的风)

大地,村庄,河流,九月的红高粱

和失散已久的亲人

离他们越来越近

他们的精神和灵魂

却越飞越高(比古易州最高的山峰还要高)

五只涅磐中的火凤凰

正和千年前的荆柯

热烈拥抱、密切照会……

从99个假如中认识一位将军

传奇将军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生平恶战无数,屡建功勋。皖南事变中被蒋氏扣押,历时5年终得获释。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途中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2009年9月14日,阴转雨,吾赴四八烈士陵园拜祭英魂,徒生感慨。

尊敬的将军,我是说假如——

假如那年你不是远赴异邦,

由三民主义转入共产主义

你的身后,还会不会有那么多的

风起云涌、波诡云谲?

假如你亲率铁军挥师北伐,一战成名

之际,不再只身潜入广州

倒提着枪支和头颅,直与那厮激战三百回合

还会不会就此流亡欧洲、澳门隐居

与你视作母亲的祖国与组织

失去了联系?

假如,我說的还是假如。将军

假如皖南血雨腥风中,有那么一会

你不会再那么倔强,那么顽固,那么坚持

那么让“校长”失……望

还会不会招致这长达五年的

牢狱之灾、皮肉之苦?

但是——身陷囹圄,保持沉默的人

突然大声唱起了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

尊敬的将军,莫过于激动。关于您,我总共有99个假如

假如时光倒流,物事重设

1946年的天空,雾气再薄一些

那次莫名其妙的中世纪飞行

到底遮蔽了多少闪烁其辞的隐情?

那场穿透六十余年岁月的雨水,到底

洗去了多少触目惊心的血红?

“黑茶山顶,延安河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忍看一代将星,瞬间陨落。唉……!

那柄失传已久的暗器

究竟藏于谁人之手中?

——呜呼,北风!(春寒料峭的北风)

——呜呼,淫雨!(天妒英才的淫雨)

——呜呼,落叶!(举重若轻的落叶)

——呜呼,血红!(梅花一样的血红)

99句假如,就是整整99个无奈

而悲情地追问啊,将军。

它一遍遍剔净了我的骨殖

吹动了那人的忧愁……

大个子的老排长

王克勤,著名爱兵爱民模范和杀敌英雄,创立的“三大互助”,对巩固提高全军凝聚力战斗力起到很大作用。他1947年牺牲后,刘伯承司令员痛惜:“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并亲笔写下悼词。我入伍后,有幸在王克勤生前部队服役十余年。

大个子的老排长,颧骨很高的

老排长,早年精于枪支射击

这个天生的职业射手,只要一抵进

那杆粗大、修长的“歪把子”机枪

浑身上下便立刻有了精神

清脆、凌厉的枪声,犹如仙乐

232名狡猾的敌人依次仆地

(他带的班,竟无一伤亡)

大个子的老排长,老家远在安徽

阜阳乡下的老排长

他告诉我们:“在家靠父母,革命靠互助”

战友们在一起,就是要互相提高、共同进步

一米八的粗壮汉子,像个婆姨一样

手把手教兄弟们,如何解放思想

扣子、如何进行生活互助

如何把杀敌的军事技术

提高得快些,再快些……

(悄然之间,已演变为全军

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运动)

大个子的老排长,打仗一直冲在

前面的老排长。那年夏天

定陶北门的攻坚战格外惨烈

敌人成箱成箱的弹药,暴雨一般倾泻

他率领全排,一次次突击,再突击

是一枚流弹出奇不意地造访

粗暴打断了这名基层指挥员的连贯动作

汩汩而出的鲜血浸透鲁西南的焦土

不甘心的手势仍倔强地指向城墙

(噩耗传来,全军同悲。连一向稳重的

野战军司令员,亦禁不住捶桌长叹)

大个子的老排长,永远27岁的

老排长,这些年我们一直

与他生活、战斗在一起。我新兵连所学的

第一课,是关于他的故事

每天回到宿舍,大家轮流抚摸的是他的床铺

就连每次连点名,第一个呼点的

也是这个,让我们足以用一生追随的名字

“王克勤”——“到!”

(如雨后春笋般疯狂拔节的队列里

一茬茬士兵的声音如此响亮、整齐)

你的名字叫“潜”

李白,原名李华初,1925年入党,1934年起长期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1948年12月30日被国民党逮捕,1949年遭秘密杀害。

我知道:有时候,你的名字叫蟹

叫虾,叫鱼,叫鳇,叫鲽,叫鲸

叫鲑,叫鳓,叫鲐,叫鱿,叫鳐

有时候你的名字,叫白居易,叫杜少陵,叫陆放翁

叫苏东坡,叫辛弃疾,叫贺知章,叫李太白

也有的时候,你的名字叫张华初

叫王华初,叫胡华初

叫董华初,叫陈华初,叫徐华初,叫徐陈华初

叫赵华初,叫钱华初,叫孙华初

叫赵钱孙李华初(就是不叫李华初)

还有的时候,你的名字是两个字,叫深蓝

(深到无穷无尽的蓝中去?)

但不管怎样,你真正的名字

实际上只有一个——“潜”

潜下去,长期潜下去,无休止地潜下去

潜到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妻子,没有故园

潜到丢失了自己原有的一切姓氏与名状

对,现在你只是一汪浑水

放到哪里就是什么形状

你更是一抹可有可无的空气

走到哪里就是什么形状

(这是否决定了你从来没有自己固定的形状?)

现在你只是大诗人李白,你于长安街漫游

用二十世纪的电波作笔,写诗

喝酒,结交各色人等

与唐明皇和高力士们歌舞,升平,逗乐子

(你在背地里策划了万钧雷霆

把整个昏庸的天下搅得天翻地覆)

到了最后——

你在黎明到来的前夜,在日出东方的上海

终于用自己的血液,画了一枚

红彤彤的太阳(或红艳艳的印章?)

你把它提前摁在了新中国的版图上

骑车经过淮塔纪念馆

1948年底至1949年初,60万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与80万国军主力展开决战,经65昼夜浴血战斗,歼敌55.5万人,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政权。淮海战役结束后10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曾经有段时间,我每天都要经过淮海战役纪念馆,感慨系之。

每天早上七点四十五分

这位为理想和生计终日奔波的中年男人

都会准时骑车路过淮塔纪念馆

从北门到东门是一百八十米,从东门

再绕回南门,也是一百八十米

生活就像骑单车,骑一米算一米

过一米便如同走一天

嗨!你好,尊敬的刘、陈、邓、粟、谭五大指挥们!

你好,英勇顽强的中野、华野和冀鲁豫军区的全体将士们!

你好,推独轮车支前的精壮汉子和纺布、纳鞋的大嫂们!

你好,晨起锻炼的老头、老太和小伙、姑娘们!

你好,背着书包到矿大附中、附小上学的孩子们!

(剩下的十余个小时,他将会把它们精心安排进

一座现代化的军事机关大楼内,一道道

简练精准的文书、通知、指令,由他之手鱼贯而出

既运筹帷幄着别人,并终会被别人运筹帷幄)

晚上十点整,或者更晚一些的时候

那辆劳苦功高的自行车

又沿原路返回,经南门去东门,再到北门

“这一侧有杜聿明的弹药库,那一侧

分布有三纵和六纵的作战室

而后边靠左的一片巨大的开阔地

数十万军队犬牙交错、激战正酣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走向

将在这里发生根本性扭转……”

——每回去一趟,他时刻不忘这样提醒自己

每一米,他都骑得小心翼翼、胆颤心惊

生怕一不留意轧到一截断臂

或一小丛肠、胃、肝、脾和突突直跳的心脏

更担心由于自己的莽撞

扰乱了这场至关重要的战局

“好了,总算顺利通过了!”

他像一位成功穿越雷区的工兵专家那样

长舒一口气:前面再拐个弯就是市中心医院了

每天都会有人在这里安静离开,每天也有人

在这里热热闹闹地出生……

这个引爆自己的人

杨根思,志愿军某部连长,朝鲜战争中第一位特等功臣、特级战斗英雄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1950年11月,他率一个排打退美军8次进攻,最后抱着炸药包与敌同归与尽。

这个凭三颗受潮的拉雷,便轻飘飘

炸掉敌人顽固雕堡的人。蒙眼睛投弹

都准确命中战斗目标的人。举一只

土气的炸药包,竟俘虏国军

整整一排兵力与精良裝备的人

当上“爆破大王”,受到国家主席

和总司令亲切接见的人

他短暂而明亮的一生,其实一直都在引爆

(与此相比,那用一杆丈八长矛

夺得钢枪一把,靠一股初生牛犊的胆气

就抓了三个“舌头”的青春往事

实在小儿科,不值重新提起)

雄纠纠,气昂昂。这个把引爆当作

平生最大爱好的一连之长

肩上扛着炸药包,大踏步迈过鸭绿江

向光荣而惨烈的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

勇猛挺进,向1950年11月29日

下碣隅里外围的1071.1高地,迅速包抄

(身经百战的连长同志

这回完全杀红了眼睛)

打吧,兄弟!敌人的第八次冲锋已经来临

把长着眼睛的单颗手雷和集束手雷

单颗手榴弹和集束手榴弹

统统狠狠地,不客气地,扔向他们吧!

炸吧,兄弟!人在阵地在

把你手中的炸药,塞到敌人坦克下面去

把你的刺刀,痛痛快快捅进洋鬼子们

喝多了啤酒和饮料的肚子里去!

……

趁着又一次战斗间歇,仅有的两名伤员

已保护重机枪顺利撤退

(那可是全连为数不多的宝贝)

作为连长,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他像拥抱情人那样,把最后一只炸药包

抱在怀里,脸上溢满兴奋甚至是会心地微笑

快速跑进40多名美军士兵中间

在“国际友人们”的陪伴下,这个热爱引爆的人

彻底引爆了自己

那震天的一声巨响,成为他28年人生

干脆利落的一句总结

那么低、那么高

1962年12月,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委书记,他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植树治沙,并最终积劳成疾,于1964年5月不幸去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行走在水波流转、天高云淡的和平岁月

请允许我,尝试着用“那么”造句:

多年以来,他总是把自已摆得那么、那么地低

比豫东黄河故道每一条风口

每一片盐碱地要低

比兰考乡村每一座草庵、牛棚、马厩

每一条经年干涸的沟沟坎坎都要低

并直接沉入:“人民公仆”这个词组

所有的点划撇捺深处

(最终浸入他身体的每条沟沟坎坎中)

让兰考睁不开眼睛的风沙已经治住了

让乡亲们尝尽苦涩的盐碱地开始变绿了

那些沟啊,溪啊,渠啊,全部丰丰满满了

杂病缠身的中原,舒展开了眉头

但被称作书记的中年,体内的诸多河流和风沙

却一日更甚一日地疯狂猖獗,左冲右突

(连棉袄上的第二、第三纽扣

和那把办公藤椅,都备受折磨)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视豫东平原为家乡的山东汉子,多年以来

他的双手一直举得那么、那么地高

高过苍茫大地,高过无边稼墙,高过兰考

整整95万亩的白云和天空

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举过头顶

行走在人心不古,许多人羞于谈及奉献的今天

这个终生劳碌、目标笃定的行者

让我们再次升腾起,对于一个国家

一个政党、一个社会足够的信心和信赖

譬如——

什么才是真正的勤勉,牺牲,服务,情感

什么才是恒久的理想,信念,赤诚,誓言

什么才是强烈的党性,责任,大爱,悲悯

这些朴素、珍贵的词汇,此刻全部变得

格外生动而具象起来

见贤思齐的人群,越聚越多

每临习一次

我们敏感而坚强的内心

便经受一次全面的激荡和清洗

我们执著而热切的眼睛

上一篇: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下一篇:高强抗震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