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知识论文

2024-10-21

注射知识论文(精选5篇)

注射知识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远郊社区护士对胰岛素使用与注射技术的掌握情况,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糖尿病专科护士教育培训和培训内容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上海市远郊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72位社区护士,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社区护士对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结果 完成调查272人,社区护士胰岛素注射相关理论知识平均得分为(7.07±2.64)分,胰岛素注射技能测评总平均得分为(3.20±1.15)分,均远低于总分15和8分。得分与社区护士的学历有关(P<0.05)。结论 上海远郊社区护士对胰岛素注射知识掌握不全,注射技能欠规范。因此,应该加强对社区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培养,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及时、有效的社区糖尿病知识及技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社区护士,上海远郊,胰岛素注射,糖尿病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长,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达9.2万,其中农村约4.3万[1]。胰岛素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有效的控制和降低血糖的治疗方法[2]。研究证明社区糖尿病患者对自行注射胰岛素知识及操作规范的掌握都欠缺[3],这就要求社区护士必须具备能正确指导社区糖尿病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的知识与技能。我们调查了上海市远郊浦东社区护士对胰岛素治疗的基本知识以及胰岛素注射规范操作的掌握程度,为后续开展针对性继续教育培训以及采取正确指导的方法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5年9—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浦东远郊地区的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职社区护士共272名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国内注册护士;自愿参加此项调查研究。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制定《社区护理人员胰岛素注射知识、技术掌握状况调查表》,并请相关专业领域的医疗和护理专家进行审核,根据专家意见对相关内容进行优化。此量表内容效度为0.9,信度r=0.777,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①一般情况:内容包括护士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电话、姓名、护龄、职称、职务、学历、是否曾经在内分泌科室工作、是否接受过胰岛素规范注射的培训。②胰岛素注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相关知识测评):共15题。记分方法:答对得1分,答错得0分,不清楚也得0分;分数越高,说明掌握情况越好。内容效度为0.91;经预实验测得信度r=0.783。③胰岛素注射技能:共8题。记分方法:答对得1分,答错得0分,多选题全部答对得1分,答错或少答都得0分,分数越高,说明掌握情况越好。内容效度为0.9;经预实验测得信度r=0.792。

1.2.2 调查方法

采用自填法进行资料收集。由研究者亲自发放问卷,被调查者独自填写,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272份,回收27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人数、百分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72名社区护士全部为女性。护龄:1~5 a 79名,占29.0%;6~10 a 94名,占34.6%;11~15 a36名,占13.3%;>16 a 63名,占23.1%;平均护龄(11.02±8.40)a。职称:主管护师44名,占16.2%;护师124名,占45.6%;护士104名,占38.2%。职务:总护士长8名,占3.0%;护士长21名,占7.7%;带教老师2名,占0.7%;无职务241名,占88.6%。学历:本科生84名,占30.9%;大专151名,占55.5%;中专37名,占13.6%。内分泌工作经验情况:曾有内分泌工作经验者42名,占15.4%。胰岛素规范注射培训情况:曾接受过胰岛素规范注射培训者79名,占29.0%。

2.2 社区护士胰岛素注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及胰岛素注射技能测评总得分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272名社区护士总平均得分为(10.28±3.32)分,远低于总分23分;胰岛素注射知识平均得分为(7.07±2.64)分,远低于总分15分;胰岛素注射技能平均得分为(3.20±1.15)分,远低于总分8分。

2.3 社区护士胰岛素注射相关理论知识测评条目得分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272名社区护士胰岛素注射知识正确率不满50%的达到7项,其中,胰岛素使用指征、低血糖抢救方法等知识得分正确率最低。见表1。

2.4 社区护士胰岛素注射技能测评条目得分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272名社区护士胰岛素注射技能正确率不满50%的达到4项,其中,避免疼痛的方法、胰岛素注射部位等得分正确率最低。见表2。

2.5 不同特征社区护士胰岛素注射知识及注射技能测评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272名社区护士的胰岛素注射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与学历有关(P<0.05),与护龄、职称、职务、有无内分泌工作经验及有无接受过胰岛素规范培训无关(P>0.05)。见表3。

3 讨论

3.1 上海市远郊社区护士的胰岛素注射知识及技能不容乐观

通过对上海市远郊社区272名社区护士的调查显示,社区护士对胰岛素治疗的相关知识及技能欠缺,这与以往报道的一致[4,5,6]。随着上海市远郊地区糖尿病患病率的逐年增多[7],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胰岛素治疗,是实现血糖良好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关键3点是胰岛素、胰岛素注射技术及胰岛素注射装置,而胰岛素注射技术是影响胰岛素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会影响胰岛素注射剂量的准确性及胰岛素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血糖控制[8]。因此,通过培养社区糖尿病专科护士等途径来提高社区护士对糖尿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已经迫在眉睫。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远郊社区护士的胰岛素注射知识得分低,仅为(7.07±2.64)分。纵观各子项目,发现如下问题:①社区护士对糖尿病基础知识掌握不全,如血糖控制目标、低血糖概念、正确低血糖处理方法得分正确率仅为25.74%、35.29%和16.18%,根据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中显示,糖尿病患者在非空腹状态下血糖控制目标是10.0 mmol/L,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低于3.9 mmol/L时就可判断为低血糖发作[1],这与非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指标是有差异的,而一旦发生低血糖反应,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正确的方法是立即监测血糖,确诊糖尿病后再进行口服15~20 g糖类食品或给予50%葡萄糖20~40 ml静脉注射,每隔15 min监测1次,若无好转继续重复上述治疗,在有条件情况下必须先监测再治疗,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引起的昏迷,禁忌经验主义,盲目进行抢救[1]。②关于胰岛素的剂型,正确率仅为22%,其实在临床上预混胰岛素根据中、短效胰岛素比例有优泌林70/30、诺和灵30R、50R,多数社区护士不知预混胰岛素概念。而胰岛素剂型有瓶装和笔芯2种,只有21%社区护士知晓胰岛素笔芯是不能用注射器来抽取的。③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当Hb A1C>7%时,即可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而并非Hb A1C>6.5%,仅有16%的社区护士掌握此概念[1]。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远郊社区护士的胰岛素注射技能得分低,仅为(3.20±1.15)分。发现社区护士不能准确做到避免注射时的疼痛、掌握中长效胰岛素注射部位、防止胰岛素漏液的方法、2次注射点间相隔距离。为了减轻患者注射胰岛素的疼痛感,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注射前认真检查注射部位,乙醇待干,使用中胰岛素室温保存,避开毛根注射,针头的合理选择等。中长效胰岛素最理想的注射部位在臀部。而每2次注射点之间相隔的距离为1至2 cm,国内已有报道说明,为了提高胰岛素的吸收率,减少注射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轮换胰岛素注射部位,包括不同注射部位之间的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轮换[9]。为了防止注射后胰岛素笔内的胰岛素漏液,要做到常温下保存、注射后卸下针头、注射前把空气排尽、针头留置在皮下至少10 s[8]。

3.2 上海市远郊社区护士的胰岛素注射知识和技能得分情况分析

3.2.1 学历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专学历的社区护士胰岛素注射知识与技能得分低于本科生及中专生,这与以往研究有所差异[10]。这是因为本科生能够较深层次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所学知识点广泛、细致。而中专生大多是以年轻护士为主,刚从学校毕业,能规范操作胰岛素注射,能与时俱进。因此,这两类人群的知识及技能得分均高于大专学历的社区护士。

3.2.2 内分泌工作经验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272位社区护士中,仅有42名有过内分泌科工作经历,她们大都是通过进修、实习获得,一部分是从二、三级医院内分泌科转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者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有意义(P>0.05),这与文献[11]报告的不一致[11]。究其原因,这小部分人群大多已经离开内分泌工作岗位3年及以上,或是以前在内分泌科工作时间少于半年,她们对胰岛素注射知识及技能已经生疏,由此可见,即使有过内分泌科工作经验的社区护士也应该定期到糖尿病专科接受相关培训及学习,从而能温故知新,巩固对糖尿病相关知识及技能的掌握。

3.2.3 接受过胰岛素规范注射培训

本研究结果显示,仅有79位接受过胰岛素注射相关培训,但结果却显示,即使参与过培训的社区护士,得分与未参加者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社区护士本身缺乏主动学习或与社区胰岛素注射培训及考核不规范有关。由此可见,上海市远郊社区护士缺乏胰岛素注射方面的技能。有研究表明,通过社区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家庭注射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有效控制血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12]。也有学者发现,通过对糖尿病联络护士的专项培训,能有效提高糖尿病专科护理质量[13]。因此,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开展对社区护士相关糖尿病知识及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专病护理能力。

3.3 建议

社区护士在胰岛素注射的相关知识及技能方面都存在很大误区,胰岛素注射不规范可直接导致血糖控制不良。2014年,上海市大力开展社区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培养,分布在全市16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社区护士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薄弱环节进行糖尿病知识及技能培训,并予以监督考核。当这样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社区护士进入社区后就可以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包括胰岛素药物注射技术在内的健康教育及技术培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注射知识论文 篇2

长效青霉素是粉剂,溶解后注射时不易推注成功。为提高推注成功率,可行下列技巧:  来源:考试大

1、溶媒选择:注射用水;2、溶媒用量:4~5毫升,不得少于4毫升;3、操作方法:吸取无菌注射用水4~5毫升,注入长效青霉素粉剂中,充分摇匀,时间1分钟。选择好注射部位,常规消毒。按肌内注射法深部穿刺局部,推注速度要快。注射后拔针,用棉签压迫局部片刻。按此办法可增加一次推注成功率,减少病人痛苦。 来源:考试大

技巧关键:充分摇匀,深部注射,快速推注。

注射知识论文 篇3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方法选择经济欠发达的3个县,镇原县、康乐县、平川区,分别设立干预组和对照组。每县2个乡,每个乡的所有村接种点均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一个乡为实验组,即要采取干预措施,另一个乡为对照组,即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在实施干预措施前后分别进行基线调查和干预后评估调查。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人口、卫生服务等外部条件基本一致。

1.2 研究对象

调查学龄前儿童家长,3个县共调查儿童家长340名。

1.3 调查内容

采取问卷的方式调查儿童家长对安全注射、不安全注射的危害、疫苗可控制疾病等相关知识。

1.4 干预措施

通过培训村医、入户发放宣传资料、利用典型案例等方式对儿童家长进行有关知识的宣传。

1.5 资料统计处理

采用EPI Date进行数据录入,SPSS13.0、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3个县共调查学龄前儿童家长340名,对照乡168名,干预乡172名。对照乡儿童家长文化程度文盲占10.71%,小学和初中占70%,而高中文化程度只占19.65%;本地户口的占95.24%,外地流动的占4.76%。干预乡调查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也以小学、初中程度为主,分别占42.44%、31.98%,本地户口者的占93.02%,外地流动者的占6.98%(表1)。经统计学分析,对照乡和干预乡受调查儿童家长在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7,P>0.05)。

2.2 基线调查

根据基线调查数据分析,一半以上的家长认为“不安全注射会传染疾病”,对照乡和干预乡分别为60.71%和57.56%;两组家长对于预防接种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的观念不强,在打疫苗时主动要求用一次性注射器的儿童家长对照乡和干预乡分别为41.07%、45.93%。对儿童所接种疫苗所能预防的疾病,能回答正确的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为41.07%和45.93%,反映两组家长对儿童所要接种疫苗能预防什么病知晓率均不高。

调查发现,不论干预组还是对照组儿童家长对“乙肝的传播途径”的问题回答正确率均最低,对照乡和干预乡分别是22.62%、27.32%;而对 “乙肝会传染”问题回答正确的儿童家长较多,对照组为80.36%,干预组为78.48%。两组间各项问题的回答正确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干预后调查

调查发现,干预后干预组的儿童家长在“不安全注射会传染疾病”、“打疫苗时要求一次性注射器” 及“乙肝会传染”的回答正确率较高,在90%以上;与基线调查比较,回答正确率增幅较为明显的是“打疫苗时要求一次性注射器” “乙肝的传播途径”、“疫苗预防的病种”,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641,P<0.01;χ2=10.949,P<0.01;χ2=14.467,P<0.01)。

对照组、干预组的儿童家长对“乙肝会传染”的问题回答正确率在基线和干预后调查时都较高,经显著性检验,两组在前后两次调查的数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2,P>0.05;χ2=3.249,P>0.05);干预后调查,此问题回答正确率有所提高,但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1.821,P>0.05)。总体上看,对照组的儿童家长对相关问题的了解程度均低于干预组。见表3。

3 讨论

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安全知识的知晓是有效开展儿童预防接种的保障,同时,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重视与否、对免疫规划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态度如何,还有家庭经济条件等都是决定儿童能否按时进行免疫规划的五苗接种和避免发生接种后异常反应的重要因素[2]。

调查发现,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家长 “乙肝会传染”问题回答的正确率就干预前较高,说明:通过政府与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宣传,对乙肝可传染的认知已是深入人心。但调查显示:不论对照乡还是干预乡的儿童家长,对乙肝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是可传染的”层面,而对“乙肝的传播途径”却不是很了解。干预后调查表明,虽然两组对该问题回答正确率略有提高,但干预组儿童家长通过村医入户、发放宣传册、典型案例等方式干预后,对“乙肝的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干预前后提高幅度较大。

通过实施干预措施,干预组的儿童家长在“不安全注射会传染疾病”、“打疫苗时要求一次性注射器” 及“乙肝会传染”的回答正确率均有了明显提高,而对照组的儿童家长了解程度显著低于干预组。无论是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儿童家长,80%都是经村医了解到疫苗及安全知识相关知识。这进一步提示我们应重视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相关知识宣传。

随着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的实施,儿童接种疫苗的品种将越来越多,必须动员家长的主动参与和广泛宣传相关知识,应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标语宣传等媒体工具,广泛开展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使儿童家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计划免疫接种活动。

摘要:目的:了解干预前后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知识水平的变化。方法:在全省按照典型抽样方法抽取3个县,共调查儿家长340名,设立对照组和干预组,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等措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结果:干预实施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儿童家长对安全注射相关问题的知晓情况,除对“乙肝会传染”回答正确率较高外,达到80%左右,其余问题知晓率均低。实施干预后,干预组的儿童家长在“不安全注射会传染疾病”、“打疫苗时要求一次性注射器”及“乙肝会传染”的回答正确率较高,达到90%以上,对照组儿童家长知晓率较前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低于干预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的宣传动员及运用典型案例对群众进行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相关知识可比有效的培训,提高家长预防接种安全注射意识。

关键词: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知晓率

参考文献

[1]陈晓艳,张淑芳.社区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认知及需求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03-396-03.

注射知识论文 篇4

1、塑料

增塑剂:为了改善聚合物成型时的流动性能和增进之间的柔顺性。

稳定剂:制止或者抑制聚合物因受外界因素影响所引起破坏作用。

填充剂:为了降低成本改善之间的某些使用性能,赋予材料新特性。

增强剂:使塑件力学性能得到补强。

着色剂:赋予塑料以色彩或特殊的光学性能。

润滑剂:改善塑料熔体的流动性能,减少、避免对成型设备的摩擦、磨损和粘附,改进制品表面粗糙度。

2、塑料的特性:相对分子质量大;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有可塑性。

3、聚合物(树脂)通常有天然和合成两大类型。对聚合物的选择主要是从分子量大小及分布、颗

4、聚合物的作用

5、塑料的分类:

根据来源:天然树脂、合成树脂。

根据制造树脂的化学反应类型:加聚型塑料、缩聚型塑料。

根据聚合物链之间在凝固后的结构形态

根据应用角度根据化学结构及基本行为

67、塑料的技术指标:密度、比容、吸水率、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弹性模量、马丁耐

8、线性非结晶型聚合物在不同温度下所处的力学状态:TTg聚合物处于玻璃态;

TgTTf处于高弹态;TTf粘流态。1011 1213、成型收缩主要表现

14、影响收缩率变化的因素:塑料品种、塑件结构、模具结构、成型工艺。15、16、与溶剂接触。

17、硬化速度:通常是以塑料式样硬化1mm厚度所需的时间来表示s/mm18、注射成型是将热塑性塑料加工成型的主要方法。

19、研究注塑的目的前提

20、常规注射成型加工系统是指热塑性材料通过注射成型系统,包括被加工的塑料原料和成型好的塑件,以及用来成型加工的注射机、注塑模等。

21、注射成型的优点

缺点

22、完整的注射成型工艺过程、注塑机上成型和

2324、塑化:指塑料在料筒内经过加热达到流动状态,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的过程。

25、成型周期

26、注射成型塑料所经过的三个阶段。

27、熔体在型腔内的流动类型

28、流动距离比是衡量熔融树脂流动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

29、注塑模中保压的作用:使熔体紧密贴合型腔壁,精确取得型腔的型样;使不同时间、不同流向的熔体相互熔合;使成型物料的密度增加。

30、模具出现变形的结果:使平制品的厚度大于型腔厚度;增大了厚度的不均匀性。

31、树脂固化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现象是收缩。

32、型腔内塑料冷却过程是其内部的熔体先将其热量传导给外面的凝固层,凝固层再将热量传给型腔壁,最后由模具向外散发。

33、注射成型的工艺的三要素(条件)保压、合模、顶出)

34、料筒温度和模具温度模具温度性作用。

35、喷嘴和浇口的作用

36、一般注射成型前都会通过“对空注射法”和“直观分析法”来调整成形工艺,以确定合适的料筒温度和喷嘴温度。

3738、模具温度的控制方法:通入定温的冷却介质来控制;考熔体注入模具自然散热达到平衡;用电加热使模具保持定温。

39、注射压力的主要作用:克服塑料熔体从料筒向型腔的流动阻力;给予熔体一定的充模速率。

40、在各项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柱塞式注射压力比螺杆的要大,是因为柱塞式注塑机料筒内压力损失大。

41、成型质量要素

42、塑件生产四要素成功前提)保证)。

43、塑料注射成型所用的模具为注塑模;注塑模特点是模具先由注塑机合模机构紧密闭合,然后由注塑机的注射装置将高温高压的塑料熔体注入模腔,经冷却或固化定型后,开模取出塑件。

44、注塑成型的特点

45、注塑模的八大部件:成型零部件、浇注系统、导向部件、脱模机构、分型抽芯机构、调温系

46、注塑机技术规范

47、最大注射量

最大注射容量:指注塑机对空注射时,螺杆一次最大行程所射出的塑料体积,以cm3表示。最大注射重量:指注塑机对空注射时,螺杆做一次最大注射行程所能射出聚苯乙烯塑料重量。

48、注塑机油路系统提供最大压力下所获得的注射压力称为最大注射压力。49、50、浇注系统的组成51、浇注系统的作用:是塑料熔体平稳有序地充满型腔,并在填充和凝固过程中吧注塑压力充分传递到各个部分,以获得组织紧密的塑件。

52、浇注系统的设计原则

53、主流道的作用:将注塑机喷出的塑料熔体导入分流道或型腔中。

分流道的作用

冷料井的作用

54、粗糙度以0.8为佳;分流道过长时设置冷料井。

55、分流道的截面形状平衡式非平衡式。

56、浇口的作用平缝式浇口、盘形浇口、圆环形浇口、轮辐式浇口与爪形浇口、护耳浇口)

57、浇口位置选择原则

58、为使大小不同的型腔能够同时充满需采用的措施:加长到较小模腔的流道长度;减小到较小人工平衡)。

59、在注塑模中,成型零部件有:凹模、凸模、成型杆、成型环。

60、型腔数目的确定方法:根据经济性确定型腔数目;根据注塑机的额定锁模力确定;根据制品精度确定;根据注塑机最大注射量确定。

61、分型面:是动定模具的分界面,即打开模具取出模具塑件或浇注系统、凝料的面。

62、分型面的选择原则:保证塑件质量、便于制品脱模和简化模具结构。主要表现在: 分型面的位置设在塑件截面尺寸最大位置处;有利于保证塑件尺寸精度;有利于保证塑件外观

63、排气系统的作用是把模具型腔内的空气、塑料所产生的气体排放到模具之外,保证熔体在充模过程中的正常流动。

注射知识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 我院门诊接收肌肉注射患者200例, 按编号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3~42岁, 平均 (28.1±2.1) 岁。两组肌肉注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临床传统注射法, 嘱患者取坐位, 于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注射, 注射前期给予消毒处理, 借助临床常用碘伏药物, 消毒次数为2次, 消毒范围直径为5 cm以上。操作人员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开朝反方向拉紧患者皮肤, 右手持注射器, 针头和注射部位呈90°, 快速进针, 进针深度为整个针的2/3, 约2.5 cm, 注射器活塞回抽确保无回血现象后, 缓慢推注药物, 注射完毕后使用无菌干棉签按压注射点, 快速将注射针拔出。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注射针眼, 1 h后将纱布去除查看是否渗液。试验组患者行临床Z型注射法。临床注射前体位的选择、肌肉注射部位的选择等同于对照组, 操作人员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无名指将患者皮肤、皮下组织等朝同一方向拉扯, 拉扯力度以2.0~3.0 cm为宜, 该操作直至进针后结束;右手持注射器快速进针, 进针深度为整个针的2/3, 约2.5 cm, 注射器活塞回抽确保无回血现象后, 缓慢推注药物, 注射完毕后拔出注射器松开左手, 向同一侧皮肤、皮下组织等行复位处理, 便于针刺通道快速闭合, 预防药物回流。随后, 还应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注射针眼, 1 h后将纱布去除查看是否渗液。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疼痛度, 标准:患者临床注射部位不痛或轻微疼痛为1级;患者临床注射部位疼痛, 但可自行忍受为2级;患者临床注射部位剧烈疼痛, 无法忍受为3级。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红肿、渗液发生率, 标准:药物注射完毕后覆盖无菌纱布, 1 h后观察是否存在渗液、红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相关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疼痛度对比

试验组患者临床注射部位疼痛度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红肿、渗液发生率对比

两组患者临床肌肉注射期间均出现红肿、渗液现象, 试验组患者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肌肉注射为临床常用给药手段, 可实现最终的快速吸收药物、药物见效快等临床目的[2]。目前, 临床常用注射方法为传统注射、Z型注射。临床传统注射:操作人员用自身拇指和食指将注射部位皮肤拉紧, 然后行注射处理, 这样可在注射区域形成针道, 注射活塞回抽时可将拉紧皮肤恢复原有状态, 这种情况下拔针, 就无法将皮下组织针眼封闭起来, 若患者臀部皮肤较为松弛, 药液就无法进入针眼, 导致渗液现象出现。再加上臀部皮肤表面血管相对较少, 药液吸收进度缓慢等因素的存在, 间接加大皮肤刺激, 诱发红肿, 加大疼痛度。而Z型注射法和传统注射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注射皮肤消毒处理后的皮肤拉紧[3]。注射时操作人员用自身三个手指拉紧患者同侧皮肤, 该操作保持到注射结束, 待结束后快速松开, 这样可短时间内恢复皮肤现状并封闭针眼, 预防药液渗出, 使药液存留皮下组织处。并且, 还可加快药液吸收进度, 减少皮肤刺激度, 减轻患者注射部位疼痛度。从本组研究结果得知, Z型肌肉注射组患者临床疼痛度、渗液、红肿等发生率和传统注射组患者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改进后的注射方法效果突出, 可将其作为长时间肌肉注射患者首选方法, 便于减轻患者注射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与毛方菊等结果一致。此外, 毛方菊等报告还显示:肌肉注射期间应格外注意以下几点: (1) 若需同时注射两种药液, 应注意其配伍禁忌; (2) 根据患者年龄选择合适注射部位, 一般2岁以下患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 应选择臀中肌、小肌注射; (3) 准确定位, 尤其是臀大肌注射时, 避免损伤坐骨神经; (4) 禁止出现针头全部刺入现象, 预防针头折断。若注射期间出现针头折断现象, 应叮嘱患者保持体位不动, 迅速使用血管钳将其拔出;若进入肌肉组织, 应行手术取出术; (5) 针对长时间注射患者来说, 应更换其体位, 预防注射部位硬结。

综上所述, 临床针对肌肉注射患者行Z型注射法效果突出, 可减轻患者临床疼痛度, 降低并发症总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肌肉注射应用Z型注射法和传统注射法的临床结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 我院门诊接收肌肉注射患者200例, 按编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试验组患者采用Z型注射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注射法, 对比其注射结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临床疼痛度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临床针对肌肉注射患者行Z型注射法效果突出, 可减轻患者临床疼痛度, 降低并发症总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肌肉注射,Z型注射法,传统注射法

参考文献

[1]李桂宝, 文勇.2种肌肉注射方法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2) :127.

[2]赵军.改良肌肉注射与传统肌肉注射的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22) :71-72.

上一篇:中学政治教学的新思考下一篇:扩大内桥接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