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伦理规范构建分析(共4篇)
网络伦理规范构建分析 篇1
建立合理的医疗服务系统网络涉及医疗服务提供系统的优化和改革。为配合医疗保险的首诊和转诊制度的建立, 我们应依据职能来进行医疗服务机构的分工。即初级医疗服务、常见的门诊医疗服务主要由一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来提供, 而住院、急诊和疑难杂症等专业性的医疗服务需求将由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来提供。
初级医疗机构将为争取获得“人头费”的形式而展开竞争。首诊机构将作出将病人转入哪一家专业医疗服务机构的决定, 这样, 住院和专业医疗服务机构也将通过竞争来获得转入的患者。通过抽查综合考核转诊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费用, 评定初级医疗服务机构的资质和服务记录, 以使初级医疗服务机构在做转诊决定时综合决策。
这就使得初级医疗服务机构之间、高级或者专业的医疗服务机构之间, 都将形成相互合作和制约的关系, 高效的医疗服务提供体系将由此逐步产生。
摘自《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医疗保障卷》
网络伦理规范构建分析 篇2
如电脑性能、网络连接速度、浏览器页面大小、分辨率、色彩、字体、字号等。这些因素影响到接收者能够接收哪些信息,接收信息的质量。
电脑使用习惯
如信息接收者是偏好使用键盘还是鼠标,他上网的地点主要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这些因素都会对信息接收发生作用。
(2)层次结构的效率
在层次结构中,信息发送者会希望所有信息都能被接收者接触到、接收到。但是,由于网络阅读是一种高成本的、快餐式的阅读,要做到每一个接收者接收到所有信息是很困难的,在一些大型的网站,甚至是不可能的。所以信息发送者的目标,最终是让接收者以最小的代价接收尽可能多的信息,也就是提高层次结构的效率。
层次结构的层次级数与每一层信息的数量的关系,是决定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层数越多,则到达末端信息所经过的路径也越复杂,但这并不符合一些人的阅读习惯。在高层次的页面放的信息数量多,则信息的曝光率较大,但这不意味着所有这些信息都会被接收,也不表明这样的信息传递效率最高。因为这种情况下,接收者要在一定数量的信息中做出选择,选择同样需要时间。另一方面,在首页等高层页面放的数量较少,位于这些页面的信息被接收的可能性较大,但位于低层页面的信息则可能就会陷入无人理睬的境地。合理的分配,才能够带来较好的效率。实际上,这种效率仍然与信息接收者的接收心理与行为结构有关。
层次树结构依附的信息发布主体是网站,因此它是一种点到面的信息传播方式。同样,它所提供的是多通道出口。
(二)信息流动结构
从信息发布者的角度看,他们发布信息的目的,是希望它能进一步的流动,以达到广为传播的目的。信息能否流动,流向如何,取决于以下因素:
信息本身价值
一条信息越是与信息接收者的价值判断与取向相吻合,就越有可能得到接收者的认可与提升。提升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网络使之流动,继续广为传播。
由于大多数人对于信息的判断标准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一些信息会同时被很多人提升,它们在网络的流向更加多元,流量也更大。
信息所处的发布结构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信息所处的发布结构,直接影响到一条信息能否被人们接收,同样,它也会影响到信息能否顺利地进入流动。一般而言,在直线式的发布结构中,信息流动的动力较小,而在队列式与层次式的发布结构中,由于接收者数量更多,面更广,因此,流动的动力较强。
信息发布者的质素
信息发布者的形象定位,它的知名度、访问量、可信度,以及它的整体风格等,都会影响到他所发布的信息能否广为传播。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网站上命运完全不一样,这里面,就有信息发布者的质素的作用。
信息接收者的过滤
信息接收者的过滤,不仅是价值判断的过程,还有其他内因参与作用,例如个人当下的心境、需求、兴趣等。
信息的流动,实际上就是信息在网络中的不断复制过程。信息的流动结构也就是信息的复制与传播途径。从手段上看,它是网络的各种应用技术的组合。主要包括:
WWW网站;
电子邮件;
FTP;
聊天室与BBS;
ICQ。
从技术上看,不同的途径,都存在着推动或阻止信息流动的可能。
例如,WWW网站,促进流动的方式是转发,使信息进入自己的信息资源系统中。而阻止的方式是删除某些信息。
在网络中,信息的流动通常是一个网状渗透型结构。它沿着网络的物理结构渗透,在这个渗透过程,信息本身不断复制繁殖,形成分流,最终呈几何级数的增长。而复制是在进入到新一轮的发布过程同时完成的,即以直线式、队列式和层次式等方式进行再次发布,开始它的下一个生命周期。因此,信息的发布结构会不断地对于信息的流动起作用。
互联网本身的网状物理结构,使信息流动的路径变得多样化。从物理结构上来说,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联接方式可以极为丰富。如果一条信息自身具备流动的能量,那么要切断它的流动途径,是极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有人认为网络里不再存在“把关人”的理由。但是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是指媒体的把关功能。从网络信息的流动结构来看,不可把握与控制的是信息流动的方向,但是正如上面指出,每一次信息的扩散,都是一次信息的复制。而这个复制是由人来操纵的。这个操纵就是一次把关。对于媒体来说,也不例外。所以不能否认媒体的把关功能。但是另一方面,虽然每个个别主体可以在信息流动的过程中起作用,从总体看,信息流动的确不是由任何个别主体所能完全控制的。
信息的流动过程虽然是以复制为基本方式,但是,在复制过程中,存在着信息衰减、变形的可能性。
信息衰减指用片断、局部的方式对信息加以复制。这种简化通常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
网络伦理规范构建分析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对策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最初是一个舶来概念, 英、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最早进行了内控工作的探索与尝试,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在不断的汲取国外优秀政府管理工作的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国外先进内控方式的引入, 给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依美国审计总署对于政府内控工作的要求, 以承担社会公共服务为主体的国家政府部门, 在进行本部门内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 要注重对内部控制五要素, 即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控监督, 工作的落实与确认, 这也是由政府部门的工作性质与部门特点所决定的。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援引内部控制的这五大要素, 来有针对性的进行本单位的内控体制改革工作。
二、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内控环境的恶劣
受传统行政集权制管理模式的影响,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环境并不理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组织框架, 不像纯粹的公司企业制度, 它没有像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以及高级管理层, 这样的“三会一层”的组织框架, 行政事业单位既有行政部门, 也有事业部门, 它的组织框架本身就存在着许多权利交叉的复杂部分, 在内控制度的开展中, 往往会出现权责不一的不良局面。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运作的过程中“人治”问题突出。
(二) 风险内控的不足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工作的一个主要目的, 就是有效的减少与避免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工作中潜存的风险。但是因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起步时间较晚,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内控管理观念, 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使得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工作成效不高的情况下, 出现一些徇私舞弊、人为牟利的不良现象, 极大的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三) 内控活动的失序
当前我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活动普遍存在失序的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 在以往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存在“政企不分、官商一体”的不良现象。尤其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对本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 占有者、使用者, 以及获利者共同归属同一主体的不正常运作情况, 审批程序的不足, 财务控制的缺失, 让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制度规范, 出现权力的滥用情况。
(四) 内部沟通的不畅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沟通的不顺畅, 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 因为以往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沟通的主要方式是直接上下级的沟通为主, 跨层级的沟通相对不足, 同时各平行部门之间的沟通也相对有限, 没有形成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沟通机制。其次, 近年来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加大了对政府信息的公开力度, 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的透明化还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与人们对真实、公开、透明的政府信息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五) 内部监督的失利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的失利, 主要是因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构的建设工作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让单位内部的监督工作缺乏独立性。虽然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成立了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 但是这些部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会受到一些部门领导或行政命令的干涉, 同时因为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与监管执行的形式化, 在减弱审计工作的监管力度的同时, 也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管出现失利。
三、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对策建议
(一) 构建运行良好的内控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内控环境的调整与改进:首先, 提高单位领导的综合素质, 建立以部门领导为责任人的内控运行机制, 让各部门领导对本部门的内控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强化部门领导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其次, 行政事业单位要进行组织框架的调整工作, 从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进行内控组织框架的搭建, 把责任落实到人, 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 形成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管力;再次, 通过科学合理的人才配置与晋升机制, 来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工作的人才队伍, 让内控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二) 加强内控风险的评估工作
要想有效的完成行政事业内控风险的评估事宜, 首先, 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要切实的进行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工作, 树立相应的风险防范观念, 从管理风险与运营风险两方面展开风险的评估与整治工作, 从风险目标的发现、风险强度的确认、风险原因的分析、风险问题的应对, 这四个方面建立起运行完备的内控风险评估机制。
(三) 让内控活动运行有序
让内控活动运行有序, 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其主要的工作目标。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规范过程中, 也要积极的进行内控活动管理方式的探索, 切实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成效。首先, 在行政决策方面, 要严格的落实“内部授权审批”制度, 依照相应的法律条款, 进行单位内部的制度建设, 防止权力的违规与滥用。同时通过“归口管理”的落实, 让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业务工作的开展中, 能够让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权责对等;其次, 在财务管理方面, 要实行以预算编制为中心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把关。同时要有效的落实“收支两条线”的政府非税收入的财务管理办法, 让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能够收支有序。
(四) 让信息沟通得以实现
行政事业单位要主动的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单位内部信息的沟通效率, 通过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来建设起内部统一的信息沟通系统, 打破信息沟通在部门与层级之间的局限性, 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引入, 提高政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化建设, 通过政府互联网官方平台的搭建, 如行政事业单位的微博端口, 人民日报APP端口等, 来主动的进行政府信息公开, 解决人们的烦忧, 接受民众的监督,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五) 让内部监督得以重建
在内部监督的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按照本单位发展与管理的实际需求, 来进行内部监管机构的设置工作, 实现岗位职责的不相容, 让监督部门能够切实的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的整体监管。让内部监督机构实现组织与执行的独立性, 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在监督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有力的审计工作, 来及时的发现并规避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风险, 让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业务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让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管理部门、监督部门的工作能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共同发展。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相关的领导层与基层工作者协同努力, 共同配合。行政事业单位只有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入手, 有计划、分层次的施以措施, 才能真正的构建起具有规范性的内控制度,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席学功, 赵娟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创新思路[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 (08) .
[2]石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电子测试, 2015 (24) .
[3]俞园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 2014.
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构建与分析 篇4
2.队列式
通过BBS等发布信息,通常信息发布的结构呈现出“队列式”特点。即,信息是按一定原则,如发贴时间顺序等,来依次排列的。虽然不同BBS决定贴子的次序的原则是不相同的,但总体来看,信息间的关系是线性的,有先后顺序之分。受众的接收与阅读过程一般也是线性的。越是靠前的信息,通常被接收的可能性越大。
在队列式的信息发布结构中,排队的原则,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目前BBS信息排列原则主要有:
时间原则:最新发布的贴子靠前排列;或最新被点击过或回复的贴子靠前排列;
关注度原则:点击量最多的贴子靠前排列。但这种原则通常只用于“热贴推荐”这样的特殊部分。
无论是时间原则还是关注度原则,都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新闻价值的衡量标准,即新的信息价值更大,能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信息价值更大。这些原则符合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新闻消费习惯,因而在实践中,也较为行之有效。
但是,由于人们在一次上网过程中能阅读的信息数量通常有限,而有些BBS信息更新频率较快,因此,队列式结构最大的问题是,造成一些信息的“淹没”。这种淹没,有些并不是在理性原则下的选择与过滤,而纯粹是偶然因素所致。
对于个别的信息发布者来说,最简单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增加同一条信息发布的次数,以提高其曝光率。
另一个方面,一个页面中所能显示的信息的数量也是可以调整的指标。加大一个页面的信息数量,也可以提高信息的曝光率。
信息的标题也是引起关注特别是引起点击的一个重要因素。
队列式的信息发布结构实际上是多对多的信息传递模式,它提供了多通道的出口,因此,对于推动信息的进一步流动,比直线式信息发布结构更为有力。但前提是,信息能够被接收下来。
3.层次式
通过WWW网站或FTP服务器来进行信息发布,信息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层次树的结构。即信息被发布者人为地分成若干层,不同信息处于不同的层次上。位于高层的信息,被人们接收到的可能性较大,而位于低层的信息,被人们接收的可能性较小。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层次树的层次高低,与信息被人们注意到以及接收到的可能性是呈正相关的关系。
但是,这种由信息发布者所决定的层次结构,并非不可改变。一旦接收者利用某些手段,例如,直接将低层信息加入收藏夹,从而越过高层信息直接进入低层信息的阅读,那么,固有的结构就不再成为一种限制手段。
层次结构是最能体现信息发送者的主观意志的一种信息发布结构。但是,主观意愿能否被受众所认同,却是此种结构能否顺利完成其信息发布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层次结构的构建,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层次结构与接收者信息接收结构的同构程度
层次结构体现了信息发送者的.认知结构,他们对信息重要性的判断,他们对信息接收习惯的理解。但是,如果这种结构与信息接收者的信息接收结构不能同构,那么,信息的接收过程就不能达到最理想状态。
但是,这两种结构完全达到同构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信息接收者常常是“多数”人,这些人彼此的认知习惯可能是非常不同的。但是,信息的发送者要做到,自己设计的层次结构与自己所面向的多数接收者的一般认知心理与习惯尽量接近。
从网络信息接收的角度来看,接收者的信息接收结构包括:
信息价值判断标准
发送者与接收者在信息价值判断方面的偏差,直接导致接收者兴趣的衰减,以及对传播者信任度的降低。
信息分类标准
信息发布者的信息分类,如果与接收者信息分类不一致,就会影响接收者查找某个特定信息的成本。例如,接收者认为某条新闻应该属于财经新闻,但是,无论他花多长时间,在这个新闻类别下都无法找到它,因为发送者将该新闻放在了科技新闻类别下,这就带来了高成本、低收益。
信息的标题
标题是信息接收的第一层次,标题能否与接收者的心理诉求相吻合,直接影响到接收者是否点击标题,进行进一步阅读。
个人兴趣点
信息接收者如果有些特殊的兴趣点没有在首页或高层页面中得到满足,就会影响他对整个网站信息的兴趣。
信息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