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网络传媒新机制

2024-09-25

构建网络传媒新机制(精选9篇)

构建网络传媒新机制 篇1

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及实质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网络渗透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力。网络成了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 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生动性、丰富性、超时空、超文本等特点, 但相对缺乏可信度、组织及用以维系用户的完备的内容生产。网络媒体在扩散传播中带来了海量的信息, 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受体受限”的模式, 以“双向型———去中心化”为核心架构, 增添了受众信息反馈的巨大拓展空间, 人们可以通过跟帖、BBS、聊天等形式, 利用QQ、MSN、飞信等工具,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发表融合本阶层利益与视角的舆论批评, 对政府管理方式产生一系列冲击与深刻影响, 为民主政治开辟了又一场域。网民群体关于某一事件围绕各自阶层的利益寻找“爆点”, 广泛热烈地参与舆论传播, 并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与政治管理机制提出质疑, 有时过激影响到社会稳定则形成网络舆情危机。网络舆情的实质是人们不再寻求法律手段, 而是寄予舆论造势、道德约束、施加集体压力与政府争夺政治与文化话语权, 它实际上是意识形态中非理性的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形式。

网络舆情的特征

网络舆情具有开放性。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海量信息传达迅捷, 赋予受众自主选择的权利,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信息, 甚至还要主动过滤, 去掉错误的或者附加的垃圾信息。不同阶层、享有不同经验的公众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从个体角度出发, 无限制地过滤信息, 以至于失去经验的共享和信息全程全面的收集, 甚至会出现某些过于主观的观点。在众多信息中如何辨别真伪, 又如何在强化了自主选择权利的信息筛选中保持理性与客观, 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现实的网络世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舆论追踪, 往往使真相难以被澄清, 负面因素常常被随意放大。

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网络世界涵盖内容丰富, 网络用户可以全面体验信息生活与实际生活的交融。作为初具规模的“虚拟社会”恰恰缺乏集体认同的道德规约, 个别人寻找尚不健全的网络管理、监督机制的漏洞, 滋生“道德虚无主义”与“合理利己主义”。甚至有的网民在现代社会完成了从旁观者到议论者再到参与者的转变, 把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边限在某种程度上模糊化, 加速网络舆情的发展, 如引导不当, 过激行为会引发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具有冲突性。网络具有超时空、超文本的特点, 是全球共享的,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在网络世界里相遇, 思想的交锋也必然包括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碰撞, 对于不同主题以及同一主题的多元讨论, 其出发点在于以“我”为中心的思想观点能得到认同, 而不去更多地考虑内容是否合理与正确。同时, 网络身份是隐匿的, 这就催生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网络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 更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觊觎, 他们试图抢占思想文化的宣传阵地, 发表错误的信息制造混乱, 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

网络舆情具有情绪性。网络世界的信息交流具有情绪化倾向, 是意识形态中非理性的社会心理反作用的具体表现。人们凭借虚拟身份就某一话题发表言论, 多是鸣不平之音, 为个人遭遇的不公正、个人利益的受损找到个体情感的宣泄口, 人们在网络上自发形成志同道合的群体, 群内同质化又引发对群外异质的疏离, 在信息的选择、是非的判定上对本群体高度依赖, 甚至形成偏颇的“群体极化”的强势观点。网络舆情即围绕某一群体性事件通过网络舆论传播把涉及一定阶层或群体的利益以及由此在一定阶段累积的抱怨、焦虑、紧张、不满等情绪暴露无遗, 如不加正确引导, 民意审判走向极端, 将不可避免地侵犯当事人的隐私和人格尊严, 形成一种“网络暴力”;负面舆论“滚雪球”似的扩大, “羊群效应”使人们在整个网络中只听到一种声音, 即本群体的声音, 会冲击政府的执政能力, 危害现有的社会治理秩序。

网络舆情的理论属性

网络舆情是意识形态中非理性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形式。社会心理的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 带来受众话语权的回归甚至泛滥, 社会心理的非系统性、相对隐蔽性和错综复杂性、广泛性、群众性等特点揭示政府构建网络舆情的导向机制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因此, 我们要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导大众, 使之进行理性的思考, 自觉行动, 充分发挥社会心理反作用积极的一面。

意识形态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变化发挥重要影响。我们要特别提防网络舆情发展中把事态引向歧途、将破坏性扩大的别有用心的煽动言论, 重视意识形态的斗争与意识形态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用进步的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 发挥进步的意识形态对网络舆情的积极引导和规制作用。

消费主义文化对网络舆情产生明显影响。异化消费使人们把物质消费的多少作为个人幸福实现的途径和生活质量的评价标准, 把消费看做是快乐的唯一源泉。消费主义时代, 人的归属感和满足感建立在物质享受和对物的崇拜之上, 社交生活淡化, 群体关系疏离。不合理的人际关系使得个体情绪紧张, 在多元的价值趋向中迷失了自我, 丧失了正确的主流价值观的导向, 对信息的采集、是非的判定难免失之偏颇。

构建不同阶段的政府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针对网络舆情的上述特点, 政府应努力构建针对不同阶段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在舆情潜伏期———建立适度的调控机制。完善政府舆情信息汇集机制和预警机制。平时政府要注意对舆情信息的汇集, 组织相关人员收集网络舆情信息, 制定科学的收集标准, 运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科学的方法, 依靠人民代表大会、政协、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媒体等平台, 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动向与发展规律。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相互配合, 对预警划分级别。加强法制建设, 提供必要的法制支撑, 积极探索网络政治与网络文明的交叉互动作用。

在舆情爆发期———建立积极的干预机制。加强政府的应急与干预措施。面对舆情发展快速作出反应, 不逃避、不推诿, 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 指定相关部门受理, 把处理的进程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密切关注的公众。正面引导舆论, 加强政府主流网站的自身建设, 建立积极的干预机制。干预机制包括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对话沟通的民主平等、媒体舆论主流积极引导、特殊时期的强硬手段。

在舆情的持续期———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做好政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究工作。组织技术人员采用科学分析的方法, 对相关信息分类、鉴别、筛选、分析、归纳等, 分析舆情信息的倾向性, 增强网络舆情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研究。探究公众参与网络舆情的动因, 分析网络舆情发展中的“意见领袖”, 引导他们成为建设和谐网络环境的力量。尊重他们为民代言、批判现实、监督政府的主动意识。加强网民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引导网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引导。

在舆情的淡化期———建立必要的反馈机制。做好政府网络舆情信息的跟踪与反馈工作。政府对内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为今后的工作指明方向, 开辟其他切实可行的反映民主诉求的渠道, 改变民意上达阻滞、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功能不足的旧面貌,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倾听民声, 夯实群众基础;对外要继续组织媒体积极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 降低谣言的破坏性力量, 增强政府与民众在网络领域的互动, 避免因政府的话语匮乏而造成沟通的障碍

参考文献

[1].谢金林:《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 《社会科学》, 2008 (11) 。

[2].曹劲松:《政府网络形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9 (6) 。

[3].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 《理论与现代化》, 2009 (5) 。

构建网络传媒新机制 篇2

摘要:校园网络舆情主要借助了虚拟的网络平台,将个人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迅速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在网络中获得及时的互动。这种新的公众舆情在校园群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包括了网络社区的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作用;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网络道德的不规范对网络的影响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缺陷。需要在高校校园网络中构建起比较有效的校园网络管理机制。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舆情。关键词:

校园网络 舆情管理 机制

构建

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会多多少少受到网络的信息影响。网络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为大学生表达自我观念提供了便利。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当中,不能够忽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定义。大学生群体比较倾向于到各种网络社区中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感兴趣的朋友聊天等等。网络社区是一种虚拟的社区,它的功能和特征和现实的社会是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这种社区不是一种具有空间地理结构的组织,而且是网络为载体,由具有相同兴趣的人共同来组织形成的。在高校校园网络社区中,大学生比较熟悉的主要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猫扑论坛、天涯论坛、百度贴吧、人人网、QQ群和各种网络游戏组织。[1]这些不同的社区都有它们的不同特点。它们在大学生日常的网络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大学生能够进行网络活动,寻找共同兴趣的朋友,进行丰富的网络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成长不能够忽视网络的影响。在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中要全面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校园网络舆情,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舆情是公共借助网络的形式来表达对现实社会及其各种现象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联网反映出自己对社会事件的情绪。[2]其中涉及的内容和范围都比较广泛,这些问题都是比较有社会影响力的,校园网络舆情主要借助了虚拟的网络平台,将个人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迅速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在网络中获得及时的互动。这种新的公众舆情在校园群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分析这些主要构成因素,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包括了网络社区的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作用;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网络道德的不规范对网络的影响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缺陷。

第一、网络社区的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作用。校园网络舆情主要是依托网络平台形成的。在校园网络社区中除了校园的BBS,师生个人博客,人人网络外,还有像各类微博网站、博客网站、社区论坛、QQ空间、手机飞信等等。这些网络社区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和开发性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让网络舆情变得复杂起来。主要反映在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网络传播的互动交流作用加强;网络信息传统过程的匿名性和舆情传播的快速化等等。[3]这些都是依靠网络平台作用的。大学生群体在这些网络社区中也容易感到一种情绪表达的满足。很多的网络舆情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情绪。这种情绪在网络社区平台作用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强化。

第二、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大学校园的舆情比较容易发生很大程度上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是相关的。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特征表现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强,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受到其他的影响,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渴望。他们关注很多社会方面的问题,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期在网络社区中获得一种肯定。其次是大学群体之间的认知和目标共性很强。在这些群体心理特征的影响下,他们之间容易形成很多共同的话语,也便于舆情的扩散,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群体认同的满足,降低了个体活动的失落。[4]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过度的舆情传播可能会引起舆论危机。最后是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具有比较美好的向往,使他们对一些社会事件容易表现出过激的反应。这主要是大学生受到的教育,使他们容易对社会产生很美好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很大的落差,导致他们产生很大的不满情绪,加上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历还不够丰富,对这些事件缺乏全面的看法,造成网络舆情的泛滥。

第三、高校网络道德的不规范对网络的影响。网络世界在给人们创造了轻松的表达空间的同时,也存在着网络道德规范的问题。尤其网络具有的匿名性常常导致很大的网络行为找不到责任的承担者,甚至没有办法进行责任的界定。大学生在网络群体中使一数字人和信息人的方式存在的。在缺乏法律的监管之下,很大的大学生自身的自控能力和道德标准都变得模糊不清,导致责任的模糊化。一些大学生对自身的要求降低,恶意地传播网络舆情,以尝试在虚拟社会中充当英雄的快乐。这种不用付出代价的行为常常让他们的行为变得肆无忌惮。这也是很大消极校园网络舆情层次不穷的重要原因。

第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缺陷。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不仅是高校网络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网络舆情自身的一些特点常常会导致管理上容易产生困难。和现实的情况不同,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很多言论是不需要负责任的。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大胆进行不良舆情传播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法律对网络舆情方面的管理办法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导致很多的言论没有办法通过法律的约束力来进行规范。很多的高校也没有结合自身的网络管理特点,进行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在这些条件下,很容易导致不良网络舆情的大肆传播。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高校校园舆情的内容千差万别,但是按照舆情反映的内容来看,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有很大的共同性特征,这些主要的特点有三大不同的表现。

1、网络舆情事件的多元性与综合性。在高校网络舆情中,有的学生比较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在一些国家和民族比较敏感的问题上,容易表现个人的情绪。比如“新疆打砸抢杀事件”“利比亚战争危机”“奥巴马接见**”“日本核泄漏事件”等等问题上,他们常常将个人强烈的感情加入到事件的讨论中,表达个人的言论。有的学生比较关注校园内的公共事件和校园周围的安全问题。在某个学校产生的问题,很快会在校园内的BBS上引起比较热烈的讨论。比如“武汉大学的樱花事件”成为了大学生们讨论爱国主义的问题的焦点。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及时地表达出他们的言论自由。校园网络舆情也常常在很多的重大事件中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舆论声音。

2、网络舆情的群体性和扩大性特点。校园网络舆情的主要群体力量是大学生,他们在年龄、性格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共同性特点。在很多事情上能够很快找到共鸣的群体。通过网络互动,他们能够很快达成一致的认同。而且网络的开放性特点,能够将更大的群体联系在一起。网络的即时传统作用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人们的各种观点集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网络舆情被扩大,造成网络舆情“滚雪球”现象。比如,“四川广元蛆虫柑橘事件” 当时在各个QQ群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并且被迅速扩大化。但是其实在四川广元,当地有关部门已经对有蛆虫的柑橘进行了必要的处理,问题显然没有网络传播的那么严重,但是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当年的四川广元柑橘几乎是遭遇到了最广泛的抵制购买,影响到了四川广元柑橘的销售。

3、网络舆情具有难控性特点。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特点,不仅是网络舆情容易产生的原因,也是网络舆情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特点是我国的网络教育和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计算机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人们的网络道德意识薄弱。大学生群体在这种较弱的压力之下,很容易出现一些不理性的行为。特别是那些自我道德意识差的学生,很容易在网络过激情绪的影响下,做出很多不理性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管理的难度。

四、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舆情是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加强构建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为了能够是校园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有效的关系,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其中建设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是相当必要的。一方面要强化班级干部和辅导员教育的责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对发生在身边的突发事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够将信息迅速反映到相关的领导和学校管理部门。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大突发事件对学生造成负面情绪作用。能够根据校园网络舆情的工作特点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从信息的收集、信息汇报懂啊信息处理都能够保证渠道的顺畅和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其次是要重点关注网络维稳信息的收集。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的网络技术,进行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话题的收集。[5]在网络舆情泛滥前,要有一个预警,对于那些比较敏感的话题,要从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通过校园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将舆情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将信息反馈到有关的决策部门。最后要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的舆情管理队伍。主要通过发挥校园里的专家领导的高水平理论素质的影响作用。通过在舆情中加入专家学者的理性声音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在一些主要的网络论坛上,安排相关的人员进行网络日常工作的维护。通过版主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来加强积极网络舆情的传播。

(二)打造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很多的网络舆情常常会引起舆情危机,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要加强进行监控。高校是一个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的地方,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信息的自动检测和监控来加强对学生的舆情监督。包括进行网络的实名验证和进行网络日记记录的方式来进行舆情的控制。特别是在校园舆论比较活跃的版块进行实名制,避免外来人员进行过激舆论的传播。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即时通讯和网络聊天内容的监控,做到将舆情危机控制在源头上,避免传播带来的一些危害。还要进行有害信息的过滤。对一些有害的信息,要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网络信息的有效过滤,包括断开物理连接、地址库过滤和防火墙过滤。在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要避免对其他网络功能造成的负面的影响。加强使用其他,比如地址库过滤和内容分析 结合的方法,采用硬件设备接入的方法主要有主干网接入和旁路侦听两种方式等等来加强信息的过滤管理。[6]另外,还要,加强网络设备自身的信息排查建设。很多的网络消极舆论由于没有足够的线索和证据,因此在网络舆论的控制中常常会出现很大的管理困难。通过网络系统设备进行网络的建设来增强对突发事件的排查,掌握网络信息的线索和证据,为网络舆情监察提供必要的线索。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设备,不仅能够保证网络舆情的安全,排除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作用,还能够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方向,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

(三)加强对学生的法律和思想道德教育。在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将网络管理和学生的法律思想道德教育联系起来。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来引导他们加强自身的法律自律能力建设,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自律自觉。结合校园网络事件的特点,很多的消极舆情都是由于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和自身的思想认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导致。通过进行必要法律知识的学习,了解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在内的多部网络法律法规来增强网络法律观念,增加自我管理。[7]同时要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按照科学的管理办法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上,要对舆情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保持对舆情信息的敏感,能够及时地掌握舆情信息,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来加强对舆情的控制。在高校校园网络中构建起比较有效的校园网络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合斌.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形成及特征研究[J]东南传播.2009(11)[2]巫明川.郭宝林.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及应对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3]邓 燕.论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9.05 [4]郭 亮.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网络舆情危机管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01 [5]刘静姿.李 暾.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6]周建胜.范志轩.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引导处置机制探析[J]

教学与教育研究.2010.08 [7]丁建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

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 篇3

关键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66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年底的85.8%提升至88.9%。”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意见、参政议政已经对政府进行监督的首要渠道,网络舆情应对已经成为考验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权力行使的特殊性,已经成为以新媒体为主的各种媒介和社会公众重点关注的对象。然而,由于当前公安机关涉警舆情导控机制不健全,处理方法不当,涉警舆情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如“6·28贵州瓮安事件”、“昆明火车站暴恐案”、“黑龙江庆安枪击案”等,已经给当地公安机关的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公安机关来说,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正确引导涉警舆情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的基本情况

(1)部门设置和职责划分。地方公安机关对网络涉警舆情的应对主要有指挥中心和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负责。指挥中心通过直属部门、职能部门等收集、整理和通报舆情信息,对重大舆情信息在分类的基础上向舆情危机应对小组领导和上级机关报告。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负责对网络上有害、不实、负面的信息进行技术性封堵或删除,同时查处网络违法犯罪分子并调查取证。除此之外,在公安部《公安机关处置突发敏感案(事)件舆论引导工作规范》的规定下,各级公安机关结合实际工作从指挥中心、网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具体职责是通过专职人员搜集网络舆情信息,跟踪、分析和汇总已经发生的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事件,及时向指挥中心汇报相关网络舆情发展动向。

(2)舆情信息搜集渠道。从源头上划分,公安机关的网络舆情搜集渠道可分为两种:媒体和论坛。媒体渠道主要是从传统新闻媒体的网络载体以及大型门户网站上筛选和甄别涉警网络信息,如网易、新浪、腾讯等平台发布的信息;论坛渠道主要是从互动性网络交流平台获取网络涉警舆情信息,例如网页论坛、QQ、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媒介。地方公安机关的网络信息搜集同样兼顾人工监测和技术监测两种渠道,强调基层公安机关和不同职能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汇总。除此之外,公安机关也关注境外媒体和网络对国内网络涉警舆情信息的搜集与汇总,分析可能产生的舆情危机,提前做出应对预案。

(3)舆情信息的处置手段与措施。公安机关应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主要依靠网络舆情封堵和网络舆情宣传两种手段。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负责开展网络安全防范、打击网络犯罪等工作,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上出现的不实、负面或有害信息进行删除,对再次出现的恶性、谣言性质的信息进行技术性封堵。指挥中心协调指导宣传处开展网络舆情宣传手段,利用官方网络平台(如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发布权威信息,积极与网民交流互动,防止或消除网络谣言对公安机关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各地公安机关自上而下基本上都建立的对外门户网站、微博和微信。

在处置措施方面,公安机关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针对网络上已经出现的网络舆情,属地公安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民警进行事件的调查、证据的收集以及责任的认定,如果事件已经危及社会秩序,要以处置事件为先,进而根据处置情况通过官方渠道向社会进行通报,与民众进行沟通,以争取民众的支持;第二,及时报送信息。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除了网安部门及指挥中心的网络搜集途径外,还通过各职能部门对所遇到的涉警舆情信息的上报反馈,最终由涉警舆情处置小组汇总、分析并作出决策,部署应对策略。涉及多部门之间的联动,由上级公安机关统筹协调。第三,通过官方平台发布信息。对取得的调查结果,由宣传部门通过官方新闻通稿或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对外公开。新闻通稿可以是传统媒介,也可以是新媒体;不同部门的对外发言要统一信息口径。

(4)舆情引导的成效。近年来,随着网络舆情处置经验的积累与不断摸索,各地公安机关在网络舆情处置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如制定了系统的规范性指导文件、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队伍、网络舆情应对平台越来越多、应对措施越来越合理、新闻发言人制度越来越完善等,这些措施对于引导网络舆论和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公安机关通过官方平台发布的权威信息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公安机关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支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络公众对于网络舆情信息处置中的强制性封堵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这也导致某些网上有害信息或不实言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删越多,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理解也在不断降低。

2 当前网络涉警舆情引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各地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当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方面表现为对网络新媒体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利用。当前,全国大部分公安机关都开设有微博和微信平台,但其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部分微博、微信建设基本上流于形式。大部分公安机关依然靠旧观念、旧思路来处置舆情危机,面对新闻媒体或网络公众的质询,也多采用沉默或被动应付的态度来应对,最终导致舆情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网络舆情应对手段重管控、轻引导。一味强调通过的技术手段对负面网络信息进行强制性删除,不但难以在情感上获取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且也会造成对公众自由表达权和知情权的侵犯,最终造成社会公众的不信任,影响公安机关的威信。对舆论引导作用的低估是当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处置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2)缺乏高效的舆情信息研判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公安机关舆情信息研判较为滞后。对于基层公安机关而言,对舆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工作大多无专人负责、流于形式,致使上级公安机关无法对敏感事件及时分析判断,导致危机发生。对于上级公安机关而言,涉警信息批转给下级后,由于工作环节多,加之没有具体、有针对性的处置工作细则,造成信息处置无章法且不及时,错失了舆情处置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公安机关信息研判也缺乏足够的敏锐性。对涉警舆情危机的苗头没有做到及时预警,导致涉警舆情危机形成后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丧失了涉警舆情处置的主动权。近几年发生的各种事件中,往往因为危机在形成时缺少有效的收集、分析、研判,不能及时的对事态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在涉警负面信息已经在互联网炒热并高度发酵后,相关公安机关才出面澄清,造成无法大量挽回的损失。

(3)缺乏专业的舆情引导机构,专业队伍建设落后。按照公安部《公安机关处置突发敏感案(事)件舆论引导工作规范》的规定,县级以上公安机关需要建立专门的涉警舆情处置小组,而当前我国公安机关在相应的层级并未有专门的机构设置,在人员配备上也往往以兼职为主,队伍专业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领导干部和民警应对媒体的基本常识和经验缺乏,面对媒体时往往过分紧张,反应迟钝,被动应付;或是与媒体交往时姿态和策略把握不准,过分热情或过于冷漠,导致双方地位陷入“不平等”的误区;二是欠缺在新闻舆论引导方面的系统教育和培训,纪律意识不强,公关细则不清楚,在新闻口径未统一的前提下擅自接受媒体采访,造成工作局面的被动;三是通讯(网评)员队伍专业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不能在第一时间针对网络涉警危机信息做出专业回应,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欠缺。

3 完善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策略

(1)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专业化建设。在树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公安机关应选拔一批具有警察公共关系业务知识、较强组织性和业务水平的民警,成立网络舆情引导专门工作队伍,为开展针对不同的负面舆情应对工作做好人才准备。网络舆情责任人应当承担起正确引导的义务,在监测网站信息的同时,设置一些较为明显的提示、标语等,提高网民的个人责任感。在日常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对网络责任人队伍进行素材写作、计算机操作技能、网上涉警舆情处置、网络安全等多方面系统培训,使这些人员能够全面、熟练地掌握应对网络涉警舆情的工作技能,从而建立一支高效、高水平的队伍。同时,要借助第三方力量,让网络各领域有较大影响力人员成为铁路公安舆情信息导控的补充力量。

(2)加强舆情信息研判,确立有效的舆情应对方法。公安机关在建立网络舆情应对队伍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舆情监测分析系统,通过计算机辅助人工分析,对不同性质的网络涉警舆情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根据等级分类做到及时预警和有针对性的回应,提高信息搜集和处理的效率。网络舆情应对方法要结合现代警察公共关系的知识与经验,合理设置议程,积极培养舆论领袖,通过官方平台以及与网络媒体合作等方式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沟通,以科学的方法来正确引导公众舆论,为公安机关化解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提供有利条件。

构建网络传媒新机制 篇4

一、网络团购的定义界限

(一) 网络团购的概念。

所谓的网络团购就是具有相同购买意向的广大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这个渠道, 自身形成一个组织, 对厂商进行大宗的购买行为。就概念来看, 网络团购具有以下特点:就消费者来说, 购买人数众多, 只有形成一个组织后, 具有相当的人数才可以进行一定的团购活动, 才可具有售后良好的服务保障和权益保护;除此之外, 消费者必须同时拥有相同的购买意向, 购买意向不同, 产品不能进入到团购项目。就互联网来说, 在网络团购中, 互联网是一个平台, 团购的产品在互联网上显示并让消费者及时看到变更的消息, 也可以说互联网是一个桥梁, 将产品和消费者连接起来, 离开了互联网, 团购活动将难以开始。就消费行为来说, 这是一个大宗的购物行为, 不是一般的个体消费。这一点和第一点之间存在必然的关系, 只有消费者参与度提高, 形成大宗的消费行为, 厂商才有可能让大利销售, 并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证。所以, 通过上述论述, 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网络团购和消费者组织、互联网、厂商、大宗购买行为紧紧相连。

(二) 网络团购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整体的发展, 网络团购悄然兴起。历史上第一家网络团购站是在美国产生的, 该网络团购站的总部设立在美国芝加哥。凭借着消费者广大的市场需求, 该网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美国稳定扎根, 年收入近几十亿元, 为美国的劳务和经济奠定了结实的商业基础。其中, 网络团购兴起并发展的重要因素便是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从工业时代开始, 发达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产品形式日新月异, 人们的需求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于是, 对应各产品, 市场对其进行了市场细分, 把相联系产品定位在一起, 同时把人们需求较高的同一产品进行团购, 这一方式受到了大家的高度欢迎。随着世界各国的往来日益密切, 网络团购也在其他国家生根发芽。从2010年开始, 我国相继出现了很多类似美国网络团购的网站, 在接下来的两年的时光里, 网络团购实行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的发展。网络团购日益细化, 产品更加多样, 消费者的选择也不再单一。到2011年, 我国网络团购站的数量已经是2010年的五倍左右。

二、网络团购中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世界网络团购的数量逐年增长, 表面上这种网络团购方式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 但是团购网站数量增长的同时, 消费者投诉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那是因为网络团购存在虚拟性, 而且还缺少有效的机制保障, 存在一定的权益风险, 其主要表现如下:传统的购买行为是消费者、货物和经营者在同一界面, 同一平台, 消费者可以看到实际的货物, 可以根据货物的色泽、质量、成分来改变购买意向, 选择可靠有保障的购买行为。但是在网络团购中, 货物具有较强的虚拟性, 很多卖家只是向消费者展示货物较好的一面, 甚至有的卖家不具体展示货物的有效信息, 这就增加了消费者购买的难度。并且, 很多产品承诺是正品, 可是实际上却是仿品, 由于网络存在虚拟性, 我们只能看到图片上的产品, 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较好的维护和保障。有些商家玩字面游戏, 常常在商品交易中做出很大的承诺, 但往往等发生问题的时候, 消费者根据他们的承诺要求进行合理的赔偿, 这时候很多消费者才发现情况并不是厂商说的那么容易, 很多隐形的消费将会显现出来, 大大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有些商家对于消费者的合理请求还添加了很多额外的条件和其他的限制, 最后使得消费者难以有效地维权。在网络团购中, 除了会对商品部分信息描述不符合事实之外, 商品提供者的名称或者服务还有可能存在虚假。当消费者受到货物之后, 发现商品的品牌或者商品的部分情况不实, 这时候对商家进行协调和追讨, 便会发现困难重重。另外, 绑定消费的价格对消费者来说确实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往往以价格低廉吸引消费者群体的眼球, 可是当消费者真正进行消费的时候, 才发现购物过程中竟然隐含了众多的消费环节。总的来说, 网络购物的确有很多的优点, 也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但是要想真正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还需要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努力。

三、网络团购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的构建

(一) 增加市场准入要求, 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我国网络团购的管理方面还不完善, 由于缺少有效的行政机构管理, 我国团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难以正常维护, 所以我国必须加强对市场的准入要求, 加大对市场监管。网络团购之所以出现任意妄为的现象, 主要是由于市场准入的要求太低, 我国网络团购门槛较低, 申请人只要申请域名、网址、再买入一个主机, 准备日常的费用即可。当消费者在团购中, 受到了权益侵害, 消费者便会维权, 但由于有的网站申请人素质不高, 重视经济利益, 不想对消费行为负责的时候, 便会选择关闭网站, 由此一来, 消费者难以有效维权, 找不到相关的网站负责人, 只能自认倒霉。所以, 我国网络团购站要加强市场准入要求, 提高营业门槛, 将网站的诚信程度标志出来, 让广大消费者进行确认。除此之外, 行政管理人员要加强市场监管, 规范从业者合法经营, 提高监督的力度和管理力度。

(二) 完善相关的消费者保护法律。

司法部门应该完善相关领域的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的法律文件, 在遇到网络团购的案例时, 应该合理合法处理, 如有不明情况, 司法部门应该秉公办理, 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 并不断完善网络团购的法律条例。除此之外, 司法部门要处理好网络团购中的法律关系。其实团购中的法律关系并不是那么复杂多变, 按照层次负责制的关系, 把法律关系一层一层梳理清楚, 根据网站运营的模式, 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维护。

(三) 从个人做起, 提倡知法、用法、守法。

在网络团购中, 部门网站创建人法律素质较低, 以关闭网站的方式来逃避责任, 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致使消费者维权困难。所以,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进行法律学习, 从个人做起, 在学法的同时, 能够做到知法、用法、守法。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社会人的法律素养, 才不会发生不文明用法的现象, 同时, 消费者也懂得更好的用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摘要:2010年以来网络团购承载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巨大梦想, 起发展势头势如破竹, 随着经济背景的不断强大、网络团购日益兴起, 我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进入网络团购这一平台中。由于网络团购的价格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成千上万的团购网站应运而生, 表象上呈现出一副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目前我国网络团购保护机制并不完善, 伴随着消费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权益问题, 所以本文从网络团购的概念着手, 进一步分析网络团购消费者存在的潜在权益伤害, 最后提出网络团购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网络团购,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雪.网络团购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 2010

构建网络传媒新机制 篇5

构建纠风工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xxxx[2010]2号文件和全省基层纠风网络建设推进会议精神,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现就我市推进基层纠风网络建设、构建纠风工作长效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推进区、乡、村三级纠风网络建设,着力构建纠风工作长效机制,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真正做到纠风于初始,防风于未然,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二、目标任务

按照“区(开发区)有纠风办、乡镇(街道)有纠风工作组、村(社区)有纠风工作联系点”的要求和乡镇(街道)纠风工作组“七有”(有纠风工作机构、有纠风人员、有办公场所、有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有纠风工作制度、有纠风宣传公示栏、有纠风工作台账及档案)、村(社区)纠风工作联系点“五落实”(机构落实、人员落实、保障落实、责任落实、制度落实)的标准,健全机构,配齐人员,规范运-1-

作。

2011年7月底前,全市所有区(开发区)设立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纠风办和区纪委、监察局纠风室,配备一名专职工作人员;乡镇(街道)纪检监察组织内设纠风工作组,设组长1名,成员不少于2人;行政村(社区)纠风工作联系点依托纪检小组设立,选聘1-2名纠风联络员。区级纠风办的设置在区纪检监察部门的内设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内安排;乡镇(街道)从事纠风工作所需的人员编制在乡镇(街道)编制总额内统筹解决。乡镇(街道)纠风工作组组长由纪委书记或纪委副书记兼任。组长和成员人选经乡镇(街道)政府审定后报上级纠风办备案;行政村(社区)纠风联络员经乡镇(街道)考核同意后,报上级纠风办备案。纠风联络员从纪检小组成员中聘任,原则上不从村(社区)干部中聘任。此外,各乡镇(街道)要依托种养大户、特困户等不同群体建立不少于30个纠风观测点,并建观测员手册,报区(开发区)纠风办备案,街道报市纠风办备案。

2011年8月底以前,各级政府和纠风机构要结合实际,构建起纠风工作长效机制。一是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部署、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及纠风机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科学分解责任和任务,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各部门的主管责任和纪检监察及纠风机构的监督检查责任。二是构建纠风监督机

制。要建立纠风监督管理办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农惠农资金纪检监察机关备案制度、公示制度、定期督查巡查制度、纠风观测点制度、专项治理制度、群众评议制度等纠风监督制度体系。三是构建纠风预警机制。要建立纠风预警信息登记、分析评估、审核发布、处置督查等制度体系。四是构建纠风惩处机制。要建立纠风联络员监督不正之风问题定期上报及零报告制度、信访举报制度、纠风惠农案件快查快结、反馈及查处结果通报制度等制度体系。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提高认识,把基层纠风网络建设和构建纠风工作长效机制作为今年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人、财、物上提供支持和保障。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监察局长、纠风办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市纠风办将重点督办“七有”、“五落实”落实情况和长效机制建设情况,并将落实情况纳入2011年各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内容,并作为今年对各地工作考核的一项指标。

(二)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各区(开发区、街办)纠风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纠风网络建设和纠风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区、乡、村三级纠风工作机构职责,建立完善与纠风工作网络相配套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督促指导本地纠风网络建设和纠风工作。要建立健全纠

风网络人员信息库,认真抓好乡镇(街道)纠风工作组和行政村(社区)纠风联络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工作。乡镇(街道)纠风工作组负责本辖区的纠风工作,并对纠风联络员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考核。行政村(社区)纠风联络员负责本行政村(社区)内的纠风工作,具有调查走访权、监督质询权、批评建议权、评议表决权。

(三)抓点带面,推动工作。各区(开发区、街办)要以试点建设为先导,以人员选聘为基础,以健全制度为重点,以督导考核为保障,以发挥实效为目标,结合实际,精心选点,认真实施,分析研究,不断解决试点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今年七月下旬,召开全市纠风工作网络建设推进会,推动总体目标按期实现。

(四)注重调研,不断创新。各级基层纠风工作机构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围绕发挥网络的实际作用,大胆进行制度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和科学管理理念在纠风网络建设中的运用,确保纠风网络建设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五)监督检查,考核验收

各地在结合本地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当地关于推进基层纠风网络建设构建纠风工作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并严

格按照有关要求,健全机构,配齐人员,规范运作,切实推进基层纠风网络建设,发挥基层纠风网络作用。

构建网络传媒新机制 篇6

一、免疫机制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的可行性分析

网络入侵行为主要是针对网络中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进行的入侵窃取或破坏行为, 大多数网络入侵行为是为了不正当牟利或恶意竞争, 这也是网络犯罪中的一种。为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现阶段常用的方法是建立网络防火墙和利用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对网络数据信息进行防护与监控, 当发现系统异常状况时, 及时作出报警反应, 并自动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对入侵数据进行拦截, 从而防止数据信息受到损害。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对免疫机制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实现对计算机中未知病毒的防御, 而且能够为计算机网络系统提供稳定和安全的运行环境, 这些都是传统防御技术无法做到的。另外, 计算网络系统的免疫机制不单单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提供了坚实的防御能力, 同时在解决计算机病毒入侵问题上也发挥着很大作用。

二、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中免疫机制应用的研究现状

免疫机制在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中的应用是现代计算机安全防护技术发展的产物, 虽然其发展的时间仍相对较短, 但在军事、国防、航空等领域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工作中已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并且在许多安全部门中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现在该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研究也在不断推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免疫机制能够在更多领域的信息安全防护中产生更加巨大的价值。

目前国际上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免疫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计算机免疫系统模型的开发与设计方面也不断趋于成熟, 同时对于免疫系统的功能性也进行了相应的扩展, 使之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动对入侵行为及网络病毒作出反应, 对病毒进行清除, 并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计算机系统感染后的有效恢复。我国在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免疫机制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 研究发展也相对较为滞后, 但目前为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目前为止, 我国已有多所大学成功开发出了可行的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免疫系统, 随着更多大学这一技术的相关研究项目的开展, 我国的计算机免疫系统的研究也将逐步走向成熟。

三、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对免疫机制的应用

(一) 免疫机制产生的背景。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十分普遍, 网络技术的发展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 如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化管理的普及、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革新等, 在许多重要的领域中, 计算机网络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国防、军事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 网络信息往往具有着重要的价值, 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安全, 因此, 也成为了一些敌对势力攻击的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也使针对网络信息的病毒攻击手段不断翻新, 病毒种类繁杂多样, 入侵方式也越来越难以捉摸, 对于网络病毒的预测与防治难度也不断加大,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已经不满足现阶段网络安全防护的需求, 基于此, 有效的免疫机制的开发与应用呈现出了极大的必要性。

(二) 免疫机制的产生原理。计算机系统免疫机制的原理和大自然的生物免疫系统是一样的, 其产生的灵感来源于人们对多年生物免疫系统的探讨和研究。一是人们通过对生物免疫机制对微生物的辨别模式发现了计算机病毒的存在, 我们知道免疫系统对外界都有一定的排斥性, 对不属于自己体内的细胞都有很强的免疫作用, 而计算机网络的完全系统就是依据自然免疫系统的原理来进行研究的。计算机软件一直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而且功能繁多、杂乱, 比较缺乏安全性, 这样用户在计算机上运行软件时很容易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被计算机病毒感染;二是现在社会上大量的盗版软件横行市场, 这样就为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计算机免疫系统的开发正是将计算机病毒作为异类的细胞, 通过模拟系统本身对外界细胞的排斥性, 实现入侵检测与防治的目的。

(三) 免疫机制的功能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时间相较于其他领域的技术仍较为短暂, 虽然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 但总体来看还很不成熟, 在网络技术体系中仍存在着诸多的漏洞, 这也使许多应用技术存在着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也给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以及其它一系列非法网络入侵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加之黑客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入侵手段的不断翻新, 计算机网络数据信息的安全始终面临着威胁与挑战。免疫机制开发的功能目标, 从根本上说, 就是通过计算机免疫系统的应用, 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完全技术进行不断的完善, 增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网络入侵的抵御能力, 提高系统的整体安全性与可靠性, 将入侵病毒完全屏蔽于系统之外, 不给病毒可乘之机, 从而充分保障计算机系统数据信息的安全。

(四) 免疫机制功能的完善。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对免疫机制的应用, 是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的重要途径, 但由于计算机系统免疫机制的应用技术仍不够成熟, 要想充分实现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安全保障的功能, 还要对免疫机制功能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当前免疫机制的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误报率较高, 异常情况预警后的自动防御与病毒处理功能仍不够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系统安全防护的有效性。因此, 还要通过对免疫机制的深入研究, 进行不断完善, 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不断改进, 使之与免疫机制更加契合, 从而有效降低误报率, 提高系统自动防护与病毒处理能力。

(五) 免疫机制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计算机系统免疫机制的研发灵感来源于对自然界的生物免疫机制的研究成果, 因此, 在未来的计算机系统免疫机制的开发过程中, 可以考虑模拟生物基因技术的研究方向, 对网络数据信息进行数据基因的编组, 形成网络数据信息的基因序列, 以此为基础, 形成相应的数据基因库, 通过对网络数据的基因序列的比对, 确定数据的安全级别, 对于基因序列不匹配的数据病毒, 进行屏蔽或自动清除处理, 从而提高免疫机制的安全性能。此外, 还可以通过现代智能技术的引用, 并结合计算机丰富的数据算法, 将现有的人工免疫机制融入其它智能技术中, 研究出更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四、结语

计算机网络入侵对免疫机制的应用是现代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对生物免疫机制的模拟, 可以有效提升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可靠性, 虽然免疫机制的应用技术仍不够完善,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以及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系统免疫机制将不断得到完善, 并将在未来的网络安全防护领域发挥出更加强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小虎.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中免疫机制的应用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5

[2]刘欢笑.免疫机制在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

构建网络传媒新机制 篇7

一、基于网络化视阈下高校档案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网络化核心理念也就是有效实现软件、硬件以及数据资源的共享,从这一点上来看高校档案管理体系主要也就是实现信息共享,同时也必须要显著提高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性及科学性等。基于信息管理视阈分析高校档案管理,本身其工作流程也就是体系外的信息流,有助于显著提高档案管理集中度,在管理过程中档案则也就被认为是信息资源,并不是档案本身的管理工作。信息是网络时代的第一特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则也就是应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实现档案信息的生成、检索、储存以及利用等等,从而构建完善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高校档案不但要实施固定资产档案、人员档案以及资源档案管理,同时也必须要实现学校重要科研和教学结果管理,所以实现档案信息共享也就是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方向,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共享的重要性。信息共享实现中也有一定的注意事项,首先要明确档案类型,还要对档案信息合理分类,以便于显著提升档案管理利用便利及有效性。另外在档案资源共享中也必须要注重提高信息安全性,实现信息阅览者民主性,以此有效实现信息共享。

二、基于网络化视阈的高校档案管理机制及体系构建策略

(一)构建高校档案信息服务中心。首先需要对档案信息服务中心职能进一步明确,主要作用也就是实现档案管理体系机构、组织和信息服务受众的有效连接,对于服务中心来讲则一定要实现档案保存、档案检索以及档案利用等功能,并且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基于服务中心职能开展,构建和服务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以此促进高校档案管理体系构建。档案信息中心在档案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构建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明确服务中心工作内容,一定要对高校日常管理相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信息资源全部包括,并且还要科学合理地整理这些档案信息资源;最大化地简化服务方式,不但要显著提高档案信息采集和管理便捷性,同时也要提高访问者的操作便利,以此显著提高服务质量;最后也必须要提升服务层次,将网络化特点纵向延伸,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将高校档案资源转化成为真正的社会效益,提高档案信息价值,

(二)构建高校档案用户反馈系统。高校档案用户反馈系统主要是针对档案利用问题展开的,关于反馈系统的构建可以从以下环节着手:其中第一和用户类型、用户需求及档案资源特色密切相关,也就是在对用户和资源特点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逐渐构建反馈系统结构及自身特色。第二则是依照高校档案资源管理特色展开,必须要保障有效的信息输出。其中反馈系统的主要特色是:在用户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合理评价档案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技能;针对档案利用效率,也就是借助于反馈系统评价用户的档案利用情况,以为高校档案管理体系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三)构建档案信息集成系统。网络化环境下,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共享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人们能够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实现信息的快速浏览。对于高校档案管理体系建设不能只是单纯的集中在本校,需要在网络化环境和其他高校档案管理密切相连,以此实现网络平台融合,以此构建完善的高校档案管理网络信息体系。比如说两个工科类高校,如果在专业设置中也具有一定相似,那么在高校档案管理体系中必定具有一定相似,那么在信息集成系统建设中也就能够显著提高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广度,信息集成也需要不断整合各类信息环节和层次,因此信息整合还能够显著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流和业务流的有效集成。

三、结语

本文则是从网络化视阈对高校档案管理重要作用有所分析,并且对高校档案管理体系构建原则分析基础上,详细探讨了高校档案管理机制及体系构建,为当前网络化视阈下的高校档案管理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周莉文.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探究[J].科技信息,2012(17):205.206-209.

构建网络传媒新机制 篇8

(一) 高校部门预算执行管理体系尚未健全。高校部门预算执行管理的实质是高校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目的, 运用有效的手段对预算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和控制, 以达到优化配置办学资源的管理过程。目前, 虽然不少高校意识到了对预算执行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性, 但由于没有严格的预算执行理念, 预算资金缺乏统一的监督和控制, 使用较混乱, 随意性大;而且, 资金的流向与控制存在脱节现象, 在使用资金时, 没有严格做到事前监督, 事中控制, 事后审计等一系列的预算资金执行管理活动;同时, 传统的预算执行管理理念和手段已经无法适应高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所以, 依托校园网络, 建立一个科学的高校部门预算执行信息化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 高校部门预算执行率不高, 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还不能有效结合起来。随着社会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普遍关注, 财政部门加大了对高校的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 高校各职能部门在使用预算资金的过程中, 考虑效率但不考虑效益, 存在资金损失浪费现象;考虑效益但不考虑效率, 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迟迟无法使用, 使用效益不高。由于信息传递的延迟性, 没有及时给决策层提供准确的信息, 把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使得预算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难以进一步提高。为决策管理层提供及时准确的预算执行信息, 进一步提供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就必须构建一个能快速提供有用信息的预算执行管理体系。

(三) 高校部门预算执行过程中, 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 缺少信息反馈机制。高校各职能部门在高校部门预算执行管理过程中缺乏协调性, 各职能部门领导往往从自己分管的部门或业务出发, 极少考虑其他部门及其业务。而且, 有些部门对预算资金的使用缺乏合理性、长远性和科学性的分析, 没有充分考虑学校的大局观, 认为预算执行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 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应由财务部门完成, 各职能部门只是形式上参与。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 缺少信息反馈机制, 所以就会出现部分部门年底突击花钱, 而部分部门年中便无钱可花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一个预算执行信息化管理系统, 通过校园网络及时将有关预算执行情况信息反馈给各个部门,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 及时纠正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合理现象, 保障预算执行管理的顺利实施。

二、构建高校部门预算执行信息化管理机制的优势分析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到来之际, 在高校预算执行管理过程中, 借用成熟的校园网信息化平台, 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信息和资源, 规范预算执行管理流程, 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反馈机制, 提高预算执行管理的参与度, 做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 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有效推动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通过信息化平台, 提高工作效率,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 高校管理层及各职能部门都能够实时的掌握预算的执行进度是否与用款计划的进度相协调, 各相关职能部门可以立刻找出原因并快速作出反应, 进而能够及时拿出相关措施加快预算执行的进度,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 各职能部门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系统严格控制资金流向, 实时掌握预算支出的使用效益如何, 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是否存在浪费资金的现象, 而且, 在进行资金的使用效益分析时, 可以把量化的指标分析信息存储在信息系统中, 高校领导层可以随时调用这些信息, 由于有信息系统的实时监控, 资金使用部门就不能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浪费资金,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 通过信息化平台, 提高预算执行管理参与度, 促进预算执行管理理念创新。通过信息化手段, 建立反馈机制, 将预算执行管理的职责分配固化到相关的职能部门, 提高部门参与度, 同时鼓励更多的教职员工参与进来, 将全体教职工的意见整理分析后作为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提高预算执行管理的民主性、公开性和科学性, 同时落实相关责任, 使大家都意识到预算执行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 而是关系到整个高校发展的一件大事。全员参与预算执行管理意识的增强, 促进了预算执行管理理念的创新。

(三) 通过信息化管理, 对预算执行进行有效管理, 增强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高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包含教学质量建设、师资力量建设、科研水平建设、校园基本建设、图书馆藏书建设等综合评价因素。而这些因素与高校部门预算资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 高校预算执行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它涉及到高校所有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通过网络信息平台, 使预算执行信息在各部门相互传达, 各个部门可以对预算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 实时掌握预算执行的动态情况, 了解高校各种资源的使用状况, 当出现预算执行偏离轨道时, 可以及时纠正;通过信息化的预算执行管理, 高校领导层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学校各方面建设全面、精准的信息, 同时, 为高校决策层进行合理决策提供了详细的信息依据, 进而优化高校内部的业务流程, 使预算资金在学校的各项建设中得到合理、科学分配, 降低办学成本, 提高办学质量, 促进学校各项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增强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三、高校部门预算执行信息化管理机制构建步骤

(一) 高校校园网信息化平台的建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 许多高校非常重视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运用, 纷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校园网建设。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已实现信息化管理, 局域网的普及已成为各个高校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校园网的成熟发展, 为实现预算执行管理信息化扫清了技术上的障碍, 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二) 高校部门预算执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高校部门预算执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应包括:1.软件应具有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与原财务系统的数据对接功能, 即从财务部门导出数据不经过任何处理即可导入高校部门预算执行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现各数据管理系统之间数据的快速对接, 保障整个预算执行管理的高效性;2.系统可以灵活设置管理访问权限。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 给予各职能部门、各项目负责人及其他人员分别设置权限, 使他们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对相关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3.能够实时了解预算执行情况, 可进行预算数据执行进度分析、统计与资金使用效益分析, 预算项目执行预警提示, 为预算执行部门提供相关信息, 为高校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同时, 系统需具有快速的数据传输功能, 能够实现数据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进行方便的数据交互, 做到及时反馈信息, 使各个职能部门和高校领导层能及时了解到所需要的信息;4.能够提供综合查询、统计功能, 查询各职能部门和各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进度及各项目经费的使用明细, 做到动态查询、动态统计汇总, 以前的数据可与当前年度执行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功能, 能够实现数据的导出, 方便信息使用者做进一步的分析。

(三) 健全高校部门预算执行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预算执行信息沟通与反馈信息传递, 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与管理。各高校应结合实际, 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中心, 上至学校领导层、下到各职能部门的预算执行信息沟通与反馈信息的传递。预算经费一下达, 就要针对各预算经费项目的使用范围、使用计划、进度等相关情况通过系统平台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财务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整个学校的预算执行计划进行实时监控, 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审核。在执行过程中, 财务部门应该利用信息化系统监控资金流向, 一旦发现执行情况存在偏离情况, 应立刻提出预警。各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 自觉进行预算执行管理, 建立信息反馈与沟通制度。同时, 各职能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要注重资金使用的效率分析, 找出执行进度慢的原因, 也要注重资金使用的效益分析, 通过量化的指标来分析资金投入所取得的效果, 促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比如对科研经费的投入进行效益分析, 不仅要考虑论文数量, 还要关注论文质量、学术动态。通过资金使用的效率分析和效益分析, 无论是高校的管理层, 还是各职能部门及项目负责人都可以实时动态掌握预算资金的执行情况, 包括预算资金的执行进度和执行效果。

四、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逐步健全的工程, 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各职能部门及广大教职工的共同配合和参与, 因此应循序渐进, 不断在实践中分析、归纳和总结, 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谭少华.对高校预算管理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05, (7) :50-51.

[2].由宝剑.论现代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J].医疗卫生装备, 2008, (8) :41-42.

[3].廖晓莉.高校支出预算执行控制的研究[J].会计之友, 2010, (3) :59-60.

[4].吴家云.高校教学年度预算管理模式研究[J].财经论坛, 2009, (7) :60-61.

构建网络传媒新机制 篇9

1 国内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献研究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美国最早兴起了网络政治参与运动, 大概是在20世纪60年代。此时, 国外的学者也开始了对网络政治参与这个新兴事物的研究。总结近60年来的研究成果,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学者对网络政治体系本身以及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对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性研究。例如, 斯劳卡在《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书中讲述了“人类”的由来和高科技的关系, 其中涵盖了虚拟空间存在的很多威胁因素值得我们深思。其二, 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治民主化也有很大的帮助。其中, 几位学者也对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普拉特在《混乱的联线一因特网上的冲突与秩序》书中讲述了网络色情与网络犯罪的案例, 对网上言论也进行了关注与剖析。

在中国, 网络政治参与日益兴起, 微博参政也提上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议程。我国学者也对网络政治参与这个话题表示出浓烈的兴趣。总结一下我国的研究成果:其一, 研究的内容是网络政治学科体系和规律。主要代表有李斌、刘文富等人, 在《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网络政治解读》等书中, 作者刘文富构建了一种网络政治的理论模型, 着重讲了网络政治、现实政治以及现实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二, 研究的内容是借鉴不同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网络政治参与, 从而提出对策性建议。例如:王金水于2013年和2015年分别发表了《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和《微博微信社会参与和维稳长效机制建构》, 提出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型作用以及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对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提出了新颖的观点。其三, 研究的内容是描述并分析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质与内涵, 例如:《网络共同体:网络时代新型的政治参与主体》讲述了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及之间的关系等, 并提出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想模型。其四, 研究的内容是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

2 从亨廷顿理论视角下对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分析

2.1 亨廷顿政治参与理论的内容——现代化与政治衰朽

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政治秩序》书中提到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分别是现代化和政治衰朽。在这一部分中, 亨廷顿提到了现代化与政治意识、暴力及腐化的关系。当在政治参与渠道不完善的国家中, 公民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满足, 将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亨廷顿认为, 社会稳定是要靠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来实现的, 从而实现现代化。此外, 亨廷顿说过:政治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内容。现代国家国家的标志就是人民可以广泛的参与政治, 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他认为现代化国家政治参与的模式有四种:初期阶段的中产阶级模式和专制模式, 后期阶段的大众模式和技术统治模式。政治稳定需要依赖于政治参与的扩大, 只有在保证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上, 政治参与才能与政治制度化水平相一致。

2.2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

第一、网络政治制度不健全。目前网络中微博微信运行处于自发状态, 没有相关制度对其的运行加以约束和限制, 出现了信息发布不及时且数量不均与、不能有效回复并解决用户的意见和互动功能没有运用自如。制度就是规矩, 网络政治不仅要增加粉丝数量, 同时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来评判体系, 要追求言行一致, 既要重视自己的建设工作, 又要注意与民众的互动。现在, 政府网络平台做到的是更新时事政治, 然而却不能做到及时的上传下达, 以及各部门的分工也不明确。

第二、网络公共秩序未建立。由于微博、微信都是基于互联网网络, 而网络又具有虚拟性、便捷性、即时性、互动性及不确定性等特点, 没有建立网络的公共秩序, 我根据亨廷顿的理论, 分析出网络公共秩序不完善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 网络秩序无法可依, 《信息公开条例》发布以后, 人民无限制的要求政府公开所有信息, 其中包括一些政治机密, 但是人民会利用法律空白来要求政府做到信息公开, 同时还会用传播舆论这种事情来恐吓政府。可见, “无法无天”正是验证了这个现象。其二, 公民自身道德水平有限, 导致他们不能正确认知每件事情。第三, 执政者观念落后, 且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 导致网络公共秩序不能及时有效建立。

第三、网络政治发展不明确。网络政治参与需要依附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 然而, 目前面临的现象是网络政治参与最终要达到什么目标并不明确。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治稳定来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这将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然而, 中国的现代化结果还不是很明确, 我们依旧在不断的摸索。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 网络政治的发展也遇到了阻碍, 不明确将来的结局会是怎样?可能是通过将网络社会的力量整合, 从而达到政治稳定;也有可能是聚合力量后会破坏政治秩序。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吸取已有的经验教训并对以后的道路进行指导与预测。

2.3 亨廷顿政治参与理论分析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借鉴意义

第一、大众化媒介的推广——网络政治化。亨廷顿提出了政治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社会和经济变革一城市化, 扫盲和教育的提高, 工业化、大众化媒介的推广一扩大了政治意识, 增加了政治要求, 拓宽参与面”。而网络政治正是属于大众化媒介, 政治参与扩大且参与人群也在不断的扩大, 因为当出台一个新政策或者就某件事情讨论时, 人民可以第一时间看到这些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的来源一定是与社会成员息息相关的内容, 如马斯洛提到的需要层次论的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都会不断地刺激到社会成员, 他们会不断提高自身需求。不断的进行大众媒介的推广, 提高网络政治化, 使得网络政治参与变得更加切实际, 同时不断地扩大政治参与人群。通过完善政治制度化和法律法规健全化, 从而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水平与规格。

第二、扫盲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扫盲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是亨廷顿提出的实现高水平政治参与的必要条件之一。目前, 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还可以通过正确引导、传递网络的有效信息, 在这个高科技发达的社会中, 手机、互联网成了人们生活必备的要素。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手机的媒介传递给人民, 这样, 人民就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去接触各种信息, 同时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不仅可以扩大人民掌握信息的数量, 也可以提升人民的各方面认知能力。其中, 政治社会化过程会涉及到政治常识、政治文化等, 人民接触多了, 就会提高政治意识, 通过自身的思考或者身边人们的讨论, 就会产生更多的政治利益诉求, 从而使得人民更多的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此时, 网络不仅成为人民政治参与的工具, 而且可以拓宽人民参与信息的能力, 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需求中增加新的表达途径;网络可以不断地扩大政治参与人群。

3 构建网络政治参与下的有效稳定机制

3.1 发掘有效稳定机制的网络工具

有效稳定机制的工具其实有很多种, 但是通过汇总以后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是法律规范工具。微博微信参与的法治化是建立长效稳定机制的内在条件。由于法律的盲区在网络新技术方面比较大, 我们可以通过普法以及规定更细致的规定来帮助国家更好的治理。第二是行政监管工具。这需要我们构建起立体监管体系, 在此期间, 我们可以先摸清我国的特色, 并结合国外政府对互联网的监管方式, 从而建立我国特有的监管体系。通过建立微博微信实名制、内容分级制、强制管理制以及可以建立监督举报制, 从内到外进行有效的监督。第三是公民自律工具, 只有公民提高自己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才能够使得网络政治参与变得可靠。

3.2 健全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

首先, 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国外对网络政治参与有一定的法律规定, 值得我们国家去参考。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的不断发展, 网络政治参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次, 要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体系, 其中包括应急管理制度、资源配置方案、以及绩效管理技术。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介绍。第一, 应急管理制度是指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政治参与平台了解人民的情况, 从而建立及时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机制。第二, 资源配置方案。这个主要是建立资源配置系统, 通过不同的信息合理分配和处理, 第三, 绩效管理技术。这是引用了企业绩效管理的内容, 利用网络平台, 为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绩效考评,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以及对公民的信息做出及时的反馈。

3.3 建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与导向

第一、微博微信参与内嵌的政治属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干预力量, 能够部分缓解当今社会面临的结构性紧张状态, 形成“网络倒逼政府”的态势, 这种态势对现实社会政治体制带来一定的冲击, 但最终能为社会矛盾的解决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改进提供契机。第二、由刚性维稳转变为韧性维稳。要摒弃单一性的管控型思维, 维稳结果更具有长期性和有效性。第三、公共领域话语形式是理性的、不受限制的同时也是客观的, 微博微信使得网络公共话语空间更有活力, 微博微信言论自由权的正义体现为能促进“持续协商”氛围的形成‘持续协商”以及微博微信合理的话语空间成为正义实现的重要途径, 能够为当今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提供充分的价值建构空间。第四、由从策略性维稳到制度性维稳的目标取向。第五, 微博微信参与能够培养民众的群体认同和集体归属感, 这种群体认同与归属感可以促进参与者的群体公共话题和共识的形成。

摘要:网络政治参与是最近几年来很流行, 起初是官方认证过的微博政治参与平台, 现在微信也逐步发挥起了政治参与的作用, 而且有很多官方的公众号可供大家订阅与评论, 这对政治的改革、民主建设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 微博微信政治参与平台存在制度不明确、道德文明体系不健全等缺陷, 导致了不法分子会趁虚而入, 不利于构建长效稳定的政治机制。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政治稳定,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 王冠华, 刘为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

[2]王金水著, 王冠华, 刘为译.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13.

[3]王金水.微博微信社会参与和维稳长效机制建构[J].中国行政管理, 2015.

[4]顾剑平.微博问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苏州发布”政务微博群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 2014.

上一篇:班级学生自主管理下一篇:工程竣工结算审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