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网络环境

2024-07-03

构建和谐网络环境(通用11篇)

构建和谐网络环境 篇1

构建和谐网络环境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能够尽量发挥其积极效用,避免其消极影响的发生,让它在规范的轨道上运行,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文化创新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加强网络管理,构建和谐网络环境显得尤为迫切。一是运用法律法规对网络文化进行管理。由于互联网的信息交流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和高速流动的特点,目前仍缺乏有效的身份验证机制,一方面使得网络犯罪变得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使得控制网络犯罪有相当大的困难。没有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依法管理的有效性,就没有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加强立法已成为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如通过法律制裁网络犯罪者来防范新的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通过法律保护知识产权和隐私权来迫使人们遵守相应的规则,依法行使权利,积极承担相应的义务。根据实践的需要,应当把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共同合理原则上升为法律,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在新的环境中形成的规则和惯例上升为法律。二是加强网民素质教育,弘扬时代主旋律。培养和提高网民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意识和能力,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网络思想阵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包括大众媒介在内的各种方式加强对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是非判断力和敏锐性;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伦理教育。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伦理教育,促使人们自觉地树立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不断建立和巩固网上社会主义思想阵地。很多网络用户是未成年人,其思想尚不成熟,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尚不明确,一些人出于好奇心而在网络上浏览垃圾信息,有的甚至采取具有危害性的行为。因此,要普及网络法律教育及网络道德教育,使网络用户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引导网络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三是运用技术手段提高网络文化管理水平。技术的发展在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技术既有可能给网络文化带来某种威胁,也有可能运用它来消除这种威胁。比如,由于互联网的分散管理结构体系,任何人和机构都可以独自在网络上随意发布信息,结果可能使不良信息充斥整个网络,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反而难以发现和利用。但是网格这一技术的出现使这些被人们所诟病的“信息孤岛”、“信息垃圾”等问题有望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技术在防范网络文化的偏向问题上必然要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不仅是网络文化的缘起,也是各种网络文化安全管理模式的保障。和谐的网络环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扎实推进,互联网就一定能够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构建和谐网络环境 篇2

工业信息化部副部长尚冰, 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和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通信网络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更加突出, 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与强大动力。同时, 随着网络的IP化、宽带化、智能化以及新技术新业务新业态的快速发展, 网络安全问题更加复杂, 形势依然严峻。网络攻击、信息窃取、病毒传播等安全事件和违法犯罪活动多发频发, 社会各界和广大用户要求加强电信用户信息保护的呼声日益强烈, 通信网络仍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 核心技术与关键资源的自主可控能力不强, 网络安全方面的高精尖人才还比较缺乏, 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信部未来将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和应急能力建设, 加大互联网环境治理力度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 通过开展安全测评和风险评估、完善监测和应急体系建设等, 提高域名系统的安全、用户信息保护能力, 维护网络安全和公众利益。

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杜跃进, 目前, 网络空间领域还没有一个为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 跨国网络犯罪时有发生, 这些都给网络治理带来了难度。“由于各国从技术到管理、从认识到行动都还存在多种差异, 加强网络安全国际合作更为迫切和有效。”他说。

构建和谐网络环境 篇3

学校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内涵,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导向,创建和谐校园,推进和谐教育应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其次是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关系的和谐发展,最后是学校、家庭、社区关系的和谐发展。

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

教育的和谐发展要面向学生,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要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永续发展。

人人发展 教育不仅是关注优秀的学生,更应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全体学生的成长档案,完善学生档案管理体系。依据个体特征,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发展层次。优秀生强化道德教育,中间生强化自信教育,后进生强化情感教育,从而形成一个划分精细、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的管理体系。在学习上将学生分块包挂到科任教师,在德育上将学生分组包挂到德育辅导员,在思想上将学生分类包挂到心理辅导员,在生活上将学生分层包挂到中层干部。将每一位学生的各个层面的问题全部分类纳入教育体系,做到不逃避、不遗漏、不遗弃。

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相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全面发展不是各学科、各领域知识的简单叠加,它是一种“学创俱能、知行合一”的要求,更是一种“内外兼修、身心皆健”的境界。全面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学校的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学得知识,获得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其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因此,全面发展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心理健康教育。

主动发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学生自我教育时曾说过:“在我们教育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有一条信念起着巨大的作用,这就是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就是说,教育的真谛是自我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效能。

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必须把学生放到教育活动的主体位置上,必须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很好地做到自我约束,自我调控。“主动发展”就是说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主体,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实践证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发展学生个性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有效途径。

持续发展 在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上,追求人终身的最大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康德曾说:“儿童应该受教育,然而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将来人类可能得到一种改善的境况。”追求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摒除旧观念,确立新观念;摒弃应试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摒弃唯学习成绩论,扎实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摒弃唯智育论,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摒弃单一课堂教育论,将课堂教育与校园活动相结合;摒弃短视教育,培养终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摒弃校园隔绝教育,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

学校、教师、学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教师队伍始终与学校荣辱与共、休戚相关。因此,教师的和谐是关键,和谐校风的形成主要靠和谐教师。

教师与教师的和谐 在教师中大力推行赏识文化,主张互相欣赏、互相敬重、互相学习、互相激励、消除教师间的心理隔阂,提倡团队协作、集体创作,在合作互助中增进友谊、增进了解、增强感情,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例如:利用传统节日活动和学校大型活动,搭建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沟通平台;实施“青蓝工程”,新老教师共同成长;工会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让老师们在活动中增进友谊,融洽关系。

学校与教师的和谐 中学教师由于学校和社会施加的有形无形的压力过大,往往都心力交瘁,身体和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冷漠、偏激、自卑、焦虑、情绪失控等。为了促进教师和谐,学校应帮助教师更新角色意识,找准职业感觉,正确和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职业。要针对教师群体的特点,在管理中注入情感、人文因素,既堅持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又重视精神激励。要全面辩证地看待每一个老师,珍视教师的自尊,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搭建平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工作,充分估价教师的长处,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和教学个性,切忌偏听偏信全盘否定,特别是对青年教师,要信任、关爱、鼓励,使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保持心理上的自信、自尊。

教师与学生的和谐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无时无刻都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感情的接近,心灵的共鸣,知识的启发,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认为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和留守儿童:思想上要加强引导,学习上要加强辅导,心理上要加强疏导,生活上要加强指导。

学生与学生的和谐 在构建和谐校园,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建立和谐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关系融洽、学习生活快乐,是促进教育生态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

具体教育活动中,教师可在课堂教育中推行小组讨论制、小组竞赛制;在课余活动中推行小组研究性学习制;在各种活动中,贯穿文明团结教育……建立和谐团结的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舞台,但它必然融入于教育者每天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关系的和谐发展

学校与学校的和谐 竞争与合作是学校发展的两类基本运行机制,重视学校合作的价值,构建基于合作的校际和谐发展模式,秉承“平等自愿、求同存异、精诚合作、利益共享”的核心理念,建立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机制以及对伙伴关系的共同治理和问责制度,实现所有合作伙伴的价值和利益。构建和谐的校际关系,应遵循下列行动准则:了解合作伙伴的需求,建立共同的任务和目标,建立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机制,实现所有合作伙伴的价值和利益。

学校与家长的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长委员会,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协商制订家长委员会总则、性质、宗旨以及相关权利与义务。让家长参与并监督学校的管理,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普及家教知识,让家长成为教育的专家;开展家校合作,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学校与社区的和谐 学校资源是特殊的公共资源,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是将学校融入社区、让社区了解学校的重要措施。学校要健全相关开放制度,规范管理,有序运作,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的参与率、认可率、知晓率与满意率。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网络、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尽力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教育需求的必然举措。学校与社区的和谐发展,必然要求社区进学校、学校进社区。从整个社区教育资源的分布来看,学校的教育资源是最为丰富和集中的。社区进学校赋予原来不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以教育意义,即教育资源社会化。社区蕴藏着丰富的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学校进社区,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力支援。综上所述,只有“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只有实现了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校内的和谐发展和校际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创建和谐校园,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所以说,构建和谐校园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实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构建和谐校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创建平安校园 构建和谐环境 篇4

——泗洪县第三中学创建平安校园汇报材料

泗洪三中位居洪泽湖畔,毗邻汴河之滨,校园面积97亩,现有教学班44个,在校学生3106人,教职工163人,其中专职教师13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学历占95.3%,市县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全县中学中所占比例最大。三中校园环境幽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亭阁假山、长廊曲径、景色怡人,是读书求学的理想圣地,多年来,我校能认真贯彻执行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文件精神和会议要求,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对照创建标准,扎实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目前,学校维护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的长效机制己经形成,一个稳定、安全、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也已经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平安创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己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作简要汇报,敬请指正。

一、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加强安全领导工作。

成立创建平安校园活动领导工作小组、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领导小组,沈新良校长任组长,祖维昌副校长任副组长,全体教干、班主任为成员,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切实做到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任务,确保认识到位,职责明确,措施落实。

二、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依法治校。

根据国家法律、上级精神,结合我校实际,进一步完善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如《县三中寄宿生安全管理制度》、《泗洪县第三中学食堂及服务部管理制度》、《学生外出活动安全管理制度》、《泗洪县第三中学保卫制度》等,建立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包括交通、食物中毒、消防、暴力、体育等)。

三、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学校树立安全无小事的意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强化对学生的法纪安全教育。利用班会、国旗讲话、广播、黑板报、征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周和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如3月4日邀请县检察院王科长作了“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制讲座,使同学们爱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9月15日邀请县交警支队王天才在我校举办了交通安全图片展和交通安全讲座。10月19日聘请县消防大队大队长给全校师生讲作消防知识讲座,聘请县公安、司法部门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设立心理健康信箱,由学校四名教师(张玉峰、华伟、钱兴兰、杨敏)兼任心理健康辅导员。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特殊生、违纪生进行细致的法纪安全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效果良好。

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排查制度。政教处、总务处每周都对校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一经发现立即排除。

每个班级都设有一名安全责任班长,每天负责班级的排查,发现隐患、矛盾及时上报。并建立安全台帐制、及时汇报制,以防微杜渐。

实行班主任例会制:每周六早上,主管领导亲自主持,通报一周校情,布置下周工作,堵塞安全漏洞。

四、完善校园防范措施(三防)

各级党政领导与教育主管部门对平安创建工作中的“三防”措施落实工作都十分重视,所以我校的“三防”措施落实工作是早而全。

1、人防:保卫科人员24小时值班,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事故,杜绝各种事故苗头的发生。

2、物防:学校对电脑房、仪器室、财务室、教师办公室等要害部门安装防盗门窗,落实好安全防盗措施,对学校的一些设施进行了防盗改建,如铝合金窗,加了教学楼防盗门,教室也都装了铁皮门,同时配备灭火器、楼道应急照明灯,从硬件设施方面有效地保障了安全工作。使任何事情都能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映。

3、技防:学校安装了监控录像系统,在校内重点部位安装摄像头,不间断录像,全面掌握校园安全动态。

总之,通过“三防”措施的有效落实,不仅校园内从未发生任何大小伤害事故,而且多年来也没有发生一起财产损失事故。

五、加强安全管理 1、24小时值勤。强化值班制度,选出10名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好的优秀教师配合校行政班子值班,白天不脱岗,夜晚不松懈,24小时值勤。

2、每位班主任都考试合格。期初学校与班主任、教师、处室、学生家长签订游泳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课堂安全、活动安全责任状;要求全体班主任、全体教师熟记安全常识,并对班主任进行了安全知识考试,明确各自的职责,提高全体教师的安全意识。

3、每节班会课都精彩。给每位学生分发《安全手册》,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和自救能力,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班会课等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

4、每天放学送队。值班人员都要到门口、路口巡查,晚自习放学,送学生到村头,确保路上安全。路远的同学,尤其是女生,要求家长接送,农忙时,班主任亲自送队。

5、每晚住校生都要签到。周末、节假日都组织力量做好安全保卫工作,政教处对留校生进行登记,晚上点名签到;每周五学生回家时,分管领导、值日人员及保卫到各路口进行督查,同时严禁学生骑机动车,确保学生安全,我校因此获得教育局、交警支队授予的“交通安全文明学校”称号。

6、每位住在校外的学生教了如指掌。住在校外的学生,要求有家长管理,学校不定期检查家长的陪读情况。

7、每位学生都信息畅通(不仅要有家庭电话,还要至少留有2个亲戚邻居的电话,班主任要一一试打),每位学生至少要有2名学生能找到其住处。

8、每位家长都注意与学校配合。在寒暑假将至时,分发《告家长一封信》,强调家长要紧密配合学校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形成家校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

9、强化交通安全。学校将安全工作重点放在交通安全和活动安全上。按交通法规骑车,严禁走快车道。禁止学生骑三无车(无闸、无铃、无锁),严禁骑好汉车,严禁骑车带人,校值班人员及保卫每日到路口巡查。

10、对小店食堂专人管理。

专人负责(后勤张宗柱主任)校办店的食品检查。每天一次。专人负责(老党员老工友潘成乐)食堂的仓管工作,出入库严格程序。

专人负责买菜(正直忠诚的党员赵永胜)。买来的菜(由老党员杨冠英)专人验收。

11、卫生工作常抓不懈。

定期对食堂、宿舍进行消毒,防止疾病滋生,预防各种流行疾病。做好卫生工作,一天一小扫,一周一大扫。净化环境,美化校园。班级设立卫生监督员,学校设立卫生监督岗,学生会成立卫生督查队。查漏补缺。

12、强化宿舍卫生,实行值日生负责制,管理员负责制,保持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干燥。

13、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充分调动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安全教育网络。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占领教育网络主阵地。与相关部门配合,加强对各网吧的巡查和监控,防止学生私自上网。创立泗洪县第三中学校园网站,成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正确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

六、存在的问题

1、留守学生在校就读管理难。他们来去自由,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差,有不守纪现象。

2、缺少心理健康咨询专业人员。

3、校门口早上、中午、下午放学时经常有无证、无照小贩卖油炸食品。

3网吧内有学生在晚上及星期天上网。

构建和谐网络环境 篇5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综治委的具体指导下,静乐始终将校园安全稳定作为教育工作的生命线,紧紧围绕构建“平安、健康、文明、和谐”校园这一主题,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提高师生、家长“三率”指标,全力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特别是狠抓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健全创新制度、夯实各级责任、强化检查指导、加强宣传引导、提升硬件水平等多项举措,全面推动校园安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及周边环境。

一、加强领导、层层落实工作责任

为落实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按照省市综治委的要求,我们成立了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层层明确了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职能部门以及各校园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责任要求。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以树立安全稳定工作意识为主线,以强化层层管理责任制为核心,以全面排查、清理和整顿校园及周边的不安全、不稳定因素,治理隐患和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为重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开展整治工作,为构建“平安校园”打下坚实基础。

二、积极协调、扎实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我们针对全县校园周边环境、治安秩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整治活动。

1.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整治工作需要多部门联合实施。综治办协调公安、教育局等部门沟通,成立了县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使我县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机构更加健全,进一步加大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整治力度。

2.及时召开全县校(园)长会议,传达“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会议精神,贯彻市县综治委关于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教育局要求各校园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通过自查,掌握校园周边存在隐患的场所,认真填写《静乐县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情况调查问卷》,并向教育局报告。针对发现的问题,教育局能够解决的立即解决,教育局一方无法解决的问题,综治办积极协同有关职能部门联合执法,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校园周边滋扰校园治安秩序和侵害学生安全的敲诈、抢劫、伤害等事件大大减少,广大师生安全防范意识不断增强。

三、加强宣传、增强广大师生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我们坚持常规教育与集中宣传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型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和消防演练活动,扎实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各校园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家长的安全意识。通过教育,从学生思想上、安全管理上将校园周边安全治理落到实处。

在全国第十六届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3月29日)来临之际,由综治办主办、教育局承办,联系公安交警、团委等单位,我们开展了交通安全宣传、预防青少年犯罪、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大宣传活动,请新闻记者全程参与报道活动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强化安全检查、把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引向深入

坚持经常性的检查是搞好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我们形成了一整套安全检查制度:一是学期开学初和学期中间组织机关干部包片包校,全面进行安全大检查。二是重大节假日逐校检查安全值班情况,并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三是按照市综治办的统一要求,开展各项专项检查。四是结合季节特点进行防火安全检查。检查中一旦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则立即下发“校园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责令校园立即整改。

五、开拓创新、积极推进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不断提升 1.进一步落实了安全工作责任,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为使校园综合治理工作材料更加规范化,2011年,全县各学校家家有《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记录》、《校园安全稳定隐患整改台帐》,使相关资料更具系统性。

2.积极推进“警务进校园”工作。我们开展了“警务进校园”工作,并在校园设立警务特派室。进一步加强了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指导和督促各校园积极开展安全和法制教育工作。

3.多方筹措资金,投资200余万元,首先在县城学校建设远程监控终端,该项工程的实施,全面提升了我区校园安全稳定管理和硬件水平,将平安校园的创建工作引向深入。

“4.28”全省校园安全防范视频会议之后,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联合公安、教育等部门迅速组织开展了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大排查,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强化对校园及周边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排查力度,加大对高危人员的管控力度,落实好各项安全保卫措施,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以上举措加大了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整治力度,加强了师生法制安全教育,指导、规范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师生的安全感明显提高,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得以加强,赢得了学生家长一致好评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校园及周边的安全稳定工作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平安校园、和谐之基”,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如既往的重视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工作,积极探索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倾注满腔热情,狠抓精细化管理,全力打造平安校园,为确保静乐教育一方平安,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快速发展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构建和谐网络环境 篇6

安全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张玉庆)安全文明、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条件,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校围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构建和谐育人环境”这一目标积极行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并以此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安全责任

1、统一认识 健全组织

我校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以及上级关于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精神为指针,加强安全、文明、卫生管理。学校利用橱窗、专题会议、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等形式带领广大师生员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建设“安全文明”校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学校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实现安全工作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全体教师共同抓,少先队大队部协助抓,使创建工作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健全制度强化责任

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安全、文明工作落到实处,并不断得以强化。学校建立领导、教师值勤制度、食堂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卫生打扫制度,检查评比制度,门卫值班护校制度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工作,经常召开教师会议,了解、分析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传达上级有关精神,确保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有秩开展。我们还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使教师掌握逃生路线以及突发事件中的任务和责任。

为了使全体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安全工作者”的思想,主动把学校安全工作与各自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增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意识,在思想上建立起一道安全防护线,我校在与全体教职工签订《安全责任书》的同时,制定了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定,明确了各类人员的安全责任,特别突出执行安全责任的奖惩措施,做到了制度建立、责任明晰、奖惩分明,保证了学校安全管理无一真空、无一漏洞。

二、加大硬件投入,提供安全保障

1、加强硬件建设,采用人防、技防相结合。确保照明,重新规范了教师宿办房的电线路。

2、加大对住校学生的管理力度。除了落实住校生分管人员,我们还采取了住校生管理人员值日制度。同时,在上级的本学期,又专门为住校生购买了规范的钢架床和卫生工具,满足了家远学生的住宿需求,避免了因路途远带来的安全隐患。

三、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师生安全

1、加强门卫值班管理安全自查。家长在学生学习期间来访时,做到先联系,由学生和学生所在班的班主任确认后方可进校。有力地保证了学生的安全。我校还坚持每周确定一名教师为安全员,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专门进行安全督查。

2、加强学生路途管理。我校学生居住分散,道路曲折、坡度大,特别是在近年来通村道路硬化后后,安全隐患大。为此,我们加强对学生进行路途管理。一是禁止学生骑自行车上学;二是各班建立路队,落实路队责任,加强路队管理,教育学生结伴而行;三是利用我校部分教师家距离学校较近的有利条件,让他们成为义务监督员,发现问题随时随时纠正。经过一系列教育与训练,学生路途井然有序,安全系数提高了。

3、值周监督,尽心尽责。早晨、学生课间活动和放学时,值周教师必须提前到岗,加强巡视,做好护导工作。值周领导和值周教师加大巡视力度,下午放学后进行清校,初住校生外确保无留生。

4、加强食堂管理,确保饮食安全。我校每天大约有80人次在校用餐,我校根据食品卫生管理规定,为了确保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加大了对食堂食品卫生的管理力度,结合县卫生局监督所的指导,对食堂各操作区域及食品加工流程进行全程监控。定期对食堂的重点部位进行清扫消毒,严格按食品卫生要求进行操作,引导从业人员文明经营,卫生经营。确保全校师生的饮食安全。

四、加强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

由于我校地处浅山区,外出打工人口较多,学生缺乏有效监管,不安定因素也比较突出,加上我校建校时间长,部分校舍陈旧等问题,学校针对这一情况,突出加强了学校安全防范,始终如一地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排查、以确保万无一失。

一是开学前一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在检查中,一一列出检查项目和明细,明确检查范围、重点,对学校校舍、教学设备、消防设施、等逐一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无安全隐患。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学校立即组织整改,以确保开学时正常使用。

二是加强常规性的安全检查。学校对重点安全部位,强化警钟长鸣意识,做到了时时检查、处处留心,严加防范。学校建立并严格执行了“班级安全工作检查制度”,通过班主任每天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及在管理班级中出现的安全隐患、突发事件等并详细记载教育、检查和处理、上报的情况。对班级发现的问题或安全隐患,学校立即采取措施,切实整改。三是学校建立“安全工作日查月报制度”。为了强化安全工作督查与整改,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月底对校园安全进行了全面、认真、细致的检查,检查范围包括制度落实情况、各安全责任人执行情况和安全隐患排查等方面,及时填写“安全工作日查月报表”。

四是加强保卫,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以及学校公共财产不受侵犯。我校一直坚持成立护校队、护班组。这些组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陌生人进不了我们的校园了;收废品的被挡在了门外;小商贩再也不进校园叫卖了;各种车辆也失去了穿梭的身影;外校学生再也不进我们校园滋事了;就连本校的学生也不打架了。校园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学习环境。

五、加强安全教育,创建文明校风。

在狠抓安全管理的同时,我校注重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和良好安全行为的养成,从根本上防止人为安全事故发生。

一是我校通过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橱窗、各班级主题班队会、开学典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小学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二是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我校除了要求教师上门家访外,还结合季节特点家长印发了“给家长的一封信”、并在家长会上,向家长及监护人宣传了学生校外安全注意事项、家长如何管理好子女在家庭的各种安全行为及学生校外安全的防护措施,增强了学生家长重视子女安全的自觉性和防范意识。

三是强化养成教育。为了培养良好的学风,确保校园无安全事故,我校下发了《小学生一日常规》和《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持之以恒地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做好‘三管’(管好自己的口、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脚),争当‘五好’(文明礼貌好、安全行为好、遵纪守法好、学习习惯好、勤俭节约好)”教育活动,重点抓了交通安全教育、上下楼道“轻声慢步,文明谦让”教育、课间活动“四不”教育(不追、不跑、不打、不闹)、放学路上“八不”教育(不在放学路上逗留,不乱买零食吃,不损坏群众物品和公共设施,不进电子游戏室和网吧,不与社会闲杂人员或外校生结伙,不私自下河游泳,不准打架斗殴,没有经过家长的允许不到同学或亲戚家)等,并做到了周周有安排、有重点、有检查、有评比、有总结,严格训练,反复要求。逐步让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要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通过以上努力,一年来,我校学生中无“以大欺小”现象,学生遵纪守法率达100%;学校无火灾事故,无入室盗窃事件,无治安问题,无严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事件。全年我校无一例安全责任事故。

构建和谐竞技篮球发展环境研究 篇7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竞技体育对建设和谐社会是有巨大促进作用的。篮球是一个在中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但由于近二十年受到竞技体育功利化的负面影响,它为我国的篮球运动生产了一些不和谐音。如何营造一个和谐竞技篮球发展环境,以促进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第一个篮球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篮球运动对促进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

篮球运动有助于建立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社会追求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本特征。美国奈.史密斯博士1892年制定的原始篮球规则其中5项原则之一的就有:制定原则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比赛在公平、对等的条件下进行,限制一些不道德行为发生。篮球运动的道德精神和竞赛规则保证双方在公平合理的条件下展开攻击对抗,靠技巧和智慧取胜,保护健康文明积极合理的行为,限制投机取巧行为。对侵入犯规和越轨行为的约束越来越严,惩罚也越来越重。尤其是篮球运动作为青少年最喜爱的运动之一,在运动中挖掘它的这种“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启蒙教育功能,教育广大青少年,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显得大为重要。

三、营造和谐竞技篮球发展环境

竞技篮球运动所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1. 不合理的“倒金字塔”后备人才现状。

据统计调查显示,我国参加业余训练的青少年总数与80年代相比。萎缩了20-30%。1992-1997年间,我国各级、各类业余体校平均每年向专业输送4000余人;各类体校由700多所,参训人数超过30万,如果加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人数则高达260多万。而如今全国有20多个省市参加系统训练的青少年不足3000人。目前,全国各省市篮球运动队断层情况严重,业余训练萎缩,呈不合理的“倒金字塔”现状。曾一度看好的CUBA联赛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但从大多数高校招生的现状来看,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是从市级以上体育学校培养或从一、二线退役的运动员中选拔,他们中还是运动员学生占主导地位。而这部分人群不论从数量及质量上都不足以建立起强大的中国篮球后备人才库。

2. 联赛水平不高,后卫线人才缺乏。

如果我们以CBA联赛与NBA联赛比较就会发现,我们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在技术运动上,NBA比赛中,空中接力大力扣篮、高空盖帽、超远投篮等高难技术运用数量上远远高于CBA;在比赛节奏上,CBA比赛节奏慢,落位再开始进攻的老模式打法仍屡见不鲜;在联赛的规模及强度上,我们都显得太小。CBA南北联赛每年常规赛只有3 8场比赛。NBA一个队每年可打80多场比赛,如果算上季前赛和季后赛一支好的球队有100多场比赛要打,欧洲篮球联赛平均每年也有120多场;在各队的技战术风格上,CBA的14支甲级队中,多数队伍技术无明显特点,战术无创新;因此也导致了我国的篮球联赛受球迷关注的程度不高。

四、竞技篮球对篮球运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篮球运动始终是作为强身健体的游戏项目和挑战人体极限的竞技运动项目而存在和发展的。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对篮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人们通过观赏高水平的篮球竞赛真正体验了篮球运动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参与篮球运动的动机;通过观赏比赛而通晓了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则和方法,从而为自身的篮球实践奠定了基础;借鉴高水平运动员的某些技战术方法,可提高自身的篮球运动水平。这时篮球运动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五、结论和建议

篮球运动源于游戏。在全球得以广泛普及的过程中,篮球运动的意义已不再限于体育和游戏的范畴,而被越来越多的赋予社会文化意义。篮球运动中蕴藏着群体与个体交往与沟通、竞争与合作,应变于创新等诸多现代社会的因素,称得上是社会的真实浓缩。我们在营造和谐篮球环境的过程中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在社会深刻变革中不可避免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因此,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 改革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做好“淘汰”运动员社会安置工作。

将计划经济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少年体校——市体校——省体校——专业队的模式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小学——中学(包括体校、传统篮球项目学校)——大学(包括体院)——篮球职业俱乐部的金字塔型模式。对旧体制和新体制淘汰下来的运动员或大学生运动员,国家应继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对“国家对优秀运动员在就业或升学领域给予优待”的政策落到实处。使这些“淘汰”下来的运动员有机会将其专业特长服务与社会,促进篮球运动大众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也避免了大量的“淘汰”运动员闲置于社会,增加了社会的一些不稳定因素。

2. 提高联赛水平和规模,加强后卫线人才培养。

坚决贯彻“三从一大”科学训练指导。扩大CBA联赛的规模与强度,实现CBA球员自由流动市场化;球员必须有公平、透明的合同,外援的使用也应该更灵活和放宽;升降级制度应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则。我国篮球也应该同时吸收欧洲和美国的篮球精华,在重视高锋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后卫线人才的培养,继续发扬“狠、快、准、灵的特点,以利于尽快形成适合本国篮球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3. 促进科学化训练、提高竞赛、管理和教育水平。

把院校篮球理论和教学工作者与篮球竞训工作者队伍有机统一、结合,协同发展,建立有国家体育总局篮球管理中心与省市俱乐部、科研单位、高校共同合作参与的科研攻关网络,针对问题,分轻重缓急确立科研方向和科研重点课题,进一步形成高层次的中国篮球运动自己的科学与实践体系,指导篮球竞技运动实践。

4. 建立科学的教练员选拔与培养体系。

全面规划,大力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养,培养高素质的运动员、裁判员,是振兴中国篮球的希望所在。

5. 大力发展群众篮球运动,促进建设和谐社会。

当前,我国对群众篮球运动方面的投入明显滞后于国家的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用于群众篮球运动的公共体育设施,场馆建设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国家对群众篮球运动的投入主要应该集中投入在建设公共篮球体育设施,资助和扶持大型群众性篮球活动等方面。这样将有助于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本文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指明了篮球运动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及当前竞技篮球发展环境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并对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努力构建和谐的安全发展环境 篇8

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参差不齐,大量非公有制小企业、小网点,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根本不搞安全投入,作业条件差,事故频发;有些国有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安全投入不足,安全防御能力下降,新的矛盾层出不穷,有些老大难问题依然存在,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但如果我们应对得当,措施有力,把各类事故降下来,就能扭转安全生产严峻的局面。这不仅能提高执政水平,增强预防事故能力,而且能够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增强人民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

安全生产是工业化进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了从事故多发到渐趋稳定、逐步下降、最终实现根本好转的安全生产发展周期。我国各类事故多发与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关的,对此,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安全发展”指导原则以来,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这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举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把安全生产列为专节,规定“十一五”期间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35%,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25%;国务院安委会连续4年实施了年度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考核,逐级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和重点企业,初步实现了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社会和谐进步各方面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这些都是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有力措施,必将大大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只要我们坚持用正确的观点认识目前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提高领导工作水平,积极主动做好工作,促进安全生产工作沿着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的安全发展环境,安全生产被动局面就会改观。

构建和谐网络环境 篇9

洪泽县老子山镇九年制学校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平安创建,社会综合治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学校在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校着眼于抓综合治理,保校园平安,促学校发展的目标,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标本兼治,把创建平安校园列入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年来,我校教育教学秩序井然,全体师生员工努力杜绝违法犯罪及其它治安事件发生,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增强责任意识,强化规范管理。

1、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近年来,我校先后制订了从校长到后勤人员共四十五种岗位职责和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三大门类共六十三项规章制度,制订了《老子山镇九年制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实施细则》、《老子山镇九年制学校安全工作条例》等,内容包括纪律、卫生、安全保卫、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涉及教学区、办公区、公共区、运动场等各个场所。2012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创建工作,我校又进一步明确了保卫工作职责、公共财产被盗赔偿制度和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及保卫工作例会制度、学生出入大门制度、外单位人员及学生家长来访制度、净化周边环境规定、校园活动安全管理规定等。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强化,使学校综合治理工作和创建工作不断规范。

2、建立综合治理承包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我校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实行承包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制。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对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全面负责,校长定期与教职工签定《安全工作责任书》,将创建平安校园的责任落实到每位教职工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将创建平安校园的行动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实行安全工作

责任追究制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在此前提下,具体工作分解到有关处室、年级组,年初制定创建管理目标、学期和年终检查总结,有关处室组再将有关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具体分解到班级等具体部门,形成了学校内部的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网络,强化了群体管理的系统,使学校的综合创建工作时时、处处、事事有人管,有人抓。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每人管一条线,抓一个年级,推动了综合治理、创建平安工作层层落实。

3、加强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工作队伍的建设。为了适应创建“平安校园”的工作需要,我们对原来的学校保卫力量进行了充实、加强,重新组建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安全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行政干部和年级组长为成员。在保卫过程中,我们做到每个重要设施都有专人保卫,每一个时刻都有保卫在巡查。除此之外,学校还建立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管理机制,要求教职工共同参与学校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我们建立了行政、教师、学生三结合的值班制度,做到了综合治理、创建平安工作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4、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努力增强教育合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师生员工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频繁,学校不再是封闭的世外桃源。社会上存在的消极因素、各类污染,也通过种种途径或渠道侵蚀着学校这块净土。学校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汇聚各种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巨大合力。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部署,学校多次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摸底,并与老子山镇派出所和各居委会密切联系,进一步加大了校园环境的整治,营造文明安全的教学环境,清除了校园周边影响学校稳定的因素,杜绝了本校学生与社会不良青年的不正当来往,遏制了因进网吧而逃学的现象和行为。

二、抓住防范重点,措施落实到位。

1、重点防范,疏而不漏。目前学校最容易发生的问题是盗窃财物、打架斗殴和社会流氓的滋事。为防患于未然,我校采取的对策一是抓好大门的保卫工作;二是搞好教学楼、体育设施及各种教学仪器、物品的使用安全防范;三是建立昼夜值班执勤制度,规定时间的会客制度等,杜绝社会闲杂人员在校内流窜和非工作人员在重要部位逗留,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严格防范,确保安全。学校安全处平时对各部门的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工作进行认真检查,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对存在的问题限时改进,结合评优评先、年终考核奖惩,实行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工作一票否决制。教导处对校内发生的违纪事件和不规范行为进行重点排查,并参与处理,有力的遏制了违纪现象。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常年坚持组织人员在教室、运动场、宿舍区巡视,加强课间巡查,多次对休息时间窜入我校骚扰的社会青年和进入校园、教室推销物品的人员进行教育。由于查处及时,打击有力,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有效的保证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正常的秩序,保障了全体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此外,为确保师生大型集会的安全,一方面,学校特针对升旗、早操时的师生进出操场做了周密布置和细致安排,要求学生按规定顺序排队进出场,重点部位安排专人疏导人群。另一方面,象运动会等各项大型活动,学校均提前书面通知家长并作安全部署,专人负责安全,制定专项活动方案和《安全应急预案》,按规定及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

3、重视硬件投入,安装技防设施。学校不仅注重安全工作的人防,而且注重安全工作的技防和设施预防。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在安全设施上加大投入。在学校重要部位安装了电子探头和电子报警器,使我校的安全防范标准大大提高,确保了师生安全。

三、强化育人意识,提高师生素质。

1、坚持德育为龙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是我们工作多年的体会。结合青少年的特点,我们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成才教育、纪律法规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班级活动、团队活动、政治课等渠

道,具体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如进行环保宣传的手抄报、漫画评比,征集校园文明宣传标语,开设时事政治讲座,地方文史知识竞赛,美化班级比赛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坚持预防为主。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防患于未然,必须从小事抓起。我校在思想教育上主要抓“三制”:通过各级负责,建立师生人人参与的责任制;注重教育,建立人人明白的自我约束制;严格检查,建立奖惩兑现的考核制。每学年,学校都组织学生看“三防”录象,听“三防”讲座,进行“三防”知识考查,帮助学生掌握防灾知识;学校还聘请老子山镇派出所所长为我校法制副校长,来校给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及法制讲座,通过鲜活案例的解剖,增强学生在校内外的安全意识;还通过组织观看电影、开展主题班会、国旗下演讲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意识,达到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

3、加强师德建设,丰富业余生活。我校根据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认真开展教职工的教育管理。认真组织开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并严格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组织教职工参加普法考试。从思想上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重视和对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视,使广大教师切实做到依法执教,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工作作风。学校领导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我校还积极组织教职工参加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如晨练、棋类、球类比赛、书画比赛、歌咏比赛、教职工健身活动等,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文体生活。

四、关注心理健康,加强家校合作。

1、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教育是直指心灵的事业。只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才是真正实践走进心灵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基。当代青少年具有众多优良的个性品质,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这已成为校园安全的又一潜在隐患。为了平安和谐校园的创建,近年来,我校率

先将心理健康教育引进校园——专门设立了心灵驿站,师生随时可以到这里倾吐心声,调节情绪。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和学生一对一的交流,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地帮助和指导。

2、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我们深知,现代的教育是开放的,家长是学校亲密的合作伙伴,指导家庭教育是学校的一份责任已成为共识。我校始终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办好理念,已有两千多名家长接受了“在岗培训”。学校邀请专家讲座、优秀家长经验交流、发放告家长书,多渠道地引导家长树立成才先成人的理念,走出重智轻德的家教误区,提倡建立学习型家庭,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成员一起成长。

构建和谐网络环境 篇10

今天集合大家主要讨论下“关于协调各部门工作构建和谐工作环境”以及如何开展工作的问题。由于各部门长期工作多数是各自为战,缺少沟通和联系,遇到工作职责交叉导致踢皮球或争功劳而产生矛盾时有发生,容易造成工作效率低和人力物力的浪费。现在要求各部门要增强沟通,相互协调工作。良好的沟通不但能减少部门间的分歧,更能正确地传达相关的信息与命令,使工作更有效率,而有效地协调则能排除部门间因工作而产生的摩擦与误解,使公司的运作更和谐。要求各部门把每周的工作情况和计划绘制成表,由办公室人员记录后写在黑板上公布,使各部门明确自身工作内容,解决部门间的矛盾,协调部门间的工作,以下对表格提几点要求:

一、时间:

填表内容时间规定为一周周四至下周周三,各部门要在每周三下午下班前,将填完的表格送到办公室,要求各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和准时填表交送。

二、填写人员:

各部门指定一名工作人员负责填写上交表格,根据部门工作职责,制定合适表格,办公室人员统一接收,然后写在黑板上公布提醒和监督。

三、内容:

表格主要填写内容“日常工作基本情况”“工作计划”和“存在问题”各部门根据自身工作职责,可以适当增加内容,填写完毕需由部门领导过目并签名。

中俄携手构建和谐生态环境 篇11

近年来,研究所研究人员与国外专家尤其是来自俄罗斯的专家通力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在改良紫色土山丘、改善生态环境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与紫色土山丘的对抗

说起治理紫色土山丘的意义,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谢庭生告诉记者,湖南省紫色土山丘面积大,有2100多万亩,中国南方有3亿多亩;并且以岗地丘陵为主,多分布在各流域的盆地之中,是当地重要的农业区。湖南省紫色土丘陵山区人口多达700多万人,耕地约650万亩,人均耕地仅0.8亩,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近年来,湖南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也在加快,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日益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农林牧综合发展和示范区建设的技术体系,对于紫色土山丘区发挥资源优势,扩宽资源范围,改善和重建生态,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缓解紫色土山丘区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由单一型向多功能型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谢教授指着现场演示的幻灯片上前面的图片对记者说:“你看,这些紫色土山丘上基本没有土,没有草,也没有树,上面都是岩石,什么都不长,当地群众生活非常困难。”

紫色土山丘改良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为借鉴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研究理念,研究所通过湖南省外专局的帮助,与俄罗斯的研究机构建立起合作关系,引进俄方专家来湖南指导研究工作,并派自己的科研人员到俄罗斯去学习。

“当时,俄罗斯的生态经济学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位置,所以我们决定引进他们先进的技术原理,通过自己不断实验,结合本地的特点,研发自己的治理方法。”谢教授回忆说。

1998年,在湖南省外专局的支持下,研究所派谢庭生等研究人员到俄罗斯考察。回国后不久,俄方也派专家到湖南考察土壤状况。中俄两国研究人员一起野外考察,会诊治理土壤的方法。此后十年间,先后有二十多位俄罗斯专家来到湖南,因为生态环境学涉及众多学科的知识,需要农业、林业、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研究人员合作共同完成,因此,俄罗斯派到湖南的专家也是从事不同学科研究工作的。俄罗斯专家在湖南每次停留一个月左右,以授课和野外考察相结合的形式工作。研究所还先后三次组团赴俄罗斯,每次三个月,除听课外,还参考了俄罗斯研究机构的实验室、实验站等,不仅学习到国际先进的研究理念,还学习到先进的野外监测方法。

谢教授说:“俄罗斯专家在湖南一是讲课,给我们传授他们先进的技术;二是座谈,互相交流,我们也有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原理值得他们学习;三是野外考察,他们指导我们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像医生看病一样把脉诊断。俄方专家主要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方面,二是工作流程。他们对具体工作做得非常细,比如在测试方面,他们采用不间断地连续监测的方法,现在已经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推广。但是,因为俄罗斯没有这种紫红色土壤,他们的技术不适合我们的土壤类型,必须借鉴他们先进的理念,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目前,我们的研究成果已经有两项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技术专利。”

荒村换新颜

经过多年的努力,研究所在紫色土山丘改良项目上取得了突破,他们通过引进俄罗斯流域自生态功能与模拟研究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建立起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模式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同类型土壤开发治理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南和典型范例,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破解“三农”问题提供重要指导。

谢教授告诉记者,改良土壤第一阶段是控制水土流失,不仅要控制表面还要控制土壤内部的流失,防止土壤内部的流失必须种草,草的品种是经过研究人员精心遴选的。草还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比如养牛,增加农民收入,牛粪还可以做肥料改良土壤。土壤状况改善后再种树木,这是第二阶段植被恢复。研究所先后引进了台湾的水晶梨、凤娇梨等品种,种果树同样增加了农民收入。第三阶段是综合发展技术和周围乡村的建设。第四阶段是土壤改良,让土地肥沃起来。

记者注意到,在幻灯片后面的图片上,原来毫无生机的土地已经覆盖了盎然的绿色。

图片上的村庄叫工联村,在研究所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已经由原来的贫困村成为国家级示范村,被评为湖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该村发展庭院经济,每户房前屋后栽种果树,果树的种类是研究人员带来的高效经济作物,现已引进日本野漆树2个品种和台湾玉米8个品种试种,并获得成功。

工联村的水塘下面养鱼,上面养鸭,鸭粪产生的浮游生物可以做鱼饲料,培肥水塘中的水。研究人员指导村民科学搭配鱼的种类,每亩鱼产量是原来的10倍到20倍。水塘围住后,鸭子活动范围缩小,变得更肥了,养鸭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形成了良性经济循环。村里的田地原来种水稻,经济效益差,研究人员经过科学论证指导农民烟稻轮作。该村村民经济收入快速提高,从原来年人均纯收入78元到现在的6000多元,全村年产值上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亿元村。

10年来,研究所通过引智,推动湘黔两省共改造紫色土山丘区中低产田360万亩,开发冬季农业200万亩,改造低产果园50万亩,推广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20万亩,烤烟优质高产栽培90万亩,改造低产水面3万亩,恢复植被150万亩,近三年每年增产粮食41.4万吨、棉花120万公斤、油菜籽1400万公斤、烤烟45万担、木材13万立方米、薪柴13万吨、水果O.4亿公斤、蛋鸭400万羽、鲜鱼200万公斤,治理水土流失200万亩,恢复植被150万亩,增加农业产值30亿元,增加纯收入21亿元,减少肥料损失592万公斤。

情系潇湘

说起研究所的引智工作,不能不提到一位俄罗斯专家,他就是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克尔任采夫先生。

克尔任采夫先生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基础生物研究所生态研究室主任,曾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生态监测站,是俄罗斯功能生态学创始人之一。1997年,克尔任采夫先生受邀到湖南师范大学进行学术访问。期间,他作了一场以功能生态学为主题的报告。时任湖南经济地理研究所所长的谢庭生教授听了报告后,眼前一亮,这套理论如果能应用于实际,不是能很好地解决湖南现存的土壤生态问题吗?在与克尔任采夫先生会谈后,双方“一拍即合”。1998年,克尔任采夫先生被聘

请为研究所高级专家,开始了他与湖南长达1O年的合作。

从1998年起至今的10年里,克尔任采夫先生先后11次来湖南工作,周末从未休息过。2000年,研究所安排他去张家界旅游,被他婉言谢绝:“我是来湖南工作的,工作是我最大的快乐。”

他要求直接去衡阳农村,那里有他的研究标本:紫色砂页岩。克尔任采夫先生虽然年逾七句,并患有肾结石病,却长期坚持在湖南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工作,每天徒步翻山越岭几十余里,调查紫色砂页岩丘陵地土壤和植被退化的原因,研究恢复自然植被的途径;为了采集代表性强的土样,他手持铁锹,带头挖土壤剖面,每次采集土壤样本30多个,40多公斤。为了增加野外工作时间,他常常就近在农民家里随便吃点便饭,走时还提醒同行人员不要忘记给农户支付费用。

在扎实的采证、取样和研究的基础上,克尔任采夫先生与研究所的中国同事们通力合作,找到了改良紫色土山丘的途径,在湖南建立了多个生态一生产经济高效运转体系示范区。克尔任采夫先生先后完成“洞庭湖流域自然生态功能研究”、“湘江流域土壤生态监测”、“湘江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优化与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改善试验研究”、“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混合种植”等多个引智项目。通过他引进的俄罗斯先进的功能生态学理论和中国农业生产相结合,为湖南地区累计年增值127亿元,增加纯收入89亿元。

谢庭生教授介绍说:“在克尔任采夫先生的指导下,我们采用少耕、浅耕、休耕等技术,示范与推广结合,应用面积达40万亩,平均每亩增加农业产值500至1000元人民币。采用俄罗斯土壤生态监测技术和土壤保护系统理论及坡面径流调控技术,在紫色土丘陵区建立人工促进自然植被恢复和侵蚀沟治理样板10万亩,推广1 60万亩,每亩年增加1 80元。以上各项累计年增值9.36亿元人民币,增加纯收入6.56亿元人民币,促进了项目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俄罗斯的功能生态学理论和土壤生态监测方法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为了让中国同行掌握这一先进理论和技术,他每次来中国都详细介绍俄罗斯功能生态学发展状况和土壤生态监测方法改进情况。先后在湖南作过学术报告20余场,讲课1 00余次,有3000多名农村干部群众掌握了禾本作物与豆科作物混种方法以及多年生人工牧草中耕施肥方法,为湖南培训了一批农业生态和土壤生态监测科学技术人员。

湖南经济地理研究所土壤生态监测设备落后,克尔任采夫先生主动赠送土壤物理分析设备,并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帮助研究所在莫斯科分析土壤样本,总金额达数万元人民币。

克尔任采夫先生甚至利用自己的科研经费把湖南省的科研人员送到俄罗斯土壤生态监测站去参观、实习,而他自己的科研项目,则因经费不足而推迟结题。克尔任采夫先生三次为湖南赴俄罗斯生态功能与土壤生态监测技术培训人员讲课3个月,培养了近百名技术骨干。

上一篇:接力赛的弃权**作文下一篇:上学期政治教研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