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网络安全模型(共7篇)
构建新型网络安全模型 篇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国家繁荣和民族进步主要取决于科技和人才两大因素。2006年1月26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 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技发展的轨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 并提出总体目标, 即“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 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实力显著增强, 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1]。
建设创新型国家, 首先要拥有创新型人才, 因此,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正在成为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和研究焦点, 而其中的关键则是构建创新人才的素质模型。
1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问题, 国内外学者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从创新、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三个层面予以分析。
1.1 创新的内涵
创新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 并逐步演化为创新理论, 他指出:“创新, 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2]之后, 彼得·德鲁克则从管理学角度对创新的概念进行了扩展, 定义为“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3]德国学者奥托、卡皮特霍夫等指出:“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我们对整个世界和宇宙的了解。”[4]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创新是指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 运用知识和信息去产生新的、好的精神或物质产物的一切过程和行为的总和。
1.2 人才的内涵
人才, 一般理解为“德才兼备的人”、“有才识学问的人”或“具有某种特长的人”。人才学对人才的定义是“以其创造性劳动, 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人”。从以上定义可以总结出人才的三个特点, 即创造性、方向性、实用性。创造性是指人才所提供的劳动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和非重复性;方向性是指其提供的劳动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实用性是指其劳动成果对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贞献。因此, 凡是符合上述三个特点的人就可以归于人才。
1.3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 它处于人才金字塔结构的顶端。一般认为, 常规人才是指那些常规思维占主导地位, 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强, 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人才[5]。而创新型人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技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相互联系, 是指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并且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2 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的构建
素质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戴维·麦克兰德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的。此后, 其他学者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并被林泽炎、王继承、彭剑锋等学者介绍到国内, 得到进一步的推广。素质模型主要在于解决阐述完成一项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个性特征, 以及哪些行为对于工作绩效和获取工作成功来说具有最重要的意义。素质模型通常被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工具来解决关于人员招聘、培训开发、绩效评估与继任计划等多方面的问题。
高等院校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题, 也可以看做是一项人力资源开发实践活动, 素质模型理论对其具有同样的适用性。通过构建素质模型, 可以探究创新型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关键素质特征, 并将其应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开发的实践之中, 从而为“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现实难题破解提供可资参考的路径。
笔者将所在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以经典素质模型建构方法为基础, 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 提出了创新型人才通用素质模型。该素质模型共包括创新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素质、创新意识素质和创新人格素质四个方面, 在每一项核心素质中又包括具体的行为要素和行为表现。
2.1 创新知识素质
创新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 特别是原始创新更是建立在深厚的基本理论之上的, 所以宽厚的知识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人才必备的首要条件。创造主体的创造活动能否有效开展就在于其是否拥有科学合理的创新知识体系。离开了知识积累和储备, 创新素质的形成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1.1 专业理论知识
首先, 合理的创新知识体系要求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精深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创新人才通常是在某一领域或专业中产生的, 对某一事物了解得越深入, 具备的知识越丰富, 就能灵活地、变通地从更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2.1.2 综合知识
其次, 理想的知识结构, 要求创新型人才必须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 具备广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知识。知识经济时代, 各种学科知识不断交叉和渗透, 知识不再是单一的某一领域, 而是更多地呈现出多学科的特点, 因此创新人才的知识体系必须具备综合性和开放性。
2.1.3 创新知识
最后, 创新型人才还必须掌握最基本的创新知识和创新技法。随着人们对创造学研究的广泛和深入, 创造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法越来越丰富和细致。目前, 国内外学者创设的创造技法已达300多种, 成为创造学理论体系中独具特色的方法体系。在创造性教育的初级阶段有必要了解和熟知基本的创造知识, 有选择地掌握部分创造技法。
2.2 创新能力素质
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目标, 运用各种信息产生新颖的、独特的、具有价值的概念、设想、理论、技术工艺和产品等的一种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 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创新活动的进行, 是创新活动赖以启动和运转的因素。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素质具体包括三种基本能力, 即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2.1 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究未知事物的心理活动。它超越了传统的、固定的思维模式, 是一种高级思维, 通过这种思维模式不仅能够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 而且能够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能力则是人才不受传统思路的约束,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最突出的特征, 也是整个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内容。
2.2.2 创新学习能力
创新学习能力是指创新者在学习已有知识的过程中, 不迷信于权威, 不拘泥于书本, 以已有知识为基础, 大胆探索、独立思考, 勇于提出新观点、新思想和新方法的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 离开了这个动力基础, 人的创新活动就无法开展, 创新能力也就无法形成, 它是评价创新能力的条件指标。
2.2.3 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是指创新者将知识付诸实践的能力。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勇于提出问题, 善于解决问题, 而且要具有将卓越的创意和理论付诸行动的能力, 否则一切都是虚无的。因此实践能力是一种外显的创新能力, 是创新能力得以落实的现实保障。
2.3 创新意识素质
创新意识是人们开展一切创新活动的源泉, 是创新活动的源泉和起点, 表现为投入钻研创新兴趣, 充满激情的创新动机和孜孜不倦的创新追求。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前提。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习优秀、业务水平很高的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毕业生, 虽然他们工作良好, 但缺少发明创造, 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潜能, 作出突出的成就,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身没有强烈追求创新的意识。创新意识由创新兴趣、创新动机和创新追求三个要素组成。
2.3.1 创新兴趣
创新兴趣是一种拥有不甚清晰的目标、喜欢创新、乐于创新的内在倾向, 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对于创新具有强烈的兴趣, 是创新者进行创新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之一。郭沫若曾经说过:“兴趣爱好也有助于天才的形成。爱好出勤奋, 勤奋出天才。”这就表明, 一个人如果被某一事情或者某一种思想完全吸引住的时候, 他就会对所有和这种事情或者思想相联系的一切产生兴趣。当他被这种兴趣引起的求知欲望完全控制的时候, 就到了钻研入迷的程度。也就是说培养兴趣———创新入迷———获得成功, 这是创新成功的三部曲。
2.3.2 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指在创新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动力。创新动机是形成和推动创新活动的内驱力, 它直接影响着创新者对创新活动的期待、对创新结果的评价和体验, 并进一步影响着创新者从事创新活动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创新者只有拥有了创新动机才能将创新活动转化为实践。
2.3.3 创新追求
创新追求是创新意识的高层元素, 是指创新者不但拥有了明确的创新目标, 而且深刻地理解了创新目标的价值并且坚信目标的正确性和可实现性。创新追求是创新活动的力量源泉, 正如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所说:“对于一个目标、一个目的死不放手地追求, 在研究者是必不可少的条件”[6]。创新者一旦建立了自己的追求目标, 就可以忍受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 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百折不饶。
2.4 创新人格素质
放眼古今中外, 凡是创新型人才都具有积极的创新人格素质, 会催化和激发创新活动。创新者正是在人格、知识、能力和意识的相互作用下, 表现出卓越的创造力。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素质应包括敢于质疑、科学批判的品质、勇于探索、不断开拓的激情、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信念、甘于冒险、大而无畏的毅力和取长补短、团结协作的精神五个方面。
2.4.1 敢于质疑、科学批判的品质
创新是对现存事物的否定和超越, 以科学批判为基础的质疑品质是创新的必要前提。科学发展史证明, 创新始于问题, 质疑引出问题, 没有对旧理论、旧观念、旧思想的怀疑就不会有新理论、新观念、新思想的产生。质疑和批判品质不仅要求创新者敢于对现存的知识体系提出质疑, 而且要求创新者敢于对自我进行诘问。
2.4.2 勇于探索、不断开拓的激情
创新的本质就是推陈出新。具有创新人格的人, 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勇于探索和不断开拓。具有这种激情的人从不满足已知, 总是乐于探索未知, 把发现、创造看作自己神圣的天职。他们执着于探索开拓, 力求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新产品、新观念和新办法。
2.4.3 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信念
创新是一种奋斗, 需要创新者的奋力拼搏和无私奉献作为支点。巴甫洛夫曾经说过:“科学需要你的整个生命。纵使你有两条生命贡献出来, 还会不够。”为了研究某一问题, 创新者有时需要付出毕生的精力, 甚至经历几代人的努力, 没有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信念就不会有成功的希望。
2.4.4 甘于冒险、大而无畏的毅力
创新是破旧立新的过程。要破除旧理论, 就可能遭到维护旧理论势力的打击;要创立新事物, 就可能遇到各种意外的风险和失败。这就要求创新者必须具有敢于冒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有勇气面对一切困难。
2.4.5 取长补短、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科学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一方面, 科学创造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延伸, 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 专业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也越来越多, 综合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 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群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 友爱合作的精神已成为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人格素质之一。
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模型可以看出,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等基本要素。这就为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确定了目标, 探索了路径。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践中, 不仅要注重创新知识的完善构建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培养, 而且应注重思维意识的强化训练以及创新人格的塑造。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键在于人才, 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笔者从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意识素质、人格素质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结构, 探索性地构建了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模型, 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J].求是, 2006 (2) .
[2]段晓红, 张国民.简论创新人才及品质特征[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3) .
[3]Drucker, RF.著, 蔡文燕译.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4]金吾伦.当代西方创新理论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1-10.
[5]杨宗仁.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辨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5 (3) :24-25.
[6]彭宗样, 徐卫, 徐国权.大学生创造读本[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228.
构建新型网络安全模型 篇2
我国长期坚持自主创新道路, 已经为专利工作从重数量向求质量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一过程中,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 国内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已连续十年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 企业自主创新持续发力。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 专利价值是指专利预期可以给其所有者或使用者带来的利润在现实市场条件下的表现。Harhoff et al. (2003) 认为对于一个参与技术竞争的企业而言, 专利的价值能最好地解释其资产的价值;方曙等 (2007) 以华为为例, 对技术创新型企业的专利产出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发现二者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线性相关性。但是, 有研究表明, 专利的价值分布具有很大偏度, 5%~10%的专利代表了专利总体价值的一半。因此对技术创新型企业来说, 并不是每个专利都能给其带来利益, 即不同的专利对企业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专利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方式, 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创新成果和创新产出, 只有从价值和利润的角度出发, 识别专利价值, 将专利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才能将企业的创新行为落到实处, 才能保护企业知识成果, 并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研究技术创新型企业的专利价值评价, 不仅可以使企业重视该项专利, 还能使企业客观地运用专利,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为决策提供依据, 保证企业管理决策的正确性。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均有一些对专利价值评价的研究, 学者们提出了一些评价指标, 有些学者甚至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如Markus Reitzing (2002) 从商业化角度提出了包括专利寿命、市场价值、专利战略、所有权、申请者数量、法律纠纷等在内的13个著名指标;Hirschey和Richardson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基于科学的三个维度的指标, 包括当前影响指数 (CII) 、科学关联系 (SL) 、技术生命周期 (TCT) 。我国学者对专利价值的评价也做了一些研究, 如黄庆等学者 (2004) 认为专利的价值可以采用广义技术实施类、技术周期类和对外申请专利类指标来进行评价;葛仁良 (2006) 认为应从专利活动的特征上来研究和设置评价指标体系, 整个评价体系应由专利的投入、专利的产出、专利的运营、专利的保护和专利的效益五个模块组成;李清海等 (2007) 从专业性指标和综合性指标两大类指标构建专利的评价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专利的价值进行一个评价;汪雪峰等学者 (2008) 提出可以用技术生命周期 (technology cycle time, TCT) 、引证指标 (Ci ted Index, CI) 、科学关联性 (Science Lin Kage, SL) 、专利实施率 (Actual izat ion Rate of Patent, ARP) 、专利族大小 (Family Size) 5个指标评价专利价值;万小丽等人 (2008) 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综合起来, 通过技术价值、市场价值、权利价值三个一级指标, 创新度、市场化能力、专利独立性等17个二级指标对专利的价值进行评价;李春燕等人 (2008) 筛选了29个指标对专利的质量进行评价, 29个指标被分为应用指标、科学指标、内容指标、国际指标、时间指标和其他指标六大类;李秀娟 (2009) 给出了影响专利价值的因素, 将影响专利价值的因素分为技术因素、市场状态、技术转移、法律因素四大类。
综上所述, 可以将大多数学者对企业专利价值的评价分为以下几类:从宏观方面分为技术、市场和企业三个方面来评价;从专利自身来评价;从专利引用来评价以及一些其他衡量专利价值的指标。我们可以看到, 现有的对专利评价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 大多数研究是从宏观角度对专利价值进行评价的, 即都是评价一个企业或地区甚至是国家的专利水平;其二, 对专利本身的价值进行的研究多集中在专利的经济价值上, 而专利其他方面的价值少有触及;其三, 缺乏衡量专利对企业尤其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价值的评价研究;其四, 有些指标难以获得, 可能会影响评价结果的正确性。
三、理论分析与指标体系开发
(一) 理论分析
技术创新型企业是指具有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持续技术创新, 并取得显著技术创新效果的有活力的现代企业, 持续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其内涵包括两个当面:一是要持续进行技术改造或新产品研发等技术创新活动;二是将技术开发置于企业的核心地位, 不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企业都不能称之为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是知识产权的一部分, 它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对技术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合理评价技术创新型企业的专利价值, 对保持企业的技术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 专利作为一项技术创新成果, 本身的价值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难以精确量化, 因此, 本文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为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价值的评价提供一个科学、适用性强、操作性强的方法。
专利作为一项资产, 其价值不是仅仅由自身价值孤立确定的, 而是取决于它对其他相关资产或整体资产的价值贡献, 即对企业而言, 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的技术、市场、经济、战略等方面整体的利益贡献。彭灿等 (2009) 认为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战略选择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近几年国内外对专利价值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及结合技术创新型企业自身的特点, 本文认为, 对于技术创新型企业而言, 专利价值的评价应从几个技术、市场、收益、风险和企业自身5个方面来进行 (图1) 。
(二) 指标体系开发
根据上述的理论分析及框架设计, 本文需建立一套具有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来科学地评价技术创新型企业的专利价值。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 是一个从上层到下层、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 在明确评价目标、研究大量文献及对象属性后, 本文开展了对校企专家的访谈, 在多项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其中, 各二级指标的具体含义如表2所示。
四、模型构建
由于指标体系中既包括定性指标也包括定量指标, 所以本文采用Saaty教授的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设计。层次分析法 (简记AHP) 是将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从而提供一种简便决策。
(一) 构造判断矩阵
本文的研究聘请了技术创新和专利研究领域的学者、企业高管和实务工作人员共7名, 制作专家打分表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评判, 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定量结果。比较标度采用了著名的1-9标度, 将7位专家的打分进行加权平均, 构造判断矩阵X、X1、X2、X3、X4、X5如下:
(二)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与权重向量
在得到判断矩阵后, 接下来开始计算比较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和特征值max (可以得知该特征值是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 这一步骤主要是得到同一层次要素对于上一层次某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值。但是, 比较判断矩阵是由评价者通过两两比较得到的, 只是个人的一种主观估计, 如果在估计时偏差过大, 出现严重的思维不一致的情况, 就必须对比较判断矩阵进行修正。随机一致性指标CR≦0.1时, 比较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CR﹥0.1时, 比较矩阵不一致, 则必须进行修正。
经过计算, 判断矩阵X的特征向量W= (0.190, 0.088, 0.301, 0.053, 0.368) T, 特征值λmax=5.038, 一致性指标CI= (λmax-n) / (n-1) =0.082, CR=0.074﹤0.1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比较判断矩阵X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判断矩阵X1的特征向量W= (0.139, 0.088, 0.252, 0.452, 0.069) T, 特征值λmax=5.279, CI=0.069., CR=0.062﹤0.1, 通过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X2的特征向量W= (0.231, 0.665, 0.104) T, 特征值λmax=3.087, CI=0.043, CR=0.084﹤0.1, 通过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X3的特征向量W= (0.110, 0.309, 0.581) T, 特征值λmax=3.004, CI=0.002, CR=0.003﹤0.1, 通过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X4的特征向量W= (0.581, 0.309, 0.110) T, 特征值λmax=3.004, CI=0.002, CR=0.003﹤0.1, 通过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X5的特征向量W= (0.057, 0.039, 0.215, 0.404, 0.285) T, 特征值λmax=5.382, CI=0.095, CR=0.085﹤0.1, 通过一致性检验。所有矩阵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因此, 可将其特征向量作为权重向量。
(三)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以上权重向量的计算, 得出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价值评价指标的权重, 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可得如下的结论或建议:首先, 从一级指标的权重来看, 企业应首先从自身能力出发, 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及主要业务开展专利的研究开发, 同时, 科技创新型企业往往是以专利来获取风投, 因此, 企业要重视专利实际能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其次, 从二级指标的权重来看, 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价值的评价在技术、市场、经济、风险及企业这5个方面应主要将着眼点放在技术适用性、市场需求度、综合经济效益、投资风险以及战略契合度这几个方面, 从而实现专利的经济价值。
五、结论
专利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创新产出, 其价值贡献的大小对该类企业而言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价值的评价问题, 并建立了以AHP为基础的评价模型。在进行文献综述及专家访谈后, 提出了本文理论分析的框架,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设计了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价值的指标体系, 随后进行专家打分, 以层次分析法计算了指标体系的权重。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技术创新型企业甚至是我国企业在开放创新的环境下对专利的研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使企业重视专利、科学的运用专利, 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相关理论指导, 在某种程度上保证管理决策的正确性。但是, 本文仅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模型运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和检验。后续研究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进行, 以进一步开发通用和完善的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1]万小丽、朱雪忠:《专利价值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 《科研管理》2008年第2期。
[2]D.Harhoff, F.Scherer, K.Vopel, Citations, family size, opposition and the value of patent rights, Research Policy 32 (2003) 1343–1363.
[3]方曙、武振业, 、朱月仙、高丽丹:《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产出与其经济产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年第4期。.
[4]SCHANKERMAN M, PAKES A.Estimates of the value of patent rights European countries during the post-1950 period[J]The Economic Journal, 1986, 96 (384) :1052-1076.
[5]Yu-Jing Chiu, Yuh-Wen Chen.Using AHP in patent valuation[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46 (2007) 1054–1062.
[6]王雪峰、刘晓轩、朱东华:《专利价值评价指标研究》, 《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7]葛仁良:《我国专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5期。
构建新型网络安全模型 篇3
新型的供应商质量管理模型是一种集成化的思维模式, 它以标准 (Specification) 、能力 (Capacity) 、创新 (Innovation) 、改进 (Improvement) 作为四维, 通过四维评定将供应商分为6种主要的发展类型, 再根据各自的发展类型衍生出相适应的一套管理方案。中国古典名著《礼记》有云:“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套用古人的思想, 该模型将标准、能力、创新、改进设为企业发展和质量管理的四维, 四维不张, 同样可以造成企业在经营和质量管理上的失误甚至更大的损失。下图清晰地展示了四维之间的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 标准是金字塔尖的总领全局的最重要部分, 它对于能力、创新和改进都是作为依据和基础存在的, 无论采取何种操作流程和方案, 都不得逾越过标准的要求。能力可以推动创新, 创新可以推动改进, 相反, 改进可以验证创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创新可以提升能力, 同时创新又能更新和升级企业标准。这四维是互相作用, 互相影响, 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中缺一不可。
(一) 标准。根据国家标准GB/T 3935.1—83的定义: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为基础, 经过有关方面协商一致, 由主管机构批准, 以特定的形式发布, 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一般而言, 企业都会制定适合本企业产品和工艺的企业标准, 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 企业标准的制定应当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 推广科学技术成果, 提高经济效益, 保障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保护环境, 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及标准的协调配套等。
企业的标准一般可以分为行业标准、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三大类。行业标准主要包括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体系, 如ISO9001、ISO14000等, 汽车行业TS16949、通信行业TL9000、医疗行业ISO13485、电子行业IEC标准、IPC标准、环境方面Ro HS、职业安全OHSAS18001标准等。这些标准都是国际化标准, 是企业进入该行业领域提供产品的必备条件, 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必须按照这些标准的要求执行并定期安排审核以确认执行有效性。
(二) 能力。这里所说的能力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可以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加以叙述。
1.人的方面主要指企业中的各种人力资源的配置。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服务密集型行业, 还是脑力密集型行业, 人力都是企业运营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中的人才一般可以分为专业型人才、中间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三种。专业型人才是指在某一领域拥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 这类人才一般以技术型人才为主, 活跃在企业研发、生产、测试等核心环节。当然, 专业型人才还包括统计型人才 (财务、数据整理等) 、管理型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等) 等其他类型。专业型人才是企业人才库里数量最多的一类, 也是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中间型人才是指在每个领域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但目前尚未达到专业型人才的水平的一类人, 中间型人才视野较为开阔, 知识涉猎几个领域,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 在企业里, 一般基层技术人员都属于这一类人才, 也有作为专业型人才的辅助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售后服务人员等。中间型人才数量少于专业型人才, 作为储备人才培养可以达到专业型人才的水平, 因此也是企业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复合型人才是不仅在某个领域拥有高深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而且在其他领域又有较广的知识面, 这类人才是企业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多学科领域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 复合型人才无疑是迎合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当然, 无论是专业型人才、中间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 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敬业态度和团队合作的基本理念。
2.机的方面主要指企业的硬件设施, 如先进的加工设备、机器、仪器等, 这是体现企业能力最直观的方面。但是拥有先进的加工设备只是能力体现的前提条件, 必须综合考虑操作先进设备的人员的能力以及对设备更新、维护、保养的能力。
3.料的方面主要指企业使用的原材料, 但不是好的原材料就一定能生产出质量好的产品, 考虑到生产成本, 能力强的企业往往会选择较次的原材料, 通过企业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可以生产出质量好的产品。当然, 料不仅指原材料, 还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所用到的其他配套辅助材料, 如包装材料、化学品等。
4.法的方面主要指企业的加工工艺和具有自身特点的技术, 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之一, 也是使企业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一个助推器。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不仅指具体产品的生产加工工艺和技术流程、操作先进机器设备的方法, 还包括先进的管理方法、如何控制成本的方法、变废为宝 (通过一定方法将不合格品转变为合格品) 的方法等。可以说, 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能力, 通过法可以更好地串联人、机、料、环, 并弥补其中某一方面的不足。正常的情况下, 企业最大的投入也是体现在法上, 企业愿意投入巨资去技术创新、流程再造、引进先进技术等提升企业的能力。
5.环的方面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的环指与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各种环境, 如:企业的工作环境 (区域、噪声、洁净程度、工伤隐患、5S等) 、产品的储存环境等;广义上的环还包括企业员工的心理状态。
(三) 创新。企业创新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 为生产经营跟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品, 而充分利用并不断优化自身资源与社会资源配置, 从企业经营管理各个层面上进行的创造和革新。与供应商质量管理相关的创新主要衡量两个方面, 一个是企业新技术、新专利的开发数量, 一个是将新技术、新专利转换成生产力的能力。
(四) 改进。改进一方面是为了解决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质量问题, 使生产能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与创新相结合, 并验证创新的可行性和价值程度, 改进不是企业持续经营和永续发展的基础, 但可以定义为助推器。如果没有改进, 企业的持续经营将变得苦难重重、步履维艰。
二、新型供应商质量管理模型的解析
新型的四维供应商质量管理模型的应用遵循以下的逻辑顺序:
收集相关数据、信息——确定供应商类型——确定适应该类型供应商的管理方案
——收集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评估, 发现 (潜在) 问题点——采取专项改进方案——验证并跟踪改进效果。
(一) 收集相关信息、数据。模型就是数学里的函数关系, 数据和信息是输入端, 供应商类型以及后续的信息是输出端, 所以模型的正确使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输入的数据和信息的正确性。再通过模型内部设定的公式的计算分析得出结论。数据和信息的输入分为两类, 一类是现有供应商的数据信息, 一类是目标供应商的数据信息。
现有供应商存在长期交易活动, 在日常供应商质量管理过程中累积了许多可用数据信息, 可以从中选取适用的数据信息加以分析。数据信息的输入也是按照四维的形式, 即在标准、能力、创新、改进维度上加以扩展, 按要求分别赋值于各项具体的条目, 由模型计算出最终数值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案。
(二) 确定供应商类型。供应商类型的确定是根据前一步各方面数据信息的收集而由模型通过计算得出的, 这六种主要的类型如下表显示:
完美型企业各模块均显示出极强的水准, 一般是国际知名的企业或规模较大的成熟企业。对于完美型企业可以适当减少管理力度和资源, 或者选择性地对创新和改进进行管理, 供应商强大的技术能力也能对本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加工型企业只是生产某一种或一系列单一产品或在其他产品基础上做二次加工动作, 因此加工型企业对于创新和改进的要求极低, 资源全部集中于制造能力上。
研究型企业以创造标准或设计研发为主要业务, 本身没有制造基地, 如果有产品一般都选择外包给其他制造企业进行。该类型企业会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变化推出更高等级应用的产品。
落后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小型私人企业或作坊式企业, 只有生产制造业务, 其他相关业务领域均没有。
制造型企业, 与加工型企业类似, 但它更集中力量在生产制造领域, 并且愿意通过改进等措施强化制造能力。
代工型企业, 属于制造型企业的一种, 没有自己的核心产品, 全部产品均是在客户指定的要求下进行制造, 因此将全部资源投放在制造能力的提升上, 对于改进等没有十分强烈的意愿。
(三) 与各类型企业相适应的管理方案。
1.完美型企业管理方案。完美型企业一般都是国际知名大企业或内部运营优秀的规模制造企业, 这些企业内部管理流程详细而完善, 且具有较高的执行力。企业通过相关的标准质量体系, 并严格按照质量体系要求进行各项作业流程。企业本身的研发能力和技术能力较强, 拥有自己的专利发明和技术, 对涉及产品的生产流程和质量管理有完善的标准和作业指导, 并投入一定的资源在创新和改进上, 以创新和改进的成果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完美型企业自身拥有严格的管理流程和标准, 因此不需要在流程和管理上投入过多的管理资源。对于完美型企业, 一般由供应商自行提供质量管理方案, 企业沿用其管理数据进行参考。重点在于进一步的创新和改进上进行管理, 比如积极开展精益六西格玛改善项目, 协助开发新工艺和新技术, 反过来指导培训本企业对新工艺和新技术的使用和整合。完美型企业在供应商体系中数量较少。
2.加工型企业与制造型企业管理方案。加工型企业与制造型企业相似, 加工型企业可能对于标准的管控比制造型企业更为细致, 但改进层面比制造型企业则要弱一些。加工型企业和制造型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相对一致, 根据供应商的具体情况以及所生产的具体产品在细节上做修正。这两类企业在供应商质量管理方面重点管控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方面, 另外, 有指导和推动其进行改进的义务。这两类企业是供应商体系中数量最多的群体, 因此需重点管理。
3.研究型企业管理方案。研究型企业一般只做产品、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本身基本没有生产制造能力, 其产品往往外包给下游供应商生产, 因此研究型企业本身有较强的供应商质量管理能力。对于研究型企业, 重点关注其标准和创新领域。这类企业与完美型企业一样在整个供应商体系中数量极少。
4.落后型企业管理方案。这类企业任何方面都无法满足要求, 但由于该类型企业运营成本极低, 因此提供的产品价格也较低, 对于一些结构简单、价值较低的零部件或标准件, 出于成本控制方面的考虑也会选择与其合作。对于落后型企业不能以正常的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案去进行管理 (落后型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 以技术支持和辅导为主要管理方式, 在支持和辅导过程中协助供应商建立起必要的质量管理流程和控制方法。落后型企业的管理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但对于执行效果而言往往达不到企业的期望。落后型企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入, 其生存的空间会进一步压缩, 但其提供的产品价格低廉的优势可能会使其生存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落后型企业在供应商体系中数量较少, 普遍存在于二级或更低级供应商体系中。
5.代工型企业管理方案。代工型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产品, 完全是在客户指定条件进行专项产品的代工生产, 所使用的重要仪器设备均有客户提供和培训, 操作员的训练和生产工艺流程的确定都是在客户的要求下完成, 换句话说, 代工型企业就是客户的生产部门的一个分支。这类企业的管理通常将其纳入到企业自身的管理范围中, 其所使用的标准、工艺流程、操作指导、质量管控方法等都与客户企业一致, 因此只需要重点管理其生产制造流程和质量管理方面。
(四) 收集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评估, 发现 (潜在) 问题点。根据模型给出的管理方案,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会不断收集整理新的数据信息, 模型通过对新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 得出供应商的绩效表现情况, 指出当前供应商在特定方面存在问题或潜在问题, 而这些问题点也是下一阶段需要重点关注和跟踪的地方。
(五) 采取专项改进方案。这是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核心, 也是提升供应商质量水平的最佳途径。通过对供应商实际状况的分析, 采用更适合供应商现有水平的改进方法对其进行辅导、支持、管理, 使其在短时间内实现质量的快速提升。
(六) 验证并跟踪改进效果。这是改进的一个阶段, 也是决定供应商质量提升程度的指标, 一般情况下根据进料检验结果和生产实际使用结果来评判改进的效果。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将改进成果标准化, 达到举一反三的推广效果。
摘要: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物流在企业运营过程和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供应商管理作为物流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已经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部分。本文提出了新型的供应商质量管理模型, 阐述其概念、组成、实际应用等方面来说明该模型对于提高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水平及供应商质量绩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四维模型,标准,能力,创新,改进
参考文献
[1]郑称德.采购与供应管理 (一) (二)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年4月
[2]朱仕友, 孙科柳.供应商管理实操手册, 中国重庆出版社, 2012年8月
构建新型网络安全模型 篇4
2006年以来,科技部、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实施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该项工作的核心是推进我国创新型企业的建设。通过数年的建设实践,对创新型企业进行评价成了政府主管部门面临的重要决策工作。
当代著名创新研究学者野中郁次郎明确指出:创新型企业的本质就是持续创新(德鲁克,1999)。然而,企业要想将持续创新进行下去,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企业,必须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创新动力(向刚,2006)。所以,持续创新动力评价成为创新型企业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
近年来,许多学者注意到了创新动力的重要性,致力于创新动力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项保华(1994)从内在需要和外在激励方面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许小东(2002)分别从技术创新的初期、早期、中期、后期不同阶段对技术创新的动力及动力机制进行剖析。
以上创新动力研究文献基本上仅针对企业一般性技术创新的动力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推动创新型企业实现持续创新需要的强大而持久的持续创新动力没有予以关注。笔者在十余年的企业持续创新研究过程中,认识到企业持续创新动力评价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企业持续创新实现机制的第一要素,进行了基础性研究(向刚,汪应洛,2004),明确了企业持续创新动力的基本概念,要素构成及其相互作用(向刚,汪应洛,2004)。然而,由于企业持续创新动力要素在定量测度方面较为困难,限于笔者自己当时的研究条件,未能进一步完成企业持续创新动力评价研究工作。总体来说,目前对企业持续创新动力评价方面的研究还极少阐述,后续研究(段云龙,向刚,2008)的评价指标在全面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较为初步,不能直接用于创新型企业的持续创新动力评价。
根据创新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基于笔者已有的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研究基础,我们在云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开展了“基于持续创新动力、能力、绩效的创新型企业评价研究”,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创新型企业的持续创新动力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
2 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动力的要素构成及评价指标分析
基于企业持续创新理论(向刚,2006),本文把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动力分为三个要素:企业家及其领导班子持续创新精神和持续创新意识;企业家及其经营团队骨干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企业持续创新文化建设。下面对上述三个要素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阐述:
2.1 企业家及其领导班子持续创新精神和持续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以人(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及一切相关者)为核心的由技术、市场、社会经济、政治、生态环境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创作性动态系统,即创新的人本特征和系统特征,人本特征决定了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的持续创新精神和持续创新意识是创新的最核心来源[1]。然而企业家及其领导班子持续创新精神和持续创新意识却是很难定量化的指标,经过与政府主管部门管理专家的反复讨论,最后决定用企业推动自主科技创新的长远战略目标及规划的制定;创新战略与重大项目的有效决策机制的建立;近年来持续实施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组织体制创新等创新项目数三个指标来具体评价该项要素。
2.2 企业家及其经营团队骨干员工激励机制
物质利益驱动是推动企业家持续创新的来源和最终归宿,要把企业家及其经营团队骨干员工的利益同企业的长期经济效益联系起来,但是企业家及其经营骨干员工的激励又不同于一般员工的激励,他们承担着创新带来的风险和未来一切的不确定性后果,而且他们不仅追求经济上的利益,还要求精神上的满足,所以赋予他们公司期权、股权兼顾了这两方面的因素,是对他们最好的激励,也是对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进行最有效、最持久的激励方法。所以该要素具体体现在企业家及其经营团队骨干员工期权、股权的持有制度建立及实施;科技创新带头人知识产权分享、奖励制度建立及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及实施三方面,可用以上三个指标来具体评价该要素。
2.3 企业持续创新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物质文化环境等[2]。众所周知,企业文化对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企业进行持续创新的重要资源。有利于持续创新的企业文化可以将企业家精神发张广大,并且充分调动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实现其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推动企业持续创新的进行。该要素具体体现在企业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精神或企业创新文化体系的建立;职工合理化建议及被采纳情况(近三年的每百名员工年均提出合理化建议数及企业采用的合理化建议数);企业鼓励职工创新活动的制度的建立及实施情况三方面,可用这三个指标来具体评价该项要素。
3 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动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面分析的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动力评价要素的特点,本着系统性、科学性、以人为本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动力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
3.2 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动力评价指标的有效性测试
2009年4月我课题组制定了《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调查表》,把持续创新动力作为其中一个一级指标,企业家及其领导班子持续创新精神和持续创新意识、企业家及其经营团队骨干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企业持续创新文化建设作为动力的二级指标计入其中,发放到云南省第一、第二、第三批共63家创新型企业,共回收调查问卷54份,有效问卷52份,总有效问卷占总调查问卷的82.5%。此次调查采用五分制李克特量表对评价指标重要性进行打分,分别为1-表示极不重要,2-表示不重要,3-表示一般,4-表示较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结果显示:持续创新动力指标排名最高。企业家及其经营团队持续创新精神及意识得分最高为4.88分;企业家及其经营团队骨干员工的激励机制的建立其次排名第二,分数为4.73分;企业持续创新文化建设情况稍微靠后一点为4.23分。但总体来说分数都是比较高的,企业对指标重要性的认可也可以作为指标权重分配的来源之一。三者的方差分别为0.11、0.20、0.43,方差显示了企业对评价要素的一致性认可程度,几个方差都小于0.5,说明企业都一致认为动力是建设创新型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要素,并且动力的各二级指标的有效性较好。
3.3 权重体系构建
设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动力评价各一级指标权重表示为Ri(i=1,2,3)且undefined
设该指标下属的二级指标权重为Rij(i=1,2,3;j=1,2,3)且undefined
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析分析法,根据专家评价结果,并通过两两比较及参考企业的调查问卷表各指标的得分情况,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如下:
3.4 测评标准的构建及计算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本文构建了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动力评价体系测评标准如下:
根据上述指标的测评标准,得出各个指标的模糊评价数,再乘以各指标的权重,即为该指标的最终的得分。用公式表示为undefined,即
undefined
根据各创新型企业的各个指标得分算出最终该企业的动力总得分,最终得分区间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0-2]、[3,4]、[5,6]、[7-8]、[9-10],对应的评价结果为持续创新动力弱、较弱、一般、强、很强。所对应的区间即是该创新型企业的持续创新动力相应的评价结果。
归纳以上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体系和模糊测评标准,而得到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 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动力评价模型的实际应用举例
运用上面的持续创新动力评价模型我们对云南省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持续创新动力评价。
根据云南白药集团提供的资料,我们得出云南白药集团的动力评价得分为:
根据之前我们确定的模糊集,可以得出:云南白药集团的持续创新动力为“强”。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从前面的得分情况我们看出云南白药在长远战略目标及规划、创新项目及重大项目的有效决策机制、期权股权激励几个方面的得分相对较少,建议企业以后要从这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持续创新动力。
5 结论
对创新型试点企业进行持续创新动力评价是评价该试点企业是否达到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标准之一,必须纳入评价体系,本文通过对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动力评价模型的构建,根据评价结果把企业的持续创新动力分为很强、强、一般、较弱、弱五个等级,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得分,找出自己动力不足的原因,想方设法提高动力,以达到企业持续创新的目的。所以对创新型企业进行持续创新动力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向刚.企业持续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徐静美,等.培育企业持续创新文化推进持续创新企业建设;[J].经济理论研究,2007(4):37-38.
[3]向刚,汪应洛.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4(6):108-114.
[4]向刚,汪应洛.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要素构成与评价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137-142.
[5]孙冰.基于多视角赋权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决策,2007(1):50-52.
新型频谱监管网络模型研究 篇5
关键词:频谱监管,服务解析,资源缓存,网络组件
0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规模的急剧增长,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其在给人们带来便捷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电磁辐射污染。另一方面,各类伪基站的出现也时刻威胁着用户的信息安全。用户越发关心周边的电磁辐射及潜在的伪基站以确保人身健康与信息安全。由此可见,对无线频谱信息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管理[1],可以保证用户的身体健康和信息安全。
现有的频谱监管网络,其设计初衷主要为了满足专网专用的需求,没有过多考虑大量用户并发访问的情况,信息服务处理机制相对简单,业务相对单一[2,3],更缺少为普通用户提供频谱辐射查询等服务,而频谱资源在信息化社会以及信息化战场[4]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涉及无线电频谱信息方面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5]。这种采用数据集中式存储的处理模式导致不同区域的请求都需要经过中央服务器进行中转分发,不仅消耗大量服务器资源,使服务器处于高负载状态,造成频谱监管网络的拥塞,更缺乏智慧的网络服务管理机制[6],无法快速、高效地满足频谱管理及信息作战的多元化需求[7],导致用户操作体验差。
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将网络扁平化,减少用户和网络资源之间的距离,利用缓存机制等提升系统服务性能。
目前,基于缓存模式的未来新型网络架构如信息中心网络ICN(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ing)[8]则是将内容分发网络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9]等专有网络中提供的多方通信缓存服务扩展到全网络,形成一种以信息或内容为中心的网络模式,其要求每个节点都缓存经过的内容,使网络不仅成为一个传输体,更要成为一个存储体。当用户请求某一内容时,任何缓存有该内容的中间节点都可以做出响应,而不是像传统节点那样直接转发,从而大幅度提高网络的性能。伴随着存储介质容量的提升和价格的降低,利用缓存来提升网络性能符合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
但是由于ICN目前还处于学术研究阶段,距离大面积推广和应用还有一段距离[10]。因此本文借鉴ICN的思想应用到现代互联网中,实现一种新型频谱监管网络架构。同时,本文通过引入区域化网络和我们团队之前973项目中所研究的智慧协同网络体系[11]的理念,来更好地应对这种需求上的变化。
区域化网络即将大网按照地域和用户密集程度划分为小网,形成小型频谱监管网。智慧协同网络体系即从理论上解决了现代互联网中“静态”和“僵化”的现象。
本文基于智慧协同网络的“三层”网络结构,提出新型频谱监管网络模型,包括资源适配服务解析层和网络节点层。其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区域不断增长的用户规模,满足快速、高效、可扩展性等通信需求,提升网络通信效率,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降低网络能耗,给用户带来更好的频谱信息服务体验。
1 新型频谱监管网络模型
1.1 模型描述
(1)总体概述
新型频谱监管网络,如图1所示,按照地域和用户密集程度动态划分成多个子节点网络,使本地资源尽可能地靠近本地用户端。每个子节点网络缓存该区域的资源,同时也独立成为一个频谱监管系统负责管理和控制该区域的感知设备。本文将其定义为小型频谱监管网络。在整个系统中,由中央服务器负责各个小型频谱监管网络的调度工作。
当用户请求服务所需的资源在本地缓存或者可以从本地网络组件设备中获取时,则不再经过中央服务器。只有当用户请求非本地资源时,该服务请求才会被转发到中央服务器进行分发处理。这种区域化网络大大降低了中央服务器的负载程度。
(2)抽象模型描述
如图2所示,各个小型频谱监测网中的资源适配服务解析层和网络节点层均可以抽象为服务提供者、服务获取者以及服务管理器三个部分。服务提供者先注册服务,服务管理器负责管理服务,继而服务获取者获取服务。服务管理器包含记忆模块、控制模块和数据模块。其中记忆模块用来对区域网络的状态信息进行认知,存储网络的可达性信息、路径状态信息、路径可靠性信息等;控制模块则根据记忆模块的信息,对数据的转发和存储行为进行控制;数据模块则根据服务流行度等级存储相应的服务内容。
当相同服务再次被请求时,控制模块可以从数据模块中提取缓存数据就近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从而避免从远端获取服务导致的资源消耗高、网络延时大等问题,进而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
(3)抽象模型具体化
在每个小型频谱监管网中,将新构建的资源适配服务解析层和网络节点层中的抽象模型具体化为网络设备,如图3所示。
各区域小型频谱监管网中的资源适配服务解析层可以具体化为智慧服务解析服务器、资源缓存服务器以及资源适配服务器的集合体。其融合了智慧协同网络中智慧服务层和资源适配层的功能,引入服务标识的概念,完成服务的动态智慧匹配[12]。完成匹配的服务通过服务标识动态映射到提供该服务的网络族群[13],最终实现服务与网络组件之间的智慧耦合。网络族群,即由网络节点层中一组或多组频谱感知单元组成。
各区域小型频谱监管网络中的网络节点层可以具体化为一组或多组由感知设备组成,以节点设备作为接口与服务器相连的频谱感知单元。其主要负责频谱数据的感知与聚类,覆盖面积可以精细到一间房间,具体在下文的网络节点层中进行介绍。
下面分别具体阐述这两层网络结构的特性及工作过程。
1.2 资源适配服务解析层
1)服务标识
为了实现服务的普适化与智慧化,新型的小型频谱监管网络模型中的资源适配服务解析层引入服务标识的概念。服务标识主要用来标识一类智慧服务,实现服务的控制与资源相分离。本文采用服务标识对服务进行统一命名和描述。
由于频谱信息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加上新型电磁信息服务正在源源不断的产生,简单的扁平化服务标识难以做到高扩展性。因此,本文根据服务的各种属性对频谱信息服务进行分类,并依据分类结果生成层次化的服务标识,以保证其可扩展性。
表1给出了常见的频谱信息服务属性。其中的频谱信息服务类型仅仅是典型服务,并未涵盖所有服务;同时,为了保证服务标识的可扩展性,在服务标识具体格式上还应该预留一些空位。服务标识的引入可以为服务的注册与查询以及与频谱感知单元间的动态智慧映射奠定基础。
2)具体工作过程
本文把资源适配服务解析层具体化为智慧服务解析服务器、资源缓存服务器以及资源适配服务器的集合体,分别负责服务的注册与查询,服务缓存资源的存储,服务标识到频谱感知单元的动态智慧映射。
(1)服务的注册与查询
在新型频谱监管网络中,通过频谱信息服务的统一命名和匹配查询实现了服务资源与控制相分离。图4给出了服务注册与查询的工作过程。
注册过程
频谱感知单元通过其节点设备的接口,向其所在区域的资源适配服务器,注册所提供服务的服务标识以记录各个感知单元的信息,继而由资源适配服务器转发到智慧服务解析服务器进行服务的存储,完成整个服务注册。
查询过程
当用户向智慧服务解析服务器发出请求时,由智慧服务解析服务器根据服务标识进行动态查询与匹配。如果查询到该服务可直接由本地资源缓存服务器提供,则转发该请求到资源缓存服务器,然后由其返回所需结果到服务解析服务器,继而向用户提供服务;如果该服务需要到本区域频谱感知单元中获取,则把该服务标识转给资源适配服务器,由资源适配服务器负责完成服务标识到本区域网络族群的智慧映射;如果该服务需要获取非本地资源,则把该服务标识转发到中央服务器,由中央服务器分发到服务提供区域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2)服务缓存资源的存储
本文借鉴ICN等未来网络发展的思想,结合智慧协同网络架构,使得每个小型频谱监管网络不仅是一个频谱监管系统负责管理和控制该区域内部的频谱感知单元,同时也使其各层节点均缓存本区域的资源。这种区域化网络使用户无需经过中央服务器就可以获取本区域资源,减少用户获取本地服务的响应时间。小型频谱监管网络中资源适配服务解析层和网络节点层结合资源分布式存储和集中式存储的特点和各自优势,根据服务流行度等级以及服务资源对实时性的要求等级不同采用合理的服务缓存资源存储方法。其中,在资源适配服务解析层采用服务器集群的模式,实现资源与控制相分离,将一些高频访问的频谱数据资源缓存在资源缓存服务器中。当用户请求这些资源时,无需进一步对频谱感知单元进行访问即可获取服务。而网络节点层中的频谱感知单元则根据其特点采取控制和缓存资源集中式存储的机制,具体将在网络节点层中进行介绍。
(3)服务标识到频谱感知单元的动态智慧映射
各区域小型频谱监管网络中的资源适配服务器主要负责服务标识到网络族群的智慧映射,即通过服务标识映射到网络节点层中提供该服务的网络族群,实现服务和网络基础设施之间的智慧耦合,最终把该服务请求转到相应的网络族群,即一组或多组频谱感知单元。
3)性能分析
在各个小型频谱监管区域内部建立资源缓存机制可以使得用户靠近服务提供者,降低中央服务器负载的同时,省去了服务提供者到中央服务器的往返链路传输时间,更省去了中央服务器对服务的解析与分发处理等时间,进而减少服务响应时间。同时,由于多服务器集群的设计理念,将客户端和频谱感知单元连接到不同的服务器,通过将上下位机分开处理的策略进一步降低服务器负载。
此外,服务标识到网络族群的智慧映射主要是为电磁频谱信息服务寻求最佳的族群组合,频谱感知单元的不同组合以及合理的搭配可以为用户提供高效且不同功能需求的服务。同时这种智慧映射能够提高服务获取的灵活性,协同调度网络资源,实现资源的动态适配。
1.3 网络节点层
网络节点层主要负责频谱数据的感知与聚类,由一组或多组频谱感知单元组成,与上层的资源适配服务解析层共同构成小型频谱监管网络。频谱感知单元覆盖范围小、管控粒度精细,可更好地应对不断增长的本地化频谱信息服务需求,使得用户可以更方便地对自身周边的频谱信息进行查看。同时,频谱感知单元实现了数据的分级处理,避免了庞大的底层频谱感知设备群直接连向各区域的服务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服务器出现高负载的情况。
在网络节点层中,如图5所示,网络节点设备和频谱感知设备又被统称为网络组件。网络组件可以对感知和流经的频谱数据进行管控。由于每个频谱感知单元的规模较小,因此在其中的网络节点设备采用数据集中式管理的模式,其作用兼具上层服务解析服务器、资源缓存服务器和资源适配服务器的功能,实现服务的解析、匹配以及资源的缓存等。其中的缓存机制同样依照服务流行度等级以及该服务对实时性的要求等级确定是否缓存该服务资源。如果节点设备判定某服务所需要的资源能够直接从其自身获取,就不再经过其下层各个频谱感知设备,从而减少数据的流转时间,就近为用户提供服务,提升用户体验。除节点设备外,频谱感知设备可以智能感知周边的频谱信息,并支持实时响应服务请求和告警自动上报两种模式。
2 系统评测
基于上述网络模型,本文开发了新型频谱监管系统,并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评测。其中,功能测试以获取电磁辐射信息为例,检测该功能是否能够监测某区域的电磁辐射强度;性能评测主要评测中央服务器负载程度以及服务提供者离用户的远近程度对服务响应时间的影响。
2.1 测试环境
2.2 功能评测
通过获取某区域的电磁辐射信息,可以查看到该区域的电磁辐射强度为35.00 V/m,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符合实验预期,如图6所示。
用户可以通过查看自己周边的电磁辐射信息,尽可能地远离高辐射区域来确保人身健康安全。同时,新型频谱监管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周边的异常信号,如发现违法基站即自动上报提醒用户,给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保障。
2.3 性能评测
性能评测主要通过中央服务器负载程度和服务响应时间两个方面来评测新型频谱监管系统。
(1)中央服务器负载程度
在新型频谱监管系统中,大约60种不同类型的服务按照流行度等级依次排名。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服务的访问次数来确定是否引用缓存机制的新型网络架构能够有效减少中央服务器的负载。
通过对新系统服务访问频率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如图7所示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少数流行度等级排名靠前的服务被频繁访问,其分布曲线近似符合齐夫(Zipf-like)分布[14]。
根据齐夫分布的特性以及实验所得数据,暂将排名前20%的服务资源进行本地缓存处理。本文分别比较20、40、60、80及100个用户访问时,中央服务器的用户接入数量来衡量其负载情况如图8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引入缓存机制,中央服务器的用户接入数量得到了大幅度的减少,从而降低了服务器的负载,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前提下更好地应对不断增长的用户规模。
(2)服务响应时间
本文模拟1、100、500及1000个用户,通过比较传统和新型机制下频谱监管网络的服务响应时间,评测出服务提供者离用户的远近程度以及服务器负载程度对服务响应时间的影响。
其中,传统机制指所有服务请求先经过中央服务器,然后由其中转分发到服务提供者所在区域,并进一步访问频谱感知设备获取服务;本文提出的新型机制指服务请求不经过中央服务器直接从本区域服务器的缓存资源获取服务。实验得到此两种机制在不同并发量时的服务响应时间如图9所示。
通过分析上述传统和新型机制下的服务响应时间可以看出:
在相同客户端并发数量情况下,引入缓存机制的新型网络所需的服务响应时间少。这验证了引用资源缓存机制节省链路传输时间以及中央服务器对服务解析与分发处理时间的优势。
同时,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服务器的负载越来越高,服务响应时间也逐渐增加。本文引入缓存机制的新型网络模型变化趋势更缓,即在某个区域用户规模增长速率相同的情况下,新型模型要比传统模型的服务响应时间增速更缓慢,从而更好地应对不断增长的用户规模,提高系统性能。
3 结语
构建新型网络安全模型 篇6
从国外关于营销管理的研究来看, 国外学者对营销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销能力和营销竞争力两个方面, 指出了营销力的部分构成要素, 验证了营销力对于构筑企业竞争优势和获得良好业绩的重要作用。国内关于营销力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例如:资源能力假说、竞争能力假说、策略能力假说、动力假说等。
但是, 所有研究主要侧重于营销力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上, 对营销力各个层面及营销力构建、整合、提升、评价等方面还未实现系统理论化, 缺乏对应用机制的研究。
二、新环境下新型农业营销力的评价模型
从传统农业的视角, 农业工作者虽已意识到农业营销力各个方面的重要性, 但更偏向于其浅层剖析与利用, 仍无法解决农产品供销不平衡、市场信息不对称、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 对传统营销力的各要素进行了理论上的和应用上的发展。
(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企业在构建过程中要具有明确的战略导向和目的性, 以效益为终极目标, 以全局性的眼光、层次性的模式系统化搭建营销力的构建机制。
2. 重要性原则
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 根据经营的各个指标权重差异, 突出战略组织重点, 达成经营各要素的多元共生。
3. 可获得原则
营销力模型构建中的指标体系以及信息数据应该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 保证其真实性、有效性、可靠性。
(二) 农业营销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此次调研邀请5位资深农业专家及农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 共同参与此次新型农业营销力指标体系构建探究。首先, 运用德尔菲法, 发放调查表, 征询专家小组的意见。然后, 经过三轮的征询与反馈, 综合得出新型农业营销力评价的理想模型 (如图1) 。
本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 构建新型农业营销力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体系, 通过对26个二级指标下各个主要因素相对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分析 (详见图1) , 得出各项目的评分, 并运用简单加权的方法, 得出二级指标的评价得分。再根据二级指标得分及权重, 得出一级指标的评价得分。层层递进, 推算出营销力的综合评价水平, 并以此作为本文所构建营销力的比较标准。为此, 特提出构建新型农业营销力的评价模型运用如下:
其中W为农业营销力综合评价得分, ξk为一级指标下价值力、销售力、持续力各自的权重。ξki为第k个一级指标下第i个二级指标的权重, 为第i个二级指标下第j个影响因素的简单加权得分。
三、农业营销力评价模型的应用———以大唐为例
南充大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系南充首家上市农业公司, 公司注册于2011年8月, 下属有蔬菜、农机、劳务等专业合作社和南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管理服务中心, 是新型农业的典型代表。
(一) 基于AHP方法的大唐营销力模型的分析
以价值力、销售力、持续力三个方面作为影响农业企业营销力的主要因素, 层次分析法在大唐农业营销力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如下:
1. 分层。首先把大唐营销力的因素进行分层。
第一层包括3个因素, 即W={A, B, C};
第二层包括9个因素, 即A={A1, A2, A3}, B={B1, B2, B3}, C={C1, C2, C3}。
各层因素的实际意义和关系如图1所示。
定义第一层次权重集为:W′={ξ1, ξ2, ξ3};
第二层次权重集为:A′={ξ11, ξ12, ξ13}, B′={ξ21, ξ22, ξ23}, C′={ξ31, ξ32, ξ33}
2. 确定营销力各层次成对比较矩阵P。
构造第一层次的成对比较矩阵P, 如表1所示。构造第二层次的成对比较矩阵P, 如表2、表3和表4所示。
来自:中国农业信息网资料整合
3. 营销力各层次权重分析。
根据图1模型, 和对新型农业营销力各影响因素行业水平的调查, 现对大唐实际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如表5所示。
表6是对大唐营销力各层次权重的分析。
由表6可知:大唐农业营销力的综合评分为80.733分。
(二) 大唐农业营销力评价结果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 在大唐农业营销力构建影响因素中, 价值力综合权重为75%, 销售力为7.8%, 持续力为17.2%。而其中产品力、渠道力、营销管理力分别占有绝对分量。显然, 营销力的三个影响因素处于失衡状态,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 要均衡销售力和持续力, 特别强调持续力的作用。
1. 价值力
(1) 产品力
大唐产品力在其营销力中所占比重为53.8%, 充分凸显了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地位。大唐以生态自然有机农业为本底, 婴儿大米、大唐蟹稻米、大唐虾稻米、有机饭豆、无花果等为特色, 其新产品开发率为12%, 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经过农科院检测, 大唐有机稻米的16项农残检测指标为0, 并加入“中科生态食材探索联盟”和“全球安全食品联盟”, 全面保证大唐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 服务力
大唐的服务, 深入售前、售中、售后各环节, 包括大唐信息微信推送、免费送货服务、产品质量回馈等, 综合评价高出同行业20多个百分点, 深得顾客信赖。但就分析结果而言, 其综合权重较低, 有待提升, 应开通多种渠道为顾客提供及时、高效、优质的服务。
(3) 品牌力
大唐将目标着眼于中高端市场, 旗下有“逸品大唐”品牌标识。其品牌力 (14.6%) 在营销力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企业将体验式开心农场与绿色有机农业相结合, 采用自然农法驯化农业模式, 融入传统农耕文化, 以文化带动品牌, 以品牌促进营销。据市场调查结果得知, 大唐农业的行业知名度为80%以上, 其品牌美誉度主要通过“口碑效应”来传播, 居南充地区同行业前三甲。
2. 销售力
(1) 价格力
在同质产品的市场竞争中, 价格战并非决胜之道, 产品差异化、品牌差异化才是企业更优的选择。在大唐农产品定价策略方面, 综合对比同行业各类产品价格, 如下表7所示。
由此可见, 大唐的宗旨———致力于做好吃不贵的绿色食品。农产品的价格定位于中高端, 在目标顾客可接受的范围内, 争做“好吃不贵”。
(2) 渠道力
“直营店销售+客户端 (订单式配送) +合作商”是大唐主要的渠道模式。目前, 大唐已成功与中粮国际等大型组织达成战略联盟、与多家东北客商签订有机稻米购销合同, 业界称奇。在短短三年内, 大唐产品市场占有率近达1%, 销售增长率稳定在25%~35%范围内。与此同时, 大唐农业综合开心农场官网、“四川大唐农业官方商城”淘宝店、“大唐开心农场”微博、“大唐生态园”微信等线上营销, 其铺货率达60%, 为顾客提供多样、便捷的销售渠道。
(3) 协同力
大唐协同力综合权重仅占1.5%, 其管理层已意识到其协同力后劲不足。由目前的发展方向来看, 大唐坚持走资源整合道路, 通过建立南充市电子商务信息管理服务中心, 作为一个集配中心平台, 充分优化周边地区农产品资源, 上下游产业链联动, 进而拓展到整个南充市。除此之外, 大唐农业也可与其“邻居”玛斯特葡萄庄园的战略联盟, 满足顾客多样的需求, 促进优势互补。
3. 持续力
(1) 产品生命力
农业企业特别是像大唐农业这样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创新农业, 前景可观, 但投入大、见效慢, 资金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大唐产品生命力 (3.2%) 水平低, 企业通过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后, 吸纳的资源可用于产品开发和科技创新, 产品利润率达60%。同时, 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 延伸产业链, 使个别产品生命周期延展至原有生命周期的2~3倍。
(2) 顾客关系维系力
在顾客关系维系方面, 大唐主打体验营销。一方面, 现实版开心农场落户大唐, 顾客有果蔬采摘、农耕体验、路亚垂钓、汽车影院等多元化选择。另一方面, 现代信息质量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使顾客足不出户, 实时监测大唐农产品生长状况。大唐虽已取得一定成效, 老顾客留存率接近1, 新顾客获得率为8%, 顾客忠诚度高出企业期望值10个百分点, 但其顾客关系维系力仍为短板。如何挖掘顾客、发展顾客、维系顾客, 是企业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3) 营销管理力
大唐农业的营销战略创新点在于打造一种“可视农业”, 把握住了新型农业的发展趋势。在蔬菜、稻米基地配置30~40个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 消费者通过扫产品二维码可以在官方微信上看到产品生产过程的视频。对于企业文化, 大唐侧重于文化理念传播———返璞归真的原生态农耕文化, 稻渔耦合, 坚持自然农法。在营销管理力中, 大唐的人才比例为1:9 (高中以上文化水平人数: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人数) , 而高效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劳动+管理”的管理经营模式, 是这类新型农业所缺乏的, 必须予以重视。
四、总结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 对农业营销力构建模型中的各个层次进行了科学测评, 得出了新型农业营销力构建的各因素权重分配。企业应努力推进营销力各层面的协同发展, 促进农业营销能力的全面提升。
摘要: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构筑科学合理的农业营销力指标体系, 有助于为现代的经营管理和营销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文章通过选取3个一级指标 (价值力、销售力、持续力) 和9个二级指标 (产品力、服务力、品牌力等) 作为分析新型农业营销力的主要构建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给出相关影响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 根据实地调查研究所得数据, 分析四川省南充大唐农业营销力构建模型。
关键词:农业,营销力,层次分析法,合作社
参考文献
[1]程广华, 胡中应.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能力分析[D].皖西学院, 2012.
一种新型的基金网上交易安全模型 篇7
(1) 投资者抱怨基金账户被盗买盗卖。由于Internet网络上木马和病毒泛滥, 基金网上交易系统缺乏有效的安全认证、识别手段, 投资者基金网上交易系统的账号和密码存在被非法窃取、基金账户被盗买盗卖的风险。
(2) 基金网上交易支付渠道众多, 需要不停对网上交易系统进行升级, 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为不法分子通过伪造网上交易数据信息, 危害网上交易平台的安全提供了可能。
(3) 随着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 投资者对于投资基金渠道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除了传统的Web方式以外, 客户端交易、手机交易、固定电话交易、PDA等手持设备交易等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市场需求。
(4) 由于黑客、病毒、木马的破坏, 以及网上交易系统本身健壮性不强, 网上交易系统非正常停机时间增多, 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交易。同时造成客户信息的丢失、泄露, 交易数据被非法篡改等等。
(5) 基金网上交易的业务特点是高并发、交易集中, 有非常明确的截止时间要求。大量的交易集中在很短的时间范围内发生, 如果网上交易系统不能及时响应客户, 将给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 严重影响基金行业的声誉和国家金融市场的稳定。
针对基金网上交易面临的严峻的安全形势, 结合基金行业的业务特点, 课题将基金网上交易相关的硬件、软件、网络设备、安全设备进行了整合, 使之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基金行业网上交易的安全模型, 形成了一整套立体的、全方位的基金行业网上交易安全防护体系。如图1:
基金网上交易安全模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硬件平台
网上交易的硬件平台包括应用安全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及基础设施等。为了确保业务的连续性所有设备都配置为主备模式, 可以实现实时自动切换, 同时配置了温备设备作为备份。
1) 网络安全
配置了异构防火墙、关闭了除80、443以外的全部端口, 防火墙关闭了远程管理的功能, 开启防火墙访问控制、授权认证、加密、内容安全、安全策略管理、路由器安全管理、记帐、监控等功能, 对进入的数据包进行分析统计, 允许合法的访问, 拒绝非法访问。
配置了IDS (入侵检测系统) , 目的是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 为安全管理员提供及时的安全应对提醒, 对网络所有可疑行为进行证据记录, 为安全审计提供日志, 但由于攻击监控对网络速度有一定影响, 我们只在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前安装入侵检测。
配置了IPS (入侵防御系统) , 监控网络中流动的数据, 开启IPS防御、Dos防御、防扫描等功能, 分析已有的特征码或通过行为模式自我学习, 识别可能的攻击尝试, 同时可以对攻击进行实时抵御。
内部网络与办公网络进行了物理隔离, 实现与其它业务系统的逻辑隔离, 确保网络环境的独立与安全。路由器等交换设备通过VLAN划分, VLAN间采用ACL实现访问控制, 避免不同安全级别网络间的非法访问。
2) 应用安全
采用WEB应用防火墙避免应用程序的“注入式”漏洞, 同时开启页面防篡改功能和防缓冲区溢出漏洞等其他安全防护策略。应用防火墙具备动态学习, 智能防护的功能。
3) 链路安全
选择了两家服务商的不同网络链路, 通过链路负载均衡实现外部接入的高可靠性及性能均衡。
4) 系统安全
在应用软件层采取了多服务器负载均衡方式, 可以根据实际负载情况进行增减, 同时可以避免单一节点的故障, 同时部署了负载均衡设备, 对页面进行缓存加速处理。网上交易系统都部署在具备高可靠功能的服务器上, 使用了具备高性能及高可靠性的盘阵, 可以避免关键数据的丢失。
5) 基础设施安全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网上交易可靠运行的基本保障, 配置了来源于不同局网的双路供电, 配置了大容量UPS, 配置了柴油发电机等后备发电设备。
(2) 软件平台
在基金网上交易安全体系中, 软件平台处于核心的地位。只有软件平台本身具备了一定的安全防护能力, 才能提高基金网上交易整体的安全防护等级, 课题在软件平台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新的身份识别方法
本课题实现了一套基于改良的动态口令的身份识别方法, 它是基于浏览器的软件令牌, 与原有的静态密码共同构成双因素认证, 大大提升了基金网上交易的身份认证安全性。
一直以来, 基金公司由于缺乏网点直接面对大量客户, 无法安全、有效地将软、硬件数字签名证书传递到客户手中, 造成基金网上交易对客户的身份识别和认证存在困难。目前为止, 基金网上交易系统采用的几乎都是用户名加密码的身份认证方式, 无法有效保护客户的密码不被泄露, 存在客户账户被盗买盗卖、客户信息泄露等风险。
课题实现的改良的动态口令身份识别方法, 客户要开通动态口令和下载软证书, 必须使用银行卡进行鉴权, 通过第三方银行的身份认证措施, 确保软证书发送到真正的客户手中, 从而解决了基金行业无法面对客户的问题, 也有效防止了客户账户被盗买盗卖。
2) 与动态口令结合的交易保护
在保护用户登录和身份识别上, 使用了时间型动态口令。用户登录成功后, 只能使用信息查询功能, 如果要进行申购、赎回等基金交易业务, 必须输入动态口令。这里使用了挑战应答动态口令, 将动态口令与交易要素相结合, 防止非法伪造、篡改客户交易信息, 确保客户的交易安全。
3) 拒绝CSRF攻击
跨站点伪造请求 (CSRF) ”攻击可让黑客以受害者的名义在易受攻击的站点上运行操作。当易受攻击的站点未适当验证请求来源时, 便可能出现这个攻击。课题通过对每一个请求加入动态token, 来确保所有的操作都是客户的真实意愿, 从软件底层实现了防范CSRF攻击和系统信息的防篡改、防伪造。
4) 整合的交易渠道和支付渠道
课题针对基金网上交易支付渠道和交易渠道众多的特点, 对支付渠道和交易渠道进行了整合, 开发出了支付渠道和交易渠道的适配器, 以多样化的需求, 消除多点开发、重复开发造成的安全隐患。
5) 高性能、可伸缩、平台化的软件系统
软件从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安全因素, 结合网上交易的特点, 支持业务功能的持续扩展, 也支持新的安全技术的无缝接入。软件具备高可靠性和高可伸缩性, 满足大并发、短时间集中交易的特点;具备自我诊断、自我修复功能, 具备防篡改等功能。
(3) 监控与备份
实现了从基础环境、网络、安全设备、到数据库、应用软件以及业务应用层面的立体监防体系。实现了第一时间的反馈, 及时处理。基础环境监控包括环境温湿度的监控、空调、柴机、UPS等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 并定期检查监控系统确保系统可用, 运行状态良好。实时监控网络流量的状态, 监控安全设备的状态, 发现可疑攻击,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定期对应用日志进行分析,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因网上交易是7*24小时业务, 为了确保RTO、RPO的要求, 在业务在线实时备份的基础上, 还做了批前、批后备份、每日备份和数据库全量备份, 以及应用备份, 应用的版本控制。
(4) 人员及制度
好的设施、好的系统都需要人员来管理, 因此制定全面规范的制度、约束人员的操作行为是非常重要的。网上交易的运维操作采用了主备岗的模式, 制定了并严格的变更流程、版本发布流程、应急处理流程等, 并对维护人员定期进行安全及技术培训。
【构建新型网络安全模型】推荐阅读:
构建新型的教师权威10-18
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08-10
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12-12
构建新型工业经济体系09-11
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09-02
电网企业“三集五大”新型管理体系构建09-22
构建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11-26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构建新型和谐社会12-20
浅谈信息化环境下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构建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