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

2024-06-05

自我(精选12篇)

自我 篇1

引言

在当今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 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体的发展, 所以许多学者也开始渐渐重视个体的研究。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Erikson (1953) 提出了自我同一性概念, 而Bandura (1986) 则在其《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一书中, 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的概念。这三个概念均与“自我”有关, 但至今为止仍未有学者探讨过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大部分学者只是研究了其他因素如环境单独对这三者之一的影响。

在探究这三者关系之前, 笔者对所涉及的主要三个概念“自我同一性”、“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 给出适用于本文的定义。自我管理, 也译为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由于涉及的领域较广, 所以其在不同的领域拥有不同的定义。在已有的定义中, Bandura (1986) 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中对自我管理的定义最受学者们的关注。Bandura认为, 自我管理就是个体通过主动地设定目标、采取行动、监控和评估自身的绩效并做出相应的调节等一系列的行为来塑造自己命运的过程。自我同一性, 也译为自我认同感, 是一个多元概念。根据Erikson (1968) 的观点, 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 也就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坚定而连贯的意识。自我效能感, 由Bandura (1977) 最早提出, 且其所提出的定义为许多学者所接受, 其认为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 以及对自己的活动水平施加控制能力的信念”。因此, 自我效能感并非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 而是这个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评估和信心。

笔者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对自我同一性、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理论模型, 旨在探索这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 并且试图证明通过调整另两个变量在某一程度上提高个人的自我管理水平。

理论基础与理论假设

1.理论基础与理论模型

(1) 理论基础———三元交互决定论。Bandura1986年出版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一书中的基本理论框架是:三元交互决定论, 即个体的活动是认知、行为、环境三个变量不断相互作用的函数。在Bandura看来, 行为、认知、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素重要的位置, 尽管有时环境的影响对行为具有决定作用、有时行为也可能成为这三个交互决定因素中的主要成分;同样, 认知因素也可能在这个交互决定链中起决定作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三者是密切相联、互为因果的, 这是三元交互理论的核心所在。图1为Bandura的三元交互理论模型, 其中B代表个人行为因素、P代表个体因素、E代表环境因素。

(2) 理论模型。根据三元交互理论, 个人的行为是由行为、认知、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而自我效能感 (ASE) 作为一种主体的认知因素, 根据该理论可推断其必然是由环境、个体行为、环境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根据此理论, 学者 (李恒, 2010) 推导出了如图2所示的自我效能理论模型。

依据此模型, 自我效能感是这三个变量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结果。据此, 笔者将依据前人研究和理论依据, 建立了模型 (见图3) , 旨在研究自我效能感与其他个体因素和个体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在此笔者也将引入两个新变量:其一为作为行为因素的自我管理变量;其二为作为个体因素的自我同一性变量。旨在前人的基础上, 通过理论推断及已有学者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推断出这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而笔者也适当将前人模型予以简化, 不再研究其相互作用关系而是侧重于研究其单向作用关系。

2.理论假设

(1) 自我同一性对自我效能感的预测。直到1996年Coté提出同一性资本模型, 将同一性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取向建立起联系之后, 才有学者开始关注这两者的关系。国内关于自我同一性对自我效能感之间预测作用的研究并没有过多论述。但从已有文献看, 自我同一性确实对自我效能感产生着一定的作用。李岩等 (2011) 对某事业单位入职员工自我同一性状态与自尊、效能感的关系展开了调查。最后该调查指明, 新入职成员的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且自我同一性越高的人员自我效能感越强, 而反之亦然。常虹 (2012) 对中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校归属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该项研究得出结论:一个高自我认同感的人, 一般都表现出自信、自尊, 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学习主动, 积极。所以自我认同感较高的人, 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关惠婉等 (2012) 展开了对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认同感关系的实证研究。最后分析数据发现, 被调查者的自我认同感与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显著相关。指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有显著作用, 且自我同一性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程度。依据先前学者研究, 笔者总结表明, 自我同一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且自我同一性的高低有可能将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大小。换言之, 自我同一性的程度越高所带来的自我效能感越大;而自我同一性程度越低者即自我同一性混乱者, 自我效能感越低。自我同一性程度高者, 能够清晰的认识且了解自我, 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且经过长期的摸索已确定其稳定的价值观和承诺, 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或者职业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设想, 自我了解充分且自我定位明确。由于对自己了解充分, 他们往往自信于其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完成目标的能力, 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将会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而自我同一性混乱者, 这类人群由于没有清晰的自我定位以及自我认识不足, 对是否能够完成某些任务存在疑惑, 往往要从别人的认可中才能找到自信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它们, 甚至当遇到一些困难时就会马上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 而不是坚信自己可以完成任务。这样的人群自我效能感往往比较低。因此, 笔者提出命题1: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程度与其自我同一性程度有关。自我同一性程度越高者, 其自我效能感也越高, 反之亦然。

(2)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管理的预测。对自我效能感对自我管理的预测作用, 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和教育领域, 其他领域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仍较少。 (1) 医学领域。Bandura (1986) 在其著作《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中曾经提到过自我效能感在疼痛的自我调节中的作用。其认为病患能够通过自我效能感进行自我控制从而影响忍受病痛的忍耐力, 并且自我效能感越强病患忍受疼痛的忍耐力也就越强。国内现今医学领域也有许多相关的研究。刘鹏飞等 (2006) 的研究显示,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体及各项与其自我效能均呈显著正相关。张琳等 (2011) 探究了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其自我管理行为越好。胡建江 (2013) 等的实证研究指明越相信其能够控制住糖尿病病情的患者, 越愿意通过控制饮食等措施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 表明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管理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2)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 学者将个体对学习进行的自我管理行为称之为自主性学习或者自我调节学习。Zimmerman等 (1990) 把学习者的自我管理定义为通过个体主动对自身状况、学习行为、环境的调节以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 并且其将自我效能感列为影响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因素之一。自此国内外许多学者便开始研究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Pintrinch、De Groot (1990) 就通过实证研究证实, 具有较高学习效能感的学生比低学习效能感的学生更多地使用自我调节学习策略, 具有更大的任务坚持性。张威等 (2004) 指出自我效能感、任务价值与目标定向是自我调节学习中的关键变量, 在自我调节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丁桂凤 (2005) 的实证结果证实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效能、成就动机、工作特征均对自我调节学习产生一定影响。邢强 (2007) 就归因和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调节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并且除了努力调节策略之外, 自我效能感与其他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都有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依据已有文献可知, 无论是在医学领域还是教育领域对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管理之间的关系验证, 均能表明自我效能感对自我管理有明显预测的作用。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群往往相信其完成目标的能力, 更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不容易受外界消极环境因素的影响。正是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所以这类人群才会采取自我管理这种积极主动的方式以期达到目标, 完成任务。而效能感低的人群则对自己完成目标的能力充满质疑, 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挫败容易使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过多地考虑到自身的缺点和劣势, 产生退缩的行为, 不会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克服它们, 反而觉得达不成目标才是理所当然的。因此, 笔者提出命题2: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自我管理有明显预测作用, 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现正相关。

(3) 自我同一性对自我管理的预测。对自我同一性与自我管理之间的作用关系, 国内至今还没有学者验证过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从理论上, 似乎可推断出两者之间的关系。Bandura (1986) 认为, 自我调节并非仅仅通过控制来实现, 它的进行需要借助于一系列子功能的发挥, 这些子功能是实现自我定向的转变所必须形成和启动的。他认为自我调节包含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三个基本的子过程。在Bandura的理论中将自我调节认为是三个子系统驱动完成的, 而在第二个子过程自我判断中又提到了目标设定的重要性, 可见在其的知识体系中将目标设定认定为了影响自我调节的因素之一。其后有许多学者提出的理论中在某种程度上都赞同了这一观点。具体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文末“参考文献”[14][15])

Carey等 (2004) 编制的短文版自我调节问卷 (SSRQ) 认为, 自我调节包括冲动控制、目标设置两个因素。由此看来, 许多学者都已将目标设定作为影响自我管理的因素之一。而自我同一性与目标设定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系。Erikson (1953) 认为, 自我同一性能够给个体一种目标的方向感。自我同一性程度高的人群其能够认可“过去”、“现在”及“未来”的“我”。他们选择的自我投入目标和方向并不目标具有更大的明确性和实践性, 这类人群也会对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了坚定、积极的自我投入。在已有的理论和合理的逻辑推理下, 笔者整理出一个思路:自我同一性高的人群, 能够设定更加明确而可行的目标, 而拥有了这样的目标, 则会给人一种努力的方向感, 这种方向感将会促进人们通过自我管理而达到目标。而自我同一性混乱的人群, 由于对自己没有充分的了解, 所以他们的目标大多是模糊和不确定的, 而这种目标本身就很难作为行动的指南针, 所以很少想要通过自我管理行为去完成它, 或不知道应采取怎样的自我管理行为去完成它。因此, 笔者提出命题3: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对自我管理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并且自我同一性程度越高自我管理程度就越高, 反之亦然。

结论

据已有文献显示, 前人就自我同一性对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对自我管理的预测作用在不同领域都展开过实证调查, 并且证明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关系大多成立。而现今仍未有学者就自我同一性对自我管理的预测作用进行研究。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并且就自我同一性、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型, 本模型的创新点是:

第一, 提出了自我同一性能够直接作为一个前因变量作用于自我管理的观点。笔者在Bandura的三元交互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本模型, 认为自我同一性其实也能够对于自我管理有着直接的预测作用。自我管理的实质就是目标管理, 可见其程度的高低与目标有关系, 而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程度对目标有着作用关系, 换言之, 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程度影响着自我管理水平。

第二, 在自我同一性对自我管理的预测作用中, 自我效能感是作为一个中介变量而存在。而之前并无研究表明此观点, 大多研究都将自我效能感作为一个前因变量直接作用于自我管理。但是这样并不准确, 高的自我效能感会让个体对其行动能力充满信心, 可是这种信心并不能单独的发挥作用, 个体在没有清晰并且可行性目标的前提下, 即使其自我效能感再高也会对自我管理行为感到无从下手。所以, 自我效能感其实只能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影响自我管理行为水平, 其发挥作用的前提还是在于个体需要先拥有一个目标, 而目标的清晰及可行与否就与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 本模型提出的观点, 在实践中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该模型认为, 自我同一性直接影响着自我管理程度, 并且其中自我效能感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存在。这无疑就给想要提高员工自我管理水平的企业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可通过提高员工的自我同一性和自我效能感达到此目的, 从而提高员工乃至整个企业的绩效, 有着较强的实践意义。

自我管理作为一个新概念, 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正受到广泛的关注。无疑个体的自我管理水平程度高低直接间接的影响着许多因素, 为了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研究如何提高其水平势在必行。而该模型从个体自身层面出发, 在某种程度上为个体层面是如何影响自我管理水平提供了新路径,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摘要:笔者在班杜拉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自我同一性、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的关系新模型, 旨在探究影响自我管理的前因变量, 并论证可通过调节这些变量, 从而达到提高个体自我管理水平的目的。已有前人就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管理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 但是关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仍属空白。笔者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理论模型, 并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 阐明这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

关键词:三元交互决定论,自我同一性,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

自我 篇2

现代管理学奠基人德鲁克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观点——管理者如何管自己。我们理解这个观点不仅应用在经营管理、企业管理范畴中,更应当拓宽到人的思维、行为管理中。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在山东针对广大青少年开展的大量自我管理与引导实践活动具体阐述帮助青少年正确认知自我,开拓视野,立定志向,勇于奋进的观点与做法。

我国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是指出生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这代人,他们十分幸运地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物质生活远比父辈们优越,拥有日新月异发展进步的社会资源环境,特别是互联网的资源。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大规模地使上千万青年人有机会接受比较好的系统教育的局面。同时,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中国的全面崛起,也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大规模的需求高素质人才。应该说我们的青年学生绝大部分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总体风貌是健康、积极、阳光的。然而我们也看到,即便是优秀的青年也常常会处于极度的困惑之中-因为他们面对着期望值过高的父母,教学方式过于陈旧的学校与老师,还有过于浮躁的社会心态和种种不健康的诱惑。这些因素常会使学生陷入深深的迷茫和困惑,导致心态消极、行为叛逆、自我管理失控。

一、自我认知是社会化过程中自我管理的基础。

中国学生书本知识考试的能手很多,甚至有人称中国的教育在制造着一批批考试的机器,笔者认为我国教育的最不成功之处就在于我们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不够。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的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显然,无论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上说,还是从人类社会整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上来说,人类的社会化都是必要的。个体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继承者,使人类文化得以延续并发展,尤其是对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社会更需要其成员很好的完成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要达成的目标是非常广泛的,凡是与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社会化好的个体更应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所以社会化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形成符合于社会需要的稳定的管理定向系统。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自我管理导向机制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依赖于外部社会力量的引导,另一方面则是个人的相对独立于外在环境的自我引导。而人们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正是通过自我认知的发展来实现的。

心理学家对人的自我认知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自我概念便是重要的内容,罗杰斯等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

或者说对于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自我概念,而不是真实自我;自我概念控制并综合着对于环境知觉的意义,而且高度决定着个人对于环境的反应。简而言之,自我概念应该理解为自我态度系统,它无时无刻不在指导着人们的行为。

二、自我概念的功能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指出,自我概念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使人保持内在一致性。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青少年这个群体角色,全社会给予了极高的期待和要求,是被系统化的“佼佼者”、“青年才俊”、“博学多才”、“聪明智慧、知书达理”、“未来的国家栋梁”、“家庭之希望”等等。青年人在积极的社会期待下,如果能通过自己的管理实践努力实现这种期待,其心理上便始终保持内在一致性,这样积极的自我概念起着综合管理个人行为的作用。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实际的教学水平有所下降,尤其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了社会上热门的议论话题。诸如:“现在的青年人不行了,知识不过硬,实践经验缺乏,心态浮躁,道德滑坡,什么都干不了……”负面评价和舆论无疑会进入这些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系统。他们会认为连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可能就是自己本领不够,学习的知识无用,或者是自己命运不好、生不逢时,其价值观念已与社会要求严重脱节。这种“不受社会欢迎”的舆论对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也是心理出现迷茫困惑、行为出现怪异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消极的自我概念如果进入自我评价系统,行为上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人们总在心理上要维持内在一致性。这正如自我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及成绩也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当学生被人说是坏孩子时,他自己总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到证据来证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正确的,言谈举止也会趋于坏处,不再约束自己的行为了,平时说的破罐子破摔就是这个道理,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多了。

近年来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那些上网成瘾的学生往往都有过“切肤之痛”。近期《齐鲁晚报》系列跟踪报道了“逼母亲卖房”的上网青年刘蒙的经历。他的日记披露了他痛苦的情感世界:自小父母经常吵架,互相揭短,父亲酗酒后被人打死,自己在校总是觉得低人一等,无心学习,成绩自然不好,回到家里又被母亲骂得体无完肤“没出息,没本事,没价值,活着有什么用……”长时期一连串的否定词真地使刘蒙感到自己毫无价值,只是社会、学校和家里的累赘。为了逃避这一切,他用上网来麻痹自己,并力图从网络的虚拟中找到自己“精神上自我安慰”的价值,做个网络中的英雄和能人。然而当回到现实世界,一切打击又回荡在耳旁,网络中的快感顿时又消失得无影无踪。由于无法应对现实世界,他又迫不及待地再回到网上寻找精神寄托,为了获得上网的费用,可能“不择手段”,失去理智。于是出现了“逼母卖房、打骂母亲”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这种负面的自我概念,使刘蒙对自己年轻的生命都不珍惜了,几次有过自杀的行为。

自我概念的另一个功能是为个体提供经验解释。一定的经验对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的意义也是特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很不同。解释经验的轨道决定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一个自认为能力一般、只该获得平均成绩的学生,对于比较好的成绩结果会认为是取得了极大成功,其心理反应可能是十分欣喜与满足。而对于同样的成绩,一个具有能力优秀、应当获得出众成绩自我概念的学生,会解释为是遭到了很大的失败,并体会到极大挫折。

当前中国教育的缺陷之一,便是对学生自我认知引导不够,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帮助他们建立起自我管理的系统。我们交了很多的青少年朋友,发现他们的确存在这种问题,于是我们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开拓视野、立定志向,做最好的自己,把积极的心态,健康的行为模式用正向强化的训练手段植入青少年的价值体系中,在实践中取得了广泛收益。我们也体会到帮助青少年成长这项工作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广泛意义的。

自2005年暑假开始,我们在山东省有关部门的指导与配合下积极开展了一系列青少年自我管理体系建立和行为素质教育的训练活动,先后组织若干期青少年素质教育训练营、超级领袖训练营,几年来参加训练营的全国青少年已近千人。这些青少年绝大多数还是品学兼优表现良好的学生,也有一部分上网成瘾辍学在家的所谓问题孩子,但在我们的训练营里,我们运用一系列的激励手段,不以分数、学习及以往表现为衡量指标,而是一切重新开始,不放掉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嘉许,调动出青少年心灵中那份纯真蓬勃的向上之心,把他们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尽情地放大。有多少父母和学校希望青少年建立优良行为,可运用的手段却一直是负向的批评与指责,在训练营中我们有过统计,超过90%以上的青少年缺乏自我认知,不自信、没有激情、不愿与他人合作……这正是折射出他们在长期成长过程里的负面教育环境,通过我们的自我管理训练课程,百分之百的孩子其心态行为都有转化,家庭与社会所希望的感恩心态、责任心态、坚持心态、勇敢心态和积极心态都春风化雨般转化成孩子的价值观念,从而支持他们向着自己的人生和谐目标去奋进。训练营中走出的那些所谓问题孩子,有的考上了大学、重点高中,有的重返学校、考取年级第一名,有的当兵入伍、成为优秀军人,有的成为社会志愿者、现身说法去帮助更多的网瘾青少年……前面提到的那个网瘾青年刘蒙现在不仅仅成为一名专职的助理培训师,写出了长达4万字的成长经历,近日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用自己的切实转变给那些尚未建立自我管理系统的青少年树立了榜样。他的母亲不再终日以泪洗面,不再把他强送进精神病院,而是相信自己的儿子可以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事实证明,只有在青少年价值体系中强化自我认知的正面观念,才能纠正他们的行为偏差,激励他们去实现积极的人生目标,从而完善优良的自我管理体系。

自我按摩 呵护自我 篇3

预备姿势:晚睡前、早醒后,脱去外衣留内衣,仰卧床上(冬天睡被窝里),全身放松,闭目入静,舌舐上腭,自然呼吸,排除杂念,意念丹田,默数按摩数字。

按摩头面颈好处多

人体头面颈项部穴位最多,共有76穴,占全身361穴的1/5。头盖脑髓,髓为肾精所化,为肾所主。脑是神经系统中枢,是管理全身运动、感觉、语言和内脏活动的最高司令部。面部内应脏腑,为经脉之所会、气化之所通。人体十四正经,有手三阳、足三阳经和任督二脉8条经脉循行于头面,故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脑为精明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诸阳之气,皆上注于头。”耳有全身反应区,耳为肾之窍,为十二经脉所灌注,内通于脑。刺激头部能扩张脑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保证头部供血供氧,提高血流量,改善脑细胞的营养状况。所以按摩头面颈项部好处多。其具体自我按摩方法介绍如下:

一、十指梳头、掌心顺摩耳、颈。十指环屈成耙状倒耙,从前额发际往后梳(神庭、百会等穴),经枕骨向下十指并拢摩擦按至颈椎,分手绕颈项两侧到前下巴喉结处(廉泉、人迎)收,掌心顺摩耳颈。25下。主要防治:头痛、头晕、感冒、失眠、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脑血栓、高血压、痴呆症、颈椎病、甲状腺炎、耳鸣耳聋,调和五脏六腑气血等,且能改善大脑微循环,使白发变黑发。

二、双掌横抹脑、掌心顺摩耳、颈。双手竖捂面、十指并拢着力前额,掌根着力眼眶,两手从两眉中间(印堂)分手横抹脑,再往头两侧经后脑向下至颈椎,分手绕项两侧到下巴喉结收、掌心顺摩耳颈。25下。主要防治:目眩、目痛、目翳、白内障、青盲、视力衰退、各种眼疾、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颈椎病、头痛、头晕、感冒、失眠、耳鸣、耳聋等,且能减少皱纹。

三、双掌竖摩面。双掌竖捂面,闭上眼睛,两无名指挟沿鼻梁两侧泪水沟,两掌心着力面两旁,两拇指沿两耳腮,从前额发际往下拉摩至下巴,手不离面返回上推(印堂)至发际,来回摩擦为一下。25下。主要防治:鼻窦炎、鼻塞、鼻衄、头痛、感冒、牙痛、迎风流泪、视力衰退、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痄腮、三叉神经痛等,且能减少皱纹。

四、按揉“丝竹空”、“太阳穴”。用双手食中无名三指并拢,两食指分按两侧太阳穴(在眉梢与眼梢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中),两中指分按两侧丝竹空(在眉后凹陷中),两无名指分按两侧瞳子髎(在丝竹空直下),两拇指分按两耳垂后凹陷处,两手各四指同时用力先向前揉转25下,再向后揉转25下。主要防治:偏头痛、头痛、目眩、目痛、目翳、眼睑抽动、青盲、白内障、各种眼疾等。

五、按揉“翳风”、“听宫”穴。用两拇指分按两耳翳风(在耳垂后凹陷中),两食指分按两耳听宫(在耳屏前凹陷中),两食指顺按两耳听会(在听宫直下),两中指分按两耳耳门(在听宫上方凹陷中),两无名指分按两耳髎(在耳前鬓角下),两手各四指同时用力先向前揉转25下,再向后揉转25下。主要防治:耳鸣、耳聋、耳闭气、耳神经痛、牙痛等。

引导自我评价 学会自我完善 篇4

一、创造机会, 引起自我评价

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 更是“生命体”。只有富有个性、充满创造力的生命, 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参与课堂交流, 从而使数学课堂呈现出生成性和丰富性。如在教学应用题及题的一题多解时, 应尽可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考虑问题, 寻求最佳、最妙解法, 不断训练思维的开拓性、创造性, 达到自我评价客观、公正, 自我调节正确而合理。

又如, 应用题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解, 可请学生自主说出列式道理, 让学生发现错在哪里并进行改正。通过这样的训练, 强化学生的正确思维, 并形成在列式后不急于求解而能沉思默想算理根据的习惯, 久而久之, 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二、注重指导, 掌握自评方法

自我评价, 是学生在教学中听取了其他同学的各种想法, 结合老师的要求或提示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评价,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 指导自我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异中评长短

在一题多解的题目中, 可以鼓励学生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 并评一评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相比有什么优势或不足, 通过这样的自我评价,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能以客观的眼光对待自己。

2. 答中自感悟

课堂上要使学生学中生疑, 疑而有思,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自我评价, 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其思维处于积极、亢奋、活跃的状态。如学生在归纳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时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指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这时, 教师没有马上判断对错, 而是留下一点空间给学生, 并加以疑惑的表情, 学生马上感悟到回答有缺陷:长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是6个面的总面积。如此, 学生能在教师留下的适当时间内及时自我评价, 从而达到自我完善。

3. 议中求完善

学习中常常会采取小组学习, 尤其以议论、交流、争辩等方式见长。而小学生在议论中往往善于发现他人在学习中的情况, 却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这时, 就要指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赏识、相互评价中找出自己在思考、辩论等方面的优缺点。

三、体验乐趣, 乐于自我评价

自我反省 自我认识 自我修正 篇5

一、活动主题

自我认识 自我反省 自我修正

二、主要工作安排

(一)自我评价:3月27日至31日,大学生结合个人特点梳理自身优势、不足,进行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形成书面材料。

(二)班级互评:4月1日至3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互评和集体评价,梳理本班级全体成员的共同特点,形成书面材料。

三、有关要求

(一)参加“自省”活动大学生参照《河北省大学生自省活动案例申报表》(见附件1,请正反面打印),将自己的个人信息、主要优缺点(各一个)、具体案例、产生的原因以及发扬或改正的办法等,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

(二)各系参照《河北省大学生自省活动案例汇总表》(附件2),进行汇总评选,每系选出8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推荐上报。

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篇6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故事描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班刮起了一股“橡皮大战的飓风”:下课时,教师里随处可见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小团体,他们激情的投入是我所无法理解的。男孩子就像着了魔似的痴迷,上课也常常忍不住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进行对抗”,其结果是学习分心了,成绩下降了,课堂秩序受到了挑战。更令我诧异的是,两个孩子竟然为了争抢“橡皮大战”中一块普通的小橡皮而大打出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个新难题呢? 如果老师只是一声令下,全部杜绝,也许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极有可能转为“地下活动”;如果放任不管,它就会成为放松学习、引发品德问题的导火索,而且还会愈演愈烈,问题十分棘手。偶尔在电视里观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学生辩论会给了我灵感,何不让学生也用这个方法来合理处理好“橡皮大战”。

利用周五下午的会课上,我组织今天学生们进行一次辩论会。共同来探讨“是否可以玩橡皮大战”。这新奇的形式立刻引起了学生参与辩论会的兴趣。一阵窃窃私语后,同学们分别根据自己的意愿站成了赞成和反对的两个阵营,开始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一番唇枪舌战后,双方以争得不可开交。我伺机说出了我的观点——橡皮大战虽是一种比较安静的游戏,但它有点类似于网络游戏,而且还夹杂着一种暴力的倾向,如果我们能选择更健康的活动,相信大家的课间生活会更丰富多彩。这个观点一下子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最后我班达成了午餐后的5分钟属于“橡皮大战”的时间。

但在后来的日子里,通过观察我发现,午饭后,同学们挣抢着帮老师发作,抄作业,很少有人再痴迷于“橡皮大战”,慢慢地,“橡皮大战事件”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此后在日常管理中,我班也开展了“能否在校玩悠悠球”的讨论,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同学们虽然知道玩“悠悠球”是一种健康的娱乐活动,但明确它存在的种种危险隐患时时,都主动把“悠悠球”放在了家中。

这个案例使我明白:在班级管理工作,还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把他们看作是平等的人而不是被管理者,帮助他们逐步地学习自省自律是以无为管理思想的“无为”教育艺术带来新的思路。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问题也有了自己的观点。老师一味地说教显然不能令他们心服口服,由于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还有可能会在他们的逆反心理下起反作用,达不到真正教育的目的。唯一能说服自己的就他们。选择班级里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开展辩论,让老师最真实地了解到了学生的想法,也让学生在阐述和聆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自我教育。棘手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也实现了心悦诚服的自我教育。

其实。在我们的教育中,最让孩子伤心、失落的师长凡事都喜欢做“交通警察”,总是用一种惩罚和评判的目光来“审视”学生,把学生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或是犯了错,需要纠正的人,这样的教育把学生看作是处于被动消极的被管理者的地位。而一个好教师的最大魅力就是,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认识自己通常都依据他人的反馈而实现的,就像人们通过照“镜子”来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1.通过养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们学会自我管理

还记得我在教这个班一年级的时候,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课上进行趣味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学生的纪律。利用朝会课、思品课学习学校规章制度,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为配合学校星级示范班的评比,有着本年级特色的“家校联系手册”在老师们的热烈讨论下孕育而生了,为了争取老师和家长的不扣分制度,孩子们个个情绪高涨,全心投入。你瞧:作业本上已明显没有了潦草的字迹,作业质量提高很快,课堂纪律、两操等学生都有了约束,因为要想得到一周的红花,不扣分可真的不容易。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没有我的过多说教,因为每一项都有相应的要求出台,学生自己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表现知道自己得分的高低。因为有的较为完善的班级制度,所以在班务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其实是很轻松的,而且实践证明效果是明显的,我们年级在学校星级示范班的评比中,因为各班成绩都很突出,常常让德育处的领导评比时十分为难,还经常超出规定的百分比,

我们认为自我管理就是独立管理,“独立”不仅指不依赖父母,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不迷信书本,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实行自我管理,有利于儿童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培养 “社会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低年级孩子的自我管理一定是有老师指导之下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引导自我管理首先要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

2.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即通常所说的“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正式的课堂教学一般不包含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于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制订严密的活动计划,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只能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而不能一手包办整个活动,而且还应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强调其活动的深远意义,致使其长期发挥效力。所以我们十分看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我们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大型活动:比如科技活动月比赛、少先队礼仪竞赛、健康之园田径运动会、艺术节系列活动,年级内还定期组织组内竞赛活动,如开展了“趣味游戏比赛”,“书法比赛”,“生活自理能力系列比赛“等,我们试图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对"小太阳"们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我们在朝会、少先队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课外,我又主动与家长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我们还注意保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一般说来,少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那么究竟该如何调动积极性呢?基本的途径是给予正面强化。例如我们实行了领取奖票制度,奖品兑换制度,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巩固了进行自我管理的意识。

自我 篇7

严于律已, 宽于待人是做人的美德, 对自己的严律是处理人际关系, 和谐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有效手段, 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必备的品质, 一个班集体, 没有团结友爱的班风, 没有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学生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及对他人宽容的个性品质, 就不可能形成一个优良的班集体。而缺乏良好的氛围, 其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在以上诸多的因素中,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尢为重要。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 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备受父母老人的宠爱娇惯, 几乎都象“小皇帝”, 全家是“九大行星围着太阳”转, 不论做什么, 都得以“小皇帝”的意志为转移, 而优越的生活条件, 更滋长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骄娇任性的品性, 而且缺乏独立生活与艰苦生活的磨练, 依赖性大, 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社会也滋生了许多不良风气, 在新形势下, 昔日行之有效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受到了挑战, 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直是我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在工作实践中, 我觉得, 如果同学间缺乏自律精神, 就会影响班集体的正常管理和教学, 有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他们的自律精神呢?

第一、深化学生的自律精神, 这是培养他们严于律已的起点。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提高学生在政治上的自辩能力, 文化上的自学能力, 生活上的自理能力, 体魄上的自健能力。做为班主任, 工作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要求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因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同其它事物一样, 内因起决定作用, 如果学生认识不到自律的重要性, 不自觉的要求自己, 即使班主任辛辛苦苦, 忙忙碌碌, 也只能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全面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班主任如果实行“超级保姆”式的全方位监护, 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约束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只会形成“教师说了算, 学生照着办”的局面。而要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关键在于班主任要千方百计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使每一位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学生能做的事大胆让学生去做, 学生不会做的事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学生学着去做。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具有巨大的潜能可以开发和提高。他们往往渴望表现自己的才能, 在需要显示自己独立人格的时候, 希望受到尊重。处在青春期的学生, 民主意识强, 凡事都要讲个明白, 不愿机械服从, 也不喜欢别人过多的干预。所以任为班主任, 每学期初我都要召开班委会, 让学生们参与讨论决定班级计划,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对于班级目标、规章制度、奖励惩处、操行评定等班级大事要由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再作决定, 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关心集体的积极性, 而且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第二、给学生为班集体服务创造条件和机会。

一个人只有经常受到别人的肯定和重视, 才会拥有自尊.自信, 进而自强, 才可能在犯错时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作为班主任, 应该拥有豁达的心境, 应有容人之量, 既能容人之长, 又能容人之短, 所谓“非宽大无以兼覆, 非慈厚无以怀众, 非严正无以制断”。对学生来说, 班主任给予学生最宝贵的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事实上许多事情学生自己是可以处理好的, 而且也应该锻炼他们的能力。

在班级工作中, 我做为班主任, 都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个人爱好, 个人特长, 尽量给每位学生安排一项为集体服务的项目, 在班级工作负一定责任, 使他们感到班级就是自己的家。通过活动发展他们的兴趣, 发挥他们的特长, 使他们健康成长。例如我班的韦海萍同学, 喜欢唱歌.跳舞, 所以在学校的文艺汇演的活动中, 根据她的这一兴趣的特长, 我就特意安排她与班干部一起负责本班的文艺表演准备工作。后来我班的节目获得二等奖, 我对她的参与和所取得的成功表示祝贺, 对她的个人才能表示欣赏。在后来的“红五月”文艺汇演中, 我索性让她全权负责本班文艺节目的组织工作。结果, 她积极地找来舞蹈老师, 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同学排练, 终于使我班节目获奖。到了临近毕业, 她已经找到了一份工作, 而单位根据她在校的表现, 已命她负责一项本系统的表演任务。所以, 当老师对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表示欣赏时, 不仅会让学生感到被重视的满足, 还可以传递出对学生的喜爱之情, 这是精神上的滋润。

我觉得, 让学生在班级工作中负一定的责任, 使全班没有“闲人”和“客人”, 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班级是“自己的家”, 班级需要自己。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与班级的荣誉紧密相连, 从而形成“班兴我荣, 班衰我耻”的集体荣誉感。

第三、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社会, 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 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打下基础, 不同的教育力量有着不同的教育侧面和要求, 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习期间认真学习, 不仅是为了个人成长, 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西方国家早在十二、十三世纪就开始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到二十世纪更是成为推动本国社会经济起飞的基础。美国、日本、德国等的成功事例即是证明, 要运用实实在在的事例、数据、材料教育学生, 使他们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职高生, 肩负着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任, 职高生是大有前途、大有作为的。进而热爱学校、热爱专业, 勤奋学习。同时, 可以联系实际, 要求学生学习处理具体问题, 了解劳动的价值和作用, 了解谋生的艰辛。每个学期准备放假时, 我都鼓励他们走出家庭, 走向社会, 并且每个人都发一张参与社会实践表, 放假结束后, 交给我检查。因此, 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自己能力与知识的不足, 认识到要适应社会竞争, 必须要有真才实学;认识到当前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计算机等相关技术,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增强竞争能力。另外, 在本年度内我班有2/3的学生认为自已学习不再是为了考试, 而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

综上所述, 只有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才能将规章制度内化为自觉要求和自己规范, 使之形成一种素质:才能帮助和教育学生了解他人, 了解集体;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才能增强学生辩别是非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个性。

摘要: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提高学生在政治上的自辩能力, 文化上的自学能力, 生活上的自理能力, 体魄上的自健能力。只有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才能将规章制度内化为自觉要求和自己规范, 使之形成一种素质:才能帮助和教育学生了解他人, 了解集体;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才能增强学生辩别是非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个性。

关键词:自律精神,自学能力,自理能力,自健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自我 篇8

一、创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型班级的主旨

针对现阶段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 面对教育的新形势, 教育应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 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参与, 让学生明确班级主人翁意识, 参加班级管理。“自我教育”是让学生明确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老师、学校、家长的作用更像是一本工具书, 是为了学生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我而服务的。同时, 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确“自我管理”不是让每个学生只管自己而不管别人, 而是让全体学生担当管理整个班级的任务。此外, 教师还要注重突出班干部的作用, 在合作共荣的过程中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通过班会等各种集体活动, 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教育意识, 锻炼自我管理能力

在接任班主任后的第一次班会上, 我就明确、深入地向全班学生阐释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含义、目的和意义, 这样可使他们在思想上建立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观念。然后, 我在学生建立起了观念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思考“我是谁?我来干什么?我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我要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样四个问题, 鼓励他们在充分思考后将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写出来, 贴在自己能够经常看到的地方, 并建议他们每周都重新思考这几个问题, 帮助他们不断地反思自我。

当然, 一种观念和意识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努力借助每次班会和个别谈心的时机, 从不同角度不断强化学生们的这种理念, 使得学生逐渐树立主人翁意识。另外, 我还注意利用运动会等集体活动, 让学生们自己组织, 自己实施, 鼓励每名学生都各尽所能, 最大限度参与其中, 锻炼自我管理能力。作为班主任, 我在其中主要是起到帮助协调等辅助性作用。如在建设班级文化时, 关于班徽、班歌、班级口号的选定等工作, 都是由班干部牵头, 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确定下来的。我只是为学生提供了电脑, 方便了学生查阅资料。

三、建立实施班级日常量化考核细则, 保障学生自我管理的实施

在量化考核细则的制定上, 我充分发挥了全班学生的主体性。我先在征求班委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了讨论稿, 并在班内张贴, 然后召开专门的班会进行讨论, 让每名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集思广益、去粗取精, 形成了统一的量化标准。这样由全班学生自己制定出来的考核办法, 既体现了考核标准的公平公正, 又调动了学生遵守纪律、争先创优的主动性。通过这种方法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纪律等情况进行分项量化、每日考核、每周汇总、周周通报, 实现了学生自我管理的制度化和日常化。这其中, 量化制度的实施者都是学生, 由班委负责具体执行, 另设监督委员会监督班委工作。班长根据班委扣加分情况进行周汇总, 然后再汇报给我, 由我向家长通报, 使家长通过量化评分全面了解学生在校表现。这一量化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 同时也鼓励、鞭策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四、努力找准班主任角色定位, 树立班主任的人格威望

“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型的班级建立, 并不能完全取代班主任的工作, 班主任要更多地发挥服务、引导、监督和鞭策的作用, 树立班主任的人格威望。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重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 最大努力地帮助他们, 点拨工作方法, 解决疑难问题, 及时传达学校布置的任务, 从总体上把握班级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并且经常给予学生鼓励, 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 振奋他们的精神, 树立坚定的信念, 不断强化为集体服务的集体主义观念。此外, 班主任还要经常到班级中去,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1世纪, 终身教育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 帮助每名学生树立独立人格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理念, 为实现在终身教育中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打下基础, 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的目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可以有效地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的人本地位在学校、班级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

(三) 规范和完善教育实习过程中的监督与评价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并根据我国国情, 可以组成一个由教育主管部门、高师院校和中小学三方代表参加的教育实习评定小组, 共同讨论、订立层次不同的教育实习考核标准对每位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如专业精神、教学技巧、组织管理能力、与学生的交际、合作能力等做出评定。实习成绩合格者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并准许毕业, 成绩不合格者须延期一年或一学期毕业, 继续实习, 若一年或一学期后实习考核仍然不合格, 不发给其教师资格证书。

(四) 在国际视野中寻求中国特色

针对我国师范教育理论基础薄弱、基本技能欠缺, “学术性”不强, “师范性”也不突出等现象, 我国可以推行“双师证”制度, 即要求师范生既有相应的学历证书、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又要有相应的教育技术资格证书, 以此作为加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郑东辉、施莉, 《国外教育实习发展概况及启示》[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 (15)

[2]高原, 《英美教育实习模式比较分析》[J], 《哈尔滨学院学

[3]焦丽珍, 《中日师范教育实习之比较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 (5)

自我 篇9

关键词:小组合作,自我反思,自我管理

现代化的发展使独生子女的自我管理教育成为必要, 而学校首先是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教育的重要基地。学生自我管理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步。通过课堂学习的自我反思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的培养, 因此, 在课堂活动中, 教师应让学生在逐渐反思、逐渐认识的基础上达到自由、自觉的状态。结合我的多年实践, 我认为通过以下策略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一、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

在实践考察中我发现, 学生往往由于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而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请看下面的案例:在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上, 教师想让学生探讨如何使不规则的土豆保持平衡状态。实验器材包括:土豆、矿泉 (带盖) 空瓶子、铁的以及塑料的叉子。教师刚刚布置了任务, 学生立即一哄而上开始抢实验材料, 唯恐自己拿不到材料。首先拿到材料的学生带着一股神气的表情看着没有拿到材料的学生, 而其他学生也都为快点拿到材料而争抢。教室里一片拥挤和混乱。各小组拿到材料后, 本应开始有组织地研究, 可是学生们却各自占着自己拿到的材料摆弄着、玩耍着, 好像这些材料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样。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之间也缺乏合作精神, 有的学生总是情不自禁地捣乱一下, 如当有学生把土豆放在矿泉水瓶子盖上想办法使土豆保持平衡的时候, 有的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推一下瓶子或者摸一下土豆, 结果就使土豆掉下来了。此时, 有的组长就充当了“小权威”“小霸主”的角色。这些“小权威”或者由于自己在班级中有某种职位而觉得自己地位较高, 或者由于自己学习成绩比较好而觉得自己发言具有权威性, 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对其他同学横加指责, 尤其是对捣乱的学生或者学习不好的学生, 有时甚至拒绝与他们一起做实验。面对这样情况, 有的学生默默接受了这个决定, 而有的同学则故意找茬, 破坏他们的实验。这样小组实验谈什么成功, 又何谈成效。

针对这一情况, 我会及时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 指导他们进行明确的分工, 让他们各司其职, 友好合作。课后我还会就小组合作的问题, 继续跟学生探讨:“有的合作小组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 并没有完成规定的任务, 你们说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们纷纷发言, 说道:“都是某某不好, 他总是捣乱”“都是某某不好, 他总是不让我们参与”“都是某某不好, 他总是不好好配合我们”……看着他们相互争辩、指责、推诿责任, 我话题一转, 说道:“我们很多同学都说是别人做得不好, 那让我们自己回想一下, 自己有没有什么错误呢?”这时, 学生们一下子都不说话了。过了一会儿, 有一个学生低声说:“老师, 其实我也有错误, 我不该总是欺负别人, 扰乱别人实验。”这个学生话音刚落, 其他学生也纷纷开口:“其实, 我也总是走神, 没有积极参与进去”“我不应该阻止其他学生参与实验”……看见学生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性的认识, 我感到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只要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过错, 并能够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这就是学生自我管理的起步, 也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成功的起步。

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 有的教师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 在刚开始阶段通过实施“小组长”制度, 让小组长全面负责整个小组的学习。实践证明, 小组长对调节、控制整个小组学习进程是比较有效的, 但缺乏学生自我反思意识的“小组长”管理制度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 容易导致小组长的硬性管理。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 容易产生冲动的情绪, 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他们往往为所欲为。小组长管理可以压制学生某些情况下的某些行为, 但“外在的制度约束”不容易被其他成员所接受, 其他成员或者带着不满情绪被动接受规则, 或者想方设法阻碍小组学习。缺乏自我认识的、长期由小组长管理的小组合作将导致小组长的霸权管理, 而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行为将会延伸到班级的其他活动中, 直接影响班级的管理活动。

所以, 教师应改变从外部对学生强加政策的方式, 从一开始便要努力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 培养他们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具体活动来实施, 让他们在具体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中开展自我反思, 认识到自己对整个团体的重要性。

二、在自我反思基础上对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

学生能够对自己进行反思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步, 但开始自我反思并不等同于学生已经有了自我管理的意识。自我管理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在完成自己应尽义务与责任的同时不妨碍他人。所以, 在学生有自我反思的意识之后, 教师应逐渐培养他们团队意识、集体意识, 使他们对集体产生一种责任感, 进而通过集体意识的培养达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目的。

在小学六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上, 我安排合作学习的任务是:讨论圆的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一个小组组长拿到材料之后, 就让各个成员摆弄起来, 可是这个小组长却没有动手, 而是权威地说:“你们说说圆的面积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 你们不知道的话, 我就告诉你们。”学生抬起头, 有的用崇拜的眼神、有的用惊奇的眼神看着小组长, 小组长得意洋洋地说:“这个很简单!圆的面积肯定是与圆的半径有关系。”他一边说, 一边开始摆弄实验材料, 而旁边的小组成员却一脸迷惑。

这样的合作学习显然违背了合作学习原有的精神与原则,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重要的是, 学生这种没有合作精神、集体意识的行为将不利于整个班级的健康发展。为此, 我决定采取一些策略, 通过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这种策略能使小组长有意识地去考虑其他同学、帮助其他同学, 也能使他对自己原有的、喜欢独揽一切的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克制与反思。这种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生活在集体当中, 自己的行为将时时处处影响集体的形象。在课堂上, 优秀生要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 不要以自己的言行去压制他人, 而后进生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 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自己不断提高要求, 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为集体的成功做出贡献。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有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其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真正保证教学质量。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如果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就是一种奢望。在课堂学习中自觉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有利于学生自身成长以及班级管理的高效性, 能对学生学习的有效进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林东桂, 张东, 黄玉华著.班级教育管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丁榕.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杨妮妮, 李振义.合作学习中的几点困惑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5 (4) .

自我 篇10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认识到“自我管理学导论”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并以传授给学生“自信、自主、自律”能力为目标,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借用“罗森塔尔效应”效应, 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自信心

自信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 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等多种领域内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决定了学生的整个精神面貌。某大公司一位有经验的人力资源部主管说:“现在的大学生未毕业先失业, 不是因为社会没有工作机会提供, 而是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失衡;就业难的关键, 也不是因为毕业生多, 教育水平下降, 而是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模糊, 就业信心和自我价值期望的下降。”

笔者在教学中, 分析、归纳了学生缺乏自信的两个重要原因:①浓重的自卑感, 即学生往往具有把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 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 压抑了学生正常潜力的发挥;②被其他人的嘲讽所吓倒, 相信他人的片面评价, 并与他人盲目比较而丧失自信。

针对上述原因,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用了“罗森塔尔效应”进行启发式讲解。该效应是指1968年的某一天,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 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 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后, 罗森塔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 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 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 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 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 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 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 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 且性格活泼开朗, 思维活跃, 自信心强, 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深厚, 也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显然, 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 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 使之增强了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与爱心。关心、信任、鼓励, 是帮助孩子成长进步的关键, 这就是罗森塔尔试验的启示。 笔者在教学中, 把这个启示加以引申, 强调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不同, 因为他们已经长大成人, 不要再依靠他人来关心、信任和鼓励你, 而要自己关心自己、自己相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个体, 自己鼓励自己去开发本身就具有的潜力, 并从放弃攀比、积极暗示、停止自责、尝试未知、滴水穿石等5个方面, 结合大量案例的剖析, 详细探讨了培养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

很多学生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 都感到自信心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位学生在课后感想中写道:“我以前是一个十分自卑的人, 我甚至不敢有自己的梦想。现在我明白了, 我并不比别人少什么, 上天是公平的, 给谁的都一样多。我所要做的, 就是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珍惜目前所拥有的, 努力学习, 发挥自己的潜力去为社会做贡献。生活是美丽的, 但这美丽是要用自信心来发现的!”

二、引入艾里斯的挫折ABC理论, 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耐受力

目前的大学生除了自信心不足外, 还有一个明显的不良表现是, 心态比较消极、情绪易于波动, 缺乏应对挫折的耐受力。“郁闷”一词, 如今已经成为这群本该与郁闷无关的年轻人挂在嘴边的字眼, 心理疾病已悄悄入侵校园这片净土, 并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笔者在教学组织过程中, 首先对导致大学生产生上述挫折心理和行为的原因, 从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从外因来看,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嬗变。这种嬗变使得大学生在心理上失去了平衡, 从而导致挫折反应的出现。从内因来看, 一些大学生好高骛远, 不能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 期望值过高, 造成目标与理想之遥不可及, 从而导致较强的挫折情感。

针对上述原因,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用了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 (Albert. Ellis) 提出的挫折ABC理论进行启发式讲解。挫折ABC理论中的A, 指诱发性事件 (Activating Event) , 即挫折本身;B, 指人对挫折产生的认识和信念 (Beliefs) , 即人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 指特定的情境中, 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的结果 (Consequences) 。艾里斯认为, C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B。也就是说, 该理论强调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消极反应和人遭遇的挫折本身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而对挫折的认识却是一个异常重要的原因。挫折认识的正确与否, 会直接影响人遭遇挫折的情感和行为。大学生遇到挫折时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表现主要是源于错误的认知。

根据艾里斯的上述观点, 笔者在教学中, 从以下两个方面启发和引导学生怎样用正确的认知和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去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冲击。

首先, 引导学生认识到挫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两重性。孟子曾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司马迁在《史记》中, 用众多的事例证明挫折确实能使人奋发有为, 如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 司马迁身遭宫刑乃著《史记》, 韩信受胯下之辱而成一代名将等。许多事实证明, 大学生也总是在遭遇困难挫折之后才得以成才、成功的。

其次, 正确引导大学生建立面对挫折的自我调节机制。自我调节的常用方法是目标重置法。由于个人的抱负受制于主客观条件, 既不能过高, 也不能过低。超过现实可能性的抱负, 不能实现, 易产生挫折感;而过低的抱负水平也会使人无法进取, 错过许多的成功机会, 从而带来空虚、苦闷、不满足, 造成挫折心理。因此, 引导大学生根据主客观条件确立适度的抱负水平就变得十分关键。一方面, 要制订适当的计划, 从近处着手, 脚踏实地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 当一种动机经一再努力尝试仍无法成功、达不到预定目标时, 个体就需要变换策略, 使目标与自己现有的条件差距小一些, 经过努力能实现, 这样会减少挫折情境和挫折感的产生。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 由于“自我管理学导论”课可以通过自我激励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注重运用挫折教育理论来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耐受力, 因而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摘要:文章从新时期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背景着手, 介绍了“自我管理学导论”课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所取得的初步成效。认为, 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注重自我感受强化自我体验 篇11

教学“运用象征手法作文·植物篇”,为了深刻学生感受,强化学生体验,教学过程中我大量地引入运用象征手法的典范作品,让学生畅游其中,深入地感受、体验象征手法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给学生以拐杖”,进而形成学生自己驾驭象征手法的思想。

具体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设有六个板块:

第一板块:经典作品中感受、理解象征手法

1.分析茅盾先生《白杨礼赞》用什么象征什么。

2.分析《峭壁上的树》用什么来象征什么。

3.比较阅读中小结:运用象征手法体现文章的基本写作思路。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比较阅读实践中,会激活学生的发现、感受。

第二板块:简单应用中体验象征手法

俗話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自尝一尝。填空:我由 想到了 ,是因为 。学生会在最简单的实际运用中自我体验,自我建构象征手法的相关思想。

第三板块:讨论中强化感受和体验

如何展开对象征体的描写,是运用象征手法的关键。要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学生需像《小马过河》中的小马那样,亲自到河水中试出河水的深浅。组织学生围绕《白杨礼赞》《峭壁上的树》两篇文章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互动、交流、沟通、碰撞、融合,从而生成对“如何展开对象征体的描写”的认知。培根说,讨论可以使人明辨是非。讨论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是能够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的。

第四板块:课外迁移,验证感受和体验

朱作仁教授多次谈到:作文教学要注意有一个积累——生活的积累、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三者缺一不可。当学生已经对如何操作象征手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时,需趁热打铁,让他们在对更多的作品的学习中验证这种感受和体验,以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巩固、强化、深刻地运用象征手法的思想。可选用《我爱野草》《春麦赋》等典范作品。

第五板块: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象征手法

朱熹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光说不练嘴把式,要让学生把交流、汇聚、融合生成的有关象征手法的认识,在写作实践中得以巩固消化,在“授之以渔”后,让学生亲自下河去捞鱼,这个“捞”的过程是强化自我体验,检验自我构建的重要步骤,在实践中让“真知”诞生。

第六板块:互评中运用感受和体验

古语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生之间互评作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能借鉴,巧吸收,学生自己写作实践时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而且,同龄人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对话,交流体验,更易于彼此理解接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著名教育家胡绳先生倡导要把想和做结合起来,只想不做是“空想家”,只做不想是“实干家”,二者皆不可取。孔子亦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就是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想,自己去做,边想边做,边做边想,学生的感受越深入,体验就越深刻,感受也就越切重要害,二者相得益彰。把感受、体验的权利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我手写我思,我手写我悟,这样形成的语文能力才是最有效的。

自我 篇12

关键词:转化,创造,想象,体验

20纪以来,法国演员哥格兰提出,演员的特征就是有一个双重人格: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第一自我是扮演者,由它完成创作构思,形成创作概念。第二自我是第一自我的工具,由它去表现第一自我想象中的人物,自我(第一自我)与角色(第二自我)的情感转化途径要求演员从自我出发运用正确的创作方法,创造出特定人物形象——角色的要求。演员在角色的创造中,以自身作为创作的材料和工具,所以不论与角色有多大差别,都必须从自我(第一自我)出发,在转化过程中,需要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抑制与角色的相差之处,发展其与角色相似之处,在可能的范围里改造自己适应角色的要求,做到此时此刻我就是的状态,最终化身角色(第二自我)。

一、演员在表演中离不开第一自我的控制

(一)第一自我。演员扮演角色时,作为角色创作者和监督者的演员本人,第一自我是扮演者,由它完成创作构思,在表演中第一自我是灵魂,由它形成表演概念。

(二)第一自我要求对“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从演员到角色的实质就是从演员到角色的“我”,而角色的“我”又是演员。“我”字是无论如何摆脱不开的。演员进行基本功训练也好,掌握表演技巧也好,塑造角色也好,都是“我”字当头。如果对“我”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就等于失去表演艺术创作中的灵魂。

我们去看待一件事,如果用理性客观的态度,往往这件事准确度会高些。所以我们要时常审视自己,看看自己是怎样的人,有哪些优缺点,这样在创造角色过程中,寻找与角色相似之处,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角色和把握角色。

二、演员在表演中离不开“第二自我”的控制

(一)第二自我。第二自我是演员扮演角色时所化身的角色,第二自我是第一自我的工具,由它去表现第一自我最终形成的想像中的人物。

(二)体会角色的情感过角色的精神生活。指演员在表演时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要设身处地的生活在规定情境中,同角色一起正确的,合乎逻辑的,有顺序的,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的创作过程。这是体会角色的前提,体现的内心依据,体会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演员创造出角色的精神生活,所以每次表演都要体验角色,过着角色的精神生活。代表人物是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他要求演员在创造角色时要有意识的体验角色,正确的生活在角色里,由此产生我就是的真实感和信念,间接的用有意识去影响下意识,唤起并诱导有机天性和下意识的创作活动。当演员了解并感觉到他的内部和外部的生活是循着人的天性的全部规律在规定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着的时候,就能显露出下意识的严密角落,流露出所需要的情感。我们知道,任何艺术都是有情感的,我们是感情的动物,没有情感的东西是不能成为艺术的。试想如果艺术失去了体会情感,在塑造角色时爱也爱不起来,恨也恨不起来,作为从事表演艺术的演员来说是很可怕的,如果那样,怎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角色,有情感的人物呢?试想如果观众已经对演出失去了兴趣,没有动之以情,哪里还能留得住观众有兴趣的去观看,哪里还能去教育启迪人呢?所以体会角色情感,过角色的精神生活对塑造人物起着很大作用。

三、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途径

(一)想象。我(第一自我)生活中的行动,都是此时此刻产生的真事,而演员(第二自我)在舞台和银幕上的表现都是按作者给予的规定情境中进行的,是靠演员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之后通过合理想象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的,演员(第二自我)根据自己阅历和知识面,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并加以艺术构思和创造,真实生动地体现在舞台上,而舞台上不断变化的规定情境一切都是虚构假定的,这就要求演员通过想象在规定情境中真实地活着,以假当真、用真实的感受和态度来对待舞台上的一切,合情合理地展开舞台行动并用真情实感表现出来。

(二)表现。演员塑造人物应有深切细腻的内心体会,准确鲜明的外部表现,这样创造出的人物才会表里如一,形神兼备。表演艺术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演员沉迷在自我体验的享受当中,而是要把这种对于人物的体验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让观众从中受到启迪和感悟。

(三)感受。是一种能够在艺术虚构的情境中感受客观事物刺激的能力。演员在舞台上应非常敏锐真挚地去感受剧情所提供的事件事实所产生的影响,台上对手的一举一动,只言片语,甚至一个微妙的眼神,一声轻轻的叹息等给予的刺激,都会引起相应情绪体验。

(四)判断与思考。演员能够在虚构的规定情境中,要像在生活中一样此时此地即兴地去判断与思考,演员的惯用语就是真思考,这也是从第一自我到第二自我的一个转化途径。一定要有这个过程,特别是巨大心理冲突的地方,否则所扮演的人物苍白无力十分虚假。

(五)注意。演员在转化成角色时应把注意力放在对手身上,并不断下意识地发展下去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尽力克服私心杂念,沉迷于舞台上所发生的事件,为表演中的行动创造出目的,从而进行下一步行动。

(六)从自我出发。由于演员在角色的创造中,只能是以自身作为创作的材料和工具,所以他创造的角色,不论与自己有多大差距,都必须要从第一自我出发,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演员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和体验,抑制演员本人与角色的相差之处,发展其与角色相似之处,在可能的范围里改造自己以适应角色的要求,在表演中做到此时此刻我就是的状态最终化身成为角色,这就形成演员创作角色双重生活的转化。

四、结论

演员在创作中过着一种双重生活:演员本人的创作生活与感受,同时也过着角色的生活与感受,体会着规定情境中的喜怒哀乐。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辩证统一,双重生活共同协调与促进,这也是演员必须解决的矛盾,在第一自我与第二我之间合理转化。两者既矛盾又统一。最后形成了演员创作角色时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合理转化途径。

参考文献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2000(3).

[2]梁伯龙.电视表演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2002(1).

[3]李冉冉.电影表演艺术概论[M].中国电影出版,1998(8).

上一篇:党员后续教育机制下一篇:网络伦理规范构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