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矫正

2024-07-26

自我矫正(共3篇)

自我矫正 篇1

在历年的单招高考中, 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学生, 因为财务管理的成绩的欠缺, 导致无法考到心仪的高校, 而这些学生又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就是语文, 英语, 财经法规等文科类学科成绩特别优秀, 数学和财务管理等理科类课程成绩却一般, 尤其是财务管理往往很差, 本来是属于本科种子选手, 却因为这门课程的薄弱造成高考的失败, 而在复习及准备高考中, 这些同学明知这些问题, 却不去努力改变, 理由是我们理科偏科, 果真是这样吗?为什么会产生偏科现象?原因有很多, 各个情况也不同, 但对于财务管理课程的偏科, 笔者认为既有偏科的共性问题, 也有本课程的个性问题, 因此, 弄清学生财务管理偏科的原因, 探索出有效矫正偏科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尝试从学习目标, 学习兴趣、自我责任感、性别特点、情绪状态等等因素入手, 探讨学生自我有效矫正财务管理课偏科的策略。

一、学生财务管理学科偏科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 因为智力结构差异, 导致偏科。

传统智力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智力是以这两者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能力。而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 定义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其实人和人的智力结构差异很大。有人具有较高的运动天赋, 能成为体育明星;有人具有很强的乐感, 在乐坛上能占有一席之地;有人能言善辩, 会成为出色的律师;有人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型, 理科学习是优势, 易获高分;有人是形象思维型, 适合写作、艺术工作;有的是企业家型, 善于管理……等等。所以出现有些偏科现象与智力结构差异有一些联系。

(二) 学习兴趣问题, 导致偏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同一个学生, 有些课程学的特别好, 有些课程却特别差, 这种情况与兴趣有很大关系, 孩子不会控制自己, 学习跟着感觉走。喜欢的学科、就愿意学、努力学、主动学。不喜欢的学科、不愿意学的学科就不学, 这就造成了偏科。

(三) 师生关系不融洽, 可能造成学生偏科。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女生, 非常敏感, 自尊心强, 对老师的评价尤其在意, 老师可能是无意的一句话, 有的学生就会感觉老师伤了自己的自尊心, 比如,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满意, 老师就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出来”等话语, 让学生就对该老师产生反感, 从而不愿意学该老师所教的课程,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不听或不做该科目的题造成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进而逐成偏科现象。

(四) 财务管理学科自身特点。

由于财务管理学科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推理性, 学生个体在认知思维能力上发展的不平衡, 而现在学生大多数迷恋网络游戏, 聊天, 宅在家的时间多, 与社会脱节, 所以对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不了解, 不理解, 感觉莫名其妙, 所以学习起来感觉很困难, 不入门, 出现学不懂, 感觉难学, 最后不得已而弃之, 这是形成财务管理学科偏科现象的原因之一。

二、学生财务管理课偏科的自我矫正方法

在各种造成偏科的因素中, 有些是客观因素造成的, 有些是主观因素造成的, 有些是真性偏科, 而还有一些就属于假性偏科, 所谓假性偏科就是无论成绩偏差的, 还是成绩特别差的, 都是暂时性的, 比如说一次考试意外或者是一段知识学习的好与坏;但是长期以来都是偏科状态, 并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落后的课程上, 补课, 强化做题等等方法用尽, 依然成绩甚微。就有可能是真性偏科, 不同的原因, 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策来解决, 不然可能效果不佳, 甚至会适得其反, 加大她们偏科的力度。而另外一些原因可能需要外界的帮助,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自我纠正的策略及方法。

(一) 调整心态, 正确对待真性偏科。

由于智力结构问题造成的偏科, 笔者认为属于真性偏科, 真性偏科造成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但这种真性偏科对学习的成绩造成的影响其实远远大于其本身的影响, 而造成影响是他带来的“副作用”, 即它给学生的心理, 思想带来的影响, 让学生偏科了。其实, 真正偏科不可怕, 可怕的是认为偏科是正常的, 不去改变, 而真正由偏科造成的仅仅是一小部分, 或者这样说, 偏科可能让你不能学得非常优秀, 但依然可以让你学得较好, 但一旦学生认为自己就应该学不好, 就不下功夫, 不正确对待该课程, 所以越学越差, 导致放弃, 最后果真极差了。对这种偏科, 心理上要认识, 偏科是正常的, 但偏科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善的, 尤其是学习成绩极差的, 完全是可以达到中等水平。

(二) 培养责任感, 正确对待兴趣问题。

让学生知道, 学习是任务, 不是娱乐, 不能以兴趣主导, 让学生了解偏科的危害性, 偏科往往都会使我们烦躁和厌倦, 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 很可能影响到其他学科, 各个科目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 同时偏科也会降低我们的学习信心。产生怀疑自我心理, 造成学习能力的下降, 自我认同的否定, 从而学习成绩整体下降, 这是很可怕的连锁反应, 所以让偏科的同学, 认清楚兴趣与责任的关系, 培养责任心, 认真对待每门功课。也可以让学生慢慢培养对偏科课程的兴趣, 她们还属于未成年人, 有很大的可塑性, 原来没有兴趣的, 也可能通过成绩的提高, 产生兴趣,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解决偏科的问题。

(三)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习做人双提高。

学会和老师打交道, 师生关系是学生时代人生最重要的关系, 让她们认识到尊师重教是我国传统美德, 先做人再学习, 做人有时候比学习重要, 做不好人, 学习再好也没有用。当然, 师生关系造成的偏科, 原因也有多种, 一是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孩子, 训斥、讽刺、挖苦、侮辱、甚至体罚孩子, 使孩子对老师有成见;也可能是老师工作失误, 老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 无意识地伤害了孩子, 导致孩子不喜欢这个老师。比如老师因为不了解情况而冤枉错怪了孩子等。二是学生对老师的认识、感觉偏激, 中学时期是孩子的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孩子的认识、感觉常常会产生偏激, 另外一些是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

孩子与老师在某些问题上产生了认识上的冲突, 但又没有及时沟通、解决, 从而导致孩子不喜欢这个老师。由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 要教育孩子改变自己的问题, 尊师重教, 学会感恩之心对待老师, 对属于老师的问题, 要让学生懂得, 老师也是常人, 也有可能有情绪, 也会犯错误, 将心比心, 学会宽容和理解, 对自己也有帮助, 既可以和老师搞好关系, 也可以提高自己成绩, 属于“双赢”模式。

(四) 积极参加财务管理课的实践活动, 激发财务管理课的趣味性和热情。

单招虽然是以高考为终极目标, 成绩很重要, 但是, 财务管理课程又也自身的特点, 而学生因为对社会不了解, 对企业不熟悉, 所以很多常识问题不了解, 很难理解财务活动, 因此, 没有学习热情, 或因为对这些活动的陌生感, 造成偏科现象, 因此, 想解决这种问题, 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财务活动, 比如, 用零花钱, 或压岁钱经常投资, 理财, 既能激发她们的兴趣, 又能让她们感悟到学好财务管理的用处, 如果在投资中能获得一些收益, 则更能引起她们的成就感, 那学习的热情会高涨, 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纠偏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想一下有大幅度地提高也不容易, 如果在学生自我矫正的同时, 老师再加以学习方法的指导, 父母再不断地鼓励, 家校及学生自我, 三管齐下, 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在对口单招财务管理学科的学习中, 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出现偏科现象, 导致在高考中与本科擦肩而过, 非常遗憾和可惜, 怎么能帮助这部分学生提高财务管理的成绩, 让遗憾不再继续, 作者在纠正偏科的方法、对策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学生偏科,自我矫正,财务管理,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 .胡立征.克服中学生群体偏科现象浅探[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1999

[2] .刘华山, 郭永玉.学校教育心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1

[3] .鲁洁.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 2010

[4] .黄伟伟.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迁移作用的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6

[5] .林崇德.中学生心理与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2

自我矫正 篇2

关键词: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职业生涯规划,高等教育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适用性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的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1]反映在职业规划领域, 就是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在本质上是个体对自我职业素质的认知、培养以及目标实现能力。

理论层面上, 自我效能感的自我认知本质与职业规划一脉相承, 同时又对自我认知和发展有所侧重。1909 年帕森斯创设职业生涯理论时即提出了职业规划的“三步范式”———自我认知、环境评估、人职匹配。此后职业生涯理论虽有发展, 但基本围绕此“三步范式”细化发展。而在“三步范式”中, 自我认知是前提和关键, 没有科学而客观的自我认知, 学生的自我规划无从谈起。现实层面上,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认知、自我发展的强调, 与当前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自我认知严重偏差且对职业世界盲目乐观或悲观的现实紧密契合。科学而客观的自我认知往往意味着个体职业规划的意识强、目标明确, 职业选择的范围也较宽, 择业行为更为主动, 因而获得职业发展成功的可能性就大。

二、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偏差: 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目前在校女大学生在自我认知、职业环境认识 ( 职业期望、人才能力需求) 等方面严重不足, 且与市场需求存在明显的偏差。

1. 自我认知不客观, 发展目标不明确。

作为职业决策和发展的前提, 客观的自我认知需要教育者科学的引导和个体的自觉意识。从目前的现状看, 在校女大学生普遍未能形成全面而客观的自我认知;家长、高校、教师等教育主体也未能形成有力的引导机制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这也就导致了女大学生在求职时, 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梦想、能力结构明确自己的求职方向和职业岗位, 同时也造成自身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笔者在对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等苏州地区近500名在校女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高达56.89%的女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及专业前景"不了解、不清楚";这些女生中又有80%以上的学生为大三、大四年级。大多数学生的自我认知在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两极摇摆, 从而对职业期望也形成了极高和极低两种极端的选择。在“两极式”的自我认知偏差基础上, 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并未选择积极行动、提升自我来应对职业发展危机, 而是选择随波逐流式的发展。

2. 职业期望严重偏差, 职业满意度低。

对自我认知的不客观, 间接影响了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偏差。比较研究发现, 目前在校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价值取向趋向功利, 期望值过高。将职业规划目标定位为“三大” (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 、“三高” (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 的女大学生并不在少数。而紧随着职业期望值过高和自我认知不足的, 便是就业后较低的职业满意度。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的职业满意度仅为56%, 其中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满意度为58%, 高职院校毕业生为51%, “211”高校毕业生也仅为6成[2]。

3. 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知行不一。

相较于男大学生, 在校女大学生的对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更为强烈。但这种认识仅停留在需求层次, 并未形成强烈的动机。究其原因, 一方面目前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隔离, 学生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并没有切身的体会;另一方面是对自身认知的不足导致的“无从下手”, 在校内女生整体性的茫然中, 无意识地随波逐流。客观而言, 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学习成绩往往高于男大学生。但在人际关系处理、沟通能力、创造力、知识的灵活运用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则低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在校前期往往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行动目标, 到高年级又无法形成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 (沈伟晔, 朱晋伟, 2013) , 虽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强, 但过于偏重知识的积累, 在实践能力、执行力和工作经验等方面相对不足, 以至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更缺乏竞争力。

三、高校女大学生低自我效能感归因分析

1. 直接经验: 女大学生自身因素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是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 其原因大致包括以下方面:第一, 目前的基础教育体制在启迪学生自我认知、社会实践等方面作为不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依赖家长、学校规划人生思维定势。第二, 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依赖心理学的引导。目前高校的心理教育仍以防范学生不健康心理为出发点,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塑造。除了以上普遍性原因, 女大学生复杂的成就动机也是导致低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原因之一。诸多的研究表明, 女性学生在入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 成就动机逐渐低于男性学生[3]。由于传统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 女大学生普遍怀有“成就恐惧”, 担忧自身的经济地位和行政职务如高于男性, 会给自身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这种复杂且内部冲突的成就动机给女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 女学生在职业期望值方面更多地趋向功利, 追求稳定。

2. 替代经验: 榜样作用的缺乏。

对女大学生而言, 目前社会中鲜有各方面均比较成功的女性榜样。榜样效应的缺失, 促使学生对职业目标实现可能性形成悲观预期。目前高校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有强烈的独特性, 其可复制性和适用性并不高。而校外导师虽有丰富的职场实践经验, 但其指导功能发挥并不具有持续性和深入性。受制于性别因素, 女大学生也与校外导师保持着相应的距离, 其榜样引导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3. 社会说服: 社会性别隔离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偏差。

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社会说服主要来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首先, 在家庭方面, 家庭与工作的冲突是女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也强化了部分女大学生追求稳定、回归家庭, 并在求职中受其父母很大的影响。其次, 在高校层面, 目前国内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尚未形成科学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这就造成高校这一社会说服核心主体的教育、引导功能无法形成和发挥。再次, 在社会层面, “男尊女卑”等消极传统文化仍影响着社会交往生活, 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现实教条也左右学生求职的思维和行为选择。社会性别隔离造成的对女性的歧视或消极态度, 使女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和职业决策时怀有很大的压力。

4. 生理心理: 女性的不良归因模式。

相较于男性学生, 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也给其职业发展造成阻碍。在《第二性》一书中, 波伏娃以“第二性”概括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地位, 这使女性产生“天然”的自卑, 揭示了社会性别的不平等。“第二性”造成的自卑心理使女大学生不能获得充分的自我效能感, 在职业规划过程中不能自信地选择自己的梦想职业目标。另一方面, 女性心理上的不良归因思维也给其职业规划造成阻碍。一般情况下, 成功的内部原因 (能力) 和失败的外部原因 (运气、对手等) , 即“成功是因为我有能力, 失败了是因为运气不好”, 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强化个体的自信心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但研究发现, “女大学生通常把任务的成果归结为外部因素, 将任务的失败归因为内部因素。这种不同的职业行为归因模式会导致女性低于男性”[4]。

四、提升高校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职业规划最为核心的是个体的自主性和自觉意识。同样, 自我效能感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的因素, 渗透到学生认知自我、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等行为中, 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来予以提升的。

1. 强化女大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规划的主动意识。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体会, 直接经验是其最为主要的来源。而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成功的前提是学生有强烈的成功信念和行为动机。因此, “自知者明, 自信者强”。面对平淡的学业生涯和严峻的职业环境, 女大学生首先要主动改变“第二性”的思维定势, 充分认识女性的既有温柔、细心、坚韧不拔的素质, 又不失理性、稳健的品质等积极因素, 主动地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 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 以积极的归因面对和解决职业生涯困难。在校期间, 女大学生应规划好自己的学业生涯———一二年级时应对自己形成科学、客观的自我认知, 并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进行初步抉择; 二三年级时应主动通过社会实践、就业实习等形式对职业世界形成客观的认知, 对职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并制定和执行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培养计划; 毕业前, 女大学生应在积极培养自身能力的基础上, 规划和执行好求职的过程和节奏设计, 从而实现) 职业规划的知行合一。

2. 创新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和机制。

首先, 在教育理念上, 高校应革新计划经济下的教育思维, 回归到高等教育的育人本质, 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再对其职业能力进行训练。其次, 突破就业指导的范畴, 面向学生终身职业发展设计职业生涯教育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致可分为生涯意识唤醒和生涯实务能力实训两方面的内容。通过通识性课程的设置, 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职业世界了解等一般性意识和能力的塑造;继而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发展事务能力提升。再次,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丰富教育形式。在内容安排上, 高校可根据历届女大学生的就业去向进行相应的能力培养。在课程形式上, 可综合采用必修课、选修课、主题讲座、带薪实习等多种形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最后, 构建女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系统性的工作体系。在该体系中, 学校是生涯教育的主导者, 同时需要借助企业等社会主体、政府等公共组织、学生家长和女大学生自身的支撑, 从而形成生涯教育的合力。

3. 塑造健康平等的社会氛围和保障机制。

女大学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外部阻碍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这就需要在家庭关系、社会氛围、社会保障、政策引导等方面, 为女大学生塑造健康、平等的职业发展环境。首先, 在家庭关系方面, 将女性从繁重的家庭负担中脱离出来, 在家庭这一微观组织中首先实现身份的平等。可采用的方式是, 在企业中实行弹性化的工作方式, 给予女性灵活、自由的工作权利, 推进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和双亲化。其次, 在社会主体方面, 企业在招聘、绩效考核、职业规划等方面对女性充分尊重, 切实保护女大学毕业生的权益, 同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组织化, 塑造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最后, 政府应在法律、政策等方面为女大学生职业发展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 同时通过宣传舆论引导社会整体氛围的健康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建华, 张婧.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263.

[2]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82.

[3]景怀斌.中国人成就动机性别差异研究[J].心理科学, 1995, (2) .

自我矫正 篇3

关键词:牙齿矫正器,不锈钢结扎丝,弹力结扎圈,口腔牙齿矫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人们对牙齿的健康度和美观度也越来越重视。牙齿错位、龅牙、弯曲畸形等问题不仅对患者的口腔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也会影响患者的美观度, 进而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1]。 因此, 牙齿的矫正日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使用不同材料进行矫正效果不同[2]。现本研究组以120 例进行牙齿矫正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所有患者均使用牙齿矫正器进行治疗, 观察并探讨了不同材料矫正器在口腔牙齿矫正中的应用效果, 整理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2015 年3 月~ 12 月之间, 在本院接受牙齿矫正并通过牙齿矫正器进行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 将其随机分观察组60 例和对照组60 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33 例, 女27 例, 年龄在13 ~ 37 岁, 平均 (24.17±6.32) 岁;对照组患者中男32 例, 女28 例, 年龄在12 ~ 38 岁, 平均 (23.45±5.16) 岁。排除标准:有认知障碍和口腔发育畸形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且所有患者均是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研究,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弹力结扎圈对牙齿进行固定治疗。首先整合患者的口腔并进行消毒, 然后进行固定, 固定时采用方形弓丝;固定好后进行结扎, 结扎时用持针器辅助弹力结扎圈;顺利结扎后, 用探针将结扎圈挑出即可。

观察组患者同样进行进行牙齿固定治疗, 材料改为用不锈钢结扎丝。首先整合患者的口腔并进行消毒, 然后进行固定, 固定时采用方形弓丝;固定好后用持针器辅助不锈钢结扎丝进行结扎;顺利结扎后, 将结扎丝弄断 (用结扎丝钳) , 最后用探针将结扎圈挑出即可。

1.3 疗效评定标准[3]

①无效:患者前牙覆胎将上下牙列间隙均覆盖, 牙咬合和牙窝无改善, 牙齿扭转情况明显, 牙间间隙不闭合;②有效:患者前牙覆胎覆盖正常, 牙咬合和牙窝情况有所改善, 牙齿有扭转情况, 牙间间隙闭合情况不明显;③显效:患者前牙覆胎覆盖正常, 牙咬合和牙窝情况明显改善, 牙齿无扭转情况, 牙间间隙明显闭合。显效率+ 有效率= 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7.0 分析, 计数资料行百分率 (%) 表示, 并行 χ2检验。若统计指标P < 0.05, 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的43 例, 治疗有效的16 例, 治疗无效的1 例, 总有效率为98.3%;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的38 例, 治疗有效的15 例, 治疗无效的7 例, 总有效率为88.3%。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 数据间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 (χ2=4.8214, P < 0.05) 。见表一。

3 讨论

牙颌畸形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牙齿在美观和功能上有缺陷的口腔疾病。牙颌畸形最初是指患者颌骨、颅面和牙齿出现畸形的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临床口腔的理念也日益完善, 目前, 牙颌畸形是指因为患者的颅面、牙齿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在正常范围内所引发的多种畸形,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4]。牙合畸形临床主要治疗方法是用石膏对患者口腔进行铸型, 然后结合患者口腔情况和对铸型完成品的观察分析, 制定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适合的矫正方法, 并使用口腔固定器对患者进行矫正治疗[5]。

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在治疗效果方面, 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显效的有43 例, 显效率为71.7%;治疗有效的16 例, 有效率为26.7%;治疗无效的有1例, 无效率为1.6%;总有效人数为59例, 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显效的有38例, 显效率63.3%为;治疗有效的有15例, 有效率为25.0%;治疗无效的有7例, 无效率为11.7%, 总有效人数为53例, 总有效率为88.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使用弹力结扎圈进行矫正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使用不锈钢结扎丝进行矫正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且数据间差异显著, 这可能与弹力圈易于变形而不锈钢丝不易变形有关。可见在进行口腔牙齿矫正时, 牙齿矫正器的材料使用不锈钢结扎丝相较于弹力结扎圈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冬梅, 李金源, 张彬, 等.牙颌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口腔正畸中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 2014, 17 (7) :24-25.

[2]贺力, 杨红, 邢荣昊.方丝弓固定矫正器在替牙期儿童上前牙外伤固定中的应用[J].天津医药, 2013, 38 (6) :533-534.

[3]陈新, 王月娥.牙齿与颜面不对称畸形的临床矫治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18 (23) :178-179.

[4]程娟.固定正畸的患者42例接受牙周基础治疗状况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06 (27) :136-137.

上一篇:前房积血下一篇:西安大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