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伦理价值

2024-08-18

规范伦理价值(通用9篇)

规范伦理价值 篇1

公益广告以倡导或警示等方式传播某种公益观念, 促使人们以合乎公众利益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公益广告已成为公众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公益广告的产生和发展

(一) 公益广告的含义

自公益广告在中国诞生以来, 其定义一直是业界专家探讨的焦点。

“公益广告, 是指经媒体发布、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它旨在传播某种公益观念, 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公益行为, 进而促进某些公益事业的发展。”[1]

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有以下几点不同: (1) 商业广告所宣传的内容多为有形的产品和劳务, 而公益广告所传播以及倡导的主要是对社会公众有益的观念和行为; (2) 商业广告的诉求是加强人们现有的行为模式, 说服人们去购买某种品牌的商品, 并促使其产生偏爱;公益广告的诉求则是为了试图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 鼓励人们为整个社会或个人的长远利益去停止某种不良行为, 改而采取积极的、有利于社会愿望的行为。所以, 商业广告是说服性的, 公益广告是提倡性的。 (3) 商业广告是以广告主营利为目的, 公益广告则是谋求社会性、公共性效果, 要使每个人和整个社会都受益。

近几年学界提出了“大公益广告”的概念, 将公益广告分为三类:一是无商业动机的公益广告。二是准公益广告, 即冠以赞助者名称的公益广告。三是较有争议的样式, 指带有公益成分的商业广告。

(二) 公益广告的发展和现状

在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中, 道德在其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类的生活中一定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则, 这些规则使人类生活得以可能, 这些规则称为道德规则。

在国外, 公益广告是从伦理学角度反观社会发展的产物。1941年美国为呼吁人们承担战时的社会责任而成立了广告理事会组织, 并催生出了“公益广告”这种独特的道德教育形式, 公益广告也凸显其伦理价值。

公益广告在国外最早见于美国、法国等全国性大电视网。随后欧美一些跨国企业开始制作公益广告。现在欧美的公益广告大多是由一些国际性或全国性组织发布的, 如国际红十字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一些大公司在公益广告的发布上也显现了其地位, 他们在注重商业广告发布的同时, 看到了公益广告在突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方面的积极意义。

在我国, 公益广告经历了由社会政治导向性向公众服务导向性转变, 在内容、形式上由单一性到多元化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后期, 一些地方媒体零星发布一些公益广告, 内容大多是提倡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友爱互助等传统伦理和美德。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是以1986年的电视广告“节约用水”为标志。自1996年以来, 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全社会的公益广告进行统筹规划。发展到现在, 各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道路、公共场所的公益广告已十分常见。媒体上的公益广告也迅速增加, 在媒体中电视广告发展是最快的。现在, 全国几乎所有市级以上的电视台, 都留出了公益广告的播出时间。

二、从罗斯的义务论角度看公益广告的规范伦理价值

公益广告以倡导或警示等方式传播某种公益观念, 帮助人们认识规范, 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 促使人们以合乎公众利益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规范伦理学目的是为人类提供行为规范和生活指南。它的任务在于说明人们遵从何种道德标准, 才是道德上的善。在元伦理学出现以前, 规范伦理学一直是西方伦理学的基本形式。在规范伦理学中, 义务论与后果主义相对应。义务论又分为以康德主义为代表的一元论和以罗斯为代表的多元论。罗斯之前的伦理学理论如康德主义和后果主义所提出的道德标准都是一元的。然而, 无论康德的绝对义务论, 还是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准则, 都有无法解决的例外。

义务论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行为义务论, 一种是规则义务论。大多数的义务论者采纳规则义务论的理论, 规则义务论者认为人们在作出道德判断时利用了不同的道德规则。罗斯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直观来发现及应用道德规则。道德规则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这些道德规则是无法证明的, 但只要通过反思, 任何正常人就能发现这些道德规则是自明的。二是道德规则不能被归纳为一个原则, 是“多元的”, 即它具有不可还原性。道德生活中统一不出一个最高的原则。罗斯认为, “在原则上讲, 没有理由预期, 任何成为我们义务的行动都是出于同一种理由的。”“而如果经过反思, 我发现这两种理由都不可还原成对方。”[2]

罗斯提出的多元义务包括诚信的义务、赔偿的义务、感恩的义务、公正的义务、行善的义务、自我完善的义务、不伤害的义务。罗斯的这七种“显见义务”并不是通过严密的论证得出的, 也无法通过逻辑论证得出, 而是靠某种类似直觉的领悟, 是建立在人们的反思以及理性的基础上的。“显见义务”指的是人们日常中的普通的常识性义务。罗斯是从这些普通的常识性义务中归纳出这七种不可被还原的“显见义务”。在实际生活中, 哪种显见义务或哪几种显见义务成为我们必须要履行的义务, 即“实际义务”, 靠的是实际情形。而公益广告正是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以贴近人们生活的形式培养人们的常识性义务, 让人们明晰常识性的道德规则, 从而践行规则。

公益广告所宣扬的道德准则及规范并不是唯一的、一元的, 也不可能是唯一的。如公益广告《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心在一起》《真诚沟通——献血生命的延续》所诉求的道德观念是行善的初始义务。在广告《心在一起》中, 一连串的助人行为带来人们温暖的感受。罗斯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他人, 能使他人变得更加善良、更加高兴时, 我们就有一个显见的理由去帮助他人。如公益广告《诚信恒久远, 国富伴民安》《诚实守信, 从我做起》《守着的是一份诚信》倡导诚信, 凸显诚信的这一显见义务。罗斯认为如果人们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作出了某个承诺, 那就有义务去遵守这个承诺。再如一些倡导廉洁的公益广告词“大事小事秉公办事, 大节小节守廉为节”突出了人们有公正这一显见义务。罗斯认为“如果某人获得了他所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而我处于可以纠正这种不公正的情况, 那我就有一个初始义务去行动。或者说, 如果我有能力去防止不公正的利益的分配, 那我就有这样一个初始义务去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一般, 政府官员、立法等机构可以防止不公正的利益分配, 因此, 公正这一显见义务可以给他们提供行为的初始理由。”[3]

而这些“显见义务”并不能统一为一个最高原则, 如功利主义的效用原则。相比起一元论, 多元的显见义务反而更能贴近现实的道德生活, 会起到更显著的现实作用。公益广告所宣扬或倡导的观念不是一元的, 更接近罗斯最初提出的多元初始义务。

三、从斯密的同情理论看公益广告的规范伦理价值

在规范伦理学涉及的各种问题中, “是”与“应当”的关系无疑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该问题最初是由休谟提出的。道德问题上的理性主义者, 如苏格拉底和洛克等人, 都认为人的理性天生就有辨别对错的能力。斯密认为, 人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 而是由人的感情决定的。人们何以有德, 以及为何赞同一类行为和品质或反对另一类行为和品质, 其根源在于人性中的同情的特质。他认为, 某个人无论怎么自私, 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存在关心别人的本性, 尽管他看到别人幸福只感到高兴以外, 别无所得。斯密认为这种本性就是同情。斯密的同情指的是旁观者在想象中将自己置身于当事人的立场, 考虑他会产生的情绪。斯密后来又说到, 他所说的“同情”确切来说, 是用来表示人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斯密认为, 同情或同感是道德判断的基础, 把人们同感的感情是否一致作为评价行为是否合宜的标准。道德原则是一种“共同的感觉”, 这种感觉经过后天习惯的强化而逐渐成为一种规范, 被人们所认可。“我们对他人行为不断的观察会不知不觉地引导我们为自己订立关于什么事情适宜和应该做或什么事情不适宜或不应该做的某些一般准则。”[4]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 人们会意识到, 有些行为会引起愤怒, 看到其他人也有憎恶和不满的情绪, 会强化这种感觉, 就会自然把这些行为归类为被禁止的行为。另一方面, 一些行为引起我们的赞同, 同时也受到其他人的称赞, 那么这种行为就会被强化巩固认为是正确的行为。我们也因此而订立一条规则, 这类行为是正确的。

公益广告《有时间多陪陪孩子》中演绎了一个小女孩在获得奖状后热切地希望爸爸回来和爸爸一起分享, 这将唤起父母的共情, 能想象得到孩子希望父母多陪陪他们的心情。在公益广告《同升一面旗, 共爱一个家》中通过共同升旗这一行为将大家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引起共鸣。在《观影关闭手机》的公益广告中一位看电影时打电话的男士遭到周围人不满的评价, 广告最后打出广告语:“每一位看电影时关闭手机的人, 你们都太酷了。”观影时打电话这一行为引起周围人不满的情绪, 这一情绪强化了观看该公益广告人们的感觉, 人们自然会将该行为归类为禁止的行为。在《关心别人快乐自己》的公益广告中一男士在跑步锻炼的路上不断地帮助别人, 受到周围人的赞许与肯定。观看这一广告的受众通过同感自然能感觉出助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公益广告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规范, 使人们更确信何种行为是善的, 何种行为是恶的。培养人们正确的规则意识, 从而更自觉的践行社会规范。公益广告在引导个人行为规范和宣传公共生活规则方面具有明显的意义。

个体行为中包括规范与失范两种行为, 对于个体而言有时很难作出明确判断, 什么样的行为是符合规范的, 什么样的行为是符合社会公德的。公益广告以一定的媒介方式为受众示范正确的行为方式, 为更好地达到引导个体行为规范的目的。如公益广告词:“保护知识产权, 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争当文明驶者, 莫做违章醉人”等。在公益广告《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中, 马大姐介绍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分类, 并举例了北京一年通过可回收分类能节约的纸张, 相当于560万棵大树, 该广告通过正确的行为示范引导人们在今后垃圾倾倒时要注意分类。

社会公共生活规则, 也叫社会公德, 公益广告如《跳跳蛙公益广告》系列篇宣传在公共场合不占用消防急行道、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文明用餐、旅游地不随意攀爬等社会公德。公益广告《请勿占道堆放杂物——麦兜篇》宣传公共用地勿站道堆放杂物。公益广告《遵守规则安全出行》《平安回家团圆中国》《请您在开车时放下手机》等倡导遵守交通规则。公益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系列篇宣传保护珍稀野生动物, 不买卖野生动物制品。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公益广告《预防甲流公益广告兔子篇》《预防甲流公益广告甲流篇》《预防甲流公益广告饮食篇》等, 宣传在公共场所如何做到不传播甲流病毒的行为常识。

将公益广告纳入规范伦理的视角, 从规范认知进行道德教育, 帮助人们认识规范, 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 从而自觉践行规范。

参考文献

[1]苏士梅.广告伦理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0.[1]苏士梅.广告伦理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0.

[2]戴维·罗斯 (著) , 林南 (译) .正当与善[M].上海译文出版, 2008.[2]戴维·罗斯 (著) , 林南 (译) .正当与善[M].上海译文出版, 2008.

[3]Stephen Darwall.Philosophical Ethics[M].Westview Press, 1998.[3]Stephen Darwall.Philosophical Ethics[M].Westview Press, 1998.

[4]亚当·斯密 (著) , 蒋自强, 钦北愚等 (译) .道德情操论[M].商务印书馆, 2011.[4]亚当·斯密 (著) , 蒋自强, 钦北愚等 (译) .道德情操论[M].商务印书馆, 2011.

规范伦理价值 篇2

序 言

教育工作者相信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从而认识到追求真理、力争卓越和培养民主信念,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这些目标的根本,在于保障学和教的自由,并且确保所有的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教育工作者接受这种职责,以恪守最高的伦理标准。

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学过程固有责任之重大,渴望同事、学生、家长以及社区成员的尊重和信任,勉力从事,藉以取得并保持最高程度的伦理品行。《教育专业伦理规范》表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抱负,并提供据以判断品行的标准。

对违反本规范任何条款的纠正措施,应仅由全国教育协会和/或其分会制订;本规范的任何条款,都不得以全国教育协会或其分会特别规定之外的任何形式强加推行。

原则一:对学生的义务

教育工作者力争帮助每个学生实现其潜能,使之成为有价值而又有效率的社会成员。所以,教育工作者为激发探究的精神、知识和理解力的获得以及对有价值的目标深思熟虑的构想而工作。

在履行对学生的义务时,教育工作者—— 1.不得无故压制学生求学中的独立行动。2.不得无故阻止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3.不得故意隐瞒或歪曲与学生进步有关的教材。

4.必须作出合理的努力保护学生,使其免受有害于学习或者健康和安全之环境的影响。5.不得有意为难或者贬低学生。

6.不得以种族、肤色、信条、性别、原有国籍、婚姻状况、政治或宗教信念、家庭、社会或文化背景或者性别取向的为由,不公正地:

(1)排斥任一学生参与任何课程;(2)剥夺任一学生的任何利益;(3)给予任一学生以任何有利条件。7.不得利用与学生的专业关系谋取私利。

8.如非出于令人信服的专业目的或者出于法律的要求,不得泄漏专业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关于学生的信息。

原则二:对本专业的义务

公众赋予教育专业以信赖和责任,以冀其怀有专业服务的最高理想。教育专业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国家和国民,基于这种信念,教育工作者必须竭尽全力提高专业标准,促进鼓励运用专业判断力的风气,争取条件以吸引值得信赖者步入教育生涯,并且帮助阻止不合格者从事教育专业。

在履行对本专业的义务时,教育工作者——

1.不得在申请某一专业职位时故意作虚假的陈述或者隐瞒与能力和资格有关的重要事实。

2.不得出具不符事实的专业资格证明。

3.不得帮助明知在品格、教育或其它有关品质上不合格者进入本专业。4.不得在有关某一专业职位候选人的资格的陈述上故意弄虚作假。5.不得在未经准许的教学实践中帮助非教育工作者。

6.如非出于令人信服的专业目的或者出于法律的要求,不得泄露专业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关于同事的信息。

7.不得故意作有关同事的虚假的或恶意的陈述。

8.不得接受任何可能损害或影响专业决定或行动的赠馈、礼品或恩惠。

规范伦理价值 篇3

市场竞争是指商品生产经营者即企业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相互争胜的活动。根据竞争对象的不同,市场竞争可分为以下类型:(1)资源竞争。企业经营需要大量资源,企业需要从资源的供应者手中竞争获取所需的资源。这里的资源不仅仅包括传统的物质资源,如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原材料,还包括人才、资金、能源等资源;(2)顾客竞争。从狭义上来说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指的就是顾客竞争,对于大多数处于供大于求的市场中的企业来说,争取到顾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3)信息竞争。信息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而由于信息获取和解释的困难,信息常常是稀缺和不对称的,企业间的信息竞争也愈演愈烈。

二、市场竞争中多发的伦理问题

1、混淆行为。

市场混淆行为是指不正当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利用种种不实手法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作出误导性标示,使其与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和服务相混淆,从而造成或者足以造成顾客误认误购的行为。常见的混淆行为包括有假冒仿冒他人注册商标、擅自使用知名商品所特有的或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仿冒他人的企业名称等;

2、诋毁行为。

诋毁竞争对手行为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经营主体, 为了达到其各种目的, 故意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或信息, 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使其无法参与正常市场交易活动, 削弱其市场竞争能力, 从而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行为。诋毁行为的普遍做法又分为故意制造事实和直接捏造和传播虚假信息两种。

3、虚假宣传行为。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的规定,虚假宣传行为是指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另第五条中规定的“经营者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产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虚假表示行为由于同样对于公众的认知具有误导作用,也可视作虚假宣传。虚假宣传的信息在实践中集中在商品信息和价格信息方面。

4、低价倾销行为。

低价倾销行为是指经营者为排挤竞争对手,故意在一定的细分市场上和一定的时期内,以低于商品成本的价格出售某种商品,以挤垮对手,造成自己长期独占市场的行为。

5、限制竞争行为。

限制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迫使或者诱使分销商或消费者购买其商品,从而将其他经营者公排除在公平地市场竞争之外的行为。常见做法有利用优势地位限制竞争如某些经营者利用其依法具有的独占地位强制用户或消费者购买、对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公关或者通过商业贿赂手段排挤竞争对手等。

三、不道德竞争行为的危害

不道德竞争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危害:首先不道德竞争行为损害了其他竞争者的正当利益,包括经营权实现的障碍、经济利益的损失和经济效益的下降;其次不道德竞争行为还会侵害消费者的利益,如一些假冒伪劣商品不仅会使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受损,有时还会危害到消费者的人身安全;第三,不道德竞争行为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转;最后,不道德竞争行为还会对社会风气和社会价值取向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四、市场竞争的伦理规范

正是由于不道德竞争行为具有以上诸多危害,可谓损人最终亦不能利己,因此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如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99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以及199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转的有力保障,对构建和谐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监管难度大、成本高而且法律法规一经颁布短时间内不易修改,相比之下道德约束作为一种自发约束,具有灵活机动,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因此我们应该道德约束和法律监管并重,并倡导诸如以下的竞争伦理规范:

1、公平竞争。

公平竞争是竞争伦理的基本原则,首先要求规则的公平,即市场要为参与竞争的不同企业提供公平的政策、条件和环境,使得这些企业能够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更重要的要保证结果的公平,这里结果的公平不是说相互竞争的企业获得相同的结果,而是指公平的规则要有内部效度,使得优者胜、劣者汰,体现出不同经营效果的差异;

2、诚信戒欺。

诚信戒欺是竞争伦理的灵魂,要求企业一是要对顾客诚信戒欺,向顾客提供货真价实的产品或服务,二是要求企业对社会包括竞争对手诚信戒欺,比如依法披露有关企业的真实信息等;

3、平等自愿。

平等自愿是竞争伦理的根本原则,即企业可以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根据自身利益作出合理决策。平等自愿要求企业不能以违法或者不道德的方式干涉其他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强迫其他企业作出违背自身意志的决策和行为。

4、互惠互利。

互惠互利既是竞争伦理的内在要求,又是竞争伦理的必然结果。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要有互惠互利的双赢思维,这样我们会建立更为和谐的市场环境,而和谐的市场环境又会反馈给大家更多的利益。

5、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

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是指在我国长期的市场活动中形成的商业惯例和行为规范,如“生意不成情意在”等,这些商业道德不仅是传统文化中的宝藏,对于今天也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炳富, 周祖城.企业伦理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2]、倪愫襄.商业伦理的基本原则及其建设[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规范伦理价值 篇4

托马斯:德性伦理学向规范伦理学转化的中介

托马斯的伦理思想在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世纪,托马斯的伦理思想既起着使宗教伦理世俗化,世俗伦理宗教化的.作用;同时又起着使伦理学由德性伦理学向规范伦理学转化的中介作用.托马斯完成这两种转化的工作具体体现在他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与希伯来神学律法思想结合起来的做法上.而基督教的“十诫”则是他建构宗教规范伦理学的根基.

作 者:张传有 ZHANG Chuan-you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9(5) 分类号:B82-067 关键词:托马斯   世俗伦理   宗教伦理   德性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   “十诫”  

我国图书馆伦理规范的现状 篇5

1. 图书馆规章制度建设中缺乏公平公正性

图书馆规章制度建设主要指个体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建设, 它是一种微观制度, 主要包括: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原则;文献加工管理规定;读者服务管理规定;员工岗位责任、考核等等。由于各图书馆的基本状况不同, 其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也会有差异, 但其包含着的伦理价值追求和道德理念是基本一致的, 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公平公正原则的体现和实施, 这是图书馆保护读者合法、公平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的需要。然而, 目前在图书馆实际的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 却存在许多违背于公平公正的原则。

首先, 图书馆规章制度在制定过程中一般以图书馆为主, 较少有读者参加, 这在程序上就有失公正。读者作为图书馆活动的参与者, 他们对规范其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义务及行为的有关规章制度缺乏知情和发言权, 这是有悖公允的;同时也会直接影响规章制度的实施, 并影响读者活动的顺利开展。

2. 图书馆活动中缺乏一定的诚信伦理准测

所谓诚信, 即诚实无欺、信守承诺、相互信任。诚信既指向主体, 也指向客体;它既是个人的内在品质, 也是个人的行为规范;在群体中更多的是指人的行为规范。图书馆读者活动是群体性的活动, 开展好这一活动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诚实守信, 以诚信来规范活动中的人与事。在图书馆活动中既有物质的传递, 也有精神的交流, 而传递与交流都必须通过人与人的沟通来进行。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图书馆员与图书馆员之间信守诚信原则,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渠道, 对于开展好图书馆读者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信守诚信原则首先就要求图书馆员忠诚于图书馆事业, 树立正确的图书馆员职业观, 安心于图书馆工作。具体来讲, 就是图书馆员要树立“一切为读者, 为一切读者”的观念, 要能耐得寂寞, 要有“甘为人梯, 乐做嫁衣”的风格, 在这方面目前图书馆员由于专业性、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原因还比较欠缺。

3. 图书馆学术活动中缺乏道德伦理意识

图书馆学术活动指的是图书馆本身的学术活动, 它是整个科研活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目前, 我国的图书馆学术活动状况基本上是好的, 但也存在一些道德意识的缺失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 独创精神缺乏。一些图书馆员的学术活动局限于书本式的研讨, 从书本到书本, 人云亦云;发表文章东抄西抄, 很少有自己的新发现、新观点, 这就形成了图书馆学术活动中的虚假现象。

其二, 存在剽窃学术成果现象。有的图书馆员在学术研究活动中不愿花气力、下苦功, 专门搞歪门邪道、投机取巧。有人写作论文大量引用他人研究成果, 却有意不标明出处。更有甚者, 有人利用期刊出版发行的时空局限性, 打时间差、地域差, 拿来他人文章, 或稍加改动, 或原封不动, 署上自己的大名在不同于原版类型的刊物上发表。这是一种剽窃行为, 必须切实制止。

4. 图书馆网络活动中常常产生伦理冲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与发展, 网络资源已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因而网络活动也成为图书馆活动中最具活力的活动。积极开展好这一活动, 对满足图书馆读者需求, 提高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由于网络本身特有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 决定了其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伦理的冲突。

图书馆网络活动中的伦理冲突, 主要表现在网络开放性与信息污染、网络资源共享与信息安全、网络的便利性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这些是由图书馆的职能和活动特点所决定的。图书馆活动实质上是图书馆与社会进行信息交换的活动。图书馆把社会信息收集起来, 进行加工整理, 通过读者传递给社会, 服务于社会活动;然后再把社会活动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 反复循环以致无穷。在这个过程中, 图书馆希望信息收集得越多越好, 信息整理得越有序越好, 信息传递得越快越好, 读者获得信息越方便越好。开放的网络亦将虚假的、不健康的信息放进来了, 信息资源受到污染, 给图书馆的信息收集、加工、整理、传递等造成障碍。同时, 网络的通道四通八达, 使资源共享容易实现, 但资源共享的价值走向要求各网站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开放, 这必然会对信息安全构成威胁和挑战。此外, 网络数字化存取的便利性, 方便了读者, 也方便了图书馆, 这对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摘要:图书馆伦理是以公共知识信息服务为价值导向, 在图书馆活动中长期总结出来的, 用以规范图书馆职业活动和调整图书馆各种职业关系的原则和规范。它主要包括图书馆伦理价值取向、图书馆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图书馆伦理实践和评价三个主要部分。图书馆伦理规范作为图书馆伦理的重要内容, 是图书馆成员职业行为的道德准绳。近年来, 我国图书馆伦理建设取得了巨大了成就, 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 尽管如此, 我国图书馆在伦理建设过程中, 依然还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在以后的伦理建设中不断规范, 不断提高。

规范伦理价值 篇6

一、默顿规范解读

默顿作为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 在1937年的《科学和社会秩序》一文中, 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的精神特质”这一概念, 认为“包含在科学的精神特质中的各种情操表现为学术诚实、正直、有组织的怀疑、不谋利性、非个人性等”[1]。1942年, 默顿在《关于科学和民主的一个评论》中, 阐释了“科学的精神特质”一词, 之后又先后提出了“科学的规范结构”和科学的四个基本规范。“科学的规范结构”包括科学价值和科学规范两个部分。默顿认为科学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也有自己的价值,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 其目标是追求真理, 其中透视出科学的价值目标中的两个要素, 即“原创性”和“客观性”。默顿所说的“科学的制度性目标是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1]也体现了这一点, 其中“扩展”意味着创新, “证实”意味着客观。客观性要求科学家追求正确的知识, 反对抄袭, 原创性要求科学家发展真理, 对于知识展现强烈的好奇, 避免学术的停滞不前。两者共同贯穿了科学活动的始终, 既反对为创新而创新, 又反对片面的创新, 构成了科学的价值底线。

科学规范方面, 默顿指出“四种制度上必需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非谋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主义, 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2], 一般被称之为“CUDOS”规范。

(一) 普遍主义。普遍主义是关于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以及科学界的准入资格的规范。它首先强调要以实证性的普遍标准来评价科学成果, 科学成果的正确与否应该用逻辑的标准来证明, 而不能因为提出者的个人或社会属性而反驳, 也不能因为提出者的地位和等级就做出不同的评价, 也就是说, 科学的真理性不因科学家的身份而改变, 评价真理的标准适用于每一个科学家。此外, 科学界的准入资格也是平等的, 不能因为种族、信仰等原因将有才能的人拒之门外, 应该依据才能来看待一个科学家而非别的外在条件。

(二) 公有主义。公有主义首先要求无偿使用并且禁止保密, 反对将研究成果作为科学家的私有财产。科学家们的私下交流和没有被发表的数据都无足轻重, 只有将他们的科学成果公布于众, 才能认为他在科学领域里作出了贡献。而这些科学成果以及支撑它的所有证据, 都应该向全社会公开。同时, 社会赋予科学家的是公有主义的另一方面, 即尊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在无偿使用的同时注明出处。科学家在一个重大发现接受发表之前, 期刊编辑和媒体记者应当保持沉默, 科学家这段时间中对数据的保密是被允许的。

(三) 非谋利性。非谋利性下科学家的立场的中立的, 科学家不能用它来达到自己的隐性目的, 也就是说科学家在其作品中应当将自己对于现实的暗示最小化。科学家追求的是对纯科学作出贡献, 这就将学术界与生活界相互分离, 但默顿并不是要无视科学的功利价值, 而是认为应当首先重视科学的“内在价值”即真理性, 至于其实用性, 会随着真理的发现随之而来, 不必舍本逐末刻意追求。

(四) 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是指科学家们在工作时, 不能完全依赖自己的个人判断, 独创研究可能无法让所有人信服。这里的“怀疑”与哲学上的怀疑论有相通之处, 但也存在本质不同, 主张的是依据逻辑对权威保持怀疑的态度, 要求“按照经验和逻辑的标准把判断暂时悬置和对信念进行公正的审视”[1], 科学论文只有经过科学共同体的批判性审查才会被学界承认。这种怀疑主义是“有组织的”, 这是怀疑主义在制度上的界定, 有一套特定的组织程序, 而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个人行为。科学家对于同行及他自身的批评并非尖锐而不容置疑的, 应当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对科学家的工作进行有见地的批评。

二、科学规范语境变迁

默顿的科学观是理想主义的, 他所处的学院科学即小科学时代使他将科学生产与社会生产分开, 要求科学家将自己与自己的研究展现给世界, 而这一切与社会因素无关。二战后, 科学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最典型的就是大科学的崛起。“所谓大科学, 是指由国家或社会出面组织的服从于国家和社会目标的大规模、高投入的科学技术活动。”[3]这时的目标就已经不仅仅是默顿所提出的“扩展被证实的知识”了, 科学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进入应用领域。进入后学院科学时期, 齐曼在默顿科学规范的基础上, 将科学定位在了日常生活中, 认为科学只是普通人根据常识所进行的理性活动, 这种自然主义科学观视角与默顿的科学观形成了鲜明对比。向后学院科学转向的过程中, 产业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特征, 产业科学和学院科学作为科学的两大系统彼此紧密相连, 产业科学被认为是学院科学的对立面, 两者在技术与管理上相似, 在社会目标上却有显著区别。

公有主义规范中, 科学知识是公共财产, 并且在发表前需要得到专家们的审查, 而每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科学性”标准, 在接受冗长检验时, 专家们极有可能被经验主义所影响, 忽视了他们专业兴趣之外的事物。另外, 对于科学成果的观察是个体性的, 但作为代表整个科学共同体的观察者个人, 必须剥除其主观因素。但在人文科学, 如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中, 这一点很难达成, 观察者需要保持谨慎中立, 而此类科学大多需要怀有不同观点的人做出的不同解释。普遍主义在科学中也很难做到, 例如医学领域中很多科学成果是由一个偶然发现引起的, 此类发现极少具有普遍性的兴趣, 也无法在与其他科学家分享研究成果时提供大量的累计信息。普遍主义在几乎所有学科中都很难形成理论形式, 在某些学科中, 甚至研究员的性别也有关系。科学家们在专业领域中坚持一种特定的理论范式, 这种专业性会与普遍主义形成落差, 尽管在科学世界观的调剂下, 这种不协调也并不总能解决。

“大科学具有大规模、高投入、组织复杂化、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特点”。[4]参与研究的人员增多且构成趋于多样化, 不完全是纯粹的科学家, 很多高校教师、技术人员以及辅助人员都会参与到研究项目中来。此时的科学研究需要大量项目资金, 仅靠科学家本身无力支撑, 需要政府或大型企业的支持, 当经费成为科研活动的基础时, 科学家们不得不走入社会展开激烈竞争, 努力与赞助者搞好关系。这就与默顿规范中的“非谋利性”相悖, 参与研究的人无法不计私利地进行科学活动, 巨额的经费压力也给科学家带来了挑战。在后学院时代, 默顿的“CU-DOS”规范逐渐消解, 取而代之的是齐曼的“PLACE”规范, 即归属性的、局部性的、权威性的、定向性的和专门性的。

(一) 归属性的。归属性的与公有主义相对, 公有主义中科学家的知识产权属于科学家个人, 而在产业科学中, 科学家被雇主雇佣, 受合同契约的束缚, 无法自主公开其研究成果, 必须顺应公司的要求, 产权归公司所有。“后学院科学具有典型的科学上保密、顺从公司和政治利益的特征。”[4]

(二) 局部性的。局部性的是指在后学院时代, 科学知识更多是在应用方面发展, 实用主义要求研究围绕一个特定的问题或焦点, 以特定问题为对象定位方向, 通过研究该问题的周围领域来获得进展。有时, 追求特定部分的理解比填补全面知识的不足更有效果。

(三) 权威性的。权威性的是指管理上的权威, 科学家们被公司雇佣, 并非出于兴趣而是实践性的目的接受管理。经费、合同、雇佣关系等等, 都代表着科学家们服务于企业, 雇主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他们雇佣了科学家, 使科学家们在研究领域中作出巨大贡献。

(四) 定向性的。定向性的是指给科学研究规定方向, 使其对于特定问题的解决更加具有针对性, 科学家不会对无关问题进行不必要的探索, 这显然有别于学院科学中对于公共知识追求, 但无疑令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更加心无旁骛。定向性更加注重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五) 专门性的。专门性下, 科学家被企业雇用, 通过不断锤炼自己的实践技能成为专门的技术人员, 在与他人合作中完成目标, 科学成果不再是个人的知识产出, 而是一个系统中专门人员合作的成果。

三、科学伦理规范演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 科学家作为特殊的社会角色, 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 他们不仅会受到各种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 也要受到法律、道德的约束, 对于科学研究除了应当担负的科学责任外, 社会责任也应当被纳入考虑, 成为科学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院科学时代的科学家从事研究的目标可以定义为“为科学而科学”, 科学本身并不存在善恶, 所以科学家也无需为其研究的科学成果所导致的社会后果负责。科研成果被发现有不利影响, 承担责任的人也应该是发起研究的组织或决策者, 科学家本人承担的不过是科学体制内施加的科学责任, 而非社会责任。而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发展, 科学、社会、经济、政治逐步一体化, 知识的价值对社会的影响与日俱增, 一旦科学成果不加考查应用于社会, 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不可估量。例如转基因技术、克隆人、核能源的研究, 科学家必须在研究之前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有明确定位, 盲目对新技术开发利用, 很可能会对社会造成无法预计的后果, 这种后果或许并不在当代有所体现, 及至两、三代人之后, 想要挽救却无力回天。因此, 科学家的科学责任和社会责任是应当对自己的研究负责, 其中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科学家应该毫无保留投入到自己的科学研究中, 尽职尽责对待自己的工作, 将知识、技术传达给全社会, 以追求知识的真理性为己任。二是科学家应该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 对于会面向社会的研究, 在研究之前就预估好可能会出现的种种状况, 对自己的研究有充分的认识, 当此科学成果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德时, 承担相应的责任。

科学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原则, 当今社会中国学术界学术不端现象屡见不鲜, 抄袭、剽窃、代笔等等行为频频发生, 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科学活动中的伦理问题亟待解决。科学活动的基本伦理原则应当是科学活动在社会层面上的伦理扩展, 科学与伦理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刘大椿教授认为, “由客观公正性和公众利益优先性两条原则, 构建了一种兼顾科学建制和全社会的目标的开放的规范框架。”[5]客观公正性要求在科学活动中避免偏见, 将公平和客观统一起来。科学家由于对不当利益的追求, 导致了许多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伪科学的传播就是其中一例。如今流行的微信朋友圈中, 各种养生运势、风水占卜、气象观测等等文章打着科学的幌子, 使科学成为现代迷信的工具, 蒙蔽没有分辨能力的中老年人, 损害着科学工作者的社会形象。科学进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时代, 但无论如何, 科学家应保持初心不变, 急功近利不是科学的追求, 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对知识的拓展是不明智的。科学家对待研究数据应当保持客观, 公正分析其所蕴含的意义, 审慎公开测试数据, 减少公众的疑惑和误解的同时对知识的正确传播负责。公众利益优先性认为科学是一项能够增加人类共有幸福的可持续性活动。一项科学活动可以预见会对人类生存环境或是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危害, 那么这项活动就是不道德的, 政府应当将它暂时或永久禁止。例如克隆技术, 虽然科学家已在多种动物上成功实验, 此种技术也在医学界造成巨大反响, 能够运用于器官移植方面, 拯救无数病人的生命。但一旦克隆技术大量投入市场, 那么克隆人是否具有基本人权, 当他发展成有思维的人的时候, 他就不再是工具一般的物品, 那么整个世界将会一片混乱, 而这种混乱人类无法解决。普通群众或许没有专业领域的高深知识, 但他们有对自己实际生活的决定权, 科学家不能代替全部公民做决定, 所以需要他们全面公正传播知识,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同时, 当企业或政府想要控制资源, 损害公众利益的时候, 科学家们有义务打破知识垄断, 向群众以及全体社会公民发出警报。公正客观性原则与公众利益优先性原则应当在科学家的科学实践中不断深化, 并逐渐内化为科学家自身职业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构建科学建制与社会目标的规范框架。

从默顿的“CUDOS”规范到齐曼的“PLACE”规范再到如今的科学伦理规范, 在复杂的科学形势下, 伦理精神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高科技所带来的风险是个人力量无法克服的, 工具理性无法代替伦理精神, 伦理是科学的内在维度, 而科学的进步也不断拓宽着伦理的视角。

摘要:科学规范是科学家的行动指南, 它告诉科学家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默顿作为第一位系统提出和阐述科学规范的科学家, 曾先后提出“科学的精神特质”和“科学的规范性结构”这两个概念, 开启了人们对于科学规范的探索。之后齐曼基于后学院科学的时代背景, 对默顿规范进行重新描绘, 形成了自己的范式。科学发展至今, 科学技术与社会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科学规范向伦理规范的转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默顿,科学规范,科学伦理规范

参考文献

[1]R·K·默顿著;鲁旭东、林聚任译.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351, 365, 376

[2]Merton, Robert K.The Sociology of Science: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科学社会学[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270

[3]徐梦秋, 欧阳锋.对默顿科学规范论的批评与默顿学派的回应[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 9

[4]张燕.从CUDOS到PLACE---约翰·齐曼后学院科学范式述评[J].阴山学刊, 2009, 4

敬业的伦理价值 篇7

一、敬业精神的本质

1、敬业是一种精神信仰

敬业精神就是在人的行为实践中要求自觉地意识到自己从事的职业对社会、对他人应履行的义务, 具有较高的责任感。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 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 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 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话。宋朝朱熹说, “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认真负责, 一心一意, 任劳任怨, 精益求精。敬业精神是个体以明确的目标选择、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真负责的态度, 从事自己的主导活动时表现出的个人品质。敬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

2、敬业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敬业精神的核心是围绕着人来进行的, 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是处于这个世界最深层的、最能体现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方面。敬业意味着一个人的人品, 意味着一个人的未来和发展, 意味着别人可以信任你。所以, 有了专业、有了基本技能, 再加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你很快就会成为工作中、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人, 一个可以在任何环境中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人。

敬业精神是当前社会中容易动摇的精神之一。当人们以收入的多少来评价职业的优劣时, 敬业精神就容易被拜金主义代替。敬业并不是以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 而是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是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

二、当今中国敬业精神的内涵及社会作用

1、当今中国敬业精神的基本内涵

敬业是一种美德。敬业精神最重要的内涵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工作职责的重视和对事业的热爱;以及由此产生的为了事业而积极奉献的精神, 对事业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 对团体组织的尽心尽力和对自己的严格自律。

一个具有敬业精神的人, 应该有巩固的专业思想, 热爱本职工作, 忠于职守, 持之以恒;有强烈的事业心, 尽职尽责,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勤勉的工作态度, 脚踏实地, 无怨无悔;有旺盛的进取意识, 不断创新, 精益求精;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公而忘私, 忘我工作。

2、敬业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敬业精神是国家竞争取胜的重要精神因素, 敬业精神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敬业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现象, 是一定社会文化精神在社会职业道德领域里的集中反映, 是与特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况以及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表明, 一种符合时代需要和本国国情的敬业精神, 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

三、敬业精神的培养

1、当代中国敬业精神现状

据一项全球范围内的调查, 中国企业员工的敬业度要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全球平均水平:非常敬业14%;比较敬业62%;不够敬业24%, 中国非常敬业8%;比较敬业67%;不够敬业25%。素以勤劳著称的中国人其实在工作中常有偷懒的表现。

2、敬业精神的培养

敬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自古以来, 许多仁人志士敬业尽责的故事广为流传, “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王猛为相, 临终不忘国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与时代相悖的状况, 我们应注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敬业精神。培养敬业精神有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需要反复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 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心, 持之以恒地为事业而奋斗。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做人的道德规范会进一步完善, 而每个人都将为此不断努力。

总之, 敬业, 我们需要的是自信、勤俭、主动和爱。

英国19世纪下半叶伟大的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克尽职守乃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伟大精神财富, 这真是我们民族引以为骄傲的东西。只要这种精神永存, 我们这个民族就不会衰落, 我们的未来就充满着无限的希望。一旦这种精神消失了, 减弱了, 或者被贪图享受、自私自利或虚幻的荣耀之心取代了, 那么灾难就会降临到我们民族的头上, 那我们这个民族离衰败、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3]可见敬业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强大动力。

摘要:敬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 我们重提敬业精神, 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试图从伦理的角度对敬业的价值进行分析, 以期说明, 一种符合时代需要和本国国情的敬业精神, 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也是证明自己人生价值、实现自我的必然选择。在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波影响下, 更需要具有时代特色的敬业精神。

关键词:敬业,本质,价值,培养

参考文献

[1]罗国杰:《罗国杰文集》 (上册) [C].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P218[1]罗国杰:《罗国杰文集》 (上册) [C].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P218

规范伦理价值 篇8

一、翻译伦理概述

伦理是指人类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作用于翻译行业,就指的是翻译职责道德规范。它用于约束翻译工作者的行为,使翻译工作是基于客观及公正的基础之上。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翻译后的文章要准确无误的表达原文含义,不允许出现文意上的偏差,即使是稍微夸大原文句意,那也属于违背翻译伦理的行为。2.翻译工作属于服务行为,所以翻译伦理中也包括服务伦理理念。3.翻译工作是基于语言及文化不相同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它的伦理也包含语言文化的交流。4.职业道德伦理,该伦理是基于翻译职业的道德,如没经过客户同意不允许把原文或翻译文给其他人借阅。总之,翻译伦理是翻译职业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科技翻译标准

虽然现今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全面的科技翻译标准,但基于翻译职业伦理视角来观察科技翻译,并结合过去阶段中科技翻译实践活动,可以把科技翻译标准总结为以下几点:1.翻译要准确无误的表达出原文表达的含义,在语句逻辑上也要和原文一致,尤其是科技概念上,不能和原文存在偏差。2.简单明了,在不影响翻译文意思的情况下尽量不要代入过多的修饰词,尤其是原文没有提到的修饰词。3.翻译文要符合一定规范。如不同国家的科技术语也有很多不相同之处,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国际标准来,如果按照的是国家标准,应该注明。

三、翻译职业伦理视角下科技翻译规范性研究

1. 遵循单义性原则。

单义性原则指的是在科技翻译过程中,对应某一概念的只能用一种术语来表达,并且一个术语也只能是单单表达一种概念。科技翻译遵循这种原则可有效避免对原文概念错误表达或模糊表达。一方面,在翻译含义量比较多的词汇时,必须要结合翻译文的专业领域。如carrier一词,就有几种译名,如搬运工、递送员。但出现在不同专业或不同词汇中,表达的含义完全不同。医学方面,这一词汇就表达带菌体的意思。再如bearing一词,普通生活中指的是方位的意思,而作用于机械专业中,就表达轴承。所以,翻译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译文专业。另一方面,在同种专业的译文中,某一词汇翻译来的译名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horn,在同一专业中,即可以表达喇叭,又可以表达号角。但词汇译名的统一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科技翻译中,想要观察单义性原则还需要所有科技翻译人员的共同努力。

总之,科技翻译遵循单义性原则,需要使译文属于概念和原文属于概念表示同一种含义,及在概念上的对等。翻译人员必须客观的对原文专业概念有着清楚地认知,了解概念所表达的含义。在翻译完成之后,还要把翻译术语和原文术语进行对比,再确认不存在偏差之后,才算完成该术语的翻译。

2. 遵循简洁性原则。

遵循简洁性原则是科技翻译的规范之一。一方面,翻译用词不宜太过复杂,复杂的语言形式会加大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本身科技文献的目的是传输科技知识,而并非是要求读者去欣赏该文献,所以,在准确无误的表达文献概念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的使用简单明了的词汇,从而避免读者曲解文章含义或阅读困难。另一方面,在把科技文献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可根据我国汉语用词习惯以及构词方式,把原文中很长的科技术语给转化为能够被读者理解的简单汉式术语,从而方便读者阅读。

3. 遵循规范性原则。

科技翻译还需要遵循规范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国际、国家的翻译规范,不能凭借翻译人员的主观意识来进行翻译。如在出现科技新概念术语时,并且这个外文术语表达的概念在国内还没有固定的词组表达,就需要翻译人员参考本国的汉语构词规范以及国际上统一遵循的命名规范来进行构词。这种翻译成果就不会影响对原文概念的传达,并符合我国汉语的用词习惯。如在翻译Greenhouse effect一词时,有些翻译人员则会翻译成温室影响,而符合我国汉语结构和用词习惯的规范翻译应该是温室效应。再如parttime researcher,如果不按照汉语习惯和构词特点,就会翻译成部分时间研究员,而正确翻译应该为兼职研究员。

四、总结

想要改善过去阶段中科技翻译不准确、不清晰等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全面的科技翻译规范。科技翻译和其他类型的翻译大致相同,所以翻译伦理也适用于科技翻译中。基于翻译伦理视角,科技翻译应该遵循单义性、简洁性、规范性这三个原则。只有遵循这几点原则,才能使翻译人员准确无误的把原文所表达的含义、概念翻译出来,并使读者轻松的读懂文章内容。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类专业学者交流日益密切,对科技翻译的需求也逐渐加大。在这种背景下,科技翻译的规范性越来越受到翻译行业的重视。本文首先概述了翻译伦理,其次思考了科技翻译应该遵循的标准,然后通过翻译职业伦理视角研究了科技翻译的规范性,最后就全文做出总结。

关键词:翻译,伦理,科技,规范

参考文献

[1]涂兵兰.翻译伦理:翻译研究新途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3):158-161.

规范伦理价值 篇9

一、培养民族原创歌剧传承者,弘扬抗战音乐伦理精神

民族歌剧得以传承和繁荣,离不开下一代。在我校开始成为湖南省曲艺家协会“大学生曲艺人才培养基地”之际,举办中国民族歌剧经典唱段音乐会无疑是应景应时的。此外,创排新剧目,从舞台历练、形象气质、性格特点以及伦理思想等方面实施青年演员定向培养,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认识、理解和弘扬中国民族歌剧经典唱段中所涵盖的百折不挠、不畏艰险、艰苦风斗、自力更生、尊老爱幼、热爱和平、坚持正义的伟大伦理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们在念、唱、演中不仅是追求“艺精”,更难得的是“崇德”。

比如音乐会上的作品《红梅赞》选自歌剧《江姐》,表现的是: 1948年春,全国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江姐正气凛然,义正严词地痛诉敌人。最后慷慨就义。学生在表演这个作品时把江姐沉着坚定、勇敢机智的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如《白毛女》,是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的解放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其中的经典唱段《北风吹》、《扎红头绳》、《贴门神》等,紧扣“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惨况下,八路军来后“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学生在表演这个作品时通过肢体语言形象体现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 以鼓舞人民的斗志,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这就体现了音乐的伦理价值和中国民族歌剧经典唱段之伦理价值的时代传承。

二、分享音乐伦理价值的永恒哲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歌剧的传承和繁荣离不开新生代观众,歌剧和高雅艺术的观众群需要长期监理。本次中国民族歌剧经典唱段音乐会以歌剧演唱作为主要演出形式,包括:演唱、台词、形体等等表演形式。 以民国到抗战时期的歌剧题材作为主要的演出曲目,音乐会集白毛女、杨白劳、江姐、韩英、杨晓冬、金环、金子、虎子、涓生、 子君等著名的人物,有体现青年男女的爱情、有体现父女和母子深情、有歌颂革命烈士的铮铮傲骨忠诚。

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满足了师生观众对民族经典歌剧的文化需求,对歌剧的传统性、艺术性、审美性、时代性的欣赏认知。音乐会上演的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原野》、《伤逝》、 《阿诗玛》等经典唱段全程回归历史,情景再现,突出了爱国的主旋律。这从学院而言,分享了音乐伦理价值的永恒哲理;就个人而言,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音乐会所立基的民族历史,所坚持的专业操守,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的要求;音乐会所追求的文化繁荣,所致力的艺术进步,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取向;音乐会所呈现的民族元素,所流露的民族信仰,内含“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准则。

三、以经典切入探求伦理深入人心,追求“乐以教和”的声乐效果

音乐会需要从歌剧所属时期的伦理背景,伦理精神,伦理价值的传承几个方面考虑,如此表现出来的人物和情节才能拒绝形式,深化主题。本次音乐会在舞台的演绎充分考虑到观众熟识度的问题,以经典切入探求伦理深入人心,追求“乐以教和”的声乐效果,让学生学会做人与做事,学会心怀感恩,在责任和奉献中最求真理。

学生通过完成《洪湖水、浪打浪》、《青松林内红旗扬》、《绣红旗》唱段,领悟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和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演绎 《啊,我的虎子哥》、《我是你,你是我》、《北风吹》、《扎红头绳》 等唱段领悟了人间大爱;通过演唱《一抹夕阳》、《紫藤花》、《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等唱段感受传奇色彩的魅力;通过表演《永远的花样年华》、《不能尽孝愧对娘》、《娘在那片云彩里》等唱段体会对侵略者的仇恨,对党的光辉和母亲的深沉的爱恋。从整体来看,整台晚会的伦理传播性已经成为最大的特色和最让人值得深思之处。

四、结语

我国的高校正处于中西文化交融的潮流之中,学生之间的传统伦理价值观也逐渐的弱化,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导致学生们受西方文化影响已经大过我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不良的信号。而处于中西方文化最前沿的音乐生,也就更加深的陷入这个漩涡了。借着教学改革的浪潮,试图通过对中国民族歌剧的排演,逐步在学生中引入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念,让学生更好、更加真切的深入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得到专业和心灵的双提升。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

摘要:伦理价值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德行的具体表现。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对中国民族歌剧的排演,融入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价值观,让大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华夏传统伦理道德的洗礼,得到专业的提升和精神的升华。

上一篇:社区家庭老人下一篇:出口企业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