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伦理

2024-10-16

诚信伦理(精选10篇)

诚信伦理 篇1

企业伦理又称商业伦理, 是指蕴含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企业生活中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和伦理活动的总和。企业伦理也是企业处理内外部关系的哲学, 表明企业为什么要存在, 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来体现和实现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 伦理是企业竞争力的最初发源地,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本质的因素。

而在企业伦理所反映的各种价值观中诚信又是其核心的内在价值观。诚信之所以重要, 就在于它是一切制度和规则得以确立和运作的基础, 是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根基, 是一切文明的立足点。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离开了诚信, 市场经济就寸步难行。对于一个企业来讲, 诚信就是企业的信用, 是企业在市场中立足的根本和基础。

一、诚信可以造就并保持成功企业长盛不衰

美国《财富》杂志最近公布的全美500强企业中, 沃尔玛以2, 198亿美元的年销售收入跃居榜首。沃尔玛的成功源于七大要素:一是真实健康的财务状况;二是突出的内外一致的形象;三是诚实守信的服务;四是团队协作精神;五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诚信服务;六是公平、公正对待员工;七是激励和创新。这七大要素都与诚信有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内核, 不是游离于企业生产经营之外的东西, 而体现在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是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从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上看, 诚信更是一项重要的、无可替代的无形资产。它可以提升企业品牌, 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种产品质量是否优良, 一项服务是否尽到了责任, 一张报表是否准确, 都体现了企业的诚信度。

毋庸置疑, 市场中不守诚信的企业确实不少。导致企业失去诚信的因素不外乎如下几点:

一是只顾眼前或局部利益的短视行为。这种短视行为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或服务的低劣, 与企业对社会的承诺不相符合。市场上流行的制假贩假、以次充优、以伪当真等行为就是代表。这种行为一旦被市场发现, 面临的将是信任的崩溃。从长远的利益来看, 企业这样做无异于自杀。

二是害怕公开自己的缺点会失去市场信任的错误理念。比如, 对产品的质量缺陷不敢承认, 对企业财务状况不敢公开真实数据等。其实, 坦率承认自己的不足至少表明了改变不足的诚意, 这本身是诚信的表现, 仅此一项就一定能获得市场的公信力。以烟草行业为例, 现在的香烟包装外表大都印有“吸烟有害身体健康”、“焦油含量多少”、“烟碱含量多少”等字样。表面上看, 这对香烟销售是不利的, 但这种包含人性化的诚信却能获得消费者的一致认同, 香烟的销售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 采取各种各样措施, 来为自己的名牌产品设立防伪标志, 这也同样是敢于面对市场的一种诚信, 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同。

三是对市场游戏规则的不熟悉。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和个体业主对诚信作为企业伦理的核心没有充分认识, 却把追求利润作为唯一的行为准则。这样做必定会导致竞争力的降低, 最后被市场驱逐。大部分中小企业以及个体业主的失败也正缘于此。

由此,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企业的短期繁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 但是企业的长期增长并保持长盛不衰的力量, 只能从人类几千年来延续的价值公理中获得, 而这种共有的价值观正是诚信的理念。

二、诚信可以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

联想公司总裁柳传志说过:“诚信是当今中国企业界的稀缺资源。联想由于讲诚信, 目前坏账率不到万分之五。诚信是日积月累一点一滴做出来的, 联想是先做出来再说, 时间长了人家就信了, 现在有很多公司说了很多, 但却做不到, 时间长了投资人和消费者就不会信了。”柳传志这番话给我们的启示是:讲诚信其实是做诚信, 而且要坚持不懈地做诚信, 才能在社会交往和商品交换中处于有利地位。

企业的信用也是生产力, 它主要体现在可以使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提高竞争力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所具有的独特的、可持续的、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从内部看, 它体现为员工的凝聚力;从外部看, 它是社会对企业的公众评价。那么, 如何使诚信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首先, 必须使诚信成为企业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根据VBL理论, 现代企业的管理, 究其实质就是指共同价值观的管理。企业领导首先要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然后内化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 外化为企业方方面面活动中的共同价值观。企业只有具备了这种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 才能形成自己优秀的企业伦理, 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其次, 抽象诚信要转变为具体的服务。诚信是一个理念, 但具体到行动上, 就是服务, 就是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应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一切过程中, 它包括产品的质量、销售方式、以顾客为中心的人性化产品的开发, 以及如实履行与顾客的合约中规定的各项条款, 等等。最后, 要想使诚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长期坚持。良好的信誉来自于一点一滴的积累。企业在市场上立足, 首先要争取的不是份额、不是市场占有率, 而是市场对企业的信任。

诚信伦理 篇2

自我党确立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加强,公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与社会发展相伴随的社会问题,社会诚信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如果我们对这一问题不能加以高度重视,不能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和途径,势必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影响社会安定,影响人民的幸福生活,甚至消解我们以往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因此,我们应当而且必须从多角度研究社会诚信问题,研究提高社会诚信意识的措施,落实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治久安。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源远而流长,自古以来就被中华民族所重视。诚信一词由“诚”和“信”两个单音字构成,许慎《说文》、班固《白虎通》以诚信两字互训,其含义既相区别,又紧密联系。

诚,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二义,一是本体特性之义,二是德性之义。

其一,诚是一个表述宇宙本体特性的哲学范畴。《礼记・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朱熹注:“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可见,诚就是实际有、实际存在、真实无妄的意思。自然宇宙是物质性的,实实在在地有,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自从宇宙形成之后,它就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和节拍运动、变化和发展,人承认它是那样,人不承认它还是那样。实有就是天道的最基本和最根本的特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宇宙自然界是不存在“假相”的。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发展和消亡都有固有的规律在起支配作用,任何现象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哲学中所谓的“假相”,是认识论范畴,指的是那些看起来歪曲地或者相反地表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现象。也就是说,“假相”是人在认识宇宙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假相”来自于人的主观方面。人的感官有局限,人的理性有局限,人的知识有局限,人的能力有局限,故而把某些自然现象当做是“假相”。比如说,除了瞎子以外,人人都会认为“天空是蓝色的”。然而,天空并非一定是蓝色的。当人脱离了地球到外太空以后,天空是黑色的而非蓝色的。即使在地球上,人看天空是蓝色的,而在其他动物看来天空也并不一定是蓝色的。天空以其本有的形态展现自己,不以人或其他动物的认识为转移。蓝色是天空呈现在地球上的人类眼里的现象,你说蓝色是天空的假相就没有道理。“假相”是由人类本身的原因形成的,在宇宙自然那里没有什么“假相”。又比如,“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固有道理和内在必然性,一个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必然要向其反面转化。有丰富人生经验和一定哲学头脑的人都知道这一道理,然而孩童对此却并不了解。如果一个孩童说“物极”是“反”的“假相”,那么在睿智的成年人看来必定觉得可笑。如果一个哲人说因自然界有“假相”存在故而“诚者天之道”的说法未必正确,那么真正的大哲也必定觉得可笑。

其二,诚是一个表述人的基本德性和精神状态的道德范畴。《礼记・中庸》云:“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诚作为道德范畴,其指向不再是宇宙自然界而是人本身。古人认为,天道的本质特性是诚,是实有,人是天地的产物,因而人在德性上也保存了天道的.本质特征,但没有达到天然具足的程度。人作为万物之灵,能够体认自己的内在本质及其不足,并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培育诚的德性,并把它发扬光大。作为传统道德范畴,诚是个体德性和精神的内在实有。其含义有三:其一,诚是与天道本质特点密切相联系的人的真诚无妄的德性;其二,诚是人的自我统一性,是身心内外的合一不二;其三,诚是诚敬严肃的精神和心理状态。

人的内在实有的德性,总是要通过人外在言行表现出来的。某人的言行就构成了其他人对某人具有多少诚的德性的了解、判断和评价的依据。然而,某一个人的言行常常不能完全地表现一个人内在德性的实有。其他人受自身

基于会计伦理重塑会计诚信的对策 篇3

会计伦理;会计诚信;对策

1.有利于会计从业人员发挥独立性的制度

在国内为了保障会计工作独立性,《会计法》、《公司法》和《劳动法》应对各自的相关内容作出明确规范,同时要相互配合。尤其是劳动法作为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基法应该发挥基础作用,《会计法》、《公司法》作为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应发挥具体的针对性作用:按照我国的《会计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实际上这就是“会计独立性原则”在我国法律上的表现。

在我国随着公司治理机构的要求日益完善和保障小股东利益制度的健全,为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真正发挥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在刚性法律制度中给予与会计人员独立性相对应的地位十分必要,而新《公司法》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其中增加的第一百七十条指出:公司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就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表决时,应当允许会计师事务所陈述意见。第一百七十一条指出:公司应当向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会计从业人员作为劳动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劳动力使用过程中需要得到的劳动保护与我国现行劳动法规定的劳动保护内容存在一定差别。对会计人员来说,受到用人单位的主要侵害往往不在劳动基准内,而更可能是因受到单位负责人诸如强令、指示、暗示、胁迫实施违反《会计法》的行为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和对未来可能承担法律责任的恐惧。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执法水平落后,造成了在现行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基准外,又出现了用人单位与会计人员间地位不平等而带来的权利义务失当。因此,在劳动法中应考虑针对劳动精神损害的条款。

2.加强会计伦理教育

所谓会计伦理教育,是针对会计人的道德教育,概而言之,是指一定社会的统治集团或统治阶层,为了培养和形成合乎自己需要的会计人才和会计伦理风尚,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和会计伦理规范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会计人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它是社会总体道德要求和具体会计伦理要求转化为会计从业人员道德品质和社会会计伦理风尚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会计人员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是在接受社会总体道德和具体会计伦理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

重视会计伦理的基础教育。既然是教育,就要求有实现的途径。实现基础教育第一位的途径当然是以学校为主的教育机构。同时,传授会计知识和进行会计伦理教育的专门途径要求既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大纲和系统的教材,又要有经过专门训育的师资和一定的教育组织形式及严格的教育规章制度,以确保对会计人实施有质量的教育。加之学校道德教育是会计人群体和个别人群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相穿插的教育,如将德育寓于智育之中,将传授知识同道德教育、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既可通过党、团、学生会以及课外活动和社会实习活动展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的启发性教育,也可通过教师示范、个别典型、奖优罚劣及整个学校的环境氛围进行多形式的引导性的道德教育。故而学校道德讲台在培养会计人的道德品质尤其是会计职业道德方面起着主导和关键的作用。

重视会计伦理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它的实现方式可以是传统的学校课堂式教育,也可以是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有关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直接面向全社会的会计从业人员,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因而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作用。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比学校教育要自由,因此要着重加强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合作。

重视会计伦理教育的方法。具体而言,会计伦理教育的方法包括:首先提高会计伦理认识,就是通过会计总体道德和会计伦理的教育,使会计人员认知和理解一定的包括会计伦理在内的道德理论、原则、规范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会计义务和会计职责,形成正确的善恶、是非、美丑、荣辱观念,并能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伦理知识和标准来提高选择行为和识别善恶是非的能力,从而增强履行会计伦理义务的自觉性。其次培育会计伦理情感,就是通过社会总体道德和会计伦理的教育,使会计从业人员心理上具备由会计伦理义务和会计伦理现象而引发的义务感、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幸福感、羞耻感、病根感、鄙视感等爱憎好恶的情感。因为会计人员的会计伦理行为不仅受会计伦理认识的支配,更受会计伦理情感的驱使,只有当会计伦理认识转化为一定的会计伦理情感时,才能成为会计伦理行为的真正理性的机制。

3.加强对会计伦理理论的研究

要加强针对我国特点的会计伦理理论的研究,走出会计伦理理论研究的误区。虽然伦理以及会计伦理在改革开放以来为各路学者广泛提及,涉及到政治、管理、经济、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及分支学科,然而囿于一些错误思想的约束,会计伦理理论的研究存在一些误区。如一些研究重硬性制度约束,轻柔性伦理约束,最后构建出的制度或引进来的制度没有文化做支撑,不适合我国国情,最后不免流于形式。再如,在会计伦理的理论基础研究方面,重宽泛的人性论假设,似乎这样的假设放之四海皆准,完全适应各种情况,却忽视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下的会计从业人员独特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人格,同时也忽略了较为微观的会计从业人员的群体心理分析,使会计伦理理论的研究长期浮于表面,大大降低了其作用的发挥。

[1] 林 浩.会计学的伦理问题[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11.05

[2]王 敏.会计诚信缺失的会计伦理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议会计伦理范畴的诚信 篇4

1 会计诚信与会计伦理

会计诚信作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是指会计信息供给者依据会计法规、准则、制度, 客观公正地进行会计核算、实施财务管理、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职业素养。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在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现, 然而由于最近几年国内外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的恶劣影响, 使得对会计信息造假成为全世界面临的话题。之所以这么关注是因为会计诚信缺失所造成的不仅仅是会计信息的失真, 资本市场的混乱以及交易活动的危机等, 更为重要的是, 如果长此下去仍得不到有效治理, 会计诚信缺失的毒瘤将贻害市场经济的根基, 甚至使会计职业“自取灭亡”

2 会计诚信缺失的伦理分析

2.1 外部因素

社会伦理道德滑坡的影响。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但同时又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一部分人抛弃了应继承和发扬的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 违背诚信原则, 不择手段、尔虞我诈, 造成社会伦理道德滑坡, 打乱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维系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会计作为经济信息提供部门, 不可避免受社会大环境影响, 在不同程度上丧失诚信原则,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2.2 内部因素

经济伦理学基本原则是“义、利”统一原则。“义”是指“道义”, “利”是指“利益”。“利”决定“义”的性质、变化和发展, “义”又可以促进或者阻碍“利”的发展。如果“义利”统一, 经济和道德才能共同进步和发展。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实现, 要靠资本、靠科技、靠人才, 还必须要有一种现代的经济价值观、伦理观的引导和支撑。然而现实中, 如果非诚信行为得到的收益超过其付出的成本, 就会发生违背经济伦理“义利”统一原则的行为。

3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 会计法规、制度建设不完备。我国会计法规、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尤其是已有的法规、制度运行不力是造成会计失信、失真等道德问题的重要原因。另外, 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或者是同一法律有时候与会计实务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法律法规文件表述上的不一致, 会给财务会计报告信息质量的衡量和会计责任的鉴定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从而不利于促进财务会计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2) 目前的公司治理模式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 所有者、经营者之间, 通过公司的权力机构, 决策和管理机构, 形成了各自独立、权责分明、利益共享的关系。它既可以保障所有者的权益, 又赋予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由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会计人员是经营者所聘任的, 是在经营者的控制之下的。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出于不同的目的, 例如人为的制造经营业绩、偷逃税款等, 就会让会计人员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对外公布的会计报表体现的是经营者的估计、判断, 以及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偏好, 而不是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4 重塑会计诚信体系的对策思考

会计诚信的缺失不是会计与生俱来的现象, 相反, 会计诚信是会计与生俱来的美德。对会计诚信的建设, 会计信息失真反映的正是会计诚信、会计伦理的缺失。我们主张强化会计伦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非否定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在克服、规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上, 伦理道德与制度建设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通过上述原因分析, 可以看出会计诚信缺失并非是由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它是由来源与会计本身内在的冲突、相关制度的设计以及有关会计主体的诸多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重塑会计诚信体系就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

4.1 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 为会计诚信建设提供立法支持

企业伦理与法律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任何道德建设都需要有法律建设的保驾护航, 由于会计诚信所信依托的道德准则, 并非一般的社会公德, 而是一种法律化的行业道德, 因此, 现代企业会计管理也要求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会计法律制度, 树立《会计法》的权威;另一方面, 要扩大会计失信行为追究责任的范围, 加大经济处罚力度, 同时, 还要建立和启动民事赔偿制度, 给会计失信行为带来实质性损失的风险, 从法律上保障会计诚信行为的实施。

4.2 加强诚信建设

要在从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中强调的会计关乎到企业的发展、国家的利益以及市场配置资源最优的高度充分认识会计作用和职能。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会计人”的诚信建设, 具体包括: (1) 建立单位负责人诚实经营的理念, 减少会计诚信“倒逼机制”的压力; (2) 会计人员坚守职业操守不断加强业务能力, 准确真实客观公正地处理会计业务; (3) 中介机构重塑诚信服务的行风独立开展业务, 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4) 政府官员杜绝“经济人”行为, 不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和财务的真实客观; (5) 审计人员要加强对企业财务活动的过程监管和责任追究。

4.3 从企业伦理出发, 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套严密的保障措施

除外部环境的打造以外, 企业内部制度的设置也非常重要, 具体有:其一, 以企业伦理准则为依据, 制定好会计伦理准则。会计伦理准则除了遵循企业伦理准则中的公平、效率以外, 最核心的就是不做假账, 只有这样, 才能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才能不侵犯普通纳税人的利益;其二, 加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道德示范作用。

总之, 会计诚信作为会计的立身之本, 其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经济是否稳定和发展。尽管我国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但是历史事实无数次证明, 支配整个社会前进的牢固的基础, 不是欺骗而是诚信, 会计诚信建设亦然如此。由于会计伦理与其它社会伦理一样只具道德规范力而不具制度约束力, 对于会计诚信更多地只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现阶段要真正地重塑会计诚信, 还必须同时借助法律、法规来强化和保障会计诚信的最低要求的实现。

摘要:会计伦理是会计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由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严重社会消极效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克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固然需要强化制度建设, 但更需要会计人员恪守职业操守, 恪守特殊的伦理道德。本文依据伦理道德与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联系, 探讨了我国加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性, 提出了完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建议, 提出要对会计舞弊从制度设计伦理建设道德教育等方面提出抑制会计舞弊行为的解决方案, 推进会计事业的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会计伦理,信息失真,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张连起.鸣哨笔, 记.一个职业的诚信与专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2]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 2002, 03.

[3]谢丛银, 陈莉.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其治理措施[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 (04) .

[4]黄曦, 周利刚.从市场伦理透视会计信息造假[J].商业经济文荟, 2005 (6) .

商业伦理—市场经济下的诚信 篇5

唐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的闯红绿灯的问题引发了我的一些思绪,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市场的有效运行靠什么?是不是仅仅靠经济制度的建设就可以杜绝一切不该发生的无序和混乱?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契约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根本保障。然而,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诚信度普遍偏低,这一被普遍认同的商业社会的基本原则却屡遭践踏。由于市场交易主体的失信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妨碍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的竞争,影响了企业健康、快速和长远发展。加强诚信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诚信对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规则的运行的基础。在诚信的环境下,企业可以提高交易活动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加快的反应速度,增强的应变能力,扩大社会的认知度,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实现健康、快速和长远发展。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客观要求。以诚立信是维系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行为准则,市场主体在交易活动中只有讲诚信才可能获得牢固的合作伙伴,才可能有品牌形象的树立,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诚信是市场主体走向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通行证,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规则。诚信是规范企业行为的最高准则。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靠诚信生存和发展,诚信是企业的生命,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助于企业交易的实现,保证竞争的有序进行,促进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诚信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占有基础地位。诚信经营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信息来源的正确性,正确决策,增强企业应变能力,保证企业取得稳定收益。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社会认同和消费者的认可,高信誉会为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诚信品牌是一种极大的无形资产。诚信既是财富、财源和财力。诚信可以保障减少交易成本和管理费用。诚信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中间环节和交易成本,节省时间成本,减少了企业管理费用,提高反应速度和灵敏度。诚信缺失的经济学商业伦理根源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企业诚信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暴露出来,存在着诸如我国的诚信制度体系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诚信观念薄弱和缺乏内部诚信制度,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合同欺诈、恶意逃避债务的“三角债”问题严重等等,这一切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快速成长。从经济学“经济人”的角度分析,“经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经济利益,而诚信是获得这些的手段之

一。如果市场主体是诚实和守信用的,就会给他带来好处,使他很容易地找到交易伙伴,低成本地进行交易,最终获取利润,诚信是利益之源。现实中,市场主体是否坚守诚信取决于守信的机会成本与失信的机会成本的比较,体现出相互交易对象之间一个囚犯困境式的博弈:如果双方都信守承诺、诚实交易,对双方来说会形成双赢;如果一方守诺而另一方背信,背信一方就能得到比双方都守信还要高得多的收益,而守信者一定损失惨重,所以无论对方守信与否,背信都是最佳选择,最终交易就无法开展,双方的机成本都非常大。在市场主体的交易中,不同情况决定了其机会成本的大小,也决定了其是否诚信:首先,交易是一次性的,不诚信的机会成本要小得多,而获利更多,诚信缺失的概率就非常大;无限连续交易博弈,每次交易的均衡都表现为双方都遵守规则、坚守诚信,因而是最优结局。其次,和不同的人交易,每个人都只交易有限次数,但在时间上错开,交易对象间拥有共同的信息,结果双方也都会选择守信。第三,和不同的人交易有限次数,也在时间上错开,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对称,失信的机率将会增大。

诚信制度体系、机制和法制建设亟需建立和完善。目前,我国诚信制度体系和机制尚欠完备,信用制度法制建设立法滞后, 对失信行为的约束惩治机制不健全,对失信行为的监管存在制度漏洞,惩治不够严厉,其后果势必加重了企业诚信的缺失。信息获取的不对称。在交易活动中,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信息的不对称就为信息优势一方以失信的方式攫取最大利益提供了滋生诚信缺失的温床。交易行为的短期性。如果交易行为是偶然的、短期的,则交易方就极易失信;如果是重复的、长期的交易博弈,由于需要保持长期的交易关系,一般不会轻易发生失信行为。诚信缺失的收益与成本比率的失衡。因为法律和制度的不健全会导致失信低成本所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维持诚信的高成本所付出的代价,失信行为屡禁不绝。社会范围的失信报复行为的蔓延。经济社会不能通过法律和制度来及时、有效地解决诚信缺失的问题,失信就会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蔓延开来,形成巨大的社会惯性。

诚信构建的理性思考

市场经济的主体虽然是利己的经济人,却不能是损人利己的经济人。从现代经济学博弈论的经典博弈“囚徒的困境”可以看出,在深入进行诚信道德教育的同时,只有建立和完善以强制性诚信制度体系、机制为主的诚信制度和法制建设加大惩戒力度,在制度设计中加大不诚信的机会成本,建立全国性信息共享的企业诚信体系,建立在社会信誉基础上的经济运行才能实现经济的最优均衡,使得交易主体实现自身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建立和完善以强制性诚信制度体系、机制为主的诚信制度和法制建设,加大惩戒力度。通过法律规章和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着力推进诚信法制建设,形成全国性的具有制度约束力的统一的诚信体系,规范交易行为,加大失信惩戒,并能以此警示他人,又可以避免由于报复行为产生的失信蔓延效应,同时还可以有效地保障诚信者的利益,弘扬诚信行为。加重不诚信的机会成本。诚信制度建设的核心就是加大不诚信的机会成本。必须针对“经济人”的自利目的,大大增加其不诚信的成本,使惩罚的力度足以抵消不诚信行为带来的额外收益,使人们不会有激励去背离规则的约束。增强信息披露和传播,极力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条件。通过诚信体系建设构建良好的诚信信息共享机制,从而有效地减轻或消除信息不对称,交易变成无限连续的博弈。要大力建设全国性的企业信用体系,进而形成减少失信行为的技术条件和制度基础。深入宣传教育,使诚信成为深入人心的道德观念。要让市场主体懂得讲诚信既有利于社会利益,也进而有利于自身利益,从而使得讲诚信成为经济主体的自觉行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形成诚信的社会环境。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诚信道德宣教,弘扬诚信理念。

会计诚信与企业财务伦理塑造 篇6

一、会计诚信丧失的原因分析

“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遵循准则, 不做假账”对会计诚信作了最好的诠释, 那么, 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会计人员丧失了诚信呢?

1. 会计诚信丧失的外部原因

(1) 社会道德秩序失衡。任何经济活动和经济模式里面, 总是渗透着某种道德文化观念。市场经济也不例外:一方面, 市场经济的生动活跃使人们思想更解放, 视野更开阔, 个人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 商品交换法则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 在逐利原则的驱动下, 人们忽视了对道德的修养, 助长了权钱交易、腐化堕落等行为, 既侵蚀了会计领地, 又恶化了会计环境, 使“真账假做, 假账真做”的现象愈演愈烈, 导致会计诚信面临危机。

(2) 失信成本低且处罚不力。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是直接的利益驱动。在利益驱使下, 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 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迎合企业负责人、投资人的信任, 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 正因为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 不造假的机会成本过于高昂, 才会使上市公司对会计造假趋之若鹜。

2. 会计诚信丧失的内部原因

(1) 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会计、统计和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做出较为合理的规定, 能在很大程度上防范错误和舞弊, 提高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产品产量与工时等信息资料的可靠性。因此,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确保各种信息的记录、归集和汇总等过程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 并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 从而保证各种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2)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会计信息制造者一般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 控制着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 拥有企业内部各种信息, 而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 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信息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 这就使得会计信息制造者有可能为着自己的动机和欲望进行逆向选择,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3) 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会计是一门貌似精确但并不精确的科学, 尽管有时会计人员为一分钱差错折腾半天, 但由于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的选择余地较大, 而不同的选择又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这就为会计造假提供了条件。

二、塑造财务伦理的必要性

财务是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伦理是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遵循的各种道德准则和规范, 而财务伦理则是财务活动的伦理性质和伦理特征的表现, 即财务活动目标、手段、结果的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参照和度量, 是财务活动过程中人与人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属性和伦理关系的特质。伦理观念在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完全缘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伦理作为管理的一种新趋势, 对于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财务管理学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承担着提供和监督企业投融资的重要任务, 其伦理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决策, 乃至资本市场的正常动作, 因此, 企业财务管理必然面临着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1. 融资伦理

企业为获得所需资金而选择的融资方式和融资行为的伦理准则, 具体表现为融通资金的合理性与规范性。一方面, 企业在融通资金时要遵循合理的规则, 在追逐资金成本最小化的同时, 要审视其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另一方面, 要维护资金供给者的利益, 遵循一个遵德按时支付本金和利息的伦理律令, 合理分配投资收益。

2. 投资伦理

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并付诸实施时, 应考虑企业经济和社会双重价值目标, 追求利己与利他的完美和谐。一方面, 一般认为效率是投入与产出之比, 但从财务伦理的角度看, 效率是企业目的性价值的实现, 即只有有利于企业经济和社会双重价值目标实现的行为才是有效率的, 因此, 最佳的投资不仅要求在经济学意义上是最优的, 同时在社会声誉方面也是最优的;另一方面, 由于决策实际上就是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动态平衡过程, 因此, 从投资伦理角度来讲, 人们感兴趣的是企业如何赚钱, 而不是只仅仅考虑赚了多少钱。

3. 分配伦理

企业对利润与收益的分配, 要遵循正义与公平的伦理原则, 兼顾分配的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 体现财务效率性目标与财务公平性目标的有机统一, 不能让企业财务分配过程偏离了财务伦理的轨道。

三、基于会计诚信角度下的企业财务伦理塑造

诚信是企业的灵魂, 有了它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诚信更是一种习惯, 一种特质, 一种商业伦理, 一种生存准则。由于诚信在会计行业中表现为企业法人、会计师事务所、中介机构、证券分析师和会计人员等所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之一, 这些行为规定不单纯是一种技术标准, 也不单纯是一种技术方法的运用问题, 而是将其与企业和会计人员的职业诚信和道德标准联系起来的一个重大社会行为规范和信用品德问题, 因此, 从会计诚信的角度塑造企业财务伦理的途径有两个方面:制度建设和道德文化建设。

1. 完善公司信息披露机制

(1) 增加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非财务信息是指不一定与公司财务状况相关, 但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目前, 中国证监委在这些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 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项工作对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性, 因为对投资者而言, 披露非财务信息弥补了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 有助于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于上市公司本身而言, 披露非财务信息有助于改进企业经营管理, 提高生产效率, 更加重要的是做到准确坦诚的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 既能增强企业自身的信任度, 又能提高企业在投资者、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度, 对提升企业整体形象, 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都将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2) 增加披露表外信息内容。表外信息是指上市公司为了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报表内容, 了解企业一系列有助于经济决策但是又不能在基本财务报表中反映的重要信息。表外信息既可丰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含量, 又能提高相关会计信息的质量, 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上市公司建设财务伦理, 进行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建立能够提供比较完善的预测性会计信息系统。预测性会计信息是表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经营业绩的财务信息, 它的披露能够使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 从而做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策, 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中国证监委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文件, 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和年度报告中财务预测信息披露内容, 但是仍然不能够解决上市公司利用规则、规避规则的技术性隐蔽信息披露。因此, 如何将这种强制性披露转变为一种自愿性披露, 这就需要企业财务伦理发挥作用。除此以外, 我们还可以建设人事信用制度, 设置执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诚信档案, 把诚信档案与行业的监管和资格管理结合起来, 将诚信档案记录作为业务考核与资格管理的重要依据。

2. 加大舆论监督力度

实施以德治国, 倡导诚实守信, 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主要道德标准之一。因此, 建立企业高管人员诚信档案, 适时向社会公布其诚信记录, 对严重违规的实施市场禁入, 造成损害的承担赔偿责任, 提高高管人员诚信意识, 加大其诚信责任, 以加强高管人员的行为规范。

同时, 由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们应提倡会计职业判断, 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和监督, 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广泛的社会舆论宣传, 在更大的社会人际氛围内激发会计人员的羞耻感和道德责任感, 从而自觉地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总之, 财务伦理是社会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除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有关, 还涉及法律、社会责任, 以及社会道德环境等问题。因此, 财务伦理的前提必须是, 企业追求利润不能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在此基础上, 企业的利益才能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统一起来。然而, 由于传统财务管理不完备导致了资本市场财务伦理失范, 一些上市公司会计诚信缺失, 模糊其对利益相关者的透明度, 因此, 为企业提供建设财务伦理的动力, 在新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下, 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文化环境将是我们为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摘要:财务伦理是社会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一些上市公司会计诚信的缺失, 模糊其对利益相关者的透明度, 使得企业的利益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没能协调统一, 因此, 为企业提供建设财务伦理的动力, 在新的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 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文化环境将是我们为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会计诚信,财务伦理,塑造

参考文献

[1]王素莲, 柯大钢.关于财务伦理范式的探讨[J].财政研究, 2006, (5) :11-13.

[2]王擎.我国资本市场的财务伦理缺失分析[J].财经科学, 2006, (8) :36-42.

[3]王书贞.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财经伦理支持[J].江苏商论, 2005, (9) :159-160.

[4]潘娅斐.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伦理思考[J].商业研究, 2005, (17) :66-70.

从经济伦理角度来看会计诚信问题 篇7

自古以来, 人们将“诚实不欺, 恪守信用”视为道德的最高境界, 也将其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 甚至将诚实作为安邦治国, 修身养性的根本。孔子云:“人而无信, 未知其可也。”可见, 诚信乃立身处世之本。中国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伦先生认为, “立信, 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 也就没有会计。”他终身倡导:“信以立志, 信以守身, 信以处身, 信以待人”, 并将其作为立信会计学校的校训。会计诚信就是会计人员应该诚实守信, 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会计诚信问题不仅是会计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伦理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倡导会计诚信有利于经济伦理基本问题的解决。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历来就是经济伦理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某种意义而言,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 道德在市场经济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如果会计失信, 即会计人员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或者会计造假, 造成信息不对称, 这些会计非诚信问题都有可能使他们降低成本, 获得利益, 而这些利益都是在失去道德监督条件下的虚假利益, 它会导致会计人员诚信品德的丧失, 最终使企业丧失社会信誉。因此, 要解决利益和道德关系这道难题, 就要弘扬会计诚信。会计诚信为经济伦理基本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这条新途径的实质就是利益必须是指人们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而不是眼前利益和暂时利益;人们道德水平反过来又会促使人们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获取。

其次, 倡导会计诚信有利于集体主义道德的弘扬。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不仅强调物质利益、追求功利价值, 而且强调个人利益的实现。在集体主义看来, 它所强调的功利价值本身就蕴涵着精神价值, 精神价值的实现以功利价值的实现为前提和保证, 集体主义道德强调的是功利和超功利的统一。倡导会计诚信有利于功利价值的实现, 它既是个人利益实现的保证, 又能使集体利益的实现得到保证。一个企业的诚信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这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而会计诚信又是这个企业在市场中争取到有利竞争地位的砝码。就小范围说, 会计诚信为会计人员的利益实现赢得了入场券;就大范围说, 会计诚信为这个企业赢得了有利的市场竞争筹码, 这就是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弘扬。

二、会计失信的现状及经济伦理原因

近年来会计面临“诚信危机”, 表现为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假账盛行。继安然公司财务丑闻在2001年被曝光后, 2002年以来, 美国的世界通信公司、施乐公司等大公司的一系列会计丑闻被频频揭露。我国会计造假事件也屡禁不止。从财政部向社会公布的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与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情况看, 随着近年来监管力度的加大,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总体上有所提高, 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仍然存在, 个别企业甚至存在严重的会计造假行为。

此次检查的重点是中央企业集团、房地产开发企业及部分会计师事务所, 共检查了94户企业和60家会计师事务所。检查发现, 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财务管理混乱, 内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 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 导致报表虚盈实亏,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上海医药 (集团) 有限公司2004年以空头支票冲减应收账款, 虚增利润8782万元, 其下属子公司2003年通过虚构业务、虚开发票等方式, 虚增收入1.77亿元。上海华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源长富药业 (集团) 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公司2004年通过虚构交易, 虚增巨额无形资产, 并用不实债权置换上述虚假资产, 以避免计提坏账准备而发生亏损。

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中小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薄弱, 存在审计程序不到位, 甚至故意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情况。甘肃合盛会计师事务所未到被审计单位现场取证, 在未实施必要审计程序的情况下, 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青海华翼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混乱, 伪造注册会计师的签名、盖章, 违规出具审计报告。山西世纪会计师事务所未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对企业账表严重不符等问题未予以关注, 出具了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具有证券资格的事务所在执业中也暴露出审计程序不到位、专业判断失误等问题, 如湖南开元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在不同下属公司之间随意划转营业费用1.15亿元、违规通过个人账户存取货款1.91亿元和备用金2.89亿元等问题未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披露。

会计造假之风愈演愈烈, 它已经动摇了会计诚信的基础。造成会计失信的经济伦理原因主要有:

首先, 会计失信的伦理前提是会计信息制造者因为害怕承担道德风险, 他们就会违反诚信原则,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来规避道德风险。在利益的驱使下, 会计信息制造者 (厂商) 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会计信息使用者 (投资人) 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他们所得到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首先由于会计信息制造者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 会计信息制造者对会计信息的获取时间、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优势。结果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能出现“道德风险”或进行逆向选择, 违反诚信原则,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其次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使我国的会计陷入“囚徒困境”。在不同的会计个体之间, 存在三种选择:一个会计主体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则该会计主体可能获得好处;两个会计主体都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则可能都受到严厉的处罚;两个会计主体都选择提供真实会计信息, 则什么益处都没有。由于信息不对称, 结果都选择了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同样在会计人员中也存在三种选择:一个会计人员执行领导授意做假账, 另一个不执行领导授意, 则执行领导意图的会计人员可能得好处;两个都拒绝领导授意, 则可能面临一起受到不公正待遇;两个都执行领导授意, 共同做假账, 大家都得到好处。结果会计人员在现实生活中更多表现为一起执行领导授意而做假账。

其次, 会计失信的伦理动力是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超过成本。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实现, 要靠资本、靠科技、靠人才, 还必须要有一种现代的经济价值观、伦理观的引导和支撑。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也不存在“二律背反”。相反, 二者之间是相容的, 这种相容的基点就是“义利”统一的基本原则。“义利”统一, 经济和道德才能共同进步和发展。然而, 在现实的经济实践中, 如果非诚信行为得到的收益超过其付出的成本, 许多经济人包括会计人员在内, 就会违背经济伦理的“义利”统一原则而见利忘义。我国市场经济初步确立的阶段, 市场发育不是很完善,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尚不健全, 这就给不诚实的人有空子可钻。非诚信行为收益高而成本低、风险小, 在这样的情况下, 又有多少人会自觉地恪守诚信原则呢?在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超过成本时, 非诚信行为就会增加。反过来, 他们以为非诚信行为是道德行为, 又会使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降低。而整个社会诚信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会计诚信水平的下降。

三、会计诚信的经济伦理对策

首先,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无信行为主要源于行为者自私的谋划和自利的打算。他们以无信为手段, 省去守信所需付出的成本, 但是, 由于他的信用为零, 他的长久交易成本就会无限上升。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 贵在会计从业人员心诚自律。作为一种道德规范, 诚信所强调的是持久性和主动性。会计人员的诚信行为经过了考验, 就会有更多的人了解他, 敬重他, 他的事业将会因良好的信誉而发达起来。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也能影响他们的会计业务发展。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能够为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提高做出贡献。因为会计人员的行为具有很大的辐射功能, 他们诚信与否会牵涉经济、社会等很多部门的诚信水平。一个真正睿智明达的会计人员是不会计较蝇头小利而丢掉会计事业之本的。

其次, 实施社会全体人员的诚信工程。会计失信行为不仅仅是会计人员单方面的事情,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可以把它归结为地方保护主义和法律制裁的软弱, 但就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来说, 他们对此在道德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会计失信行为反映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和信誉机制尚未有效地建立起来, “讲信用、重合同、诚实守信”的观念还没有成为大多数人正常的行为准则。具体来说, 实施社会全体人员的诚信工程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着力打造政府诚信。各级政府应该杜绝“官出数字, 数字出官”的不正之风, 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为社会和企业的服务功能上, 建立信用政府, 减少地方保护, 提高政府的信用度。其次是努力建设法律诚信。法律是维护市场运行的重要力量, 要从法律上完善诚信工程建设。不用法律作道德的后盾, 道德则有可能陷入空洞说教的局面。因此, 对会计造假者必须加大法律惩罚力度与会计造假成本, 建立民事赔偿制度。最后是自觉建立个人诚信。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为全社会诚信工程的完善和建立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会计从业人员也不例外。

最后, 推行会计人员的诚信保险制度。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做法, 对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要求其在保险公司投保诚信。会计人员一旦造假, 就要承担诚信风险, 这笔对投资人的保险赔偿由保险公司负责, 因此, 保险公司就要对投保公司及其人员的信用进行监管, 以保证保险公司的利益不受损害。把投资人、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三方面的利益, 用保险制度联系起来, 要想三方面利益都得到保证, 只有大家都讲诚信。如此, 则会计诚信就又增加了保险系数。当然, 这里所说的诚信保险不能完全等同于金融保险, 它是以诚信为基础的道德保险。离开了诚信这个道德基础, 会计人员的失信行为即使受到了法律的、经济的惩罚也不能最终解决他们的品德问题, 所以, 诚信保险更多的是强调会计人员的道德因素。道德保险是会计诚信保险的核心。会计诚信保险制度的根本是如何完善道德保险制度, 现在有些地方出现的道德银行的做法可以为会计诚信保险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摘要:会计诚信问题不仅是一个会计学研究课题, 也是一个经济伦理学研究课题, 从经济伦理的角度, 研究会计失信的原因, 探讨提高会计诚信的对策, 其意义在于, 它既为会计诚信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又有利于集体主义道路的弘扬, 还能促进和谐伦理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会计诚信,会计失信,经济伦理

参考文献

[1]李承宗.略论邓小平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蒋巧林.重塑诚信会计[EB/OL].http//:www.lunw.com, 2006-02-20

[3]罗能生.义利的均衡—现代经济伦理研究[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

儒家个人诚信伦理的价值纬度探究 篇8

关键词:个人诚信,诚信伦理,社会关系

伦理学的任务在于分析、评价和发展道德规范的标准和要求, 以处理和应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道德问题, 从而能够进行个体行为的标准与规范。而伦理作为特殊的社会现象具体体现为伦理价值、伦理规范和伦理秩序三个层面。在这三个层面中, 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伦理规范, 伦理规范是伦理价值的依附载体;同时也是现实伦理秩序形成的必然逻辑结果。20世纪后半期发生在中国的社会制度变迁深深影响到个人在思想文化层面的伦理观念与价值思维, 作为伦理道德的重要范畴———诚信思想在社会运行中的价值地位日益凸显, 因为诚信作为立人之本、交往之道、执政之基有其先决性的伦理价值道德品性。正如皮彻姆所说:“在道德生活中, 人们考虑最多的, 常常不是不断地固守原则或规条, 而是更倾向于可信的品性, 善良的道德感, 和依据真实的感情行事”。[1]然而, 产生、发展绵延两千多年, 世代相承的文化积淀———儒家诚信伦理所大力倡导的“以诚为本”、“不诚无物”、“无信不立”等伦理观念与道德准则对现代社会有特有的价值和作用。儒家诚信伦理诞生于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诚信缺失的春秋局势动荡时期, 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各方面的影响, 对个人的道德标准和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认为, 道德修养需经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即后人简称的“八条目”。儒家着重从规范个人诚信为切入点以求达到整个国家的诚信有序。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成中英曾指出:“中国儒家伦理道德坚持高度的目标原则, 讲理想;坚持高度的责任制原则, 讲德性;坚持公利原则, 不讲私利;坚持权利原则, 注重自我修养。这对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有很重要作用的。”[2]

汉代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载:“信, 诚也, 从人从言会意;诚, 信也, 从言成声”。[3]按其对诚与信的诠解, 两者意义相通是可以互释的。现代《辞海》对“诚信”的解释是:“遵守诺言, 实践成约”。正如张载所言:“诚如信, 无私故威”《张载集·正蒙·天道》, 所以此文对于“诚”与“信”的解释按其相通之意。儒家个人诚信伦理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始终贯穿于儒家仁、恕、信、义、诚等伦理规范中, 旨在规范个体行为, 培养个人健康的交往心态, 通过内化儒家诚信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以诚信为尺度建立个人与他人的良性互动和人际信任, 以此为契机最终达到以儒家个人诚信伦理规范为支撑, 促进经济秩序的良性发展, 稳定社会秩序, 维系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序关系之目的, 促进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和谐、有序和统一。对儒家个人诚信伦理的价值纬度探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概述。

一、以“仁爱”精神为依托, 塑造个人诚信品格

仁即为协调人与人的交往关系, 其实质是由人推于己及于物, 仁者爱人, “仁爱”精神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石支撑着整个儒学思想体系。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可见信是成就仁者的主要因素, 个人的诚信品格在其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 并且个人只有做到诚实守信才能取信于他人。《论语·述而》中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把信作为仁教的中心之一。

作为一个伦理范畴, 诚信是“内诚于心”和“外信于人”的统一, 《礼记·大学》谓:“诚于中, 而形于外”。孔子认为:“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特别强调诚信在人与人交往中的重要性, 輗乃辕端横木, 缚轭以驾牛者, 軏乃辕端上曲, 均衡以驾马者, 用车子的行走离不开輗和軏来比喻做人不能不讲诚信, 诚信乃是立人之本。且孟子也主张:“可欲之谓善, 有诸己之为信。” (《孟子·尽天下》) 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 诚信才是完美人格的道德体现。“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不诚, 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 意涵诚实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和做人的基本准则。《中庸》第二十六章载:“至诚无息。不息则久, 久则徵, 徵则悠远, 悠远则博厚, 博厚则高明。博厚, 所以载物也。高明, 所以覆物也。悠久, 所以成物也。”诚信还属日新月异的修养过程, 到了至诚的境界后, 仍需要不断地反思求诸己, 直至德合天地, 达到无为而诚, 久而不息, 与天之契, 则覆万物, 与地之契, 则载万物, 实现人与天地的高度统一,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的天然本性, 最终达到天地化育的境界。在此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所以个人在具备了“诚”的品格之后, 反诚意识也至关重要, “万物皆备于我, 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孟子·尽心章句》)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更进一步指出, “诚者, 圣人之本。”“诚, 五常之本, 百行之源也。”[4]充分肯定了“诚”对于塑造个人品格及为人处事的关键作用, 个人只有长期坚持以诚信处世, 具有诚信品格才会赢得人们的普遍信赖和尊重, 以此为行为准则建立个人和他人的信任交际。

二、以诚信为尺度协调个人与他人的交往关系, 建立良性互动

在个人诚信品格逐步确立的同时, 还应以诚信为尺度协调好个人与他人的交往关系, 所谓“信人者, 人恒信之”是人际交往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准则。尽管诚信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于个体严格的伦理道义追求和行为规范, 但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 总要与他人交往才能获得生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5]这种合作交往更多地是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 体现为以诚信为伦理准则的双向互动合作。儒家个人诚信伦理特别重视个人与他人的这种诚信交往, “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且孟子将人际关系划分为五种, 即“五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孔子的学生曾参 (著名的七十二贤之一) 就特别重视对“信”的追求和反省, 他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言而有信, 诚信交往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桥梁和准绳, 也是做君子的基本要求。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兑现且知耻否则就会失信于人, 应努力做到言必信, 行必果,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应始终保持言语行为的一致性, “始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所以为仁者要想得到他人的信任支持一定要出言慎重不能出尔反尔, 做到身体力行和实践认可而不仅仅是言语承诺, 这也正是体现了仁的修养和道德水准。“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里仁》) 而那些花言巧语、面目虚伪、表里不一的人是可耻的, “巧言令色, 足恭, 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 这种人是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和信任的。故孔子云:“狂而不直, 侗而不愿, 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论语·泰伯》) 因此, 在个人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做到诚实守信是维系双方良性互动的基本法则。随着现代社会的整体推进和不断演化, 个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也随之复杂多变, 为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健康交往, 个人在做到自身信守承诺的同时, 还要学会鉴别他人的行为是否真实可靠, 值得信任和交往, 只有对诚实可信之人做到身体力行和言行一致才能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而对待真正的朋友知己应做到真诚友善的交流, 正确面对利益冲突, 以和为贵, 和谐相处, 坚持一切言行都必须信于义理, 也就是所谓的“信义”。即孟子说的, “大人者, 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 , 在此是对人际信任关系的高度升华和概括, 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道义追求和境界向往。

三、以个人诚信伦理规范为支撑, 维系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序

个人诚信伦理的规范和个人诚信品格的形成以及以诚信为尺度建立个人与他人交往的良性互动归根到底是为维系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服务的, 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个人诚信力量的支撑。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关系复杂而繁多, 个人与社会的交往更需靠个人诚信伦理来维系。著名的思想家洛克 (Locke) 、霍布斯 (Hobbes) 等认为, 诚信是政府与社会秩序的主要原则基础, 是民主的前提条件, 而齐美尔、韦伯 (Weber) 等社会学家则认为, 诚信是社会组织的粘合剂, 是一个社会凝聚力的基础。我国学者焦国成认为“诚信是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基础”, 而“诚信的缺失将是一种社会灾难”。[6]

关于社会生活领域的诚信关系维系, 在加强公民个人诚信伦理规范的同时, 管理阶层的诚信建设更为关键。“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民, 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执政者讲信用且诚实对待每一件事情, 给人民以信心, 节省开支爱护子民, 以此来赢得民心, 此乃治国之道也。若“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 行矣。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 虽州里, 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 管理阶层若不以诚相待, 得不到公民的信任, 公民同样不会诚实对待他们, “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 为政者只有好善于信才能得到民众的真心实情, 因此为维系君民的融洽关系, 做到彼此信任是最基本的交往要求。“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 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 则以为谤己也。” (《论语·子张篇》) 因此王滹南认为“民信之者, 为民所信也。民无信者, 不为民所信也。”[7]孔子对此的理解则为,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孔子提出“民无信不立”的执政之道和治国之本作为执政者的治国理念是亘古不变的政治法则。

以上主要阐述了儒家个人诚信伦理在为政与治国方面的重要性, 而除此之外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秩序的维持同样需要个人诚信伦理的支撑。美国学者费兰西斯·福山认为, “信任是社会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8]因为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个人伦理道德的内化, 也需要经济条件的支持, 社会和谐的核心支柱是社会关系的和谐有序。“近现代市场社会, 诚信以契约为基本特征。在这样的社会, 商品交换的诚信只能依靠契约与合同, 并在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下得以展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诚信规范从潜意识形态发展为显意识形态, 并且日趋明朗和具体, 成为调节社会关系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准则”。[9]并且在中国古代“儒商”以诚实守信作为经商之道已在历代传为佳话, 而今天受西方市场经济模式和价值思维形式影响的中国商人同样需要“儒商”的诚信品质来维护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而在现实经济状况下,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个人私利观念的支配, 一些商人由于利益熏心而变得急功近利, 惟利是图, 不信任国家的经济政策甚至想方设法从政策疏漏中“获利”, 变成经济发展的附属品和牺牲品, 彻底失去了做人最起码的伦理道德底线。假冒伪劣产品遍布海内外致使企业最终趋向萎缩和破产, 严重浪费国家资源和损坏国家信誉, 受诚信缺失的影响, 社会发展本身所需要的健康稳定的经济秩序被打乱, 变得混乱而无序。日本现代法学家川岛武宜曾深刻指出:“市民社会的经济是以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为媒介的经济。在此交换契约和买卖契约成为整个经济的基础, ‘信守承诺’成了整个经济秩序得以维持的最根本的规范”。[10]因此为促进整个经济秩序的良性发展, 降低经济生活的负面影响和成本代价, 以儒家个人诚信伦理为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提高个人修养层次规范个体行为, 建立高度和谐的人际信任和社会认同是现实社会的必然选择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Rosalind Hursthouse On Virtue Ethics, Oxford, 1999:1

[2] .许启贤.怎样看待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J].教学与研究, 1994, 3

[3]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52

[4] .周敦颐.通书·诚上[A].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 1986:482

[5]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9, 第1卷

[6] .焦国成.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2, 5

[7] .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90:839

[8] .弗兰西斯·福山.信任[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

[9] .王泽应.论诚信[N].光明日报, 2004-11-23 (第B1版)

诚信伦理 篇9

一、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关系架构

商业伦理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在商业活动中最直接、最一般的表现形式。是指任何商业组织、生产机构或者个人以合法手段从事盈利时所需要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它是道德价值与效率价值的统一, 是社会道德与服务精神的统一, 也是法治与道德的责任的统一。传统伦理道德中的诚、信、义、智等理念构成了商业伦理的主体。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诚信是其核心的内容, 体现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之中。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内涵与主体相同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内涵与主体是相同的, 首先, 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的集合原理来进行分析, 假如把商业伦理设定为一个“集合”, 把企业诚信文化设定为另一个“集合”, 那么“诚信”就是这两个“集合”的“交集”。换句话说, 诚信就是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相同的内涵与主体。商业伦理的主体是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中的诚、信、义、智等思想, “以诚为本, 以信立足”这是商业伦理的核心主体, 更是商业伦理的精髓、要义。而对于企业诚信文化来讲, 诚信无疑是企业诚信文化的核心内容, “以诚为本, 以信立足”讲诚信、树立企业诚信的信誉、形象, 就是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的核心。

2.功能与目标相同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其功能是相同的。二者都为企业服务。无论是从其激励功能、引导功能、辐射功能上讲;还是从其凝聚功能、约束功能上讲, 二者的功能是基本相同的, 共同对企业发挥着作用。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也有着相同的目标, 那就是塑造企业的诚信形象、约束企业的各种商业行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遵守社会道德基本准则, 促进企业健康、良性的发展。

3.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首先, 从商业伦理的角度上讲, 商业伦理是一个大的整体, 而企业诚信文化是商业伦理的一部分。商业伦理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在商业活动中最直接、最一般的表现形式, 是任何商业组织、生产机构或者个人以合法手段从事盈利时所需要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而企业作为商业活动中的一个商业组织或者说是生产机构, 其内部塑造出的诚信文化成为了商业伦理的一部分。

其次, 如果从企业诚信文化的角度上来讲, 企业诚信文化无疑是商业伦理在企业这个商业组织或者说是生产机构里的内化表现形式。商业伦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的商业活动来讲的, 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其遵守商业伦理道德的最主要表现就是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与遵循。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总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在整个商业活动中, 对商业伦理道德准则的认同与遵循, 将会客观上促进企业“守诚讲信”, 从而推动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反过来, 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 主观上推动着整个社会商业伦理道德的认同与遵守, 如果企业都能够重视诚信文化的塑造, 企业管理者能够积极的引导企业成员“守诚讲信”, 推动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那么整个社会必然将会形成遵守商业伦理道德的氛围。

二、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重要性

2001年中国经历了漫长的“谈判”终于加入WTO, 时任世贸组织美国认证协会主席的米罗·葛洛说:“中国入世后, 世界各国人们对于中国的印象, 首先就是其企业生产的产品的质量, 其次就是中国政府的诚信, 尔后是一个良好的法律保障体系, 综合起来的诚信就是我们做出判断的依据。”加入WTO后, 世界500强这等优秀的企业将会无情的冲击我国的国内市场, 企业间的竞争将会愈加的激烈, 如果再不重视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 我们的企业何谈向前发展, 走出国门。可见, 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无论是对于当前的中国政府来说, 还是对于所有中国的企业来说, 都是关乎生死的大事。那么, 对于企业来说,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到底起到何种作用?

1. 企业有效管理与长远发展的保证

无论是惠普的“以诚心换忠心”, 还是海尔的“真诚到永远”, 都充分的说明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健康的发展, 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塑造企业诚信文化。企业的内部制度和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人, 是企业的员工, 而人既是制度的制订者, 也是执行者, 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念、精神状态、情趣意志以及由这些因素所表达出来的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智慧、企业凝聚力, 是制度无法约束的, 只能用诚信文化这种无形的、非正式的力量去影响和规范员工, 使其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约束和行为控制, 这将有利于提高内部制度的执行效率, 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2.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然要求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普拉哈德和加里·哈默在其《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文章中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或者能力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为外显能力层。第二层为制度能力层和创新能力层。第三层为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层。这三个层面的核心竞争力构成了一个核心竞争力体系。企业诚信文化属于第三层, 它参透于企业智力、企业产品、企业文化等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个环节或领域, 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不竭的动力, 因此, 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3. 市场竞争制胜的法宝

“治业之道首在于诚”。真正赢得顾客和市场, 靠的不是动辄几千上亿的广告宣传, 而是通过自身企业诚信文化塑造建立起来的企业形象, 这就是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市场辐射作用。顾客的青睐和好感, 最终会转化为自觉的购买行为并且伴随着对企业产品的免费宣传, “金杯、银杯, 不如消费者的口碑”顾客的宣传往往会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 这必然会吸引更多的顾客。因此, 无论是企业的高层领导还是最基层的员工都必须充分的认识到, 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是企业赢得市场赢、得顾客的法宝, “明天的市场靠的是今日的诚实守信”。

4. 塑造员工的良师

首先, 是约束作用。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 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念、精神状态以及由这些因素所表达出来的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凝聚力仅仅依靠企业的规章、制度这类所谓的“硬性”约束是无法达到目的, 必须要企业诚信文化这类“软性”的约束加以辅助。其次, 是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企业诚信文化所倡导的“以诚立本, 以信立足”“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等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 会转化为员工强烈的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 激励员工用高昂的热情和无穷的创造力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优秀的企业诚信文化会在企业内部行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能够把全体员工团结起来, 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 产生“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应”。

“人无信不立, 政无信不威, 商无信不富”。企业诚信关于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然而, 在当前, 尽管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到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但是真正能够做到诚信的企业却不多。中国企业的商业伦理和诚信缺失现状不容乐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每年要为不诚信付出5855亿元的代价, 其中逃废债务造成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 合同欺诈造成直接损失约55亿元, 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 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目前, 我国企业诚信文化缺失在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员工诚信的缺失;员工对企业诚信的缺失;企业对顾客诚信的缺失;对竞争者诚信的缺失;对政府诚信的缺失;对社会诚信的缺失。

导致企业诚信文化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是企业逐利性的价值观, 这是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内在原因。其次, 是市场制度和产权机制的不完善。第三是企业信用法制的不健全。那么, 我们该如何基于我们不同的国情来塑造适合我们的企业诚信文化呢?

三、我国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

1. 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外部力量推动

对于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 归结起来, 要有两种力量的推动, 一种是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 这是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保障, 包括政府的约束、管理、引导;社会公众的监督;媒体的监督以及行业组织或者社会诚信中介组织的监督, 另一种力量来自企业内部, 这是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关键, 包括企业的制度约束;企业领导者从上向下层的监督;企业员工从下向上的监督和员工自我的监督。

(1) 政府的约束与监管。首先, 要加强诚信教育。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 必然要求在整个社会进行舆论宣传、教育, 让“诚信”理念深入人心。其次, 加快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 针对互联网上新的交易的特点, 制定出可以约束网络经济的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 弥补这一方面法律法规的缺失。第二, 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维护信用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法律法规, 要尽快制定《企业信用法》、《消费信用保护法》、《征信管理条例》、《信用披露条例》等专门的信用法律法规既使守信的企业得到可靠的保护, 也让失信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第三, 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 政府应该发挥其带头的作用, 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 负责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协调, 并建立个人与企业的征信系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尽快推行个人信用实码制, 逐步扩展个人的基本账户, 实现社会保障的个人基本账户与税收账户、收入账户、银行账户等并轨, 实行个人信用资料联网。充分利用工商、银行、财政、审计、质检、司法部门的现有资料和已有的系统, 制定强制性的数据收集政策, 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建立技术先进、可靠性强、权威性高、覆盖面广、相对完善的企业和个人公共信息数据库。第四, 建立健全企业诚信评价机制、信用信息管理平台。政府必须要积极的推动企业诚信评价机制和信用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要依托现行的企业代码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建立起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档案, 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和监督, 利用诚信档案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价, 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管理平台, 及时的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反馈到信用信息管理平台上。第五, 加强政府的约束和监管, 允许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必须强化政府在信用上的管理作用, 建立正常信用机制。与此同时, 政府要允许社会信用中介组织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信用中介组织的存在和发展, 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益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

(2) 媒体和公众监督。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传媒和公众的监督对于企业诚信文化塑造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大众传媒和公众要通过树立先进典型, 积极的予以宣传。同时, 也要抓住一些反面的教材, 让丑陋的行径无处躲藏。对于重诚守信的企业, 要给予褒扬, 我们可以设立相关的媒体奖项, 例如“CCTV诚信企业奖”、“中国十大诚信企业奖”等。同时对于一些不守诚信的企业通过一些电视、报纸栏目定期的予以曝光, 像中央电视台的焦点透视栏目在这方面就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厦门电视台经常把违章的车辆曝光, 这也是很好的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诚信之风”深入人心。才有可能彻底的改变“不讲诚信、只求眼前”的错误道德观念。

(3) 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市场越是发达, 市场交易的手段就越是专业化, 也就越需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如信息服务组织、会计事务所、信用评价组织、征信组织、企业管理协会等, 形成社会信用服务监督体系。例如, 可以授权其成立资信公司,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收集和分析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资料, 为客户提供信用状况证明资料, 帮组客户判断和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用交易。同时, 加强社会信用中介组织人员队伍的建设, 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其行为, 要通过明确的市场进入、退出机制, 实行优胜劣汰, 保证社会信用中介组织客观、公正、独立的运营。

2. 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内力推动

(1) 企业领导者的推动。企业家是企业伦理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他的商业伦理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精神和形象, 同时也对员工个人的伦理素质的提升产生着最深刻和持久的影响。据美国管理学会调查, 企业家具备的各项品质中“诚实正直”是其中最被推崇的三种品质之一, 表现为实事求是, 表里如一, 襟怀坦白等。无数事实证明企业家只有做到诚实守信才会使企业员工对领导者产生信赖感, 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 企业制度的约束。首先, 企业内部要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对权力要有约束机制, 发现了问题, 要能够及时纠正。要健全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决策程序要公开透明, 重大事项要民主投票。建立诚信管理制度, 既要保证客户的利益, 又要维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其次, 企业要建立诚信经营的奖惩机制, 将奖惩机制落实到用工选择、岗位分派、职务任免、级别升降、薪酬分配等具体环节之中, 对维护企业诚信的行为给予奖励, 对违反企业诚信或给企业信誉、形象造成损害的行为给予惩罚, 使诚信蔚然成风。第三, 设置诚信档案。为每个企业的股东、员工、供货商等相关者都建立一份诚信档案。让诚信记录成为评价一个人、一个组织最主要的参考依据。

(3) 企业内部的监督。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除了来自外部的监督外, 内部自身的监督也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内部的诚信监督, 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 企业自上而下的监督, 这种监督主要是管理者对于企业员工的监督。第二, 企业自下而上的监督, 这种监督主要是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管理者的监督。第三, 管理者和员工自我的监督, 这种监督主要表现为平行的监督, 所谓平行的监督指的是员工相互之间的监督, 管理者相互之间的监督, 当然这种监督也包括员工的自我监督和管理者的自我监督。

和谐社会建构与诚信伦理建设探微 篇10

培育市场经济的诚信伦理的重要性是没有人怀疑的。因为, 当代中国几乎每个人都能体验到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信任危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不信任, 老板和员工之间的不信任, 消费者和厂商之间的不信任, 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不信任,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不信任, 官员和民众之间的不信任, 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不信任, 在当前中国社会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 企业对国家、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对消费者等市场主体之间的失信现象频繁发生, 使得信用缺失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突出问题, 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对于信用缺失的原因, 不少论者要么归因为市场经济规章制度不健全, 要么归因为个人的道德品格。笔者以为, 虽然上述因素和当前的信用缺失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 但都不是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传统的诚信伦理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而市场经济的诚信伦理又处于初生状态, 无法有效地规范人们的交易行为, 从而导致了失信现象的频繁发生。它凸现了培育和确立诚信伦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传统诚信伦理是建立在前市场经济的传统社会基础上的, 在传统社会里, 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的交易拘泥于亲缘关系或地缘关系的群体内, 其交易不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对“熟人社会”人格信任的基础之上, 其交易行为会随着交易对象而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交易主体应该具备“诚实守信”的个人人格和德性伦理, 这种作为德性伦理的信用伦理之所以能够起到规范人们交易行为的作用, 是由传统社会中特殊的交易方式所决定的。与此不同, 市场经济的交易行为是通过契约的方式进行的, 它超载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不再仅仅拘泥于亲缘关系或地缘关系之内, 这使得市场经济的信用关系日益复杂化和广泛化, 在这种情况下, 单纯依靠对个人道德人格的信任已经很难对人们的交易行为进行规范, 这也正是当前市场经济失信现象频繁发生的深层原因。市场经济的发展把人从身份推进到契约。

二、契约凸显诚信价值

市场主体的自由和平等权利是通过法制化的契约来保障的、契约关系既是市场交易活动的纽带, 同时也是保障个人权利的最有效手段。从市场经济交易活动的特点, 我们可以归纳出市场经济的信用所蕴涵的基本伦理精神, 即作为德性的信用伦理与作为制度的诚信伦理。市场经济的信用伦理虽然包含着对交易对象的人格信任, 但是这种人格信任是和市场契约与法律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它们既内在地体现了市场经济诚信伦理的自由精神和对权利的尊重, 同时又从外在方面规定了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中国的改革又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方向的社会和谐化过程。

和谐社会诚信机制建设的重要启示就在于:要重视利益机制的导向作用。诚信道德规范的形成不能脱离人们的利益欲求而空穴来风, 它是伴随人们利益不断满足的条件下反复比较“失信”与“守信”所带来的孰大孰小的利益理性斗争的结果。只有当人们真正感受到并进而认识到诚实守信的好处的确大于失信所带来的好处时, 才会真正地自觉遵守诚信美德。只有当遵从规则的利益大于无视规则的利益时, 社会行动者才会遵守这项规则。双管齐下, 使“诚信者走遍天下, 失信者寸步难行”。要重视“价值人”的引领作用。“价值人”在说明人的存在本性时是以主体的自我价值实现为核心, 在说明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时是以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价值融合为主旨, 因而它有着巨大的理论解释、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能力, 是对“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整合与超越。要用“价值人”理论来分析和透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若干重大社会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只有确立了“价值人”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和人性论前提, 我们才有可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思路。

三、和谐社会建构与诚信伦理建设探微

古代社会是典型的“身份社会”, 近代以来社会发展趋向是“契约社会”。市场经济的逻辑内在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现代契约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关系为纽带的法治社会与能力社会。而社会进步突出表现为由“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过程, 它主要是通过市场经济来完成的。在经历了历史波折, 中国终于选择了市场经济之路。市场经济是中国人作出的理性选择。

毫无疑问, 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逐步完善, 必然引领中国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型。“现代社会诚信体系是包括现代诚信文化、有效的产权制度、民主政体、健全的法制及社会信用服务组织等在内的一个广泛的社会系统。其中, 诚信观念和文化是基础, 产权制度是核心, 民主政体和法制是保障, 信用服务组织是工具。”[1]市场经济的原动力是利益, 是人对利益的追求。无疑, 市场经济信用伦理的培育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培育市场经济的信用伦理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看, 市场交易中的失信现象的频繁发生, 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 而且破坏了市场秩序的正义性, 使得市场信用关系难以得到扩展和发展;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力的社会, 是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得以实现、利益关系得以协调、人际关系得以和谐、人和人之间诚实守信的社会, 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想, 尊重人的自由和权利就显得尤其重要, 而这正是市场经济的诚信伦理所蕴涵的内在伦理精神。培育市场经济的诚信伦理无论是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还是建设社会土义和谐社会,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和谐社会诚信机制建设, 培育市场经济的诚信伦理, 关键是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 应当在大力培育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人们的契约意识和信用意识。面对频繁出现的失信现象, 部分人将原因归结为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种看法是肤浅的。应看到, 当前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信用问题, 这本身就说明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信用意识、权利意识以及契约意识都在不断增强。事实上, 并非市场经济发展导致了信用缺失, 恰恰相反, 市场经济的不发展才是市场交易主体信用意识淡薄的根本原因。

其次, 应当大力培育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以及正确的财富观。由于市场经济的信用伦理是建立在契约和法律基础上, 是对市场交易双方自由和权利的尊重, 这就意味着市场交易双方所签订的契约是一种合意行为, 它既从外在方面规定了人们的义务与权利、同时也是人们自由意志的体现, 它要求人们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履行契约。可以说, “诚实守信”既是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的外在要求, 同时也是市场交易主体应该具备的内在品格。还应该看到, “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尊重和保护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一旦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市场经济关系也就无法有效拓展, 甚至会导致诚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收益, 失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在这种情况下, 是无法真正培育和确立市场经济的信用伦理的”。[2]可见, 诚信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惩罚的问题, 尤其是私人惩罚的问题。

最后, 努力“建立某些制度来促进人们追求长期的效益”。[3]因为市场经济的信用伦理要真正发挥其作用, 还必须外化为社会信用制度作用在于通过对市场主体交易行为的强制性规范和实行奖惩机制, 增大失信行为的成本, 切实维护市场诚信者的基本权利和根本利益。总之, 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我们的目标就是在诚信伦理的推动下实现和谐社会与和谐人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张小路.现代社会诚信体系及其建设[J].河北学刊, 2004, (3) .

[2]王雨辰.信用伦理与和谐社会[N].长江日报, 2005-05-06.

上一篇:未来汽车智能技术下一篇:高校图书馆职能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