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汽车智能技术

2024-10-16

未来汽车智能技术(共10篇)

未来汽车智能技术 篇1

长期趋势:全球化供应商的优势

未来汽车将向着电动化、自动化和互联化的趋势发展。为应对这样的发展趋势, 博世在多个层面准备了相辅相成的技术解决方案, 并借助创新来开拓新市场, 增加市场份额。汽车市场的长期趋势同样也影响着像博世一样的供应商。

1) 博世估计, 全球汽车产量在未来几年将保持约3%的平均增长率。这与金融危机之前的几年相比, 下降了1~2个百分点。在欧洲地区, 金融危机的余波仍未消退, 但北美和其他地区的增长, 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增长将抵消欧洲市场的疲软。

2) 欧洲汽车市场将开始逐步复苏。原因之一是当前乘用车的平均车龄已经接近九年, 创下了历史新高。而北美汽车的平均车龄是11年, 所以车龄更新的需求将推动市场的增长。另一方面, 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正在以更大的规模奋起直追。中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近期刚刚达到西欧水平的1/10,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将持续蓬勃发展。

3) 新兴市场中的制造业也将稳定发展。例如, 德国和日本的公司正在以几乎同步的速度增加海外生产的比例, 从2005年的约1/2预计增长到2015年的2/3。在这方面, 全球化供应商具有明显的优势。

4) 在全球范围内, 环境保护以及事故预防的标准越来越严格。这为逐步发展中的动力总成电气化和自动化驾驶提供了助力。预计到2020年, 将有1200万辆新注册车辆拥有电气化动力系统。此后, 这一数字会突飞猛进。此外, 到2025年, 几乎全球销售的每一辆新车都将与移动数据网络接轨, 快速的数据传输速率使通过车联网 (car–to–x communication) 进行实时风险警告成为可能, 这为自动驾驶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先决条件 (见图1) 。

博世的优势:动态发展

如上述所言, 汽车产业正面临着大量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挑战。博世已经具备应对这些挑战所需的专业经验。

博世在全球设有95个生产基地和50个研发中心, 已经深入世界各地的客户。现在博世汽车技术领域在全球共有工程师约36 000名, 到2013年底, 欧洲地区有19 000名工程师, 美洲地区有2000名, 亚太地区有近15 000名。博世强大的技术优势已经初见成效。在过去十年间, 博世在亚洲新兴市场的增长已经高于平均水平。例如, 中国和印度汽车产量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自2003年以来已经翻了三倍, 而博世在这些国家的销售额已经增加了七倍。

此外, 在一些技术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 特别是动力总成和安全系统, 博世是市场的领导者, 具有创新的优势。博世在燃油喷射系统、制动控制系统以及传感器技术领域都是行业专家, 这些成绩都得益于高度精确、独一无二的尖端生产工艺。同时, 博世的业务仍在大幅增长, 就压缩天然气动力系统组件而言, 博世生产的是世界上最小的天然气喷射器, 2012年共生产了100万个天然气喷射器, 2013年超过130万。驾驶员辅助系统的市场增长尤为强劲, 该领域的市场销量在2013~2017年将逐年递增1/3, 而博世的增长完全有望高于此。

未来指望:全球创新网络

为巩固未来发展, 博世愈加注重汽车产业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高质量、国际化和创新优势。首先, 持续扩大全球生产和研发网络, 例如在东欧和亚洲设立新的生产研发基地。仅在亚太地区, 博世2011~2013年投资共28亿欧元。中国是博世在亚太的核心区域, 仅在2013年就已投入3亿欧元, 分别在南京、上海和成都开拓了三个新汽车技术基地。更重要的是, 博世“根植本土, 服务本土”的发展战略在中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如博世同德国和中国本土制造商一起为中国市场专门设计开发了一款导航系统。

除为新兴市场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之外, 博世还致力于保持其技术领先地位, 这是在成熟市场获得持久成功的必要条件。为此, 博世已投资3亿欧元, 在斯图加特附近的雷宁根兴建了一个新的研究中心。这将充分发挥在电子工业和传感器技术方面的专长, 在电动化、自动化、互联化驾驶领域帮助打造汽车产业的未来。

电动驱动:开发创新商业模式

博世在汽油和柴油发动机方面取得的技术进步, 对未来电动出行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 博世正致力于通过内燃机技术的持续改进, 在2012年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升燃油经济性大约20%。例如, 博世已经扩展了起/停系统, 使它成为一个滑行辅助系统。如此一来, 传感器可以向驾驶员发出预先警告, 通知道路前方的路况或驾驶限制。在真实路况下, 通过系统互联, 该技术可以在高速公路上实现15%的节油。结果表明, 起/停系统不仅降低了燃油成本, 而且降低了CO2的排放。通过博世的高效技术, 电动出行的解决方案就变得更加完整了。博世可以根据车辆类别, 通过不同程度的电气化, 来满足欧盟在2020年即将实行的CO2严格排放标准。博世的混合动力产品组合也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博世已经在中级车上实现了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如能量回收助推系统 (BRS) , 该系统具备很高的性价比, 它通过48V发电机和集成型锂离子电池系统, 可大量回收制动能量并用于驱动车辆, 从而实现7%的节油。

另外, 博世在液压、强混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驱动方面都实现了重大突破, 例如为菲亚特500e系列提供了一体化的纯电动驱动解决方案。到2014年, 博世预计将完成约30个与动力总成电气化相关的订单。尽管这些项目目前不会面向大众市场, 但它们将为未来电动出行在大众市场中的普及奠定基础。它们代表了一种全新的驾乘体验, 一种安静的、却依然能够迅速提速的体验, 甚至是在发动机转速较低的情况下。

未来博世的目标是:将锂离子电池的成本降低至少50%, 并将能量密度增加至少两倍。为实现这一目标, 博世已经与两位合作伙伴——日本汤浅公司和三菱公司签订合资协议, 相关反垄断当局正在审批中。这个三方合资成立的公司, 总部将设在斯图加特, 博世将把在电子工业和传感器方面的专业技术与合作伙伴在燃料电池方面的深厚经验相结合, 实现优势互补, 这个新公司还有助于博世进军日本市场。

对博世而言, 电动出行的实现远比单纯发展未来汽车的驱动系统重要。有了为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研发的驱动系统, 其他的电动交通方式也变成可能, 博世可以为大城市的综合运输概念和长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如博世的子公司——博世软件创新公司已经开发了漫游功能, 客户可以预约并使用不同供应商的充电桩。该公司已为柏林一家名为Hubject集团的汽车和能源公司财团开发出了所需的软件平台。该公司还为充电站运营商提供了相应的“入门套餐”。在电动出行领域, 博世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业务范畴, 尤其专注于发展创新型的商业模式。

节约能源、提高安全:博世智能化助力器i Booster

博世在其他领域的许多新产品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驾乘出行的新趋势当中。其中, 智能化助力器i Booster (见图2) 可以在不借助内燃机产生真空环境的情况下, 通过电动机来提供制动助力, 从而实现车辆制动。根据车型设计类型的不同, 智能化助力器i Booster可以通过制动能量回收, 为纯电动车增加高达20%的续航里程。值得一提的是, 它形成制动压力的速度比常规系统快三倍, 在时速30km时, 可以缩短制动距离高达1.5m。在电子稳定程序ESP�的配合下,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可以防止与行人正面碰撞, 将事故减少1/3。如果再加上i Booster, 则可以避免50%以上的类似交通事故。

自动驾驶:新传感器、新系统

超过90%的交通事故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博世致力于减少驾驶员的负担, “零事故”驾驶愿景的实现需要更多的自动驾驶功能。在该领域, 博世开发的创新解决方案最多, 比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和电子稳定程序ESP� (见图3) 。目前, 博世是惟一在德国公路上测试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技术供应商。博世的技术创新不仅仅局限于传感器技术领域, 2014年博世将在汽车上推出立体视频摄像头, 同时也在开发一系列新的驾驶员辅助系统 (见图4) 。

这些系统可以在三种交通情景下, 让驾驶员开始体验自动驾驶。

首先是停车。博世将在2015年推出一款全新的停车辅助系统, 通过远程控制, 在拥挤的车库中实现泊车功能。将来, 通过360°视角的视频传感器, 车辆可以自己在停车场寻找车位并泊车。

其次是停/走。预计2014年博世将推出拥堵辅助系统, 通过转向干预使车辆在拥挤的交通中保持车道。将来, 该系统还可以实现自动变道功能, 成为交通堵塞时的导航员。

第三, 未来高速公路上的自动驾驶已具备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这一领域的发展包括将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与车道保持辅助功能相结合。到2020年, 高速公路上的导航员也将变为可能。

完全自动驾驶意味着驾驶员即使在高速公路外繁忙的路段, 也将不再需要操作方向盘。这一愿景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安全驾驶想要实现的功能越多, 就越需要车与车之间的联网通讯。要想实现流动道路中的联网驾驶, 至少要有一半运行中的车辆必须与其他车辆共享实时数据。

联网驾驶:更安全、更贴心

车辆联网的目的不仅仅是实现无事故驾驶, 它还努力使驾驶更舒适并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 博世已经研发了多种解决方案:

(1) “互联控制单元”结合车况状态监测, 博世中央控制器可以为车队管理提供新的服务, 例如及时的错误识别和有针对性的保养维护。一家大型的租车公司将率先于2014年使用该系统。

(2) 在线平台——Drivelog该平台为驾驶员在线提供与车辆相关的所有开销和服务报价。目前, 该平台的月浏览量有近25万次。到目前为止, 德国汽车俱乐部ADAC的所有成员都使用Drivelog的部分功能, 所以这个平台的浏览量还将迅速增长。

(3) my Spin这是博世针对智能手机与车辆整合的新解决方案。通过my Spin, 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将显示在仪表盘的显示器上。对于看重移动互联的汽车买家来说, 类似这样的解决方案可以让车辆更具吸引力。与此同时, my Spin代表了博世的技术理念:车载功能越多, 汽车应该越容易操作。博世已经为通用汽车公司开发出一个由语音控制的驾驶员信息系统。凯迪拉克率先为其车辆配置了该系统, 欧宝一些车型也已经应用。

未来驾乘:融合发展路径

电气化、自动化和互联化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并在未来将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博世正在这三个领域迅速发展, 这将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特别是在欧洲。博世的工程师们正致力于使汽车驾乘更舒适、更安全、更经济, 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在全球范围内, 持续践行博世“科技成就生活之美”的承诺。

摘要:世界汽车产业将何去何从?亚洲的汽车产业将会如何发展?而欧洲和美国的汽车市场又将如何保持其现有的地位?对此, 博世采取了前瞻性、多元化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型对策。在新兴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 并不减少对成熟市场的投入:充分挖掘包括中国等新兴市场的优势只是博世策略的一部分, 另一部分则是借助高技术含量的解决方案刺激发展疲软的欧洲市场。这一任务需要巨大的创新力, 但这是博世在欧洲市场保持长远成功的惟一途径。

关键词:博世,智能汽车,自动,互联

未来汽车智能技术 篇2

要说起未来的智能汽车,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了。

未来的某一天,我吃过早饭就下楼去上班。我刚一坐到智能汽车上,安全带就自动系在了我身上。“好,出发去我上班的学校!”我的话音刚落,汽车就飞快地跑起来了。在公路上,智能汽车就像长了眼睛一样,自动躲过重重障碍,顺利停到了学校指定的停车位。

智能汽车还有防盗功能,它能识别出主人的声音,即使小偷偷了遥控器和钥匙,没有主人的命令,车门还是紧紧闭着,绝对不会开一点点缝隙。

智能汽车不需要汽油,它靠的是太阳能启动,不会发出“呜呜”的噪音,也不会排放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既环保又省钱。

智能汽车是陆海两用的交通工具,在海面上,它的`轮胎会逐渐变大,车就变成了船在海面上行驶,自驾游去海边时就不需要花钱买船票了!

智能汽车的信息化未来 篇3

2010年第十一届北京国际车展上,低碳环保理念让新能源车成为市场翘楚,但其实节能技术、混合动力技术和电动技术只是在外部能源限制、环境制约和政策制约下的一种被动调整,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才是整个汽车产业下阶段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当信息技术足够成熟地驾驭汽车,何时松油门,哪个时间点踩刹车,智能行车电脑暗自计算着从起点到目的地的最佳路线(不仅考虑距离远近,还要兼顾道路行驶状况)……这些智能的应用都将在点滴间帮我们降低油耗,节能资源和时间成本。

智能汽车虽已不是新鲜概念,但比尔·盖茨曾讲过的话“如果汽车工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一样快,那么我们早就可以开着汽车上月亮了”却揭示出智能汽车发展的瓶颈。当然汽车制造商们也都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融入智能汽车,在本届北京国际车展上,上汽集团推出的自主品牌“互联网汽车”荣威350呼声很大,该车是上汽集团瞄准国内市场上容量最大增度最快的A级车细分市场的战略车型。搭载的智能网络行车系统InkaNet,依托中国联通WCDMA 3G网络,实现信息检索、实时路况导航、电子路书、股票交易和社群交流等互联应用,开启国产汽车网络互联信息化时代。下班后,车友通过汽车仪表盘触摸屏,查询并预定中意的餐馆,并在爱车带领下到达餐馆所在地,越变越机灵的汽车正在给车主们与众不同的开车体验。

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在上汽集团新车发布现场讲道:“汽车信息化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希望荣威350为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的汽车信息化浪潮中争得领先位置,将汽车由‘个体的数字化’推向‘群体的网络化’。”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蒋峻则表示,“国际汽车品牌都已经有多年积淀,上海汽车荣威是个年轻的品牌,怎样与他们竞争?我们就是要在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应用上比国际汽车巨头更强。”

不仅是互联网与汽车的结合,更多的智能化技术应该被应用到汽车上。电影《2012》中,汽车随着俄罗斯富翁喊出的“Start”而应声启动,福特公司已将这种声控技术带到中国,2010北京车展上展出了MyFord TouchTM车载多媒体互动系统,其中包含支持普通话的声控技术。事先将手机连接到仪表盘上的端口,需要时说出存在手机里的联系人名字,汽车便自动拨通该联系人,再通过车内免提系统进行通话,整个过程无需拿起手机,未来驾驶者还将可以用更短的语音指令完成更多操控。应用此项技术的全新福特锐界将在2010年末以进口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此外,本届北京车展上所展示的比亚迪S6则配备有车门上无钥匙进入的触控按钮、电子防盗系统、语音电子导航系统、尾部隐藏着的倒车摄像头等高档智能系统。通用公司在本次车展上展出的EN-V电动联网概念车,创新地融合了电气化和车联网两大技术。通过整合全球定位系统导航技术、车对车交流技术、无线通信及远程感应技术,实现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兼容。

东风汽车公司的一款东风风神ECS概念车,则加大了电子、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配置,提供智能化E服务,智能化驾乘体验以及更高的安全性。该车将以3G通讯为技术平台,为车主提供基于3G的网络接入服务,可在车上进行上网冲浪及股票交易等,中华AO概念车应用了一键式操作系统、智能汽车信息管理系统等全数字系统。

其实,本届车展上所展示的已成熟应用于丰田和雷克萨斯的G-Book智能副驾技术,才是揭开3G时代汽车信息化大幕的先锋。目前,日本民众对G-Book的依赖程度已经很高,除丰田外。马自达、大发、三菱等品牌的产品也都有使用G-Book智能副驾。一位日本海归称,“G-Book就像一台可以移动的信息载体,实现了我各种生活与工作之间的无缝连接。”G-Book已被丰田引人中国,只需按下功能键,信息中心就会告诉车主想知道的一切新闻资讯和各种信息,随着应用的深入,G-Book将植入更多国内消费者所需功能。

在智能汽车兴起的背景下,除了汽车制造商各有妙招,软件服务商、电信运营商等都已开始布局,期待从中受益,将来智能汽车或将丰富原有汽车产业链,乃至催生出一个独立的产业链。

以柔助刚

软件作为汽车系统中最重要的要素已取得蓬勃发展,并将成为下一阶段汽车竞争的关键优势。有分析显示,单在发动机控制器中,软件内容每年翻一番。因此汽车制造商和具有优质架构和集成软件开发工具链的供应商将获得竞争优势。能做好软件开发的可以用更少的工程师把新颖和改善功能的产品推向市场,并保持保修成本低。

“这种嵌入式系统差不多价值这辆车的50%。”通用汽车电子控制与软件开发部门的全球负责人EricGassenfeit说,“这套IT系统就相当于是这辆汽车的神经系统。”

目前,东软集团与哈曼国际工业集团正式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分别在中国沈阳和德国汉堡建立联合技术开发中心,共同开发汽车与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先进技术。据东软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表示,“东软在成立之初就在从事汽车电子方面的业务,在汽车导航技术方面也有着很长时间的专业累积。而如宝马、奔驰等世界高档汽车里的娱乐系统有很大部分是哈曼提供的,北京奥运会展馆和上海世博会中的很多大型音响技术也都来自哈曼。在今天这个不需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做的时代,合作提供给我们一个充分展现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平台。通过此次与哈曼合作,将帮助东软将业务开展到全球化的平台上去,进而为世界一流的汽车厂商来提供服务。”

对信息化汽车的未来,刘积仁显示出十足的信心,“我们已经看到汽车在新兴国家市场的高速成长以及在发达国家市场的不断变革,未来汽车信息和电子技术肯定和过去有很大不同,比如说它跟互联网的无线连接性、辅助驾驶、更智能和绿色的趋势,以及汽车之间互相的通讯等等,所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大的空间。”

此外,刘积仁还告诉《互联网周刊》记者,“此次合作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东软将继续在汽车电子上追求更多形式的突破,探索更多具有创新意义的业务,并致力在中国汽车产业走向高附加值的趋势中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无影之术

电信运营商也已纷纷在汽车信息化过程中未雨绸缪,试图将初露锋芒的无线3G业务拓展到汽车产业中。

据了解,中国联通已经与中国一汽展开合作。年初,双方正式签署了汽车3G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开发远程诊断和救援、位置服务、资讯服务、娱乐服务、通信服务、呼叫中心等相关汽车信息化产品。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表示,中国联通与中国一汽拥有多年的友好合作历史,长期以来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层面不断提升,做到了电信运营商与汽车行业优势互补。双方将共同推进汽车3G信息化建设及其

他应用领域的探索与合作,实现高度融合、无所不在的汽车行业信息化服务,为个人、家庭、企业及行业消费者创造更好的信息生活体验服务。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联通拥有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其在3G业务领域运营的WCDMA制式,凭借技术先进、覆盖广泛、产业链成熟等特点已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大用户的认可。中国一汽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长子,也集成了很多优势资源,通过与中国联通将进一步提升竞争能力。双方的合作将发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应有作用。

去年11月中旬,中国移动携手长安汽车联手研发基于3G无线通信网络和M2M(机器到机器通信)技术的新一代“3G汽车”。据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宝林介绍,长安3G汽车一旦实现,车载互联网、车辆远程控制、远程启动、远程跟踪等在科幻电影里才见的场景都将走进都市人的车生活。届时,长安生产的汽车将既是一间移动的办公室,又是一部好玩好用的巨型3G手机。

去年6月,中国电信则与上海安吉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通用汽车全资子公司OnStar携上汽集团旗下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有限公司和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合资成立)展开合作,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广泛的汽车安防及信息服务。OnStar公司总裁Chet Huber表示,“随着双方合作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化及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增长,我们也计划相应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中国成为北美地区以外第一个引入OnStar服务的国家。

在今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SK电讯也首发其为电动车设计的第一个移动通信汽车电脑系统MIV。据了解,过去只有路线导航、位置信息与数据通信等少量服务可以通过连接汽车与网络的传统远程信息服务提供。而MIV将可以提供移动通信、平台与内容的全面整合,从而把服务提升至新的高度。目前SK电讯已开始寻求与全球汽车厂商合作,希望2012年前在新车型上装配MIV,通过定制IT解决方案与移动通信连接提升汽车产业的生产力。

智“车”智“路”

自上世纪60年代起,电子技术的进步就已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最大动力,上世纪90年代,国外提出智能公交系统概念,智能车辆则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车辆技术包含了计算机、移动通讯、自动控制等使车辆更具舒适性、娱乐性、安全性、方便性的多项技术,而基于PC平台的汽车信息化是实现智能车辆技术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有分析指出,2000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上海通用汽车展示的一款带网络功能的新车型成为信息化汽车时代的前奏,而微软和博世、福特和标致雪铁龙相继签约合作开发汽车多媒体和通讯系统,则昭示着汽车信息技术的兴起。行业机构预测,电子信息处理与网络通信将成为本世纪汽车的基本配置。

目前,信息化汽车的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车辆本身的内部网络系统,它由车载网络计算机控制;另一部分是车辆外部的联系网络系统,包括GPS监测中心、互联网及区域网服务商、车辆服务中心、单位或家庭电脑等。由此,也出现新的汽车后市场服务方式。比如推出不久的汽车远程服务,以移动通讯和互联网为依托,整合汽车后市场资源,服务涵盖汽车救援、道路气象、卫星导航、多媒体娱乐、车载电话、移动电视等各方面。

然而,智能汽车也绝离不开智能交通管理的大环境。这就要建立在政府坚实的交通信息化技术基础设施之上。据了解,德国城市交通和高速公路的信息化管理中,运用了许多先进技术手段。如:智能交通诱导系统、应急通信系统、隧道安全监控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交通网络控制系统、交通信息发布查询系统等,这些先进的交通通信信息技术手段,为道路使用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也为交通管理提供了有效可靠的技术保证。

而这复杂系统的运行背后自然有着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支持,如西门子公司提供的大量先进可靠的交通通信信息技术产品在德国的高速公路、市政公路和公路隧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反过来,智能交通对智能汽车则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使像宝马、欧宝等汽车厂商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开发汽车信息化。

值得期待的未来

如果把发动机的发明作为汽车创世纪时代,把福特引入标准化作为汽车普及时代,把丰田的柔性制造作为汽车个性化时代,那么如今中国该如何凭借全球最大市场来推动下一个汽车时代的到来?积极探求未来主流消费者对汽车生活的切实需求才是王道,而这其中,智能汽车必不可少。 上至每个汽车制造商、下至每款汽车都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用来打动消费者的商品卖点,以往自主品牌多靠价格,德系凭技术,日系是实用。目前,对于信息化汽车,汽车发达国家同我国一样都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关于怎样发展汽车信息化技术,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统一标准或样式。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各种关于智能汽车的创意想法,“起床洗漱,卫生间的镜子自动切换成荧幕报道即时新闻;打开冰箱,欲做早餐,冰箱屏幕上会显示出牛奶或是鸡蛋等食物存量不足,这时按几个键便可实现定购,配送公司会主动将所需食物送到家;最炫酷的莫过于让偷车者无从下手的指纹发动汽车。坐上它,同样无需劳神伤时地翻找地图或看路标,只需按上几个钮,再告知目的地,其他全由行车电脑搞定,接下来就是和朋友谈天说地的时间,绝不必担心迷路或是交通信号……”没错,这就是施瓦辛格主演的经典影片《第六日》中所折射的“无缝隙”生活场景,也是未来智能车生活的缩影,此时,生活水平和高端技术已经融为一体。

而一位车友在看完《阿凡达》之后,所表达出的激动心情则更彰显汽车的信息化市场需求,“我的下个购车目标已经确定,就是选购一款具有科技魅力的智能汽车,它需要具有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引擎智能一键启动、多功能方向盘、智能制动盘清洗系统等各种高科技的配置。”

智能化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分析 篇4

1 今后汽车社会将步入“车联网”时代

“车联网”实际是把互联网和以车为主体的物联网结合在一起的新网络。是智能技术在汽车使用过程中的运用方式之一, 是以实现道路出行的安全、高效、节能和环保为主旨, 对拉动整个产业链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车联网”时代的智能汽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车与车之间能够保持相对固定的距离, 可以实现零碰撞;第二, 车与车之间的组队是随机进行的, 根据车主的目的地, 通过GPS定位和车辆之间的自动沟通, 车与车之间可以临时组队或离队, 提高交通效率。在未来的几十年内, 半自主或者全自主的汽车操作系统会解决人类面临的交通堵塞问题, 从本根上解决交通安全问题, 使得汽车行驶中的安全保障的到充分的发挥。绿色汽车和智能化汽车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一个模式。绿色汽车以低排放和零排放为标志, 在发动机的使用中寻找新型、污染小、释放能量大的能源, 部分或者全部以电机驱动, 其结果是汽车电气化。汽车电气化已经进入汽车各个系统, 智能化也随之而出, 这个趋势将进一步加快, 并将带来汽车工业革命性的变化。在当今, 超大功率发动机的排烟系统造成的污染是毋庸置疑的, 新型能源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汽车电气化时代的到来为汽车智能化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从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的转变需要在许多技术上实现突破。高端的数字化通信技术是汽车智能化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以前, 简单、易用的使用效果需要通过合理的按键编排和人机工程才能实现, 中控台将是一个触摸式大屏幕, 任何操作, 通过手指轻轻一点便能实现。

2 汽车智能化需要技术突破

汽车的“绿色”和“智能化”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结局, 汽车在面临智能化发展的前提之下能不能做到保护环境, 降低环境污染, 还取决与绿色汽车的发展。绿色汽车以低排放和零排放为标志, 部分或者全部以电机驱动, 其结果是汽车电气化。汽车电气化已经进入汽车各个系统, 是汽车适应当前时代潮流与时代发展的前提和主旨。汽车电气化时代的到来为汽车智能化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是电子通信技术在汽车行驶中运用的产物, 从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的转变需要在许多技术上实现突破。智能汽车的实现必须以众多高端前沿技术为前提, 譬如通过GPS对汽车定位并指出行驶路线, 利用各种视觉和超声波传感器精确探测周围的行人或障碍物, 利用无线通讯判断车与其他交通设施的关系, 最后还要通过人工智能作出判断并自动执行各种转向、加速、停车等命令。

3 智能汽车电子电气化系统发展趋势

智能汽车电子电气化系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 所承受的电荷载也越来越大, 电源系统面临全面升级。据介绍, 目前汽车使用的14伏电源系统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各种电子设备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 车载传感技术是汽车智能化的另一项关键技术, 常用的车载传感技术有微波雷达和超声波照相等, 但每一种传感技术都有它的局限性, 因此传感技术的关键是多模态融合, 既挥各自优势又提供功能互补。

4 加快汽车电子业发展为智能化做准备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通信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逐步广泛, 汽车智能化技术也正在逐步得到应用。汽车智能技术使得汽车在技术行驶上操作简单, 动力性和经济性逐步提高, 行驶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虽然“车联网”目前还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 但是随着实践证明, 车联网技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始尝试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汽车上。在前几年, 车载信息服务就开始投入汽车行业中, 车载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碰撞自动救助、全程音控导航、被盗车辆追踪等11项服务, 可以说是我国车企在汽车智能化之路上的一个初步尝试。由于我国汽车行业的起步晚, 受当时条件的限制, 国内汽车电子在企业规模、自主创新、技术水平、市场开拓等方面还存在差距。由于汽车智能化与汽车电子密切相关, 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决定汽车智能程度的高低。

5 汽车安全性是智能化汽车面临的一大挑战

新型汽车安全系统越来越智能化和自动化, 而在这种情况之下, 汽车安全问题确实让人不得不顾虑的一个严峻问题, 技术挑战也越来越严峻。飞思卡尔拥有广泛的中高级加速度传感器和相关的控制技术, 能提供更复杂的安全气囊系统, 包括前部和侧面碰撞保护以及其他头部和膝盖防护。

6 高级信息娱乐系统

采用新兴显示技术的高级信息娱乐系统逐渐将汽车电子的仪表盘转变成先进的信息和娱乐中心。驾驶信息系统 (DIS) 和远程信息处理技术日益体现出消费电子行业与汽车电子行业的融合, 越来越适合汽车应用。

7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面临考验

我国的汽车电子产业与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相比, 相对还比较滞后, 由于我国汽车行业起步晚、发展慢, 受当时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我国汽车行业与国际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状态成为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短板。目前国内汽车电子在企业规模、自主创新、技术水平、市场开拓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在这种背景之下, 发展汽车行业首先要从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开始, 从产业规划、技术标准等多方面着手, 加大对车载信息服务的支持力度, 以推进车联网产业的全面铺开。业内相关专家人士认为, 在推进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 要对汽车电子产业给予高度重视, 提高我国汽车电子业的竞争力, 为未来实现汽车智能化打好基础。

8 结论

当前社会, 智能交通、智能汽车正在飞速的发展, 汽车技术正朝着安全、适宜、简洁的方向努力发展, 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目标发展。卫星导航系统是智能化汽车发展的基柱, 在市场经济的促进下, 汽车技术逐步从软硬件、系统集成慢慢改进。

摘要: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朗化, 汽车智能化将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看着环境污染的逐渐剧烈, 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口号随之提出。绿色汽车、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旋律, 然而今天, 我们的道路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如交通拥堵问题、安全问题, 在这种情况之下, 仅仅发展绿色汽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 因此, 智能化是当前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主旨。在发展智能化汽车的同时应结构绿色汽车原理。

未来的智能汽车作文 篇5

首先,在这辆汽车的方向盘左边,有一个蓝色的六角形按钮,上面刻着一个正在掉落的大石块的图案。这个,就是智能汽车的保护膜开启按钮,只要一按它,车子四周就会出现一个用无数六角形拼成的圆形保护膜,这种保护膜从地下到地上,把车子和里面的人保护好。

这辆智能汽车除了有保护膜,还有高速飞行功能。就在保护膜开启按钮下面,是一个天蓝色的圆形按钮,按一下这个刻有飞机图形的按钮,车子两侧的一亿D投影机就会射出两个连着汽车两侧的机翼,不出一分钟,车子两侧的机翼就变成真实的了。后面的车箱慢慢打开,露出来的并不是放在里面的物品,而是两根粗粗的高倍喷射器,只听“轰”地一声,汽车已经飞在美丽的天空中。

未来的智能钻井技术 篇6

新的技术革命促进了石油科技的发展。在过去的十年里,虽然钻井技术的快速进步大大降低了钻井成本,但钻井成本依然高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其他作业成本。随着高科技在勘探和开发领域的应用,21世纪的石油科技将向着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钻井技术将会更加精确、高效、智能、经济和环保。随着新材料、检测控制、微电子、通信、计算机、机器人和超显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的智能钻井技术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发展方向。

2 智能钻井系统

未来智能钻井系统的井下工具会非常简单,主要由寿命长的智能钻头、高智能微型机器人、轴承组合、机械密封、变速箱、电子马达、润滑油的附属系统、脱离接头、连续油管(CT)接头和复合连续油管(CCT)组成。所有的地面设备将集中安装在车载的车厢里,并由全自动连续油管钻机、数据采集和显示系统、过程控制系统、井控系统、钻井液循环系统、固控系统等组成。在CCT中植入纳米电缆可以实现地面和井下的闭环信息流,有了这种闭环信息流,将来在每个钻井井场都可以实现远程控制的智能钻井。全球集中控制中心可以通过通信网络技术控制每个井场的钻井作业,因此可以组织开展全球性的钻井合作。

在未来的钻井过程中,当高性能的泥浆由高压微型泵通过CCT泵入地下时,马达可以直接驱动长寿命的智能钻头,安装在钻头上的高智能微型机器人用来直接观测和检测所有的井下参数,包括钻压、钻速、扭矩、泥浆性能、岩石特性、地层孔隙压力、井眼轨迹、井眼稳定性、钻头磨损情况和力学特性。机器人获得的信息将通过植入在CCT内的纳米电缆传输到地面控制中心。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在钻井过程中同时实现测井作业。在地面建立一个控制中心,由1~2名技术工人负责监视作业过程。根据微型机器人上传的信息和钻井技术需求,技术工人通过调节变速箱控制钻速,通过改变钻头水眼的方向和调整流速及钻井液的体积来控制井眼轨迹。同时,通过给地面智能机器人发送指令,还能自动完成如起下钻等所有的钻井作业。

一旦发生特殊的钻井问题,技术工人将会把具体情况通过高速智能可视网络传给全球集中控制中心。那里的专家们将实时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把解决方法反馈给井场的地面控制中心。

不久的将来有望大大提高钻速,并大大降低钻井事故的发生和钻井成本。由于井眼轨迹实时和准确控制的实现,新的智能钻井技术将打开各种特殊钻井技术(如小井眼钻井、大斜度钻井、水平钻井、定向钻井、丛式钻井等)的大门。该技术也能使复杂地层和恶劣作业环境下的石油和天然气得以勘探和开发。

3 微机电和机器人技术

为了降低钻井成本,未来的智能钻井技术将主要用于小井眼或微井眼钻井。因此钻井设备必须小型化并具有较高的性能,这需要微电子、微机械、新材料、纳米、机器人等技术领域的新发展。

3.1 微机电技术

微电子和微机械技术将促进地面机器人、高智能微型机器人、便携式计算机、长寿命的微型化钻头和钻井设备等的出现和发展。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芯片控制元件的最小尺寸是180 nm。纳米技术将大大提高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该技术会把微电子技术带进一个全新的阶段。由于纳米技术的应用,微电子芯片尺寸更小,功能更复杂,处理速度更快,消耗能量更低,集成程度更高,从而满足了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纳米技术将应用于下一代微电子设备中,也叫做纳米电子装置,用于未来智能钻井工艺的便携式计算机,机器人将变得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

微机械技术在微电机系统(MEMS)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种微机械技术还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着,超显微技术和纳米机械技术也随之出现。如今,纳米技术是一个新的领域,是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发展重点。所有这些技术为制造高性能的微型机器人、长寿命的微型钻头和钻井设备提供了基础工具。

现在电器设备的微型化已经进入了分子时代。新纳米级电路、和DNA结合的纳米电子装置、纳米电缆、超微型马达的研究和发明已经有相关报道。新的纳米级电路能大大提升电路的工作效率,降低电路生产成本,线间的干扰也明显地降低。和DNA结合的纳米电子装置是通过DNA分子把自身连接起来形成电路的技术。纳米电缆是纳米级同轴电缆,它的直径只有一根头发的5万分之一粗,纳米电缆中的电子传输比普通导体的传输速度快,而且消耗的能量更小。超微型马达的转子直径只有30 μm,但是它的转速可达2 000 r/min。这些微型化的电子设备形成地面和井下双向信息通信,给所有钻井作业提供了设备基础。井下马达的动力必须从地面通过纳米电缆向井下传递,驱动钻头旋转。高智能微型机器人观测和检测到的所有井下参数必须能通过植入CCT中的纳米电缆传输到地面。另外,纳米电缆那么细,不会影响CCT的强度。很显然,这些微型化的电器设备的发展和问世将会促进未来智能钻井的进步。

3.2 机器人技术

微型机器人,一种微电机系统,是微型化部件、微型化传感器、微型化传输系统、信号处理、控制电路、界面、通信和电源的集成。在未来的智能钻井过程中,需要的高智能微型化机器人,不但要非常小,而且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能精确地监视和检测出所有的井下参数,并能够把这些信息实时传输到地面。

电池是机器人的电源。它的尺寸影响着机器人的尺寸。随着美国能源部的同位素微型电池和巴黎国营的超显微技术实验室超微型电池的研制成功,很容易看到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MEMS能耗的降低,为微型仪器设备或纳米机器人提供电池并不困难。

计算机是机器人的大脑。因此,机器人的发展与计算机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计算机的发展正发生着质的飞跃。计算机正向具有图像想象功能的方向发展,被称为智能计算机,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当机器人的大脑与计算机结合而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智能计算机具有图形思维能力的时候,就成为先进的智能机器人。很显然,该机器人的所有灵敏传感器将能发挥最好的功能,来观测和检测所有的井下参数,并把这些参数信息实时传回到地面。

灵活的机器人不仅有身体、胳膊、腿和大脑,还有各种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躯干。2003年,在电子器件国际会议上,一篇关于电子皮肤的论文说明了这种电子皮肤能让机器人的胳膊有触觉功能。在会议上,还介绍了超灵敏的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随着纳米技术和各种微传感器的发展,未来的微型或纳米机器人有望具有各种灵敏感官来观测和检测所有的井下参数。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集成,可以预言,纳米机器人在油藏中行走和直接观测油藏的秘密将不再神秘。因此下面的事情就不再是空想了:安装在钻头上的高智能微型机器人将用来直接观测和检测所有的井下参数,并通过植入在CCT中的纳米电缆把获得的信息传回地面控制中心。以同样的方式,在钻井过程中也可以同时进行测井作业。

4 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

在所有传统的专业中,计算机在石油专业的应用是最早的。石油专业对IT技术的依赖程度很大,石油工业的发展与IT技术也息息相关。因此,未来的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将由强大的计算机网络、智能人机控制IT和用组织行为严格管理模式组成。

在未来的智能钻井过程中,通过网络系统进行实时数据传输能实现远程控制。这种双向通信能够使油井信息在全球集中控制中心的专家和钻井现场的技术工人之间安全地传递。所有这些都需要通信网络技术来处理数据管理方面的共享和信息专业化之间的联系,在数据传输通过网络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集成程度和特征,如强大的储存能力、很高的传输速度、便捷的交互功能、低延伸和稳定的性能等。同时,所有这些还要求通信网络技术具有分析和决策功能,并能支持本地用户和世界各地用户之间的长期合作。

实际上,下一代网络是为多媒体通信设计的。它能提供较高的传输效率,传递和处理各种业务,包括声音、数据、多媒体等。下一代网络的特征是智能化的。随着通信网络技术在钻井专业应用的增多,该技术向着网络化、可视化、集成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近年来,大显示器或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在石油工业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重要的是,三维可视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在石油领域已经有一些应用实例。这些技术使得在遥远的全球集中控制中心的专家能够通过网络和多媒体看到钻井现场的实况录像,能够实时听到机械的声音。IT技术从信息高速公路向数字油田的快速发展足以证明IT技术一定能为未来的智能钻井技术提供更好的服务。

5 钻井设备的发展

电动连续油管钻井将用于未来的智能钻井技术中,智能钻井技术中有些技术与连续油管钻井的技术基本上是一样的。然而,未来的钻井技术是更智能的:根据指令在地面智能机器人的控制下,将自动完成所有的钻井作业;在每个钻井井场只需1~2名技术工人,负责钻井设备的维护和地面控制中心的室内便携式计算机的操作。依据微型机器人发送的信息和钻井技术需求,技术工人发出指令来实现快速和正常钻井作业。可以看出智能钻井技术在它的设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1 地面设备

地面设备越来越向小型化发展。

电动连续油管钻井技术有许多优势:如占地面积小、需要的工人少、钻井成本低、特殊环境和勘探开发的配套应用、环保、自动智能钻井的配套应用等。近来,国外许多公司都投资研究和开发CT技术和相关的钻井设备,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在注入头、数据采集系统、处理控制系统、CCT和钻机等方面尤为显著。

目前,已经研制出满足不同情况和需求的具有相应功能的CT钻机,如越洋旗钻井公司的钻机就有独特的设计,贝克休斯公司研制了三种不同功能的复合钻机等。随着钻井技术的提高和钻井设备的不断发展,许多公司都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研制CT全自动钻机,不久的将来,这种钻机就会问世。

现在,CT材料已经从普通的碳素钢发展到各种优质钢和复合材料,连续油管已经发展到没有焊缝, 重要的是,CT的强度、韧性和寿命都得到了很大提高,CT的直径也在不断地增大。目前,有一种技术可以把电缆、铜线或光纤植入到CCT中。因此,随着新材料的开发,纳米电缆在CCT管壁的植入,能够把电能传递给井下马达,在地面和井下形成信息通信和接收的双向通路。

5.2 井下钻具组合(BHA)

未来智能钻井的BHA比电动CT钻井更简单,而且变速箱、马达、润滑油的辅助系统、脱离接头和CT接头的功能与电动CT钻井过程中相应的工具的性能相同。现在几家公司已经研制出闭环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具备了智能钻井BHA的初步系统。在CT钻井中,通常使用TSP、天然金刚石钻头和PDC钻头,然而,已经有几家公司正在投资开发智能钻头,不久智能钻头就有望研制出来。由于新材料的应用,一定会大大延长钻头的寿命,此外,钻头水嘴也可以通过控制中心调整它的喷射方向进行远程控制。在钻井过程中,通过改变钻头水嘴的方向,调节流速和钻井液体积来控制钻头运行轨迹,实现实时井眼轨迹控制。同时,可以通过调整变速箱来控制钻速。

6 结论

很显然,未来的智能钻井技术将是多种高新技术如高智能机器人、智能控制、智能网络等的集成。随着钻井事故和成本的降低,钻速、钻井效率和钻井质量有望大幅度提高。此外,该技术还能降低和消除环境污染。由于井眼轨迹实时精确控制的实现,通过地面指令,在三维空间可以自动地改变井眼轨迹,进而优化钻井作业,产生的高质量井眼有助于实现快速优质地固井和完井。因此,未来的智能钻井技术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此外,智能钻井技术有可能与各种特殊钻井工艺相结合,实现复杂地层和恶劣环境下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连续油管钻井技术、自动化钻井、通信网络、新材料、超显微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机器人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交叉和集成应用,必将促进未来的智能钻井技术的实现和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一种未来新的智能钻井技术的系统组成、功能和运行模式。新的未来智能钻井技术将钻井、新材料、检测控制、微电子、通信、计算机、机器人和超显微等技术集于一体。系统中还将应用轻便的、车载的、灵活的全自动连续油管钻机。使用安装在钻头上的智能微型机器人来观察和检测所有的井下参数,并把这些参数传输到地面,从而可以在钻井过程中完成测井作业。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控制钻速和钻头轨迹的遥控智能钻井。所有的钻井作业,如起下钻作业,将由地面机器人根据指令自动完成,全球范围内的钻井作业将通过通信网络技术组织合作完成。该技术有望在降低钻井事故和成本的同时,大幅度提高钻井速度。由于实现了井眼轨迹精确控制,智能钻井技术将会提高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效益。

SBW——汽车转向技术的未来 篇7

1. SBW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1) SBW的组成

SBW由方向盘总成、主控制器 (ECU) 和转向执行总成三个主要部分以及自动防故障系统、电源系统等辅助系统组成, 如图1所示。

方向盘总成包括方向盘、方向盘转角传感器、方向盘力矩传感器、方向盘回正力矩电机和机械传动装置, 其主要功能是将驾驶员的转向意图 (通过测量方向盘转角) 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传递给主控制器, 同时接收主控制器传送来的控制信号, 产生方向盘回正力矩, 以提供给驾驶员相应的“路感”信息。

主控制器对采集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 判别汽车的运动状态, 向方向盘回正力矩电机和转向执行电机发送命令, 控制两个电机协调工作, 保证各种工况下都具有理想的车辆响应, 减轻驾驶员对汽车转向特性随车速变化而进行补偿的任务。主控制器还可以对驾驶员的操作指令进行识别, 判定在当前状态下驾驶员的转向操作是否合理, 当汽车处于非稳定状态或驾驶员发出错误指令时, SBW将自动进行稳定控制, 或将驾驶员错误的转向操作屏蔽, 以合理的方式自动驾驶车辆, 使汽车尽快恢复到稳定状态。

转向执行总成包括前轮转角传感器、转向执行电机、转向电机控制器和前轮转向组件等。转向执行总成的功能是接收主控制器的命令, 通过转向电机控制器、转向执行电机来控制转向车轮转动, 实现驾驶员的转向意图。同时, 由前轮转角传感器将测得的前轮转角信号反馈给主控制器。

2) SBW的工作原理

当驾驶员转动方向盘时, 方向盘转角传感器和方向盘力矩传感器将测量到的方向盘转角和转矩转变成电信号输入到ECU, ECU根据前轮转角算法计算得到参考前轮转角, 控制转向执行电机的旋转方向、转矩大小和旋转的角度, 通过机械转向装置控制转向轮的转向位置, 以实现该参考前轮转角。同时, ECU由车速传感器和前轮转角传感器的信号, 根据方向盘回正力矩算法得到方向盘回正力矩, 以此来控制方向盘回正力矩电机的旋转方向, 使汽车沿着驾驶员期望的轨迹行驶, 实现汽车转向的主动控制。

2. SBW的性能特点

SBW是线控驱动 (X-By-Wire, 也称作柔性控制系统) 的一种, 是从应用于飞机驾驶控制上的Fly-ByWire发展而来的。SBW通过通讯网络连接各部件的控制系统, 在方向盘和转向轮之间不再采用机械连接, 彻底摆脱了传统转向系统固有的限制, 能够实现主动转向控制, 具有比EPS更好的操纵稳定性。

1) 操纵稳定性能好

首先, SBW解决了传统汽车无法解决的汽车在转向过程中转向力与转向响应时间之间的矛盾, 使得转向系统和方向盘同步工作, 控制更加灵敏。

其次, SBW由软件设定传动比, 具有可变传动比的特点, 克服了传统汽车固定的转向角传动比带来的车辆转向特性随行驶姿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缺点。在低速行驶时, 转向比率低, 可以减少转弯或停车时方向盘转动的角度, 减轻转向操纵力;在高速行驶时, 转向比率变大, 可获得更好的直线行驶条件, 使车辆的转向稳定性得以提高。

第三, 由于方向盘和转向车轮之间无机械连接, 驾驶员的“路感”通过模拟生成, 可以从信号中提出最能反映汽车实际行驶状态和路面状况的信息作为方向盘回正力矩的控制变量, 使方向盘仅向驾驶员提供有用的信息, 从而为驾驶员提供更为真实的“路感”, 汽车的操纵性得以增强。

最后, SBW可以综合考虑车辆弯道行驶和车身横向稳定性控制, 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得以进一步提高。

2) 提高了被动安全性

采用SBW可以去掉方向盘、转向柱等机械结构, 改用操纵杆控制车辆, 使驾驶室有更大的空间来布置被动安全部件, 增强对驾驶员的保护。即使仍然保留方向盘, 由于SBW取消了转向柱, 使得转向系统的强度降低, 从而避免了在撞车事故中转向柱对驾驶员的伤害。

另外, ECU能根据汽车的行驶状态判断驾驶员的操作是否合理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当汽车处于极限工况时, 能够自动对汽车进行稳定控制。

3) 舒适性得到提高

SBW由蓄电池向电机供电, 能否助力与发动机是否起动无关, 即使在发动机熄火或出现故障时, SBW也能提供助力。由于消除了机械结构连接, 地面的不平和转向轮的不平衡不会传递到转向轴上, 从而减轻了驾驶员的疲劳程度。

另外, 由于去掉了方向盘、转向柱等机械结构, 驾驶员腿部的活动空间增大, 出入车厢更加方便。

4) 有利于环境保护

SBW仅仅在需要转向时电机才有功率输出, 因而能减少燃料消耗。同时, 由于省去了传递效率极低的皮带传动, 结构更加紧凑, 并能降低噪声、减少废气排放。在SBW中取消了液压助力装置, 从而避免了因液压油泄漏和液压油管、油封等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5) 有利于整合底盘技术, 降低开发成本

目前, 底盘电子控制技术在现代车辆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有很多技术都需要控制车辆的横向稳定性, 因此有待于进一步整合。

SBW能消除转向干涉问题, 有利于综合利用主动悬架、ASR或ESP等系统的传感器, 实现数据共享, 为实现多功能、全方位的自动控制, 为汽车动态控制系统和汽车平顺性控制系统的系统集成提供了条件。

对于前轮驱动的轿车, 采用SBW后, 由于去掉了方向盘、转向柱等刚性机械连接结构, 给发动机舱节省了空间, 方便了底盘总布置的设计, 可以降低开发成本。

另外, 由于转向回正力矩能够通过软件进行调整, 因此, SBW通过修改部分参数就可以应用于其它车型, 缩短了新车型的设计、开发周期。

3. 有待解决的问题

SBW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驾驶员的转向操作与车轮转向实施之间是通过ECU进行协调处理的, 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合理的转向控制策略, 能正确执行驾驶员的转向意图;系统稳定可靠, 具有较高的容错性;符合人们当前的驾驶习惯, 准确地向驾驶员反馈车辆的行驶状态信息。因此, SBW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总线技术、可靠性技术等几个方面, 其应用推广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 可靠性的问题

在法规日益完善的今天, SBW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是可靠性的问题。由于在SBW中方向盘与转向车轮之间没有直接的机械连接, 完全依靠电子和电器元件来工作, 一旦电控系统出现故障, 车辆将处于失控的状态。目前, 电子部件还没有达到机械部件那样的可靠程度, 电子产品能否经受住各种行驶工况下温度、湿度以及耐久性的考验, 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这也是SBW急需解决的、最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国外一些汽车公司采用了系统冗余和容错技术, 但现在还无法在可靠性与成本之间取得一个很好的平衡。

目前, 欧盟的70/311/EEC标准和中国的GB 17675-1999标准均要求驾驶员与转向车轮之间必须有机械连接, 不允许采用全动力转向机构, 这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因素。

但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SBW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将会不断提高, 现在国际上这种限制性的规定也将逐渐修订。当SBW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够达到普通动力转向系统的水平时, 其产业化也就指日可待了。据奔驰公司估计, 装备SBW的汽车要在2010年前后才能被允许在道路上行驶。

2) 动力电源的问题

动力电源承担着SBW系统中ECU和4个电机 (由于采用冗余设计, 所以方向盘回正力矩电机和转向执行电机各有2个) 及其它用电器的供电任务, 2个方向盘回正力矩电机的功率大约为50~80W, 2个转向执行电机的功率大约为500~800W, 电源的负荷相当重。因此, 要保证整个系统稳定工作, 动力电源的性能至关重要。目前, 由于蓄电池电压和功率等因素的影响, SBW只能使用24V或36V电源, 难以提供较大的转向功率。

为了满足现代汽车电气系统负荷日益增长的需要, 42V供电系统应运而生。42V电源的采用降低了负载电流, 提高了电子元件的集成度, 减小了线束直径, 电机的质量减轻了20%, 这些优点对SBW系统的开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必将大大推动SBW系统电机及相关部件的发展。

3) 传感器精度和成本的问题

在SBW系统中, 需要多个转向传感器参与工作 (如角位移传感器、转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侧向加速度传感器、横摆角速度传感器等) , 因此传感器的精度决定了整个SBW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此外, 价格昂贵也是SBW难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达到较高的容错效果, 就需要备份冗余硬件, 并且还要增加提供转向信息的传感器, 这些都使得SBW的成本居高不下。

随着各种车用传感器, 如非接触扭矩传感器、转角传感器、横摆角速度传感器等, 精度的不断提高, 随着电子芯片和电子元器件成本的降低, 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内, 将会在精度和价格方面满足各种电控系统的要求, 这将使得SBW的成本在不久的将来达到消费者能接受的水平。

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运用 篇8

1 增强电力系统稳定性能

以智能电网的发展来看, 具有独特的自治能力和自愈能力, 从根本上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而智能电网的未来发展, 也必将实现能量双向流动, 通过更多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 可逐渐减少由于电力系统扰动而产生的影响, 满足智能电网的未来发展需求。作为控制大电网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可考虑采用超导储能装置, 以发挥一个独立输出、快速反应的电源功能, 加设到电力系统中, 有效确保系统的有功备用效率, 即使发生故障情况下, 也可快速反应, 将故障损失降到最低[1]。通过快捷、有效的有功调节或者无功调节, 可极大增强系统可控性能, 提高应对扰动能力, 进而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与当前已经投入使用的电网稳定装置相比, 采用超导电力技术, 可更好地回收过剩能量, 提高反应速度, 满足智能电网对稳定性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 将超导储能技术当做功能强大的全新装置, 实现电能和电网之间有功功率的灵活交换, 由过去被动致稳转变为主动致稳, 效果良好。

另外, 若想保持电网运行的稳定性, 及时隔离故障部分也是有效方法之一。如果系统出现故障, 而电气系统不能及时隔离, 必然对暂态稳定不利。随着电网容量的进一步扩大发展, 短路电流水平随之增强, 但是由于电气设备设计时主要以短路容量为标准, 因此极大提高开关设备成本, 甚至难以准确选型。因此, 为了进一步控制短路电流, 以当前使用的方法来看, 无论是改变运行方式还是电网结构, 或者运用电气设备, 都将带来成本的增高, 也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不利[2];如果采用超导故障限流器, 将有效控制短路电流现象, 通过实现超导体中常态和超导的转换, 将零电阻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高阻值, 控制短路电流现象;因此, 应用超导故障限流器, 可刚好地满足智能电网运行的快捷性、精准性、稳定性, 快速将故障隔离, 并利用超导储能装置实现有功功率的补偿, 双重保障稳定性, 确保智能电网顺利运行。

2 支持可再生能源的运用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发展未来电力的重要一部分。若想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效率, 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方法, 改善可再生能源品质, 更好地与智能电网运行相结合, 实现能源系统互动、优化互补, 增强能源应用效率。应该认识到, 可再生能源具有不稳定性和间歇性等特征, 再加上光伏发电系统的运用与传统汽轮机组、水轮机组等有所不同, 而风力发电机组中的惯性与单机容量等也有所不同, 因此发电方式的变化, 必将带来电网结构、管理手段及控制方法的转变, 对电力系统如何安全、有效、稳定运行, 提出更多挑战[3]。超导电力技术的运用, 实现了电网备用储能需求, 可极大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接入, 对增强电网运行安全性、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超导电力技术还可改善分布式发电系统的运行方式, 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能质量, 保障功率平衡。

3 增强智能电网的抗打击能力

对于电网运行来说, 可能受到各种外部打击作用, 如自然力、战争、人为因素等等;以我国2008年严重的冰冻灾害对电网造成的影响来看, 提高电网抗打击能力至关重要。以智能电网发展来看, 增强防御能力就是有力抵挡来自外部的破坏力, 即使电网受到一定的外部打击, 仍能确保安全、稳定运行, 尤其保障对关键负荷的有效电力输送。

增强智能电网的抗打击能力, 关键在于保护对重要负荷的供电能力。因此可以考虑在配电系统中, 应用中小型超导储能设备, 以发挥容量密度高、反应速度快等优势, 可作为紧急时期的备用电源, 发挥有力保护作用。增强电网防御能力, 就是在电网处于非正常运行的情况下, 仍能确保对重要负荷的大量电力输送工作。利用超导电力技术, 即使运行电压比常规电缆偏低, 仍能将强大的电能通过超导电缆传输到负荷中心[4]。因此, 即使输电走廊出现问题, 也可通过超导电力技术确保重要负荷的正常运行。通过应用超导储能备用技术或者超导电缆的大容量传输技术, 可全面确保智能电网的防御能力提升, 应用于突发情况中, 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4 确保智能电网的电能质量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 电网电压与频率的波动作用可能给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影响, 并对工业产品的质量与寿命产生危害。因此, 提高电网的电能质量, 应引起足够重视。一方面, 输电系统的质量控制。对于远距离、大功率的输变电系统来说, 通过应用超导电力技术, 可有效确保电网的电能质量。这样, 可以实现瞬间吸收或者释放能量的目标, 减少频率波动;同时通过超导电力技术的电压支持或无功支持, 也可确保电压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 配电系统的质量控制。以中小型超导储能设备运行, 尤其是微型超导储能来看, 可以通过对速度的调节来优化有功特性或无功特性, 以此改善功率因数, 确保电网频率的稳定性, 减少电压波动, 实现电网谐波平衡, 提升供电质量, 满足工业、生产、生活等全方面需要[5]。

在优化电能质量过程中, 并不需要涉及较大的超导储能系统容量, 但是对功率要求较高。因此, 通过提升输电层面与配电层面的电能质量, 基本可确保智能电网的优质性发展。

5 实现集约型

通过应用智能电网, 具有高效性特征, 极大确保电网设备的使用效率, 降低线损, 优化运营成本。通过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 可确保网络安全、稳定运行。使用超导电阻, 实现电流密度的无临界, 并以高温超导线作为主要导体, 可增强电流能量传输性能。由于超导电缆的损耗极低, 可有效控制供电网络的损耗问题, 与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另外, 超导电缆的结构非常紧凑, 即使不增加电缆的尺寸, 也可确保传输功率的有效提升, 同时对环境影响非常小, 基本可以忽略不计[6]。因此, 从电缆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角度来看, 该技术的应用可确保供电稳定性, 节约安装空间与成本,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之, 超导电力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应用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结合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实际情况及运行特征, 超导电力技术必将在未来智能电网发展中, 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中, 肖立业, 王海风.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应用研究[J].电工文摘, 2010 (3) .

[2]杨公安, 蒲永平, 王瑾菲, 等.超导材料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陶瓷, 2009 (7) .

[3]徐建, 邱晓燕, 汪兴旺.超导储能技术对智能电网电压稳定的影响[J].四川电力技术, 2009 (z1) .

[4]胡炜, 王璐, 王晶晶, 王清.智能电网技术框架下的节能降耗技术若干思考[J].2010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 2010.

[5]胡毅, 唐跃进, 任丽, 等.超导电力技术的发展与超导电力装置的性能检测[J].高电压技术, 2007 (7) .

汽车导航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篇9

一、汽车导航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 国外汽车导航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一些发达国家中, 交通问题也成为困扰国家发展和人民出行的重要问题, 因此国家政府和企业对于汽车导航技术高度重视, 并且成立了相关的研究部门, 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汽车导航技术的发展。在对汽车导航技术进行不断研究的过程中, 相关的研究成果开始转换为技术, 并且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产生良好的作用, 例如:实时交通服务, 就是根据汽车导航技术, 然后对汽车的运动信息进行实时获取, 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推荐最优路线提供的服务。除此之外, 汽车导航技术在国外还应用在很多方面, 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 从而更好地规范汽车导航技术的发展方向。

(二) 国内汽车导航技术的发展现状。

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引入汽车导航技术的时间比较短, 虽然该技术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为我国的交通和人们的出行提供了很多服务。但是, 与其他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汽车导航技术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实时交通信息收集和发布的系统, 虽然目前我国有很多汽车拥有相关的导航设备, 但是无法将其纳入到实时交通收集这一系统中, 从而进一步制约了我国汽车导航技术的发展;第二, 我国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汽车导航技术标准, 很多汽车导航技术设备的生产商家和研究人员各自为政, 产生了很多重复性的工作, 无法及时地推进我国汽车导航技术的发展;第三, 虽然我国存在着很多汽车导航技术的相关产品, 但是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比较低, 而且无法更好地为用户提供相关的导航服务。

二、汽车导航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汽车导航技术与国外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该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认为汽车导航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集成式的导航技术。

在传统的汽车导航技术中, 主要是采用嵌入式技术, 但是目前集成式的导航技术正在进行普及。集中式导航技术不仅仅包括导航技术, 而且还能够为驾驶员提供其他服务, 例如:音乐播放服务、视频音频的服务、小区广播的服务等等, 从而还可以利用集成式的导航技术连接到互联网中, 进而能够实时地从网络中获取各种信息和娱乐方式。所以, 在未来集成式的导航技术会逐渐取代嵌入式的导航技术, 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娱乐项目, 更好地提高驾驶员的驾驶感受。

(二) 购买人群增加, 价格降低。

汽车导航技术在我国的不断发展, 能够更好地促进相关技术的更新, 使得与汽车导航技术相关的设备能够批量化生产。因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均家庭汽车拥有的数量会逐渐增加, 所以在未来, 我国汽车导航技术的购买人群会逐渐增加, 对汽车导航技术的使用率也会逐渐提高;同时, 汽车导航技术和相关设备的价格在不断地降低。一方面, 汽车导航技术在市场中的竞争较为激烈, 很多企业充分意识到这一市场领域的潜力, 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下, 很多企业会通过降低价格来扩大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 随着汽车导航技术的不断发展, 相关的技术能够促进设备批量化地生产, 生产成本的降低, 同时也会导致汽车导航技术的售价降低。

(三) 汽车导航技术的灵活性增加。

在未来汽车导航技术可能仅仅作为车辆系统中的一个软件存在, 因此在使用汽车导航技术的过程中, 能够享受更多的灵活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市场上存在多种汽车导航技术和相关产品,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 而不是在购买汽车的时候就决定了使用哪种汽车导航产品, 所以在汽车导航技术的使用过程中还存在更大的灵活性;第二, 随着汽车导航技术的不断发展, 用户需要不断更新相关的技术, 才能够享受汽车导航的更多功能。在过去, 用户需要重新购买新型的设备, 但是在未来可能用户只需要升级一些软件就可以, 不仅能够帮助用户节约更多的成本, 而且更加方便用户的升级使用。

(四) 实时交通和天气等相关信息。

目前我国虽然开始应用汽车导航技术, 但是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实时交通系统。因此, 在未来人们可以通过汽车导航技术, 然后完成实时交通的功能。例如, 人们可以利用汽车导航的设备, 然后接入实时交通的平台, 平台可以利用GPS技术对车辆进行定位, 从而对周围的路况进行实时更新和收集;人们不仅仅可以利用汽车导航技术获取实时交通信息, 而且还可以获取其他的信息, 例如:实时的天气信息、或者是其他信息等等, 从而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服务, 使得开车驾驶成为一种享受。

(五) 实时更新地图的功能。

在传统的嵌入式时代, 需要首先将地图下载到嵌入式设备中, 然后嵌入式设备根据地图进行相关的导航服务。如果用户需要更新相关的地图, 需要到一些汽车维修和保养中心进行下载, 所以为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 汽车导航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得汽车导航设备具有上网的功能, 通过网络能够实时地将最新地图进行下载, 从而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导航地图的更新, 能够给予用户更大的自由, 节约了用户的时间, 同时更加方便用户的出行。

(六) 提供一键导航服务。

随着人们对于汽车导航技术需要的不断升高, 因此需要在汽车导航中将多种技术和服务集成起来, 因此需要提供一键导航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语音导航服务, 人们在进行驾驶过程中, 可能不方便在汽车导航设备中输入目标地址, 因此可以利用语音服务, 对人们的话语进行识别, 从而能够解放人们的双手;第二, 可以将一些其他服务集成进来, 例如:可以将接打电话的功能集成进来, 这样人们可以在开车过程中也能够进行接打电话;第三, 可以提供其他相关的服务等等, 从而能够更好地丰富人们的导航生活。

三、结语

汽车导航技术从诞生到目前为止, 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成为一种广泛的导航技术, 对于人们的出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 本文通过简要论述国内外汽车导航技术的发展现状, 进而对汽车导航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相信, 随着汽车导航技术的不断发展, 能够产生更多的令人惊奇的新产品。

摘要:近几年, 随着汽车导航技术的不断提高, 我国的汽车导航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汽车导航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或者出行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汽车导航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论述, 阐述了汽车导航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汽车导航,导航技术,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1]张超, 赵江洪.基于活动的汽车导航信息服务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 2016, 37 (10) :60~64

[2]许成冰.关于数字地图的汽车导航技术[J].通讯世界, 2016, 3:278~279

汽车安全技术的智能化发展 篇10

1 被动安全技术

被动安全技术虽然无法避免和阻止交通事故发生, 但是能将事故发生时对人造成的伤害一定程度的减轻, 给人身带来保护。

1.1 智能安全带

传统安全带可以防止驾驶员和乘车人员身体遇到紧急情况时前倾, 保护其安全, 单独使用安全带可使事故死亡率降低42%左右。近期西班牙推出了一种智能安全带, 这种安全带能够预防疲劳驾驶, 对驾驶员注意力是否分散做出判断, 并提出警告。它采用特殊的纤维及毛线作为材料, 因此能准确分辨司机心跳、呼吸、与汽车所产生的震动, 通过对心跳和呼吸频率进行侦测, 判断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驾驶状态, 一旦发现其处于疲惫状态将发出警告, 防止意外的发生。

1.2 智能安全气囊

气囊是保护乘客免受伤害的一种重要设置, 它可以通过缓和冲击, 吸收碰撞的能力进而减轻乘员受伤害的程度。传统的安全气囊只针对车的内部情况, 当车辆发生剧烈撞击时, 气囊将会自动弹出。智能化的安全气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诞生。智能化的安全气囊能根据有关信息——例如坐姿, 乘客类型, 体型等调整充气速度和力度, 使气囊能够对乘客做出更好的保护。安全气囊与安全带结合保护效果最好, 因此根据是否配带安全带, 气囊的展开可做出不同适应, 以便发挥最佳保护效果, 许多车辆内部有很多气囊, 对乘客不同身体部位设计不同的气囊, 尽量使保护更加有效。对于车辆外部环境, 如行人, 车辆等, 也需要进行保护。如今有公司正在研发一种保护行人, 防止其向马路或者车辆两侧的车外气囊。要想使安全气囊更合理的发挥防护作用, 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 与车内和车外设施环境相适应。

1.3 儿童安全座椅

儿童安全不断受到重视, 汽车安全技术对儿童的安全也要做出考虑。安全带和安全座椅对保护儿童安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合儿童的身材, 安全带和安全座椅需要进行特殊设计。儿童和成人在体型上并不是简单的比例问题, 因此需要将儿童安全的设置智能化, 针对不同儿童身材不同的特点, 可以智能化的进行调整, 以最大限度保护其安全。

2 主动安全技术

2.1 泊车辅助系统

又被称作倒车影像。通过对倒车雷达进行升级, 在倒车时, 通过车位的摄像头, 可以将车后的情况显示在车内的显示屏上, 使其一目了然, 夜间通过红外线照射, 倒车时会对周围情况进行判断并做出警告, 提高倒车时的安全系数, 对车辆和周围的人, 其他物体等做出保护和提醒。

2.2 车道偏离预警和车道保持系统

交通事故中约有一半是由于车辆偏离正常的行驶车道而引起的, 因此这种情况需要被改善。一旦因车速过快, 方向失控或者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而偏离了车道, 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将会通过方向盘震动, 自动改变转向, 发出警报音等做出提醒, 并且报警时间极短, 不到一秒, 因此可以给驾驶员留出更多时间做出应变措施。如果是开转向灯进行正常的变道行驶, 将不会做出警报。车道保持辅助系统可以在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对车辆行驶做出判断和调整。

2.3 制动系统

制动系统可以使汽车的行驶速度强制降低, 而制动防抱死系统 (ABS) 可以自动的控制制动器制动力的大小, 使制动器不会被抱死, 进而提高行车时紧急制动的安全系数, 减少刹车时的消耗。

2.4 自动感应大灯

灯光可以对外部的光线强度做出自动适应, 可以在视线受到光线变化的影响之前就自动的提供额外的照明, 不需要手动操作, 避免注意力受到转移。

2.5夜视系统

汽车的夜视系统利用红外线技术, 使驾驶员可以在晚上看清车外的情况, 减少因开夜车看不清而发生事故的概率。

2.6汽车防盗系统

汽车防盗最初采用的是机械控制的防盗器, 现在正在向电子, 生物的防盗方向发展。汽车防盗不仅要能够报警, 同时也要有设备或者系统可以防止汽车移动, 例如切断点火电路等。GPS卫星定位系统通过对车辆所处位置进行实时追踪, 并将数据传输至网络系统。

2.7前方碰撞预警系统

利用车辆的雷达系统, 前方碰撞预警系统可对前方车辆进行监测, 判断两车之间的距离、方位及相对速度, 并且在有潜在碰撞危险时对驾驶者发出警告。但是该系统本身无法对碰撞采取措施或对车辆本身做出调整。

3结论

虽然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使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得到保障, 但是最大程度上避免事故发生, 降低事故率才是最根本的要求。汽车安全技术正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 并且未来汽车安全问题也会得到更多关注。不仅要依赖被动安全技术, 更要发展主动安全技术, 使二者结合的同时与电子, 计算机, 通信, 互联网等其他方面相互融合借鉴, 将汽车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保护驾驶员、乘客以及行人安全。

汽车安全问题不仅是技术的问题, 现已成为社会问题。智能化的安全技术因其处于特殊的信息化时代而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也应该顺应其发展方向, 不断追求更高的技术, 使汽车安全技术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孔源.建立更加智能化的汽车安全系统[J].轻型汽车技术, 2006 (2) :35-36.

[2]李秀芬, 雷跃峰.汽车安全技术的智能化发展[J].上海汽车, 2011 (3) :59-62.

[3]蒋晓君, 王亮.汽车安全技术的智能化发展[J].大众汽车, 2014.

[4]彭亮.汽车安全技术的智能化发展[J].山东工业技术, 2015 (7) :13.

[5]吴憩棠, 孙振东, 张铜柱.汽车安全技术的智能化趋势[J].汽车与配件, 2011 (10) :18-20.

[6]黄安华.现代汽车的被动安全技术[J].世界汽车, 2005 (2) :23-24.

上一篇:接班选择下一篇:诚信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