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的初探论文

2024-09-03

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的初探论文(共8篇)

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的初探论文 篇1

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的初探论文

一、引言

孙子曰:“兵无常态,水无定形。”信息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产品及形式生命周期缩短、信息需求变化加快且难以预测、信息形式结构的变革、服务竞争规则变化、相对管制方式的放宽等,以成为当今信息服务环境变化的主要特点。在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条件下,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工作思想、逻辑、主体及重点等内容都因此发生了变化和转移。其服务工作主体,已由单一个体转向纵横交错的价值网络体系。其工作核心思维,已从静态、单向转向动态、互动的共赢合作,强调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与内外资源的整合性和预见性。以期获得与自身工作目标及服务体系的外部环境动态适应的平衡。

二、公共图书馆的动态能力及其特性要求

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观所应探究的基本问题是:在动态信息需求市场环境中,公共图书馆为什么和怎样建立持续的发展与竞争能力。公共图书馆为什么能表现不同的绩效?动态能力观应关注及整合公共图书馆所处的社会及经济领域、自身技术技能的学习与创新、组织和领导的结构与观念的更新等方面来解释这些问题。

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指公共图书馆在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及交流环境中整合、建立和重构与提高自身内外竞争力来持续保持优势的能力。“动态”就是自身更新竞争力的能力以至于与变化的信息需求环境相一致。“能力”则强调了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适时且恰当管理观念、资源配置、整合以及[:请记住我站域名/]重组内外部组织结构、馆员业务技能和相关职能竞争力,去与变化环境的要求相匹配的重要作用。

1.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动态性――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的过程和阶段。可以理解为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其在信息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信息服务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演进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来实现,是以不断创新来体现时代的要求。二十一世纪图书馆信息服务所追求的现代化目标,已经不是从以藏为主向强调兼顾利用的简单化转变的传统式现代化,而是馆藏信息资源效益化开发利用时代向资源信息全球一体化网络时代转变中所需完成的任务和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的相对性――符合信息资源通用性兼顾信息资源的地方(区域)或民族特色性。信息服务业现代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各国在信息服务业现代化进程中有着基本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决定着整个信息服务业发展变化的基本方面。市级公共图书馆应充分考虑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新馆建设在信息服务走向现代化,其衡量标准应是世界性的、与国际接轨,应参照同时代的国际发达水平,不能孤立而论。因此,不同国家不同功能的城市图书馆现代化的建设,应当在共同标准的基础上,有其自身的特色,而不是一个模式试的产物。

3.公共图书馆职能的关联性――图书馆信息服务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的有机联动。市级公共图书馆在整个区域性信息服务产业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人民文化生活的中心,市级公共图书馆所实施的信息服务事业,始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对城市的经济建设、教育事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总之,其产生的强大辐射力和示范效应,将促进整个地区的社会文明和经济的繁荣。

4.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系统性――图书馆信息服务现代化与其他产业现代化的综合协调发展。二十一世纪的图书馆现代化信息服务不再单纯是一个“专门从事信息交换”的行业,而是一个广泛的综合范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有机整体。他将与工农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信息业及金融、旅游、教育、医疗等行业相互合作,相互渗透演化为一个新兴产业。正是这些相关产业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紧密联系互为影响,带动着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资源合理优化、运行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三、公共图书馆动态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

标致性的外观设计,网络化、多功能的建筑结构,配以先进的信息通讯设备,当然是现代化图书馆必不可少的条件与特征。但更真实、更具说服力的,能称其为现代化图书馆,应是公共图书馆在各个组织机理、机制运行层面,在上述条件紧密配合及其功能充分显现后,所达到适时的动态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现代化。

1.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运行理念的动态创新。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应摒弃传统的自我封闭,资源利用患得患失的陈旧意识。树立起全新的资源开放的服务理念。这有利于提高地域人们整体的信息生活质量、有利于社会信息生态效益的平衡、更有利于自身融入全球信息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当中。现代化图书馆理念注重的是办馆效益与整体或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他强化的是自身对整体或区域性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以及基于此的自我创新。

2.公共图书馆文化的动态内涵。图书馆文化是以信息业为载体,以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服务活动和信息用户的行为为动力和纽带,去反映、传播、创造、弘扬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图书馆在社会中的特殊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所蕴含的文化其实质是融合了商业企业文化、消费者文化以及商品文化等行业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图书馆文化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强调从业人员的道德、观念和境界。因此,图书馆文化的基本内容也应表述为图书馆信息服务主体在信息业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他是图书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

3.公共图书馆形象的动态塑造。图书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图书馆形象的现代化。多角度、多方位全新理念的图书馆形象包含着图书馆整体良好运行的形象、健康的个人图书馆从业形象,现代的具有品牌式的服务、良好的信息业运作信誉以及图书馆赏心悦目的环境空间。设施先进完备、信息资源充足,服务便捷周到、环境优雅舒适,是现代化图书馆形象的外在标志;围绕信息用户所需,体现人文主义的服务理念以及时代先进的品牌服务和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特色服务战略则是现代化图书馆形象的内在素质和品质。外在的形象建设依靠内在的形象做后盾,将更加增强图书馆的生命力,使城市风貌和图书馆功能发生更深刻变化。

4.公共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动态重构。图书馆组织结构的现代化,首先是图书馆现行体制的现代化,包括决策体制、用人体制、晋升体

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其次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运作状态的现代化,包括不同的信息服务运行方式和业态的创新,信息服务功能的创新。再次是图书馆信息业经营的现代化,包括以中心馆为核心建立分馆及服务点的辐射式、连锁式、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服务运行组织方式。

5.公共图书馆技术的动态性变革。现代公共图书馆组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也改变了公共图书馆与金融业、税务、邮电以及其它相关产业部门和信息用户之间的关系。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出现,更引起了公共图书馆的根本变革。现代公共图书馆需要科学技术支撑,需要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基石。公共图书馆技术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搜集、整理和传递的整体系统发展中,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核心,与标准的公共图书馆功能结构和图书馆规范合成运行。

建设与运行一个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已是世界性对现代信息服务、信息交流与传递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要全面而准确地认识与把握现代化公共图书馆的时代特征和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理念的重塑、观念的更新、充分借鉴国际国内的有效经验、植根于中国文化与国情、依托地方的区域经济发展应是关键。

四、结束语

应意识到,即使构建起来的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也是以高强度和高速度为特点的,信息服务领域间的动态互动明显加快,所有的竞争方式与服务优势都是短暂的,公共图书馆应更加注重其内部资源转向内外的动态平衡,更加关注自身知识、能力和核心能力对公共图书馆持续发展的作用,更加关注持续创新服务,在快速更新与发展的信息服务业领域中,将服务竞争关系由行业间的单边博弈转向领域中的群体动态博弈。不断增强信息服务的有效性与及时性,更加关注对信息服务产品及服务方式的预测能力,和对信息服务规则的适应能力。公共图书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应更加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新的网络信息环境中,更加需要公共图书馆创造动态能力获取动态竞争优势的新的管理理念。

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的初探论文 篇2

关于我国公共图书馆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面的文献研究比较匮乏, 大部分研究仅仅是基于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层面做的一些探讨与分析, 缺少一套可操作性强的公共图书馆绩效审计程序以及高效率、客观公正的绩效审计方法, 这就影响我国审计部门进行公共图书馆绩效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旨在设计一套公共图书馆绩效审计的程序并引入适合公共图书馆的绩效审计量化分析方法, 提高我国公共图书馆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一、绩效审计与公共图书馆绩效审计的概念界定

绩效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各隶属部门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的审计。

公共图书馆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其定义为是对公共图书馆投资项目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及对受众群体的公平性和反馈性进行监督与评价, 揭示公共图书馆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分析原因, 依法处理违法、违纪、违规行为, 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促进公共图书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财政专项资金效益、改善公共图书馆管理, 进一步促进图书馆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

二、公共图书馆绩效审计的目标

审计目标的确定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 它直接影响着审计的范围、内容、所需证据的类型、审计方法与技术手段的选择, 以及审计结论的表达方式和最终的处理结果。绩效审计由于其审计项目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因此没有统一的目标。一般来说, 绩效审计的目标主要是围绕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来确定的, 即所谓的“3E”审计。本文增加了“公平性”, 将其扩展为“4E”审计。

(一) 经济性

是指一项活动, 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降到最低水平。公共图书馆项目专项资金经济性目标主要是指专项资金在发放、使用和管理过程中是否以最小的成本支出, 实现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是否存在专项资金效益低下和损失浪费等问题。

(二) 效率性

是指产品、服务或其他形式的产出与其消耗资源的关系, 一项有效益的活动应该是在适当关注质量的前提下, 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实现一定的产出使用最少的投入。公共图书馆的效率性目标是指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 图书馆是否将资金进行合理的调配与调整, 最大限度地建设馆舍、丰富馆藏资源、满足读者需求。

(三) 效果性

是指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 以及一项活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就公共图书馆而言, 效果性目标是指是否实现了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预期目标, 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资源是否满足了受众群体的信息获取和文化需求, 是否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等。

(四) 公平性

是指投入的资源在产出分配过程中是否公平。公共图书馆的公平性目标表现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能够公平地惠及到所有对图书馆资源有需求的群体, 而没有将部分有需求的群体排斥在外, 剥夺其享受文化的权利。

三、公共图书馆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

(一) 公共图书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公共图书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以我国图书馆事业相关规章制度、建设目标、规划战略等评判战略规划指标的可行性及项目变动原因。

(二) 公共图书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评价指标的设置, 是对公共图书馆绩效进行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指标设置得是否合理和准确, 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准确性。本文应用平衡计分卡对公共图书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

平衡计分卡 (BSC) 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 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具体评价指标如下。

1. 财务维度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考查被审计单位历年的整体财务状况, 审计监督资金的使用, 审核往来账项的合理性。由于对公共图书馆的评价侧重于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的社会效益, 因此关注的重点由传统的针对组织的经济增加值、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投资报酬率等经济指标, 转向针对图书馆建设的预算、使命和愿景进行指标设计。主要包括6项指标:资金到位率;馆舍建设投入;行政管理费用;人力资源投入;图书馆设备使用率;馆藏保障率。其中, 馆藏保障率, 是指馆藏文献总数与全馆读者总数的比率。

2. 顾客维度

图书馆是以服务读者为宗旨的, 顾客维度是公共图书馆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指标, 是图书馆工作绩效最直接的映射, 也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图书馆读者服务绩效指标与其他图书馆绩效指标紧密相关, 是效果性指标。对图书馆读者服务绩效, 主要选择5项综合指标:读者人数;新增读者人数;读者覆盖率;读者满意度;文献流通率。其中, 文献流通率指用于公开借阅的书库和阅览室的文献被用户借阅的数量所占的百分比。

3. 内部流程维度

内部流程管理涵盖了从组织管理到文献采选、文献加工、资源维护与管理的全过程, 其中还应包括人事、财务、后勤等行政保障事务。图书馆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应当包含这些过程和事务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内部流程维度的特点, 主要选择8项评价指标: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的合理性;行政事务处理效率;文献采选的时间;文献采选的质量;文献加工的时间;文献加工的质量;典藏文献完好率;资源的维护与管理情况。

4. 学习与成长维度

学习与成长指标是从人力资源和组织文化角度来考察图书馆的运营能力和创新能力, 反映了图书馆的成长和发展潜力, 针对该项绩效评价主要选择4项指标:馆员继续教育、业务培训、业务研究及业务创新。

四、公共图书馆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模糊熵模型

基于模糊熵, 在公共图书馆绩效审计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图书馆绩效进行审计评估, 基本思路为:综合考虑所有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 并运用模糊熵设置权数区别各指标的重要程度,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 计算出公共图书馆绩效水平──公共图书馆绩效度, 以此作为公共图书馆工作绩效的评价结果。具体步骤如下。

1.选定影响公共图书馆绩效的各个评价指标, 构成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要求, 划分为公共图书馆绩效水平的各个可能最终等级, 由此构建模糊集。本文将公共图书馆绩效水平的可能最终值界定为20%、40%、60%、80%和100%五种情况, 并以此确定五等级评价集, 即V={优、良、中、差、极差}。实际操作中可按照审计要求和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可能最终等级的简繁程度。

2.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第二步划分的各个可能最终等级, 采用德尔菲 (Delphi) 法等调查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独立评价, 然后对调查内容的反馈结果进行整理统计, 将每一位专家对各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几何平均, 根据评价结果判定各评价指标对公共图书馆绩效的各个可能最终值的重要程度定量化, 建立评价矩阵。

3.根据评价矩阵中各评价指标对公共图书馆绩效水平的各个可能最终值的重要程度, 使用模糊熵确定各评价指标对公共图书馆绩效水平的重要程度, 即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于特定的指标, 当其公共图书馆绩效水平的可能最终值等级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时, 表明该项指标的模糊性较大, 即该指标的比较作用较大。模糊性的增加意味着熵的减少, 用模糊熵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如下:

根据评价矩阵和公式 (1) 计算第个指标的模糊熵;

计算各指标的差异性系数。当给定的指标对各个最终值的影响程度差异越大, 其越小, 表明第i个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 提供的信息量越大, 对公共图书馆绩效水平的重要程度越越大, 即该指标的权重就越大。其中差异性系数公式为:

即g越大, 第i个指标对公共图书馆绩效水平的重要程度越越大, 权重也越大。

确定各个指标对公共图书馆绩效水平的权数, 形成权数向量。其中, 权重公式为:

4.对在审计过程中收集的被审计单位各指标实际值进行标准化 (正向化和无量纲化) 处理, 经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的指标值则作为被审计单位的评价指标向量。再根据上面得到的各评价指标对被审计单位公共图书馆绩效水平的权重向量, 计算出审计的熵权评价值, 即公共图书馆绩效度R=W×B。

5.确定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等级。根据计算得到的公共图书馆绩效度与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等级表 (如下表一) 对照, 确定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等级。公共图书馆绩效度越高表示公共图书馆绩效水平也越高。此外, 审计人员通过一定的比较和分析, 包括横相比较、纵向比较、历史比较、经验比较等, 对被审计单位本年度的公共图书馆绩效水平作出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公共图书馆绩效审计的程序

绩效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审计过程所采取的系统性工作步骤和基本内容。绩效审计的程序可由以下五个阶段组成:审计项目立项阶段、绩效审计前的准备阶段、绩效审计的实施阶段、绩效审计的报告阶段、绩效审计的后续阶段。

公共图书馆绩效审计程序根据其自身特点可归纳为如下图所示:

初步调查、分析并确定公共图书馆图ft书馆审计项目→审前调查和风险评估→绩效指标选取→定量评价绩效→编制和提交审计报告→跟踪检查

1.初步调查分析确定公共图书馆专项资金审计项目。就是确定项目、范围和方法。被确定的项目往往是耗费公共图书馆资源较大, 图书馆员工、读者及相关利益群体所关注的经济项目, 在审计工作开展之前, 要对被审计单位、政策、目标、主要活动、主要资源以及开展这项审计活动的主要风险、有关政策等进行调查, 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审计的结果进行评估。

2.审前调查和风险评估。是指审计组应派遣审计人员到被审计的公共图书馆, 对其自身资源、技术、管理、教育经费利用情况等进行摸底调查, 为开展审计工作做好准备。

3.收集和评价公共图书馆的审计证据。是指为客观的评价公共图书馆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公平性, 收集审计证据。公共图书馆绩效审计的审计证据类型通常有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

4.绩效指标的选取。就是确定公共图书馆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是对公共图书馆全面地进行分析, 客观反映公共图书馆绩效水平的客观要求。

5.定量评估绩效。是指运用合理的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对前面已经得出的公共图书馆绩效指标进行量化分析, 计算出公共图书馆的绩效水平, 得出初步的审计结论。

6.编制和提交审计报告。是指审计人员以量化分析的结果为基础结合被审计公共图书馆的自身情况和公共图书馆的背景, 出具审计报告并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

7.跟踪检查。是指为检查公共图书馆对绩效审计报告所提出的问题及建议是否采纳并有适当的整改措施, 需要对此进行跟踪检查。

参考文献

[1]温美琴, 胡贵安.基于政府绩效评估视角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 2007, (6) .

[2]宋良荣, 朱英梅.我国养老保险绩效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 2007, (4) .

[3]王丽萍.基于政府绩效审计视角的特区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初探[J].图书馆, 2010, (1) .

[4]尚惠, 商如斌.平衡计分卡在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5]钟一环.浅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J].图书情报工作, 2011, (2) .

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初探 篇3

摘要:通过关注与解析公共图书馆的动态能力,从公共图书馆的动态能力及其特性要求:"人本化"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的核心体现:实现公共图书馆具备动态可持续性现代化建设与运行的内涵三个方面,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适时且恰当管理观念、资源配置、整合以及重组内外部组织结构、馆员业务技能和相关职能竞争力,去与变化环境的要求相匹配的动态能力的重要意义及其作用。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预测思维;信息;服务

一、引言

孙子曰:“兵无常态,水无定形。”信息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产品及形式生命周期缩短、信息需求变化加快且难以预测、信息形式结构的变革、服务竞争规则变化、相对管制方式的放宽等,以成为当今信息服务环境变化的主要特点。在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条件下,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工作思想、逻辑、主体及重点等内容都因此发生了变化和转移。其服务工作主体,已由单一个体转向纵横交错的价值网络体系。其工作核心思维,已从静态、单向转向动态、互动的共赢合作,强调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与内外资源的整合性和预见性。以期获得与自身工作目标及服务体系的外部环境动态适应的平衡。

二、公共图书馆的动态能力及其特性要求

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观所应探究的基本问题是:在动态信息需求市场环境中,公共图书馆为什么和怎样建立持续的发展与竞争能力。公共图书馆为什么能表现不同的绩效?动态能力观应关注及整合公共图书馆所处的社会及经济领域、自身技术技能的学习与创新、组织和领导的结构与观念的更新等方面来解释这些问题。

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指公共图书馆在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及交流环境中整合、建立和重构与提高自身内外竞争力来持续保持优势的能力。"动态"就是自身更新竞争力的能力以至于与变化的信息需求环境相一致。"能力"则强调了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适时且恰当管理观念、资源配置、整合以及重组内外部组织结构、馆员业务技能和相关职能竞争力,去与变化环境的要求相匹配的重要作用。

1.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动态性——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的过程和阶段。可以理解为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其在信息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信息服务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演进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来实现,是以不断创新来体现时代的要求。二十一世纪图书馆信息服务所追求的现代化目标,已經不是从以藏为主向强调兼顾利用的简单化转变的传统式现代化,而是馆藏信息资源效益化开发利用时代向资源信息全球一体化网络时代转变中所需完成的任务和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的相对性——符合信息资源通用性兼顾信息资源的地方(区域)或民族特色性。信息服务业现代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各国在信息服务业现代化进程中有着基本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决定着整个信息服务业发展变化的基本方面。市级公共图书馆应充分考虑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新馆建设在信息服务走向现代化,其衡量标准应是世界性的、与国际接轨,应参照同时代的国际发达水平,不能孤立而论。因此,不同国家不同功能的城市图书馆现代化的建设,应当在共同标准的基础上,有其自身的特色,而不是一个模式试的产物。

3.公共图书馆职能的关联性——图书馆信息服务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的有机联动。市级公共图书馆在整个区域性信息服务产业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人民文化生活的中心,市级公共图书馆所实施的信息服务事业,始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对城市的经济建设、教育事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总之,其产生的强大辐射力和示范效应,将促进整个地区的社会文明和经济的繁荣。

4.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系统性——图书馆信息服务现代化与其他产业现代化的综合协调发展。二十一世纪的图书馆现代化信息服务不再单纯是一个"专门从事信息交换"的行业,而是一个广泛的综合范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有机整体。他将与工农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信息业及金融、旅游、教育、医疗等行业相互合作,相互渗透演化为一个新兴产业。正是这些相关产业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紧密联系互为影响,带动着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资源合理优化、运行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三、公共图书馆动态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

标致性的外观设计,网络化、多功能的建筑结构,配以先进的信息通讯设备,当然是现代化图书馆必不可少的条件与特征。但更真实、更具说服力的,能称其为现代化图书馆,应是公共图书馆在各个组织机理、机制运行层面,在上述条件紧密配合及其功能充分显现后,所达到适时的动态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现代化。

1.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运行理念的动态创新。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应摒弃传统的自我封闭,资源利用患得患失的陈旧意识。树立起全新的资源开放的服务理念。这有利于提高地域人们整体的信息生活质量、有利于社会信息生态效益的平衡、更有利于自身融入全球信息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当中。现代化图书馆理念注重的是办馆效益与整体或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他强化的是自身对整体或区域性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以及基于此的自我创新。

2.公共图书馆文化的动态内涵。图书馆文化是以信息业为载体,以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服务活动和信息用户的行为为动力和纽带,去反映、传播、创造、弘扬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图书馆在社会中的特殊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所蕴含的文化其实质是融合了商业企业文化、消费者文化以及商品文化等行业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图书馆文化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强调从业人员的道德、观念和境界。因此,图书馆文化的基本内容也应表述为图书馆信息服务主体在信息业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他是图书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

3.公共图书馆形象的动态塑造。图书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图书馆形象的现代化。多角度、多方位全新理念的图书馆形象包含着图书馆整体良好运行的形象、健康的个人图书馆从业形象,现代的具有品牌式的服务、良好的信息业运作信誉以及图书馆赏心悦目的环境空间。设施先进完备、信息资源充足,服务便捷周到、环境优雅舒适,是现代化图书馆形象的外在标志;围绕信息用户所需,体现人文主义的服务理念以及时代先进的品牌服务和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特色服务战略则是现代化图书馆形象的内在素质和品质。外在的形象建设依靠内在的形象做后盾,将更加增强图书馆的生命力,使城市风貌和图书馆功能发生更深刻变化。

4.公共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动态重构。图书馆组织结构的现代化,首先是图书馆现行体制的现代化,包括决策体制、用人体制、晋升体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其次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运作状态的现代化,包括不同的信息服务运行方式和业态的创新,信息服务功能的创新。再次是图书馆信息业经营的现代化,包括以中心馆为核心建立分馆及服务点的辐射式、连锁式、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服务运行组织方式。

5.公共图书馆技术的动态性变革。现代公共图书馆组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也改变了公共图书馆与金融业、税务、邮电以及其它相关产业部门和信息用户之间的关系。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出现,更引起了公共图书馆的根本变革。现代公共图书馆需要科学技术支撑,需要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基石。公共图书馆技术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搜集、整理和传递的整体系统发展中,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核心,与标准的公共图书馆功能结构和图书馆规范合成运行。

建设与运行一个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已是世界性对现代信息服务、信息交流与传递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要全面而准确地认识与把握现代化公共图书馆的时代特征和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理念的重塑、观念的更新、充分借鉴国际国内的有效经验、植根于中国文化与国情、依托地方的区域经济发展应是关键。

四、结束语

应意识到,即使构建起来的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也是以高强度和高速度为特点的,信息服务领域间的动态互动明显加快,所有的竞争方式与服务优势都是短暂的,公共图书馆应更加注重其内部资源转向内外的动态平衡,更加关注自身知识、能力和核心能力对公共图书馆持续发展的作用,更加关注持续创新服务,在快速更新与发展的信息服务业领域中,将服务竞争关系由行业间的单边博弈转向领域中的群体动态博弈。不断增强信息服务的有效性与及时性,更加关注对信息服务产品及服务方式的预测能力,和对信息服务规则的适应能力。公共图书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应更加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新的网络信息环境中,更加需要公共图书馆创造动态能力获取动态竞争优势的新的管理理念。

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的初探论文 篇4

鄂托克旗图书馆馆长 刘亚涛

摘 要:本文论述了基层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所承担的职责,提出通过创新基层图书馆现行管理与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图书馆的社会职责,切实保障基层群众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角色;服务

图书馆是一个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开发智力、开展教育活动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基层图书馆与一些大型图书馆在软硬件条件、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但从图书馆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服务、满足大众基本文化需求而言,基层图书馆的作用举足轻重。那么如何使基层图书馆真正成为服务基层大众的场所;如何更好的发挥其职能效应,进而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得力助手,这是我们每个基层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基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和职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基层图书馆无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则是基层图书馆的天职。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 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配臵从中央到地方, 随行政层级的降低而呈层级递减状态, 即机构层级越高, 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越充足;反之, 机构层级越低, 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越缺乏。如县级的基层图书馆,它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营就显得较单薄。这种特点是导致县级基层图书馆业务经费配臵失衡、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差的根本原因。以我馆为例:我馆于1999年10月被授予“国家三级图书馆”,担负着为全旗10多万大众的服务工作,以及分布在全旗方圆2.1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6 个基层苏木镇,76个嘎查(村)76个文化室和69个草原书屋,128个文化户,22个社区文化室等服务点的业务指导工作,但是我馆服务资源严重缺乏,现在岗人数仅17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员的比例是60%;馆内设施简陋,馆藏单一,数量少,经费不足,读者寥寥无几,活动无从谈起。

我们的公共图书馆服务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基层。现有的国情是我国广大基层群众人口比例大, 但文化知识水平较低, 文化生活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在现有体制下, 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还是由基层的县级图书馆来组织和提供。因此, 能否办好基层图书馆, 不仅是一个文化为群众服务的观点问题, 而且也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当前, 我们倡导办好基层图书馆, 丰富城乡人民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 加强基层图书馆事业建设, 这是为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 更是保障广大民众基本文化知识满足的需要。

二、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对策 世纪是社会信息全面发展的时代, 基层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和管理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 基层图书馆又担负着开发智力资源和传播知识信息等诸多功能, 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 科学文化知识的信息含量是多元化的, 这就给基层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搞好基层图书馆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㈠创新基层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模式。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而基层图书馆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大力发展基层图书馆事业,是提高公众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⑴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新机制。

一是政府主导,做好规划,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的力度。制定本地区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方案,将方案分解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并把图书馆建设列入工作计划,每年或每个阶段对图书馆建设确定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领导亲自抓,制定落实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形成层层抓、合力抓的氛围。二是通过政策法规促进基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制定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规,将基层图书馆建设纳入人大立法程序,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确立,使基层图书馆从硬件设施、经费投入到人才队伍、“软件”服务等方面有法律保证。三是增加投入。可以采取上级拨一点,本级出一点,社会助一点,企业捐一点等办法,广开资金投入渠道。四是培育人才。要培养一支复合型的图书管理人才队伍。地方政府领导应有超前意识,将图书管理人员送到发达地区图书馆学习,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到先进馆参观交流,通过培养,使他们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备信息开发、信息服务、信息管理、信息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⑵开拓服务领域,拓展服务空间,把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农村牧区。

1、充分发挥基层图书馆在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建设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图书馆,我们应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馆藏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对苏木镇文化站、图书室进行有层次、分阶段的建设和系统化的科学管理。主要通过建立基层业务辅导站和图书流动站帮助提高苏木镇文化站、图书室的服务水平。

一是建立基层业务辅导站。对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实力雄厚,在苏木镇文化站、图书室的建设方面肯投入,起点高,设施全,藏书丰富,自身发展的后劲比较充足的苏木镇文化站、图书室,基层图书馆就可以与其建立图书馆业务上的指导性关系,对其藏书结构、图书加工整理、读者活动、图书借阅、规章制度、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等方面,进行业务辅导活动,使其业务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服务工作。同时利用这些苏木镇文化站、图书室的优势,开展业务协作协调,把服务工作辐射到周围乡镇的农民读者中。

二是建立图书流动站。这是基层图书馆开展文献流通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它比较适合于苏木镇经济实力不是很强、财政投入有限、藏书数量不足的文化站、图书室。基层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其建立图书馆流动站的合作关系,由苏木镇文化站、图书室出场地、设备和管理人员,由基层图书馆配备文献资料,提供业务辅导等服务,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两种调配图书资料的形式,保证苏木镇文化站、图书室有充足的文献资料为广大农牧民读者开展文献服务。图书流动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文献数量可多可少,文献的载体形式可以互相补充,文献内容更适合本地区读者阅读特点。与此同时,要重视建立特色文献图书流动站,使其服务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

以我馆为例:我馆担负着全旗6个苏木镇文化站、草原书屋、农家书屋、图书室业务辅导与示范的重任。近年来,我们不间断的为主要苏木镇和边远牧区提供业务培训指导,经常深入基层,尤其对技术力量薄弱环节给予上门服务。2010年10月29日我馆举办了68个嘎查村业务人员关于图书分类和编目的集中培训班;在基层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展数据图书编目的试运行,分别为蒙西镇、木肯淖乡、苏米图苏木、阿尔巴斯苏木四个全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苏木乡镇基层服务点进行图书录入指导,截止目前,我们为基层12个嘎查(村)整理图书36000余册。同时,我馆利用每年全旗“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融入到农村牧区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主流之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2、充分发挥基层图书馆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社区,作为现代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点,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社区图书站建设。建立社区分站,不仅方便了成人读者,也增加了未成年人的文化娱乐场所,为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丰富的知识源泉。以我馆为例:我馆在旗府所在地乌兰镇范围内社区建立了10个读者服务站和共享工程服务点,将国家资源中心和我资源中心自创的馆藏资源有针对性的分发到各个站点,每个点配发图书500册,每个月轮换一次,极大的方便了读者的需求。同时,作为社区图书站专门开展丰富社区未成年人精神生活的活动,每年都会在学生寒暑假时期为社区未成年人组织电子阅览活动,通过移动播放器等载体为社区未成年人播放有益的视频节目。并且在我们的网站上传一些适合未成年的读物、讲座、益智类游戏等,此举,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同时也引导了孩子们能够正确的认识、使用、利用互联网。

⑶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基层图书馆建设有机结合。

图书馆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单一的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是其重要原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不仅将为基层图书馆改变馆容馆貌提供有利契机,而且将为基层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生动、快捷的传播方式将为公众开阔视野、获取信息提供极大便利。基层图书馆建设应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成果来延伸、丰富服务内容,在加强文献服务的同时,重点发展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通过与“共享工程”自治区、市分中心联网,使基层图书馆的实际文献数量增大几倍乃至几

十、几百倍,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各类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可以使有限的购书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我馆为例:2008年12月12日,自治区文化厅与我旗人民政府签订了县级支中心建设管理责任书;2009年5月,旗政府为我中心落实专项经费20万元,我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式启动,建成了123平米可容纳40人同时在线浏览的电子阅览室,25平米信息网络机房,接入了百兆宽带互联网,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的卫星接收、互联网连接,12月,所有配套设备全部安装完毕并投入运行;从2010年开始,旗财政每年为我中心核定专项经费9万元。可以说共享工程落户我旗,为我馆在硬件上铺垫了坚实的基础。共享工程设备运行以后,我们利用蒙科立多种图书管理系统将馆内所有的资源包括报刊、杂志、图书、地方文献从“采访-编目-典藏-流通-连续出版物管理-公共检索-阅览室管理”等环节上全部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并建立了读者检索系统和读者刷卡借还系统,截止目前,我们共录入图书20000余册,回溯建库20000余册,录入报纸1800,杂志5400份,极大的方便了读者的借还需求。我们以此为突破口,将图书馆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模式进一步给予了完善、细化,将馆内已有的资源进行了合理的整合,从行政、业务、行为规范三个方面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规章,并借“五月图书宣传周”、“八月十五中秋节”、“信息技术培训班”、“建立机关、学校、社区、军营读者服务站”、等载体,将馆内的服务内容逐步向外拓展和延伸,使广大读者借助活动的开展很快熟练掌握和了解了图书馆所提供的后续服务。

综上所述,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基层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就会得到进一步延伸,服务质量就会得到进一步改进;就会有更多的基层群众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基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为提高广大基层群众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惠君.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图书馆论坛,2006(1)

2、李国新.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时代任务.图书馆,2005(2)

公共图书馆法的四大亮点 篇5

完善体系:强基础补短板

设施体系、保障体系、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突出短板。

“草案着眼于强基础、补短板,提出了强化设施体系、保障体系建设的法律要求,为完善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国新说,如草案规定公共图书馆确定数量、规模、结构和分布以人口数量为第一依据,加强固定馆舍和流动服务设施、自助服务设施建设,突破了传统的以行政层级布局和固定馆舍建设为主的思路,指明了设施体系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把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坚持公共图书馆事业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完善保障体系提供了法律准绳。

草案还明确,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街道、乡镇和城乡社区的综合服务设施设立图书室,服务城乡居民。

健全制度:实现三方面突破

立法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基本制度。李国新说,草案在完善制度方面有三方面突破:

一是明确了设立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条件,为保证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奠定了基础。

二是强化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专业性,如规定公共图书馆应配备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工作人员,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馆长应具备相应的条件等。

三是为公共图书馆建立现代治理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如明确规定国家推动公共图书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提升服务:关注未成年人等群体阅读需求

在强化功能、提升服务方面,草案着眼于把长期以来基层创新实践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上升为法律规范。

草案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设置少年儿童阅览区域,配备专业人员对未成年人开展阅读指导和社会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单独设立少年儿童图书馆。

“关于公共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服务的规定,落实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教育功能、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李国新说。

同时,草案将免费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实践的一系列惠民便民服务举措实现法律化。草案明确,公共图书馆应当免费开展文献信息查询、借阅,公益性讲座、培训、展览等活动,将推动、引导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公共图书馆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公休日应当开放,应当向社会公告本馆的服务内容、开放时间、借阅规则;公共图书馆应当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定期公告服务开展情况,听取读者意见,接受社会监督。

草案还明确,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提供特殊群体服务、流动服务、自助服务、数字化服务等。

鼓励社会参与:“同等对待”并赋予“冠名权”

李国新认为,草案在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增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动力方面迈出了突破性步伐。

草案规定,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给予政策扶持;公共图书馆可以依法以捐赠者姓名、名称命名文献信息专藏或者专题活动,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设立的公共图书馆,还可以依法以捐赠者的姓名、名称命名公共图书馆及其馆舍、其他设施。

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的初探论文 篇6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期刊工作的思考 作者:杨 慧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8期

[摘要]文章分析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期刊工作遇到的挑战,并提出创新期刊管理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期刊工作;网络环境

[作者简介]杨慧,东莞松山湖测绘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文献资料管理,广东东莞,523808

[中图分类号] G25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8-0175-0002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彻底打破了纸质文献一统天下的局面,人们可以从网上收集到大量文献信息,而且人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期刊因其出版周期短、出版形式和载体多样化、传递信息快、内容观点和思维新,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业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

不仅如此,期刊文献作为十大信息源之首,在图书馆文献中,约80%的信息来自期刊。新时期,公共图书馆逐步成为全社会终身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能否做好期刊工作,直接影响到公共图书馆的改革与发展。

一、网络环境对期刊工作提出新挑战

(一)读者群逐步扩大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和途径,以前以到馆办证注册为统计读者人数的指标扩展为到馆办证注册读者、到馆浏览读者和网上注册读者相结合,读者有了到馆读者与不到馆读者(网络读者)、注册读者与非注册读者之分。

随着公共图书馆逐步免费向全社会开放,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成为真正的全社会公民,知识的殿堂走向了大众,读者群的构成更加复杂、充实、宽广。

(二)服务内容逐步延伸

传统的期刊文献服务是以纸质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为主体,向读者提供整本期刊和部分索引、文摘等文献信息服务。而电子期刊文献(网络期刊、网络文献数据库、光盘等)具有学科覆盖面广,利用方便、快捷,检索途径多等特点,读者通过相关手段可方便地在图书馆、家中、办公室查找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阅览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很强的文献资源的共享性。读者利用的便捷性和读者需求的广泛性与特殊性,使为读者提供以篇和知识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层面的服务逐步成为服务内容的延伸。

(三)馆藏内涵业已扩大

传统期刊馆藏是以纸质文献为评价指标,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是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混合体,特别是网络上的虚拟文献,如拥有使用权无所有权的文献、网上免费文献等更是新时期馆藏文献的代表,馆藏不再局限于本地的物理馆藏,而不断扩大到馆外能够利用的所有文献资源。

(四)期刊管理模式发生变革

期刊工作包括期刊的采、编、加工、借阅、咨询等工作。目前期刊工作有“一条龙”管理模式和与图书归在一起的分部门管理模式。公共图书馆应根据馆藏量、服务对象等情况选择适应自己的管理模式,特别是要能应对本馆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未来要求。

二、对策与思考

(一)制定期刊发展方针,构建科学合理的馆藏体系

馆藏一直是评价图书馆的重要指标,因为馆藏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因此在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馆藏并存的条件下,要制定电子馆藏的发展方针,合理确立印刷型期刊与电子期刊,中文与外文期刊,各大类(专业)期刊等的比例,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这是基于:图书馆提供原始文献服务这一基本职能是不会改变的,不论图书馆模式如何发展变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印刷型文献和电子出版文献还将共存,图书馆员中介和直接检索共存,馆藏和获取共存;随着各国科技的发展,中外文献的出版格局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根据需求和中外文献的出版现实应适时调整中外文献采购比例和重点。

(二)创新读者服务工作,提供“广精快”服务

在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传统的期刊服务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需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一服务为多元化服务,努力拓宽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渠道,为读者提供更广、更精、更快的服务。

首先,要强化期刊导读服务,提供范围更广的期刊信息。在传统的期刊阅览、新刊推荐、特色期刊、文章推荐、检索辅导等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搜集、整合各类载体的期刊信息资源,特别是网上免费的电子期刊和数据库资源,建立期刊信息导航总库,并根据需求构建分类子库(包括特色期刊库、精品期刊库、专业期刊库等)。同时将馆藏期刊信息进行链接,提供在线的期刊推荐订购和评价功能。同时不断争取数据库资源试用并延长试用期限。

其次,要加强期刊的深层次服务,提供更专更深更精的专项服务。以读者需求为重点,开展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如对政府的会议服务,对当今社会热点的专题汇编,对特定研究项目的跟踪服务等,使期刊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

最后,要加强对读者的研究,为读者提供更快更有效的服务。通过走访和网络调查研究了解读者的构成、需求等,建立本馆读者需求信息库和读者服务主动推送服务系统。采取面对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服务方式,融大众化和个性化服务为一体;采取部分纸质期刊流通外借、馆际文献互借和网上文献传递等方式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三)加强培训教育,提高读者的信息技能

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许多读者难以跟上这个步伐,加上读者对网络期刊信息了解甚少和数据库检索技能较差,需要进行相关培训以提高读者信息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介绍,如不同类型数据库的内容和特点及其特有的检索方式;一般的检索方法,如主题检索、分类检索、关键词检索、组配检索、数据库的检索技巧;上网基本知识,如网络下载、浏览器安装等。培训的主要方式包括:办培训班、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现场咨询、检索大赛、网上教室、在线咨询等。通过培训使读者迅速掌握不同电子期刊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充分调动读者利用电子期刊的积极性,提高电子期刊的利用率。

(四)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目前,公共图书馆期刊工作人员队伍正逐步走向专业化、年轻化。但从整体上来说,人员的素质与工作需要仍有明显差距,特别在利用现代化设备,开展网络期刊信息服务方面。网络环境下的期刊工作,将全面改变传统期刊服务工作的模式,从馆藏期刊范围到收藏手段,从服务方式到服务方法,从服务对象到服务时间、地点都有新的改变。因此,必须加强图书馆期刊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图书馆要有计划地对所有期刊管理人员进行信息管理和服务技术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岗位培训,参加短训班,选送到有关咨询机构或院校进修,听专家学者报告,参加学术交流会和工作研讨会、专题讲座,岗位交流,或者自学等。

总之,图书馆工作人员在网络环境下应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改变传统的期刊管理模式,全方位、多渠道地为读者服务,使期刊工作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公共图书馆动态能力的初探论文 篇7

摘要:高校图书馆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提出适合发展的对策,如积极并展开高校图书馆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拓展服务领域,开发地方特色文献等,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

在我国,教书育人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是把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作为社会的生产资料,开发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1]。

一、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如今,高校与杜会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高校图书馆可以为社会文化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多方位服务。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履行社会职能的体现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集聚中心和知识传播基地,应当履行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等的社会职能。高校图书馆通过培养公众的知识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并最终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二)实现高校图书馆本体的提升与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与政府的支持联系紧密,高校图书馆有责任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在高校图书馆完成学校工作的同时,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也是高校图书馆提升自己形象、提升社会认可度的需要和表现。

(三)宣传并继承优秀的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宣传的重点。高校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公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倡导社会阅读。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对大众文化起到积极地引导,发挥导向作用。

(四)丰富的资源为其拓展文化服务功能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无论从人力、技术还是信息,其他机构都是望尘莫及的。尤其是信息资源方面,高校图书馆经历岁月流长,很多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一些综合性的大学图书馆甚至涵盖了理科、工科、文科、农业、医学、艺术等各专业,学科种类齐全[2],为提升文化服务功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外在环境为高校图书馆提供发展空间

公众文化需求的增长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公众文化服务的推动力。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信息技术的进步提供了保障。政府、公众与高校图书馆之间互动式的社会关系为图书馆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在西方,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多样,包括一馆多用、开放式借阅、开展各种主题文化活动等。国家鼓励公众使用高校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这种做法也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各项服务项目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3]。在德国,大学图书馆在完成本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还承担着市图书馆或州图书馆的社会服务任务。澳大利亚的大学图书馆在图书馆主页开辟专栏,向社会公众介绍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包括提供纸质图书借阅和一定范围的数据库资源。部分图书馆还对校外单位提供专业的情报服务[3]。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采用全部开架的服务方式,校外读者不必提供任何证件就可以与校内读者一样享有除外借图书以外的其他权利。日本、德国等许多大学图书馆也全方位向市民开放,与公共图书馆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完全打破了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壁垒[4]。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校外读者接待办法中只对社会读者提供临时阅览服务,不接待18岁以下少年儿童、校外自修者和游客[5]。北京大学图书馆校外读者须持本人二代身份证或本人有效证件(工作证或学生证)或单位介绍信,换取“北大图书馆临时阅览证”,按规定时间阅览和复印所需书刊资料[6]。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国外高校图书馆结合自身优势,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来的具体操作。这些实践经验肯定了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将服务从校内延伸至校外是可行的,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式提出了发展方向。

(二)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启示

1开放的发展模式和广泛的合作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程度水平比较高,读者不是局限在某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强调平等,为公众提供平等获得知识的权利。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社区组织、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非盈利组织的跨领域合作频繁、互利共赢,共同建立起信息共享网络,充分的整合与利用社会各种信息资源[3]。2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都是为本校师生服务,只关注高校内部读者服务工作,对社会公众的服务意识不强。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的建立,高校开始扩展服务范围,提升社会化服务程度,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图书馆相比,服务的范围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高校图书馆都需要认真思考适合自身的发展途径[7]。3强调可持续发展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需要认真考虑如何长期有效地利用和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更新日新月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数字信息的安全保存等是高校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平台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途径

(一)高校图书馆要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使命感

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意识是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高校图书馆有义务为公众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图书馆人把为公众服务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树立为公众服务的理念,增强为公众服务的意识。

(二)与地方机构联盟,发挥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与当地公共图书馆联合,实现人才资源、设备资源、成果的`共享,互利共赢,建立资源共建和共享平台,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大环境下,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咨询服务,实现信息资源传递和联机编目等多种功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8]。

(三)建设特色数据库,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助力

地方特色反映一个地区发展的特点,浓缩了一个地区厚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变迁。地方特色文献是地方特色的宝贵记忆和有效传承。很多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特色馆藏和数据库。当地图书馆拥有的地方性文献常常是和高校图书馆互为补充的,将两方面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共建共享,建立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通过地方特色产业,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3]。

(四)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就要重新自我定位,不断整合自身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中的文献信息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高校图书馆联合公共图书共同举办多种形式的健康、心理讲座,针对公众的兴趣爱好不同,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为公众提供针对性强、有特色的书刊,同时不断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形成全民阅读好风气[9]。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高校图书馆应审时度势,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改变观念,深化服务模式和内容,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社会服务意识,使社会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列生,郭全中,肖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谢佩洪.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刘佳.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4]屈健民,李欣,郭维霄.高校图书馆参与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策略[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80-82.

[5]校外读者接待办法[EB/OL].

[6]北京大学图书馆校外读者接待办法[EB/OL].

[7]王陆军.睁眼看世界——我们向国外图书馆学习什么[M].北京:海洋出版社,.

[8]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9]易忠,姚倩.高校图书馆服务理论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浅谈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新方向论文 篇8

一、公共图书馆管理现状

据有关的学术调查,在2010年的时候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913个,同2005年相比已经增加了139个,其中国家公共图书馆有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41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352个,县级公共图书馆2519个,这2913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收藏量为61479万件(套),同2005年相比增加了13547万件(套),随着社会经济技术与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一体化装备也在不断的达到社会的要求水平与标准,例如201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共有计算机141682台,比2005年增加93258台。当然,随着社会服务条件的整体改善,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也在不断的实现新的飞跃,从公共图书馆的流通人次、书刊外借情况来看,公共图书馆在人们生活中的发展已经非常的重要。

根据2010年我国的数据调查显示,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达到39117万人次,同2005年相比增加了16218万人次,书刊外借人次为15177万人次,同2005年相比增加了4138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册次为31627万人次,同2005年增加6324万人次。

根据我国的公共图书管的藏书总量、流通人次、书刊外借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在不断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值得飞跃,但是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我国公共图书馆在管理上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存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图书经费保障机制、图书馆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的用人机制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改善管理的方向性是解决公共图书馆管理问题上的重要问题。

二、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新方向

(一)改善公共图书馆管理理念

改善公共图书馆管理理念是实现管理新方向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上传统的思想一直是注重收藏,特别是一些性质比较高、藏书权威的机构在面对图书的收藏方面就特别的注重,在管理理念上的限制主要是针对读者方面,但是读者是图书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面对这一点上我们要实现新的突破,要善于打破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加强图书对于读者的.作用意义,以及实现读者阅读不同图书的可能性,这样就真正的实现了图书的使用价值,要实现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就首先要放开对于图书的管理制度,但是在放宽政策制度的时候,读者的自我行为约束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两方面的突破就真正的将图书的价值发挥到实际中来。

(二)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的新方向

实现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新方向首先就要打破公共图书馆对主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上的依赖,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制度要创新化的按照系统行业归口,各个级别的公共图书馆要从管理上突破所在系统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制度限制。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机制要实现对图书馆的战略性指导,加强统筹规划能力,从而保证图书馆事业大的发展规划方向。管理体制上要能放开手,实现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上有独自的支配权,有能够实现价值的发展空间,管理体制上实现图书馆不再受系统管理的束缚,创建科学体系规划地,加强公共图书馆资源优化配置,特别是一些文献资源建设上要实现存在的价值,不能从管理制度上造成图书的重复与浪费现象,要形成高效发展机制,从而保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公共图书馆图书经费保障机制新方向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制约性的公益组织机构,国家的财政支持是公共图书馆收入发展的主要方向。2005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公共图书馆获得的财政支持占其收入发展的79%至89.3%之间,图书馆管理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44.7%至49.6%。根据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主要的方向是人力费用支出上,因此我们要改善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来源渠道丰富化、金额数量增加、使用规范化。在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上建立专门的经费法律制度,明确说明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与使用方向,同时加强对于图书经费的保障,每一个层次的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经费要达到公共图书馆费用支出的35%以上。

(四)公共图书馆管理机构新方向

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机构上的管理制度程序一直延续的传统的金字塔形式,因此在组织机构的上主要是实现职能分工,但是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不断发展的今天实现图书馆分工细化、部门设置细化,在每一个管理部门之间要加强横向的沟通,为整个的图书管理机构创造新的方向性,同时要关注在新的管理机构中部门内部的团结合作,尽可能的保证内部的分工上存在一定的联系性与规范化,例如在图书馆信息管理部分中间要将内部的信息系统规范化,对于整体的信息系统有一个主要负责人实现操控,其余的下线人员要完善与其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保证整个信息管理上的完整与规范,为读者查阅阅览图书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性。

(五)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机制新方向

在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机制上首先要打破的就是传统的图书馆人事制度与计划经济之间的联系,在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对于员工管理上的创新,因此在面对这一个问题上新的方向性就是要不断的实现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机制要实现透明化与科学化,保证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实现不断的更新,加强对于新型的技术手段的掌握,特别是一些高端的科技人员在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机制中的使用价值的体现。这样在人们进入图书馆后能够面对新的科技管理技术。

三、结束语

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上实现新的突破,对于人们在图书馆获取知识的环境意识建设中非常的重要,同时更好的帮助人们满足对于知识结构的获取,对于全民实现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对于图书馆的管理上要不断的实现质的飞跃,满足经济社会对于人文知识的追求。

最后期望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公共图书事业的发展也能够跟随其步伐,实现不断的穿心发展,更好的满足知识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侯琳.浅析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创新[J].学理论.2012,(35):23-25.

[2]刘岳.有关加强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几点心得[J].卷宗.2012,(12):45-47.

[3]付春蕾.试论公共图书馆管理及服务的现状与发展——以承德市图书馆为例[J].北方文学.2012,(8):89-91.

[4]吕秀萍.试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公共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7):33-35.

上一篇:反思材料新下一篇:关注消防平安校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