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丰子恺漫画

2024-10-31

抗战时期的丰子恺漫画(共6篇)

抗战时期的丰子恺漫画 篇1

丰子恺 (1898—1975) , 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 是一位在诸多领域成就颇丰的文艺大师。

提起丰子恺, 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漫画作品。他是我国文人抒情漫画的开创者, 画风简易朴实, 意境隽永含蓄。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 往往只寥寥几笔, 就勾画出一个意境, 笔调虽简洁, 但内涵深刻, 耐人寻味。———编者

某父子

父亲的早期黑白漫画, 往往是“可以看看, 又可以想想”的, 而且漫画的题目很重要, 时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拿眼前这幅画来说, 一个西装笔挺的年轻人, 后面跟了一个提箱子、拿包裹的老人。两个人显然属于不同阶层。他们是什么关系呢?老人或许是年轻人叫来的雇工吧?

可是当读者一看题目, 心里马上忿忿不平起来:原来替年轻人拎行李的是他的老爸!这家伙!他平时在家是怎样对待父母的, 不说也能料想得到。如果这时年轻人碰到一位朋友, 问起这老人是谁, 他大概会回答:“这是我家的佣人。”

“我们所造的”

辛辛苦苦地添砖加瓦, 把房子造好了, 自己就被请出, 让别人来住了。每一个建筑工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这两位建筑工人倒有些闲情逸致, 房子造好以后, 还来欣赏自己的作品, 得意地说, 这是“我们所造的”。

他们造好了这漂亮的房子, 回到自己家里, 或许只住一个阁楼、一间棚屋。他们永远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据说王孝和烈士临摹过这幅画。可能是出于对建筑工人的同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建筑工人俱欢颜!

游春

早先没有公共汽车可乘, 也没有出租车可叫, 少爷、小姐出门就坐轿子, 由两个轿夫抬着走。这里为什么画了三个轿夫?这是因为路长, 两个人抬到底吃不消, 必须由第三个人来轮换。那第三个人跟在一旁走, 再过一阵子, 由他替换轿夫乙。这样三人轮流抬轿, 才不致太累。

轿中坐的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贵人, 抬他 (她) 的是三个人, 就形成了三与一之比。题目中包含了对旧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不满。

这幅画后来改题为《游春》。为了一个人潇洒玩乐, 就得有三个壮年人为之付出劳累的代价。

狭路相逢

在我国还有部分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 看到人们待狗如待人, 总有点不顺眼。

现在, 这个身负重物的老人与一只坐汽车的狗在街上相逢了。那老者心里是什么滋味!真是“狭路相逢”!

还有一幅《人如狗, 狗如人》, 画面与此相似, 题目则更加赤裸裸地道出了人间的不平等。

我们并非不主张待狗如待人, 众生原本是应该平等的。但是, 贫富过分悬殊, 总叫人看了心酸, 何况是一位老者!

什么时候我国人人都能温饱, 而且进入小康, 那时, 在路上看见狗坐汽车, 就不会再有异样的感觉了。

希望这一天早日来到!

(注:以上图文均选自《爸爸的画 (第一集)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丰子恺先生的两个女儿丰陈宝、丰一吟根据父亲诸多充满人间情味的漫画所作的趣绎。)

丰子恺漫画之“悠悠的童趣” 篇2

做母亲的含辛茹苦地抚养孩子,总是盼望孩子快快长大。

父亲毕竟是漫画家,他想表达这一点,竟想出来用一根吹炉火的管子对着孩子的肚脐眼吹。

那时候,孩子往往不止生一个,做母亲的还那么急切地盼儿女长大成人。如今,提倡独生子女,做父母的盼望孩子速速长大的心情就更加迫切了。

可怜的孩子!看来他的肚脐眼被吹,滋味挺不好受。不然,他怎么会皱眉呢?

况且,长大后,出了儿童的黄金时代,就要挑起生活的重担。还是慢慢长大吧!

快回头看看

风筝,即纸鸢,又称鹞子。放鹞子,一个人不行,要有另一个人帮忙,替他“送鹞”,即双手持鹞高举,趁风顺时把鹞子往上一送,放鹞者顺势拉着鹞子奔几步,同时放线,鹞子就放飞上去了。所以放风筝必须约伴。

但这小伙子太粗心大意了,风筝的飘带被狗脚套住,他还没有发觉。让我们对小伙子提个醒:快回头看看!否则的话,一忽儿狗向前跨步,飘带就会断掉!这下子风筝就放不成了,多么煞风景!

一个哭,一个笑

小孩喜欢玩,这原是他们的天性。他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玩,有时叫大人想像不到。

画中两个男孩在玩拉黄包车(即人力车)的游戏。我想像,开始时大约是穿白衣、白裤的男孩坐在藤椅上不安分,想躺下来,没想到两腿刚一伸,就被穿条子衣的男孩接住,高兴地拉起“黄包车”来。被拉的孩子很害怕,急得哭了。两人一哭一笑,构成了有趣的画面!

一个“咎由自取”,一个顽皮透顶。

姐弟三人

宝姐姐、软软、瞻瞻,是姐弟三人。其中宝姐姐是老大,软软是老三,瞻瞻是老四。

我们小时候,曾经跟了母亲到故乡亲戚家去看结婚。回到上海的家里后,也就模仿着做起结婚的游戏来。瞻瞻是男孩,我们就派他做新官人,让他戴了父亲的呢帽,帽边几乎遮住双眼;派软软做新娘子,拿母亲的红包袱布蒙在她头上,作为新娘头上的红兜纱。新郎、新娘都很认真,乖乖地听媒人摆布。做媒人的宝姐姐拉住这对新人,教他们拜天地,拜好天地又送他们到用凳子搭成的新房里。

当时姐弟们的游戏,如今成为一幅漫画留在了人间。

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

有一天,早上蒙蒙眬眬醒过来,似乎得了灵感,童年时代的情景一下子浮现在眼前,就好像是昨天的事:妈妈为我洗好脚,穿好袜子,让我自己去穿鞋子。鞋子在凳脚边。我看到凳子光着四只脚怪难看的,便把自己的鞋子给它穿上,又把妹妹的一双新鞋也给凳子穿了,站起身来一看,真有趣!不由得叫起来:“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这一叫惊动了妈妈,她边喊边跑过来:“软软的新鞋给你弄脏了!呀!你怎么没穿鞋子站在地上?龌龊了袜子!”眼看着她要来破坏我的“杰作”了,我便努力设法保护现场。忽见爸爸向她使个眼色,叫她先别过来。爸爸很快拿起纸和笔,好似拍照一般,一下子把眼前的景象“摄”入他的速写簿。这幅速写画后来成为父亲的代表作之一。

西装背心像长袍

透过西装背心,可以看到他里面穿的是直条子方领衫和横条子布裤,十分宽松舒适。外面这件西装背心,看来是大人(很可能是他爸爸)给他穿上去的,因为从年龄上看,他自己还不会穿衣。别看套一件背心容易,那一排小钮扣可不是那双稚拙的小手所能扣得好的!

他穿了这件大人的西装背心,有点儿像穿长袍。看上去他很得意,脸上笑嘻嘻的,多潇洒!

当心!

他骑在小马车上开“特别快车”兜风,快了风才大。兜风真有劲!他趾高气扬得意忘形,只知道一个劲儿往前踏,可没有想到这条路已经到了尽头,接下来便是石级。只要再踩一脚,便是人仰马翻!等待他的将是一场“车祸”和医院里的急诊。正如家乡一句俗话所说的:“小人快活有灾难。”意思是说:每当小孩玩得快乐的时候,等待他的将是一场灾难。

艺术的劳动

何谓“艺术的劳动”?我想,这大概是指劳动不为钱,不图报偿,仅为有趣,为开心,为艺术。只有儿童们的劳动才是如此。

父亲在1927年写的《剪网》一文中说,白相(江南地区方言,即玩)很开心,“但是一想起钱就不开心”,一想起钱的交换条件,“就减杀了一大半的趣味”。

孩子们劳动时非常快活,他们一不为钱,二没有交换条件,只有这样的劳动,才配称为“艺术的劳动”吧!

丰子恺漫画对教育的启示 篇3

一、丰子恺先生认为孩子眼中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美好世界,他们真诚、直率、洒脱,因而成人不要以世故的姿态来对待儿童,那只会抹杀儿童的本性。在日常生活中,儿童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去探索这个世界。他们喜欢模仿、嬉戏,喜欢直白、坦诚。在孩子的眼中,大人是一个奇怪的生物,凡事都喜欢遮遮掩掩,不喜欢的事物可以说喜欢,久而久之孩子们眼中的困惑都成了理所当然。但在成人看来孩子是长大了、懂事了,殊不知孩子已失去了原有的纯真。对照现今我们的教育,我们又何曾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去欣赏一个孩子的认真和执着,我们经常视他们为胡闹、口无遮拦等。比如,孩子花了一天的时间在墙面上完成了自己的大作;花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去完成一副拼图或是玩具模型;牺牲了自己的新衣服、裤子堆砌了自己的城堡;当面询问父母大人们一些羞耻的行为等。这些在孩子眼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却换来了师长的怒吼、训斥。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他们的认真和执着在我们的一点一滴中渐渐被抹杀。

二、丰子恺先生把观察儿童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认为生活中充满了童趣,因而他理解儿童。甚至于在他的漫画中充满了欣赏和崇拜儿童的色彩。他经常以自己的孩子为素材,描绘出一幅幅天真浪漫的画面。比如,他的孩子们看到别人结婚的场面,就在家里玩起家家酒。女孩把妈妈珍藏的衣服搜罗出来披在身上,把妈妈常用的胭脂涂的满脸都是,用红红的纱巾盖在头上。男孩把爸爸新做的大褂拖出来,再摆上桌子、椅子等。一切准备就绪,两个孩子也停止了嬉闹,认认真真地拜堂、叩首。作为父亲,他没有训斥孩子的胡作非为,反而用自己的画笔绘下了这一幅有趣的画面。非但如此,他还经常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当中去,因为在游戏中,他理解了孩子简单的快乐。这对丰子恺先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豁观、乐达、淡然的为人处事的态度无不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试问我们是否真正地观察过、理解过孩子。大人们太忙了,因为我们只是想创设一个稳定的环境给孩子学习、生活。但我们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生活,给孩子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久而久之,我们与孩子无话可谈。其实,我们不妨放下自己所谓的忙碌,与孩子嬉戏游戏,你会发现在孩子的世界里存在着许多奇幻、新奇的事物。

三、学会仰视儿童。丰子恺先生在他的漫画中处处体现了理解儿童和尊重儿童,必要时我们要俯下身去和儿童进行平等对话,甚至在某些时候,我们要采取仰视姿态。比如丰子恺先生的儿子看到别人骑自行车,他就回家,抓起两把蒲扇当车轮,用椅子当车把,开心地吆喝着前进。丰子恺先生见了,满脸佩服之情,并把这副情景画了下来。又比如他的另一幅作品画的是他儿子的赤子之心,白白嫩嫩的婴儿,红彤彤的心,多么鲜明的色彩对比,描绘出了孩子的赤诚之心。其实孩子也是大人的老师,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常常使我们佩服不已。孩子的坦诚、无畏、纯真常常使我们倍感惭愧。试问,为什么我们不敢说真话?为什么我们会畏手畏脚呢?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不乏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父母、老师等,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长,把孩子当成自己追随的影子,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的每一阶段。孩子就像花儿成长一样都有其特定的规律,我们要给予他们阳光、雨露和风雨。如何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就要观察孩子、理解孩子、走进孩子、仰视孩子,让其成为我们的朋友甚至是老师。

摘要:丰子恺先生作为一个文艺大师,他以一颗赤子之心、细腻的画笔绘出了孩子单纯、可爱的心,对我们现今的教育有着巨大的启发。他倡导俯下身子、倾听孩子,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人。

《子恺漫画选》自序 篇4

我家孩子产得密,家里帮手少,因此我须得在教课之外帮助照管孩子,就像我那时一幅漫画中的《兼母之父》一样。

我常常抱孩子,喂孩子吃食,替孩子包尿布,唱小曲逗孩子睡觉,描图画引孩子笑乐;有时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或者坐在小凳上“乘火车”。我非常亲近他们,常常和他们共同生活。这“亲近”也是这些画材所由来。

由于“热爱”和“亲近”,我深深地体会了孩子们的心理,发现了一个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儿童富有感情,却缺乏理智;儿童富有欲望,而不能抑制。因此儿童世界非常广大自由,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出一切愿望和要求:房子的屋顶可以要求拆去,以便看飞机;眠床里可以要求生花草,飞蝴蝶,以便游玩;凳子的脚可以给穿鞋子;房间里可以筑铁路和火车站;亲兄妹可以做新官人和新娘子;天上的月亮可以要它下来……成人们笑他们“傻”,称他们的生活为“儿戏”,常常骂他们“淘气”,禁止他们“吵闹”。这是成人的主观主义看法,是不理解儿童心理的人的粗暴态度。我能热爱他们,亲近他们,因此能深深地理解他们的心理,而确信他们这种行为是出于真诚的,值得注意的,因此兴奋而认真地作这些画。

进一步说,我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生活;换一句话说,我常常自己变了儿童而观察儿童。我记得曾经作过这样的一幅画:房间里有异常高大的桌子、椅子和床铺。一个成人正在想爬上椅子去坐,但椅子的座位比他的胸膊更高,他努力攀跻,显然不容易爬上椅子;如果他要爬到床上去睡,也显然不容易爬上,因为床同椅子一样高;如果他想拿桌上的茶杯来喝茶,也显然不可能,因为桌子面同他的头差不多高,茶杯放在桌子中央,而且比他的手大得多。这幅画的题目叫做《设身处地做了儿童》。这是我当时的感想的表现:我看见成人们大都认为儿童是准备做成人的,就一心希望他们变为成人,而忽视了他们这准备期的生活。因此家具器杂都以成人的身体尺寸为标准,以成人的生活便利为目的,因此儿童在成人的家庭里日常生活很不方便。同样,在精神生活上也都以成人思想为标准,以成人观感为本位,因此儿童在成人的家庭里精神生活很苦痛。过去我曾经看见:六七岁的男孩子被父母亲穿上小长袍和小马褂,戴上小铜盆帽,教他学父亲走路;六七岁的女孩子被父母亲带到理发店去烫头发,在脸上敷脂粉,嘴上涂口红,教她学母亲交际。我也曾替他们作一幅画,题目叫做《小大人》。现在想象那两个孩子的模样,还觉得可怕,这简直是畸形发育的怪人!我当时认为由儿童变为成人,好比由青虫变为蝴蝶。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大不相同。上述的成人们是在青虫身上装翅膀而教它同蝴蝶一同飞翔,而我是蝴蝶敛住翅膀而同青虫一起爬行。因此我能理解儿童的心情和生活,而兴奋地认真地描写这些画。

以上是我三十年前作这些画时的琐事和偶感,也可说是我的创作动机与创作经验。然而这都不外乎“舐犊情深”的表现,对读者有什么益处呢?哪里有供读者参考的价值呢?怎么能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画材呢?

无疑,这些画的本身是琐屑卑微,不足道的。只是有一句话可以告诉读者:我对于我的描画对象是“热爱”的,是“亲近”的,是深入“理解”的,是“设身处地”地体验的。

画家倘能用这样的态度来对付更可爱的、更有价值的、更伟大的对象而创作绘画,我想他也许可以在生活中——尤其是在今日新中国的生气蓬勃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画材,而作出更美的绘画。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这些画总算具有间接帮助读者的功能,就让它们出版吧。

(选自《小品文选刊》,2007年5期)

阅读点拨

抗战时期的丰子恺漫画 篇5

一、“意到笔不到”的漫画艺术观点与动画造型的夸张艺术特质

1. 丰子恺的“意到笔不到”漫画艺术观点

“意到笔不到”在中国古代文人画中就有提出。北宋苏轼的“常理说”提出两个对立:常理与常形, 文人与画工。苏轼说:“物一理也, 通其意而无适而不可。”[1]他更认为, 文人的独特禀赋就在于能得此理。文人超出画工、常理高于形似的地方,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形似只涉及物之表象, 而理是物之本质。还认为文人画能得物之神气, 画工注意表面的细节, 毫无生气。二是形似只看一物, 常理却能看出万物贯通处, 从一见多。苏轼有首著名的非形似之诗:“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 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 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 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 解寄无边春 (《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之一) 。”尽管后世间或批评它完全否定形似, 但从全诗主旨来看, 苏轼特地强调绘画必须超越眼前的物象, 如同诗歌要超出字面之意, 文人画强调“意在笔先”。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专设“画意”一章, 搜罗晋唐古今诗篇, 以“写物貌情, 捋发人之思哉。”画中有诗意, 有寄托, 才能让文人之作高出工人。强调“无意为上”, 则要将有意识的、自觉的心智控制, 化为自然而然;将作者之用心转化为不用心, 实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从创作而言, 动笔之前的酝酿凝思可谓“有意”, 而过程中的灵感勃发, 妙趣横生, 又可谓“意外”“无意”。

晚清秦祖永《桐荫画诀》提出“有意无意间”确是中肯之言, “用笔须要活泼泼地, 随形取象, 在有意无意间, 画自然, 机趣天真, 脱尽笔墨痕迹, 方是工夫到境。”

唐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里, 也提出过“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的艺术观点。张彦远在谈“画体”时, 把画立下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他把“自然”列于第一, 而将“历历具足、甚谨甚细, 而外露巧密”, 把什么都画出来的画列为下品。这实际上就已经体现了意到笔不到的审美思想。“笔不周而意周”“画尽意在”, 这正是中国画讲求含蓄美在用笔上的体现。

由此看来, 丰子恺作画的观念深受中国古代美术理论的影响。丰子恺自己也说过:“作画意在笔先, 只要意到, 笔不妨不到, 有时笔到了反而累赘。”[2]他在刻画人物的时候经常画脸不写细部, 仅瞄轮廓, 外加一张嘴。作者在作画时不施色彩, 寥寥数笔, 人物的形态跃然纸上。东晋的顾恺之早就说过:“四体妍媸, 本无关于妙处, 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中”, 丰子恺对人物的面部处理虽是反向而行, 但在他的漫画中却实质上达到了传神的目的, 在此图中, 作者着力在绘画的立意方面, 出人意表, 又合乎情理, 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他在《漫画创作二十年》一文中说自己曾用简洁的几笔描绘了一个有兴味的幻象, 有一次偶尔再提笔详细描画, “结果变成和那幻象全异的一种现象, 竟糟蹋了那张画。恍忆古人而言:‘意到笔不到’, 真非欺人之谈。”[3]

2. 动画造型的夸张艺术特质

动画不同于传统艺术, 传统艺术的受众历来属于社会的少数人群。而动画则是面对社会最广大的人群, 可以最大限度的侵润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 所以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它天生的“幽默禀性”, 使得生活乃至人生如获得神奇香料一般, 苦涩会有醇香, 苦难因为笑容而冰释。所以, 动画这门艺术的宗旨就是让人学会获得快乐。

动画造型设计是一个完整的简化、拆解与重构的过程。简化是动画角色造型的先天特性, 拆解是由动画制作工艺带来的特性, 所以动画角色不能复杂不加以简化, 如何让角色形象生动富有戏剧性从而在表演中产生强烈的映像并能形成独立的符号语言, 那么自由的添加元素加以重构这就是动画造型设计的必要性。所以动画的世界必定是彻底“创造”出来的, 而动画角色必定是集最大化的社会信息为形象特征, 进而使得一个“角色形象”获得人类情感的特征, 简化来说就是“传神”。也就是惟妙惟肖的“表演”。这个过程中观众享受到视觉快乐, 产生了有趣、感动等更多细腻的情感共鸣, 成功的与“角色”发生某种关联, 进而对“角色”产生深刻印象, 甚至于结合自己的所感所想赋予“角色”更深层次的情感, 产生拥有欲望, 而“角色”就此成为了隐藏安放某种私密情感与思维果实的最佳土壤。所以, 动画艺术在制作过程中本身就是创作者的一次抽象艺术行为, 通过观影, 观众进而将其更进一步深层挖掘再次“抽象化”。

而动画造型的审美特征与丰子恺的“意在笔先”的艺术观点是共通的。正因为一个对象的“存在感”中包罗的信息太大了, 单不说对象的内在禀性, 就“外形”的信息量就十分庞杂巨大, 因为他的存在不光是美学理论中的那几个元素, 还有更加具体的, 与其他人有差别的细节, 形状, 体态, 服饰, 头发丝, 汗毛孔, 甚至是与外在空间交融的“视觉感”更是个人各样。所以在快速闭眼的一瞬间, 还有光影间留在眼中的那一刻, 将那一瞬间捕捉到的视觉印象快速的, 用最顺手, 最自然的方式记录下来, 这一个印象就是捕捉到的“全真”的“神”。而动画角色的造型正是要过滤掉这些外形信息保留住最能代表角色的“神采”与“气韵”的元素内容, 要做到“传神”势必需要夸张造型的比例结构以及某个局部。

“作画时意在笔先, 只要意到, 笔不妨不到, 有时笔到了反而累赘……漫画之道, 是用省笔法来迅速地描写灵感, 仿佛莫泊桑的短篇小说, 捉住对象的要点, 描出对象的轮廓, 或仅示对象底一部分而任读者悟得其他部分。这概略而迅速的省笔法, 能使创作时的灵感直接地自然地表现, 而产生“神来”妙笔……凭观者的想象其未画的部分, 故含蓄丰富, 而画意更觉深邃。”所以, 在这么多铺天盖地的漫画书册中, 真正能被世人留传珍爱的经典漫画作品恰恰都具备丰子恺提到的漫画品质.而作为学生的我, 也学会在每次练习中, 从繁到简, 不断推敲, 尽量保住角色的“神”。

二、丰子恺漫画艺术中的人文精神与本土小成本创意产业的成长状态

近几年, 中国的动画产业的低靡与小成本动漫作品的悄然生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成本动漫作品包括小型独立工作室、自由设计师制作的插画、绘本以及小成本动画作品。

创意的挖掘中, 可以看到成功吸引到关注的一个最表面因素就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与构思很好的摆脱了固有模式, 然后在材质、空间状态, 产品形式上进行尽可能的延伸与拓展, 表现出一片生机盎然。反过来, 在动画设计专业的学习课程中, 这样的“简化”与“夸张”的造型训练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典型案例有:互象动画公司的动画产品;如:

《哐哐哐》是北京互象动画有限公司制作的的一个动画片系列的名字, 该系列以真实而夸张的故事情节和在八十年代广为流传的儿童歌曲组成。其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漫画绘本中常用到的气泡式对话框的造型, 单线与黑白色块作为角色五官, 唯一的亮色就是角色胸前的红领巾锐角色块。内容多反映八十年代学生的学校生活。内容夸张幽默, 情节有趣搞笑, 人物简练夸张。画面富于怀旧感, 并且充斥着大量黑色幽默。但因强烈的反应八零后的心声而在青少年、青壮年人群中广为流传。

《泡芙小姐》是北京互象动画有限公司制作的另一部一个网络动画系列片, 是中国新锐动画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 题材不再围绕儿童, 而是现实都市生活题材, 成人动画的代表。每集将围绕一个特定身份女孩的日常生活展开, 这个特定身份女孩就是泡芙小姐, 她的造型是理想时尚女性身材比例, 唯一不同的是她的头部造型参照了法国经典电影《天使爱美丽》中的女主角的特点, 复古简单的微翘短发加大眼小嘴, 混合了成熟与童真的美感, 使泡芙小姐可以见证中国快节奏的都市生活, 又保持着一种鲜活、独立边缘的角色气质。泡芙小姐这个虚拟形象在网络中拥有极高的人气与互动效应, 由此她的每一集的故事情节是在一种互动讨论中衍生出的成果, 所以非常有活力。

这样的小成本动画、插画、绘本等创意作品在我国现在是个普遍现象。通过这两个案例的具体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打破陈旧观念与模式, 遵从人性化设计, 触及人性问题的思考, 由浅入深的挖掘人文精神范畴的内容, 才能让动画以及其他创意产业成长健康, 正常。因为最终面对的是最普遍人群, 也就是文化的传承与演化的有意义行为, 这是最终导向。从丰子恺这样的经典作品与生平中, 我们汲取的是文化养分, 是我们能彻底理解这些艺术行为的意义与目的, 有这个源头才能使我们从“工匠意识”中摆脱出来, 真正做到创造与传承。而这才是一切行为的最终意义。

摘要:此文章主要整理和阐述丰子恺的“意到笔不到”的漫画艺术观点对笔者本人关于动画造型艺术研究的理解与实践产生的具体影响。笔者将从三个角度来阐述观点。通过丰子恺漫画艺术, 探讨漫画作品中文化内涵与动画造型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分析。另外, “大道至简”, 是我阅读大师的作品与文章之后的最大感悟, 关于这个感悟, 我将从篇章开始逐一进行阐述, 进行自我整理。

关键词:漫画艺术,动画造型,传神

参考文献

[1]引自苏轼:《滟滪堆赋》.

[2]引自丰子恺《我的漫画》载《缘缘堂随笔》,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11月版.

浅读丰子恺漫画中的“家常” 篇6

一方面, 他取材于现实生活, 却又不是简单的生活速写, 而是在速写的基础上加工, 另一方面, 他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敏锐地抓住足以说明问题的形象, 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他很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矛盾现象来感染人, 而不是简单化地解释生活。他的每一幅画都注有明确的题目, 这些题目不是画面的单纯解释, 而是起到了点题的作用。丰子恺的漫画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描写古诗句, 第二时期描写儿童相, 第三时期描写社会相, 第四时期描写自然相, 他的画作取材丰富, 每一时期又不能截然分开。这里就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他作品的形式美。

一、儿童漫画

丰子恺曾说:“天上的神明与星辰, 地上的艺术与儿童, 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 是在人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 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也正是因为儿童, 丰子恺方才悟出这样的美学原则———成年人看事物, 时刻不忘事物与他的关系, 而儿童看事物, 却是解除了事物与他的关系, 基于此, 丰子恺的画才能在浓浓的诗意中闪烁着童稚的大眼睛, 鲜活、可爱。丰子恺以率真的童心写出一幅幅生动的儿童生活画面, 如《瞻瞻底车———脚踏车》 (如图1) , 这幅漫画可谓是丰子恺儿童漫画的经典之作, 我们在初中美术课本中都曾学习过它。

丰子恺是以自己的孩子瞻瞻为题材, 用毛笔简单勾勒出瞻瞻的外形和他拿着当车轮的蒲扇, 再附上文字, 周围没有其他景物, 整个画面形式没有他常用的方形、圆形、心形等轮廓形把画面圈起来, 运用中国画笔法, 西方画的构图, 清清朗朗地把儿童的天真、可爱跃然纸上,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所有见过这幅漫画的人应该都能记住它。他的这幅儿童漫画在用笔上运用了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法则, 突出表现了线条的疏密变化, 以及整体构图的形式美感, 虽然对于主体人物瞻瞻的刻画只是寥寥数笔, 而对瞻瞻的“车轮”蒲扇的刻画用线较多, 正是这种鲜明的对比, 能够很准确地把人物形象凸显出来, 甚至只有四笔画成的几根头发, 一笔画成的圆圆的大脑袋, 五官也是由几笔点成, 头微侧一边, 瞻瞻可爱的神态便跃然纸上。整个画面构图均衡、沉稳, 相对于现代漫画家描绘的儿童形象来说, 丰子恺漫画中的可爱的儿童形象更加朴实, 更贴近生活, 且用笔简练, 意义深远, 具有不同一般的诗味。现代漫画中的儿童形象让人看过之后只会引人发笑一番, 并无其他可以回味的, 而丰子恺笔下的儿童却让人感觉他们不仅外表可爱, 而且有一颗善良的心, 让人从心底喜欢他们。

丰子恺的儿童漫画都富有童趣的意味, 表现出丰子恺热爱孩子的天真无邪, 描绘儿童、赞美儿童的心境, 他的一幅幅生动的儿童画面, 都令人难以忘怀, 宛如时光倒流, 回到金色的童年时代。

二、生活漫画

叶圣陶说:“子恺兄的漫画在技巧上自有他的特色, 而最大的特色我以为还在于选择题材, 我曾经用诗家惯说的两句话评他的漫画, 就是‘出人意外, 入人意中’, ‘出人意外’是说他漫画的题材大多是别人没有画过的, 因而给人一种新鲜的感受, ‘入人意中’是说这些题材不论从古人的诗词中或者从现实生活中取来, 几乎都是大家曾经感受过的, 因而使人感到亲切。”他的生活漫画有《买粽子》等描绘现实生活的漫画。

《买粽子》 (如图2) 这幅漫画是上海生活的片断的写真, 画中两个女孩子在楼上吊下竹篮买粽子, 真实地反映了生活, 又使人能在烦忙的生活中悠然一笑。《买粽子》的构图形式也运用了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 还有对称与均衡的艺术形式, 虽然描绘的是楼上的情景, 却采用平视的角度, 使人感觉就像是在对面的楼上看到一样, 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幅画面的人物在画面的正中间, 却没有呆板的感觉, 因为上半部分的窗户用线较密, 下半部分栏杆用线较疏, 其中的疏密、横竖的对比与变化, 具有构成的美感, 其中的人物一大一小, 一高一低, 着旗袍的两个女孩子衣服黑白, 疏密都有细微的对比变化。丰子恺用极简单的横竖线条表现场景, 人物也只是简单勾勒, 却极富有表情变化, 使人们感受到她们的内心活动, 仿佛身临其境。他的画像一篇篇随笔散文一样, 光是看画面, 就能感受到其中的优美文笔。丰子恺怀着一颗诚挚的心热爱生活, 觉得生活处处都是艺术。他善于观察生活, 描绘生活, 用他那颗善良的佛心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都是我们平时易见的, 但我们都未曾留意过, 经过他的描画就成了一幅幅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

三、古诗新画

丰子恺自小就喜欢诗词, 亦擅长做旧体诗词、诗话。词话是他的随身伴侣, 特别爱读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 他往往喜欢古诗词中的某一段或某一句。这些诗句触动了他久已在心中孕育的画面, 即他对日常生活的所感所想, 不由自主地要拿笔画出来, 他的古诗新画是表达读古诗词的个人感受, 而非表现古诗词本身, 所以完全是现代人的表达方式, 或者说是借助于古代诗词表现现代生活。

《人散后, 一钩新月天如水》 (如图3) 是这类作品中的成功作之一, 画面是那样的静谧, 静静的夜空, 静静的空气, 静静的走廊, 似乎没有一点声音, 却能使人感受到片刻之前的谈笑声, 是一幅很有意境的作品。这幅作品也具有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感, 线条的粗细对比、横竖对比, 线与面的对比, 最特别的是光与影的黑白对比, 使整个画面统一而有变化, 线条的不同运用使画面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卷起的草帘和房顶的柱子横向排列, 在画面的上部占一小部分, 下面的栏杆、桌子, 用竖线构图, 粗线与细线对比, 白色桌面与黑色茶壶、茶杯对比, 很有韵律感;倾斜的柱子打破了上下两个横向构图, 柱子上的几条线又增加了几分活泼感;一弯月牙儿又增加了几分静谧和茶壶茶杯相互对映, 仿佛是在客人走后, 它们之间在悄悄对话;右边的题字“人散后, 一钩新月天如水”, 不仅点题, 而且填补了右边的空白, 使整个画面完整统一。虽然只是生活中的普通茶馆的一角, 甚至在白天热闹的人群中, 它曾是脏乱、不引人注目的一个小角落, 然而当它出现于丰子恺的画面中时, 它的美被发现了, 被诠释了, 让人置身于诗一般的意境中。

他的这些作品都可谓“古诗今译”, 用古诗词表达现代人的生活, 表达出“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这类作品, 不能说它有多么积极的社会意义, 但在那样的时代环境中出现还是给人以健康的美感享受的, 更何况“古诗新画”本身就是一种独创性的劳动。

丰子恺漫画的题材丰富多彩, 画风基本不变, 不论是何种题材, 都有画家浓厚的个人气质的流露, 极平实中透着力的美。力不在于题材的宏大, 造境的古怪奇特, 而在于他内在精神的自由, 与万事万物毫无隔阂, 信手拈来, 无不成画, 我们今天读他画, 不禁又回味起他在“小杨柳尾”时那一张张“小眼睛似的”画作, 这些画作以它们隽永的韵味, 打动一代代儿童渐入成年至暮年的读者的心灵。

朱光潜说:“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 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 子恺从顶到踵是一个艺术家, 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都是艺术的, ……他的画极家常, 造境着笔却不求奇特古怪, 却于平实中寓深永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

丰子恺在文学、艺术、教育各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艺术创造是我国20世纪精神文化领域的宝贵财富, 其中绘画创作成就尤为突出, 影响也最大, 他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滋养和哺育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而在漫画方面, 则是风格独具的一代宗师。我国当代著名的漫画家, 如张乐平、叶浅予、华君武、米谷、廖冰兄等, 都深受他的影响, 丰子恺艺术创造的意义是深远的, 他的画风、画作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丰子恺.艺术修养基础.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 10, (1) :113-138.

[2]小蝉.中国名画家全集.丰子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 (1) .

上一篇:初中二次函数的教学下一篇:风管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