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文化

2024-05-29

宋元时期的文化(通用8篇)

宋元时期的文化 篇1

学情分析:

学生对宋词和元曲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和了解,前面已学习宋代的商业相关知识为本节都市繁华生活打下一定基础。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学有较好的兴趣,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习自信。

教学重点:瓦子,宋代词人的作品风格,关汉卿和元曲

教学难点:从“瓦子”中分析城市商业繁荣的特点;元曲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提问启发、观察体验法、自主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课件与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提到宋朝文化,我们就会想到宋代文化的一张名片——宋词。有一位宋词爱好者研究出了“大数据时代的宋词高频词汇”,据说,只要掌握了这些词汇,你也能成为一位宋词高手。例如,用圆周率也可以作词(多媒体展示)。大致看来,还有点宋词的感觉;但是,仔细一看,同学们觉得有哪些问题吗?学生发言:缺乏情感、意境,不押韵等等。文学是源于生活的,所以我们来走进宋代都市生活,看看这些词人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环境里?

二、讲授新课

(一)宋元繁华的都市生活

1.宋元大都市

课件出示:开封、临安和大都城的平面图。老师提出问题:你能说出宋元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大都市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简介这三个城市的地位: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繁华的表现

出示材料: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时代……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结合材料说明:宋朝城市出现了哪一新兴阶级?帮学生得出结论:市民阶层的兴起。

设计一个历史想象题:假设你是一位去开封旅游的人,合理规划一下你的美好旅程。我要去开封最繁华的地方,去哪里呢?

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开封大相国寺及相关繁华图片,引起学生观察兴趣。

老师又提问:宋代最热闹的娱乐兼营商业场所是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瓦子的定义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瓦子。

老师再提问:我购物后想在瓦子看看表演,应该去哪里?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勾栏的定义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勾栏。

老师提问:你能用图形表示出瓦子和勾栏的关系吗?帮学生用简图来直观表现瓦子和勾栏的关系,加强印象,便于记忆。

接着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来想象瓦子都可以进行哪些休闲活动,进一步深入体会都市繁华生活的景象。课件出示图片:说书、看傀儡戏、踢蹴鞠、斗茶、看戏曲,让学生观察提高学习兴趣,体会宋朝社会的万千气象。

最后提出:选择在哪些节日去都市逛会更热闹呢?自然而然地引入中国传统节日在都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出示春节、端午和元宵节三个节日的相关诗句和图片来让学生判断、连线,感受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二)宋词

出示图片《中国诗词大会》,讲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古代诗词的非凡魅力。唐诗、宋词和元曲,都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瑰宝。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宋词以及元曲,领略其无穷风采!

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出示对“词”的定义与特点)老师补充强调词的`发展:词在唐代就产生了,但它经历了五代,在宋代得到发扬光大,达到了鼎盛时期。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做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宋词内容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宋词代表人物及写作特点:(课件出示表格让学生大致了解和鉴赏)教师概括出北宋、两宋之交和南宋各一位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小组合作讨论与探究,突破难点:哪两人的词风较相近?体现什么特色?你是如何体会与理解的?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与感受,让学生体会各自的写作风格。

(三)元曲

1.教师简要介绍元曲的基本情况。(元曲的组成: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艺术特点: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着重强调一下元杂剧的相关知识,学生了解后为下面鉴赏做好铺垫。

2.课件出示元曲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受时间所限,历史课上只介绍元杂剧最负盛名的人物——关汉卿的生平及代表作品《窦娥冤》。

其他三位留待课后学生有兴趣去了解探究即可。老师强调识记: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窦娥冤》可以结合课本上的介绍来简单讲给学生即可,主要让学生体会关汉卿关心同情人民,不辞劳苦的创作精神,达到历史课的情感目标。

过渡:宋元时期不仅在文学方面取得辉煌成就,而且在史学的研究也取得同样惊人的成果。

(三)宋代史学

老师简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中找出作者、朝代、内容与地位。学生已有对司马光有一定了解,只强调一下《资治通鉴》的体例和记述内容范围即可。

三、课堂小结:课件出示知识结构图,师生共同口述配合完成。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相关文章:

1.都市精灵的教案课件

2.课文《都市精灵》教学教案

3.都市精灵教案设计

4.近代的科学和文化教案

5.《都市精灵》语文教案

6.《都市精灵》语文教学教案

7.《都市精灵》公开课优秀教案

8.时期的造句

9.个人时期的总结

宋元时期的文化 篇2

一、宋元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域外元素

1.“韩肉”。

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受外来饮食文化影响较大。“韩肉”入广州,“出韩国为之,如羹而少汁,加酢也”[5]31。在宋元时期,“韩肉”依然盛行在广州地区,“或来自异国之远,皆聚于广州,所以奇花异果,珍禽怪兽,犀珠象贝,有中州所无者。”[6]27

2. 燕窝。

燕窝主产于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宋元时期引入燕窝,贾铭著书载“燕窝味甘,性平。黄、黑、霉烂者有毒,勿食。”[7]44其营养价值极高,难获得,数量有限,非常珍贵。清代,燕窝成为名门望族得以享用的菜肴。《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富商大摆筵席,菜品多达134中,其中“燕窝鱼翅”为一道。《红楼梦》大观园的奢华生活中也常用燕窝补身。

3. 胡椒等香料。

《酉阳杂俎·木篇》载:胡椒,出摩伽陀国。始于唐时引入。宋代《诸番志》载:苏吉丹“地之所产”,“胡椒最多”、南洋地区“胡椒萃聚”[8]23。胡椒作为食物调味佐料,在进口香料中胡椒的比重很大。“(杭州)每天进口的胡椒达43担,每担重90公斤”[9]178。《北山酒经》中也有使用胡椒的记载。宋元时期,大量的胡椒进入市场流通,成为平民易于获取的食材。

宋元时期,域外香料经阿拉伯人之手从海外大量引入,回族史研究专家白寿彝评“大食商品对中国风俗方面影响最著的,是香料消费”[10]295。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明、杭、广各港口市舶司进口香料354449斤[11]36;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由占城运往泉州的香料有60000多斤[12]9815;1947年在泉州的海湾打捞出宋代商船,船内载有长度较短、用细绳捆绑整齐的“树枝”,经证实这“树枝”就是香料[13]。这些香料是从南洋各地进口的大宗货物。《诸蕃志》载,印度南毗国商人,将本国土产之物运到吉罗,吉罗当地“用荷池、撷绢、瓷器、樟脑、大黄、黄连、丁香、脑子、檀香、豆寇、沉香为货,商人就博易焉”[8]29。

运入中国的香料,除了熏香、佩香、沐香、墨香、驱虫,也用于饮食调料,以增加食物的味感,或作养身之用。据载,宋真宗赵恒对苏合香酒非常喜爱,他赐予太尉王文正一瓶苏合香酒,用以“调五脏、却腹中诸疾”,并嘱咐“空腹饮之”。“文正饮之,大觉安康”[14]79。“用糖煮香药为思酥酒,又用蜜和香药作眉思打华酒,其就大暖”[8]15,使香料溶于酒,强体保暖,因此香料又有香药之称。

龙脑、木香、麝香用于增加酒香、茶香的添加剂,史书记载,“雪花酒......又入龙脑少许,拌和,倾入瓷瓶内......用时,取出切作薄片,入酒杯中,以温酒浸饮”或“入木香少许,亦佳”[15]132。“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茶香”[16]1,茶品种得以增多,香料成为茶香的辅助用品。“龙麝香茶”、“孩儿茶”成为人们饮茶的喜爱。宋元之际,马可·波罗游记中国发现“当地人习惯饮用米和香药酿制而成的一种酒。”[9]177香料的大量引进,到宋末已经成为市面上常见的商品,而被人们日常生活所用。

此外,这一时期还从海外引进了占城稻、糯米、葫芦巴、凉薯、南瓜[17]、婆罗德等农作物品种,这提高了粮食产量,丰富了中国饮食结构。

4. 回回饮食。

隋唐时期随着中亚、西亚地区伊斯兰教的兴起,“为了追求知识,虽远在中国,也应该去”[18]255,伊斯兰教信徒兴起来华热潮。宋代广州、泉州、明州沿海地区商业繁荣,单凭泉州一处“番商”多达万计。考古发掘东南沿海地区存在多处宋元穆斯林土墓和清真寺遗迹。海南三亚因隋唐以来阿拉伯人、波斯人长期集聚而形成波斯村[19]。元代,回回人大量迁入中原,一类是政府招徕或自来的回回商人,如拂来之类;一类是随军而入的回回官、军,如阿合马、阿里、回回炮机构的官兵之类。元统一中国后,这些回民散布于东南沿海、河南、山东、上京、陕甘、云南、四川等地区,“从全国范围来说,回族农业的分布以及回族居住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是从元朝开始就逐渐形成的”[20]。杨永平学者也认为回族是在元朝开始形成的[21]。回回菜成为伊斯兰教徒的独特饮食开始形成。虔诚的伊斯兰教徒阿难答帅领蒙古军15万人管辖宁、陕地区,回回菜因这类人而扩散,“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22]179;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饮膳正要》记载着回民的饮食情况,他们“婚姻不忌同姓,惟忌同族。不与民俗为婚,人亦无与婚者”,“不食豕肉,不供祖先,不祀诸神,惟建清真寺。白表白帽,念经礼拜,信守其敦,至死不移。吉凶疾病,亦必聚群念经。”“捕鱼办课,广植生产。”[23]35回回人加入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同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生活风俗和信仰。因而他们的饮食遵循着严格的禁忌、选料谨慎、卫生干净、加工精细、品种多样,给中国烹饪多元化发展注入生机也吸收中国饮食元素,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中国独特的饮食。

明末清初,回回食品冠以“清真”食品代替,为“清净无染”之意。泉州地区盛行的清真牛肉锅点,清真饭店遍布全国各地,羊(牛)肉泡馍、羊(牛)肉饺子、羊(牛)杂汤、锅贴等都是有名的清真小吃。回回菜在中国饮食中普遍流传,源远流长,曾深受民国大诗人郭沫若的喜爱。

二、世界饮食文化中的宋元元素

“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饪之妙,亦足表明进化之深也。”[24]7两宋时期,南北文化大融合,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相当频繁,南方的水稻、果蔬、水产品、茶叶、糖类流入中原,中原的面食、肉食流于南方,临安市场有“专卖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鱼兜杂合粉、灌大骨之类。”[25]232煎、炒、炖、煮、蒸、烤等成为南北饮食中常见的烹饪方式。在南北饮食文化频繁交往过程中,中国的饮食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向海外诸多地方。

1. 糖类。

宋代《诸蕃志》记载占城国“以脑、麝香、檀香、草席、凉伞、绢扇、漆器、瓷器、铅、锡、酒、糖等博易”,三佛济国“用金、银、瓷器、锦绩、绢、糖、铁、酒、米、干良姜、大黄、樟脑等物博易”[8]4。大量糖的外销,大大促进中国地区种蔗业的区域变化。据史书记载,约1世纪时,我国主要种植蔗糖的地区位于广州一带,随后一直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唐宋之际,在我国闵、广地区广泛种植。宋神宗曾把广州的“糖霜”(白糖)列为贡品;元代,珠江三角洲乡人争种,制“沙糖”(红糖)以外卖;江南、川蜀等地“所在皆植,所植皆善,非异物也”[26]1。海上丝绸之路,糖作为大宗商品远销海外,丰富世界各地的饮食。

2. 茶叶。

中国茶叶以与东北亚的交流最盛。日本茶道,在宋时期得到广泛发展,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宋末年,日本高僧荣西两次来我国天台山、径山求法,回国后将茶树植于日本土地,并教人制茶、泡茶以及茶礼仪文化。日本人酒后喜爱吃的茶渍饭也得益于唐宋时期茶叶的大量输入。宋元时期中国与朝鲜往来频繁,多次赠送高丽礼服、乐器、银器、漆器、锦、绢、茶、酒、象牙及钱币等物品。据《赢涯胜览》记载:爪哇地区土产苏木、金刚子、白檀香、肉豆盖、砒王冒等,15世纪中叶,印尼尚无饮茶习惯,若渴则饮水,遇宾客往来,以槟榔待之。可见,宋元以至明初,茶叶对东南亚人的饮食影响还是很小的。

这一时期荔枝也被外传到东亚各国,蔡襄在《荔枝谱》[27]4中载,商人路行至京师、北戎、西夏,舟行至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以贩卖荔枝,所到之地没有人不喜爱它,因此获利很多。

3. 制酱技术。

据史书记载,日本历建长年间(十三世纪中期),日本僧侣觉心在南宋经山寺学佛期间,学到了当地人们的制酱技术。觉心回国后在纪州(今和歌山县一带)采用中国的制酱技术以大米和大豆为原料,制作米酱。

4. 大黄、麝香、生姜等药材。

中国的医药品种繁多,也是出口产品的大宗货物,外销的药材广泛传播到东北亚、南洋、印度、阿拉伯以及欧非等地区。史书记载,北宋政府多次派使者出使高丽,并带去大量药材,其中最大的一次带去了一百多种,雄黄、天麻、阿胶等名列其中。宋仁宗年间,福州客商周文裔到日本博易,带去了“麝香”、“丁香”、“沉香”、“熏陆香”、“诃梨勒”、“石金青”、“光明朱砂”[28]247等。日本藤原明衡在《新猿乐记》[29]58中也有对宋元时期中日药物贸易往来的记载。越南地区“宋以缎子、药物等物,置卖为市”[30]234。宋神宗熙宁九年间,宋朝廷曾赐予占城、真腊二国药物、器币[31]。

南洋马来半岛的吉陀、哥谷罗、佛罗安以及三佛齐国在当时是中国商品与阿拉伯商品的集散地。《地名辞典》[32]244指出,十三世纪的贾朱拉是中国肉桂的交易中心,商人们把桂皮从中国带到贾朱拉,又从这里转运到阿拉伯地区。据《诸蕃志》载“大黄”、“黄连”、“干良姜”集聚南洋各个港口,印度南部各国将本国土产运至这些地方,换回“大黄”、“干良姜”、“桂皮”等中药。赵匡胤开宝四年,由阿拉伯人输往欧洲的药材有人参、茯苓、附子、川椒、朱砂、水银、牛黄等60余种之多,其中以牛黄最盛。宋代《本草衍义》载有:川芎“此药今人所用最多,头面风不可缺也。”它主要种植于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等地,宋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到南洋各地,苏吉丹“地之所产,胡椒最多,……其采椒之人为辛气所迫,多患头痛,饵川芍可愈”。

13世纪末,马可·波罗在印度南部马拉巴见到来自中国南方的船只,装运着金线织成的锦锻、丝、薄纱、金银块以及许多马拉巴所没有生产的药材。他们用这些货物和这个省的土产进行交换;当地有些商人把这些货物运往亚丁,再由亚丁转运到亚历山大港[9]232。劳费尔指出中世纪欧洲市场有一种名贵的药材,具有解毒之效,是欧洲人从地中海波斯人那里购买到的,而据波斯人说,这种药材是出自中国[33]282。煎中药之技、中药入菜补身之技也由此传播,影响着各地的饮食。

5. 粿条。

吴圣杨研究指出:宋以来,迁居暹罗的潮汕移民逐渐增多,并和当地泰人同化,粿条成为与泰人传统的“供”饭平分秋色的另一日常主要食法。泰语kuai tiao是宋以后潮汕移民带进暹罗的“粿条”[34]。

6. 铁锅与瓷器、筷子餐具。

春秋战国时期铁锅已在中国得到生产,到了宋代由于冶铁技术提高,铁器得到广泛运用,并且有很多铁器出口海外,史书记载,三佛齐用当地的土特产交换铜铁锅之属[35]41。

宋元时期,瓷器是外销产品的大宗。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我国泉州、越州、汝州、定州、禹州、景德镇、永和镇等地区都是瓷器产区,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广销于日本、朝鲜、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地中海等国家和地区,瓷器餐具随之广传于世界各地。据唐代诗人柳宗元记载,“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圩人”,越南人用荷叶作为盛饭器皿,宋代时仍然“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8]10。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中外交流的增多,越、泰一带开始使用瓷碗和筷子食用食物。越南当地也常以筷子的“中直”教育下一代子孙。

三、宋元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

1. 主要通道由陆路转向海路。

自张骞通西域后,汉唐时期由路上丝绸之路传入大田种植、果蔬类农作物有:葡萄、苜蓿、胡桃、胡蒜、胡荽、胡豆、胡瓜、胡麻、石榴、榅桲、棉花、波斯枣、偏桃、婆那娑、齐墩、胡椒、阿月浑子、芦荟、阿魏、菠菜、西瓜、莳萝、蔽齐、无食子、底称实之类。宋元以后,胡萝卜、凉薯、南瓜、婆罗德、凤仙花、曼陀罗花、糯米、燕窝等海外大量农作物品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引入。宋淳熙九年《三山志·物产》载:“新罗葛,根甚大,色青白。”根据宋朝与新罗的往来以及较繁盛的海上交通来看,很大可能是由海上引入,闵宗殿学者也论其可能是从新罗经海道传入福建的。

2. 以民间交流为主与回回饮食开始形成。

开放的商业政策,宋元市镇经济繁盛,临安“州城夜市”,人烟聚集,阜蕃市井林立,“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25]247。杭州集聚单“回回户四万户”,扬州、泉州、广州也多伊斯兰商人,他们常集聚杭州八间楼回回饭店一带,他们“不啖豕肉”,始终坚守伊斯兰饮食风俗。随着元朝回回人的大量迁入,伊斯兰饮食遍布全国各地。回回饮食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吸取中国本土烹饪技术,形成独特的伊斯兰饮食文化。

3. 农作物引入和食品技术输出。

宋元时期海上引入占城稻、果蔬品种、大批香料,与此同时,中国的大量砂糖制成品、茶叶制成品、瓷器皿海外输出,贮藏烹饪技术外传。筷子文化也影响东亚诸多国家,越南国以筷子的“中直”品质教育后代,以筷子的“协调合作”比喻团结之类。

4. 政府角色的突破:

涉足海上贸易。继唐之后,宋代朝廷开泉州、杭州、扬州、登州等地对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贸易,“番坊”、“番市”里集中了来华贸易的商人。到元代,元统治者还制定有利的贸易政策。一方面,设立专门的职官,管理“招徕”事项。史书记载,蒲寿庚任元仕,管理福建、广州一带,还负责“招徕”事项,招徕佛莲等回回商人,促进海外贸易发展。皇家自身也自立于招徕,如元二十八年(1291),元廷派出别铁木儿等人携诏书赴马八儿,召专营波斯湾与南印度贸易的回回海商不阿里入元[36]51。不仅如此,元朝海上远征占城、爪畦,进而派兵马八儿,迫使南海诸国降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回回巨商阿里“愿自备船,同张存从征爪哇军,往招占城、甘不察”[37]359。世祖答应并“诏授阿里三珠虎符,张存一珠虎符”,“蠲阿里父布伯所负斡脱钞三千锭”,开展以政府为主导的海外征伐与商业贸易。

5. 大批量农作物交流,影响人们日常饮食结构。

宋元时期繁盛的海外贸易,为宋元朝廷提供了富足的收入。登州(蓬莱)、台州、莱州、温州、徐闻、合浦、扬州、甲子、月港、澳门、双屿等都成为这个时期的对外通商港口,朝廷还颁布《市舶则法》,建立比较系统的体系进行外贸和税收管理。据史书记载,泉州、福州、广州等地的贸易税收一度支持南宋抗金元斗争。元代朝廷鼓励贸易并致力于贸易,任回回人担任斡脱,从事政商贸易。政府带动和鼓励下,民间贸易繁盛,出现了海外交流的专业团体———“蒲氏”为代表的回回商团,以获取贸易利益而富甲一方。由此,饮食香料、茶叶诸物大批量输进或输出,砂糖制成品以及药材也以“华光礁一号”、“南海一号”、“南澳一号”类似的大船只,载重200多吨,从事着海上贸易。这与汉唐的马驼乘载相比,无论在量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是明显不同的。大批量农作物的交流,给人们饮食带来了很大影响,胡椒成为杭州市面上的商品,各种药材也可以进入百姓家庭。

外来蔬菜、香料以及饮食方式的引入,丰富了我国的饮食种类,提高了我国的饮食层次,使人们更多追求健康益身的药疗饮食。中国先进的饮食技术、器物、习惯、文化成为饮食输出的主要内容,推进了输入地的饮食文明,这是从吃什么到应该怎么吃、如何吃的演进,是饮食文化扩散的结果。

任继愈先生曾言:“不同的文化接触后,先进的一方必然影响落后的一方,这种趋势不可逆转。”宋朝时期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流反映着宋元王朝对饮食输入地,尤其是对周边地区形成了巨大吸引力和辐射力。但是由于对外虚心学习的意识不足,中亚、欧地区的玻璃制造技术仍没有被国人学习和接纳,中国的饮食储藏技术仍保持在传统瓮装阶段。1974年宋元沉船打捞出的香料并没有被装入容器,如10世纪马苏第在《黄金草原》中记载:中国人往往携带麝香在海上作长途旅行,使麝香暴露在潮湿或恶劣环境下[32]124。而据《岭外代答》载,当时大秦国“以琉璃瓶盛水”[38]51,大食诸国也盛产琉璃。如果中国人不这样糟蹋麝香,而是将它们装入密封的玻璃器皿里运往阿曼、波斯、伊拉克等各伊斯兰教国家,那么中国麝香就会和吐蕃麝香的质量一样好。玻璃技术没有被引入,稀缺的玻璃器皿还是朝廷贵族的专享,中国传统贮藏的防潮、防虫功能仍没有大的改善。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指导当代,要保持虚心学习、开放交流之态,以促进自身发展。

宋元时期饮食交流传播的途径转向海上;交流的主体转向民间;在利益的驱动下呈现大规模货物流动;交流的内容也从单一的农作物输入转向农作物与饮食制成品、饮食贮藏技术等多方面的交流;伊斯兰人员的迁入使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回回饮食。元代的征服活动,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畅通,“元朝依次征占城、爪畦,进而制定派兵马八儿的计划绝非偶然,应该是以确保南海航线的畅通为前提,元朝停止第三次征日计划,而将兵力重点转向占城、交趾方面,是因为征服南海诸国比日本更加有利益可图”[39]385。这些特点是宋元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发展以及中世纪世界发生变化的结果,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宋元时期中外饮食交流的发展。

摘要:宋元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呈现不同态势。通过采用历史文献法,对海外饮食文化的传入情况与中国饮食文化的输出情况的具体史料进行分析,发现宋元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表现出:路线转向海上;回回饮食开始在中国孕育;交流主体由政府流向民间;政府开始涉足海外贸易;交流的主要内容为农作物的引入与食品技术的输出;大量农作物的引入,影响中国日常饮食结构的特征。

宋元时期的超级大港 篇3

1、内外港区结合,格局宏大

据史料记载,自从隋唐到五代,“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替代“陆上丝绸之路”后,泉州便日益兴起。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州治”由南安市的丰州镇移设至今天的鲤城区,这是泉州发展史上重要的拐点。自此城市中心移向晋江下游的出海口,临近大海,更有利于港城的发展。五代时,泉州古城重新版筑,城廓周长由3里增至20里。“开通衢,构云屋”,海上商贸一派繁荣。宋元时代,刺桐城客商云集,店肆星列;刺桐港风樯林立,货物山积,城市和港口同时步入鼎盛时期。在元代,刺桐港格局宏大,规模集群,成为超一流的大港。这从其内、外港区的构成中可见一斑:

外港区涵盖3大海湾,即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港域十分广阔。在这些海湾内分布着后渚、洛阳、梧宅、乌屿、石湖、安海、永宁和围头等8个子港区。子港区之间相互联系紧密,水上往来便捷,可为海内外“千帆百舸”的进出提供功能强大而完善的服务。以后渚港区为例,它是元代南洋诸国远洋航线上的主要港口,乃中外商船辐辏之处。

内港区由晋江下游东岸之车桥、后山、厂口,城东南之法石,以及洛阳桥下游等码头构成。这些内港码头众多,大小齐备,功能配套,“驳船转运”便利,并且与城市中心区实现“无缝”衔接。中外商品可在商业区直接“吐纳”并“就市贸易”。以法石港区为例,由于“枕山面江”“人烟辐辏”,自宋代起就因海上交通贸易的繁荣而吸引众多阿拉伯人聚居于此。元初执掌市舶的蒲寿庚建“望云楼”于此,“以望得海内外之舶出入”,就是因袭波斯商人的习俗。可见当时法石港区地位之显,海上交通之盛!

2、仓库众多,市贸结合

古代社会处于自然经济的状态,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贸易,都是现货买卖、即市交易,港口因此成为海上交通和贸易的集散地。一个服务功能强大、能够辐射海内外的港口,除了码头众多,船舶辐辏,商贾云集之外,拥有数量庞大,能够为“价值千万”“堆积如山”之货物提供充足的储存、转运和交易的仓库,也是极为重要的。宋元时期的刺桐港之所以能够调度自如,周转便利,而且商贸繁荣,充满活力,与其数量庞大、分工各异、“店肆”合一的仓库群是分不开的。《泉州府志》记载:“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可见宋元时期,泉州古城之东南以及晋江沿岸,就分布大量“储贸结合”的仓库。而且,在刺桐港数量众多的仓库(或称货栈)中,既有民营的,又有官方的。前者称“云屋”或“云栈”,兼有“客舍”和“库房”两种功能,实际是一种“店肆”,在提供客房的同时,也方便货物存放和市井买卖,为海内外商贾提供极大便利;后者称“舶司库”,归政府“市舶司”下设的“市舶库”管理,由于当时国家在口岸实施“抽解”(征收实物性关税)和“博买”(由政府规定收购的商品)的政策,这类仓库就专门用于储存官衙的商品。现在,在泉州市城南仍有“舶司库巷”,乃沿用古时旧称。当时的内港区码头直接与市中心“无缝”衔接,史料记载印证这一点。古时泉州的车桥,时称“车桥澳”,北接城区,外通晋江,附近的聚宝街与城南“蕃坊”为邻,是泉州中外商贾堆积货物的仓库重地。泉州民间有“金浯江、银聚宝”之说。浯江乃晋江下游泉州城南的一段,因经常停泊许多满载珠宝的蕃船而得名“金浯江”;聚宝是指“聚宝街”,为繁华商业地区。许多阿拉伯和波斯的远洋商船来到泉州城南车桥之“圆通港”靠岸,货物卸后堆集于此。

3、集疏运系统完善,水陆畅通

为保证货物顺畅地进出内外各港区,泉州港的水陆集疏运体系经过唐宋元时期的发展日趋完善,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一是开凿环城河,直接“通舟楫以城下”,使蕃舶和海商可由外港直接行驶到城区,卸货入栈即可就近进入商业区进行“即市交易”。二是各个码头之间水道相通,即外港各码头之间,外港与内港码头之间,内港各码头之间,都有畅通的水道相连,全港形成港内疏运网络,“驳船转运”十分便捷。三是在港湾或内河建设桥梁,形成通畅的陆上集疏运系统。泉州多湾多水,筑桥是构架陆路交通体系的重要环节。据《泉州府志》记载:泉州历代造桥总数逾260座,仅宋代就建造105座。这些桥梁不仅连接泉州城区与港区,而且对经济腹地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如安平桥(又称五里桥),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始筑,历时13年建成。此桥横跨海滩,将泉州城南安海镇西畔与对岸南安水头镇相接,中外商船可直接停泊在桥边装卸货物,大大方便泉州进出口货物的水陆转运。万安桥(又称洛阳桥),宋皇祜五年(公元1053年)始筑,历时6年8个月建成。桥成后,消除旅客海湾摆渡的危险,方便商旅往来和货物转运,更缩短泉州与福州间的陆路行程,将泉州港的腹地延伸到闽北地区。

灿烂的宋元文化 篇4

生:缠足

师:缠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陋习,女子用布帛紧扎双足,使足骨变形,脚型尖小,以为美观。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低下,缠足之风盛行后,妇女的身体受到摧残,失去了很多劳动的机会,只能依附于男人,反映了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深。

63页3——宋代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对文体娱乐活动生活的需求增大。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不仅可以看到林立的店铺,而且还能看到许多娱乐场所,在宋代,娱乐场所被称瓦子。瓦子的出现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文化娱乐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瓦子、勾栏的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城市规模扩大,市民阶层发展壮大的结果。瓦子既是娱乐中心,又是商业中心,娱乐活动和商业活动同时进行,因此又叫瓦市。在瓦子中设置的固定的演出场所,称为“勾栏”。内设戏台、后台和观众席。每座瓦子中都有勾栏,少者一两座,多者十余座。最大可以容纳数千人。在这些娱乐场所里,有哪些娱乐节目上演?生:有耍杂技的、踢球的、武术表演的、还有表演戏曲的。这里就提到了宋代的杂剧:宋代的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后来,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南戏。再现历史是要我们明白:第一,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第二,从瓦子的内容来看,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方面的,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领域的扩展。第十二课

请大家回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内容。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学生回答后)其实当时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蒙古族古代的历史。

67页绿2——蒙古国建立的意义?意义是结束了蒙古草原之间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各民族和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成吉思汗的最大历史功绩是: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蒙古族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其领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其孙子忽必烈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其在中国的封建专政,建立了元朝。那么,忽必烈在位时期有哪些行为?这些行为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67页第一段——元朝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事所趋,而文天祥组织了抗元斗争,却又受到后人的敬佩,这是为什么?

1、元统一的进步性是不争的事实。

2、但是元统一过程中对南宋发动的战争,使南宋境内汉族人民遭受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导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

3、文天祥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

4、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 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68页第一段——学生答经济措施。老师答经济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北方农业获得恢复和发展。元朝对外交往频繁的表现?元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中外交通发达,元朝的对外关系也得到了发展,表现是使节、商人往来不绝,中外贸易十分活跃。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不仅有波斯、阿拉伯的商人,而且出现了欧洲和非洲的商人。元朝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具有重大意义。68页第二段——政治措施?答。行省制度目的?答。行省制度内容?内容是在中央方面①设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②设宣政院,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在地方方面①设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个行省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行省制度的作用?作用是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加强了元朝对全国各地的管辖,密切了内地和边疆的联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贡献是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现代疆域的基础;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民族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第十三课

第二单元的课题是什么?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过渡讲解:这个课题指出了宋元历史的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水平都超过了北方,终于在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二是民族政权并立。各族相互间有战争也有和平,和平友好是主流,民族融合程度得到提高,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于是宋元时期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如果大家想了解宋元文化,就请跟我一起进入“第十三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72页第一段——发明”指最早发现某种规律或最早制成某种东西,“应用”是把前人或别人“发明”的成果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例如,要问印刷术何时发明?答案应该是隋唐。因为隋唐时期就有雕版印刷品了。要问活字印刷术何时发明?答案则不应该是隋唐。因为最早制成活字的毕升是北宋人氏,所以答案应该是北宋(或宋元时期)。72页第二段——雕版印刷术的弊端?费时,浪费材料。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要刻完我们这本历史书,需要多长时间?如果用雕版印刷术刻完我们这本书,需要155000/50=3100天 73页绿1——印刷术发展历程是什么?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和泥活字,元朝王祯发明木活字,明清发现了铜铅铸的金属活字,现代发明了现代印刷术。74页绿2——1964年11月9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小行星2027,为了纪念沈括,人们将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小行星

74页绿3——沈括、郭守敬、毕升等科学家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

活字印刷术与雕版印刷术相比,新在哪里?变死字为活字 , 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四大发明的意义?①造纸术的意义: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②印刷术的意义: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③指南针的意义: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④火药武器的意义: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四大发明的意义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技术成就,对于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推动知识的迅速传播与增加 ,促进世界的文明和进步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宋元时期为什么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1.起点高,在隋唐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2.宋元结束了晚唐及五代十国分裂混战的局面,社会的稳定使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对外贸易空前活跃,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第十四课

导课:宋元有那些文化成就?学生答活字印刷书,指南针,火药。老师答宋元文化成就除了活字印刷书,指南针,火药,还有《资治通鉴》,宋词,元曲,绘画,书法等。如果大家想了解宋元的宋词,元曲,绘画等,就请跟我一起进入“第十四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77页第1段—《资治通鉴》书名的涵义是什么?(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在我国古代史学著作中,堪称“史学双壁”的两部史书是什么?堪称“史学双壁”的两部史书是资治通鉴,史记。他们的作者分别是谁?司马光和司马迁。77页绿1——司马光治学的严谨表现在哪些方面?(取材广泛,查阅大量资料,实事求是,书写工整等)

历史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历史有借鉴的作用。它可以为领导者提供治理国家或者管理某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使他们作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可以为每个人的成长指明方向,帮助人们取得成功。79页第1段——从唐朝到宋朝,词的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伤离怨别、花前月下→豪放思想、壮观景物。)80页绿1——从《窦娥冤》里,可以看到关汉卿怎样的写作风格?(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反映社会现实,鞭挞黑暗势力。)除了文学、史学之外,宋元时期的绘画、书法等艺术成就也很辉煌。

灿烂的宋元文化 导学案 篇5

一、先周导语

同学们:历史的年轮转的真快,从三皇五帝一直发展到了宋代,宋代之后又是什么朝代呢?

下一周,老师将和你们一起踏上探索之旅!

二、探究之旅——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1、探究目标

一、物质生活:

衣:

1、北宋初年,崇尚,后来,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饰,但劳动者多穿。

2、妇女 的陋习逐渐传开。食:

1、饮食相当丰富有小吃、冷饮。肉食类中北宋多吃 宋时多吃

2、饮茶之风盛行。

住:农村:多为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住房有草房或瓦房,较好的为四合院。而贵族官僚的宅第相当宏丽。

行: 人们多用,也有。达官贵人出门,士大夫骑_____,通比较发达,供住宿的 很多。

二、文化生活:

1、娱乐活动:东京城内有很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 ”。

2、节庆活动: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在宋代都有。春节宋代称为__________,最受重视。与今天的春节有相同的地方。

2、问题设置

1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衣服的规定出现在()

A北宋初年

B北宋后期

C 南宋初年

D 南宋后期 2我国古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开始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3宋代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是()

A元宵节

B 春节

C 端午节

D中秋节 4宋朝时期都市文化生活蓬勃发展的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倡导

B 广大农民的需求

C 达官显贵的需求 D 城镇规模扩大和市民人口增加 5下列情景,在北宋城市中看不到的是()

A 坊市分开

B 庙开

C 夜市

D 瓦子 6宋诗里的“邸店如云屯”,形容的是()

A交通业发达

B 旅游业发达

C 旅店业发达 D 商业发达 7现在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在何时流行()A宋代

B唐朝

C元朝 D 明朝 8下列不属于瓦子出现的原因的是()

A城市的繁荣

B 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 商业发展

D 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9生活在北宋前期时东京时李某,热情接待来京赶考的朋友。他请朋友游玩时,不可能办到的是()

A带着朋友去瓦子听唱曲

B 到城里去吃冷饮

C 在酒店用交子付帐

D 乘牛车去东京郊外

三、学习反思

1、勇敢的小老师们,恭喜你顺利走过“探究之旅”!期待着你把自己的收获分享给大家!写下你的收获吧!

2、在这快乐的探究旅途中,你出现过什么困惑吗?让同学或者老师来帮助你成长吧!请在下面写下你的困惑。

四、挑战自我——我挑战,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

依据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及本课的相关插图,你能讲述一下宋代人的衣食住行及娱乐活动吗?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先周导语

同学们:历史的年轮转的真快,从三皇五帝一直发展到了宋代,宋代之后又是什么朝代呢?

下一周,老师将和你们一起踏上探索之旅!

二、探究之旅——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1、探究目标

1、________年,________族召开大会,推举_________为大汗,尊称他为_________,_________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_________年,元军占领_________,南宋灭亡。抗战派大臣________ 继续抗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明他_________,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3、元世祖的政绩:

(1)元朝建立:_________年,_________定国号为元,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2)农业方面:

a、用________,重视发展_________,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_________做牧场。

b、治理_________,推广_________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3)运输方面:

a、令人开凿_________河和_________河,粮船可以从_________直通到_________;

b、开辟了规模空前的_________,粮食运输逐步以_________为主。

(4)行省制度: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元世祖在中央设_________,地方设_______,简称“_______”。

我国_________的设立,始于_________。元政府加强对_________的管辖,_________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_________的管辖。

4、元朝商业繁荣:_________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_________。

5、对外交往:意大利旅行家_________,在_________时来华,他的__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6、民族融合的发展:

(1)元朝时,许多_________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2)_________包括_________,大量迁入______和_______,同_________等杂居相处。

(3)原先进入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4)_________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_________人、_________人,信仰_________,他们同___、___、___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__。

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_________,促进了各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题设置

(1)我国历史上,西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的正式行政区是在()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2)元朝时,我国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A回鹘 B藏族 C蒙古族 D回族(3)下列人物中,曾经统一蒙古各部的是()

A铁木真 B耶律阿保机 C忽必烈 D完颜阿骨打(4)我国历史上的元朝建立于()

A1206年 B1227年 C1234年 D1271年(5)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三、学习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疑问:

四、挑战自我——我挑战,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

1、毛泽东在《沁园春·春》一词中所说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属于()

A.契丹族 B.蒙古族

C.女真族

D.党项族

2、元朝时,加强对琉球的管理。琉球就是今天的()A.新疆

B.香港

C.台湾

D.上海 A.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

B.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3、元朝时,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的主要原因是()C.商业繁荣

D.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4、下列哪个新中国的省份名称,在元朝疆域图中不曾出现()

A.甘肃

B.福建

C.云南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教学反思 篇6

这节课是一节文化课,本课能够依据初中生活泼好动、酷爱新奇的心理特点及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的认知习惯,角色扮演、词句接龙、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等情境,激发了学生对宋元文化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感悟宋元时期的历史,生发对宋词等文学艺术作品的热爱。由于文化课头绪较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收集和梳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互动学习,积极参与来发展思维,张扬个性发挥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也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课堂上,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擂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到课堂练习,让学生们最快乐的上好这节课。

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积极思维,分享探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真正做到了在师生互动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动与学,教师尽量不讲,少讲,凸显了新课改的要求。

课下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过粗,没有充分体现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原则。比如“列表对比《史记》和《资治通鉴》”,应设计哪些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完成此项教学目标呢?第二,对历史学科特色凸显不够。类似于这种不同朝代的文学成就课,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目标,稍不注意,就会成为文学赏析课。在今后的教学中,做为解惑者的我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多从教学设计入手,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学有所得,在知识、行为、习惯等方面有所改进,使学生更加喜欢上历史课。

宋元时期的文化 篇7

一、宋元明清时期农作物耕作技术研究

1.“耕耙耖耘”技术。宋元时期, 南方水田的“耕耙耖耘”技术, 已经相当成熟。据王祯《农书·农桑通诀·耙劳篇》[1]16记载“:南方水田, 耕毕则耙, 耙毕则耖。”可见“, 耕耙耖”三位一体, 是南方水田经常使用的耕作方法。在“耕耙耖”的耕作技术中“, 耖”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该书进一步指出“:耖, 疏通田泥器也。高可三尺许, 广可四尺, 上有横柄, 下有列齿。其齿比耙齿倍长且密。人以两手按之, 前用畜力挽行。 一耖用一人一牛。有作‘连耖’, 二人二牛, 特用于大田, 见功又速。耕耙而后用此, 泥壤始熟矣。”可见“, 耖”在熟化水田土壤中, 起着重要作用。“耕耙耖耘”不仅要求耙碎土块和耱平地面, 而且要求把泥浆荡起混匀, 然后再使其沉积成平软的泥层。而“耖”在水田耕作中, 起着实现这些要求的作用。这一技术, 明清时期更为普及, 并且传到了台湾的高山族地区。

2.“开疄作沟”技术。南方一向有“水乡泽国”之称, 因此, 稻田在收稻之后复种旱作时“, 最忌水湿”, 这是实行稻麦双丰收的关键。经过广大农民的辛勤探索与研究, 发明了稻麦两熟田“开疄作沟, 沟沟相通”的耕作技术。据王祯《农书·农桑通诀·垦耕篇》[1]14记载“:高田早熟, 八月燥耕而熯之, 以种二麦。其法, 起坺为疄, 两疄之间自成一畎; 一段耕毕, 以锄横绝其疄, 泄利其水, 谓之腰沟, 二麦既收, 然后平沟畎, 蓄水深耕, 俗谓再熟田也。”这种“开疄作沟”的耕作技术, 为水旱轮作, 稻麦两熟,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冬水田和冬干田技术。陈尃在《农书·耕耨之宜篇第三》[2]27中强调了冬闲田冬耕的重要性, 认为“春浊不如冬清”。就是说, 春季泡水是混浊的, 冬季泡水, 时间久了, 水就澄清了。与其到春季才耕田泡水 (春浊) , 不如冬季平耕后深浸 (冬清) 。冬闲田要“平耕而深浸”。只有这样才能沤烂残茬与杂草, 使土壤变得肥沃。据王祯《农书·农桑通诀·垦耕篇》[1]14记载“:下田晚熟, 十月收刈既毕, 既乘天晴无水而耕之, 节其水之浅深, 常令块垡半出水面, 日暴雪冻, 土乃酥碎。仲春土膏脉起, 即再耕治。”可见, 上述文献不仅要求闲田实行冬耕, 还总结了使土垡半浸水, 利用冬晒, 可使土壤自然松动, 使土壤苏碎的经验。 据陈尃《农书·耕耨之宜篇第三》[2]27记载“:山川原隰多寒, 经冬深耕, 放水干涸, 雪霜冻冱, 土壤苏碎;当始春, 又遍布朽薙、腐草、败叶, 以烧治之, 则土暖而苗易发作, 寒泉虽冽, 不能害也。若不然, 则寒泉常侵, 土脉冷而苗稼薄矣。”可见, 冬干田也以冬耕为好。

4.“深耕熟犁”和“犁深耙细”技术。宋元时期, 南方水田种植普遍采取“犁深耙细”耕作技术。高斯得在《耻堂存稿》[3]99卷五《宁国府劝农文》指出“:浙人治田, 比蜀中尤精, 土膏既发, 地力有余, 深耕熟犁, 壤细如面, 故其种入土, 坚致而不疏。”可见当时劳动人民已经认识到, 深耕细耨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 而且能够增强抗旱保墒能力, 提高籽种发芽率。宋元时期, 北方旱田种植则采用“犁深耙细”的耕作技术。 元初官修农书《农桑辑要·耕垦·耕地》[4]38记载“:古农法, 犁一摆 (作者按:摆, 耙也) 六。今人只知犁深为全功, 知犁深为功, 不知摆细为全功。摆功不到, 土粗不实。下种后, 虽见苗立根在粗土, 根土不相著, 不耐旱, 有悬死、虫咬、乾死等诸病。摆功到, 土细又实, 立根在细土中, 又碾过, 根土相着, 自然耐旱, 不生诸病。”可见“, 犁深”和“耙细”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保墒防旱, 才能苗齐苗壮。另外“, 犁深耙细”还能防止病虫害。该书进一步指出“:为农大纲, 一则牛欺地, 二则人欺苗。牛欺地, 则所种不失其时;人欺苗, 则省力易办, 反是则徒劳。”这是以质朴的语言论述深耕耘田的必要性。

二、宋元明清时期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

1.培育壮秧技术。宋元时期, 培育壮秧是南方水田的栽培技术。 陈尃《农书》记载了培育壮秧的关键在于“种之以时, 择地得宜, 用粪得理”。“种之以时”就是要在天气还冷时, 整治好秧田, 等天气转暖后再播种。如果天气刚刚转暖就急于下种, 势必造成“暴寒所折, 芽孽冻烂瓮臭”。因此“, 种之以时”非常重要。“择地得宜”, 就是秧苗要选择 “土暖且爽”的土地, 为此就要“秋冬再三深耕”, 使土壤松碎, 再熏土肥田“, 以粪壅之”, 这样才能达到“土暖且爽”的要求。“用粪得理”, 就是用充分腐熟的麻饼、焦泥灰和糠壳等肥料。

明清时期, 培育壮秧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沈氏《农书》认为, 适当稀播也能培育壮秧。指出“:秧田最忌稗子, 先将面泥刭去寸许, 扫净去之, 然后垦倒, 临时罱泥铺面, 而后撒种。每秧一亩, 壅饼一片, 细舂与种同撒, 即以灰盖之, 取其根松易拔。今人密密布种, 曰:恐草从间生耳, 果能刮尽面泥, 草种已绝, 不妨少疏, 欲其粗壮。若秧色太嫩, 不妨搁干, 使其苍老, 所谓‘秧好半年田’谓其本壮易发生耳。若亢旱之年, 又不可早将秧壅兴, 恐插莳迟, 而秧稿败也。”可见, 减少杂草就能够稀播, 还可以合理施水、肥来控制秧苗的生长, 使其健壮, 移栽后能迅速返青发棵。

灌溉水的温度对于水田培育壮秧非常重要。据《农政全书》[5]163记载“:下田水不得冷, 唯山田泉水未经日色则冷, 为山田者宜委曲导水, 使先经日色, 然后入田, 则苗不坏。”

2.耘田和烤田技术。宋元时期, 在耘田技术方面, 据陈尃《农书·耨耘之宜篇第八》[2]35记载“:必先审度形势, 自下及上, 旋干旋耘。先于最上处收滀水, 勿致水走失。然后自下旋放令干而旋耘。”这样就保证了田里有水便于耘田, 也可以避免尚未耘过的田里水干土硬, 影响耘田质量。在烤田技术方面, 就是在耘田之后, 再进行烤田。据陈尃《农书· 耨耘之宜篇第八》[2]35记载“:随于中间及四滂为深大之沟, 俾水竭涸, 泥坼裂而极干。”这样“, 干燥之泥, 骤得雨即苏碎, 不三、五日间, 稻苗蔚然, 殊胜于用粪”。据高斯得《耻堂存稿》[3]99卷五《宁国府劝农文》记载“:大暑之时决去其水, 使日曝之, 以固其根, 名曰靠田。根既固矣, 复车水入田, 名曰还水, 其劳如此。还水之后, 苗日以盛, 虽遇旱暵, 可保无患。其熟也, 上田一亩收五六石。故谚曰‘:苏、湖熟, 天下足。’虽其田之膏腴, 亦由人力之尽也。”可见, 此时的烤田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保证了农业生产的丰收。

3.棉花的栽培技术。宋元时期, 《农桑辑要·播种·木绵》[4]135总结了棉花栽培技术。据记载:“择两和不下湿肥地, 于正月地气透时, 深耕三遍, 耙盖调熟, 然后作成畦畛。每畦, 长八步, 阔一步;内半步作畦面, 半步作畦背。深剧二遍, 用杷耧平, 起出覆土, 于畦背上堆积。至谷雨前后, 拣好天气日下种。先一日, 将已成畦畛, 连浇三水。 用水淘过子粒, 堆于湿地上, 瓦盆覆一夜。次日取出, 用小灰搓得伶俐, 看稀稠, 撒于浇过畦内。将元起出覆土, 覆厚一指, 再勿浇。待六七日, 苗出齐时, 旱则浇溉。锄治常要洁净。概则移栽, 稀则不须。每步只留两苗, 稠则不结实。苗长高二尺之上, 打去‘冲天心’;旁条长尺半, 亦打去心。叶叶不空, 开花结实。直待绵欲落时为熟。”上述引文主要介绍了棉花种植的选地、整地、种子的处理、播种以及田间管理等方法。

明清时期, 棉花栽培技术在元朝的基础上, 有了重大的改进与提高。苗高七八寸, 打去冲天心, 令四旁生枝, 旁枝过半尺, 也去其心。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 将种植棉花的成功经验总结为14字要诀“: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秆、稀科、肥壅。”其中“, 精拣核”就是选择优良的种子。“早下种”就是“早者种在立夏前, 迟成至小满后”。“深根”选用好种, 适当稀植多施肥、实行穴播, 提高整地质量, 就能实现深根。 “短秆”就是摘心整枝。令旁生枝, 则子繁。“稀科”就是稀植“, 一步留两苗, 三尺一株”。“肥壅”就是在“早种”“、稀科”的情况下, 多施肥。他还把种植棉花失败的教训总结为“四病”:一秕、二密、三脊、四芜。“秕者种不实, 密者苗不孤, 脊者粪不多, 芜者锄不数。”

4.甘薯的无性繁育技术。甘薯又名山芋、红芋、番薯、红薯、白薯、 白芋、地瓜、红苕等, 明朝万历年间, 传入我国。到清朝乾隆中期, 甘薯已经传播到云南、广东、福建等18个省区。在甘薯的传播过程中, 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甘薯留种育苗栽培技术。甘薯育苗, 有薯蔓育苗与薯块育苗两种方法。《农政全书》记载了甘薯育苗中“传藤” (老蔓育苗) 方法和冬季防寒管理措施以及“传卵” (薯块育苗) 薯块选择、贮藏管理和注意事项等。并进一步指出栽薯块后, 当薯苗延蔓就用土壅节, 等节处生根, 即从其连缀处剪断, 令各成根。苗不致分力。这是栽薯块后壅土断蔓。据《群芳谱诠释》[6]54记载“:将薯苗每段截成三四寸长。覆土深寸半许。每株相去纵七八尺, 横二三尺。该蔓生既盛, 苗长一丈, 留二尺作志根, 余剪三叶为一段, 插入土中。每栽苗相去一尺, 大约二分入土, 一分在外, 即又生薯, 随长随剪, 随种随生, 蔓延与原种者不异。”这是栽薯块后断蔓扦插。这些无性繁殖方法, 解决了甘薯怕湿、怕冻的问题, 为甘薯在我国的广泛种植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祯.农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56.

[2]陈尃撰.万国鼎校注.陈旉农书校注[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65.

[3]高斯得.耻堂存稿[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4]元世祖敕司农司撰.农桑辑要[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5]徐光启.农政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宋元时期图书广告与促销术 篇8

[关键词]宋元时期;图书广告;促销术;出版史

[作者简介]王海刚,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宋元时期是我国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当时,官刻、坊刻和家刻三大系统业已形成,书业的商品意识日趋浓厚,竞争日益激烈。宋元书商利用各种广告形式宣传图书,促进销售。本文拟从牌记广告、题跋广告、封面广告、书目广告、征稿广告及版权保护中的广告等六个方面,就图书促销术略陈己见。

一、牌记广告

牌记又叫墨围、碑牌、木记、木牌、书牌等,它是宋代以来古籍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叶德辉云:“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其牌记亦谓之墨围,以其外墨阑环之也,又谓之碑牌,以其形式如碑也。元明以后,书坊刻书多效之。其文有详有略。”[1] 一方面,牌记可以反映刻书者姓名堂号、时间地点、版本源流、内容简介等;另一方面,牌记是推销图书的有力工具,具有广告之功效。宋元书商利用牌记大做文章,形成鲜明的广告特色。或言版本之善,如建安余氏庆元三年刻本《重修事物纪原集》牌记云:“此书系求到京本,将出处逐一比校,使无差谬,重新写作大板雕开,并无一字误落。时庆元丁巳之岁建安余氏刊。”[2]以当时声誉好的“京本”作号召,吸引读者。或言校勘之精,如宋四川刻本《六家文选》序后牌记云:“此集精加校正,绝无舛误,现在广都县北门裴宅印卖。”或声明图书出版情况,诸如用纸规格、质地、品种、数量、工价等,明码实价,引导消费。如宋淳熙三年(1176年)舒州刻本《大易粹言》牌记:“今具《大易粹言》一部,计二十册,合用纸数印造工墨钱下项:纸副耗共一千三百张,装背饶青纸三十张,背清白纸三十张,棕墨糊药印背匠工等钱共一贯五百文足,赁板钱一贯二百文足。库本印造,见成出卖,每部价钱八贯文足,右具如前。淳熙三年正月□日。”[3] 或言内容之好,如宋建安余氏刻本《活人事证药方》目录前牌记云:“药有金石草木、鱼虫禽兽等物,具出温凉寒热、酸咸甘苦、有毒无毒、相反相恶之类,切虑本草浩繁,率难检阅。今将常用药性四百余件附于卷首,庶得易于辨药性也。”

至元代,牌记内容更为丰富,语言更加优美。元至正梅隐精舍刻本《书集传》,书前牌记云:“两坊旧刊诗书集传俱无音释,览者有遗恨焉。本堂今将书传附入鄱阳邹氏音释,诗传金华许益之名物钞音释,各依名儒善本点校,句读仍取纂图置之卷首、大字刊行,精加校正无差,庶几读者豁然无疑矣。与坊中旧本玉石判然,收书君子幸鉴。”[4] 该书广告自夸名儒点校,毫无讹舛。元代刘氏翠岩精舍亦善于用牌记做广告宣传,其刻本《渔隐丛话》牌记曰:“车书一家,文风鼎盛,经史诸集,焕然一新,至于诗家评话,刊行尤多。惟《渔隐丛话》是又集诗家之大成者,尚此阙焉。元来善本,已有舛误,况板经九十余年,讹脱尤甚。今本堂广求古今文集,补讹订舛,重新绣梓,庶可备牙签三万轴之储,锦囊三千首之助。高山流水,必有赏音。六一堂余白。”[2]牌记语言优美,诉诸情感,为广告之佳作。

二、题跋广告

题跋即书后题字,一般为“后览者”所写,但也有些跋语在成书时就有,多是刻书者为扩大知名度,以广招徕。题跋的内容丰富,或交代底本情况,或说明刻书缘起。撰者或为坊主、刻者本人,或为延请方家专门撰写。题跋广告在宋代虽数量不是很多,但已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广告形式。建安余氏刻本《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序后有一段跋文:“《公羊》、《榖梁》二书,书肆苦无善本,谨以家藏监本及江浙诸处官本参校,颇加厘正,唯是陆氏释音字或与正文字不同,如……若此者众,皆不敢以臆见更定,姑两存之,以俟知者。绍熙辛亥孟冬朔日建安余仁仲敬书。”[2]此为介绍校勘情况。

元代题跋广告有较大发展,内容少者几十字,多者为上百字的整篇文章。如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刘承父刻本《新刊续添是斋百一选方》有跋语云:“此集已盛行于世,近得是斋全本,其为方也一千有余,分门析类列之于目,井井可观,皆系经验不传之秘。凡丈夫、妇人、小儿诸证,纤悉委曲,靡所不备。鼎新刻梓,三复校正,并无讹舛,凡我尊生君子伏幸详鉴。岁在癸未端阳前一日,建安刘承父谨咨。”[5] 此跋语带有明显的广告意味。此外,还有用完整的上百字文章附于书后以宣传该书之价值。平阳张宅晦明轩蒙古定宗四年刻《重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宪宗三年至五年(1253—1255年)刻《增节标目音注经义资治通鉴》,两书题跋字数之多,为宋元间刻书之最。兹录前一种题跋全文如下:

重修本草之记。此书世行久矣,诸家因革不同,今取证类本尤善者为窠模,增以寇氏衍义,别本中方论多者,悉为补入。又有本经别录,先附分条之类,其数旧多差互,今亦考正。凡药有异名者,取其俗称,注之目录各条下,俾读者易识,如蚤休云紫河车,假苏云荆芥之类是也。图像失真者,据所尝见,皆更写之,如竹分淡苦堇三种,食盐著古今二法之类是也。字画谬误,殊关利害,如升斗疽疸、上下千十未末之类,无虑千数,或证以别本,质以诸书,悉为厘正。疑者阙之,敬俟来哲,仍广其脊行,以便缀缉,庶历久不坏。其间致力极意,诸所营制,难以具载,不敢一毫苟简,与旧本颇异,故目之曰重修。天下贤士夫,以旧鉴新自知矣。泰和甲子夏己酉冬日南至晦明轩谨记[2]。

这段文字,以底本之善、校勘之精及内容之好为广告诉求点,吸引读者。

三、封面广告

宋代虽然出版了大量书籍,但是直到如今尚未发现有封面的。宋本最多是卷端题署书名,或版心刻书名简称,有时为引人注目,每卷书名用双行大字。又出现印好的长条书签,印上书名,贴在印本书皮上方左侧,起了书名页的作用[6]。元代首次出现带插图的封面,即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安书堂刻印的《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到至治年间(1321—1323年),建安虞氏书坊出版了《新刊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新刊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新刊全相秦并六国平话》《新刊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五种平话。这些书籍的封面都带有插图,其对图书的广告宣传,相比一般文字广告要更形象、更直观,也具有更突出的效果。

在这类封面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建阳刘君佐翠岩精舍刻印的《广韵》封面[2]。该封面的中间有“新刊足注明本广韵”八个大字,上方分别有“校正无误” “翠岩精舍”两行,书名的左边有“至正丙申仲夏绣梓印行”字样,右边有“五音四声切韵图谱详明”字样。文字对称醒目,且传递了诸多信息,包括出版者、出版时间、依据版本(明州本)及图书内容(按五音四声注释,有图谱,校正无误)等。这样的封面,单独抽出来是可以当广告宣传画去张贴的。总之,该封面的设计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较好地起到了宣传作用。

四、书目广告

上文论及的几种促销术,多局限于为一书做宣传,书目广告则弥补了这种不足,可为多种图书做广告。如以编印医书著称于世的四川眉山万卷堂,所刊《新编近时十便良方》附有刻书目录:

太医局方 普济本事方

王氏博济方 海上方

斗门方 初虞世方

集验方 鸡峰普济方

苏沈良方 李畋该闻集

孙尚药方 本草衍义

南阳活人书 郭氏家藏方

万卷堂作十三行大字刊行,庶便检用,请详鉴[2]。

这个目录实则鬻书广告。书目广告对于及时传递出版信息,指导读者购买,具有重要作用。

元代的书目广告较宋代又有新的发展,不仅有新书预告,而且出现再版广告。元至治年间一书坊主在《大元圣政典章新集至治条例》目录后标明“至治二年以后新例,候有颁降,随类编入梓行,不以刻板已成,而靳于附益也。至治二年六月谨咨”。而在本书纲目后则说明“大元圣政典章,自中统建元至延祐四年所降条画,板行四方,已有年矣。钦惟皇朝政令,诞新朝纲,大振省、台、院、部,恪遵成典。今谨自至治新元以迄今日颁降条画,及前所未刊新例,类聚梓行,使官有成规,民无犯法,其于政治岂小补云”。这既是一个新书预告,又是一个说明刻书经过的再版告白。

五、征稿广告

征稿广告是伴随书业的崛兴而出现的。据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宋刊本《新编四六必用方舆胜览》一书《拾遗》目录之前有征稿启事:“是编既锓流布矣。重惟天下奇闻壮观见于文人才士记述者,浩不可穷。耳目所及,幸而得之,则亦泰山一毫芒耳。因阅群书,复抄小集,附刊于后,名以《拾遗》。每州各空其纸,以俟博雅君子续自笔入,或因鬻书者录以见寄,使足成此一奇书,盖所深望云。”[7]

到了元代,书坊主为了获取好的书稿或善本,在刻印的书籍上刊登征稿广告,以求稿源充足。如日本翻元本《碧岩录》卷五后有征稿启事:“隅中书隐鼎刊圜悟《碧岩录》,幸已讫事,四方禅友或收得《祖庭事苑》、《万善同归录》及禅宗文字世罕刊本者,幸乞见示,当为绣梓,以广禅学,此亦方便接引之一端也,告毋金玉幸甚,禀白。”[8] 元蒋子正《山房随笔》载:“吉州罗西林集近诗刊,一士囊诗及门……曰:‘将见汝主人,求诗刊。’”应征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诗作借出版商之力得以刊印流播。后至元二年丙子 (1336年)孙存吾编、虞集校选的《元诗》,原文四行云:“本堂今求名公诗篇,随得即刊,难以人品齿爵为序。四方吟坛多友,幸勿责其错综之编。倘有佳章,毋惜附示,庶无沧海遗珠之叹云。李氏建安书堂谨咨。”[6]该广告宣称,不论作者地位如何,只要有好的作品,随得即刊。张秀民先生《中国印刷史》云:“这类建本征稿广告是空前的,明代书坊有所仿效。”[6] 元末的这种征稿广告,至明代为苏、杭书坊所仿效,征集范围更广。

六、版权保护中的广告

宋人有了初步的版权保护意识和行动,而这种版权保护有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需要,有时也是一种营销策略,是借保护版权来巧妙地进行图书的宣传[9],即借版权保护之名而行广告宣传之实。宋淳祐八年(1248年)杭州国子监受会昌县丞段维清之请,发布了保护其已故叔父段昌武编撰的《丛桂毛诗集解》版权的文告,其文如下:

行在国子监据迪功郎新赣州会昌县丞段维清状,维请先叔朝奉昌武以《诗经》而魁秋贡,以累举而擢第春官,学者咸宗之。卬山罗史君瀛尝遣其子侄来学,先叔以毛氏诗口讲指画,笔以成编。本之东莱《诗记》,参以晦庵《诗传》,以至近世诸儒。一话一言,苟足发明,率以录焉,名曰《丛桂毛诗集解》。独罗氏得其缮本,校雠最为精密。今其侄漕贡樾锓梓,以广其传。维清窃惟先叔刻志穷经,平生精力毕于此书,倘或其他市肆嗜利翻板,则必窜易首尾,增损音义。非唯有辜罗贡士锓梓之意,亦重为先叔明经之玷。今状披陈,乞备牒两浙、福建路运司备词约束,乞给据付罗贡士为照。未敢自专,伏候台旨,呈奉台判牒,仍给本监。除已备牒两浙路、福建路运司备词约束所属书肆,取责知委文状回申外,如有不遵约束违戾之人,仰执此经所属陈,乞追板劈毁,断罪施行,须至给据者。

右,出给公据付罗贡士樾收执照应。

淳祐八年七月□日给[10]。

该文告中,所云“一话一言,苟足发明”,“校雠最为精密”,“刻志穷经,平生精力毕于此书”等,不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味道。清人叶德辉对此有精辟论述:“窃谓此等括帖之书,本无关于功令,当时干人门下,不过意图垄断渔利,假官牒文字以遂其罔利之私。此亦自来书坊禁人翻雕己书之故智也。”[1]叶氏透过版权公文,看到了书商的广告意识。

元代也有类似的版权公文,据王重民先生《中国善本书提要·经部十》记载,元统三年(1335年)后刻于浙江的《古今韵会举要》文曰:“……今绣诸梓,三复雠校,并无讹误。愿与天下士大夫共之。但是编系私著之文,与书肆所刊见成文籍不同。窃恐嗜利之徒改换名目,节略翻刊,纤毫争差致误学者。已经所属陈告,乞行禁约外,收书君子伏幸藻鉴。”[10]该版权声明旨在宣传图书,以推销自己。

戈公振先生云:“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故广告不仅为工商界推销出品之一种手段,实负有宣传文化与教育群众之使命也。”[11] 宋元书商以图书为媒介,利用牌记、题跋、封面、书目及征稿等多种广告形式,招徕读者,促进销售。

[1]叶德辉. 书林清话[M]. 北京:中华书局,1957:152;37-38.

[2]林申清. 宋元书刻牌记图录[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60;121;56;106;118;61.

[3] 曹之. 中国印刷术的起源[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435.

[4] 袁逸. 中国古代的书业广告[J]. 编辑之友,1993(1):68.

[5] 谢水顺,李珽. 福建古代刻书[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196.

[6] 张秀民. 中国印刷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21;325;325.

[7] 傅增湘. 藏园群书经眼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3:383.

[8] 曹之. 中国古籍版本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38.

[16] 范军. 两宋时期的书业广告[J]. 出版科学,2004(1):64.

[10] 周林,李明山. 中国版权史研究文献[M].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4,12-13.

上一篇:早安心语正能量句子说说下一篇:游瑶琳仙境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