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

2024-06-22

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共12篇)

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 篇1

引言

煤炭作为重要的工业, 在中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 煤矿人对文化活动的理解与认识大多局限于吹吹打打和唱唱跳跳, 是简单的红火, 是一闪即逝的快乐, 提不上重要的议程, 也不被人们特别的关注。文化活动也常常像个委屈的孩子, 忙时用, 之后便被冷落一旁, 无声无息。文化活动的掀起波澜, 文化活动的闹闹嚷嚷, 文化活动让人们的纷纷加入和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是源自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 也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文艺的春天来到了。文化活动简直是以幕天席地的态式, 以其层出不穷的多姿多彩, 让人们大开了眼界。煤矿人对文化活动的认识也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甚至由观赏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 就像一个长者面对着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年一样, 是无尽的感慨和感叹, 也是由衷的感动和刮目相看。

从表面上看, 煤矿实在没有多少令人神往的美丽之处。或许造物主的安排本身就是一种平衡, 这灰蒙蒙的石头山上缺树少花, 可就在这貌似苍凉的大山下面却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人们的基本需求离不开它, 社会发展中的许多环节离不开它。它被称作是黑色的金子, 工业的粮食, 世界的能源。不消说, 与江南视觉中的秀丽富饶比起来, 这煤矿似乎是有些差距。但煤矿的别样风情, 它的宏大, 它的壮观, 深远的井巷、整齐的支架、气派的洗煤厂、长龙般奔腾不息的一列列煤车, 加上矿山建设者们豪放、粗犷、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煤矿给人的感觉既是沉甸甸的, 又是令人赞叹并令人神往的。

生活在矿山的人们以煤为业、也以煤为骄傲。煤虽然是黑的, 其貌不扬, 但它燃烧起来却奔腾跳跃, 红通通、火辣辣。充满了温暖, 充满了激情, 充满了人性!在这个独特、朴素、生机勃勃的家园里, 尤其是面对着相比其它行业更多的艰苦和危险, 煤矿人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兢兢业业、豁达而无私地工作着, 与此同时, 他们又是有滋有味, 富有激情地生活着、歌唱着。在新时期, 煤矿文化建设的重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 新时期的煤矿文化建设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 首先是煤矿的各级领导对文化活动的内涵和福利意识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他们能够切实地感到煤矿工人是个特殊的职业, 工人们“四块石头夹着一块肉”, 不见阳光, 工作在地层深处的艰苦环境, 工人们任劳任怨, 不怕吃苦, 不怕牺牲, 为国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些都足以有理由让全社会的人们对煤矿工人给予尊重, 文化活动是给人送去快乐的活动。所以, 煤矿的文化活动就应该作为一种福利, 通过绚丽多彩的文化生活给工人们送去阳光、送去歌声、送去生命的快乐和人生的价值, 永远的为矿工服务。文化活动这些年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 深深地种在了千千万万矿工的生活中, 矿工们是非常喜爱文化活动的, 在许多的井口工房, 都有文化活动室, 出了井, 下了班的青年矿工在这里唱卡拉OK, 打台球的数不胜数, 在一个煤矿集团组织的一次书法比赛中, 笔者就亲眼看到一群刚出了井的矿工在队长的带领下, 参加书法大赛, 由于去得晚, 他们没有写字的地方了, 工人们一纵身全都爬在地上写了起来, 写得非常认真, 情景特别感动人。

对于那些整天劳作的人们, 能够参加一次文化活动, 让他们当观众也好;能够走上台去唱上一次, 让他们当演员也好。那种心情, 那种对于他们生命价值的提升也是外界人所难以感受的到的。所以, 煤矿文化活动这种福利对于煤矿的劳动者来说, 真是太重要了。近几年来, 许多煤矿集团公司每年都要搞职工文化艺术节或职工文化艺术活动周, 请国家的大型演出团体为工人们演出, 组织电影节, 组织消夏广场活动, 让矿工们诗意的生活在矿山这片热土地上, 这在煤矿的各个层面已经形成了共识。而且在艰苦的劳作之后,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 这种充满美丽情趣的文化活动福利既给煤矿增添了魅力色彩, 也使生活在矿山的煤矿人更加热爱煤矿, 热爱这片养育他们的黑土地了。

2 新时期的煤矿文化建设对煤矿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意识是一种思想, 一种理念;文化主张则是一种站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一种文化实践。作为企业这个大家庭来讲, 人们常常讲企业文化如何如何, 它包括了企业的方方面面, 诸如企业价值观、企业形象、企业运作、企业管理等等。内涵挺大挺深奥, 具体到职工个体, 有时候大家似乎对此不太明白, 朦朦胧胧。所以说企业文化是管理层面上的事, 是管理科学的一部分。而“文化”这两个字比企业文化内涵要大得多, 且每一个人恐怕都感同身受, 一说到文化人们都不会觉得陌生, 甚至还会有一种熟悉亲切感, 有一种向往羡慕感, 觉得有一种定力在吸引着你。比如说过去人们一谈及文化, 就是一种在学识和学问上的拥有, 那人戴眼镜, 有文化, 很直白很直接的感觉。

社会发展到现在, 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丰富了, 深刻了, 但直观上的表现还是朴素的。表现在形式上的文化是席天幕地的活动;表现在内涵上的文化是品位、是素质、是修养、是文明、是和谐、是先进;而表现在心境上的文化则是快乐、是幸福、是向往和追求、是注意力和吸引力。因而文化之于我们每一个人像是阳光雨露, 我们爱她没商量。那么, 文化之于我们的煤矿企业呢?同样也是阳光雨露, 能够滋润我们健康发展, 能够提升我们企业的形象, 呈现我们的风采, 能够调动我们职工的精气神。像春节期间, 矿区街头的锣鼓喧天, 华丽的秧歌舞表演, 广场上两条巨大的威武龙灯, 还有各个基层单位的彩灯一条街, 火树银花, 绚丽多姿等等, 红红火火, 热热闹闹, 生气勃勃。这体现着一种“人气”, 这种旺旺的“人气”既来自于文化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 也来自于文化活动本身所拥有的魅力。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说过“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因而, 说一千道一万, 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很直接, 职工群众看得见、摸得见, 很容易感受的到, 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 它所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我们常常说的娱乐休息, 陶冶情操, 它有宣传教育的功能, 有普及知识的功能, 有精神调剂的功能, 有凝聚人心的功能, 有审美的功能, 有交流的功能, 还有为我们企业梳妆打妆, 让职工感到充满希望, 看到前途美好的导向功能、内聚功能、激励功能。煤矿的各级领导一定要认认真真思考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而且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要有前瞻的文化眼光, 要认真建设具有我们煤矿特色, 煤矿风格和我们煤矿气派的煤矿文化。

3 新时期的煤矿文化建设突出了企业实力, 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国是传统制造业大国,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只注重制造环节而忽略品牌建设环节, 生产出来的产品附加值比较低,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当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品牌价值越来越被重视, 品牌既代表服务, 也代表企业的观念和态度, 品牌蕴含着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 在顾客享受商品的同时实际上在享受企业的文化, 与其说认同商品不如说是认同企业的文化,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也是购买服务, 也在感受着企业的观念和态度。在企业的营销环节要注重文化营销, 把企业的文化从外及里灌输到顾客思维模式当中, 使顾客忠于企业的服务, 忠于企业的文化。如果企业能够成功地将其企业文化通过品牌得以成功表达, 让顾客群体通过接受企业服务而产生对品牌的信赖, 进而形成一种产品信誉, 实现了顾客群体对该品牌的依赖, 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是否做得好, 企业的形象很重要, 良好的企业文化恰恰是企业最好的形象代言人, 是树立企业形象的有效载体, 作为企业应该积极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外在精神风貌, 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 赢得市场主动权。

摘要:群众文化是推进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 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 以提高职工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文化也是搞好煤矿企业文化建设、造福煤矿职工和社会的事业的系统工程, 不断探索搞好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促进煤矿企业的和谐发展, 需要全体员工持续不断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新时期,煤矿,群众文化

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 篇2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这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继承和发扬党的这一光荣传统,继续强调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是使新时期党的建设取得更大成就的重要途径。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胜利前进的法宝。实践一再证明,只要党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我们的事业就有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相反,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我们的事业就必然会遇到挫折。所以,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毛泽东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始终坚信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要靠大家出主意、想办法,他提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全党思考问题、进行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江泽民则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的一贯思想,总结党的群众路线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当今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从多方面强调了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战略意义。

应该说,在新时期党的建设的诸多经验之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一条重要经验。第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体现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本质要求,也是确保党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拥护,才能有旺盛的战斗力。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越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的革命本色。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应该贯穿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在一系列的讲话中,江泽民始终把群众和群众路线摆在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位置,把依靠人民群众看作是胜利之本,把为人民服务看作是党的根本目的和唯一宗旨。这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和党的建设目标的深刻把握,是对近8 0年来党的发展和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抓住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性的关键,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

第二,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当前最大、最根本的政治问题。在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之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指出,实现现代化是我国最大的政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江泽民发展了邓小平这方面的思想,继续强调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求全党自觉讲政治,并且提出党群关系问题是最根本的政治问题。江泽民严格要求全党同志都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时刻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位置,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警惕脱离群众的倾向。他认为,这是我们党证执政、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他指出,只有讲政治,才能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证党的团结、党同人民群众的团结,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江泽民指出:“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事业,是人民群众参加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只有相信和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获得成功。”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正确运用,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正确总结,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态度。

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不同的内容。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当前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人手,围绕着维护和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狠抓落实,突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共产党要保持和体现自身的先进性,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的利益,就必须全心全意为争取、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历史。江泽民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本。”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经济和文化,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要求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是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则。二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和建设的各项工作,都是努力按照这个根本原则去做的,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这是为广大人民所公认的。

第二,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正因为我们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所以,要搞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江泽民指出:“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顺利进行。”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广大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实际,向群众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把党的路线和政策化为群众的行动,使群众的各方面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不是空洞的说教,必须有具体体现,要见诸于行动。必须着眼于当前改革中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矛盾,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特别是在当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许多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全国还有不少地方的群众仍未脱贫致富,自然灾害还时有发生的情况下,共产党员更要高度注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将“共产党员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说明了这个问题的必要性。

第四,深人群众,深入实际,走群众路线。改革开放以来,广大领导干部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方针,遵循江泽民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走群众路线,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的指示精神,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要求和意见,努力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并依靠群众加以解决。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同时,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也增长了自己的才干,同时更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当然,在实践中,各级干部必须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决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必须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决不能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

为了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扬光大,真正落到实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严惩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腐败现象,并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第一,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工作,使全体党员和党的干部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认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思想。1 9 9 4年2月,江泽民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 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经常探人到群众中去,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这不仅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需要,也是不断改造世界观,拒腐防变的需要。”近几年来,党中央领导全党深^开展“ 三讲”、“ 双思”、“ 三个代表” 教育活动、邓小乎理论学习活动,大力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教导全党同志认真改造主观世界,增强党性,提高思想觉悟,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 和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的群众观点,坚决抵制各种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使全党的政治理论和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

第二,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党员和党的干部的作风素质。这些年来,党中央先后制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 等重要文件,从原则上、制度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强化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方面的制度。目前正在全国进行的“ 三讲”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党的宗旨,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傲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近年来,党中央提出要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拔和培养跨世纪的年轻干部,其中对干部提出的一项主要要求就是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谋利益,带动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目标而团结奋斗。

第三,深人持久开展反腐败斗争,消除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在我国滋生、蔓延开来,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风政风,毒化了社会风气并且给党和人民的利益带来了很大危害,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大敌。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把严抓反腐败斗争作为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群关系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1 9 9 4年 9 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 “ 要继续抓好党的作风建设,把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要深刻认识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同题。要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纠正不正之风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逐步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密切党同人 民群众的联系。” 1 9 9 7年 1月江泽民在中纪委第八次全会上的讲话中郑重指出: “ 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心民心、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严重政治斗争。在这个问题上旗帜必须鲜 明,态度必须坚决,工作必须锲而不舍。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坚强的政治保证,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再次强调: 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近年来,我国反腐败斗争一直抓得比较紧,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 篇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84-01

摘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策略

当前在农村,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文化生活和发展则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

1在建设投入上,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

农村群众文化公益性的特点,政府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起主导地位,并不是排斥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相反,要努力开发社会资源,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在坚持自愿的原则下,参与的方式既可以是社会捐助,也可以是群众集资;既可以是无偿贡献,也可以是市场化运作;既可以投入场所建设、设施添置、队伍组建,也可以投入具体的群众文化活动等。只有创新农村群众文化的工作理念和管理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相结合,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保持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2在建设内容上,坚持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内涵与注入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

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发展,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内容越来越广,标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既要体现农民自身需要,又要注重社会正面引导;既要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内涵,又要不断注入现代文化元素。一方面,民族民间文化,它虽然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也有其不同点,那就是它是区域性、地方性的东西。它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语言、相同的生活方式表现于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和价值观的体现,具有地域特色和地方群众基础。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内涵,使之古为今用,有利于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继承和发扬;使之形成文化产业,也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虽然类型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开展文化活动要有特色,要有利于引导群众参与,要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必须注入现代文化新鲜血液,不断充实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使农村群众文化“与时俱进”。诸如现代文艺体育项目、网络文化、风光摄影等等是现代文化的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文化知识、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卫生保健、农村实用技术等等也是现代文化的内容。

3在建设对象上,坚持优化文化专业队伍与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引导群众唱主角相结合

文化人才是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需要一支精干优良的文化专业队伍。因此,各地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具体说来,要把一批政治上可靠,热心文化工作,懂文化,爱文化,会文化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工作岗位,形成能上能下 ,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要加强文化专业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业务水平,优化文化專业队伍;要提高文化专业人员的生活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解决实际困难,用适当的待遇留住人才。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农民文艺骨干的示范效应和带头作用。农民文艺骨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文化修养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建设最热情的支持者,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直接组织者。所以,下大力量开展面向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辅导,提高这些骨干的文化才干,发挥他们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至关重要。同时,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在对象上,还必须强化群众性。没有农民群众的参与,没有农民群众唱主角,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骨干作用,扶持农民文化团队,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是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实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4在建设载体上,坚持加强文化阵地硬件建设与拓展多形式文化活动相结合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文化阵地建设是关键。文化阵地是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事业传承、发展的空间和舞台。要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首要解决的就是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和设施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群众文化建设进程和成效。一些地方文化设施陈旧或空缺,文化场所多年失修或挪用,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要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可以采用政府投资、民办公助、集资入股、个人出资等灵活措施,因地制宜。

硬件建设必不可少,软件建设更要加强,文化阵地需要文化活动来巩固。在搞好农村群众文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开展起来。文化活动要多形式、多样化。既要有如剪纸、绘画、泥塑、雕刻等民间工艺项目以及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等民间民俗表演艺术活动,也要有读书看报、文化辅导、实用技术培训、法制讲座、卫生保健常识竞赛等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活动;既要有专业人员送戏、送电影、送卫生、送科技等输入型活动,也要有农民业余文化团体、广大群众参与的如农民艺术节、祠堂放歌、农民运动会等自娱自乐型活动。要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真正让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彭玉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4期 

[2]董瑞娜;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思考[J];魅力中国;2010年09期 

[3]曹云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2008年

新时期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研究 篇4

(一)对群众文化的建设认识不足

建设群众文化需要精神和物质同时并进,但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使很多建设者缺乏群众文化建设的意识,根本没有认识到群众文化建设对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很多人觉得群众文化建设投入大,收效却甚微,是无效的任务。要想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就必须要依靠财政的支持,没有任何的经济效益。但是相反的如果去发展经济,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效益。所以,很多群众文化工作者都把精力放在了经济指标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

(二)开展活动形式缺乏创新

受到文化活动专项经费少的制约,每年群众的文化活动一般都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活跃人民生活氛围的效果。一些社区缺少图书馆或者缺乏系统化的管理,导致图书馆中旧书过多,缺少现代化的设备,很难实现检索和流通的自动化,制约了群众文化的建设,落后于网络现代化的发展。另外图书馆中安排的工作人员较为随意,而且也没有做到全天开放,没有起到为广大群众普及和传播知识的作用。八九十年代在各个社区盛行的电影播放,也已经销声匿迹。由于缺乏正确的群众文化导向,文化设施不齐全,各类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少,导致一些个别打麻将、斗地主、赌六合彩等不良的社会活动占据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二、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策略

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战略性转变时期,需要抓住文化发展的政策,建设群众文化事业,努力取得国家和政府对群众文化事业的重视,完善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

(一)丰富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要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出民族文化事业精神,比如热爱国家,无私奉献等积极向上的精神。科学落实群众文化事业的服务水平,利用文化中心的设备,提升群众文化事业服务能力,进一步利用好文化中心的设备,积极开展城市文化和社区文化,经常性的进行教育培训、科学技术推广、文化娱乐等活动,完善服务的能力,做好带头引导作用。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艺术节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和文艺汇演,动员群众参与进来,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通过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体性的主题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这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各类文艺团体要组织进行这些基层的文艺活动,创造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凝聚民族精神的文艺演出能更有效地扩大群众文化事业的影响力。另外,完善文化设施,可以在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发挥重大作用,不仅可以实施很多艺术活动,还可以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全面开展文艺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下乡、舞台精品工程创作等,对文化事业的基础建设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推动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全面认识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性

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之所以会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诸多问题,很大一个原因是没有从科学的角度群众慢的认识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群众文化的建设,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进行探索。在新时期,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当前城乡分布不均,各个地区的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形态各不相同,这种状况很难得到快速的改变,这也给群众文化的开展带来了一些困难。各级文化单位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的优势,把群众文化的建设当成出发点,为社会事业的其他工作把好关。充分发挥好文化事业在各类工作中的协调作用,将文化事业的建设放到重要的位置。与此同时,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要争取各项经济支援,不断加大对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差距,在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合理布局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走向幸福和谐的新道路。

(三)营造文化氛围传承当地优秀文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生活的全球化也随之而来。人与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也变得越来越小,全球化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也同样经历着全球化的变革,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交融变得更加密切。文化观念的最终取舍,是由群众自己决定的。文化在交流传播的过程中,群众文化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的进步加速了各种资源共享的速度,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借助文化设施,结合优良的文化传统,努力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优秀文化,我们需要积极的传承和发展,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思想精髓,是人民群众通过实践从大自然中取得的思想精华。优秀的文化是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区的优秀文化同样也是当地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事业单位需要利用和发掘哪些当地的优秀文化资源,从中获取深刻的价值内涵,要从思想上了解当地的文化,以便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

(四)加大群众文化的宣传力度

随着社会技术的突飞猛进,新型的宣传媒介不断涌现,传统的宣传方式表现出无力感和失效性。我们要结合群众的基本需求,充分发挥全方位的文化宣传平台,打造先进文化的宣传阵地。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同样要与时俱进,要大力结合新时期的社会事业发展要求,要敢于打破常规,要充分吸收新型宣传媒介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路径。一是要从思想上坚定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以群众为本位和文化事业引领社会前进的有机统一。文化事业建设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的宣传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新时期催生新媒体,新文化也必须有与新社会所适应的宣传载体。可以利用群众普遍接受的和影响反应较大的媒介,如利用互联网、手机、广播公交车和站台平面等多种新兴硬媒介,也可以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的新型“软媒介”。

三、结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期我党提出的宏伟目标。要充分发掘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整体布局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不断加深,从而逐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李万兴.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地位和素质研究[J].大众文艺,2015(23).

[2]毛叶英.浅谈新形势下做好基层群众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6(21).

[3]胡伟.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J].民营科技,2016(7).

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 篇5

巡访问事听民声。运用群众语言,要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找准共同话题。老河口市建立三级联动的巡访机制,及时听民声、知民意。市级领导坚持每旬一访,深入企业访生产经营,深入农村访惠农政策,深入困难户访贫问苦,通过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及时倾听社会各界群众最真实的心声。乡镇干部坚持“四访四必访”,即“四访”即开门接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定期回访;“四必访”即群众家里有红白喜事或其他重大事项时必访,上访户、困难户必访;老党员、老干部必访;致富能人、乡土人才必访。村、社区干部坚持全员走访,利用晚上、雨天、节令,定期深入每一个农户,敲农家门,问农家事,做到群众的基本情况、思想动态、劳动技能、收入支出、家庭变故、迫切需求“六清楚”,建立“民情档案”,实行动态跟踪。

民谣段子解疑惑。运用群众语言,要通俗易懂、鲜活生动,让群众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工作重点,组织农村基层干部编写民谣、农谚、顺口溜多首,既有针对性,又便于传播。比如,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引导干部群众推进拆迁腾地,编写了顺口溜:“祖宗八辈地做根,拆迁腾地难推进;不分日夜多上门,为啥原因要说清:一讲为建大工业,二讲农村变城镇,三讲资源不浪费,四讲服务能便民。”针对矛盾纠纷调解难,编写“出了纠纷别着急,先找干部评评理;案情重大莫过激,依法诉讼按程序;有效证件收集齐,去到法院把案立”。基层干部编写的这些段子,传到了田间地头、邻里街坊,放大了教育引导功能。围绕农村热点焦点问题和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组织相关部门单位编印下发《“三农”政策通俗读本》,穿插漫画、案例,让群众耳目一新,一看就懂。组织编印《农村工作手册》《群众工作手册》,按农历二十四节气,用顺口溜和农谚、民谣、漫画等形式对农村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引导基层干部履行职责。

如何做好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 篇6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对策

群众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我国整体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思考,并从中探索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对于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是十分有利的。

一、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建设特点

新时期,群众文化呈现出结构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内容深层化等特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后,伴随着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发展大趋势和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员的不断提升,加之现代科技的介入,传统的文化,不断地受到种种力量的挑战和冲击,于是文化呈现出了千姿百态的新景象。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种植文化、企业文化、医疗保健文化、艺术欣赏文化、洒吧文化、歌吧文化、饮食文化、短信文化、广告文化、茶文化等。这就显现了新时期群众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结构多元化。

二、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享受

群众文化建设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还是在政治文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而在一个地区的物质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群众文化建设也会随之得到长足的发展,那么整个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享受也会到达一个与物质发展水平和群众文化发展水平相协调的高度。当前,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以前相比,均实现了很大的提高,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享受。

2、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特色事业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一个国家、社会没有了文化,就彻底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整体文化的全面发展,能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一定的社会约束力,约束各种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和政治发展因素的出现,这是营造社会和谐环境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3、有利于实现对各种差异性文化的兼容并蓄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而各个国家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以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形式在加强门交流。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政府对群众文化加强建设,是促进各种外来文化得到当地人民接受的一个必要手段。现下,因为各个地域的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的不一,促使各个地方的群众文化也保持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如果没有政府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那么很多地区的文化只会存在于那一片有限的空间内,出不去,也不允许其他的文化元素进来。而一旦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便能选择性吸收外来文化,从而丰富本地的群众文化。

三、新时期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

政府在促进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从我国的文化建设历史来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当地政府,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往往是不够的。所以现下,要做好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最重要的还是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政府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力度的。例如,政府可以将基层文化建设投入有效的用到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基层文化场所等的建设中去,从而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确保每年财政对群众文化的投人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人的增长幅度。

(二)改善群众文化建设现状,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做好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建设,要正确树立发展观念,做到文化建设工作的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群众文化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对自身也应该有着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能够更有效的建设群众文化,以达到促进城市,农村群众文化协调发展,加大网络文化的监管力度,同时还加强城市基层群众文化的有序发展的目的,与时俱进也是一个有效而又有力的建设途径。

(三)加强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要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要走进城市各个角落,群众文化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这就要求群文工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全面的业务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做到“一专多能”,在日常工作学习中,通过自学、相互交流,参加专项培训,不断充实知识,在加强理论业务学习同时,接受更广的业务技能辅导,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组织协调能力。

(四)提高群众文化质量,丰富文化活动

新时期,要想激活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必须转变思路。提高群众文化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如每逢在的节假日举办全市性职工文艺比赛,提高职工群众的参与意识。积极推动文化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等现代化信息设备,快速、准确、及时、有效地传播文化信息,推动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展。

四、总结

新时期,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以创新的精神迎接新挑战。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和谐文化理念的要求,不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宋清乌鲁木齐市工人文化宫[J].群文天地2011-04-25

新时期群众文化的特点 篇7

由于受入世的影响和拉动, 中国的整体文化将在更加繁荣的过程中, 更加多元化。新时期的农村文化, 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后, 必然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有的知识结构, 也将自然地在变化、发展中重组。作为一个群文工作者, 必须以敏锐的目光注视到这一点。同时也必须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 认真对待这一变化, 使自己的思想与意识, 永远地保持与时俱进, 永远地把握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永远地让先进文化服务于人民大众。

那么, 新时期的群众文化究竟有哪些特点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结构多元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由于中国农村, 长时间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加上数千年来受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 农村文化只是一种纯粹思想教育的载体, 与世界范围内的大文化相比, 它是纯净的, 单一的, 和现代文明相比, 它又是滞后的。即使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我们采取的是计划经济下的封闭式的发展战略, 加上政治文化、精补文化对农村生活的笼罩, 农村文化基本上还属于单轨发展。通常情况下, 农村文化的结构, 均以传统文化为基础, 以政治文化为框架。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入世后, 伴随着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发展大趋势和农村生活水平、生活质员的不断提升, 加之现代科技的介入, 传统的农村文化, 不断地受到种种力量的挑战和冲击, 于是农村文化呈现出于姿百态的新景象。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种植文化、企业文化、医疗保健文化、艺术欣赏文化、洒吧文化、歌吧文化、饮食文化、短信文化、广告文化、茶文化等。这就显现了新时期农村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结构多元化。

二、形式多样化

不断增长的经济基础和不断进步的生活方式, 将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文化内容。农村文化结构的多元化, 必然带来农村文化的刘宇撰《灵庆公神堂碑阴记》载:“顷以天久不雨, 草木无辉, 农夫愁怨, 虑失其岁。职方於是斋心累辰, 亲执牲帛, 将至诚之德, 告灵化之源。尝不崇朝, 而雨斯足, 如斯者数四。是则人有德於神, 神亦有德于人, 德交归焉。”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 祈雨的胜利, 使人们相信神灵保佑可以风调雨顺、生产丰收、安居乐业。在“知恩必报”这种中国传统心理的支配下, 人们修建神庙, 供奉香火, 定期朝拜。为了表现自己虔诚的心理, 又在庙内修建乐楼, 在神诞日、庙会期间, 演戏酬神, 报答神恩, 希冀得到神灵永远的保佑。

二是体现了水神崇拜的功利目的

早期人类思维简单, 富于幻想, 对于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人们祭祀水神主要是基于各种各样功利性目的, 对于统治阶级来说, 面对当时农业生产主要靠天吃饭的这种局面, 各个地方的水神庙, 满足了百姓精神寄托的需要,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们奉祀这些水神, 就是希望在天下大旱时, 能够风调雨顺、农业生产五谷丰登, 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也就是帮助自己实现有时难以改变的现状。如柳林县大井沟村黑龙庙, 把庙会时间定在四月二十日、七月十六日, 也就是禾苗需要雨水的季节。

水神崇拜这种古老的文化传统, 表现为信仰的丰富性, 形式的广泛性, 文化的厚重性。人们从对神灵的敬畏开始, 修建神庙, 顶礼膜拜, 祈求神恩, 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祭祀礼仪, 定期的庙会活动, 反映了民俗观念中水神崇拜的人格化倾向。山西民间水神崇拜的历史与文化, 与农业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土壤, 对古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形式多样化。

历史的发展一再证明:一定的生活方式, 必然创造一定的文化形式和水准。进入新世纪后, 我们清楚地看到, 随着现代文明和现代精补生活的不断攀升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节奏、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随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种种向往和追求, 随着人们视野的不断扩大、活动范围的相对扩展、活动内容的相对增多和各种媒体的广泛介入, 随着人们竞争意识的增强、竞争场地的不同、竞争方式的变幻, 特别是随着人们对新文化的渴求, 新时期的农村文化, 自然地呈现出种种形式, 如:舞台演出、家庭影院、家庭演唱、街头演唱、企业策划和企业宣传、酒吧歌吧演唱、田间地头演唱、广告宣传和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民间文学艺术等。同时, 文化的存在方式、展示方式、传播形式, 也会因时因事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 将催生不同的文化形式出现。

三、内容深层化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 先进的生活方式, 多元化的文化结构以及多样化的文化形式, 必将带来国民素质的提升, 提升后的国民素质, 会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农村文化的内容。这种作用与影响, 必然地促使农村文化I向着深层化的方向发展, 如:农民对种植文化的要求, 会从科学意识的建立, 上升到渴求对具体技能的传播:企业文化也将会从单一的鼓动发展, 上升到对竞争谋略的筹划和实际技能的操作;广告文化将会从单纯的形象设计, 上升到企业的理念和培养、发掘人生的内含;保健文化也将从广普锻炼, 发展到适度把握等。特别是随着世界文化的到来, 在对农村文化内容的形式把握上, 还会逐渐朝着系统、精细的方向发展。这就决定, 未来的农村文化, 会是相对的深层化。

除此之外, 新时期的农村文化, 在发展的过程中, 还会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作为一名群文工作者, 要想不落后于时代, 就必须紧跟党中央的战略步伐, 用发展的眼光, 密切注视社会的变化, 随时倾听时代的声音。不可闭目塞听, 不可固执己见, 更不可凭空想象和主观臆断。要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 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有效地开展各种适合当地情况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紧跟客观条件的变化和时代发展的步伐, 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 在工作中求新思变, 创新思想观念、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思路, 努力开创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实现社会和谐的伟大理想。

影响。

参考文献:

[1]《阳城县志》[M]卷四《方舆·坛庙》.同治十三年刊印:18。[2]王轩.光绪《山西通志》[M]册11.《秩记略上》.中华书局出版社, 1990:5055.

[3]粟守田.《上伏村志》[M].晋城市新闻出版处监印, 1995:189。[4]刘大鹏.《晋祠志[M]》上册.卷六《宸翰》.山西人民出版社, 1979:156。

注释:

1. 碑高222厘米, 宽88厘米, 侧宽18厘米, 正书, 笏头方跌, 现立于正殿廊下。

2. 碑高328厘米, 宽80厘米, 侧宽16厘米, 螭首龟跌, 无题额, 现存正殿廊下。

3. 壁碑, 一共9方, 高宽不等, 字体正书, 行数及大小也不一, 现嵌于大殿东墙外侧。

4. 碑高117厘米, 宽53厘米, 正书, 现存该庙废墟内。

5. 碑高210厘米, 宽83厘米, 螭首龟趺。碑文正书, 刊立于唐贞元十三年 (797) 。原在池神庙, 现由运城市博物馆收藏。

作者简介:

新时期群众文化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文化,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 群众文化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蓬勃发展, 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实现党的宗旨和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思想认识, 坚持正确的群众文化工作方向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 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方向问题是个原则问题。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讲话精神就是检验方向问题的试金石。在方向问题上, 中央“心连心”艺术团就为全国的群文工作者做出了榜样。他们跋山涉水, 顶风冒雨, 走遍祖国各地, 把艺术、把温暖带给各族人民群众。另外许多老一辈艺术家的举动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常香玉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而捐献飞机;郭兰英、王昆等艺术家呕心沥血培育出无数艺术人才。他们看重的不是名利和金钱, 而是怎样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群文工作者应加强学习, 始终坚持为群众服务的正确方向, 把自身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二、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现在我党正致力于领导全国人民构建和谐社会, 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 应如何发挥作用从而做好群众文化工作?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 对群众文化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品德、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政治思想过硬, 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及组织能力, 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和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 要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此项工作上, 明确在文化建设上提倡什么、允许什么、反对什么;其次, 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 不断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 领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在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以理论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工作的进步;再次, 要有一定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 一是要在群众文化工作中有专长、有建树, 掌握一定的文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 熟悉群众文化的工作规律、规程和方法, 具有组织中小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经验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基本功扎实,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 在工作中努力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积极实践, 在专业上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精益求精, 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能够胜任新时期、新阶段、新任务的群众文化干部。

三、采取多种手段, 提高群众文化的活动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 群众文化工作有了较快发展。优秀作品优秀人才不断出现, 群众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但是群众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依然存在。特别是边远地区, 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还相当贫乏, 不少人用喝酒、赌博等方式打发空余时间, 这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事情。要解决以上问题, 就必须采取多种手段, 以健康有益的活动占领文化阵地。具体做法是: (1) 建立文化站点档案, 及时掌握群众文化动态。 (2) 深入基层、重点指导, 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实践证明, 坚持文化“三下乡”活动, 是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有效方法。在这方面, 群文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 其收效是显著的。但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 一些群众自发形成的活动场点, 常常出现热闹一阵, 冷清一阵的现象。其原因就是缺乏专业人员指导, 无法发展和提高。这就需要群文工作者深入基层, 铺下身子, 定点、定人、定时间、定责任分头包干, 认真指导, 使活动经久不衰的开展下去。 (3) 搞好文化竞赛活动, 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有计划, 分层次的举办文艺汇演、书画展览、群文活动表彰会、文化工作现场会等竞赛评比活动, 对群众文化的发展和提高确实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相对落后的乡镇和社区, 更有举办这些竞赛评比活动的必要, 有关部门和领导应在这方面多投入一些精力。 (4) 充分利用电子网络, 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进步。把群众文化与电子网络实施巧妙嫁接, 快速、准确、有效地传播文化信息, 作用巨大, 前景广阔。因此, 如何利用电子网络, 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进步也就成了我们今后重点研究的课题。

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管理机制

树立精品意识, 多出优秀作品, 除了提高我们自身的内在因素以外, 建立健全一整套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奖励机制也是不可缺少的。对于那些爱岗敬业, 勤奋工作, 不断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人员, 应当给予物质奖励。作为一种手段也可让专业技术人员走出去学习考察一下, 见见世面, 对于开拓思路, 转变观念和本职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是对其勤奋工作成绩的肯定, 另一方面也是作为一种动力, 激励其更加努力工作。强化竞争意识, 才能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要逐步建立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使群众文化工作步入快车道。

领导者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质和领导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单位的兴衰,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水平至关重要。要让那些文化素养高, 业务好, 年富力强, 具有开拓精神的年青人充实到领导班子中去, 转变用人观念, 智者上, 庸者下。团结协作始终保持有旺盛战斗力的领导班子, 才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所需要的。领导, 是一门科学, 是一门艺术, 不是单纯的发号施令,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首先, 领导者本身应该加强理论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为准则。在遇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的时候, 应该理性地去处理, 以身作则, 正人先正已, 带头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其次, 要清正廉洁, 言行一致, 这是领导者行使权力所具备的一个前提。你的一言一行, 群众都看得很清楚, 如果我们自身不能很好地起到表率作用, 群众就会效仿, 领导者本身也就失去了说服力。在实际工作中, 处理公与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时, 应坚持原则, 敢于得罪人, 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有领导处处起到表率作用, 在日常工作中, 才能有号召力、凝聚力, 才能一呼百应, 更好地开展工作。

论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篇9

一、群众文化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群众文化事业呈现出了新局面, 有了一定的成就, 但同样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可以说, 当前的群众文化建设既有着更多的机遇, 又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一) 宏观层面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 市场文化和产业文化成为了群众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 他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适应这一社会趋势, 群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除了继续保持与民俗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管理学的传统联系外, 还逐渐融入了现代意识, 开始了创新之路, 以一种“走出去, 引进来”的开放型模式, 开启了新篇章。

(二) 微观层面

除了整体上的发展与进步之外, 当前的群众文化建设尚有不足之处, 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投入与保障不足、文化工作者队伍不稳定等。另外, 由于我国的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很多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参差不齐, 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现代化生活工具的普及, 对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群众文化工作方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一) 建立大文化网络

要想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 必须挣脱传统思想和模式的束缚,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 扩大范围, 除了单纯的节庆活动之外, 还可以加入家庭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民俗文化等。这就对群众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从大处着眼, 抓好组织工作。当前, 有很多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自发组织的, 缺乏管理。面对这一现象, 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发挥自身的组织才能, 从大处着眼, 积极引导群众有组织、有管理、有规律地开展活动。其次, 丰富载体, 形成系统网络。在组织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 还应进一步丰富活动载体, 社区文化、乡镇文化、企业文化、军队文化、幼儿文化等做到分门别类, 形成文化网络, 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这样, 群众文化才能摆脱旧有的发展模式,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二) 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不可否认, 群众文化活动参与面大、受众面广、影响面强, 是显示时代精神风貌和国民整体精神文化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 只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 才算做好了群众文化建设, 真正发挥了文化艺术陶冶情操、培养人格的重要作用。具体如何做呢?首先, 大力组织与开展群众性的各种类型的表演、展示、竞赛活动, 坚持节庆活动与平时活动相结合, 主题系列活动与单项活动相结合, 广泛参与型群众文化活动与高层次欣赏型精神展示活动相结合, 做到常年有活动, 常办常新, 不断创新。其次, 提高活动层次、活动水平, 充分显示我国人民逐步走向化、文明化、高素质的精神风貌。以健康、积极的活动形式赢得群众的广泛参与, 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

(三) 完善社会参与方式

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 促进文化事业的进步, 必须得到群众的广泛参与, 这是无数实践证明的道理, 群众文化自然也不例外。首先, 积极争取民间文艺社团、专业文艺团体、社会机构的广泛参与。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需要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 尤其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加离不开社会团体的广泛参与。现在, 很多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仍然缺乏专业团体的组织与指导, 开展效果不够理想。因此, 我们必须提供多种方式吸收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 促使民间文艺社团、专业文艺团体、社会机构参与到群众文化事业中来, 对社会文化资源、群众文化消费等进行整合, 必要时还要争取名人、专家学者对相关活动的指导, 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社会参与方式, 形成全社会自觉支持群众文化事业的社会风尚和发展态势。其次, 满足群众需求, 促进群众广泛参与。除了社会团体和名人专家的支持外, 群众文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成为群众展示文艺才能的舞台、休息娱乐的场所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园地, 让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有着不同文化需求的群众都能各取所需, 乐于参与。有了这两方面的参与人群, 相信群众文化事业必将开办得红红火火。

(四) 抓好文化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馆是群众文化工作的中坚力量, 其职能的发挥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重视和抓好文化馆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比如, 组织辅导干部搞好业务学习、进行学术研究、到专业院校进行短期进修等都是不错的手段和方法, 有了这些举措, 必然能够建立一支优秀的完全适应和胜任辅导工作的文化干部队伍, 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另外, 有关部门还要把为农村培训文化业务骨干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列入计划之中, 让文化馆专业人才深入农村, 鼓励和扶持农民组建文化社团和演出团队, 并适时给予一定的业务指导。这样, 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专业人才队伍的实践组织能力, 还能建立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对群众文化事业意义重大。

总之, 群众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其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信息, 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更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相关工作者,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认识到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同时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扩大参与面, 形成文化网络, 构建起社会支持系统, 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应的活动与空间。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逐渐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与提高。在这一背景下, 以往那种单一的文化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开始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 而这也促使群众文化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本文对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展开探讨, 旨在进一步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精神需求,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苑霏.关于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01) .

[2]郑轶梅.新形势下完善群众文化的有益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20) .

[3]孙亚芳.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29) .

[4]张曼丽, 李峥.浅谈新形势下如何促进群众文化发展[J].品牌 (下半月) , 2013 (Z4) .

[5]梁吉玲.贫困山区如何活跃群众文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8 (S2) .

[6]徐海燕.积极发展群众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 2008 (04) .

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 篇10

一、建国前后群众文化简况及新时期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 在毛泽东同志“双百”方针和“两为”精神指引下, 群众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的艺术馆、文化馆、站相继成立, 书画、电影、戏剧、歌舞、曲艺等艺术形式相继出现。这一时期, 秧歌队、合唱队、曲艺队、业余剧团遍地开花, 歌颂共产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优秀作品随处可见, 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 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在提高了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在精神上对文化产生了广泛地、强烈地需求。因而, 现阶段群众文化的涵盖量逐步扩大, 渗透范围也越来越广阔。譬如:音乐方面由原来单纯的民族音乐扩大为通俗音乐、高雅音乐等;舞蹈艺术由以前的民族舞蹈发展为芭蕾舞、交谊舞、街舞及各种各样的健身舞蹈等等。从渗透范围上讲, 教育、卫生、商业、科技均离不开群众文化;广场、绿地网吧、茶座也成了群众文化活动聚集地;甚至就连墙体广告, 门头匾牌也都溶进了文化的含量。

二、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

1. 以人为本, 培训文艺骨干

目前, 群众文化早已摆脱了仅限于节庆文化或单项活动, 而是日益向深广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其活动范围之广, 内涵之深, 形式之不断创新, 都是前所未有的。仅靠文化馆少数辅导干部是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群众文化工作需要的。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凡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好的地区或单位, 都有具有一定活动能力和擅长文艺的骨干分子带头。过去文化馆办的各种培训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培训的人员, 除了少数继续深造成了国家尖端人才, 大部分都成了单位文艺骨干。这些事实充分证明, 办好各种培训班, 培训业余文艺骨干是解决文化专业辅导干部不足的一个最好办法。所以采取办班、培训文艺骨干的做法, 不但要坚持办下去, 而且还要适应形势的发展, 扩大骨干培训范围, 如办文艺创作班、表演辅导班、音乐辅导班、美术班、书法班、舞蹈班等为解决培训师资不足问题, 可以采取灵活的多种形式, 邀请省市专业艺术团体专家或退休艺术人员进行讲座、授课, 也可以走出去, 组织文艺骨干参观交流, 开阔眼界。总之, 我们必须以战略的眼光, 开拓的精神, 坚持以人为本, 大力开展培训工作, 努力培训和造就一大批能适应新世纪群众文化发展和繁荣社会活动的脊梁, 通过他们带动各行各业的群众文化载体, 沿着正确方向, 把群众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起来。

2. 提高自身素养, 多出文艺精品, 顺应时代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 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地展现给广大观众。因此, 今天的观众对文化艺术作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也给我们群文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抛弃旧的传统观念, 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不断吸取营养, 把握时代脉搏, 善于发现身边的人和事, 创作出高水准的文化艺术作品, 呈现给广大人民群众, 以此来证实群众文化工作自身的存在价值, 才能被社会所认可。只有具备高素质的文化修养和掌握高水准的专业技术理论, 才能坦然处之, 立足于不败之地。“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顺应时代潮流, 满足时代要求, 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旧的传统观念, 在文艺创作和辅导中不断推出文化艺术精品, 否则, 必将失去吸引力, 被社会抛向无人理睬的角落。群众文化要发展, 必须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不断深入基层, 把工作重点放到社区、厂矿、企业, 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3. 抓好组织, 编织大文化网络

改革开放二十年多来, 群众文化工作和其它方面工作一样, 摒除了传统思想和模式的束缚, 活动的形式、内容、范围都发生了量与质的变化, 而且发展之快令人振奋。就其内涵来说, 由过去与计划经济相适应, 转化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由过去的封闭型转为开放型;由过去单方面国家办, 转向为全社会多方面办;由过去单纯强调教育功能转向为教育与娱乐相结合。就其活动范围外延之广泛也是前所未有的, 再也不是单纯的节庆活动。近几年来出现了家庭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民俗文化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 一种以愉悦身心, 延年益寿为目的的老年文化异军突起, 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面对日趋新颖的群众文化活动, 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活动导向。所以, 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 首先要从大处着眼, 抓好组织工作, 形成系统网络。把一些群众自发的活动, 引导群众有组织、有管理、有规律、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向上的活动。城市要以社区为中心, 乡镇要以文化站为主阵地, 村屯以文化室为基层阵地, 此外还有企业文化、军队文化、幼儿文化, 分门别类, 丰富载体, 形成网络。从大文化出发, 做好导向和调控工作, 建设一支遍地开花, 坚持正确方向的浩浩荡荡的业余文化队伍, 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 既有广度, 又有深度, 更有高度。这样, 群众文化才能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走出群众文化发展的旧模式, 形成群众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4.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大力开展创新各项文艺活动

目前, 将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群众文化工作者, 是“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 而群众文化活动, 完全不同于专业艺术团体。它参与面大、受众面广、影响面强, 是显示时代精神风貌和国民整体精神文化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所以文化馆辅导工作, 仅仅是深入基层, 面向群众, 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辅导和指导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 还要积极努力, 大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文化艺术表演、展示、竞赛活动。只有把活动开展起来, 才能真正发挥文化艺术陶冶人们的情操, 培养人们的品格,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也只有把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开展起来了, 才能做到由普及到提高, 把文化活动一步步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准。因此, 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坚持节庆活动与平时活动相结合, 主题系列活动与单项活动相结合, 广泛的参与型群众文化活动与高层次欣赏型精神展示活动相结合, 做到常年有活动, 常办常新, 不断创新。提高活动层次、活动水平, 充分显示我们国家广大人民群众逐步走向现代化、文明化、高素质的精神风貌。

摘要: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新形势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群众文化的优势在于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参年除。群众说身边的事, 演身边的人, 自始至终都是文化活动的主体, 在自娱自乐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比较容易入耳、入脑、入心, 有利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 我们要重视群众文化, 采取一系列措施, 做好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工作。

新时期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开展探索 篇11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辅导培训的重要性

1、是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必要前提

近年来,随着东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将需求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即精神需求,也就是对文化的需求,并且对精神的需求逐渐呈现增长趋势。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重点区域,面临新形式、新需求,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尤为重要。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是物质需求满得到满足的外在体现,还是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内在体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结合、发挥,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更好更快发展,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社会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撑,对群众的文化需求进行探究,对于推动群众文化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科学发展观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重视经济和政治,而且必须将群众文化融合进去,将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使三者拧成一股绳,协调统一发展。此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基础上,还要采取有效的手段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配套,同步发展。构建群众文化体系是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东莞市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广东省提出“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之后,东莞市政府设立5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建设,并正式实施“文化名城”战略。2013年,东莞市被评为全国首批也是广东省内唯一一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近年来,东莞市每年都会定期开展群众文化业务培训活动,不仅吸引了上百位文化管理员的参加,同时一大批文化志愿者也积极加入进来。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演出展览实施、非遗专业知识、文化活动展览、图书管理和服务等十余门课程。不仅在培训内容上进行了细心设计,而且对于授课教师也是经过了精挑细选,教师队伍共有20余名,全部由广东省、市专家组成,并且,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拥有相关专业的副高及以上职称,大部分都有多年从事文化培训的经验。为了确保每一个参加培训的人都能够学到东西,东莞市文化馆将培训活动分为两种模式进行,其一,实行分区域培训,这样一来,参加培训的人员能够掌握基层文化工作需要的知识。其二,建立了“文化管理员导师库”,将一些有文化培训经验的、热情高、责任心强的文化管理员一对一接受导师的指导,并且跟随导师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工作中。

东莞市文化建设主要成就:2014年东莞市将“东莞市原创音乐作品大赛”、“东莞市青年舞蹈大赛”以及“东莞市器乐大赛”进行统一整合,举办了首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东莞市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的文化活动和赛事,在第九届广东省少儿艺术花会上,东莞市无论是在金奖总数上,还是在奖牌总数上,均位于全省第一;《中国梦》斩获光电总局“中国原创歌曲奖”以及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等。

三、新时期群众文化辅导培训的措施探讨

1、强化组织工作,拓宽经费渠道

新时期下,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工作,应当鼓励从事文艺教学的退休教师以及热爱文艺的群众积极投入到文化建设中,发挥余热,此外,合唱团等文化组织,不能仅依靠财政拨款作为活动经费,通过宣传、与企业单位合作等方式,拓宽活动经费的来源渠道,保证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

2、各地区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培训

群众文化培训需要在有效的监督和政策支持下进行,东莞图书馆、东莞文化馆等文化服务单位,应树立正确的群众文化意识,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将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精心组织各种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工作,创新群众文化辅导培训方式和内容,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品牌,促进群众文化工作顺利开展。在发展文化辅导员队伍的同时,不忘开展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相关部门与群众进行积极交流,通过建立群众文化示范区等方式,以一带多,充分实现辖区内群众文化建设,定期组织专人深入到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志愿辅导服务,最大程度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将基层群众文化志愿辅导工作作为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从而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辅导工作

丰富多彩的文化辅导活动是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东莞市各文化服务单位要深入贯彻以群众为中心的正确意识,保证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紧紧围绕群众进行,文化活动以“中国梦”为主,与基层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合作,定期组织优秀的文化下乡演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活动要符合地区实际情况,充分了解群众的文化偏好,在延续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创新,在“送文化”的同时,不忘做好“种文化”工作,培育出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内容,加强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不断丰富基层文化内容,使文化活动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各级文化服务部门要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深入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去,给基层群众带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4、传递核心价值观

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价值观建设。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直达人心,从而使人的内心产生触动。东莞市各文化部门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保证文化活动的“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在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其他地区先进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有效手段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以及群众对文化节目的认可度,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同时,要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融入到文化节目或各种文化活动中,形成让群众满足、口耳相传的文化活动,营造出和谐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5、采取多种群众文化培训方式

丰富目前的文化活动种类,不断提高群众文化辅导培训的力度,比如开办国画、书法等公益培训班,为书画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以基层文化建设需求为导向,文化部门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校园、部队等,将优秀的文化活动传递下去,积极参与到群众健身舞蹈项目的策划当中,对群众自行开展的文化活动进行指导。此外,东莞市文化部门要与社区、乡镇等进行对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培训班,加强对少儿文化生活的培训,达到培养少儿艺术人才的目的。

6、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文化服务无论是在服务对象还是在文化活动内容上都较为单一,而且群众文化服务的质量较差,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为了使群众的精神需求得以满足,东莞市大部分“市”、“镇”、“村”已经积极投入到文化事业建设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实现了文化活动覆盖全地区,群众文化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许多乡镇通过自办文化大院等,为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今后,东莞市政府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文化事业建设当中,不断完善文化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文化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为群众带去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

从本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已经成为目前衡量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东莞市始终跟党走,大力扶持文化事业建设,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从而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为促进我国全面构建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赵玉霞.浅析群众文化辅导培训的普及和提高[J].赤子,2014(16).

[2]蒋琴.浅谈各地文化馆对基层群众文化的辅导培训[J].大众文艺,2015(4).

[3]吴兆相.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研究与探索[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12).

[4]吴伟江.探索新形式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策略[J].赤子,2012(12).

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的发展探究 篇12

关键词:群众,戏曲文化,发展,政府

虽然戏剧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 但是它是综合性的, 它与整个国家的群众是密不可分的, 并不是不接地气的。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 社会各界和各个阶层的人士都对戏曲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 戏曲也就能在其群众化的道路上得到发展和运用。戏曲文化在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基础, 在新时期, 群众戏曲文化的主要作用就是陶冶群众的情操、提升群众的道德水平还有促进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有着很大的意义。

一、在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的发展中, 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新的文化体制下, 很多戏剧团体都会走下舞台, 深入到普通的群众中去, 但是, 政府在对群众戏曲文化的支持是不可以撤销掉的, 要在新的时期新的环境下找到新的方式去支撑民族的产业, 保证它不会随着社会的复杂变得没落。

1、我觉得政府对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的支持, 最重要的是财力

的支持, 首先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去鼓励重点剧目的排练, 并且确保能够满足戏曲人的需要, 让他们能够走下舞台, 深入到普通的群众中去演出, 比如可以走到农村中去, 打造出一个农村戏曲市场, 并且能够紧紧围绕党的政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用政府的支持创造出许多高质量的戏曲剧目, 赢得更多的群众, 将群众戏曲文化发扬广大。

2、另外, 政府要鼓励剧团进群众, 在票价上要给予一定的补

贴, 这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种, 除了将票价降低之外, 还可以进行定场补贴免费进群众中演出, 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看到优秀的戏曲文化, 将文化成果共享, 并且能够让新时期的群众戏曲文化蓬勃发展。

3、政府也可以在各项政策上对群众戏曲文化进行支持。比如,

鼓励各个戏曲文化场所完善各项政策, 对剧团和排练人员提供一定的场地, 并且对在演出中表现好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政府可组织业余的戏剧团和专业的戏剧团进行合作演出, 尤其是在政府的演出中, 要给业余戏剧团一些机会, 让他们发挥群众戏曲文化的作用等等。

二、地方文化对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群众的戏曲文化大多是以具有地方特点的戏曲文化为主, 在群众们过了戏瘾, 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同时, 地方政府对此地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更加容易, 比如可以在群众广泛参与戏曲文化的过程中对群众进行健康、科普和技能知识的训练, 提高了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和一个良好的审美情趣, 并且使生活中的健康和科技知识得到广泛的普及。

群众戏曲文化的发展不仅陶冶了群众的情操, 还对社会的教育起到了广泛的带头作用, 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并且对我国基层的教育和戏曲文化的发展还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因为良好的兴趣爱好——戏曲能够让他们少接触不良的事物, 多发现身边的亲情和友情, 并且群众的道德文化得到了普遍的提高等等。

三、良好的群众戏曲文化环境对戏曲文化的发展不容忽视

首先群众的戏曲文化的载体就是那些比较业余的戏剧团等, 在整个戏曲文化的发展中要注意鼓励让这些比较业余的戏剧团走出自己的小天地, 出去取经, 既展示了自己的才艺又欣赏了别人节目, 这样就更能激发他们创作出质量更高的节目, 进而极大的发展了以群众为基础的戏曲文化。

开展各种各样的戏曲文化普及活动, 大力支持戏曲文化深入群众生活中, 加强对群众戏曲文化活动的宣传和支持力度, 并且要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为群众的戏曲文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四、群众戏曲文化的发展最离不开的就是人才

在改革开放以后, 经济、文化各项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进步, 各项事业进行的井然有序, 但是, 戏曲文化的传承方面却不容乐观, 纵观我国的戏曲行业, 老龄化严重, 戏曲人才青黄不接, 大力培养戏曲文化的接班人是群众戏曲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那么怎样才能大力培养戏曲人才呢?比如可以在平时的活动中, 举办一些推选文艺新青年和打造精品的戏曲团队的活动, 在幼童时期就可以培养他们对戏曲的兴趣爱好。并且主要是突出戏曲文化的主要特点, 从根本上解决群众业余的戏曲团体人才短缺的问题, 凸显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结语:

在新时期的群众戏曲文化中我们可以发现, 政府对戏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群众本身的积极参与也不容忽视, 戏曲文化在普通的人民群众中进行的如火如荼, 既陶冶了群众的情操, 愉悦了他们的身心, 还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长胜, 张文振.当代戏曲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研究论纲[J].戏曲艺术, 2009, (02) .

[2]金桐.追昔抚今继往开来田汉、王瑶卿、萧长华、史若虚戏曲教育思想摭谈[J].中国戏剧, 2009, (03) .

上一篇:电气综合节能系统下一篇:可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