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历史时期(共12篇)
新的历史时期 篇1
据记者了解, 早在2009年, 原国家卫生部即发布了第9号文件———《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从此, 重症医学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CM) 有了自己的独立二级学科, 这使重症医学走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那么, 在新的历史时期, 应如何发展重症医学学科?这已经成为重症医学专家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近日, 记者就这一话题, 采访了已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事重症医学医疗工作23年的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科室副主任、浙江大学重症医学学位点研究生导师卢安卫主任医师。
采访伊始, 卢安卫主任就开门见山地指出:重症医学的发展, 与其所在医院其他学科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它不能独立于其他学科寻找自己的路线。医院的发展带动了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 这是必然的规律。所以, 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模式, 应根据医院的等级与规模的不同而不同, 而人才的培养则是重症医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的模式+优秀的人才是重症医学学科发展的两个最根本要素。
重症医学学科发展应视医院等级与规模而定
据记者了解, 重症医学科的主要业务范围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2009年1月19日, 原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中, 对于开展“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的医院、医师等问题, 都作出具体的规定。例如:“开展‘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的医院应当有具备内科、外科、麻醉科等专业知识之一和临床重症医学诊疗工作经历及技能的执业医师。”并说明, 目前只限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展“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具有符合规定的医院可以申请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未经批准‘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 不得设置重症医学科;相关科室可以设置监护室、抢救室等开展对本科重症患者的救治。”
对此, 卢安卫主任从另一个角度介绍说:“重症医学学科目前的基本组成单位是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 其基本功能是救治危重病人。在有些医院———如我们医院, 还有呼吸治疗科;呼吸治疗师属于医技编制, 是在重症医学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对病人进行呼吸治疗, 负责呼吸机的管理与呼吸治疗操作。当然, 我非常希望在不远的将来, 我们的重症医学学科, 能有自己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室。”卢安卫主任介绍说, 在我国中小型医院, ICU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医院危重病人的救治成活率和延长寿命, 由于病人来源、其他学科发展的限制和人力物力的限制, 发展综合性的ICU是一条切实可行而又合理的道路;但在大型的、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医院中, ICU更为突出的功能是为外科开展大手术保驾护航, 如肝肺心肾等器官移植, 肝胆胰、心肺外科的大手术, 手术对象老龄化, 术前合并脏器功能不全而又必须手术治疗的病例;老百姓对寿命与生活质量要求的增高, 以前不敢做的、认为不能做的手术, 有了ICU的支持, 为这些患者的手术成功提供了保障。
卢安卫主任认为, 强大的外科发展需要ICU的支持, 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SICU) 在大型综合医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并以自己所在的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例:医院各学科的亚专科发展均很强大, 很多专科仅一个亚专科的重症病人就已经需要一个常规规模 (15-20张床) 的ICU来接纳, 如肝胆外科每年有3000例左右的手术, 按5%计算, 每年也有几百例术后患者要进ICU;肝移植每年150例左右, 还有心肺移植、心脏手术每年达1000多例, 这几类患者术后全部要进ICU。除此之外, 还有多发伤、脑外科、肺外科、血管外科、胃肠外科、肛肠外科、泌尿外科及其他外科的重症, 或术前有重要脏器病变的、术后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都需要ICU的支持。“总之, 仅接纳外科重症患者就需要有几个ICU。这么多的学科亚专科, 有这么多的重症患者如果仅采用综合ICU方式, 那就需要建立很多个综合ICU, 这样势必会引起管理的混乱, 比如病人收治, 院感的防控、人力与物力资源方面分配方面都成问题, 这显然不合理。所以, 重症病人的分类管理即建立专科ICU成为必要。重症医学是二级学科, 学科的细分是学科发展的标志与方法。”卢安卫主任总结说。
亚专科的建设使重症医学在各领域得以深化
事实上, 重症医学为一门新型跨学科专业, 也是医学领域中一门最具活力的学科。它与临床各科既有密切的关系, 又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特殊的临床医疗范畴。它以机体在遭受严重的伤、病打击下引发的全身病理改变、特别是威胁生命的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
重症医学科 (ICU) 的任务, 则是运用重症医学理论, 采纳一切当今最先进的手段, 中断疾病的发展, 维护全身器官的正常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 赢得治疗基础伤、病的时机, 从而争取尽可能高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因此, 从事重症医学专业的医师不仅需要相关医学专业知作为基础, 而且要能运用现代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挽救病人生命。
但在采访中, 卢安卫主任则强调, 重症医学医师的基本技能, 是对全身脏器功能的综合支持。这是必备的技能, 故重症医学的亚专科不能以单一的脏器去分类, 单一的脏器功能衰竭应该由该专科医师处理。
对此, 卢安卫主任举例说, 一个心脏内科的医师若不能处理单纯的心力衰竭, 那么这个心脏内科的水平就谈不上高深。只有当心脏功能衰竭合并有其他脏器功能衰竭时, 才由ICU医师处理。如果把呼吸衰竭的患者集中归类于一个ICU, 慢性呼吸衰竭主要来源于呼吸内科的慢性阻塞性肺病, 急性呼吸衰竭主要来自外科术后大出血、创伤、严重感染、胰腺炎等外科疾病的患者, 把这几类患者都集中在一起治疗, 从医院的角度而言, 很不合理。这几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演变过程差距也很大, 医师很难去把握这些机制与疾病的规律, 更何况几乎所有学科的重症都需要呼吸机支持, 这样一来, 呼吸重症加强治疗病房与综合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而卢安卫主任理想中的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愿景, 是与其他各学科的发展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内科、外科及其所有的亚专科的重症, 都涉及到全身多脏器功能的衰竭, 所以, 专科ICU的建立并不影响重症医学专科医师的工作性质与基本技能的全面发挥。”卢安卫主任说, “我认为, 重症医学的亚专科分类根据现有其他学科的分类比较合理, 如我们医院分内科ICU、外科ICU、器官移植ICU、急诊ICU、传染病ICU等。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同一类患者疾病的发展规律有一定的必然性, 放在一起管理能使重症医学医师把握住规律, 使在这一领域的诊治及科研水平得到深化, 多个亚专科就可以使多个领域得到深化, 从而使重症医学的整体临床、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卢安卫主任说:“也许有人会问, 要怎样来管理这么多专科ICU?”对此问题, 卢安卫主任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我认为, 大型综合性医院应该成立重症疾病中心, 由中心主任全面领导临床、教学、科研活动;各专科ICU的病区主任在中心主任领导下, 协助中心主任负责所在病区的临床医疗工作。如果各专科ICU各自为政, 将会影响学科发展、综合水平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人才培养是重症医学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般而言, 重症医学医师的培养目标为:通过三年的基础培养, 使被培养者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达到能够应对常见危重症病人的处理能力。掌握危重病常见症状的临床判断和危重病人的病情分级;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对常见危重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抢救和诊治。能阅读有关危重病医学的外文书刊;了解临床科研方法, 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 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病案报道和综述;了解与危重病医学相关的医疗法规;学会与病人及家属沟通, 具备良好的从医所需的人文综合素质等等。
而卢安卫主任则认为, “与其他学科相比, 重症医学如同一个刚起步的幼儿, 它势必需要一个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卢安卫主任认为, 重症医学人才如何培养, 关系到学科发展的速度与前景,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另据卢安卫主任介绍,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 每个学科均选择德才兼备、技术精湛、行医规范、为人师表的优秀的科主任或科副主任作为教学主任, 专门分管教学工作。教学主任肩负着培养新人为学科发展提高新鲜血液的重任, 而卢安卫主任自己就是重症医学的教学主任之一。
卢安卫主任说, 重症医学学科的人才培养, 涉及到以下几种类型: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症医学专科医师的继续教育与培养。记者了解到, 浙江大学重症医学学位点刚成立了几年, 卢安卫主任是浙江大学重症医学学位点的三位研究生导师之一。“因为重症医学是新的学科, 全国重症医学研究生学位点还很少, 目前对重症医学研究生培养关注还不够。”卢安卫主任说, 事实上, 研究生培养很重要, 它将是未来重症医学发展的基础与根本动力。
卢安卫主任继续介绍说, 浙江大学重症医学学位点主要是借鉴外科学的经验, 科学学位的研究生重点培养其科研能力, 重点放在实验室培养, 在毕业前要求写出较高水平的科研论著, 如SCI。这些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数走上临床工作岗位, 他们将是重症医学学科发展最强大的生力军。
卢安卫主任认为, 一个学科, 不会搞学术就不会有提高, 没有科研的发展, 临床水平就不可能产生飞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的是培养临床医生, 其临床能力与技能的培养目标与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同, 但作为老师, 要特别注重研究生的临床观察与思维培养, 培养其对病情的分析与总结, 从而也能得到一些科研能力的训练。
在现实中, 重症医学专科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实际上是目前最受关注与重视的, 但重症医学专科医师的培养, 当前在全球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模式, 欧美国家都是按其他学科如内科、外科、麻醉专科医生的培养模式培养, 等成为上述专科医师后再从事重症医学工作。
谈及国内的重症医学专科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 卢安卫主任介绍说, 我国这方面的状况与国外类似, 重症医学科医师都是由内科、外科、麻醉科医师组成。重症医学有了自己的学科后的四年多以来, 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基本按内科专科医师培养模式培养。随着大型综合性医院强大外科学的发展, 外科重症病人已成为重症医学科病人的主要来源, 这些病人来势汹, 起病急, 风险高, 但救治效果好, 这就对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有了更高要求, 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内科学基础, 还要求有丰富的外科学知识。因为手术医师没有在ICU值班, 每天只能来看一次术后的病人, 所以外科大手术后患者病情的观察与治疗, 是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承担的。
据此卢安卫主任认为, 按内科专科医师培训模式培养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有很大的缺陷。总体来说, 现有的ICU医师大多缺乏外科思维, 对外科大手术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预测与观察比较欠缺, 对于二次手术的手术指征掌握不好, 对什么时候该叫外科医生、什么时候不该叫把握不好, 经常会到患者情况严重时, 才联系外科医师, 有时会耽误手术及救治时机。
我国亟需建立规范化培训新模式
“我自1991年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始从事重症医学, 至今已有23年, 曾有8年时间在肝移植中心专门做肝移植术后监护。我在硕士研究生期间读呼吸内科, 博士研究生期间读普外科, 专攻肝移植术后监护。我的学习及工作经历让我深知ICU内管理内科患者与外科患者的区别。”卢安卫主任认为, 重症医学的专科医师知识面要求很广, 并需要有很强的应急能力, 所以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该有自己的模式, 应该在内科、外科均培训, 并且也要在麻醉学科、医技科室 (如超声、影像、心电图等) 轮转学习。
卢安卫主任强调, 更重要的是, 一个专科医师的培养不是读几本书, 上几天课, 考几门试那么简单, 还必须在临床学习, 并有优秀的老师指导。在科室轮转学习期间, 要求掌握与重症医学密切相关的疾病与常见技术;要求熟悉与重症医学相关性不大, 但是各相关学科的常见疾病与技术;要求了解对少见疾病和技术, 技术含量和风险大的治疗方法与技术。
卢安卫主任进一步强调, 重症医学国家重点专科应该承担起培养重症医学专科医师的责任, 应作为重症医学专科医师的培训基地。“至于培训期, 目前国内所有的专科医师培训均为三年, 这三年都是在各个科室轮转, 并没有多少时间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三年结束时, 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重症医学专科医师。”
在采访中, 卢安卫主任非常愿意与同行分享她的留学经历:“我前年曾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ICU留学一年。他们的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培养需要六年, 前三年叫‘base training’, 相当于基础培训, 第一年叫实习医师, 第二年到培训结束前叫‘training doctor’。他们认为实习医师还需要从一年改为二年。前三年跟我们一样在全院各科轮转, 经考核合格后, 进入后三年‘high training’, 相当于高级培训。这三年是在ICU中培训, 到第七年通过临床技能及理论考核合格, 后才成为重症医学专科住院医师。他们所有的学科都是经过类似于上述的六年培训期。基础培训三年后若考试不合格, 就从第一年开始重新培训, 第七年考核没通过, 就从第四年开始重新培训。同一个级别的培训若两次没通过, 一般这样的医师以后就不从事医疗工作了。他们住院医师时间很长, 今后能不能再上升, 就看有没有岗位, 没有岗位永远就做专科住院医师。”
“我认为他们的专科医师培训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卢安卫主任继续阐述说, 在国内, 三年规范化培训按要求都是轮转在别的科室, 而在ICU的轮转时间却很短。规范化培训结束后就转为重症医学专科的主治医师, 这不论是基础扎实程度, 还是专科临床技能, 都达不到主治医师的要求。
采访将要结束时, 卢安卫主任总结说, 重症医学学科的基础水平影响着年轻一辈的水平与提高, 当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为正式的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后, 年轻医师的才能施展与自我提升才真正开始。此时, 重症医学学科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就是要为这些年轻的生力军搭建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 建设好重症医学的学科及其亚专科, 为有特长、有经验, 在某一领域有兴趣爱好的优秀医师, 提供充分发挥作用的场所。而作为年轻的重症医学专科医师, 则必须在各个专科ICU中轮流工作, 高年制的专科医师也可采用同级别医师之间在各专科ICU病房轮换工作。如果高年制的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在某一领域有特别成就, 可以固定在某一专科ICU工作, 这样有助于其才能的发挥, 使其成为在这一领域的栋梁, 在学科主任的领导下, 协助学科主任为培养新人及科研发挥更大的作用。
卢安卫主任最后说:“我相信多个亚专科的建立, 会使重症医学在各个领域的临床、科研水平都得以深化;同时, 也会给更多的优秀医生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与空间!”
新的历史时期 篇2
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庄严宣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对青年学子的要求中,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广大青年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学习,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希望同学们珍惜美好时光,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从总书记对学生和青年的谆谆教诲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蕴含的三层重要意义。一是砥砺品德,陶冶情操,一定要从小做起。当前的重点是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教育和帮助广大青少年打牢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跟着党走中国道路,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奉献力量。二是青少年都应该珍惜美好时光,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投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这样才能将实现自身成长成才的美好愿望融入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之中。三是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学校固然是重要场所,但要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还必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千锤百炼,掌握真才实学,并且学以致用。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第29个教师节,总书记向全国教师致慰问信,在对广大教师表示亲切关怀的同时,充分肯定和特别强调了教师在教育发展全局中所肩负的重要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并明确地提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民办独立学院的学生要获得社会认同,参与社会竞争,在历史的前提下,在时代的要求下,从学校到教师到学生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一些方面的事情。
(一)学校层面而言
1、投资方应结合学校实际发展需要,加大对学校基层建设的投入。投资方在投资的过程中,不要过分和盲目的追求投资回报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身,应该将教育的实质与投资回报有机结合,才能使民办独立学院在发展中不会因为资金而限制了学校规模、质量、品牌的发展。
2、投资方与学校管理应找到切实的平衡点。投资方往往在投资后担心投资回报或者管理?嘞尬侍猓?对学校的各方面干预过多,插入过深,往往导致学校在教学规划、教育目标、教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薪酬体系等诸多方面均不能很好的实现教育的本身需要。所以,找到平衡点,让投资与管理分开,让教育的本质需要发言才能使学校更好的运行,并在社会教育竞争中获得社会认同,一句话:投资者应根据教育规律的需要懂得放权。反之,内耗往往使得民办独立学院的发展萎缩。
3、培养并组建一支持久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学校高速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条件。民办独立学院要想更好的发展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加大投入和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拓展教师队伍的职称晋升平台,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加强对教师权益的保障。以建立一支稳定、核心、有保障的师资队伍为目标,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4、加大学校与社会的融合,广开渠道提高办学特色。民办独立学院应加强与社会各个层面的结合,拓宽学生实习、实践、就业、定向培养的的渠道,让学生融入社会,让社会了解学校和学生,提升学校和学生在社会的信誉度和美誉度;学校办学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拓宽办学渠道,与社会接轨,与国际接轨。加强校企合作,办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开展并实施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学生还未毕业就已经走上工作岗位。
5、不断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校风建设、机制体制建设――文化建设。没有文化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是一个学校获得社会认知的主要方面。
(二)教师层面而言
1、加大对教师的引入机制和培养机制。建立一支核心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核心。从年轻教师的引入到培养,让教师有目标、有归属、有信念、有理想,为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只有教师能力、职称、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学生才能在能力、素质上全面提高。逐步减少低职称的外聘教师的聘用,增加对高职称、高学历、名家、学者、专家的引入,利用专家、学者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学校品牌价值。
2、分层分类定位,梯队培养教师,合理岗位设置。在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对教师进行分层分类定位,不同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应做好周期性规划,让教师有发展的空间和晋升平台,不要“一岗多年,一薪到底”;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引进教师,把教师的梯队建设纳入学校的长期规划,以培养年轻教师为主,以老教师帮扶为辅;在岗位设置中按发展规划的需要,合理健全岗位设置。
3、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定期培养。一个学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的关键和学校教师的能力与素质紧密相关,对教师而言,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养是关键。展开校与校之间的互换机制,将年轻教师送出去,将校外的专家换进来,以长期的规划做前提来提高学校的理念和文化建设。
4、“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品德和意识,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
(三)学生层面而言
1、民办独立学院的学生应加强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社会、国家、学校提供的各种平台,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增强自我动手能力,让社会认识自己、认知自己、接纳自己。
2、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学期间完成自我在目标上、学业上、能力上的规划,并用大学四年来丰富自我。
3、积极参与到校园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中,锻炼自我的能力,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4、认真做好大学规划,并按规划认真实现自己的大学目标。
5、积极参与到各种能力的培训中,学习并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的技能,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
6、“走出校门、走出区域、走出国门”更好的认识、认知国家和社会,从人生观、价值观上确实清晰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 篇3
这个“新”,是传承与开创,是扬弃与发展;这个“新”,是新的梦想、新的担当、新的希望;这个“新,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破浪前行。
我们为之欢欣鼓舞兴奋,并怀着莫大的诚意,以新的面貌奉上年度特刊。这一期汇聚了国内外50多位知名学者、企业家和政界要员的智慧,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洞悉趋势体贴民生,亦算作是我们向新年和新时代献上的一份礼物。
2014年,又是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从未如此密切。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无法回避的是,挑战重重不进则退,而且需要每一个国家和经济体都要达成合作共识。于是,秉承“全球视野关注区域发展”的理念,我们依旧让“本刊策划”聚焦全球经济新态势。其中,亚太总裁协会全球主席、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在《全球经济再平衡中的中国作用》一文中写道:“要发展,就要进行创新,就意味着思想方式、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都要创新,要有新的思路,要进行新的变革,要发展新的知识,这都需要更为密切的经济合作。”他认为,未来5年,中国应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实现再平衡。
而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再创辉煌,并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们最为迫切的期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吹响了实现中国梦进军的新号角,指明了深化改革开放的方向。基于此,从探索转型路径到构建开放格局,从支招城镇化模式到指点产业升级,从研讨金融创新到呼吁民企复兴,这一期的“思享家”、“新地理”、“财富道”和“研究院”,均把最浓的笔墨献给了改革。
深化改革需要一次又一次观念的突破、思想的解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认为,2020年之前最重要的不是高速增长;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提出,须从反腐延伸到制度环境的变革。
在区域经济发展层面,本期亦提出了新的思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认为,从当今世界竞争趋势看,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重在产业而非行政体系竞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呼吁,世界上的大河流域都是跨区域联合开发的,建设长江城市群正当其时。相信这些声音在2014年会得到印证,助力中国经济协调发展。
哲人说,不管行走多远,都不能忘了为何出发。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是取得改革成功的深厚根基所在。从这个角度展开,“睿悦读”板块更多地观照心灵,正视生活。对于文化觉醒,我们发现,如今物质供给非常丰富,可人们的灵魂不知所归,这是人类遭遇的一种新型困境,而改变这种现状,需要道德、规则、价值和信仰重新“立”起来;对于生命关爱,我们呼吁,医改需要良心、爱心和决心,需要人们彼此关怀,传递温暖;对于老有所依,我们祈望,所有的难题都被攻克,所有的焦虑都被消解。
站上新的历史节点,个人的幸福与时代的进步融汇得更紧。让我们勇担使命、果断行动,开创新的时代。(支点杂志2014年1月刊)
新的历史时期 篇4
自2009年以来, 采暖散热器行业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增速有所放缓。在2011年全球经济不稳定、中国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紧缩, 以及受地产市场的限购令的背景下, 我们散热器行业出口不振、融资难、原材料大幅上升、劳动力价格上涨之下, 中小企业备受多方夹击, 利润下滑, 生存困难。同样, 也让散热器经销商的压力剧增, 采暖散热器的市场较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今年, 企业利润的下降已经成为乐观的经济增速下最大的阴影, 让行业内的企业叫苦不迭。
按照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发展思路, 委员会一方面提出企业注重创新、品牌和文化, 提高科研能力, 推动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另一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行业内努力实施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 并大力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 规范市场, 实施品牌战略, 推进产业升级、强化交流等, 有效地提升了全行业的竞争力。
一、工作回顾
(一)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 企业要在创新中寻求新突破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为落实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为我国民用采暖主流方式的散热器采暖, 为实现国家对采暖建筑提出的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的目标, 面对供暖方式多元化共存的挑战, 我们必须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发展思路, 积极主动应对形势发展变化所提出的新要求。”
如果说拥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 是企业立身之本, 那么如何将先进的技术转化成核心的竞争力和品牌效应, 则是企业面临的新课题。目前, 行业内有多数企业在开展体系创新, 尤其是这两年,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 我们行业中有一大批骨干企业紧抓时机, 一方面积极拓展企业发展的新思路, 寻求可再生能源与采暖建筑一体化的运营创新模式, 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力度, 努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立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为主要研发方向, 调整产品结构, 提升产品应对市场的发展优势。如甘肃金太阳建材科贸有限公司、河南乾丰散热器有限公司、天津九鼎散热器有限公司、宁波东方热传科技有限公司、鞍山浩特散热器有限公司研发的新产品均有突破性的创新, 这几家企业的产品在委员会的大力协助下, 均通过了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的“科技成果评估”。
在去年3月份展会上, 委员会积极协助意莎普·金泰格公司出版发行了《散热器采暖与地板采暖系统之比较》一书, 并大力促进此书在全行业的推广, 通过本书的出版发行, 业内很多企业积极争购, 了解散热器低温采暖过程中不仅降低能源的消耗, 而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利于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和提高舒适性,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11年, 委员会与哈工大以及行业内10多家企业, 再次对“散热器采暖系统低温运行节能效果”进行了课题研究, 分析不同设计供回水温度对供暖系统运行设备、管网热损失及用户能耗的影响。研究表明, 散热器采暖系统低温运行不仅具有节能性还具有经济性。
为资源整合、延伸散热器产业链。2010年, 协会授予了宁河县为“中国采暖散热器制造采购基地”, 授予河北唐山芦台经济开发区为“中国散热器科技产业化基地”。宁河的采购基地在政府部门和宁河采暖散热器协会的共同努力下, 针对该区域行业现状, 在今年的8月份开展了“强化监管、以质取胜, 提升宁河县采暖散热器行业整体水平”专项整治工作。该工作得到了委员会、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质检局的大力支持, 并支持建设宁河县检测中心和研发中心。
5月初委员会分别在宁河和唐山芦台这两个地区举办了“采暖散热器基础知识及行业标准规范培训班”, 促进企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效益化发展, 进而带动全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天津马丁康华公司坚持自主创新, 以全球业界领先企业为标杆, 聚焦于科技、产品与服务。2011年年初, 协会授予天津马丁康华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为“中国采暖散热器研发中心”。
为明确今后5年采暖散热器行业的发展目标、战略和重点, 规范行业管理, 促进采暖散热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委员会积极组织行业专家和优秀企业编制完成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并在2010年的年会上向全行业发布。
为提升采暖散热器加工制造水平, 推进机械化、标准化生产进程, 落实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辅配件的设计和制作要实现标准化管理”的要求。2011年7月份, 委员会组织专家及检测机构对钢制片头加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及产品抽样检测, 促进质量优良的整体片头在行业内能广泛推广使用, 为制定国家标准提供可靠的依据。
2011年, 委员会与国际铜业协会再次共同举办了“第四届铜管对流散热器设计大赛”。通过这四届大赛, 一大批获奖的优秀作品的创新设计理念和流行元素, 正在协办企业的努力下, 融入到产品的生产中, 不仅达到了产学研结合的目的, 还通过大赛活动的宣传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散热器, 有力地推动了铜管对流散热器创新与产品技术提升。
(二) 实施品牌战略, 培育企业文化
企业的品牌形象承载着厚重的企业信息, 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提升品牌形象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企业应把提升品牌形象作为企业形象集中展示, 紧紧围绕“打造名牌产品、争创驰名商标、塑造知名企业”为目标。
当前, 我们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一批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骨干企业非常重视品牌战略。争创驰名商标, 是实现品牌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 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经济、社会效益, 而且可以利用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 传播企业声誉, 塑造行业形象。如天津马丁康华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山东邦泰散热器有限公司先后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品牌与文化是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兴衰的关键,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凝结在品牌之中。近几年, 我们行业的企业文化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委员会与新浪网、搜狐网、慧聪网、中国采暖散热器网以及业内杂志等国内知名媒体合作, 对我们行业内的一些优秀企业进行访谈和网友互动活动, 有效的宣传了企业的品牌、文化、理念, 科学引导了消费者采购和使用散热器, 为行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为了进一步扩大我们行业新型散热器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增强品牌宣传, 构建行业信息交流平台, 搭建产、供、销企业之间的营销渠道;2010年3月和2011年3月, 在京举办了“第十届、第十一届国际采暖供热与通风、空调技术博览会”, 国内外散热器品牌企业纷纷在展会亮相, 尤其是在2010年的展会上, 佛瑞德新产品、沃德企业绿暖人间成为展会一道亮丽的风景。在2010年的展会上, 委员会组织行业专家对参展产品进行了评审, 评出了11家“金奖”产品, 17家“产品创新奖”, 6家“优秀供应商”;2011年的展会上评出了努奥罗 (中国) 有限公司、天津马丁康华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唐山大通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森德 (中国) 暖通设备有限公司、陇星集团·兰州陇星沃尔凯采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圣春冀暖散热器有限公司、意莎普 (中国) 暖通空调有限公司、欧玛热能·昂彼特堡散热器有限公司、中国旺达集团、山东邦泰散热器有限公司、鹤壁市沃德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宁兴金海水暖器材有限公司、河南乾丰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派捷暖通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佛山市太阳花散热器有限公司、北京万联恒通科技有限公司、甘肃金太阳建材科贸有限公司、北京恒邦凯捷散热器有限公司、意乐集团、浙江森拉特暖通设备有限公司、天津翔盛粉末涂料有限公司、健坤天地 (北京) 采暖设备有限公司、天津金王粉末涂料有限公司、山西清徐学栋散热器有限公司等24家企业的产品荣获“产品金质奖”;郑州市郑富采暖设备有限公司、宁波东方热传科技有限公司、龙口市南山塑钢建材有限公司、天津市东丽区宝兴机械有限公司、天津然发钢管有限公司、浙江宏倍斯实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荣获“产品创新奖”。这两年的展会上, 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新产品,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也让国内外参观者记忆犹新。
从2007年至今, “采暖中国·走近名企”访谈活动共走访了27家企业, 透过这些企业和企业文化,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因企业所处的环境、产品、市场、成长历程, 以及企业人员的组合及企业家精神追求的不同, 而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特征。企业家与企业文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这里企业家的素质是起决定作用的, 他们在思维、决策和经营管理方面具有独创性的能力。“采暖中国·走近名企”访谈活动, 展示的就是我们行业内优秀企业家的风采和优秀名企的文化魅力。
(三) 畅通交流, 和谐发展
加强相互沟通, 畅通交流渠道。当前我们行业内一大批骨干企业之间, 能够打破技术和管理上的封锁, 相互参观考察、学习, 敞开心扉地畅谈企业发展的经验, 指点不足, 相互促进, 竞合发展。
委员会与《现代暖通》先后在京组织召开了“第五届、第六届采暖散热器行业综合工艺技术与发展”论坛, 请行业专家、学者就采暖散热器的工艺技术、焊接、产品结构设计与质量控制、涂装工艺等关键的技术性问题, 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这两年, 委员会组织企业先后参观考察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供热展和米兰国际供热展。通过考察, 企业家们开阔了视野, 拓展了思路, 为企业的发展与产品研发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2010年5月份, 由委员会与国际铜业协会在京共同召开了“铜管对流散热器技术交流会”;7月份, 委员会与辽宁金属结构协会和浙江旺达集团等单位, 在辽宁共同召开了“新型高效采暖散热器产品技术交流会”, 大力推介压铸铝产品在国内的应用;10月份, 由委员会主办、北京恒邦凯捷散热器有限公司协办的“纳米硅导陶瓷传热技术应用高峰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召开。上述系列活动为进一步推广节能环保型散热器产品, 推动散热器行业的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2月份, 针对目前我国供暖系统水质现状, 委员会完成了《采暖空调系统水质——采暖系统部分》国家标准的报批稿。
2011年11月初,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成立30周年表彰大会上, 表彰了一批为我们行业做出突出贡献和成绩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企业家和突出贡献企业。13人获得了突出贡献者称号;10人获得了优秀企业家称号;18家企业获得了突出贡献企业称号。同时, 在协会成立30周年的成果展上, 圣春冀暖散热器有限公司、天津马丁康华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山东邦泰散热器有限公司、青岛华泰散热器有限公司、森德 (中国) 暖通设备有限公司、努奥罗 (中国) 有限公司、宁波宁兴金海水暖器材有限公司、郑州市瓦萨齐散热器有限公司、唐山大通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林州市春晖散热器有限公司、佛瑞德 (郑州) 工业有限公司、旺达集团、河南沃德新世纪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昴彼特堡散热器有限公司等14家副主任单位参加了成果展, 委员会为这14家参展企业颁发了“优秀成就奖”。
为了更好总结记录“十一五”期间我们行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委员会与《散热器直通车》杂志共同编制发行了《中国采暖散热器行业专利汇编》和《中国采暖散热器行业大全》两本经典文献。
二、行业发展机遇与现状
当前, 我们行业虽面临着诸多困境, 但是也面临着发展机遇, 国家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拉动力度越来越大, 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两限房这些民生工程, 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板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姜伟新部长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中指出, 城镇新就业职工和常住外来人口的住房困难问题比较突出。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500多万。“十二五”时期的保障性住房将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今后五年, 将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 到“十二五”末, 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面对新的发展机遇, 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 学会在危机中创新突破、低碳生产、绿色经营、诚信服务、和谐发展, 我们行业的生命力、我们企业的竞争力就会越加强盛。
当然, 也应当看到, 行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节能降耗, 绿色生产、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和企业文化、市场规范、诚信建设等方面仍需努力, 必须引起重视。
当前行业企业特别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1、低碳时代, 企业要建立绿色理念。为全球绿色环保事业的发展, 还地球以洁净, 散热器的节能环保势在必行。
发展优质散热器, 是我们的责任, 应该成为我们散热器更新换代的必要条件。我们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不仅要做到产品质量可靠, 持久耐用, 还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减少或消除生产流通过程中废物的排放;加大对废旧产品回收处理, 循环利用, 变普通商品为绿色商品;积极参与社会区内的环境整治, 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这将成为采暖散热器今后发展的格调。
可喜的是,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引下, 我们的一些企业为实施节能减排和防止污染, 已经加大投入购买先进的工艺设备, 进行技术改造, 加速机械化和标准化的进程。努力实现绿色经营理念, 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决策的要素之中, 重视企业的环保对策;其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能够加快落后产能的退出, 降低由落后生产工艺产生的能耗;
第二, 促进行业结构调整, 改善供求关系;
第三, 推进行业并购重组, 进而提高行业集中度, 并促进行业竞争模式由低价无序竞争转向增强区域控制力的竞争。
2、多元化发展。随着人工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产品成本增加导致产品价格上涨是必然。任何行业发展成熟, 都会进入微利时代, 散热器生产企业和经销商也不可能一直处于高利润水平, 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面对新的历史时期, 一旦散热器行业进入微利时期, 企业就要充分利用原材料、降低库存、充分发挥人工效益、优化采购和销售环节, 通过生产过程整体优化, 改进技术, 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 降低成本, 改善质量, 提高企业的素质, 促使企业向精细化管理生产转变, 让每个工序成本控制都是获得利润增长点的机会。
在散热器趋向微利的时代, 行业内有不少品牌企业已经开始寻求新的市场生存之道——多元化经营。企业多元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创造效益, 保持持久竞争力, 分担风险;另一方面, 也是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 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比如森德的新风系统;努奥罗、陇星的太热能供暖一体化系统;金海、昂彼特堡、意乐等企业的电采暖系统、意莎普的空气处理机组;邦泰、中亚的铝型材等等, 企业多元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业务选择是否恰当, 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所以, 企业多元化是基于核心竞争力, 通过保持和扩大企业自己所熟知与擅长的业务, 尽力扩展市场占有率以求规模效益最大化。
3、提升档次, 提高产品硬实力。当前, 我们散热器年出口约30亿元, 但不是出口强国, 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所出口的散热器只具备物美价廉的优势, 产品的可替代性以及附加值不高, 这是外贸市场中的短板。
前不久欧盟正在酝酿对我们部分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反倾销, 这为我们的散热器出口企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提高产品的档次和硬实力, 以及对新兴市场的开发, 今后将成为我们出口企业的外贸市场转型之路的重点方向。
在巩固和发展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同时, 我们的出口企业还应该积极拓展新兴的外贸市场, 规避贸易摩擦重灾区, 扩大采暖散热器的出口量。当然, 出口企业在内销上, 要积极开发生产适合我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做到有的放矢。
4、紧抓机遇, 进入保障房工程。在未来几年360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的大政策下, 作为房地产行业的下游产业, 散热器生产应紧抓机遇, 积极制定相应的生产、销售计划, 用更多实惠、高性价比的产品进驻保障房工程。
保障房开启我们行业的新前景, 企业在享受市场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想在保障房市场有所作为, 我们的企业不仅要注重消费群体的准确定位, 还要确立品牌优势, 做好渠道的创新, 可着重发展网络营销。
5、散热器营销渠道谋求转型。受房地产调控等因素的影响, 2011年我们行业的总体业绩开始下滑, 甚至不乏关门歇业者。一方面是销售下滑, 另一方面则是成本上升。店面租金、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提高蚕食了大量利润。散热器的营销渠道转型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面对新的形势, 调价, 订单可能持续下滑;不调, 利润受影响。面对各方面的压力, 以及所面临的市场变化, 不少生产企业积极创新产品营销模式, 开拓新的营销渠道, 采用多种途径探索企业逆势发展之道。
在一个巨大市场爆发前, 企业只有打通自己的销售渠道, 才能够做到有备无患。目前, 网购已蓬勃发展, 且年轻消费群体热衷于网络购物。在网购和团购逐渐以光速扩散开来的时代, 应对这一变化, 散热器的消费方式也在悄然改变, 在网上商城开张此起彼伏的背景下, 企业应放眼未来, 与时俱进。
6、增强创新意识。对一个企业来说, 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近些年, 行业内部同质化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企业竞争的毒瘤, 以成本作代价的价格战一旦失去支撑优势,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将面临困难。企业要有利润、要发展, 就一定要有核心技术, 一定要由价格竞争走向核心技术的竞争。因此, 企业必须要与众不同, 要走创新发展之路。
这两年, 我们行业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方面的创新, 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从国家知识产权局检索近5年行业内的创新专利情况来看, 发明专利45项, 外观专利182项, 实用新型专利414项。但是, 由于行业大、中、小型企业发展不均衡, 普遍存在着研发投入少, 创新成果少, 模仿抄袭多的现象。对此, 我们企业一方面要增强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建设, 围绕核心技术调整产品结构, 抓创新, 把自主创新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注重科技研发的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 要大力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 委员会将积极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发展,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 促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以市场来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7、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文化科技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把企业文化纳入到企业发展的战略中来, 这是对我们行业内的企业迫切的希望和要求。近年来, 委员会高度重视行业企业文化建设, 始终把加强行业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采暖中国·走进名企”走访的过程中, 对企业文化建设我们是深有感受,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有利于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 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行业内不少企业的发展实践证明, 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希望我们的企业要充分认识这一点, 努力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迈出扎扎实实的步伐。
8、铸铁散热器企业面临的新课题。新型散热器的蓬勃发展, 节能环保约束指标的提出, 以及采暖方式的多元化等因素, 给铸铁散热器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导致市场萎缩。一方面思想观念要解放;另一方面要求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当前形势严俊的情况下, 铸铁散热器应积极大力宣传铸铁散热器的自身优势, 在技术与营销手段上的有所创新, 加强技术创新与改进, 树立品牌意识, 全力宣传精品内腔无砂铸铁散热器, 展示铸铁散热器精品。通过系列宣传活动, 扩大消费者对铸铁散热器的认知和使用。
9、坚持诚信经营求发展。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 “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 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面对社会诚信危机, 我们行业内的企业要高度注重诚信建设, 做到诚信、守责, 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
当前, 行业内仍存在着消费误导、无序竞争、虚假宣传等不和谐现象, 我们提倡有序竞争, 科学宣传和科学引导消费。尤其是作为行业副主任单位、常委单位, 要带头做好市场的净化工作, 加强行业自律。委员会将充分发挥行业职能, 积极推动行业诚信建设, 创建诚信企业, 诚信行业, 构建健康有序的市场经营秩序。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
2012年, 委员会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开展各项工作。不仅大力促进采暖散热器与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协调发展, 鼓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形成产业互动, 还要确保产品品质, 形成良性发展。
第一, 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委员会继续在全行业开展“采暖中国·走进名企”的大型访谈活动, 积极促进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孵化, 树立行业内优秀企业文化的示范基地。同时, 为树立行业形象, 宣传行业, 委员会拟定在2012年拍摄《行业宣传专题片》。
第二、科学引导和强化规划工作。在连续两次完成采暖散热器低温节能分析课题后, 将向全社会宣传散热器的低温节能研究报告, 建立节能减排和低温采暖评价体系、编制压铸铝散热器、铸铁散热器、铜管对流散热器的发展规划;同时, 加强设计大奖赛成果的转化, 扩大宣传推广, 科学引导。
第三、做好第12届国际供热通风空调、卫生洁具及城建设备与技术展览会的展示工作。2012年展会将移师北京新国展, 目前散热器展馆的展位基本已满, 许多企业在2012年的展会上更是以大面积展示企业产品与形象。我们的企业要充分利用和重视好这个平台来传播自己, 推广自己的产品, 展示企业的形象。
第四、做好行业技术培训。针对行业目前技术人才的短缺, 委员会积极发挥专家组作用, 一方面编制采暖散热器的理论培训教材, 与地方协会或主管部门共同开展好区域的技术培训;另一方面, 根据行业内一批优秀生产企业新老交替的现状, 委员会将开展对青年接班人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工作。
第五、促进产业链有机结合, 建立紧密联系。加强与行业内优秀经销商的联系, 科学引导与宣传, 相互促进, 建立一体化的沟通交流, 共同做大做强。继续做好散热器辅配件、专用设备和涂装的规范、引导、宣传和推荐工作。
第六、诚信经营, 加强行业的自律体系建设。委员会积极与地方政府、协会合作, 促进行业自律和市场行为, 积极促进区域企业把握发展机遇、发挥自身优势, 理性竞争、科学发展;按照行业《自律公约》的要求, 加强对散热器企业的安全监督, 不断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为守法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七、与媒体亲密合作, 大力宣传优秀品牌。加强与媒体的亲密合作, 借助双方的优势大力宣传行业的名优产品, 增强服务意识, 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同时, 对行业内的名优品牌大力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保障性住房建设材料部品采购信息平台”和保障房工程推荐。
第八、加强交流与合作。一方面组织企业出国考察, 扩大国际合作, 协助企业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 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企业与企业、省与省间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和谐的沟通平台和环境。
第九、协助企业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和研发基地的引导工作。委员会及专家组大力支持行业内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科技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工作。积极促进优秀成果的转化及其产业化发展;同时, 充分发挥行业内的研发基地单位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带动促进作用, 引导其形成创新能力突出、产品特色鲜明的研发基地。
第十、做好标准的编制和宣贯工作。2012年, 委员会与天津散热器行业协会共同编制《散热器辅配件》国家标准;同时, 对新颁布的标准在全行业进行宣贯、培训。
如何在新的时期保持党的纯洁性 篇5
我们这次民主生生活会的主题词是在迎创主题实践活动如何保持党的纯洁性。在座的大家都是党员,都知道我们党是永远都存在先进性的纯洁性的要求。前一阶段我们学习过了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现阶段,如何保持党的纯洁性是我们当前主要的党建工作任务。
值得提醒的是,大家一定得留心,此次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有个大背景,那就是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争创新业绩是我们在喜迎十八大的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在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冲动,要有组织性,要有原则性,要保持我党的纯洁性。
谈得太过于空泛,大家也许觉得无趣,现在结合我单位的实际谈谈如何保持党的纯洁性。
在面临新医改的总体形势下,我院干部职工在范院长的带领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CR、彩超、骨科单设住院楼、南凉门诊部开通住院都给我院注入了新的活力,截止今年6月份,我院已实现医疗纯收入261.9万,已超过了县局给我们的半年任务。成绩固然可喜,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别样的风气:
1、在我院的发展过程中,部分党员没有当家作主的精神,游然事外,一副事不关已的态度。
2、在医改的大环境下,部分党员意志不坚定,没有蓬勃向上的朝气,进而在职工中散布悲观言论。3药品零利率销售,国家拨款也不能正常到位,大家都知道卫生院现在的经济状况甚为艰难,但是我们有的党员却把眼光始终盯在个人的利益上,打着个人的小九九,整天盘算着自己能拿多少,视整体利益不顾。
4、党员干部是一个单位的中坚,就应该处处考虑整体,做在群众前,拿在群众后,然而我们的部分党员干部却固步自封,毫无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甚至互相打牌,散布一些不团话的碎语,制造着一些本不该发生的矛盾。
5、党员纪律性不强,对单位集体活动参与的热情不高,更不用说创造性。说得太多,也许有点伤着大家,但这是我们党员的民主生活会,我们就要做到有话必说,有风必纠,在这个会上大家应该都有勇气开口说话,说一些不正之风。
我认为,在迎创主题活动中保持我党的纯洁性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勇于解剖自己,认真开展自我批评。只有解剖了自己,才能切切实实地明白自己的不足,才能采取一定的方法措施来进行斧正。
2、要对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目标要求形成良好的认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促进社会发展各项事业进一步推进。达到了以上这四项目标要求,争创新业绩,指日可待。
3、在新时期里保持党的纯洁性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树立坚强的信念,付诸于扎实的形动,丝毫不能懈怠,否则前功尽弃。
4、无私者无畏,无私者才能撑起一片纯洁的天空
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篇6
告别辉煌的“十五”,面向未来,中国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五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团结奋斗,“十五”计划所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奠定了今后发展的良好基础。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尤其是近几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的势头,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生产力又迈上新的台阶。
中国的发展“平稳”而不“平淡”
翻开“十五”的日历,1826天的每一天,都见证了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的足迹,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前行的步伐。
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十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五年。一个个“不同寻常”的发展数字,折射出中国经济“平稳”而不“平淡”的运行轨迹:“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左右,5年累计约增长67%。人均GDP由2000年的856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约1380美元,提前实现了人均GDP1000美元的目标。
在世界经济波动幅度加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希望和动力。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
“十五”中国,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物质成果,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思想成果。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对“十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开始深刻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中国还相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与科学发展观相配套的理念,并体现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管理以及价格、财政、税收和金融改革中。与1990年相比,2004年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
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
“十五”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后的第一个“五年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时期。从世界范围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的一段时期是社会矛盾易激化、易出现反复的时期。
我们党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十五”中国不仅实现了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实现了社会更加和谐。从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等为着力点,“十五”中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取得新进步。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十五”期间,我国城镇就业状况得到改善,每年新增就业人数呈递增趋势。2001年到2005年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4300多万人,超额完成“十五”目标。在就业岗位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5%以内。
分配是民心所系。党和政府下大力气解决非市场因素引起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做好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工作。2005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30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35亿元。从2006年起,世界粮食计划署对中国长达25年之久的粮食援助画上句号,因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已降至2610万人。
公共服务特别是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党和政府进一步解决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社会群体享有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存在悬殊差别的问题。“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广大农村”。2005年,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0亿元,积极组织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惠及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3400万名。
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外电在评价中国“十五”成就时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美欧等主要国家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改革开放路线带来的成果。
“十五”期间,党和政府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些多年酝酿的重点领域改革取得进展:国有企业股份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铁路和邮政体制改革开始启动。针对农村税费改革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开展了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出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和配套措施,铁路建设和运输等领域向非公有资本开放。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股权分置试点等改革取得新突破。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启动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水价改革顺利推进。
新一轮改革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加关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包括大力推进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医疗卫生和教育制度等的改革,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五”中国最具历史意义的改革成果,就是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十五”结束之际,全国已有28个省份全部免征农业税。2005年仅减免农业税就为农民减去负担220亿元,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中央财政为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安排的转移支付资金达到664亿元,比2002年增长271%。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同样惠及百姓。我国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提高,保障范围进一步规范。2005年中央预算安排社会保障投入1474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长64.3%。
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我们已经站在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新起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2003年一举跃上9%的平台后,一直沿着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轨道稳健前行。“十五”时期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取得新突破。2005年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万亿元。我国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能源交通建设得到加强。“十五”期间通车里程约190万公里,比2000年增加约50万公里。铁轨在历史上第一次铺进了西藏。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和新的起点。
我们已经站在消费结构升级的新起点。“十五”时期,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这标志着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阶段的到来,延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在2006年1月1日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如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不仅仅表现在“衣食住行”这些方面,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更是极大方便了百姓生活。“十五”期间,中国电信业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信网络,固定和移动电话网络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截至2005年底,全国电话用户数达到7.46亿户,其中手机用户数接近4亿户。
我们已经站在对外开放的新起点。2000年至200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从4743亿美元增加到1.4万亿美元。目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十五”时期,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对外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空间,国内产业也经受住初步的竞争和考验,获得了有力的发展。随着世贸组织“过渡期”的逐渐结束,中国也将面临一个全新全方位的环境。
我们已经站在发展观念的新起点。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逐步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引领中国前行,并将为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道路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和新变化。
辉煌的“十五”,奠定了中国未来的坚实的发展基础,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启示。虽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以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矛盾突出等,这些都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在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对此我们充满了信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篇7
这是悲喜交集、非同寻常的一年;也是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一年。
未来必定会给这一年作以特殊的诠释和神话般的传诵;历史也将会为这一年浓彩重墨地大书而特书。
送别去岁, 我们又敲响开元的钟声, 就仿若敲响了催春的战鼓, 给人以激情, 给人以冲动, 给人以亢奋。
新的一年, 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 改革开放进入又一个三十年的最初年。
新的一年, 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 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变化, 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
新的一年, 是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巩固改革开放成果,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一年。
走进2009年, 我们就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我们清醒地看到, 我国正在承受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和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 我们传统的竞争优势在逐步减弱, 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 人口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紧,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更为迫切, 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经济生活中的深层矛盾和问题难以一时解决, 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因此, 今年可能是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困难是压力, 但也是动力。我们要把“难”字踩在脚下, 这是勇士之举, 勇士的精神。
常言说, 只要精神不滑坡,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敢于直面困难, 肯于付出, 不畏艰险, 那么任何困难都能战胜。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验证明:没有不付出的成功, 没有不担风险的收益, 没有不经奋战就轻而易举获得的胜利。
战胜困难, 需要精神, 需要勇气, 更需要前瞻性的思维和科学发展观的统领。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破解难题中求突破, 在扎实工作中渡难关, 在科学发展中谋崛起。
战胜困难, 须要坚定信心, 更须要统一认识, 统一行动。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 一定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定要坚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更好地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定要坚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 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新的一年, 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 必须勇于攻坚, 突破难关。
为此, 我们要牢固树立学习意识, 把认真学习作为一种精神境界, 在学习中加强战略思维, 拓宽视野, 树立世界眼光, 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意识, 坚持戒骄戒躁, 反对和杜绝铺张浪费, 树立长期奋斗, 顽强奋斗, 不懈奋斗的观念。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 始终居安思危, 清醒认识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 清醒估计各种困难和风险, 抓住和用好重要机遇期, 创造新的业绩。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 把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为发展赢得更加广阔的空间。要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 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着力于高起点、高水平地改善民生。
可以说, “四个坚持”, “五个意识”是我们战胜困难的最好办法, 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好实践。
我们跨进了新的一年, 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迅跑。我们不惧路途漫漫, 我们不怕征程坎坷, 我们不畏山高水长, 我们不屑风狂雨骤。
在我们的脚下, 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正在拓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接春天 篇8
当你打开新的一页, 又一个春天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将我们迎接。
五年的时光并不漫长, 但五年的成就却灿烂辉煌。
过去的五年, 是江苏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全省农机系统紧紧抓住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利时机, 加大发展的力度, 加快发展的速度, 基本形成具有江苏特点的农机化发展道路。农机化政策法规扶持和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构建, 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以“两部法规、三部规章”为框架, 相关的配套政策、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为补充的地方性农机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农机产学研推相融合的新平台得到了积极的搭建, 充分发挥了江苏农机科研院所多、研发实力强和农机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 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举措, 全省农机化协调发展得到了切实的推进;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得到了大力的提升, 全省农机合作社数量超1 800个, 农机跨区作业收入五年来累计达到155亿元;农机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和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培训农机技工近70万人次, 技能鉴定合格人数达到15万人次。实现了农机装备、农机作业和社会化服务三个水平的快速提高, 做到了速度、质量、效益和安全的有机统一, 江苏农机化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上, 省委常委、黄莉新副省长充分肯定了“十一五”江苏省农机化发展取得的成绩和为“三农”所做出的贡献, 并对“十二五”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到2015年, 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 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5%, 基本实现粮油生产机械化, 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60%, 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要求全省农机系统把握形势, 提高认识, 突出重点, 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十二五”是江苏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代迈进的重要时期, 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 农机化又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的主要任务:一是继续加快推进粮油生产机械化,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机械化, 三是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 四是加快农机合作社发展。努力实施三项工程:一是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工程, 二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三是农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既要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 也要看清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还要认识到要实现“十二五”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 而时间不等人, 需要我们只争朝夕。
“春风又绿江南岸”。2011年的春天已经迈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那一份温暖如阳光一般留在了心底, 美好的未来就从这个春天开始, 不断走向繁荣, 走向强盛!
新的历史时期 篇9
30年前,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率先启动的, 并由此有效地带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使整个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战略基础。但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只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在农村的一个重要支柱, 即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 而另一个重要支柱, 即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以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始终没有得到改变。虽然在一定时期内, 也能带来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增长, 甚至可以这样说, 正由于保留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才推动了国民经济如此高速度的增长。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 是建立在抑制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上, 以及建立在抑制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上, 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差别, 还导致城乡差别的扩大, 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客观上要求必须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重心转向农村。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 当前, 我国改革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从总体上说,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滞后, 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最需要加快。这三个“最”, 把“三农”问题上升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方面。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从新的历史起点, 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 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抓住农村改革发展这个重点, 就能掌握改革开放的主动权, 就能带动我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
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深化城乡改革的主要目标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在特殊背景下形成的。它把城市与农村分割开来, 对立起来, 为的是让农民承担国家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任务。在改革开放以前的29年间, 我国之所以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一切可能集中的资源, 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 加快工业化步伐, 加快国防建设。而在一个农业占很大比重的国家, 超前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任务, 主要是由农民来承担的, 其方式是通过强制性的农产品统购统销, 把农产品价格压得很低, 实施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为此, 就必须运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而其基层经济组织形式, 则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 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支柱——农村人民公社, 但是, 为什么没有相应废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另一个重要支柱——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这是因为, 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还需要农民继续为其提供资本原始积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 除了尚未完全消除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 (1979—1994年共转移收入15000亿元) , 还借助于农村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和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 把农民工工资压到很低的水平。与此同时, 还借助于城乡二元土地制度, 禁止农民转让稀缺程度较高的土地。国家通过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 高价转让给房地产开发商, 把相当大一部分土地级差收益转化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启动资本。这就有利于降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成本。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资料显示, 目前土地出让金约占地方财政的60%。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制度基础。目前全国许多地方户籍制度的改革, 更多的是属于取消形式上的户籍歧视, 仅仅在户籍登记上体现城乡统一, 依托在户籍身份上所产生的一系列差别待遇, 进展甚慢。我们认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 在于赋权、增利。即通过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 逐步赋予农民与市民平等的国民待遇, 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和利益分享机会, 最终改变城乡居民的身份差别。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 不在于户籍登记制度, 而是在于增加农民的福利和权利。城乡差别不完全在于收入的差别, 更重要的是来自中国农民与生俱来的权利不平等。与这些不平等的权利相比, 收入差距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正因为权利的巨大差异, 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城乡差别悬殊, 但实质上是城乡居民的地位、权利、义务、身份的非对等性。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是由一系列城乡有别的复杂的、系统的制度体系所组成的。在这种制度体系的制约下, 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 在城乡之间实行两种不同的制度。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就要进行一系列制度性变革, 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保险制度、财税制度、公共品供给制度等。其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 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改革城乡二元结构, 既取决于改革的力度, 又取决于发展的程度, 而且改革的力度不能超越于发展的程度。
为了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城乡一体化, 就必须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要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制度建设是一个渐渐过程, 我们当前所处的阶段:以取消“农业四税”为标志, 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公平统一的税赋和制度过渡;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为标志, 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同等义务教育制度转变;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标志, 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平等的医疗服务制度的方向转变;以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标志, 开始向基本实现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方向转变;以全面保护农民工权益为标志, 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方向转变, 等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完成农民工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是我国城市化所面临的特殊难题。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 要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 保障生产安全, 扩充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 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扶持农民返乡创业。
三、准确把握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土地问题的核心, 是一个土地级差收益归谁所有, 由谁支配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 给地方政府大搞城市化建设提供了便利。即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直接进入土地一级市场, 当农民的农用地要变成城市建设用地, 土地的性质必须由原来的集体所有变成国家所有, 由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 对失地农民和集体的补偿, 是根据土地作为农业用地的产值的若干倍补偿。而土地作为非农建设用地即城市建设用地所带来的巨额级差土地收入与农民无关。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是必须逐步加以改革的。
在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上,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 首先强调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的基本经营制度。明确指出, 家庭承包经营, 不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同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 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与此同时, 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并在维护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包括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适应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 主要原因不在于家庭经营, 而在于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 (指完全转移) 速度缓慢。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 家庭承包制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它是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要求, 或者说是适应生物生产过程的要求, 与生产力水平高低没有内在本质联系, 不存在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就得加以改变的问题。也就是说, 家庭承包经营, 既适合于传统农业, 也适合于现代农业。当代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经验, 极具说服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次强调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我国现有的耕地只有18.27亿亩。统计数字表明, 2000年至2007年, 我国耕地从19.24亿亩降到18.26亿亩, 7年减少9800万亩, 每年平均减少1400万亩。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供求已经到了相当尖锐的地步。根据国家发改委披露的信息, 地方政府的发展冲动正在不断地挑战上述土地新政。
探究几种新的历史教学方法 篇10
1. 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我做过两年语文教师,上了八年历史课,从贾谊的《过秦论》中了解到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
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甚至在考试中,我也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论述题改为“历史作文”。考中国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的读后感;考世界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由新航路的开辟所想到的……”的文章,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2. 历史课的对抗式讨论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教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3. 历史课的抽签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寻找答案;第三步,抽签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讨论,自由发言,分析问题;第五步,教师归纳总结。其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要难易适当,并有一定的诱惑性,能引起学生去思考。第三步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
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学生的名字,装入信封中。提问时当众抽签答完后将签装入另一个信封。一个学期要保证每个学生被抽中2—3次,至少要抽中1次。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和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4.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5. 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座标。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公元1—2世纪,西方有个罗马帝国,东方有个东汉帝国,不同的是前者是个奴隶制帝国,后者是个封建制帝国。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就说一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并介绍一些书目让学生去借阅。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多媒体打造历史教学新的起点 篇11
1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多种形式
1.1 重现历史画面形式展开教学
这是历史课件最常见的用法。计算机通过大量珍贵历史瞬间(图片、录像)的重现,把学生带入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并参与认识过程,如同身临其境,既可增加学习的兴趣,又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理解历史事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觉得历史不是枯燥无味的史实堆积,而是栩栩如生的生动画卷。
1.2 对话框形式展开教学
以教材的章节为单元来制作课件,通过一系列对话框将内容完整,画面清晰、美观,文字简练,并配以音乐的对话框按一定的程序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提高上课效率。同时,学完某个知识点后可随即向学生提出问题,及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巩固,反馈迅速,对不同的回答计算机将给予不同的反馈信息和后继处理。这样可使学习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3 编制试题归类知识展开教学
这是辅助教学的实用性。即对题库中的试题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分类,计算机按照一定的要求从题库中选择试题,打印成卷。因试题随机组成且难易得当,知识点分布合理,有较高的信度,可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若有历史多媒体教室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联机测验,计算机会对每位学生的回答作出评判,并记录解答时间、次数等参数,按照标准计算成绩,迅速作出学习评价
2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作用与特点
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它在教育领域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从而真正达到认识历史、再现历史、感悟历史的教学效果。
2.1 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手段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说过:“兴趣是创造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2.3 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事实,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综合、引申历史事实的方法,从而形成能力。可是历史教学研究对象又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教授是无法实现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点、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极大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进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
2.4 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境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列举
3.1 创情境,激兴趣
讲授美国“南北战争”内容时,先播放有关美国总统林肯及“南北战争”时的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在历史图片中感受“南北战争”的情景,简要了解美国历史上也曾面临国家分裂的难题,然后导课:“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民意测验结果,表明开国以来美国40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林肯曾对美国作家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你知道这部书的名字吗?它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又如何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定能激发兴趣和思维主动性,教学效果自是良好。
3.2 突破重难点
如讲中国近代史“红军长征”内容时,对于中央红军和红四、红二方面军等红军长征行军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各路红军的长征行军过程。特别在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路经重要地点时,课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该地点的名称、重大历史事件并配以历史图片和文字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自然效果好,大多能听清楚工农红军充满艰难险阻的行进路线。又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教师可以播放电影《西安事变》中的5个片断,进而提问。学生联系5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弄清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难点问题。
3.3 历史的教育作用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总之,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整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是一种广泛的普遍倾向,为历史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白官屯镇中学)
新的历史时期 篇12
一、网络的飞速发展, 高校辅导员面临知识爆炸性增加的挑战。
网络信息化对高校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新的挑战。网络知识量大, 信息交换快, 也使学生思想变化快, 接受新鲜事物快到难以预测。你想知道任何事情, 网络都会带给你结果, 网络对所有的传统都提出质疑, 这对辅导员的所有工作都提出新的挑战。此外, 网络让知识量成倍增加, 网络让辅导员工作面涉及的十分广, 几乎涵盖了与学生有关的方方面面, 学生上网包宿、网友见面、网恋等具体问题尤其突出地摆在了辅导员面前。
对策:高校辅导员素有“万金油”之称。面对这样网络知识爆炸的新时代, 高校辅导员可以以网络对付网络, 辅导员可以抽出专门时间了解网络, 研究网络, 运用网络, 通过QQ与同学们交流, 通过论坛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 通过飞信等网络交通工具和同学们紧密相连。具备了网络这方面的相关知识, 辅导员做起学生工作来也会得心应手得多。辅导员还可以专门开辟博客, 留一个广阔的空间和学生交流心得。辅导员由于平时工作忙, 很难从工作中抽出大量时间参加培训, 新形势下要让辅导员的管理、科研、教育技术水平跟上新时代, 学校也应考虑多派辅导员参加相应的培训, 以此, 更新他们的管理知识、人文知识、教育技术手段等等。
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辅导员工作受到事物性工作淹没的挑战
随着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计划的急剧扩大, 使高校的辅导员出现严重的短缺。《普通高校辅导员建设规定》明确要求全国高校要按照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 但1:200的比例根本无法达到。学生多、事务性工作多, 造成在岗的大多数辅导员苦不堪言。多个专业、多个年级、几十个班级。一个学期班会只能轮一次, 辅导员老师只能认识班长、支书等少数学生干部, 只能处理应急问题。大量长远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也被事务性工作取代。
对策:由于辅导员繁多的日常工作使其职能定位十分混乱, 特别是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往往被许多繁琐的重复性劳动占据大量时间, 导致辅导员深入学生思想、深入学生内心的细致而重要的工作不能被真正落实, 没有真正的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做铺垫, 这让辅导员在面临新时期的学生工作更是无所适从。要改变这种现状, 应该首先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开始转变。明确高校辅导员职能定位可以使辅导员工作制度更加明确, 辅导员队伍更加稳定, 更加有利于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转变, 更加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长远发展。辅导员职责明晰了, 辅导员队伍稳定了, 这对高校的良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新特点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变革, 大学生的群体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1.价值观多元化,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如“时装人”, 即没有确定的价值取向, 不断地像改换时装一样更换思想、观念和行为的人;“平面人”, 即表面化、面具化的, 缺乏超越意识和自我意识的, 没有深度, 小承认一切价值的人;“实惠族”, 即讲求实际, 强调实用, 选择实惠, 凡事只看效果, 下注重手段的选择, 缺乏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的人。 (2) 急于求成心理很普遍。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 经济的快速腾飞让所有事情变的急躁起来, 高等教育也一样, 我们忽然发现学生中出现了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四级考试一次就想通过, 恨不得二年级就入党等等。学生总是在问自己读完了做什么, 殊不知在问的过程中失去了读书的时间。辅导员要做的工作是引导学生不要盲目、不要迷失自己。一大堆问题抛过来我们就很难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 面对如此之环境, 每个学生的内心也不能平静。自身感到孤独, 不会交朋友, 多在经济、感情上遇到困难, 引起了很多心理压力。来自家庭的、社会的、多方面的问题使现在的学生心里压力很大。
对策:高校辅导员是既是大学生的班主任, 是直接面对学生的管理者, 更是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于一体的教育者。思想育人又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尤其新时期整当大学生思想出现以上特点, 辅导员应该从正面、侧面、反面等不同角度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多从平常的班会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积极的引导。正人先正己, 个别辅导员在这个多元的社会自己的思想就表现得比较急躁, 所以加强辅导员自身的认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新时期, 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网络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等问题及当代大学生自身的个性、新特点都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如何科学地、客观地认清形势, 理性思考, 从而更好地采取有效措施, 解决好学生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坦然面对各种挑战, 是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挑战
参考文献
[1l曹忠义.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准入和培养途径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09 (03)
[2]王冬梅.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l.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 (ll)
[3]冯方盛.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对策[J].兰州学刊, 2002 (08)
【新的历史时期】推荐阅读:
不同历史时期10-15
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06-15
新时期历史教师的素质06-27
隋唐时期历史课教学设计10-23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任务延续和发展07-01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高中历史知识点10-01
新的历史起点07-15
新的考古发现正在改写历史07-0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10-06
当前时期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