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战》

2024-08-31

《我的抗战》(共10篇)

《我的抗战》 篇1

《我的抗战》观后感

《我的抗战》是一部动画历史事件纪录片,它真实地记录了八年抗日的艰苦岁月,里面一共有三十二集,这部纪录片给我展示了一幅幅清晰的真实的历史画面。

当中有一集主题叫“八百孤军”。淞泸抗战,中日首次决战,日本没能实现三个月灭华的狂言。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后,还有四百多人没有撤出,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八百孤军”,这些孤军的抵抗成为全中国的精神支柱,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极其波折悲壮,首先是团长被刺,后又成为战俘,还有一些壮士被运往遥院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做苦力。作为“八百孤军”中的一员,王文川和战友们一直在坚持活着,在1937年的炮火中坚持;在孤军营与日军的抗争中坚持;在巴布亚新几内的荒岛上坚持。人生总是黑暗的,对于他们来说,命运是残酷的,在当时那么恶劣的环境下,他们如何面对,将是一个考验,如果他们被战死了,那么他们就是勇敢的人,如果他们活下来,他们就是伟大的人。人生虽然活着,但不意味着幸运,当遇到不幸运的时候,依然要勇敢地面对事实,要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当中还有一集主题叫“长城遥”。九一八当晚,沈阳有东北军八百人,但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不抵抗,整个东北在四个月零十八天里,丢失殆尽,三千万东北人成了亡国奴。1937年,北平,北平、上海、南京相继被日军占领。八年抗战,中国被日军侵占沦陷区面积,一千五百余县市内的中国人在日军统治下屈辱的生活着。在他们的行囊里装载着血泪耻辱。中国人当时的那种麻木不仁,痛苦,愚昧,都在这影像中表现出来,实在让我感到压抑,透不过气。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体会到了过去的中国人真是不简单啊,经历了很多重大的挫折,同时能够在挫折中拿出那么大勇气,真实的记录片让我的心情变得沉重,流下眼泪。

《我的抗战》 篇2

崔永元和他的纪录片创作团队一直致力于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创作。2010年推出了他的抗战系列的第一部口述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 历时8年, 采访的抗战老兵数量达到3500人, 搜集照片300万张。2011年继续跟进, 推出了《我的抗战2》和《我的抗战2》动画版。“抗战系列”是从强烈的个人视角来表述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惨烈和敌后战场的艰辛, 从中流露出普通人内心世界的酸甜苦辣。正是这种新颖的个人视角, 更加真实地还原了那段历史。在娱乐和消费的时代洪流中, 能有这么一方净土, 真实而自然, 让观众重新认识和思考一段历史, 是多么的可贵。该片播出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即使在今天看来, 它的魅力与价值也不会失色。

一、“我的抗战”系列纪录片受欢迎的原因

首先, 观众对历史真实性的需要。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 学习历史的途径比较单一。一般的观众都是从中小学的历史课本里学习历史。然而, 从小到大反复地学习历史教材, 很容易产生疲劳。学习历史的另外一个途径是通过影视剧。影视剧明显的虚构性, 也不能使人们学习到真实的历史, 反而容易对历史的认识失真。抗战系列的出现, 可以说弥补了过去学习历史缺乏途径的不足。在一个个白发老人的侃侃而谈之下,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述历史, 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

其次, 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 随着民主进程的不断加快, 政治逐渐透明化, 历史也不再神秘莫测。各种媒介更加客观公证地对历史做出评论。另一方面, 物质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得媒体人可以掌握和找到更多的历史资料和历史见证者, 全方位的尽最大的可能还原历史。

最后, 媒体人的责任所在。消费时代中, 娱乐节目盲目跟风, 人们的精神消费方式需要提升。作为职业敏感的媒体人, 他们认为口述历史纪录片可以回归真实, 回归历史, 让观众真正提高自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素养。抗战系列就是在这个消费时代背景下成长, 并得到大众的认可的。

二、“我的抗战”系列纪录片的艺术手法

(一) 平民化和个人化叙述方式为主, 开放性结构还原历史。

之前, 很多历史纪录片都是采用专家来评述历史的方式, 或者专家为主、平民为辅的方式对历史进行评述。专家、领袖和精英掌握着强大的话语权, 普通民众只能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这种话语权也影响着创作的多元化发展, 导致过去的历史纪录片的选题、主题甚至素材都比较单一, 容易引发说教的倾向。平民化的叙述方式显然更加接近真实。抗战系列中没有任何专家, 全部都是曾经参加过抗战的老兵, 这就保证了这些普通的老兵有着最大的话语权。这些老兵大多是80岁, 90岁甚至100岁的老人, 他们不受到任何政治和利益的干扰, 真实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个人化叙述是和宏大的叙述相对应的。宏大的叙述往往是从更加广阔的范畴来叙述历史, 注重整个的场面性, 缺少对生命个体的重视。而个人化叙述正是对个人生命体验的表述, 对于大的场面性的叙述较少。个人化叙述对同一件事情的认识甚至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对于同一个事件产生不同的认识, 形成开放性的结构才最接近真实。抗战系列中的老兵作为一个生命个体, 表达着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 虽然不能够形成对整个事物的认识, 但是由无数个生命个体, 却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进程。

(二) 主题先行和主题后行结合, 尽量接近客观真实。

所谓主题先行, 也就是先有表达某一观念的欲望, 然后再去寻找与之相匹配的事实。这样的做法在纪录片中相当常见, 在某一个时期, 这种方法甚至是我国纪录片制作的唯一方法。 (1) 主题先行是有很强的目的性, 在相关的电视栏目中运用的较多, 它有利于节约时间和资源而达到采访的目的。但是, 主题先行也有很大的缺陷, 它会影响客观真实的实现。而主题后行是选择自己认为有趣的题材进行拍摄, 在拍摄的过程中主题逐渐形成。这种选题方式所花的精力要远远大于主题先行, 也是许多大师所惯用的方法, 比如弗拉哈迪。

《我的抗战》一开始是采用主题先行的方式, 但是随着采访对象的不断增多, 崔永元发现功利地去采访会丢失掉好多的东西。所以后来就没有限定主题, 让老兵们随意地讲, 不限时间地讲。完全的主题后行也是难以实现的。两种选题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好的效果。事实证明, 这种做法是正确的。纪录片的创作, 特别是口述历史纪录片, 在纪录一个人的生活的时候, 创作者是不知道故事的走向和结果的。创作者很大程度是一个倾听者和记录者, 他们的思维只能跟着采访对象的思维走, 直到整个事实陈述完毕。绝不能去控制对方的思路, 观念和事实, 一旦加入控制就不是真实的了, 也就失去了纪录片的意义。

(三) 多个冲突的戏剧式结构。

纪录片要求接近真实, 具有真实感。纪录片也可以去讲故事, 也可以有戏剧冲突。口述历史纪录片更是如此, 只要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完全可以讲述一个戏剧式故事。换句话说, 纪录片和剧情片都可以讲故事, 关键在于故事是否真实。真实的故事往往也存在着戏剧式的冲突, 所以纪录片存在的戏剧冲突是合理的。戏剧冲突增加了可视性, 获得了更多的观众, 受欢迎程度远远多过了纯粹记录生活的纪录片。

抗战系列中, 很多时候是多个矛盾冲突一起存在。戏剧冲突包括人和人的冲突, 外部冲突和人的内心冲突。这些老兵在讲述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的时候, 往往是多个冲突的展现, 这个过程对观众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 在真实的基础上, 采用多个冲突的戏剧式结构, 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这种创作方式也值得广大纪录片去借鉴。

(四) 表现手段更加丰富, 尤其动画技术辅助情景再现。

过去很多纪录片在讲述故事的时候, 为了配合情景的再现, 往往采用扮演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将当时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 同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扮演运用得太多, 又容易使真实性大打折扣。而且搬运的效果不好, 直接影响到整个片子的水平。运用动画来辅助情景再现就不同了, 相对于真人扮演, 动画更加生动和灵活。其次, 动画不会造成像真人一样演的不真实的问题, 因为动画本来就是假的, 不会显得很做作。

动画的运用也有效地弥补了缺乏影像资料的不足。由于抗战时期,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低和民众文化素质低, 照片、报纸、日记等影像资料没有得到充分的累积, 这直接导致纪录片创作上的困境。动画的合理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解救了这个困境, 并且还使得影片更加生动。

三、“我的抗战”系列纪录片的审美价值

(一) 艺术价值

艺术是真善美的结合。求真, 求善和求美是艺术永远不变的标准。首先, 抗战系列纪录片反映了抗战时期, 不管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 我们的军队都是奋力保卫祖国这段历史。这是真实的历史, 也是艺术求真的表现。其次, 纪录片中反映中华民族保卫家乡, 保卫儿女, 是求善的表现。最后, 纪录片中广大群众对和平和理想的执着, 表现出求美的追求。所以说, 抗战系列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价值, 是真正的高标准的艺术形式。

抗战系列, 是一种口述历史纪录片。它并不是最早出现, 但却是一部较为成熟的口述历史纪录片。过去人们一直以为电视上的节目无非是娱乐节目、影视剧、新闻节目和体育节目, 似乎从来不会想到口述历史纪录片也是一种节目形态。通过抗战系列的影响力, 可以让很多的观众知道这一比较新颖的电视节目形态, 这无疑会丰富广大观众的精神生活, 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提高自己人文素养。

2.历史价值

抗战系列丰富了中国抗战史, 很大程度地还原了真实。历史并不是靠历史课本就能得到全面的认识, 我们需要更多的口述历史来不断还原历史的真实。历史不是由史学家就能独立完成的, 还要有千千万万个普通群众参与创造。真正的历史就是个人不同角度的体验累积。

抗战系列抢救了历史。在片中的老人们, 大都已逾古稀之年。在采访拍摄的过程, 不断地有老人离开人世。用影像的形式将这段从个人角度出发的历史抢救回来, 可谓功过千秋, 万世永存。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们来做这件事, 靠崔永元团队是远远不够的。“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将抗战这段历史还原, 意义更多的是, 以史为鉴, 重视历史, 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仇恨可以忘记, 但历史不可以忘记。一个民族不可以不反思自己的历史。

(三) 社会价值

当今的中国社会, 商品化、娱乐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人们缺乏对社会、对历史的思考。阅读书籍, 特别是专业性强的书籍的人们在不断地流失。也正是这个大众传媒的时代, 电视和网络等大众传媒承载起这一责任, 让更多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历史、思考历史。让老兵们讲述抗战时期的故事, 也体现了社会对他们的尊重, 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存在具有社会价值。在采访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个精神抖擞的老人在镜头前侃侃而谈, 丝毫不记得在拍片子。这也充分说明了, 他们渴望为社会发挥自己的一点力量。

(四) 生命价值

对每个具体的生命过程而言, 表现人的情感世界是艺术的真谛。情感始终是影视创作的核心, 对生命感觉的捕捉, 经常表现为对感情的凝聚与剖析……影视作品中的生命学价值是审美价值中最易与观众产生交流和共鸣的部分。 (2) 在抗战系列中, 被采访的老头经常在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时候, 潸然泪下, 老人们真挚的感情打动着观众。那些在脑海里存在的回忆, 因为是生命的真实流露, 几十年都无法忘记。

抗战系列的成功之处还在于让观众去思考生命。战争带来的代价是沉痛的, 生命在战争中是渺小的, 微不足道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 生命又是伟大的, 一个个生命可以换取战争的胜利, 可以换来向往的和平。同时, 生命是需要尊重的, 想要别人去尊重自己的生命, 首先要尊重别人的生命。这是一个民族应该时常拿出来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崔永元及其团队制作的抗战系列, 作为大陆民间自筹经费的口述历史纪录片, 是一次非常有必要的尝试。不管是创作手法, 还是其中蕴含的审美价值, 都是值得去肯定的。从口述历史纪录片自身的优势, 以及从各个方面的价值来说, 它都有一个美好的前景。崔永元等人已经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我们国家还需要更多这样的团队去做口述历史纪录片, 以望更多领域去还原历史的真实。

摘要:近年来, 崔永元及其创作团队制作出《我的抗战》、《我的抗战2》一系列口述历史纪录片, 得到了多方认可。笔者分析了抗战系列中平民化和个人化视角、多个冲突的戏剧结构和动画技术辅助情景再现等艺术手法, 并阐述了其中所包含的艺术价值、史学价值、社会价值和生命价值, 主题先行和主题后行结合。

关键词:我的抗战,口述历史,艺术手法,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

[2]聂欣如.纪录片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3]张红军.纪录影像文化论[M].新华出版社, 2006.

[4]崔永元.我的抗战[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0.

[5]希拉·柯伦·伯纳德, 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6]徐晓鸣.纪录片《我的抗战》音乐音响的表达[J].中国电视 (纪录) , 2011 (10) .

《我的抗战》等3则 篇3

作者:崔永元

出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责任编辑:张帆

定价:32.80元

崔永元自筹巨资拍摄的纪录片《我的抗战》在许多电视台播出,同名图书展现了历史的原生态魅力。全书由300位抗战老兵讲述的24个独立的抗战故事组成,首次将战俘、伪军作为历史正面叙述的主角,为空军、文艺抗战者、情报工作者、修路民夫、知识分子等找到了合理的位置;呈现了正面战场的22次战役及敌后战场的几次辉煌战斗。

受访的抗战老兵平均年龄在85岁以上,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接受采访。2002年,崔永元与他的团队到云南采访了103位老兵,5年后回访时有半数已不在人世。崔永元团队不仅要进行抢救性采访,而且也深挖历史,展示了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据悉,由于百团大战里大部分参战者已经去世,找到的叙述者太少,所以描述得不是很清晰。崔永元感慨地说:“动手晚了,这是我们普遍的遗憾。每次采访时都唉声叹气,怎么没有在50年前就开始干这个事。如果现在还不干,将来会更晚。”

《胆小鬼》

作者:饶雪漫

出版:京华出版社

责任编辑:李俊萍

定价:26.00元

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个阶段,犯傻犯得惘然不察还甘之如怡。运气好的,有朋友一针见血地指出来;运气差的,多年之后回头一看才被自己羞愧得摇头。男孩之间的友谊充满着热血和肝胆,而女孩对于同性会持有更严密的试探和警戒,可一旦走入对方的世界,那种惺惺相惜的默契就会变得十分可靠和长久。

《胆小鬼》中的女孩龙四和紫薇,一个懦弱,一个跋扈。龙四几乎一夜之间失去所有,好在身边还有紫薇。无论承受多少苦难,她们都相携走过。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白天是近在你眼前了,那时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那些薄雾般飘忽的期待,春夜微妙而温暖的兴奋,青春无论看上去多么荒谬,其实总是正确的。”就像该书告诉我们的那样:要相信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在芸芸众生中执意寻找对方,然后彼此照亮。

在饶雪漫的作品中,书模、插图是一大特色,起到辅助文字的作用,而《胆小鬼》则将图片提升为主体,像纸上电影一样,与文字共同表现小说的内容。

《开启孩子天赋的妈妈学校》

作者:【韩】陈庆惠

译者:季成關启锐

出版: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责任编辑:宋莉

定价:140.00元(全套5本)

每个孩子都与妈妈有特殊的联系。生病时最依恋的是妈妈,睡觉时寻找的是妈妈,放学回家问的第一句话是“我妈妈呢?”这套系列图书,再次证明了妈妈的智慧与伟大。一位普通的妈妈,将儿子和女儿培养成才。她究竟运用了怎样的神奇家庭教育法,让孩子们沿着自己的天赋和兴趣良性发展下去,得以自立、成才?

每一个辅导过孩子学习的父母都深有体会,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样重要。而最初的好习惯,其实都来自于父母的表率和示范。作者提出,“让孩子具备独立的学习能力”,让学习成为孩子自发、自愿的快乐行为。她告诫父母,孩子不可能总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父母在早期的家庭教育中最应该赋予孩子的能力。每一位爸爸、妈妈都需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我们从不主张把孩子培养成神童,但应该开发孩子的潜能。当孩子觉得学习放松,精力集中并且主动参与的时候,学习会达到最佳效果。

我的抗战读后感3篇 篇4

篇一:我的抗战读后感

《我的抗战》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算作书,因为它没有作者,是由崔永元团队对抗战时期的300多名老兵进行采访,对这些老兵口述的历史形成的一本书,如果一定要加作者,那一定是这300多名老兵。

这本书是通过采访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通过他们的口述,还原一个我们曾经在书本上学过但只是一个数字的历史,让我们对真实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本书的每一个篇章描述的都是那些享誉世界的大战中的小人物。大历史谈的多了,小历史既稀缺又显得真实。有的人会说那些风烛残年的老人是否能够记忆准确,是否能够客观评价?是否能够全面?其实,我们永远都无法真正的还原一个完整、客观的历史,但是这些带着强烈的个人视角的口述历史汇集在一起,融入为后人留下的这段历史材料中,不同角度汇合在一起是不是更加的趋于真实。采访这些老兵的记者说希望这样的抗战,不是不负责任的调侃,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也不是挥舞拳头的狂热。只是希望通过这些老人的讲述,让我们更真切的触感到以前被忽略的细节,那无法回归的过往。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数度哽咽,数度叹息。这本书是对整个人性的洗礼,我似乎有点理解了为什么老崔把这个节目搞完了下来不再抑郁了。以前知道了抗战,知道了这个对我们民族那么大创伤的事实,总觉得这些宏伟的壮大离我那么的远,那些人运气是多么的不好。但是当发生在这些平凡的生命中的时候,我会觉得他们是那么的接近,而他们又是那么的伟大。里面介绍的一个特工叫关露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人生具有偶然性,如果关露没有去过上海,没有加入组织,那么她是和潘柳黛、张爱玲、苏清并称的“民国四大才女”,在本质上她是一个浪漫,温柔的诗人。但是却接受了打入敌人特工部队的任务,秘密工作都是单线联系,即使是抗战胜利后,她也被世人当做汉奸。她的第一段爱情是她的战友,对方给的第一封信里有一张他的照片,上面写着:你关心我一时,我关系你一世。抗战胜利后的关露等来的却是分手信,第二段恋爱男的是国共谈判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当时邓颖超专门拦住男的说,没给她平反,觉得他们在一起不妥。多年之后,仍然了然一生的关露看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洪长青与吴琼花无法成全的爱,让她在别人的故事里替自己留下了眼泪。后来组织为关露平反,女作家在十个月后悄然离去,因为尊敬,因为叹息,因为憋着一口。写她的时候放的两张照片,一张是年轻时的关露,风华绝代,翻过一页另外一张是晚年的关露,平和安详。这一页我来回翻了很多次,我理解了这一页的厚重,这就是一个女人充满了坚韧的一生啊。文字结尾是那张爱人的照片,新添的两行诗句:

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我独痴

看完以后觉得很感谢老崔的团队,特别是那些坚守了一辈子90多岁的老人说他第一次有机会在媒体面前说出那些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每一个你我都能碰到的佝偻的老人家,也许就压抑着一个几十年前的故事没有机会说起过。没有恢宏的战斗场面的时候,让我们知道了战争中也有平静的生活,平静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场战斗。在出版时都有许许多多受过采访的老兵逝世,好庆幸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了他们的记忆来指导下一代的人。又对我们自己的人生是一种提醒,感觉人生真的很短暂,要做的事情没有马上做的话,也许就会永远失去这个机会。我的抗战让我知道了,那些英雄们在面对前方的时候,时常并没有选择的机会。把恢宏的抗战赋予个人化,会很震撼,在战争岁月对爱情的坚守,对困难的忍受。

做完了这个口述历史以后,老崔的团队也曾经反思过,到底应不应该给现在的年青人看,会不会把刚刚构建的青年人的三观给毁了,最终还是决定要留下这些真实,它让我们发现抗战并没有那么简单,让我们这些没有经过战争的一代在历史思维脉络本来只是一条细细的靠数字组成的躯干下,慢慢的丰富了许多新鲜的血液。经常在历史书上看到什么我军几十万,奋勇杀敌,坚守阵地最终全军覆没。现在我会细想这里面的人的想法,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变的那么的有情感。还有看到那些所谓的投降,被国民所唾弃的军官,没人知道他们在选择时所面临的抉择。

悲剧已经过去,祈祷我的国家国泰民安,再也不要发生战争,但没有遗忘才是最好的纪念。

篇二:我的抗战读后感

读完了崔永元《我的抗战》上下两本,感慨万千。弄明白了几个问题:抗战谁胜利了?日本为什么要打中国?黄埔出军官吗? 地下工作者要做什么?为什么日本天皇裕仁和冈村宁次没有被审判?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血腥的,战争是漠视生命的。要和平,不要战争!

一、谁胜了

8年抗战期间,日军死亡约为44万人,国军死亡400多万人,共军在日军后方及日占区以游击战为主,伤亡很少。也就是说,10条国军命才能弄死一个日本人。如果没有太平洋战争,没有苏联红军出兵,没有美国人投下原子弹,这场战争8年能结束吗?即便如此,算一个体面的胜利者吗?

二、日本为什么要打中国

分两面层面,上层和下层。上层:日本天皇裕仁和希特勒想瓜分世界,原计划在中东汇合。因此,不仅打中国,中南亚各国也打,美国也打。现在来看,显然是痴人梦想。下层:他们认为中国人是劣等民族,杀了劣等民族的人,灵魂会得到拯救,为天皇去征服一个劣等民族是神圣使命。

三、黄埔出军官

在我的印象里,国民的高级军官都出自黄埔,事实并非如此。抗战时期,黄埔军校在全国开设了九所分校,其主要是培养排连级指挥员的。淞沪会战,自1937年7月至11月,有1万名黄埔学生战死。1942年3月入缅到1945年缅北、滇西反攻胜利结束,5700多名黄埔学生长眠于异国它乡。

四、地下工作者做什么工作

地下工作者是打入敌人内部长期做秘密情报工作的特殊工作人员,称为第二条战线。中国共产党党员地下工作者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传送文件”,比如延安整风运动的文件,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文件。在敌人的枪口下,冒着生命危险要做这样的工作是我万万没有想到。

五、审判公正吗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对25名战犯进行了判决,但其中没有日本天皇裕仁。理由是:那时候苏联已成为一大势力,美国政府想控制日本,就把天皇留下。冈村宁次本来也要被审判的,但他在华北时对八路军的情况特别了解,国民党政府把他留下做了参谋。所谓公正审判,也有不公正的政治因素。

六、抗战期间国家如何运作

抗战时期,重庆的国民政府是合法的政府,另外还有延安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还有日本人扶持的沈阳的满洲国政府和南京的汪精卫国民政府。满洲国政府没有军队,国民政府有国军,甘宁边区政府有共军,汪精卫国民政府有伪军。财政开支主要依靠发展生产和外部援助。国军合法得到的援助最多。

七、战争漠视生命吗

战争就是两个素不相识从未谋面的人,第一次相遇就要以死相拼。不是我弄死你,就是你弄死我。崔永元的这两本书里充满了一个个血腥的杀人场面。八年抗战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3500万是什么概念?我在想,经过战争获取政权的一群人是不是也会漠视生命?这样会好理解一点后来发生的一切。

篇三:我的抗战读后感

我在图书馆内闲转找书,随手拿起一本漫画又想换换“口味”吧,随手拿起一本《抗日战争》便回家了,我对抗日战争了解不少但又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好……

拿回家一看原来大喜过望,这是一本完全不同于其他记实性史书,而是一本以乔氏一家为主人公采取插实事而写的,记载了9.18前后乔氏一家的变化及时局饶有趣味,这部书总分上中下三本,又分九十九章999页,快赶上三国水浒了,我想这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逆来顺受和圣雄甘地的不和作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么?9.18这个令中国历史滴血的日子,未尝不是魔鬼的狂欢节……一个个充满疑问的导语,让你看完一篇想一篇,看的不亦乐乎废寝忘食,你就是历史侦探!看这本书犹如看到成群的百姓倒在血泊当中咒骂东北军30万人与张学良未开一枪便放弃东北,看到东北军将士含泪撤出北大营,看到日军嘲笑中国军队是泥捏的……心中满是怒火愤愤不平还夹杂着阵阵心痛……

抗战老兵亲口讲述惨烈的抗战故事 篇5

9月24日清晨,成都市群康路上熙攘嘈杂。在街旁一栋年代久远的民居中,88岁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李承基,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这位昔日抗战的铁骨英雄,常年生活在此,任凭岁月雕刻人生的痕迹。

因战时负伤,加上后来遭遇车祸致使左腿髌骨骨折,李承基的脚不能弯曲,一直在家静养。如今年事已高,无法畅通地与人交流。“战争有时很激烈,有时很艰苦,遇到的危险更是不计其数,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和日军交锋,我们几乎百战百胜,配得上‘天下第一军’的称号。”在李承基充满自豪的言语中,那段冲锋陷阵的峥嵘岁月历历再现。

瞒着家人参军义无反顾上前线

为给远征军补充和增加优质兵源,在“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号召下,一股爱国参军的热潮在成都各大、中学校迅速掀起。

“当时正处于国破家亡的境地,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我正在成都县中念书,听到号召后热血沸腾,就偷偷报名了。”李承基回忆说,那时他家住成都,父亲是当时四川省的政府官员,家境殷实。作为“养尊处优”的大少爷,放弃念书恐难得到父母同意。

“木已成舟,他们知道后也就默许了,毕竟参军报国也是荣耀的事。”1943年,17岁的李承基成为远征军的一名战士,奔赴印缅作战。出征前,李承基隶属于成都军政部教导团二团。学生兵在北教场军营集结,接受了几个月的步兵基本训练。

训练结束后,学生兵到少城公园(今成都人民公园)开誓师大会。庄严宣誓后,大家乘坐美制十轮大卡车直接开往新津机场。

《我的抗战》 篇6

__年了,但卢沟桥畔的枪声犹在耳畔回响,那场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也是追求民族独立、彰显英雄本色的历史。“历史刻骨铭心,永远不能忘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是要我们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从抗日战争中体现出的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弘扬“抗战精神”,奋斗崭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砥砺前行。

弘扬“抗战精神”,不达目的永不止步。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疯狂进攻,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究竟什么时候能将侵略者赶出国门,对全国人民来说,都是个未知数,因此当时提出了“长期抗战”的口号。著名剧作家夏衍在《种子的力》一文中,高度赞扬了“种子的力”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这样的“力”,正是伟大的中华儿女们坚决赶走侵略者、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如今,我们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是一场将长期坚持的战斗。弘扬“长期抗战”精神,把工作进行到底,让脱贫攻坚完美“收官”,让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我们坚决的追求。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共产党人将一直为之奋斗。

弘扬“抗战精神”,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指示”下,造成了国民党内部的离心离德、各自为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了举国上下的一致响应。全国各族人民亲如兄弟,紧紧地抱成一团,可谓“众志成城”,形成了一股磅礴的抗战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中国古话“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就是强调了“团结”的重要作用。“抗战”中的“团结”,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的团结。当前我们从事的所有工作,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实现这一目标,更需要团结协作,上下齐心,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将“公仆”意识渗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一路攻坚克难而前行。

弘扬“抗战精神”,自立自强勇往直前。抗日战争时期,就连中国的小孩子都把日本称为“小日本”,都懂得日本侵略者是“鬼子”,那种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可见一斑。面对从事着非正义战争的强大侵略者,不能被其气势所吓倒,国民党汪伪政府“倡导”的“曲线救国”,实则为“投降主义”。在貌似强大的侵略者面前妥协了,还有什么“自立”的资本,还有什么“自强”的余地!当下也有极少数党员干部,骨子里就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导致信仰缺失,在党和人民面前“软弱无能”,却将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用到一己私利之中。要从源头抓好“廉政建设”,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树立起“自立自强”的思想标杆,拿出当年在侵略者面前的那种勇气,沿着党中央所指引的方向前进。

《我的抗战》 篇7

1 由战时建筑说起

尊重文化遗产的理念,尤其是尊重自己文化传统之外的另一种文化传承的理念主要起源于启蒙运动时代。20世纪是文化保护的世纪,也是充满野蛮文化破坏的世纪:现代印度的民族暴乱和拆毁清真寺、斯大林时期拆毁教堂、希特勒拆毁犹太教堂以及斯拉夫人民的建筑遗迹等,格尔尼卡、德累斯顿、柬埔寨和波黑,都出现一浪高过一浪的前所未有的文化破坏。编研《抗战纪念建筑》,用关注建筑的命运及新视角,意在保护有关那些伟大的民族记忆永远不会被抹掉。

历史地看,我们尤应关注并挖掘“五四”时期建筑精英是如何用作品和思想传承中西建筑的,今天用新眼光诠释旧材料,旨在有意识地、系统地勾勒那个时期以来的特殊事件与伴随而生的建筑作品。当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建筑业进入了空前繁荣期后,经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建筑进入了长达十多载的衰退期,除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天津租界的“孤岛时期”短暂的建设项目外,大部分城市建设停滞了,如1930年开始掀起上海高层建筑热潮的沙逊洋行就从1937年开始停止了在华业务,西方在中国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也于1939年关闭了在大陆所有事务所。“二战”的爆发进一步给建筑活动蒙上了浓厚的战争色彩。

《抗战纪念建筑》一书以建筑现象梳理“二战”记忆。在岁月长河永不歇止的冲刷下,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许多事件虽会渐渐褪色,但有些事实也随着时光显露出真实的本来面目。2005年9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做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讲话》,他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日的战略态势,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可以看出,今日的二战史研究应打破欧洲中心论,要充分肯定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战场是东方的主战场,粉碎了日本“北进战略”,支持了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此外,中国二战史研究已在对法西斯主义、绥靖政策、中国远征军、掳日劳工、滇缅公路补给线、陈纳德的“飞虎队”、二战期间对中美及中英关系研究的突破等方面都有新的研究成果。在此,建筑充当了绝好的记忆载体。

2 抗战纪念建筑的当代价值

《抗战纪念建筑》一书,无论是抗战史迹建筑、抗战期间建筑活动、抗战胜利后的纪念建筑都是通过“二战”史的关联及深度挖掘,重塑抗日战火的建筑记忆。建筑与战争似乎并不相关。纵观中外,战争总是以建筑物为牺牲品的,但建筑有时确也能经过战火而让社会重塑辉煌和记忆。如获得胜利的凯撒、拿破仑纷纷斥巨资兴建凯旋门,更有伦敦的“二战英国空军纪念碑”、法国诺曼底的“卡昂和平纪念馆”、美国华盛顿的“二战纪念广场”、“罗斯福纪念公园”、波兰华沙“华沙起义纪念碑”、德国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前苏联莫斯科红场卫国战争无名烈士墓等都以建筑为载体,永久成为建筑文化遗产与财富。在此首推“为了和平、收藏战争”的中国民间抗战收藏第一人的樊建川和他的博物馆建筑“聚落”。2006年和2007年我们先后在四川和北京见过他两次,交谈中能感受到他非凡的责任感及担当意识。在2001年“九一八”事变70周年,他收藏的抗战文物在香港展出。2002年4月,他又在北京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了抗战文物收藏展,面对已有上万件藏品,他大胆设想建一个民间抗战博物馆。在博物馆建筑规划时,他较早引用了“聚落”这个词,2005年8月15日建川博物馆抗战系列中的“抗战英烈馆”、“川军抗战馆”、“援华美军馆”、“战俘纪念馆”等分馆对外开放。每一位造访过该“聚落”的人都会感受到他的抗日纪念建筑及博物馆陈设的精当,如他为美军馆请来美国建筑设计协会主席怀登先生设计、侵华日军馆由日本著名设计大师矶崎新设计。最给人以震撼力的还属“抗俘馆”,它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专门为战俘建造的博物馆,它由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程泰宁院士完成。我们在与程院士谈到此项目时,他颇有感触,他说这是他用心灵设计的项目,他本人倾注了非常大的心血,无论是“抗俘”的事件主题,还是建筑创作的文化主题,该建筑从里到外都填补了抗战史研究的“空白”。此外,人们步入抗战博物馆建筑群进入眼帘的还有“壮士广场”,这里耸立着一组有视觉冲击力的中国抗战英雄群像,在202人的群雕中有为赵一曼、杨靖宁、张自忠、王铭章、左权、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日英雄;同时,“手印广场”即3 500个印在玻璃钢上的抗战老兵手印,更表达了生生不息的中国军民抵抗日军的巨大力量。要说明的是正是这抗战“聚落”建筑,在留给一个民族无尽的悲壮文化记忆时,也重塑起一种伟大精神。

3 抗战纪念建筑记载下经典战役背景下的类型面孔

用事件建筑来纪念一个民族的八年抗战,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可记载下经典战役后面的英烈面孔不仅是对个人生命价值的展现,更体现民族精神“肌肤”的特殊光彩。八年抗战,值得国人肯定的精神和思想到底是什么,这尽管该是史学家、文学家回答的问题,但历史与建筑上留下的斑驳影像让不容置疑的真相扑面而来,因为这里也有麻木与愚昧让人压抑透不过气来的图景:北平沦陷,庄严的天安门上挂起了“建设东亚新秩序”的标语,日军挥舞着大刀,骄傲地骑在紫禁城的石狮上,数以万计的北平人重复着东北沦陷后的生活。对此,纪念片《我的抗战》历史顾问李继锋认为,从“面孔”上看,抗战老兵持续凋零、古战场难寻、实物遗存甚少令人惆怅。是的,一场伟大的抗战我们今人究竟记忆并传承了什么?《抗战纪念建筑》一书不仅用建筑,更用经典战役及英烈面孔回答了这些拷问国人良知的问题,因为遗迹及纪念建筑构筑了一幕幕值得探寻的时空绝唱。这里仅摘取书中“事件”下的经典战役及英烈“面孔”作一发掘性解读:

四行仓库与谢晋元将军(1905~1941年)。人生总有荒谬之处,活着并不意味着幸运,死去也不仅仅是悲剧。四行仓库位于上海闸北区苏州河西岸的混凝土建筑,建于1931年,高25米,是该地区当时最高建筑,是大陆、金城、盐业、中南四家银行共同建设的储备仓库,遂被称为“四行”。四行仓库的西面和北面已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该地形易守难攻,日军也担心出动重炮会误伤租界。“8·13”淞沪会战爆发,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从全国各地仓促赶来的中国军队,全凭血肉之驱,常常整营整营地战死,10月26日,中国守军被迫转移。1937年10月27日下午,当日军接近四行仓库时,突然枪炮声大震,原来以为中国守军已撤离的日军顿时陷入混乱,原因是日军受到26日夜已退守四行仓库谢晋元五二四团400多名国军的反击。孤军抗敌的士兵们打得很艰苦,进入四行仓库的第二天日军就炸断了仓库的通水设备。面对几万敌人的重围,谢晋元将军用一根木炭写下了遗书“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守仁,有杀身以成仁,我们存在一天,决与倭寇拼命到底。”现在于台北市日军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一面特殊的旗帜,它是1937年10月29日晨四行仓库上飘起旗,由18岁中国少女杨惠敏,冒枪林弹雨泅水过河给孤军送上青天白日旗,这唯一的旗帜给孤军及上海市民以前所未有的鼓舞。谢晋元与众将士坚守四行仓库四昼夜,击退日军6次进攻,毙敌数百人,被当时报纸媒体称做“八百壮士”,1937年10月31日凌晨1时,谢晋元率队含泪撤出了阵地,退入公共租界。对于谢晋元部的爱国精神,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称“八百壮士”为“民族革命典型”,与后来的平型关战役、台儿庄会战相提并论,并亲笔写下“八百壮士中国革命典型”的题词;英国司令员史摩莱少将说:“我们都是经历过欧战的军人,但我从未看到过比中国敢死队队员最后保卫闸北更英勇、更壮烈的事儿了。”

“东三省”抗战遗迹与杨靖宇将军。建筑文化考察组在对“东三省”的抗战遗迹考察中发现,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中坚力量东北抗日联军及其前身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不仅牵制日本侵略军的大批有生力量,延缓日军全面侵华进程,还协同苏军及八路军、新四军挺进东三省,为进一步歼灭日军立下了历史功勋。1936年7月,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战联军第一年,杨靖宇(1905~1940)任军长兼政委。他作战的特点是闪电突击,快速奔袭,在山地游击战中被日军称作“山林之王”。事实上,抗联没有得到当时国民政府任何给养,再加上日伪军的“归屯并户”的政策,严重割制了抗联与广大公众的联系,致使抗联的每颗子弹、每一粒粮食的获得都要付出鲜血和生命之代价,密营成了抗联休整、补给的唯一依托地。在深山老林中,抗联官员巧妙利用地势与地貌,修建规模、大小不等的地窖子或利用山洞栖身,其中有作为军事学校、营盘、被服厂、兵工厂、粮库、后方医院等,可惜现保存下来的完整建筑极少。“7·7”事变后,杨靖宇为牵制日军,配合关内抗战,在南满和老岭山炸毁铁路隧道,1938年5月,他以“诱敌深入”之战术,一举歼敌300人,此举使抗联一路军更成了日本关东军重点讨伐对象。1940年2月1日,由于叛徒告密,致使日军完全掌握了杨靖宇将军的突围路线,23日孤身一人的杨靖宇在·江县保安村被包围,激战后,壮烈殉国。据说,杨靖宇中弹前的最后一句话是:“谁是抗联的叛徒?站出来,我有话说!”。笔者及其建筑文化考察组除沿着杨靖宇抗联之路行走,还专程赴位于河南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乡的杨靖宇故居和确山县烈士纪念馆,在感怀杨靖宇不朽之英灵的同时,还记录下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纪念塔、珠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饶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八女投江”纪念碑、赵尚志及赵一曼烈士纪念塑像等。

在2010年11月末,国家文物局与山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抗战纪念建筑》首发式上,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指出:该书独辟蹊径,以14年抗战为时空,以建筑遗存为轴线,以‘抗战见证物性质的史迹建筑、‘抗战期间的建筑活动与作品’和‘战后纪念建筑’为类别,对其事件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建筑价值做深入研究与科学评价,诚可谓开抗战时期建筑历史研究之先河;山西省张平副省长认为,该书通过建筑追踪还原了抗战大背景,用对历史、对当代、对后人负责之精神,强调了加强并保护抗战建筑文化遗产的紧迫性,该书做到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设计大师评价道:《抗战纪念建筑》一书是从新视角展示中华民族抗战伟业的力作,填补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及传播上的“空白”,更为2010年中国抗战及世界的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献上来自建筑界、出版界的礼物。

从文化遗产上讲,抗战时期及后来留下的数以百千计的建筑遗存,无疑是值得后人永远珍视的文化遗产,它们会化作抗战忠烈们的热血,浸透在每一处抗战建筑的砖瓦中。抗战纪念建筑里的一砖、一瓦、一窗、一檐都是抗战英烈的丰碑,它们在建筑师的设计智慧及事件认知中灼灼闪光,它们是向世人昭示抗战历程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和平教科书及镜子。从事件与建筑的例举、对比、分析中,我们更不难发现,不仅辛亥革命百年、建党九十周年纪念等重大事件都可用事件建筑向世界昭示史实与成果,建筑事件与事件建筑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上更有可挖掘的近现代建筑史学价值。

参考文献

《我的抗战》 篇8

关键词:重庆妇女;抗日动员;贫穷

现在有关妇女抗战动员的研究,主要都是立足于妇女动员的积极作用和对抗战的正面影响,一般范围都比较大。本文主要是讲述抗战时期,重庆妇女对抗日动员的两种反应和对她们的影响。1937年9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国民政府在重庆开始动员妇女加入抗日战争,重庆妇女开始活动在社会舞台上。在国民政府的抗日动员下,受过教育的进步女性开始组织起来,动员重庆其余的妇女加入到全民抗战中来。主要体现在组织捐款、物资的收集捐募、家属慰问照顾、动员广大重庆青年参军抗日等,但是还有一些女性却没有加入到抗战中来,她们对抗战动员几乎没有反应。

一 妇女团体的出现和作用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不久,重庆妇女界就出现了许多的妇女团体。据统计,1939年仅“在重庆这个地方,妇女团体就有一百一十个??就连家庭妇女也是如此,她们有了自己的组织”。这些妇女团体一般都是受过教育的,或者是家里经济条件好的。首先是重庆市妇女抗敌后援会成立,初步决定的工作有看护和军事训练,募集各种战时需用品,并着重向各方征募金银首饰、装饰品等,还有调查参加重庆市妇女抗敌后援會的妇女的生活状况和一般妇女的生活状况,以及到乡村去宣传抗日等活动。其中开展的教育活动中办妇女学校,对于这些妇女的来说更多的意义在于提高她们的文化程度。三个月后,重庆市抗敌后援会便解散,后成立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重庆分会。重庆市妇女抗敌后援会在这三个月中,为重庆的妇女和前线的抗日战士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重庆分会直到抗战结束,从成立以后便逐渐影响到了重庆主城的其他地区,其中典型的有江北县。当时的江北县信息相对更为闭塞。在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重庆分会以前,只有个别妇女参与到重庆妇女抗敌后援会的工作中,后来妇女慰劳会成立后,便组建了妇女慰劳会第十一区支会。主要工作是开办妇女识字班,教授知识。虽然目的是搞抗日宣传,但对于她们自身来说,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是更有意义的。

重庆还有一个重要的妇女组织是新生活妇女工作队,由蒋夫人亲自动员起来组建的。先是通过召集各个长官夫人商讨,组织新生活妇女工作队,然后通过新生活妇女工作队把其他的家庭妇女组织起来,发动女同胞抗战救国。新生活妇女工作队的工作内容和前面所说的团体的工作内容相似,主要是办民众学校,发行壁报,演讲宣传等。不过民众学校不只是局限于妇女和儿童,也招收成年男子。课程包括国语、算术唱歌、常识等,这些都算是赶上初等学校的教育水准了。另外蒋夫人经常亲自去各个女工厂慰问。1939年4月,蒋夫人有对重庆妇女界实施精神总动员,亲自训话,每个人都有责任保家卫国,现在女子在家庭的地位也来越重,所负起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要。蒋夫人的演讲使得在场的重庆妇女都激情澎湃。蒋夫人演讲过后,孔夫人当场便捐出钱财作为抗战经费。孔夫人自然也是动员妇女的抗战的楷模。都在动员在场的重庆妇女加入到抗战救国运动中,起到了有效的作用。1939年3月重庆妇女在一个月内献金达63万余元。

汪精卫和日本合作后,重庆市长吴国桢率全体市民通电讨伐汪精卫的这种投敌卖国行为。重庆的妇女慰劳会、战时儿童保育会还有重庆其他的妇女团体都联合起来一致通电讨伐汪精卫,这封通电表明了重庆妇女团体的抗日决心。这些女性能够加入到抗战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们有一个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能够在保证自身温饱的条件下还能够有富余的钱财和精力出来抗战救国。另外就是官太太们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出面带头参与抗战。

二 重庆底层妇女对抗战动员的反应

对于第二类家庭贫穷的妇女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效果。她们整日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夜以继日的工作,她们家里都只能吃混有老鼠屎、沙子还发了霉的平价米,而且所有的底层家庭都很难有钱买到这种平价米,所以根本没有时间和物质金钱来支持抗日战争。当时的农家女性蒋素芬说:“我们家太穷,没有饭吃,是在饿得受不了,就吃些观音土充饥。抗战时期,我们太穷,每天都在为生活挣扎,不太晓得抗战动员的事情”。木工的女儿范明珍也说:“抗战时我在街上看见过宣传动员。但是我自己从来没有参加过。我们成天忙着找生活,别说没有时间参加宣传动员,就连看热闹的机会都没有”。这些生存在底层的妇女家庭,自己活下去都成问题,自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动员运动。

自然也有一些阔太太的家庭妇女们,她们都是大笔捐钱的,平时没事儿就是打打麻将,她们在重庆被轰炸的时候,连麻将都带到了防空洞里。陈国钧妇女回忆说:“总的来说,抗日战争并没有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我的生活还是那么的奢华。而一旦有朋友来找我,要我为支持抗战捐钱时,我也总是慷慨解囊。当然,我们也非常关注抗战,尤其是在日本人轰炸重庆的时候。只要防空警报一响,我们就得把麻将桌搬到一个私人防空洞里去”。这是富人与穷人对于抗日战争动员完全相反的一种反应。民族大义这个道理在处于后方的重庆底层民众来说,意识并不是很强。所以抗战动员在这两类女性中产生了不同的反应。

注释

[1]杨慧:《抗战初期的国统区妇女运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03年第10期。

[2]韩贺南,王向梅,李慧波著:《中国妇女与抗日战争》,团结出版社,2015年第172页。

[3]李丹柯著:《女性,战争与回忆:35位重庆妇女的抗战讲述》,重庆出版社,2015年第140、162、127页。

《我的抗战》 篇9

可后来查阅资料让我明白了,平型关是八路军一次经典的埋伏战,而台儿庄却是一次肉对肉、脸对脸的强强对抗。它们一个是战术上的胜利,还有一个则是战斗上的胜利。

我曾经想象过平型关埋伏战打响时的情况,从各方的描述中,我能够理解那是我军在高处埋伏,等着日军从山下的小路天真无知的走过,但是当涉及随后的老爷庙血战时却又一头雾水,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高地又见高地,那么我军到底埋伏在几个高地上……

当真正站在那个T字形的山头时,只消一眼,所有的疑惑都迎刃而解,我第一次深切的明白了多想还不如多看的真谛,从埋伏到抢占高地,这次战斗一环扣着一环,远比教材上说得还要复杂和惨烈,想象当时敌我双方为了争夺老爷庙,拼着刺刀爬山的场景,我就很想找历史教材的编辑谈谈。

而台儿庄,血战台儿庄,血战这个定义太浅薄了。

现在的台儿庄的规划好得出乎意料,当地政府对于那场战斗的重视程度也让人称许。但看着那些被按照原型仔细复原起来的建筑,进入我脑海的,却是七十多年前,他们为了每一座房子,每一座桥梁甚至每一面墙而进行的惨烈厮杀,寸土不让,玉石俱焚。

这就是我们的前辈为了黑暗中那些许的曙光而付出的努力。

直至到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路上的热血都被一张张图片浇灭了。

其实那儿的图片早就已经经由网络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只要我们想看,随时可以搜取,可当一个人站在那个馆、那个氛围中时,我却真正体会到了那种笑不出,哭不出的感觉。

没有人能够开心的笑着走出那儿,也不会有人在看过那样的展览后还能对我们的邻居心无芥蒂,我以为走进抗战是这次活动的宗旨,而现在我明白,站在这片萦绕着三十万人血泪的土地上,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展望未来。

就像我很喜欢的一本书里所讲的,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他们倒下的那一刻,早已成为永恒。

这段历史,这些牺牲,将一直伴随我们,警示我们,直到我们做好准备,迎接接下来的一切**和挫折。

而同时,我也更加深刻的明白了老师们组建这次活动的良苦用心,作为一个用笔杆子表达思想的拙劣写手,我一向不吝于将感动自己的一切东西写出来分享给其他人,通过这次活动,我将把那些感动我的人和事努力的表达出来,揭开抗战史尘封的面纱,将里面的血泪和欢笑告诉别人,让其他人不再将这段历史当做一块血淋淋的伤疤,而是一段从痛哭到欢笑的奋斗史。

我要告诉他们,我们民族的脊梁撑过了百年的黑暗迎来光明,在未来将会依然刚直如铁,顶天立地!

最后,我要真心的感谢大家。

在此之前,其实我从未参加过任何网文界的任何社会活动,一直在闭门造车,坐井观天,这让我在开始这趟旅程前相当忐忑和激动,以至于老是缠着编辑问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编辑就说:“没有啊,就是作协那边的老师希望你能扛得住。”

我的回答则是:“呵呵,死也要死在采风的路上。”

而事实上,真心要感谢作协的各位老师细心和完满的安排,我从未经历过如此长的旅途,也从未在一次旅程上走过那么多地方,更不曾有一天坐两次飞机的经历,就在昨天我们还进行了一次集飞机、高铁和大巴三位一体的陆上交通,而谁能想象,就是这样复杂的旅行,我只需要跟着,完全不用操心怎么去、吃什么、住哪,而到现在,我还是黑黑胖胖的,傻乐傻乐的。老师们,你们真的辛苦了,谢谢你们。

《我的抗战》 篇10

尊敬的评委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华师一首届航空实验班的谢XX,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纪念抗战胜利、放飞航天之梦。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伴着炽热的阳光,温暖的微风,我们即将迎来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如今的中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那一只东方的雄狮早已站立起来,发出咆哮的怒吼!但是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怎能体会当时战争的残酷?我们始终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回望历史,近代中国备受欺凌。从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再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最后到八年抗战,中国近代充满了血腥与杀戮。那时的人们对日本人恨之入骨,却又无能为力,日本人的铁蹄踏破了整个中国大地,试想一下一个偌大的中国却受尽了日本的欺凌,那是多么大的耻辱。曾经日本人的嚣张气焰依然影响着日本的新一代。他们篡改了教科书,他们篡改了历史,却依然有理地想强占中国的钓鱼岛。然而我们中国人会让这一切发生吗?我想大家的答案一定是,不。

展望未来,我们仍有重任在肩。我们是有着澎湃热血的民族,我们是有着不屈意志的民族。拼搏奉献,团结自强,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这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即使现在的我们微不足道,如沙粒般渺小;但是聚沙成塔,积水成河,当这些微不足道的力量汇聚成流,就能彻底地改变命运的走向,成就国家的未来。

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我们正值军训,身为航空实验班一员的我更要为此付出更多努力。想想今后能成为一名飞行员,在宽广的蓝天上自由翱翔,在山野河流上纵横万里,那是何等的骄傲!空军飞行员是天之骄子,是保卫祖国的有力臂膀。报效国家,维护和平,正是我们的光荣职责与使命。我仍清楚地记得同学们曾一次次地练习站军姿,那时天气很热,豆大的汗珠从我的脸颊上滑下,长时间的站立使我双腿麻木。但望着同学们坚持的身影,我一遍遍告诉自己不要放弃,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我们班的一位同学曾几次流下鼻血,但在片刻休息后依然加入了训练的队伍,这让我十分感动。我也清楚地记得教官对我们说过:“你们是航空实验班的学员,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任何一个个体都关系着集体的利益。”身处在整齐的队伍中,我脑海中浮现出国庆阅兵时的壮观情景,并且我坚信会有一日我们班能出现在阅兵式上,那是多么自豪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代代的革命抗战先驱为我们开辟了通向民族复兴的道路,绘制了宏图伟业。我们将秉承先烈们的抗战精神,把中国建设成一个辉煌大国,永不忘屈辱历史,使这个古老的民族焕发新的活力、点燃新的梦想、开启新的征程!

上一篇:话剧无人生还观后感下一篇:业务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