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雄家书

2024-11-29

抗战英雄家书(精选12篇)

抗战英雄家书 篇1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是为缅怀过去。曾几何时,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多少热血青年抛妻弃子,告别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年轻的生命熔铸成永远的丰碑。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永远抹不去情感的共鸣。如今,当我们重新捧读一封封抗战家书时,我们一同感受到了赤子满腔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了战士“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感受到了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所以,重读抗战家书,让我们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今天创造一切的先烈们。重读抗战家书更为珍惜现在。一封封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

几天来,已重读了赵一曼、左权、吉鸿昌、蔡炳炎、张自忠等抗日英烈的抗战家书。一封封弥足珍贵的抗战家书,读出了抗日英烈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足以让当今时代的人们产生心灵震撼。

一封封抗战家书,让我们宛如穿越了时空,走进硝烟岁月、走进抗日英烈身边。“为国家民族之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无半点改变。”这是张自忠的抗战家书。“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亡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同甘苦共生死。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草,准备还吃草……”这是左权的抗战家书。每位英烈的抗战家书无不凝聚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坚韧不屈的理想、信念。

其中第11篇为《王传馥致父母书》,展现的是烈士王传馥在奔赴革命前写给父母的一封信。这既是一封家书,更是一封立志报国的“宣言书”。他的青春很短,牺牲时只有22岁;他的生命却很灿烂,用铮铮铁骨和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奔赴国难的爱国之歌。下面,就让我们从这封家书的字里行间去体味这位热血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王传馥的这封信是1937年底赴陕北前在浙江菱湖写给父母的,当时的他只有17岁。就让我们追溯过往,从故事中了解这位年轻革命战士的血脉亲情与革命抱负。

王传馥从小生长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父亲王德鸾,是银钱业(也就是现在的银行)职工,抗战前因为受聘于苏州钱庄任襄理,所以全家都居住在苏州。王传馥排行第二,是家里的长子,小时候在苏州读书,毕业后,就来到上海读书。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许多革命书籍、进步报刊,还经常表兄汪绍增一起开展讨论,为他未来的革命之路开启了思想的大门。

七七事变”爆发后,王传馥全家逃难到浙江湖州,他却留在上海继续求学。在这期间他住在正康钱庄宿舍,仍然不忘报国,坚持对宿舍职工进行抗战救亡教育。1937年8月,“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上海、苏南、浙北地区相继沦陷,他所在的学校也从上海搬到浙江菱湖。他在这封信中写道:“菱湖也不成安全之区了,我想或者会搬到安徽”。当时动荡不定的读书生活,使他深感国家危在旦夕,自己有责任挽救民族危亡,献身民族解放事业,因此没有随学校搬到安徽,而是毅然投奔革命中心——陕北。这封信就是他赴陕前写给父母的信,信中充分表明了他对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的信任和自己立志救国救民的愿望,以及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正是这些忘家客们,舍小家给了我们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没有理由不努力向上。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一封封抗战家书犹如一面面震撼人心的镜子,提醒我们要时刻对照审视自己,要珍惜光阴,以忘我忘家的精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抗战英雄家书 篇2

一、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共御外侮、统一抗战的团结精神

从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整整14年的时间, 中国的各个地方都不同程度受到战争的摧残。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开始, 就利用其空中优势, 连续不断地对我国实行空袭,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表现其残酷性:“据原云南省防空司令部统计资料显示, 从1938年到1944年最后一次空袭, 日机空袭云南共281天, 508批次, 出动飞机3599架次。其袭扰活动范围几乎遍及云南全省, 20多个市县的主要城镇, 投弹7588枚, 无辜群众伤亡7592人 (其中死亡4628人) , 毁房舍29904间。”当我们看这组数据时, 战火的硝烟扑面而来。但是, 面对日本残酷的侵略, 中国人民并没有选择后退, 而是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精神:国共两党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摒弃前嫌, 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无论是国民党执行的正面战场, 还是共产党人领导的敌后战场, 无数官兵同仇敌忾, 誓死捍卫祖国的领土, 在枪林弹雨中, 拼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除此之外, 在书信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军民与普通百姓之间的亲密的关系:曾在游击区任区委书记的吴润生在给其侄子的信中这样描述道:“我们在群众家里吃派饭, 一家七八口人, 锅里煮着野菜, 用糠面擦咯豆, 大概有斤多面, 煮熟了, 一家人不能自己舀饭, 只有家庭主妇一手舀。吃上糠菜饭, 半夜就饿醒了, 再也睡不着了, 三人一个家都同时饿醒了, 在家找东西吃, 什么也没有, 故三人喝白开水充饥。正在此时, 邻家送来一碗糠炒面, 并说饿了不能喝开水, 越喝越饿。”从这段文字的描述中, 既可以想象出在战乱期间, 人们的生活是极端的悲惨与贫困, 又可以看出面对外来侵略时, 军民始终心连着心, 一起勇敢抗战的团结精神。

二、忠肝义胆、血洒疆场、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

正所谓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在面对日本的侵略时, 广大中国人民进行了奋勇反击。抗日名将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特务刺伤后逮捕, 并被“引渡”给国民党政府, 在刑场写下浩然正气的绝笔诗:“恨不能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并凛然高呼:“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从他的家书中, 可以看出吉鸿昌将军强烈的爱国情感。新四军五支队司令部秘书胡孟晋返回前线时, 面对依依不舍的妻子, 他强忍着离别之痛, 写了一封辞别信, 在信中, 他给妻子讲道理, 并教她如何树立坚定的信念, 他在信中写道:“希望你将无知识的妇女组织起来, 宣传和教育她们, 使伊等知道‘皮之不存, 毛何[将]附焉’?‘国之不存家何在’?使她们不至含泪终日, 倚门遥望前线上的夫、子早日归来呢! (望胜利归来) ”从此封家书中, 我们可以看出胡孟晋有着先进的革命思想与深厚的爱国情感, 他不仅能够自己做到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 还能够积极鼓励家人为抗战做最坚决的斗争。年仅24岁就为国捐躯的抗战英雄程雄在走向抗战最前线时给父母的家书中写道:“儿这次是为了民族, 为了阶级, 为了可爱的家乡, 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 求得生存和幸福, 儿不得不来信辞别双亲大人, 如果不能活着的话, 双亲大人应保重玉体, 抚育好弟妹……儿为伟大而生, 光荣而死, 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 罪甚! 罪甚!”从程雄的家书中可以看出他已经下定决心与敌人做殊死决战, 并做好为国捐躯的准备, 与此同时, 又为不能尽到做儿子的责任而愧疚。事实上, 在抗战期间, 除了本土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外敌之外, 许许多多的海外侨胞也纷纷毁家纾难, 并回国抗日, 保卫祖国, 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乐章。

三、不畏强暴、前赴后继、英勇无畏、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

日本侵略中国时, 双方军事实力悬殊较大, 当时的日本已经拥有了先进的作战技术, 而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却不容乐观。在双方实力悬殊较大的情况下, 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 而是拥有着坚定的信仰, 勇敢的奔赴前线与敌人做最坚决的斗争。正是因为广大的中国军民普遍都有着舍小家、保大家的牺牲的精神与中国必胜的坚定的信念, 中国的抗日战争才能坚持下去并最终取得胜利。在《抗战家书》中, 这种奉献的精神更是随处可见:在抗战中牺牲的八路军职务最高的指挥员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书信中这样写道:“在闲游与独坐中, 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 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 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到]妈妈怀里, 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 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 假如在一起的话, 真痛快极了。”从这封家书中, 我们可以看出身处战乱中的左权将军对家庭团聚的渴望以及自己对妻女强烈的思念之情。但是, 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 左权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 只得强忍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默默投身于革命中, 更让人惋惜的是, 左权将军在写完这封信仅仅3天之后就壮烈殉国。新四军“刘老庄连”被赞誉为抗日英雄群体, 在奋勇抗击日寇进攻的时候, “刘老庄连”的82名官兵全部壮烈殉国。事实上, 在面对敌人时, 烈士们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他们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烈士们在血洒疆场的背后是对自己家人无限的思念与愧疚。正如烈士李云鹏在得知家里发生巨变时, 这样写道:“三弟不幸夭折, 吾祖母继又于六月间逝世。 消息之传来, 正如晴空霹雳, 心中悲伤, 恨不能插翅飞来。男从三月母亲去世, 一切都由祖母照料, 不辞劳苦, 把我养活成人, 不孝男竟弃年迈之祖母, 踏上这浪流[流浪]的道路, 像我这忘恩负义东西, 真愧为世人!”从这封家书中, 可以看出烈士李云鹏舍小家, 保国家的伟大奉献精神, 与此同时, 又为自己不能守候在家人身边尽自己的责任而深深的自责、愧疚。事实上, 正是这些前赴后继的人们自始至终都拥有着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 中国革命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四、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同仇敌忾、奋斗到底的自强精神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壮烈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抗战期间,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 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最坚决的斗争。被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 在抗日战争中, 能够始终做到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抗战道路。在抗战期间, 广大的中国军民始终做到了视死如归, 他们表现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在“刘老庄连”82名官兵壮烈殉国后, 新四军军长陈毅在悼念时写道:“我军将士坚不为动, 乃从容将机枪、步枪拆毁, 并将文件杂物付火, 将忠骸掩埋后, 乃集中未伤者二十余名, 进行最后之突围。战至下午5时, 终全部殉国。此我三师十九团二营第四连连长白思才, 副连长石学富, 政指李云鹏, 文教孙尊明, 排长尉庆忠、蒋员连、刘登甫等以下82人, 无一投降者, 无一生还者, 呜呼壮矣……”从上段文字的描述中, 可以看出烈士们面对敌人, 自立自强、视死如归, 表现出了誓与敌寇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1941年12月下旬, 日军率兵进攻长沙, 与中国的军队展开了第三次长沙会战, 褚定侯率领全排的官兵奉命坚守着浏阳河的北岸, 阻止敌人南犯, 他在给大哥的书信中这样写道:“……然吾军各师官兵均抱视死如归之决心, 决不让敌渡浏阳河南岸来。弟告部士兵‘不要他渡河!’一句话, 敌此次不来则已, 一来则拼一拼。弟若无恙则兄可勿念, 若有不幸则情兄勿悲。古云:‘古来征战几人回’, 并请双亲勿悲, 生死由命, 富贵在天……”报着坚定的信念与必死的决心, 以褚定侯为代表的中国军人与敌人奋斗到底, 表现出了应有的民族气节。

在《抗战家书》中, 我们可以读到硝烟与苦难、思念与牵挂, 更重要的是, 我们还能读到抗战精神。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70年, 但是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抗战精神却永远不会消退, 与此相反, 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将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前进。

摘要:《抗战家书》是“抢险民间家书项目”的成果之一, 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重点项目, 此书将散落在民间的抗战书信重新整理出版, 给世人真实还原了在战争岁月中中国人民誓死捍卫领土的伟大壮举。在这本书中, 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团结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自强精神, 而这四种精神又构成了抗战精神,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前进。

关键词:《抗战家书》,抗战精神,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丁.抗战家书[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07.

[2]沈强.不忘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N].人民日报, 2015-6-17.

[3]王巍.以抗战精神攻坚克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4 (08) .

[4]张士海, 吴敏先.论中国共产党人的抗战精神[J].理论学刊, 2008 (8) .

抗战英雄家书 篇3

本书收录了张自忠、蔡炳炎、左权、戴安澜、谢晋元等先辈的30余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与可读性。书中既有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家书,也有国民党正面战场官兵的家书、普通民众的家书,每一封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着历史沧桑感,都有着背后耐人寻味的故事,鲜活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史。

本书图文并茂,通过一封封家书及其背后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为我们描绘出那场旷日持久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军民的抗争状态。这里面既有高级将领一心保家卫国,恨不能为抗战死的热忱;也有普通士兵朴素的爱家爱国之情,对于家人的依恋与思念;更有普通民众颠沛流离中的亲情传遞,这些都足以令人动容。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

作 者: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 价:?29.80

推荐理由:本书收录了左权、吉鸿昌、张自忠、戴安澜、蔡炳炎、谢晋元等抗战先辈近100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图文并茂,鲜活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心灵史。穿越历史硝烟,重读这一封封感人肺腑的抗战家书,足以令人动容。

《花甲之年赛晨光》

作 者:王民集 王济昌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定 价:?59.80

推荐理由:本书从“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防”6个方面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持心态、定位,以及生活和养生保健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和建议。内容丰富,材料翔实,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老年人健康生活知识大全。

《家庭中世代间的照顾:关于过去和将来的老人》

作 者:【德】亚历山德拉·茹科夫斯基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定 价:?48

推荐理由:本书着重研究老人在高龄时与家中隔代人之间的关系:照顾关系模型和家庭的变化。本书告诉我们:最新教育科学研究表明,世代间的关怀和照顾是通过对个人培养的过程来探索家庭的意义,在亲近与疏远,责任与放任,传统与革新间徘徊。

《中老年人胃肠疾病自我调养》

作 者:张薇 主编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定 价:?25.00

推荐理由:《中老年人胃肠疾病自我调养》一书分上、下篇。上篇介绍中老年人胃肠生理特点、良好心态与胃肠保健、合理膳食与胃肠保健、科学运动与胃肠保健、良好生活习惯与胃肠保健,以及中医四季养生和胃肠保健等知识;下篇介绍中老年人常见胃肠疾病的防治方法。其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科学实用,适合中老年人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重读抗战家书有感800字 篇4

—— 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

最近,认真读了一些抗战家书,感觉到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顿生感慨: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在这些抗战家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赵一曼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对日本侵略者深切的恨,可以体会到朱德“毫不利己,一心报国”的无私与坚毅,戴安澜的“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决绝与壮烈……

正是一个个英雄的抛家舍业,捐躯赴国难,在与日本侵略者艰苦斗争十四年后,我们国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牵扯了日军大部分兵力并最终将其赶出了中国,一雪百年国耻。

不是这些英雄不爱家,但是,诚如蔡炳炎将军所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抗日英雄们明白,覆巢之下无完卵。在那场你死我活的惨烈战争中,只有奋起反抗,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才能保住国家,才能谋求生存、独立、自由。如果你不出力,我不出力,国家就会灭亡,家人就会被奴役蹂躏。所以,哪怕前路有刀山火海,他们也义无反顾。

一批“为时代而牺牲”的壮士光荣了,他们的死比泰山还重。苦了他们的孤儿遗孀,幸福了千万中国人。

而他们的斗争条件如何呢?赵一曼就不说了,就说说咱们的朱总司令吧。

在给前妻陈玉珍的信中我们发现,当时共产党的队伍没有军饷,哪怕是朱总司令这样的“高官”也没有。但是,八路军依靠广大群众,自力更生,灵活机动地打击日寇,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抗战到底。朱德同志说,亲人们来投身革命可以,但要来靠他接济或升官发财,那是万万不能。党的事业为什么能够成功,这就是很好的说明。

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东方巨龙已经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但是,我们时刻要记住:我们现在享受的和平成果是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所换来的,如果我们不知道珍惜并防范其他别有用心的国家,前辈们的血就可能会白流。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第一,但是,1840年以后,帝国列强对我国进行了疯狂的掠夺,我国的经济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为什么?因为帝国列强船坚炮利。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也要大力发展国防力量,用先进的武器巩固我们的国防,御敌于外。就不要再出现抗战时候的那种用人来拼武器的场景了。

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坚决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这就是先辈们给我的启示。

抗战家书读后感1000字 篇5

“重读抗战家书、祭拜壮士国魂”,来缅怀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战场上,为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烈们。我的视线被带进了那个“祖国河山沦丧,生灵遭到涂炭”腥风血雨的年代,一批批仁人志士抛家弃子,拿起刀枪走向抗日的战场,把青春和一腔热血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在这千千万万个英烈中,我撷取几个杰出的代表,读一读左权、赵一曼、戴安澜、张自忠、白雪樵的家书,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壮志报国情怀。 左权将军在给母亲信中写道:“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还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的灾害已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每个人都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赵一曼写下了:“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誓言。戴安澜将军从容面对敌人的炮火“为国战事、事极光荣”。张自忠将军战至最后一刻,留下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临终遗言。年仅25岁马来西亚女华侨白雪樵报名参加机工支援抗战,临别给父母留言,“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面对日本强盗,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将自己的生死置至度外,前赴后继,与敌浴血奋战,写下了一曲曲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人间悲壮凯歌! 左权将军给妻子写道:“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时刻想着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块,能够听到太北叫爸爸妈妈的亲恳声音,能够牵着她走走,抱着她玩玩,闹着她笑,打着她哭一哭,真是太快乐了。可是我的最亲爱的人恰在千里之外,空想一顿以后,只得把相片摆出来一一的望着。” 赵一曼政委给儿子写道:“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吧,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戴安澜给妻子写道:“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张自忠给弟弟写道:“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白雪樵给自己父母写道:“祖国危难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这次去,纯为效劳祖国而去的……希望能在救亡的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听着、读着左权将军、赵一曼政委、戴安澜将军、张自忠将军、白雪樵女士就给自己的亲人写去了一封封朴素而深情的家书,止不住的泪水,竟然打湿了我的衣襟,糊住了我的双眼,这些家书,它记载一个儿子、女儿、丈夫和父亲,对家庭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以及誓死奔赴国难的决心。他们没有沉浸在儿女情长之中,而是义无返顾、选择了血洒战场。 重读这些家书,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些家书所饱含的思念和牵挂、硝烟和苦难,更加能感受到当年抗日先烈们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一封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不仅成了后人的珍贵回忆,更是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存亡和发展英勇献身,左权、赵一曼、戴安澜、张自忠、白雪樵只是无数抗日英烈中的代表、缩影。鲁迅先生说:“惟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 我们要从这些家书中汲取营养,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当前,中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价值观日益多元,我们更需要缅怀英烈彪炳史册的功绩,“得荣思辱,居安思危”,今日之中国,不再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但我们也不能高枕无忧,日本并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其国内否认历史尘嚣直上,军事动作频频;美国“再平衡”战略、遏制中国和平崛起企图并没有改变,我们要有忧患意识,高举爱国主义大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英雄的革命家书 篇6

我们是黄继光的传人,一直耳濡目染着“舍身堵枪眼”的壮烈与豪情。如今捧读符克家书,感受的是国难面前的另一种捐躯,他道出了“国之亡、民必为奴”的道理。符克捐躯为国、慷慨赴难的壮举,生动诠释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黄继光生前所在连指导员 余海龙

驱逐敌寇 抗战到底

吾谦爱弟:

来信收阅,备悉一切。“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生产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我们要在战争环境中受到锻炼,我们要在敌人的炮火下壮大起来。抗战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的健康、智慧及勇敢要在抗战中诞生,要在争取抗战胜利中发扬光大,我们要为驱逐日敌寇出中国抗战到底,我们要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奋战到底。

你应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俊安是我的爱子,我既赞成他的行动,这绝不是无意义的称赞。你了解吗?也希望你打破庸俗人的见解,勇敢的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与俊安、与阿兄、与全中国抗战的朋友们、与全世界拥护正义的人士们,手携手的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进!

孝 慈

十月二十五日

家书背后

王孝慈(1905—1992),原名向宗仁,陕西渭南人。1928年参加著名的渭华起义,曾担任延长县委书记、宜川特区党委书记。1938年10月,王孝慈给他的五弟向宗圣写信,鼓励他走出家乡奔赴抗日前线。在他的影响及家人的互相鼓励下,儿子、弟弟相继投入抗日洪流。读信有感

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一个社会的价值底座。王孝慈把抗战喻为伟大的母亲,生动诠释了团结抗战的神圣职责,是一腔家国情怀的告白书,是鼓舞抗战士气的号召书,是正义必胜的宣言书。

沈阳军区“神枪手四连”指导员 姜兴国

国敌家仇铸在心

吾弟如见:

传闻家庭巨变,房屋遭敌寇烧尽,人虽幸免于难,但衣物、器具悉付火中。思念及之,不禁泪下。我家何此不幸?本来生活艰难,已不堪其苦,今罹此种灾祸,日后怎能设想?况母亲已近花甲之年,年来又不断遭劫,其中痛苦,自可想见。愚兄身虽在数千里之外,心则无日不为慈亲而不安,而难过,而歉疚!徒以景况不济,势难救助,为之奈何!所幸吾弟现已安然逃出,希望即能就业,埋头技术学习,好好锻炼数年,将来总能为社会家庭出些力量。况你曾亲身经历此次浩劫,苦难算已受够,国敌家仇,铭铸在心,他日当不致有负慈母及愚兄之厚望也!

愚兄 春手上

九月七日

家书背后

钟敬之,乳名春郎,生于1910年,1934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左联和左翼剧联。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延安鲁艺实验剧团、鲁艺美术工厂主任。1941年,他从延安给远在湖南祁阳的弟弟写下这封家书。读信有感

这封家书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了钟敬之看到家园沦丧的义愤填膺和对远方家人绵长醇厚的思念之情,读罢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国敌家仇,铭铸在心。当年,抗日将士义无反顾冲锋向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中装着国家,牢记军人职责。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北京军区第261医院精神病科总护士长 蔡红霞

望妻进步共抗战

最亲爱的惠呵:

亲爱的,谁不愿骨肉的团聚,谁不留恋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国家民族重要,个人前途重要,因此又要别离亲人,而远征他乡了。

家庭经济之困难,生活之痛苦,我是深知的。要革命成功,须经过困难艰苦的阶段,当此环境中是要立定脚跟,具坚强之意志,任何之外诱,不可动摇的,“国危见忠臣”,在困难中锻炼成真正的革命者啊!

请你安心在乡努力妇女解放的事业,成为女英雄,我在外对革命之伟业亦更加努力呵!别了,别了!

此致敬礼

廿八、十一、廿八 群 于舒百

家书背后

胡孟晋(1912年—1947年),原名永荣,字以行,安徽舒城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底至1939年初,任新四军四支队政治部战地服务团民运队五组组长,随军东进寿县、肥东、全椒,在全椒县城关开展统战工作,组织群众救亡团体。1947年,病逝在工作岗位上。这封信写于1939年,当时胡孟晋从前线回乡与妻子张惠短聚,临别时给妻子留下了这封语重心长的信。读信有感

胡孟晋在家书里,期盼妻子成为女英雄,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位真豪杰!“国危见忠臣”,这是男儿的血性豪情,这是军人的价值选择。

“当代雷锋”、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 庄仕华

抗战成功再相聚

振鹏贤侄如见:

廿四来信收到,知家中甚安,你的学业进步,甚为慰藉。

前方并不危险,请祖母大人放心,因为日本鬼子并不那么可怕,只要会打仗,敌人的飞机大炮都有办法对付的。一年多我们在大江南北共打了贰百廿多次的仗,都是胜利的。有了一年多打鬼子的经验,我们以后自信了。

工作太忙了,不然也想回家看一看,还是等抗战成功再与你们欢聚吧!……千万要好好保养身体,锻炼体格,是准备担当大事业的前提。

此祝

努力学习,并问你祖母和你母亲近好

醉 涵字

家书背后

袁国平(1906年—1941年),湖南宝庆(今邵阳)人。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1938年3月,袁国平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这封家信是1938年12月袁国平写给侄儿的回信。然而“前方并不危险”,这仅仅是不想让亲人牵挂。袁国平“还是等抗战成功再与你们欢聚”的愿望未能实现。3年后在“皖南事变”中他以身殉国,后被安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读信有感

抗战英雄袁国平写给侄儿的这封家书,既倾注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更表达了对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杨 铭

不被任何危难压倒

乙化、吴涛同志:

接到张鹤鸣同志的来信,得知你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由于领导的正确、干部的团结与战士的英勇,取得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党所交给你们的任务。这就克服了冀东的孤立现象,便利了今后的坚持,预祝你们今年获得更大的胜利,来减低我们更多的困难。

至于谈到我们对你们的帮助,这是我们的任务。我们感觉半年来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以后需做更大的努力,帮助你们去克服困难。手榴弹以后计划经常供给,可惜这次因敌人的扰乱与我们部队的分散,不能满足你们的希望。这些小小的遗憾,我们愿在下一次补偿之。

子光可速来,我们估计敌人最近会有一次较大的进攻,他正可利用在敌人进攻前的间隙赶快前来,以便我们能很好安置那批干部。

此致 布礼 楚离 一月四日

家书背后

1939年初,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在平西建立了冀热察挺进军。1940年1月1日,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在北京市宛平县正式建团,白乙化任团长,才山任参谋长,吴涛任政治处主任。这封信是挺进军十团成立以后,十团的上级领导李楚离于1941年1月4日写给十团领导的信。读信有感

此信是在敌人频繁扫荡,抗战进入困难时期,战友互相鼓励、领导关心十团建设的见证,信中处处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面对残酷现实,革命先辈们在任务面前不讲任何条件,在困境面前不悲观沮丧,表现出来的是不惧强敌的英勇无畏,是不被任何危难压倒的坚强乐观。

南京军区某旅一等功臣、四级军士长 林德华

待凯旋以报父母恩

父母亲大人鉴:

自儿离家已经年余,记得曾在本年四月间,于泗县郑集寄家信一封,不知大人收到否?回音否?如家音回报,可惜我也不能等收了,我已离开此地转入本省淮阴了。不知大人身体近来健康否?不知家中生活情形和收成怎样?更不知当地情形如何?儿在外甚为惦念之。儿在外身体很好,生活也很好,现在的我比以前粗壮而高大了,请大人不要为念。儿还在这里工作,工作也非常忙碌。此信至家不过慰问而已。儿现在心目中所最挂念者,以我年老悲慈之祖母。儿离家时,祖母曾染重疾,不知大人的病痊愈了否?身体健康否?不知祖母饮食起居怎样?儿心中非常挂念。希二大人将我之情况讲给他听,以免大人之悬念。未报此恩反而离家,是我之罪过也。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儿现已将“亚光”改为“云鹏”,请父指教之。现因时间之短促,不能再叙。

祝身体健康 儿 云鹏上 七月四日 家书背后

1943年3月,为掩护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主动在刘老庄阻击日寇。4连先后打退敌多次冲锋,最后弹尽援绝,指导员李云鹏、连长白思才等全连82人全部牺牲。战后,新四军第3师命名4连为“刘老庄连”。82名烈士中,指导员李云鹏是唯一留下家书的人。读信有感

战场上彰显血性,家书中尽是温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一个“孝”字,“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一个“忠”字,若是那天下太平,他定是个寸草春晖的好儿郎,但是无奈身处战火硝烟,日寇在中华大地涂炭生灵,多少先辈舍小家顾大家,留下一句“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走上抗日战场。这是“刘老庄连”82名殉国战士的心声,也是所有为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付出生命和鲜血的先烈的心声。

新疆军区某师“卫国英雄连”上士 买尼苏尔

从信仰中汲取力量

崇英:

抗战又踏上较严重的阶梯,就是投降派以反共口号来掩饰他们的由破坏团结,而中途投降的阴谋。因之,专门有人制造摩擦,扩大摩擦。我们在此时期,宜表面沉寂,充实自己;切勿再惹人注意。我呢?就正在这样做呵!你的诗,是进步了;但有些字句欠熟练。我改了些。然大体是不错的,今天《新民报》已登出,不过有些错字和看不清楚罢了。

现在你在新繁,当然救亡工作较少了。应当趁此机会致力于自然科学。为将来升学、应世,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以为英、数、理、化是应当弄明白的。我的缺点就在于此。不要单注意社会科学。

成都警报频来,但我愈跑愈健!勿虑!勿虑!

愿你努力进步!

父 字

七月十五日午后

家书背后

1939年7月,我党地下工作者车耀先在成都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由于大女儿崇英和同学们进行抗日宣传经常遭到特务的破坏,心情苦闷。针对这种思想,车耀先给女儿写了这封信。读信有感

车耀先1923年在一场战斗中头部负重伤,碎骨压迫神经导致成为跛足。成都警报频来,但他却在信中说自己“愈跑愈健”,让我们看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也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信仰与乐观主义精神。

济南军区某师彝族下士 取比尔者

困境面前坚强乐观

大明吾弟:

九月二十八日信收到了,真是欣慰不已!

诚如你所说,总怕收不到信,就没有给你信。因为很久没有给你信了,一想起来,总是难过不已。而今,千言万语,从何说起呢?

春天曾发一电,因为你常走动,正不晓得已否收接?文兄去陕,已得知。因为各种原因,辰夫、崇基他们也一直没有通信。所以辰夫的情形怎样,也就不大知道了。

家林的一个小弟弟最近又病了,窦府真是多灾多难。但是窦大哥精神还好,虽然事情不大如意,此病彼病,他还是很精神地挣扎下去,这是我们大家都引以为慰的。

好久不通信,等于隔了几十年一样;以后,我想多给你信。祝你安好!

远昭

卅年十一月十二日

家书背后

黄洛峰,化名远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写给当时在太行山深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办华北书店的刘大明的信。他们用特有的内部“暗语”进行交流,互相通报信息,交流情况。读信有感

这是一封“特殊”的书信,折射出的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百折不挠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重重困难,用全部智慧和力量,为全民族求解放的事业尽心尽力。

抗战家书:烽火岁月的浓浓家国情 篇7

在充满偏狭、浮夸和想象的“抗日神剧”的轰炸下,真实的历史要被发现、被认识总显得太过艰难。对大多数人而言,关于“二战”、“抗日”的理解,总是不可避免地停留在教科书里枯燥的史料和一个个单薄的名字里。于是,走进博物馆,在发黄的旧背包里,在残损的信封里,在积满灰尘的家具上,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够以一个后人的身份抵达那样一个硝烟滚滚的时代。

当我翻开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合作编撰的《抗战家书》时,立刻被那些承载着“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深情和绵长、醇厚的骨肉亲情所打动。这些信件中,有我们熟悉的抗战将领如张自忠的“尽忠报国,取义成仁”,有尚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普通士兵的款款温情,更有普通民众在战后寻找“抗战”中遗失亲人的诸多情思。可以说,这些私密的不足为外人道的书信,恰似一段段真实的内心独白,细致入微地记载了那段烽火岁月中,抗日将士们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普通民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

“舍小家,顾大家”

张自忠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中国将领,在枣宜会战前夕,他给将士和副将分别留下一封书信,却没有给家中留下一语半言。他说:“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其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在今天读来仍旧令人震撼。

左权,也是这样一位威风男儿。作为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牺牲的职务最高的指挥员,他将只有37岁的年轻生命献给了祖国,也将一摞情感细腻的极富生活气息的家书留给了后人。在他牺牲前写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我们看到一位有情有义的丈夫,一位温暖柔软的父亲,一位大局面前舍我其谁的军人。特别是他在信中流露出的对女儿北北的思念,真是催人泪下——“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家庭生活的温暖,大概是硝烟四起的战争前线最动人的慰籍。

新四军五支队司令部的胡孟进,在家信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但他更是站在“舍小家,顾大家”的格局下,对自己的妻子张慧写下了希冀和愿望:“畸形发展的中国,教育不普及,人民的知识简单,而妇女尤甚,只要家而不顾国。大难当头,应踊跃赴前线杀敌,而妇女们阻碍其夫或其子之谓之。希望你将无知识的妇女组织起来,宣传和教育她们,使伊等知道:‘皮之不存,毛何附焉?’‘国之不存家何在?’”。这封信写于1939年11月,他冒着生命危险,鼓励妻子、妇女同志积极从事抗日活动,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在书中所记录的这封家书的相关故事中,我们了解到张惠后来也没有辜负胡孟进的期待,积极投身“妇女抗敌协会”的组织工作。

可以说,这些家书所传达的,正是这些在民族存亡之际,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将士心声,这些心声除了让人心生敬意外,更生发出很多可亲的感觉来。

“小人物,大时代”

历史的迷人之处或许正在于它的复杂和琐碎,除了抗日将士们写给战友、亲人、父母的书信外,还有一类书信同样带给我们震撼和感动,那就是抗战期间,普通民众在迁徙、流亡的苦难岁月里的守望、相助、无奈和悲苦。他们在这过程中所遗留下的书信,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人们境遇留下了颇多记录。

书中所记录的姚稚鲁在上海南市区陷于敌手之际,面对纷乱的时局和难以为继的生活,不得不暂时抛下妻儿前往别处谋生,不料,这一走竟是与家人的永别。而他留下的数十封家书成了铭刻战时人民血泪的真实写照。“‘悲莫悲兮生别离’,古人早有此言,我为什么要舍却你们千里迢迢在外面奔走呢?但是,千不得已、万不得已,终究舍却你们到了温州,看着信如追他的两个儿子,我便想起你们来了!”这些通篇贯穿着醇醇父爱的家书也成为了孩子们心中有关父亲最后的记忆。

“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淹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但愿你虚心学习……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这是旅居菲律宾的华侨王雨亭先生写给自己年仅15岁的儿子回国参加抗战时的临别赠言。言辞虽短,其情也真,大时代里的小家庭,却展示着伟大的爱国之情。

“小人物,大时代。”抗战期间,日本为以战养战,成立了很多专门机构,加紧掠夺我国资源。这期间正是百万劳工被侵华日军野蛮掳掠并残暴对待的一段苦难历史。在这样的时代,普通的小人物的命运显得尤为微薄。被俘劳工李二妮在为家人写信报了平安后,便音讯全无,生死未卜。可以说,简短的家信,是日本侵略中国,掠夺我国矿山资源,残酷奴役劳工的有力见证。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光辉的一页,这些抗战时期的家书,从独特的视角向今天的我们展现了英雄人物生活的点点滴滴,也以真实的百姓语言,从一个侧面真实地记录了战时的社会状况和市井民情。家书中所包含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文化价值,直到今天依旧闪烁着光芒。穿越历史硝烟和迷雾,重读这一段烽火岁月的浓浓家国情,令人动容。

抗战英雄的故事 篇8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王二小的英雄事迹一直流传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赵一曼的原名叫李坤秦,她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里。她勤奋好学,从小就向封建习俗示威。她逃脱了裹小脚的恶习,她还带头把长辫子剪了,从此走上了追求革命真理的道路。1926年赵一曼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山省。在这紧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发动人民抗日战争。赵一曼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复杂的对敌斗争中赵一曼经受了种种挑战。为了便于工作,她毅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乡下,一直到牺牲,她一直没见过自己的孩子。1935年赵一曼在白雪茫茫的山林中被捕了。敌人用用尽了残酷的手段,也无法使赵一曼开口。1936年,敌人用子弹取了赵一曼年轻的生命。

还有许许多多的抗日英雄的故事在我记忆中回放…..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抵抗,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对于这些抗日英雄,我心中的敬意犹然而升。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们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这些英雄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我们青少年要向他们学习,发扬与敌人勇于斗争的精神!

方泰小学

三(4)班

抗战英雄的故事 篇9

继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战起,八月十三日即展开了中日首场大型会战--“淞沪会战”。当时的上海是东亚最大港埠,又是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第一要地,租界林立,华洋杂处,所以,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委员长决定在上海向国际显示中国抗战的决心。

淞沪会战的主战场方圆可是几十公里,日军先后增援三十万兵力,双方三个月的血战,死伤超过五十万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惨烈程度,被国际媒体形容为“血肉磨坊”。

战争相持至十月底,日军登陆杭州湾,大上海全部陷于敌火包围之中,中国统帅部以拖延时间之战略目的已达,为从长远计,决作战略上之转移。二十六日下命五十万国军退出上海战场。谢晋元团长奉命守闸北继续作战,负起掩护大军撤退的艰巨任务。

谢晋元,广东蕉岭县人,黄埔军校四期学生,他临危受命,率兵转守苏州河北岸,并选定四行仓库为据点,单线作战,带领八百名官兵誓死奋守,孤军为了证明决心,大家都预立遗嘱,交人带出,以明心志。四行仓库实际是金城、盐业、中南、大陆等四个银行的联合栈库,位于苏州河北岸,仓库楼高六层,建筑坚固,为闸北一带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筑物。

十月二十七日清晨,日军发觉我军全线撤退,立即跟踪追击。日军在闸北正向前搜索之际,不料忽被四行仓库屋顶之弹雨扫射,日军一时人仰马翻,乱成一片,此时日军尚不知弹雨从何而来。之后发现四行仓库内留有国军,于是对仓库实行三面夹攻,双方冲锋肉搏,战况激烈。谢晋元团长亲率下属于四行仓库外布阵迎战,痛歼日军,杀敌无数。

一时全闸北各地之敌军,分路向四行仓库集中围攻,其中有敌军二十余人,在苏州河畔夹攻,这时有一位在六楼守望的壮士看见,立即全身缚满手榴弹,突由六楼平台对准敌人跃下,一个大炸弹自天而降轰然爆炸,烟硝飞扬中,二十余敌兵化为泥灰肉酱,而我壮士亦血肉横飞,忠勇殉国。隔岸民众看到这一幕,一方面固然鼓掌称快,但也为这个英勇壮士痛哭流涕。

上海女童子军杨惠敏在苏州河畔眼见对岸日旗遍布,独四行仓库屋顶未竖国旗,便决心要将青天白日旗送进四行仓库去。二十九日天未破晓,谢晋元团长率领所属肃立天台升旗,上海市民于一片烟尘火海中,争睹巨幅青天白日国旗,迎风招展,无不喜极而泣,感奋万状。当天全世界各大都市之午晚报,都报道四行孤军奋斗和女童子军杨惠敏代表全体市民,冒险潜入仓库向孤军献旗种种细节。

自四行仓库屋顶悬挂国旗后,全国人心振奋,并且轰动世界。日军当局见全球舆论赞扬国军,痛愤之极,所以向公共租界当局提出严重威哧,要求迫令孤军投降,或撤入租界缴械。一方面向孤军发动猛攻,自早到晚,连续四次进攻,但均遭孤军击退,敌人伤亡甚重。

十月三十日,敌军又大举进攻,用小钢炮及机关枪向四行仓库密集射击。并有敌机数架在上空助战。孤军沉着应战,逐一歼灭。上海公共租界英军司令少将,因见我军英勇作战,深受感动,除了购赠粮食送给八百壮士充饥外,他更亲自进入四行仓库拜会谢晋元,提议孤军自租界撤出,英国驻上海领事愿给予最大协助,但谢团长答道:“我们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即使撤走,也得要有我们蒋委员长的命令,否则我们宁愿战死。”

之后,各国使节团透过外交关系,正式提出照会,要求我政府下令撤离孤军,以免日军重炮射入公共租界,危及各国侨民。中国最高当局再三研究,以八百壮士已完成掩护国军主力撤退的任务,决定电令仓库守军撤出并转进租界,四行仓库守军只得服从命令,挥泪撤离。

三十一日凌晨,谢晋元率部冒死突围,日军水陆射击,八百壮士且战且走,英军司令在桥头接应,数万市民隔岸声援,情绪沸腾,幸而谢团长沈着应变,于密集炮火中迅速抢越桥头,虽有伤亡,但安抵英租界者尚有三百七十多人。孤军们成功奋守四行仓库,完成了掩护五十万国军撤退的任务。

英雄后代书写父亲抗战传奇 篇10

英雄后代书写父亲抗战传奇

宫老写的《宫焕卿抗日传》发行量仅有100本,一共38000字。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的抗联传奇。

“如果只是把父亲英勇就义的事迹留在我心里,不去写出来,那知道的永远就只有我一人。”

宫焕卿牺牲时,宫子吉年仅7岁,而日本鬼子将父亲绑在黄家大院的长条饭桌底下严刑逼供的那一幕,却深深埋在他年幼的心灵里。母亲曹淑忠常给孩子们讲述父亲的抗日事迹,总会让儿女热泪盈眶。

1983年,宫子吉在报纸上看到邓叶芸同志为她的母亲“双枪老太婆”的原型邓中惠办理追认革命烈士的报道,颇为震撼。同样身为烈士后代,这让宫子吉深感愧疚。

1983年至1984年,宫子吉和姐姐宫静芬先后两次回到阔别35年的故乡——黑龙江省宁安县镜泊湖的南湖头,这里是父亲宫焕卿爱国抗战的地方,也是父亲同日寇殊死搏斗的战场。

还健在的镜泊湖地区抗联战士和知情人给姐弟俩讲述了他们所亲身经历的抗联岁月,再现了宫焕卿和镜泊湖地区英雄儿女们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壮举。

家人支持 流着眼泪编写父传

为帮助编写《宫焕卿抗日传》,吉林师范大学专门派人去哈尔滨档案馆查找与宫焕卿烈士相关的日伪档案。

1986年,宫子吉得知父亲生前的直接领导、入党介绍人周保中的遗孀王一知仍健在后,前去拜访,全面地了解了父亲壮烈、短暂的一生。当年11月,宫焕卿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2011年,76岁的宫子吉开始了《宫焕卿抗日传》长达一年的整理写作。“我亲眼看着父亲被日本兵抓走,绑在他们的院子里,疯狂残忍地对父亲施以酷刑,皮鞭子抽、灌辣椒水、火烧、过电,前后严刑拷打父亲上百次。”写到父亲被日本鬼子严刑拷问的画面,宫子吉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宫子吉育有三儿五女,得知父亲宫子吉要将祖辈的英雄事迹写成书,儿女们都十分支持。大儿子宫豪将父亲的手稿交给了他的几个学生打印成电子稿。二儿子联系了印刷厂。全家人的帮助,让宫子吉很是欣慰。

世代传承不忘先烈英勇抗战

“我一定要把爱国精神传给后代,激励年轻一代勿忘国耻,勿忘立国之本!”这是宫子吉写这本书的初衷。他的三儿子宫勇说:“父亲退休前是吉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教授,为了搜集史料,经常到师大图书馆查阅抗战的史书,写完传记的时候他几乎成了东北抗战史研究的专家。”

老同事宋正友说,他是含着热泪读完《宫焕卿抗日传》的,这是先烈留给后人的一部鲜活教材。

吉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波说,拜读《宫焕卿抗日传》后,深为感动。今天的幸福,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敬重先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应世代相传。

抗战英雄优秀作文 篇11

一来到门口就能看到“国殇墓园”白底蓝字四个大字悬挂于墓园正门上方,显得凝重悲壮。墓园的修建全是由人民自发捐赠建成的,整个墓园占地80多亩,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的墓园,目前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将士纪念陵园。

进入大门,在大门的旁侧,竟有一座低矮的小圆墓,上面写着“倭冢”,原来这竟是几个日本军官的墓,这几个日本人啊可坏了,还参加过南京大屠杀,虽然当时这几个人已经投降,按说是不能杀的,可当地人民实在憋不住内心的怒气,一拥而上将这三个日本军官以跪姿活埋,面对陵园,后来日本国出高价想讨回这三个日本军官的遗骨,可腾冲人说:“我们宁愿穷一百年,一千年,也不会做出这种对不起英烈的事!”

往墓园的后山走,有一个山坡,周围松柏挺立,有山有水,3646块小碑自上而下,呈辐射状纵队排列,每一块石碑上刻着他们的名字、军衔等,排列的顺序和当时抗战站队的顺序一模一样……这里还埋葬着一些被称为童子兵的小孩子,最小的仅仅只有8、9岁,他们杠着土枪土炮就往敌军的堡垒冲刺,可是他们的土枪土炮连在敌人堡垒上留个小坑都不行!敌人的炮火又非常猛烈,所有上战场的童子兵们是有去无回!看到这里,我已经热泪盈眶,非常庆幸自已生活在和平年代,同时非常感动。

我庄严的在“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前行了队礼,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希望永远和平,不要战争!

抗战革命英雄人物主要事迹 篇12

王若飞,原名王运生,号继仁,1810月生于贵州省安顺县(现安顺市西秀区)。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开始饱含热情地追求革命真理。19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学习,开始接触马列主义。19赴法勤工俭学,期间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在巴黎建立起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共旅欧支部。1923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有关问题。

1925年王若飞回到国内,开始了他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火热而动荡的战斗生涯。曾任中共北方区委巡视员,负责筹建中共豫陕区委,后任中共豫陕区党委书记。在河南工作期间,他领导中共豫陕区委创办军事学校,筹备并成立河南省总工会,成立河南省学生联合会,对河南党组织的建设和工农运动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26年王若飞到达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完成中共中央大量的日常工作,积极发表文章,揭露帝国主义破坏国民革命的罪行。他还参加上海工人第3次武装起义的组织和指挥工作。随后到武汉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1928年6月赴莫斯科参加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并在列宁学院学习。

1931年王若飞回国,领导开辟陕甘宁绥一带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由于叛徒出卖,不幸在包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当敌人要闯进他住室的紧急关头,他机警地烧掉了党的秘密文件,并将秘密名单飞快地塞进嘴里。在得知敌人掌握了自己的身份和来历后,毅然公开地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在狱中,王若飞始终严守党的秘密,继续开展革命工作。他不仅寻找机会对狱友们进行革命教育,还坚持学习和写作,写下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著作,如《中国农民战争》《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并通过给亲人写信,抒发了一个革命者坚强的信念和崇高的胸怀,激励无数革命者奋进。他在狱中为鼓励同志而作的短文《生活在微笑》,结语有两句话:“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就是他本人的生活写照,在近6年多的铁窗生涯中,他始终威武不屈,从容镇定,团结难友,坚持斗争,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37年8月,在党组织的营救下,王若飞出狱回到延安。先后担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宣传部长、八路军延安总部副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认真投入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许多政治、军事文章,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并参与了许多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对推动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_的得力助手。为此,_曾多次夸赞他说:“若飞是我们的理论家。”王若飞参与起草的著名的《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以及发表的《迎接伟大的抗战周年纪念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七周年纪念》的文章等,对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全民支持民族抗战、争取抗日战争胜利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党的正确路线的提出和推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_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王若飞陪同_、周恩来飞抵重庆。从9月4日到10月10日,国共两党谈判代表举行了10次正式谈判,周恩来是中共代表团的首要发言人,王若飞配合周恩来作了多次发言。与此同时,还多次陪同_、周恩来同重庆各界接触,宣传中共主张,探讨国内和平对策。10月10日《政府和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签字后,王若飞协助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商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问题和双方军队停止前进、恢复交通问题以及国民大会问题、解放区问题等。1946年1月,他作为中共代表之一,出席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团结民主人士,同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3月_决议后,他多次在政治协商会议小组会上和与国民党代表谈判中,抨击国民党背信弃义行为。

4月8日,王若飞携带着中共代表团就宪法、国民政府组成等问题同国民党谈判的最后方案,与秦邦宪、叶挺等13人乘飞机回延安,准备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临回延安前,他向周恩来同志道别说:“一切为人民打算”。因气候恶劣,飞机在山西兴县东南之黑茶山失事坠毁,同机13人全部遇难,王若飞时年50岁。周恩来在《四八烈士,永垂不朽》这篇悼念文章中写道:“若飞!你最后一夕话,是为中国人民及其代表所受到统治者的压迫鸣不平的。我记住,我永远记住。”

上一篇:河南暴雨灾情初中英语作文下一篇:海底大地电磁探测仪的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