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漫画欣赏教学模式

2024-06-16

初中漫画欣赏教学模式(通用12篇)

初中漫画欣赏教学模式 篇1

初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产生了阻碍。强化美术欣赏教学, 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本文从理论上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进行研究, 希望能对实际教学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和问题分析

(一)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初中美术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素养发展的重要课程,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强化欣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内涵以及意蕴的认识的加强。在美术教学课堂上, 通过欣赏教学的优化发展, 能有效拓展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通过欣赏教学的优化和强化, 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 对学生审美标准的建立也比较有利。只有注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 才能有效实现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二)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问题分析

初中的美术欣赏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首先表现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强上。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对欣赏教学的认识不足, 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不够重视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这就很难提升欣赏教学的水平。其次, 没有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在对一些艺术价值比较高的作品进行欣赏时, 没有注重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 因此不能让学生对作品的美感以及内涵进行充分的自我展示, 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 在欣赏教学过程中, 老师对欣赏教学课程的认识不够充分, 这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没有得以明确化上, 最终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最后, 在初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 老师的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调, 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就会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在教学中, 老师要重视这些问题, 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应对, 从而有效提升初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

为能优化初中美术欣赏教学, 需要注重教学内容和实际教学情况的紧密结合, 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学生在欣赏课上的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笔者结合实际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进行了探究, 认为通过对这些策略的实施, 能有效提升美术教学的整体水平。

第一, 老师要全面认识欣赏教学, 欣赏教学的目标要明确。以往的美术教学中, 老师在课堂上占据着主要的位置, 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需要老师能对美术欣赏教学有充分全面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总之, 老师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观念, 只有这样, 才能有助于欣赏教学效果的良好呈现, 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二, 在具体的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要和时代发展相契合。传统教学中老师掌握着美术教学的内容的决定权, 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这就需要将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结合, 要和时代发展的特征相结合, 这样学生才能对作品产生共鸣。只有谨慎选择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学生的欣赏能力, 才能有助于学生在欣赏课程中学习到相应的知识。

第三, 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和老师自身专业化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要求老师一定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 即具备扎实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功底, 因此需要注重对老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将丰富的美术知识广泛地传授给学生, 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作品欣赏水平。

第四, 在欣赏课程的教学中, 还要注重对新技术的应用, 对新技术应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如对多媒体技术加以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为学生创建动态化的学习环境, 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培养非常有利。

例如, 对《蒙娜丽莎》这一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 就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作者的相关背景, 如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现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对作品的背景能有清晰的了解。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具体的作品进行理解, 并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结语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强化欣赏教学, 是促进学生美术素养提升的重要手段, 只有从以上方面着手, 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进行了探究, 希望对实际教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要: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 对初中的美术教学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对初中美术教学模式的优化, 能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在美术教学中加强欣赏教学, 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本文主要就初中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加以详细分析, 然后结合实际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优化策略进行详细探究, 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 对美术教学的水平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丁亚文.巧用目标对比完善欣赏课堂[J].北方音乐, 2016 (07) .

[2]马昭向.浅谈中职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 2015 (14) .

[3]唐波.欣赏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现状分析[J].新课程 (中学) , 2015 (11) .

[4]赵广军.初中美术欣赏课浅见[J].教育实践与研究 (B) , 2014 (08) .

初中漫画欣赏教学模式 篇2

在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内容中,有很多中外有名的音乐作品,但是初中生由于知识面的限制,并不是对所有的内容都有兴趣,对于他们来说,喜欢的音乐他们就很感兴趣,不喜欢的他们就表现出很烦躁的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兴趣,都能积极的参与学习,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自身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以下几点音乐欣赏教学时体会:要“听”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那是必须依赖听觉,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要理解音乐作品,除了老师分析,范唱(奏)全曲外,主要是让学生反复听,可以多听完整的乐曲,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把学生带入乐曲的意境,从直觉感受乐曲的情绪,也可以分段讲解欣赏,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感知,认知,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得思想感情,老师能否引导学生全身心地的投入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去,所以,在听之前可以先给学生一些关于乐曲的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听。如:欣赏《西班牙斗牛舞曲》,欣赏时我先不告诉学生曲目,放一段视听,引导学生,你能想象音乐是怎样一个画面吗?请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操才能,把音乐与美术这两种艺术结合起来思考,学生在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想象为紧张的斗牛场面,有的想象为热烈欢腾的场景,有的想象为英勇的斗牛士形象等等,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想象见解。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情绪高涨,精神饱满,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美的享受,还提高了音乐的审美能力。

另外,可以采用对比的手法来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意义,通过对比让学生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知,比如:欣赏《婚礼进行曲》和《葬礼进行曲》时,放在一起对比欣赏,通过不同的速度,情绪、力度的对比,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意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要“看”

欣赏过程中,让学生在听的同时通过视觉的结合来感受美,通过多媒体辅助,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扩大补充知识容量。电影、电视剧里的插曲及音乐,是比较易于被人理解的,因为戏剧情节、人物形象、语言、图像、气氛、本身已全面地帮助听者进入艺术境界,不用再多地解释,就能使人理解并得到较深的印象。如:在欣赏《走进西藏》这单元时,对学生来说,西藏并不了解,于是借助画面,播放藏族的建筑,风俗习惯,服饰,乐器,舞蹈等,让学生通过视觉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更好的理解本民族的乐曲。要“唱”

欣赏时除了让学生听,让学生唱一下乐曲的主题,对学生理解乐曲有很大的帮助,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唱乐曲主题,有利于学生在聆听时进一步分辨作品的各种节奏,速度,力度的不同。如:在欣赏歌曲《太阳岛上》,这首歌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它的第二段节奏跳跃欢快,与节奏舒展自如的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歌曲更富于生气,充满了青春的活力,通过唱乐曲的主题,分辨对比学生更了解歌曲的情感变化。再如:欣赏《梁祝》聆听前让学生唱乐曲主题,欣赏时,对于乐曲的主题,主题变奏及乐曲的分析就不会有困难了,通过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欣赏时能进一步的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的展开联想和想像。要“说”

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对欣赏者对乐曲作出某种抽象的结论上,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想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的阶段。所以让学生在听完作品后说说对作品的感受。在欣赏的过程中,要注重说的参与,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说出对作品的理解。有利教学信息的反馈。要“动”

在欣赏作品时,可引导学生用肢体律动来感受和表现音乐情绪,这样不仅加深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还能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力。如:欣赏《龙船调》时,根据歌曲的演唱,让几个学生扮演角色。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欣赏教学中可适当添加美术成分,让学生亲自动手描绘所欣赏的音乐情绪,通过动手,动脑,让学生从声音和图画两个方面去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如:欣赏《春晓》这首乐曲时,让学生先聆听发挥想象,把自己听到的用画画的方式描绘出来。课内外相结合

要学好音乐欣赏,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从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初中体育的欣赏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体育欣赏;兴趣;美育;多媒体

体育的功能不只是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还有健康的心理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的体现,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使用。而体育运动欣赏是体育教学的入门,培养学生懂得体育运动欣赏,可延续学生的终身体育活动。中学体育理论课教学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与时俱进。特别应将教学重点放在体育运动欣赏的教学上,从而打开目前被动、落后的局面。

一、体育欣赏教学的一定性

体育运动欣赏的作用及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对业余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高节奏、高效率的工作压力下,需要不断调节生活节奏,自我放松,愉悦身心。而欣赏体育比赛、体育表演,则成为人们业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欣赏体育表演和比赛还能陶冶情操,得到积极性的休息;体育欣赏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体育欣赏能培养人们团结向上的精神,豁达合群的性格、愉快乐观的情绪;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等等。

二、体育欣赏教学的教学方法

1.精心上好专题欣赏课:现有的专题欣赏课怎么去上好呢?一是要改善教学物质条件。如果没有幻灯,没有充足的图片资料,没有投影乃至多媒体等各种设备,欣赏就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二是要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否则,在欣赏课内,教师只是简单介绍一下欣赏内容,而不能以精练、生动的语言去赏评,教学效果也将非常有限。所以,首先要积极寻找和积累丰富多彩的欣赏资料,还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体育项目及比赛的图片和资料片,这样,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特别美,接受性和参与积极性也会更强。

其次,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形式美的欣赏,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如欣赏篮球赛前,学生要了解什么是挡差、传切、策应等等。如让学生欣赏体育之声,听到运动员的呼吸声、奔跑声、胜利的喝彩声乃至失败的哭声,都能运用体育语言来比较准确地表达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计划,有顺序地教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体育规则以及体育术语。因为,感受、理解与思维都必须以语言为载体。掌握体育语言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欣赏水平的高低。如果在学生欣赏的资料面前,只能赞叹“好看……美……真厉害……”再也说不出别的,那欣赏也就失去了原由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教学生理解和掌握表达感受的语言。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研究、确定一个比较科学、比较适用的体育语言系统,并依照可接受性和循序渐进性的原则把它配置到从小学到中学的体育教材中去;教师则应在体育教学中自觉地、积极地引导一学会这种语言。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欣赏课的目的。

2.重视随堂欣赏:为了避免耽搁了学期教学计划的进行,专题欣赏课的课时量是很有限的,那就必须高度重视常规体育课中的随堂欣赏。

随堂课中的欣赏,往往只能是几分钟时间,非常宝贵。我们所看到的不少教师包括一些示范课的指教教师都没有重视随堂欣赏,往往都是教师在动作示范的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而对教师来说,即使示范能力很强,对一些速度很快的动作, 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跳高的腾越及技巧的滚翻动作等很难以控制到让学生看清每个动作细节的地步。教学中我找来一些相关的课件或比赛教学录象,这些欣赏的资料能通过逼真的声音,夺目的色彩,立体的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大的价值,它提供的许多可能性往往是我们普通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它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带学生进入愉快的学习中,使学生能对体育课产生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下一步的教学能够更加顺利、圆满地进行。

3.课外欣赏活动:专题欣赏课课时量太少,随堂欣赏时间太短,因此还可以用另一种欣赏活动的形式来弥补时间缺欠的问题。我校在课程设置上,专门在每周二、周四下午安排了特长选修课,一、三、五下午还设有兴趣活动课。在这段时间内,对体育兴趣小组的学生有计划地进行专项欣赏课教学。在教学中熟悉球性的练习要经常做,学生对此感到枯燥乏味,积极性逐渐降低。于是,我找来街球的教学影片和对抗表演影片或vcd片《nba特辑》,将上面有代表性的片段剪切下来再加以编辑在教学前播放。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迫不及待的想模仿练习,这时我再加以引导,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的。在讲解规则时,可以在网上下载课件结合片段边播放边讲解。学生感到直观、生动,加深了理解的深度。同时这些片段里不乏有学生崇拜的nba、cba明星,这些明星的出现使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这些学生回到常规课堂中还可以发挥骨干作用,优化了教学效果。

初中漫画欣赏教学模式 篇4

一、初中音乐欣赏存在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推行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了一种趋势, 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其价值和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备受社会广泛的关注。而音乐欣赏更是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欣赏课程不应该只是一种“走过场”形式,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音乐鉴赏的能力, 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以此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或者是历史发展状况等。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的创新, 从而更为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鉴赏能力。

二、传统的音乐欣赏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思想影响下的音乐欣赏教学水平整体不高, 原因主要是:教学理念不清晰,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误区。比如认为初中生学习音乐欣赏就是“走过场”, 随便给学生放几首歌曲就算完成了;过分强调音乐作品的教化功能, 忽视了音乐本身。比如过多的安排对音乐分析的教学内容, 过多的讲解音乐的旋律, 使用的歌唱技巧和需要的背景等内容, 却将音乐的歌词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等忽略了。

三、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1.选择欣赏内容, 激发兴趣。音乐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音乐欣赏,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聆听音乐、分析音乐和创作音乐等活动能够使学生更为直接的感受音乐中蕴含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从而理解音乐中蕴含的意境和内涵。其实感知音乐的过程也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启迪智慧的过程。在上课之前教师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一种适合欣赏音乐的环境与气氛中, 然后引入设计的主题, 引起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已经慢慢的从形象的具体思维过渡到了抽象的思维,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 形成自己对音乐的一种新的感受与体验。为此教师在选择欣赏的内容时尽量选择经典的和有代表性的作品,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欣赏作品的热情和兴趣。

2.把握欣赏方法, 培养美感。音乐属于一门需要聆听的艺术, 学生要养成聆听的习惯, 才能在亲身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学会音乐知识和技能, 才能在音乐欣赏中表现出更高的鉴赏能力。目前的音乐基础教育首先培养的就是学习者的聆听技能, 不管以后是否以音乐为职业, 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很重要。一个人能否认真的、安安静静的聆听完一首音乐, 其实能够代表一个人拥有较好的品味和较高的素质。

学会聆听声音作品和器乐作品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听得次数多了, 熟悉了, 学生才会有喜欢的情感。在大量的音乐作品中可供学生欣赏的作品有很多,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首先将“听”放在突出的位置, 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锻炼音乐的欣赏和审美能力。为此教师在选择作品时要结合作品的结构和学生的感受, 选择出适合学生听的音乐, 从而提高锻炼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有效性。

3.关注欣赏心理, 展现个性。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首先由音响感知开始, 这是开始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关注学生的听觉活动, 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了解到学生的音乐欣赏心理。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想象和联想, 这些也是直接构成学生音乐欣赏心理的重要材料。通过想象联想, 再加上学生的语言文字那么就形成了对音乐欣赏的深刻表达。

4.通过多媒体等工具使音乐欣赏能够与时代同步。在课堂中学生应该作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一些列活动。初中生正好处于感知外部世界和学习知识的黄金阶段, 能够较为容易的接受新生事物。通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可以通过校园广播, 分时间段的在校园内播放一些经典的或者是励志类型的音乐, 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结合当代社会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相关的影视剧情, 让学生聆听其中的音乐, 既让学生感知到了音乐的美感, 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时代感和使命感。

音乐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的技巧和技能, 而且更重要的是音乐本身能够引导真善美, 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世界观的形成。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感悟音乐的情感中技能和道德都会得到提高和完善。为此教育者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提高音乐欣赏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 无论是国家还是公民对学生的音乐欣赏和鉴定水平等逐渐的重视起来。音乐教育其实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其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和重要性。而音乐欣赏更是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初中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 本身欣赏音乐就是一项能够愉悦心情的事情, 带着一种愉快的心情感受音乐, 能够对音乐作品进行更为深层次的研究和比较。文章从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着手, 探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课,策略

参考文献

[1]巫丽萍.有效的欣赏——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 2013, 17 (12) :67~68

[2]张建峰.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教学策略谈[J].新课程导学, 2012, 17 (34) :56~57

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巧用历史漫画 篇5

摘 要: 历史漫画是一种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重要教学材料,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大胆地采用历史漫画。在运用历史漫画的过程中,教师要严谨有度,既要多方查证漫画的信息,所选漫画又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同时,教师也应常在学生中开展历史漫画创作活动。优秀的学生作品既可作为教学材料之一,又可激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创作,从而通过灵活巧妙地运用历史漫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历史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历史漫画 选用建议 课外延伸

2015年年初黄牧航教授在给《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及其读者的新年寄语中写道:“青灯黄卷,留住我们的民族记忆;声光电画,迎接历史教育的未来。”这句话恰好概括了当前历史教师的职业担当和应具备怎样的业务能力。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学科性质和内容决定了历史教师应该承担起传承历史、培养学生树立公民意识的责任。所以关注历史课堂,是在关注教师如何发挥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有效地传承历史,让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感受情感的传递。激发情感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而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历史教学更应关注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教师应该钻研如何应用“声光电画”的多元教学材料,传承“青灯黄卷”的民族记忆。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灵巧地运用历史漫画,能够高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情感,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一、历史漫画应作为历史教学材料之一

随着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声光电画”已经进入课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①这里向教师传递一个理念,在当前的信息时代,面对纷繁的资源,应当大胆发掘、谨慎选取切实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材料。图片资料,恰是其中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材料。美国学者哈拉里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图片,能给予学生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是历史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历史观点的重要凭据”,是“培养学科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②。以现行的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为例,教材123页选用了180幅图片,足见图片在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必须看到,尽管图片在历史教材中所占比例极大,但是历史漫画这一类型的图片几乎是没有的。历史漫画属于图片资料的一部分,因其表现手法幽默、诙谐、夸张,富有趣味性,所以往往更能吸引学生。仍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为例,她讲述的是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覆亡的历史。学者周鲒是这样评价漫画在近代史中的地位的:“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说,漫画就是历史深处的看门人。”“漫画是比真相还要真实的证据,揭示着古老帝国在艰难的现代化转型中的轨迹。”③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说:“漫画家都是头上长角,手上拿刀的。角用来顶撞横行霸道的权势;画笔则像刀一样锋利,毫不留情直指各种各样的黑暗。这是漫画很重要的特性。”④从上述角度看,历史漫画实则是史料的一个种类。历史漫画的创作者通过诙谐夸张的手法,表达他们对某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态度。他们既宣传真、善、美,又鞭挞假、丑、恶。将历史漫画合理运用于历史课堂,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使教材和课堂更饱满,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透过他们喜爱的漫画形式,从单纯的享受视觉冲击上升到主动探究漫画背后的深刻寓意,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基于图片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历史漫画的特点和性质,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采用、谨慎选取部分历史漫画,以更贴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二、教师对历史漫画的选用应严谨有度

教师对历史漫画的选择和运用,必须是严谨而有度的,不可滥用。笔者不避浅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三个选用的建议。

1.教师应多方查证漫画信息。笔者在设计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内战烽火》(以下版本同)这一课时,挑选了几幅漫画。对于所选漫画的信度,笔者进行了简单的查证。其中有一副四联漫画《虚伪的和平》(图一),作者是著名的漫画家蔡若虹。蔡若虹在解放战争时期创作了一批经典的、有影响力的漫画,《虚伪的和平》就是其中一幅。由学者黄远林主编的《百年漫画》将其收录其中,并标注该漫画发表于1946年⑤。如按照《百年漫画》所载,《虚伪的和平》正是用来讲授重庆谈判的教学材料。但经笔者进一步查证,《虚伪的和平》经吴志荣考证,实则发表于1949年,反映的是1949年国共两党在北平进行的谈判⑥。重庆谈判是1945年8月,蒋介石为了争取内战的准备时间,实行“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方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国共两党达成了“双十协定”。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北平谈判是在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和谈,双方拟定《国内和平协定》。最后,南京国民政府却拒绝签字,北平谈判宣告失败。如果不细加甄别,将此漫画用于讲授重庆谈判,就犯了史实错误。

2.教师选择的历史漫画应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漫画家们创作的记录历史的漫画何其之多。但教师应谨记,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历史漫画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是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漫画拓宽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进行漫画展览。教师选择历史漫画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精选。漫画的数量不在多,但每张都应有效,均要说明一个问题。以第17课《内战烽火》为例,笔者在讲授重庆谈判这一知识点,选取的三幅漫画分别是《磨好刀再杀》(图二)、《窃贼和他的老板》(图三)和《重庆谈判》(图四)。

图二《磨好刀再杀》揭露了国民党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的真面目。图三《窃贼和他的老板》非常形象地反映了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是站在美帝国主义的肩膀上摘取中国人民胜利的果实。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漫画,辨析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其真实意图是什么?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的愿望是什么?蒋介石是否违背了人民的意愿?蒋介石发动内战取得了哪些支持力量?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美国要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在这么一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训练。

图四《重庆谈判》这幅漫画的内容是国共两党之间的暗流汹涌。在台面上,两党握手言和,但在台底下,国民党却将枪口对准了共产党。可以说,漫画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图五是一幅老照片,内容是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和蒋介石言笑晏晏、举杯祝酒的情形。从构图上看,图四和图五有神似之处,相似的场景,相同的人物方位。不同的是,漫画将一片欢乐平静的和谈氛围下隐藏的波涛汹涌表现了出来。这幅漫画的寓意虽与图二类似,但将它与图五同时呈现,却能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将图四和图五进行对照,意在将当时毛泽东等共产党人面临的复杂局势以轻松和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营造生动形象的课堂气氛。当两幅图同时出现在课件上时,很多学生不由地发出笑声。但笑过之后,学生在分享感受时,认识到共产党人为争取和平民主,不畏凶险,敢于深入虎穴。如此便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知到中国共产党的大智大勇,发挥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

3.可以引用由学生创作的优秀历史漫画。学生创作的历史漫画当然不属于史料,但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材料使用。同样的知识点,展示同学的作品,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刺激学生自主创作的欲望。例如笔者在讲授《鸦片战争》时,选用了往届学生的作品《烟来财空》(图六。该漫画被选登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主编的2015年版《阳光学业评价?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优秀学生作品)⑦。学生在感受鸦片给中国带来了无尽伤害的同时,也对创作能力表现出赞叹,更有一些学生对创作历史漫画跃跃欲试。

三、课外延伸,展示历史漫画的魅力

随着广州市多元化中学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推动,历史漫画创作逐渐成为中学生喜爱的一种历史学习与表达形式,每年市、区教研室都会开展学生作品征集活动。实践证明,学生的历史漫画创作是有效的课堂延伸活动。学生将自己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理解付诸画笔,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搜索资料、查阅相关书籍、展开想象……完成漫画创作的过程,也是一次锻炼学生调查问题、整合信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综合实践过程。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历史漫画创作活动提出三点建议。

1.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知识性的指导。学生因知识能力有限,在创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科知识的错误。教师应及时提出并指导学生修正。例如一位学生在创作《甲午中日战争――》(漫画一)时,用五星红旗代表中国。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于1949年。学生错误地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使用了五星红旗。在学生的认知中,五星红旗代表祖国,却完全忽略其出现的时间和寓意。而且这个问题并不鲜见,在同一次漫画创作活动中,出现了好几幅犯了同样错误的作品,如《吃“披萨”》(漫画二)。对此,教师除了要向学生指出外,还要整理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在下一次开展历史漫画创作活动时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2.鼓励全员参与,但全员参与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对部分学生而言,创作漫画是有趣的。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一,必然有部分学生不喜欢绘画。勉强不爱画画的学生动笔画漫画,违背通过学生喜爱的形式表达历史的初衷,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的。那么不喜欢绘画的学生,就不可以参与活动了吗?英国学者朱莉娅?墨菲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如果有的学生不喜欢画画,你可以给他们一些图片,供他们挑选,并且鼓励他们在每幅图片中配上说明文字,告诉读者相关的故事情节。”⑧教师可以让不喜欢绘画的学生为同学创作的漫画添上文字简介,当然也可以让他们帮助同学一起收集资料、提供创作建议等。例如,某同学为同桌创作的《甲午海战?邓世昌》(漫画三)配上了这样的文字介绍:“1894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史称甲午中日战争。9月,中国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战况激烈,我方海军英勇战斗,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在致远舰中弹过多,弹药即将用尽的时刻,他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最后,致远舰被击沉。邓世昌与20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光绪帝为此写下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在两人创作时,共同查阅资料,齐心协力。实际上,他们收获的远不止一幅漫画作品。总之,只需明确一点,就是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共同体验,从中感受历史的魅力、合作的乐趣、创作的自豪。基于上述目的,只要有利于全员参与,大可不必拘于单一的形式,或独立创作,或联合创作,不一而足。

3.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历史漫画应是“创作”,而不是“临摹”。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对“创作”的概念认识不足,临摹了一些网上的作品。教师应该向学生厘清“创作”和“临摹”的区别,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创新,可以参考其他作者的作品,但不宜过多模仿。

四、结语

历史漫画属于图片资料,也属于史料的一个种类,而且历史漫画的特点和内容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贴近。随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推动,历史漫画作为幽默、诙谐、夸张等手法表达历史的一种形式,已经日渐走入中学课堂。教师应该大胆将历史漫画列为重要的教学材料之一,以使课程内容更饱满,便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在使用历史漫画的过程中,要谨慎选取,不可泛滥,使用的漫画不求数量多,但要确保每一张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此外,还应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历史漫画创作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灵活多样的参与方式,鼓励学生发掘历史漫画的魅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历史漫画是一种极具魅力的教学材料,教师应当灵巧地运用它,发挥它的多重功能,增添历史课堂的深度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②郭井生.图片史料的应用――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为例[J].何成刚,张汉林,沈为慧.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0.③周鲒.梦醒狂言: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漫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④周鲒.梦醒狂言: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漫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⑤黄远林.百年漫画(下册)[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4:6-9.⑥吴志荣.解放战争时期两幅漫画的史实考证[J].百年潮,2013(8):62-66.⑦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阳光学业评价?历史?八年级上册[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3.⑧(英)朱莉娅?墨菲.历史教学之巧[M].张锦.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3.参考文献: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探讨 篇6

一、以兴趣和爱好为动力,在课堂上选择适合的曲目

学生们普遍喜欢“网络歌手”以及“偶像派歌手”演唱的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易于上口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在日常教学中,在课堂上,除教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欣赏的“规定曲目”外,其间有计划、分单元地穿插普遍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作为辅助欣赏曲目,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如:著名歌星周杰伦“亦唱亦说”带有rap风格的演唱,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对其演唱的歌曲情有独钟,课间同学们相互传唱,同时对其从事演艺事业的有关报道较为好奇,对此,我们在课时安排上,可预留几分钟时间,或欣赏有关歌曲片断或与学生相互交流、互动,这样一方面可引导对流行音乐关注的学生,课后关注了解当今乐坛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就有关作品的内容、风格、节奏等作简单总结、点评,以巩固有关课本的知识点。又如欣赏《愚公移山》、《父亲》、《大中国》、《永远是朋友》等歌曲时,引导学生从音乐中体验情感,增进同学之间在学习、生活中的友谊,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世界观,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树立为祖国建设奉献青春的远大报负。总之选择辅助欣赏作品应建立在具有代表性、趣味性,同时兼顾把教材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融汇于欣赏的作品中,使学生学得轻松。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聆听,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内涵,“提问法”和“对比法”不失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提问法”,即教师在欣赏音乐前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且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首先教师讲解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然后欣赏全曲,接着提问有关乐曲的情绪、节奏、速度等,通过提问,促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全神贯注,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使之对此曲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对比法”就是对作品进一步深入的欣赏,这也是音乐欣赏的方法之一,对学生而言通过对比,能够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可在同一作品中对比,也可在不同的作品中进行对比。在教学中灵活适当的对比,使学生对作品有进一步的了解。例如《在中亚西亚草原上》,安排学生分段、对比欣赏,穿插教师适时的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作品,分辨出两个不同风格的音乐主题(东方商队主题、俄罗斯商队主题),以及乐曲结尾时两个主题融为一体,使学生在音乐主题的对比中,初步感受到音乐作品就像一篇篇文章用文字抒发作者情感一样,音乐是用跳动的音符书写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三、把音乐常识的学习贯穿于欣赏教学中

众所周知,一节45分钟的音乐课,需要教师合理、科学的分配,按照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一节有限的课时里,既要让学生感到不显冗长、还要让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以此调动其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这样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音乐知识,而且还可引导对学生课后做进一步的学习,從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欣赏管弦乐《春节组曲》时,教师用极为简洁的语言讲解作者创作背景及“组曲”概念,把大块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理解春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们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是如何用音乐语汇传递给大家的……;又如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学生了解创作意图的同时,初步了解交响乐队的编制,了解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人物等知识,同时把较为抽象、难以记忆的音乐常识贯穿于具体的作品中,引导学生 “走进音乐”、 “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总之,教师要时常注意观察、认真总结了解学生对欣赏课的反映,适时调整、添加欣赏曲目,以此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快中学习、掌握音乐知识,使之在有限的课时内学有所获,使学生在每周的“45分钟”里,能够在极为放松、愉快的状态下度过,力争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充分享受音乐美的同时,达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最高境界,从而成为和谐社会的和谐音符。

责任编辑 王波

浅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 篇7

传统的欣赏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学生的欢迎。在我们的欣赏课中, 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 然后进行初步欣赏;接下去就是分析曲子、乐器、表现手法, 再度欣赏。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授, 学生被动地接受, 于是往往出现教师在上面口若悬河, 学生却是云里雾里, 甚至根本不想听。那么, 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就是摆在每位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实践和探索, 笔者认为以下一些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一、运用直观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的。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 有许多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特别是在上到欣赏课的时候, 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 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我们的学生在欣赏课中, 认识音乐主要靠听觉、想象来完成。其实, 视觉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 以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通觉作用。比如美丽的挂图与优美的板书就能令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忘情地学习。另外,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福音。多媒体教学的兴起, 使课堂更加生动、精彩、形象逼真。所以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要运用一些直观教学,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的音乐欣赏变抽象为直观。这样的方式能让教师教得更轻松, 学生学得更乐意、更投入。

二、营造课堂氛围, 放飞音乐想象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 我们要鼓励学生对音乐多联想和想象。在课堂中试着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 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去听音乐, 去感受音乐。只有当课堂充满充满着想象, 开始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时, 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 情绪才会高涨, 兴趣才会浓厚, 思维才会活跃, 接受能力才会增强。

在过去的观点中有时避免学生在欣赏音乐中编故事, 现在教师却要鼓励学生在特定情感基础上的“瞎想”。如果在正确感受音乐情感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对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是很有好处的。通过这样的鼓励、引导, 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 都是贯彻欣赏教育的先决条件。在审美教育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言而喻。因此, 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敬业乐业、爱工作爱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案, 科学组织教学程序, 努力营造欣赏氛围。从教师的仪态美、语言美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和参与, 无不给学生很直观的美的参照、美的指导。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 尽可能自己制作音乐教学课件, 把自己的审美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同时, 教师必须不断地培养自身良好的艺术修养, 提高美育素质, 加强自身的理论研究和审美实践, 正确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情感。

中学音乐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 是一种提高全民族的音乐文化素养的教育, 是一种素质教育。它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成败, 不仅是为了培养少数“能弹、会唱、善舞”的音乐家, 更重要的是普及民族音乐教育, 真正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中学生。重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承, 开拓学习世界音乐的文化视野和国民音乐教育的文化整体意识, 努力培养具有全面的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是时代赋予我们音乐教师的重任。其中欣赏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有利于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着巨大的推动和辅助作用。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之点滴 篇8

一、听———利用听觉, 感知音律美

音乐是听觉艺术, 听是上好欣赏课的关键。每一首乐曲的音符传递到不同聆听者的心里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应, 每听一次就会感染一次, 并增加一次的记忆与联想。而我们在课堂中欣赏音乐时, 讲究的不仅仅是一般的听, 而是要有层次、有创新地听。

音乐又有着强烈的愉悦作用, 每个人都乐于欣赏。能够倾心欣赏, 就是乐于受教育的表现。人的精神愉悦了, 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音乐的旋律美, 通过听全听懂, 有了自身的抽象思维, 定格在自己的想象中后, 我们就可以开始做以下的工作了。

二、看———调动视觉, 感受形象美

看, 就是让学生借助画面感知音乐描绘的内容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直观印象, 这样就能对所听的作品有更好的了解。例如欣赏 (《音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祖国颂歌”之民族乐合奏) 《威风锣鼓》时, 在听的基础上, 通过对民族乐器的介绍和对打击乐器的演示, 把劳动人民在秋天里收获时的喜悦感染给学生, 再让他们看准备好的图片资料, 以及中央7套的节目片段, 农民丰收的影视资料等等。使学生把抽象的音乐欣赏内容变成生动、直观的理性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认知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感受音乐音律美的同时, 又能领略蕴含于其中的精神文化的内涵。

三、想———发挥想象, 感悟情感美

人们愈来愈发现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反映的敏捷, 记忆力的增长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古人云:“闻乐而思”。而思则可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情溢八方, 悟及哲理, 这就是指对想的锻炼。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 科学家的假设, 艺术家的创造都离不开想象。音乐艺术的表现, 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模仿、比拟、象征的关系来实现的, 而想象是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媒介。如:在上《欧美揽胜》课时, 把了解欧洲的音乐文化作为重点, 其中欣赏的主线就是围绕调性与调式来介绍。通过对前苏联民歌《山楂树》、英国民歌《绿袖子》、芬兰民歌《在森林与原野上》、美国《音乐之声》的插曲、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等等典型小调音乐的欣赏, 让学生把大调式的色彩与小调式的色彩进行对比, 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小调式的音乐适于表达柔和、抒情、悲壮等情绪的歌曲, 他们把小调式音乐想象成“月亮般的柔美”, 同时学生们联想到大调式的音乐表现明朗、宽广、热情等情绪, 他们把这种乐曲想象为“太阳般的明亮”。

在音乐欣赏时, 只要教师积极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 尽可能使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 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充分发挥,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提高、审美能力就能进步。

四、评———畅所欲言, 交流创新美

评, 评议。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所感受的作品内容, 音乐形象及表现手法发表自己见解。

由于中学生年龄的特点, 特别是初一的学生还没有很完整的表达能力, 我们可以学习电视台上的节目形式, 让学生有话就说, 实话实说。这样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更能提高审美能力, 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 同时, 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帮助。教师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 充分理解和爱护好学生的见解, 以表扬与肯定为主, 不可以用粗鲁的否定来扼杀学生想象力。

五、唱———开动嘴巴, 唱出激情美

唱, 是指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能讲出乐曲的曲名内容, 哼唱乐曲的主旋律, 掌握乐曲的基本节奏。

在音乐欣赏时, 根据欣赏内容及学生把握程度, 选择一些音乐, 让学生想唱就唱。例如比才的《卡门》, 就要求学生唱得澎湃, 让学生用心体会主人公内心的奔放浪漫;《斗牛士之歌》要让学生唱得豪迈激越, 去揣摩斗牛士们骄傲的形象;唱华彦钧的《二泉映月》时, 让学生感知凄凉哀婉的旋律, 激发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并唤起他们的同情心等。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浅析 篇9

审美的过程就是人的精神运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要完成对美的观察, 并对美的事物进行体验与感受。初中美术教师要引导和完善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的认识, 这是美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要指导学生擦亮眼睛, 发现初中美术课的优异之处,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去发现美, 并完成对于美的审视, 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 提高自己的品味, 让自己对美的认识不断升华。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对美的审视, 让学生获得发现美的眼睛

从其本质上来说, 美术这种艺术形式是以视觉为主的, 它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是通过视觉的方式被欣赏者所感受, 再经由欣赏者的视觉引发心理感受, 二者共同作用, 以一种独特的欣赏途径来完成对作品的掌握。 因此, 学生都需要多加锻炼, 养成一双慧眼, 对美术作品进行审视, 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美感。

美的表现形式和内涵都是多种多样的。《思想者 》中, 我们能看到雕塑用手臂支撑着头部, 它紧张的肌肉以及咬着手指、皱着眉头的动作与神态都能表现出他当时的心绪的波动以及由思考为他带来的精神层面的痛苦。这一雕塑极富生命力, 能够让人透过固定的物体看到强劲的肌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 这是一种形态上的美。 汉代的《伏虎》石雕, 它是从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墓葬中发现的, 人为的加工较少, 大多是通过石料的自然形态来表现石雕那种雄壮的气势, 这是一种自然的美, 是材料本身所存在的美。 在凡·高的经典作品《星月夜》与《向日葵》中, 我们可以通过画家的笔触感受到他奔放的性格, 那绚烂的色彩将作家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超脱凡俗的表现形式融入了画家狂热的情感, 令欣赏者望之动容, 久久不能走出画家的意境, 带来无穷无尽的回味。 这就是色彩的美, 画家利用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使色彩浮动起来, 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变化, 犹如节奏和韵律一般散发着自身的美。

由此可见, 在欣赏课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审视美的能力, 为学生实现创造美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美

初中生有着很强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想象和比较, 分析创作者所赋予作品的思想情感与内涵, 让他们在不断的分析和比较中学会欣赏, 学会去品味作品之美。以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作品 《寒江独钓图》为例, 看到这幅作品, 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想起了柳宗元先生的《江雪》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在这幅作品中, 我们只能看到一叶扁舟和淡淡的水波, 一位老人在茫茫的江心独坐, 抛下鱼线, 静静等待鱼儿上钩。 图画中有很多的空白之处, 画家为什么要特意留白呢? 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欣赏者会将空白看做什么呢?有人会将其看做江水, 有人看做天空, 也有人看做是天水相接、天水一色的壮阔景象。 通过画家的渲染, 这大片的空白使整幅作品的氛围变得萧条起来, 让“寒”与“独”得到了更好的彰显, 突出了当时的意境。 学生只要由此展开想象, 就能够体会到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之美。再如, 亨利摩尔所创作的雕塑《斜卧像》, 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高贵典雅的女性形象。但是雕塑与真人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首先, 她的头部是高昂的, 眼睛的糟心看似简单, 但也是经过了精心雕琢而成。眼睛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情感, 也为整个石雕奠定了精神基调。

看到雕像就让人联想到了大自然中高耸的山川与深深的峡谷, 它不仅是母性形象的象征, 也是自然的象征, 透过雕像我们能够看到创作者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最为神奇的是, 当人们看到她, 无论会产生怎样的想象, 都能从这种与真人不太相同的体形中感受到快乐。这种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 它所能为人带来的艺术品位与思想韵味也是悠长而深远的。 此外, 她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非常大, 能使学生加深对美的认知程度。

三、引导学生创造美, 使学生对美的感受得到升华

美术作品不仅存在于艺术殿堂和博物馆中, 也存在于你、我、他的身边, 美术渗透到人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我们要培养一双审美的眼睛, 让学生学以致用, 来创造美。我们可以通过《卧室一角》《别墅内景》的内容来提高学生对现代环境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水平。 同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谈谈校园环境设计有什么特点, 并提出新的设计想法和思路。 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布置卧室或书房, 并将其拍下来等下节课与全班学生一起品味、探讨。 创造是学习的升华, 有了创造才会有质的飞跃。 以《现代服饰艺术》的学习为例,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服饰的基本知识和服饰艺术美的主要原则, 注重对材料、色彩的运用。 同时, 我们也可以由学生推荐班里着装比较大方、得体、雅观的学生上台展示, 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这种审美教育境界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开发潜能, 提高创造能力。

浅谈初中美术课堂欣赏教学 篇10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1. 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 讲解、说明。

2. 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 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 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像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 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 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 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 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 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 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 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 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 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 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 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 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教学,其中内容浩如烟海,而且跨越古今中外,因此以前的美术欣赏课,需要大量的挂图、幻灯片和画图纸多资料,还有言不尽意的感觉。因而欣赏课一直被任课老师认为不好教,学生也乏味。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当你欣赏经典名作时,某个画家的代表性及其生平就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 不但可以将某件作品逐个观赏,还可有选择地将一些作品观摩或打印出来。学生虽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迈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当你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惯常的欣赏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成内部构造,而且可以作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另一种显示方式是设置一条观赏路线,让观者仿佛如临其境,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 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如此欣赏过程, 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在欣赏教学中,必须更好地运用多媒体,以求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四、尊重学生的观点,充分释放审美情感

常言道: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 分析和讨论,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见智见仁,会产生各种看法或不同的评价。由于学生经验、认识能力不同,有些看法也许是十分幼稚、肤浅或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真实的,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教师可以作一些提示或补充,但绝不能轻易地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因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本无统一的标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累积,学生自己会慢慢懂得作品的真正内涵。对于那些有独到见解的学生, 教师更应注意对其发表的意见进行鼓励,尽管有些认识不十分贴切,但要使学生感到具有充分的探索空间、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审美的探究中,思维得到自由的驰骋,审美的情感得以充分的释放,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这样才能使学生个体的独立价值得以施展,个人禀赋在允许的范围内得以发展。

浅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 篇11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周大风说:“在音乐教育中,应以欣赏曲目为主体,它符合音乐是听觉艺术的本质”。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也说:“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起孩子内心的感觉,这种感受声音的感情和生命的能力,是在反复听音乐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完善提高起来的”。

一、调动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以提高音乐欣赏的教学质量

想象是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连带想起其他有关事务的心理过程,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主动地体验音乐的情感。

通过音乐欣赏,学生将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情感和意境,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要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具体做法是: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也不要求学生按图索骥地从音乐中演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感受音乐,展开想象和联想,最终达到自主理解音乐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使学生进行创新

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驱力。初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时期,有理想有追求,学习音乐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想当歌星,有的想当舞蹈家,有的想当音乐大师,有的是自己爱好,有的是父母之命,有的是受名星效应影响,有的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褒奖和同学的称赞……而对于学生的多层次的学习动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其学习兴趣。

以情激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音乐课中的基础知识部分比较枯燥、晦涩,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境、问题情境,以景激趣、以情启思。在边听边唱的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动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地沉浸其中,陶醉于心。

三、通过音乐欣赏课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

初中的学生属于青春初期,生理发育趋向成熟,在心理发展方面趋向独立。是一个人开始独立决定自己生活道路的时期,在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发展中,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了一片情感体验的热土。在欣赏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时,我采用先分主题、再分段落,再分形象的欣赏,最后完整的欣赏全曲的模式。欣赏完后教室中一片“寂静”,只有音乐在师生的心中跳跃,此时学生的主观性被调动,所学的音乐知识和音乐自身的表现紧密配合。听觉、视觉、感觉、知觉全部被打通,情景交融地去欣赏这首作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魅力不可回避,不管你是否热爱音乐,音乐会用它特殊的方式与情感联通,音乐结束了,慢慢的消失了,但他留在每个同学心中这份真挚的情感,不正是学生们所应具有和正在寻找的吗?

四、要贴近学生的实际,从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

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它也可以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体现。学生平日所接触的大量的通俗音乐,如果在课堂上禁止,那就事倍功半了。教师可以在课上找一点时间,把机会留给学生,3—5分钟,听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的紧张神经,建立师生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以自由的发挥。课前教师要进行筛选。如雅尼的雅典王城音乐会,帕瓦罗蒂与流行歌手共唱《桑塔露琪亚》、《重归苏莲托》等小型的音乐欣赏会更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自娱自乐,同学之间也能相互影响。学生的欣赏品味和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情感投入越多,兴趣就越浓厚。学生的性格、爱好等方面有差异,所以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与之相适应,相信他们总会激情澎湃并爆发出火花的。

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教学策略谈 篇12

一、以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卡巴列夫斯基曾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可见, 激发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兴趣, 是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关键。初中音乐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要切实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抓住青少年学生喜欢音乐的共性, 以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音乐欣赏, 教学手段单一, 学生主要以听力参与教学活动, 感性体验少, 兴趣不高。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 在学习中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除了要以优美的音乐调动学生的听觉外, 还可以通过直观教学对学生进行视觉的刺激, 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欣赏的兴趣。如, 美丽的挂图, 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 以及多媒体的应用, 等等。

例如, 我在上《大海啊, 故乡》的内容时, 给学生出示美丽的大海挂图, 让学生们在获得听觉享受的同时获得视觉的冲击, 增加学习的兴趣。又如, 在上《春江花月夜》这一课时, 我通过多媒体精心设计课件, 出示幽美的背景图:一轮满月, 高高挂在江面上, 江中点点的白帆若隐若现, 近处是茂密的芦苇丛, 一阵微风吹过, 江水泛起点点涟漪, 打碎了洒在江面上的银白色的月光, 带来仿佛从天边传来的优美的音乐。在这样的场景中,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 心随风动, 思绪随着美妙的音乐飘到远方。学生进入了忘情的境界, 进入乐器演奏出的高雅的意境之中。再比如, 我在上戏剧欣赏时, 找几名有戏剧表演特长的学生来唱两段, 或使用视频, 让学生欣赏不同的唱腔、各色的脸谱、戏装、舞台美术等直观的音像素材, 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 增强对欣赏内容的认识。

可见,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通过直观的教学能让学生获得多感官的刺激, 获得更多的直观体验, 把抽象的学习直观化,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以音乐实践促进生成

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亲耳听到的能记住10%, 亲眼看到的能记住20%, 而我们亲身经历的却能记住70%。这段话对于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也有参考意义。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听、看, 更要让学生亲身实践音乐,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良好体验, 增进对音乐的理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同时,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所以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 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

如我在上《黄河大合唱》内容时, 为了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让学生们针对欣赏的内容进行表演活动, 进行切身的体验。让有指挥能力的学生担任指挥, 朗诵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独白, 歌唱得好的学生领唱, 有表演爱好的学生指导他们进行表演, 其他学生集体合唱。在这样的实践中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在参与和实践中, 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从音乐中获得快乐感受, 使课堂充满了快乐。

可见, 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动口、动手、动脑, 参与到音乐的实践中, 学生才能增强音乐欣赏水平, 提高欣赏的兴趣。

三、以音乐创作引导创新

《音乐课程标准》提到, 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欣赏活动, 让人在听觉的刺激中走进广阔的想象空间, 激发人的创造力。青少年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舞台, 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大胆发挥想象力, 在音乐创作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如, 我在上《黄水谣》的内容时, 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步, 学生听, 并谈谈自己在听中获得的感受。学生建立在自己认识的基础上, 指出乐曲的第一段是黄河两岸的和谐景象;第二段,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 人们的凄惨生活;第三段是一片凄凉的景象。第二步, 学生创作。学生们进行分组活动, 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编排一段节目在课堂中进行表演。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音乐创作, 一台热闹、富有艺术气息的舞台剧像模像样地在课堂上开始上演, 独白、表演、指挥、音乐等都具备齐全。通过这样的创作活动, 学生们增加了对音乐的理解, 提高了欣赏的水平, 获得了美的体验, 同时又通过再创作把美呈现给大家, 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上一篇:高压作业时间下一篇:学习视唱练耳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