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村大户工程

2024-10-10

强村大户工程(共3篇)

强村大户工程 篇1

蚕桑是安康市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而月河流域则是全市蚕桑产业建设的集中分布带。为充分发挥月河流域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整体优势,2002年,全市在石泉、汉阴、汉滨两县一区的16个乡镇,全面开展了蚕桑、畜牧、粮油、设施农业等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工作。2006年,又提出在月河流域开展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并制定下发了《安康市月河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方案》,12月底,汉滨区根据本区实际,在原月河流域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的基础上,制定了《汉滨区月河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方案》。自示范带科技园区建设以来,在探索我市现代高效蚕桑发展之路,加快蚕桑产业建设步伐,实现全市蚕桑产业突破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1 措施和办法

1.1 抓品种引进,增加蚕桑科技含量

几年来,全区示范推广了陕桑305、陕桑406、陕桑8837、新707、大中华等多倍体良桑品种,同时还从浙江引进示范推广育71-1、农桑12号、农桑14号等桑树品种,集中在月河流域浅山川道地带,充分发挥了良桑品种的增产优势。据调查,这些良种桑用于好田好地栽植,通过科学管理,667 m2桑园年产叶量可达2 500 kg以上,可养蚕4张以上。全区桑树品种良种覆盖率由2001年的5%提高到2006年的41.6%。其中月河农业科技园区良种普及率已达到60%以上。与此同时,我们在市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分别在五里镇、河西镇、关庙镇引进示范多丝量蚕品种,开展了彩色蚕引进试验研究,雄蚕单养、抗病毒蚕种、柞蚕放养等多项蚕品种引进试验工作。

1.2 抓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在蚕桑基地建设上,我们按照汉滨区“十一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和《汉滨区大力实施蚕桑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实行统一规划设计,集中连片栽植,选栽优良品种,实行科学管理,使新建桑园在两年内提前投产达效。2004年以来,在月河科技园区的11个乡镇办事处,2006年,五里镇新建桑园73.3 hm2,其中刘营村拿出好田好地新建桑园达36 hm2。占全镇一半以上。月河科技园区优质桑园面积由2004年的200 hm2,增加到2006年的866 hm2,新建桑园逐步投产后,将进一步扩大园区内养蚕规模和养蚕效益。

1.3 抓大村大户、树立一批先进典型

实践证明,支柱产业,要有一批大村大户做支撑。近年来,我们在培育建设蚕桑大村大户方面,采取“巩固老蚕区,发展新蚕区”的办法,对养蚕条件、养蚕技术较好的老蚕区,通过老桑改造、品种更新、技术改进,进一步巩固提高桑园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逐步改变传统的养蚕理念和养蚕方法。对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新蚕区,采取高起点建园,高标准养蚕,使桑树新品种应用和实用新技术的推广普及迅速得到推广应用。月河农业科技园区的11个乡镇办事处,有8个乡镇、26个村被区政府列为重点乡镇和重点村。五里镇刘营村目前已成为全区栽桑规模和养蚕数量最大的蚕桑专业村,养蚕状元刘宝甲全家养蚕达28张,收入3万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蚕桑科技示范户,先后受到省、市、区表彰奖励。目前园区内年养蚕在10张以上的专业大户已达到200多户,成为月河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全区广大蚕农养蚕致富的“领头雁”。

1.4 抓技术推广,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每年春季,利用“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区蚕桑站组织丝绸加工企业及乡镇蚕农,定期开展蚕桑技术培训工作,发放技术资料和养蚕光碟,把实用技术和资料及时传送到生产一线,率先在五里镇刘营村推广推广普及省力化蚕台200套,建立小蚕共育点3个,推广使用方格蔟具15万片,方格蔟普及率提高了50%。目前,在月河农业科技园内的11个乡镇办事处,蚕桑三项技术的普及应用率达到70%以上,较两山地带高出约40%以上,优质高产桑园平均667 m2桑园养蚕达到2.5张,园区内仅养蚕一项产值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突显科技在发展蚕桑产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几点体会

2.1 实施强村大户战略是推进蚕桑产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几年来,通过在月河农业科技园区培育大村、大户,不仅有了建设规模,而且建设质量和标准得到了提高,专业化经营水平逐年提升,取得了良好的规模效益,成为当地经济增长新亮点。2007年,省上确定的汉滨区5个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其中三个村分布在月河农业科技园区。“工厂化”养蚕示范大户,全区确定6个,其中在月河农业科技园区就有4户,目前这4户年养蚕规模都在20张以上。由于有大村、大户的示范带动,月河农业科技园区年产茧在10 t以上的村由2002年的9个增加到2006年的15个。

2.2 建立完善村级服务组织,提高养蚕组织化程度是推进科技强村、科技兴桑的现实需要

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后,从事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技术力量非常薄弱。今后,应在养蚕大村,积极吸收和利用当地养蚕致富能手,把那些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养蚕大户和乡土人才组织起来,组建蚕桑协会或蚕桑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示范作用,通过能人带动和示范,大力推广普及蚕桑实用技术,使广大蚕农学有榜样,干有目标,不断地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加快科技的推广与普及。

2.3 全心为蚕农服务,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是推动科技园区蚕桑产业化建设的技术保障

科技园区建设,不仅需要广大蚕农的积极参与和实施,更需要科技人员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和指导。特别是在生产的关键时期,既要做到指导及时,还要做到指导有方和指导有效,应尽最大的努力解决蚕农面临的生产、技术问题,真正把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用到关键环节,用到点子上,确保蚕农增产增收,不断提高养蚕经济效益。

强村大户工程 篇2

一、抓龙头,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合力。

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制定《建设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示范乡镇的具体实施意见》,成立由区委、区政府领导任组长,组织、人事、农业、财政、科技、教育、水利、畜牧、水产、林业、农机、科协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专班。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此外,结合**实际,由区内涉农专家、专业技术人才、乡土拔尖人才为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为辅的农业科技服务团。

二是加大部门配合力度。组织人事部门十分注重与其它部门之间的配合、沟通,主动上门协调关系,争取支持,制定总体规划和方案。通过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使我区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形成了合力,实现了“党委政府指挥、组织人事领唱、其他部门合唱”的格局。

三是加大开发网络建设力度。农、林、牧、渔等涉农相关部门在全区7个乡镇均建立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联系点,形成了区、乡、村三位一体协调一致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网络。

二、抓环境,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态势。

一是打造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区“十一五”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及2015年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区农村乡土拔尖人才选拔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乡土人才提供优先入党、学习培训、评定职称、技术服务、发放农业贷款等激励扶持措施,对全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通报表彰。

二是营造舆论环境。运用现代新闻媒体,积极向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撰写有关乡土人才开发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报道、新闻及经验交流材料,录制有关科技下乡、先进乡土人才典型事迹等音像节目,通过这些措施,营造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舆论环境。

三是优化管理环境。我们为全区乡土人才建立专门档案,建立联系卡片,并实行微机管理,严把“进口”和“出口”关,确保乡土人才种类信息的真实性。目前,我区被评为区级乡土拔尖人才120名,市级乡土拔尖人才6名,省级乡土拔尖人才2名。与此同时,我们为147名农村乡土人才评定了农民技术职称,对62个农村科技协会进行了重新登记。

三、抓培训,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格局。

一是校乡联姻,把人才“送出去”。我们先后与湖南农大、**高技院等6所大专院校,采取代培、联合办班、聘请技术顾问等形式开展人才共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他们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是跟踪辅导,把人才“引进来”。农林局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区是我区现代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工程之一,去年引进了宝大903番茄、津春5号黄瓜、伏龙茄、荠菜等新品种,为确保新品种的引种成功,先后与省农科所、上海九久种子公司、《长江蔬菜》杂志社等单位取得联系,网络了7名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辅导。

三是示范辐射,把人才“聚拢来”。以3个示范乡镇、6个示范基地、12个示范村、62个协会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会、技术座谈会、观摩会,在互帮互学中促进了乡土人才素质的提高。

四、抓使用,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效益。

一是让乡土人才成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我们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东部无公害蔬菜、北部养殖业、城边的修闲农庄菜、西部种植业等农业四大板块,形成了诸如蔬菜乡、水产乡、莲藕乡、养鸡村、养猪村、休闲农庄等专业村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蔬菜、畜牧、加工、休闲四大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

二是让乡土人才成为了农业科技的“排头兵”。我们积极推行“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的发展模式,与乡土人才结“对子”,确立对口帮扶关系,采用技术扶持与经济扶持相结合,租赁与自我开发相结合的办法,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普及。

羊流镇强村固基工程推进情况 篇3

羊流镇属山区、丘陵、平原结合地带,总面积1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90个村10.1万人,党员3135名。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落实“强村固基”工程部署,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创办村集体领班合作社为重点,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增收方式,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产业等特色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发展壮大,创出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路子,提高了“强村固基”工程新水平。今年上半年,新创办村集体领班合作社12个,全镇村级集体经营性总收入明显提升。

一、因村制宜推进“强村固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继续深化“四区四动”工作思路。即把全镇划分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生态循环园区、商贸服务园区“四个园区”,实施项目带动、“四园”驱动、组团联动、内外互动。根据各村实际,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通过“招商引财、组团聚财、服务生财”实施“四园”驱动:一是工业园区拉动。工业园区内的11个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土地运作、发展服务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今年仅新投资1亿元的金茂有限公司项目,就带动8个村年增收3万元以上。二是农业园区带动。国家级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的苏庄、河东等16个村,以田宝蔬菜合作社为依托,通过采取土地流转租赁、土地入股、劳务输出服务等方式,发展大棚蔬菜和育种基地,各村年增收3万元以上。龙石、东官、单庄等22个村,通过土地流转租

赁给大户、荒山拍卖等方式,发展核桃、板栗、樱桃等林果业增收。今年,全镇共流转土地1000亩,拍卖四荒1500亩,全部用于发展高效农业和林果业,实现了既强村又富民。三是生态园区撬动。总投资2亿元的惠美农牧生态旅游循环经济产业园,占地1200亩,今年新发展茶叶200亩,新建养猪场1处,为园区内的朝阳村、下刘村等6个村,平均每村年增收4万元以上。四是商贸园区推动。羊流镇驻地通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商贸服务园区,有商业街3条,个体经商户1000多户,大型商贸广场5处,驻地的小河南、羊流、沟西等村通过“以区位优势抓发展,靠商贸强村促增收”增加集体收入。同时,协助村级对全镇21处集贸市场商品房、市场摊位进行规范管理,并通过村级对市场的管理服务等增加收入,所在村年平均增收2万元以上。

同时,按照全市“三资”规范管理月工作要求,加强“三资”管理,认真开展清产核资,对全镇90个村全部实行“清产核资”,27个村闲置资产盘活经营,新增经营性收入65万元。

二、开展“强村固基”工程意见建议

1、以两委换届为契机,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要因村制宜,挖掘发展潜力,选准发展路子。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要安排领导带队联系、加强帮扶,明确责任,形成合力。

2、进一步加大扶持,营造有利环境。在资金上,加大对村级资金扶持力度,把资金用于经济发展和项目上;二是统筹运用项目资源,利用村里的资源优势,安排一些适合的项目,保证村里

增收,群众有收入;三是营造政策保护、政策优惠的氛围,有利于增加村集体收入的项目,要打通绿色通道。

3、加强三资管理,完善监督管理,促进规范运作。凡是村集体的三资,在使用、拍卖、租赁等方面,都要在乡镇专门组织机构的监督主持下,经过党员群众会议表决通过后,才能实施。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集体经济事务跟踪监察和财务审计制度。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效益。

4、减少农村干部职数,实行村干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减少村级开支。一般村就设3职,即村书记(兼主任)、文书、专职委员,其待遇由乡镇统筹发放。

5、实施能人治村战略,加大经济型、干事型、服务型、政策型干部的比例,真正转变工作方式,严格议事、办事规则,提升群众满意度。

6、乡镇要立足增加集体收入,制定大规划。着力发展农字号的基地。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巩固成果,咬定发展不松懈。有针对性地组织支部书记走出去到先进镇村参观学习,探索更加有效的增收途径,继续引导各村立足优势,选准路子,不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二是能人带动,夯实班子固根基。认真选优配强村支部班子,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培养选拔村干部,把发展集体经济意识强、不怕吃苦、秉公办事、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

三是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快发展。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列

入经济工作总体规划,与时俱进,出台政策,指导各村制定好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指标,并认真组织实施。制定奖励政策,使村干部的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增幅挂钩,形成内在激励机制。四是加强调度,狠抓落实促成效。把调度、督导作为推进工作常态化的手段,坚持每月一次调度、每季度一次督导通报,随时进行实地观摩点评,切实把村级增收项目建设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上一篇:积极变化下一篇:历史漫画教学例说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