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户监管文件(精选5篇)
大户监管文件 篇1
开展依法严管违法违规经营大户
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根据《C省B市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开展依法严管违法违规经营大户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市烟专„2017‟16号),为全面规范卷烟零售大户经营行为,切实维护卷烟市场的正常秩序,经研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违法违规经营大户专项整治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烟草专卖管理工作会和全市系统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局关于高度重视规范大户卖烟行为的一系列工作部署,依法严管“二次批发、左右价格、扰乱市场”的卖烟大户,通过整治违法违规经营大户,打好市场管理硬仗的攻坚战,严肃查处“主观故意、组织参与、内外勾结”的行业内部单位和个人,建立健全依法严管大户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零售大户管控,为打好翻身仗、开创新局面做出的更大贡献。
二、组织领导
A市局(分公司)成立全市依法严管违法违规卖烟大户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市局(分公司)主要领导。
副组长:市局(分公司)专卖、营销分管领导。成 员:市局(分公司)专卖办、内管派驻组、营销部和各稽查中队等部门负责人。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专卖办,由市局专卖办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专项整治的计划安排、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
三、工作重点
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落实省、市局严管违法违规卖烟大户的工作部署,全面清查、落实整改、防治并举,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清理,全面排查。要严格按照“二次批发、左右价格、扰乱市场”这一定性标准,全面梳理辖区经营户,集中力量整治经营规模较大、辐射能力较强,并具有以下特征的卷烟经营户:一是位于批发市场、繁华商圈或交通枢纽等重点地区的烟酒商店、特产店等重点业态的经营户;二是持有多个许可证,具有家族式、团伙化经营特征的经营户;三是近期订货量波动较大,存销比异常的经营户;四是真烟外流次数较多、数量较大的经营户;五是被查获无证批发50条以上的经营户;六是单次被查获违法违规经营卷烟5万支或价值5万元以上的经营户;七是乡镇或城乡结合部经营规模较大、辐射能力较强且在一年内违规2次以上的经营户。要按照以上标准(上述情形存在多种行为的以主要行为进行统计,不重复计算),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大户具体名单,实施动态管理,全面掌握大户违法违规卖烟问题的具体情况,实施精确打击。
(二)突出宣传,形成震慑。通过上门走访、联合约谈、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向每一位卷烟经营大户讲清楚法律法规规定、规范经营要求,讲清楚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对卷烟经营秩序造成的严重破坏和专卖部门即将采取的强硬措施,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守法经营,停止向无证户和中小户供货,停止从外地非法购进卷烟,停止经营假私非卷烟,维护正常的卷烟市场经营秩序;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台、内外部网站、行业报刊杂志等加强对违法违规大户专项治理、打击非法大户政策要求的宣传报道,对整治期间查获的典型案例、判例及时进行媒体曝光,营造全市系统打击非法大户的高压氛围。组织开展系统内专题讨论,凝聚全局上下齐心协力打击非法大户的共识。
(三)突出监管,综合整治。加大对违规大户的检查执法频次,综合采取联合执法检查、专项检查、走访、约谈、行政处罚、限制或停止供货、责令停业整顿等贴身紧逼措施,全面实施违法违规经营大户治理工作,取缔一批拒不整改的非法大户,转化一批非法大户为守法大户,震慑教育其他零售户,管控好卷烟市场。要强化营销措施和专卖打击手段互动,对存在套购倒卖卷烟、批发分销卷烟、低价倾销卷烟的大户坚决采取停供、降级等措施;要始终坚持对违法大户停业整顿,坚决杜绝停业不停货、停业不停卖等虚假停业;要切断大户供货下线。盯住重点大户供货的无证户、下线零售户,切断大户的供货下线渠道,最大限度萎缩其接收违法卷烟的频次和数量,减少非法卷烟的动销率;要加强对主犯刑事打击力度。对整治期间查获的违法违规大户案件,一律依法从严惩处,同时要双向发力,向上追溯源头,向下查明流向,斩断大户上下游非法经营网络。
(四)突出自查,落实责任。对2016年以来卷烟经营企业经营活动逐笔进行清理,查找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经营问题。对发现的系统内部人员勾结、利用、纵容大户违规经营的行为,发现一起、通报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对非烟流通严重、大户查处不力、整改效果不佳的,特别是在上级抽查中发现严重问题的,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市局(分公司)将把查处大户违法违规经营案件、取缔违法违规大户、查实存在“主观故意、组织参与、内外勾结”问题等情况纳入对相关职能部门的目标考核。
四、工作安排
按照国家、省局总体部署,市局对专项整治阶段工作进行细化安排,分成三个阶段:
(一)自查整改阶段(2017年5月-7月)。
自查整改是本次专项整治的重点,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抓好自查整改工作,彻底清查以下两类问题。1.查清辖区内违法违规卖烟大户及其“二次批发、左右价格、扰乱市场”问题的具体情况。一是查明违法违规卖烟大户身份。结合2017年1-2月外流到省外或市外单次单规格50条以上零售户,查找其所涉案件在信息系统的案件录入号。根据许可证号和涉案信息查明涉及的零售户是组织套购和倒卖卷烟的大户、还是受大户控制和被冒用账号订购卷烟的小户,进而查明大户的真实身份;二是查明大户卷烟经营及外流情况。查明在外流卷烟的订货周期所订购卷烟的规格、数量以及外流数量,是什么人组织、怎么收购的,去年以来是否存在其他因违规经营被查处的情形;三是查明外流卷烟货源组织和供应的有关情况,查明外流卷烟品种在本地市场价格、适销对路情况,该品种具体的货源供应策略,有无集中时间、区域、线路投放情况,有关零售户所在档位,是否按策略供应货源,有无因大户违规经营调整其卷烟供应的情形。
2.查清系统内部单位和个人勾结、利用、纵容大户甚至“主观故意、组织参与、内外勾结”违法违规经营卷烟问题的具体情况。要对照《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认定真烟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通知》(国烟专„2014‟194号),对2016年以来卷烟经营企业经营活动逐笔进行清理。查明外流卷烟所涉及内部违规经营的情况。查清外流卷烟有关的订单采集、资金结算、卷烟配送和集中发运的过程中是否有系统内部人员参与,是否存在“内外勾结、主观故意、组织参与”违法违规经营卷烟行为。
(二)复查考核阶段(2017年8月)。
整治期间,省、市局将适时对专项整治进行及时督导。8月起,省、市局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单位本次专项整治开展情况进行检查,主要检查专项整治是否扎实开展,存在的问题有没有彻底查清、有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长效机制有没有建立健全并有效发挥作用。对抽查发现专项整治开展不力、问题突出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并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相关职能部门对省、市局抽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立即整改,并于9月前整改完毕,上报整改报告。
(三)迎检备检阶段(2017年9月-12月)。专项整治活动结束后,相关职能部门要对专项整治认真总结,及时将整治情况和制度建设情况汇总整理,国家局将从9月起组织开展对有关单位的实地检查,主要检查专项整治是否扎实开展、存在的问题有没有彻底查清、有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长效机制有没有建立健全并有效发挥作用等内容。对国家局、省、市局检查中发现的工作不扎实、走过场的,顶风违纪与大户勾结的,发生重大真烟外流问题的,将进行通报批评,严肃问责。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全面部署。违法违规卖烟大户“二次批发、左右价格、扰乱市场”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卷烟市场秩序,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经营,成为卷烟市场整治的根源性难题。各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作为当前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抓手,发扬“啃硬骨头”的精神,打好市场管理硬仗的攻坚战。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工作的坚定性、主动性,扎实推进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努力实现卷烟市场秩序根本性好转。
(二)全面整改,务求实效。按照国家局和省、市局统一部署,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坚决做到“四个不放过”,即问题没有彻底查清不放过、没有整改到位不放过、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健全并有效发挥作用不放过、市场秩序没有根本性好转不放过。对自查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认真剖析原因,并逐项提出整改措施、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并对问题清单,大户名单及内部问题等重点情况形成形成整改报告。专卖、内管、营销等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结合工作职责,分别建立严管违法违规经营大户工作制度。
(三)认真总结,及时上报。按照国家局和省、市局工作步骤安排,抓好整治动员部署、自查自纠、专项整治检查、制度建设以及总结工作,及时收集上报资料,并统一按照以下时间节点将相关工作情况分别报市局专卖办、内管科。
1.2017年5月30日前,上报包括清查出的问题清单、违法违规卖烟大户名单、系统内部单位和个人违法违规经营问题的具体情况等内容的自查报告。
2.2017年7月10日前,上报要求包括对违法违规卖烟大户问题的原因反思、对已清查出的问题逐条逐项的解决情况、目前辖区的市场是否还存在违法违规卖烟大户“二次批发、左右价格、扰乱市场”问题等内容的整改报告。
3.2017年9月10日前,要求上报营销、专卖、内管等部门严管违法违规经营大户的工作制度机制等。
4.自2017年5月起,每月1日前,要求填报国家局相关表格(见附件1、2、3)和全市违法违规卖烟大户治理工作情况汇总表(见附件4)。
5.对于重要情况和重点典型案件的查处实行即查即报。
A市烟草专卖局 2017年5月4日
大户监管文件 篇2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 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加强综合协调联动, 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 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
文件要求,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 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 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 (站) 建设, 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 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 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中的监管研究 篇3
关键词: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监管研究
“全程管理”是信息时代电子文件管理的重要原则,为保证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安全、有效,必须对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进行监管。我国第一部规范电子文件管理的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总则中指出:应对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积累、鉴定、归档等实行全过程管理与监控,保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多年来,针对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和实践,已有的研究可以归纳为:(1)基于元数据技术的电子文件全程管理,(2)以前端控制为切入点使电子文件全程得到有序管理的管理方法,(3)以文件和档案全程为一体的文档一体化管理思路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电子文件全程管理中引入监控观,对文件流程各阶段的管理和监控研究得不多。由于电子文件自身的特点,在电子文件全程管理中除了树立全面观、系统观、过程观,还必须树立监控观。在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环节和多个主体,决定了对电子文件的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各个阶段的划分,每个阶段的监管重点是什么,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的确立,系统应赋予档案部门在电子文件运转及归档各环节什么样的权限设置,监管流程是否科学规范,各管理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和监管执行力度如何,监管过程是否透明,是否有科学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等问题。为此,根据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中多元化监管主体的实际情况,结合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全过程管理思想,设计一套科学规范的多元化监管方法与实现策略,旨在为电子文件的监管提供规范流程、有效方法以及有关借鉴。
1 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中的多元化监管主体分析
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中的监管主体由哪些单位和机构部门构成?《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中7.1归档要求提到了主要的三个部门:电子文件形成部门、信息管理部门、档案保管部门。信息管理部门是由信息技术部门组成,档案保管部门由档案部门承担,关键是对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如何理解?在OA系统内,一份电子文件的形成首先由承办部门提交给各主管领导审核签发,然后由文印室统一编号再分发到各部门,文印室也是文件的形成管理部门。这样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要分为两个方面,对于OA系统外的文件由各单位各部门直接归档,那么,这时文件形成部门就是一个,文件承办单位;如果是OA系统内的文件,文件形成部门就要涉及两个部门,即文件承办部门和文件管理部门(即文印室)。戴旸《电子文件规范化移交研究》一文中说:“电子文件移交是一项档案部门、办公部门、文件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共同参与的活动。”[1]这一段话里出现了文件管理部门,这个部门将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和质量进行管理。至此,电子文件内部监管主体有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办公部门)、文件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和档案保管部门。外部监管主体有哪些?刘立《实施电子文件的有效管理 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一文中提出: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本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要加大对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的监督指导力度,并在其中加入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力量。[2]我们说,对电子文件全程管理的监管,除了内部监管主体以外,还有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和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对电子文件管理的监督。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中存在着多元化的监管主体,文件形成部门,负责电子文件的产生及其格式的标准化,文件管理部门是电子文件短期保存的部门,承担整理、维护和鉴定电子文件的责任。信息管理部门给予技术上的支持与保障。档案部门则是管控和维护电子文件的主体,承担着整个过程管理中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的责任。上述各监管主体可从不同层次和视角对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进行监管,以构成有效的多元化监管体系,各监管主体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在多元化监管体系中,档案部门起着监管监控的主导作用,文件形成部门和文件管理部门做好电子文件形成、积累归档工作,信息管理部门负责技术保障和技术监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赋予档案部门在电子文件运转的各环节中相应的权限,电子文件形成、移交、维护全过程管理都处在监管监督之下,才能有效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安全和长久。
2 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的监管流程设计
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的监管流程如何划分,每个阶段的监管重点是什么?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管理委员会制定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将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概念(设计)阶段、形成阶段和维护阶段。崔海莉的《高校OA系统形成电子文件归档程式初探》一文中描述: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与传统文件表现不同,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孕育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整理、编目等具体管理活动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将归档提前到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3]这样划分电子文件管理过程,将归档提前到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笔者有不同观点。在实际操作中,OA系统形成的电子文件经办理完毕以后,点击“归档”按钮交给档案部门管理,这时电子文件从“前端”进入“中、后端”,归档管理是连接“前端”和“中后端”的重要环节,档案管理这个时候真正介入电子文件管理。做好电子文件规范化移交归档,可以既达到控制“前端”的目的,又为“中、后端”管理提供保证,从而真正实现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根据博弈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理论,将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分为前端控制、中端控制和后端控制三个阶段。电子文件设计、形成及流转称为前端控制,电子文件的移交归档为中端控制,包括收集、积累、鉴定、归档,归档后电子文件管理为后端控制,包括对接收的电子文件实行有效维护,长久保存和利用,保障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靠与可读。对电子文件在三个不同阶段管理过程中监管对象、监管主体和监管重点进行分析和罗列,如图2所示。
2.1 电子文件前端控制监管重点。这一阶段主体有文件形成部门、文件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对象有文件承办者、文件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主要任务是搭建电子文件的生成环境,按照工作流程形成电子文件内容、结构及背景信息,保证电子文件顺利形成。首先,在电子文件设计阶段,如,设计流程、模板、标准等,档案人员要参与其中,提出建档需求内容并融入系统之中。其次,各监管主体要对各自的人员进行监督,即对“人”的控制。对承办人要明确建档意识,并承担电子文件质量的责任,熟练掌握系统的使用,在工作中严格按照电子文件流和管理流程规定操作,确保电子文件在这一环节的顺利进行。最后,各承办人要对电子文件形成质量进行控制,即对“文”的控制。承办人对系统工作流程中记录电子文件形成全过程监督其完整性,完善元数据相关的所有信息内容,采用身份验证、数字签名、电子水印、加密技术、操作留痕等技术手段确保电子文件内容的真实性。
2.2 电子文件中端控制监管重点。电子文件移交归档是由文件形成、管理部门向档案部门移交,是由文件形成部门、文件管理部门、档案部门和信息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活动,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进行归档,实际上是电子文件管理权的转移。作为连接“前端”和“后端”的重要环节,开展得顺利与否关系到全过程管理能否实施,也是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012年,国家档案局出台《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档发[2012]7号),对电子文件移交、电子档案接收及基本要求作了详细规定。这是我国首部电子文件移交的专门性行业规范,更加体现了电子文件移交归档的重要性。这一阶段的监管重点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规范电子文件移交流程,电子文件形成、管理部门要规范化整理电子文件,根据移交范围、移交格式、移交介质、载体标准等自检准备移交的电子文件,然后向档案部门移交,完成移交手续。二是完善组织管理机制,保证电子文件移交制度化。构建良好的组织管理和责任管理机制,明确电子文件由谁移交,向谁移交,确定移交方式。由文件管理部门向档案部门移交,移交之前由文件管理部门鉴定、整理和维护电子文件。档案部门在移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承担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责任。三是完善专门标准,保证电子文件规范化移交。除了按照国家档案局《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实行,还需构建电子文件移交系列标准,比如电子文件移交流程,元数据标准,移交检验标准等。
2.3 电子文件后端控制监管重点。经过“层层选拔”的电子文件来到档案馆是不是就进了保险箱呢?监管主体是档案部门,监管对象为档案人员,作为档案部门如何自己监管自己?档案部门在这一阶段的主要职责是延续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电子文件在鉴定、整理、保管、检索、利用等各全过程活动中均须按一定方式得到监控,相关信息记录在元数据当中。这一阶段的监管重点:一是从纵向上监控文件到档案的流程管理。OA系统通过档案化标准接口与档案管理系统无缝链接,电子文件办理完毕后在网上自动归档,文件经传送到档案管理系统的缓存库中,电子文件管理权移交给了档案部门。(1)档案人员对通过网络归档节点收集来的电子文件进行验收,查看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元数据是否齐全。按照元数据标准,在线管理每一份电子文件,著录档案信息,将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整理编目导入到正式库。(2)实时监控无缝链接,对照发文登记簿,查漏补缺,对于没有在线归档的电子文件要查找原因,手动录入到档案管理系统中。对于问题文件,及时与文件管理部门和信息管理部门沟通,退回或重新制作正确的文件。二是从横向上建立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主要内容有:(1)电子文件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工作规章、管理制度、业务规范等。如,建立登记记录制度,对每一份电子文件从形成开始到销毁全过程管理活动进行记录,以使电子文件全程有真实记录可查。(2)电子文件保存与维护制度。电子文件格式符合长期保存的要求,对电子档案载体进行定期拷贝和检测,当软硬件环境、存储载体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迁移、转换。(3)电子文件信息监测系统,检测电子文件是否可以在档案管理系统上正常显示并在需要利用时可查、可读,实施备份制度,信息备份定期进行,实现电子文件长期安全监管。三是通过对人的管理,监管过程透明公开,有相应的奖惩机制。电子文件管理全过程各环节都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全体人员共同执行标准规范。任何一次误操作都可能使电子文件遭到人为的损害,对不同管理人员应赋予不同的管理权限,系统管理员、档案员、兼职档案员相互之间层层监督,全体人员严格自律,从而实现电子文件全程管理。
3 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监管的实现策略
全过程管理的有效监管取决于各监管主体的相互配合,各监管主体应从不同视角发挥其各自监管职能,进一步规范电子文件管理监管流程,实现对电子文件全过程、全方位有效监管。因此,结合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子文件监管策略。
3.1 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在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中,前端由电子文件形成、管理部门负责电子文件的质量,档案部门是在电子文件移交归档后进入电子文件管理,档案部门既要管理好自己的中后端,又要参与到前端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起到组织、协调、监督、管理职能,又不能有越界之嫌,需要与各部门构建良好的协调机制。相互之间沟通协调不充分,监管边界不清将导致监管效率低下。为此,要构建以档案部门为主体的沟通协调机制,明确各方的职责与任务,执行和监管机制,建立各部门联络员,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实现多部门协同监管。
3.2 制定统一、完整的电子文件监管规章制度。在档案部门与文件形成部门、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沟通协调下,出台既符合电子文件流,又遵循档案业务流管理的要求,同时满足全过程管理要求的监管规章制度。对于监管对象与监管主体而言,监管规章制度的统一性体现在操作规范上不会出现两难境地,监管规章制度的完整性体现在全过程管理的每一环节均有操作依据,不存在监管盲点。
3.3 建立基于元数据的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监管策略。元数据是实施电子文件管理的技术保障,元数据分为动态元数据和静态元数据,可以完整地记录下电子文件的原始状态,并随时捕获电子文件管理的各项信息。根据元数据的特性,在电子文件管理的各阶段相应地应用元数据技术,通过元数据技术监控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甚至可以强制捆绑元数据集以整体归档,以满足电子文件管理在各阶段的目标和需求。
3.4 确立以档案机构为监管主体的监管体制。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体制、流程、系统设计到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系统评价标准,明确各方职责,有利于增强监管执行力度。如,制定法律法规、标准,确立电子文件全程管理体制,赋予档案机构全程管理的职权,使档案机构名正言顺地全程监控文件管理;明确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由档案机构对整个文件管理流程进行监督,以严格控制电子文件质量。
3.5 建设数字档案馆,对电子文件全程进行实时监控。数字档案馆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对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利用等管理业务及相关的行政工作,实现业务管理的自动化,是数字档案馆必须具备的功能。基于网络环境的档案业务流程重组和业务管理自动化,可以实现对电子文件全过程实时动态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解决。
4 结论
针对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监管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的多元化监管主体,包括文件形成部门、文件管理部门、信息技术部门、档案部门、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等,并明确各自的职责。结合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从系统高度设计了科学规范的电子文件监管流程,明确各环节的监管对象、监管主体、监管重点与监管内容等;并提出了建立各相关主体沟通协调机制、制定监管规章制度、确立以档案机构为主体的监管体制,注重采用先进方法与技术手段,基于元数据电子文件全程监管方法,建设数字档案馆,强化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技术手段。本文研究可为各单位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监管,提供一套系统的监管方法和有关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戴旸,李文媛.电子文件规范化移交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3(1).
[2]刘立.实施电子文件的有效管理 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J].档案学研究,2013(2).
[3]崔海莉.高校OA系统形成电子文件归档程式初探[J].档案,2010(1).
非药品冒充药品的监管文件 篇4
本人找到的相关文件:
1、《关于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整治行动的公告》 国家局、卫生部公告 2009第69号
2、《关于印发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9]342号
3、《关于整治药品经营企业非药品冒充药品行为的通知》国食药监稽【2009】7384、关于进一步开展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行动的通知-国食药监稽[2010]204号
5、卫生部关于调整消毒产品监管和许可范围的通知 2005-5-30
国家局批复类
6、关于对标示具有治疗功效的产品查处问题的批复-国食药监法【2008】252号
7、关于非药品涉及药品宣传等有关事项的处理意见-国药监市【2003】47号
8、关于含中药成份的保健用品能否按药品查处问题的批复-食药监市函【2006】5号
9、关于要求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陕食药监健用字”产品进行自查自纠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7】94号
10、关于妥善处理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行动中涉及保健用品有关问题的通知-食药监稽函【2010】78号
各地方文件:
11、关于查处标示虚假批准文号的保健用品冒充药品的函-食药监稽函【2010】223号
12、天津市卫生局公告
13、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废止保健用品批准文号的通告-豫卫通告[2010]1号
14、关于查处标示虚假批准文号的保健用品鼻康泰的函-食药监稽函【2010】233号
大户监管文件 篇5
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 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 意见
安监总煤监〔2010〕152号
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管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司法部直属煤矿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努力推动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现结合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以下简称《特别规定》)等有关要求,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切实转变煤炭工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煤矿整顿关闭、兼并重组和整合技改工作,淘汰落后产能,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把煤炭工业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提高煤炭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安全标准,全面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坚持依法依规生产建设,切实加强安全监管监察,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强化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和事故责任追究,提高
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二)目标任务。进一步减少煤矿事故总量,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 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煤矿企业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企业内部必须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制度和责任体系,严格安全目标考核,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建立和完善企业安全绩效工资制度,加大安全工资权重;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四)煤矿必须依法申请领取相关证照,未依法取得相关证照或证照不全的不得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各企业要把安全工作各项要求落实到企业发展规划和日常工作之中,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和生产经营计划时要突出安全要求;必须在核定的生产能力范围内制定和安排生产计划、下达考核指标,做到均衡生产。煤矿建设单位必须依法履行煤矿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取得采矿许可证等相关批准手续后方可开工建设;建设单位要全面负起安全管理职责,对项目施工相关单位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对防范瓦斯、水害等重大灾害负总责,严格落实项目建设、施工、监理三方责任,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合理控制各项工程施工进度,按照主体工程进度同步建设安全设施,严格施工现场管理。
(五)煤矿企业要依法提取使用安全费用,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保证煤矿瓦斯综合治理、水害防治和防灭火等工程改造费用,加快“六大系统”建设步伐。2010年底前所有煤矿要全面完成监测监控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的完善工作;2010年底前中央和国有重点煤矿企业的所有煤矿要全部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2011年底前所有煤矿全部安装井下人员定位系统;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及中央企业煤矿和国有重点煤矿中的高瓦斯、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全部建设完成紧急避险系统。2013年6月底前全国所有煤矿全部完成“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切实提高安全防护水平。
(六)煤矿企业必须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查处“三违”行为,坚决杜绝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以下简称“三超”)组织生产;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煤矿领导下井带班制度,明确带班领导职责、权力和任务,并报当地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
监管监察部门备案,煤矿要有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保证煤矿井下24小时有矿领导带班。
要严格落实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制度,存在重大隐患的,必须停产整改、及时上报并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整改结束后,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安全生产专业人员、工会代表等进行隐患整改效果评价,确保整改到位。
(七)煤矿企业要切实加强技术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主要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矿井开拓巷道布置、采掘部署,生产系统调整,技术规范、标准、措施的制定,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等重大技术问题必须由总工程师(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决策。要认真执行《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防治水规定》等规章标准,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并落实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和相关安全技术措施。及时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积极应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优化采掘部署,合理集中生产,提高机械化水平。
(八)煤矿企业要建立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制度,定期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检查和考核,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贯穿于煤矿安全生产全过程,落实到安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凡在2011年底前仍达不到省级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最低等级的,生产矿井一律停产整改,在建矿井不能进行联合试运转。
(九)煤矿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安全科技研发机制,鼓励职工和科技人员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针对安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与科研机构加强协作并开展科研攻关;要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安全防范措施的科技含量。
(十)煤矿企业要按规定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或与具有相应资质的应急救援队伍签定协议,完善应急预案,储备救援物资,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突出问题,及时修订应急预
案;授予井下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值班人员相应的决策指挥权,保证遇到险情时能够安全撤出现场作业人员。
(十一)煤矿企业必须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切实维护煤矿职工合法权益,保证职工在安全生产上具有相应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煤矿所有井下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合格后上岗,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做到持证上岗。
(十二)煤矿企业要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并建立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推行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依法履行工伤事故赔偿责任。从2011年1月1日
起,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对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职工死亡,其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按全国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发放给工亡职工近亲属。同时,依法发放工亡职工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
三、严格标准,强化煤矿安全准入工作
(十三)严格控制煤矿建设项目设计规模。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应在45万吨/年及以上,但不得高于500万吨/年;高瓦斯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不得高于800万吨/年;低瓦斯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不得高于1500万吨/年。生产矿井能力核定以上述规定为限。
(十四)建设项目在设计、建设之前,必须按要求查明瓦斯、水害等安全开采条件,保证矿井地质勘查程度达到相应级别。建设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容易自然发火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等矿井,建设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灾害类型矿井安全管理经验和业绩。
(十五)煤矿建设项目投产后5年内不得申请改扩建,也不得通过能力核定提高生产能力。生产煤矿通过能力核定提高生产能力后5年内不得再次通过能力核定提高生产能力。不得通过降低核定能力富裕系数提高矿井生产能力。
(十六)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程、标准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不得承担地质勘查程度不够、特别是未查明瓦斯和水文地质等安全开采条件的煤矿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及安全设施设计编制任务。承揽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及水害严重矿井设计的单位要
具有相同类型项目设计业绩。
(十七)施工、监理单位承揽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井施工、监理业务,必须具有相同类型项目的施工、监理业绩。施工过程中遇到瓦斯、煤层自燃倾向性、煤尘爆炸危险等级、水文地质类型等发生变化,原设计的开拓方式、开采工艺以及提升、运输、通风等主要生产系统、首采区及首采工作面布置等需要变更的,或发现设计存在重大缺陷、影响建设生产安全的,应立即停止施工,对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进行修改,报原批准部门重新审批。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经审查同意,并对施工组织设计修改完善后,方可恢复施工,严禁先施工后报批、边施工边修改。
(十八)矿井建设进入二期工程施工前,必须安装矿井安全监控系统;高瓦斯、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有突水危险或水文地质条件类型复杂及以上的矿井进入二期工程施工前,其他矿井进入三期工程施工前,必须按设计建成双回路供电;高瓦斯、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进入二期工程施工前,必须形成由地面主要通风机供风的全风压通风系统;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揭露突出煤层前,高瓦斯矿井进入三期工程施工前,必须建成地面瓦斯抽采系统并投入运行;有突水危险或水文地质条件类型复杂及以上的矿井,进入三期工程施工前,必须形成永久排水系统。否则,必须停止施工,抓紧配套完善相应安全设施。
(十九)煤矿设计、评价、检测检验等中介机构及单位必须具备相应资质,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和标准提供技术服务,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
质量,并对提交的服务工作成果负法律责任。
四、严格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执法
(二十)地方各级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监察工作。各级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把煤矿建设项目纳入日常监管范畴,落实监管责任制,会同投资、建设和国土资源等部门做好煤矿建设项目日常监管;要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综〔2008〕110号)精神,按照分级、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中央企业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各省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要对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治理进行挂牌督办和公告。地方各级安全监管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会同司法机关、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联合执法,以强有力措施查处、取缔非法煤矿。
(二十一)各省级负有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职责的部门,要按规定组织安全质量标准化煤矿考核评定,结果向社会公示,并向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担保业等主管部门通报,作为煤矿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一年内发生2次以上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煤矿企业,以及存在重大隐患整改不力的煤矿企业,省级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会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向社会公告,并向投资、国土资源、建设、银行、证券等主管部门通报,建议一年内严格限制其新增的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等,并作为审批银行贷款等手续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十二)负责颁发煤矿相关证照的部门,要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严格把关,做好证照的颁发与管理工作;发现不再符合颁证条件的,要暂扣相关证照,责令煤矿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经整改验收不合格的,一律吊销相关证照,并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关闭。
煤矿存在“三超”组织生产,瓦斯超限不采取有效措施继续作业,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未采取区域和局部两个“四位一体”防突措施仍然在突出危险区域组织生产和作业,安全监控系统装备不到位、数据不准确、断电控制不可靠,有严重水患未采取
探放水等防治措施,自然发火严重未采取有效措施,通风系统不完善、不可靠仍然进行生产等重大隐患的,除依法作出现场处理决定外,依照《特别规定》第十条规定,对煤矿企业处200万元、对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处15万元的罚款。
(二十三)现有生产矿井中,监测监控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不能正常使用,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逾期未安装使用,煤矿企业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省级安全质量标准化最低等级标准的,要暂扣煤炭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煤矿企业未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者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并依照《特别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对煤矿企业处50万元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整顿。1个月内3次或者3次以上发现未经培训上岗或者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应当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关闭。
(二十四 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建设行为。凡发现或经举报核实存在非法生产行为的,应当依照《特别规定》第五条规定责令立即停止生产,没收
违法所得和采掘设备,并处违法所得5倍罚款,同时提请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关闭。对拒不执行政府及有关部门决定和指令的,颁发证照的部门要吊销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整合矿井在规定限期内未实施改造、拖延工期未完成改造、改造期间违法生产的,要坚决取消其整合资格,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五、从严查处、从重处罚,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二十五)煤矿企业未制定和执行矿级领导轮流带班下井制度的,要责令改正,并按《特别规定》第十条规定对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处15万元罚款;领导班子成员未按规定下井带班的,按擅离职守处理,视情节给予警告直至撤职的行政处分,同时按《特别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对煤矿企业处15万元罚款。发生事故而没有领导现场带班的,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第三十七条规定对煤矿企业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罚:一般事故处20万元罚
款,较大事故处50万元罚款,重大事故处200万元罚款,特别重大事故处500万元罚款,并依法从重追究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二十六)煤矿企业未按规定排查治理隐患和报告重大隐患治理情况的,由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或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整顿,并按《特别规定》第九条规定对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处15万元罚款。因安全生产技术问题未解决,产生重大隐患的,在严肃追究主要技术负责人责任的同时,要按国务院令第446号第十条规定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处15万元的罚款;发生事故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二十七)煤矿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未经审查批准擅自 组织施工、安全设施未经竣工验收批准擅自组织生产以及对煤矿建设工程违法分包、转包的,除责令立即停止施工或生产外,按《特别规定》第十条规定对建设单位处200万元罚款、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处15万元罚款。凡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违规建设的,要立即停止建设,情节严重的由相关地方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实施关闭取缔。
(二十八)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依法依规开展煤矿事故查处工作,加强协调沟通、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事故按时结案。煤矿企业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要依法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实际控制人)责任(其中发生特别重大事故还要追究上级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该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再担任煤炭行业的矿长(董事长、总经理)职务,由颁发证照的部门吊销其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证)并进行公告。对非法违法生产行为造成人员伤亡的,以及瞒报事故、事故后逃逸的,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对煤矿企业处500万元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100%的罚款。
(二十九)对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的中介机构,要依法依规从严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并责成相关部门降低或撤销其资质。经调查确认,对事故发生负有责
任的相关中介机构,除追究其相应事故责任外,还应通报并建议发证机关吊销其执业资质并依法作出经济处罚。
(三十)在乡、镇人民政府所辖区域内发现有非法煤矿并且没有采取有效制止措施的,对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负有责任的相关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在县级人民政
府所辖区域 1 个月内发现 2 处及以上非法煤矿并且没有采取有效制止措施 的,对县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负有责任的相关负责人,根据情节轻 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完善政策,形成合力,不断推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三十一)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向地方人民政府汇报、报告、通报煤矿 安全生产重要情况、重大问题,促进地方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对煤矿安全 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对煤矿整顿关闭、科技进步、应急救援体系建 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三十二)要把煤矿安全生产纳入煤炭行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规划之 中,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有序、规范推进煤矿 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技改,采取有力措施,落实责任,严格监管,把兼并 重组、整合技改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定期发布区域淘汰落后开 采工艺和装备目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提高煤炭工业整体安全保障 能力。(三十三)对地区煤矿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严格进行绩效考核、奖 罚兑现,加大对煤矿重特大事故的考核权重,加大对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工 作考核力度,推动煤矿企业建设和完善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三十四)要推动地方政府进一步落实完善煤炭校企合作办学、对口 单招、订单式培养等政策,鼓励煤炭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逐年扩大采 矿、机电、通风与安全等相关专业人才的招生培养规模,加快培养煤矿生
产建设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三十五)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安排煤矿重大灾害治理、安全 技术改造、整顿关闭、淘汰落后产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重大课题研究 等专项资金;不断完善煤矿安全费用提取使用管理制度,根据煤矿灾害程 度和安全风险合理提高安全费用提取的下限标准,并加强资金监管力度,确保安全费用足额提取、规范使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煤矿企业要结合本
【大户监管文件】推荐阅读:
养殖大户09-06
农机大户01-05
强村大户工程10-10
种粮大户现状12-23
造林大户典型材料05-27
种粮大户先进事迹05-14
种粮大户承诺书09-26
韩红地膜种粮大户典型事迹06-30
大户自筹资金承诺书09-09
关于赶场镇养殖大户的调查报告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