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大户

2024-09-06

养殖大户(共4篇)

养殖大户 篇1

1 互助县畜牧业大户的发展情况

到2008年底, 互助县有1个万头猪场、2个5 000头猪场、6个1 000头猪场、5个500头以上的猪场、42个100头以上的猪场, 养猪小区2个, 500头以上奶牛养殖小区2个, 5 000只以上肉羊养殖场1个, 万头獭兔养殖场1个。规模经营养殖户达到1.52万户, 其中百头以上的猪场234户, 存栏猪2.58万头;10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户164户, 存栏羊20 580只;3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30户, 存栏牛1 014头;10头以上的规模奶牛养殖户39户, 存栏牛495头;规模养鸡大户260 户, 年内出栏鸡 20万只;这些规模养殖场 (户) 畜禽存栏达49.09万头 (只) , 占互助县畜禽总存栏量125.27万头 (只) 的37.59%。牛羊贩运育肥户2 685户, 贩运育肥牛羊30.55万头 (只) , 其中牛7.73万头, 羊22.82万只, 实现贩运育肥总收入2 375万元。这些大户累计投资总额 3.4亿元, 仅2008年投资就达到 7 000 万元, 营业收入达到2.02亿元。

2 特 点

2.1 发展迅速

与3年前相比, 养猪规模户增长了19.43 %, 养羊规模户增长了12.54%, 奶牛养殖大户增长了36.42%。尤其是养猪业大户更是异军突起, 养殖大户的猪存栏量占到全县总量的37%以上。

2.2 由传统型、粗放型经营向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

互助县在巩固和建设生猪、绵羊、绒山羊、肉奶牛、禽肉 (蛋) 等五大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同时, 着力构建了六大产业带:一是在塘川、威远、台子、东沟等乡镇建成了210个村、1.56万户高原瘦肉型生猪生产产业带;二是以青海八眉猪原种繁育场和保种场为龙头, 在塘川、威远、台子、等生猪养殖条件较好的乡镇建成了65个村、2 275户仔猪繁育产业带;三是在城郊、公路沿线、少数民族聚居乡镇建成了8个村260户奶牛生产产业带;四是在川、浅、脑山地区建成了8个村、240户肉羊生产产业带;五是在脑山地区沿山乡镇建成22个村、780户肉羊生产产业带;六是在红崖子沟、哈拉直沟等乡镇建成了450户雏鸡孵化繁育产业带。互助县畜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优势产区进一步集中, 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畜牧业发展迅速, 势头强劲。

2.3 由单家独户向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转变

从畜牧养殖大户的性质来看, 虽然都是民营, 但过去单家独户多, 现在为适应专业化、市场化的要求, 大多数畜牧养殖大户依靠自身的努力主动进行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联合, 向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转变。

2.4 由单纯养殖向种养相济的一体化方向发展

养殖大户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讨出一条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 树立了种草养畜、畜粪养地两者相济的生态畜牧理念。互助县威远镇安定、余家村被列为牛羊产业基地村, 养牛羊分别为1 200头、2 500只。现种草约86.67 hm2, 形成了粮食-饲料-养畜-有机肥-粮食的良性循环格局, 去年实现总收入 600万元;安定村养殖大户秦天生, 去年种草1 hm2, 发展养牛65头, 形成了粮-经-饲三元经构调整良性循环格局。

3 畜牧养殖大户是畜牧业发展的动力和希望

畜牧养殖大户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孕育产生的,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 具有明显的市场主体特征。他们已经摆脱了小生产的束缚, 把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他们对市场信息反映灵敏, 发挥着市场主体地位和农民的引导示范作用;他们与广大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带动和组织农民进入市场, 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他们中间的不少人已成为企业法人, 取得了市场准入证, 特别重要的是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一家一户的农民家庭作为自然人是没有资格参加市场交换的。养殖大户则是企业法人, 广大农民只有通过他们才能走向广泛的国际市场。规模养殖大户的互相牵动发展, 带动了主导产业的形成。畜牧业经营水平的高低, 主要看是否形成了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又一批规模养殖大户, 逐步发展形成了专业化的产业链条。

畜牧养殖大户正在为增加畜牧业投入提供有效载体和动力。通过发展大户, 可以有效地利用社会资金。特别是利用第二、第三产业资金投向畜牧业。互助县塘川镇双树村村民李玉满兄弟俩利用加工菜籽油所赚的2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畜牧业, 建起了生猪养殖场和加工厂。据不完全统计, 投资上百万元的规模养殖户在全县已达到2 452个, 投资额3.5亿元, 第二、第三产业转产投向畜牧业, 成为互助县工业化发展阶段投资农业的排头兵, 极大地带动了社会资金对畜牧业的大量投入。

4 加快畜牧养殖大户发展的对策

纵观互助县畜牧养殖大户的发展, 尽管其发展速度比较快, 但有些畜牧养殖大户仍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 要想进一步发展面临资金严重不足的困扰, 而大户自身资本运营能力较弱。此外, 亦存在投资重复现象。要加快畜牧养殖大户的发展, 应采取如下对策。

4.1 政策推动

当前, 支持大户就是支持畜牧业的发展, 支持大户就是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支持大户就是发展农村的先进生产力。大户的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 离开了政策的推动, 必然是步履艰难。政府及畜牧部门要进一步改变工作方式和方法, 牢固树立“抓大户就是抓畜牧”的指导思想。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大户上, 对养殖大户进行研究和落实。畜牧部门各科室主要领导要联系几个大户作为自己的工作帮扶点, 一抓到底。同时抓好本行业的示范大户, 搞好示范引导。

4.2 项目带动

应把畜牧养殖大户纳入项目范围, 今后在确定畜牧业重点项目时, 对畜牧养殖大户要优先对待, 并尽可能给予扶持。在项目审定上, 当大户提出的项目市场好、产品新、效益高、带动力强, 优先考虑给予立项支持。在资金上, 不分所有制性质, 若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和资金使用程序, 就要考虑给予扶持。资金比较紧张的养殖大户争取财政贴息贷款时优先考虑。集中扶持一部分民营大户, 应采取滚动发展的大户先扶持、没有形成大户的暂缓、千万元资产的大户主要靠贷款的方法加以扶持。在产权制度上, 要依法保护大户的土地使用权、“四荒”开发权和其它权力;在工商登记, 占用土地、使用水电等方面也要使大户享受平等的待遇。

4.3 科技驱动

畜牧养殖大户的经营主体绝大数是农民, 其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科技知识相对不足, 对现代科技的运用手段不强, 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科技知识的支持和科技工作者服务, 要壮大畜牧养殖大户的发展, 不仅要加大引种改良力度, 广泛推广各项畜牧业适用技术, 而且要与教学、科研单位联合协作, 开展畜牧高新技术的攻关与应用, 最大限度地提高畜牧养殖大户的科技含量。

4.4 环境拉动

大户发展需要宽松的外部环境, 从一定意义上讲, 改善环境是改善生产力, 创造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当前, 创造大户发展环境要多管齐下:一是要创造舆论环境, 解决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大户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问题, 解决好执行政策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对大户公平对待的问题。新闻单位要加大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努力营造有利于大户发展的“大气候”。二是创造争先发展的环境, 对贡献大、成绩突出、守法经营的大户要进行总结、表彰、奖励, 使之受到鼓励。三是创造创业环境。对大户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税费负担及待遇方面, 要用足用活政策规定, 只要不与国家政策相抵触的情况下放松放宽, 让步于大户的发展。制定一些优化发展环境、壮大畜牧养殖大户发展的优惠政策, 养殖大户在土地上占用、水电使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四是创造法制环境, 加大市场秩序整治力度, 推进行政执法制度化、程序化, 切实减轻大户负担, 依法保护大户的合法权益。五是创造社会化服务环境。有关部门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简化办事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 为大户提供优质服务, 从而确保大户在宽松的环境中得到快速发展。

4.5服务驱动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主动为大户排扰解难, 搞好服务, 一是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大户经营动向, 为大户出思路、想办法。二是每年召开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畜牧养殖大户座谈会或现场会, 组织经营大户进行座谈交流, 让他们互通情报, 交流经验, 沟通联系, 获取信息。三是对经营大户实行跟踪服务。要通过培训学习、提供信息、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大户生产经营;要加强对大户的法制教育、市场规则教育、企业信用教育等, 使之遵纪守法, 合法经营;要帮助大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完善经营体制, 走股份制和公司化的路子, 逐步成为市场法人。四是维护好秩序。一方面由政府部门牵头, 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维护好良好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由工商、畜牧等部门牵头, 严厉打击欺行霸市, 制假等不法经营活动, 维护好良好的市场秩序。

养殖大户 篇2

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四大草原之一,全盟土地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8万平方公里,约占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面积的24.7%。

历史以来以传统畜牧业为主的锡盟,具有非常丰富的肉食品加工资源,并且在全国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2002年以来锡盟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牧业发展,全力主攻肉、乳、蔬菜(薯)、饲料饲草产业,初步形成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格局。特别是当地肉羊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东部的“乌珠穆沁羊”、西部的“苏尼特羊”和南部的“杂交羊及细毛羊”三大肉羊产业带,“锡林郭勒羊肉”成为全国地域面积最大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乌珠穆沁”商标已通过司法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培育出“苏尼特”、“沁绿”、“颐宁多肽”等畜产品地方品牌特色,其肉羊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中国有机天然食品》认证,已打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厦门等南方大城市市场,远销港、澳,出口中东的沙特、科威特等国家,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被称为“羊中珍品”,市场前景看好。目前锡盟已注册的大小肉类加工企业215家,企业总资产达9.9亿元,已形成总冷藏库容和冻结能力分别达到3.7万吨和0.29万吨,基本形成了以小肥羊、沁绿、草原伊盛等企业为龙头覆盖全盟肉羊加工企业群。与之相配套的各类合作组织253个,组织会员达1.59万人,辐射带动农牧户3.24万户,占全盟农牧户总数的26.2%。

2006全盟大小畜总存栏达1454万头只,牲畜年均出栏达860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18.6万吨,其中存栏肉羊1367万只,羊肉产量13.1万吨,占自治区羊肉总产量的15.6%,居全区地区级首位,占全国羊肉总产量的3.6%。全盟出栏肉羊实现产值24.8亿元,占农牧业产值的41%,全盟农牧民来自出栏肉羊的人均纯收入为2300元,占全盟农牧民人均收入的69%。

面向“三农”是农行在支持锡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切入点,为构建农行独特的竞争优势,创新服务“三农”业务管理体制、运作流程、产品资源的配制体制,打造有特色、高效率、能控险、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服务平台,锡盟农行开展了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系统探索分析了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确定以当地较为成熟的肉羊产业为主

1线,以服务规模“养殖大户”和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支持地方优势农牧业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以服务规模“养殖大户”为切入点,支持地方优势农牧业产业发展

乌拉盖管理区是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农牧民增收稳定,工业和中小企业基础薄弱,缺少优良大客户。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国营农牧场转制的不断深入,草场和耕地使用权以“流转”方式转给国营农牧场职工,以及一些配套的优惠政策实施,使种养殖户(家庭农牧场)得以迅速发展,已成为乌拉盖管理区农牧产业的主力军。现代农牧业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推广力度的加大,农牧业发展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农牧民收入大幅度增长,衍生出巨大的金融需求。而2003年,乌拉该支行正常贷款不足3000万元,业务出现萎缩,经营状况恶化。主要原因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占比大、财务包袱沉重,影响了全行的发展后劲。

面对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经营压力,乌拉该支行按照盟行的发展思路,不断探索农行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坚持商业运作原则,创新营销和管理措施,在信贷管理方面,乌拉该支行摸索出一条新路——以“四包”责任制为主体,以足额有效抵押物为切入点,实施“以责管贷、以物控贷”的管理模式,积极扶持种养殖大户,实现了银行、养殖大户、地方“三赢”好业绩。

2004年至2007年10月,累计投放贷款5723万元。

连续三年减亏,2007年3月摘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实现扭亏为盈。

累计支持养殖大户728户,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做法:一是认真做好贷前筛选、调查工作。行长及分管行长率客户经理对辖内种养殖户的有效资产、生产经营规模、发展前景及信用程度的调查评估,进行分层筛选,原则上选择拥有500个养单位的养殖户;对初步选入的养殖户,通过其的行政主管部门核实养殖户有效资产的真实性,并签订核实协议书,行政主管部门对其提供真实性承担责任;通过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核实养殖户的信用记录,从中选出投放对象,严把贷款准入关。同时,根据养殖户的生产规模确定贷款额度,单笔贷款额度原则上为5—10万元。

二是创新抵押及保证担保手续,实行组合担保。首先根据市场保守价格估算借款人基础牲畜价值,做为农行贷款的主担保抵押物。按最低准入标准500个养单位计算,每只羊市场价格350元(目前市场价格600元/只),每个养殖户可为农行提供的主抵押物价值在17.5万元以上;其次将养殖户的《草场使用证》(30年使用权的草场30元/亩,500养单位的养殖户拥有草场约1万亩左右)、生产设备等做为辅助抵押,签订抵押担保合同,办理公正登记。;第三要求养殖户寻找2个担保户,并签订了《贷款联保人保证协议书》,承担连带责任。

三是严格落实内部信贷管理责任。首先确定养殖大户贷款的第一主责任人为支行分管客户部门的副行长,其次由支行行长与管户经理签订《贷款“四包”责任书》。

四是加强贷后管理。全面了解掌握种养殖贷款户的生产及生活情况,同时加大对贷款抵押物的监督管理,及时做好贷款风险预警。

通过农行服务,养殖500只羊单位基础畜,年总收入约10.8万元,可实现净利润5万元;种植2000亩小麦种植户,正常年份平均亩产450斤,年总收入约55.8万元,可实现净利润14万元,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可观。同时农行可获得较好的收益,并增加储蓄存款,增强农行营运资金实力,提升农行在当地形象和竞争能力。以每户9万元养殖大户贷款为例,农行每笔贷款直接综合效益为8513元,其中每户可为农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近300元。

二、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切入点,扩大对当地优势产业的辐射面

近年来,随着农行改革力度的加大,对农村网点进行了撤并,人员进行分流,使得农行在乡镇的网点大幅度减少,目前全盟农行在乡(苏木)的网点仅保存一个。为了扩大 对“三农”的服务半径,锡盟农行根据当地肉、乳、蔬菜(薯)、饲料饲草等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格局,组织人员深入研究肉羊产业链中加工企业和农牧民利益的连接关系,并进行了认真的调研梳理。目前全盟肉羊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企业+协会+会员”的紧密型联结模式。企业在嘎查村建立羔羊育肥分协会,通过协会联结企业与农牧户,发挥协会联系农牧民的作用。协会会员享受保护价收购、送厂鼓励、利

润返还等优惠政策。如沁绿公司每年通过协会向会员户发放借款400余万元,会员直接出售给企业每只羊奖励2元外,年终根据加工规模和效益一次性返还给牧户利润每只羊2-3元。由于摆脱中介商每只羊增收10元—15元,加上企业的奖励、返利4.00元,牧户在沁绿公司屠宰的羊与活畜出售相比每只羊可增12—16元,每户年均增加收入2240元—2400元。目前该企业已建立分协会10个,会员达到5000户,占西乌旗牧户总数的54%。二是“企业+经纪人+牧户”的松散型联结模式。企业建立经纪人协会,通过经纪人联系农牧民,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如草原伊盛公司实行售羊积分和提前收购奖励的办法,发展经纪人协会会员60人,2005年发放奖励金额72万元。三是“企业+基地+农牧户”的混合型联结模式。企业通过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嘎查党支部或国营牧场与农牧户对接,并提供优惠政策或服务。如小肥羊公司把白银库伦牧场作为企业肉羊基地。场部负责牧民接冬羔提前出栏的组织、技术服务等工作,公司提供担保,向基地统一赊销饲料,并且基地牧户享有协会会员同等待遇。该公司已建立基地4个,年出栏规模达到30万只。

通过调研,锡盟农行确立了抢抓农牧业产业高端客户的发展思路,以“公司+协会(中介组织)+基地(牧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向龙头企业注入信贷资金,扩大对肉羊养殖户的辐射带动,助推了当地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肉羊加工企业生产季节性强,一般在每年的7月至12月为生产加工期,也是资金需求的高峰期,1月份可将生产资金全部回笼。为了下一年的再生产,企业按照订单方式,将部分回笼资金提前预付养殖户搞“冬羔早春羔短期育肥”定金,以保护价收购、让利促销、吸纳牧民活羊参与企业入股等形式向养殖户订单育肥冬羔,企业不仅抢占资源市场份额,延长生产加工期,而且促进养殖户提前出栏,即能增收,又可减轻草场压力,使当地畜牧业经济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同时,通过龙头企业间接的将信贷资金安全、高效的流向养殖户,实现“银行、企业、牧户”三赢。2005年以来累计向肉羊加工企业投放贷款1.1亿元,其中2007年累计投放贷款5151万元(含2938万元扶贫贴息贷款),重点扶持小肥羊、沁绿、伊顺等17户肉羊加工企业,有力助推了当地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7—11月农行支持的加工企业完成加工肉羊100万羊单位,约占全盟加工量(873.3万羊单位)的12%。其中全盟共加工冬羔45.36万只,是去年的4.5倍;加工订单冬羔21.1万只,订单率达到67%,比上

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三、服务“三农”的启示

几年来,锡盟农行对地方涉农领域重点、热点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服务“三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2007年乌拉盖遭受几十年一遇的旱灾,不仅对种养殖户的经营及当地肉羊产业化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对农行扶持养殖户的贷款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经历这次特大旱灾,从中也发现养殖户贷款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完善信贷管理和风险防范积累了经验和启示。

1、政府搭台,营造良好的服务“三农”的良好环境。

一是大力开展信用村镇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当地政府部门要与村、乡(镇)党政负责人层层签订金融生态环境治理责任状,按照违约信用额度及占比制定区域信贷制裁标准,并在辖内给予通报,大力推广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制度,积极培育农牧区信用文化,加快农牧区征信体系建设,规范和完善农牧户信用档案,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规范社会信用秩序,加快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二是建立长效“农牧业风险基金”担保制度和农业保险体系。当地政府要对鼓励重点发展的农牧业优势产业建立“风险基金账户”,并根据产业规模确定风险基金总额度及基金来源。然后以“风险基金账户”为农牧业优势产业贷款提供全额或部分担保,部分担保的最高比例为1:5(即“存一贷五”)。同时积极探索开办农牧业保险业务,拓宽保险范围,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险体系,进一步明确财政补贴的范围和方式。

三是完善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项目鼓励政策。以补贴、减免、参股等优惠政策,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创新机制,建立科学的服务“三农”与防范风险的管理体系。

一是拓展创新农业信贷业务风险控制机制和激励机制。首先建立农业贷款权、责、利于一体的考核体系,推行农户贷款使用效果与客户经理绩效挂钩的激励制度;其次建立按贷款损失额度的责任追究制度;第三按地区贷款损失比重对外建立联合的信贷制裁制度;

二是建立农牧业产业的评估制度。农行在准入当地的农牧产业之前,要按照工业项目评估的理念对其进行评估论证,从行业、区域的宏观面分析农牧产业的可行性、风险度、以及损失弥补措施等。

三是积极探究对种养殖贷款户的评级授信工作,提升农行的风险防控能力。在农行的经营现金流和净现金流,以及贷款本息的归还情况,确定其对农行的忠诚度和贡献度。同时探索对养殖大户营销的借记卡向准贷记卡升级,并将其纳入对种养殖贷款户总的授信之内。

四是根据生产周期确定合理贷款期限和额度。根据种养业生产经营周期、对农行贡献度等情况,探索为养殖户提供三年期“可循环流动资金贷款”。

养殖大户 篇3

现年37岁的拜德宽, 初中文化程度, 中共党员, 是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周家窑村的一名普通青年农民。有着朴实憨厚的外表, 骨子里却蕴藏着一个当代青年人强烈进取、永争一流的优秀品质。

1993年初中毕业后, 他一直跟随着父亲, 早出晚归, 重复着祖辈们的生活模式, 但生性倔强的他, 实在不愿将自己的一生就这样交给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喜欢学习的他通过电视、报刊, 看到了国家农村政策的喜人变化, 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前景和希望, 他下定决心, 要走出大山, 家人的再三劝阻也未能改变20岁少年的雄心壮志。他准备借打工机会学习畜牧养殖技术, 不断积累经验, 为以后的创业奠定基础。

从1997年外出务工的三年, 是他不停奔波的三年。三年间, 他几乎跑遍了大西北, 到过西藏, 上过兰州, 去过酒泉、张掖、武威, 中间干过不少零活, 最让他满意的是在张掖和武威舍饲育肥场打工的时间里, 他接触到了饲料配比、场务管理等畜牧养殖知识, 使从小看惯家乡人靠天养畜的他内心发生了震动:原来牲畜还能这么养, 小小的家畜身上竟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一边在养殖场打工, 一边抽时间上书店、下报摊, 如饥似渴地寻找现代先进牛羊育肥新技术, 只要和养殖牛羊有关的知识, 都是他的救命稻草, 别人看来乏味的畜情疫情防治、畜牧推广技术、饲草料的加工调制等知识, 在他的眼里, 总有无穷的魅力。三年多的实践和学习, 不仅使他学到了在家里根本无法学到的养殖技术, 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致富谋发展, 光靠埋头苦干盲目打工是不行的, 只有自己创业, 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华。

2000年返乡后, 面对家乡依然贫穷的面貌, 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扎根家乡走舍饲育肥勤劳致富的道路。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人勤地不懒, 只要辛勤付出劳动, 土地同样能挖出“黄金”。当家人得知这一消息后, 没有一人支持他, 在他们的眼里, 祖祖辈辈养了多少年的家畜, 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经济效益, 一个二十多岁的小青年, 能折腾起多大的浪花, 用父亲的话说:“这根本就是胡闹”。没有家人的支持, 再加上家里条件并不富裕, 想要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于是, 他把自己的目光盯在了自家的后院, 四面有围墙, 院落倒也宽敞, 是一个现成的“育肥场”。他一面在县城打工攒钱, 一面在家中进行小规模的作坊式舍饲育肥, 主要育肥品种以家乡常见的甘肃高山细毛羊、本地黄牛为主。第一年, 共育肥甘肃高山细毛羊60只, 本地黄牛10头。年终一算账:每只甘肃高山细毛羊育肥后售出赚50元, 每头育肥牛200元, 仅育肥一项他家收入净增5000多元, 这可相当于全家一年农作物的总收入啊。与此同时, 他发现, 本地甘肃高山细毛羊耐粗饲、育肥期短, 经济效益远远高过黄牛。以甘肃高山细毛羊为主要品种进行育肥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利益的驱动下, 家人终于一改反对的态度, 对他的事业开始全力支持。就这样, 他硬是挺了下来, 从一个不会科学养殖的门外汉成长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行家里手。

近四年的实践探索, 不仅使拜德宽的育肥经验不断丰富, 更使他增强了做大做强育肥产业的信心。2004年, 国家的“三农政策”对农村产业发展更倾向, “百组千户”舍饲养殖工程在全县蓬勃兴起。这对拜德宽来说, 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借这个机遇, 他积极向镇党委、政府递交修建正规舍饲养殖场的申请报告。镇党委、政府经过实地查看和了解认为, 创办育肥养殖场不仅能使拜德宽的育肥事业越做越强, 更能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养殖业, 决定给予资金支持。通过近几年的积蓄和镇党委、政府的帮扶资金3000元, 拜德宽建成了舍饲育肥暖棚300平方米, 饲草料储备库200平方米, 新建职工宿舍30平方米, 场地总面积达730平方米, 并安置了周家窑村富余劳动力6人。当年经过艰辛的努力, 新建的舍饲育肥场, 除去生产开支, 育肥的800只甘肃高山细毛羊, 每只羊净利润达60多元, 年收入高达5万多元。

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小事业, 经过多年来的养殖探索, 他深深地体会到:有勇无谋成不了大事, 养殖不讲科学、不运用现代农业科技信息是不能持续发展的, 要想在土地里挖出黄金, 在有限的资源里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仅靠传统养殖模式来经营管理是不够的, 特别是作为一名现代青年党员, 就更应当一马当先学科技、用科技。因此, 他每年都要征订《畜牧兽医》、《甘肃农业》、《农业科技致富信息》等多种报章杂志, 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条件还很差的情况下, 花钱购买了一台电脑, 并开通了互联网, 从中吸取科技知识, 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科技养殖经验。大家经常和他开玩笑说:你家成了全村的信息和活动中心了。

2006年, 在报纸和互联网上, 根据市场行情预测了解到养羊前景看好, 他积极鼓励大伙并带头养羊。说干就干, 2007年, 他通过天祝县政府草畜产业扶持、自筹资金等形式, 共筹措资金4万多元, 在原有场房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扩大:新建舍饲育肥棚2座500平方米, 氧化池一个20平方米, 饲草料储备库60平方米, 购买饲草料加工设备一套, 并绿化了场地周边环境1000平方米, 打机井一眼, 一座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荣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新型舍饲育肥场坐落在周家窑村。

富裕起来后, 他并没有停滞不前, 他认识到较为粗放的经营管理已经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他积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 争取县政府、县畜牧技术主管部门的支持, 2011年成功实施了天祝县现代农业肉羊产业项目, 重点提升了养殖场的标准化生产和良繁体系建设。他的养殖场成功地实现了从一个基础条件差、管理理念落后的养殖场向一个管理精细、经营科学的养殖示范企业的转变。同年, 他又借助国家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 引进优质南非萨门肉用种公羊3只, 作为杂交一代父本与本地甘肃高山细毛羊进行杂交繁殖。存栏细毛羊繁育母羊580只, 成功繁育460只, 双羔率达15%。经测定, 羔羊初生重达5公斤以上, 比本地高山细毛羊增重1公斤左右。

为提升养殖场标准化管理水平, 他对原有养殖场进行升级改造, 2012年投资120万元新建50亩标准化养殖棚3500平方米, 准备进畜3000只。年末, 养殖场可向全县引调种羊400只, 年可育肥出栏肉羊2000只, 实现经济效益50余万元。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 长其长, 而天下平。这些年, 在他的影响带动下, 在天祝县政府的政策扶持下, 周边群众不断转变致富理念, 周家窑村出现了许多养羊大户, 舍饲养殖业在全村蓬勃兴起。截至2011年底, 全村从事养殖业的农户达到35户, 其中300只以上养殖大户有15户, 1000只以上搞规模化养殖经营的有5户, 年纯收入过5万元以上的超过12户。共建成育肥棚30座, 为3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就业, 全村共育肥出栏牛羊6000头只, 育肥收入总额达50多万元, 育肥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70%, 为此, 全村人均纯收入提高230元, 达到2420元, 成了远近闻名的牛羊舍饲村。

拜德宽不光自己富了, 还带动了家乡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因此, 他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2005年, 天祝县政府授予“天祝县特色养殖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对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06年, 村党支部、村委会又授予他“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同年12月份, 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成了党在基层坚实的力量。他赴县政府参加了表彰大会, 光荣地接受了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同志的亲切慰问和颁奖。

关于赶场镇养殖大户的调查报告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畜牧食品局的工作部署,加强自己对当地养殖大户的深入了解和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我下乡通过与养殖户的座谈、培训会等方式展开深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养猪大户

张国文,鹿角垭村一社,养殖能繁母猪25头,育肥猪283头; 张金福,鹿角垭村一社,养殖能繁母猪20头,育肥猪125头; 刘正云,鹿角垭村二社,养殖能繁母猪10头,育肥猪81头 ; 杜秀川,西坝村五社,养殖能繁母猪30头,育肥猪227头; 鑫源牧业,西坝村二社,养殖能繁母猪40头,育肥猪252头。

2、养鸡大户

农友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鹿角垭村八社,养殖土鸡2000多只; 黄中国,关路乡星火村四社,预计饲养土鸡5000只以上。

3、养殖黄羊大户

钟桐举,金骡村三社,养殖黄羊1547只; 黄显正,川心村6社,养殖黄羊125只; 任道强,关田乡南溪村5社,养殖黄羊124只; 沙坝乡烨尖村养殖小区,养殖黄羊358只。

二、实际成效

1、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县局的领导下,赶场镇养殖场迅速的建立、畜禽养殖数量及存栏数量显著增加。李荣富,家住金骡村三社,系2013年新发展户,现饲养南江黄羊35只;万常荣,住赶场镇金骡村二社,系2012年10月新发展户,饲养南江黄羊47只;沙坝乡烨尖村新修建的养殖小区,能容纳将近400只的南江黄羊;关田乡南溪村南江黄羊光彩互助合作社显存栏124只,同期增长5%;岳锦明,预计饲养南江黄羊100只。

2、畜禽圈舍逐步迈向标准化,实现畜禽科学饲养。素有“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中草药,住的是洋房”之美称的南江黄羊,现已基本实现。双层楼、单层楼、运动场和圈舍内食具标准化的建立。李荣富,系赶场镇村级动物防疫员,预计在金骡村一社修建标准化羊舍100余平方米;余明和,家住赶场镇金骡村二社,预计在齐坪村三社修建标准化羊舍100余平方米;黄显正,家住赶场镇川心村六社,预计投资建标准化羊舍200平方米,其大大改善南江黄羊的养殖环境,提高了存活率,增强了产品品质,增加了劳动效率,为农民实际增收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3、饲养南江黄羊为农民实际增收。余明和,去年饲养南江黄羊收入1.5万元,今年已出售4只,价格20元每斤,收入5000元;黄显正去年饲养南江黄羊收入8万元,今年已出栏母羊10只,22元每斤,收入1.8万元。

4、疫病防控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全面推行了南江黄羊综合防疫措施,包括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场址选择、场址合理布局、畜禽设计与建筑、科学饲养管理、科学免疫、检疫检测、隔离消毒、病死畜禽与脏物的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积极发展生态型、效益型的养殖业。

三、存在问题

1、养殖观念落后,意识浅薄。养殖户把政策的扶持当作送血式的发展模式,把修建标准化圈舍的前期投入当成不可收回成本或者收回慢的落后思想,只注重养殖数量不重视产品质量的提高,只注重眼前了利益不重视长远发展的眼光,严重影响了自身经济效益的增加。

2、交通的不便也影响畜牧业的发展。与交通主干道相距远,道路不通,隔河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给养殖户修建标准化的圈舍增加了成本或者是直接受到了限制,即使有政策的扶持也只能望而却步。

3、信息的闭塞导致同一产品价格相差很大,没有形成统一的价格机制。无信息传达或信息传达不及时,即便同一地区的养殖户其卖出同一产品也有高有低。

四、解决方案

1、积极加强宣传,实现信息共享。县局、各站多组织培训和技术下乡活动,把养殖户最需要的技术传授给他们,多发放宣传资料,把最新的政策、方针给予解释。建立信息共享群,各站负责收集各养殖户手机号码或送至县局,通知、指示;方针、政策等可直接发送至手机,便与及时掌握有效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成立专业合作社,实现统一管理,科学饲养,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有效自然资源,发展优质畜产品,控制市场产品价格,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和增加科技投入,大力提高畜牧产品的生产性能、出栏率和商品率,实行规模、规范化的科学养殖,走产供销一体化道路,不断开拓市场,以市场拉动产业发展,形成较完善的畜牧业生产链。

3、实行政府资金补助,养殖户自筹资金和自建道路,打开因交通不便影响养殖发展的局面,最大限度的增加养殖数量和实际增收,实现南江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年8月12日

张 煜

上一篇:音乐教育的双重价值下一篇:农作物施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