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防治技术

2024-07-24

病虫防治技术(共12篇)

病虫防治技术 篇1

1 芝麻的主要病害与防治

1.1 芝麻枯萎病

1.1.1 分布与危害。

此病是一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真菌性病害, 俗称“半边黄”或“黄死病”, 安徽、河南、湖北等芝麻主产区均有发生, 一般发病率为5%~10%, 严重者达30%以上。苗期发病造成缺苗, 后期发病致使植株过早落叶、枯死, 种子发育不良、炸蒴落粒, 对产量有较大的影响。

1.1.2 病原菌。

芝麻枯萎病的病菌常称镰刀菌。属半知菌类, 从梗孢目, 瘤座菌科。产生镰刀形大分生孢子和卵圆形小分生孢子。镰刀形孢子无色, 有2~3个隔膜;卵圆形孢子也无色, 单胞或由2个细胞组成。该菌可产生毒素、果胶酶和纤维素酶, 危害芝麻, 过多施用氮肥有利于病菌生长。

1.1.3 症状。

苗期发病植株猝倒枯死。后期发病, 叶片由下向上逐渐枯萎, 与芝麻青枯病的凋萎顺序恰恰相反。潮湿时病斑上出现一层粉红色粉末。病茎导管或木质部呈褐色。病根部半边根系变褐, 并顺沿茎部向上侵染, 使相应的半边茎部呈红褐色干枯条斑。发病半侧因为导管阻塞及病菌分泌毒素的毒害, 使病株半侧的叶片枯死呈半边黄现象, 逐渐枯死脱落, 半侧的蒴果也变小。病株早熟枯死, 籽粒瘦瘪, 易炸蒴脱粒。

1.1.4 侵染发病规律。

该菌的寄主仍限于芝麻, 有不同株系变异, 在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株中存活。通过根系侵染, 引起维管束发病。土壤温度和含水量高时, 易于发病。苗期多雨易于死亡, 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盛期, 土壤瘠薄的砂壤土发病严重。

1.1.5 防治方法。

(1) 调换茬口, 实施轮作。选用3~5年未种过芝麻的地块种植芝麻, 与甘薯、小麦、玉米等轮作, 可减轻病害。 (2) 选用耐病品种, 精选优质种子, 注意排渍, 能为芝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增强抗病能力。 (3) 药剂防治:用0.5%硫酸铜液浸种20min, 防止种子带菌;用波尔多液 (石灰∶硫酸铜∶水为3∶3∶50的比例) , 或0.3%代森锰锌或代森锌, 或铜杀菌剂浸种。药剂拌种:按用药量有效成分为用种量的0.3%多菌灵拌种。发病初期喷药:大田发病初期每隔5~7d喷施0.2%的硫酸铜溶液或40%多菌灵500倍液1次, 连喷2~3次。

1.2 芝麻茎点枯病

1.2.1 分布与危害。

此病属真菌性病害。发病后, 茎杆发黑, 着生很多黑点, 造成大风、雨后植株倒伏。安徽、湖北、河南和江西危害较重, 一般发病率为10%~20%, 严重的达60%~80%, 甚至成片枯死。病株千粒重、单株产量、含油率均明显下降, 轻则损失10%~15%, 重则损失过半。

1.2.2 病原菌。

病菌属半知菌类, 球壳孢目, 球壳孢科。病菌在茎杆上长出很多小黑点, 即分生孢子器, 在茎杆内和种子表面由菌丝组成黑点状小菌核, 能抵抗不良环境, 越冬后到翌年6月份仍有60%~100%的存活, 是芝麻主要的首次侵染源。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30~32℃。分生孢子的耐旱力较强, 25~30℃为最适萌发温度, 在28℃水滴中5h即可发芽, 20~30h发芽率最高。此菌除侵染芝麻外, 还可以危害茄科、豆科、麻类等作物。

1.2.3 症状。

芝麻一生可发此病, 但主要有2次危害高峰期:一次是出苗3~7d至现蕾期;另一次是封顶至成熟期。其发病症状是:幼苗期, 子叶变黄, 根呈水浸状腐烂至死;开花后, 根部首先出现褐色斑点, 迅速成为绕茎的黄褐色梭形斑块。病斑边缘与健全组织无明显的界线, 病斑中部灰白色, 其上密生许多黑色小粒 (病菌孢子器和小菌核) 。群众据此病症, 称茎点枯病为“黑杆疯”、“黑杆病”等。由于病株根、茎的皮层、韧皮组织腐烂, 仅剩下纤维, 失去了输导作用, 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 茎中髓部呈中空状, 茎极易折断。病菌所侵染到的根、茎和塑果内的隔膜、胎座和种子, 成了第2年的侵染源。

1.2.4 侵染发病规律。

病菌以小菌核在土壤、种子和病残株上越冬, 第2年播种后, 萌发的种子可刺激菌核萌发。小菌核长出菌丝侵入幼苗、子叶、幼芽、幼茎, 导致烂种、烂芽和死苗。病苗长出分生孢子器, 吸水后, 由孔口涌出大量孢子, 通过风、雨传播, 侵入芝麻其他部位, 引起茎杆、蒴果发病。在病株上再次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再次传播。反复多次传染, 到芝麻成熟期发病达到高峰。茎点枯病的病菌是弱寄生菌, 健状植株不易被侵害。

1.2.5 防治方法。

芝麻茎点枯病是一种顽固性病害。小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2年, 病原菌致病力强, 寄主范围广, 菌源存在广泛, 是一种较难防治的病害。在防治上应以农业防治为主, 辅之以药剂防治, 采取综合防治的策略。

(1) 农业防治。芝麻收获后, 彻底清理病株残体, 实行轮作倒茬, 选用3~5年未种过芝麻的地块种植芝麻, 与水稻、小麦、玉米等轮作, 可减轻病害;精耕细作, 改良土壤, 增施有机肥, 注意排渍, 能为芝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增强抗病能力而减轻病害;选用无病籽粒种植。

(2) 种子消毒。55℃温汤浸种10~20min, 晾干播种。药剂浸种:40%多菌灵0.1%或25%瑞毒霉0.1%浸种30min, 晾干播种。

(3) 土壤消毒。40%多菌灵18kg/hm2搅拌适量干土或五氯硝基苯180kg/hm2搅拌适量干土播前撒入播种沟内, 可有效预防或减轻茎点枯病的发生。

(4) 喷药防治。芝麻生育期间气温高、雨水多, 利于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和传播, 因而除采用上述措施外, 在芝麻封顶前后, 进行田间药剂喷洒。选用50%退菌特1 500倍液、40%多菌灵1 000倍液、10%双效灵1 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均可, 一般喷洒2次, 间隔7d, 可有效防治茎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

1.3 芝麻青枯病

1.3.1 分布与危害。

此病属细菌性病害。在我国芝麻主产区都有发生, 江西发病较普遍, 危害较重, 河南、湖北、安徽也有发生, 局部地区危害严重。此病群众称“黑茎病”、“黑秆病”、“芝麻瘟”。病重地块芝麻常出现成片死亡现象。

1.3.2 病原菌。

为青枯假单胞杆菌, 属真细菌纲, 假单胞细菌目, 假单胞杆菌科。病菌形状似蝌蚪, 短杆状, 两端钝圆, 有1~3根单极生或两极生的鞭毛, 革兰氏阳性, 好气性。在马铃薯培养基上菌落乳白色, 几天后变为暗褐色, 不规则圆形, 光滑, 有荧光反应。最适温度30℃左右, 最适pH值7.0。

1.3.3症状。

发病初期茎部出现暗绿色病斑, 以后逐渐加深, 成为黑褐色条斑。发病植株叶片从顶部向下萎蔫 (初发时白天萎蔫, 晚上恢复) , 老叶挂垂, 继而全株死亡;根部和茎部维管束变为褐色, 最后蔓延至髓部, 造成空洞。病部常流出菌胶, 干燥后变为漆黑亮晶颗粒。叶片发病后, 叶脉呈墨绿条斑, 有时纵横交错, 结成网状, 迎光透视, 其中心呈油渍状, 叶背面脉纹黄色突起。蒴果受害部位呈水渍状病斑, 并且逐渐变为深褐色、粗细不同的条斑, 使病蒴瘦缩, 蔓延至种子, 使种子变成红褐色, 受害严重的种子瘦瘪不能发芽。

1.3.4侵染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随病株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 可存活3~5年, 通过农具、流水和地下害虫传播。病菌自根、茎伤口或自然孔入侵, 然后传到全株, 引起死亡, 土温在25~30℃时发病最重。雨后暴晴, 最易发病, 群众称“煮死”。因此, 高温、高湿是病害暴发的主导因素。

1.3.5 防治方法。

(1) 实施轮作。芝麻与水稻隔年或隔2年轮作, 基本能控制此病的发生。因水稻田的土壤是嫌气条件, 对好气性的青枯病菌不适合, 因而大大降低病原, 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旱作区可与非豆科作物如红薯、小麦、玉米等轮作, 也可减轻病害。在播种前期灌水泡田, 可使病原菌窒息死亡。 (2) 选用抗病品种, 改良土壤, 增施有机肥和钾肥, 注意排渍, 能为芝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增强抗病能力而减轻病害。 (3) 药剂防治:用90%氯化苦乳剂每隔30cm挖10~17cm的孔口, 每孔口注入3mL氯化苦, 立即踏实, 地表覆盖草苫或塑料布, 7d后揭苫。

1.4 芝麻立枯病

1.4.1 分布与危害。

此病属真菌性病害。我国芝麻产区都有此病发生, 主要在苗期危害, 发病时幼苗较多死亡, 造成缺苗。该菌寄主范围广, 其中最普遍的有甜菜、茄子、辣椒、马铃薯、番茄、棉花、菜豆等。

1.4.2 病原菌。

属半知菌类, 无孢霉群, 丝核菌属。菌丝白色, 分枝多, 不产生分生孢子, 常形成菌核。病菌以菌核和菌丝附在病残体上越冬。立枯病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 能在很多土壤中长期存留, 在合适条件下菌丝萌发侵染芝麻。病菌分泌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以及植物毒素杀死寄主组织, 从分解的植物组织中吸取营养, 供其生长需要。

1.4.3 症状。

通常从幼苗茎基开始发病, 于茎基一侧出现暗褐色病斑, 逐渐凹陷腐烂, 严重时扩展到茎四周, 最后病部缢缩呈线状, 易折倒或整株萎蔫而死苗。病菌侵染根系, 引起根系腐烂。

1.4.4 侵染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 种子也能带菌, 第2年侵入幼茎, 引起发病。芝麻出苗后遇低温、高湿发病严重。

1.4.5 防治方法。

(1) 注意合理轮作, 搞好田间排灌, 合理密植, 保进植株健壮生长, 增强抗病力。 (2) 0.5%硫酸铜液浸种30min;用0.2%福美双和0.1%多菌灵拌种处理, 可高效控制病害。 (3) 发病初期喷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每隔3~5d喷1次, 连续喷2~3次, 可获良好的防治效果。

1.5 芝麻叶斑病

1.5.1 分布与危害。

为芝麻中、后期重要病害之一, 系气流传播危害, 在河南等省历年发生普遍, 危害严重。一般病田病叶率在60%以上, 严重时整株叶片提早脱落, 是芝麻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

1.5.2 种类及症状。

主要种类有黑斑病 (Alternaria sesamicola) 、轮黑斑病 (A.Sesami) 、叶枯病 (Corymespora Cassicola) , 这3种病害常年在芝麻各生育阶段普遍发生, 且危害严重。另外, 叶斑病 (Cercospora Sesami) 、角斑病 (Cerrosora Sesami) 也是较重要的病害, 多发生在芝麻盛花期, 不同年份发病程度不同。

(1) 黑斑病。主要危害叶部, 病斑多为圆形或近圆形, 直径1~4mm, 褐色或红褐色, 轮纹不太明显, 中央色稍淡。严重时, 1片叶有数十个病斑, 汇成大型枯斑。

(2) 轮黑斑病。为大型病斑, 直径3~10mm, 多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有明显轮纹, 边缘不明显, 严重时也形成大型枯斑。

(3) 叶枯病。在叶上初呈褐色小斑点, 逐渐形成淡褐色角斑或近圆形大斑。叶柄和茎杆上病斑初为红褐色, 梭形, 中间稍凹, 淡白色, 后形成红褐色条斑。

1.5.3 流行规律。

叶斑病始发期在7月上中旬, 盛发期在8月中下旬, 9月上旬后病害进入末期。芝麻叶斑病发展快慢, 与芝麻生长中期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密切相关, 雨水偏多, 相对湿度80%以上时病害发展快。早播芝麻发病重, 而且病害发展快;晚播的发病轻, 病害发展也较慢。所以夏播芝麻抢时早播时, 应注意防治叶斑病。

1.5.4 防治方法。

应在7月下旬、8月上旬、8月中旬用30%复方多菌灵1 000倍液, 各喷雾防治1次, 共3次, 有较好防病增产作用。

2 芝麻虫害与防治

芝麻的主要虫害有地老虎、蚜虫、甜菜夜蛾、芝麻天蛾和盲蝽象等。

2.1 地老虎

2.1.1 分布与危害。

地老虎俗称地蚕、土蚕、切根虫、夜蛾虫等。为害芝麻的地老虎主要为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 均属鳞翅目, 夜蛾科。这2种地老虎在全国芝麻产区都普遍发生, 咬食嫩茎叶, 常引起芝麻缺苗断垄。除为害芝麻外, 还为害棉花、玉米、高粱、烟草、马铃薯、麻类及各种蔬菜、瓜类等幼苗。

2.1.2 形态特征。

(1) 小地老虎。成虫是一种灰褐色蛾子。体长17~18mm, 翅展40~50mm。前翅棕褐色, 有2对横线, 并有黑色圆形纹、肾状纹各1个, 周围有一黑边。在肾形纹外, 有一尖端向外的楔状黑斑, 外缘有2个尖端向内的黑斑, 3斑相对。幼虫体形较大, 50~55mm, 黑褐色稍带黄色, 体表密布黑色小颗粒突起, 腹端肛上板有1对明显的黑纹。

(2) 黄地老虎。成虫体长15~18mm, 翅展约40mm。黄褐色, 前翅横线不够明显, 中部外侧有黑色肾状纹及2个黑色圆环。雄蛾触角为双栉齿状, 雌蛾触角为丝状。幼虫体长40~45mm。黄褐色, 体表多皱纹, 颗粒突起不明显。腹部末端肛上板有2块黄褐色斑纹, 中央断开, 小黑点较多。

2.1.3 生活习性。

地老虎发生的代数各地不一。小地老虎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3~4代, 长江流域发生4~5代, 华南发生5~6代, 广西发生6~7代。黄地老虎在内蒙古1年发生2代, 甘肃发生2~3代, 河南、山东、河北发生3代。在大多数地区以幼虫越冬, 少数地区以蛹越冬。2种地老虎发生为害盛期, 一般小地老虎在5月中下旬为害最盛;黄地老虎比小地老虎晚15~20d。2种地老虎幼虫为害习性大体相同, 幼虫在3龄以前, 为害芝麻幼苗的生长点和嫩叶, 3龄以上的幼虫多分散为害, 白天潜伏于土中或杂草根系附近, 夜出咬断幼苗。老熟幼虫一般潜伏于6~7mm深的土中化蛹。成虫在傍晚活动, 趋化性很强, 喜糖、醋、酒味, 对黑光灯也有较强的趋性, 有强大的迁飞能力。在潮湿、耕作粗放、杂草多的地方发生。

2.1.4 防治方法。

(1) 掌握防治适期。将地老虎消灭在3龄之前, 芝麻在“十字架期”为防治适期。

(2) 农业防治。 (1) 改造低洼易涝地, 改变地老虎发生环境。 (2) 除草灭虫, 消除成虫部分产卵场所, 减少幼虫早期食料来源。 (3) 灌水灭虫, 漫灌一昼夜排干, 灭虫效果好。 (4) 铲埂灭蛹。 (5) 可根据成虫发生早晚, 利用其趋光、喜食蜜源植物等习性, 夜晚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3) 药剂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等1 000倍液, 喷杀3龄前幼虫, 于傍晚进行, 连喷2次, 杀幼虫效果95%以上;或喷施50%氧化乐果加2.5%溴氰菊酯1 000倍液混合喷打效果更好。对4龄后老熟幼虫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500~600倍液或用氧化乐果加菊酯类药液混合喷打。用25%的敌敌畏服剂 (5g) 加清水1L, 喷于切碎的草上制成毒饵于傍晚撒在地里。

(4) 人工捕杀。3龄以后早晨人工捕捉, 在苗被咬断处扒开土层捕杀。

2.2 芝麻天蛾

2.2.1 分布与危害。

芝麻天蛾属鳞翅目, 天蛾科。主要是灰腹天蛾, 俗称芝麻鬼脸天蛾、芝麻人面天蛾。我国芝麻主产区都有发生, 个别年份局部发生严重。幼虫咬食叶部及嫩茎、嫩蒴。食量随虫龄增长而加剧, 严重时全株叶片被吃光, 对产量影响甚大。

2.2.2 形态特征。

成虫为大型蛾, 体长50mm, 翅展100~120mm。最显著的特征是胸部背面有人面状斑纹, 可见明显两眼点。腹部中央有青蓝色中背线。前翅棕黑色, 翅狭长, 外缘倾斜, 翅基下部有黄色毛丛, 翅中室有黄色小圆点。后翅黄色, 有2条黑线。老熟幼虫体长92~110mm, 虫体黄绿色或紫灰色。头部色浅, 单眼黑色。

2.2.3 生活习性。

芝麻天蛾在河南1年发生1代, 幼虫为害盛期多在7~8月份;安徽、湖北、江西1年发生2代, 第1代幼虫发生在7月中下旬, 第2代发生在9月份。以蛹在土中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 夜晚产卵于叶面, 初孵幼虫多集中于嫩叶上咬食, 随龄期增大全株为害, 以芝麻生育中后期受害最重。

2.2.4 防治方法。

在成虫盛发期尚未产卵前, 用黑光灯、糖醋液进行诱杀;用杨树枝捆扎成束, 喷上氧化乐果插在田间, 对诱杀成虫也有一定效果。药剂防治:对3龄前幼虫可用2.5%敌百虫粉11.25~15.00kg/hm2喷粉, 或喷施50%辛硫磷乳油加2.5%溴氰菊酯等1 000倍液。对4龄后老熟幼虫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500~600倍液或用氧化乐果加菊酯类药液混合喷打。

2.3 甜菜夜蛾

2.3.1 分布与危害。

甜菜夜蛾又名贪夜蛾、玉米叶夜蛾, 属鳞翅目, 夜蛾科, 其食性杂, 为害广。我国芝麻产区都有发生, 局部地区为害严重。常将幼苗生长点咬断, 或把叶片吃成孔洞、缺刻, 或将叶片全部吃光, 仅剩叶脉、叶柄和落杆, 影响植株正常生长。除为害芝麻外, 还为害玉米、高粱、大豆、甜菜、棉花、各种蔬菜及杂草。

2.3.2 形态特征。

成虫为小型蛾, 体长8~10mm, 翅展19~25mm, 前翅黄褐或褐色, 缘脉上有黑点, 前翅前缘有环状纹和肾纹。后翅半透明, 呈红黄亮光, 外缘灰褐, 呈银白色带红光。幼虫长22~27mm, 头部褐色带灰白点, 体色变化很大, 有绿、暗褐、黄褐、褐、黑褐等色。胴部有浅黄色背线, 下线间为灰黑色, 具有白点或暗红点, 气门下青色, 气门上有青灰白色亮点。

2.3.3 生活习性。

甜菜夜蛾1年发生3~4代, 第1代幼虫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生, 第2代在8月上、中旬, 第3代在9月上、中旬, 第4代在10月上、中旬。以第2~3代危害最重。初孵幼虫常群集于叶的背面, 吐丝结网, 咬食叶肉。幼虫昼出夜伏, 有假死性, 略受振动虫体即卷曲下落。老熟幼虫大多钻入表土裂缝中筑室化蛹越冬。成虫白天不活动, 常隐避在植株茂密及杂草丛生的地方或土壤缝隙内, 傍晚飞出交尾产卵, 晚上8~12时活动最盛。成虫喜产卵在叶色浓绿植物中部叶片背面, 呈块状, 雌蛾产卵3~5块, 每块300~500粒, 多的达2 000粒左右, 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化性及趋光性。

2.3.4防治方法。

(1) 除草灭虫, 消除成虫部分产卵场所, 减少幼虫早期食料来源。 (2) 可根据成虫发生早晚, 利用其趋光、喜食蜜源植物等习性, 夜晚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用杨树枝捆扎成束喷上氧化乐果, 插在田间, 对诱杀成虫也有一定效果。 (3) 对3龄前幼虫可用2.5%敌百虫粉11.25~15.00kg/hm2, 喷粉, 或喷施50%辛硫磷乳油加2.5%溴氰菊酯等1 000倍液, 防效较好。对4龄后老熟幼虫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500~600倍液或菊酯类药液喷洒。

2.4 蚜虫

2.4.1 分布与危害。

芝麻生产上为害的蚜虫为桃蚜, 也称烟蚜, 属同翅目, 蚜虫科, 俗称腻虫、蜜虫、油旱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寄主广泛, 约有170余种。芝麻上发生很普遍, 夏播芝麻产区在旱年发生为害也普遍较重, 同时传播病毒病。蚜虫多集中在嫩茎、幼芽、顶端心叶及嫩叶的叶背上和花蕾、花瓣、花萼管及果针上为害。受害后植株生长停滞, 叶片卷曲、变小、变厚, 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和开花结实。

2.4.2 形态特征。

体长2mm左右, 黄绿、黑褐、褐色。头胸黑色, 腹部背面有淡黑色横纹, 腹管黑色、细长, 圆筒形, 中部后方略膨大, 并有瓦片纹。尾片长, 中部凹缢, 具3对侧毛。

2.4.3 生活习性。

桃蚜以卵在桃树上越冬。越冬卵的孵化期, 长江以南黄河以北多在3月中下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多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长江以南多在2月上旬至3月上旬。越冬卵孵化为干母, 在桃树上繁殖3代, 第3代为有翅迁飞蚜, 在4~5月份迁飞到烟草和其他作物上繁殖。6月中下旬开始为害芝麻, 7~8月份为害较盛。蚜虫繁殖很快, 一般4~7d完成1代, 虫口密度剧增, 造成蚜虫猖獗发生。7~8月份如果雨季来临早, 湿度大, 气温高, 天敌增多, 田间蚜虫数量就少, 蚜虫隐蔽在比较阴凉的场所生活。大气相对湿度是决定蚜虫能否大发生的主导因素。在适宜温度 (15~24℃) 范围内, 相对湿度在60%~70%时有利于蚜虫的繁殖危害。相对温度超过80%或低于50%对蚜虫繁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当盛发期如遇阴雨连绵, 蚜虫会急剧减少, 天敌也可显著影响蚜量的消长。

2.4.4 防治方法。

(1) 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g/hm2对水750kg喷雾。 (2) 40%乐果乳剂, 或用2.5%敌杀死乳剂1 000倍液750~1 125kg/hm2喷洒。

2.5 芝麻盲蝽象

2.5.1 分布与危害。

芝麻盲蝽象即烟草盲椿象, 属半翅目, 蝽象科。多分布于河北、河南、安徽、湖北、山东等省, 成虫和若虫均能为害。通常在芝麻幼叶背面、幼芽和嫩果吸汁液, 造成叶中脉呈黄色斑点, 心叶呈畸形, 顶芽枯死或幼果僵黄, 影响芝麻正常生长开花, 造成落蕾落果。

2.5.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5mm, 绿色, 前胸背板深绿色, 许多小黑点, 前翅基部革质, 绿色, 端部膜质, 灰色。卵长1mm, 长形, 稍弯曲, 黄绿色。若虫体绿色, 有黑色细毛, 翅芽端部黑色。

2.5.3 生活习性。

1年发生3~4代, 以卵在苜蓿、蓖麻、豆类、木槿等枝内和树皮内以及附近浅层土中越冬, 翌年3~4月, 平均气温达10℃以上, 相对湿度70%左右时开始孵化。4月中下旬葡萄、枣树发芽后即开始上树为害。5月下旬后, 气温渐高, 虫口渐少。第2~4代分别在6月上旬、7月中旬和8月中旬出现。成虫寿命30~40d。飞翔力强, 白天潜伏, 稍受惊动, 迅速爬迁, 不易发现。清晨和夜晚爬到芽、嫩叶及幼果上刺吸为害。盲蝽象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卵在周围湿度65%以上时, 才能大量孵化。气温20~30℃, 相对湿度80%~90%的高湿气候, 最适发生为害。高温低湿的气候条件发生为害很轻。

2.5.4 防治方法。

铲除杂草, 消灭越冬卵。在大田发生期喷洒4.5%高效氯氰菊酯4 000~5 000倍液, 或2.5%扑虱蚜1 500~2 000倍液, 或10%吡虫啉4 000~5 000倍液, 或5%辛硫磷1 000倍液进行药剂防治。

3 芝麻田杂草与防治

3.1 芝麻田杂草种类与分布

芝麻田杂草种类较多, 各种植区的主要杂草种类因各地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不同而异。夏芝麻区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北、江苏、陕西南部、四川等地, 主要杂草有马唐、稗、牛筋草、光头稗、双穗雀稗、千金子、画眉草、狗尾草、狗牙根、莎草、田旋花、刺儿菜、野苋、鳢肠、空心莲子草、铁苋菜等。秋芝麻区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浙江、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主要杂草有异型莎草、马唐、牛筋草、稗草、千金子、画眉草、粟米草、胜红蓟、草龙、竹节草、两耳草、地锦、凹头苋、臂形草、莲子草、碎米莎草等。

3.2 芝麻田杂草危害

由于芝麻种子籽粒小, 幼苗期生长缓慢, 夏芝麻、秋芝麻播种季节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杂草萌发出土快, 生长迅速, 很容易形成草荒。播种后若遇连阴雨, 间苗除草不及时或者不能人工除草, 往往因草荒而被迫翻耕后改种其他农作物。因此, 芝麻田适时化学除草, 可以达到省工、节本、保苗的效果。

3.3 芝麻田杂草化学防除技术

3.3.1 播前土壤处理。

选用选择性芽前土壤处理剂氟乐灵等, 田间持效期较长, 对芝麻安全, 一次施药可基本控制芝麻全生育期的杂草危害。

氟乐灵, 又名氨特力、特福力。主要剂型有48%乳油, 5%颗粒剂。 (1) 作用特点。氟乐灵为选择性播前土壤处理除草剂。植物的幼芽、幼根都能吸收, 禾本科杂草通过芽鞘吸收。药剂进入植物体内, 影响细胞激素的形成和传递, 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 浓度越高, 抑制越重。 (2) 中毒症状。禾本科植物为芽鞘顶部膨大, 侧根少而短, 顶端膨大疣状;双子叶植物为主根粗短, 根尖膨大。受害杂草多数不能出土或接近土表而死。可用于芝麻田防除一年生杂草, 如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稗草、千金子、早熟禾、雀麦、画眉草、雀舌草、藜、苋、粟米草、繁缕、地肤、马齿苋等。在芝麻播种前3~5d, 砂质土壤及有机质含量低的田块, 用48%氟乐灵乳油1.20~1.55L/hm2;黏质土壤及有机质含量高的田块, 用48%氟乐灵乳油1.50~2.25L/hm2, 对水450~750L, 均匀喷雾土表。施药后应立即耙地浅混土3~5cm深, 干旱时要镇压保墒。

3.3.2 播后芽前土壤处理。

选用克芜踪、都尔、拉索等播后芽前土壤处理剂。

(1) 克芜踪。又名百草枯, 主要剂型有20%水剂和2.5%、5%水溶性颗粒剂。 (1) 作用特点。克芜踪是速效灭生性触杀型茎叶处理除草剂。药液喷在植物上, 被绿色组织迅速吸收, 但不能传导, 干扰光合作用破坏植物的细胞膜和细胞质, 使细胞失水呈萎蔫状, 最后干枯而死。施药2h后下雨不影响药效。药剂能被土壤吸附而钝化, 不再具有杀草活性, 对后茬作物安全。 (2) 使用方法。在芝麻播种后的1~2d (出苗前) , 用有效药量3.0~4.5kg/hm2, 对水600kg, 全田均匀喷雾, 可杀灭所有初生杂草。施药时必须用低压定向防护喷雾, 以防雾滴飘落到作物叶片和嫩株上而产生药害;只能做茎叶处理, 不能做土壤处理;作物出苗后禁止施药;施药时要采用防护措施;喷药后7~10d内, 禁止家畜、家禽进入施药区。

(2) 都尔。又名异丙甲草胺、杜尔。主要剂型:50%、72%、96%乳油。 (1) 作用特点。该药为选择性芽前土壤处理除草剂, 可防除牛筋草、马唐、狗尾草、稗、千金子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苋、马齿苋等阔叶杂草和碎米莎草等杂草。都尔主要通过幼芽吸收, 其中单子叶杂草主要是芽鞘吸收, 双子叶杂草通过幼芽及幼根吸收, 向上传导, 抑制幼芽与根的生长, 敏感杂草在发芽后出土前或刚刚出土即中毒死亡。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发芽种子的蛋白质合成, 其次是抑制胆碱渗入磷脂, 干扰卵磷脂形成。由于禾本科杂草幼芽吸收都尔能力比阔叶杂草强, 因而该药防除禾本科杂草的效果远远好于阔叶杂草, 且对芝麻比较安全。但作业时要注意保护眼睛和皮肤。 (2) 作用方法。在芝麻播后芽前, 一般用72%都尔乳油1.4~2.0L/hm2, 壤土用2.0~2.8L/hm2, 黏土用2.8~3.3L/hm2, 对水750L, 均匀喷雾土表。土壤湿度大, 有利于药效的发挥。都尔的田间持效期50~70d, 对芝麻和后茬农作物都很安全。

(3) 拉索。又名甲草胺、草不绿。主要剂型:48%乳油, 10%、15%颗粒剂。 (1) 作用特点。拉索是酰胺类选择性芽前除草剂, 可被植物幼芽吸收 (单子叶植物为胚芽鞘、双子叶植物为下胚轴) , 吸收后向上传导;种子和根也吸收传导, 但吸收量较少, 传导速度慢。出苗后主要靠根吸收向上传导。拉索进入植物体内抑制蛋白酶活性, 使蛋白质无法合成, 造成芽和根停止生长, 使不定根无法形成。如果土壤水分适宜, 杂草幼芽期不出土即被杀死。症状为芽鞘紧包生长点, 稍变粗, 胚根细而弯曲, 无须根, 生长点逐渐变褐色至黑色烂掉。如土壤水分少, 杂草出土后随着雨、土壤湿度增加, 杂草吸收药剂后, 禾本科杂草心叶卷曲至整株枯死。阔叶杂草叶皱缩变黄, 整株逐渐枯死。适用于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一些阔叶杂草, 如马唐、稗草、狗尾草、黍、马齿苋、野舌草、菟丝子、藜、苋、龙葵、豚草、刺黄花稔、蓼等, 对莎草科杂草也有一定的防效。 (2) 使用方法。芝麻播后芽前, 砂质土壤用48%拉索乳油2.25~3.75L/hm2, 黏质土壤用3.75~4.50L/hm2, 对水600~900L, 喷雾土表。土壤墒情好, 有利于药效的发挥。若干旱无雨, 可采用播前施药, 并浅混土3~5cm。注意事项:在低温条件下会结晶, 使用前要在20℃条件下充分振荡溶解后再用;如果在土壤长期干旱又不能灌溉的情况下, 应当进行2~4cm厚浅层混土处理, 混土后及时镇压, 可提高防效;对聚氯乙烯制品有腐蚀性, 使用时应注意;拉索有可燃性, 存放时应避开高温与火源。

3.3.3 苗后茎叶处理。

(1) 高效盖草能。又名吡氟乙草灵、盖草能, 主要剂型有12.5%高效盖草能乳油、10.8%盖草能乳油。该药为内吸传导型选择性苗后除草剂, 施药后很快被杂草叶片吸收传导, 喷洒落入土中的除草剂也可被吸收起到杀草作用, 对苗后至分蘖抽穗初期的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芝麻出苗后, 禾本科杂草三至五叶期, 用10.8%高效盖草能375~450mL/hm2, 对水450L, 均匀喷雾。

由于盖草能仅对禾本科杂草有效, 而芝麻田往往是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混合发生危害, 为了扩大杀草谱, 达到一次施药, 同时防治多种杂草的目的, 可用盖草能与苯达松、虎威、杂草焚、克阔乐等适当减量后混用。施药时期, 应尽量在禾本科杂草三至五叶期、阔叶杂草二至四叶期用药, 过晚施药会影响对阔叶杂草的除草效果。

(2) 盖草能。又名吡氟乙草灵、氯氟草灵。主要剂型:12.5%、24%乳油。 (1) 作用特点。盖草能是一种苗后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叶部吸收药液后能很快传导到整个植株, 渗入土壤的药液也易被根吸收。药剂进入植物体后, 抑制茎和根的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导致杂草死亡。药效发挥快, 且持效期长。主要用于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禾谷类杂草, 如稗草、马唐、狗尾草、牛筋草、千金子、早熟禾、野黍、阿拉伯高粱、野燕麦、匍匐冰草、旱雀麦、狗牙根等。该药在土壤中降解快, 对芝麻无影响。 (2) 使用方法。禾本科杂草五至六叶期, 用12.5%乳油600~750mL/hm2;七叶期以后用药量应提高为900~1 200mL/hm2, 对水375~450kg对叶进行均匀喷雾, 对禾本科杂草的幼苗或成株都有很好的防除效果。注意事项:本品对鱼有毒, 禁止将药液倒入湖泊、河流或鱼塘中;清洗喷药器械或弃置废料时, 切忌污染水源;施药时防止药液飘移到玉米、水稻、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上;不要在雨前2h施药;该药为易燃物品, 贮存时放在阴凉处, 避开高温与火源。

病虫防治技术 篇2

一、虫害

(一)小菜蛾、菜青虫的防治

1、农业防治 在小范围内避免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对养苗田加强管理,及时防治,避免将虫带入本田;及时清除田园内残株落叶或立即翻耕,可消灭大量虫源。

2、物理防治 小菜蛾有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每30亩菜田设置1盏灭虫灯效果更好。

3、生物防治 使用1.8%阿维菌素 2000-2500倍液或BT粉剂对小菜蛾有很好的防效。

4、化学防治 防治适期: 掌握卵孵化盛期到2龄前用药剂。常用药剂:天剑(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25%菜喜悬浮剂1000-1500倍(多杀霉素)、安保1000倍、除尽1200-1500倍、15%安打3500-4000倍、1.8%阿维菌素(虫螨光、爱福丁、爱力螨克)2000-3000倍、BT苏云金杆菌1000-1500倍液、5%抑太宝2000倍液,或20%灭幼脲1号或25%灭幼脲3号胶悬剂500-600倍液,也可用5%锐劲特2500倍或40%丙溴磷乳油40克效果更佳。施药方法:圈点法进行叶背和叶心喷雾。

(二)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的防治

1、加强田间管理,清除杂草,减少虫源。

2、灭虫灯、黑光灯诱杀成虫效果很好。还可同时诱杀棉铃虫、地老虎、斜纹夜蛾等。

3、化学防治。田间用药的关键时期是消灭幼虫于3龄以前,在傍晚施药效果最佳。常用药剂:天剑(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20%杀灭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0%灭幼脲I号或III 号制剂500-1000倍液;鱼藤精500倍液;50%马拉硫磷800倍液;40.7%乐斯本乳油800倍液;5%抑太保乳油1000倍液;5%卡死克乳油1200倍液。

(三)棉铃虫的防治

1、农业防治:摘除虫果压低虫口。早、中、晚熟品种要搭配开,避开二代棉铃虫的为害。

2、生物防治: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可使幼虫大量死亡。

3、化学防治:孵化盛期至二龄盛期,即幼虫尚未蛀入果内施药。注意交替轮换用药。如3龄后幼虫已蛀入果内,施药效果则很差。常用药剂:绿福(4.5%高效氯氰菊酯);2.5%敌杀死3000~4000倍;5%功夫乳油4000~5000倍;21%灭杀毙乳油6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000倍;安保1000倍等。

(四)菜螟的防治

1.农业防治(1)合理安排蔬菜种植品种。(2)适当调节播种期,使害虫大发生期与蔬菜感虫期错开。(3)收获后及时耕翻菜地,清除残株落叶,以减少虫源。(4)在早晨太阳未出、露水未干前泼水淋菜,可以大大减少菜螟为害。(5)适当灌水,增大田间湿度,既可抑制害虫,又能促进菜苗生长。

2.化学防治:应根据实地调查测报,抓住成虫盛发期和卵盛孵期进行。可供选用的药剂有:18%杀虫双水剂800-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150 0倍液;21%增效氰马乳油或氰戊菊酯乳油6000倍液;2.5%功夫乳油4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苏云金杆菌制剂B.t乳剂500-700倍液等都有很好的防效。

(五)豆荚螟的防治

1、清除田间落花落荚,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减少虫源。

2、注意施药方法:“治花不治荚”的原则,从始花期开始喷施,每隔5天左右喷蕾、花一次,花期开花时(6-9时)打药,5-7天一次。常用药剂:58.5%农地乐1000-1500倍、90%杀螟丹1000倍、10%杀虫威100倍等。

(六)跳甲、黄守瓜、黑守瓜等的防治

1、清楚田地边杂草,轮作,土壤灌水,增施肥料等农业措施可减轻为害。

2、防治幼虫用药液灌根,土面撒施米乐尔或淋施杀虫双可防治幼虫,防治成虫可在高峰期用叶面喷药,常用药剂:甲王星(28%啶虫脒〃杀虫环可湿性粉剂)、速斯本(48%毒死蜱)1000~1500倍、52.2%农地乐1000~1500倍、2.5%功夫乳油1500~2000倍、2.5%敌杀死乳油4000倍、59%跳甲绝1500倍、80%晶体敌百虫l000~2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000~2000倍液,50%马拉硫磷800倍液,50%杀螟腈乳油800~1200倍液鱼,藤精800~1200倍液,20%硫丹乳油300~400倍液,或2.5%敌百虫粉,0.5%~1%鱼藤粉。

(七)美洲斑潜蝇的防治

1、农业措施方面:(1)合理布局,防止高度插花,同时适当调整作物的播植期,错开发生为害高峰。(2)田园清洁,适时摘除老黄脚叶,进行淹埋或销毁处理。(3)加强肥水管理,调节田间的温湿度,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2、化学防治方面:(1)狠抓虫田园(即嗜食寄主作物),重点掌握:一是防治关键时期,即1~2龄幼虫盛前期(幼虫为害潜道在2厘米以下);二是防治指标及为害高峰时段,即早造五月中下旬至六月中旬末,豆、瓜类作物受害叶率15%~20%,虫情指数10以下,晚造八月中旬至十月上旬,瓜豆类作物受害率10%-15%,虫情指数8以上进行施药防治。(2)推广对口农药及安全间隔期。常用药剂:潜质(50%灭蝇胺可溶粉剂)、1.8%爱福丁2000倍、40%绿菜宝1000倍、18%杀虫双150ml+50%乐果50ml/亩、1.8%害极灭3000倍或虫螨克、农哈哈、阿巴丁、螨克、绿保素、农地乐、毒死蜱等,剂量一般1000-4000倍,药剂应采取轮换使用。在为害高峰时段(特别是晚造),防治指标到达后,每隔七天施药一次,在作物收获前15天应停止用药。

(八)茶黄螨、红蜘蛛的防治

温暖多湿的条件有利于红蜘蛛、茶黄螨等螨类的发生为害,药剂包括:绿福(4.5%高效氯氰菊酯)、73%克螨特或20%双甲脒乳剂2000倍液、20%速螨酮或20%灭幼脲或1.8%阿维菌素3000倍液;5%尼索朗或21%灭杀毙乳油2000倍液等喷雾均有高效。药剂必需轮换,以避免害螨产生抗药性。

(九)蚜虫、白粉虱的防治

以化学防治为主,药剂可用:蒙托亚(6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0%康复多2000倍、阿克泰1000-1500倍、.5%扑虱蚜2000-3000倍、50%马拉硫磷1000倍液;或4%鱼藤精6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3000-5000倍液喷雾,效果均好。

二、病害

(一)真菌性病害 A.用杀菌剂进行拌种。B.清洁田园,及时将病叶、病果清出田外,深埋或烧毁。C.轮作换茬,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D.大棚等保护地加强通风,膜下浇小水,降低湿度。E.扑海因、代森锰锌、多菌灵、百菌清、克露、瑞毒霉锰锌等杀菌剂对绝大多数真菌性病害都具有一定效果,可以酌情使用。

1、霜霉病、疫病的防治

常用药剂:广成(722g/L霜霉威盐酸盐水剂)、53%金雷多米尔600倍、72%甲霜灵锰锌500-600倍、66.8%霉多克600倍、70%安泰生(富锌)500-700倍、大生600倍及喷克600倍。

2、白粉病、锈病的防治

常用药剂:倾城(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仿生性农药—绿帝粉剂或粉锈灵1000倍、40%灭病威悬浮剂300~400倍、25%敌力脱1000倍、仙生800倍、得清2000倍、喷克600倍。

3、枯萎病的防治

①选抗病品种。②水旱轮作。③清理病残体。④施用腐熟有机肥。⑤避免串灌漫灌。⑤移苗后及时用药淋根。⑥2.5%适时乐悬浮种衣拌种及适时乐2000倍、枯萎立克500倍、必备500倍、50%甲基托布津400倍等淋根。(每株灌药液0.3-0.5kg)

(二)细菌性病害的防治(青枯病)

①选种抗病品种。②水旱轮作。③清理敏感作物。清除田间病残体。④用40%甲醛150倍液浸种1.5小时或100万单位的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后催芽。⑤用DT每平方米10克,加10倍细土育苗前处理苗床。⑥补充叶面肥。⑦发病前药剂淋根。药剂可用77%可杀得600-800倍、72%农用链霉素4000倍、30%氧氯化铜300-400倍以及DT、丰护安、绿乳铜等药剂灌根处理,每株/0.3-0.5公斤。

(三)病毒病的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清楚病叶、病果,保持田间湿度,防止高温干旱。

2、播种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分钟再催芽。

3、挂银灰色膜条与株高相平避蚜。

百合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3

关键词:百合;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68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71-1

1 病害

1.1 叶枯病

1.1.1 症状 百合发病叶片上通常为黄褐色至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斑块,天气极度潮湿时斑上生灰霉层;干燥时病斑变薄而脆,半透明状,浅灰色,严重受侵染的叶片引起叶枯。病害蔓延到茎秆,会使生长点死亡。花蕾上发生病斑,则花蕾变成褐色,不能正常开花。发生在花朵上,则花瓣形成水渍状斑块。该病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从生长期到开花结果期均可发病,尤其在花蕾上的病斑发展非常迅速。果实上发生病斑,会引起局部腐烂。

1.1.2 防治方法 集中烧毁患病植株的叶片,防止病菌传播;实行轮作,以免病菌通过土壤传播;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及时排水,注意通风透光;用75%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洒,10~15天一次,连续2~3次。

1.2 病毒病

1.2.1 症状 叶片变黄,或发生黄色斑点,黄色条斑,急性落叶,植株萎缩,花蕾萎黄不能开放,花冠开裂。

1.2.2 防治方法 及时防治蚜虫。蚜虫具有一种刺吸式口器,它像针一样刺入植物,吸取汁液。当它吸取了受病毒感染植株的汁液后,又去刺吸健康的植株时,就把病株汁液中的病毒也传了过去。所以,防治蚜虫就可以有效防止病毒蔓延;防止接触传染,以减少植株传染病毒的机会;拔除受害严重的植株。对受害严重的植株,必须及时拔除并烧毁。

1.3 百合疫病

1.3.1 症状 发病期于6~8月,主要危害茎和叶片。茎和土表面下面的茎秆上,形成水渍状乃至褐色斑块,受害植株很快死亡。如果在鳞茎萌发时受害,则嫩茎顶端发生枯萎。叶片发病,产生水渍状小斑,逐渐扩大成灰绿至淡褐色大斑,无明显边缘,严重时叶片和花朵软化腐烂。天气潮湿时,病部产生白色霉层。

1.3.2 防治方法 采用高厢深沟或起垄栽培,发现病株,及早挖除,集中烧毁;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季钾肥,提高抗病力;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1.4 立枯病

1.4.1 症状 嫩芽感染后根茎部变褐色、枯死。成年植株受害后,从下部叶开始变黄,然后整株枯黄以至死亡。鳞茎受害后,逐渐变褐色,鳞片上形成不规则的褐色斑块。

1.4.2 防治方法 该病为土壤传播,应实行轮作;播种前,种球用1:500的福美双溶液浸渍杀菌,或用40%甲酸溶液加水50倍浸渍15分钟;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使幼苗健壮,增强抗病力;出苗前喷1:2:200波尔多液1次,出苗后喷50%多菌灵1000倍液2~3次,保护幼苗。发病后,及时拔除病株,病区用50%石灰乳消毒处理。

1.5 软腐病

1.5.1 症状 鳞茎变软并有恶臭。鳞片上先发生水渍状斑块,然后发黑,上面还能长出厚厚的一层霉。在温暖的条件下,一个受害鳞茎两天内就会全部烂掉。

1.5.2 防治方法 选择无病种球繁殖,播种前用50%苯骈咪唑500~600倍液浸种20~30分钟,晾干后下种;采挖和装袋运输时,尽量不要碰伤鳞茎,贮藏期间注意通风,最好放在低温条件下。

1.6 炭疽病

1.6.1 症状 叶片发病,产生椭圆形、淡黄色、周围黑褐色稍下凹的斑点。花瓣发病,则产生椭圆形褐色病斑。鳞茎发病,基部及外层鳞片出现褐色不规则的病斑,病、健部界限清楚,不久变暗褐色干硬状。

1.6.2 防治方法 发现病株及时烧毁;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种球严格检疫,栽前用1:500的克菌丹溶液将种球浸30分钟,或用1:500的代森锌喷洒种球。

1.7 青霉病

1.7.1 症状 鳞片上形成干枯斑块,病斑上又形成蓝绿色的孢子。

1.7.2 防治方法 将鳞茎贮藏在加有漂白粉的土中(每50kg土拌和0.35kg漂白粉);将4匙苯来特加在1升温水(26℃~30℃)中,然后将鳞茎放入浸15~30分钟。阴干后,再进行贮藏。

2 虫害

2.1 蚜虫

蚜虫是危害百合最普通的虫害之一,有桃蚜和棉蚜两种。蚜虫吸取植物汁液,使植株萎缩,生长不良,严重影响开花结果。防治方法:消灭越冬虫源,清除附近杂草,进行彻底清田;蚜虫危害期喷洒40%乐果或氧化乐果1200倍液,或灭蚜松乳剂1500倍液,或2.5%鱼藤精1000~1500倍液。

2.2 蛴螬

蛴螬是金龟的幼虫,主要活动在土壤内,危害百合的鳞茎和根,吃去根系和鳞茎盘,直至破坏整个鳞茎。防治方法:安排好茬口,实行轮作;施用腐熟有机肥,以防止招引成虫来产卵;人工捕杀。在田间出现蛴螬危害时,可挖出被害植株根际附近的幼虫;施用毒土。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100~150g,或50%辛硫磷乳油100g,拌细土15~20kg做成毒土;用1500倍辛硫磷溶液浇植株根部,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3 线虫病

受害百合的根组织受到破坏,茎叶发黄,叶片边缘焦枯脱落,导致开花不良,最后植株逐渐死亡。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集病株残体烧毁,以减少病源;避免连作;播种前施用呋喃丹粉剂处理土壤;将土壤酸度调至pH值5或pH值5以下,则线虫病可大为减少。

2.4 螨类

螨可成群地寄生在百合鳞茎中,使鳞片腐烂,叶片枯黄。在潮湿的土壤中螨的危害加剧。防治方法:实行轮作;用1500倍的三氯杀螨醇浇灌种球。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4

1. 绵腐病、立枯病

(1) 绵腐病发病较早, 一般在播种后5~6天即可发生, 主要为害幼根和幼苗。受害部位最初出现乳白色胶状物, 以后长出白色绵状物, 最后变为黄色, 种子内部腐烂, 幼苗逐渐枯死。

(2) 立枯病发病较晚, 三叶期秧田最易发病。早期发病, 秧苗枯萎、茎基部出现水浸状腐烂, 手拔易断;后期发病, 常表现为心叶萎垂卷曲, 茎基部腐烂变成黑褐色, 潮湿时病基部长出淡红色霉状物。

防治药剂选用45%敌磺钠100~150g/亩或5%甲霜·恶霉灵水剂40~60m L/亩。

2. 稻恶苗病

又称白秆病, 系水稻地上部的一种真菌病害。从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病株徒长, 瘦弱, 黄化, 通常比健株高3~10cm, 极易识别。病株基部节上常有倒生的气生根, 并有粉红霉层。病菌发育适温25℃左右, 种子带菌。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用药剂浸种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措施。

3. 稻瘟病

(1) 症状稻瘟病在水稻全生育期中都可发病, 按发生部位和表现的症状可以分为苗瘟、叶瘟、叶节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2) 防治指标出现急性型病斑或发病中心, 历史性发生区病田率达5%要普治。

(3) 防治适期叶瘟发病初期、水稻破口期、齐穗期。

(4) 预防75%三环唑 (丰登) 30~40g/亩喷雾。

(5) 治疗40%稻瘟灵 (富士一号) 80~120m L/亩或13%春雷·三环唑100~120g/亩喷雾。

4. 稻纹枯病

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 田间应保持3~5cm浅水层。

(1) 防治指标每10丛有1~2丛发病, 即病丛率达15%, 开始用药。

(2) 防治适期发病初期。

(3) 在耙田时首先做好菌源清除工作, 其次掌握在病丛率达15%时, 选用井岗·枯芽菌60~90g/亩, 或25%苯甲·丙环唑60~80m L/亩、25%丙环唑40~60m L/亩、80%戊唑醇 (优兴) 8~12g/亩等药剂进行防治。

5. 稻曲病

破口前7~10天第一次施药, 破口期再防治1次。选用井岗·枯芽菌60~90g/亩, 或杜邦阿托18~27g/亩、25%丙环唑20m L/亩、80%戊唑醇 (优兴) 8g/亩。

二、水稻虫害

1. 水稻螟虫

包括大螟、二化螟、三化螟, 俗称钻心虫。一代防治适期:田间枯鞘率达5%以上及时施药防治;二代结合穗颈瘟、稻曲病等在抽穗前7~10天至始穗期用“一枪药”防治, 药剂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10m L/亩, 或氯虫苯甲酰胺复配制剂、20%三唑磷200~250g/亩、90%杀虫单原粉150~200g/亩。

2. 稻飞虱

应掌握在小若虫高峰期防治。施药时应注意先从田的四周开始, 由外向内, 实行围歼。喷药要均匀周到, 注意把药液喷在稻株中、下部。

(1) 防治指标分蘖期≥1 000头/百丛成若虫、孕穗期≥1 500头/百丛成若虫。

(2) 防治适期2~3龄 (低龄) 若虫在虫口密度达到500~1 000头/百丛时喷雾。

(3) 药剂选择选用70%吡虫啉4~6g/亩, 或25%扑虱灵40~50g/亩+80%敌敌畏100g/亩、50%吡蚜酮·异丙威40~50g/亩、噻嗪酮·异丙威100~120g/亩等药剂进行防治。

3. 稻苞虫

以迟中稻田为防治重点, 掌握低龄幼虫盛期, 每百丛水稻有虫10~20头时施药。防治药剂同水稻螟虫。

4. 稻纵卷叶螟

重点防治主害代。

(1) 防治指标在低龄幼虫期, 每百丛水稻有初卷小虫苞15~20个, 或穗期每百丛有虫20头时施药。

(2) 防治适期卵孵化高峰期至2龄幼虫盛期。

(3) 选用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10~15m L/亩, 或氯虫苯甲酰胺复配制剂、10%阿维·氟酰胺 (稻腾) 30m L、40%乐斯本100~150m L/亩、5%阿维菌素20~30g/亩等药剂进行防治。

5. 粘虫

粘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 主要以幼虫咬食叶子, 造成缺刻, 甚至吃光叶片, 防治药剂同水稻螟虫。

三、田鼠

选用溴敌隆或溴鼠灵药剂配制毒饵进行毒杀。

四、水稻病虫全程防控技术方案

1. 分蘖-拔节-孕穗期间病虫防治

(1) 一代二化螟及稻苞虫分蘖期枯鞘株率达到3%时, 亩用2袋20%氯虫苯甲酰胺 (康宽SC 5ml/袋) 或2袋甜核·苏云金杆菌 (WP 15g/袋) +4袋90%杀虫单 (TF20g/袋) 。

(2) 叶瘟在分蘖期田间出现急性病斑、发病中心或病叶率达到10%时实施药剂防治, 亩用2袋13%春雷·三环唑 (60g/袋) 治疗兼其保护作用。预防亩用1袋, 或亩用2袋75%三环唑 (丰登20g/袋) 、100m L40%稻瘟灵 (富士一号) 。

(3) 纹枯病水稻分蘖盛期至孕穗抽穗期亩用2袋6%240亿/g井岗枯蚜菌 (WP 30g/袋) , 或2袋80%戊唑醇 (WP4g/袋) 、4袋25%丙环唑 (EC10m L/袋) 、2袋20%井·烯·三环唑 (WP 40g/袋) 。

(4) 稻飞虱亩用2袋50%吡蚜酮异丙威 (WP 15g/袋) , 或70%吡虫啉 (SC 2g/袋) 3~5g、50%吡蚜酮10~12g、25%噻嗪酮50g、10%吡虫啉30~50g等。对田间有一定数量高龄若虫以及成虫发生数量较多的田块, 可在后4种药剂中加入异丙威、速灭威等氨基甲酸酯类药剂, 或选用噻嗪酮与异丙威、速灭威等农药的复配制剂, 或用吡虫啉、噻嗪酮、吡蚜酮等药剂与80%敌敌畏100~150m L/亩混用。

2. 穗期病虫破

口前5~7天至破口, 防治二代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曲病兼治纹枯病。

二代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飞虱亩用2袋20%氯虫苯甲酰胺 (康宽SC5ml/袋) +2袋70%吡虫啉 (SC 2g/袋) 或2袋50%吡蚜酮+异丙威 (WP 15g/袋) ;穗颈瘟、稻曲病、纹枯病亩用2袋20%井·烯·三环唑 (WP40g/袋) +2袋25%丙环唑 (10m L/袋) 或2袋75%三环唑 (丰登20g/袋) +2袋25%丙环唑 (10m L/袋) 或2袋80%戊唑醇 (4g/袋) +2袋6%240亿/g井岗·枯蚜菌对水喷雾。

五、注意事项

1. 水稻田禁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特别是已经停用的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 不得使用菊酯类农药, 以免造成人畜中毒、农残超标、生态环境破坏等。慎用三唑磷, 以防止刺激褐飞虱产卵增殖。

2. 喷施农药时要注意防护

夏季高温季节喷施农药, 要在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进行, 中午不能喷药。施药人员每天喷药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小时。施药时必须穿防护衣裤和防护鞋、戴帽子、防毒口罩和防护手套;施药现场禁烟、禁食。

3. 要妥善处理农药废弃包装

农药包装瓶 (袋) 应专用;农药空瓶 (袋) 应远离水源深埋, 不得随意乱丢, 不得盛装其它农药, 更不能盛装食品。

4. 要选用推广新型植保机械

为了克服当前喷雾器跑、冒、滴、漏现象, 提高农药利用率, 各地应选用雾化效果好, 喷洒作物上沉积分布均匀, 农药利用率高的手动喷雾器。机动喷雾器应选择功能先进 (包括防滴功能、恒压功能、喷量和喷雾均匀等) 的机具以提高防效。

5. 要及时救治农药中毒人员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5

水稻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1、纹枯病:水稻纹枯病近年来已上升为主要的病害,发生面积大,分布广。

防治技术:彻底清除稻田周围杂草,以消灭野生寄主;多施基肥,氮、磷、钾搭配施用,防止偏施氮肥,以保证稻苗稳健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化学药剂可选择绿亨50%井·噻·杀虫单可湿性粉剂、绿亨叶纹苏(45%己唑·多菌灵)600倍或80%戊唑醇5000倍均匀喷雾,病情严重时上述药剂配合绿亨6号一起喷雾,可兼治黑条矮缩病、细菌性条斑病、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白叶枯病、恶苗病、根腐病等病害并发症。注意喷雾要均匀周到。

2、稻瘟病:主要为害稻株叶片、茎秆和穗部。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时晴时雨、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下,病情扩展迅速。

防治技术:种植抗病品种,及时处理病稻草;配方施肥,采浅水分蘖,移苗晒田;药剂防治可选择40%稻瘟灵乳油或绿亨铜师傅86.2%氧化亚铜1500倍喷雾。注意轮换不同类别药剂,可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取得最好防治效果。

3、稻曲病:稻曲病是在水稻穗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常造成病粒“炸开”,似爆米花状,不仅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还散出黄褐色粉末污染健康稻谷。

防治技术:改进施肥技术,基肥要足,慎用穗肥,采用配方施肥;浅水勤灌,后期见干见湿;在水稻抽穗前或孕穗末期用绿亨叶纹苏(45%己唑·多菌灵)600倍或80%戊唑醇5000倍或绿亨铜师傅86.2%氧化亚铜1500倍均匀喷雾预防病害。发病后可用绿亨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或绿亨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特别提醒:水稻破口前一周是药剂防治最佳时期,齐穗期可补喷一次。)

4、稻飞虱:有3种类型,分别为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当平均每株成虫3头时,可选择以下任一药剂进行防治:26.5%敌畏·吡虫啉乳油、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25%噻嗪·异丙威可湿性粉剂。虫情严重时缩短用药间隔期或混配上述不同类别的药剂。

5、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初孵出的幼虫先在嫩叶上取食叶肉,很快即到叶尖处吐丝卷叶,在里面取食。防治稻纵卷叶螟要注意用药时期。

前期预防每亩用绿亨50%井·噻·杀虫单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30-50千克喷雾。害虫2-3龄时是最佳用药时期。可选择以下任一配方防治:①每亩用绿亨敌畏·毒死蜱乳油60-80毫升或480克/升毒死蜱乳油60-80毫升兑水30-50千克喷雾;②每亩用绿亨522.5克/升氯氰·毒死蜱乳油100毫升或2%阿维·高氯氟50毫升兑水30-50千克喷雾;③每亩用绿亨阿维菌素

50毫升兑水30-50千克喷雾;④每亩用绿亨5.7%甲维盐10克兑水30-50千克喷雾;⑤每亩用绿亨102悬浮剂40克兑水30-50千克喷雾。幼虫3龄后或错过最佳防治时期时或虫情暴发时,要加大用药量或用不同类别的药剂混配,且缩短用药间隔期,如每亩地用40%敌百·毒死蜱乳油100毫升兑水30-50千克喷雾,和5.7%甲维盐复配使用,绿亨480克/升毒死蜱乳油和5.7%甲维盐复配使用,绿亨2%阿维·高氯氟和绿亨102复配使用等,可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并可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

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6

黄瓜不同的病害侵染、发生、流行均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中,以温度湿度最为主要。除病毒病等少数病害发病需要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大多数病害适于在温和、高温的条件下,尤其是在叶片吐水、结露或伤口湿润的情况下侵染植株而发生。黄瓜的多种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0℃~30℃。这些病菌发生的适宜温度,均在黄瓜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范围之内。因此,只要黄瓜生长发育,病菌也就随之发生、发展,病害是很难避免的。

1 农业防治

创造适宜的生育环境条件:培育适龄壮苗,提高抗逆性;控制好温度和空气湿度,适宜的肥水,充足的光照和二氧化碳,通过放风和辅助加温,调节不同生育时期的适宜温度,避免低温和高温;深沟高畦,严防积水,清洁田园,做到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避免侵染性病害发生。

2 病虫害防治

2.1 白粉病

白粉病俗称“白毛”,为真菌性病害,是保护地和露地黄瓜的常见病害。从幼苗到收获期均可受害,但以生长后期受害较重。

危害症状: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其次是叶柄和茎。开始叶面上长有近圆形的白色小粉斑,逐渐向外缘扩展,形成边缘不明显的大白粉斑,许多白粉斑互相连片,直至整叶布满白粉。霉层下面的叶片组织由褪绿变成褐色,后期霉斑呈灰白色,长有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并渐渐变成黑色。严重时叶片背面也布满白粉,稍触动叶片白粉可向下飞落,最后叶片枯死。一般叶片自下向上发展蔓延。叶柄和茎上霉斑与叶片相同,叶柄上的霉斑环绕1周后,叶片变黄枯死。

药剂防治:当发现中心病株时,要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5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每隔5~7天喷1次。同时,在喷药时不要忽略对地面的喷施。

2.2 炭疽病

黄瓜炭疽病是经常发生的一种病害。黄瓜炭疽病菌除危害黄瓜以外,还能危害西瓜、甜瓜、冬瓜、丝瓜、瓠瓜等。

危害症状:黄瓜整个生长期间均可被害。幼苗子叶受害,多在子叶上出现圆形、叶边缘出现半椭圆形淡褐色病斑,幼茎受害,基部变褐、收缩,引起猝倒。有时病部溢出橙黄色胶质物。成株期受害,叶片上病斑呈圆形,初为水渍状,后为淡灰褐或红褐色,干枯,边缘有黄色晕圈,病斑直径大多为4~20毫米。潮湿时,病斑上有粉红色粘稠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干燥条件下,病斑易开裂穿孔。严重时,叶上病斑汇合成大斑,使叶片提早干枯死亡。主茎和叶柄发病,病斑椭圆形,深褐色,严重时病斑连接,包围主茎或叶柄,病部以上瓜蔓及叶片萎蔫枯死。瓜条染病,病斑椭圆形,初呈浅绿色,凹陷,后期病斑产生粉红色粘稠物,易开裂。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30%~40%复方多菌灵悬剂300~500倍液或代森液500倍液或百菌清500~60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1次,每次用药液量30~35千克,连喷3~4次。

2.3 霜霉病

危害症状:该病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初发病时,叶背出现水浸状淡黄色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并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型黄色斑。发病严重时小病斑汇成大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的霉层。

药剂防治: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或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72%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50%霜霉一扫净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喷3~4次。

2.4 白粉虱

白粉虱症状:成虫和幼虫群聚为害,并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并引起煤污病。

药剂防治:用背负式机动发烟器或3MF-3背负式植保多用机把1%溴氰菊酯或2.5%戊菊酯(杀灭菊酯)油剂雾化成0.5~5μm的雾滴,悬浮在空气中杀灭成虫。2.5%溴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喷雾每隔6~7天喷1次,连续防治3次。

2.5 瓜蚜

叶部症状:叶片卷缩,瓜苗萎蔫,甚至枯死。老叶受害,提前枯落,缩短结瓜期,造成减产。

烟草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7

烟草花叶病是由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害,在全国各烟区普遍发生。幼苗染病,沿叶脉组织变浅绿色,对光看呈半透明状,蔓延整个叶片后形成黄绿相间斑驳,俗称“花叶”。病叶边缘有时向背面卷曲,叶基松散,叶片厚薄不均,甚至皱缩扭曲呈畸形。早期发病烟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生长缓慢。主要传播方式为接触摩擦传播,田间操作时,手和工具接触叶后再接触健株叶片,能引起发病。种子、肥料和土壤中的病残体,带病的寄主植物,加工后的烟叶、烟丝、烟末等,都可以成为初侵染的来源。主要防治方法有:(1)轮作。实行2年以上轮作,重病地区至少要在2年内不栽烟。不与茄科十字花科作物间作或轮作。(2)加强田间管理。苗床和大田操作时应禁止吸烟,手和工具要消毒,田间发病严重时,田间操作应从无病区开始,打顶抹杈要在雨露干后进行,病株需最后打顶抹权,并及时追肥、培土、浇水以促进烟株生长健壮。(3)药剂防治:用弱毒疫苗N14和生防制剂S52混合接种进行防治,方法是把弱毒疫苗N14和生物制S52稀释成100倍水液,8即100ml水加N14和S52各1ml,用针刺法接种,每公顷用600ml稀释液;或菌毒清5%水剂200~300倍液喷雾;或1.5植病灵乳剂800~1000倍液喷雾,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或2%菌克毒克200~300倍液喷雾。亩喷药液量40~50kg。

2、烟草野火病

烟草野火病是由野火病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细菌病害,在全国各烟区均有发生,群众称“火烧病”、“红火斑”,烟草发病主要在大田后期,病叶病状初期为黑褐色水浸状小圆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直径可达1~2cm,四周有宽的黄斑,病斑合并后呈不规则大斑,上有轮纹,天气湿润时表面有薄层菌脓,干燥后病部破裂脱落,叶片被毁。多雨潮湿时幼苗也能发病,受害幼苗褐烂倒伏或只剩顶芽直立,苍白细弱,生长极慢,在无病区种子和烟叶是重要初侵染来源。防治方法有:(1)实行轮作。烟田至少应实行3年轮作制。大豆是此菌的天然寄主,应避免和大豆轮作。(2)种子消毒。用1%硫酸铜液或0.1%硝酸银液浸种1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再催芽或晾干后直播。(3)加强管理。及时间苗定苗,合理施肥灌水,后期适当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适度打顶,以促进植株健壮。(4)消除病残体。发病田应于收获后及时清除烟秸病叶,实行深耕翻埋,消灭菌源。(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每升含200毫克浓度的链霉素喷雾,每公顷喷药液1600kg左右,每周喷一次,连喷3~5次,可获良好效果。

3、烟蚜

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8

1、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保护地黄瓜早期发生的病害,主要侵染叶片形成多角形病斑,病斑受叶脉限制,后期穿孔,湿度大时,病斑背面溢出乳白色菌脓,低温、高湿、多雨是主要发病条件,防治方法:(1)用喷粉器喷施角斑灵粉尘0.5~0.7kg/亩,效果良好。(2)发病初期喷施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1000倍液,兼防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

2、黄瓜黑星病

黄瓜黑星病是由黑星病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在我县只有几年的发生历史且发生比较严重。病菌可侵染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侵害叶片多形成淡黄色椭圆形小病斑,病斑后期呈星状开裂穿孔;侵染瓜条形成椭圆形凹陷病斑,病部流出琥珀色体液,影响外观和品质,低温、多湿、阴雨、寡照、冷凉是主要发病条件,主要防治方法:(1)用喷粉器喷施10%黑煞星粉尘0.5~0.75kg/亩。(2)发病初期喷施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40%福星6000~8000倍液有特效。

3、黄瓜枯萎病

黄瓜枯萎病是由枯萎病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侵染维管束,初发病时植株白天萎蔫,早晚恢复正常,切开茎基部,可以看到维管束变褐色,潮湿时病部表面生出白色至粉红色霉层,高温、高湿、土壤带菌量多是主要发病条件,防治方法有(1)种子消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1小时:或40%甲醛150倍液浸种1.5小时后用清水洗净,再催芽播种。(2)合理栽培管理、深翻土地、高畦栽培,重病棚室要采取5年以上与非瓜类作物轮作;施用腐熟基肥及时追肥灌水,要避免大水漫灌,发病时要控水,拔除病株。(3)土壤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4kg混入细干土,拌匀后施入定植穴内。(4)嫁接防病:利用南瓜根系发达对黄瓜枯萎病有较强的抗性的特点,将南瓜做砧木、黄瓜做接穗,进行嫁接换根,防治枯萎病防效可达95%以上并有明显的增产效果。(5)生物防治,用20%农抗120水剂100倍液,于发病初期开始灌根,每株灌0.25kg药液,10天后再灌一次。(6)药剂防治: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

4、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是由黄瓜霜霉病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在保护地黄瓜生长后期发生较重,高温、高湿、结露多,叶片上有水滴水膜是主要发病条件。多在开花结果期危害叶片,初发病时有水渍状多角形病斑,病斑不穿孔,湿度大时背面病斑可长出黑色霉层。主要防治方法有:(1)生态防治:保护地黄瓜生长前期要保温降湿,中后期要通风排湿实行日落后放风,晴天早晨浇水,浇水后闭棚增温后大通风等措施,使棚内温度白天保持25~28℃,夜间15℃左右。相对湿度白天60%左右,夜间95%以下,土壤含水量在70%左右。(2)药剂防治:用喷粉器喷施5%霜克粉尘或5%百菌清粉尘0.75kg/亩或发病初期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2%普力克600~800倍液喷雾。

5、黄瓜灰霉病

黄瓜灰霉病是由黄瓜灰霉病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幼瓜瓜条。病菌多从开败的雌花侵入,花瓣受害后易枯萎腐烂并长出淡灰色霉层,而后向幼瓜扩展。花和幼果蒂部初呈水浸状,病部褪色,渐变软萎缩、腐烂,表面生有霉层。较大的瓜被害时,组织先变黄并生灰霉,被害瓜受害部位停止生长,腐烂或脱落,烂花、烂瓜落在茎叶上引起茎叶发病。叶部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呈浅灰褐色,病斑中间有时生出灰色霉层,病斑大小不一,大的直径可达20~25mm,边缘明显。茎上发病,造成数节腐烂,瓜蔓折断,植株枯死。光照不足,高湿、较低温(20℃左右),是灰霉病发生和蔓延的重要条件。主要防治方法有:(1)粉尘法防治:发病初期用6.5%万霉灵粉尘0.75~1.0kg/亩或5%百菌清粉尘0.75~1.0kg/亩用喷粉器喷施。(2)生物防治:从发病初期,采用1%农抗武夷菌素150倍液防治,每隔6天~7天喷1次,连喷3~4次。(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

6、黄瓜害虫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9

1. 纹枯病

主要症状:病斑最初在近水面的水稻叶鞘上出现, 初为椭圆形, 水渍状, 后呈灰绿色或淡褐色逐渐向植株上部扩展;病斑常相互合并为不规则形状, 边缘灰褐色, 中央灰白色。肉眼常可见叶表气生菌丝纠成的菌核。

发病原因:早稻菌核是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每亩有6万粒以上菌核量, 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另外长期深灌, 偏施、迟施氮肥, 水稻田间郁闭、徒长会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1) 泡田耙地后在下风头打捞菌核并深埋, 合理稀植防止封行过早;在田间采取浅湿灌溉, 忌深水灌溉, 施肥时忌偏施、晚施氮肥。 (2) 药剂防治, 7月中旬每亩用20%井冈霉素20~25克对水喷雾, 或用30%爱苗乳油15毫升对水喷雾。若在分蘖末期发病, 也可用上述方法防治或每亩用20%井冈霉素20~30克对水喷雾。

2. 稻曲病

主要症状:该病病菌危害穗上部谷粒, 轻则一穗中出现1~5个病粒, 重则多达数十粒, 病穗率可达10%以上。病粒比正常谷粒大3~4倍, 整个病粒被菌丝块包围, 颜色初呈橙黄, 后转墨绿;表面初呈平滑, 后显粗糙龟裂, 其上布满黑粉状物。

发病原因:病原菌以菌核和附在种子上在厚垣孢子过冬;抽穗期阴雨日多、雨量大, 日照弱而短, 荫蔽大, 露水多, 雾大氮肥偏重迟施, 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良种是防治稻曲病经济有效的措施;发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要深翻, 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水稻播种前注意清除病残体及田间的病源物。合理施肥, 氮、磷、钾要配合使用, 不要偏施氮肥。 (2) 用25%咪酰胺、10%扑生畏等药剂浸种, 每2毫升加水6~7公斤浸泡6公斤稻种。 (3) 药剂防治用药适期在水稻孕穗后期 (即水稻破口前5天左右) , 每亩用30%爱苗乳油15毫升或14%络氨铜水剂250克对水喷雾。

3. 稻瘟病

主要症状:病原菌危害水稻各部位, 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发生。秧苗发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 不形成明显病斑, 潮湿时可长出青灰色霉层。在水稻秧苗期和分蘖期发病, 可使叶片大量枯死, 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 孕穗抽穗期发病以及节瘟、穗颈瘟严重发生, 可造成大量白穗或半白穗, 损失极大。

发病原因:病菌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施用的有机肥未充分腐熟, 施用氮肥过多或过迟, 植株生长过嫩, 抗病性降低也容易发病;土壤温度低、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2) 种子消毒, 选用咪酰胺、菌虫清等药剂浸种。 (3) 田间管理应增施磷钾肥, 合理追肥,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配方肥料;将田间稻草及时清运出去, 燃烧田间稻草和稻茬减少田间病原菌。 (4) 药剂防治, 稻瘟病发生初期, 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喷雾;齐穗期每亩用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对水喷雾预防穗颈瘟。

4. 条纹叶枯病

主要症状: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拔节后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 各类型稻均不枯心, 但抽穗畸形, 结实很少。

发病原因: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灰飞虱发生量、带毒虫率有直接关系。春季气温偏高、降雨少、虫口多灰飞虱传毒快稻株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药剂浸种, 选用10%吡虫啉1克浸2.5公斤稻种。 (2) 加强田间管理, 促进分蘖。 (3) 治虫防病, 抓住灰飞虱传毒迁飞前期, 集中应用吡虫啉等药剂灭虫。

5. 稻水象甲

主要症状:成虫啃食水稻叶片表皮和叶肉, 影响光合作用。幼虫蛀食根部, 破坏根系组织, 阻碍营养吸收和传导, 导致分蘖减少、植株矮化、黄化枯萎、抽穗延迟, 甚至全株枯死, 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

发病原因:稻水象甲又名稻水象、稻根象, 为全国二类检疫性害虫, 原产北美洲。害虫随稻秧、稻谷、稻草及其制品、其他寄主植物、交通工具等传播。

防治方法:应用20%三唑磷乳油药剂, 于6月初喷雾防治。

6. 稻飞虱

主要症状:稻飞虱产卵会刺伤植株, 破坏输导组织, 妨碍营养物质传输并传播病毒病。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中、下部, 用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吸食汁液。稻株受害严重时, 即叶片枯黄、植株成团倒伏、呈火烧状时才出现明显受害症状。

发病原因:为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稻飞虱的发生程度取决于迁入虫源数量、生存环境的适合程度和天敌对他们的抑制程度。

谷子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10

一、彻底清除谷茬、谷草和杂草

因为谷茬、谷草和地边杂草是这些病虫害的主要过冬场所, 所以要结合秋耕地, 在来年4月底前, 将这些杂草彻底清除干净, 这样可大大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二、轮作倒茬

与豆类、玉米等作物轮作倒茬2年以上。

三、适当晚播

白发病、粟灰螟等主要为害早播谷子, 所以, 适当晚播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四、药剂拌种

先用清水或米汤水将谷种拌湿, 再按每500克种子用2~3克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的比例, 将药拌在种子上, 然后下种, 可有效防治白发病 (即看谷老) 。

五、撒毒土

6月上、中旬, 用50%1605乳油100克, 加适量水后与20千克细土搅拌均匀, 每亩撒施毒土40千克左右, 撒时要对准谷苗撒, 撒成一个药带。可防治粟灰螟, 减少枯心苗。

六、及时拔掉枯心苗

一旦发现枯心苗, 要立即拔掉, 并带出地外烧毁或深埋, 以防止粟灰螟在这些枯心苗中长大后, 再钻出来危害其它谷子植株。

七、及时拔掉看谷老、黑穗等谷株

一旦发现谷子植株已成为看谷老或黑穗, 要及时将其拔掉, 并带出地外烧毁或深埋, 以防止这些病菌扩散危害。

八、喷药治病虫害

在间谷苗前后, 可用10%氯氰菊酯乳油、40%乐果乳油、80%敌敌畏乳油, 三种药等量混合, 每亩用50~100克, 配成1000倍液对准谷苗喷洒, 可防治粟叶甲、粟芒蝇等害虫;6月20日前后, 若发现有粘虫, 可用苏得利与快杀灵等混合喷洒, 多喷叶背面, 进行防治。

1. 谷子白发病。

此种病又叫露心、灰背等, 是谷子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广, 发病率高, 对产量影响大。防治方法:以消灭土壤、种子中的卵孢子为主, 实行综合防治, 效果较佳。 (1) 实行2~3年的轮作倒茬, 施用不带菌的肥料。 (2) 选用抗病品种。 (3) 种子消毒。 (4) 拔白尖在孢子未成熟散落前, 拔除白尖和白尖以下的两片叶子。每隔5~7天拔一次, 拔除的白尖烧掉或深埋, 不能喂牲口。

2. 粟粒黑穗病。

谷子产区普遍发生, 对产量及谷子品质影响较大。防治方法: (1) 温汤浸种, 用55℃温水, 浸种10分钟。 (2) 每50千克种子, 用20%生石灰水浸种1小时, 拌50%的多菌灵、拌种双, 用种子量的0.3%拌种。

3. 粟灰螟。

此虫又叫钻心虫、蛀谷虫, 是谷子的主要害虫。被危害谷子一般减产10%~15%, 严重者达70%。幼虫蛀食谷苗, 引起谷苗枯心死亡, 后期蛀食茎基部, 使茎秆易被风吹折, 造成秕谷。防治方法: (1) 处理谷茬。90%左右的幼虫在谷茬内越冬, 谷茬在成羽前挖出集中烧掉或作高温处理。 (2) 选用抗虫品种。

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11

关键词: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2.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2.051

杨树因其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受到林农的广泛关注,也逐渐发展成为可用成材林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林权制度的影响下,林农种植杨树的热情提高,但因环境、气候等方面因素影响,加之频繁的交易,出现了严重的病虫害现象。本文分别介绍杨树的病害与虫害,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1杨树病虫害

1.1杨树病害

杨树病害主要包括锈病与溃疡病。锈病:杨树展叶期为春季,在此季节经常可以看到杨树体上堆满粉状物体,颜色呈黄色,形状似绣球花,此种现象即为畸形病芽,历经3周左右,病芽受到严重侵害,则表现为干枯状;溃疡病:该病害常见于杨树枝干,可对幼小杨树产生一定为害。通常出现在杨树大枝、主干等部位,很少出现在小枝处。该病害的早期症状表现为:枝干皮孔边缘处出现长约1厘米的水泡,形状为近似圆形,而后水泡不断扩大,形状逐渐变得不规则,其内被黏液充满,黏液颜色为褐色,病斑附近逐渐表现为暗褐色,待水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破裂,杨树出现伤疤,在外界因素影响下,伤疤干裂并逐渐下陷,杨树表皮容易剥落。受该病害影响严重的杨树,树皮会出现密集疤痕,各个疤痕之间相互连结,病斑表现为环状或块状,严重影响杨树生长,甚至引起死亡。

1.2杨树虫害

杨树虫害主要包括桑天牛、草履蚧、杨扇舟蛾。桑天牛:初孵幼虫从杨树木质部蛀入,并不断向内部侵入。在蛀道中,幼虫会蛀出排粪孔,给杨树带来一定损伤,树枝等被蛀孔后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出现折断现象。草履蚧:早春时节,草履蚧从杨树嫩芽和嫩枝中吸取汁液,使得整株杨树死亡,成年草履蚧对杨树嫩芽进行刺吸,制约了幼芽萌发。此种害虫虫卵于土壤中度过冬天,每年2月上旬开始孵化,中到下旬若虫逐渐从土壤中爬出,并向杨树上爬去,群居于树桠或树缝等隐蔽位置。在3月末到4月,蜕皮体积逐渐变大,体内开始有蜡质物分泌出来。直至5月中期表现为危害盛期。危害期一直持续到6月初方能结束,此种虫害为一年一代。杨扇舟蛾:此种虫害以吃食杨树叶为主,如果爆发此种虫害,3天之内可全部吃光树叶。

2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2.1病害防治技术

锈病防治:可在出现病芽的初春时段,根据其特殊的形状、鲜明的颜色等特点对其尽早且彻底地摘除,将摘下的病芽及时放入塑料袋中,避免出现扬散夏孢子的问题。也可以喷洒200~500倍代森锌(有效成分介于65.0%~70.0%)+0.3度石硫合剂+波尔多液(1∶1∶160~240),相隔15天喷1次,通常情况下,喷用2~3次后方可见效。

溃疡病防治:首先在树种选择方面,应选择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树种,不能使用带病树种;对于表面未出现明显症状的杨树可通过高锰酸钾(0.5%)或石炭酸(0.2%)进行浸润消毒,浸润时间为10分钟;清除病株,并集中处理,将病源消灭。可选用500倍多菌灵(50%)+100倍甲基托布津(70%)对溃疡处进行涂抹,在涂抹之前使用锋利物品在溃疡处划出伤痕,涂抹1~2次方可见效。

2.2虫害防治技术

桑天牛防治:在出现刻槽的部位,如树枝、树干等,使用刀或锤子进行刮卵或锤卵,如果嫩枝中出现刻槽可将树桩以及干枯枝条同时剪掉,定期进行修剪,每周1次。通过人工的方式对卵槽以及卵块等进行处理。在羽化期,对成虫进行捕捉。除此之外,可通过铁丝深入蛀道的方式,对幼虫进行刺杀,此种人工捕杀方式有效且操作简单,消灭率高达70%。在此种虫害的危害期,将100倍氧化乐果或敌敌畏注入排粪孔中,或将带有毒药液的棉团塞入其中,用泥封口。

草履蚧的防治:在若虫未上树的早春时期,距离地面约一米高的树干处涂抹有机磷农药+废机油,涂抹宽度为10厘米,形成药环。在害虫上树之后,用农药对其喷射,以达防治的目的。

杨扇舟蛾防治:高程喷射1000倍乐果乳油(40%),或晶体敌百虫(90%),或2500倍敌杀死乳油+1000倍乐果乳油(40%),或800~1000倍乙酰甲胺磷乳油(30%/40%),对树冠全部进行喷洒。可以在树干基础位置打孔,大树孔数通常为3~4个,小树则为2~3个,注射久效磷可溶性水剂(40%)+甲胺磷乳油(50%)+2~4倍吡虫啉乳油稀释液(5%),按照树径阶不同对剂量进行调整,以每厘米胸径注射1毫升药剂为准。

3结语

杨树具有快速形成生态与资源等优势,是多数地区人工造林的重要树种,因此应将其优势充分发挥。为使杨树造林的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提升,其病虫害的防治应引起特别注意,通过科学且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控制,以实现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初进先.杨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1,(18).

[2]陈晓红.杨树造林技术措施及有害生物的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2,(05).

[3]田淑艳.杨树造林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4,(15).

[4]于微.浅析杨树造林方法及有害生物的防治[J].民营科技,2012,(04).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12

1 小麦纹枯病

1.1 发生危害特点

小麦纹枯病在冬麦区普遍发生,主要引起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还可引起倒伏,或形成白穗等,严重影响产量。一般在3月20日至3月底开始,在近地面叶片的叶鞘上发生,叶鞘上病斑为中间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斑,病斑扩大连片形成花秆。茎秆上病斑成梭形,纵裂,病斑扩大成片,形成烂茎,不能抽穗,甚至腐烂,会形成白穗,造成小麦结实少籽粒秕瘦。

1.2 防治方法

(1)选用耐病和感病轻的小麦品种,目前生产上缺乏抗纹枯病的小麦品种,应尽量选用感病轻,耐病品种,如皖麦9、皖麦38等。

(2)合理轮作,适期迟播,控制播量。实行小麦与油菜、大豆、花生等轮作,减少田间菌源积累。适当推迟播期,减少冬前侵染,降低发病基数。适当降低播种量,控制植株密度,增强麦田通透性。

(3)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用量,注意氮磷钾的平衡,培育健壮植株,增强自身抗病力,小麦返青后及时中耕除草,改善麦田通风透光条件,避免大水漫灌,降低田间湿度。

(4)化学防治。以种子处理为重点,在此基础上重病田再开展春季喷药接力防治。拌种药剂可用3%立克秀湿拌剂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春季凡小麦病株率达20%的田块,及时喷药,施药时间应抓在小麦拔节初期,以阻止病害侵入茎秆,可选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0g/hm2,对水600~750kg/hm2喷药,尽量将药液喷到麦子基部,连喷2次,间隔7~10d。

2 小麦红蜘蛛

2.1 发生危害特点

小麦红蜘蛛分为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麦圆蜘蛛1年发生2~3代,以成螨和卵在麦株、土缝或杂草上越冬。越冬成螨休眠而不滞育,气温升高时即开始活动,为害麦苗,3月下旬种群密度迅速增加,形成一个高峰,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其次为害叶鞘和嫩穗。麦长腿蜘蛛在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1年发生3~4代,在山西北部1年发生2代,均以成螨和卵在麦田土块下、土缝中越冬。翌年3月越冬成螨开始活动,4月中下旬为第1代为害盛期,以滞育卵越夏,成、若螨有群聚性和弱的负趋光性,在叶鞘上为害。这2种蜘蛛主要吸取麦株汁液,被害麦叶先呈白斑,后变黄,轻则影响小麦生长,造成植株矮小,穗小粒轻,重则植株干枯死亡。

2.2 防治方法

(1)灌水灭虫。可选在麦蜘蛛潜伏期灌水,使虫体被泥水粘于地表而死。灌水前,先扫动麦株,使麦蜘蛛假死落地,随即放水,收效更好。

(2)精细整地。早春耙耱、中耕,能杀死大量麦蜘蛛,麦收后浅耕灭茬,及早深耕,可消灭越夏卵,压低虫源。

(3)药剂防治。可用20%扫螨净可湿性粉剂600g/hm2,对水600kg/hm2喷雾防治。

3 麦蚜

3.1 发生危害特点

麦蚜成、若虫常大量聚集在麦类作物的叶片、茎、穗等部分,刺吸汁液,为害严重时使麦苗叶片枯黄,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枯死,穗部受害后,影响灌浆,籽粒千粒重下降,减产显著。麦蚜还可传播病毒病,造成更大损失。麦蚜在温暖区可全年孤雌生殖,不发生有性蚜世代,表现为不全周期型,在北方则为全生活周期型。从北到南1年可发生10~30代。小麦出苗后,麦蚜即可迁入麦田为害,到小麦灌浆期是麦田蚜虫数量最多、为害损失最重的时期。蜡熟期产生大量有翅蚜飞离麦田,秋播麦苗出土后又迁入麦田为害。

3.2 防治方法

(1)消灭虫源。麦收后浅耕灭茬,结合深耕,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压低越夏蚜虫。调整播种期,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冬麦区适当迟播,春麦区适当早播,可减少麦田内蚜虫繁殖量和损失程度,灌水灭蚜,耙耱镇压都可。

(2)七星瓢虫、大灰食蚜蝇等为小麦蚜虫主要优势天敌,对抑制蚜虫都有一定作用,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比例大于1∶300时,可有效控制麦蚜增殖为害,不必施药防治。

(3)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时,即百穗有蚜虫500头时应及时防治;并注意保护天敌,宜选用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300g/hm2,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5g/hm2喷雾防治。

4 小麦赤霉病

4.1 发生危害特点

小麦赤霉病俗称烂麦穗头,在全国各类麦区均可发生,但一般在南方麦区发生较重,北方较轻。一般流行年份可造成严重减产,且病麦对人畜有毒,严重影响面粉品质和食用价值。小麦赤霉病自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可引起苗枯、基腐、穗腐和秆腐等症状,以穗腐危害最重,一般在齐穗时连续3d以上阴雨天气易繁殖,引起大发生。发病初期在局部小穗颖壳上呈现淡褐色水浸状病斑,以后整个小穗变成黄褐色,当雨水多天气潮湿时,在颖壳合缝处生出1层粉红色霉状物,后期出现黑色颗粒,受害严重的麦粒皱缩、空秕,有时表面有白色或粉红色霉。

4.2 防治方法

(1)麦田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做到雨过天干无积水。

(2)药剂防治要区分品种熟期,掌握始盛花期抢晴喷药或阴雨间隙防治。选择农药品种时应注意药剂的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期。目前,宜选用40%多菌灵胶悬剂、80%多菌灵超微粉有效成分900~1 200m L/hm2对水均匀喷洒于小麦穗部,1次用药即可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5 小麦吸浆虫

5.1 发生危害特点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以幼虫吸食麦粒浆液,使麦粒空秕,甚至绝收。小麦红吸浆虫只产卵在未扬花麦穗或小穗上,扬花后即不再产卵。麦黄吸浆虫主要选择在初抽麦穗上产卵。吸浆虫的幼虫由内外颖结合处钻入颖壳,以口器锉破麦粒果皮吸取浆液,小麦成熟时即可爬到颖壳外或麦茎上,随雨滴、露水弹落入土越夏、越冬。

5.2 防治方法

(1)避免小麦连作,提倡麦—稻轮作,可以抑制小麦吸浆虫的发生,麦田浅耕曝晒,可以增加幼虫死亡率。

(2)中蛹期防治(4月16~20日),可用80%敌敌畏1 500m L/hm2或50%辛硫磷2 250m L/hm2拌细土300kg/hm2均匀撒到麦田上,用绳拉动或竹竿拍动麦穗,使药入土,杀死虫蛹。

(3)成虫期防治(4月19~25日),用4.5%高效氯氰菊酯750m L/hm2或48%毒死蜱600m L/hm2加水450kg/hm2喷雾。

摘要:总结了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防治技术,以期为小麦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上一篇:家蚕农药中毒下一篇: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