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病虫草害

2024-11-03

主要病虫草害(精选12篇)

主要病虫草害 篇1

小麦是新沂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常年种植5.33万公顷。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 受气候、生态、种植形式等因素的影响, 致使近几年来新沂市小麦病虫草害发生较为严重。针对新沂市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 在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及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认真抓好小麦病虫草系统监测, 把握各个环节, 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控制病虫草的危害。

1 小麦纹枯病

1.1 症状

小麦各生育阶段都可受害, 前期叶片底部叶片发黄, 植株基部叶鞘出现椭圆形水渍状病斑, 发展成为中部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斑, 病斑扩大相连成典型的花杆症状, 以后逐步发展, 严重的纵裂, 病部上侧茎秆柔软易倒伏。轻者影响小麦灌浆, 形成大量秕粒, 重病株不能正常抽穗结实, 成为枯白穗, 甚至全株枯死。

1.2 发病规律

小麦纹枯病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残体上越夏和越冬。纹枯病的发生与气候、栽培、品种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上年发病轻的则轻, 反之则重;雨水多、湿度大、播种密度高、速效氮肥施用量增加有利于小麦纹枯病发生流行。

1.3 防治措施

应选用感病较轻或有一定抗性的品种。药剂拌种, 如选用0.2%戊唑醇悬浮种衣剂 (配加0.6%高效氯氰原药) 按150~70进行即可。适期播种, 新沂市以10月10~15日播种为宜。播种早, 播量大, 田间群体生长过旺或密度较大, 田间小气候适宜纹枯病浸染。加强栽培管理, 防止田间积水, 降低田间湿度, 增施有机肥料及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 促使麦苗健壮生长, 增强抗病性。药剂防治可用40%纹霉星可湿性粉剂750g/hm2, 或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750g/hm2, 对小麦纹枯病防效较好, 一般在3月上中旬进行防治, 收效较好。

2 白粉病

2.1 症状

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也可发生在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病部最先出现分散的白色丝状霉斑, 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至褐灰色, 上面散生黑色颗粒。病叶早期变黄, 卷曲枯死, 重病株常矮缩不能抽穗。

2.2 发病规律

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 随气温的升高, 在阴雨寡照、雨量充沛的情况下, 病菌迅速扩展蔓延, 加速危害。这一阶段是病菌的主要危害期, 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2.3 防治措施

用20%粉锈宁750mL/hm2对水750kg喷施防治。

3 赤霉病

3.1 症状

新沂市赤霉病危害症状以穗腐为主, 先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斑, 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 病小穗随即枯黄;当气候潮湿时, 在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长出1层粉红色的霉状物, 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 形成白穗, 不产生霉层, 后期病部可产生黑色颗粒。

3.2 发病规律

病害发生受菌源数量和气候影响很大, 通常田间菌源量十分充足, 且在小麦扬花期遇上连续3d以上的阴雨, 就可导致病害的流行。

3.3 防治措施

在扬花至灌浆期及时开展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kg/hm2对水750kg, 或40%多菌灵胶悬剂1 875mL/hm2对水750kg喷雾, 对赤霉病有治疗作用。

4 麦蚜

4.1 发生特点

常大量聚集在叶片、茎秆和穗部, 吸取汁液。小麦抽穗后至灌浆阶段, 麦蚜大量聚集在穗部, 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浆液, 造成小麦成熟后籽粒秕瘦, 粒重下降。

4.2 发生规律

以卵在麦茬、杂草上越冬, 灌浆期是麦蚜为害最严重的阶段, 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春季气温偏高, 雨量适宜, 麦蚜发生较重。

4.3 防治措施

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g/hm2, 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25g/hm2对水750kg喷雾防治。

5 红蜘蛛

5.1 发生特点

红蜘蛛又称麦蜘蛛。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等作物的叶片、叶鞘, 通过大量吸食作物汁液, 使叶片变黄, 乃至小麦严重减产, 甚至绝收。

5.2 发生规律

以成螨、若螨和卵在麦株及杂草上越冬。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虫量大, 危害重, 4月下旬虫口数量消退。越夏卵10月开始孵化危害秋苗。

5.3 防治措施

可用50%三氯杀螨醇、73%克螨特或20%哒螨灵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

6 杂草防除

冬前防除一般掌握在杂草基本出齐时使用, 在杂草出齐的情况下越早越好。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 天气晴好、气温偏高的年份12月上旬仍可施药。春季防除一般在3月上中旬, 防除时间宜早不宜迟。以硬草、看麦娘、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使用骠马、精骠、金马、世玛等除草剂, 对硬草、网草等难除性杂草为主或密度偏高、草龄偏大、施药偏晚的田块, 可适当增加麦极、骠马、精骠、金马等除草剂用药量。以婆婆纳、播娘蒿、麦家公、繁缕、猪殃殃等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 可选用苯磺隆、噻磺隆、使它隆、快灭灵、巨星、二甲四氯等茎叶除草剂。对禾本科与阔叶类杂草混生的防治, 可选用对2类杂草都有效的绿麦隆、异丙隆除草剂进行防除, 也可用阔叶性除草剂和禾本科除草剂混合使用进行防除。

(1) 使用播后芽前土壤处理剂异丙隆、高渗异丙隆等, 要注意按使用说明加足药量, 对足水量, 对水不低于750kg/hm2, 均匀喷雾。连阴雨天多, 降雨量大, 特别是低洼积水田块禁止使用绿麦隆、乙草胺等药剂。

(2) 使用苗后茎叶处理剂掌握宜早不宜迟的原则, 在杂草基本出齐 (二至三叶期) 后即可用药。冬季施药要抓住冷尾暖头突击用药, 禁止在寒流来临前或寒流期间施药。稻套麦田要撒盖土杂肥或炼苗7d后施药。

(3) 喷药时要选晴好无风天气, 喷雾要均匀, 不能重喷或漏喷;骠马、新骠只能用于小麦田, 大麦田禁用;小麦拔节后禁用异丙隆、二甲四氯;施药前后要彻底清洗器械。

摘要:介绍了麦田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 并提出防治措施, 以期为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麦田,病虫草害,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植物保护站.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2006.

[2]陆代森, 陆松静.秋播期间小麦病虫草害综防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22) :81, 83.

[3]王传尧.麦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 2006 (8) :155-157.

[4]焦素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 2008 (9) :20.

[5]王明秀.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 2008 (5) :59-60.

主要病虫草害 篇2

水稻病虫害种类较多,目前,在成都地区水稻整个生长期常见主要病虫害有立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苞虫、稻飞虱等。现对水稻常见病虫害发病规律、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及防治办法介绍如下:

一、水稻立枯病

(一)水稻立枯病发病规律

水稻立枯病是由于受多种不利的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秧苗的抗病能力降低,从而被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稻蠕孢菌等乘虚侵入所至的苗期病害。在成都地区水稻播种近年来一般采取旱育秧方式,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播种,气温偏低,而且常遇寒流、袭击。在幼苗出土前后幼芽或胚根变褐、腐烂,形成烂种或芽腐。出苗至1片叶时,病苗心叶枯黄、基部变褐并易断,常成片状发生,形成针腐。到4月下旬的2片叶前后进入发病盛期,首先表现为根色不鲜,逐渐变黄褐色,潮湿时茎基软腐,心叶卷曲萎蔫,全株青枯或变黄褐色枯死。严重时全田死亡。

(二)水稻立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1、低温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原因

5℃为临界致死冷害温度指标。资料表明:在4℃左右的低温下部分土壤病菌生长正常,并可侵害受伤的根系,而处于1~2片叶的稻苗遇4℃的低温几小时,则会因生理异常而枯死;2~3片叶时遇5℃的低温5~7小时,叶片就会停止伸长,植株开始凋萎或死亡;10℃为1~2片叶秧苗生长的障碍性低温指标;10℃以下光合作用就不能进行;15℃为水稻生育受阻的延缓性低温指标;在秧苗生长后期18℃以下温度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在20℃以上的适温条件下育苗则一般不易发病。

2、病原菌是发病条件 水稻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水稻立枯病病菌普遍存在于土壤、粪肥、种子和病残体上,在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病菌侵染种子胚根而发病。

3、土壤水分状况和空气相对湿度影响着立枯病的发生

由于秧苗对水分亏缺的忍耐力在2~3片叶时最弱,所以,苗床相对湿度越低发病越重。在旱育秧的通风、揭膜期,出现相对湿度低于40%的短期极端干燥天气,因蒸发量过大,又不能及时进行水分管理时,秧苗地上部迅速失水,植株体内水分入不敷出,从而导致枯萎。旱育秧母田适于镰刀菌等好气性病菌繁殖,土壤水分过低易引起病菌的大量增殖侵入,使秧苗根系受害,吸水功能减弱或丧失,极易形成青枯死苗。苗床土壤水分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90%为好。

4、弱苗是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水稻育秧时播种量过大,秧苗长势细弱,在通风练苗时又恰逢离乳期,对外界环境最敏感,因而发病重。减少播种量病情明显降低。播催芽后的种子230~300克/平方米时,百株鲜重较高,发病较低。育秧时密闭期过长,高温引起的徒长苗,氮肥用量过多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等均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三)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

1、对土壤进行调酸处理

中性和碱性土壤,在播种前要进行调酸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立枯病的浸染为害。具体做法是: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测试,pH值为6-6.5的,每平方米施用专用调酸肥30-40g,pH值为6.5-7的施40-50g,于播种前一天施入,并与土壤充分混合,使土壤pH值调至4.5-5.5之间。

2、对苗床土壤消毒,避免土壤传病

经过调酸处理后苗床,每平方米用70% 的敌克松2g,稀释成600倍水溶液,均匀地喷洒在苗床上。

3、播种不要过密,以免产生弱苗

掌握播种量,是培育旱育秧壮苗的关键。每平方米播种量为25-30g。如播种过密,秧苗瘦长,抗性减弱,易感立枯病,而壮苗则抗性较强,不易感染立枯病。

4、药剂防治

1叶1心至2叶1心期,最易发生立枯病浸染死苗,可用敌克松600 倍液或立枯灵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隔5-7天再喷1次,连喷2次。

水稻播种至出苗以保温为主,膜内温度保持在30-32℃;1叶1心时以控温控湿为主,膜内温度保持在25℃;2叶1心时,晴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半开膜。苗期防止土壤过干。

二、水稻稻瘟病

(一)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具有为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点。按其为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稻颈瘟和谷粒瘟。苗瘟 发生于秧苗三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苗基部呈灰黑色,终至枯死。叶瘟 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从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叶上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要。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一般长1-1.5厘米,宽0.3-0.5厘米,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急性病斑的出现可视为田间病害大流行的先兆。节瘟 发生于茎节上,黑色,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潮湿时生灰色霉状物。叶枕瘟 发生于叶片与叶鞘交接处,不定形,灰绿色,其出现预示穗颈瘟易发生。穗颈瘟 发生在穗颈、穗轴及枝梗上,病部成段变褐坏死,穗颈、穗轴易折断成白穗。群众称之为“吊颈瘟”。

水稻抽穗期如遇持续3-5天低温(< 20℃)易诱发穗颈瘟;一般粳、糯稻比籼稻易感病;同一品种苗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始期最易感病;由于病菌生理小种变异最易引起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连年大面积品种单一化最易引起病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偏施氮肥,土壤干旱或长期深灌,山区稻田日照少、冷底、毒质多、酸性大,皆易诱发稻瘟。

(二)水稻稻瘟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害发生流行同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等关系密切。适温高湿的天气有利发病,特别是在24-28℃,空气相对湿度90%以是,又遇阴雨绵绵,日照不足的情况下,有利于病菌繁殖,同时水稻生长嫩绿,这样发病严重;水稻品种如果本来不抗病或抗病不高的、种子不作处理的容易发病;施肥不当,特别是氮肥过多的田块水稻生长过旺,叶片软弱更易发病;长期灌深水或用工业污染水的也易发病。

稻瘟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生在稻草和种子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的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致病。

(三)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

1、大力推广优良高产抗病良种并注意品种合理配搭与适期更替;加强对病菌生理小种及品种抗性变化动态监测。

2、减少菌源,进行种子消毒。用20%三环唑1000倍液浸种24小时、并妥善处理田间遗留的病秆,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3、搞好肥水等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配方施反,中期适当控氮制苗,后期看苗补肥。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干湿交替”的原则。

4、加强测报,及时喷药防病。防治稻瘟病要以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宜在破肚至抽穗始期和齐穗期亩用75%三环唑30克+40%稻瘟稻瘟灵150毫升;亩用富士一号80毫升+75%丰登20克;亩用75%稻士可湿性粉剂20—25克。手动喷雾器兑水50公斤喷雾;机动喷雾器兑水15公斤喷雾。注意喷匀、喷足。

三、水稻纹枯病

(一)水稻纹枯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类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造成植株倒伏。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这些担子和担孢子是再侵染源和越冬病原菌。

(二)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年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每667m2有6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气温18-34℃都可发生,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0%,90%以上最适。菌丝生长温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8-32℃。相对湿度95%以上时,菌核就可萌发形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核的形成。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以让,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过于茂盛,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三)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是衡量品种抗病性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

2、打涝菌核,减少菌源

要每季大面积打涝并带出田外深埋病草。优化田间管理措施,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配方施肥,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

3、药剂防治

抓住防治适期,分蘖后期(成都地区6月下旬至7月中旬)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建议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毫升;30%爱苗乳油15毫升,加水50-75千克喷雾。

4、防治注意事项

(1)高温高湿天要连续防治2-3次,间隔10-15天。(2)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并保水3-5天。

四、水稻稻曲病

(一)水稻稻曲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加重,危害较大。有些杂交水稻品种特别严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病菌首先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状物。人食病粒易生病。

(二)水稻稻曲病发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浸入花器,因此影虼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侯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2、品种

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此外,颖壳表面租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3、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化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亦相应增多。

(三)水稻稻曲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目前在推广的水稻品种中大部分比较抗病。如蓉稻

415、蓉稻8号、II优906等。

2、消灭初侵染源

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并做好种子消毒工作,用25%使百克3000倍液或10%浸种灵4000倍液浸种,每100kg药液浸种60kg,连续浸种48-60小时。

3、合理追肥,科学管水

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适施保花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稻株抗病性。

4、药剂防治

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的阴雨天时,要及时喷药防治稻曲病的发生。亩用30%爱苗乳油15—20毫升;30%嘉润乳油20毫升;2.5%纹曲宁200-300毫升,加水50-75千克喷雾。

5、注意事项

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并保水3-5天。

五、水稻二化螟

(一)水稻二化螟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二化螟除了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谷子等。也寄生在禾本科杂草上,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茎秆中越冬水稻二化螟1年发生1—5代。气温高于11℃时开始化蛹,15—16℃时成虫羽化。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和喜在嫩绿植株上产卵的习性。在水稻分蘖期,卵块多产在叶片正面的中上部;圆秆拔节后,则多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卵。一头雌娥可产二三块卵,140粒--250粒。初孵出的蚁螟多集中在叶鞘内侧,稍大些才分散转株。每头幼虫能为害8株—10株水稻,水稻分蘖期二化螟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也渐死,受害出现枯鞘;幼虫到2龄末期后开始蛀食心叶,使植株心叶枯死形成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

(二)水稻二化螟形态特征

成蛾 雌蛾体长12—15mm,翅展25—31mm,触角丝状,前翅灰黄色,近长方形,沿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白色,腹部灰白色纺锤形。雄蛾体长13—15mm,翅展21-23mm,前翅中央具黑斑1个,下面生小黑点3个,腹部圆筒形。雄蛾体长10—12 mm,翅展20—25mm 卵长1.2mm,扁椭圆形,卵块由数十至200粒单层排成鱼鳞状,上盖透明胶质,长13—16mm,宽3mm,初为乳白色,后变为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幼虫6龄左右。末龄幼虫体长20-30mm,头部除上领棕色外,余红棕色,体背有5条褐色纵线,腹足较发达,趾钩约51—56个为一行三序环形。蛹长10—13mm,米黄色至浅黄褐色或褐色,圆筒形,腹部背面有明显的5条棕色纵线。

(三)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

1、气候条件

二化螟发生的早迟与其越冬代发生的早迟有关,而越冬代的发生的早迟与冬、春季气温有关,二化螟化蛹的起点温度是11℃,因此春季旬平均温度11℃以上到来的早迟决定化蛹的早迟。一般年份,在成都地区一代成虫从4月中旬到5月下旬,二代从6月下旬开始7月中旬。夏季高温对二化螟发育不利,气温在23—26℃,相对湿度80—90%,有利于幼虫发育度。收割期间多雨,往往使越冬二化螟比例大,易造成来年二化螟发生较重。

通过对双流县1982年-2007年,26年观察数据分析,二化螟发生情况出现重大变化,呈现出新规律,具体表现为越冬基数增高;冬后死亡率低;发生期提早;蛾峰期增多。应引起高度重视。2、耕作制度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制度发生变化,二化螟的发生时间、高峰期、世代也有一定变化,世代变得有些混乱和交错。在成都地区原来是一年发生2代,现在有的地方发生3代。稻草还田、免耕是造成螟虫越冬基数骤增的主要因素,尤其稻草还田更是二化螟幼虫越冬的主要场所。稻草还田类型田稻桩中的越冬幼虫数量仅是稻草中越冬幼虫数量的13.93%,原因是稻草覆盖后大多数稻桩已腐烂,腐烂的稻桩中的二化螟幼虫大多爬入稻草中越冬,造成一代螟虫危害加重。而移走稻草的免耕田中大多数稻桩冬后没腐烂,这也是螟虫越冬基数增加的原因。

3、栽培品种

二化螟蛾在稻田产卵数量的多少,不但与叶片嫩绿有关,还与品种有关。籼稻比粳稻的叶片宽,而且秆粗,便于产卵。二化螟多飞到籼稻产卵,粳稻就没有籼稻受害重。

4、栽培技术

二化螟的发生危害程度还与水稻播栽期和后期氮肥的使用量等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水稻播栽时间过早,有效虫源增加,发生就重;后期氮肥使用量过高,水稻植株嫩绿,能诱集二化螟多产卵,并且还能使二化螟虫体增重,提高繁殖能力。因此,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和减少后期氮肥使用量有利于控制二化螟的危害程度。

(四)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 防治二化螟要狠抓消灭虫源,视各地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保护利用天敌等技术措施。防治策略“统防秧田、综治本田,狠治一代,重视二代的策略”。因为,一是一代发生在秧母田和水稻生长前期,此时用药,由于水稻群体较小,药剂很容易喷到水稻全株,到了二代,水稻已进入生长后期,群体较大,喷药的质量很难保证。二是一代防治容易掌握适期,只要看到田间枯鞘开始增多时就可用药防治,并且防治效果十分明显。

1、消灭越冬虫源

冬春季铲除田边杂草,拾毁外露稻桩,堆制沤制腐烂有虫稻草和稻桩。及早春耕灌水,杀死越冬幼虫。有利于初始虫源量。

2、栽培治螟

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和搭配,尽量避免混栽,栽秧时间差异和水稻成熟期差异不宜太长,减少“桥梁田”,错开水稻受害危险期与二化螟为害期。

深水灌溉,二化螟卵开始盛孵时,稻田排水,降低蚁螟为害的叶鞘部位,盛孵高峰后及盛孵末期,各灌深水一次,淹没叶鞘,保持2—3天,杀死大量蚁螟;始蛹前降低水位,盛蛹以后灌深水,也可杀死大量虫蛹。

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提高水稻抵抗螟害能力。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稻田农事操作,使水稻生长健壮。

3、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螟害能力。

稻田二化螟各类寄生、捕食性天敌较多,螟卵有稻螟赤眼蜂、澳洲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幼虫有寄生蜂、线虫等天敌;另外,还有蜘蛛、青蛙、蜻蜓等捕食性天敌。在防治二化螟的同时,应保护天敌,提高天敌对二化螟的控制作用。

4、化学防治

必须做到狠治1代,既可保苗,又可压低下一代虫口数量。在一般年份蚁螟孵化高峰后3天内打药防治枯鞘和枯心苗;重视二代,在孵化始盛期到孵化高峰期用药防治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

亩用5%锐劲特悬浮剂40ml;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48%乐丝本乳油80毫升,手动喷雾器兑水50公斤喷雾;机动喷雾器兑水15公斤喷雾。可兼治稻苞虫、稻蝽蟓、稻蝗、稻飞虱等。

六、稻蓟马

(一)稻蓟马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冬季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中和麦类作物上越冬。次年育秧期间,秧苗长至2—3片叶时飞入秧田产卵繁殖。虫体小,非常活跃,能飞能跳。成虫有趋绿性,秧苗移栽后,进入分蘖期食料丰富,利于大量产卵繁殖为害心叶和幼嫩组织。舔食叶片汁液,受害叶片初期呈小白色斑点,叶尖上部内卷,使稻苗生长缓慢,分蘖减少或停止,为害严重时秧苗枯死。成虫受惊就飞散。

(二)稻蓟马形态特征

稻蓟马雌成虫体长1.2—1.4mm,体褐色至黑褐色,触角第2节端部和第3至第4节色淡,触角7节,第3、4节着生叉状感觉锥,第5节外侧有1个,第6节外侧有3个,内侧有1个简单感觉锥。前翅灰色。头近正方形,单眼前鬃长于单眼间鬃,单眼间鬃位于单眼三角形连线外缘;复眼后鬃4根。前胸背板明显长于头部,或约于头长相等,前翅狭长向端部变尖,有2条纵脉,上脉基鬃4+3根,端鬃3根,下脉鬃11~13根;中、后胸腹板内叉骨均无刺。腹部2~7背板后缘具不规则栉齿,第8腹背板后缘梳毛完整,但中部梳毛短小。雄成虫体长1.1~1.2mm,体色同雌。腹部3~7节腹板具腺域。腹端钝圆。卵肾形,长约0.26mm,宽0.1mm,初产白色透明,后变淡黄色。若虫共分4龄。一龄体长0.3~0.4mm,乳白色,触角直伸头前方,无单眼及翅芽。二龄体长0.5~1mm,淡黄绿色,特征同1龄。三龄又称前蛹,体长0.8~1.2mm,淡黄色,触角向头的两侧伸展,单眼模糊,翅芽短。四龄又称蛹,体长0.8~1.3mm,淡黄色,触角折向头、胸背面,单眼3个明显,翅芽长达第6至第7腹节。

(三)稻蓟马发生规律

1、气候

冬春气候温暖有利于稻蓟马的越冬与早期繁殖,容易造成早稻大发生。入春以后4—6月雨日多,又多是小雨,为害特别重。反之,则轻。

2、耕作制度 在单季稻地区,越冬虫只能在杂草上繁殖,为害就轻。在双季稻地区,早稻播种和移栽期提早为第一代迁飞成虫提供良好产卵繁殖场所,虫量上升迅速,为害就严重。

(四)稻蓟马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铲除田边、沟旁杂草和枯叶,减少越冬虫源。像防治其他害虫一样,要施足秧田、大田的基肥,采用配方施肥或施用新型腐殖酸复混肥,控制秧苗和稻苗正常生长,状而不过旺,以抑制成虫产卵量,减轻为害。

2、农药防治

药剂防治的策略是狠抓秧田,巧抓大田,主防若虫,兼防成虫。及时喷洒20%吡虫啉可溶剂2500~40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2000倍液、5%锐劲特胶悬剂20ml/667M2,兑水喷雾。秧苗期3片—4片叶期和移栽前7—10天各施1次药。

六、稻飞虱

(一)稻飞虱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为害水稻的稻飞虱有三种: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在四川地区为害水稻的主要的是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一般情况下为害较轻,在水稻生长前中期发生,与稻纵卷叶螟发生的时间接近,在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同时可得到控制。这里重点介绍褐飞虱。

褐飞虱体小,四川省的稻飞虱由南方稻区迁飞而至,褐飞虱有群集为害的习性,成虫、幼虫吸食稻丛下部汁液,同时排出大量含糖类有毒黏液,使稻丛基部变黑,叶片发黄干枯,茎杆变软而倒伏。成虫趋光性强,喜在嫩绿潮湿的稗草上和稻丛下部叶鞘及嫩茎组织内产卵。一头雌虫能产卵200粒—300粒。食料丰富、田间湿度较大、温度25—30℃时,有利于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虫害发生时多呈点片状现象,先在下部为害,很快暴发成灾。如2007年四川省大部分地区重度发生。褐飞虱一年发生的代数,随着纬度的降低和温度的上升而递增,四川省一年发生4—5代。

(二)稻飞虱形态特征

成虫 有长翅和短翅两种类型,成虫长翅型体长4—5mm,体黄褐色至黑褐色。前胸背板、小盾片上具明显的3条凸起纵线。短翅型体长3.5—4mm,与长翅型相似,但翅短,长度不达腹部末端。一般头较尖小,触角第二节膨大,后足胫节末端有一粗大的矩。褐飞虱体成褐色或暗褐色,两前翅接缝处近中央有一褐色斑点,短翅型成虫翅膀,雌虫腹部特别膨大。卵初呈丝瓜形,后呈弯弓形,10—20粒排列成行,前部单行,后部挤成双行,卵帽略露出产卵痕。产在叶鞘和茎秆里,多呈双行排列好似香蕉。

若虫初孵时浅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5龄若虫体长3.2mm,腹部第3、4腹节背面各生1个白色“山”字形纹。前翅芽伸达腹部3—4节处,前后翅芽的尖端十分接近。

(三)稻飞虱发生规律

稻飞虱发生与温度,高湿,食料,天敌有关,在适温,高湿,食料丰富,营养条件好的情况下,短翅型成虫出现多,为害就重;高温,干燥,营养条件差,则长翅型成虫出现较多,就迁飞转移,为害轻些。短翅型成虫寿命长,雌虫多,抱卵量大,繁殖力强,产卵量比长翅型平均要多200粒左右。稻飞虱的天敌有卵寄生蜂和捕食性的黑肩绿盲蜂,在天敌多时,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量。

(四)稻飞虱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首先是选用高产抗虫良种。其次要重视改善栽培措施。生产上必须合理布局,实行同品种,同生育期的水稻连片种植。

2、保护天敌和养鸭治虫 虫药要尽量避免杀伤天敌。

3、合理用药

亩用10%吡虫啉30-50克;5%锐劲特悬浮剂40ml;5%锐劲特悬浮剂40ml;10%吡虫啉30-50克+80%敌敌畏乳油100毫升加水50公斤喷雾。喷雾时采取四周向中间围歼的方法进行,防止稻飞虱扩散,喷药重点部位为水稻中下部,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

八、稻苞虫

(一)稻苞虫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稻苞虫幼虫通常在避风向阳的田、沟边、塘边及湖泊浅滩、低湿草地等处的李氏禾及其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或在晚稻禾丛间或再生稻下部根丛间、茭白叶鞘间越冬。每年3月中下旬羽化出成虫,羽化后1~4天交尾,再经1~3天产卵成虫昼出夜伏,白天常在各种花上吸蜜,卵散产嫩绿稻叶背面,一般一叶1~2粒。每头雌虫可产卵约100粒。稻苞虫在四川1年发生5-6代,稻苞虫的主要为害时期在6月下旬到7月份,尤其对山区中稻为害较重。幼虫取食叶片,影响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使其正常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在1~2龄幼虫多在叶尖或叶边纵卷成单叶苞,3龄后能缀成多叶苞。1~2龄幼虫食量少,3龄后食量增大,5龄食量占80%,老熟后在苞内化蛹。一年中严重为害水稻的时期多在8月中下旬。到10月以后,成虫飞到越冬寄主上产卵繁殖至幼虫

(二)稻苞虫形态特征

直纹弄蝶属鳞翅目,弄蝶科。成虫体长17~19毫米,翅展36~42毫米,体及翅都是黑褐色带金黄色光泽,触角棒状,末端有小钩。前翅有白色半透明斑纹7~8个,排成半环形;后翅中央有白色斑纹4个,排成一字形。卵半球形,顶端稍凹陷,表面有六角形网纹,初产时淡绿色,孵化前为紫红色。幼虫一般5龄。初孵幼虫头黑色,体灰绿色,2~3龄后头色渐变淡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6~40毫米,绿色,纺锤形,头淡褐或红褐色,头大,前胸收窄呈颈状。头正面中央有“山”字形纹,前胸背有1条黑褐色横纹。老熟时第4~7腹节两侧各有白色粉状物。蛹,体长约25毫米,表面常附有白粉,淡黄褐色,近缍形,头顶平滑,复眼红褐色,第5、6腹节中央各有一倒八字形纹。

(三)稻苞虫发生规律 1.气候

稻苞虫发育育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低于20℃或高于32℃,相对湿度在75%以下时,成虫产卵少,这样为害就轻些。6~8月三个月是稻苞虫开始上升和大发生时期,如遇降雨日多,就适宜稻苞虫的生长发育,又对天敌活动不利,是大发生的预兆。

2、天敌

稻苞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寄生蜂。寄生蝇等寄生类昆虫和步甲、螳螂、蜻蜓、蚂蚁等捕食性昆虫以及蜘蛛、青蛙、燕子等有益动物。稻苞虫的发生消长与天敌的盛衰有密切关系。天敌旺盛时,稻苞虫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显著降低。

(四)稻苞虫防治方法

1、清除越冬寄主

在冬季结合积肥、清除茭白残株和沟边、塘边等杂草,4月上旬割光沟边的游草,集中烧毁或作饲料,消灭越冬幼虫。

2、搞好预报测报

稻苞虫在田间的发生分布很不平衡,应做好测报,掌握在幼虫3龄以前,抓住重点田块进行药剂防治。在稻苞虫经常猖獗的地区内,要设立成虫观测圃预测防治适期。在成虫出现高峰后2-4天是田间产卵高峰;10~14天是田间幼虫出现盛期。在成虫高峰后7~10天,检查田间虫龄,决定防治日期。防治指标:一般在分蘖期每百丛稻株有虫5头以上,圆秆期10头以上的稻田需要防治。

3、注意保护天敌

不要用对天敌有毒害的化学农药,可采取人工摘除虫苞和拍板拍杀防治的方法

4、药剂防治

西瓜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篇3

1.枯萎病

西瓜的枯萎病又叫“萎蔫病”、“蔓割病”,是西瓜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它在西瓜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能发病,尤以结瓜初期发病最盛。发病危害时破坏维管束,引起幼苗猝倒或者成株萎蔫,最后死亡。主要防治方法:一是避免过多施用酸性肥料;二是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促进根系健壮,增强抗病能力;三是在高温季节切忌在晴天中午浇水,应在早晨或傍晚浇水,大雨后要及时排水;四是发现病株连根带土清除田外,深埋或烧毁,不可随地乱扔或堆积;五是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灌根,或用70%敌克松配成800倍药液涂抹基部患病的裂纹处。

2.炭疽病

炭疽病是西瓜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发病症状:幼苗期在近地表的基部变成黑褐色,并收缩变细,使幼苗猝倒。瓜蔓和叶柄受害初期呈近圆形的黄褐色的水渍斑,稍凹陷,后变黑色。叶片上的病斑为黑色,有紫黑色的晕圈。果实在受害初期呈圆形淡绿色水渍斑,扩大后呈不规则形的大斑,并发生龟裂。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淡红色的黏着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主要防治方法:一是苗期发现病株及时拔掉;二是在发病前,特别是在开花初期及时用药剂防治,可喷50%多菌灵500~800倍液,也可喷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每7天喷1次药,发病高峰期应连续喷2~3次,如喷药后遇下雨要补喷;三是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促进早熟,争取在病害大发生之前进入果实采收盛期。

3.蚜虫

北方习惯叫“腻虫”,是危害西瓜的主要虫害之一。它的危害特点是群聚在叶背、嫩茎和生长点处刺吸汁液,被害叶片向下卷缩成团,使瓜蔓生长缓慢,严重时可使整株聚缩不展,以致萎蔫死亡。主要防治方法:用40%乐果乳剂800~1000倍液喷洒效果最好,或用80%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喷洒。由于蚜虫繁殖力强,蔓延速度快,应在发生初期抓紧喷药。在发生盛期应每隔5~7天喷1次药,连续喷2~3次。

4.地下害虫

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4

植保工作者针对小麦生产中各类病虫草害进行了生物学分类, 研究了它们的生活史、传播途径侵染方式、生理小种的消长变化、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对化学药剂的抗耐性和小麦感病的原因发病后生理代谢活动、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外部形态所变化, 以及与小麦有关害虫与益虫的特征特性发生发展规律、寄生的被害状、麦田主要草害分布与消长规律等。同时还研究了环境因素对病虫草的影响, 以及如何保护和利用益菌、益虫防治病虫草害的策略及措施等。

麦田常发生病害有: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根腐病;虫害有:地下虫 (蛴螬、蝼蛄、金针虫) 麦蚜、麦蜘蛛、吸浆虫;草害主要有:野燕麦等。一般为春季及中后期发生较重。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坚持以“农业防治,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管理原则。

2 常见病害防治

2.1 纹枯病

(1)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 发生严重田避免连作; (2) 药剂防治:指标是病株率达20%时必须抓紧防治。有两个防治适期, 第一次在返青至起身期喷药, 第二次, 在抽穗前后喷药, 667m2每次用粉锈宁75g或禾果利20g, 兑水50kg喷雾。用井岗霉素在小麦返青后喷药, 隔10-14天喷第二次, 50%井岗霉素667m2每次100-150g兑水60-70kg。

2.2 锈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疽”, 是真菌引起的病害, 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三种, 其中以条锈危害最重, 叶锈次之。锈病是流行性强、发生广、损失重的病害。小麦发生锈病时, 在叶或秆上产生许多黄色或褐色的粉泡状物, 即夏孢子堆。在每个孢子堆内含有上千夏孢子, 它们随风传播, 落在不抗病的小麦叶上或秆上, 在温度、湿度合适的情况下, 孢子萌发, 侵入小麦体内危害小麦, 使小麦粒重显著下降。 (1) 农业防治法:选用抗病品种;调节播期, 适期晚播;发生病害后增加灌水次数。 (2) 药剂防治;每地块内5点取样, 当病叶率达1-2%时, 即开始防治。用20%粉锈宁乳剂, 667 m2用药40-50g兑水60kg, 叶面喷雾, 间隔7天再喷一次。

2.3 白粉病

此病在20℃左右条件下发生最快, 凡生长衰弱的麦田, 抗病力弱, 发病严重。发病后主要危害叶片, 严重时也能在叶鞘、茎秆、穗颈上发生。一般叶片正面多, 背面少;下部叶片多, 上部少。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灰白色丝状小霉点, 逐渐扩大, 成近似圆形灰白色粉状霉斑。以后霉斑变成灰褐色, 叶片枯黄, 最后枯死。 (1) 选用抗病良种;落粒自生麦苗是白粉病菌越夏寄主, 麦收后, 及时中耕除去自生麦苗, 减少越夏菌源;合理施肥, 灌水, 精耕细作, 可增强小麦抗病性; (2) 病叶率达20%左右即可喷药防治。可选用药品种有:50%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 20%粉锈宁乳剂1000倍液。

2.4 赤霉病

(1) 选用抗病品种;精选无病种子, 适期早播增施磷、钾肥, 增加植株抵抗力;清除初期侵染源, 播种过程要精耕细作, 深埋玉米、高梁、棉花等前茬作物残体, 消除病源寄主。 (2) 药剂防治:在齐穗至始花期是防治适期, 可用50%多菌灵胶悬剂667 m2100ml, 1000倍液喷洒一次, 3-5天后再喷一次。 (3) 在小麦齐穗至始花期是小麦多种病虫害的多发期, 可根据田间各种病、虫情况合理选择药剂, 配合叶面喷肥, 补充尿素、磷酸二氢钾等, 搞好一喷三防。

2.5 根腐病

根腐病在我市麦田呈逐年蔓延扩大趋势, 发病田减产严重, 其主要防治方法为农业防治。 (1) 轮作倒茬, 实行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二年, 特别是豆科作物轮作效果好。 (2)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抗病品种。 (3) 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用禾果利按种子重量的万分之四拌种, 同时667 m2用50%的福美双2-3kg拌细干土10kg撒垡头, 混耙入土可减轻发病率。 (4) 深翻土地, 减少田间病残体带菌量;精耕细作, 土壤通气性好, 使一播全苗, 苗壮可增强抗病力。

3 小麦常见虫害防治

3.1 地下虫, 主要是蛴螬、金针虫、蝼蛄。

(1) 农业防治:播前深翻细耙, 不施用未腐熟厩肥, 防止招引多种地下虫危害。 (2) 生物防治, 利用白僵菌、绿僵菌、乳状菌等防治。 (3) 利用灯光诱杀, 在成虫发生期可利用黑光灯或其它灯光在田间、地头、虫口密度大多挂灯, 虫口密度小少挂灯。一般3hm2左右一盏。 (4) 药剂防治:防治指标, 出苗后及早春田间调查, 按5点或10点取样, 每点查1m2, 统计样点内的受害苗数和健壮苗数, 求出受害率。平均每平方米有虫1.5头以上, 应进行药剂防治。药剂土壤处理, 对于地下虫重发生田, 即每平方米有虫5头以上, 应结合土壤处理杀灭幼虫, 可667m2用3%地害清2-3kg均匀撒于垡头耙平, 或翻地前撒入;药剂诱杀成虫, 对于蛴螬类可于七月份成虫出土盛期用40%氧化乐果1份兑水1份稀释后涂在田边树干上;药液灌根, 在玉米、大豆田苗期或小麦田分蘖前, 返青后, 如发现大量为害状, 可用50%辛硫磷乳剂0.5kg兑水250kg, 喷雾器取喷头, 顺垄灌根;药剂拌种, 选用包衣剂种子, 可减轻危害。

3.2 麦蚜

(1) 充分利用天敌, 发挥自然控制作用, 注意施药方式和时期, 避免杀死天敌。蚜虫天敌种类繁多, 如:瓢虫、食蚜蝇、蚜茧蜂、草蛉、小花蝽、横纹蓟马、大眼长蝽、姬猎蝽等, 这些天敌又是苗期棉蚜、棉红蜘蛛的天敌。同时注意浇好封冻水、返青水、拔节水, 减少越冬虫基数;清除田边杂草和自生麦, 消灭虫源。 (2) 药剂防治:防治指标为:苗期百株蚜量10头, 小麦生长中后期有蚜株率15%, 百株蚜达500头, 即可用药, 使用克蚜螟、百蚜净或大灭灵均可, 也可结合一喷三防综合防治。

3.3 麦蜘蛛

(1) 农业防治:麦收后浅耕灭茬, 消灭根茬上的越夏卵;清除田边杂草, 减少麦田虫源;浇水结合拉绳扫动麦株能淹死栖息在土表和落叶上的害虫。 (2) 药剂防治:早春百茎有虫200头以上应药剂防治, 药物可用10%吡虫磷1500倍液喷雾。

3.4 草害的防治

(1) 以中耕除草及麦田中后期人工拔除为主, 以化学除草为辅。 (2) 对于野燕麦发生严重的地块可用燕麦畏进行土壤处理, 于播前地整好后667m2用40%野麦畏乳油150-200ml加水30-40kg, 均匀喷洒于地表, 并随即用耙混土, 深度为8-10cm, 以防挥发。其它杂草结合返青期的化学除草管理办法。

4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4.1 播种至冬前期

选育、推广抗病耐病品种, 适期播种, 合理密植。施足有机底肥, 增施磷、钾肥。用小麦拌种剂拌种, 进行种子消毒, 同时防治蛴螬、小麦吸浆虫等害虫。

4.2 返青至孕穗期

当纹枯病病株率达15%, 麦蜘蛛虫量单行米达300头时, 用粉锈宁、克蚜威、虫螨克等喷施茎基部, 防治白粉病、锈病和麦蚜。

4.3 抽穗至灌浆期

在4月中旬和5月下旬, 当一代、二代瓢虫进入幼虫和卵盛期时, 麦田浇水, 保护天敌。

当小麦100穗蚜量达500头或瓢蚜比小于1:150, 粘虫 (或麦叶蜂) 达15头/m2, 同时白粉病病株率达15%或病叶率达5%时, 采用“一喷三防”技术。

摘要: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 各类病虫草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在病虫害流行、草害严重的地块, 往往造成大面积的减产甚至绝收。对单一病虫草害的防治已经不能满足小麦生产的需要, 为此, 国内外研究者对病虫草害防治理论、建立完善病虫害预报、监测和防控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对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知识 篇5

为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稻病虫灾害损失,结合近年来我县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特提出以下防治技术方案。

一、指导思想

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这一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以加大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绿色防控工作力度,推进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为实现我县粮食生产安全、农民增收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二、防治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监测预警为基础,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着重抓好稻田耕沤、拔秧前、破口抽穗初期三个关键时期,大力推广秧田超级送嫁药、混合保穗药、安全用药等无公害化学防治技术和稻田耕沤治螟等绿色防控技术。

三、防治目标

通过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为害的损失,力争将水稻主要病虫为害总损失率控制在4%以下,其中二化螟枯稿面积控制在0.5%以下,稻纵卷叶螟白叶率控制在10%以下,稻瘟病发病田穗颈瘟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纹枯病严重田块率(即病斑达到功能叶的田块)控制在0.5%以下,稻曲病病穗率控制在8%以下,同时,实现“绿色防控和综防示范面积增加50%以上,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增加1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的目标。

四、防治措施

(一)主推技术

1、咪鲜胺浸种防病技术。用25%咪鲜胺2000-4000倍液浸种,能有效防治秧田稻瘟病、恶苗病等病害。

2、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春季越冬代螟虫将近化蛹时,及时深耕灌水浸田,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螟虫卵孵化始盛期,将田水排至3厘米以下,降低蚁螟为害叶鞘的部位,盛孵高峰后和盛孵末期,各灌深水1次,保水2-3天,可杀死大量幼虫。双季稻连作田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水深淹没稻桩。

3、秧田超级送嫁药预防分蘖期病虫技术。即在秧田拔秧前2-3天,倍量喷施防治螟虫、稻瘟病的对路农药,三天后秧苗带药移载,以避免、推迟或减轻上述病虫在大田的发生为害。螟虫重发区:要求早中晚稻所有秧田普施一次螟施净或锐劲特超级送嫁药。稻瘟病常发区:要求早中稻的易感病品种秧田,普遍喷施一次瘟失顿超级送嫁药。

4、破口抽穗初期混合用药保穗技术。即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将预防稻瘟病或螟虫的农药,与防治纹枯病和稻飞虱的农药混合一次喷施,达到一次施药预防多种病虫的目的。混合保穗药,早稻以预防穗瘟和稻飞虱为重点,中稻以预防穗瘟和稻飞虱为重点,晚稻以稻飞虱或螟虫为重点。

5、绿色防控技术

(1)苏云金杆菌制剂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技术。田间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采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对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水稻生长前期,使用Bt可有效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

(2)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稻瘟病技术。在叶(苗)瘟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抽穗破口期遇阴雨天气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均匀喷雾,齐穗后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防治效果,不污染环境,对作物安全。

(二)防治流程

1、水稻播种前,认真做好三项工作:①选用抗病虫品种,坚决淘汰感病品种;②稻田耕沤治螟。冬闲田、冬作物田应在4月10日前耕沤完毕。早、中稻收割后及时耕沤;③搞好种子处理,减少稻瘟病、恶苗病等病虫发生。

2、秧苗移栽前2-3天,喷施超级送嫁药。①早稻每亩秧田用40%螟施净100毫升加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预防和减轻稻叶瘟和螟虫的发生。②一季稻、晚稻每亩秧田用40%螟施净100毫升加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加10%高兴龙大功臣40克,预防和减轻大田螟虫、飞虱、蓟马、叶瘟等病虫发生。

3、分蘖至孕穗期。早稻以防治螟虫、叶瘟为重点,兼治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5月上中旬重点防治一代二化螟,5月下旬重点防治二代稻纵卷叶螟和挑治枯心团,同时发现叶瘟发病中心和急性病斑,应及时用药防治。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注意监测和防治稻瘟。中、晚以防治螟虫和稻飞虱为重点,兼治纹枯病、稻瘟、细条病等病虫。8月上中旬重点防治二化螟,加强监测和防治稻飞虱。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密切注意监测和防治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

4、破口抽穗期,混合用药保穗。早稻重点防治穗瘟,兼治纹枯病和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等;中稻重点防治螟虫、穗瘟和稻曲病,兼治纹枯病、稻飞虱等;晚稻重点防治螟虫、稻飞虱,兼治纹枯病、稻曲病、穗瘟等。早、中、晚稻要求在破口抽穗初期和齐穗期各施药一次。早稻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重点监测和防治二代稻纵卷叶螟,晚稻9月份防治好四代三化螟。

5、生长后期。①中、晚稻,尤其是晚稻生产后期要严防稻飞虱大暴发。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要加强监测和防治以褐稻飞虱为主的危害,以避免大面积穿顶倒稿。②早、中稻推行齐泥割稻,收割后及时耕沤治虫。

五、水稻主要病虫防治方法

1、二化螟:在二化螟卵孵化盛期或水稻枯鞘达8-10%时用药防治.一般亩用三唑磷乳油80-100毫升或5%氟虫腈悬浮剂30-50毫升或5%丁烯氟虫腈乳油50-60毫升兑水30-45公斤粗水喷雾.施药时田间保持水层.2、稻纵卷叶螟:在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高峰期,每百丛禾有新虫苞20个时进行防治.一般亩用40%丙溴磷乳油80-100毫升或2%阿维菌素乳油50-80毫升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15毫升兑水30-45公斤细水喷雾.3、稻飞虱: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每百丛禾有虫1500-2000只时进行防治。一般亩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0-50克或25%吡蚜酮16-20克或10%乙虫腈悬浮剂30-50毫升兑水30-45公斤粗水喷雾.施药时田间保持水层.4、稻瘟病:防治苗瘟、叶瘟在发病初期;防穗瘟分别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各施药一次。一般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000亿单位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12克或2%春雷霉素80-100毫升兑水30-45公斤细水喷雾。

板栗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篇6

1.栗苗立枯病(土传真菌病害)

症状:幼苗出土后,根茎部尚未木质化以前,在根茎地表处出现褐色凹陷长形病斑,病皮呈黑褐色,病部以下根部正常,地上部叶片失水萎蔫,后期枯萎,病株直立。

适宜环境:病菌主要靠土壤及带菌栗苗传播。苗圃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土壤板结,透气不良,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过量施用氮肥。如:今年西三里乡邢庄子村5亩栗园因使用过量的鸡粪做基肥,加之土壤粘重,立枯病苗占全田80%。

防治方法:及时加强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不要过量施用氮肥,田内发现初发病苗时,用绿亨一号3000倍液灌根。

2.果炭疽病(气传真菌病害)

症状:主要表现为初期栗蓬表刺有部分褐色干枯,剥开栗蓬有褐色至深褐色组织坏死。后期整个栗蓬干枯脱落。

流行环境:病菌主要靠风雨传播。高温高湿环境发生重。一般7月初发生,至8月下旬栗蓬大量脱落,对产量影响极大。

防治方法:可用果康宝1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喷雾防治。

3.干腐病(胴枯病、干枯病、疫病)

症状:此病从定植至10年生的幼树易发生,开始在基部结合处发病,初期为铜红色,后渐转黑褐色,病部发展至环绕主干一周时幼树死亡,绕侧干一周时侧干枯死。

侵染循环:该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从受冻害或有伤口的树干侵染,当条件适宜时,菌丝大量繁殖,开始显病。

防治方法:①用果康宝或9281对水10倍液涂抹病部,在生长季节不须刮皮。②用果康宝100倍液喷雾防治。

4.栗仁斑点病(栗仁干腐病、栗仁黑斑病)

栗仁斑点病是板栗贮运期和销售期的果实病害。

症状:收获期无明显症状,在贮运期栗仁上形成小斑点,引起栗仁变质腐烂。栗仁上产生黑、灰、绿色腐烂病斑,干腐成洞,洞内产生黑色菌丝。

侵染循环:该病为气传真菌病害,病菌在枝干上越冬,靠风雨传播。沙贮时25℃易发病,15℃以下发病慢,5℃以下发病停止。

防治方法:①增强树势,剪除病枯枝,提高抗侵染能力。②采收后用7.5%盐水漂果,除去病果。

5.根朽病

症状:树干根茎部及主侧枝根皮层腐烂,木质部发朽。树上部伤口圆心朽化或树干已朽出了洞,有的根部土表长出栗蘑菇。

侵染循环:板栗根朽病为土、气传真菌病害。病原菌由伤口侵入,受雨淋后,条件适宜时,菌丝体大量繁殖,造成木质部腐朽传染至根部,造成根朽。

防治方法:①改变通透性,及时排水松土,在伤口处涂蜡。②发现有初期症状时,用50%多菌灵可湿粉800倍液灌根。

二、虫害

1.金龟子

5月中下旬为害板栗嫩芽,该虫还为害苹果、梨、山楂、樱桃、李、杏的嫩芽和花。特别是为害板栗结果母枝的两个顶芽后,抽生的下部枝条不能形成结果枝。

害虫有趋光趋化性;有假死性,受惊后落地装死,稍停后即振翅逃跑。

防治方法:

①黑光灯诱杀和糖醋液诱杀。②摇动中青年树,害虫假死时杀死。③板栗发芽期除虫用20%甲虫金龟净乳油2000倍液喷雾。

2.板栗红蜘蛛

板栗红蜘蛛属于小爪螨,为害板栗、白桦、橡树等。幼螨呈红色,若螨呈乳白色,成螨呈绿褐色。害螨自5月底至9月初分数代为害。

害虫以幼螨、若螨、成螨刺吸嫩叶叶片,板栗叶片受害后呈现苍白色斑点,尤其集中在叶脉两侧,以叶片正面为害为主,严重时叶枯干,树势衰弱,果实瘦小。

防治方法:

①保护天敌,如草蛉、七星瓢虫、黑花椿象、大黑蜘蛛等。②涂茎:5月底刮老皮至韧皮部,用40%氧化乐果5倍液涂茎,可有效控制害螨一个月,且对板栗安全。③2.5%灭扫利乳油或20%扫螨净乳油3000倍液喷雾。

3.大黑蚜

板栗大黑蚜虫,因其移动快,群众别称大黑蚂蚁。板栗大黑蚜虫一年多代且世代重叠。以卵在皮缝、翘皮下、树干背阴面越冬为主。开始孤雌生殖,10月后产生雄蚜进行交配,产卵越冬。板栗大黑蚜虫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嫩枝、新稍和叶片背面刺吸汁液,影响板栗产量。

防治方法:

①刮皮:刮皮以清除越冬卵,刮下的树皮集中烧毁。②保护天敌:食蚜蝇、草蛉、七星瓢虫、蚜茧、大黑蜘蛛等。③药剂防治:强击倒和内吸混用。如:菊酯类和40%氧化乐果1000倍液喷雾。

4.栗瘿蜂

栗瘿蜂别名栗瘤蜂,是板栗生产的主要枝条害虫。

栗瘿蜂一年一代,以幼虫在被害蛾内越冬。春天栗芽萌动时开始为害,被食芽不能长出枝条而膨大成坚硬的木质化虫瘿,幼虫在虫瘿内为害,继续取食为害至老熟化蛹。

遵化市幼虫在4月中旬开始活动,5月初形成虫瘿,7月中旬成虫咬孔钻出。

防治方法:①剪除虫瘿枝,保护寄生蜂。②40%氧化乐果乳油5倍液涂干。

5.桃蛀螟

桃蛀螟以幼虫为害板栗果实,被害果常被食去一半,壳内充满虫粪并有丝相连。降低板栗的品质和产量。该虫除为害板栗外,还以幼虫为害桃、李、杏、梨、柿、山楂等果树及向日葵、玉米、高粱等农作物,是一种多食性害虫。

防治方法:

主要病虫草害 篇7

1 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1.1 软腐病

软腐病引起魔芋倒苗, 球茎腐烂。被侵染的球茎, 由表面逐渐向球茎内部扩展, 使白色组织变成灰白色至黄褐色湿腐状, 有大量菌液流出, 有恶臭味, 最后球茎变成黑色干腐的海绵状物。叶发病时, 多数是植株一侧叶片黄化, 呈现“半边疯”, 蔓延到主叶柄, 在一侧形成条状病斑, 凹陷成槽沟状, 溢出脓液, 散发臭味, 组织软腐, 引起倒苗, 还可传到地下球茎发病, 呈孔洞状腐烂, 内部组织呈黏稠糊状, 直至全部腐烂。病原菌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变种 (Erwinia carovora pv·carotovora Dye) 。该细菌寄主范围广。生长温度范围为9~40℃, 最适温为25~30℃。病原菌常在球茎、土壤、病残体内和杂草上越冬, 并成为初次侵染源。风吹下雨、害虫啃食、刺吸都能造成伤口而被传染, 病原随雨滴反溅、灌溉水流、病健株摩擦及农具、害虫而传播, 带菌球茎还可远距离传播。

防治方法:树立全程防病栽培意识, 核心是保证种芋质量, 轮作换地, 合理间套作, 种芋安全贮藏等综合措施;冬季结合翻耕, 用生石灰750~1 500 kg/hm2对土壤进行消毒;播种沟消毒;魔芋展叶后每隔10 d喷施波尔多液4~5次护叶;中耕管理尽量避免损伤魔芋植株;及时拔除发病植株, 并在病穴撒生石灰或泼石灰水;表土覆盖3~5 cm厚的杂草;建立有机魔芋繁种基地, 确保种源安全, 避免外购种芋带病侵入。

1.2 白绢病

白绢病在主叶柄接近地面处发生, 病株叶片前期绿色, 后期变黄, 发病叶柄基部呈淡红色湿腐软化状而倒伏, 病部外面环绕丝绢辐射状的白色菌丝束及许多粟褐色球状菌核, 似油菜籽粒。若病情扩展, 在病株基部四周的地表也出现大量菌丝和菌核的蔓延。病原为真菌齐整小核菌 (Sclerotium rolfsii Sacc) , 其无性世代危害魔芋。病菌初为白色, 后变为褐色, 往往形成菌丝束, 还能紧密集结成菌核。生长温度范围13~38℃, 最适温为30~32℃。病菌沿土表传播, 侵染, 病株和健株接触可直接传染, 可随水流或农事操作使泥土移动而传播。带病种芋还可远距离传播。发病高峰期为8—9月。

防治方法:土壤用生石灰消毒;轮作换地, 实行3年一轮作;及时拔除中心病株, 并用生石灰或石灰水对病穴进行消毒处理;自展叶起每隔7~10 d喷施3~4次波尔多液。

2 主要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有机魔芋一般虫害较少, 但针对少数虫害, 如斜纹夜蛾、甘薯天蛾、豆天蛾、铜绿金龟子、蚜虫类, 采用农业技术措施、人工防治等方式来控制其生长。

防治方法:冬春清除基地边沿地角杂草、枯叶, 消灭越冬虫蛹寄主;冬春进行1~2次翻耕, 破坏土中蛹室, 使土中越冬蛹暴露于地表或浅土层, 随耕拾蛹灭害;魔芋与玉米间作, 使成虫在魔芋叶片上产卵, 可显著减轻受害程度;当发现魔芋叶片被咬伤时组织人力, 捕捉幼虫;魔芋小叶黄化时应刨土检查, 一旦发现成片现象, 应组织人力刨土捕捉消灭, 防止继续为害。

3 杂草危害特点及防治

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大部分从根系获得, 有机魔芋地块大部分杂草的根系分布于表层土壤, 而魔芋根系也仅仅距土表10 cm左右, 导致杂草和魔芋在同一土层争夺养分。试验证明, 杂草不仅吸收水分快, 且浪费极大, 按形成1 g绿色物质计算, 作物平均需水3 g, 而杂草就耗水6 g, 也就是说, 杂草的耗水量是作物耗水量的2倍。在魔芋旺盛生长期, 若遇干旱, 土壤水分大部分被杂草消耗, 造成魔芋提前倒苗, 产量锐减。魔芋的生长从出苗到倒苗, 各个阶段对阳光的需要不但不能减少, 而且要增加, 茂盛、舒展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来增加产量。在魔芋生长期, 杂草的长势往往比魔芋旺, 若不及时清除, 杂草势必覆盖魔芋, 与魔芋争夺阳光, 阻碍魔芋生长。农田杂草是传播病虫害的载体、媒介, 是病原菌、虫蛹的寄生场所, 故农田杂草直接导致病虫害传播, 对魔芋造成危害。

防治方法:有机魔芋栽培在不能进行化学除草的情况下, 杂草的防治应制定“一早、二勤、三彻底”的防治方针。一早指除草时间上早。趁杂草比较小时就抢晴清除。二勤指除草行动上勤。有机魔芋地块人工除草仅清除了土壤表层的杂草茎、叶, 土壤中的草籽、根、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又会萌发出新的一拔杂草。为此, 除草行动上要勤。三彻底指除草程度上要彻底。有些恶性杂草, 埋入地下, 适生季节萌发很快。因此, 每次人工除草绝不能把杂草堆置厢面, 必须彻底清除。有机魔芋地块一般都是新开垦种植, 在种植前, 对地块内杂草特别是宿根性杂草的根茎, 必须彻底清除, 如蕨类、白茅草等。根据魔芋和杂草的生长习性, 6月初魔芋距土表5 cm左右, 欲出土, 而一些杂草已率先长出5 cm左右。此时正是杂草最易铲除的时期, 必须选择晴朗天气, 用锄头在土表轻微铲除初生杂草, 但需谨防锄头伤害芋芽。有机魔芋基地机械除草和人工除草应趁杂草种子处于幼嫩状态, 及时进行除草2~3次, 除草时间7月初至8月中旬。施用的有机肥应充分堆沤腐熟, 尽量减少杂草种子传播繁衍。第1次人工除草结束后, 用蒿子、作物秸秆等其他幼嫩植物叶进行表土覆盖, 既能保持水土, 降低土温, 又能抑制杂草萌发和生长;深耕是把土壤表面的草种翻压到下部, 抑制它们的繁殖, 给有机魔芋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细耙是为了平整土地, 耙出一些杂草, 使杂草种子落入土壤深层, 降低杂草出苗率。

参考文献

[1]喻从银, 李明, 刘兴松, 等.魔芋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汉中科技, 2006 (2) :45-46.

[2]苏春松.魔芋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福建农业, 2005 (8) :23.

[3]吴云, 冯小俊.魔芋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蔬菜, 2004 (5) :56-57.

主要病虫草害 篇8

1 突发性害虫及杂食性害虫

1.1 草地螟

拜泉县未查到越冬虫源, 但作为拜泉县草地螟主要虫源地的俄罗斯及蒙古国等境外越冬虫量不明, 根据草地螟发生周期规律特点分析, 2013年草地螟在拜泉县仅有局部发生的可能。

1.2 粘虫

2012年8月份在拜泉县境内发现少量三代粘虫成虫, 但在调查中未发现幼虫危害。近两年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拜泉县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加之虫源地江淮一代粘虫发生区小麦播种面积呈回升趋势, 田间环境有利于粘虫发生, 但大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1.3 亚洲飞蝗

虽然2012年在拜泉县境内未发现飞蝗, 但拜泉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对飞蝗发生有利。因此, 各乡镇仍要加大监测力度, 提高警惕。

2 苗期害虫及地下害虫

拜泉县苗期害虫发生的种类有:二条叶甲、蓟马、黑绒金龟子、网目沙潜、跳甲等。2012年苗期害虫在拜泉县发生的危害程度较重, 黑绒金龟子最高有虫8头/m2, 二条叶甲最高有虫5头/m2。依据2013年气象条件预测, 春季第1场全县性透雨将出现在5月下旬, 将会加重苗期害虫的发生及危害, 预计苗期害虫为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程度。

地下害虫种类主要有:地老虎、金针虫、蛴螬、蝼蛄、大豆根潜蝇等。依据气象条件分析, 预计地下害虫为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年份, 尤以南部及西部乡镇为重。

3 常发性病虫害

3.1 大豆病虫害

3.1.1 大豆食心虫

从气象条件和田间虫量看, 由于近年来拜泉县大豆收获时大部分乡镇地块采用机械直收, 造成田间残虫量增加, 重迎茬面积仍较大, 从气象条件看, 7月份降水略多, 8月份比历年同期少38.6mm左右, 这对大豆食心虫发生有利。

3.1.2 大豆蚜、大豆红蜘蛛

2012年两种害虫在拜泉县为中等偏轻发生, 从拜泉县气象趋势看:6~8月份降水量分布不均, 有阶段性旱象, 气温略高, 这对大豆蚜、大豆红蜘蛛发生有利, 预计两种害虫为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

3.1.3 大豆根绒粉蚧

2012年在拜泉县各乡 (镇) 发生较重, 尤以国富、新生、兴国、丰产、三道镇、上升、兴华等地发生严重, 重的每株有虫30余头, 1m2达千头以上。从气象条件看无不利影响, 去年发生较重地块呈扩展态势, 预计大豆根绒粉蛴为中等偏重发生。

3.1.4 大豆菌核病

2012年大豆菌核病在拜泉县为零星发生, 从2013年气象趋势看6~8月气温正常略高, 降水偏少, 对其发生较不利, 但2012年发病较重地块, 仍需及时查田, 预计大豆菌核病为中等程度发生。

3.1.5 大豆孢囊线虫, 大豆根腐病

近年来两种病害在拜泉县发病较重, 特别是大豆根腐病发病较重, 从气象条件看对其发生较有利, 预计大豆孢囊线虫病, 大豆根腐病在低洼田、盐碱地为中等偏重发生。

3.2 玉米病虫害

3.2.1 玉米螟

玉米螟在拜泉县发生危害程度一直居高不下, 加之玉米面积扩大, 据去秋越冬基数调查, 属于偏高年份。越冬存活率为95.1%, 接近常年。虫体质量较好。由于2012年冬降雪多、气温低, 加之雨封地, 从2013年气象条件看夏季气温偏高, 7月份降水比历年同期多, 预计2013年玉米螟将达偏重发生程度。

3.2.2 斑须蝽、苜蓿夜蛾

在拜泉县苗期普遍发生, 尤其斑须蝽从苗期一直危害到收获期, 苜蓿夜蛾在6月份危害大豆严重, 预计今年两种害虫为中等发生程度。

3.2.3 玉米丝黑穗病

由于大部分玉米品种抗病性较差, 近几年丝黑穗病在发病较重, 田间发病率高于常年, 据气象条件分析对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较有利, 预计在早播、田间菌源较大、玉米面积较大乡 (镇) 地块, 将会达到中等偏重发生, 一般地块为中等发生。

3.2.4 玉米大斑病、玉米顶腐病

玉米大斑病近年来发病较重, 西部乡 (镇) 大斑病发病严重, 从气象趋势预报看, 将达中等发生程度。玉米顶腐病近在苗期应引起重视, 应减少连作面积, 控制玉米顶腐病大面积发生。

4 农田草害

由于去秋降水较多, 有利于杂草种子成熟及多年生繁殖器官的存活。另据气象部门预测2013年拜泉县春季终霜稍早, 加之去秋雨封地, 因此早春杂草将出苗略早, 发生程度将重于常年, 预计农田杂草为中等偏重发生程度。

5 防治对策

主要病虫草害 篇9

1 主要病害的化学防治

高粱常见病害有黑穗病、炭疽病、紫斑病等。其防治应根据当地发生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1.1 高粱黑穗病

采取药剂拌种进行防治。每100 kg种子可选用20%的萎锈灵乳油125 L, 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7 kg, 或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0.5~0.7 kg, 或用25%的百坦拌种剂0.042~0.075 kg, 或用40%拌种霜可湿性粉剂0.2 kg, 加适量水后拌种, 拌种要均匀, 拌后一般堆闷4 h, 阴干后即可播种[1]。

1.2 高粱炭疽病

发生初期用45%特克多悬浮剂1 000倍液, 喷施750 L·hm-2;或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 喷施750~1 050 L·hm-2。

1.3 高粱紫斑病

发生初期用50%代森锌0.1 kg·hm-2, 兑水50 L·hm-2喷雾, 也可用65%代森锌0.1 kg·hm-2, 兑水50~70 L·hm-2喷雾。

2 主要虫害的化学防治

2.1 高粱蚜虫

应在蚜虫发生于点片时, 及时消灭, 防止蔓延。

2.1.1 喷雾

用40%乐果乳油1 500倍液800~1 000 L·hm-2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300 kg·hm-2, 兑水30~50 L·hm-2 (不能与人体皮肤接触, 不能同强酸、强碱混用) 于发生期喷洒植株[2]。

2.1.2 熏蒸灭蚜

用5%的3911颗粒剂3~4 kg·hm-2, 掺沙土300 kg·hm-2, 每12垄施药一垄, 可熏蒸灭蚜。

2.2 玉米螟

有效的方法是在大喇叭口时灌心。可用青虫菌粉1 kg·hm-2, 加细土200 kg·hm-2, 拌匀后撒入心叶, 用菌土50~60 kg·hm-2。或用Bt乳剂150 mL·hm-2, 加水1 L·hm-2稀释后, 拌沙土15 kg·hm-2, 配成颗粒剂, 每株2~4 g·hm-2撒于喇叭口。

2.3 粘虫

在幼虫3龄前用25%敌杀死乳油20 mL·hm-2, 兑水100 L·hm-2喷洒, 或用30%氧乐氰乳油30~40 mL·hm-2, 兑水75 L·hm-2, 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750 L·hm-2。

3 主要草害的化学防除

3.1 播后至出苗前化学除草

高粱属于药物敏感型作物, 应选用适合高粱田应用的除草剂。由于高粱种子较小、芽鞘单薄, 特别有些品种芽鞘缩短, 拱土力差, 在萌芽期表现抗药力弱, 不易选择出十分安全的除草剂[3]。每种除草剂要求使用的作物不相同, 选择性较强, 除高粱专用除草剂外, 其它除草剂不能在高粱田随意使用;同时, 不同的生长时期, 不同的下茬 (季) 作物, 需要不同种类的除草剂;第一次应用除草剂更要慎重, 否则, 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 购药时一定要了解清楚。慎用除草剂新品种, 对从未使用过的除草剂, 应先通过小面积试验或看周围人的使用结果是否安全、效果如何之后, 再决定用还是不用。使用时一定严格掌握用药品种、时间、浓度和方法, 否则, 容易造成药害, 高粱田常用的播后苗前化学除草方法有:

用异丙甲草胺1.6~2.2 kg·hm-2, 或用72%都尔乳油2 250~3 000 mL·hm-2, 或用96%异丙甲草胺乳油1 650~2 250 mL·hm-2, 均匀喷洒于地面。主要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 对小粒种子的阔叶杂草也有一定效果。应注意: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的沙土不能使用。黏质土壤用高量, 壤质土壤用低量。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4%和土壤过于黏重应增加用药量[4]。

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3 kg·hm-2, 兑水750 L·hm-2, 均匀喷于土表。主要防除野燕麦、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

用40%莠去津悬浮剂2 250~3 000 mL·hm-2, 兑水500 L·hm-2均匀喷洒地面。可防除一年生双子叶杂草和部分单子叶杂草, 对多年生杂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注意使用该除草剂, 沙壤土用下限量, 壤土和黏质土用上限量。由于残留期长, 对后茬作物大豆、甜菜、小麦、亚麻及十字花科蔬菜有害。

用72%都尔 (异丙甲草胺) 乳油1 200 mL·hm-2, 加40%莠去津1 500 mL·hm-2, 兑水500 L·hm-2喷洒土表。主要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

用40%莠去津悬浮剂2 250 mL·hm-2, 加72%的2, 4-D丁酯300 mL·hm-2, 兑水500 L·hm-2, 均匀喷雾土表。主要防除阔叶杂草[5]。

用96%异丙甲草胺乳油2 000~2 250 mL·hm-2, 加50%莠去津悬浮剂2 250 mL·hm-2, 加72%的2, 4-D丁酯300 mL·hm-2, 兑水750 L·hm-2, 均匀喷雾土表[7]。主要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

3.2 苗期化学除草方法

施药时期应在高粱出苗后4~6叶期、杂草2~4叶期[4]。高粱化学除草多在出苗前进行, 一般不宜苗期喷除草剂。如苗期草害严重, 应严格掌握喷药时间、浓度和品种。常用的苗期化学除草方法有:

用72%2, 4-D丁酯乳油400~500 mL·hm-2, 兑水500 L·hm-2, 均匀喷雾杂草茎叶。主要防除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 对禾本科杂草无效。

用40%阿特拉津悬浮剂2 250 mL·hm-2, 兑水500 L·hm-2, 均匀喷雾杂草茎叶, 可防除单、双子叶杂草以及深根性的杂草。

用20%2-甲-4-氯水剂3 750 mL·hm-2, 兑水500 L·hm-2, 均匀喷雾杂草茎叶, 可防除多种双子叶杂草和莎草。

用48%麦草畏400~600 mL·hm-2, 兑水500 L·hm-2, 均匀喷雾杂草茎叶上。主要防除阔叶杂草。

用48%灭草松水剂2 500~3 000 mL·hm-2, 兑水500 L·hm-2, 均匀喷雾杂草茎叶上。主要防除阔叶杂草[6]。

用22.5%拌地农乳油1 200~2 000 mL·hm-2, 兑水500 L·hm-2, 均匀喷雾杂草茎叶上。主要防除阔叶杂草。

用96%异丙甲草胺乳油2 000~2 250 mL·hm-2, 加50%莠去津悬浮剂2 250 mL·hm-2, 加72%的2, 4-D丁酯300 mL·hm-2, 加丁草胺150 mL·hm-2, 兑水300~450 L·hm-2, 均匀喷雾土表[7]。主要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中国高粱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8:281-296.

[2]袁斌.对高粱主要虫害的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0 (17) :60-61.

[3]陶波, 胡凡.杂草化学防除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76-78.

[4]马奇祥, 赵永谦.农田杂草识别与防除原色图谱[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10;292-293.

[5]王黎明, 姜艳喜, 苏德峰, 等.黑龙江省高粱机械化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0 (17) :42-44.

[6]陈树文, 苏少范.农田杂草识别与防除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202-204.

主要病虫草害 篇10

1 病害

1.1 霜霉病

蔬菜上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病害, 主要在黄瓜、莴苣、白菜上发生, 尤以危害黄瓜最重[1]。其中, 早春大棚黄瓜于4月上中旬开始发病, 危害时期为4—6月。例如, 2006年三十岗乡于4月12日始见此病害发生, 5月22日出现危害高峰, 此后病情逐步下降, 至6月15日拉秧结束;春露地黄瓜于5月中旬始见此病害, 且发病急, 发展快, 全生育期受霜霉病危害的时期是5、6月。例如, 2006年井岗镇雨前未见, 雨后的5月19日调查发现, 发病株率78%, 发病叶率73.9%, 病情指数32.4, 至5月26日病情持续提高, 导致当季黄瓜提前拉秧;秋黄瓜于8月下旬始见, 9月是霜霉病危害秋黄瓜的主要时期。例如, 2006年井岗镇调查结果发现, 9月12日出现峰值, 此后随温度、湿度的降低, 危害下降。从全年看, 在不同栽培模式下, 霜霉病危害程度不同, 其中露地黄瓜受害最重, 有毁田现象, 其次是早春大棚黄瓜和秋季黄瓜。

1.2 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危害西瓜、黄瓜等果蔬品种, 其中早春主要危害西瓜, 秋季主要危害黄瓜。其中, 早春大棚西瓜, 3月下旬始见, 5月进入危害高峰。如2006年4月5日始见, 5月24日出现峰值;秋季黄瓜发病始于8月下旬, 9月进入危害高峰。如2006年9月1日始见, 9月12日出现峰值。

1.3 番茄早疫病

番茄全生育期都受到早疫病的危害, 其中, 3月下旬至4月上旬、5月中旬易出现危害次高峰。大棚番茄幼苗期常严重发病, 3—5月是危害的主要时期, 5月后, 田间荫蔽, 有利病害发展, 易出现峰值, 后随温度的升高, 病情得到抑制;露地番茄于3月下旬始见早疫病, 4—5月是危害的主要时期。

2 虫害

2.1 蚜虫

蚜虫为常发性害虫, 为害多种蔬菜作物, 以白菜、甘蓝、黄瓜等受害最重。白菜3月上旬始见此虫害, 3、4月受间歇低温的影响, 蚜量上升缓慢, 至5月上旬, 蚜量持续较低;进入5月中旬后, 平均气温维持在20℃左右, 有利于蚜虫的发展, 5月中旬后期达到蚜量的高峰值。甘蓝上百株蚜量可达3 000头以上, 蚜株率可达到100%;5月下旬起, 随着高温的来临, 蚜量能得到有效控制。蚜虫危害的主要时期是3—6月及9—10月, 其中4、5月中旬是危害的高峰期, 5月中旬, 又是全年危害最严重的时期, 9—10月主要为害黄瓜。

2.2 菜青虫

菜青虫属常发害虫, 危害多种作物, 以甘蓝、白菜受害最重。3月下旬始见卵, 4月上旬始见幼虫, 百株虫量、有虫株率较低;5月上旬达到第1次高峰, 白菜上百株虫量可达400头左右, 有虫株率100%;5月下旬后期出现第2次高峰, 百株虫量700头左右, 有虫株率100%;后受高温影响以及较短的小白菜生育期共同作用, 百株虫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期间受天气因素影响出现小峰值, 8月后菜青虫的危害结束。菜青虫对十字花科蔬菜的危害从4月开始, 至7月初结束, 其中5月上旬是危害盛期, 9、10月在小白菜上有零星发生, 全年危害春季重于秋季。

2.3 小菜蛾

小菜蜱主要为害白菜、甘蓝、花菜等, 3—11月均有发生, 冬季也常危害。危害期以5月上旬至6月下旬、8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为主, 出现2个峰值。十字花科蔬菜连作有利于小菜蛾发生。

2.4 红蜘蛛

红蜘蛛主要为害茄子、西瓜、豇豆、辣椒等。危害集中于5—8月, 一般5月上旬始见, 有虫株率20%左右, 平均每叶虫数10头以下;5月下旬起进入危害的主要时期, 有虫株率可达100%, 7、8月若遇凉夏, 螨量较低。

2.5 豇豆荚螟

豇豆荚螟在豇豆上发生, 主要为害花、荚, 夏秋季危害[2,3]。夏豇豆上, 7月上旬始见此虫害, 7月下旬出现危害高峰值, 花、荚受害率可达10%以上;秋豇豆, 8月下旬始见此虫害, 9月中旬达到危害高峰, 花、荚受害率可达20%以上。豇豆从开花至拉秧前都受豇豆荚螟的危害, 秋季重于夏季。

2.6 瓜绢螟

瓜绢螟主要为害黄瓜等蔬菜, 具有暴发性。在一般年份, 8月下旬始见此虫害, 危害盛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 进入9月后, 黄瓜处于成株期, 生长旺盛, 抗劣性增强, 加上气温下降明显, 瓜绢螟的发生受到抑制。秋黄瓜苗期危害重, 虫量上升快, 如2006年8月29日调查, 百株虫量6头, 有虫株率5%;8月31日调查, 百株虫量246头, 增长40倍, 有虫株率69%, 增长13倍。

2.7 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属杂食性害虫, 食量大, 为害白菜、空心菜、苋菜、甘蓝、花菜、生菜、茄子、黄瓜等, 白菜、苋菜受害最重[4]。从7月下旬开始危害, 危害盛期为8月中旬至9月下旬, 其中7—8月以危害田间蔬菜品种以小白菜为主, 生育期3~5叶, 百株2~3头斜纹夜蛾就能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3 草害

蔬菜田杂草一年两熟, 早春蔬菜、秋延菜、冬菜田的主要杂草是看麦娘、繁缕、猪秧秧、大巢菜、老罐草、稻茬菜、早熟禾等, 8月底9月初开始出苗, 10—11月形成出苗高峰, 第2年5月中下旬成熟;春菜、夏菜、秋菜田的主要杂草是马唐、马齿苋、反枝苋、牛筋草、千金、香附子、酸模叶蓼、稗草、狗尾草、水花生、棒槌草、田旋花、小飞蓬、白茅、三叶草、狗牙根等, 4月至5月初出苗, 5月中下旬形成出苗高峰, 9月中、下旬陆续成熟。

摘要:总结了合肥市蔬菜病害、虫害、草害的发生消长规律, 以为该市蔬菜生产中病虫草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蔬菜病虫草害,种类,发生规律,安徽合肥

参考文献

[1]郑平, 张维军, 毕妍.保护地蔬菜病虫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 :190, 199.

[2]拜胜亮.无公害蔬菜病虫草害系统防除的关键问题[J].云南农业, 2010 (3) :35.

[3]张原.武汉市主要蔬菜病虫草害发生及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 1995 (4) :11-12.

板栗贮藏期主要病虫害防治 篇11

1 栗实象鼻虫

(1)形态特征:栗实象鼻虫的成虫体长(喙除外)7~9毫米,全体黑色或浓褐色。喙细长。腿节棍棒状。下面有一齿突。

(2)危害和习性:该虫是遍及全国各栗产区危害严重的果实害虫。此虫1年发生1代,成虫7~8月出现,产卵于壳斗内。到10~11月份老龄幼虫自壳斗外出。多在土内越冬,次年7月化蛹,8月羽化出土,幼虫危害果实。通常每果一个,在果内蛀食,并将粪便排于孔道外,在幼虫脱果前从外观上很难鉴别虫果。被害栗实失去食用价值和发芽能力。受害严重的果实尚未成熟时,即行落果。

(3)防治方法:①狠抓源头治理清除园地板栗以外的寄主植物,捡拾落地残留栗苞集中烧毁或深埋,提高栗园“卫生”条件:冬季垦复改土,亦可于地面撒西维粉深翻10~20厘米。消灭越冬幼虫。以减少虫源。②地面封锁和树冠喷药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出土之际,用农药对地面实行封锁,可喷洒5%辛硫磷粉剂、50%杀螟松乳剂500`1000倍液、80%敌敌畏800倍液等药剂:8月中旬成虫上树补充营养和交尾产卵期间,可向树冠喷布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25%蔬果磷1000`2000倍液、20%杀灭菊酯2000倍液或40%乐果1000倍液等药液:树体较大时,亦可按20%杀灭菊酯、柴油为1:20的比例用烟雾剂进行防治,效果都很好。③适时采收壳斗开裂20%左右及时采收,尽量做到干净、彻底,不使幼虫在栗园内脱果入土越冬。集中堆放,集中脱粒,脱粒场地可喷25%西维因或马拉松100倍液进行处理。④温水浸烫用50℃热水浸种10分钟,可杀死果内幼虫,要严格把握水温和处理时间。⑤人工捕捉在成虫出土后的7~8月,利用它的假死性,在露水未干、害虫难以飞行的早晨。在树冠下铺塑料薄膜,然后轻击树枝,兜杀成虫。⑥药剂熏蒸用二硫化碳熏蒸栗实,温度在20℃以上时。1立方米空间用药20毫克,处理20小时,可杀死幼虫,而对栗实无影响。

2栗实霉烂病

栗实霉烂病是板栗贮运期一个重要病害。板栗果实采收以后,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常有大批种实感病发生霉烂,失去食用价值。造成很大损失。

(1)症状:果实受害初期,表面产生绿色、黑色或粉红色的霉状物,随着病害的加重,由果实表面向内扩展,特别是子叶部分霉层明显。同时病种实的种仁变为褐色,腐烂或僵化,具有苦味或霉酸味,不能食用。

(2)发病原因:栗实霉烂病是由多种病菌引起,常见的有青霉菌类、黑曲霉、粉红聚端孢霉菌、链隔孢菌等。引起栗实霉烂病的病菌均属弱寄生菌,广泛分布于空气和土壤中及种实的表面。病菌通过栗实伤口侵入,特别是从虫蛀伤以及采收、脱粒和贮运等造成的各种机械伤处侵入。另外栗实的含水量及贮藏温度也与霉烂病的发生有关,贮藏的栗实如果含水量高,或堆积受潮,贮藏温度过高,通气不良等均有利于上述弱寄生菌的生长,容易引起霉烂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①适时采收采收过早,栗实未成熟,含水量高,且气温较高,有利于发病。一般应在栗实苞壳呈黄色,苞口开裂,坚果呈红棕色时采收为宜。②防治蛀果害虫,避免创伤在栗实生长期间注意防治害虫,减少蛀果害虫的危害;在栗实采收,脱粒,贮运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损伤,减少病菌侵人的机会。③加强贮藏期的管理栗实入库前作好清洁消毒工作,可用40%甲醛1:10倍液喷洒或用硫磺密封熏蒸消毒贮藏库,待药味散失后再使用。需要贮藏的果实,在贮存前应剔除虫蛀、损伤的果实。贮藏库温度应控制在1~3℃,并注意通风换气。④正确贮藏种用栗实作种子用的栗实,在沙藏催芽时,先用0.3%高锰酸钾消毒20~30分钟,用清水冲洗后再混沙贮藏,沙子也应用40%甲醛1:10倍液喷洒密封30分钟。待药味散失后再使用,以免种实霉烂。

3失水风干引起霉烂

油菜主要病虫的防治 篇12

油菜菌核病是世界性病害, 在我国几乎所有油菜产区均有发生, 其中尤以长江流域发生最为严重, 发病率为10%~80%, 产量损失5%~30%。该病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广, 包括大豆、向日葵、花生、烟草和10多种主要蔬菜作物等。

1.1 症状

1.1.1 苗期:

在接近地面的根颈和叶柄上形成红褐色斑点, 后转为白色。病组织变软腐烂, 有白色菌丝, 重者可致苗死亡。

1.1.2 成株期:

叶、茎、花、果和种子均可感病。叶感病后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 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 呈灰褐色或黄褐色, 有同心轮纹, 外围暗青色, 外缘具黄晕。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 全叶腐烂;干燥时则病斑破裂穿孔。茎部病斑初呈水渍状, 浅褐色, 椭圆形、棱形、长条形状绕茎大斑。病斑略凹陷, 有同心轮纹, 中部白色, 边缘褐色, 病健交界明显。病害严重时, 病茎上长满絮状菌丝, 故称为“白秆”、“霉秆”等。此时植株干枯而死或提早枯熟, 可见皮层纵裂。角果感病形成不规则白色病斑。种子感病后表面粗糙, 灰白色, 无光泽。在发病的茎内外和角果上均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鼠粪状菌核。

1.2 病原菌及发病规律

病原菌为核盘菌,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种子和残株或其他寄主上越夏 (冬油菜区) 、越冬 (冬、春油菜区) 。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 内生子囊孢子。孢子可随气流传播至数公里。孢子在寄主上发芽, 产生侵入丝侵入油菜器官组织 (通常为花瓣) , 然后发育为菌丝, 菌丝再浸染油菜其他组织。少数情况下, 菌核可直接萌发产生菌丝。油菜菌核病发病盛期一般出现两次, 一次在11月下旬到12月, 一次在次年的3~4月 (此期正值油莱易感病的花期, 也是油菜受害的主要时期) , 如果在这段期间又遇多雨、潮湿、温暖的天气, 油菜菌核病就将严重发生。

1.3 防治方法

1.3.1 选用抗病品种。

1.3.2 减少初浸染源。

(1) 水旱轮作:旱地油菜的轮作年限应在两年以上, 且应大面积实施。 (2) 选种和种子处理:选无病株留种, 筛去种子中的大菌核, 然后用盐水 (5 kg水加食盐500~750 g) 或硫酸铵水 (5 kg水加硫酸铵500~1000 g) 选种, 外用清水洗种;也可用50℃温水浸种10~20 min或1:200福尔马林浸种3 min。 (3) 油菜收后深耕, 在油菜抽薹期培土。

1.3.3 改善油菜生态环境。

重施基肥、苗肥, 早施或控施蕾薹肥, 施足磷、钾肥, 防止贪青倒伏。深沟窄畦, 清沟防渍。在油菜开花期摘除病、黄、老叶。适时播种, 适当迟播。

1.3.4 药剂防治。

药剂种类与用量为:40%菌核净 (原名纹枯利) 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一二次, 50%多菌灵粉剂或40%灭病威悬浮剂500倍液喷施二三次,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500倍液喷施二三次, 50%速克灵粉剂2000倍液喷施二三次, 50%氯硝胺粉剂100~200倍液喷施二三次, 50%朴海因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上述药液用量为每亩每次100~125 kg, 于油菜开花期, 当叶病株率在10%以上、茎病株率在1%以下时开始喷药, 每次间隔7~10天。

1.3.5 生物防治。

一般将生防制剂施入土壤中, 防效较好的有盾壳霉、木霉等制剂。

2 油菜病毒病

又名花叶病, 全国各产区均有发生, 重病区流行年份产量损失达20%~30%。

2.1 症状

2.1.1 不同类型油菜上的症状差异很大

甘蓝型油菜苗期症状有: (1) 黄斑和枯斑。两者常伴有叶脉坏死和叶片皱缩, 老叶先显症。前者病斑较大, 淡黄色或橙黄色, 病健分界明显。后者较小, 淡褐色, 略凹陷, 中心有一黑点, 叶背面病斑周围有一圈油渍状灰黑色小斑点。 (2) 花叶。与白菜型油菜花叶相似, 支脉和小脉半透明, 叶片成为黄绿相间的花叶, 有时出现疱斑, 叶片皱缩。

2.1.2 甘蓝型油菜

成株期茎秆上症状有: (1) 条斑。病斑初为褐色至黑褐色梭形斑, 后成长条形枯斑, 连片后常致植株半边或全株枯死。病斑后期纵裂, 裂口处有白色分泌物。 (2) 轮纹斑。在棱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心开始为针尖大的枯点, 其周围有一圈褐色油渍状环带, 整个病斑稍凸出, 病斑扩大, 中心呈淡褐色枯斑, 上有分泌物, 外围有2~5层褐色油渍状环带, 形成同心圈。病斑连片后呈花斑状。 (3) 点状枯斑。茎秆上散生黑色针尖大的小斑点, 斑周围稍呈油渍状, 病斑连片后斑点不扩大。发病株一般矮化, 畸形, 薹茎短缩, 花果丛集, 角果短小扭曲, 上有小黑斑, 有时似鸡爪状。

2.1.3 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的主要症状

苗期为花叶和皱缩, 后期植株矮化, 茎和果轴短缩。

2.2 病原菌和发病规律

病原主要为芜菁花叶病毒, 其次为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油菜花叶病毒等, 寄主范围广, 主要由蚜虫传播。初浸染源主要来自其他感病寄主, 如十字花科蔬菜、自生油菜和杂草中的带毒蚜虫。油菜子叶至抽薹期均可感病。冬天病毒在植株体内越冬, 春天又显症。秋天温度15~20℃、干旱少雨、蚜虫迁飞量大有利于发病。

2.3 防治方法

关键是预防苗期感病。

2.3.1 选用抗病品种。

2.3.2 适当推迟播种期。

2.3.3 治蚜、驱蚜防病。

在油菜出苗前和苗期, 加强对油菜地附近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菜、萝卜等寄主上蚜虫的防治, 也可在油菜地区设置黄板诱杀蚜虫, 具体防治措施见蚜虫部分。

3 油菜霜霉病

该病在全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发生, 流行年份或地区发病率在10%~50%, 严重的达100%, 单株产量损失10%~50%。

3.1 症状

油菜各生育期均可感病, 为害油菜地上部分各器官。叶片发病后, 初为淡黄色斑点, 后扩大成黄褐色大斑, 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 叶背面病斑上出现霜状霉层。茎、薹、分枝和花梗感病后, 初生褪绿斑点, 后扩大成黄褐色不规则形斑块, 斑上有霜霉病菌。花梗发病后有时肥肿、畸形, 花器变绿、肿大, 呈“龙头”状, 表面光滑, 上有霜状霉层。感病严重时叶枯落直至全株死亡。

3.2 病原菌和发病规律

病原菌为油菜霜霉菌, 初浸染源主要来自在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上越冬、越夏的卵孢子。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囊随风雨及气流传播, 形成再浸染。冬油菜区, 秋季感病叶上菌丝或卵孢子在病叶中越冬, 常造成翌年再次传播流行。春季油菜开花结荚期间, 每当寒潮频繁、时冷时暖的天气时发病严重。

3.3 防治方法

3.3.1 选用抗病品种。

三大类型油菜中, 甘蓝型油菜较抗病, 芥菜型次之, 白菜型最易感病。同一类型油菜中品种间抗性差异也较大。

3.3.2 无病株留种或种子处理。

如用10%盐水处理种子, 再清洗种子;或用25%瑞毒霉浸种、拌种, 用量为种子重量的1%。

3.3.3 栽培防病。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一二年或水旱轮作;施足基肥, 增施磷钾肥;窄畦深沟, 清沟防渍;适当晚播, 摘除黄病叶等。

3.3.4 药剂防治。

用25%瑞毒霉粉剂600~800倍液, 或80%乙磷铝500倍液, 或50%托布津1000~1500倍液, 或50%退菌特粉剂1000倍液, 或65%代森锌500倍液, 于初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开始喷药, 每7天一次, 连喷二三次, 每次每亩喷药液100 kg。

4 油菜蚜虫

4.1 蚜虫种类与为害

我国油菜蚜虫有三种, 即萝卜蚜、桃蚜和甘蓝蚜, 是为害油菜最严重的害虫。萝卜蚜和桃蚜在全国都有发生, 其中又以萝卜蚜数量最多;甘篮蚜主要发生在北纬40°以北, 或海拔1000 m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蚜虫以剌吸口器吸取油菜体内汁液, 为害叶、茎、花、果, 造成卷叶、死苗, 植株的花序、角果萎缩, 或全株枯死。蚜虫又是油菜病毒病的主要传毒媒介, 病毒病的发生与蚜虫密切相关。

4.2 识别特征

三种蚜虫在为害油菜期间均分为有翅和无翅两型, 每型又有若虫和成虫两种虫态。若虫为成虫胎生产生, 二者形态相似, 但若虫体型较小。

4.2.1 萝卜蚜:

成蚜体长1.6~1.9 mm, 被有稀少白粉, 头部有额疣, 但不明显。触角较短, 约为体长的1/2。腹管短, 稍长于尾片, 管端部缢缩成瓶颈状。有翅成蚜头胸部黑色, 腹部绿至黄绿色, 腹侧和尾部有黑斑。无翅成蚜全体绿或黄绿色, 各节背面有浓绿斑。

4.2.2 桃蚜:

成蚜体长1.8~2.0 mm, 体无白粉, 头部有明显内倾额疣。触角长, 与体长相同。腹管细长, 中后部稍膨大, 长于尾片长度1倍以上。有翅成蚜头胸部色, 腹部黄绿、赤褐柔色, 腹背中后部有一大黑斑。无翅成蚜全体同色, 黄绿或赤褐或橘黄色。

4.2.3 甘蓝蚜:

成蚜体长2.2~2.5 mm, 体厚, 被有白粉。头部额疣不明显。触角短, 约为体长1/2。腹管很短, 不及触角第5节尾片长度, 尾片短圆锥形。有翅成蚜头胸部黑色, 腹部黄绿色, 腹背有暗绿色横带数条。无翅成蚜全体暗绿色, 腹部各节背面有断续黑横带。

4.3 发生规律

油菜蚜虫一年发生10~40余代, 世代重叠不易区分。油菜出苗后, 有翅成蚜迁飞进入油菜田, 胎生无翅蚜建立蚜群为害, 当营养或环境不适时, 又胎生有翅蚜迁出油菜田。冬油菜区一般有两次为害期, 一次在苗期, 另一次在开花结果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以北地区主要为害在苗期, 干旱地区或开花结果期也可能大发生。云、贵高原区主要为害期在开花结果期。北方春油菜区自苗期开始发生, 至开花结果期为害达到高峰。油菜蚜虫的发生和为害主要决定于气温和降雨, 适温为14~26℃, 在温度适宜条件下无雨或少雨, 天气干燥, 极适于蚜虫繁殖、为害。如秋季和春季天气干旱, 往往能引起蚜虫大发生;反之, 阴湿天气多, 蚜虫的繁殖则受到抑制, 发生危害则较轻。

4.4 防治方法

4.4.1 化学防治:

苗期有蚜株率达10%, 每株有蚜一二头;抽薹开花期10%的茎枝或花序有蚜虫, 每枝有蚜3~5头时, 用下述药剂防治:1.8%阿维·高氯乳油或1.1%毒功1000~2000倍液, 锐红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37%高氯·马拉硫磷l000~2000倍液, 2.5%敌杀死乳剂3000倍液。

4.4.2 种子处理:

用20%灭蚜松可湿粉1 kg拌种100 kg, 或用甲基硫环磷、杀虫磷、呋喃丹拌种, 可防苗期蚜虫。

4.4.3 栽培防治:

用银灰色、乳白色、黑色地膜覆盖地面50%左右, 有驱蚜防病毒病作用。

4.4.4 生物防治:

饲养、释放蚜茧峰、草蛉、瓢虫、食蚜蝇以及蚜霉菌等可减少蚜害。

油菜蚜防治应抓住三个时期施药:一是苗期 (3片真叶) ;二是本田的现蕾初期;三是在油菜植株有一半以上抽薹达10 cm左右。但这三个时期也要看蚜虫数量多少再决定是否施药。尤其是结荚期, 更应注意蚜虫发生, 如果数量较大, 仍要施药防治。

5 跳甲和猿叶甲

5.1 为害和发生规律

5.1.1 跳甲:

又称跳格蚤, 为害油菜的主要是黄曲条跳甲, 成虫、幼虫都可为害。幼苗期受害最重, 常常食成小孔, 造成缺苗毁种。成虫善跳跃, 高温时还能飞翔, 中午前后活动最盛。油菜移栽后, 成虫从附近十字科蔬菜转移至油菜为害, 以秋、春季为害最重。

5.1.2 猿叶甲:

别名黑壳甲、乌壳虫, 为害油菜的主要是大猿叶甲。以成虫和幼虫食害叶片, 并且有群聚为害习性, 致使叶片千疮百孔。每年4~5月和9~10月为两次为害高峰期, 油菜以10月左右受害重。

5.2 防治方法

上一篇:想象教学下一篇:经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