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特点

2024-07-10

病虫特点(精选12篇)

病虫特点 篇1

1 当前我国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

1.1 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

近几年, 我国林业病虫害受灾面积不断增加, 很多次要害虫在某些地区上升为主要害虫, 严重影响到各地林业资源的发展。

1.2 病虫害顽固难治

防治林业病虫害的技术在进步, 同时很多病害虫对灭杀药物的抵抗能力也在不继增强, 某些病虫害顽固难治, 一直不能得到有效防治。

1.3 重大危险性病虫害不断涌现

很多地区暴发了重大危险性病虫灾害, 导致当地林业经济出现了巨大损失, 重大危险性病虫害往往暴发1次就可能会毁掉整个地区的林业资源。

1.4 病虫害防治难度增加

近年来, 我国林业面积逐渐扩大, 树种增多, 相应的病虫害防治难度也有所增加, 这是当前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点之一。

1.5 病虫害的种类增多

目前我国病虫害种类逐年增加, 很多病虫都是近年来出现的, 对我国林业发展造成了极大损失。不同的病虫害, 对林业资源造成的损害程度也不同, 其中部分病虫害能给林业资源带来毁灭性的损害。

2 林业病虫害逐年加剧的原因

导致我国林业病虫害逐渐加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但是树种单一, 结构简单, 使得森林生态系统极其脆弱, 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不足。二是天然林被大面积砍伐, 导致森林林分结构的物种多样性减少, 原结构被破坏, 这也是虫害猖獗的原因之一。三是跨国际的林木检疫工作使得国外病虫害传入国内。四是农药使用长期不合理, 使得病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天敌被误杀。五是病虫害的检测工作没有落实到位, 防治手段落后, 相关的治理人员未对病虫害防治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也是导致我国林业病虫害逐年加剧的原因之一。

3 防治对策

3.1 森林培育、管理方面的措施

在森林培育之初, 必须严格遵守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树种选择方面, 必须选择生长状态良好、抗病虫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树种。森林林分结构要遵循多样性原则, 结合乔木、灌木、草类等多种类型的植物, 避免森林结构与树种过于单一, 以此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抗虫害能力。在育苗的过程中, 要重视苗木的消毒处理;在封山育林的过程中, 要增加病虫天敌的数量且要对其进行保护, 避免人畜对苗木造成破坏;保护好人工林周边的天然林, 禁止胡乱砍伐, 以天然林的生态系统带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发展。

3.2 加强对病虫害预测、预报、检疫工作

管理单位要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检疫工作, 配合相关单位和技术人员, 建立起完善的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 确保森林病虫害动态预测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全面性。同时, 还必须做好相应的林木检疫工作, 以防危险性病虫的侵入。

3.3 改进防治手段, 加大科技含量

在林业建设的过程中, 要坚持生态科学的发展观念, 提高森林的林分质量, 强化森林本身对病虫害的防御和控制能力。同时, 杜绝农药使用不合理现象, 改进防治手段, 提高防治手段的科技含量, 倡导使用物理、生物等防治手段, 如利用微生物感染病害虫, 或是利用病虫的天敌对病害虫进行捕杀。另外, 我国相关的管理单位还必须要加强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发, 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和效果。

3.4 增加防治经费, 完善防治管理工作

要改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现状, 首先要增加对林业病虫害防治经费的投入, 利用多渠道的资金募集方式, 筹备更多的资金, 完善林业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体系中设备的购置与安装, 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效率。另外, 政府单位必须要加强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 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政府的工作日程, 纳入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整体规划中, 明确各领导部门的职责, 将林业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以及检疫工作落到实处, 确保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全面展开。

森林资源是我国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 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森林资源对空气治理和环境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 应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及时发现病虫害威胁, 积极治理, 保护我们的这一片宝贵资源。更希望国家能对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重视, 加大资金投入和领导力度, 提供技术支持, 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林业病虫害对我国林业建设的影响巨大, 政府要想推动林业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要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建立起完善的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 加大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 改进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手段。在未来, 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 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病虫特点 篇2

从加强投资力度,开展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中长期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重视高新技术应用研究等角度指出了持续控制生物灾害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农作物;灾害;综合防治;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生物灾害,是制约高产、优质、高效益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由于全球性气候反常,以及耕作制度变更等原因,我国进入新一轮自然灾害频发期,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高峰期。

农作物病虫害的成灾频率明显加快,致灾强度逐年加剧,我国农业生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生物灾害威胁。

一、综合防治技术在控害减灾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生物灾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已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单一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发展为以作物及其全生育期的多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开展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基础的系统研究,组建适合各主要生态区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分别在各示范区贯彻实施。

在病虫害大发生的条件下,这些综防体系和配套防治技术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示范区显示出典型的科技主导作用。

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是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益以及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实现农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增产指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所面临的新挑战

1、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病虫灾害此起彼伏

(1) 小种分化与变异。

新发现小麦白粉病毒力较强的8个新小种,潜在威胁更大;稻飞虱生物型以Ⅰ型为主,转变为生物型Ⅱ为主,并发现了致害力很强的孟加拉型;稻瘟病小种变异也很频繁。

这些病虫新种型的出现,将引起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丧失抗性,危害加重。

(2) 主要病虫再猖獗、次要病虫上升。

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农药品种的更换,导致过去已长期控制的小麦吸浆虫、二化螟、三化螟、东亚飞蝗、稻蝗等多种病虫又回升造成灾害,一些次要的或局部性病虫害,如稻瘿蚊、水稻细菌条斑病、水稻恶菌病、麦蜘蛛、麦叶蜂、玉米病毒病等亦常成灾。

(3) 危险性病虫害传入。

近年来,一些国际上成灾频率极高的危险性病虫害如稻水象甲、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马铃薯象甲等先后传入我国主要粮棉产区和林区;美国白蛾已沿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美洲斑潜蝇的传播更快、危害更大,迄今已在南北十多个省(区、市)发现其严重危害蔬菜、花卉、烟草、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形势相当严峻。

2、关键防治技术落后

(1) 农药使用技术落后。

如农药的施用至今仍沿用50年代的大容量淋浇喷雾法,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20%左右,施药器械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一贯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民用飞机施药发展缓慢,机动施药器械拥有量小,使用范围有限,目前防治病虫害主要是手动器械施药。

在病虫害大发生时,还得靠人海战术,尤其是除草的问题愈加突出,全国年耗除草用工约250~260亿个劳动日,几乎占农业用工的一半。

有关农药的药效测定、残留动态监测、病虫抗药性的评估及治理亦严重滞后,盲目用药现象十分严重。

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虽有一定基础,但与产业化的目标差距很大。

此外,我国化学农药创制和研究能力落后,主要依赖于仿制的格局依然如故。

(2) 抗病虫作物品种选育急待加强。

对棉铃虫、棉蚜、黄萎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病毒病等主要病虫害,尚没有研究出高效的可稳定控制其危害的农作物品种,生物技术在抗病虫品质创新与选育的应用上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以棉花抗病虫害育种为例,我国虽已通过抗病育种基本解决了称为棉花癌症的枯萎病,但对另一癌症黄萎病目前生产上种植的所谓抗病品种只达到高耐还称不上抗病水平。

国外近年利用生物技术选育高抗虫性的Bt棉、Bt+CPTI双毒抗虫棉,以及抗黄萎病和除草剂的转基因工程棉,抗性水平较高,农艺性状优良,已开始进入田间试种阶段。

我国已获得Bt棉株系,高耐黄萎病育种也有一些进展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3) 病虫抗药性日趋严重。

化学药剂防治仍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减灾手段之一,随着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

威胁我国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病虫害有200多种,其中27种防治对象已产生严重抗药性,如水稻螟虫、棉铃虫、棉蚜、红蜘蛛、菜青虫、褐飞虱、水稻白叶枯病、小麦赤霉病、蔬菜霜霉病、小菜蛾、温室白粉虱等,尤以棉蚜、棉铃虫、白粉虱、小菜蛾、蔬菜霜霉病的抗药性突出,成为生产面临的重大难题。

(4) 生物防治技术呼唤新的突破。

我国是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取得很大成果,就总体而言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但近年来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贮备)、生物技术应用、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投入市场新的生防制剂和保护利用天敌的实用技术越来越少。

生物防治技术有待新的重大突破。

3、灾害预警能力差

长期以来,受研究经费和条件限制,我国对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吸浆虫、棉铃虫、玉米螟、棉蚜、草地螟、稻瘟病、黄萎病、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爆发成因和灾变规律的研究相当薄弱,因而对大区域流行暴发的重大病虫灾害的整体预警能力差,目前仍难以完全摆脱被动应付的局面。

4 基础研究薄弱

随着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遗传学、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有害生物与寄主互作关系的研究已逐步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于有害生物防治研究,提高了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宏观性;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应用于植物保护学科已成为当前研究领域中最活跃和热门部分,并展示了极其诱人的应用前景,可能导致一场新的产业技术革命。

目前,基础研究的薄弱已经限制了关键技术开发的后劲。

三、持续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措施

1、加强对病虫害研究的投资力度

我国农业一直是低投入的弱质产业,农业科研的投入更是如此。

在农业科研中,一谈及加强投入,人们首先考虑良种培育、科学施肥、兴修水利、区域治理等,植物保护总是被放在从属地位。

植保科研单位由于经费不足,设备、仪器严重老化、陈旧。

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落后,导致相关基础研究滞后,无法开展重大病虫害的灾变规律研究,因而对灾害的预警能力差,生产上顾此失彼,已造成了严重后果,亟待加强投资力度。

2、 粮棉作物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迁移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病虫特点 篇3

[关键词]大蒜病虫害;危害特点;防治措施

近年来,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耕作制度及栽培生态环境不断变化,大蒜植株的抗性逐年降低,大蒜病虫害的发生产生了新的变化,某些病虫呈急剧上升趋势,加剧了对大蒜的危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现将大蒜田主要病虫及其防治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大蒜田主要病害及危害特点

1.叶枯病

系真菌性病害,常与霜霉病或紫斑病混合发生,侵染已经衰弱的植株,主要危害叶或花梗。叶片发病初期从叶尖出现花白色小圆点,扩大后呈不规则或椭圆形,表现为灰白色或灰褐色,病部产生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叶枯死,病害向叶茎蔓延,由植株下部向上扩展;花梗受害,症状与叶相似,易从病部折断,最后病部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严重时不能抽薹。

2.干腐病

大蒜干腐病在生育期和贮藏运输期可发生,尤其是在贮运输期发生严重。生育期发病初期,从叶尖开始迅速枯黄,根部腐烂,切开鳞茎基部可见病斑向内向上蔓延,呈半渍状腐烂。贮运输期发病,多从蒜根部发病,蔓延至主鳞茎基部,使蒜瓣变黄褐色、干枯,病部可产生橙红色霉层。

3.紫斑病

在田间主要危害叶片和蒜薹。贮运输期间危害鳞茎。田间发病病斑多从叶尖或花薹中部开始发生,初为白色小病斑,稍凹陷,中央微紫色,扩大为椭圆形至纺锤形、病斑为黄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面产生黑色霉状物常形成同心轮纹,易从病部折断。贮运期间鳞茎受害,常从鳞茎颈部开始变软腐烂,呈深黄色或红色。

4.灰霉病

主要危害叶片。叶片病斑为长椭圆形,初呈浅褐色,后变为灰白色。湿度大时,病斑上密生较厚的灰色绒霉层,致使叶片变褐或呈水渍状腐烂。贮藏期间,蒜头会继续发病,蒜瓣干枯,表面长出灰霉。

5.菌核病

主要危害大蒜茎基部,发病初期病部水渍状,以后病斑变暗色,溃疡腐烂,发出酸臭味。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绵毛状菌丝。后期病部形成不规则的黑褐色菌核。

6.病毒病(花叶病)

植株矮小,根系发育不良,叶片出现黄色条纹、扭曲、开裂、折叠,叶尖干枯,不抽薹或抽薹后蒜薹上有明显的黄色斑块。贮藏期间可继续发病,表现为蒜瓣僵硬。

二、主要害虫及危害特点

1.根蛆(地蛆)

是大蒜的主要地下害虫,常见的是种蝇的幼虫,其次是葱蝇的幼虫。成虫为灰色小蝇,体长6mm左右。幼虫似粪蛆,乳白色而带淡黄,体长7~9mm,尾端有肉质突起7对。幼虫期约20d,大都在4月潜伏于土壤中蛀食大蒜的鳞茎,引起腐烂,叶色枯黄萎蔫,严重时甚至成片死亡,全田毁种。

2.葱蓟马

又叫烟蓟马、棉蓟马,主要为害葱蒜类蔬菜,还可以为害瓜类和茄果类蔬菜。主要以成虫和若虫潜藏在葱、蒜类蔬菜的叶鞘内及在杂草、枯枝、落叶和土缝中越冬。翌春开始活动,继续为害。成虫和若虫以锉吸式口器吸取叶片中的汁液。被害葉片形成许多长形的灰白色的斑点,严重时叶片扭曲、皱缩,叶类枯黄。

3.大蒜蚜虫

有萝卜蚜、棉蚜、桃蚜、菜缢管蚜,分别呈黄、绿、黄绿色,也有呈樱桃红色。气温较高时,有利它们继续繁殖和为害。

三、防治措施

1.轮作换茬。与非葱蒜类旱作轮作4年以上,水旱轮作3年以上%

2.选用健壮的蒜瓣作种,搞好种子消毒工作。在无病区留蒜种。选肥大、色质洁白、无病斑、无伤口的大蒜作种,剔除发黄、发软、虫蛀、顶芽受伤或基盘变黄及腐烂的蒜瓣。将精选的蒜种用1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或6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按蒜种重的0.3%进行拌种。

3.选地势平坦、排水好的地块,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早中熟品种控制在67.5万株/hm2以下;科学施肥,做到氮磷钾结合,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有机肥料必须充分腐熟,生长季节增施磷酸二氢钾等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4.保持蒜田清洁,及时清除田间病叶、黄叶,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减少菌源。

5-田间操作时,不要造成伤口;贮运期间要控制好温度,尤其是干腐病发生严重的大蒜,贮运期间最好保持在0~5℃。

6.药剂防治。防治叶枯病、灰霉病,在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40%多菌灵胶悬剂2.25kg/hm2加磷酸二氢钾2.25kg/hm2,对蒜苗均匀喷雾2~3次,每隔7d左右喷1次;防治干腐病,用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或10%世高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紫斑病、菌核病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病毒病,首先是治虫防病,一般用40%乐果乳剂1500~2500倍液喷雾,其次在发病初期喷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

7.防治根蛆用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喷注于大蒜基部,连续喷2~3次,每次间隔15~20d,或用糖醋液(诱剂配方为:1份糖、1份醋、2.5份水加少量敌百虫拌匀)诱杀。防治葱蓟马于始盛期的傍晚前和阴天用药,防治蚜虫要及早喷药防治,防治葱蓟马、蚜虫可选用2.5%敌杀死乳油,或10%11比虫啉可湿l生粉剂2500倍液,或9.5%蚜螨净3号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喷雾,做到喷药均匀,用药安全期10~15d以上。

参考文献

[1]张玉翠.大蒜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及综合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2006(11):24

[2]周启江,舒銮斌,陈勇,等.大蒜病虫害发生种类及综合防治措施[J].植物医生,2004,17(1):14-1 5

[3]王凤葵,李宗尔.关中大蒜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1999,8(2):45-48

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篇4

1 当前我国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

1.1 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

近几年, 我国林业病虫害受灾面积不断增加, 很多次要害虫在某些地区上升为主要害虫, 严重影响到各地林业资源的发展。

1.2 病虫害顽固难治

防治林业病虫害的技术在进步, 同时很多病害虫对灭杀药物的抵抗能力也在不继增强, 某些病虫害顽固难治, 一直不能得到有效防治。

1.3 重大危险性病虫害不断涌现

很多地区暴发了重大危险性病虫灾害, 导致当地林业经济出现了巨大损失, 重大危险性病虫害往往暴发一次就可能会毁掉整个地区的林业资源。

1.4 病虫害防治难度增加

近年来, 我国林业面积逐渐扩大, 树种增多, 相应的病虫害防治难度也有所增加, 这是当前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点之一。

1.5 病虫害的种类增多

目前我国病虫害种类逐年增加, 很多病虫都是近年来出现的, 对我国林业发展造成了极大损失。不同的病虫害, 对林业资源造成的损害程度也不同, 其中部分病害虫能给林业资源带来毁灭性的损害。

2 林业病虫害逐年加剧的原因

导致我国林业病虫害逐渐加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但是树种单一、结构简单, 使得森林生态系统极其脆弱, 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不足;二是天然林被大面积砍伐, 导致森林林分结构的物种多样性减少, 原结构被破坏, 这也是虫害猖獗的原因之一;三是跨国际的林木检疫工作使得国外病虫害传入国内;四是农药使用长期不合理, 使得病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天敌被误杀;五是病虫害的检测工作没有落实到位, 防治手段落后, 相关的治理人员未对病虫害防治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也是导致我国林业病虫害逐年加剧的原因之一。

3 防治对策

3.1 森林培育、管理方面的措施

在森林培育之初, 必须严格遵守适地适树的原则[1]。在树种选择方面, 必须选择生长状态良好、抗病虫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树种。林分结构要遵循多样性原则, 结合乔木、灌木、草类等多种类型的植物, 避免森林结构与树种过于单一, 以此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抗虫害能力。在育苗的过程中, 要重视苗木的消毒处理;在封山育林的过程中, 要增加病虫天敌的数量且要对其进行保护, 避免人畜对苗木造成破坏;保护好人工林周边的天然林, 禁止胡乱砍伐, 以天然林的生态系统带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发展。

3.2 加强对病虫害预测、预报、检疫工作

管理单位要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检疫工作, 配合相关单位和技术人员, 建立起完善的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 确保森林病虫害动态预测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全面性[2]。同时, 还必须做好相应的林木检疫工作, 以防危险性病虫的侵入。

3.3 改进防治手段, 加大科技含量

在林业建设的过程中, 要坚持生态科学的发展观念, 提高森林的林分质量, 强化森林本身对病虫害的防御和控制能力[3]。同时, 杜绝农药使用不合理现象, 改进防治手段, 提高防治手段的科技含量, 倡导使用物理、生物等防治手段, 如利用微生物感染病害虫, 或是利用病虫的天敌对病害虫进行捕杀。另外, 我国相关的管理单位还必须要加强对病害防治技术的研发, 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和效果。

3.4 增加防治经费, 完善防治管理工作

要改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现状, 首先要增加对林业病虫害防治经费的投入, 利用多渠道的资金募集方式, 筹备更多的资金, 完善林业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体系中设备的购置与安装, 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效率[4]。另外, 政府单位必须要加强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 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政府的工作日程, 纳入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整体规划中, 明确各领导部门的职责, 将林业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以及检疫工作落到实处, 确保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全面展开。

4 结语

林业病虫害对我国林业建设的影响巨大, 政府要想推动林业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要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建立起完善的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 加大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 改进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手段。

参考文献

[1]詹祖仁.对林权制度改革后县级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体制机制创新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 2011, 31 (6) :537-541.

[2]龚科, 刘世森, 渠聚鑫, 等.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械化组织模式的探讨[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0, 38 (7) :10-12.

[3]毛义成.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思考与探讨[J].现代园艺, 2013 (13) :106-107.

病虫特点 篇5

甬优12杂交稻由余杭区农技推广中心粮油站引进种植,当年高产攻关田以11 518.5 kg・hm-2获得杭州市水稻高产竞赛高产攻关田项目第一名。全区采购甬优12种子2 500 kg,种植面积近267 hm2。而研究表明[1-2],具有同样亲本的甬优6号、甬优9号等水稻品种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发生比常规水稻重。为了研究甬优12杂交水稻配套栽培技术,在余杭区农业科技特派员项目“甬优12”高产植保、土肥等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资助下,开展了甬优12杂交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研究,为大规模种植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材料为病虫害防治水平保持一致的统防统治区或粮食功能区中的水稻,包括甬优12、秀水134等品种。

1.2 调查地点

调查地点主要分布在余杭区余杭、仁和、瓶窑、良渚、仓前等街道的粮食功能区暨统防统治区。

1.3 调查方法

采取随机5点取样法调查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曲病。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纵卷叶螟

2.2 稻飞虱

2.3 稻曲病

3 小结与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杂交稻甬优12与余杭区常规种植的粳稻品种秀水134等相比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曲病更敏感。从甬优12品种特征上看,由于其叶色浓绿,剑叶挺直而内卷,有利于稻纵卷叶螟形成卷苞;茎秆粗壮,便于稻飞虱在基部取食;穗大粒多,着粒密,有利于稻曲病的危害。目前,甬优12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的研究还未见报道[3-8]。王会福等[4]和徐森富等[6]研究了甬优6号褐飞虱种群繁殖速率的制约效应以及防治指标,表明在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不同阶段褐飞虱增殖速度不同。金标等[8]研究提出了甬优6号通过增施钾肥,配合药剂防治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具有相同亲本的甬优6号、甬优9号等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可以为甬优12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瞿洪法,黄贤夫,叶建人,等.超级稻甬优6号病虫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17):98.

[2] 丁灵伟,陈人慧,杨廉伟,等.单季稻‘甬优9号’病虫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17):264-268.

[3] 郑红霞.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时应注意的问题[J].内蒙古农业科技,(3):48,76.

[4] 王会福,陈伟强,汪恩国,等.超级稻甬优6号褐飞虱发生危害与防治指标研究[J].植物保护,2010(1):110-114.

[5] 刘水芳,杨秀荣,孙淑琴,等.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J].天津农业科学,20077(4):55-58.

[6] 徐森富,王会福,汪恩国,等.超级稻甬优6号褐飞虱种群繁殖速率的密度制约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15):9019-9021.

[7] 陈德林,刘赵康.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S2):246-248.

病虫特点 篇6

一、棚室番茄病虫害发生种类

棚室番茄栽培发生的病虫害有:猝倒病、灰霉病、早疫病、晚疫病、绵疫病、叶霉病、青枯病、病毒病,棉铃虫、茶黄螨、粉虱、蚜虫、红蜘蛛等,其中主要种类有灰霉病、早疫病、晚疫病、粉虱、蚜虫。

二、棚室番茄病虫害发生消长规律

棚室番茄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苗期,此期主要发生的病害有猝倒病、根腐病、晚疫病,虫害以粉虱为主,灰霉病、早疫病很少发生。10月中旬至12月上中旬为开花结果期,灰霉病、早疫病、叶霉病开始发生,立枯病、根腐病发生程度减轻;烟粉虱、茶黄螨发生达到高峰。12月下旬以后番茄进入结果盛期,随着植株的衰老抗病能力减弱,叶霉病、灰霉病、病毒病发生程度逐渐加重。

三、棚室番茄病虫害安全控制技术

1. 播种前防治 主要防治土传病害,对种子灭菌,兼治苗期病虫害。防治时间为7~8月播种前和育苗前,在猝倒病病株率达1%~3%时。防控措施有:

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日光高温土壤消毒。在夏季高温季节深翻地25厘米,撒施500千克切碎的稻草或麦秸,加入100千克氰胺化钙,混匀后起垄,铺地膜,灌水,持续20天。

③种子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福尔马林300倍液浸种30分钟,也可用种子重量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预防苗期真菌性病害。

④土壤消毒。将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细土按1∶100的比例配成毒土,每平方米用1.25千克,或每平方米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克撒于土面后与土壤拌匀。

⑤棚室消毒。用福尔马林500倍液按1~1.5千克/米2的用量喷雾,闭棚一昼夜,放风7~10天后定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棚室土壤、屋顶及四周表面喷雾消毒。

2. 幼苗期防治 主要防治蚜虫、烟粉虱和苗期病虫害,兼治苗期立枯病。防治时间:蚜虫单株5~7头,粉虱单株5~15头,茶黄螨初见新叶皱缩,斑潜蝇百叶有虫道100条。

①农业防治。育苗可采用防虫网,通风口用尼龙网罩住,防止蚜虫、粉虱等害虫进入;适当控制浇水,及时排除积水,苗后撒施少量干土或草木灰填缝,逐步通风降湿,及时分苗;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销毁。

②生物防治。定植前或定植后各喷1次10%83增抗剂50~80倍液;用0.9%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茶黄螨、蚜虫、粉虱和斑潜蝇。

③生态控制。控制苗床温度,白天温度在25~27℃,夜间不低于15℃。

④化学防治。防治猝倒病、炭疽病可用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或64% 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可用25%噻虫嗪、10%吡虫啉、50%抗蚜威喷雾。

3. 定植与结果期防治 主要防治对象为蚜虫、烟粉虱、病毒病、疫病、灰霉病等。防治适期:病毒病主要是预防发生,疫病(晚疫病)、灰霉病为始见病叶。

①农业防治。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拔除病株,集中深埋或销毁;适时通风降温,控制浇水,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积水。

②物理防治。棚内悬挂50厘米×50厘米黄板,诱杀蚜虫、烟粉虱、斑潜蝇等害虫。

③生物防治。用0.9%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粉虱、叶螨等害虫;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喷雾,防治细菌性病害;用1%武夷菌素水剂150~200倍液喷雾,防治灰霉病、炭疽病。

④化学防治。病毒病防治可用1.5%植病灵2号水剂1000倍液,或NS-83增抗剂250毫升/亩,或5%菌毒清125克/亩喷雾;疫病防治可用25%阿米西达、72.2%霜霉威水剂、52.5% 酮·霜脲氰可湿性粉剂等喷雾;防治灰霉病可用40%嘧霉胺、50%腐霉利、50%异菌脲等喷雾;叶霉病可用10%苯醚甲环唑或43%戊唑醇喷雾防治。

⑤注意事项。一般5~7天喷药1次,连喷3次;喷药要均匀全面;最后一次施药距番茄收获期应在7天以上。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邹城市农业局植物保护站 邮编:273500)

油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篇7

菌核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旱地菌核存活数量过大, 施肥时所用的油菜残渣未经过充分腐熟, 种子本身携带细菌等, 均会导致田间菌核数量增加。菌核病好发于茎、叶、花等部位, 其中茎部最为严重, 初期主要表现为浅褐色病斑, 后续转成纹状长条班, 边缘部分为褐色;如含水量增加则会在发病部位表面形成棉絮状白色菌丝, 病茎内则出现黑色鼠粪状菌核;叶片受害主要表现为不规则水渍状斑点, 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形成白色棉毛状菌丝, 导致叶片穿孔、腐烂等。白粉病好发于茎、叶、种荚等部位, 主要表现为圆形的放射性白色粉斑, 叶片两面均会产生菌丝体。白粉会布满整个叶片、种荚;病害不严重时仅表现为荚果处稍微变形, 为丰严重时则叶片发黄, 种子瘦瘪。春油菜霜霉病主要是由于病残体、土壤及种子上的病源感染所致, 霜霉病的发病比较严重, 不过春油菜发病情况较少, 且为害较轻。霜霉病好发于茎、叶、角果, 病害部位会呈现附着白色霉状物的黄色, 叶片受害初期会呈现出一些浅绿色小斑点, 随着病情发展变为黄色斑块, 叶片背部会出现白霉等。

2 春油菜主要虫害特点分析

春油菜的主要虫害包括蚜虫、菜蛾、菜粉蝶等, 其中油菜蚜虫的种类包括桃蚜、菜蚜、甘蓝蚜等, 又称为油虫、蜜虫等, 成蚜和若蚜刺吸油菜叶片茎枝、花轴的汁液, 一般密集在叶背面及菜心中, 叶片被害后形成褐色的斑点。叶片受害后会产生褐色斑点, 病情严重者会出现变形、枯死等情况;如为害花梗、嫩茎等部位, 则会导致该部位发育畸形, 从而导致角果发育畸形, 甚至枯死。菜蛾主要在幼虫阶段吸取叶肉为生, 留下表皮在叶片上出现一个透明斑, 当其成长至3~4龄幼虫时, 则开始吞食叶片, 导致叶片上形成孔油;苗期集中为害心叶, 影响油菜包心;而菜蛾还会进一步为害留种株的嫩茎、籽粒、幼荚等, 为害较为普遍。菜粉蝶2龄前主要吞食叶肉, 后续会随着其成长吞食整个叶片, 导致叶片出现虫口, 为害严重者会仅留叶脉, 严重影响植株的成长。菜粉蝶的虫粪还会污染油菜球茎, 降低油菜的品质。

3 油菜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分析油菜病虫的特点,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治:

3.1 种子处理

从根本上选择抗病虫害强的优质的油菜种子,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优良油菜品种, 比如丰台9号、丰油10号、冠油杂8号、华杂62等, 均是我国种植面积较广的、优质产量高的品种, 这类种子抗逆性、抗病虫性强大。选种时要保证种粒均匀、饱满、无破损;春油菜最佳播种时间为3月下旬, 注意播种密度;要对油菜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其主要作用是消灭种子上覆盖的病虫害细菌, 除了要对种子消毒外, 还要对土壤进行消毒, 可以采用晒种、温汤浸种、药剂泡种等方法进行种子消毒;采用福尔马林稀释液浇灌土壤进行消毒等, 以降低土壤中的细菌残留。

3.2 加强田间管理

种植春油菜时, 要在种植前1年入冬前对土壤进行深耕, 以冻死害虫;科学、合理的施肥、密植;彻底清理农田的沟渠, 将枯枝烂叶及时清理干净, 以提高田间通风效果, 降低湿度;对油菜进行定时查看, 发现病虫害的苗头则及时进行针对性处理, 以免病虫害进一步扩散。轮作可有效控制田间油菜菌核数量的累计, 减少田间病原体, 减轻油菜菌核病的发生, 因此要提高轮作的合理性。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进行增肥, 需要注意一点, 要及时开沟放水, 在开花前要彻底清理田间水沟及污渍, 为油菜花的生长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生长环境, 以免病虫害大面积滋生。及时清除已经发病的植株及死叶, 以免对其它植株造成侵害。

3.3 其它防治措施

谈森林病虫害特点及防治对策 篇8

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局限性, 过去人们在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过程中, 总存在着被动抗灾的思想意识, 往往在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后, 再筹集巨额资金救灾。目前森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形势不容乐观。

1 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 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 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 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 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 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2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 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 据不完全统计, 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 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 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 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究其原因是:

2.1 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

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 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 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 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

2.2 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 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 快速回升。

2.3 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

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 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 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

2.4 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

条件的变动, 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 (病) 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 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 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 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3 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 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 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 病虫危害加剧。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80年代末以来, 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 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 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顽固难治, 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 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 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 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 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 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4 森林病虫害预防措施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4.1 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

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 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 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 确保营造健康森林, 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 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 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 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 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 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4.2 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 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 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 增加天敌数量, 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 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4.3 加强育苗消毒处理

在苗圃建设中, 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 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 才能确保出苗率, 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4.4 保护害虫天敌

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 微生物, 益鸟等有益生物, 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 应采取有效措施, 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4.5 适地适树, 培育健苗、健树,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经营模式, 提高人工林防灾控灾的自控能力。

4.6 营造混交林 (注意树种搭配) , 实施近

天然林经营模式, 使林分中各种生物间相互制约作用增强, 森林生态环境趋于稳定。

4.7 加强林木检疫, 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森林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方针的预防性工作。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

4.8 加大森防科技含量, 改进防治手段。

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 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 采用良种壮苗, 营造混交林, 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 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全过程) , 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

4.9 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防治需要。

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针对因经费投入不足, 每年大约有100万亩森林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的现状, 今后应继续加大投入。

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 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 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 以筹集更多的资金。

二是各级政府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 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 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 应加大投入。

三是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据此, 应按“谁受益, 谁补偿”的原则, 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结语

我们在对森林虫害进行治理时, 要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 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 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 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 严把检疫关, 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 以营林措施为主, 药剂防治为辅, 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 进行综合防治。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虫害, 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3.

[2]陈昌洁.松毛虫综合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病虫特点 篇9

南方土壤肥沃, 热量资源丰富多样, 水分资源充沛, 雨热同季, 干湿分明, 气温年较差小, 无霜期长 (230~365天) 。得天独厚的多样气候带, 为各类不同树种的果树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越的生态条件。营养是病虫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随着果园面积日益扩大, 就为原本种类繁多果树病虫害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因素和丰富的食料。而天气气候条件又是决定病虫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南方的高温高湿环境不仅有利于各类果树生长, 而且也有利引发多种病虫害的猖獗危害。由于我国南方病虫原、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这三个基本因素都有利于造成病虫害的危害。因此, 南方果树病虫不论病虫种类, 还是发生面积, 危害程度都比北方果树要严重得多, 且往往对水果产量、品质、效益造成严重的损失。譬如20世纪30年代, 广东的潮安、潮阳和普宁三个柑橘老产区县, 曾因柑橘黄龙病危害使300多万株橘树死亡;20世纪60年代初, 福建柑橘也因柑橘黄龙病的危害, 产量由1954年的3.56万吨, 下降到0.33万吨, 减产10倍;南方的荔枝也常因对蒂蛀虫防范不当, 导致荔枝十果九蛀等惨重损失。说明病虫防治是南方果树丰产栽培的一项重要措施。

近些年来, 随着天气温室效应的加强, 气候变暖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耕作制度和果树树种结构的变化, 病原、害虫组成相也随着变化, 使南方果树病虫害的发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 气候变暖使害虫的发育速度加快, 繁殖代数增加, 那些虫体小、发育历期短、世代多、繁殖力强、寿命短、种群数量大的害虫如螨类、蚜虫类、木虱类和鱿虫类对当今南方果树的危害更加猖獗。同时梢果蛀虫类如札果尾夜蛾、荔枝尖细蛾、龙眼亥麦蛾、梨小食心虫、天牛、荔枝蒂蛀虫、桃蛀螟、橘小实蝇、橄榄皮细蛾等种类增多且已发生猖獗危害。

(2) 山上气候变暖, 果树病虫发生危害加重, 以及果品价格高, 产区果农为保质保量, 在害虫防治上大大增加了喷药的浓度和次数, 如荔枝、龙眼园经常于梢期和果期盲目地定期连续喷药, 从而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在大量杀伤果园害虫天敌, 失去自然控制的情况下, 一些常发性主要害虫种类仍将继续危害, 而次要或潜在害虫也出现猖獗发生危害, 导致果园害虫发生和防治复杂化。如鳞翅目的尺蛾类、毒蛾类、刺蛾类在一些龙眼、荔枝园爆发成灾, 潜在的次要害虫如荔枝叶瘦蚊、痪蜻危害日益严重。

(3) 随着对外开放和高优农业、创汇农业的发展, 以及利用气候变暖的有利条件, 果树新品种的引进越来越多, 苗木调运、苗木市场的流通越来越频繁。许多危险性的病虫和一些小体害虫, 也常随苗木、接穗而传播扩散。使目前不仅苗传和虫传的病害, 如黄龙病 (柑橘木虱) 、龙眼鬼帚病 (荔枝蜻和龙眼木虱) 、香蕉束顶病 (交肌蚜) 、香蕉花叶心腐病 (桃蚜和棉蚜) 、番木瓜环斑病 (桃蚜和棉蚜) 以及各种花叶病 (蚜虫) 发生严重。而且已发现多种检疫性病虫传入我国南方果区, 如香蕉穿孔线虫, 橘小实蝇、札果瘦蚊一、香蕉网蜻等已造成相当程度的危害。

(4) 气候变暖使病虫在越冬后存活的病虫原的基数增多, 来春果园初始病虫量增加, 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流行, 给果园常年病虫害防治带来很大的难度。

(5) 全球气候变暖, 使果树的病虫害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为控制病虫害对果树生产的危害, 各地均将防治重大病虫害列为重要的果树增产措施。目前, 在我国现有病虫害防治中, 化学防治仍占着主要位置。除了直接由农药造成的污染外, 农药大量施用还同时良莠不分地杀灭了害虫的天敌, 严重破坏了果园生态平衡, 并导致了害虫抗药性增强, 灾害频繁。其中, 尤其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害虫的抗药性问题。为此, 人们不断开发新农药品种, 或施用更大的剂量, 结果又造成新的抗药性, 导致更加严重的污染, 特别农药大量施用, 会造成果实上的农药残留量大大超过规定的标准, 将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2 病虫害防治的对策

气候变暖将会使病虫的发育速度加快、繁殖代数增加, 更有利于病虫害的越冬、越夏, 使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几率增加, 我国许多果树病虫害的危害将加剧。因此, 对果树病虫害防治指导思想, 首先应遵循可持续农业发展要求, 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 在充分了解果园生态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加强生物防治、监测, 综合使用各种生态调控手段, 通过综合、优化、设计和实施, 对果园生态系统及其作物—害虫—天敌关系进行合理的调节控制, 变对抗为利用, 变控制为调节, 化害为利, 以此充分发挥系统内各种生物资源的作用。病虫害防治的对策:

(1) 大力推行农业生态防治为适应气候变暖, 合理调整作物、品种布局, 以充分利用自然因素的调节与控制作用, 创造有利于果树作物生长发育, 不利于有害生物滋生繁衍的生态条件。

(2) 选育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新品种, 以适应温度变化的能力, 并且具有更强的抗虫抗病能力, 从单抗向多抗方向发展, 对危险性病害, 如柑橘黄龙病、香蕉束顶病、番木瓜环斑病等抗病育种是主要的防治方法, 因为这类病害发生面积大, 重复侵染次数频繁, 如果依靠化学药剂和其他方法, 几乎不可能全面防治, 只有广泛栽培抗病品种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3) 冬季气候变暖, 有利病虫越冬, 应以减少越冬虫原和菌原为目标的防治战略对策压低越冬病虫原, 加强对越冬代与第一代病虫的综合治理, 进一步控制果园1代病虫, 减少2代病虫的病虫原, 以减轻2、3代病虫的发生为害。

(4) 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新剂型,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不仅要考虑其对害虫的防治效果, 同时应注意其对害虫天敌、人畜等的影响, 防止环境污染, 促进生态平衡。

(5) 加强植物检疫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这是实现及时、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减轻损失、取得丰收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病虫特点 篇10

1 炭疽病

1.1 发生特点

炭疽病主要危害油桃果实。在油桃幼果初期发病, 果面呈褐色水渍状斑, 以后病斑随果实膨大而扩大, 呈圆形或椭圆形, 颜色为红褐色, 并明显凹隐;在油桃果实近成熟时发病, 果面病斑显著凹隐, 具有明显的同心斑, 并逐渐扩大, 直至覆盖整个果实。炭疽病病菌的越冬寄主一般为油桃枝条的病组织, 也可以是树上的僵果。翌年春季, 病组织上产生的孢子借助风雨传播引起初次侵染。炭疽病危害时期长, 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 发病严重。4月中下旬低温多雨时有利感病, 5月上中旬发病迅速, 2~3 d后全园发病。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 一般早熟桃发病重, 晚熟发病轻。

1.2 防治技术

一是农业防治。冬季做好清园工作, 集中烧毁或深埋病叶、病果和病枝。注意雨后排水, 合理修剪。油桃生理落果后进行套袋处理, 套袋时间越早越好。在酸性较重的果园每2年撒施1次生石灰1 500 kg/hm2。二是药剂防治。冬季清园后和初春萌芽前全园分别彻底喷1次5°Bé石硫合剂。花开20%和花谢80%时, 分别选用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保护。谢花后10 d至5月中下旬是防治关键期, 可选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5%咪鲜胺+70%安泰生600倍混合液、30%福连悬浮剂500倍液等, 每隔7~10 d喷1次, 注意交替使用[1]。

2 桃流胶病

2.1 发生特点

桃流胶病主要发生在主干、主枝及枝杈上, 严重的小枝上和果实上也会发生。该病初发期, 在枝干处会出现肿胀情况, 产生水泡状隆起。中期连续从伤口或皮孔处分泌半透明的胶状物质, 严重者病部反复流胶, 形成溃疡, 同时易被腐生菌再侵染。后期胶状物质逐渐转变为褐色, 最后形成棕褐色硬质的胶块状, 随病情发展, 树势衰弱, 叶片变黄, 枝干或全株枯死。果实发病, 果核内会分泌出黄色胶状物质, 严重者失去食用价值。桃树流胶病危害持续时间长, 在每年的4—10月都会发生, 而5—9月危害最为严重。该病发生与温湿度、树势、树龄及栽培管理水平等条件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树龄大发病重, 树龄小发病轻。在早春阶段, 树液流动旺盛时期, 即气温在15℃以上时开始发病, 到25℃左右, 雨水较多时病情愈发严重, 在入冬后病情减轻。黏壤土、瘦瘠土或酸碱过重土的果园易发生该病。同时, 综合管理水平低或其他病虫害发生严重的桃园可能会导致该病发生严重。

2.2 防治技术

一是农业防治。增施有机肥, 每年施腐熟有机肥30 t/hm2。同时适施磷钾肥, 中后期要控制氮肥使用量。保持树势稳定, 合理负载与修剪。一旦园地积水, 要及时加强排水, 做到雨停地干。酸性土壤应适当施用石灰或过磷酸钙, 盐碱地要注意排盐, 以此中和改良土壤。注意合理修剪, 减少枝干伤口, 生长旺盛期采取轻剪, 及时摘心, 疏除部分过密的枝条。冬季落叶后进行疏枝、短截、回缩修剪。结合夏、冬季进行2次主干刷白。二是化学防治。在春季桃树发芽前, 喷施5°Bé石硫合剂。一旦发现流胶现象, 要及时清除并涂药保护, 一般在3月底, 先将病部干胶和老翘皮刮除, 并用刀在树皮上划痕, 在划痕处涂药, 可用5°Bé石硫合剂、70%甲基托布津、50%退菌特与50%硫悬浮剂的1∶5混合液、30%腐烂敌与50%FA旱地龙混合液涂抹, 严重的间隔7~10 d再涂抹1次。随发现随涂抹[2]。

3 桃蛀螟

3.1 发生特点

桃蛀螟以幼虫危害桃果实或种子, 1个果实少则有虫1~2条, 多达8~9条, 有转果蛀食习性。虫孔分泌褐色透明胶体物质, 并排泄粪便在蛀孔周围, 导致落果减产, 同时影响产量和品质。以老熟幼虫越冬。成虫羽化后, 白天静伏背阴暗处, 夜间趋光, 夜间20:00—22:00交尾产卵。卵主要产在花萼中, 1~6粒不等。初孵幼虫多从萼内或复果、贴叶等隐蔽处蛀食钻入果内。幼虫老熟后多在被害果内、果间及树皮缝中结白色丝茧, 长椭圆形, 在茧内化蛹。

3.2 防治技术

一是农业防治。早春时期刮树皮, 堵树洞。及时处理残株, 捡拾落果及摘除被害果, 消灭越冬幼虫, 减少虫源。二是化学防治。成虫发生期和产卵盛期喷50%辛硫磷1 000倍液, 或50%敌敌畏乳剂1 200倍液, 或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第1代幼虫孵化初期喷50%速灭虫、40%乐果乳剂1 200倍液, 7 d后再喷1次, 效果良好[3]。

4 桃小食心虫

4.1 发生特点

桃小食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果区, 是一种蛀果类害虫。幼虫孵出后在果面上爬行, 从幼果的胴部或肩部蛀入果内, 在果内串食, 其虫道弯曲纵横, 且留有大量虫粪, 并有果胶从蛀孔流出, 干后呈白色蜡质状, 果实受害后失去食用价值。

4.2 防治技术

一是生物防治。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蛾, 干扰雌蛾的交尾和产卵, 以降低其危害[4]。二是化学防治。当观察到成虫时, 在阴天或傍晚时选用50%辛硫磷乳油, 或25%辛硫磷微胶囊剂300倍液喷雾防治, 间隔15 d喷1次, 连喷2次。在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内和1代成虫高峰期内选用48%乐斯本乳油1 500倍液, 或除虫菊酯类农药3 000倍液喷雾, 各喷药1次。

摘要:分析了油桃主要病虫害如炭疽病、桃流胶病、桃蛀螟、桃小食心虫等的发生特点, 提出了防治技术, 以期为油桃病虫害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桃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冯必胜.油桃的主要病虫害与防治技术[J].安徽林业, 2010 (2) :54-55.

[2]马占琼, 李爱娟.日光温室油桃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0 (7) :29-30.

[3]史黎红.大通县日光温室油桃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 :179, 181.

病虫特点 篇11

【摘 要】随着园林行业的不断发展,园林花卉中存在的病虫害现象也依然存在,该问题逐渐被园林行业进行关注。因此,应对园林花卉中常见的病虫害现象进行有效的治理。本文主要从园林花卉常见的病虫害的种类着手,根据其自身的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园林花卉;病虫害;特点;防治措施

1.园林花卉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病害

植物病害,一般分为生理病害和生物侵染(病理)病害。常见生理病害有:夏季强光照射引起的灼伤、冬季低温造成的冻伤、水分过多导致的烂根、水分不足发生叶片焦边或萎蔫、土壤中缺乏某些营养元素等,如:缺氮引起老叶大量变黄,缺磷则在叶色正常的情况下到期不开花,缺钾则发生大量落叶以致整株衰枯;施肥过量或施未经腐熟的有机肥,导致嫩尖枯焦;水土偏碱使喜酸类植物的叶子变黄脱落;水土偏酸使喜碱类植物衰弱,叶片枯焦。常见生物侵染病害,主要由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类菌质体等侵染植株后引起。园林花卉常见病害主要有:一是白粉病。多危害花木嫩梢、嫩芽、嫩叶和花蕾。主要危害蔷薇、玫瑰、月季、梅花等植物。发病初期,受害部位出现褪绿斑点,以后逐渐变成白色粉斑,犹如覆盖1层白粉;后期病斑变成灰色。受害植株日渐矮小,嫩梢弯曲,叶片凹凸不平,花少而小或不能绽放或花形畸变。严重时叶片卷缩、干枯,甚至整株枯死。应适当增施磷、钾肥,停止喷叶面水。二是叶斑病。是球根秋海棠类植物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也危害白兰、鱼尾葵、美人蕉、紫薇、贴梗海棠、日本海棠、桂花、杜鹃、凤仙花、天竺葵、鸡冠花等花木。病状为叶片上局部细胞坏死,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斑点症状,常见的有角斑、条斑、圆斑,呈灰、黑、褐等色。严重时叶片变黄、焦枯、脱落。三是灰霉病。主要危害叶、茎、花和果实,多危害牡丹、仙客来、四季报春、翠菊、山茶等多种植物。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变成褐色或紫褐色病斑,天气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灰色茸毛,发病严重时整株死亡。其他还有细菌性软腐病、根癌病、线虫病等。

1.2虫害

一是蚜虫。俗名腻虫,种类繁多,常见为害花卉的主要有棉蚜、桃蚜、菊蚜、蔷薇蚜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危害许多种花卉,如菊花、三色槿、大丽花、月季花等。蚜虫在嫩叶、嫩梢及花蕾上,刺吸组织内养分,引起叶片变色、萎缩、卷曲,严重时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蚜虫排泄的蜜露,使花卉生理功能受阻,同时蜜露又是霉菌的培养基,易诱发煤污病等病害。此外,桃蚜又是病毒病的重要传毒昆虫,蚜虫危害较大,需及时防治。二是红蜘蛛。个体很少,但危害范围很大,如菊花、大丽花、月季花、杜鹃花等。这种害虫由于个体小,应及时发现,早做防治。三是蚧壳虫。此类害虫种类很多,食性很广,能危害仙人掌、月季花、竹桃、桂花等多种花卉。蚧壳虫的分泌物中也含有蜜露,能导致有害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叶片上出现黑色霉斑,影响花卉生长。四是粉虱。个体很小,仅有1mm长,白色,繁殖速度快,因此危害严重。被粉虱危害过的植株,也能导致有害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叶片霉变呈黑色。五是土蚕,又叫地蚕、地老虎,危害多种花卉幼苗,咬食嫩叶、嫩茎和嫩根,造成缺窝。六是蛀干性害虫。这类害虫也有多种,钻入枝干蛀食,致使枝条、整株枯死。

2.综合防治技术

2.1农业防治

选育抗病虫品种是预防病虫害的关键环节,花木品种不同,对于病虫害的受害程度也会不一致。如养植菊花、香石竹、金鱼草等抗锈病的新品种,抗紫菀萎蔫病的翠菊品种、抗菊花叶枯线虫病的菊花品种、抗黑斑病及天牛危害的杨树品种等。园林花卉有许多病虫害是依靠种子、苗木和其他无性繁殖材料来传播,因此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培育无病虫的健壮种苗,可十分有效地控制此类病虫害的发生。如要适地种植、合理搭配,注意园圃卫生、加强肥水管理、改善环境条件,采用无病虫苗圃育苗、无病株采种、组培脱毒育苗等。栽培措施需得当,还要进行中耕除草、翻土培土。如防治白粉病应适当增施磷、钾肥、停止喷叶面水;对生理病害,只要及时改善栽培环境,采取相应的适于植物生长发育要求的措施,就有可能好转。

2.2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各种简单的器械和各种物理因素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方法既包括古老、简单的人工捕杀,又包括近代物理新成就的应用。一是捕杀法。人工捕杀适合于具有假死性、群集性或其他目标明显易于捕捉的害虫,如多数金龟甲、象甲的成虫具有假死性,可在清晨或傍晚将其震落杀死。主要利用人工或相应的器械捕捉或直接消灭害虫的方法来捕杀,例如冬季修剪时,剪去黄刺蛾茧、蓑蛾袋囊,刮除舞毒蛾卵块等。再如榆蓝叶甲的幼虫老熟时群集于树皮缝、树疤或枝杈下方化蛹,这时可人工捕杀。在生长季节可结合园圃日常管理,摘除虫卵人工、捕捉天牛成虫、捏杀卷叶蛾虫苞等。二是阻隔法。根据害虫的活动习性,人为设置各种障碍,切断病虫害的侵害途径,这种方法称为阻隔法,也叫障碍物法。如在树干上涂毒环或涂胶环,对有上、下树习性的幼虫可阻隔或触杀幼虫;早春在树干基部绑扎塑料薄膜环,可以有效地阻隔草履蚧、枣尺蠖上树危害或产卵;在温室及各种塑料拱棚内,可采用40~60目的纱网覆罩,不仅可以隔绝蚜虫、叶蝉、粉虱、蓟马、斑潜蝇等害虫的危害,还能有效地减轻病毒病的侵染。三是诱杀法。利用害虫的趋性,人为设置器械或饵物来诱杀害虫的方法,利用此法还可以预测害虫的发生动态。如灯光诱杀即利用害虫对灯光的趋性,人为设置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纳米汞灯等来诱杀害虫;食物诱杀即利用害虫的趋化性,在其所喜欢的食物中掺入适量毒剂来诱杀害虫。四是高温处理法:任何生物,包括植物病原物、害虫对热有一定的忍耐性,超过限度生物就会死亡。害虫和病菌对高温的忍受力都较差,因此通过提高温度来杀死病菌或害虫的方法称为高温处理法,也称热处理法。在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中,热处理有干热和湿热2种。

2.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最大的特点是对人、植物、畜安全,害虫不产生抗性,天敌来源广泛,并且有长期的抑制作用。生物防治是直接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产生的活性物质来防治病虫的措施,需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生物防治包括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以鸟治虫、激素治虫、遗传不育治虫、以菌除草、以菌治病等方法。

2.4化学防治

当病虫害大发生时,使用化学防治法,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预以控制、歼灭,是唯一最有效的方法。快速高效是化学防治的最大优点,化学方法防治使用简单,便于大面积机械化操作,不受地域限制。缺点是容易引起污染环境、人畜中毒、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从而使植物发生药害,并且由于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可使有些害虫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可能导致病虫再次猖獗。可以通过发展选择性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以及通过改变施药方式,减少用药次数等措施,可有效地克服化学防治方法的缺点,充分发挥化学防治的优越性,扬长避短,减少其毒副作用。

3.结语

病虫特点 篇12

1.1 天气因素

天气因素是导致油菜病虫害频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蚜虫会因为春秋2季的气候干旱而频繁出现, 其他时间则因为天气较为阴湿, 蚜虫的出现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农民所遭受的损失也会较轻;值得注意的是气候的不同也会使得蚜虫害的类型不同, 因此其防治措施也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故而在防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气候情况。

1.2 降雨因素

降雨的多寡直接影响到了油菜花病虫害的严重程度, 其主要可以分为3类:当油菜花开花时当地降雨若是低于1mm, 油菜病虫害发病的机率就会很小;当油菜花开花时当地降雨为1~3mm时, 油菜花病虫害发病的病情较轻;当油菜花开花时当地降雨高达5mm时就会爆发严重的油菜花病虫害。

1.3 湿度因素和温度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空气湿度也会引起油菜病虫害, 当空气湿度处于80%以上则会导致油菜病虫害病菌的快速传播;温度因素的影响作用也要引起重视。当病菌处于适于其生长的环境温度时, 油菜病虫害也会较为严重。种植者要保证油菜种植环境的温度及湿度处于一个适宜的范围以防止油菜病虫害的发生。

2 常见的油菜病虫害的几种类型及其防治措施

2.1 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分布在土地以及油菜花种内的病菌, 因此在种植油菜之前要对土地以及种子做好处理措施。油菜菌核病会对油菜的茎秆造成极大的损害, 当油菜花处于开花结荚时期时其会出现枯死等现象。油菜菌核病常出现于温暖潮湿的时期, 因此在该时期要做好植株保护工作。

2.2 霜霉病

油菜霜霉病的病菌是一种真菌, 常存在于土壤中、粪肥中和种子内部, 在种子萌发后会使得幼苗发生病变, 并在油菜生长各个时期对其多个部位进行多次浸染。该类油菜病虫害在阴晴不定的地区多有发生且情况较为严重。针对此类油菜病虫害, 应在其初期时将已被浸染的病叶等摘除并进行焚烧处理或者选择深埋。当情况较为严重时, 应当进行合适的药剂防治。

2.3 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主要是因为多种病毒的复合浸染并以蚜虫作为病毒传播媒介。春季因其气候所特有干燥少雨等因素成为油菜病毒病多发时节, 且油菜病毒病的流行和油菜品种、蚜虫、气候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关系。在播种油菜时要选择抗病性较强的油菜品种, 适当的推迟播种时间并且要保证油菜田内良好的通风。

2.4 蚜虫

在油菜种植中危害较大的蚜虫主要为萝卜蚜和桃蚜, 其繁殖速度快、破坏力强, 会给油菜种植者带来惨重的损失。其主要集聚于油菜的叶子上、茎枝处和花轴处以便于吸取大量的汁液, 对油菜内部的叶绿素等造成极大的破坏。针对该种油菜病虫害应以药剂防治为主, 要严格按照药剂配比来进行防治措施。在药剂防治过程中要做到交替用药以防止蚜虫对药剂产生抗药性。

3 油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对策

3.1 播种前期做好油菜种子处理工作

在播种前期, 播种者要尽量选取未携带病菌的、抗病性强的种子, 不应选择表皮有破损的、干瘪的种子。为了防止蚜虫等对植株造成危害, 要先用具有一定浓度的盐水对种子进行一段时间的浸泡并将浮于表面坏种挑出, 完成一系列处理工作后才可以进行播种工作;还要选定适宜的播种时间并要注意植株之间的最适距离, 保证播种后所萌发的幼苗的高素质性能以及其自我防护能力。

3.2 要对油菜进行药物防治

在对油菜植株进行药物防治工作时可以选取菌核灵可湿性粉剂来进行1~2次的药物喷洒, 为油菜笼上防护罩。在挑选药物时要选择正规厂家出产的各方面指标合格的产品, 切勿因为价格等原因错过了油菜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间, 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3.3 在油菜种植过程中要加强农业措施

种植者在进行油菜种植工作时要注意肥料的使用, 要做到有效增强土壤肥力。因为湿度对油菜病虫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要做好田间通风排水的工作, 并且要注意杂草的生长情况并及时清除, 使得油菜花可以生长在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中;还要对油菜早期幼苗进行相应的保护措施, 比如说覆盖薄膜等。

4 结语

上一篇:吸收光谱下一篇:抽血晕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