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贸易论文

2024-09-17

石油贸易论文(通用8篇)

石油贸易论文 篇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石油格局正在发生着变革:一方面,世界石油生产中东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的迅猛增一长改变着世界石油消费被美欧发达国家主导的格局。对于我国来说,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带动了石油消费的急剧攀升,而石油生产未保持同步增长,导致石油缺口日益庞大,只能依赖海外石油资源来填补。因此,如何获取充足和稳定的海外石油资源成为我国石油进口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

经过对世界石油资源、产消和运输格局演变的分析,对我国的石油进口安全提出切实的对策,主张建立高效的多元化供应体系,主要表现在来源与供应的多元化(稳定中东石油供应,加大俄罗斯和中亚里海地区的进口力度,非洲为重要来源地,中南美和东南亚是多元化补充),运输线路的多元化(陆上西北和东北石油安全通道建设,避开马六甲海峡替代线路建设)两个方面。

关键词:世界石油 资源格局 运输格局 石油进口 安全对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目录

第一章前言............................................................................................................1

1.1选题背景.................................................................................................1 1.2选题意义.................................................................................................2 1.3 国内研究现状........................................................................................2 1.4 国外研究现状........................................................................................3 第二章石油资源格局演变....................................................................................4

2.1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变化阶段与特点.....................................................4 2.2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地区分布变化.........................................................6 2.3 世界石油储量发展潜力与趋势............................................................7 第三章世界石油运输格局演变............................................................................9

3.1世界石油管网发展与演变.....................................................................9 3.2油运航线发展与演变.............................................................................9 第四章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对策......................................................................11

4.1我国石油供应形势与石油进口安全策略...........................................11 5.2石油来源多元化选择...........................................................................13 5.3石油运输多元化建立...........................................................................13 第五章结论..........................................................................................................16 参考文献:..........................................................................................................1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一章 前言

1.1选题背景

(1)世界石油格局正发生变革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石油格局正在发生着变革:一方面,世界石油生产中东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俄罗斯的能源大国地位得以确立,目前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里海和中亚!非洲几内亚湾国家等新兴产油国的地位迅速上升,其中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储量和产量增长潜力最大,几内亚湾的安哥拉,埃及,加蓬和刚果(布)等也具有较大的石油开发潜力。另一方面,虽然美欧发达国家石油需求仍然主导世界石油需求市场,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未来20年将比目前增加一倍,将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长量的40%和发展中国家增长量的70%。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石油需求市场上“异军突起”,使世界石油市场需求呈多化态势。

(2)我国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带动了石油消费的急剧攀升。至2006年底,我国石油消费己达349.8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9%。与此同时,我国石油产量经历了建国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快速增长,从80年代开始进入了缓慢增长期,20多年间年均增长率仅为2.4%,明显低于石油消费增长率。石油供求紧张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庞大的石油缺口最终只能依赖海外石油资源来填补。因此,如何获取充足和稳定的海外石油资源成为解决我国石油缺口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油源安全,二是油路安全。目前,我国进口的大部分石油都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但这两个海峡的通道安全都不掌握在我们手中。由此可见,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在油源及运输线路两方面都存在相当的战略隐患,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1.2选题意义

世界石油格局的巨大变动对我国的石油进口安全体系形成很大的冲击,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世界石油格局如何演变?我国的石油进口如何因之调整?这便成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世界石油格局演变常见于报章杂志或一般的介绍性论文之中,本文试图以翔实的资料,充足的数据勾勒出1980年以来世界石油资源,产消,运输格局的演变过程,并对当前的石油格局做出实证分析。另外我国石油安全有过不少专家学者论述,但一般立足于阐述国内石油短缺状况,本文从世界石油格局演变的视角来对我国石油进口安全进行更有针对性和全面性的分析。针对不断演化的世界石油格局,提出我国石油进口安全的应对策略。

1.3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世界石油格局演变,大部分国内学者从石油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定性地阐述变革的大势。赵宏博等(2007)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国际石油市场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在供给方面,探讨了石油探明储量,产能以及产油主体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赵宏图(2006)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世界能源需求进入新的扩张期,消费与生产因地域造成的失衡局面将进一步加剧,能源市场全球化,多元化趋势明显,影响价格的因素增多。能源消费国纷纷调整能源战略,加强节能和新能源开发。资源输出国则在加大投资和开放力度的同时,加强资源控制,积极拓展能源外交。与此同时,国际能源合作全方位推进,地区能源一体化势头强劲,全球能源安全对话被提到国际社会议事日程。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并加速调整。

针对中国的石油安全,有的学者侧重于石油的安全性分析,对我国的石油安全状况进行了安全测度。何贤杰等(2006)为科学评价我国石油安全的程度,从国内资源察赋,国内生产能力,国际市场可得性和国家应急保障能力等4个方面,设计了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主成分分析法,选取储采比,储量替代率,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石油进口集中度,国际原油价格和国内石油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备水平等6个指标,构成一个新的综合指标:石油安全度,用其对我国石油安全形势进行了定量评价。

1.4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石油的探讨要比国内学者早得多,早在1931年,霍特林(Hotelling.1931)就对现在的消费和未来的消费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可耗竭资源的最佳存量条件,即矿区使用费须与利率相同的速率增长,后人称之为霍特林定律。

进入21世纪,国外学者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关注就更多放在了对高油价的探讨以及替代能源方面。Benjiamin Hunt,PeterIsard和Douglas Lxton(2001)对过去25年高油价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认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油价上升并未像70年代那样对世界经济造成大的冲击,其中货币政策的的选择产生了很大作用。国际能源组织(2004)在对高油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的分析中指出,石油价格至今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它可以对石油进口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的经济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二章石油资源格局演变

2.1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变化阶段与特点

世界各国对探明原油储量的明确定义是,按现有的技术条件立即可予开采的和按现有的市场条件经济下有开采价值的储量。如果当年原油产量低于新增储量,己探明原油储量将增长;如果当年世界原油产量高于新增储量,已探明原油储量将减少。这也是本文所指的石油储量。2.1.1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增长的三个阶段

由于世界石油勘查与开发活动的不断加强,世界石油探明储量持续增长。从1980年到2006年,二十几年间世界石油储量由6671亿桶增长到12082亿桶,增长了88.1%。

图2-1 1980年以来世界及中东的石油探明储量

从图2-1可以看出,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大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有时剧烈有时舒缓.根据储量增长的快慢,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980~1985年是世界石油储量增长的第一阶段,增长较平缓,稳中有升,从6671亿桶平稳上升到7705亿桶,年均增长2.9%;1985~1989年为增长的第二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段,石油储量飞速上升,从不到7705亿桶跃升至10038亿桶,年均增长率达到6.8%,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中东地区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增长所致;1989到2006年为增长的第三阶段,此期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除1990年有一个微降之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2.1.2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增长的基本特点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储量的变化状况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储量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地区

1980~2006年,中东累计增加可采储量3803亿桶,约占世界新增储量的72%,份额最大,数倍于其他地区“从世界和中东地区储量增长的变化曲线(图2一1)来看,二者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这也间接说明中东储量的增长是导致世界储量增长的重要因素。世界其他地区按储量增加从大到小的排列位次是:中南美(新增768亿桶,占14%),非洲(新增639亿桶,占11.8%),欧洲和欧亚大陆(新增460亿桶,占8.5%),亚太(新增67亿桶,占1.2%),北美(减少326亿桶,占-6%)。(2)复算是储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在储量增长中,除勘探发现外,油价变动!新技术投入,政治因素等可以影响对己发现储量的重新评价。

如20世纪80年代末,中东和世界的石油储量俱增,但在同期并无重大勘探发现,储量的这种惊人变化主要是对已有储量进行复算的结果。上述国家对储量进行大规模调整的主要依据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油价暴涨后引起可采储量的经济采收率的大幅度提高,由于储量变化滞后于油价的反应,所以储量的大幅度增长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数字上反映出来。除此之外,先进的油田开发技术(EOR)的应用可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其他人为或政治因素,也会促使对储量进行重新核算。在石油冲突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因素的情况下,力图掌握主动权的欧佩克主要国家都重新估算了各自的储量。(3)成熟探区依旧是储量增长的主流

世界新增石油探明储量中,老油田重算增加的储量所占份额在增加。美国1977~1996年新增石油储量中,老油田复算的储量占全年新增储量的比例高达59%,其次是老油田扩边钻井发现的储量26%,靠发现新油田和发现新储层的比例只有7%和8%。

据统计,70年代末以来全世界的重大油气发现区,除个别属新开辟的盆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大多数是老的油气区或探区,多属在老区发现了新的勘探领域,包括老盆地向深层或海洋方向的发展。

综上所述,加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储量持续增长,中东仍然是世界石油储量增长最多的地区。新增储量在构成上表现出以下特点:勘探发现的少,复算增加的多;来自成熟探区的多,新区开辟的少;海上石油的比例日渐加大,非常规石油潜力无限。

2.2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地区分布变化

截至2006年底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12082亿桶,比1980年增加了5411亿桶。从地区构成来看,中东地区是储量增长最多的地区,约为3803亿桶,占全球石油储量增长的72%。从主要资源国来看(表2-2),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委内瑞拉、俄罗斯、利比亚、哈萨克斯坦和尼日利亚等位居前十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合计为9931亿桶,约占全球石油储量的82%。从1980年到2006年,除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因历史的原因未做统计之外,其他八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加了4437亿桶,占了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长的82%,特别是中东五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长了1784.1亿桶,占全球净增长量的66.8%;其次为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增长了605亿桶和195亿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2.3 世界石油储量发展潜力与趋势

2.3.1 世界石油储量发展潜力

通过分析近半个世纪全球石油资源探明率的变化,可以大致判断未来20~30年全球石油资源探明率变化情况。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石油取代煤炭成为第一能源,石油勘探飞速发展,相继发现了萨马特洛尔、田吉兹、普鲁德霍湾等一大批巨型油田,储量增长快,从图2-3可以看出,探明率每十年增加近10%。1980~1990年代,受世界经济低迷、油价暴跌等影响,世界石油勘探开发放缓,资源探明率每十年增长6.5%。911事件后,在不断增长的高油价推动下,2003年底全球石油资源探明率达到了58.8%。按照这种增长趋势,在未来20~30年,考虑到世界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将集中于山地、高寒及深水等条件复杂区域,难度越来越大,技术、资金要求越来越高,风险日益加大,储量增长幅度将逐步减小,资源探明率增长将趋缓,估计每十年约增长5%左右,2020年达到70%,2030年可达到75%。因此,未来20-30年,全球石油资源仍具有较大的勘探和发展潜力。

2.3.2世界石油储量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储量的变化特点反映了资源探明程度、油价、技术进步等是决定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仍会影响未来石油储量的增长情况。预计在上述因素影响下,世界石油储量会有以下变化趋势:(1)储量仍将持续增长,但年均增长率下降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大约有20%的常规石油资源尚未探明,加上多达4000~7000亿吨的非常规石油资源,这构成了未来储量继续增长的资源基础[。但基于储量探明程度较高、全球性油气勘探活动仍不活跃等原因,储量年均发现率会逐渐降低。

(2)非常规石油储量及所占的比重将逐渐加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非常规石油资源潜力巨大,是未来石油供应的重要来源。根据经济学家彼得奥德尔预测,最终可在开发的非常规石油是3000亿桶,足以保证2100年的石油工业的需要。尽管那时石油工业在下降,但规模仍比今天的大。而且,在那时每年44亿吨的总量中,只有7亿吨是常规石油。常规石油产量在2030年达到高峰值,常规和非常规石油产量合起来在2060年达到高峰值。现在世界上已探明的超重原油和沥青砂的地质储量有11105亿吨,其中储量位居前三位的是加拿大、前苏联和委内瑞拉,分别为2226亿吨、2146亿吨和1908亿吨。如果重油的采收率为15%,全球重油的可采储量就达1665亿吨。

(3)老区和海上仍是储量增长的两个重要领域

油气勘探开发的地理和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渗水、两极及复杂油气藏产量比例越来越高。适用于成熟探区进一步勘探和更合理有效开发的新技术发展很快,这为成熟探区石油储量的稳步增长提供了重要保证。深海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也将促使海上石油储量不断增加,并逐步向更深的海域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三章世界石油运输格局演变

3.1世界石油管网发展与演变

从商业性原油生产的最初年代起,管道就被用来输油了。1865,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建造了一条长6英里,直径为2英寸的管线,这是最早的石油管道。19世纪后期,俄国建造了从高加索油田通往里海的管道,1911年英国石油公司使用了它的第一条原油管道,这条管道从马斯古德苏莱曼通至阿巴丹。

中东的石油生产国要将大量的原油运至海岸,除了用管道以外没有其它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法。由于这一原因,管道得以在这一地区发展。可是在欧洲,由于应用了传统的运输方法从滨海炼厂向分布辽阔的消费地区供应油品,管道的发展比较缓慢。美国因有了本身的原油生产并和迅速扩大的生产中心得以发展了现代管道工业。不过,自1957年以来,欧洲发展了内陆炼厂,于是便建造了石油公司自备的大型原油管道系统。原油、精炼油管道网有了迅速的增加,世界上所有其它工业化地区也有了类似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大石油区已形成了各成体系的管道输油系统:欧洲和中亚石油输送管道、北美管道系统、中东外输管道系统、中国自给管道系统。随着世界石油供应格局的演变,石油管道建设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在石油供应增加区,新建或筹建了诸多石油运输管道,如里海石油管道、里海财团管道、中哈、中俄管道、非洲石油管道等。

3.2油运航线发展与演变

继两次石油危机之后,世界主要的炼油厂为赚取更大利益而扩大加工能力,使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地需要,还出口国外,形成了七大石油运输航线,这种由于石油产销地分布不均衡的原油和成品油的海上运输逐渐发展起来。海上航线的演变更多地体现在贸易量上,而具体的线路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未来可能出现的北冰洋航道是唯一的例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3.2.1目前世界主要石油海上运输航线

世界原油主要出口地区有中东、西北非、中亚,主要进口地区有北美、西欧、东亚,在进出口地区之间形成了7条原油主要运输航线,这7条航线上的原油运量约占总运量的70%。相关支线航线,包括黑海一地中海、中东一澳大利亚、阿拉伯一美国、墨西哥湾一加勒比海、墨西哥一日本、东南亚一中国或日本、中国一日本等区域性航线。3.2.2石油海上运输,咽喉要道

石油运送所经由的海路一般都取道于固定的航运航线,由此,油轮航行必然要通过全球数个地理位置上的“咽喉要道”即连接各个大洋或大水体的通道,如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博斯普鲁斯海峡等。

3.2.3北冰洋—未来新的石油航线

2007年公布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对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层影响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大。冰层融化后,人们可能开辟新的航海线路。因此甚至有人将可能出现的北冰洋航线的意义与贯通大西洋与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相提并论。一份多国合作得出的北极气候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变暖将在不久的将来使北冰洋地区一年里有五个月适合航海。这样,从北欧到远东地区的航线也可以取道加拿大北部诸岛,大大减少了欧洲和东亚的海上运输路程。

亚洲到欧洲的远洋航线大约为1.3万英里,如果西北海洋航道实现全面开放,让远洋货轮来回畅通,则亚洲到欧洲远洋海运航程至少可以缩短到7900英里,整整少走4500英里。在世界石油市场价格高位震荡的今天,通过北冰洋贸易航线捷径,将大幅度降低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油田港口输出的石油运输成本,对大吨位油轮和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航运尤其如此,将有利于世界能源紧张状况的缓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四章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对策

4.1我国石油供应形势与石油进口安全策略

4.1.1我国石油供应形势

(1)石油生产增幅缓慢,储量前景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石油资源增加生产的空间己相当有限,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主要石油基地在东部。东北的大庆、渤海湾的辽河和胜利油田是中国最大的三个油田,此外还有汉江、大港、中原油田。但目前经历几十年的开采后东部油田已不同程度地进入衰竭期,增长潜力己十分有限。西部油田的发展比预期慢,未能形成产量的战略接替。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虽有较大进展,但产量还较低”如果今后几年勘探上无重大发现,开发上可采储量亦无大的增加,那么我国石油产量不但不能增长,反而有可能比预计的要提前下降。

中国石油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储采比低,运行环境日趋严峻。经评估,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只有57亿吨,其中己经采出33亿吨,剩余可采量为24亿吨,但储采比较低,仅为14:1,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储采量43:1的水平。中国虽属于世界十大产油大国之一,但人均石油资源量很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水平。

(2)石油供需缺口巨大,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

1980年以来,中国石油产量增速有限,1990~1995年年均增速为1.6%,1995~2000年年均增速为1.5%。而同期石油需求却快速增长,1991~1995年间年均增长了6.9%,1996~1998年间年均增长了7.2%。这种供求矛盾预计将会继续扩大,据中石油预测2010、2015和2020年中国原油需求分别为3.1、3.5和4.0亿吨;中石化的预测结果则为3.2、3.8和4.3亿吨;而综观国际能源组织和国内十几个中长期战略规划的预测结果,中国原油年产量加20年至多能达到2.0亿吨的规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1993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首次超过了出口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随着中国石油净进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国对外石油的依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1995年对外石油依存度仅为7%,但到2000年却攀升至27.3%。美国能源部预测,到201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将达到50%,到加20年将为60%;而国际能源署预测的程度则更高,分别为65%和76%。也就是说,到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将有半数依靠国际市场供给来满足。

(3)石油进口渠道来源单一,运输安全堪忧

目前中国进口石油过分地依赖于政治经济局势不稳定的中东和非洲。1995年以前,中国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亚太地区,其比例均超过40%。但是到19%年,中国来自亚太地区的进口石油持续减少,来自中东和非洲的进口石油却不断地增加。而中东、非洲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局部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事件频频发生。两次伊拉克战争之后,随着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更易受制于人,从而使中国石油进口面临的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我国石油进口除少部分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哈萨克斯坦的零星陆路运输之外,绝大部分(约93%)通过海上运输,中东航线和非洲航线都必须经由马六甲海峡。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马六甲海峡是其必然控制的世界水道之一。美国前总统里根宣布,从1986年2月16日起,美国海军要控制全球包括马六甲海峡在内的16条海上航道咽喉点。目前中国经过马六甲海峡运送的石油数量却占石油进口总量的70%以上,而且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0%是为中国运送货物。可见,马六甲海峡己成为中国进口石油运输线上至关重要的一段,但是这段运输线却极不安全,成为中国的“马六甲困局” 5.1.2我国石油进口安全策略

要实现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供应,必须建立高效的多元化供应体系。安全、合理的石油进口多元化体系是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所谓石油进口多元化,主要表现在来源多元化、运输线路多元化两个方面。(1)石油来源多元化

中国应该努力改善对中东地区石油的进口依赖程度过大的局面,寻求进口渠道的多样化。分散石油进口风险的主要做法就是改善石油进口来源结构,增加从中东以外地区进口石油,如从俄罗斯和里海地区进口石油。石油供给来源的多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化是减少风险,保证稳定石油供应,保障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应增加从非洲的进口,加强与中亚、俄罗斯、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产油国的合作,使我国进口渠道来源更加多样化。(2)运输线路多元化

鉴于我国的石油海上运输存在马六甲困境,目前有关学者已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克拉地峡运河、石油运输路桥和中缅输油管道,我们要密切关注这些方案的动态和实质进展情况,若时机成熟,则积极参与,减少对马六甲的过分依赖。同时积极在陆上开辟新的石油运输管道,如中俄输油管道的修建。目前中哈输油管道一期工程己经完成,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

5.2石油来源多元化选择

我国的石油来源与供应应该在稳定中东石油供应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中亚、俄罗斯的周边石油供应,并且把非洲、拉美、东南亚等地区作为我国石油进口的战略性多元化补充。

5.2.1中东依然是未来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必须稳定中东石油供应

以海湾为中心的中东地区不仅过去而且将来都是“世界石油供应心脏中的心脏”,其巨大的油气资源储量和较长时斯的储采比年限,将长期保持世界之冠的地位不变。与世界其他产油区相比,中东石油具有资源基础雄厚!剩余探明储量多、产量高等优势,它仍将是未来世界石油供应的中心。

确保中东石油的供给安全,必须实现中东石油供应多元化。根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2002年我国原油进口中约50%来目中东地区,其中,从沙特、伊朗、阿曼进口石油占中国全部原油进口量的43.3%。中东池区发生战争和**的频率较高,石油进口来源过于集中几个少数国家,风险较大。因此,我国在积极发展同沙特、伊朗、阿曼的石油供应合作关系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开展同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也门和叙利亚等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关系,建立长期的石油供应关系,实现中东石油供应的多元化。

5.3石油运输多元化建立

就国际石油贸易而言,石油运输方式主要有海运、管道运输两种,铁路运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为补充。从全球石油跨国运输网来看,超过3/5的石油通过海运,不到2/5的经由管道,铁路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对于我国来说,要保证石油运输的安全必须构建运输的多元化体系,海上通道、管道建设、铁路运输并行。重点打造以中哈石油管道为基础的亚洲能源走廊建设和避开马六甲海峡的中南半岛替代线路选择。

5.3.1避开马六甲海峡一一替代线路选择

由于马六甲海峡的运输繁忙,加上海盗猖撅,而且美国已将其列为战略中必控的咽喉水道之一。所以,对于石油运输大大依赖于马六甲海峡的我国,必须寻求新的石油运输通道以避开马六甲海峡。克拉地峡、中缅石油管道、!西南泛亚铁路、中巴能源走廊等成为其中的替代线路选择。(1)开凿克拉地峡运河

克拉地峡是泰国境内一个最窄处约64千米、最高海拔75米的地峡。现拟议在狭长地段的南端开凿宽400米、水深25米的双向通道。运河开通之后,船舶由中国南海经泰国湾,再经过运河,进入安达曼海,直出印度洋,比走马六甲海峡要缩短1200千米,可节约2~5天航行时间,大型油轮每趟航程预计可省近30万美元。

这条地峡运河,对日中泰三国经济来说都有推动作用。但就泰国而言,地峡南部五府是穆斯林聚居区,不断在闹分裂,运河刚好将五府与国土主体隔开,再加上开通运河经费庞大,所以泰国对开凿运河还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见。同时,美国在泰国有驻军,因此,即使此地峡开通也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我国石油海上运输的风险。

(2)建设中缅石油管道

中缅石油管道将从我国云南的昆明经瑞丽到达缅甸西部的实兑港,长约为1700千米。建成后,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将从缅甸实兑港上岸,通过石油管道直达中国昆明,比经过马六甲海峡到中国湛江和宁波缩短了1200千米,使我国石油通道在印度洋上获得最便捷的港口,形成与太平洋石油运输线遥相呼应的两翼格局。

缅甸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合作一直比较密切,而且这条石油管线不再经过第三国,安全系数比较高。只要我国能够充分利用经济援助、政治合作的影响力。中缅石油管道项目的实施从两国合作上讲是可行的。但也面临一个难题:中国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经济中心和石油消费中心在东部沿海地区,若将建设中缅石油管道,那么相应地就要在云南建设大规模的石油冶炼基地和建设云南至沿海的输油铁路或管道。

(3)构建西南泛亚铁路

西南泛亚铁路从昆明起,经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最后抵达新加坡,分为东、中、西三线。目前东线方案已经通过了铁道部审批,西线和中线项目也正在规划中。这条铁路通道建成后,将为中国的国际石油运输提供一条新的陆上通道,使得从中东和非洲海运来的石油,在新加坡登陆后,通过陆上运输到中国昆明。但铁路通道沿途经过7个国家,只要其中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这条泛亚铁路通道就不再通畅。

以上提到的各石油替代线路,每一个通道都有一定的弱点,并且每个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是由中国去主宰。基于各线路的脆弱性,我国应积极面对,调整思路,维持石油通道的多元化,大幅度提高该地区战略通道的畅通能力,有效降低一条通道运输被中断导致的脆弱性,减少对马六甲海峡通道的依赖,从而保障中国石油从中东!非洲进口石油的安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五章结论

本文从世界石油资源格局、产消格局、运输格局入手,探讨了世界石油格局演变的过程。针对世界石油格局的这种演变,提出了我国石油进口的相应对策,构建了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体系。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大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储量增长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中东,复算是储量增长的重要因素,成熟探区依旧是储量增长的主流,深海石油发现增加储量,非常规石油的开发使石油资源量大大增加。世界石油储量总体增长,各石油区所占比例却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总体来说中东所占世界的比重始终维持在高位,北美、亚太地区下降趋势明显,中南美、非洲所占的比重则一路上升,欧洲和欧亚大陆由于政治动荡的原因,占世界比重有个先降后升的过程。就世界石油资源的发展潜力来说,未来20-30年,全球石油资源仍具有较大的勘探和发展潜力。而发展趋势方面:储量仍将持续增长,但年均增长率下降、非常规石油储量及所占的比重将逐渐加大、老区和海上仍是储量增长的两个重要领域。中东、中南美、前苏联、非洲、北极地区成为全球石油储量增长的重点区域。

(2)世界石油贸易主要通过水路和陆路两种方式来进行。陆路即石油管道,目前世界各大石油区已形成了各成体系的管道输油系统:欧洲和中亚石油输送管道、北美管道系统、中东外输管道系统、中国自给管道系统。随着世界石油供应格局的演变,石油管道建设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在石油供应增加区,新建或筹建了诸多石油运输管道,如里海石油管道、里海财团管道、中哈、中俄管道、非洲石油管道等。水路即海运,目前世界已形成了波斯湾到东南亚和东亚、北非到西北欧、中东波斯湾经好望角到西欧或美洲航线、中东波斯湾经苏伊士运河到西欧或美洲、西北非到北美、西非到西欧、拉美到北美七条主要运输航线,这7条航线上的原油运量约占总运量的70%。这些航线上的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博斯普鲁斯海峡由于位置比较特殊,成为“咽喉要道”。由于石油贸易量日益增多,随着全球温度的逐年增高,北冰洋将成为未来新的石油航线。

(3)基于我国石油供应的形势以及世界石油格局的演变趋势,本文提出了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实现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供应,必须建立高效的多元化供应体系。一是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从维护我国石油安全的角度出发,应在稳定中东石油供应的基础上,增加从非洲的进口,加强与中亚、俄罗斯、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产油国的合作,使我国进口渠道来源更加多样化。二是运输线路的多元化,对于我国来说,要保证石油运输的安全必须海上通道、管道建设、铁路运输并行,重点打造以中哈石油管道为基础的亚洲能源走廊建设和避开马六甲海峡的中南半岛替代线路选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参考文献:

[1] 赵宏博、宋丹.国际石油市场格局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J].中外能源,2007,(2):1-6

[2] 高志民、施玉清、苏德勤.世界石油市场分析与中国石油供应安全[J].世界海运,2007,30(1):16-19 [3] 杨莉.近年来世界石油储量及新增储量来源分析[J].国土资源情报,2007,(7):15-19 [4] 顾宗勤.我国实施石油替代战略途径和发展建议[Z].沪天化科技,2007,(2):107-113

[5] 王礼茂、方叶兵.中国与周边国家在资源领域的合作与竞争[Z].资源科学,2007,27(3:9-14

[6] FesharakiF.Energy and the Asian Security Nexu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Fall 1999,53(1):85-99

石油贸易论文 篇2

一、对外依存度过高

2010年,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5%, 而在1993年我国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时, 这一数字仅为6%, 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在17年间翻了数倍。我国已经进入重化工业阶段, 从现在起到2020年, 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消费量必将较快增加, 进口将逐年攀升, 对外依存度会不断加大。

2009年初公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 (2008~2015) 》预测显示, 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0%。而《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2009) 》则指出, 202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目前来看, 后者的预测或许更为准确。

当某国石油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 国际市场行情变化将会对该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较大影响;进口量超过1亿吨, 就要考虑采取经济、军事等多种措施保证石油供应安全。国际上通行经验是将对外依存度达到50%视为“安全警戒线”。我们目前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5%, 早已突破了这条警戒线。不得不说, 这意味着中国石油安全已从“比较安全”向“比较不安全”转移。

二、运输方式、路线及进口区域的选择受限

目前, 我国石油进口90%是通过海上运输, 但我国尚无自己的现代化油轮船队, 这就无法有效应对海上运输存在的安全隐患, 石油运输的安全性较低。在当今国际局势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 石油进口来源相对集中、运输方式单一的状况将成为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 2010年, 沙特、安哥拉、伊朗、阿曼、苏丹等仍是中国石油进口来源的最主要国家。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在中东和非洲, 而这些石油到达中国只有通过海上运输才能实现, 其主要线路有三条:

1、中东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中国;

2、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甲海峡—中国;

3、西非—好望角—马六甲海峡—中国。

在这三条主要运输路线中, 我们很容易发现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战略地位。从战略角度讲, 马六甲海峡是美国全球战略中明确必须控制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 美国已取得新加坡海军、空军基地的部分使用权, 并援建马六甲沿岸军事设施;印度也在马六甲海峡西部入口处修建海军基地, 并部署重兵。一旦出现冲突和危机都将给我国单一的石油运输线带来威胁。

面对这种情况, 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我们务必要改变主要依赖中东、非洲进口石油的局面, 形成以中东、非洲、南美以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多个区域及部分重点国家并举的良好形势。2009年, 中国先后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西、厄瓜多尔等国签署“贷款换石油”等重大能源合作项目, 涉及金额超过400亿美元。

另外, 国家要加强管道运输工作。中俄、中哈输油管道的建成意义很大, 尤其是2010年6月3日,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缅甸联邦政府总理登盛, 在缅甸共同启动中缅油气管道的正式开工建设, 中缅陆路输油管道线路的建设将使我国尽快摆脱过分依赖马六甲海峡的劣势。

三、缺乏对国际石油定价的发言权

中国2010年进口石油的平均费用比2009年增加了29%, 达到了每桶77.05美元。我国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国, 也是石油主要消费国之一, 但目前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格局中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地位。

随着我国进口石油数量的持续增加, 世界石油价格的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其直接影响表现为降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物价的上涨, 间接影响表现为出口面临着下降的危险。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影响国际油价的手段, 在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博弈中常常处于被动承受的境地, 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6%, 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1%。

2011年3月4日, 受中东局势持续动荡等因素影响, 纽约油价2008年9月以来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以上。2011年3月9日, 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加权均价变化率也再度突破4%的红线, 达到6.63%。这使得2011年2月19日刚刚调整过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再度面临调价压力。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我们恐怕都要面对高油价带来的压力。

目前, 我国除了燃料油期货市场外, 原油期货市场刚刚筹建, 国内缺乏利用期货套期保值规避国际原油价格风险的手段, 原油价格暴涨及随后可能出现的暴跌, 都有可能对我国的经济构成直接的冲击。我国应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 积极、稳妥地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交易, 在规避价格风险的同时, 还可争取到更大的国际石油定价话语权。同时也为今后建立我国自己原油期货市场和石油期货衍生品产品交易平台做好准备。

摘要:作为基础能源的石油, 产业链长,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深。作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继2009年首超50%的国际警戒线后, 2010年再创新高, 已超过55%。本文试图从我国石油贸易面临的挑战出发, 思考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 并提出一些亟待进一步落实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石油贸易,对外依存度,石油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http://www.customs.gov.cn/;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4]、汪如朗、王震、赵林:典型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变化分析及对中国启示, 《第三届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论文集》, 2008年;

[5]、童晓光、赵林、汪如朗: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问题的思考,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年第1期;

石油贸易论文 篇3

石油贸易流向即石油市场贸易地区分布结构,了解石油贸易主要流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分析国际石油市场上进出口双方情况,优化我国石油贸易进出口市场结构,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2008年国际石油贸易流向情况

(一)石油贸易主要流出方

中东:出口石油10.00亿吨,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主要流出市场为日本1.97亿吨,占流出总量的19.7%;欧洲1.28亿吨,占12.8%;美国1.20亿吨,占12.0%;印度1.08亿吨,占10.8%;中国9200万吨,占9.2%。

前苏联:出口石油4.05亿吨,主要流出市场为欧洲3.19亿吨,占流出总量的78.7%;美国2380万吨,占5.9%;中国2240万吨,占5.5%。前苏联的主要流出市场在欧洲地区。

西非:出口石油2.29亿吨,主要流出市场为美国9090万吨,占流出总量的39.7%;欧洲4950万吨,占21.6%;中国3910万吨,占17.1%;印度1660万吨,占7.3%。

中南美洲:出口石油1.78亿吨,主要流出市场为美国1.19亿吨,占流出总量的67.0%;欧洲2520万吨,占14.1%;中国1650万吨,占9.3%。

北非:出口石油1.62亿吨,主要流出市场为欧洲1.01亿吨,占流出总量的62.7%;美国3260万吨,占20.2%。

(二)2008年石油贸易主要流入方

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有欧洲、美国、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合计进口19.29亿吨,占全球石油进口总量的 71.5%。美国的进口石油主要来源地是加拿大、中东、中南美洲和西非,自上述四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基本较为均衡,依次占美国进口份额的19.1%、18.8%、18.8%和14.3%;欧洲进口主要来自前苏联、中东和北非,其中来自前苏联的石油占其进口总量的46.8%;日本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占其进口总量的80.6%;中国进口主要来自中东、西非和前苏联,合计占进口总量的70.5%;印度进口的大部分均来自中东,占其进口总量的71.9%。

二、石油贸易流向的主要特征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格局未变,主要是由中东等欠发达的产油富集区向美国等发达的石油消费大国转移

在全球范围内,石油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有中东、前苏联、亚太地区、西非、北非和中南美洲等,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欧洲和日本等。2008年,前者占全球石油出口量的82.7%,后者占全球石油进口量的 57.8%。这些国家和地区构成了石油贸易的主体和流向图。

这一格局是由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决定的。世界石油分布极不平衡,中东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2008年底的探明储量为10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59.9%,虽然与10年前相比,该比例略有下降(1998年为64.0%),但仍为全球最高。中东地区石油储产比高达78.6年,高于全球平均的42.0年。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国家的代表经合组织,其石油探明储量为1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7.1%,储产比也仅为13.2年。

(二)中东石油出口占比下降,以前苏联为首的非欧佩克石油出口国地位上升

在世界石油贸易中,中东和前苏联仍是最主要的出口地区,非洲和中南美洲的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以中东地区为主的OPEC的石油统治地位有所下降,中东石油占世界出口总量的份额从1999年的44.1%下降至2008年的36.9%;以前苏联为首的非欧佩克地位有所上升,由于前苏联石油产量的迅速提高,占世界石油贸易的份额从1999年的9.7%升至2008年的15.0%;西非的石油出口份额略有提高,从1999年的7.2%升至2008年的8.4%,在2006年占比曾达9.0%;中南美洲石油贸易份额略有下降,从1999年的7.6%降至2008年的6.6%;北非石油出口所占份额也在基本稳定中略有下降,从1999年的6.6%降至2008年的6.0%。

图1 1999年-2008年主要石油出口地区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份额变化

(三)发达国家占世界石油进口的份额下降,亚洲占比上升

虽然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全球石油进口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但占世界石油贸易的份额不断下降。美国石油进口占世界石油贸易的比重在2005年达到顶点,为26.4%,2006年和2007年下降至25.9%和24.5%,2008年更降至23.6%;欧洲石油进口占比变化不大,但2007年和2008年也略有下降,分别为25.1%和25.2%;日本近年来大力推行替代能源政策,石油进口量占全球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9年的12.9%降至2008年的9.0%,政策成效较为明显。在金融危机和高油价的冲击下,2008年,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石油进口量同比分别下降5.6%、1.4%和2.1%。

图2 1999-2008年主要石油进口地区占世界石油进口总量的份额变化

世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量逐年递增。除美欧日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占石油贸易的比例由1999年的36.2%上升至2008年的42.3%。2008年,世界其他地区的石油进口量增长 0.6%。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亚洲地区石油消费量逐年增加,进口量也随之增长。根据OPEC的官方统计,印度石油进口量占比从 2004年的 4.6%升至2008年的5.9%(BP石油公司的统计为6.5%)。而根据BP石油公司的统计,中国石油进口量占比从2004年的6.6%升至2008年的9.1%。

(四)石油出口流向趋于分散化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在稳定传统出口目的地的同时,主要石油出口国家和地区采取油气出口多元化战略,争取开拓新的稳定的能源出口市场。

中东地区石油出口流向变化不大,主要输往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但近年来,中东输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略有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量增加。与2004年相比,2008年对日本出口占中东总出口的比重下降1.7%,出口欧洲占比下降3.6%,出口美国占比下降0.8%。

前苏联石油主要出口至欧洲,但对欧洲出口的占比下降,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供应相对增多。与2004年相比,2008年对欧洲出口占比下降4.4%,对美国出口占比增长1.6%,对中国出口占比下降0.1%。

西非地区石油主要出口至美国,但对欧洲和中国出口相对增多。与2004年相比,2008年出口美国占比下降0.7%,出口欧洲占比增长8.2%,出口中国占比增长3.5%。

中南美洲石油出口主要流向美国,但对欧洲和中国出口份额明显提升。与2004年相比,2008年中南美洲对美国出口占比下降15.0%,对欧洲出口占比提升6.8%,对中国出口占比提升6.7%。

北非石油出口市场主要在欧美,但两个地区所占份额有所下降。相比2004年,2008年对欧洲出口石油占比下降3.4%,对美国出口占比下降4.1%。

(五)主要石油进口国推行进口来源多元化

从战略层面上看,石油消费大国意识到,过分依赖中东地区石油具有很大的政治和经济风险,因此通过能源多元化战略,分散石油进口来源地,以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

美国历任总统均制定过能源政策,其主要目标是如何调整和控制中东石油的供给。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在能源问题的政策向进口来源多元化转变,战略布局遍布全球,希望摆脱对中东地区能源的依赖。能源的多元化战略包括:努力扩大从非欧佩克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石油进口,加强同加拿大和墨西哥等产油国的贸易关系;发展与中亚、拉美和非洲等能源供应潜力巨大地区的能源合作关系。奥巴马上台之后,更是重视改善同拉美重要产油国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国的关系,以期构建美洲统一的能源安全网络。除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和墨西哥外,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巴西、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刚果和俄罗斯等也是美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地。在能源领域,欧元区15国对俄罗斯严重依赖,自俄罗斯进口的石油约占进口总量的1/4。欧盟不断加强与北非、中亚、南高加索和中东等周边地区的油气合作,积极推动了巴库-杰伊汗石油管道的成功修建,以期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日本石油进口严重依赖中东,自中东进口占进口总量的 80%以上。日本除继续进口中东石油外,近年来还向俄罗斯油田进行投资,开采非洲和中亚的石油资源,以逐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

从技术层面看,随着许多国家新的大油田的发现和开采技术的提高,石油来源多元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强。2008年4月,巴西宣布发现了30年来全球探明的最大一块油田,在全球油田中储量排名第三。仅2009年上半年全球就发现了200多个新油田,遍布全球五大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澳大利亚、以色列、伊朗、巴西、挪威、加纳和俄罗斯。加拿大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油砂蕴藏量,随着油砂开采技术的进步,加拿大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在表1中,OPEC可以作为中东石油输出的代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虽然各国从战略上积极推进石油进口多元化,但自重点地区和国家的进口占比没有明显下降,反而有一定上升。这表明,在当今世界,能源消费国和能源输出国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能源独立目标与现实越来越背道而驰。发达国家虽然推行进口来源多元化等措施,希望减少从主要进口来源地的进口,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中东、俄罗斯等能源大国的依赖无法摆脱。

另外,本文拟利用1999年-2008年美国、欧元区15国、日本、中国和印度的石油(HS2709)进口数量,通过计算前15位进口来源的占比情况,测算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进口集中度,从而观察石油进口多元化的效果。本文所指的进口集中度是指从前15大来源地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该国家或地区进口石油总数量的比重。

表1 1999年-2008年美欧日自重点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油数量(HS2709)占进口总量的比重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1999年-2008年上述五个国家和地区中,进口集中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日本、印度、欧元区、美国和中国。日本石油进口集中度在99%左右波动;印度2006-2008年进口集中度不断下降;从2004年起,欧元区进口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但从总体上看变动不大;美国是进口集中度下降最为明显的国家之一,从2000年的96.3%下降至2007年的93.0%。由此可见,美国的石油进口战略布局相对较好,进口来源较为均衡、分散和稳定;中国的进口集中度相对欧美日较小,但前15位进口来源占比不稳定,具有较大起伏。2008年,除印度进口集中度有下降外,其余四个国家和地区进口集中度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

图3 1999年-2008年主要进口国石油进口集中度比较

三、2009年我国石油进口来源情况

2009年我国原油进口前六位来源地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俄罗斯、苏丹和阿曼,自每个国家的原油进口量均超过 1000万吨,合计进口13641万吨,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66.9%。其中,沙特进口4195万吨,同比增长15.4%,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20.6%;安哥拉进口3217万吨,增长7.6%,占进口总量的15.8%;伊朗进口2315万吨,增长8.6%,占进口总量的11.4%;俄罗斯进口1530万吨,增长31.5%,占进口总量的7.5%;苏丹进口1219万吨,增长16.1%,占进口总量的6.0%;阿曼进口1164万吨,下降20.2%,占进口总量的5.7%。

我国进口来源的第7至11位分别为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哈萨克斯坦和委内瑞拉,自每个国家的进口量均超过500万吨,合计进口3186万吨,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5.6%。其中,伊拉克716万吨,增长285.1%,占3.5%;科威特708万吨,增长20.0%,占3.5%;利比亚634万吨,增长98.9%,占3.1%;哈萨克斯坦601万吨,增长5.9%,占2.9%;委内瑞拉527万吨,下降18.6%,占2.6%。

近年来,我国作为一个石油进口大国,大力实施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试图分散进口来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取得了一定效果。我国原油进口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中东地区是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区域。2009年在我国原油进口前十位来源中,有七个国家属于中东地区,分别为沙特阿拉伯、伊朗、苏丹、阿曼、伊拉克、科威特和利比亚。我国自中东15国进口的原油占进口总量的比重虽有波动,但新世纪以来变动不大,1999年占比为46.2%,2003年为50.9%,2008年和2009年分别为50.1%和47.8%。我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地是沙特阿拉伯,在我国进口总量中的比例不断提高,1999年占比仅为6.8%,2008年增至20.3%。二是来自非洲、南美和前苏联等国家和地区的原油数量不断增多。我国自非洲地区进口的原油量占比稳步攀升,1998年仅为8.2%,1999年升至19.8%,2008年和2009年占比分别为30.2%和30.1%。前苏联在我国总进口中的比例也明显提升,1999年仅为2.9%,2008年为9.8%,2009年为10.6%,而在2006年和2007年占比曾达12.8%和12.6%。另外,我国自南美地区进口的原油比例也不断上升。以委内瑞拉为例,2003年自委内瑞拉进口的原油仅占我国总进口的0.5%,2008年这一比例升至3.6%,2009年为2.6%。三是自亚太地区进口的原油比例大幅下降。以东盟为例,1999年我国自东盟进口原油占进口总量的 15.6%,2004年降至10.2%,2008年仅为2.2%,2009年为3.8%。

四、我国石油进口优化策略

(一)把握石油贸易变化趋势

石油出口国希望找到更加稳定的石油消费市场,并将目光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在此过程中,石油出口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一定变化。我国应当把握住这一趋势和潮流,在稳定原有来源的同时,关注更多具有石油资源潜力的地区,开展合作。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应注重石油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方便性。

(二)继续巩固中东在我国石油供应中的重要地位

中东是世界油库,虽然近年来在世界石油出口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其在世界石油贸易中的重要性无法比拟。根据预测,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将稳步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中东地区都将始终是我国石油海外供应的主要来源,我国应当稳定这一主要进口来源,在稳定总量的基础上开展互利合作。

(三)加大自中亚、俄罗斯等能源新兴力量的石油进口

以俄罗斯为首的前苏联国家在全球石油供应体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占全球石油贸易的份额也有较大提高。俄罗斯致力于开拓亚洲市场,同时中俄地域毗邻,在石油的运输距离、方便程度上,优于其他地区。因此,我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石油合作,不仅要增加总量,而且要提高在我国石油总进口中的比例。

(四)加强与西非和南美的石油贸易合作

石油贸易论文 篇4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石油机械论文石油机械论文:

化工设备管理论文: 化工设备管理论文:试论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 试述石油化工大型油罐的底板、拱顶、试述石油化工大型油罐的底板、拱顶、壁板的安装技术 摘 要: 结合工作实际,针对石油化工大型油罐的底板、拱顶、壁板的安装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关键词: 大型油罐;安装技术

油罐安装时,先进行底板的安装,再进行拱顶和拱顶附 件的安装,然后进行壁板的安装,最后安装罐内附件。以下 结合实际,主要探讨底板、拱顶、壁板的安装技术。1 底板安装 安装时先安装底板,然后安装集油槽。1.1 施工工艺。油罐底板安装时,先进行基础的复测,然后根据排版图用经纬仪配合,划出壁板各组件的安装定位 线,根据定位线依次安装边缘板和中幅板。1.2 基础复测。油罐底板安装前,对油罐基础复测,核 对基础施工单位提供的基础检查记录及各尺寸是否符合图 纸和施工规范要求。基础表面尺寸复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2.1 基础直径允许偏差为±20mm,支撑罐壁的基础环 墙椭圆度允许偏差为±20mm; 1.2.2 基础中心标高允许偏差为±20mm,基础环墙表面 标高允许偏差为±20mm; 1.2.3 基础环墙表面每 10m 弧长内任意两点的高差不得

大于 7mm,整个圆周长度内任意两点的高差不得大于 13mm; 1.2.4 沥青砂垫层表面应平整密实,无突出的隆起、凹陷 及贯穿裂纹。1.3 基础放线。用经纬仪和钢卷尺配合,在油罐基础上 放十字定位轴线和边缘板及中幅板的安装定位线。通过油罐 基础轴线和中心用粉线弹出油罐十字线,并用油漆作出标 记。1.4 底板安装。1.4.1 罐底的排版直径,宜按设计直径放大 0.2%,边缘 板沿罐底半径方向的最小尺寸,不得小于 700mm。1.4.2 根据安装定位线依次安装每块边缘板,弓形边缘板 的对接接头,宜采用不等间隙。外侧间隙为 6~7mm;内侧间 隙为 8~12mm。1.4.3 边缘板的对接焊缝采用垫板焊,每条缝靠外端 400mm 焊缝采用射线探伤。1.4.4 边缘板安装完毕后安装中幅板,中幅板安装需符合 下列规定:a.中幅板的宽度不得小于 1000mm;长度不得小 于 2000mm;b.底板任意相邻焊缝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 200mm。c.底板铺设前,其下表面应涂刷防腐涂料,每块底 板边缘 50mm 范围内不刷。喷砂、油漆符合施工程序。d.罐 底采用带垫板的对接接头时,对接焊缝应完全焊透,表面应

平整。垫板应与对接的两块底板贴紧,其间隙不得大于 1mm。罐底对接接头间隙按设计图纸要求。1.4.5 储罐底板中幅板的焊接顺序采用先焊长焊缝后焊 短焊缝的顺序。2 拱顶安装(以 2000MT 罐为例)该油罐罐顶为球形拱顶,采用钢网壳。钢网壳安装在包 边角钢上,包边角钢安装在顶层壁板上缘。2.1 包边角钢的组装。拱顶安装前先安装顶层壁板(见 壁板安装),然后进行包边角钢的安装,安装尺寸及焊接严 格按图纸要求进行。2.2 蒙皮胎架制作。蒙皮胎架由 2 道环向构件、4 道长径 向构件、8 道短径向构件和临时支柱等组成,环型构件、径 向构件的节点安装理论线与蒙皮下表面吻合。任意环向与径 向构件的连接节点在 Z 向(高度)允差为 2mm,在 X、Y 向(水平)允差为 15mm。胎架制作完毕后安装网杆和蒙皮。拱顶网架外购,蒙皮由中心向外对称组焊。2.3 网杆的组装。网壳杆件采用不等边角钢∠125×80× 8,组装时按照网壳安装说明书进行组装。2.4 蒙皮的组装。蒙皮的组装按施工图和网架生产厂家 提供的安装说明书进行。采用“人”字形排版方式,在安装前先进行排版。顶板任意相邻焊缝的间距,不得小于 200mm;单块顶板 本身的拼接,可采用对接或搭接。顶板搭接宽度允许偏差为±5mm。2.5 拱顶附件安装。2.5.1 在拱顶板上划出拱顶各附件的安装定位线。2.5.2 按安装定位线安装拱顶栏杆。2.5.3 按安装定

位线安装透光孔、量油孔、液位计安装孔、温度计安装孔等。2.5.4 安装拱顶板三组防滑角钢踏步。2.6 工装拆除。拱顶各组件安装完毕后,拆除壁板支撑 角钢、中心环安装支撑架和拱顶胎架人字支撑等工装,将连 接处的焊疤打磨干净,弧坑较大时需补焊并打磨。3 壁板安装 每台油罐有八层壁板,1~8 层每层壁板高度为 2000mm,9 层壁板高度为 1800mm。壁板安装时采用液压提升倒装法 施工。3.1 液压提升倒装法施工原理。为了油罐壁板安装时施 工人员进出,在油罐基础上预留一 600*800 的洞口。安装时 先安装油罐底板,在底板边缘板上安装顶层壁板和拱顶,然 后在顶层壁板外围设第二圈壁板(预留两个收缩活口)。在储罐内壁安装胀圈组件,用于罐体安装。液压提升倒装法施 工采用计算机自动监控液压顶升装置,该装置由液压站、液 压传递管道、液压油缸及配件组成的动力系统合计算机自动 控制系统组成。液压油缸均匀分布在罐壁周围,当油缸进油 时,活塞上升并带动胀圈上升,相应的带动整体罐壁上升到 预定高度,组焊两层壁板之间的环焊缝。然后将油缸回油,使活塞下降,并带动胀圈降至第二层壁板下缘,再固定胀紧。如此往复,实现储罐整体组装和焊接。3.2 技术交底。施工前施工技术人员应向施工班组进行 施工技术、质量、安全交底,使施工班组明确每道工序的准 备工作及工作要求,施工中应注意的质量和安全问题。3.3 液压提升装置安装。3.3.1 胀圈组件安装。拱顶安装完毕后,在顶层壁板内下 缘处安装胀圈组件,胀圈至壁板下缘口的距离视液压提升机 的尺寸而定。胀圈组件用于罐体的撑圆和罐体的提升,组件 包括胀圈和千斤顶。胀圈需在拱顶安装前吊至罐底板上。胀 圈组件安装步骤如下:a.在现场钢平台上放胀圈 1:1 大样,检查其圆弧度,整节胀圈与大样偏差不得超过 3mm;b.在油 罐拱顶安装前将胀圈吊至罐内相应的安装位置附近;c.拱顶 安装完毕后,在顶层壁板内侧下缘划出胀圈及其定位卡具的 安装定位线,每节胀圈设四个卡具,卡具安装在距胀圈端部

2m 位置;d.在相临两胀圈挡板之间放置一台 10 吨千斤顶,放置好后同时顶紧 6 台千斤顶,直至胀圈与壁板贴紧为止,胀圈组件即安装完毕。3.3.2 液压提升装置安装。胀圈组件安装完毕后进行液压 提升机的安装。本油罐最大提升重量为吨,油罐安装时选用 20 台油缸。油缸为双级油缸(KH055),其一级行程为 1000mm,二级行程为 1050mm,最大工作压力为 20MPa。油缸安装时,先在油罐底板边缘板划出提升装置的安装定位 线,其应均匀分布在圆周上。油缸中心距壁板距离为 300mm。将油缸垫圈均匀摆放在罐底边缘,并在靠近罐壁板的位置,将油缸支立于垫板上,根据方便油缸挂钩与胀圈连接及施焊 的关系位置,调整油缸支立位置。其垂直度后,将其底座板 与油罐底板组立并进行定位焊。自定位提升托架组装:油缸 顶部与弧形槽钢牢固连接固定并紧贴罐壁板,形成油缸稳定 结构。机械同步活动卡板组装: 在托架与胀圈之间形成整体,防止胀圈与托架脱钩。位移量变送器和托架可同时组装,按 油缸数量,每处组装一套,防止顶升罐壁超量。将液压油缸 支撑组焊在油缸与储罐底板处,形成油缸下支点,保持油缸 的受力平衡稳定。动力系统组装:液压站设在靠近罐体通道 入口处的工作平台上。高压钢管环路组装:根据液压顶升系 统工艺设计要求,高压钢管环路通过两或三通连接组装在罐

体内壁处罐底的边缘板上。电磁换向阀安装在每个油缸底板 上,与油缸底部进油口连接。高压软管的组装:高压钢管进 油环路与电磁换向阀之间、高压钢管回油环路与油缸顶部回 油阀之间,通过三通用高压软管连接成油路。高压总软管(升、降软管)连接;升压软管连接液压站出油口和升压环 形高压钢管三通入油口;降压软管连接液压站入油口和降压 环形高压钢管三通出油口。各软管的连接口处,不得有渗漏 油现象。3.4 限位挡板安装 限位挡板用于罐体提升时调整环缝对接间隙和错边量。限位挡板包括内挡板和外挡板。限位挡板的安装在下一 圈壁板围设之后进行,沿罐壁一周每隔 1m 设置一个。挡板 组立焊接时,焊缝高度为 8mm,焊缝表面不得有气孔、夹渣 等缺陷。参考文献 [1]仇恩沧.石化设备大型化——

石油贸易论文 篇5

2011-06-11 20:14

三、恶意串通,欺下瞒上,诱逼职工签字划押。

1、职工在解除劳动合同期间,任何一个职工都没有见到解除劳动合同书的条款、内容,也没有向职工公开过。而解除合同签字前也不许职工看合同书内容、条款,必须签字画押拿到手后,才能看到合同内容条款,而多数职工签字拿到一看内容当场大哭一场,这才知道上当、受骗,这纯属合同诈骗行为。

2、“任何一个职工没有与法人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签订解除合同书”。而法人代表也没有对局矿属领导下委托书,委托事项。而委托人也没有讲过或写过任何书面通知职工30 日内解除劳动合同。更谈不上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而解除劳动合同上的领导名字,盖章,全是一般办事人员加盖和写上的领导名字。为此事实说明:①法人代表没有按程序办理委托书交委托人;②委托人也没有按自己的管理权限和范围履行职责;③委托人不仅没有委托书,而且也没有按要求30 日内书面通知解除劳动合同书,严重违反劳动法第二十四条:“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的规定,也违反劳动法第二十六条规定: “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所以用人单位没有任何一个领导和委托代理人以书面通知过职工,而都是热买热卖。都是采取欺骗手段诱逼职工解除劳动合同,以上事实证明,解除合同书是属无效合同。

3、逼迫职工单边去公证处“公证”,按法律要求,订立的合同内容协议书,甲乙双方达成一致,当事人双方在场公证方可有效,而单边公证,应属无效。可是职工公证后一看公证书内容,条款制作,全是甲方单边早谋划好了提供给公证处的,并在公证时,也不许解除职工见内容条款,而公证处只在公证书上填编号、填日期、加盖公章,而日期就是按矿区统一填报的,这样的公证,纯属采取串通欺诈行为的公证。不仅违反劳动法第十七条和二十四条规定,也违反民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合同是属无效合同”也违反民法第五十五条1-3 款规定。严重违反公证程序和公证法,第六条:公证当事人是指与公证事项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并以自已的名义向公证处提出公证申请,在公证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公民或法人。第七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申办公证,应当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申办公证,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第十五条:公民、法人申请公证,应当向公证处提出,并填写公证申请表。公证申请表应记明下列内容;第十六条:公民、法人申请公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第十七条: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公证处应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并通知申请人。第十九条:公证处受理公证申请后,应将受理通知单发给当事人,并开始建立公证卷宗。受理通知单应记明:申请人的姓名(名称)、申请人提供的主要材料、受理日期及承办人。申请人或代理人(代表人)应有受理通知单回执上签名。第二十四条:公证人员询问当事人和有关证时,应向询问人讲明他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和注意事项,并制作谈话笔录。第四十三条: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应在公证书送达回执上签名或盖章,并注明收到的日期、份数和公证书和编号。第五十四条:经过公证的事项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的,原公证处可应当事人的请求进行调解。第五十七条:(三)公证书内容不真实或违反法律、社会公共利益的,撤销公证书。被撤销的公证书应当收回,不能收回的,应公告撤销。第六十一条:因公证处的过错撤销公证书的,所收的公证费应全部退还当事人:因当事人的过错而撤销公证书的,所收的公证费不予退还;因当事人的过错而撤销公证书的,所收的公证费不予退还;因公证处和当事人双方过错而撤销公证书的,所收的公证费酌情退还。

四、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违法 四川石油管理局在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期间,采用“先兵后礼”,而不是“先礼后兵”的操作,首先就申请签字,兑现。而没有任何文件、款条规定给职工传达过,即是有文件也没按程序办理解除合同,是先解除后文件。四川局办公室川油办发[2000]35 号文件《关于职工与企业有偿解除劳动合同有关问题的解答》第一条就明确要求用人单位要严格遵照集团公司和管理局的规定掌握范围和条件,按规定的原则和程序进行,其程序是:本人申请,二级单位登记报局、局汇总审查,上报集团公司审核,批拨资金,资金到位后,再签订《职工与企业自愿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再公证,兑现经济补偿金,而局和矿属各单位没有一项,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按照上述文件规定的程序办理的,全是采取统一制作,诱骗职工解除合同。同时对某些单位人员也采取先公证,后签约,如输气处解除合同大多数人没有公证就兑现走人,油建公司:?xml:namespace prefix=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2000 年 10 月14 日公证,12 月21 日签约,这种解除合同能生效吗,操作整体程序违法,当然是属无效合同。

五、有法不依,以权代法。2000 年间四川石油管理局不顾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有关政策规定,发文动员职工与企业买断工龄(其中有内退人员,有因工负伤人员,有三期女工),五万多员工被推向了社会。5 年过去了,至今85%以上的人员没能解决就业问题,很多人生活特别困难,子女上学无钱缴学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速增1 年几千元,更无钱缴纳“两保”甚至很多人停止缴纳“两保”了。造成家庭不和逐年上升。经统计,已造成达1000 对夫妻离婚,有的女工由于生活所迫、被迫卖淫、自杀身亡已达几百人。几年来,几万买断失业人员不断找四川局和各矿属单位领导,要求纠正违法行为、恢复工作。解决失业职工生活困难,子女上学缴费问题和缴纳“两保”问题。但四川局没有任何一个领导作答复,迫使几万买断失业人员把四川局告上川、渝两地各法院。但是四川石油局在川、渝各地法院打招呼,一律不准受理,迫使几万失业人员走投无路,有冤无处申;迫使全局近1000 人失业人员于2004 年底发生了静座50 余天,并出现大字报和大标语;同时30 多人连续多次赴京上访,也给中央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了川局违法行为的情况,但至今没有任何结果,也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2004 年6 月18 日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四川局局长廖永远在局机关离退休老同志情况通报会上讲:“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提出的要求是无理取闹,一方面管理局不欠他什么;二是有偿解除是”自愿“的;三是国家政策是严肃的,谁也不准开口子;四是和周边破产企业相比已经是相当好了”。但就是不提违反《劳动法》采取欺诈、诱骗、强迫职工买断工龄、克扣一次性补偿金和收取上税费等各项费用问题。同年9 月14 日廖永远局长在新闻中心的讲话中说:“在稳定工作方面,有偿解除劳动合同旷日持久和集访、上诉。现在都有了明确的答复:”一是南充顺庆区法院宣判败诉、驳回;二是最近重庆市劳动仲裁委员会明确表示一律不受理此类上诉,这就是我们稳定工作取得的重大的阶段性成果,我们不但在道义上成功了,在法律上也胜利了。所以我们要通过一些合适的新闻角度反映这些问题。“ 2004 年9 月川局利用局内有线电视台向全局连续播放了近一月时间,使知道真相的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和离退休老干部更加愤怒,纯属颠倒黑白。事实真相如何:南充顺庆区法院,买断人员提起上诉一审胜利了。后来川局连续派人到南充顺庆区法院,要求法院不要二审了,如要二审就判买断失业人员败诉。在2004 年8 月底二审中,被告方川局不到法庭,并派2 人去法院叫走法官上楼去十几分钟后就赶车离开。而法官就单边宣判驳回上诉,你们案子无法判,找上面去。这就是二审的整个经过。谁胜谁败,请人民说句公道话。对重庆和四川地区买断人员十几个法院中提起的上诉,也是不断打招呼,一律不准受理此案,要求重庆地区几个法院不准受理买断案。他们搞这些见不得人的事,法律的尊严何在?公道何在?难道在中国都是”权大于法“吗? 2004 年12 月8 日上午,中油集团公司施哲彦等领导接待川、渝上访人员时作的政策解答第三条讲到:”关于有偿解除劳动合同问题,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有偿解除劳动合同,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的,是当时全国各行各业都处于步履维艰的条件下作出的,无论是标准还是做法都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是国务院吴副总理、朱总理批准同意的,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一是当时中油改制后形势严峻;二是中国人长期生活在艰难境地,一见买断工龄有几万、十来万,一大砣钱,“王老五不拿白不拿”;三是下边执行政策走样,搞欺诈胁迫的情况,我肯定的说有,但不是全部(至少是一大部)我在吉林搞调查时就有人给我反映,说他们那个单位为完成买断工龄指标还采取抓阄的办法“。四条讲到:”关于你们提出返岗复职问题,实际上是你们全盘否定党中央的决策。如果中石油37 万多解除劳动合同的都要求返岗复职,全国有多少万人? 所以这个是不对的。“ 以上讲话原条摘要:我们党的政策历来是”违法必究、有错必纠“。企业没有按政策规定,更没有按《劳动法》规定的程序进行正常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而是以欺诈、胁迫等方式诱逼职工买断工龄,这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理当依法纠正,这怎么能扯得上是全盘否定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呢,照施主任的说法,企业搞欺诈胁迫和诱逼职工买断工龄的做法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所规定的吗?如果党中央国务院是这样规定和决策的,就请施主任拿出文件来。以上就是我们失业人员上访的解答,这就是公道吗?至今没有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只有再向有关部门求助,讨回我们的公道。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要求,并提到凡是人民反映的实际问题,只要事实充分都要得到解决。而中石油集团公司和四川局有关领导也明确地承认:在买断工龄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失误,也有违法行为,但是知错不改,不还买断人员享有劳动权和生存权,不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不还百姓的合法权益,怎样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精神。怎样构建和谐社会,怎样共同富裕,怎样达到小康生活。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 号方[劳动保障政策问答系列丛书]第三条”完善和落实促进再就业的扶持政策(六)实施再就业扶持政策的对象范围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列人员(以下简称下岗失业人员):“

1、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

2、国有企业的失业职工;

3、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

4、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失业一年以上的城镇其他失业人员。该文件中的(十二)要求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男50 周岁以上,女40 周岁以上,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作为再就业援助的主要对象”。川局(2005)2 号文件有关解决就业问题;全局失业人员也进行了登记,至今未得到解决,问有关领导说:那是应付上面的文件,不可能解决就业。至今还在欺上瞒下,集团公司施哲彦对川渝赴京上访后到中央有关部门汇报时说:我们已解决了买断人员提出的有关问题,对他们处理得相当好,这纯属一片谎言,不知是官官相维吗?还是不作调查,希望有关领导和部门在买断失业人员中作充分调查,搞清事实真相,才是解决问题关键。我们恳求有关领导和部门认真落实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所讲到的:“今年在全国多数地区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职工问题”。还我们失业人员一个公道。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创造良好条件。以上事实说明:四川石油管理局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是违宪违法及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全局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均属无效合同。恢复与单位签订的原劳动合同,还“非常失业者们”一个公道,而原签订的劳动合同变更书是没有变更的。解除仍然有效。具体要求:

1、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应予撤销,恢复原劳动合同书返回单位,妥善安排工作,并以予劳动权利、义务工资福利待遇恢复正常职工享有权利,待遇,企业负责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补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2、“非常失业”职工因自身原因不愿返回单位就业的,由企业给予补齐解除合同,三笔补偿金后,按国家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每月给予补偿到国家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为此。同时,按在册职工工资标准,负责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公积金等福利待遇,直到法定退休年龄为止。

石油贸易论文 篇6

(Oil drilling equipment and tool)

课程编码:

课内学时:32学分:2

课程性质:选修

内容简介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石油钻井设备的基本构成,设备与工具的功能、种类、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石油钻井设备与工具的优选方法,石油钻井设备与工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涉及的钻井设备与工具主要包括:钻机、钻头、井下动力钻具、井眼轨迹测量与控制仪器等。这些教学内容将为学生今后从事油气井工程相关工作时正确地选择、操作、维护及设计改进钻井设备与工具奠定基础。

修课对象

石油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

机械原理,电工学,工程力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推荐教材:《石油钻井设备与工具》多媒体课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井工程系王镇全自编。

主要参考书:

1、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陈庭根管志川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2、钻井工程设计。周开吉 郝俊芳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年2月。

开课单位

石油贸易论文 篇7

一、国际石油资源格局分析

(一) 国际石油资源分布现状。

石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不平衡:据统计, 仅中东地区就占68%的可采储量, 其余依次为美洲、非洲、俄罗斯和亚太地区, 分别占14%、7%、4.8%和4.27%。

(二) 国际石油贸易现状。

国际石油贸易包括原油和成品油贸易。根据石油经济要素分离理论:国际石油贸易存在着“资源与消费”、“资本与需求”, 以及“科技与开发”三种矛盾。理论一方面阐述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石油资源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 同时也说明了世界各国由于地域、分工等的不同对国际石油贸易的影响, 这正是当今独特的国际石油贸易格局。

二、国际石油贸易格局经历的变化

(一) 国际石油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但发展速度放缓。

受经济危机影响,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较为缓慢, 人口老龄化使机动车保有量达到饱和。因此, 发达国家石油需求将呈逐步放缓下降趋势。相比发展中国家, 由于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年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等原因, 其未来石油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成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量的主要力量。

(二) 国际石油贸易方式向多样化、体系化方向转变。

受石油市场影响, 国际石油贸易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主要的国际石油贸易方式有长期供应合同、现货合同、准现货合同和期货交易等方式。另外, 还有以油抵债、以油换油等准现货贸易方式。在市场疲软的形势下, 还有诸如延长付款期、减免运费、保险费等折扣方式。

(三) 亚太交易中心地位的竞争日益激烈。

预计今后, 亚太地区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随着中亚管道和远东管道 (ESPO) 的建成投产, 俄罗斯和中亚对亚太地区的出口会迅速增长;非洲将原先输往北美的原油改道为亚太;拉美也会继续增加对亚太的原油出口。亚太地区是未来油气消费增长的主要来源, 全球贸易重心将逐步东移。

三、国际石油贸易影响因素

(一) 地缘政治因素。

地缘政治因素, 主要指突发性的政治事件, 如爆发战争、兵变、革命、政变等。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是造成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变动的重要原因, 其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 进而影响到世界石油的价格。

(二) 地区发展不一致。

主要贸易地区的产销差日益扩大导致石油贸易不断发展。2012年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地区依次是亚太、北美和欧洲地区, 但其石油产量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两者差日益扩大;而消费量较小的中东、俄罗斯和非洲却是产量远远大于消费量。这种地区间的严重供需不平衡以及主要的消费区产量与消费量差距逐年扩大的趋势正是由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引起的, 该因素同样促使世界石油贸易活动日益活跃。

四、中国在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变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2012年我国进口石油2.39亿吨, 同比增长7%,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近十年来, 我国由于油气勘探投入不足, 新增石油储量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石油对外贸易已是在所难免。在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变动的背景下, 中国经济将面临一些挑战。

(一) 公司竞争力差。

目前, 我国炼油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 产品成本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应用新技术及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方面, 我国企业差距更大, 目前我国有近80%的无铅柴油依赖进口。由于石油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且质量性能欠缺、营销体制和市场开拓能力差等原因, 国产石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不断下降。另外, 企业规模及盈利能力与国际石油巨头差距较大, 中石油和中石化的资产总额之和与合计销售收入分别只有埃克森美孚的63%和33%。

(二) 在国际石油定价中处于被动地位。

石油进口只能被动接受以美国和欧洲为主导的石油供需形成的价格, 国际石油价格在形成过程中没有客观、合理地反映我国石油的供需变化。虽然我国石油贸易量增长迅速并逐渐成为国际石油贸易中的重要部分, 但这一因素在基准原油价格中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中国需求因素常常被错误的预期所夸大, 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国际石油价格, 而我国却只能被动地选择接受。

(三) 能源合作不强。

在国际能源合作机制中, 石油是核心。我国重点参加了一些多边能源合作机制, 但碍于时间、制度、政治等因素的制约, 目前还未完全建立起稳定、有效的能源合作框架, 从而影响了石油贸易战略的实施。

虽然我国目前正积极加强能源合作, 但仍是困难重重, 例如中国与苏丹合作石油进口项目中, 由于苏丹出现政局混乱进而导致石油资源分配矛盾, 使得合作计划悬而未决。这都说明我国目前能源合作不够充分, 仍处于发展和改进阶段。

(四) 对外依存度过大, 石油安全问题严峻。

供应安全一方面来自于产油国的政治动荡。中东、非洲、拉美这些资源集中区的政治经济不稳定, 宗教、民族冲突、叛乱、政变以及与西方的抵抗关系使这些国家的石油供应和出口存在变数;另一方面则来自运输, 未来进口油气运输仍以海运为主, 陆上管道运输仅能作为补充。未来10年我国对中东油气资源的依赖仍接近一半, 中东航线运输安全最重要, 其主要线路有三条, 当中任何一条线路出问题都将影响我国近一半的进口量。

五、中国经济发展应对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变化的策略

(一) 提升贸易企业竞争力。

我国应逐渐打破国有贸易一统的局面, 在竞争中促进我国企业国际贸易能力的全面提高。此外, 我国石油企业在国外也应积极获取权益油, 当然, 在国外取得权益油并不是直接的国际石油交易, 也并不意味着必须将取得的权益油运回国内, 但这提供了一种关键时刻的战略选择, 提升了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讨价还价的能力。

(二) 提高中国在国际石油定价中的话语权。

随着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 中国国内石油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应该从世界石油市场的高度出发来看待国内市场建设对保障国内供给的作用。我国应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 有步骤地推进市场建设, 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允许国际大石油公司、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等参与国内石油期货市场的交易, 提高国内石油市场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 争取成为全球性石油定价中心之一。

(三) 营造有利的国内外合作环境。

积极发挥国家在争取国际石油供应中的作用, 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 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 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此外, 在合作的产油国开展先进技术展示, 进行产业交流, 以市场换取稳定的石油供应, 也是稳定与产油国关系的重要方式。在稳固现有石油进口来源渠道的同时, 要逐步拓宽石油进口来源地, 以降低由于石油进口集中度过高可能带来的风险。发展石油外交, 中国对于世界石油市场如此敏感, 直接原因是缺乏对世界石油的定价权, 因此建立积极的石油外交, 与中东地区、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家进行经济、政治、石油等战略性的合作有利于中国石油进口来源的稳定及安全。中国的石油贸易方式以现货贸易为主, 为了走出“高买低卖”的尴尬局面, 中国需要通过建立石油期货, 争夺国际石油市场的定价权, 最终与世界达到共赢。

(四) 提高国内石油开采和冶炼水平, 增强安全性。

在建立以中东原油为主的多元化进口原油格局面前, 我国石油进口国以中东国家、俄罗斯为主, 为使我国的原油供应更加稳定, 必须使原油进口实现多元化, 从而减少对中东原油的过分依赖, 保障石油安全。另一方面, 更要加强我国石油的开采和冶炼水平。通过国家政策扶持, 加大资金投入, 来提升石油行业的开采技术, 使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渐减弱;同时, 要提升石油的冶炼水平, 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 节约石油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家枢.石油与国家安全[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10.

[2]刘卫国, 郑垂勇, 徐增标.浅析我国石油安全体系的构建[J].生态经济报, 2009.

[3]《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11.

[4]程春华.国际金融危机对主要石油出口国的影响及其对策[J].国际石油经济, 2010.

[5]赵媛.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6]田春荣.2010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 2010.

[7]邹海民, 丁志青.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石油贸易[M].中国地质出版社, 2010.

石油贸易论文 篇8

一、我国石油贸易的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石油贸易结构在不断演化。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石油贸易形势是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出口原油,而以相对较高的价格进口成品油。国内石油生产量增长缓慢,从1993年起,我国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并且净进口量逐年增加,从1997年起,更是成为了原油的净进口国,我国的石油贸易自此以原油进口为主,且进口量逐年增长。2013年,我国原油进口达到28195万吨,比上年增长4.0%,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也随着原油进口的增长而逐年上升,到2013年,达到58.6%。2014年原油进口量加速增长,截止到2014年6月底,进口量达15197万吨,同比增长10.2%。

尽管我国的石油贸易以原油进口为主,成品油进口及原油出口不断下降,但成品油出口持续上升。出口量从2006年的800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1578万吨,且2013年较上年增长29.1%,2014年出口略有减速,截止到2014年6月底,我国成品油出口1367万吨。

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及测度

所谓价值链,是指一个产品从构思到最终消费者使用及后续,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企业活动。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密不可分。按照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划分,国际分工格局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致沿着产业间分工—产业内水平分工—产业内垂直分工—产品内垂直分工的轨迹演进,当垂直分工逐渐跨越国界时便形成了分工领域的国际垂直专业化。由于在垂直化分工的生产体系下,产品价值由众多的价值环节构成,处于生产不同环节的企业及所在国家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的制造等各种增值活动,其相应创造的价值也并不均衡,由此产生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部分学者因此也将垂直化分工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

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促进了可贸易品生产链向世界延伸,出口品价值也由不同生产模块上的不同国家组成,每一个国家都只是从事本国最具有生产优势的模块,并获得相应的附加值。Hummels、Rapoport等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最终产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阶段的生产;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参与生产过程并在不同阶段实现价值增值; 三是至少有一个国家在其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由此得到的产出除用于国内消费与投资外,还有一部分用于出口。

全球价值链重要性的日益增加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致力于对全球价值链的测度。目前全球价值链测度最广泛的方法为投入产出法,由Koopman,Power,Wang 和Wei提出的KWW法,将国民账户核算体系中的增加值统计法与传统通关统计法进行整合,通过构建全球多部门投入产出数据库,将国内增加值统计从单一国家拓展至区域乃至全球,全方位地对一国贸易中国内与国外增加值进行估算。同时,KWW法将一国出口按用途区分,测算出一国出口中所包含的重复计算的增加值,从而避免了贸易增加值的重复计算,有效地改进了贸易统计方法。

因此,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运用WIOD数据库,采用KWW法分析1997—2011年我国石油行业出口贸易的真实所得,获益能力以及贸易增加值的来源,为我国石油产业的定位及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三、我国石油贸易的收益分析与结论

(一)我国石油出口的实际获益能力逐年下降

尽管我国石油出口总额不断增长,但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中国从全球价值链中获取的实际利益远小于发达国家,且通过石油出口的实际获益也逐年下降。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我国石油行业每出口1美元所获得的国内增加值逐年下降,其单位出口的实际获益从1997年的0.8美元下降至2011年的0.56美元,同时,该行业出口对其增值的贡献程度在2000年以后也逐渐下降,1997年出口增加值占该行业增加值的15.3%,2002年上升至24.4%,然后一直下滑,到2011年,石油的出口增加值仅占该行业增加值的11.6%。

(二)直接中间产品出口是我国石油行业出口增加值的主要来源

商品的出口形式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我国石油行业的出口以中间产品为主,中间品出口额占行业出口总额的70%以上,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11年,我国石油中间品出口额占行业出口额的78.8%。从增加值的角度来看,我国石油行业通过最终品出口带来的增加值占行业出口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97年的28.4%下降到2011年的21.5%,甚至在2007年,降至18.2%。而通过中间品出口的增加值则逐年上升,到2011年其比重达到74.7%。将中间产品出口再区分为直接中间产品出口和间接中间产品出口,所谓直接中间产品出口指,一国的产品以中间产品的形式出口到直接进口国,用于生产直接进口国的最终品。间接中间产品出口指,一国的产品以中间产品的形式出口到进口国,在进口国进行加工后再出口至第三国。通过将我国石油行业的中间出口品区分发现,直接中间品出口是我国石油行业出口增加值的主要来源,通过直接中间品出口所获得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出口增加值的50%以上,通过贸易增加值核算我们得到,1997、2002、2007及2011年我国石油行业直接中间产品出口带来的国内增加值占行业出口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3.9%、51.4%、55.9%及54.8%。

(三)原油进口对我国石油出口的重要性逐渐增强

进口对出口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出口中进口品的含量,即垂直专业化率,从价值链角度来看,即一国出口中国外增加值的比重。若出口中国外增加值的含量越高,则说明出口对进口的依赖性越高,进口对出口的重要性也越强。对我国石油出口而言,其国外增加值比重逐年上升,垂直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2007年,我国石油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率仅为16.2%,到2011年上升至32.5%,可见,我国石油行业的出口对进口品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从我国石油贸易的结构来看,我国石油行业的进口品主要为原油,自1997年起,我国成为原油的净进口国,并且进口量持续上升,因此,我国的石油出口主要依赖于对原油的进口,通过对进口原油进行加工为成品油,然后主要以中间产品的形式出口。

我国石油行业获益能力下降以及对原油进口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是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发展以及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跨国分工的形成导致中间投入品贸易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参与全球生产的国家或企业仅专注于垂直分工中价值链的特定阶段和任务,各国间形成了以产品价值链为链接的纽带,并取得相应环节的增值收益。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大趋势下,虽然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不断提升,但目前我国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体系中仍处于较低层次。欧美等国家以掌握核心技术在专业化生产中获得高附加值,而我国由于长期以来高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主要以廉价的劳动力承接产品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活动,这样的分工决定了我国处于低附加值环节,并且必须进口大量中间投入品。因此,对于我国石油行业而言,依然处于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必须依靠产业升级,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进而提升我国石油行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获取高附加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Hummels,D.,Ishii,J.,and K-M,Yi (2001).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e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eonomics,(54)

[2]宋玉华,朱思敏.垂直专业化的贸易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3)

[3]柴斌锋,杨高举.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的互动——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4)

[4]卢峰.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讨论稿系列,No.C2004005

上一篇:可口可乐内部环境分析下一篇:101中学教学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