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贸易措施

2024-09-19

国外贸易措施(精选10篇)

国外贸易措施 篇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被逐步弱化, 技术性贸易措施因其名义合法、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等特点, 日益成为发达国家限制进口, 特别是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其市场的有力武器。2008—2010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给我国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500亿美元以上, 2011、2012年的直接损失更是超过了600亿美元, 除了直接的经济损失外,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还对我国政府、相关产业及公民个人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技术性贸易措施简述

1. 技术性贸易措施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系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WTO成员为实现保护安全、健康、环保和反欺诈等合法目标而采取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动植物检验检疫和食品安全措施的统称。技术性贸易壁垒 (简称TBT) , 又称为贸易技术性壁垒、技术壁垒, 是指一国运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该国市场进行限制。技术性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措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善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在保护进口国经济安全、环境、人类健康的同时, 促进了出口国的技术进步与贸易发展;而为贸易保护而设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目的在于设置不必要的贸易障碍, 以妨碍贸易的正常进行, 从而保护本国的利益。

2.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表现形式多样

一般来说, 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是指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进口管制时, 国家、各级政府所颁布的法律、法令、条例、规定, 实施的技术标准, 建立的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要求等。如今, 技术性贸易措施还包括以国际标准ISO 26000、SA8000为核心的社会责任标准和劳工标准、动物福利标准的蓝色贸易措施, 以PPM环境保护标准为核心的绿色包装制度、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环境标志等绿色贸易措施, 以国际标准ISO 14067碳足迹为核心的低碳贸易措施, 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措施、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等, 总之,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表现形式多样, 并且花样不断翻新。

3. 技术性贸易措施与技术性贸易壁垒难以界定

发达国家往往借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国民安全和健康、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之名出台一系列技术性贸易措施, 而行贸易壁垒之实, 有形式上的合法/合理性;技术性贸易措施表面上看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 无明显的歧视和不合理, 但由于各国在维护人类健康、安全及生活环境等方面价值观不同以及工业化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各国制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也不尽相同, 对外贸易中都坚持各自的技术标准和法规, 因此, 技术性贸易措施与技术性贸易壁垒实际上难以区分。

4. 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范围较广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 主要表现在涉及的产品多, 包括初级产品、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影响的过程全, 包括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进口、使用、报废、回收和再利用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影响的范围广, 从影响具体单个产品到影响一类产品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产品;涉及的领域多, 既包括有形商品, 也包括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

二、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

1. 对政府的影响

从TBT协定可知,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制定者有中央政府机构 (包括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各部门以及所述活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任何机构) 、地方政府机构 (非中央政府的政府机构及其各部门, 或其所述活动上受这类政府控制的任何机构) 、非政府机构 (非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机构, 包括具有合法权力实施技术法规的非政府机构) , 所以, 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所有涉及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都要符合TBT协定, 与TBT协定不相符的就要予以修改或废除, 如:加入WTO前我国完成了包括海关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三个外资企业法、著作权法在内的14部法律、37部行政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修改、废止部门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1000余条;加入WTO后, 全国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的清理工作, 全国31个省 (区、市) 和49个较大的市共修改、废止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或者停止执行有关文件19万件;有些补贴、优惠等行业激励政策均按TBT规定予以取消。制定技术性贸易措施是政府对产业进行管理的公共职能, 政府通过技术性贸易措施不仅可以对产业发展进行管理, 实现“五个正当目标”, 而且可以对民族产业加以扶持, 通过制定具有本国特点的技术性措施, 使本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通过技术性贸易措施引导产业朝着既定方向发展, 从而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所以, 我国各级政府在出台新政策、新规定时应与WTO规则保持一致, 也应借鉴国外相关较为成熟的法律、法规等, 进一步完善《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2. 对产业的影响

据国家质检总局2012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 2012年我国23.9%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 造成出口贸易直接损失685亿美元;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排在前五位的行业是机电仪器、化矿金属、纺织鞋帽、农食产品、木材纸张非金属, 直接损失占比分别为35.4%、32.7%、13.2%、6.1%、4.7%。而现代化大生产背景下, 任何行业都有着自己的产业链条, 一旦一个产品被国外实施了技术性贸易措施, 很容易波及其他相关产品和行业。如:2005年, 我国农产品出口带动了食品及饲料加工制造业、其他农产品制造业、货物运输业、商业饮食业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增长, 相关产业产值达168.79亿美元、23.87亿美元、7.53亿美元、26.85亿美元和18.36亿美元;2006年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 同年6月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额大幅下降, 为5.69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8%, 导致上述相关产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牵连;欧盟2002年5月通过的《生态纺织品服装新指令 (2002/371/EC) 》, 将原来只有几种纺织品和服装的环境标志产品扩大到腈纶、棉和天然纤维素纤维 (包括木棉) , 弹性纤维, 亚麻和其他韧性纤维包括大麻、黄麻和苎麻, 含脂毛和其他蛋白纤维, 人造纤维素纤维, 尼龙纤维, 涤纶纤维, 聚丙烯纤维, 纤维和纱线的整理剂等几乎囊括所有纺织品和服装。

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产业的影响还体现在国际化技术标准对相关产业的占领和控制上, 因一项国际标准的诞生, 会使产权所有国占据绝对市场控制权和产业主导权, 从而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如: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TD—SCDMA标准的诞生, TD—SCDMA标准不但结束中国在第一代、第二代移动通信时代被动、跟踪、模仿和受制于人的局面, 还有效带动了半导体、微电子、设备制造、原料、精密仪器加工、芯片、软件等产业的集群成长, 形成了完整的不受制于任何外部力量的高科技产业链条, 实现民族通信企业巨大的市场价值;更重要的是, TD—SCDMA的成功将引导中国乃至世界3G及3G后技术的未来演进方向, 这对我国通信产业实现整体突破和高科技产业强国梦想, 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这也是美国在全球无线局域网 (WLAN) 领域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国家标准GB 15629.11系列 (简称WA-PI) , 以无理撤销已经成为正式提案的WAPI国际标准项目、无理由拒签或延迟签发向我赴美参会人员签证等方式竭力排挤与无理阻挠、打压WAPI成为国际标准的目的所在。

加入WTO后, 外资逐步放弃在华设厂单一模式, 转而收购我国行业的排头兵也是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产业影响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外资收购行业领军企业, 实际上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权 (包括制订关键技术标准能力和标准运用权) 、定价权就会落到跨国公司手中, 中国沦为跨国公司的代工工厂和其融入全球化的一个环节, 生产、技术、消费、市场都在跨国公司的掌控之下。而且一些外资企业, 已逐步而悄然登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名单上。

3. 对普通公民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后, 国人在享受经济一体化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同样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为什么我们在国外、国内买到的同一品牌的产品质量有所不同?为什么一些孩子的家长宁愿舍近求远去香港或国外购买或邮购洋奶粉?究其原因, 这是由于出口商要按进口国/方的标准组织生产, 而我国的技术性生产标准水平低, 因此国内销售产品质量不及外购商品。更有甚者, 鉴于我国进口技术标准低、检测手段不先进、监管制度不完善等因素, 一些出口商把不符合国际标准、甚至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出口到我国, 损害国内消费者利益, 甚至威胁到我国的环境、动植物等安全。如:2006年3月, 浙江省工商局公布对13种国际名牌服饰的抽检结果显示, 有近八成的国际知名品牌进口鞋质量不合格, 其中包括康拉汗、佐治、马丁鸟、其乐等西班牙、意大利知名品牌。有些知名品牌甚至在一些非常重要的部位出现质量问题, 如钢勾心不符合标准要求, 轻者造成皮鞋变形, 穿着不稳定, 重者会造成消费者穿着时摔倒、崴脚等人身伤害;国外木质包装进入我国后, 包装上附着的松构线虫造成我国苏、皖、粤、鲁、浙五省的局部地区松树瘟疫蔓延, 直接威胁黄山风景区的安全;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中发现了部分的假高粱、豚草等检疫性有害杂草, 由于相关安全卫生标准缺失, 未及时将这些问题大豆挡在国门之外, 上述杂草一旦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 首先会危害农业和林业, 产生植物疫情;而且这些杂草的草籽里含有毒素, 作为饲料使用会危害我国牲畜健康, 之后顺着食物链传播, 最终影响到国民健康。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普通公民的影响还体现在很多方面, 如:2005年, 我国农产品出口为农业、食品加工业、其他制造业、运输、商业饮食业和其他服务业等部门创造了6834.5万个就业岗位, 而2006年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 当年下半年就影响到中国6200多家企业的生计;一些国家利用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环保标准差别, 通过加工贸易等环节将一些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我国, 严重破坏了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对周边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美国劳工联盟及产业工会联合会 (AFL-CIO) 近年来就不断联合国会议员给政府施加压力, 要求其调查中国的劳工标准状况并对我国采取贸易措施。

总之,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的影响日趋广泛, 它影响的不单单是出口企业, 还直接或间接地对我国政府、相关产业和公民个人产生诸多影响, 所以,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三、结语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成就, 继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后, 2013年又一跃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世界各国也共同分享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增长和国家实力提升所带来的成果。但是, 我国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任务仍然艰巨, 应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立法经验, 在WTO/TBT协定框架下, 从立法理念、制度设计以及运行模式等方面采取配套措施, 完善技术法规体系;出口企业及相关产业应从战略的高度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国民应主动学习和应用TBT规则, 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各自不同的岗位, 为建立健全WTO框架下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魏传忠.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全新构架[J].行政管理改革, 2013 (8) .

[2]李丽.全球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的新特点、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WTO经济导刊, 2013 (Z1) .

[3]熊力治.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以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为例[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13 (4) .

[4]沈新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及应对措施[J].经济视角, 2011 (10) .

[5]于立新.我国建立进口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09 (1) .

[6]雷蒙.中美贸易争端案的背后[J].WTO经济导刊, 2007 (5) .

国外贸易措施 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歧视性措施;贸易战;WT0;反倾销;关税;中国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1)02-0083-06

一、引言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显示,贸易保护措施的增加使用与经济危机有正向相关关系。在经济衰退时期,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是政府救助国内工业和减少失业率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2008年始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国的工业产出、消费需求、贷款和投资都在缩水,失业率在不断增长。多数国家的政府都采取紧急措施以稳定金融系统,通过援助和国有化使银行恢复在实体经济中提供流动性和支持投资的能力。同时,经济不景气也增加了各国使用贸易保护政策帮助国内产品制造商和服务提供者的几率,各国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虽然人们都在担心各国可能以提高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来保护国内市场,各种以邻为壑措施的实施会引发一场新的贸易战,但多数研究都表明这种担心没有成为现实(Kee,2010;Bown,2009;McKibbin,2009;Wolfe,2010)。世界银行(2010)的一项研究显示,贸易保护政策没有导致世界贸易急剧下降,同样世界贸易量减少也没有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复活。该研究通过比较一系列国家2008年和2009年的关税表,构建了总体贸易限制指数(Overall Trade Restrictiveness Indices),得出仅仅少数国家显著提高了关税水平(包括俄罗斯、马拉维、阿根廷、土耳其和中国),其他国家(如美国和欧盟)在危机期间的政策措施多数是反倾销税而非关税。尽管如此,即使将反倾销税考虑在内,危机期间的贸易政策变化对贸易的影响也是微小的,仅能解释世界贸易额下降的不到2%。

可见,随着世界经济格局与发展趋势的变化,不但金融危机的产生和演变本身具有新的特点,各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与措施及其影响也有了新变化。在此期间,许多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进行了研究,梳理这些文献对于我们把握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发展趋势,采取适当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为什么没有引发贸易战

很多文献探讨了各国政府面对当前的经济危机,没有像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那样广泛采用贸易保护政策,进而引发全面的贸易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当前各国被一系列协定和自由贸易条约所束缚,限制了贸易保护的范围。很多进口保护方案被国际规则体系所禁止,并且很多国家危机前的关税率已经接近WTO的法定水平。

第二,各国政府吸取历史教训,认识到贸易保护并非是应对危机和加快复苏进程的最好战略。政策制定者从几十年来对保护政策效果的研究中得到的第一个经验就是再等一等(Bown,2009)。在20世纪30年代,以牙还牙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刚开始的经济不景气变为大萧条,由1930年的史慕特郝雷关税法案引发的贸易战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最终使世界进出口总额下降了30%(McKibbin,2009;Ripinsky,2009)。Tambunan(2009)认为印尼政府吸取了1997和1998年金融危机的经验,没有把贸易保护作为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措施。

第三,正在崛起的经济体从全球化当中获得了许多收益,他们不会去逆转这种趋势(Bussi~re,2009)。当企业是全球供应链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国界不再受关注,则限制进口的措施也会限制一个国家的出口,认识到了这些,贸易保护主义趋势也会减弱(Rios,2009)。

第四,对各国政府来说,当今的法律法规环境使得采取无限制的贸易保护主义比20世纪30年代困难很多。目前的国际经济法规环境有了很大变化:首先,GATT的缔结,后来转变为WTO,是一个主要的变化。WTO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确保来自不同国家的产品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通过几轮多边贸易谈判,WTO成员国一直努力削减货物和服务贸易领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尽管一些壁垒仍然存在,特别在农产品贸易中,但WTO已经相对成功地显著降低(如关税)或甚至完全消除(如大量的限制)了大量的贸易壁垒。WTO框架的作用可以用非成员国与成员国对危机的截然不同的反应来说明:俄罗斯是WTO之外的主要经济体,面对金融危机迅速引入28种措施以提高进口关税,理由是为帮助俄罗斯企业渡过危机,这些措施是必需的。而根据WTO对关税提高的一般禁令,WTO成员国不被允许有类似举措(Ripinsky,2009)。其次,国际投资法规也有了巨大发展,目前有2600多项投资条约缔结,从总体上阻止了那些可能以损害国外企业为代价支持国内生产商的歧视性行为。此外,还有欧盟——个由27个国家组成的紧密经济体和政治体,内部有统一的市场和发达的法规体系。

虽然迄今没有爆发全面的贸易战,但贸易保护势力已经出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贸易保护的呼声自新金融危机以来愈演愈烈。Bown(2009)对最新的反倾销数据库进行了研究,发现从2008年到2009年第一季度,WTO成员国组合使用贸易保护工具显著增加。相比2007年,在制成品层面(product-level)2008年使用贸易救济高出34%,2009年第一季度比2008年同期高出22.3%。2009年采用的新贸易保护措施预计要比2008年高出18.5%。Dadush(2009)的研究表明,自从2008年11月金融危机加重以来,世界各国(77个中的55个)采取的贸易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这些措施中的一半是关税,另一半是补贴、许可证要求、限制准入、更严格的标准和直接的禁令。

三、新金融危机期间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与历次经济危机相比,此次金融危机在新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下发生,危机期间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

1、贸易保护措施更加微妙

新金融危机期间的贸易保护形式与20世纪30年代大相径庭,政府与危机作战的政策大量更新,旨在歧视国外企业、工人和投资者的保护主义政策更加隐蔽,常常以比较微妙的方式出现。对wro允许的保护措施的使用也迅速增加,像反倾销措施

(Baldwin et aI,2009)。根据GAT(Global TradeAlert)的数据,以邻为壑的紧急援助和国家援助(主要由OECD国家实施)是最频繁使用的歧视性措施。从第一次20国集团峰会算起,30%以上的歧视性措施是紧急援助和国家援助的形式。与贸易防御调查相关的税收是第三个最常用的贸易保护形式(Evener,2009)。对各国政府来说,虽然当前的法律环境使得采取无限制的贸易保护主义比30年代困难很多,但对那些所谓“灵活”的贸易保护主义仍有机会,即利用国际规则中的漏洞,如修改移民法律以减少外国人的工作机会、在公共采购中支持国产产品、提高关税从“申请”的水平到“承诺”的水平,或者用较为不明显的工具像卫生和技术标准来操控贸易量(Ripinsky,2009)。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采取不同的手段保护国内产业

发达国家倾向于利用补贴,自从2008年11月开始,发达国家所有立案的十二种贸易措施都涉及对国内企业的金融援助。发展中国家通常没有实施成本巨大的补贴的预算,也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发放大量债券募集资金,而倾向于依赖关税和其他不需要政府财政支出的保护措施,从2008年11月开始,43个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措施仅三分之一涉及补贴(Gamberoni etal,2009)。

3、保护向少数部门倾斜

为支持绿色产业、新发明和未来经济增长极的贸易保护措施,实际上大多数是在支持国内的污染、衰退和农业产业。Aggarwal和Evenea(2009)的研究证实,金融危机期间的干预向少数部门倾斜,并且这种倾斜会在近期内持续。更为重要的是,大量国家干预指向那些传统上在国际竞争中得到充分保护的部门,如大烟囱部门、相对低生产率部门(像纺织服装和农业部门),这很难与政府对外宣称的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更为绿色的经济相符。

4、中国成为各国贸易保护措施最频繁的目标指向

Evenett(2009)的研究表明,自2008年11月20国集团第一次峰会起,56个国家或地区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了99种有害措施(见表1);对中国采取损害措施最多的国家前五名中的三个是正在崛起的市场(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俄罗斯),其他两个是德国和西班牙。六个欧盟成员国采取了5种以上措施损害中国贸易利益(见表2)。无数贸易措施在损害中国贸易利益,包括直接提高关税(通常是那些在WTO的关税日程表中有空间的发展中国家)、紧急国家援助(通常被南美和欧洲国家采用)、进口许可证(被一些发展中国家采用)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等(见表3)。

四、新金融危机期间贸易保护政策和行为的影响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贸易战会产生更大损失,甚至超过史慕特郝雷关税法案在当时的危害性,因为20世纪30年代国际贸易对美国来讲相对不太重要,1929年进口只占美国GNP的4.2%,出口只占5%。而现在进口超过美国GDP的14%,出口超过11%,稍微提高关税就会对贸易流量产生巨大影响。鉴于此,国外学者较为注重对当前贸易保护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

1、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期间,贸易保护与全球贸易量下降同步进行,贸易不是引起危机的原因,却几乎成为最严重的受害者,2009年世界贸易量下降12.2%,创60年来之最。Ahearn(2009)研究了三种状态下全球经济下降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关系:(1)在一个低影响状态之下,贸易保护局限于WTO规则和义务之内,全球经济体高水平的相互依赖阻止了贸易限制和贸易转移措施的采用。即使实施贸易保护措施,这些措施也与WTO规则一致,对贸易量的影响有限。WTO和世界银行的近期报告都验证了这种状态。(2)在一个中等影响状态之下,由于经济危机的紧急状况和为金融和汽车部门提供财政援助计划的需要,WTO规则被违背或者被漠视。久而久之贸易和投资流量会被扭曲,或者落在WTO的监管之外,从而削弱了全球贸易体系。(3)在一个高影响的状态中,WTO规则被违反,主要贸易冲突发生,全球贸易体系遭到破坏。这主要由长久以来存在的全球消费和储蓄模式引发的大规模贸易失衡引起,这些模式是全球经济衰退的潜在原因。结合中国和美国在全球失衡中的突出位置,能够确定贸易保护爆发的两个燃点:第一个源自美国,美国人担心在国际社会努力增加总消费和使全球经济恢复增长中,其他国家正在获得免费搭便车的机会;第二个源自中国这样的顺差国家,如果这些国家试图以贸易政策措施,如出口补贴和货币贬值将他们的过剩生产能力出口到美国和欧洲,以避免大量工厂关闭和失业,贸易保护也会爆发。

Bown(2009)的研究显示,进口限制措施的采用对南-南贸易的影响正在加剧,即发展中国家启动和实施的新贸易保护措施主要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出口产品,制成品层面多数的举措密集针对中国产品。

而OECD(2010)的一项研究表明,2009年世界贸易急剧下降主要归因于对高度贸易产品(highlytraded products)的需求下降、贸易融资的枯竭和全球供应链垂直一体化的特点。与预期相反,贸易保护措施相对温和,没有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事实上,因为贸易下降的规模庞大,刺激性的措施也许比直接的贸易政策措施对贸易的影响更大。但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对增长和就业有最强烈的消极影响:关税收入增加1美元,世界出口降低2.16美元,世界收入减少0.73美元。

2、对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国家的影响

尽管从理论上来看,小国采取关税措施的净福利效应为负,大国提高关税的净福利效应不确定。但大多数国家如此小,很难从提高关税中获益,尽管少数国家确实在关税提高初期经历了GDP的小幅度上升,但是总的说来当全球各国都提高关税时,这些地区的GDP也下降了。McKibbin(2009)运用G-Cubed模型,分析了金融危机对15个国家(地区)的6个部门的潜在影响。假设关税率上升10%(比如原来关税是5%,现在变成15%),对GDP的负面影响很显著。关税提高的国家2009年实际GDP都下降了,下降的范围从美国和英国的1.4%到德国的4.0%。对许多国家来说,单独提高关税会使本国的GDP降低,当所有国家一起提高关税则会进一步降低GDP,如果各国都将关税提高10%,各国实际GDP与基期相比下降的范围是1%~4.5%,而主要国家出口与基期比较下降的范围是5%-0%,所以,危机和贸易保护都在阻碍出口。虽然需求从进口品转移到国产品是有利的效应,但生产成本的增加超过了这种有利效应。因此,关税增加并非仅仅是以邻为壑的政策,而且也是害自己的政策。

Matthieu Bussiere(2009)的研究也表明贸易保护无助于纠正已经存在的经常账户失衡,实施贸易

保护主义措施的国家将削弱自身的国际竞争力,长期来看会进一步影响实际GDP增长。尽管个别利益集团能从贸易保护中获取一些收益,但整个国家却成为贸易保护主要的牺牲者。

3、贸易保护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经济不景气使各国政府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增多,而贸易保护则会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阻碍各国从危机中复苏的步伐和世界经济的长期增长。经济下降的深度和持续时间是实施哪种贸易保护方案的主要决定因素,而贸易保护措施的级别又会影响经济下降的进程。经济学家们总是为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而谴责贸易保护:他们确信以牙还牙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刚开始的经济不景气变为大萧条。不对称的财政扩张重新分配了全球贸易,这些措施起初在总体上影响很小,但是一年之后这些财政措施挤出了全球需求,放缓了经济复苏的步伐,从而对全球贸易产生中期负面影响(McKibbinetal,2009)。

五、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

迄今为止,新金融危机期间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并未产生过大的影响,但已经形成了一种危险的趋势,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仍然处于高位。各国政府应将20世纪30年代的教训铭刻于心:在困难时期,团结协作而非贸易保护是经济向前发展的最好途径(Cunningham,2009)。每个国家无论出于经济方面还是法律方面的考虑,都应在国家的长远利益上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诱惑。正如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2009)所言:“我们需要联合起来抵制经济孤立,这是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无论大国或小国,强国或弱国。维持开放的、公平的和透明的全球贸易环境对经济复苏是十分必要的。”

有时政府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拒绝所有贸易保护的请求不太可能,那么经济学家们有义务告诉政策制定者们如何实施扭曲和成本最小、持续时间尽量短的贸易壁垒。如果政策制定者迫于危机期间的政治压力必须诉诸贸易救济,考虑到各方面的原因,应尽量使贸易保护制度适用全球而非针对个别国家(Bown,2009)。OECD(2009)的报告指出,如果政府在一开始重新采取了那些歧视国外企业的政策和针对特定部门的政策,退出策略将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最为有效,可以转而采取总需求刺激措施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Dadush(2009)针对金融危机期间贸易保护主义的复苏,分析了其危害性,提出了以下几点应对建议:

第一,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危险性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尽快恢复经济增长。必须采取财政和金融刺激,消除银行负债表中的不良资产,为最易受损害的国家和团体提供援助。刺激和金融救助政策应尽量以不干扰国内外的竞争为目标。支持措施应是暂时的,要有明确的退出策略。

第二,20国集团应重申峰会上所达成的暂停实施新贸易限制措施的计划,直至2010年末,并付诸实施。要加强WTO在危机期间的监管作用,要求20国集团即刻向WTO秘书处提交关于关税变动和补贴的报告。

第三,应建立由20国集团支持的国际咨询小组以监控对敏感部门的援助,如银行和汽车企业,以使贸易扭曲效应降到最低,促使这些支持措施控制在WTO法定范围内。成立这些小组的目的是交换信息、提高透明度和就行动纲领达成一致意见。

第四,长期来看,要加强WTO作为一个有效的谈判机构的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其能够真正降低关税和补贴,对可能的保护主义(保障措施、反倾销等)施加更加严厉的惩罚。

六、结论及启示

新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外出现了大量研究贸易保护主义的文献,这些文献对于把握当前形势下全球贸易保护发展的态势、采取适当措施应对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这些文献发现,对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的研究多数是从全球角度和措施实施国家的角度,而对于目标国的影响几乎没有文献涉及,这历来是国外对于贸易保护行为研究较少的一个领域。而且,在全球经济衰退时期,更多贸易保护主义的矛头指向中国,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在当前和未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国内学术界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求应对策略,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AHEARN R J.2009,The Global Economic Downturn andProtectionism[R],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BOWN C P.2009,The Global Resort to0 Antidumping.

Safeguards,and other Trade Remedies amidst the EconomicCrisis[R],The World Bank,Policy Research WorkingPaper No.5051.

Bussiere Matthieu,P6rez-Barreiro Emilia,ProtectionistResponses to the Crisis:Global Trends and Implications[R],ECB Occasional Paper No.110.

CUNNINGHAM A.2009,Will an eye for an eye make thewhole world blind again?An analysi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crisis and protectionism[J],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172:1:28-311.

DADUSH U,2009,Resurgent Protectionism:Risks andPossible Remedies[M],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EVENETF S J,2009,Broken PrOmlSeS:A G-20 Summit Reportby Global Trade Alert[M],London:Centre for EconomicPolicy Research.

国外贸易措施 篇3

引言

近年来, 我国化妆品出口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11年我国出口化妆品67.18万吨, 出口金额达25.24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 我国化妆品出口数量增长42.77万吨, 增幅达175.51%, 出口金额增长14.93亿美元, 增幅达145.17%。近年来, 北美、欧盟和香港地区一直是我国出口较多的地区。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由于各国及地区化妆品法规标准差异而导致的技术措施问题日益引起政府部门和化妆品生产企业及销售商的重视。各国政府都颁布了各自的化妆品管理法规。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更是将化妆品的管理上升至与食品、药品一致的战略高度, 相关的安全要求越来越严格。尽管监管模式不尽相同, 但主要目的都是保证产品安全, 保护消费者健康, 规范化妆品生产和经营行为。

一、国外化妆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现状

从目前国际贸易中技术措施的具体情况来看, 主要是发达国家如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凭借其自身的技术、经济优势, 制定了严苛刻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 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产生了巨大的限制作用。目前, 影响中国化妆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是与消费者安全相关的化妆品法规,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一) 欧盟化妆品新法规EC No.

1223/2009。2009年12月22日欧盟正式公布了关于化妆品的新法规EC No.1223/2009, 取代旧的化妆品指令76/768/EEC及相应修订文件。新法规于2013年7月11日在27个欧盟成员国 (以及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 中作为国家法律正式实施。新法规要求企业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均达到相关要求, 化妆品生产应符合良好生产规范;对化妆品产品通报、产品信息文件和化妆品安全性报告等内容都有详细规定。新法规规定了1, 328种禁用物质、256种限用化妆品成分、153种允许使用的着色剂及其限用条件、54种允许使用的防腐剂及其限用条件、27种允许使用的紫外线过滤剂 (防晒剂) 及其限用条件。另外, 新规定对在欧盟销售化妆品的责任人及其义务有了更明确的规定。该法规的实施, 将进一步抬高欧盟市场化妆品进入的门槛, 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企业化妆品出口产生影响和限制。

(二) 美国《联邦法典》21卷 (21CFR) 。

美国《联邦法典》 (CFR) 第21卷“食品与药品”涵盖了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管理的相关法规, 共包含1, 499章节, 其中规定了化妆品中的8种禁用成分, 包括硫双二氯、氯乙烯、卤代-水杨酰苯胺等;规定了化妆品中的2种限用成分, 汞化合物和六氯酚, 并规定汞化合物只允许在没有其他有效的安全的防腐剂时, 在眼周围使用的化妆品中使用, 且浓度不超过0.0065% (以汞金属计) ;六氯酚只允许在没有有效替代防腐剂的情况下使用, 且浓度不超过0.1%, 但不允许在通常情况下能用到黏膜如嘴唇上的化妆品中使用。

(三) 美国《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 (FD&C Act) 。

美国在1938年正式颁布《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 第一次将化妆品纳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 的管制范围之内。法案规定化妆品不能掺假伪劣和错误标注, 也就是说, 化妆品按照预期用途必须是安全的, 而且标签必须正确。另外, 法案对于在药品和化妆品里使用色素也进行了管理, 建立了一个可用于化妆品和药品的色素添加剂清单, 并且针对每种色素添加剂的化学成分规格做出了规定。自1938年以来, 《FD&C法案》已经过多次修正。特别是1960年颁布的《色素添加剂修正案》对FD&C法案进行了修订, 要求制造商证实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色素添加剂的安全性。

(四) 日本《药事法》。

日本对化妆品和医药部外品监管的主要法律依据是《药事法》。《药事法》是为了确保医药品, 医药部外品和化妆品的有效性、安全性而制定的法律。《药事法》将化妆品分为化妆品和医药外部品。属于化妆品定义范围的产品, 不需要获得上市前批准和许可, 只需公司在生产或进口前提供产品品牌通报。对医药部外品实行上市前许可制度, 须要获得厚生劳动省批准。此外, 厚生劳动省规定了化妆品禁用成分清单、限用成分清单、紫外线过滤剂肯定清单、防腐剂肯定清单和着色剂肯定清单。

二、2012年国外通报我国的化妆品不合格情况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2012年我国出口化妆品被国外通报主要来自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通报原因包括含有或检出不安全色素、标签不合格、检出有毒有害物质、含有新药、不符合510 (j) 或510 (k) 要求等。从通报原因来看, 美国对进口化妆品监管十分注重标签和色素安全, 特别是口红、眼影、唇彩等彩妆用品中色素的问题比较突出。在美国市场出售的化妆品必须遵守《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 (FD&C Act) 及《公平包装及标签法》 (FP&L Act) 的标签要求。如果产品 (除煤焦油染发剂外) 含有色素, 根据必须符合如下要求:批准、验证、法规要求的特性和规格、法规要求的用途和限制。从石油中获取的色素, 即我们通常所知道的煤焦油染料或合成的有机染料, 需要进行验证。除了煤焦油染发颜料外, 除非FDA在自己的实验室里通过成分分析和纯度分析对该批色素进行了验证, 否则不能使用。从矿物质、植物或动物中获取的色素不需要验证, 但是仍被认作人工色素, 用到化妆品中时, 必须符合法规要求的特性、标准、用途、限制和标签要求。色素无论必须验证或者免予验证, 只能按照批准的预期用途使用。

另外, 一个通报的原因是含有新药。根据法规对化妆品的定义, 美国将化妆品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普通化妆品;而另一类是具有特殊功效的化妆品, 也就是俗称意义上的“药妆”。某些药妆属于药品的范畴, 如具有去屑功效的洗发水、具有防晒功能的润肤品、具有丰乳功效的化妆品, 等等。这些产品必须同时符合化妆品和药品的要求, 包括药品的注册要求及非处方药 (OTC) 、新药审批 (NDA) 的相关规定。

三、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策略

鉴于法规、标准、管理体制和生产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我国化妆品出口被扣情况屡有发生, 给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很大的障碍, 是当今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应对的一种贸易措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给中国化妆品行业出口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面对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共同应对。

(一) 高度关注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

政府应通过专业机构等各种途径, 及时获取出口国家的化妆品法规信息及技术贸易性措施通报最新动态, 读透和理解各国化妆品法规的具体要求, 应特别关注各国化妆品的分类、禁限用成分要求、重金属限量、微生物指标、注册认证及标签要求等, 完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机制。化妆品出口企业要高度关注并充分掌握国外有关化妆品产品在标签、色素使用、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等方面的标准与法规, 使产品符合国外法规相关要求, 达到目标市场的标准, 减少企业在出口市场的碰壁现象。

(二) 修订和完善化妆品相关法律法规。

1989年11月《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颁布实施, 1991年3月《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颁布实施, 2005年进行修订。《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实施细则成为调整我国化妆品监管的主要法规, 自颁布实施以来, 有力地推动了化妆品卫生管理, 提高了产品质量, 但是随着化妆品行业迅速发展, 其生产环境、产业布局、监管要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有的法律规范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

《化妆品卫生规范》是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的主要技术依据。现行《化妆品卫生规范》由卫生部于2007年制定, 规范主要引用了欧盟化妆品指令76/768/EEC及其2005年11月21日以前的修订内容。欧盟化妆品指令76/768/EEC已经进了数十次修改, 并在2013年7月11日被新法规EC No.1223/2009取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化妆品行业的发展, 国内化妆品相关规范性技术文件也应当适时更新。

(三) 建立符合化妆品良好生产规范 (GMP) 的管理系统。

欧美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化妆品良好生产规范 (GMP) 生产, 2013年7月11日欧盟新法规EC No.1223/2009正式实施, 新法规要求化妆品生产应符合良好生产规范。美国虽然没有强制化妆品生产符合良好生产规范, 但鼓励化妆品生产企业遵照良好生产规范指南进行生产管理。2013年6月25日, 美国FDA公布了新的化妆品良好生产规范指导意见。我国化妆品出口企业应该建立符合欧美等国家关于化妆品良好生产规范的管理系统, 确保生产企业的硬件、设施、卫生、人员和管理系统等各方面条件均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 从而提高自身产品的品质, 确保产品顺利出口。

摘要:本文介绍国外化妆品法规和技术贸易措施现状, 重点介绍欧盟、美国及日本等国的化妆品法律法规和标签等要求。通过对2012年我国出口化妆品不合格通报情况的分析, 提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化妆品,法规,技术性贸易措施,标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出口商品技术指南.各国化妆品标签管理[EB/OL].2012.http://policy.mofcom.gov.cn/export/cosmetic2012/index.action.

[2]European Union.Regulation (EC) No1223/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30November 2009 on cosmetic products[EB/OL].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E LEX:32009R1223:EN:NOT.2009.12.22.

[3]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Title 21 (21 CFR) [EB/OL].http://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rh/cfdocs/cfcfr/cfrsearch.cfm.2013.4.1.

[4]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ederal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 (FD&C Act) [EB/OL].http://www.fda.gov/RegulatoryInformation/Legislation/FederalFoodDrugandCosmeticActFDCAct/default.htm.2011.12.5.

[5]王大宁, 王霓霓.七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化妆品管理及法规概要[M].北京: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 国家质检总局标准法规中心, 2008.

[6]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air Packaging and Labeling Act (FP&L A) [EB/OL].http://www.fda.gov/regulatoryinformation/legislation/ucm148722.htm.2009.5.20.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89.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S].2007.

国外贸易措施 篇4

【关键词】玩具;技术性贸易壁垒;安全标准;措施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于关税壁垒逐渐降低,而传统非关税壁垒也受到了WTO的严格限制,因此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应用的最主要和最广泛的贸易保护工具。在全球玩具贸易中,这一现象尤为突出。据中国玩具工业协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制造国和出口国,目前世界上约80%的玩具产于我国,我国玩具出口额约占全球玩具贸易额的70%,其中,欧美地区进口玩具中80%左右来源于我国。但2008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玩具产业的国际贸易壁垒措施层出不穷,技术安全标准不断提升,不仅使我国的玩具出口受挫,也使我国广大的中小玩具生产出口企业的生存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我国玩具出口企业该如何规避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呢?

1.我国玩具出口贸易的现状

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玩具出口总值86.3亿美元,同比增长1.8%,增速回落18.5%。2009年,我国累计出口玩具77.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0%。2010年1-10月,我国玩具出口总值共计8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9%,同比增速比前3季度放缓1%(如图1所示)。

与此同时,2010年我国对美国、欧盟分别出口玩具31.9亿美元和2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8%和25.7%,增幅均低于同期我国玩具出口总体水平,对香港地区出口5.9亿美元,同比增长36.8%,以上3者合计占2010年我國玩具出口总值的71.2%;同期,我国对拉丁美洲出口玩具总值共计5.6亿美元,同比增长41.2%;对东盟地区出口4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69.3%,增幅显著高于同期我国玩具出口总体增幅40.4%。但据企业反映,玩具出口额同比虽然大幅攀升,但是利润并没有相应增加,玩具出口行业仍然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

2.我国玩具出口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类型

近年来玩具行业愈来愈注重安全与环保标准,欧盟、美国、日本等相继出台的新法规已产生了连锁效应,其他国家和地区正纷纷效仿,有些国家甚至还制定更为苛刻的标准。继2009年欧美等国家先后颁布了《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方案》、《玩具安全认证程序》、《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欧盟REACH法规》等主要技术标准后,我国玩具出口遭遇的贸易壁垒不断增加。2010年1月,欧盟颁布的“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推出多达5项具体实施措施,对包括玩具在内的多种产品在原材料采购、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及报废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都提出了更高要求;2010年1月30日,马来西亚开始实施新的玩具安全保护法规《2009消费者保护法规(玩具安全标准)》,对进口到本国的玩具产品安全做出了具体规定;2010年3月,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通过了关于违反消费品安全法、联邦危险物质法案以及可燃纤维法案的违规处罚最终规则,提升了对美出口玩具的安全标准,并大幅度提高了违规罚款,其中单项违规最高罚款额增至10 万美元,多项违规最高罚款从180万美元大幅度提高至15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亿,直接加大了我国玩具出口企业的经营风险;2010年4月15日,越南也实施了《玩具安全国家技术法规》,制定了有关玩具的国内生产、进口和交货质量管理的测试方法和基本要求。

从一些主要国家最新修订的针对玩具产品的法规标准看,作为进口玩具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安全与环保标准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类型:

2.1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

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玩具所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重点包括铅、砷、钡、铬、镉、汞、硒、锑8种可溶性有害重金属元素含量以及甲醛、增塑剂、偶氮燃料等化学物质含量。这方面尤以美国和欧盟的标准最严格。例如,2010年1月13日,美国国会提出关于“儿童首饰有毒金属法案”(HR4428)的提案,禁止生产、销售或分销含镉、钡或锑物质的儿童首饰;2010年2月26日,美国玩具协会发布了其最新草拟的修改ASTM F963中镉及其他金属标准的草案,对玩具基材中可溶性金属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易触及部件的材料中可迁移铅含量(不是含铅量)大于90ppm的玩具,也禁止进口和销售;加拿大出台新规定将玩具中不得超600ppm的总铅含量标准扩展至适用于3岁以下儿童玩具的所有塑料材料。

2.2警示标签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玩具标签也有较高的要求,规定进口玩具除了要标明玩具的材质、生产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外,还要有显著的警示信息,如果玩具没有相应的标签和信息,就会被召回或拒绝进口。例如,目前欧、美、日等国和地区均规定当玩具对儿童存在潜在危害时,必须加贴窒息危险、年龄段等警告说明;欧盟新修改的指令也对在糖果、小食品中“隐含”的玩具的安全作出更严格的规定,由于这些玩具很可能被吞食,新指令要求玩具要与食品严格分开包装,禁止使用过小的易脱落的零配件,并要标注警示标识;2010年7月1日,澳大利亚《消费者保护通报No.5含有磁铁的儿童玩具消费品安全标准》正式生效;马来西亚规定自2010年8月1日起在国内销售的玩具需附带测试报告,所有新进口的玩具必须取得检验报告并贴上安全标签(MC标贴)才能在市场出售。

2.3环境标志

自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环保标准和“碳标签”成为出口玩具企业需跨过的新门槛。欧、美、日等国和地区往往要求玩具包装必须印上声明产品符合某项环保标准的标识,最为典型就是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CE标志,进口产品加贴CE标志表示该产品符合安全、卫生、环保和消费者保护等一系列欧洲指令所要表达的要求;包括美国、英国在内的10多个国家已加入到“碳标签”的行列,例如,英国规定在超市上架销售的玩具,必须贴上“碳标签”,标明产品在生产、包装和销售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连锁零售巨头沃尔玛在欧美等地的卖场也要求它的玩具供应商必须完成碳足迹验证,贴上不同颜色的“碳标签”。

以上这些标准和法规的陆续出台,给我国玩具生产和出口企业带来了不小的考验,例如,以沃尔玛为例,若沃尔玛要求其玩具供应商完成碳足迹验证,影响所及将超过1万家工厂,从而加大了我国玩具出口难度。

3.我国玩具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建议

3.1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我国玩具出口企业的订单大部分是来料加工和来样加工,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能够以自主设计加工、自创品牌出口的还为数不多,因此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我国的玩具出口企业想改变现况,就应该从粗放型出口经济向高附加值产品经济转型,加大环保与自主创新力度,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文化内涵,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中国特色的玩具产品,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通过推进产品高科技提高自身竞争力。

3.2加强与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并建立相关的咨询机构

我国应积极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进行技术交流,争取他们在技术上的帮助,建立起适应各缔约方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互认证制度。与此同时我国有关部门应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咨询机构和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数据库,主要承担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通报以及向玩具出口企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这样一来,玩具出口企业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制定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防范措施,为玩具出口产品的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3.3加快我国技术法规标准和措施的国际标准化进程

国家的有关部门如国家质检局、商务部、国家标准委员会、国家相关认证机构等应当积极执行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调整我国产品的标准规范体系。一是直接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IEC等国际标准;二是在无合适的国际标准情况下,积极采用被国际市场广泛认可的某些国家标准;再次,可针对玩具特定出口流向,直接采用进口国标准,从而使我国的玩具出口企业从“防御者”转变为“要求者”。我国作为玩具的出口大国,应将玩具生产过程中的优势标准反映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上,强化中国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玩具产品技术标准的国际影响力,使中国玩具出口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工艺上不断满足国外日益苛刻的要求。

3.4进一步增强玩具产品环保和安全的意识

“绿色壁垒”是以保护世界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当今,环保的重要性已经被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发达国家对此问题更为重视,因此“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和普遍。为应对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国不断提高的质量及环保认证标准,国内玩具企业必须对产品进行重大调整并加强全面监管。对于原材料,应从生产环节到最终产品,建立质量档案以及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对于高风险原材料,应实施安全监控;对于企业QC人员,应进行专业培训,从而能够使企业获得突破“绿色壁垒”的通行证。

作为玩具制造和出口的大国,我国玩具业一直过分依赖国外市场和品牌,导致了我国玩具一直未跻身于玩具强国之列。随着近年来各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玩具业的阻碍和重创,玩具出口企业必须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时刻关注国际市场有关玩具的法规标准,尤其是主要贸易伙伴的相关法规、认证标准等的发展,从而制定出应对的措施,改变我们玩具出口企业的现况。■

【参考文献】

[1]焦朝霞.“中国制造”玩具突破出口瓶颈的对策思考.经济与管理.龙源期刊网.2008,(7).

[2]张饼政,周颖.玩具出口:春天临近[J].中国海关。2010,(5):88-89.

[3]王娜.我国中小玩具出口企业如何走出困境[J].对外经贸实务。2010,(3):49-51.

[4]http://www.customs.gov.cn.海关官网.

国外贸易措施 篇5

一、近两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情况分析

2009年和2010年WTO成员国相继发布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1890件和1853件[1]。其中与浙江省出口贸易密切的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四个经济体的通报数量的总和分别占到2009年的22%和2010年的18.7%。上述对浙江省产业发展具有影响的通报措施按行业可以分为纺织、皮革和服装类, 机电仪器类和玩具饰品类等三大类。内容涉及了化学品安全、能源能效、绿色环保、包装标识等标准和法规[1]。

(一) 机电仪器

机电仪器作为浙江省第一大出口产业, 2009和2010年出口额分别达到555亿和791亿美元, 占当年出口总额的41.7%和43.8%。而2009年和2010年WTO成员国发布完整通报分别为43件和51件, 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这四个经济体的通报数量占到了所有通报数量的一半以上, 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受其影响的浙江省产业集群有:慈溪家电产业集群、乐清工业电气产业集群、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温岭泵业产业集群、上虞照明电器产业集群、临安照明电器产业集群、缙云照明电器产业集群、长兴蓄电池产业集群等。综合分析这些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具有如下特点:

1、注重能源能效: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9年的欧盟EUP框架下的EEC/272电视机能效标签、EEC/274冷器具能源标签;美国的USA/464、USA/452能效标准指令;2010年的欧盟EEC/319洗衣机能效标签、EEC/322洗碗机能效标签、EEC/323通风机的能效规定和EEC/303镇流器的能效规定;美国USA/505电器及能效设计标准;USA/503美国能源节约计划及USA/530, 542消费品能源节约计划。以上通报都是针对用能产品的能效设定了市场准入的标准和法规, 达不到规定的产品将无法进入市场销售。

2、注重绿色环保:

欧盟在EUP指令基础上衍生出了ErP指令, 也就是用能产品的生态设计要求。比较典型的有欧盟EEC/265电动机生态设计要求、EEC/271电视机生态设计要求、EEC/320洗衣机的生态设计要求、EEC/321洗碗机的生态设计要求等, 不仅针对用能产品的个体本身, 还针对每个部件, 都提出了生态设计要求。欧盟EEC/247电子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 (RoHS) 的指令和EEC/248废弃电子设备的 (WEEE) 指令更是对电子产品的绿色环保提出的具体的要求和限制。

(二) 纺织、皮革和服装

纺织和服装制品作为浙江省第二大出口产业, 2009和2010年出口额分别达到398和498亿美元, 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9%和27%。WTO成员国在2009和2010年发布完整通报分别为42件和39件。受其影响的浙江省产业集群有:萧山化纤纺织产业集群、余杭家纺产业集群、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嵊州领带产业集群、海宁皮革制品产业集群、温州服装、鞋类产业集群等。综合分析这些通报具有如下特点:

1、限用、禁用有毒物质:

比较典型的有欧盟的EEC/260, 263纺织品指令、EEC/258含富马酸二甲酯产品的指令;美国的USA/436, 439消费品修订案和韩国KOR/216属于自我安全的消费品的安全标准修订提案。以上通报集中体现在对纺织品及成品服装的化学物质含量设定最高检测标准和有毒物质的禁用问题, 其一是消费品中不能含有富马酸二甲酯 (DMF) , 认为纺织品及成品中含有的富马酸二甲酯会穿透衣服进入消费者的皮肤, 造成特别难以治愈的引起疼痛的皮炎;其二是对纺织品的染色用偶氮染料设置禁用, 因为偶氮染料与皮肤接触后会导致癌症的发生;其三是开展产品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检测技术。

2、注重绿色环保:

不论是欧盟的EEC/260关于纺织品的名称和相关的纺织品标签的法规提案还是日本的JPN/303家庭用品质量标签法, 都对产品的绿色环保提出了要求。其中德国的DEU/11皮革制品中不准检测出铬酸盐含量的禁令最为突出, 由于德国不生产皮革制品, 因此对于皮革制品制定了高于国际标准的监测方法, 而浙江省以海宁皮革制品产业集群为代表的企业生产的皮革制品都是采取铬酸盐鞣制, 一旦德国的禁令付诸实施, 并被其他国家效仿, 将对浙江省的产业造成技术上的挑战。

(三) 玩具饰品类

玩具饰品类作为浙江省传统出口产业, 2009年和2010年玩具饰品类出口额分别达到46亿和64亿美元, 占全国出口额的三分之一。而2009年和2010年WTO成员国发布完整通报分别为99件和76件。受其影响的浙江省产业集群有:义乌饰品产业集群、云和木制玩具产业集群、丽水云和“中国木制玩具城”、嘉兴平湖“中国童车生产基地”及温州永嘉文教玩具地带。综合分析这些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具有如下特点:

1、化学物质安全:

比较典型的有美国的US-A/439禁止含铅涂料和具有含铅涂料的消费品的最终规则、USA/444儿童珠宝饰品中的铅含量要求和USA/448, 449含铅的儿童用品中铅含量限量测定等, 其针对油漆涂层、总铅含量、邻苯二甲酸盐做了规定。欧盟则发布了EEC/48新玩具安全指令, 此新安全指令在三方面进行了修订, 其一是更新了玩具的定义, 将溜冰鞋、儿童运动器材等产品纳入到玩具范畴当中, 指明了用于节日或庆典的装饰性物品、仿真模型等19种产品不属于玩具;其二是在化学安全方面, 对可迁移元素的限制从8种增加到了19种, 并首次引入针对玩具中致癌、致基因突变或致生殖毒性物质的特别条款, 增加禁止使用66种易引起过敏的芳香剂;其三是明确提出玩具材料中的化学成分必须与欧盟关于危险物质分类、包装和标签法规相一致的要求。

2、第三方认证:

比较典型的有美国的US-A/548, 549关于消费品产品测试和认证要求。其规定所有消费品在投放美国市场时, 都应该出具一份一般性符合证书以证明产品符合法规的要求。而USA/488、USA/562-564及USA/538-540儿童用品第三方测试通报则要求儿童用品还需要进行第三方测试, 且认证和测试均需得到CPSC认可才能进入美国市场。根据美国USA/436关于第三方合格评定机构认可要求的公告可知, 我国目前能够符合第三方认证和测试的标准机构数量不多, 大部分认证和测试工作需要在国外机构进行, 因此, 第三方认证测试对浙江省相关企业儿童用品的出口是一个考验。

二、浙江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的开展

由于浙江省企业不重视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或对通报的标准法规不了解, 造成出口受阻的损失是惨重的。比如2001年, 舟山对欧盟出口的虾仁中被检测出含有氯霉素, 导致欧盟通过2001/669/EC决议, 对从中国进口的虾仁采取自动扣留并进行批检的保护性措施, 致使我国对欧盟水产品出口量同比下降99%, 全国94家对欧盟出口水产品企业蒙受6.23亿美元的损失, 浙江省舟山和宁波的水产品出口直接损失逾1亿美元。由于欧盟1993年就已经发布通报禁止氯霉素在动物产品中使用, 此次受阻损失即为浙江省企业对国外标准法规不了解造成的。因此, 跟踪分析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 破解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方面可以为浙江省出口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支撑, 扩大产品出口, 减少贸易受阻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指导浙江省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来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 从而完成浙江省的产业升级。

(一) 积极开展国外通报的评议

据统计, 2002年至今, 浙江省共开展评议240余项, 其中仅2010年就对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四个重点贸易经济体的通报开展评议32项。为使通报评议更有针对性, 与杭州婴童协会、贝因美集团、海尔集团等知名组织联合参与了7项通报评议工作。其中针对欧盟319、320关于洗衣机能效通报的评议取得了较好效果, 我们认为该指令的能效计算方法和对洗净指标的要求不利于波轮洗衣机的推广并带有歧视性。在结合我国洗衣机生产企业海尔、海信的实际情况后起草了代表我国政府的意见。欧盟委员会收到我国的评议意见后于7月20日给予了正式答复并接纳了我方提出的主要评议意见, 明确指出本次通报法规仅适用于滚筒洗衣机, 并将重新设定无加热功能的波轮和搅拌式洗衣机的测试方法。据统计, 2010年中国波轮式洗衣机出口最多的国家是日本, 出口量达251万台, 出口额5.3亿美元, 一旦欧盟的新指令实施并被日本等其他国家效仿, 将影响我国波轮式洗衣机超过6亿美元的出口, 此次评议有效地保护了我国相关产业, 捍卫了WTO话语权, 为此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的表彰。

(二) 建立“应对110”预警服务体系

为解决长期困扰出口企业的咨询应对, 帮助企业了解国外最新技术法规、标准信息和市场准入等要求, 提供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措施, 建立了浙江省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110”预警与服务体系 (简称“应对110”) 。该体系涵盖网络平台自助报警系统、在线“报警”系统、主动巡查服务系统、回访调研系统、专家支撑的学科会诊系统、预警系统、产业政策研究等几大功能, 依托浙江省标准化领域的专业响应与服务, 建立覆盖全省出口企业的信息咨询与反馈服务机制, 同时通过服务的开展和经验的积累,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共性、分析研究、找出对策, 最终为企业提供更为及时、实用、有效、主动的解决型服务, 并为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有力技术支持和有效建议, 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目前, “应对110”体系在浙江省范围内已经成立了温州分中心的1个一级分支机构, 杭州下城区工作站和温州乐清工作站的2个二级分支机构, 服务企业数量达到400多家, 服务人次达到1000多人。

(三) 技术应对走进企业

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通报跟踪、分析和研究, 一方面要把所掌握的最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动向提供给出口企业, 为企业的产品出口提供预警信息;另一方面要把专家破解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技术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去, 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 从而提升浙江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比如, 根据欧盟EuP/ErP指令的要求, 对温岭地水泵产业开展了XKS-250P型水泵生产流程和工艺研究, 收集XKS-250P型水泵主要的原材料、零部件、生产工艺信息、使用及报废各阶段能耗, 建立了XKS-250P型水泵生态评估模型, 避免了以后出口不必要的损失。再如, 为推动毛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欧盟“纺织品生态标签”技术壁垒, 深入到该行业龙头企业浙江雀屏纺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运用破解的国外技术手段指导其使用“生物酶后整理”技术, 替代传统化学处理方法, 建立了有机卤化物的检测标准, 不仅有效跨越了国外技术壁垒, 还提升了我国传统工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目前为止, 共指导帮扶50余家大中型制鞋企业, 130余家玩具企业, 110余家化妆品企业, 30余家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 40余家机电类企业和360余家小商品企业。

三、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成效评估

分析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 破解国外技术壁垒并指导浙江省企业出口, 符合浙江省产业发展方针, 作为检验应对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看采取干预措施后出口产品受阻数量 (数额) 的下降的情况。由于产品类别、产地的多样性和国际政治、贸易环境的多变性, 本次统计仅就浙江省出口到欧盟的非食品类产品受阻情况进行分析。受阻原因分为最近几年国际上对产品性能热点关注的能效标准、化工环保、标签标识和设计缺陷四个方面, 而对浙江省相关企业这四个方面的干预正好从2009年开始。假设所有产品在受检时被同等对待和保持抽样的随机性, 假设产品按批次数量相同并不考虑金额等其他情况。由于同一产品受阻的原因可能同时包含多个所要统计的项目, 因此对考察项目的重叠情况不作区分。根据以上条件, 就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成效作如下分析 (表一) 。

资料来源:国家WTO/TBT-SPS中心

由表一可知, 在采取应对措施干预前的2009年, 浙江省相关企业遭遇欧盟通报受阻的非食品类产品共计195次, 而应对措施干预后的2010年, 相关企业遭遇受阻的产品为120次。根据卡方检验, 可知应对措施干预后针对化工环保的成效最突出, 依次为能效标准和标签标识, 最后为设计缺陷, 其发生概率P=0.953, 因其P>0.05, 可知在采取应对措施干预后情况基本没有变化, 也就是说针对设计缺陷的应对工作没有起到成效。这一方面说明浙江省相关企业只专注于来料加工、来样加工的出口贸易, 而不注重产品设计;另一方面说明浙江省企业还只是处于产业的最下游, 没有相应的产品设计能力, 对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产业水平来讲, 这是浙江省企业转型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化工环保包括化学品安全, 一方面要求产品不用有毒物质;另一方面提倡使用绿色替代品, 是今后产业发展的方向。自从破解了欧盟和美国的相关指令和法规后, 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宣讲和技术支持, 虽然提高环保水平使我出口企业增加了大量的成本, 但从其P=0.001的结果来看, 这方面取得效果最大, 而从单纯的出口受阻数量来看, 从2009年的51批次降到2010年的13批次, 也说明这项工作是有意义的。

对能效标准的干预, 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其P=0.01。但从受阻数量上看2009年和2010年持平, 一方面说明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在加大对用能产品的能效提高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浙江省企业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 还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能效的标准和法规, 实现技术上的跨越。

标签标识作为一个不需要大投入就很容易应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虽然取得了成效, 但其P=0.025, 相比于化工环保和能效来讲不是很显著, 这需要我们企业进一步提高标签标识的意识, 从而提高产品出口, 减少受阻损失。

四、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产品质量安全、节能标准和绿色环保等提出新的合理要求代表着社会的进步, 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总结分析近两年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 结合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预测今后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发展趋势, 为浙江省出口企业提供信息支持, 为浙江省产业调整提供政策建议。

(一) 提高用能产品的能耗标准

各国在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新型可替代能源的同时, 为了维持可持续发展,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对现有的用能产品纷纷提高了能效等级标准。综合2009年和2010年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来看, 不论是欧盟EEC/271-274的能效标准指令还是美国USA/505电器及能效设计标准、USA/503美国能源节约计划, 都对未来的用能产品划分了能效等级, 并且把能源能效的标准升级为技术法规, 要求相关产品必须满足以上规定后才能上市销售, 高耗能的产品将失去市场。

(二) 提高产品的环保安全标准

关注生命、保护健康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对于威胁到人类生存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毒物质, 以欧盟的EEC/260, 263纺织品指令、EEC/258含富马酸二甲酯产品的指令和美国的USA/436, 439消费品修订通报、德国的针对皮革制品中不准检测出铬酸盐含量的DEU/11禁令为代表, 要求与人体接触的纺织品及其制成品不能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品, 要求相关产品在使用中不能迁移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以上的通报趋势提出了开展有毒化工原料的绿色替代技术的要求, 这也为浙江省相关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技术发展方向。

(三) 加强产品的包装和标识

2009和2010年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加强了产品的标签和包装标识的要求, 而浙江省2009年因包装标志问题遭受的损失达2.1亿美元。以欧盟的生态标签和联合国的产品质量绿色标签为未来发展趋势, 值得浙江省相关研究人员跟踪破解。

(四) 推行第三方认证制度

认证制度作为市场准入的通行证, 早已存在于国际贸易中, 但是近年关于儿童用品的加入第三方认证程序被USA/562, 563, 564, USA/538, 539, 540等多个通报提及, 且批准实施, 由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传播性, 有可能被其他国家或地区采用, 而我国具有相关资质的检测实验室不多, 以及第三方认证机构不健全, 这将对我国相关儿童用品企业造成很大影响, 因此相关出口企业应早作研究, 提前制定好应对措施。

五、保障浙江省产业发展的应对建议

要科学的认识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作用, 在分析技术性贸易措施带来的技术壁垒的同时也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对于一些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要求, 浙江省企业具备生产技术或通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的, 应要求相关出口企业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对于一些落后的企业, 利用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理念实行淘汰, 以利于实现浙江省产业升级的调整部署。要充分发挥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在浙江省企业的科学管理、技术发展、标准采标、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

(一) 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

以往的应对经验表明, 政府对应对工作的引导能够在有限的资源内, 发挥最大的效用, 今后要加强政府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的领导, 在已有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 完善各级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联席会议, 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完善实施研究和应对相结合的战略。形成“统一管理、依托各方、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 优化专项资金使用的模式

从高效使用现有“技术壁垒攻关”项目资金的角度考虑, 将原有的“企业技术攻关”形式, 变为“企业示范+企业技术攻关”的工作模式。有计划地在重点产业中选择典型企业, 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示范企业的建设工作, 对符合有利于跨越重大技术性贸易措施且能符合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 仍采用原有的“技术壁垒攻关”形式, 并加大补助力度, 以政府引导企业, 发挥企业在应对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形成示范企业, 并产生的辐射产业的效应。最终形成上下联动、企业主动应对的工作引导机制, 减少政府的管理成本。

(三) 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综合考虑浙江省经济的特点、转型升级的要求, 加大浙江省在标准化、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建设等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或应用有密切联系的政策扶持的力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安排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基础性研究、相关标准化研究及预警系统等基础条件建设的专项资金支持, 建立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各类示范区, 开展各种试点项目, 引导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

(四) 完善“应对110”预警与服务体系

目前, “应对110”体系, 已经在全省范围内成立了温州分中心、杭州下城区工作站、温州乐清工作站, 针对该体系的特点扩充专家支撑团队, 增加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及浙江省出口受阻的应对信息。建立覆盖全省出口企业的信息咨询与反馈服务机制, 做好宣传工作, 提高服务的企业数量和服务人次, 从而有效帮助企业了解国外最新技术法规、标准信息和市场准入等信息, 应对贸易技术壁垒, 提高产品出口。

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相比于传统的贸易壁垒手段更加复杂, 影响更加长久和广泛, 为扩大产品出口, 破解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跟踪、分析和研究。为此, 本文对近两年与浙江省产业出口密切相关的美国、欧盟、日本与韩国四个经济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并对其以后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在总结以往的应对措施的基础上对应对工作的成效进行了评估。针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的标准和法规对浙江省相关产业集群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为减少出口受阻, 提高应对水平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提出了若干应对建议。

关键词:国外技术,壁垒,通报,应对,评估,建议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商务厅出口统计总表2010, 1-2.

国外贸易措施 篇6

1.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指的是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的非关税壁垒。其主要运用到国际贸易交往活动中, 合法效力指的是其通常会由于其具有技术方面的限制措施而被套上了合法的帽子。技术性贸易壁垒又可以被称为“技术性贸易措施”或“技术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等形式出现, 涉及的内容广泛, 涵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技术性指标体系, 运用于国际贸易当中, 呈现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条件复杂多变, 因此是目前国际贸易中比较难解决的非关税壁垒。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组成部分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难解之处在于其具体的组成内容。首先, 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其强制性体现在与出口产品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当中。对于相关出口产品的技术规定不仅具有强制性, 并且这些法规和规定很难有一个清楚的界限, 所以在实施这些规定的时候就会使得出口国的出口商品会根据进口国的某些特定的需求而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相关规定一般是在比较隐秘的而不会广而告之。所以, 综合以上的总总特点, 技术性贸易壁垒会给出口国的产品出口带来诸多困难。

二、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新动向

1.不公开性

首先是根据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际上的影响来说, 其在一般情况中是对于任何涉及到进出口贸易的国家双方没有明显的歧视和限定作用的。从这一点来说的话,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个优点就是拿它跟非关税壁垒相比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因为非关税壁垒是明确知道其内容的, 并且在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国家歧视等问题。但是,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个难点之处在于其内容不是对外公布的, 即使是大家都对其内容有所了解也无法完全根据其内容来把握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行为。所以,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公开性导致在贸易活动中出口国对其难以处理的尴尬局面。

2.内容多样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虽然涉及到的产品大都是含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进出口产品。但是也并不代表其涉及到的产品种类的狭窄。因为其内容的不公开性, 进口国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进口需要而对出口国的出口产品设立一点的界限。所以, 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到的产品的范围相当广, 包括产品的整条生产链上的所以产品。也就是从初级产品到中间产品再到工业制成品等所有产品类型。同时, 由于产品在制作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较大的中间加工过程, 因此技术性贸易壁垒关于产品的内容的多样性还涵盖了从产品的研究开发到消费的整个商品的生命周期及其涉及到的中间加工和服务的全过程。除了实际的产品之外,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涉及范围也扩展到了服务贸易、环境保护、金融信息等各个领域, 同时涉及程序、要求、规定、法令、法律等方面。所以,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的多样性使得出口国的产品和服务出口遭受到了重重困难。

3.内容复杂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个很重要的难点在于其内容的复杂性使得出口国的相关厂家根本无法把握其内容使得出口丧失掉很大的一部分利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的复杂性第一个方面体现在其内容的范围的广度较大。这里的内容指的是其涉及到的与技术有关的标准以及相应的法规及其分配的关于出口的额度等内容的广度导致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的复杂性。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的复杂性的第二点内容体现在涉及到的出口产品的广度上的问题。由于涉及到的产品非常之多使得没有一项法规是可以具体应用到某类产品上的问题。因此,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的复杂性造成的最大的问题便是使得与出口产品相关的厂家或者是出口国的相应的机构无法根据其内容来对自己的产品做一个合理的匹配。特别是在国际贸易大力发展的今天,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同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国家复杂。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的复杂性进一步变得复杂和难以把握使得出口国的产品和服务出口遭受到的困难也更多。

4.相关规定和内容的动态发展

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到的内容和法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国家贸易的发展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展现出明显的实时性。同时, 很多进口国家会根据自身在某一个发展阶段的具体需要而改变自身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和相关的法规能内容。由于其内容和法规随时间变动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使得出口国的厂家或者是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更加难以把握其具体内容和在将来的发展。同时, 由于目前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多产品提供的服务的多样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使得出口国需要从很多方面对自身的产品进行改良或者是创新。 所以, 消费者的这些特点会进一步加深进口国对出口国的出口产品和服务的限制。

5.内容的差异性

随着世界经济的稳步发展, 很多国家在涉及自身的国家贸易中也具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在以前的国际贸易中, 一般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才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对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但是, 现如今的发展局面展现出的是很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发展中国家也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对处于同等发展地位或者是较低发展地位的国家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所以, 由于有更多的国家对出口国的产品和服务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就会使得出口国的出口地位变得更加尴尬。原因在于每个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相关内容和规定肯定存在很大的差异, 所以同一种产品和服务如果是出口到不同的国家就会存在多重标准。这样的结果会对出口国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过程中浪费较多的资源。同时, 由于每个国家的相关内容和规定都不尽相同也使得人们开始讨论哪个国家的相关规定才是合理和较为合法的。所以, 从这一点讲也会使得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产生的可能性加大。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1.出口产品的技术难度提升

由于我国目前所处的状态主要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涉及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并不具有相关的优势。但是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际间的普遍存在使得我国不得不加强创新产品和服务的研发。但是, 从劳动密集型过度到技术密集型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所以, 我国当前还处在一个过渡期。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 任何一件处在过度时期的事件基本上都是处在最艰难的时期。所以, 我国在这一段过度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的技术的开发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和挑战的。关于某些产品的出口活动中, 相应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要求与之前的相比可能已经被提升了好几个等级。同时, 对于全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更是一件对技术要求挑战极大的问题。

2.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在进出口贸易中涉及到的所有产品和服务基本上都是由我国的企业提供的。由于存在技术性贸易壁垒, 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就会遭受到一点程度的限制。特别是在当今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更是对我国的企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虽然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促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考虑到自身的创新问题, 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就会使得企业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 更为严重的一点就是在现今的发展情况下, 很多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案件也逐年增多使得我国的企业遭受的损失进一步加大。

3.环保问题提上日程

虽然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使得我国的出口面临尴尬的地位但是其可以从侧面敲打我们进步。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其可以使得我们更注重环保的问题。在以前的生产活动中我们都是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产品并且还是技术含量较为地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自从有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产品的限制之后使得我们逐渐转向为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战略。虽然以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战略来生产自身的产品会使得我国的产品成本提高, 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较大来讲的话是有利于我国在未来的发展并同时可以为我国的子孙后代造就更加优越的社会环境。主要的难点在于我国如何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来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 这也是技术性关税壁垒为我国带来的考验。

五、我国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具体方法

1.产品标准化

在我国自身的产品生产中基本是按照我国现行的产品标准来进行生产和出口的。由于每个国家对同类产品采取的标准可能都不太一样, 所以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我国的产品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所以, 我们应该逐渐将自身的产品应该遵循的标准由国内标准转向国际标准。由于国际标准的一致规定是符合世界上基本所有国家的要求的, 所以我国的出口产品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另外一个好处就是, 如果我国的产品统一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国内的消费者也可以体验到较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以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促进相关应对体系的建立

目前我国专门针对进出口贸易体系研究的机构还特别稀少, 这方面的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并且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与日俱增, 我们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标准壁垒防范和应对体系。通过这种具体的体系来做到搜集信息、具体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并且把分析出的结果进行专业的审定, 然后根据审定的结果来具体面对在出口贸易中可能遭受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预防潜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如果有专门的这样一个体系存在, 我国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遭受到的贸易摩擦将会大大降低。同时, 对于我国的主要合作伙伴 (美国、欧盟、、日本等) 要加大对其标准数据的收集工作, 完善和健全标准数据库。

3.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在出口贸易中遭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最直接的原因便是我们还没有掌握先进的技术, 因此无法生产出含有高科技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所以, 我们要不断加强我国人才的培养, 在企业或单位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员工的培训和经验交流等活动。同时, 要逐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加以学习和改良。在日常的企业或者是任何单位的运营中都要注重创新资源的分配以保证技术创新活动能在一个友好的环境中进行。同时, 要提升国民的整体专利保护的意识。只有对自身的任何一个成果都取得专利之后才会进一步促进未来的创新活动并有效抑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现。

六、结束语

本文从内容的不公开性、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差异性等方面详细讨论了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新动向并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提出通过产品标准、相关体系的建立以及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等方法来得到解决。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为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

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当今的经济发展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非关税壁垒。其基本特点就是隐蔽性和复杂性等可以对我国的国际进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商品的质量检查、安全检查以及包装等方面带来影响。由于实际贸易的逐渐发展,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复杂程度也逐渐加大并对我国的出口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复杂。由此对我国的出口产品的质量与技术含量等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断创新和其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本文就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新动向出发研究其对我国的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希望为广大的专业人员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新动向,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江, 武秀娟.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新动向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 2006 (3) :23-27.

浅谈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篇7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负面影响

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 又称“技术性贸易措施”或“技术壁垒”, 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 (合格评定程序) 等形式出现, 涉及的内容广泛, 含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技术性指标体系, 运用于国际贸易当中, 呈现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由于这类壁垒大量的以技术面目出现, 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 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

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大体可分以下三类:第一类, 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要求是合理的, 我国企业具有达到该要求的生产技术;第二类, 国外要求合理, 但我国大多数企业目前还不具备达到国外要求的生产水平;第三类, 国外实施的措施不合理, 有歧视性, 或违反了TBT协定的相关规定。

上述三类技术性贸易措施都可能对我相关出口产品造成损失、形成负面影响, 但不能仅凭出现损失或造成负面影响这一表象就将这些措施全部称之为技术性贸易壁垒。

对于由第一类技术性贸易措施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关生产企业和出口企业应负全责。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提出新的合理要求代表着社会的进步, 对相关产品提出更高的合理要求是必然的。俗话讲“入乡随俗”。企业应积极获取这方面的信息, 调整生产工艺, 生产出符合进口国要求的产品。企业因这类技术性贸易措施造成损失, 实属可惜, 这些措施不应被视为技术性贸易壁垒。

对于由第二类技术性贸易措施造成负面影响的, 又要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国外要求超前, 没有考虑大多数国家的情况;另外一种是我国企业的生产水平确实落后于大多数国家。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无论如何都应首先向这种先进的要求看齐, 然后从企业自身寻找差距, 提出问题, 寻找对策。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一方面, 企业应及时了解进口国 (或地区) 对产品标准和质量要求的变化, 落实“以质取胜”战略, 变被动受限为主动调整, 另一方面, 企业也可以求助于政府有关部门, 提出自己在符合这些先进的技术性要求方面的差距和具体问题、难点, 请有关部门利用各种方式, 与措施实施国政府进行沟通, 寻求合理的过渡期, 帮助企业减少损失的发生。

由于这类技术性贸易措施是基于合理的目的制定的, 所以即使其对我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也不能一概加以否定, 不能笼统地将之称为技术性贸易壁垒, 要区别对待。无论如何, 绝对不能简单以“多年来我一直生产、销售、出口这样的产品也没有出现问题”, 或者“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要求”等理由与措施实施国辩解。这样就等于对外宣称, 我们国家的产品一直不合格, 我们的消费者就是一直使用这些不合格产品等等, 反而引起他国对我出口产品更多的关注和设限。

第三类技术性贸易措施就与上述两类有质的区别。由于这类措施的内容、实施方法等违反了WTO的相关规定 (如果是WTO成员的话) 、或不符合国际惯例、或未遵守双边协定, 从而造成对我国出口企业或出口产品的歧视性待遇, 导致企业合法利益受损, 可以将其称为技术性贸易壁垒, 所以企业, 特别是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十分关注。

实践中, 使我出口企业受损的大多数技术性贸易措施是属于上述前两类。这也可以从科技部的一项调查中加以佐证。2003年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企业联合会共同对天津、山东、江苏三省市260家出口企业的调查显示, 我国81%的出口企业遇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 从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企业出口造成的影响来看, 认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合理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18.7%, 而34.7%和25.9%的企业是由于不了解国外技术标准和未达到国外产品标准而造成损失。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将那些实施后, “企业是由于不了解国外技术标准和未达到国外产品标准”而产生影响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 称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不妥当的。

当前, 信息技术非常发达,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秘密地制定某个技术法规、标准或合格评定而突然实施, 除非我们漠视。而且中国已加入WTO四年了, 随着对外贸易量的增加, 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日渐提高, 还没有哪个国家明目张胆地对我实施第三类技术性贸易措施。所以应尽力避免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炒作, 不可泛壁垒化。

国外贸易措施 篇8

关键词:国外反补贴,特点,原因,影响,对策

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国际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伴随着新兴国家的不断崛起以及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的客观现实, 反补贴这一种立足于保证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方式, 已经越来越被发达国家看做是保证本国经济优势的重要手段,对于我国来讲,近两年频发出现的反补贴案件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为了让相关人员更加准确的了解国外对我国开展的种种反补贴行为,从而更加从容的应对外部不良影响,笔者对国外反补贴进行了一次全面、 彻底的研究。

一、以美国、欧盟以及加拿大反补贴的具体实践,探究新时期下国外反补贴的特征

(一)美国、欧盟以及加拿大对我国的反补贴的具体实践

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美国政府实际上是将贸易伙伴依照一定原则, 归类为“市场经济主体”以及“非市场经济主体”两大部分的,在于不同对象进行国际贸易的同时,利用贸易立法在反补贴具体实践过程中,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方式进行处理。 在美国现有的成文法中,反补贴法并没有针对非市场经济主体的规定, 然而判例法在却将其适用性进行了运用,这一案例标志着美国第一次对非市场经济国家施行反补贴政策,标志着我国产品自此之后无法在美国享受“反补贴豁免待遇”,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白热化,美国已经成为对我国实施反补贴申诉最多的国家。

欧盟属于全世界反补贴救济手段运用最多的国家,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经济整体状况萎靡不振的欧盟更加频繁的使用反补贴调查,希望以该种手段为国内产业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实现增加国内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2010年4月,为确保国内经济利益, 欧盟第一次在行动上打破反补贴措施并不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传统, 认定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国内铜版纸出口企业进行的一系列优惠,可抵消补贴。 欧盟成为美国政府之后第二个对我国铜版纸开展反倾销以及反补贴调查的经济体。 经历数月之后,欧盟再一次对中国无线数据卡产品进行“两反一保”调查,这一次调查的经济数额达到41亿美元成为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遭遇到的最大一次调查,欧盟对于我国经济一贯友好的态度,至此可以看做是出现一次大的变脸。

加拿大属于对于我国的“反补贴”属于一个比较典型的国家,这是由于2004年之前,我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尽管遭受到个别国家的反补贴调查申请, 然而处于国际通用的反补贴法不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则,2004年以前的反补贴调查申请并没有真正的立案通过。 这种情况一直到2004年4月被大大的扭转,该年加拿大边境服务署提出了针对中国的室外用烧烤架的反补贴立案调查, 经国际贸易法庭裁决认为审查成立。 这成为加拿大第一次对中国实施的反补贴措施,也是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第一起遭受反补贴制裁案件。 时至今日,加拿大已经成为国际上主要对我国进行“反补贴”调查的国家。

(二)新时期下国外反补贴的特征

首先,反补贴数量稳定同时出现上升趋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各个国家的经济摩擦也越来越频繁,作为出口大国的中国更是一个典型,长久以来我国由于被确定为是 “非市场经济主体 ”而一直没有受到国际反补贴调查 ,然而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逐步成为西方国家反补贴调查的主要对象,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伊始,中国已经连续5年被确定为全球反补贴调查最频繁的国家。 其次,对我国实施反补贴调查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然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逐渐参与进来。 在我国长期对外贸易过程中,以美国、欧盟、加拿大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往往是对我国实施反补贴调查的主导力量, 然而近些年发展中国家也可是对我国实施反补贴调查,自从2007年之后,印度、南非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对我国进行反补贴调查。 再次,反补贴产品种类出现多样化。 在早期针对我国的反补贴制裁中,国外主要制裁的对象是大规模集中在办公用品、家居配件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在技术含量上相对较低的传统产业,然而近些年的反补贴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外调查的产品已经开始出现向交通、建筑行业倾斜的趋势,反补贴产品种类出现多样化。

二、我国出口贸易受到国外“反补贴”调查的原因

我国出口贸易近些年之所以频繁的受到国外“反补贴”调查,不仅仅与国外市场有着一定的关系,我国自身政策也存在着一定的因素,在本部分,笔者将通过内外因分析法,对我国出口贸易频繁受到国外“反补贴” 调查的原因进行分析。 从外部因素研究我国出口贸易受到国外 “反补贴 ”调查的原因 :首先 ,在国际贸易中 ,我国在经济贸易中的 “顺差”优势,直接使得我国成为各个国家的“反补贴”调查对象。 相关数据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在获得迅速增长的同时,国际贸易形势也由逆差转变为顺差,且顺差的经济数目日益扩大,以2012年为例,我国进出口货物贸易顺差就高达2157亿美元。 经济贸易活动中的优势,必然会对既得利益者带来一定的打击,再加上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各国经济形势一片萧条,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必然会让贸易伙伴通过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以保全本国的经济优势。 其次, 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出现摩擦是十分常见的事情,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凭借着“非市场经济地位”避免了诸多矛盾,伴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程度的日益加深,这一层“保护伞”也必将会褪去,经济活动中的各类矛盾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 最后,尽管在市场日益开放的客观环境下, 每一个国家都宣称要为实现自由贸易而努力,然而在世纪经济活动中,一旦本国经济出现不利局面,各国政府相应的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本国利益已经是一种必然的手段, 从主观因素上分析,就我国政策而言,我国补贴规则与国际使用规则存在一定差异、补贴政策与当初加入WTO承诺尚未完全符合,以及我国补贴与反补贴机制尚处于发展阶段, 经济活动主体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的产品结构不合理等等, 都是导致我国出口贸易频繁受到反补贴调查的重要原因。

三、国外反补贴对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对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我国产品之所以能够受到诸多消费者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我我国产品的低价,这是我国企业能够在极小的利润空间中取得优势地位的重要原因。 一旦国外政府对我国进行反补贴调查成功, 那么最直接的后果便是这些出口产品的价格必须会相应的上涨。 该种形势下,我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将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物美价廉优势不再,我国出口产品市场竞争力将受到极大挑战。 不仅仅如此,国外政府开展的反补贴调查并不是针对某一企业的,而是针对一国政府、行业,一旦制裁收到肯定,不仅产品优势不再,我国同一行业的优势将会受到直接的挑战。

(二)对于我国政府的产业政策造成一定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作用相结合的方式,补贴作为政府调节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补贴的主体是政府,国外采取反补贴调查,实际上也是针对我国政府实施的,在严峻的外部形势下,我国政府为了避免遭受WTO制裁, 必须相应的对国内产业扶植力度进行一定力度的减少。 此外,伴随着反补贴调查的日益频发,对于我国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已经开始上升到体制层面, 这对于我国出口产业的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四、面对国外反补贴我国应该采取的策略

(一)及时进行法律改革,确保我国法律体系与国际接轨

我国之所以频繁收到国外反补贴调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国的补贴政策与国际不一致。 基于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及时有效的对ETO通行政策进行积极考察,同时对我国的法律体系进行有效改革,确保我国的法律体系与国际接轨。 就补贴与反补贴规则来看,国际上通行的规则为《SCM协定》以及《农产品协定》,我国政府应当通过参考这些反补贴立法,及时修改我国反补贴条例中有国际通行法律不一致的地方,通过不断的完善,建立起规范的制度。 同时必须针对不符合WTO协定的政策,尽快的对其进行取消。

(二)充分利用《SCM协定》对我国有利的条款

在反补贴调查中,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受害国,在实际的国际贸易过程中,我国更大程度上是被调查,而主动调查别的国家是否存在利用补贴优势,对我国进行产品出口一直处于相对较少的状态,这就使得我国在反补贴调查中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实际上 《SCM协定》中有许多内容是对我国有利的,诸如协定允许对于科研、环保以及扶贫等项目的补贴,我国政府必须积极利用其这些条款。 再比如,我国政府应当积极研究国际案例,深入了解其他国家应对的措施,借鉴先进经验。 同时应当尽快熟悉申诉程序,确保在反补贴调查中,我国的正当利益不受损害。

(三)行业企业层面的应对措施

行业企业作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参与者,为确保自身经济利益,不应当仅仅依靠政府解决,而应当积极组织起来,发挥自身应有的力量。 就行业而言,行业应当积极配合政府开展各类信息搜集工作,并且密切关注反补贴的最新信息,以便及时反馈。 在面对调查的过程中,行业必须组织企业统一应诉,这样才可以在团结各方力量的基础上,提高行业应对能力。 同时,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完善产品结构、密切关注行业动态之外,通过对外投资、引进先进人才等方式,积极提升我国经济活动主体面对出口贸易中国外反补贴的影响。

五、结束语

在实际应用中, 反补贴是世界经济贸易合作组织所承认的一种十分有效的贸易救济措施, 其对于合理的控制补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不良影响, 确保各个国家间的贸易能够顺利进行做出了十分积极的努力。 然而由于实际经验不足、客观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出口贸易受到反补贴调查的案例越来越多,作为一名学术研究人员,认真全面的分析,从而总结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关键与重点,必须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管俊兵.欧盟补贴与反补贴法律机制研究,优秀硕博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03)

[2]何海燕,任杰,乔小勇.贸易安全政策与实践研究:补贴与反补贴新论[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04)

国外校园欺凌事件举例及应对措施 篇9

一、国外校园欺凌事件频发

早在1999年,美国曾经发生恶性校园枪击事件,伤亡惨重,震惊全美。科罗拉多州的科伦拜恩中学,两名中学生使用手枪、狙击步枪和自制炸弹随意袭击过往的师生,造成12名学生和1名教师死亡,多名学生和教师受伤,最后,这两名肇事中学生开枪自杀。当时,这一惨案震惊了美国,引起了学生、家长、学校管理当局和刑事司法机构对中小学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高度警惕。

2015年11月,一家英国权威机构发布了一项关于中小学生转校的调查报告,据其研究分析:在全国范围内,每年大约有38万中小学生转校,其中12万中小学生是因为受到校园欺凌的严重影响,被迫在新的学校重新开始学业。英国教育界人士表示:尽管十几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和暴力事件的总量在不断减少,但是,这一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在韩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也十分严重。2014年8月,金海市某中学3名女生伙同校外4名社会闲杂人员残忍迫害该校一名女生,并将其杀害、埋尸。如此残暴的校园欺凌事件曾经让韩国举国震惊,也成为韩国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在日本,中小学生因受到校园欺凌而自杀的事件每年都会发生多起,让日本政府和教育界人士防不胜防、极其头疼。

二、校园欺凌现象原因分析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是造成校园欺凌问题的因素之一,其中包括虚拟网络、游戏、影视的影响和现实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一方面,虚拟网络、游戏、影视的宣传和普及,无形中成为少年儿童崇尚武力暴力的推手。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学业的压力、升学和就业的残酷竞争也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家庭因素。国外专家在进行调查统计后发现,中小学校园欺凌者大多数遭受或目睹过家庭暴力,长期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生活,他们时常会感到恐惧压抑、彷徨无助,逐渐产生暴力倾向。有些孩子因为遭受家庭暴力无处诉说和发泄,就会转移发泄出口,进而把欺凌弱小同学当成释放自身愤怒和压力的一个途径。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生在学业、性格和心理教育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枯燥乏味的课堂、单调无趣的课外活动、不健全的心理安抚教育,以及师生缺乏沟通、考试成绩的攀比等,都会成为校园欺凌的诱因。

自身因素。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对是非曲直的鉴别能力和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家庭关爱的缺失、学业成绩的压力、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的矛盾等,都可能让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极有可能演化成校园欺凌现象。

三、各国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面对连年延续的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各国政府和教育当局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美国实行“零容忍”政策。政府和教育当局制定了内容详尽、涵盖面广的教育法规政策,先后有46个州制定了预防和应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措施,包括增设课外趣味活动、加强心理辅导等。美国教育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5月,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已逐年减少。

澳大利亚政府颁布的《全国安全学校框架》,有效维护了中小学校园秩序,保护了孩子们的安全。《全国安全学校框架》是澳大利亚首部国家级安全学校建设指南,它以法律为基础,同时强调政府、学校、社会和民众等多方面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澳大利亚教育学者表示:法律、政策并不是预防和应对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最佳办法。法律和政策的意义在于告诫欺凌者,他们的言行是错误的,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买单。澳大利亚政府和教育当局还出台了指导性意见,指导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想说什么;要询问孩子自己想怎么做,希望家长怎么做;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面对校园欺凌,教育孩子在遭遇校园欺凌时如何避免受到伤害,鼓励孩子在受到欺凌后勇敢地告诉家人或老师,并承诺不会因此责怪孩子。此外,还要求家长和学校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学校动态,便于在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方面相互合作。

2014年12月,韩国颁布《人性教育振兴法》,该法案将“人性教育”定为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必修课。韩国政府希望该法案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能有效传播责任、尊重、正义、沟通与合作等核心价值观。韩国因此成为世界上首个实行“义务人性教育”的国家。为了便于全民参与打击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政府还开通了24小时举报热线。

德国特别重视从根源上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善良教育”则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亲自动手喂养小动物、同情和帮助弱小者。“善良教育”是德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德国政府和教育当局对中小学校园里出现的欺凌现象态度鲜明,打击力度很大。如果校园欺凌者被记过两次,接受批评教育后仍不改正,那么按照相关规定,学校极有可能将其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进行强制管教。

英国政府颁布的《学校标准与框架法》规定,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必须制定反校园欺凌政策。从2005年起,每年的11月,英国都会举办为期一周的反欺凌宣传活动。近年来,英国教育当局拨付专款培训中小学教师,以提高教师在预防和应对中小学校园欺凌中的前沿作用。2007年,英国启动了一项反欺凌工程,旨在引导中小学生实现反欺凌自我救助,具体操作方式为高年级学生配合教师帮助低年级学生,共同向欺凌行为宣战。

2013年6月,日本颁布了《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其基本理念是政府、教育当局、学校和家长必须创造少年儿童安心学习和开展其他活动的环境。同时,教导中小学生不得在校园内外欺凌其他同学,在遇到欺凌事件之时不甘于沉默。该法指出,政府、教育当局、学校和家长既要职责明晰,又要上下联动,如此,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中小学校园欺凌。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预防和应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等问题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扩充公立中小学师资队伍,提高学校为学生服务的能力;成立由心理辅导专家和律师组成的反校园欺凌团队,帮助学校预防和应对重大欺凌事件;支援地方政府,提高其预防和应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等问题的能力。

国外贸易措施 篇10

1 文献回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贸易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以关税为代表的传统贸易壁垒的影响力逐渐消褪,而由欧美等发达国家主导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新型贸易壁垒Robert Sykes认为TBT、SPS协定中制定的国际技术标准有利于规范技术性贸易措施,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Henson指出TBT和SPS协定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Swann等[1]用引力模型对1985—1991年英国的出口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流量具增长具有阻碍作用的结论。Michelle[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模型,认为单边标准对贸易具有阻碍作用,而双边标准对贸易具有促进作用。Blind[3]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了系统分类。Beghin J C等[4]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阻碍作用通常被夸大。Novy D[5]对因技术性贸易壁垒而造成的交易“成本”进行了测算。

在国内,夏友富[6]系统地介绍了TBT的内涵、体系框架和特点,其对TBT的概念界定和内容分类广泛地被后来学者所沿用。冯宗宪等指出TBT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于发达国家。蔡茂森等分析了TBT对被实施国所产生的价格和数量的动态抑制效应。何大伟等使用引力模型研究了TBT对我国机电产业和农业出口的影响。涂涛涛等运用GTAP模型中的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了TBT的经济效应。詹晶等使用VAR模型研究了日本TBT对我国农业出口的影响。王亚星[7]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最大障碍。张蓉就2005—2011年国外TBT给我国企业出口所造成的损失进行了全面统计。李丽[8]分析了全球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并就应对TBT的挑战提出了对策建议。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随着国际贸易争端的日益增多、消费者对商品质量和安全性要求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技术性贸易壁垒终将取代传统贸易壁垒成为阻碍我国出口发展的最大障碍,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又加速了这一进程。本文将以此为契机,全面系统了解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的最新动态与趋势,以国家质检总局的问卷调研数据为基础,客观深入分析2008年至今国外TBT对我国不同行业企业出口所带来的影响,并本着战略务实的原则,就我国应对国外TBT的挑战提出对策建议。

2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的最新趋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部分国家开始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市场,实行“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悄然兴起。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加之WTO规制的相关限制,传统贸易壁垒的操作空间和影响范围日益缩小,而极具灵活性和隐蔽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却大行其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和高级工具。

2.1 TBT和SPS通报数量大幅增加,范围不断扩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TBT和SPS通报量大幅增加(见表1),由2007年的2 223件增长至2013年的3 433件,年均增长率达到7.5%,与同期传统国际贸易壁垒占比下降的趋势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已经从商品贸易逐步延伸到服务贸易、投资和技术贸易。除了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外,还有各种绿色壁垒、包装标签标志要求、信息技术壁垒,也有非政府组织制定的自愿性措施,如有机食品认证、环境标志等,许多双边、多边和区域环保协定、知识产权保护协定、自由贸易协定中也有TBT方面的规定。

注:数据来源于WTO/TBT-SPS通报咨询网(http://www.tbt-sps.gov.cn/Pages/home.aspx)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由单个限量指标变为体系限制,要求日趋苛刻

随着科技创新和检验检疫技术的进步,技术性贸易壁垒也从对产品的单个指标限制转变为体系限制。2009年,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在瑞士苏黎世发布了新生效的纺织品有害物质测试标准,规定的主要检测项目及有害物质由40多个分指标体系构成。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将农药、兽药、添加剂等的受限种类由63种提高到797种,对这些化学品设置了53 862个限量标准。国际认证体系数量大增,如HACCP、Global GAP、有机食品认证、环境标志认证、ISO26000、ISO14000、ISO9000、BS7799、QS9000、TL9000、BS7799等。此外,对产品的要求也日趋苛刻,例如:最高药残限量正从ppm向ppb发展,风险管理转向风险最小化甚至避免风险,出现很多新的概念如生产加工方法、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内在化以防止“生态倾销”、生产者承担延伸环保责任等。

2.3 技术性贸易壁垒更新速度加快,极具仿效性和传递性

世界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加速了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更新升级。欧盟2011年颁布了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2011/65/EU指令(Ro HS2.0),以替代2003年颁布的2002/95/EC指令(Ro HS 1.0),将管控产品由8大类扩展到了11大类;2012年颁布了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2012/19/EU(WEEE 2.0),以替代2003年颁布的2002/96/EC指令(WEEE 1.0),扩大了产品范围,提升了回收目标;2012年颁布了(EU)No.125、(EU)No.412、(EC)No.640、(EU)No.835、(EU)No.836、(EU)No.847、(EU)No.848等文件对2008年颁布的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REACH法规)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美国环境署(EPA)颁布的“能源之星”计划对40多类家电产品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标准逐年提高,以洗衣机为例,金融危机以来的7年间其节能标准便经历了3次调整,2014年9月1日起将停止6.1版标准的认定,逐步过渡到7.0版本。此外,一旦产品被实施了TBT,很容易波及其它相关产品甚至整个产业或相关产业;这种扩散性还容易发生在国家之间,一国实施TBT往往引起他国的效仿。以欧盟动物源产品禁令为例,禁令发布后,匈牙利、俄罗斯、沙特、日本、加拿大、美国、墨西哥、阿联酋等纷纷仿效,致使中国动物源产品出口锐减。

2.4 欧美成为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导者、国际规则的制定者

2008年以来,发展中国家TBT和SPS通报量日趋增多,但大多数处于较低水平,而欧美日成为运用TBT和SPS的主角。发展中国家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较差,创新能力不足,资金实力薄弱,信息渠道欠缺,政府、企业、产业协会缺乏有机合作,因此在应对发达国家的TBT时往往显得非常被动,常常是最大的受害者。此外,在WTO层面,乌拉圭回合和多哈回合谈判艰难,通过谈判制定完全考虑欧美利益的多边贸易规则难以实现;但欧美在《TBT协定》和《SPS协定》的具体规则中,利用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通过通报评议程序,不断制定和推出可操作和充分考虑欧美利益的TBT和SPS,并以此来实现设计、制定具体的国际规则。

3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出口造成的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企业出口损失数额连创新高,企业新增成本居高不下;机电仪器和化矿金属行业受影响最为严重;中资企业受影响比例高于外资企业,大型企业高于小型企业;欧美日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影响最大;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成为受TBT影响的重灾区;“取消”订单成为出口损失的最主要形式。

3.1 出口损失的数额统计

2013年,因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我国出口商品被扣留、销毁、退货等直接经济损失达到662亿美元,占同期出口额的3%,比2008年增长了156.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54%;同期我国出口企业为适应进口国要求而进行技术改造、检验、检疫、认证等新增成本242.5亿美元,占同期出口额的1.1%。具体如图1所示[9]。

3.2 出口损失的行业分布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牵涉面广、技术性强、错综复杂,对我国各个行业均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行业损失数额来看,机电行业已连续19年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行业,占2013年我国出口总额的57.26%,所以其因TBT造成的损失额也最为庞大,达到275.8亿美元,占损失总额的41.7%。从行业受影响企业数量来看,玩具家具类行业中受国外TBT影响的企业数量最多,占受影响企业总数的比例为49.2%。具体如表2所示。

注:1)数据为作者根据《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中国WTO/TBT-SPS通报咨询网整理而得,下同;2)单位为亿美元

%

3.3 出口损失的企业分布

企业的性质和类型不同,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平均来看,2008—2013年间我国分别有36.1%、34.3%、31.7%、35.2%、23.9%、38.0%的企业遭受了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按照企业的性质划分,外资企业因深谙国外TBT变化的趋势,受到影响企业的比例较小,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港澳台企业受影响的比例较大。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因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而受国外TBT的影响比例明显高于小型企业。具体如表3所示。

%

注:将各个类别所有企业按出口额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若前N家企业的出口额占到该类企业总出口额的80%,则称这N家企业为该类企业中的大型企业,其他企业为该类企业中的小型企业

3.4 出口损失的国别分布

由于进口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政府经济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对进口产品采取的措施也各有侧重,对中国不同类别的出口企业产生着不同的影响,但总体上来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已成为我国出口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从国别与地区来看,欧盟和美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影响最大。具体如表4所示。

3.5 出口损失的形式分布

国外进口方通常以技术标准为依据,以中国企业出口产品不能满足其特定的技术要求为由取消订单,或对货物进行扣留、销毁、退回、改变用途、降级等处理致使中国企业遭受经济损失,而“取消订单”成为出口损失的最主要形式,所占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2010—2013年间,“丧失订单”分别在全部损失形式中所占的比例为47.14%、56.1%、56.2%、55.6%。具体如图2所示。

4 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4.1 借鉴欧美运用TBT的经验,将其纳入国家产业发展与安全战略

我国应认真吸取欧美从战略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高度制定与运用TBT的经验,从战略高度重视TBT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方式及政府管理服务方式改革的深刻影响,将此纳入产业和对外经贸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的产业安全与管制战略。技术标准是科技进步的结晶,是技术创新的高级境界。实质上讲,技术标准就是研究与开发,就是产业化和商品化了的专利。TBT是市场经济、法治经济和信用经济的有效结合体,将TBT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成为新时期进出口管理的重要手段。应对TBT有助于政府职能和服务的变化:对内为产业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对外通过谈判、争端解决机制、建立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来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

4.2 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进一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是新的发展阶段和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在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和提升开放水平的新阶段,除了积极用好传统的汇率、关税、非关税措施外,还应创建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将其作为参与制定和运用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鉴于我国在许多领域在应对国外TBT中存在较大技术差距,须通过专项科技攻关进一步缩小技术标准的国内外差距,并通过创建出口标准体系支持出口企业达到国外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国家技术法规体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系、合格评定程序体系,重点发展市场化的第三方认证体系,加强国际互认,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

4.3密切关注国外TBT发展动态,建立快速反应及预警机制

应对国外TBT的挑战,政府、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应加强协同配合。一是要在商务部产业相关司局设立应对和运用TBT的专门处室,主要负责国外(非WTO层面)交涉,在各省(区、市)商务厅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国内协调,创建为全社会服务的TBT信息服务体系;二是要发挥行业协会应对TBT的主渠道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和研究院所在欧美设立派驻机构,加强沟通与了解,建立针对主要国际机构、主要TBT实施国、主要产品的TBT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三是建立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的应对TBT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建立专门的市场化的TBT咨询服务机构,加强TBT应对培训工作,用好TBT通报、评议、咨询及宽限期机制,加大TBT通报评议力度,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维护合法利益。

4.4 加强国际合作,提升企业应对国外TBT的能力建设

出口导向型的企业应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将TBT融入自身管理和发展战略。鼓励积极参与TBT咨询、评议工作,主动发起、参与制定国内技术法规、标准,积极支持企业参与甚至提出制定国际标准,开展认证工作。树立综合竞争力观念,鼓励良好企业行为,关心产业链及相关产业、企业发展,树立互利共赢的发展观念。面对国际社会日益增多的私营标准,特别是市场化的私营标准,仅仅依靠政府部门难以解决,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放开私营标准的开发和推广。一方面,应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鼓励国内行业协会和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开发适合中国国情又能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私营标准;另一方面,应注重私营标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注重与WTO规则的一致性,并积极与国际标准比照和对接。通过加强科技攻关,提高科技水平,打破国外壁垒,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SWANN P,SHURMER M.Standards and trade performance:the UK experience[J].Economic Journal,1996,106(438):1297-1313

[2]MICHELLE EGAN.Setting standards:strategic advantag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business[J].Strategy Review,2002,13(1):51-64

[3]BLIND K.The economics of standard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4,39(3):191-210

[4]LI Y,BEGHIN J C.A meta-analysis of estimates of the impact of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2,34(3):497-511

[5]NOVY D.Gravity redux:measuring international trade costs with panel data[J].Economic Inquiry,2013,51(1):101-121

[6]夏友富.试论技术性贸易壁垒[J].中国工业经济,2001(2):64-68

[7]王亚星.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最大障碍[J].企业经济,2012(3):5-10

[8]李丽.全球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的新特点、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WTO经济导刊,2013(3):119-121

上一篇:推广发展下一篇:网络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