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发展

2024-09-19

推广发展(共12篇)

推广发展 篇1

黄冈市农机推广站以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机械化为新思路, 与团风县合作成立了黄冈长盛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经营模式,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 遵循服务农民、管理民主、进退自由的原则, 依法办社、依章办事。

“推广站+合作社+基地+农民”的农机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 有利于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推广站与合作社在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互相补充, 互相结合, 也是农机推广站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1 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黄冈长盛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0月, 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合作社成立之初, 注册资金40万元, 共有社员19人, 其中股东10人, 聘用农机操作手9人。拥有各种农业机械13台 (套) , 其中:半喂入联合收割机2台, 全喂入联合收割机6台, 主要是从事机械收割作业。

经过近三年来的发展, 合作社经历从小到大, 由弱到强的过程, 现有注册资金达210多万元, 社员61人, 其中股东15人, 农机手46人。拥有农业机械151台 (套) , 其中:联合收割机13台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7台, 全喂入联合收割机6台) ;大中型拖拉机15台 (40匹马力以上的7台, 20~40匹马力8台) 、插秧机7台 (高速乘坐式2台, 手扶式5台) 、机插秧育播种机1台、油菜播种机2台、小麦播种机1台、船式旋耕埋草机3台、微耕机6台、机动喷雾器12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台、农用运输机械5台、配套农机具56台 (套) 、汽车2辆。机库占地面积4 335平方米, 机库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近年来完成机械作业面积32 800多亩, 其中完成机械耕整9 200亩、机械插秧2 700亩、机械播种1 900亩、机械收割8 300亩、机械植保5 100亩, 服务农民3 000多户, 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259万元。

黄冈长盛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为依托, 以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提高农机装备的利用率为重要手段, 以整合生产要素, 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 探索一条农机化技术推广和农机化生产作业合作发展之路, 努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

1.1 坚持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不断创新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

合作社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整合生产要素, 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采取“企农联姻 (即联合大企业和农机大户) 、合作共建”的方式, 实行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和科学化管理, 努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一是构建新的合作体制。合作社以发展农企联合为载体, 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负盈亏的管理方式,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 遵循服务农民、进退自由、管理民主的原则, 依法办社, 依章办事。合作社为股份制, 其股份由单位、企业投资股和农民股构成。对农民加入合作社不设最低出资额限制, 入股合作社投资方式中, 货币、农业机械或土地承包经营权均可, 并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

二是运行新的管理模式。合作社自运行以来,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机专业合作社法》, 规范管理, 实行谁投资谁控股, 严格按照章程行事, 健全资金使用审批等相关制度, 按股分配收益。实行“六统一”、年终分红的管理模式 (即:统一机具停放、统一安排调度、统一油料供应。统一签订农机作业合同、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结账收费) , 坚持以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为宗旨, 通过农业机械的优化组合, 市场管理机制和大规模的作业服务, 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 拓展服务市场、扩大作业规模, 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拓宽服务市场, 实现规模经营, 提高经济效益是合作社办社的出发点。通过规模化作业和跨区域作业, 为合作社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 不断拓展服务模式。黄冈长盛农机合作社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 提供不同服务模式供农户自主选择:

一是实行土地流转承包制。农户将田地流转并出租 (200~300元/亩) 给合作社经营, 合作社将租赁款或租赁款兑换成粮食交付给农户, 农民不用种田即可领取一定租金或粮食, 可以全身心投入非农产业。

二是实行作业服务制。农户自主经营, 由合作社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 农户向合作社交纳相应的服务费, 实行订单作业;或由合作社提供部分环节的机械化服务, 收取相应的服务费。日常一些相对轻松的田间管理等农活由农民承担, 收获的粮食全部归农户所有。

(2) 不断扩大作业范围。一是坚持实行订单作业。在春耕、“三夏”、“三秋”农忙季节前, 合作社首先与种粮大户、外出打工人员签订作业合同, 分别在机耕、机整、机插、机播、机收、运输等环节实行一条龙机械作业服务, 二是流转土地、集约化经营, 实现规模化作业。由于绝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农民手中, 分片种植, 为了改变农民传统的种植观念, 合作社积极宣传和引导, 并以200~300元/亩的价格流转承包过来, 保证农民在转让土地后, 无论天灾或人为等因素, 都能获得收益。合作社既整合了资源, 节约了运行成本, 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实现了双赢。三是积极开展跨区作业。为了延长作业时间, 扩大作业面积, 增加作业收入, 合作社立足搞好自身作业服务外, 还联合其它农机大户跨省、市区作业, 近年来跨区作业4 100多亩, 收入37.7万元。

1.3 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 不断做大做强合作社。

为把培育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基础, 打造农机合作社的新亮点, 合作社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农机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等环节延伸, 提高自身的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拓宽作业服务领域和范围。

一是做好水稻机插示范推广。合作社在团风县方高坪宋墙村建立了200亩水稻机插秧示范基地, 依托市、县两级农机技术推广站作技术指导, 进行机插水稻育秧技术、机插秧作业、田间管理、机械化植保等环节试验示范。通过机插秧现场会等形式, 指导周边农民育秧, 并从放置秧盘、营养培土、控水、播种、覆土、铺膜等环节手把手辅导农民, 使大多数农民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掌握育秧技术, 从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是做好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合作社一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宣传油菜机械化种植比人工种植具有省工、增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等优点;另一方面引进推广应用, 做好试验示范工作, 建立了90亩的油菜机械化直播示范基地, 为油菜生产全程化技术的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紧密结合项目建设, 做好示范推广。合作社得到了团风县农机局政策上的支持, 将我们黄冈长盛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试验示范基地, 建立了2个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片, 示范面积600多亩;合作社在普及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 带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和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同时服务范围辐射周边乡镇, 自身实力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壮大。

2 明确关系职责优势互相补充互相结合

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 不断优化农机资源配置, 符合当前农业机械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 但必须明确合作社与推广站之间的关系。

一是抓住一个思路, 即以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机械化为主体思路;二要明确一个职责, 即以省局创建优秀农机专业合作社指标为服务职责, 指导合作社的发展并突破自身条件限制, 助推农机化事业发展;三是理顺一个关系, 即要明确合作社与推广站之间的关系, 合作社要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经营模式,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 遵循服务农民、管理民主、进退自由的原则, 依法办社、依章办事, 推广站要做好服务指导工作, 本着“扶优扶强”的原则, 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转载自:《南方农机》, 2013年第2期)

推广发展 篇2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本网讯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十一五”成就,精心谋划“十二五”发展的重要时刻,12月9日,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来自全国农业行政管理、科研、教育、推广和涉农企业、社团组织等多个行业领域的协会理事及会员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第四届理事会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深刻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精心谋划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思路与重点,团结和带领全国广大农技推广工作者,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会议期间,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陈耀邦同志致开幕词,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危朝安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常务副会长夏敬源同志代表第四届理事会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尹成杰当选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当选为常务副会长。新当选的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尹成杰同志致闭幕词。会议充分肯定了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成立19年来,特别是第四届理事会组建4年来的工作,听取并审议通过了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审计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和《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员管理办法》修改草案;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并研究了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

新当选的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第五届理事会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成立19年来,特别是第四届理事会组建以来的四年间,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团结和带领广大会员,紧紧围绕农业工作重心,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工作领域,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是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着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调研,多次向国务院领导提交了很有份量的政策建议,有力推动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关文件的出台, 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长足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认真组织先进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深入开展农业技术调研指导,认真开展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教育培训。三是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交流,认真组织学术研讨,积极举办高层论坛,深入开展农技推广征文活动。四是努力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精心组织优质稻米博览交易活动,协助组织农业投入品“双交会”等活动。同时,四年来,协会自身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组织机构不断健全,会员队伍不断壮大,内部管理不断规范,服务会员质量不断提升,协会已逐渐成为全国广大农技推广工作者之家,促进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会议分析了 “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凝聚力量、强化措施,不断促进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的发展壮大,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全力服务农业中心工作。要紧紧围绕农业中心工作,积极参加应对重大农业自然灾害、暴发性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安全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积极投身大规模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大规模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大规模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大规模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大行动。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为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第二,大力促进农技推广改革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力争用3年时间构建“一主多元”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目标任务。最近,农业部在江西召开了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会议,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进入了攻坚阶段。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协会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中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为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提出有益的对策与建议。紧密联合农业教育、科研、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促进建立健全“一主多元”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努力营造“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三,认真履行主体职能。充分发挥咨询参谋作用,通过组织重大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调研,提出有益对策建议。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用,通过组织技术研讨与高层论坛,开拓会员视野,扩大协会影响。充分发挥促进产业发展作用,通过组织优质稻米博览会和农业投入品“双交会”等活动,搭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

第四,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活动,将争创活动与协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坚持求真务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到求实情、出实招、务实效。不断强化自身规范化管理,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切实加强对会员的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将协会办成会员之家,为会员提供更好的信息与咨询服务,团结和带领广大会员为推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不断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当前农技推广工作如何发展 篇3

在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中心工作”,业务工作形成多头指挥,多头管理,工作随意调整性大,主要是做乡里的多而杂的工作,使其根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致使部分人员对本职业务工作丧失责任心和进取心。

第一,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尽管《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内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其实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点,更没有技术设备,这些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发展,大量的试验、示范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第二,基础设施不全。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很多农技推广设施设备十分落后,现代化信息设备无法配备。只有尽快配置现代化设备,将农业服务的技术真正深入的村户,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解决农民群众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农民的素质是也是制约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过去多年有经验的农业技术人员很多离开了工作岗位,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又不愿意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

第二,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农民是农技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特别是这几年,由于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有不愿务农,希望走出去开阔眼界,多挣钱养家的思想,导致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技人员进村入户举办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工作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如何改变当前现状,使先进的农业技术更好的为新形势下的农村及农民群众充分发挥其作用,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受益,创造出更多的农业效益,提升农业发展的空间,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应该从农业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普及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收的目标努力,所以,我认为,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的结合起来,与建立优质高产农业体系结合起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尽快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促使人们自觉的加大农技推广工作的力度,实实在在的为农民增收服务。其次,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还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技术措施的积极性:

必须要抓好科技示范。由于大多数农民群众不愿意花自己的钱去应用自己还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群众基本都持观望态度。所以,农技推广部门要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可推广面大的先进农业技术项目,要有重点的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活”样本,教育和引导农民改變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必须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理论水平。农民群众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的现象,农技推广人员可利用农闲季节,采取办培训班的方式,也可利用农忙季节,做现场示范,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提升,通过多渠道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只有从源头上保证了高技术含量的推广服务,才有可能使农民群众真正受惠。

必须搞好配套服务,使农民从农业技术应用中得到实惠。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精挑细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设备,产后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产、销一条龙服务,切实解决后顾之忧。对主导产品,农技推广部门要及时推广加工、包装等新服务,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必须优化推广机制。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搞活农技推广工作,增强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农技推广方式也要推陈出新,在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技术开发、推广与经营结合方面走出一条新路,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推广发展 篇4

一、合浦县农机化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推广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机构不健全, 功能弱化。

自2002年全区乡镇机构改革、乡镇农机推广站并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后, 原乡镇农机推广站专业人员及资产流失严重。全县原有乡镇农机推广人员68人, 而现在不到40人, 平均每个乡镇不足3人。合并后的人员结构不合理, 专业人员少, 部分乡镇办公场所被拍卖。合并后机构归乡镇政府管理, 业务主管部门管不了, 专业人员调度困难, 农机业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2. 农机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专业技术人员少。

乡镇机构改革后, 农机推广站人员多数为工人, 专业技术人员甚少, 文化程度不高, 初中文化的人员占了相当的比例。据统计, 全县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比例不足四分之一。

3. 农机推广设施差。

据统计, 乡镇农机推广机构普遍存在着“四无”:无设施、无试验仪器及机具、无配套设备、无示范基地, 推广工作难以开展。

4. 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已是多年来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首先, 推广经费没有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其次, 正常的办公经费也难以保障;第三, 农机项目少, 经费少;第四, 项目配套资金地方跟不上, 地方财政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 根本拿不出资金予以配套。

(二) 农机推广工作发展不平衡

1. 平原乡镇与山区乡镇不平衡。

平原乡镇的农机推广工作相对山区乡镇发展得更快。平原乡镇的条件好, 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快, 如水稻联合收割机、插秧机, 在党江镇、廉州镇、星岛湖乡等乡镇得到推广普及, 这些乡镇的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 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然而在山区乡镇, 如山口镇、曲樟乡等乡镇的农机工作存在“死角”相对多, 水稻机械化收获几乎为零。

2. 发达的乡镇与不发达的乡镇农民购买力不平衡。

发达的乡镇的农民用机、购机的意识强, 而不发达的乡镇的农民购机难度大。

3.“等、靠、要”思想普遍

存在, 造成推广工作发展的不平衡。部分乡镇还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 等待上级发放机具, 靠上级给项目、拨款, 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老习惯, 严重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三) 农机推广发展创新速度缓慢

农机推广发展创新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一是对农机推广发展的先进性认识不足;二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生产规模小, 农机推广发展创新动力不足;三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农机具价格高, 农民购买力不足, 新机具新技术推广难度大。

二、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一) 创新农机推广体系建设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为依据, 大力宣传农机推广的地位和作用, 大力宣传农机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机推广的支持。根据有关规定, 应抓住当前国家重视农业的有利时机, 利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科技换代、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等六项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保障和改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需的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 使推广系统达到“四化”、“三有”、和“四一流”的目标。“四化”就是推广技术标准化、示范带动基地化、推广手段现代化、项目实施规范化;“三有”就是推广系统达到有场所、有基地、有手段;“四一流”就是通过“四化”和“三有”, 使推广系统自身建设达到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

(二) 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机制

要根据合浦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的需要, 把握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和农机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脉搏, 发扬“积极、求实、创新、奉献”的精神, 加强农机推广科技创新, 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及时提供先进实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一要将目前推广的农机新技术进行全面总结归纳, 整理、制定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 提高农机新技术的规范化程度, 以便于推广普及应用;二要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路子, 促进产学研推的有机结合, 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企业的联合, 研制开发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开创农机推广的新格局。

(三) 创新农机化推广工作方法

要改变过去那种工作等待上级安排、经费靠上级拨款、课题要上级下达的老习惯,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创新推广方法和工作方法。一是迅速适应财政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新方式, 建立农机项目库, 通过各种渠道努力争取项目和资金;二是要加强农机推广示范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不但要讲给农民听, 还要做给农民看, 教会农民干, 领着农民办;三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新要求, 把农机大户作为农机推广与基层联系和服务的重要工作对象;四是要加强单位内部的管理,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优惠政策, 规范工作行为, 调动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充分挖掘内部潜力, 向管理要质量、要成效。

(四) 创新农机推广手段

要迅速解决农机推广手段落后的问题, 使之与全县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与农机推广工作的要求相适应, 从而保证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 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配备试验示范所必须的农机动力、农机具、试验仪器和照相机、摄像机等;二是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三是配备必要的技术资料, 如工具书、科普书籍、教材、科技杂志、报纸等;四是逐步配备计算机, 提高工作效率;五是建立农机化推广技术网络, 开阔视野, 扩大交流, 进一步提高农机推广系统的信息化程度。

(五) 加强农机推广人员和机手的培训

推广发展 篇5

一、高效农田节水取得的成效

全*上下以发展“一特四化”战略为目标,以高效农田技术技术为手段,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集成技术、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农业工作的新亮点、新抓手。具体表现在:

一是规模不断扩大。自实施“一特四化”战略以来,全区以垄作沟灌、膜下滴灌、半膜平铺起垄、喷灌等高效农田节水面积累计达到了*万亩,实施乡镇、村组、农户达到了100%。总节水量达到了*万方。

二是园区辐射带动进一步增强。我区扶持建设的西洞镇戈壁食用菌温室示范园、三墩镇色素辣椒膜下滴灌示范园、肃州区果园乡农业科技示范园、总寨镇非耕地高效日光温室示范园等一批极具代表性的园区不但成为农民进行科技技能培训和展示科技成果、彰显节水高效特色产业的重要示范基地,而且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相关行业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三是集成了一大批技术模式。根据全区不同区域,累计推广膜下滴灌、渗灌、喷灌、垄膜沟灌、半膜平铺起垄、全膜覆盖等高效节水技术40多项,配套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播收、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这些技术的集成推广,为科学合理配置井河灌溉用水、增加生态需水供给、遏制生态恶化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实施“一特四化”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上成立了由农牧局、财政局、水务局、科技局、统计局、农技中心等部门及*个乡(镇)主管农业的乡(镇)长参加,主管农业的副*长任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实施管理、任务分解下达、责任书签订、实施方案审定、组织协调、进展情况督查、组织检查评比、召开现场会、组织观摩学习等工作。农技推广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和项目区15个乡(镇)的农技站负责人,成立由农技中心主任任组长的技术指导实施小组,具体负责实施方案和技术规程的制定、组织实施及技术推广应用,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开展技术宣讲培训、编印技术资料、蹲点指导、开展试验示范、总结汇报等工作。

二是根据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依照“一特四化”战略和甘肃省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结合我区农业生产实际,制定了《肃州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了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制定了用好地表水,少用地下水,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减少每次灌水数量,适当增加灌水次数,降低农田灌水定额,覆盖抑蒸、灌水与作物需水规律相吻合的高效农田节水技术路线,规范了主推技术。

三是落实目标责任,确保农田节水措施落实到位。为了确保顺利实施,将高效农田节水工作纳入乡政府重点工作考核,实行行政与技术双轨责任制管理。通过行政推动、资金补助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应用节水技术的积极性,确保了各项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措施的落实。

四是多部门协调配合,确保项目整体推进。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工作量大面广,需要农业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农机局、水务局、各乡镇等多个部门通力合作。为此,*政府要求各部门要勤联系、勤沟通,对资金使用、农机具改进研发以及购置、示范区建设等进行认真研究,互通情况,明确各自职责,整体推进高效农田节水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五是多方位立体式,开展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宣传培训。为提高*、乡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改变农户传统的农作物灌溉管理模式,提高广大农户对实施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的认识和应用水准,保证各项农田节水措施的落实。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及时组织技术部门编写印发了《肃州区主要农作物高效农田节水技术规程》,举办了农田节水技术培训班,对区级技术部门及*个乡镇的农技干部进行了系统的技术培训,同时组织区级技术部门及乡镇农技人员,对*个乡镇的乡村干部、科技示范户、项目区农户开展了全面系统的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培训。在生产关键季节,特别是农作物起垄、铺膜、种植、滴灌安装等关键环节,组织技术人员采取集中培训、召开现场会、组织农户观摩等形式对广大农户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现场指导和实地培训,全面提高了广大农户应用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的积极性,保证了各项高效农田节水措施的落实。

六是建立核心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为了切实提高核心示范区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示范区示范带动作用,年初我们就对示范区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确定了示范区建设区域、地点、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标准,及早向群众公布建设方案。通过广泛宣传,加强衔接,引导农户合理安排种植计划,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为核心示范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取得的经验

三年来,我们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积累了一些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四条: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行政推动是关键。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工作以来,区上成立了副*长*同志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促进了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形成了推广合力。大部分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大了行政推动力度,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明确推广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方案是基础。几年来,我们按照市上的总体安排,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科学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保证了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工作任务的有序落实和稳步推进。

三是整合项目资源,集中人财物力是保障。将河西及沿黄主要灌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专业化统防统治等重点项目紧密结合,优化了资源配置,扩大了规模效应,提高了效益。依托各项目专家指导组成员,集中了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专用人才资源,开展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研究与推广指导,增强了推广科技力量,整合种子、农技、土肥、植保、农机等农业系统内部的技术优势,促进了技术的有效集成,为推广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集成配套技术,加强服务指导是核心。各乡镇因地制宜,集成推广先进

实用技术,坚持良种良法相配套,农艺与农机相结合,使技术尽量物化、简化、集约化,总结形成了一批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模式。并将集成技术编制成挂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材料,广泛宣传推广,优化了技术集成模式,提供了技术集成应用的效果。

四、我区高效节水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3年的发展,不难看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顺应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彰显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诠释了推进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科学理念,不但对各级干部谋划农业发展的思维方式、指导思想、措施办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全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使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但也还存在一些不知,具体表现在:

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农民对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重要战略地位认识不足,重工程技术、轻农艺技术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的连续性不够,加之一些区域自身发展条件和能力较差,制约了高效节水农业的发展。二是投入不足。发展节水农业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事业,需要公共财政支持。但长期以来,政府对节水农业的投入不足、没有固定渠道。

三是技术支撑和推广力度不够。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区虽已初步建立了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框架,形成了一批相对成熟的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但技术研发能力总体仍比较薄弱且力量分散,技术推广体制机制不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公共服务能力和手段不足,导致重大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研发滞后,技术成果普及速度慢、范围小、到位率低。

五、加快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具体建议

一是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鼓励政策,为节水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和农民参与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产业化模式。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搞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水技术的研究以及节水设备和制剂的生产等工作,以优惠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自办各种节水设备和率先实施各项高效农业技术,为高效节水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办好示范园区,普及高效节水技术。示范区既是新技术的展示区,又是农民学技术的培训基地,建立示范区,给农民做好示范,以利于大面积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同时,通过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区域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模式体系、土壤墒情监测和信息网络体系、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标准体系、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服务和关键设备产业化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缓解资源型缺水的紧迫状况,缓解季节性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

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高效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积极措施,开辟资金渠道,建立政府、社会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的高效节水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一是根据不同区域地区特点,积极建设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基地,以完善区域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模式;二是实施以地力建设为主的土壤培肥工程,以提高土壤肥力、土壤蓄水能力;三是田间渠道及田间灌溉设施建设。

四是分类指导,建立不同类型的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模式。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特点,改革农艺、耕作制度,调整作物结构,改进灌溉方式,抓好科学用水,建立不同类型高效节水模式,是发展节水农业的基础。在大田生产中。因

立体书籍设计的发展与推广研究 篇6

近年来,伴随数字信息技术的普及,特别是电子阅读器的出现和发展,电子书以廉价、便捷、灵活等优势迅速“虏获”了广大消费者的心,大有取代纸质书籍之势。但是在近年来的书展中,越来越多的三维立体图书出现在其中,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在传统书籍和创意的交融下,一本普通的书不仅仅是文化信息传播的载体,通过三维元素的融入,增加了书籍的交互性和趣味性。也正是因为这样三维空间形式,使得这部分书籍在差异化的竞争中巧妙的避开了来至电子书的冲击,并依托于成熟的印刷制版行业,也使得立体书籍在市场中有足够大的利润空间。立体出版物也从最初的单一题材到如今的保罗万象,甚至其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广告媒介,给企业带来了一种新颖独特的宣传方式,也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而这样具有交互意义的书籍能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给书籍设计研究带来巨大的参考价值。

立体书籍设计不断发展的原因

1. 平面图形向三维空间中的转换

書籍的立体形态有着丰富多变的外表。对于书的形态,在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是六面体,这是牢固根植在人们脑海中的形象。但当我们沉浸在一成不变的六面体的书籍形态的时候,是否意识到当今信息时代所面临的多媒体传播对六面体的书籍形态有何种冲击。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六面体的书籍形态也不一定就是完美无缺的唯一的书籍形态。

平面图形是由点、线、面这些基本视觉要素构成的,通过点、线、面不同的组合运用以构成多种多样的形态。在书籍中并以页面为基准,印刷为基础在二维平面中去表达,这样传统的方式局限了平面图形的视觉语言,将二维的平面图形推向三维空间中,其视觉语言的空间更广,视觉效果更好,视觉冲击力更强,可将图形设计覆盖到更加宽广的媒介空间中。而在三维空间中的表现,不仅仅在于图形在长宽的基础上增加了高,其表达的形式也从面积转化到了体积,从简单的平面构成到了更为丰富的空间构成,从而产生了更为丰富的图形语言。

2. 静态设计向动态设计的转化

书籍作为一个承载信息的载体,而信息的传递是通过我们的阅读行为渐渐传递给读者的。这是电子书所不具备的特点,只有原始的书籍形态在伴随读者翻阅的过程中,形成这样一个具有丰富体验的过程。而这样一个过程都是由视觉作为视觉主体的人去完成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伴随翻书的动作,书籍的结构形态和平面图形也在发生改变。所产生的视觉改变在平面化的图形和立体的结构在改变中形成的运动轨迹形成一个新的视觉体验。基于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立体书的设计过程中,这个动态的过程成了其视觉表现的一个主要方式。利用书籍翻阅过程中页面的变化带动附加的纸面,使平面图形在原静态的书籍中活动起来。并且结合信息时代的多样化的视觉媒体,利用新的科技材料,在动态设计中营造了一个多元的媒体空间。并加入的声、光、电等电子元件使得动态空间更加的多元化。

3. 独特的互动设计体验

立体书是超越传统纸本的图书,在打开书本时,书中的图案会一跃而起形成丰富多变的立体形态,而在合上书本时,又和普通的图书一样。立体书兼具了书的内容和形式,在空间形态上又跳出了平面的书的范围,创造了三维的立体空间,读者不仅可以通过三维空间多角度的去看立体书,并且可以动手去玩书中的对象。在儿童读物中,这样的特性是十分重要的,立体书就是兼具了书的内容和形式,也拥有玩具的趣味和功能,美妙艺术美感的视觉图像让孩子去鉴赏体会,起到了良好的互动学习效果。

立体书籍设计的推广研究

1. 丰富选材来扩大受众

当前国内的立体书籍的设计与制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涉及的领域主要在儿童读物中,立体书的设计表达主要以图形元素为主,所承载的信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区传播,而处于学习期的儿童对于图形的认识比文字敏感,因而这样的形式更能被儿童所接受。所以在立体书的题材上以儿童读物居多。但在国外的立体书籍所涵盖的领域更加广泛,除了涉及童话故事,还将科学知识、文学名著等通过立体形态去展现,从而在视觉上的认识和触觉上的感知进行完美的统一。在交互的体验中获取书籍提供的信息。并在部分杂志中,并作为一种新型的广告媒介,通过在平面广告中的立体呈现赢得消费者的关注,也在品牌推广中加以应用。

2. 精心设计吸引受众

立体书的整个创作的过程中,虽然要依托先进的印刷制版技术,但是立体书籍的模型设计难度远大于实际的生产制作。立体书籍的模型设计对于设计师而言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有相当的设计创作能力和对材料工艺的熟悉,并能通过三维的立体空间,给受众提供一个具有探究性、趣味性的解决方案。在设计开发中,融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至于味觉上的交互体验,去提升立体书的审美价值。从而在这种独特形式的变换和延伸中给读者阅读带来乐趣和联想。

立体书籍设计的推广和发展,对印刷出版这个大家族有着重要的意义。其设计实践和方法创新与传统出版行业相互补充、促进,有助于完善出版物设计的基本理论,并为出版物的发展探究出一条新的方向。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推广发展 篇7

1 历史名茶产地,人杰地灵政和

据史料记载,政和县建立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原名关隶县,宋政和五年(1115)改为政和县。全县总面积1749平方公里,有10个乡(镇),123个行政村,3个国有农茶场,总人口23万人,地大人少。境内地势东高西低,为“二元地理”,形成立体的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结构,其地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有农、林、茶、果、矿产、旅游等得天独厚的发展资源。其主要产业和建设特色有几个方面:

1.1 茶叶源远,茗馥花香

政和产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元时境内东平等五里是“北苑”贡茶区之一,同时,赵佶皇帝亲自撰写下《大观茶论》,宋徽宗见建州关隶县呈送的贡品茶,冲泡后根根茶叶白毫显露、芽尖向上,蔚为美观,茶叶香沁肺腑,喝后回味甘醇,备赞佳茗,特赐给“政和”县名,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后来,他撰下《大观茶论》。清咸丰在铁山发现政和大白茶,产制“政和工夫红茶”和“白毫银针”品质特佳。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产红茶万余箱。民国《政和县志》曾记有“茶兴则百业兴,茶衰则百业衰”之句。1940年由中国著名茶学家陈椽开办有政和茶厂的前身中央茶叶“示范茶厂”。他在书中记道:“其最著者,首推工夫及银针,前者远销俄美,后者销售德国;次为白毛猴及莲心……”。1950年、1958年先后建立国营政和茶厂、茶叶科(局)、国营稻香茶场,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有力推动茶叶生产发展,同时为政和县输送了大批人才。茶园面积从1949年的1.5万亩扩大到2009年的10万亩,茶叶产量也从139.4吨,增加到年加工1万多吨,成为南平市第一产茶县,为全省产制工夫红茶、白茶、绿茶、花茶等多茶类的重点产茶区。

在茶叶发展的同时,政和的茉莉花也异军突起,北京茶叶总公司、吴裕泰等20多家省内外企业于石屯设厂加工花茶1万多吨。如今,白茶产量也居全国前茅,在欧美市场备爱欢迎。政和工夫红茶以大、小茶拼配的“金骏眉”等名茶,在此次参加上海世博会名茶评优活动中获得6枚金奖奖牌,其中茂旺茶业有限公司还获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奖赛金奖。如今政和工夫高级红茶卖价已超过铁观音,大大增加茶农收入。

1.2 林茂物丰,特产独著

政和的农林特产独具特色,有六项走在前列。一是林竹优势。它是我省重点林区和木材产地之一,全县有林地132万亩,已建成20万亩基地林、31万亩笋竹林,珍稀树种14种。森林覆盖率达77.7%。政和毛竹茎大而质好,为全省第三位。生产竹制品的企业有“茗匠”等十五家,其产品全国有名。二是锥杏特产。全县有15万亩锥栗树林,年产0.8万吨锥(板)栗产品,占全省第二位,远销国内外;还有珍稀特种树银杏2万亩、楠木林三处100多亩。三是高山蔬菜。在政和“二、五”区的汀源、镇前、杨源,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种植反季节蔬菜3万亩,为上海、福州等大中城市解决淡季蔬菜供应问题。四是种烟草。全县有烟草1万亩,增加农民收入。五是茉莉花。在平原的石屯、东平、星溪、铁山等乡镇,1972年露地试种茉莉花成功,现茉莉花园已达15000亩,为窨制花茶提供原料。六是食用菌产品。年产干香菇3000多吨,加工保鲜菇5000多吨。其规模、经济效益为全省同类特产之最。

1.3 矿产丰厚,水力充沛

现发现矿产有26种,探明17种,工业矿床4处。蕴存有多种特有的矿藏资源。在平原丘陵地带的乡村分布有稀少而贵重的金矿;在江上一带有国家珍稀的水晶矿;在铁山有铁矿。这些都是国家和当地人民宝贵的财富。

2000年调查,全县水资源平均19.84亿m3,人均占有水量12096m3,水能理论蕴藏量152184KW,可开发66055KW,已建成的水电站有城关、外屯、坪岩、石屯、东平、杨源九层深等,总装机容量达3万KW,为城乡人民提供充足的可再生水电力资源。

1.4 天然景观,旅游胜地

全县有五个主要景区,如稠岭的弥勒岩、将军岩、佛子岩和夫妻峰等奇峰;古老的锦屏岩洞,宋、明两代的银矿遗址;闽北八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东平奖山、千岩销翠、峭壁天梯等;屹立松溪河畔的望淅山道教驻地;奇丽的“琅环福地”洞宫山,鸳鸯戏水的高山平湖等七七四十九景。还有宋代朱熹等名人文化遗址,如朱熹祖父葬于政和的陵墓。民间传说朱熹“孕于政和,生于尤溪”,乃是史实。他常到政和祭祖、小住“云根书院”。

1.5 观念改变,人才辈出

政和县过去比较封闭,人们不愿到外地闯天下。改革开放后,思想大解放,人的观念彻底改变。他们重视教育,重视科技,勇于走出山区,走向大城市,出现了许多优秀人才,还有不少人在省、市、县担负各级领导干部。政和23万人口中,有7~8万人外出工作、打工、做生意,占总人口三分之一。集中分布上海的有3万人,福州2万人,泉州和厦门1万人,其他国内外城市1万人。他们绝大多数经营钢材、茶叶、餐宿等行业,也有不少从事电子科技行业。在各地各行业的工作人员为数甚多,仅在福州从事律师的就有20多人。

1.6 改善交通,打通天堑

现正在建设的宁——武高速公路,从政和穿行而过。此高速路2011年即可建成,从政和至宁德仅58分钟,去武夷山仅48分钟,政和将成为“海上后花园”。同时还要建“庆——宁”高速路,即从浙江庆元经政和至宁德良港三都澳,成为东、西大通道的枢纽。动工建成后,政和至福州一个多小时可直达,到上海仅2.5小时。

2 推广茶叶“五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茶业的科技进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茶叶“五新”可理解为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它是茶叶产业化进程中现代化的根基。茶叶“五新”的终级目标是科技化、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我省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有限,重视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三年来省政府把实施农业“五新”成果推广应用,作为促进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发展的重中之重。各级、各部门依托示范基地、示范片、示范户,作为发展的楷模,特别在茶叶行业中,推动“五新”进村入户,实现茶叶新品种加速复盖,新技术广泛应用,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加快普及,有力促进农民增收,茶农增富。茶叶“五新”有以下几个突出点:

2.1 新品种

茶树栽培应推广应用国优、省优茶树品种。如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等,还可应用或选育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地方品种,如政和大白茶、菜茶。

2.2 新技术

当今茶叶生产的新农艺、新技术、新设施,日新月异。但总的就是要推广应用有机茶园、绿色茶园、无公害茶园的新科技,使茶树栽培技术不断创新,达到无害、优质、高产、高效益。

2.3 新农药

茶叶是食品、是饮品。其产品的卫生安全,要从源头抓起、抓好,为确保茶产品饮用健康。在茶叶植保管理、防虫灭病的农药使用中,要推广“无农残”“无毒”的有机农药,实现“无害化”,为消费者提供无毒、卫生、安全、健康的茶饮料。

2.4 新肥料

在推广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的同时,要达到茶叶无公害、有机化,在茶园肥培管理环节,还必须推广新肥料。尤其要推广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少用或不用化肥,减少化学物质对土壤、对茶叶的污染,确保茶品卫生安全。

2.5 新机具

要根据加工生产茶类的不同,推广应用或创造适合本茶类生产的新式机械、新型设备、新型厂房,还要逐步实现茶叶加工自动化、现代化、智能化,促进加工省工、省料、高产、优质、高效。同时,对茶叶加工初制、精制的燃料,应推广应用环保、低碳、低耗的新能源,进一步探索微波等新技术,探索现代化环保的新能源。

3 搞好项目对接,加速转化应用

据2010年7月27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省政府“关于我省农民‘五新’推广情况的报告”,指出“2008年至2009年,福建省财政安排资金近5亿元,支持‘五新’重点项目740项,推广新品种208个,新技术281项,新肥料41项,新农药43项,新机具118项,新制定和充实了一批农业地方标准”。仅2009年就带动农户403户,新增经济效益11亿元,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0%以上。我省茶叶具有很好的优势,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国前列,但离“五新”的要求,差距仍然很大。①技术队伍不稳定,力量薄弱,推广力度不足;②自主创新,研发水平不够;③机械化水平与新科技发展滞后,产业规模化、产品标准化、产销一体化、服务规范化、设备现代化不尽人意;④闽台茶业交流与合作,技术领域上还没有新的突破。

为了让农业“五新”茶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能移在政和县得以对接、转化和应用推广,为了让现代科技成果在政和茶区开花结果,我们应该搞好如下几项工作:

3.1 加强项目领导,组织实施

从县、乡(镇)、村至企业,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领导,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成果对接实施的领导和指导,使项目得以真正落实,使“五新”科技成果在政和茶区喜结硕果!

3.2 加强队伍建设,抓好对接

要加强县内茶叶科技队伍建设,要完美健全茶叶科技推广、质检及涉茶部门的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素质,使他们能尽心尽责,努力为“五新”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为茶区服务,为企业服务,为茶农服务。同时,茶技部门要加强创新技术指导和研究,搞好政和大白茶,政和菜茶的提纯、复壮和地方新优品种的选育,促进科技创新,促进茶产业持续发展。

3.3 加快品牌宣传,做大产业

茶叶在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质产品,都有自己的产地品牌。“政和工夫红茶”、“政和白茶”也都被批准为地理标志,最近“政和工夫”,已被列为中国驰名商标。同时,建议将政和工夫红茶、白茶尽快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加快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同时还要申报“政和白茶”国家驰名商标,提高信誉度、美誉度、认知度,努力实现品牌效益最大化。

3.4 借鉴“庄园”经验,促进发展

2010年7月省茶叶学会赴欧茶叶考察组,参观了法国葡萄酒庄园和饮料厂家,法国“庄园”建设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他们传统酒业生产是小规模的或是家庭工厂,但在国际市场上却以原产地命名的整体品牌出现,做到商标共用,他们在标签上注明相同品牌,又标生产庄园。他们把种植、管理、加工、制造、标准化、文化、销售溶汇于全过程。把庄园旅游、文化与酒业生产、销售链接在一起,促进产业化发展。

3.5 完善扶持政策,做大产业

政和是老区,过去是中央支持、省列的全国17个贫困县之一,现在也是全省18个不发达县。我们应当利用这些政策,争取上级的支持。要从宏观上对茶业采取各项扶持工作,制订优惠措施,协调各方利益,共同支持茶产业持续发展。

3.6 弘扬茶文化,提升知名度

创新推广模式助推渔业发展 篇8

1 联合举办培训班

充分利用党的惠农政策的有力时机, 和微山县技校联合举办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 积极组织养殖渔民、捕捞渔民、乡镇渔技指导员参加培训, 学习无公害健康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品质量监管等培训知识, 受训达700多人 (次) ;结合微山县开展的“四百活动”, 积极组织微山县渔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养殖一线, 为养殖户提供更多的技术服务, 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 开通了渔业科技服务热线

承诺:一是坚持做到“热情服务、有求必应”;二是保证24小时开通, 为养殖户提供无偿服务;三是服务热情、耐心寻问、细致解答。

3 与科研院校合作, 多元化推广渔业科技

为加快渔业科技创新步伐, 加速渔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近年来, 微山县积极与山东农业大学、长江水产研究所合作, 开展渔业科技创新。

4 建立公益性渔技推广队伍为主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合作的推广模式

县级渔业部门为其社会化组织产业化开发提供技术、资金、物质、信息保障, 为渔业专业合作社和渔业企业指定技术专家, 帮助它们进行技术培训,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5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渔技推广服务网络

形成了以微山县渔业技术推广站和微山县特种水产养殖试验场为龙头, 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为桥梁, 村养殖户、渔业技术人员为纽带, 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四级一户”渔技推广体系。实现了体系健全、机制灵活、互为依托、服务联动的高效运转方式。

6 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方法

推广发展 篇9

“推广站+合作社+基地+农民”的农机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 有利于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推广站与合作社在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互相补充, 互相结合, 也是农机推广站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黄冈长盛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0月, 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合作社成立之初, 注册资金40万元, 共有社员19人, 其中股东10人, 聘用农机手9人。拥有各种农业机械13台 (套) , 其中:半喂入联合收割机2台, 全喂入联合收割机6台, 主要是从事机械收割作业。

经过近三年来的发展, 合作社经历从小到大, 由弱到强的过程, 现有注册资金达210多万元, 社员61人, 其中股东15人, 农机手46人。拥有农业机械151台 (套) , 其中:联合收割机13台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7台, 全喂入联合收割机6台) ;大中型拖拉机15台 (40匹马力以上的7台, 20-40匹马力8台) 、插秧机7台 (高速乘坐式2台, 手扶式5台) 、机插秧育播种机1台、油菜播种机2台、小麦播种机1台、船式旋耕埋草机3台、微耕机6台、机动喷雾器12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台、农用运输机械5台、配套农机具56台 (套) 、汽车2辆。机库占地面积4335平方米, 机库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近年来完成机械作业面积32800多亩, 其中完成机械耕整9200亩、机械插秧2700亩、机械播种1900亩、机械收割8300亩、机械植保5100亩, 服务农民3000多户, 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259万元。

黄冈长盛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为依托, 以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提高农机装备的利用率为重要手段, 以整合生产要素, 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 探索一条农机化技术推广和农机化生产作业合作发展之路, 努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

1、坚持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不断创新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

合作社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整合生产要素, 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采取“企农联姻 (即联合大企业和农机大户) 、合作共建”的方式, 实行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和科学化管理, 努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一是构建新的合作体制。合作社以发展农企联合为载体, 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负盈亏的管理方式,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 遵循服务农民、进退自由、管理民主的原则, 依法办社, 依章办事。合作社为股份制, 其股份由单位、企业投资股和农民股构成。对农民加入合作社不设最低出资额限制, 入股合作社投资方式中, 货币、农业机械或土地承包经营权均可, 并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

二是运行新的管理模式。合作社自运行以来,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机专业合作社法》, 规范管理, 实行谁投资谁控股, 严格按照章程行事, 健全资金使用审批等相关制度, 按股分配收益。实行“六统一”、年终分红的管理模式 (即:统一机具停放、统一安排调度、统一油料供应。统一签订农机作业合同、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结账收费) , 坚持以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为宗旨, 通过农业机械的优化组合, 市场管理机制和大规模的作业服务, 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拓展服务市场、扩大作业规模, 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拓宽服务市场, 实现规模经营, 提高经济效益是合作社办社的出发点。通过规模化作业和跨区域作业, 为合作社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 不断拓展服务模式。黄冈长盛农机合作社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 提供不同服务模式供农户自主选择:

一是实行土地流转承包制。农户将田地流转并出租 (200—300元/亩) 给合作社经营, 合作社将租赁款或租赁款兑换成粮食交付给农户, 农民不用种田即可领取一定租金或粮食, 可以全身心投入非农产业;

二是实行作业服务制。农户自主经营, 由合作社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 农户向合作社交纳相应的服务费, 实行订单作业;或由合作社提供部分环节的机械化服务, 收取相应的服务费。日常一些相对轻松的田间管理等农活由农民承担, 收获的粮食全部归农户所有。

(2) 不断扩大作业范围。一是坚持实行订单作业。在春耕、“三夏”、“三秋”农忙季节前, 合作社首先与种粮大户、外出打工人员签订作业合同, 分别在机耕、机整、机插、机播、机收、运输等环节实行一条龙机械作业服务, 二是流转土地、集约化经营, 实现规模化作业。由于绝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农民手中, 分片种植, 为了改变农民传统的种植观念, 合作社积极宣传和引导, 并以200-300元/亩的价格流转承包过来, 保证农民在转让土地后, 无论天灾或人为等因素, 都能获得收益。合作社既整合了资源, 节约了运行成本, 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实现了双赢。三是积极开展跨区作业。为了延长作业时间, 扩大作业面积, 增加作业收入, 合作社立足搞好自身作业服务外, 还联合其它农机大户跨省、市区作业, 近年来跨区作业4100多亩, 收入37.7万元。

3、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 不断做大做强合作社。为把培育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合作社持续发展的

基础, 打造农机合作社的新亮点, 合作社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农机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等环节延伸, 提高自身的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拓宽作业服务领域和范围。

一是做好水稻机插示范推广。合作社在团风县方高坪宋墙村建立了200亩水稻机插秧示范基地, 依托市、县两级农机技术推广站作技术指导, 进行机插水稻育秧技术、机插秧作业、田间管理、机械化植保等环节试验示范。通过机插秧现场会等形式, 指导周边农民育秧, 并从放置秧盘、营养培土、控水、播种、覆土、铺膜等环节手把手辅导农民, 使大多数农民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掌握育秧技术, 从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是做好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合作社一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宣传油菜机械化种植比人工种植具有省工、增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等优点;另一方面引进推广应用, 做好试验示范工作, 建立了90亩的油菜机械化直播示范基地, 为油菜生产全程化技术的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紧密结合项目建设, 做好示范推广。合作社得到了团风县农机局政策上的支持, 将我们黄冈长盛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试验示范基地, 建立了2个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片, 示范面积600多亩;合作社在普及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 带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和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同时服务范围辐射周边乡镇, 自身实力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壮大。

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 不断优化农机资源配置, 符合当前农业机械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 但必须明确合作社与推广站之间的关系。

微灌技术的推广发展前景 篇10

一、微灌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

水资源利用较好的国家, 有80%以上的灌溉面积实现了喷灌、微灌化。世界灌溉设备的生产供应主要集中经济发达的美国和欧洲。以色列是亚洲生产国的代表, 也是世界上较早使用微灌技术的国家之一。在以色列, 微灌等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沟渠漫灌方法。最现代化的微灌系统都装有电子传感器, 通过计算机在办公室可以全程遥控施肥和灌溉。

国内推广发展微灌技术八十年代就已开始, 但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在新疆的棉花、果蔬和中西部个别地方的果树种植方面有所推广, 而在农业覆盖面积大、灌溉水资源需求大、旱情相对严重的华北、东北小麦、玉米种植区并没有多少推广。因此我国微灌技术的应用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推广发展微灌技术刻不容缓且任重而道远。

二、微灌系统的组成

微灌系统通常由水源工程、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四部分组成。

水源:江河、湖泊、水井等均可作为水源, 但其水质需过滤处理后符合微灌要求。

首部枢纽:包括水泵、动力机、肥料和化学药品注入设备、过滤设备、控制器、控制阀、进排气阀、压力流量测量仪表等。

输配水管网:输配水管网的作用是将首部枢纽处理过的水, 按照要求输送分配到每个灌水单元和灌水器, 包括干、支管和毛管三级管道。毛管是微灌系统的最末一级管道, 其上安装或连接灌水器。

灌水器:灌水器是直接施水的设备, 其作用是消减压力, 将水流变为水滴或细流或喷洒状施入土壤。

三、微灌技术的特点

微灌与传统的沟渠漫灌相比具有明显优点:1.节水效果明显, 灌溉水的利用率高;2.省肥省力节能;3.增加种植面积。减少沟渠占地;4.减少病虫害及杂草生长, 防止土壤板结;5.适应性强。干旱沙漠地区, 不同类型的地形均可适应;6.可控制温度和湿度;7.提高作物产量, 增产增收。

微灌技术的缺点是一次性投资大, 成本高, 水肥同施时易堵塞。

四、微灌技术的分类

微灌可分为滴灌、微喷灌、小管出流和渗灌等。

1.滴灌

滴灌是微灌系统尾部毛管上的灌水器为滴头或滴头与毛管制成一体的滴灌带将有一定压力的水消能后以滴状一滴一滴的滴入作物根部进行灌溉的方法。使用中可以将毛管和灌水器放在地面上, 也可以埋入地下30-40㎝。前者称为地表滴灌, 后者称为地下滴灌。

2.微喷灌

微喷灌是微灌系统尾部的灌水器为微喷头。微喷灌由微喷头和微灌管组成, 微喷头可分为固定式微喷头和旋转式微喷头。固定式微喷头包括折射式、缝隙式和离心式等。旋转式微喷头以反作用力驱动转轮旋转, 水呈射流状出流。微喷头的流道大于滴头约15㎜, 出流形式为喷洒状态, 因而抗堵塞性能好于滴灌, 同时还可以改善田间或温室内的小气候。主要用于果树、温室和苗圃等。

3.小管出流

小管出流是用直径4毫米的微管与毛管连接作为灌水器, 以细流或射流状局部湿润作物附近土壤, 流量一般为80-250L/h。对高大果树通常围绕树干修一渗水小沟, 以分散水流, 均匀湿润果树周围土壤。

4.渗灌

渗灌是一种地下微灌形式。在低压条件下, 通过埋于作物根系活动层的渗灌管, 根据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空气和可溶性肥料, 定时定量地向土壤中渗透供给作物。由于没有安装灌水器 (滴头或微喷头) , 所以渗灌管无明显出水孔, 渗灌时象出汗一样。渗灌期间可保持地表和作物表面为干燥状态, 抑制了作物叶面真菌的生长。又由于渗灌管埋于地下, 最大程度地减少灌溉过程中水的损失, 同时也减少了喷灌的重叠, 加大了土壤的透气性。

五、微灌技术发展前景

弘扬中华文化与推广区域和谐发展 篇11

“和谐”二字首先要追溯“中庸”篇内,明细阐释了人类性情——其喜怒哀乐之未发,无所偏倚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谐以成事应物,万物育焉。特别强调“中节”二字乃以智慧调控之意,绝不是如一般俗解为庸和妥协。中中消极之道。中庸实乃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平常修身道理,也是我们中华文化思想的瑰宝。

弘扬中华文化,有安内攘外,区域远近之分。现代60岁以下国内出生之公民们对普通俗理是明晓的,对较为深奥的哲理文字,接触实在不多,水平不高可说是已半断层吧!虽有文而质不足,何能妄而教化世人呢?特别于此一提者,日本人对中国诸子百家各学了如指掌,借用甚至反用于民生及经济政治领域里面,手法也层出不穷。况者,日本人以保持字体原义而不愿过分跟随宗主国的简化汉字,故认识原来字形及字义反比我们年青一辈较多,此乃不是虚说!既然我们自身蕴藏有数千年历史的道德文明精粹,何不名正言顺地擦亮这块中华文化名牌,璀璨地推示向十方八面去教化苍生哩?

和谐发展也涉及物质和思想(文化),盖罩临近区域以至遍及全球。实质也牵连到经济、政治甚至军事之各种因素。先说国内北南西东,贫穷与富庶之资源互调互补,以科学技术化扩展经济。剥削及侵蚀现象的出现,自所难免。继而参与者之间的成果分享,运行过程中之冲突摩擦,皆须有法理可依去疏导,淡化及解决民生及民权的各种利益和矛盾。治义、生利、丰民……以达合理的权益分配。国家以人为本的教育与医疗,部分比重比例上的投放,也须顾及城乡水平之拉近,方可为功。

随着国力增强,政治外交策运,时得时失,经济继续开源扩张,无远弗届,利益于目前而终失于义,更需与保护主义剑拔弩张,拉牵不易持平。能有一二世纪之得,自豪于史足矣!若谓军事强悍,傲恃一时则可,绝难武运长久者,且虚耗国力必巨无疑。反之,文化进取花费不甚巨,游刃自适。若唐代丰绩,千载播越鼎盛,显赫而深远。常谓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胞胎兄弟,能全秉持者皆可称雄于世,信乎?适此更生年代,经济与文化两剑,若能出鞘挥洒自如则必有成焉。纵观形势,我们认为,应要一方面在深厚文化根基上,固本培元,灌输教育下一代,的确是任重而道远者。另一方面,以简明易懂之中华文化,弘扬于海外世界,以达本深末易,两者兼存的中华智慧,升华到极点为目标指望。

推广农机技术,发展农村经济 篇12

全县农业机械化总动力从1978年2.60万k W增加到2014年的61.03万k W, 增长了23倍。各型拖拉机从1978年的1 872台增加到2014年的89 500台, 增长了47倍。全县平均2.5户拥有一台拖拉机, 农业机械化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成为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主要发挥五大作用。

1 农业机械化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实现了以机械代替畜力的重大转变, 在农业生产的运肥、耕地、播种、打碾等作业环节中, 农业机械比畜力可提高功效10~20倍, 特别是联合收割机的大面积应用, 能使收割、脱粒、筛选三项作业一次完成, 与人工收割, 畜力打碾相比可提高功效25~30倍。在“龙口夺粮”的秋收工作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农业机械的发展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田作业的质量, 而且缩短了作业时间, 改变了过去“种一春, 收一秋, 打一冬”的状况, 减轻了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 使农民开始过上了“农忙不忙, 农活不累”的清闲日子。

2 农业机械化增加了粮食产量, 节约了生产成本

要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 提高粮食产量,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农民收入, 就必须把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 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就必须依靠农业机械, 因为农业机械是经过科技人员按照先进的农业的农业技术要求和机械原理设计制造出来的, 是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和物化, 是农业科技成果能得以大面积实施的手段和桥梁。例如旱作沟播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除具有分层施肥播种机的优点外, 还有节墒保苗、调节地温、蓄水抗旱、增产显著等特点, 节约化肥4kg/667m2, 节约种子5kg/667m2。还有机械化蚕豆点播技术、保护性耕作、马铃薯播种技术暨收获技术等都具有增加粮食产量。节约成本的优点。农业生产的大量实践证明, 只有应用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 才能实现农业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才能达到节种、节肥、节约、节水、节劳力的目的, 用较少的农业投入获得较好的产量和较高的农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3 农业机械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去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 农民无力抵抗自然灾害的侵袭, 产量低而不稳。如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强化了农业生产力, 突出表现在抗御自然害以及争农时, 抢季节等方面。旱作机械及灌溉机械的应用, 增强了抗御旱灾的能力, 植保机械的应用增强了抗御农作物病虫害的能力, 植保机械的应用增强了抗御农作物病虫害的能力, 联合收割机的应用做到了抢收抢打, 增强了抗御雹灾及防止粮食发芽霉变, 鼠吃等损失的能力。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应用, 减少了水土流失, 增强了抗御“沙尘暴”的能力。推土机等农业工程机械的应用, 在兴修水平梯田和水利工程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4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农业机械的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后, 农民一年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由过去的200多天缩短到现在的30多天, 农民除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以外, 在较多的农闲时间里外出务工, 特别是进城从事二、三产业。部分青壮年民工常年在外打工, 家中的农活由老人或妇女托靠农机专业合作社或农机专业户来完成。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户的组建, 不仅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 增加了农民收入, 而且解决了很多无劳力、无机户在农业生产中困难。例如, 在秋收大忙季节中, 由农业部组织, 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的全国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服务, 为成千上万农民解决了秋收难题, 节约了农民工返乡务工的路费等开支, 延长了务工时间, 使大量农民工家庭, 做到了农业、副业双丰收, 使他们的钱袋子迅速鼓起来, 又成为增收的一大亮点。

5 农业机械化加快了农副产品的流通升值

拖拉机等农用车具有一机多用、费用较低的优点, 在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 加快了农副产品向城镇的流通, 繁荣了城镇农贸市场。农民驾驶自己的农用车奔跑在城乡之间, 把城镇居民急需的新鲜蔬菜、瓜果、面粉、食油等农副产品及时运送到城镇, 既满足了城镇居民的生活需要, 又使农副产品在运输流通中得到了升值, 卖到了好价钱, 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摘要:推广农机技术, 就是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 以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降低农民劳动强度,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 促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强农机化先进技术推广工作, 对于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 巩固和发展农业基础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农业现代化,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上一篇:医疗纠纷成因分析下一篇:国外贸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