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推广(精选12篇)
教学推广 篇1
20世纪80年代中期, 软式排球在日本山梨县诞生, 目前已在欧洲、东南亚国家广泛开展。从1995年传入我国至今历经十六年的发展历程, 学校体育在软式排球运动的传入推广和普及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高校开设软式排球课使软式排球运动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给高校学校体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校园体育文化增添了新的亮点, 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软式排球运动的特点
(一) 趣味性和观赏性
软式排球因为飞行速度慢、技术动作易掌握、失误少而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二) 安全性
软式排球因球体轻、质地软、气压小而不易伤人, 有利于本人安全、他人安全、校舍等公共安全, 具有安全性。
(三) 简单易行性
参加活动的人数可不限, 场地大小、网的高度可不限, 活动方式可不限而具有简单易行性。
(四) 随意性
软式排球技术动作要求不高, 易于普及开展,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 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规则。
(五) 适用性
软式排球色彩鲜亮、美观、价格便宜。
二、开展软式排球运动的必要性
(一) 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国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软式排球运动的开展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 教育改革的需要
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软式排球教学可以作为切入口, 加强软式排球师资力量培训, 加大器材投入力度, 合理安排场地和时间, 形成软式排球教学的较大规模, 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试点, 引领体育教学整体向着和谐体育、快乐体育、主动体育等改革目标逐步发展。
(三) 学生的需要
对高校学生而言, 软式排球运动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赛, 同时又适合娱乐、游戏、健身等, 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的能力;软式排球作为排球运动的基础, 增强了排球的影响力度, 促进了学校排球运动的开展。
三、教师及学生对软式排球运动的态度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临沂大学费县分校2008级学生和费县各级学校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对各研究对象中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发出问卷100份, 收回100份, 回收率100%, 其中98份为有效问卷, 有效率为98.00%;对已开展软式排球教学的学生发出问卷300份, 收回282份, 问卷回收率94.00%, 其中276份为有效问卷, 有效回收率为97.87%。
(二) 体育教师对软式排球运动的态度
各学校教师对软式排球教学注入了极大的热情, 在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对软式排球教学课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的确立更强调合理, 更强调软式排球教学与学生个体需要、社会需要相结合。在调查中 (见表1) , 93.88%的教师认为开展软式排球课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即积极开展软式排球课, 教师的态度是肯定的。
(三) 软式排球运动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
学生是参与软式排球运动的主体, 学生对软式排球运动的态度如何, 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的强弱。通过对已开展软式排球教学的学生调查得知 (见表2) , 软式排球运动是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尤其是女生的喜爱程度远远高于男生, 女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很浓厚。
四、我校开展软式排球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一) 我校开展软式排球的有利条件
1. 开展软式排球适合我校体育设施现状, 我校有充足的教学设施, 体育场地充足。部分教师经过培训后很快就适应了软式排球的教学, 对软式排球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并很好地使软式排球和硬式排球在某些方面相互融合, 相互促进, 使软式排球得到很好的发展。
2.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软式排球的发展,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积极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软式排球教学。软式排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 对建立我校现代化的体育教学课程据有积极的影响, 从而推动和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化。
3. 从软式排球引进我校以来, 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具备了广泛的学生基础。大力普及和推广软式排球运动, 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增进学生的健康,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长期行之有效和简单实用的体育健身方法。这正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最佳方式之一。
(二) 软式排球在我校的发展前景
1. 前景展望
软式排球运动将成为全民健身和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基础项目之一, 有利于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体育教学氛围更加充满活力, 体育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同时也对每一个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这一课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在这样大好的教育改革形式下, 将软式排球引进校园, 并将其作为体育教材内容, 是理想的终身体育教材, 有利于促学校的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在校园里开展丰富多彩的软式排球活动, 对体育教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 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2. 大力推广和普及软式排球运动
软式排球将成为我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 并且带动其他项目的改革。软式排球在我校的推广, 成为学校体育新的闪光点。
(1) 学校各级主管部门要针对软式排球的推广制定相应的政策, 提高重视程度, 广泛宣传软式排球运动的价值, 帮助老师和学生转变观念, 大力推动软式排球运动的发展。
(2) 加强软式排球师资的培养,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是软式排球得以发展的根本。体育教学要发挥主阵地作用, 创造条件, 营造氛围, 扩大普及面。
(3) 积极探索将竞技、娱乐和健身融为一体, 作为开展软式排球教学的主要思路, 发挥教学的创造性, 突出趣味性, 形成特色。
(4) 发挥运动竞赛的杠杆作用,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软式排球比赛, 像班级、校级、地区之间的比赛, 通过比赛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行为, 使软式排球运动成为学生课外开展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之一, 同时也可以促进软式排球运动的更好发展, 以点带面逐步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
高校开展软式排球让更多学生了解、喜爱、参与排球运动, 通过大力推广和普及软式排球运动, 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和激发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软式排球由于设计新颖、趣味性强, 因此无论是练习还是比赛, 人们都可以尽情挥洒, 场上总能出现“起死回生”、起伏跌宕的场面, 使人们同时感受到游戏的快乐, 达到娱乐身心、完美人生的目的, 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软式排球的发展有利于体育人口的增长。软式排球以游戏和竞赛两种形式展现人们面前, 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参加活动, 以游戏为目的取代竞技排球,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软式排球逐步走向国际, 成为比赛项目, 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毅.浅析软式排球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J].洛阳大学学报, 2002, (2) :86-88.
[2]柏杨, 刘美玲.我校开展软式排球的可行性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 :51-53.
[3]刘彩彗.辽宁市学校排球运动开展情况的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 :53-59.
[4]葛春林.新兴体育项目——软式排球[J].中国学校育, 2001, (1) :34.
[5]谷延辉.高校开展软式排球课的可行性[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 :67-69.
教学推广 篇2
值得推广的作文教学法
小学生“五段式”作文训练体系是烟台市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形成的实验课题。该题被山东省教委列为重点推广的十项教改成果之一。现就“五段式”作文训练体系结构、各段教学任务以及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所显示的优势等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期为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推广先进教研经验,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一点信息。 一、“五段式”作文训练体系是把一次作文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五个课型:准备酝酿课、试写初稿课、评议例文课、自行修改课、鉴赏总结课。 准备酝酿课是学生观察(了解)事物、摄取作文素材的写前准备课。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心理和材料上有所准备,激发写作欲望,使学生充分地占有材料,感到有话可说。在这一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有三:一是在上一节作文课结束或在本组教材重点讲读课结束时,在学生作文4-6天前向学生布置作文的题目及要求,让学生准备;二是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观察,充分认识写作对象,教给具体的观察认识方法;三是督促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这节课是一个分散的课型,可以课内和课外零散进行。 试写初稿课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本次作文训练要求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准备的材料和认识整理成文字表达出来的写作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及时发现面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另外还要对差生进行必要的帮助。课后教师要把学生的初稿粗阅一遍,找出代表性问题(不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一个或两个问题,切忌面面俱到),根据本次作文要求和学生的初稿情况,选择拟定起示范作用的范文和病例。 评议例文课是让学生按习作要求评议范文和病例,从中辨别优差,学会修改方法。本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正确理解习作要求(基础训练中的作文要求),引导学生爱评会评别人或自己的文章,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评改方法。 自行修改课是让学生把在评议例文课上学到的修改方法及时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本课主要任务是学生自己改自己的文章。活动形式主要有学生自行修改,同学互改和教师个别指导改。教师在课后要检阅全班学生的作文,了解面上的优点和缺点,选择符合本次要求的范文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鉴赏总结课是让学生鉴赏好文章或片断、总结写作经验的一节课。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鉴赏好文章和精彩片断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添写作欲望,并从鉴赏中学到好经验。应指出的是好文章是教师筛选的,精彩片断是学生自选自读的。因此,精彩片断的鉴赏能多则多,尽量多地让学生“露头角”,经验也应让学生自己认识归纳。 以上是“五段式”作文训练体系的基本课型,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如三年级初学作文,可把评议例文课与自行修改课合并,采用指导一点修改一点的指导修改方式。 二、“五段式”作文训练体系与传统作文教学法相比较所显示的优势 小学生“五段式”作文训练体系对实施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保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学习;还要树立“大语文”观,通过作文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大多采用“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写,教师批阅文章学生看,教师讲评作文学生听”的`陈旧教学思路,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很难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学生所关心的只是所得到的分数,谈不上各种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对其他学科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扯了各科教学的后腿。“五段式”作文训练体系体现了学生自己观察选材,自己动手作文,自己评议修改,自己总结提高――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学生在各段活动中,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均得到发展,在形成能力的过程中,又对社会生活进行了体验,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所养成的习惯和形成的能力再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对提高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起到了奠基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推广 篇3
摘要:中学教育要注重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按需施教、德才兼备、学以致用、讲究实效”的原则,对教育进行创新性探索。在实施过程中注意避免说教式、灌输式、填鸭式、一言堂等教学模式,以创新教育模式为主线,多种教育方法并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中学教育;以人为本;创新模式;整体素质
一、实施原因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升学率,而且还影响着一代人的命运和未来的走向。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思想不够成熟,看问题比较单纯,处在迷茫和被动阶段,学生的个性标新立异,过于自我,因此以往的说教式、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往往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孩子逆反、排斥,收效甚微。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兼备的人才,是中学教学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教育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思想的逐步确立,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思考着的问题。尽管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一些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校下的力气不少,投入的师资力量很多,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佳的现象。我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制约因素有几方面:一是教育方式机械陈旧,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学生不感兴趣。二是不能对症下药、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深入、实践性强的案例教学,缺少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只针对一般学生,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口味。四是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导致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等等。
三、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
根据中学阶段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不断创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转变原有的被动灌输到主动接受,实现由 “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营造一个“学、比、赶、帮、超”的氛围,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日常学习中我们总结了一下几种方法:
(一)生动活泼教育法
在教学上师了打破照本宣科式的授课模式,根据课本知识,结合实际,运用计算机知识,编写生动形象、发人深省的PPT教材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与时俱进,为调节课堂气氛,在课堂上适时用一些幽默的话语、当下流行的语言、网络词语来活跃班级氛围,可以穿插一些热门事件、热门话题,带领学生的思想跟上时代感,而且这样做,也比较受学生的喜欢和认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下应突破年龄障碍,与学生交朋友,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特色教育”法
针对学生的特点,可以开展特色教育,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内部定期组织阶段性学习经验共享会,让每一名学生都创所欲言,将自己本阶段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经验分享出来。共性的知识点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与全班同学搭起了交流、沟通、借鉴、学习之桥,现身说法,相互促进。老师可以根据各学习小组开展情况、取得效果组织全班同学投票表决,进行总结、评比。对于效果比较好的小组可以颁发优秀学习小组流动小红旗;有些独到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可以在班级用该学生的名字命名,如“***解题法”,这样既激发了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又有利于促进偏科同学的进步,促进全班共同进步,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三)图文并茂的“形象学习”法
组织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同学制作学习图版,内容包括:学习的目标、掌握的重点及难点、需要启发的知识点、与其它知识的交叉点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该图版在年级各班级的教室里面轮流展示,学生对图版文字知识进行摘抄、学习,老师在课上、课下可组织学生讨论、归纳、整理。此方式通俗易懂,感官刺激又能让学生加深记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四)情景在线法
针对某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可以开设情景在线法教学,打破传统的室内教学的弊端,将课堂搬到室外,激发学生的兴趣,模拟当时的场景、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由“模糊”、“一知半解”到“清晰、明确”的过程,让学生在知、情互动中提高教学效果。
(五)错题分析法
错题分析是最好的“镜子”,善于运用错题分析法,及时对错题进行分类、讨论,总结规律,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收效颇丰。老师应在开学之初就让每名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将错误的解法写下来,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查找原因,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后由老师归纳,学生及时把正确的解题方法用不同颜色的笔体写在错题的后面,形成鲜明对比,便于学生总结吸收和提高。
(六)因人而异法
对学生个人能力素质进行摸底,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和擅长点加以引导,找出强项和弱项,采取相应的教学,变“一锅煮”为“吃小灶”。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讲课主要为启发式、提纲式为主,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老师应降低教学起点和测试难度,分阶段、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兴趣。对偏科严重的学生,在安排座位时充分考虑让同桌学生的学科兴趣互补,相互感化、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老师应亲自“操勺”,为这部分学生开办“小灶”,利用晚自习或者课下专门抽出时间进行补课,扬长避短。
(七)创新考试法
针对传统考试试卷统一、让学生紧张反感的闭卷考试形式,部分考试采取了内容丰富,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开卷考试,让学生不再谈考色变。题目的设计灵活,一般都有较大的发挥余地。题目重点考察学生综合的技能,也能较好反映出学生的责任意识。还有的考试可以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难度不同的考试,避免了学习较差同学因考不好或者与别的同学考试成绩过大,而失去学习兴趣。
四、效果评价
生物教学与农业科技推广 篇4
一、生物教学中渗透农业基础地位的教学
生物教学培养基地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的新的增长点, 在生物教学中要大力培养学生热爱农业、热爱农业科技的兴趣,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本中有关光合作用意义、人口与环境问题、粮食问题等知识, 有意向学生讲解农业的第一劳动对象是植物, 而植物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人类衣食住行的来源, 其产品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材料, 如纺织业, 食品加工业等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当前世界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的粮食问题, 它解决不了, 则国民经济其它各行各业就会停滞不前, 从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以上各种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 这样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从而增强了他们推广农业科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生物教学中向学生进行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
生物学科教师要根据课本知识的安排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有关作物栽培技术知识, 这是生物教学任务之一。作物栽培技术包括播种技术, 土、肥、水的管理技术及田间管理技术等几个重要环节, 而初中生物课本中对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讲述, 与上述作物栽培的关键技术环节很巧合地相对应, 因此我们就要抓着这一有利因素, 有意识地向学生重点讲解作物栽培有关技术, 使学生加深对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
三、建立课外科技推广小组, 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兴趣
初一学生刚入学, 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 组建课外科技推广小组。在活动方式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兴趣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农业科技水平。在活动中一边学习上述有关栽培技术, 一边引导学生到田间地头观察实践, 以加强实践性教学和直观性教学。并教育学生勇于指导家庭责任田的作物栽培, 使学生引导家长应用科学技术种田致富, 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学推广 篇5
为完成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我校从1985年开始引进直呼音节教法。对刚升上一年级的小学生,用前六至八周听时间,让学生熟练地掌握109个常用音节:具备一定的直呼能力,达到看着一个音节,就能准确地读出来,使儿童借助拼音的功能在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提前阅读拼音读物和拼音小报。在此基础上,92年秋,我们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引进了黑龙江教委“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改实验,在一年级开设四个实验班。93年秋,又增加了4个。经过二年的探索,“注、提”实验已显露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于是94年、95年每年入学的一年级5个班全部推广“注、提”教学法,我校一年级又增加7个实验班。时至今日,我校一至五年级32个班全部采用“注、提”法教学加之以前毕业的,接受实验的学生3600余名。几年来的实验证明:“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这项实验成果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园地的奇葩。它一整体,二提前,三量大。改变了过去语文教学中,重文轻语的倾向,遵循儿童学习语音的规律,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开发儿童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遵循“蒙养之时,识字为先”和语文学习“识字――阅读――作文”三阶段的教学规律,而“注、提”实验淡化了阶段性,加强整体性,不失时机地抓住儿童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儿童入学时已有的语言能力为起点,面向全体儿童,在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进行听、说、读、写并重的`口语与书面语训练。在提高儿童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满足了孩子们不断增长的求知欲望,使基础不同潜能的学生均有收获。要进行此项实验,压力是很大的,这正如任何新生事物一样,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人们能理解,需见到成效才能被人们承认和接受“注、提”实验是个新生事物,进行实验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克服各个方面的困难,比如“教材、师资、经费等。尽管这样,效果还不知道怎么样,效果好了,领导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欢迎。效果不好了,显得自己无能,家长不理解不支持等等。为了减少压力,增强信心,保证实验的成功,我们大力宣传“注、提”实验的有关理论,介绍外地成功的经验,组织教师到孟津学习比赛,派出了会说普通话,能熟练地进行汉语拼音教学,了解高、中、低年级,尤其是中低年级的教学规律,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责任心强,有钻研探求精神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师,使大家消除了顾虑,看到了希望,鼓足了勇气,勇于探索,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加强领导,科学管理,是搞好“注、提”实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我校成立了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实验领导小组,明确了个人的职责,每期有工作计划、安排具体教研活动,期终有总结或实验报告。
教学推广 篇6
关键词:初中;武术教学;推广现状;改革探讨
武术蕴涵着“尚武精神”。人类的繁衍与发展中,充斥着争斗与格杀,而武术以其“兼爱、非攻”的独特尚武精神区别于一般的格斗术,彰显人类文明。就目前情况来看,武术教学在初中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学生对武术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教学能力有限,使初中武术教学缺乏学习氛围,从而失去了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教育优势,无法发挥其价值。本文通过文献查找、问卷调查、走访学生等环节,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总结了目前初中武术教学的推广现状,对教学改革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初中武术教学推广现状
1.教师教学能力有限
目前,中小学90%的武术教师并不是武术专业出身,教学能力有限,有的教师上课流于形式,缺乏创新和钻研,造成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不高。
2.学生对武术缺乏正确的认识
近年来,跆拳道项目备受热捧,很多家长带孩子报名跆拳道学习班。通过对我校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做问卷调查,分别有42.6%和25.4%的学生认为跆拳道和拳击属于武术,由此可见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比较模糊。学生主要通过武打影片和武侠小说了解武术,学生喜欢武术但是不喜欢武术课,认为武术课太单调、沉闷,学生对现实中的武术课存在认识错位。
3.武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初中的体育教学内容仍然选择常规项目,如球类、田径类、体操类,武术很少涉及。初中教材涉及的武术课内容几乎无法展开教学,主要是健身拳、组合拳等,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武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比较单调,基本上采用学生模仿教师动作,再自己练习的方式,属于“填鸭式教育”,缺乏娱乐性与对抗性,令学生感觉枯燥无趣,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二、解决对策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第一,应该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加强学校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第二,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武术文化教育时,不能讲解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应将重点放在武术礼仪、武德等内容上面,让学生对武术的基本规范有所了解。第三,武术教师的思想观念要更新。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融合,既不失传统的意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样才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达到教与学的共鸣。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武术
教师要让学生正确了解武术的发展历史,认识到武术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素质。武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武术动作的兴趣,将所教内容与攻防格斗的技击本质通过套路的形式串编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将武术精神发扬光大。
3.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将武术课的教材改为《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长拳》。这套拳术教程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中国武术协会审定,围绕长拳段位技术考评内容和标准编写。主要内容包括长拳概述和一至六段段位技术的基本形态、单练套路、对打套路和拆招技法。《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是大众习练长拳以及考取国家武术段位的规定考试用书。随着其在学校的普及,还可以增加器械的练习,包括剑术、短棍、双节棍等。在武术套路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授武术套路是由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构成,并在技术上把所有武术套路动作的核心(即技击术)体现出来。
武术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增加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将现代教学方法应用在武术教学中。比如:利用多媒体将授课内容配合相应的音乐、录像、VCD等进行教学,克服了武术课堂的枯燥乏味。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纠错,相互点评,培养学生的组织、教授和观察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将掌握的动作重新进行编排,或编成体操或编成游戏,培养学生的武术创编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指导学生组织班与班、组与组间的武术比赛,让学生自己推举裁判打分,这样不仅锻炼了學生的武术能力,也增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
三、结语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武术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而且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艺术性。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初中武术教学的发展需要教育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支持力度。也需要武术教师的齐心协力,努力把武术教学在初中健康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康德强.当代初中武术教学的文化使命[J].教学与管理,2012(9).
[2]韦谦.武术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J].英才教育,2015(2).
听说教学法在中国的推广与应用 篇7
作为日常对话,对“How are you?”的学习是在小学的时候,现在因为社会压力的问题,甚至幼儿园的孩子都能流利地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但这实际上也算不上回答,该是一种背诵。这是听说教学的一个弊端,即缺乏灵活性,学生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而只能机械搬运。
中国人口众多,社会压力不言而喻,甚至稚子儿童都能感受到这无声的痛苦。从各方面考虑,学校看分录取、单位挑学校招人的方式一时半会儿是不会改变的。应试教育在初级教育领域的地位无法轻易改变,听说法在语言教育中的经济性优势是它至今久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下面就介绍何为听说教学法。
一、刺激反应,听说并行
听说教学法始于二战。当时美国由于地理、政治位置相对孤立,其母语英语又流传甚广,因此战前美国的英语教学相对落后,以致二战爆发后要派往他国作战时,因缺少英语人才而捉襟见肘。为此,美国国防部专门组织了英语短期培训班,目的是掌握简单的日常英语,着重训练听说,听说法由此而来。
听说教学法有两大理论基础,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将语言描述为有相互关系的各部分组成的系统,这些组成部分就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下,教学目的更加强调语言要素的掌握。二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J.B.Watson)提出了“刺激—反应”公式(S-R),而美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在其影响下认为,语言应看做是一系列刺激和反应。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就是强调对于语言结构的反复操练,从而养成一种习惯。
听说教学法的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五步。首先是认知,比如老师先让学生听一段对话(listen),这就形成了外部刺激。例如:
Teacher:Now, class, please listen to the tap carfully.
...
A:It was a wonderful day yestoday!
B:Yes.We had a picnic yestoday in our garden.
...
第二是模仿,也就是让学生重复刚才听的对话(repeat)。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齐读、跟读的方法,也可以是抽读,同时还要注意纠错改错,以免学生养成不好的语言习惯。如老师带读对话设计可如下所示:
Teacher:Now, read after me please.We had a picnic yestoday in our garden...
Students:We had a picnic yestoday in our garden.
Teacher:Good.Now I’ll call one of you to repeat this sentence alone.A please.
A:We have a picnic yestoday in our garden.
Teacher:No.When we use“yestoday”, we have to use the past tense, “had”.Now, please repeat it again.
A:We had a picnic yestoday in our garden.
Teacher:Good.Sit down, please.
第三步就是一些关键词或短语的调换。例如:
We had a picnic yestoday in our garden.→
We’ll soon have a picnic this afternoon in our garden.
He has a picnic anytime he wants.
We climbed the mountain yestoday.
We had a picnic yeastday in the park.
……
第四步就是利用关键结构组成不同的对话进行操练。例如
We had a picnic yestoday in our garden.→
Did you have a picnic in you garden yestoday?
可以看出,第三、四步是在结构主义指导下的一个类推过程,它将已有的语言规律或语言模式推广到其他环境中进行反复练习,就如上述例子中时态的转换,地点的变更,等等。
最后一步就是进行综合练习,将所学语言材料运用于实际交流或模拟背景中,就像进行两两对话练习,整个听说法教学就基本完成了。
二、经济适用,机械听说
听说教学的特点明显:它重听说而轻读写;需要大量的机械操作,加快习惯养成的过程;坚持多教实际对话,少讲语法知识;进行举行训练,替换词训练;把教学过程看成“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这种方法在让学生初步掌握一门英语,实现简单交流的方面效率很高,这种短期效应对一些特定人士很有帮助。比如出国雅思培训集训班、托福短期口语提高班,等等。对于急需快速提高口语能力、应对面试的人群,真正说好一口地道的英语并不是他们的首要目标,只要能在规定时间内达到预计效果,进一步深化口语表达能力,就可以考后再谈。
听说教学法在中小学当中得到广泛运用,其中不仅是因为部分老教师不适应新时代层出不穷的新科技教学工具,更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诸如齐声练习、转换练习、重述练习、代换练习、缩句练习、合句练习、问答练习和角色扮演等听说法典型练习模式在得分方面效果显著。由于对语法要求不高,因此更适合思维发展还不完善的低龄求学者。
笔者曾参加新东方考级培训班, 该机构专门培训作文的老师就如何在考试中写出及格作文进行了多方面技巧的说明, 最后提到了一个方法就是背诵“万能模版”。这个方法其实跟听说法的转换练习、代换练习有异曲同工之处。首先是挑选一些便于替换且比较地道的句子, 如“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everance in achieving success”中“severance”一词就可以用其他词或短语替代。这样选取并拼凑出一篇能按当时考试题目变化的“万能模板”背诵下来, 正式考试时就能确保基本得分甚至高分了。
但是,听说法的弊端也很显著:无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把语言学习过程看做是一个反应的过程,忽视语言运用的创造性;过于强调机械反复练习,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脱离实际情景,只能麻木重复而非自主交流。所以才会出现笔者开头提到的状况,让外国人看了笑话。所以,自六十年代的全盛期之后,听说法就渐渐衰退下来。
三、多教结合,改善听说
事实证明,语言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只由背诵、模仿而形成的僵化的语言习惯。听说法虽有优势,但弊病尤甚,不过并不是说听说法就再不适合现代教育系统。现代的课堂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混合的课堂,听说教学法仍能进一步改善,适应现代教学。
视听加听说。情境教学法又称视听法,以情景为中心,整体为基础,利用视听手段,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握语言。视听法将影视、音乐等手段引入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辅以听说法加强重点联系,让同学们在愉悦的心情中抓牢分数。
实践加听说。自觉实践法主张在自觉掌握一定语言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大量言语实践活动达到直觉运用目的语的第二语言。通过听说法掌握初级交流,然后通过大量实践将所学所听运用起来,同时又在实践中进一步获得更多的语音信息,转入自身的语言惯性系统,达到流利交谈、地道对话的目的。
四、彼求他应,实践听说
社会在进步,教学法也日新月异。就如“有教无类”一般,教学法也是如此。中国在发展,世界在同化,对语言教学的需求愈高。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求学群体,无论是对症下药还是择优而行,听说教学法都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说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借鉴的。多种教学法相搭配能相互补充,互为辅佐,听说教学法也许能从中找到另一条辉煌之路。
摘要:听说法自发明以来就在各方面广泛应用, 如短期培训、教材编写、早期教育等, 不胜枚举。本文将对该教学法进行详细论述, 并就听说法在现今中国的推广状况与弊端进行探讨, 提供解决对策。
关键词:听说法,布龙菲尔德,行为主义,结构主义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11.
[2]胡明阳.“听说法”和高校外语专业[J].现代外语, 1983.1.
[3]郭莲.听说法——英语教学最基本的方法[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3.4.
[4]谢劲芳.英语教学“听说法”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1995.3.
教学推广 篇8
一、课前复习(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让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讨论并明确小数四则运算的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即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算;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0.7×1.2○1.2×0.7
(2.4+3.6)×0.5○2.4×0.5+3.6×0.5
通过亲自计算出每组左右两边算式的结果,或者直接观察每组左右两边算式的特点,学生会发现,左右两边是相等的。从而得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二、学习例7(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1.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巡视
2.交流看法,为什么这样做,比一般做法有什么优点?
这样做,可以使计算简便。数字由繁到简,便于口算,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有助于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数字特点、运算符号的良好习惯,学会寻找和探索数学规律。
三、练习
(一)基本性练习
1. 根据运算定律填空。
4.2×1.69=____×____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7.2×8.4+2.8×8.4=(____+____)×____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律
2.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0.034×0.5×0.6
(二)总结提高性练习
要求:请把练习三中的一些计算题按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归纳成两类,比较两类后发现什么规律?
运用乘法结合律简算的:
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
比较两类简算发现:乘法结合律算式中,只有乘号一种运算符号,可以想方设法把算式变换成连乘法;乘法分配律算式中,有乘加或乘减,可以想方设法把算式变换成乘加或乘减。例如:
(三)作业展示、优化算法
把0.38看成(0.4-0.02),0.4和0.02都可以看成一位数,有利于口算,计算简便。
第一组两种拆法:9.8=9+0.8,9=10-0.2;第二组两种拆法25=5×5,25=20+5,都可以把拆成的数看成一位数,有利于口算,计算简便。可见,数学计算方法灵活多样,学生掌握了要领,计算时就可以百花齐放。
(四)纠错练习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一内容如此设计,学生学习过程中巩固了乘法运算定律,并且把整数的相应知识迁移到小数乘法的运算来;区分了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这两个易混淆的知识,并且在脑子里形成了清晰的概念,为提高计算能力奠定了基础。
当然,数学方法多种多样,这一内容只是我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希望这些见解能给繁忙的教师们带来一些启示。
摘要:小数乘法的运算是从整数乘法的运算迁移过来的,因此,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编排了“整数乘法运算定理推广到小数”的这一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如果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扎实、牢固,教学时完全可以设计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课,我们老师只需要在课前稍做组织安排,课末适当做总结就可以,学生完全可以从学习过程和总结中提高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认知和感悟。
教学推广 篇9
1 浸入式教学概述
浸入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 是指儿童在校的大部分时间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 教师不但教授第二语言, 而且用第二语言讲授部分课程。它使学生既掌握了综合的外语知识, 也形成了自觉以外语思维思考问题、沟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浸入式教学源于加拿大20世纪60年代中期加拿大存在的社会语言问题, 最早叫做“法语浸入式教学模式” (French Immersion Programs) 。加拿大人有法裔和英裔之分, 为减少隔阂, 议会规定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魁北克省的英裔加拿大人最早意识到, 流利地掌握法语可以更好就业, 但当时法语教学是个难题。该省蒙特利尔郊区的一些家长们于是联合起来提交了一个激进的法语教育方案:从儿童进入幼儿园第一天起, 所有在校生活与学习活动全部用法语对母语是英语的儿童进行教学。教育当局迫于压力接受并实施了该方案并一直进行到学生高中毕业, 最终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从此, 这种创新性的第二语言教育方案被称作“浸入式”。该方案已经被许多国家效仿, 美国、澳大利亚、芬兰、匈牙利、荷兰、新加坡、南非等国陆续开展了全浸入、半浸入教学实践, 我国1997年9月也在西安实施了早期英语半浸入式教学实验, 并取得阶段性 (幼儿园) 研究成果。
浸入式教学以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语言学为其理论基础。神经生理学家认为, 人的大脑可以塑造, 人在青春期前易于掌握语言技能。社会心理学家认为, 儿童对学习第二语言态度积极, 随着年龄增长, 伴随着某种经历而产生的想法会对学习第二语言造成消极影响。心理语言学家认为, 儿童在6岁 (或7岁) 以前, 每天都能在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某些交流技能, 而不需要接受系统的指导。因此, 早期浸入式教学活动能使幼儿在语言敏感期依靠特有的认知能力习得第二语言。
2 浸入式教学在我国的发展
近年来, 我国不断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 浸入式教学也因此逐渐被推广和不断向前发展。
1)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英语浸入式教学的实验研究
1997年6月, “中加教育合作项目双语研究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我国学者与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学者共同切磋、反复商议, 成立了“中加教育合作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课题组”, 制定了实验方案, 于1997年9月在西安具有不同代表性的8所幼儿园和5所小学开始了早期英语半浸入式教学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讨我国儿童学习和掌握外语的最佳途径, 有效解决我国双语人才培养途径和质量问题。通过该实验, 儿童英语水平显著提高, 儿童接触英语机会大大提高, 极大促进了儿童对英语的习得;儿童学习英语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增强了儿童学习英语动机;培养了儿童的英语思维能力。
2) 国内部分英语培训机构对浸入式教学的尝试
目前, 越来越多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尝试性地开展浸入式教学。国内首家采用浸入式教学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是瑞思学科英语。面对中国儿童学习英文的困境, 瑞思推出了“浸入式学科英语”, 引入同质同步美国公立小学课程体系, 利用高科技多媒体课程体系辅助教学, 让学生在一个完全英语的环境中, 以学科的方式, 让学生用英语去学习数学、语文等各门学科, 最后形成自己的“学科英语”思维能力, 自然性的形成以英语去思考问题、沟通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当然, 大多数培训机构所推出的浸入式教学, 其教授内容多是单词、语法或者一些简单的日常对话, 真正能实现用第二语言讲授学科课程的则寥寥无几, 浸入式教学的广泛推广依然任重而道远。
3) 关于浸入式教学的主题研讨会的广泛召开
关于浸入式教学的主题研讨会在国内广泛召开, 扩大了浸入式教学的影响。近年来, 比较有影响的有两次。2006年12月, 由中国、加拿大、美国三国在国内开展的教育合作项目“英语浸入式教学与课程研究”第二届年会在广州市西关实验小学召开, 将该校作为全市首家试点小学, 取得阶段性成果。据专家预测, 该校实验班小学生毕业时, 英语水平相当于一般学校初二学生水平。2007年5月, “浸入式教学研究及社会文化理论”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外研社召开, 来自加拿大的著名第二语言教学与学习专家、国际应用语言学会副主席、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学院教授Merrill Swain博士就浸入式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及实践现状做了介绍。
3 在我国推广浸入式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浸入式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中最突出的发展困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掌握浸入式教学的师资严重缺乏 (下转第89页) (上接第87页)
加拿大法语浸入式教学取得辉煌成绩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 它强调教师用法语与学生进行实际而有意义的知识和思想交流, 要求教师精通英法两种语言, 无论讲授哪门课程, 无论使用哪种语言, 他们能使用流利的法语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或帮助, 他们不仅是一个称职的专业课老师 (如数学、历史、地理、文学等) , 也是一名优秀的法语老师。而我国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师水平有限, 应用能力、口语能力较差, 最主要是其他学科教学专业水平也一般, 直接影响英语“浸入”的浓度;而专业课教师又不懂英语, 也难以胜任浸入式英语教学。
2) 与浸入式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很不完善
与浸入式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应该是成体系的、完全第二语言化的。如果没有系统专业的教材, 浸入式教学就没有一个物质载体, 教师与学生有意义的互动便难以实现。目前我国儿童学习所使用的教材不便于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浸入式教学。重建浸入式教材体系是最好的办法。现在有一类教材, 叫做浸入式综合课程, 是用第二语言把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和经历的事情串起来, 然后在教学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情景式互动, 从而实现第二语言“浸入”学生头脑的目的。这类教材还算不上严格意义的浸入式教学课程, 但也算是一种尝试。
3) 浸入式教学课堂的组织管理障碍重重
浸入式教学的适用范围一般认为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作为浸入式教学的实施者, 要学会注意孩子的兴趣, 体察孩子的感受, 组织和管理好浸入式教学情境中的学生。但一些现实情况为教师组织管理好学生设置了重重障碍。例如, 我国城市中小学班级过大、人数过多, 不便于师生充分交流。除了有形障碍, 浸入式教学还受到传统教学组织习惯等无形因素制约。如传统英语教学多采用单向“灌输式”, 而浸入式教学对师生的双向互动要求很高, 要求英语教师打破常规, 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方法, 通过互动,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把学习活动搞得生动活泼。
摘要:浸入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外语教学模式。文章介绍了浸入式教学的含义、产生发展及其理论依据, 回顾了浸入式教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浸入式教学在我国推广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关键词:浸入式,外语教学,推广,困境
参考文献
[1]强海燕, 赵琳.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及其在我国的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 2000 (4) .
[2]方俊明.双语获得的认知过程与浸入式教学的理论基础[J].心理科学, 2001 (5) .
[3]迟延萍, 赵微.我国小学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7) .
教学推广 篇10
一、汉语国际推广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意义
新形势和新教学任务都表明当前我国的汉语推广教学资源亟待开发。为了尽快解决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加快汉语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是目前的首要任务。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的研究和开发要整合所有能整合的优势力量,联合全国乃至国际范围的同仁,从汉语推广的整体着眼,统筹规划。一是教学资源体系的完善,要涵盖各种语种、各阶段、各行业和各教学环节;二是前瞻性和指导性,能够把握全球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关键,制定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标准,指导孔子学院使用规范、科学的教学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三是围绕教学资源的建立和使用,创建汉语国际推广教师发展平台,启用教学和学术研究评估体系,带动世界范围内汉语教学和推广的科研工作。
*本文系山东省语言文字科研课题“汉语国际推广多媒体教
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应有准确的理解与定位。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是指直接服务于汉语国际推广教学工作的可以广泛使用、反复利用的各种资料、设计、工具等等。它大大突破了过去的“教材”概念,具有多类型、多载体、容量大、使用方便灵活等特点。从单纯的“教材”概念到“教学资源”的提出,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提法或术语的变化,而是教学理念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从内容上讲,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应具有充分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应囊括教学有用的一切资源(包括语言的、文化的、教学设计的等);从功能上讲,应该能服务于教与学两个方面,能满足整个教学过程的需要和不同对象的需要;从性能上讲,应具有灵活性和再生性,能根据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组合;从形式上讲,应多类型、多载体,不拘一格。简而言之,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应能满足汉语国际推广教学的一切需要。
二、目前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扩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这种需求已经从学术和教学领域走到民间以及政府层面,扩展到经济等各个领域,已经形成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热潮。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表明,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力量弱、底子薄。除了师资严重缺乏之外,教学资源也严重匮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种类单一。
汉语国际推广主要是在海外开展汉语教学,其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有国别差异、语言差异、文化差异、职业差异、年龄差异、学习目的差异等。已有资源基本上局限于教材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参考资料,缺乏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要的特种教学资源。
2. 形式单调。
现有的教学资源以纸制教材为主,辅以视听材料,缺乏多媒体网络产品,远远不能满足汉语教学的时代需要,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不能适应远程教学。传统教材的模式固定,体例单一,灵活性差,难以适应当前汉语学习者需求分散、个性化强的形势。
3. 功能单一。
当前出版的教学资源主要是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缺少具有媒介功能、文化交流功能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各级各类资源。就教与学来说,绝大部分教学资源是适应于教的,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很少。适用于教的资源也通常使用面窄,没有再生性,不能够自由组合生成不同的教学资源。
三、汉语国际推广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策略
1. 教学资源应突出适用性。
汉语国际教学和推广应该根据使用者的特点,将教学资源建设成一个学科体系,使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推广汉语是让外国人自学汉语或者跟着老师学习,教学对象是在中国的外国人以及教这些外国人的教师,与教来中国的留学生不完全一样。教学资源所服务的对象,如果是教师,就要涉及教师的母语是汉语还是非汉语,是否熟悉现代教育技术,老师教授的课程以及对象又是什么等问题;如果是学生,学生的母语是什么?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外国人有不同的汉语水平,也有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别。另外,外国人有不同的职业、信仰和习惯,他们会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目的。只有真正触摸到外国人的兴奋点,了解他们为什么学习中文,了解他们的国家和政府在相关方面的态度和政策,有的放矢地推广汉语,才能让他们觉得学有所用。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和系统学习汉语。
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建设,还应深入调研,及时掌握各国的政策动向,跟踪欧盟语言标准、美国21世纪外语标准等。了解外国人学习汉语以及汉语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基本要求,以此为基础,再进行系统的教学资源研究和开发,包括个性化教学资源和综合性资源。个性化资源是指适用于不同对象的资源(如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语种等资源)。综合性资源是指能适应各种教与学需求的资源,包括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资源。一方面,每个人都是区别于他人的个体,资源建设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个性化”到每个个体;另一方面,也没有“万能”的综合性资源能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一切应从实际出发。
教学资源建设还要兼顾个性和共性,要达到很好的适用性,也要控制成本。解决方法之一就是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多功能性。同样的资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用于教学实践或者理论研究,可以通过选择和组合用于不同教学对象或者课程。
2. 教学资源力求多样化。目前汉语推广教材匮乏,尤其是能适应国外汉语教学需求的少之又少。
⑴系统性。明确教学资源是一个科学的体系这一基点,各教学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最终建成的教学资源系统应该是一个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的有机体,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混合体。教学资源建设的成果也应该是教学产品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的结合体,既要为从事汉语国际推广的教师提供丰富而实用的教学资源,又要注重总结和推广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与经验,一方面注意吸收已有的汉语本体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对汉语国际推广的新问题的研究,突出“国际”和“推广”。
⑵立体化。采用纸本、网络、课堂课件、学习软件等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并辅以配套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弥补单纯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问题。目前,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优势,为适应不同水平、不同目的的使用者的需求,开发具有实用性、集成化和个性化的各类产品。
⑶特色主题系列化。注重挖掘语言中凝聚的中华文化,开发适用于各种主题的汉语文化体验是培训需要的专题性教学资源。例如儒家文化、三国文化、楚文化、武当山道教文化、神农架等主题,内容包括汉字教学、基础口语、唐诗宋词、文化知识、服饰文化、茶艺、特色小吃、丝绸之路、瓷器、中国古典园林、特色旅游观光等(专题活模块)。除了日常交际用的常规教材外。还应该开发适应主体的教师用书、特色教材和自学教程。
由于汉语国际推广与在国内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完全不同的语言环境,因此在相关教学资源的设计中必须尽量为学生模拟出汉语的交际环境,这种模拟应是全方位的,既有为课堂学习设计的教学软件,也有为学生课下休闲、娱乐设计的软件(如电脑游戏、影视、歌曲等),让学生即使身在国外也能“浸润”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
文化教学内容除了中国传统文化外,还应该包含中国当代文化,尤其是和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新内容。文化,可以理解为狭义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广义文化。就外国人而言,不仅对传统、古色古香的东西感兴趣,更想了解现代的中国和中国人。对于某些想到中国来体验或与中国有不同联系的人而言,更想知道中国目前的状况。特色主题也可以增加当代中国的介绍,甚至细化到具体的行业,如中国教育、神奇的中医、中国改革开放30年等。
⑷趣味性。寓教于乐,采用外国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这一点,前提是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要有体系性、正确性,又要兼顾生动有趣,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自学能力,提供丰富、有趣的自学条件,包括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生动而有序的学习资源。使用者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可以高度自由地控制学习的方向、内容、进度。例如,通过学习在现代生活场景和语言环境中演绎的成语故事和应用实例,使用者能够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并在实际交际中恰当的加以运用。针对海外汉语师资匮乏的特点,开发针对海外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测试软件很有必要,比如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开发汉语语音纠错以及测试系统,利用文字识别以及图像识别技术开发汉字书写练习以及测试系统等,还可以大量开发网络学习系统。类似软件的开发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又能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
3. 正确处理语言教学资源和文化教学资源的关系。
汉语国际推广的任务不仅仅是对外汉语教学,而且还要在全球范围内弘扬中华文化。教学资源建设必须兼顾二者。
语言教学是文化教学的重要部分,语言反映和记载着文化。从一定角度看,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的基础,不掌握语言则很难深入全面地了解文化。语言教学资源主要是涉及汉语的文字、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知识,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文化教学资源则介绍中国社会的历史、经济、法律、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侧重于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中华文化,从而加深对中国的了解。目前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存在语言教学资源与文化教学资源脱节的问题。实际上,语言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文化知识,文化教学也常常以特定的语言材料为依据和载体。所以语言教学资源和文化教学资源要统筹建设,要考虑二者的差异性,同时要考虑二者的交叉性和互补性,考虑在不同语言教学(文化)阶段引入文化(语言)知识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方法等问题。
4. 重点抓住“两点”,满足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实现“快乐学习、学习快乐”的教学理念。
⑴突出重点。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全面细致的设计,又要有轻重缓急的权衡。突出的重点是用于孔子学院的教学资源建设,拓展充实“汉语学习国际网站”“网上孔子学院”“广播孔子学院”之类的教学平台,汇集国内优质教学资源,更好地满足世界各地汉语学习者的需求。
⑵找准着眼点。从细微处着手,精雕细刻,深挖内涵,找准突破口。汉语成语可作为突破口。汉语成语是固定短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音、语义、语法方面具有特殊性;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集中体现了汉语以及汉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对汉语成语文化资源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构建汉语成语的教学资源,进而建立与汉语知识与技能教学相匹配的教学系统。该教学系统具有系统性、灵活性和生动性的特点;系统性是指他自成系统,有教学梯级,又将文化、汉语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相结合,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级别的教学需要;灵活性是指它有多种分类,既可以按语言单元编排,也可以按文化专题编排,可以适应不同教学的需要,可以成为其他教学内容或方式教学的辅助资源;生动性是指本成果突出现代化和故事化手段,努力实现“快乐学习、学习快乐”的教学理念。
摘要: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建设应整合所有能整合的优势力量,从汉语推广的整体着眼,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凸显“实用性”“国际性”“系统性”“趣味性”;“现代化”“多样化”“立体化”“特色主题系列化”,以用于孔子学院的教学资源为重点,以汉语成语为切入点,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以保证有效的服务于汉语国际推广教学工作。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多媒体,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陈玉龙.汉文化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张桂珍.中国对外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保险精算学公选课的教学推广研究 篇11
关键词: 保险精算学 公选课 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和金融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等各类保险业务已经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每個家庭都会参与的社会活动,与每个人都建立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了解保险专业知识,掌握几种保险费率的计算方法,可以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相关领域的参与能力,对于生活和就业都有一定帮助。
保险精算学充分运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与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保费计算问题,是一门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课程。所以在大学教育中保险精算学这门课程的设置不应仅局限于统计专业,而应该将其推广至更多专业,通过公选课的方式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中普及保险费用计算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保险业务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我们在全校学生中开设保险精算学公选课的主要目的和重要意义。在可行性方面,工科院校大部分专业均开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三门基础课,这为学生学习保险精算学奠定了数学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鉴于该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我们在全校试点开设了保险精算学公共选修课,受到了不同专业学生的欢迎。通过公选课的实践,及时把握学生需求,在全校范围内不断征集教学反馈意见,及时更新调整公选课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元化,不断探讨和优化公选课的推广模式。
二、保险精算学公选课教学内容探讨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公选课设置的首要环节。作为公选课,课程讲授的对象主要是非统计学专业学生群体,学生专业背景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盘规划。所以在课程开设之前,我们首先针对我校是以工科专业为主的特点,详细研究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社会关注点等具体问题,为教学内容的设置提供了参考,然后结合保险精算学知识体系和难易程度,提出将该公选课内容分为寿险精算学和非寿险精算学两大部分讲授。
保险精算学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公选课的课时是有限的,所以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挑选最有代表性的主题讲解是一个重要问题。公选课的教学时间需要配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所以通常一周都只安排一次课,而这种时间周期的教学一般采用每周一个课程主题的效果最好。每次讲授的主题相对独立,但具有一定的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针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保险精算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题设计,包括利息理论和传统人寿保险的分析,例如生活中常见的住房贷款是如何计算贷款利息的,根据不同的还款方式,哪些是还款本金,哪些是还款利息,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车险等问题的研究。这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对该课程学习的热情。
三、保险精算学公选课教学方法探讨
在教学理念方面,公选课教学主要强调保险精算学的原理和思想,应尝试抛弃过多的细节推导,重点放在掌握主体脉络上,避免本末倒置。公选课面对的学生专业背景千差万别,在讲授时不应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模式,有效的方式是建立一个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用案例导入主题,让所有人都积极参与进来,真正融入课堂。通常每个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在潜意识里都会受到自身专业思维习惯的影响,而公选课汇集了不同专业的思维方式,在探讨某一个问题时,不同思维形成的思路会使问题的分析角度、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更丰富,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多维、更深刻、更有趣。所谓教学相长,在保险精算学公选课的课堂上可以得到非常好的体现。
具体来说,课堂教学采用专题讨论的形式,每次课结束时教师提出下一次课的主题,学生课下准备后,在课堂上参与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的学习过程,发表自己对于课程主题的观点,并在与老师和同学的讨论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主题内涵,修正个人观点,达成共识。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可以掌握保险精算学专题知识,而且可以很好地锻炼逻辑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
另外,精算学具有实践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处理许多具体的计算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统计软件应用日渐广泛,使用软件进行计算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该公选课课堂教学就选择了一种开源的R软件解决课程中遇到的具体计算问题。这种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学生对统计软件表现出浓厚兴趣。
四、保险精算学公选课考核方式探讨
为保证保险精算学公选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避免部分学生从选课之初就存在的“混学分”想法,精算学公选课采用课堂成绩结合论文成绩的考核方式,满分100分,课堂成绩占50分,课程论文占50分。
对于课堂成绩,为了更客观地评价学生表现,精算学公选课的课堂考核进行多元化权重设计,包括课下准备情况、课堂参与度、观点的正确性和语言表达。
课程论文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总体掌握情况,是否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形成客观理性的结论,并锻炼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课程论文的主题在开课时就已经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在学习中逐步形成论文的思路。通过整个课程的学习,讲解精算学原理和各种精算模型,在课程结束时,学生通过掌握这些精算知识,对课程之初提出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多解题思路,最后形成一篇完整的课程论文。课程论文从论文结构是否合理、条理是否清晰、语言是否流畅、论据是否充分、结论是否正确等方面进行评价。
保险精算学公选课以课堂成绩为主、结合课程论文成绩的考核方式,实现对选修学生的合理评价,形成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
五、结语
保险精算学作为一门交叉性较强的综合课程,融合经济、金融的知识,也会大量用到概率统计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在工科院校中开设这门课程的公选课,在教学中除了讲解基本的原理和应用方法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应当结合工科学生的专业背景,最大限度地发挥这门课程的实际效用。
学生通过学习保险精算学这门公选课,一方面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背景,掌握各类保险产品是如何组成和计算的,激发他们学习保险精算学的兴趣,对有意深入学习保险精算的学生起系统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选修这门公选课后,会发现具体处理精算问题的过程中会大量用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的基础数学知识,例如计算各类寿险产品的精算现值其实就是计算一个现值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值等。整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各种数学概念,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工具和统计软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军,孟生旺.保险精算原理与实务(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蒲成毅.国外保险精算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及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5).
教学推广 篇12
广西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民间舞蹈也十分丰富。从远古时代起, 壮族的祖先就在生息、劳动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音乐舞蹈。壮族至今还盛行的“三月三”歌圩, 富有民族特色的“壮戏”, 闻名中外的壮族人民传说中的歌神刘三姐, 都是在壮族先民古老的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蚂拐是壮族人对青蛙的俗称。蚂拐舞就是较多地模仿蚂拐的跳跃、舞动的动作的一种民俗舞蹈。基本动作大都采用蛙行状和蛙步跳状。运行路线一般为之字形前进。在踊跃中通过手、腿、头和腰的扭动, 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跳蚂拐舞是壮族人民以祈求风调雨顺心愿的一种娱乐活动。当地人民认为, 一般情况下, 蚂拐一叫, 雷雨就到;蚂拐多的地方, 庄稼的病虫就少, 年成就好;因此, 蚂拐就成了壮族人民心目中的吉祥物。所以, 在每年的正月末二月初的农事开始之前, 壮族群众便组织青壮男女跳起欢快的蚂拐舞, 以求一年风调雨顺, 禾稼丰收。蚂拐舞的内容主要有:“皮鼓舞”、“蚂拐出世舞”、“长板敬蚂拐”、“拜铜鼓舞”、“插秧舞”、“薅秧舞”、“庆丰舞”、“耙田舞”、“打鱼捞虾舞”、“纺纱织布舞”等。
古代壮族普遍存在图腾崇拜, 其中的蚂拐图腾是较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壮族人生活在华南高温多雨地区, 以农业耕作为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知道蚂拐在稻田里能为人们捕虫除害, 蚂拐的鸣叫与天气尤其是降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 古代壮族人认为, 蚂拐是具有某种神秘属性的神灵, 它能主宰天象、雨水, 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于是, 蚂拐就成了古代壮族人的崇拜对象, 以后又演变成古代壮族有代表性的图腾。蚂拐舞的内容包括《敬蚂拐舞》、《拜铜鼓舞》、《庆丰舞》等十余个舞蹈片段。目前流传在红水河沿岸的一些壮族村落中。蚂拐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壮族人民独有的艺术瑰宝。
2 众里寻他千百度——《蚂拐舞》的创编及教学
出于对蚂拐舞的热爱,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我经常把蚂拐舞纳入课堂的准备部分, 发现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于是在我脑里便萌生出一个想法:既然学生那么喜欢跳蚂拐舞, 我为什么就不能创编成一套简单易学, 活泼欢快的校园集体舞呢?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 继承和发扬源远流长, 又能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审美的情趣, 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际的能力, 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 同时通过舞蹈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 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的司长杨贵仁先生提出:基础教育阶段, 我们国家艺术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舞蹈的重要教育价值,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唱歌、绘画、舞蹈表达感情, 乐于参与自娱性的集体舞蹈, 在舞蹈和游戏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仪态、言语和行为美。要让学生在舞蹈世界中开发身体的运动潜能, 使整个身体变得灵活、协调, 充满活力, 在人际交往和日常活动中举止大方, 体现出较高的文化素质。这是我们国家中课程标准的规定。但是由于长期以来, 艺术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其他方面的原因, 在我国体育的教育中舞蹈教育十分薄弱, 许多地方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
我深知在发展中把握民族性是民族舞蹈创作的宗旨。失去了民族性, 发展便无立足之地。因此, 如何把握发展中的民族性就是把握好继承与发展这对矛盾的关键。把握好蚂拐舞蹈创作中的民族性, 必须将蚂拐舞蹈表现形式与民族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只有把艺术形式与民族精神完美结合的民族舞蹈, 才能真正表达出壮族人民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也才能够成为最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优秀作品。我花大量的时间收集历史资料及音乐资料, 同时还让学生也加入资料的收集中, 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积极思维, 创编动作, 亲身体验自己的创造活动, 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勇于叩响艺术殿堂大门的勇气和力量。在实践中, 我也给同学们留了创作的空间, 让他们通过教师所给的和自己掌握的一些素材进行创造、改编、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掌握动作的要领, 并记忆深刻, 不容易遗忘。
蚂拐舞的动作特点是生动形象、粗犷有力、简单易学, 两腿微蹲成跳跃式, 两臂弯肘上举, 五指张开, 结合音乐、队形不断做出跳跃、奔跑等动作。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更好的达成目标, 突出重难点, 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舞蹈基础的具体情况, 在教学中先教基本舞步, 再学习小组合, 到大家一起跳集体舞, 到最后各小组串编一个集体舞。教师运用口令、哨声、掌声、鼓声及音乐等多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练习, 通过集体练习、小集体练习、个人练习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互帮互学, 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适当的参与到学生练习当中, 加深了师生的感情, 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堂还设计了串编集体舞环节, 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让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 积极练习, 教师为学生创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学环境, 通过教师的引导, 使学生在运动参与活动中能积极的思考, 充分发挥个体和群体的想象能力, 完成各种串编活动。教师对学生的欣赏、鼓励,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大方的学习, 大胆的向同伴展示自己。通过运动参与, 合作交往学习, 从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与人合作的乐趣, 以及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的乐趣。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在挑选蚂拐舞蹈的音乐时, 我很注重它的民族特色。我挑选了曲调明朗、旋律流畅, 节奏鲜明, 节奏感强, 富有感染力的壮族民歌, 让学生们听后能展开想象, 有想跳、爱跳的欲望。只有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 才能保障舞蹈的艺术性。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收集到的资料, 我创编出了以个人、小组、团体等多个队形变换相结合的集体舞, 远远超出了传统壮族舞蹈形式, 通过不断地走、跑、望, 表达出了壮族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及向往。动人的音乐和蚂拐鲜活的动作形象融合, 凸显出壮族学生朝气蓬勃、热爱生活的形象。
3 忽如一夜春风来——《蚂拐舞》的推广
课外艺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活跃学生课余生活, 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 要因地制宜, 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蚂拐舞的成功创编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把它列为我校课外艺术活动的主要内容, 为了能够很快在学校推广, 我首先培训了部分骨干教师及学生, 利用文娱课及大课间活动时间全校全面铺开, 全校师生都沉浸在跳蚂拐舞的愉悦中。《蚂拐舞》进一步丰富了我校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现在, 不仅学生们会跳, 连他们的家长有很多也会跳了, 有个学生告诉我, 他父亲单位搞联欢的时候, 他们全家的才艺展示就是跳经过他自己在原来的基础上改编的《蚂拐舞》, 全家人都非常快乐的享受着跳《蚂拐舞》的过程。大部分学生都嚷着希望明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能有机会登台表演, 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现我们广西壮族的风采呢!
4 千树万树梨花开——《蚂拐舞》与阳光体育
蚂拐舞活动有助于学生愉悦身心,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动律、节奏、造型感, 感受学生身体技能和形态, 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合作的意识,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能力, 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希望各院校能充分认识校园集体舞所具有的特殊教育功能, 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契机, 采取积极的措施, 充分利用大课间体育活动和学生集体体育锻炼时间和空间,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园集体舞活动, 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 我也积极鼓励各地中小学校发挥自身的优势, 利用当地艺术教育资源, 自己创编各种各样适合广大青少年跳的舞蹈。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让我们一起共同作出积极努力, 让蚂拐舞乘着阳光体育的春风, 走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境界!
摘要:广西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民间舞蹈也十分丰富。从远古时代起, 壮族的祖先就在生息、劳动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蚂拐舞, 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壮族人民独有的艺术瑰宝。
关键词:蚂拐舞,文化背景,创编及教学,推广
参考文献
[1]罗英梅.桂西北少数民族“巫舞”之文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8 (3) .
【教学推广】推荐阅读:
体育教学推广06-30
教学模式推广方法09-10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07-15
“参与式”教学推广实施方案09-23
任务型教学法的推广与研讨12-08
中职学校推广普通话教学之我见09-22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教学设计06-28
网站推广方案推广方案08-12
易水:网络推广之新闻(软文推广)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