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推广

2024-06-30

体育教学推广(共12篇)

体育教学推广 篇1

20世纪80年代中期, 软式排球在日本山梨县诞生, 目前已在欧洲、东南亚国家广泛开展。从1995年传入我国至今历经十六年的发展历程, 学校体育在软式排球运动的传入推广和普及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高校开设软式排球课使软式排球运动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给高校学校体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校园体育文化增添了新的亮点, 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软式排球运动的特点

(一) 趣味性和观赏性

软式排球因为飞行速度慢、技术动作易掌握、失误少而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二) 安全性

软式排球因球体轻、质地软、气压小而不易伤人, 有利于本人安全、他人安全、校舍等公共安全, 具有安全性。

(三) 简单易行性

参加活动的人数可不限, 场地大小、网的高度可不限, 活动方式可不限而具有简单易行性。

(四) 随意性

软式排球技术动作要求不高, 易于普及开展,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 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规则。

(五) 适用性

软式排球色彩鲜亮、美观、价格便宜。

二、开展软式排球运动的必要性

(一) 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国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软式排球运动的开展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 教育改革的需要

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软式排球教学可以作为切入口, 加强软式排球师资力量培训, 加大器材投入力度, 合理安排场地和时间, 形成软式排球教学的较大规模, 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试点, 引领体育教学整体向着和谐体育、快乐体育、主动体育等改革目标逐步发展。

(三) 学生的需要

对高校学生而言, 软式排球运动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赛, 同时又适合娱乐、游戏、健身等, 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的能力;软式排球作为排球运动的基础, 增强了排球的影响力度, 促进了学校排球运动的开展。

三、教师及学生对软式排球运动的态度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临沂大学费县分校2008级学生和费县各级学校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对各研究对象中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发出问卷100份, 收回100份, 回收率100%, 其中98份为有效问卷, 有效率为98.00%;对已开展软式排球教学的学生发出问卷300份, 收回282份, 问卷回收率94.00%, 其中276份为有效问卷, 有效回收率为97.87%。

(二) 体育教师对软式排球运动的态度

各学校教师对软式排球教学注入了极大的热情, 在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对软式排球教学课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的确立更强调合理, 更强调软式排球教学与学生个体需要、社会需要相结合。在调查中 (见表1) , 93.88%的教师认为开展软式排球课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即积极开展软式排球课, 教师的态度是肯定的。

(三) 软式排球运动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

学生是参与软式排球运动的主体, 学生对软式排球运动的态度如何, 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的强弱。通过对已开展软式排球教学的学生调查得知 (见表2) , 软式排球运动是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尤其是女生的喜爱程度远远高于男生, 女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很浓厚。

四、我校开展软式排球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一) 我校开展软式排球的有利条件

1. 开展软式排球适合我校体育设施现状, 我校有充足的教学设施, 体育场地充足。部分教师经过培训后很快就适应了软式排球的教学, 对软式排球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并很好地使软式排球和硬式排球在某些方面相互融合, 相互促进, 使软式排球得到很好的发展。

2.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软式排球的发展,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积极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软式排球教学。软式排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 对建立我校现代化的体育教学课程据有积极的影响, 从而推动和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化。

3. 从软式排球引进我校以来, 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具备了广泛的学生基础。大力普及和推广软式排球运动, 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增进学生的健康,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长期行之有效和简单实用的体育健身方法。这正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最佳方式之一。

(二) 软式排球在我校的发展前景

1. 前景展望

软式排球运动将成为全民健身和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基础项目之一, 有利于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体育教学氛围更加充满活力, 体育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同时也对每一个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这一课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在这样大好的教育改革形式下, 将软式排球引进校园, 并将其作为体育教材内容, 是理想的终身体育教材, 有利于促学校的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在校园里开展丰富多彩的软式排球活动, 对体育教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 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2. 大力推广和普及软式排球运动

软式排球将成为我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 并且带动其他项目的改革。软式排球在我校的推广, 成为学校体育新的闪光点。

(1) 学校各级主管部门要针对软式排球的推广制定相应的政策, 提高重视程度, 广泛宣传软式排球运动的价值, 帮助老师和学生转变观念, 大力推动软式排球运动的发展。

(2) 加强软式排球师资的培养,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是软式排球得以发展的根本。体育教学要发挥主阵地作用, 创造条件, 营造氛围, 扩大普及面。

(3) 积极探索将竞技、娱乐和健身融为一体, 作为开展软式排球教学的主要思路, 发挥教学的创造性, 突出趣味性, 形成特色。

(4) 发挥运动竞赛的杠杆作用,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软式排球比赛, 像班级、校级、地区之间的比赛, 通过比赛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行为, 使软式排球运动成为学生课外开展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之一, 同时也可以促进软式排球运动的更好发展, 以点带面逐步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

高校开展软式排球让更多学生了解、喜爱、参与排球运动, 通过大力推广和普及软式排球运动, 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和激发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软式排球由于设计新颖、趣味性强, 因此无论是练习还是比赛, 人们都可以尽情挥洒, 场上总能出现“起死回生”、起伏跌宕的场面, 使人们同时感受到游戏的快乐, 达到娱乐身心、完美人生的目的, 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软式排球的发展有利于体育人口的增长。软式排球以游戏和竞赛两种形式展现人们面前, 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参加活动, 以游戏为目的取代竞技排球,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软式排球逐步走向国际, 成为比赛项目, 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毅.浅析软式排球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J].洛阳大学学报, 2002, (2) :86-88.

[2]柏杨, 刘美玲.我校开展软式排球的可行性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 :51-53.

[3]刘彩彗.辽宁市学校排球运动开展情况的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 :53-59.

[4]葛春林.新兴体育项目——软式排球[J].中国学校育, 2001, (1) :34.

[5]谷延辉.高校开展软式排球课的可行性[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 :67-69.

体育教学推广 篇2

值得推广的作文教学法

小学生“五段式”作文训练体系是烟台市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形成的实验课题。该题被山东省教委列为重点推广的十项教改成果之一。现就“五段式”作文训练体系结构、各段教学任务以及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所显示的优势等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期为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推广先进教研经验,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一点信息。 一、“五段式”作文训练体系是把一次作文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五个课型:准备酝酿课、试写初稿课、评议例文课、自行修改课、鉴赏总结课。 准备酝酿课是学生观察(了解)事物、摄取作文素材的写前准备课。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心理和材料上有所准备,激发写作欲望,使学生充分地占有材料,感到有话可说。在这一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有三:一是在上一节作文课结束或在本组教材重点讲读课结束时,在学生作文4-6天前向学生布置作文的题目及要求,让学生准备;二是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观察,充分认识写作对象,教给具体的观察认识方法;三是督促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这节课是一个分散的课型,可以课内和课外零散进行。 试写初稿课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本次作文训练要求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准备的材料和认识整理成文字表达出来的写作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及时发现面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另外还要对差生进行必要的帮助。课后教师要把学生的初稿粗阅一遍,找出代表性问题(不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一个或两个问题,切忌面面俱到),根据本次作文要求和学生的初稿情况,选择拟定起示范作用的范文和病例。 评议例文课是让学生按习作要求评议范文和病例,从中辨别优差,学会修改方法。本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正确理解习作要求(基础训练中的作文要求),引导学生爱评会评别人或自己的文章,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评改方法。 自行修改课是让学生把在评议例文课上学到的修改方法及时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本课主要任务是学生自己改自己的文章。活动形式主要有学生自行修改,同学互改和教师个别指导改。教师在课后要检阅全班学生的作文,了解面上的优点和缺点,选择符合本次要求的范文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鉴赏总结课是让学生鉴赏好文章或片断、总结写作经验的一节课。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鉴赏好文章和精彩片断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添写作欲望,并从鉴赏中学到好经验。应指出的是好文章是教师筛选的,精彩片断是学生自选自读的。因此,精彩片断的鉴赏能多则多,尽量多地让学生“露头角”,经验也应让学生自己认识归纳。 以上是“五段式”作文训练体系的基本课型,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如三年级初学作文,可把评议例文课与自行修改课合并,采用指导一点修改一点的指导修改方式。 二、“五段式”作文训练体系与传统作文教学法相比较所显示的优势 小学生“五段式”作文训练体系对实施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保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学习;还要树立“大语文”观,通过作文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大多采用“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写,教师批阅文章学生看,教师讲评作文学生听”的`陈旧教学思路,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很难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学生所关心的只是所得到的分数,谈不上各种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对其他学科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扯了各科教学的后腿。“五段式”作文训练体系体现了学生自己观察选材,自己动手作文,自己评议修改,自己总结提高――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学生在各段活动中,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均得到发展,在形成能力的过程中,又对社会生活进行了体验,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所养成的习惯和形成的能力再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对提高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起到了奠基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语言教学推广为何难 篇3

第二语言重在日常应用

从2011年9月开始,浦东的41所中小学迎来了30多位外教。政府买单、以项目化的形式把外教请入普通中小学的英语口语课堂。与外国人直接交流是否困难?浦东的中小学生们对此很适应。

上世纪末,上海市开发、开放浦东,外资、外企、外宾纷纷涌入,各种国际会议选址浦东,张江等高科技园区的落成,使外语成为浦东的第二语言。客观环境要求浦东把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第二语言教学被浦东确定为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功能定位。

在现实环境要求之下,浦东只好改变外语教学思路,把英语作为在实际中加以应用的第二语言来学习。该区在英语教学中强调实际应用,突出口语训练,注重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超常规发展外语教育。从应付考试向培养学生外语综合素质的转变,使外语教学改革走上了正轨。英语教材一纲多本,从幼儿到中小学有上海一期课改教材、牛津英语(上海版)、E2儿童美语、朗文新综合英语、SBS等多种教材,适应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从教育评估上向“开口”倾斜,规定小学进行以“听力”“口语”各约占一半的情景式训练,从中学预备年级开始再增加“语法”“阅读”“写作”的专项训练,到高三再进行较高层次的“翻译”学习,以“口动”带动“笔动”,注重运用。

浦东英语教师潜心研究语言学习规律,努力设法使得外语教学模式多样化。他们承担了《儿童英语教学及其管理的系统工程设计与研究》《英语教与学交际、发展、创新模式探究》的国家级课题,提出了幼儿园、小学至高中独特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并确定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英语词汇量,分别从400、1200和1800个单词扩大到1200、3000和5000个单词。目前这一目标已经顺利实现。

“疯狂”的课堂

第二语言重应用,对中小学生来说就是重口语。第二语言教学是怎么进行的?浦东中小学的英语口语课堂上有点“疯狂”:想回答问题要分组竞赛,以“石头剪刀布”游戏来决定谁先抢答,以“射箭”游戏来赢取大礼品……每一分钟都有小手勇敢举起,每个正确的回答后都有全班的喝彩,抑或还能看到外教逗笑的搞怪表情,学生还会得到教师的拥抱。就这样,在游戏与互动中,一堂35分钟的课程不知不觉走到尾声,学生们轻松地记住了初次见面的问候语。

浦东的外语教学一切围绕实际应用,中小学校不惜为此花大力量营造氛围。浦东新区福山路外国语小学设置了本校的外语节,在外语节上安排全校学生体验异国文化,跳起了宫廷舞。随着欢快的《莫扎特G大调小步舞曲》响起,男生穿着灰色毛衣、白衬衣、领带、黑皮鞋,女生们都穿着藏青毛衣、白衬衣、格子裙、领花、黑皮鞋,在操场上跳起奥地利宫廷舞。

在林苑小学教师张海燕的英语课上,还安排学生进行这样的小型采访活动,由小组内一个同学准备发言,其他成员采访,或者一个小组准备发言,其它小组进行提问采访。张海燕介绍说:“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为合作学习,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同一时间内多数学生乃至全部学生参与发言,打破了过去一人发言全班听、优生发言差生听的局面。不论是全班性的合作,还是二人合作或多人合作,都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在张海燕的课堂上,差生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人人参与降低了差生的心理压力,思维堵塞时,伙伴或老师帮助疏通;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得到援助;有了学习成果,可以得到表现的机会。

一门心思跟“规范”较劲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曾这样谈到外语学习:“不要把母语和外语对立起来。”对此,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院长孙建中是这样理解的:“第二语言就是人们在母语之外,生活中实际应用的语言,往往是出于社会交往和工作需要而使用的语言。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职业性,要求学生具有用外语思维和用外语口语表达的能力。”

一个看似矛盾的事实是,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看似要求更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降低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可以用母语与人自如交流,而为什么很多学了十几年英语的大学生,却连简单的对话交流都困难呢?这是因为,幼儿置身于一个应用语境中,说话是为了实际交流。这一过程的顺序是先会说,再正音、纠错(语法句式),再规范着说。这符合了认识的一般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所以孩子们“学得快、学得没障碍”。

而在全国现行的外语教学中,却是把外语本身当成研究对象来教学,学习程序与实际应用恰恰相反,先学语法、句式和时态等语言规则,想让学生一开始就说一口规范的、标准的外语,怕说错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成了学生学习外语的障碍。学生们一门心思跟这些“规范”较劲,“语不规范、死不张口。”哪里还敢说话?就是说出来了,恐怕也不会是“口语”,顶多是用嘴巴说出来的“标准的书面文字”,把英语说成了文言。这显然违背了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造就一批批哑巴外语“高材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学习第二语言和幼儿学母语没有什么不同,而且可以由教师安排将幼儿学说话的过程加快,并通过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概括和把握语言特点等优势,让语言学得更快。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不特别追求语法正确、口音正确,学生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更小。

不断规范与修正

浦东新区这种第二语言教学这么好,为什么少见推广应用?《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学习,但不利于教学方考试考察,所以在各省中小学中少有推广,在应用中也难有提升。endprint

由于不强调规范语法和标准发音,这种第二语言教学法在开始阶段基本无法用现有的考试手段来量化教学成果。孩子学了大半年,什么都没学会,或者学的全是错的怎么办?这也是学校和家长最担心的。

深圳并未推行第二语言教学,但是一些当地家庭自发进行实践,加入国际双语家庭邮件组。这个互联网上的学习小组有800多个家庭分布在世界各地。深圳“双语家庭宝宝”唐北辰在3岁的时候已经掌握1600个英语单词,中英文动画片在他看来毫无区别。他的母亲是一位中学英语教师,她认为第二语言实际上是一种双语教学,而中国很多人基本都是在双语——汉语方言家庭长大的,普通话就是大家的第二语言——因此适应双语环境早有经验。唐北辰的母亲表示:“外语和方言没有本质区别,我国许多方言之间不能通话,而西方不同语种之间可以互相理解。如果我国各方言都采用拼音记录口语,汉语方言之间的距离比西方不同语种之间的距离还要大。”

95%的英国人说话都不是标准的BBC口音,美国的口音从来都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而澳洲或新西兰的英语口音在受过教育的英国人的耳朵里是最粗俗不堪的。世界上54个英联邦国家和地区中有40多个使用英语,各地区的英语彼此之间都有相当大的差异。我国学生使用国际音标教学,英语反而谁都听得懂。但过于强调发音标准限制了我国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度。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孩子的英语是不断规范与修正的。一个孩子在学外语的前5年经历的几位教师的口音可能都是不标准的,但是差距大其实是好事,可以帮助学生适应不同口音。当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接触到大量英文书籍、电影、广播和电视节目,其口音和语法会不断修正,英语水平会不断提升。

缓慢而扎实地先学多、再学对的教学过程,需要在从小学到初中9年的时间里缓慢地从错到对,该过程中很难建立统一的标准进行考试考评。这是限制这种第二语言教学法在我国推广的第一个原因。

瞻前顾后教不好外语

英语初步学成后接触不到更多英语应用机会则是限制我国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又一个关键难题。学语言的目的是交流,但在我国,英语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是中国学生学英语的第二个现实障碍。这也使得中国的英语教学不能放手施为。

北京四中退休教师、ESL(即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讲师丁杰认为:“学习英语的真正兴趣,决不会产生于肤浅的哄孩子的玩意中,而在于进入真实的英语世界。”英语辅导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包天仁一直提倡解决对英语教学类型的认识,即中国的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TEFL)还是二语教学(TESL)。包天仁认为,第二语言教学就是在有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学习母语以外的一种语言的教学,例如中国人到英语国家留学、工作、生活,为了生存和融入当地社会而学习英语。这种条件下的英语教学叫第二语言教学。又如一些原英属殖民地国家独立后,英语仍是当地人民使用的主要语言或官方语言,在这些地方的英语教学基本上也属第二语言教学。但是现实中中国学生在中国很难接触到真正的、完整的英语应用。这使得英语学习者在初步学成后难有进一步提高。

包天仁非常赞成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但他觉得,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不能一直靠唱歌游戏去学习,因为兴趣随着能力的提升是要升级的。教学中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必须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英语世界。这是最让中国的英语教育者纠结的。

体育教学推广 篇4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各种新颖的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更加注重生活的健康性,为此人们也注意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在生活的社区里开始推广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兴起了社区体育,并且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社区体育融入了地域的特色文化,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展示了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特色。社区体育把社区里的居民组织起来参与各种健身活动,集体追求健康的生活理念,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鼓励人人健身,人人锻炼,还可以丰富地域文化体系,从而推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市的文化水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方的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养成的体格和个性也不一样。如中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南北方,北方人耐寒,体格比南方人强壮。同是水上运动,北方盛行滑冰,南方盛行游泳,气候的不同也会影响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各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这些地域特色文化不仅丰富了社区体育的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以继承和发扬,积极推广地域特色体育文化,为居民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和谐愉快的生活环境,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地域特色体育文化的内涵

我们知道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产,代表着这个地方的生产特色。同样地,体育文化也孕育在地方的特色环境中,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这些特色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生活习惯

在城市里,人们多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白天工作繁忙,多把体育锻炼安排在晚上,且由于一天工作的辛劳,城市的居民倾向于选择平缓的“静运动”;而在农村里,村民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把体育锻炼安排在早上或者在生产劳动中,在田间劳动的同时也得到了锻炼,而且比较倾向于消耗体力较大的运动。可见,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人们的锻炼情况也不一样。

2、传统习俗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也会影响人们对体育锻炼的取舍。如有的地方舞狮技术高超,在平时锻炼时比较注重手脚的灵活协调性;有的地方比较流行举办龙舟赛,在锻炼上比较注重手臂手腕的力量训练。根据地方的需要,体育锻炼也会有所侧重。

3、地理环境

我们国家地形地貌各异,气候多样,人们依赖于地理特色发展体育运动。如有的地方瀑布河流较多,或者近海,可发展漂流或者游泳项目;有的地方崇山峻岭,森林密布,可发展攀岩、爬山等运动项目。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可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发展各种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

三、推广地域特色体育文化的途径

1、传承民间地域文化特色

每个地方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文化,是地方发展的水分与营养。中国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流传至今,分布在各个地方,有的地方以剑术著称,有的地方以舞蹈见长,还有的地方以骑射出名,都是地域特色体育文化的表现。因地制宜地开展地域特色体育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发扬地域文化,还能够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技艺得以继承和发展,世代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加入时代元素,适应社会发展

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我们国家也在逐步与世界接轨,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开放的城市不仅吸纳了投资资金,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上海、深圳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时尚潮流更新快,各种交谊舞、瑜伽、健美操等一些外来的体育运动吸引了城市人的目光,丰富了我们的体育文化生活。如今流行的广场舞则体现了中国特色,在学习外国舞蹈的基础上自创舞步,穿上民族服饰,编上喜爱的民族音乐,成为社区体育的一大特色。

3、发挥体育名将效应

有些地方体育人才辈出,造就了一大批体育名将,带动起了家乡体育事业的发展。如“跳水皇后”郭晶晶活跃在体坛后,家乡河北也逐渐兴起一股跳水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跳水运动中来,推广大众化跳水。此外,还有NBA名将姚明大力支持篮球运动事业的发展,在上海也掀起了一股“篮球热”。还有中国金花、网球好手李娜,更是开创了中国的网球历史,在家乡甚至在整个中国都出现了一股讨论网球的热潮。因此,体育名将也能发挥效应,将自己取得的体育成就推广到家乡,为家乡的体育事业做贡献,丰富家乡的体育文化。

4、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说到底,体育文化的发展还必须基于相关体育设施条件的完善配备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政府要做好硬件支持工作,继续增加对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各社区居民添置足够的健身器材,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各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尤其是一些具有体育锻炼设施的学校和单位,要求定期、定点对所在社区内的居民进行开放,扩大活动区域,方便居民进行锻炼,防止居民因场地设施问题而放弃锻炼的现象发生,从设施配套的完善上支持居民的健身活动,使全民健身理念得到进一步的推广,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推广地域特色文化。

四、结语

地域特色体育文化与地方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彰显各地方的体育特色,体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不仅具有历史艺术价值,还具有兼具健身、养生、保健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因此,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在社区里推广当地的特色体育文化,丰富社区体育文化的内容,把地域特色体育文化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来,能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兴趣,增强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提升人们的爱国情结和民族意识,有效实现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改造和更新,注入时代活力,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体育资源得到了更多的开发和利用,各显特色的地域体育文化也被推广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地方特色体育发展的变革,丰富了社区体育的内容,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广地域特色体育文化,更新体育锻炼的形式,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体育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从而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还有助于构建地方特色文化体系,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广的思考 篇5

枝江市问安小学盛德刚

近几年来,随着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堂,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影响最大。自去年以来,市教育局多次召开学洋思,创建高效课堂的工作会。目前,全市上下掀起了一场创建高效课堂的学习热潮。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的核心是“生学后教,当堂练习”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符合高效课堂的理念。关于这种“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否进行推广,一直备受争议。我个为认为这种教学模式虽有其自身局限,也有合理的要素,在其中,关键是我们要跳出模式看模式,通过现象分要其背后存在的问题。

一、“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

1、改变了深层的课堂教学结构

虽然课改经过了多年的实践,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程序基本上还是遵循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以老师的“教”为主线,以教材为中心。而“先学后教”类的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是截然不同的。走进教室,人们能感觉到传统课堂秩序被打破后的震撼,整个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课堂教学的氛完全变了,学生前所未有的活跃与紧张。教学由以

“教 ”为主线转变为以“学”为主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比如:洋思中学一开始就提出“课堂作业时间必须保证15分钟”,后来又提出“老师讲课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学生学的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而在其他学校,老师虽然鼓吹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由于教学任务或时间的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再被边缘化、随意化。

2、基于方法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常态

“先学后教”类教学改革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上或课前都有学生自学或预习的过程。这一理念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自主学习。北京海淀区的一所学校曾做过调查,结果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喜欢自主学习,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所以,如果不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习惯,那么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容易流于形式,效果也不佳。而“先学后教”类教学改革实验都通过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要求等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3、目标明确,及时反馈,形成完整的“教学回路” 新课改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逐渐被广大老师

接受和认同,但在实践中究竟怎操作,人们还缺乏技术层面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很多标签式、形式化的教学现象。而“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以其极强的操作性和清晰的教学流程,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教学的深层结构之中,而不再是一种游离在外的表面形式。

“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相对固定,基本上都包括了明确目标——自学预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总结提升这样几个环节。因为课堂教学的程序相对固定,在每个环节做什么,学生已经养成了基本的学习习惯和合作默契,所以,学生的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基本都能及时完成。“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回路”,每堂课通过及时的展示和反馈,保证了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4、促进了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缺少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而“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恰恰以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为基础。比如:所有的“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都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讲学稿”、“活动单”则凝聚了教师集体的心血与智慧。

二、“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推广需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是其推广的关键

其实不管是哪种推广思路,最关键的是必须抓住“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1)先学后教。这是这类教学改革实验所证明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2)小组合作。这是特别符合中国大班额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并在课堂中展现自己?除了小组合作之外,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教学组织形式。(3)明确教学目标,当堂反馈学习结果。这是保证教学效率、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重要保证。

以上3点是我们在任何课堂教学中都要尽量体现和保证的教学要素,也是我们取得教学成功的基础性环节。

2、不同的教学模式应该优势互补

一类教学模式只能侧重于解决一类教学问题,“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也是如此,所以在实践运用中,我们要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模式来解决教学中的各类问题。为此,我们要学会全面看待各种教学模式,优势互补,综合运用,这样既把握了教学的基本规律,合理运用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又还原了课堂教学丰富、多样、复杂、灵动的本来面貌。

3、“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仍处于教学改革的初级阶段 “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很

多的变式与创新,大家都想进一步完善这一模式。这些尝试反映出“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其实还处在教学改革的初级阶段,它只是解决了“教”和“学”的关系问题,至于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还没有深入展开。比如,在自学预习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在小组合作中,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深度参与?在气馈交流环节,学生除了交流做题的结果之外,如何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总的来说,教师还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思维过程及特点的研究,缺乏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这一模式还有许多值得探索和改进的空间。

体育教学推广 篇6

【关键词】微课程;高职院校;教学;应用探究

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并辐射至学习领域。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新的趋势。全国职业院校都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推进本院校的网络升级换代,逐渐建立完善的网络资源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创新。在此背景下,涌现了较多新的信息平台或新名词,如MOOC、微课程等。“微课程”主要指依据教学设计思路,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的一个大约五分钟的视频或音频资料,该资料集中针对某一个学习重点或学习难点展开教学,微课程体现出课堂的灵活性、互动性,学生可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下载视频进行学习,摆脱了传统课堂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基于上述优势,学校教育教研人员对高职院校推广微课程教学的效果进行探讨。

1微课程特点

1.1 时间短、容量小、教学操作便捷

现代课堂教育研究显示,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最佳状态大约能保持10分钟,10分钟后,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会越来越低。微课程是以时间短著称,每节课通常为5-8分钟,与学生最佳注意力保持时间较吻合,不但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也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微课程相对容量较小,以视频多见,其支持的avi、swf、asf等格式兼容性较强,能够配合图片、课件、音频等教学资源应用,而且,微课程视频可打包储存到各种移动设备上,便于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

1.2内容精、模块化、主题鲜明

从严格意义上说,微课程是一种微型教学方法,通过最短的时间讲解教学某一个知识重点或难点、考点、问题等,并实现一个相应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课程时间虽短,但其内容都是精华,有利于学生集中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有效性;此外,微课程具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呈模块化,主题鲜明,使得教学更具针对性。

1.3可利用的资源十分丰富

文字、图片、教学课件、视频等是构成微课程的主要素材,集合了多种教学资源,使得课堂的情境性更强,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也能提高自身的课程设计能力,继而促进其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同步提高。

2高职院校推广微课程的应用效果

当今,我国的教育正逐步趋向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单靠教师“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完成教学的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了。尤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较快,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且固定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会给学生带来局限性,弱化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在高职院校中推广应用微课程,可获得多方面的成效。

2.1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阶段,我国的移动通讯技术日益成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应用表现出利于社交、便于通讯等优势,同时也造成了学生们“手机控”“平板控”等问题,学生日常生活中热衷于玩手机,甚至课堂上也偷偷玩,既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又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教学的正常开展。基于此,开展微课程,利用学生爱玩手机的特点,引导其采用手机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新颖、不枯燥,而且时间短,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的手机网民数量达4.2亿,且以高中、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人群为主要群体。另一项关于高校智能手机上网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生手智能手机的使用率较高,主要用于社交、阅读、娱乐等,这从侧面反映了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阅读方式受手机的影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微课堂是网络信息微时代发展的产物,既结合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又遵循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手机、电脑自主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微课程进行学习,短时间、针对性强又具吸引力的视频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消除传统课堂冗长、枯燥等因素,学生较便捷地观看视频后,能够巩固课堂学习,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2.3提高教学效率

当前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均为新生代力量,接受信息化教育程度较高,能够熟练、有效地制作微课程视频,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当中,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也明显增强,教师可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实现教学水平的跨越式提高。

2.4帮助师生落实教学评价

微课程应用于高职院校的作用还体现在教学评价上。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课后学习、学习测试、教师教学反思。笔者通过在线课程制作软件制作了一些微课程练习,主要用于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复习效果,题型多种,每个课程以专题的形式呈现,一般有4-6道习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论述题等,通过在线提交作业或测试,有效地追踪、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师通过分析微课程开展的进展与成果,对自己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传统课堂、微课堂进行反思、评价,由此总结出不足之处,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与学生一起沟通、纠正,最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成效。

3结语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崛起的教学方式,其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人们的运用、探索下会变得越来越完善。综上述得知,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微课程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对学生、对教师,还是对教学,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在未来的微課程推广过程中,还有几个地方需要深入思考:教师对微课程的掌握、学生的自我约束、学科的选择、课程的编排及管理等,这些问题都有待高职教育、教学者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不断解决、完善。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2(5):31-35

[3]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3-14.

体育教学推广 篇7

1. 体育文化之于社会的地位。

2008北京奥运潮水般地在中国大地上退去, 留下了辉煌的金牌成绩和“无与伦比”的赞赏, 以及非常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但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发言人却说“我们只是体育大国, 并非体育强国”。难道这是在体现我们的谦恭之礼么?应该可以看到我们的金牌分布具有很强的不均衡性, 在奖牌大项田径比赛中, 在世界第一运动足球运动中, 在众多体现团队合作的项目中, 我们甚至连前四名都无法染指。我们的体育文化实在薄弱, 对于体育接待礼仪、观赏礼仪、运动项目的门道甚至在奥运之前需要普及型的宣传都有欠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 一种精神, 一种生活, 渗透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之中。进入新世纪后, 体育文化作为人们生活的必然需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并赋予了崇高的使命, 体育文化的普及、提升发展, 将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旺。体育在美国, 恰如米勒?莱特所言:“它是美国人生活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元素以致事实上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与体育无关……美国是一个由体育迷和体育参与者所组成的国家……”应该笃信无论从体育非常发达的美国还是当今体育生活的最大盛宴———奥运会都可以看到对于体育文化的器重, 都可以看到体育文化之于一个国家的人们、之于一个全球级别的体育盛宴都是多么的重要。

2. 体育文化之特性与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的沉淀和国力兴衰的体现。一国文化如果具有了领导地位, 就可以看出其国力的强盛和它对于别国的影响。一旦某个国家实力强盛, 那么它的文化会通过强迫的渗透, 慢慢融入别的国家, 最终那些国家的人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强国的文化和习俗, 并贯穿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最终内化为自身的东西。文化是一种软实力, 体育文化作为当今世界上的一种无国界文化更是一种强劲的通用的软实力。体育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交往活动所产生的文化互动现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影响着人的价值观, 通过价值观发挥着某种作用。体育文化具有群体性的特征。这一特征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塑造着群族文化原型的精神价值, 体现着民族的特质和精神风貌、价值取向。体育文化的创造与积累, 使体育文化层面愈来愈厚, 也使体育文化的价值更能显现出来, 进而形成体育价值观。体育文化也具有相对稳定性, 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沉积的过程结果;也不是简单就能改变和影响的, 成为一种文化就会形成一种力量。除非经历大的变迁和强有力的长时间的侵袭才能有所改变。那么相对稳定性也体现了培养体育文化的重要性。体育文化的价值只有在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中才能被人认识、理解, 才能构建人的价值意识。加强体育文化传播和体育文化的养成教育对体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传播不能忽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需求和动机, 只有将人的经验、知识、意志、兴趣、价值观念等认知系统在对体育文化传播的价值进行判断和选择时起的主导作用考虑在内, 才能充分体现体育文化信息的价值和意义。

二、推广体育欣赏, 促进软实力的形成

1. 体育欣赏的重要性。

体育欣赏是一个情感和生活经验交融的过程, 体育欣赏的过程是由外至内、由浅至深、由耳目到心灵、由有限到无限的过程, 在体育欣赏的实践过程中, 包含着大量与美有关的问题。当人类根据自身的目的和需要, 通过体育活动去塑造自己的身心和自己的形象时, 他就会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自己, 并表现出对美的渴望和追求。采取美的行动, 参与美的活动, 积淀美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 是以培养人和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的问题, 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国民整体的体育文化素养, 相对来说, 大学生具有更好的接受能力和与时代相符合的世界观, 在大学阶段培养起体育欣赏能力对今后的体育参与本身和体育商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软实力上弥补我国现代体育发展较晚的硬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欣赏是指观赏者这一主体对体育运动的具体形象这一客观存在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体育欣赏教学是通过体育欣赏这种形式将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具有欣赏体育内在魅力和体育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精神文化的能力, 使欣赏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的一种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技能, 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反过来再促进体育欣赏的水平提高, 如此反复, 体育文化软实力将得到大大的发展与强化。

2. 体育欣赏的现状。

目前, 在国外高校学生体育欣赏文化传播发展得比较成熟, 研究也比较全面, 尤为突出的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我国2008奥运之后“8月8日全民健身日”的设定、《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都为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和良好的软环境。但是,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坚力量的高校中, 体育欣赏教育的发展并不乐观, 当代大学生对于体育欣赏的能力良莠不齐, 总体水平层次有待提高。在物质文明的和精神文明日益增长的今天, 体育运动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崇尚的文化活动, 它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体育运动的竞争性、文明性、不断进取性、娱乐性集中地体现在体育比赛之中。体育欣赏已是人们大力追寻的高尚精神文明之一, 是不可忽视的。学校体育通常将教学定位在“休闲”为主的次要位置, 目的只限于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作为课余的放松活动。而现实所需要的教学形式不能被这种惯性思维所束缚, 更需要转战课堂教学作为主要阵地。各高校通常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简单地提供一些有限的体育欣赏机会。这种形式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对体育欣赏的需求, 不能满足学生体育兴趣的需求。根据资料显示有65.8%的大学生对体育欣赏有了解, 而对体育体育欣赏有兴趣的学生占到了受调查学生的9成之多。在是否有必要开展体育欣赏这门课程的调查中, 赞成者也超越了一半, 因此将体育欣赏设为高校课程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调查得知, 学生对于体育欣赏的期冀并不仅仅限于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 还有开阔视野、提高整体素质, 了解世界体育的大环境下我国体育发展处于如何一个现状, 从而激发起爱国主义情怀, 从身心两方面全面发展自身的人格。在如今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欣赏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但是都仅仅限于机械地欣赏某次大型比赛、某明星的经典比赛镜头、某著名的赛事等, 缺乏相配套的又适合当今高校学生自身发展的体育欣赏通用教材。这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水平良莠不齐, 教学工作各司其政的状态, 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教育资源。

3. 体育欣赏发展的途径。

(1) 分类式教学模式。体育课堂:在学生参与体育的过程中, 通过规则、通过技术的学习领会体育欣赏的要领。体育课外活动: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最好途径。由于其所惯有的轻松环境和游戏模式, 能较好地树立起学生的自信, 体现个人价值与团队合作精神, 真正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 成为学生学习体育欣赏的内在动力。鼓励观看各类体育赛事:加大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观看体育比赛的力度, 多提供集体观摩机会, 现场安排指导老师, 及时讲解, 和学生讨论, 使学生接受体育信息, 并重视知识的积累, 结合平时的教学、训练、比赛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举办各项活动:积极举办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和参与社会体育文化活动, 为学生切身体会体育赛事与一般活动的不同提供机会, 为的是让学生亲身感受体育的魅力和竞争性, 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启发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以及树立高度的道德责任感等竞争, 从而使体育精神、体育思想植根于学生的心底, 使当代大学生从体育欣赏中终身受益。 (2) 提高审美水平模式。众多的美学知识和音乐、艺术欣赏等课程教学的成功经验为体育欣赏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只是一些极其深奥抽象的美学观点如音乐、艺术欣赏与体育欣赏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以要从中找到适合学生的一些原理和成功经验, 不可盲目地全部拿来用。把美学观点和音乐欣赏的通感运用到体育欣赏的活动中去, 以提高体育之外的审美享受, 丰富体育文化的底蕴。 (3) 主客观相协调, 尊重认知规律模式。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能否将体育欣赏发展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欣赏以及体育活动中是尤为重要的。从客观层面去影响学生的主观兴趣取向, 为学生自发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契机, 加以良好的引导, 让学生树立起由体育欣赏而带来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学校的客观硬件实力改善学生思想软实力, 做到主观与客观相协调, 更好地发展体育文化传播和体育欣赏学习。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项体育运动, 在欣赏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形成“兴趣—尝试—有学习愿望—锻炼身体—想成为运动员—展示自我—终身体育”的良性循环, 增强他们的体育意识, 激发他们学习体育技能, 达到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

摘要:体育文化是发展繁荣体育运动的具有相对稳定的软实力, 要打造全民健身的理念, 塑造终身体育意识, 必须在当今体育的中坚力量——高校大学生中大力推广体育欣赏教学活动。体育欣赏教学的大力推广对于体育知识的积累、体育意识的养成、体育行为的发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体育欣赏推广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文化的水平、体育文化的层次。因此要大力推广体育欣赏, 以此来构筑校园体育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体育欣赏,体育文化,软实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和立新, 张铁玲.我国体育文化发展战略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之辨析[J].北京体育大学报, 2008, (8) :1026—1027.

[2]Jay J Coakley.社会中的体育运动[M].华南师范大学《美国体育社会学》编译组, 译.2003:1-2.

[3]梁良.从众[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7:100.

[4]吴小坤.体育传播与社会价值重构[J].体育科研, 2007, (6) .

[5]高志远.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从学会体育欣赏开始[J].武夷学院学报, 2008, 10 (27) :92-95.

[6]蒋令红.论体育欣赏的美学原理与审美心理要素[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7) :85-86.

民族体育器械制作与推广研究 篇8

器械是体育文化的外显, 是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器械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体育事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 我国民族体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也为民族体育器械的制作与推广提供了绝佳的舞台。概括起来, 我国民族体育器械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传统性。二是地域性。三是民俗性。

当前民族体育器械现状

1. 民族体育器械规格混乱。

民族体育器械在规格上的混乱, 不仅不利于民族体育器械的制作, 更不利于民族体育器械的推广。虽然近年来民族体育器械的规格已经趋向统一, 但距离形成标准的行业规范还有相当的距离。2.民族体育器械质量良莠不齐。市场上的各种民族体育器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不仅给优质民族体育器械造成了较大冲击, 更给消费者带来了安全性隐患。3.民族体育文化价值体现不明显, 民族体育器械中的蕴含的民族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我们应当认识到, 民族体育器械的推广, 必然要与民族传统文化相同步, 开发民族体育器械独特的文化价值是民族体育器械制作和推广的最佳途径之一。

制作民族体育器械的原则

第一, 要突出民族性的原则。必须把民族体育器械的制作融入到民族体育文化的源流中去, 突出特征, 深入挖掘,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将民族体育制作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结合起来, 将民族体育器械推广与弘扬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第二, 要突出实用性的原则。在民族体育器械的发展过程中, 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民族体育器械已经不具备实用性。这部分体育器材更多的是应当被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在现代民族体育器械的制作和推广中, 要将重点放在依然广泛使用, 并拥有大量使用群体的实用性体育器械上。第三, 要突出时代性的原则。

民族体育器械的销售

1. 借助现代技术, 实现民族体育器械的网上销售。

民族体育器械制作完成后, 其销售方法和渠道是我们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现代科技进步为我们提供更加广阔的销售空间, 网上销售这一前所未有的概念目前已经在民族体育器械销售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比较传统销售, 网上销售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减少了民族体育器械的销售环节, 使民族体育器械制作企业可以直接地面对消费者, 无商铺的销售模式, 以及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等手段的应用, 又极大地提高了销售活动的效率。

二是对解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有着促进作用。遍布世界各地的网络, 能够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民族体育器械、喜爱民族体育器械、使用民族体育器械。同时网上的沟通也更为方便和快捷, 可以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要量身定制各种民族体育器械。

三是营造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与世界先进体育器材制作商比较, 我国民族体育器材制作无论在规模还是品牌上都处于劣势, 如果按照传统的销售模式, 仅搭建销售网络一项, 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这对于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民族体育器械无疑是一项难度巨大的问题。然而, 网上销售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销售渠道问题不复存在, 竞争环境更加公平。

2. 学习先进经验。

不断提升民族体育器械销售能力。民族体育器械在销售中需要不断学习和总结先进经验。任何成功的销售活动都不是孤立和偶然的, 其中必然涉及销售的定位、销售的计划、销售的技巧等多方面因素。

3. 重视后续服务, 为民族文化宣传和民族文化保护献力。

民族体育器械销售成功并不意味着整个销售过程的结束, 更应将其视为下一个销售的开端。必须要在民族体育器械销售的售后服务上做精细化文章, 不仅仅是卖器械, 还要送技术、传文化, 可以将技术和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民族体育器械的售后服务之中。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有针对性地对其在器械使用、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服务, 在拓展消费群体、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 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做出贡献。

结语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推动下, 不久的将来, 民族体育器械的制作和推广必将迈上一个先的台阶。届时, 民族体育器械的规格和标准将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更加统一;民族体育器械的制作将有更加完善的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 现代化的民族体育器械制作和推广也将更具规模。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事业, 也将同民族体育器械一道实现跨越式发展, 成为振兴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 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学讲师)

在职业院校推广一体化教学 篇9

0背景

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职业技术变化的速率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业教育训练的发展速率, 也就是职业教育训练大大滞后于职业技术变化, 职业学校不能及时、快速地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这种反差阻碍了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职业教育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窠臼,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即不能在一定的教学时段里成长为社会需求的符合职业标准的技能人才, 因而还需要全方位地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就是如何完美实施一体化教学, 快速培养技能人才。因此, 职业学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快速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人才, 就必须采取一体化教学。否则, 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1 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 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体系就是一体化教学体系。通过一体化教学, 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 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2 具体措施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

经过几年的探索, 我们认为要真正构建一套成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必须首先建立一体化教学的配套管理制度、评估标准和激励机制;然后是培养“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制定一体化教学计划、编写一体化教学大纲、编著一体化教材和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和设施。我校在推进一体化教学方面的具体做法是: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 牵扯面很广, 决不是几个人短时间就能完成的, 必须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通力协作, 才能将一体化教学落到实处。一方面, 一体化教学的阻力主要来自教师长期以来养成的教学习惯。另外, 学生本身对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十分关键的。为此, 在教师层面, 我校首先展开一体化教学的座谈会、研讨会。

充分认识到职校教学要改革,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不改革就没有活力。改革怎么改?一体化教学是方向。通过研讨, 教师统一了思想, 深化了认识, 把一体化教学提高到关系学校和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对待。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理念, 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对于学生层面, 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通过就业形式教育, 企业信息反馈, 历届毕业生的具体实例, 使学生明白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而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3 采取多种措施, 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使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体现了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的先进教学理念, 既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 又使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我校积极调整办学思路, 加大投入, 不断完善综合实训场所, 采取多种措施, 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在机械制造技术系、机械维修技术系等课程的教学中, 一体化教学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 形成了学生乐学、教师愿教、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4 培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 没有“双师型”教师, 理论和实训还是割裂的。“双师型”教师是指那些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效率地教会学生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 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他们是教学行家, 也是生产好手, 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 我校采取理论教师下工厂企业工作, 实习教师理论进修的方法, 大力培养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鼓励年轻教师进修研究生, 部分已毕业;有将近十名骨干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 亲身体验企业工作环境。学校采取优化师资配置, 将部分专业课理论教师充实到实习教学中去, 参与学生的实习指导, 让教师了解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手段和特点, 同时也提高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能力。按照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把教师分成多个子模块组, 要求教师首先做到模块式“一体化”。合理安排模块教师的搭配。原则上是师傅型教师+理论教师或业务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另外, 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 提高教学技能。随着进一步深入推进一体化教学, 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还在加大。

5 编写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大纲校本教材

过去, 职校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 这样, 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已经不适用了。但一体化教学没有现成的可资借鉴的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我校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 决定从根本上扭转理论与实习脱节的现象, 开展一体化教学。没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就自己制定, 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写。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 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定位, 编写适合职业中学学生教育教学的教材, 创建以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校本教材模式。提倡“先讲义, 后教材, 成熟一门, 编写一门”的教材建设方法, 努力探索校本教材编写的新途径。我校每一个科组都根据各自的专业特色, 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 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

阳光体育运动模式在小学推广探究 篇10

一、小学阶段推进阳光运动模式的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是孩子发展的基础阶段,是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是体育运动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小学生近些年来的课业负担不断加重,课余时间较少,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近视、肥胖的小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在小学阶段推行阳光体育运动,正是贯彻了教育部的号召,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不单单重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样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小学生养成乐于运动的习惯。

阳光运动模式的推广,正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最佳体现,它以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体育运动的重点,结合多样的体育运动形式,使孩子在快乐中享受体育。小学的阳光体育教育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体育运动、学生喜欢怎样的运动课模式,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阳光运动模式在小学体育教育的推广,能够使学生作为体育课堂的主体,能够使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小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小学生的个性、运动技能以及意志力,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阳光运动模式的推广是对传统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在传统小学体育教育的基础之上,扬其长,避其短。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小学体育教育的弊端,在传统体育教育中,课堂中老师是主体,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体育课往往表现为一种“被迫的运动”,而阳光运动模式的推广,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是老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阳光运动对推进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阳光运动模式推广存在的问题

由于阳光体育运动是一种新的体育教育模式,其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与以往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在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中,因为教育体制的因素,小学的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始终无法撼动,都是“一切服从于科学文化教育”,体育运动的教育往往不受重视,甚至有的学校的操场就是一片空地,没有任何运动器材,这种教育模式和教学观念,都使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举步维艰。

由于我国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往往许多班级的体育课都是由一个老师教授,有的老师甚至还会承担其他的教学任务。阳光体育运动,则需要老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备案课堂教学内容,甚至有的新颖运动形式需要老师花费时间去学习,再来教授学生。老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之无法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丰富体育课堂,这是阻碍阳光体育运动进行的重要客观因素。

阳光体育运动提倡引进多种样式的体育运动形式,但是引进的体育运动要简单、易操作危险系数低,适合小学生。太极拳是我国的传统运动,难度系数不高,而且容易学习,对于改善体质有着极大的作用; 健美操是一种相对新颖的运动形式,传统思想认为健美操不适合孩子,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健美操有利于展现孩子的活力,活动身体各个环节,增加身体柔韧性; 队列比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激发学生运动热情,但是由于现阶段思想的局限,多样式的体育运动很少被引进。

阳光体育运动是以多样的运动形式为基本特征的,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仍然缺乏多新颖的体育运动形式,依然在沿袭传统的体育教育方式,踢足球、跑步以及拍篮球仍然是体育课教授的重点内容。另外,体育课的形式也趋于单一,仅仅是老师教授,学生模仿,缺乏师生互动,更是缺乏一些趣味比赛,无法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三、阳光运动模式推广的可行性措施

1.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一步推广阳光体育运动模式,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根据学生的需要设置体育教学课程,树立牢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小学体育老师应该积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必须避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运动的意识,使学生养成终生运动的习惯。

2. 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阳光体育运动的课堂教学是在一种师生关系融洽、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进行的,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更是为了学生有一颗阳光的心。愉快和谐的气氛,能够使孩子们在快乐中运动,因为运动而快乐,也能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被迫运动”的尴尬局面。小学体育老师要注重把快乐带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教学相长,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有一个放松的心情,正式运动之前要进行课前热身运动,老师可以讲一些关于体育趣闻笑话,充分活跃气氛。

3. 引进多样化的运动形式

阳光体育运动要充分体现其多样化的运动形式,要实现师生的平等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要引进新颖的运动形式,同时又要适合小学生,这样才有推广的价值。诸如队列操、健美操、太极拳等简单易行的体育运动形式, 同时,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积极参与运动,组织运动,积极发言,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

四、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模式应用于小学体育课堂教育,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多样的运动形式,丰富了课堂的内容; 先进的理念,弥补了传统教育的弊端; 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孩子们自主锻炼,乐于运动。但是,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存在一定的阻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希望本文提供的建议对读者有所帮助。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体育运动对于孩子的身体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阳光体育运动模式,是在“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下,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把体育课和课外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引进简单、易行、多样化的运动,形成一种可持续的体育教育模式。根据阳光体育运动模式的现状分析其特点、重要性、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小学体育教育中推广的有关措施。

体育教学推广 篇11

教材简析:“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及在进行小数乘法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学要重点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要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计算中同样适用;二是要学会怎样在小数乘法中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2.准确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3.体会乘法运算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推广

1.引探准备。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进行比赛,看谁的知识学得棒。

(1)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口算题略)

(2)看谁算得巧:25×73×4 68×125×8 125×(10+8)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运用了什么定律?

2.问题导入。

师:从下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3.理解题意。题中每组两个算式中间的“○”要求填入“<”、“>”或“=”,算出两边算式的得数,再进行比较。

4.探究规律。(1)学生独立算一算;(2)指明学生说一说;(3)让学生任意举一些例子进行观察。

归纳总结: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的运用

1.教学怎样运用乘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

问题导入:刚才通过探索,大家知道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但是究竟怎样才能使计算简便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几道题。

师:(板书)0.25×4.78×4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这道题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怎样算简便,请把解题思路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师:谁能说说这道题能不能简算?怎样简算?为什么?

在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算法。

师:观察0.25×4.78×4这个算式,我们发现0.25与4相乘得1,是一个特殊的数,你还能举出两个特殊的数吗?

师:找到了特殊的数,再与4.78相乘就简便了,计算时只需运用乘法交换律,4.78和4调换位置。

师:掌握了这样一个技巧,在计算前先观察题中有没有特殊的数,如果两个数的积是1、10、100、1000等等,运用运算定律先算,这样能使计算简便。

2.教学怎样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问题导入:怎样能使下面算式计算简便。

师:(板书)0.65×201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教师参与,适时点拨、引导,然后学生计算,学生完成后,教师抽取代表性的作业,用电脑投影展示。

师:谁能把解题思路说给同学们听听吗?

指名2~3个学生说说计算的思路。

师:在0.65×201算式中,201可变换为200+1,把特殊的数先分解,再利用乘法分配进行计算。

三、总结全课。

小数简算并不难,认真审题不怕烦;

认真分析再计算,运算规律莫记乱;

交换、分配和结合,算完还要仔细看;

确保正确不失误,顺利闯关本领强。

作者单位

昆明市五华区武成小学

体育教学推广 篇12

一、力争知己知彼, 获得打开引入推广之门的钥匙

我们知道, 当我们即将对某种事物进行引入与推广时, 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对其有个充分的了解, 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运作。对于轮滑运动, 可以说在校园还是一个新兴项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轮滑运动在我国的中学体育教育开设了有十几年的时间。毛振喜、李文武、王金玲在《我国近10年速度轮滑研究综述》中说:轮滑运动是一项融健身、竞技、娱乐、趣味、技巧、休闲、惊险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轮滑运动不受场地的限制, 无论在广场、室内外的篮球场和排球场等范围一定的平坦空地上都可以组织轮滑教学活动, 不像其他体育项目那样要有针对性的场地, 轮滑运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活动, 它更加随心所欲, 更贴近自然。据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最近的研究报告中提出惊人的发现, 在轮滑运动中对下肢各关节的冲击力量比跑步低约50%。这说明轮滑运动对关节具有安全性。轮滑运动训练可以更好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陶冶情操, 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极限运动的出现是以反叛的姿态向传统体育发出的强有力的挑战的。同时, 有些人需要寻求刺激来发泄压力、释放能量, 而极限运动的兴起, 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总之, 当我们掌握了上述知识或信息, 相信必定会促进我们将此项运动引入到高中体育的工作中来。

二、通过参与意识、兴趣的培养, 夯实引入与推广根基

体育课堂教学关注的就是学生的参与度, 一节没有学生参与的体育课必定是无效的、失败的。影响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兴趣的因素有很多, 但老师和学生两个层次最为重要。教师的教法选择与设计、教学能力的高低、专业技术能力的高低等, 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个人魅力的评价, 最终将导致其参与意识的形成和参与兴趣的高低。教师要通过各种机会表现自己, 如动作的示范等, 这样增强学生对自己的喜爱和敬畏, 从而提高参与度。例如, 老师在上课前做出一连串的高难动作, 用实际行为征服学生。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行为, 恰恰是最有利的策略。同时, 为了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 我们可以相应降低动作难度, 增强氛围的渲染, 例如动感的背景音乐等。总之, 意识先于行为产生并支配行为, 反之, 行为又刺激意识的产生。如何将其两者在引入与推广中加以运用是我们体育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通过主体与个体的强化, 催化引入与推广正面效应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个体,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发展主体, 如何将学生的个体和主体有效的在轮滑教学中得以体现, 势必影响其引入与推广。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从学习的角度讲, 轮滑的引入必须根据学生个体学习的特点, 有选择性的进行设计与落实。而从教师的角度讲, 如何根据学生发展的主体性进行设置教学目标、组织形式选择以及成绩评价等, 都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这时候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发展性评价等就显得格外重要。

四、通过教师的观念转变、能力提升, 保障引入和推广的实施

观念, 对于一个人所从事的事情的成功与否、效率高低都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也是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 教师不能再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作为教学任务, 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是决定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轮滑运动是近年来的一项体育运动, 教龄稍久的体育教师没有学过这项运动的相关技术。因此, 从技术层面上和学生属于同一技术层面。所以, 有必要对其进行熟练掌握的练习。

五、通过学习环境的营造, 提高引入与推广的成功率

教育需要环境, 环境影响教育, 这是一个不容质疑的观点。因此, 在轮滑运动走进高中体育的过程中必须对相应的环境给予满足。首先是政策环境, 即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程度。例如, 对场地器材配置问题、对场馆功能的开发问题等。换句话说就是为轮滑教学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其次, 是课堂学习环境的营造。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的场所, 也是具有专业指导的场所。但如何让学生能快乐的学习, 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 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对其动动脑筋了。例如, 音乐的加入、比赛教学模式的实施等。

总之, 以上五个策略只是笔者的实践经验, 可能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这里仅作交流参考。

摘要:高中体育实施了模块教学以后, 给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来了更大的空间。轮滑, 这项来自国外的运动项目迅速的吸引了当代青年, 也渗入到了高中校园。如何才能有效的引入到高中体育教学中来是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轮滑,高中,体育,推广,策略

参考文献

[1]阎智力.试析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0 (25) :69-72[1]阎智力.试析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0 (25) :69-72

[2]曹建民, 张健.极限运动 (一) [J].中国学校体育, 2002 (1) :48-49[2]曹建民, 张健.极限运动 (一) [J].中国学校体育, 2002 (1) :48-49

上一篇:单线隧道下一篇:新课改中学音乐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