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研

2024-05-08

体育教学研(通用12篇)

体育教学研 篇1

教师不能满足于“一杯水”或“一桶水”, 而是需要涓涓细流, 取之不尽的清泉。在教学技能上, 要有不断更新、不断创造的碰撞来点燃学生需求的火花。如何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应是每位体育教师关注的话题。在探究中积累、在培训中积淀、在反思中成长, 这是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

一、“研”是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催化剂

1. 教师不但要抓好课堂教学, 还要搞好教学研究。

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实践探讨的方法、教育技术应用等。教师不但是教学技能的传播者、教学实践的组织者, 而且还是教学资源挖掘的引导者、教学创新的实施者。这是教师教学技能提高的催化剂。

2. 由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合作+研究型教师。

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升是在实践教学中探究, 在探究中实践, 应把积累的知识与能力释放到教学中, 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技能。

3.

教师应在教研组教研的基础上, 加强区域教研和网络教研 (如:《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案例研析、草根争鸣、QQ读者群等) , 吸取优质资源, 为我所用。“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这是提升教学技能的捷径。

二、“训”是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增进剂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培训是教师成长的引擎。通过继续教育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网络培训、校本培训等形式, 挖掘教师的潜能。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技能的基础。教师在培训中, 自觉走进新课程, 更新教学理念, 积极参与, 认真体验。结合自己的不足, 在培训中找差距, 共享培训资源。如:在培训中对新课程标准某一问题理解有偏差或在教学中出现的某种困惑不能辨别, 可以通过专家答疑和平台交流等形式寻求他人的帮助、获得准确的信息。在交流中更新知识, 激发自身潜能。把通过培训积累的知识, 应用于教学, 增进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与提升。

三、“评”是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融合剂

在教学中把握教材、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对突发事件的应变、知识技能的拓展等进行自我诊断, 找差距, 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和反思自己教学中的点滴心得和收获。在评价中养成写教学随笔、反思日记、课后小记等习惯, 有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与专业成长。

给自己定位, 克服职业倦怠, 正确面对社会评价。如:职称评定、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选拔、教学能手与教学基本功大赛等都是界定教师教学技能的手段。作为体育教师要坚定信心, 消除自卑与思想懈怠, 把握这些展示自己的机会, 不断实践、不断钻研、不断进步、不断创新。融合多维度、多元的评价, 是促进教学技能提升的原动力。

教师的教学技能是通过教育行为表现的, 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需要催化剂、增进剂、融合剂。

体育教学研 篇2

寒假初中体育研修总结

——詹志洋

随着时间、社会环境的改变与发展,今天的体育教学,不在是单纯地追求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教学,而是一门充满学问、道德、健康、礼仪、合作等等在内的学科。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全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德国诗人——卢梭)由此可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根据近几年来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来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存在在严重的问题:肥胖、身体机能下降、疾病抵抗力低、体育知识缺乏、锻炼投入少等等。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如何开展好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将具备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对于本次由市、学校组织的体育课研工作,我表示高度赞同,因为这将是我们改变以往体育教学思路及方法的重要契机和转折点。在市里学习的三天,同行们的交流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回到学校之后,同事之间的交流也让我对以后的工作有了方向。在此,我将本次课研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教育观念的改变

做一名快乐的教师。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职业有个正确的认知,不能认为教师是社会地位虚高、经济地位实低,工作辛苦费力的角色,而应该以教师这一职业为荣。教师应努力了解自己工作中的任务和压力,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

不可攀的目标。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不要把目标理想化。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

做一名反思性的教师。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不同时代的社会对教育的不同要求就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然而,一直以来,教师执行教学任务,代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启动者,成为名副其实的课堂权威和课程实施的工具。教师对于课程来说,只有选择“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教师考虑的是怎样将国家规定的课程有效地教给学生。教师则成了传授科学知识的道具、载体。教师所承担的是“扬声器”式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机械的“照本宣科”,对着文本宣读。单行线的、就范式的和接受式的单向传递知识是教师传统教学的特点。教师的角色定位正如《辞海》所说:“向学生传授知识”。

二、教育理论的提升

对于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对于新的学习方法我有新的感受,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我有了新的思考:面向21世纪,中学体育要走向素质教育,这已经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体育教师,应当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纵观世界教育几千年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知识型教育阶段、智能型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正向创造型教育阶段努力发展。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同时,我个人认为,就体育学科而言,探究学习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值得我们每位体育教师深思和考虑。可以这么说,所有学科都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实践,但不同的是所占比例而不一样,从而决定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在我们看到很多在新课改指导下的教学案,在强调探究的过程中歪曲了探究的方向。列如:请同学们探究要提升跳跃能力有几种跳跃方法?在这条探究信息中,可见教师对探究的应用有所误解。首先,总所周知提升跳跃的方法是从发展人体的柔韧、腰腹力量、下肢力量、身体协调、动作技术等方面入手。探究跳跃的方法有几种仅仅只是针对下肢力量进行了练习。而且在探究中学生很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要发展关于跳跃的哪一个方面。其实,这里的探究可以更深层次地让学生选择“探究如何跳的更远、更高、更快”的任一个探究主题。

另外,关于体育的某个技术动作,是在一次次比赛与练习的实践累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至于今天的高技术水平。那么想要在此基础上寻求突破不光是盲目探索可以得到的,而是要在掌握好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谋求发展创新。所以,如果我们在技术动作上盲目引导学生探究,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形成错误的肌肉记忆,从而纠正困难或无法纠正。

新颁布的《初中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初中体育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体育知识,亲身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除了合

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如影视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信息量大、重现力强、操作简便等优势与课程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有的教育观念、方法和模式,从而掀起一场课堂教学的革命。教学资源的拓展性:《初中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在开发初中体育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可以尝试利用网络资源,改进体育泛读课教学(1)从网上下载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2)材料处理及呈现:将选出的材料剪辑并保存到指定的文件中,设计出阅读分析题。利用网络拓展教学资源,可以弥补学校体育实验条件的不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体育自学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最后,在本次课研教研工作中,除了以上思维觉悟的提高外。我小组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我校下学期的体育工作计划。通过合作,统一了体育教学案的模式,规范了体育课教学计划,制定了学生体育健康发展目标。

深度研课:让课堂教学更美丽 篇3

关键词:深度研课;教学目标;量化

“深度研课”是时下很流行的教研理念,提倡的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刻理解本学科的课程性质,着眼于学生的培养方案、学习方法、文化意识展开学科建设。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深度研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对于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尤为关键。在“深度研课”教研工作推进过程中,各学科教师要立足于本学科课程建设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研究。

一、“深度研课”对于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

素质教育观下的教育着眼点要求将个性迥异的学生全部培养成才,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但是,观察现今课堂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现实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施仍需进一步完善。班级人数众多,人均数普遍在40人以上,教师无暇分身,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开展素质教育,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教师要做的,显然不是埋怨这种现实情境,而是要深度思考,如何能完善素质教育观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同时又能克服教学活动中所提出的这些挑战?

基于素质教育观课程标准开展“深度研课”教研活动,就是希望改变当前迷雾重重的教学现状,力求在新思路、新方法的指引下突出重围,杀出一条“血”路,使所有学生都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要承认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挑战,并在研讨交流中基于课程理念,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在各教研老师的共同关注下,群策群力,发展学生潜能,体验教研改革带来的成功。行之有效的“深度研课”活动,对于指导教师组织教研活动、开展教学实践具有导航作用,无论是教学年龄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都能在教研活动中受益。基于“深度研课”教研目标,在实践中探讨学生类型以及形成原因与矫治对策,能够帮助所有教育工作者在教研中总结经验,并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达到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深度研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融通策略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深度研课”教研活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战略性意义。教师在“深度研课”这一教研思想下组织教学活动时,需要遵循三个方向。

1.细化课时目标,将学生作为主体

课时目标是教师开展课程活动的依据和基础,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有赖于课堂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深度研课标准,进一步推进课时目标制定的研究,转变传统学科课时目标笼统、模糊的尴尬局面,量化、细化教学目标,让教学成果的评价呈现出可测量性。

以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为例,在以往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将目标定得过高,普遍以“阅读能力的提高、习作素养的发展、语言习得能力的提高”等言辞来代替本节课教学目标。试想,在学习完一节新课之后,按照教师原本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何能检测本次课学生的学习情况?“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学生如何才算得上提高阅读能力,究竟是以一个单词的掌握还是一段文章的掌握为标准,都没有在教学目标中明确

出来。

教学目标的模糊不清直接导致教学内容的无梯度、难以测量,对开展后期教学评价也非常不利。“深度研课”教研标准下的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要规避“了解、掌握、品味”等抽象含糊词语,使用“说出、列举、辨别、归纳”等明确、清晰、具体的词语,将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进一步细化,按照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具体要求,在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采用多维度、逐层分解的方式,设计教学目标。

2.进行深度备课,丰富教学内容

“深度研课”需要教师重视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深度研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有节奏、有策略地进行课程研究。在对教学现状的研究过程中,论者发现部分教师并不重视备课环节,认为备课不重要。时代在发展、在进步,之所以提倡呼吁新课程教研改革理念,组织“深度研课”教研活动,就是希望通过深入探究来发现当前日益多元的教育环境下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思路。

以语文教学为例,面对同一本《红楼梦》,教师和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便是教师本人,十年前和十年后读这本书的感受也会不尽相同。教师需要做的是在深度备课的基础上,联系当今社会时代变迁现状,带领学生一起寻找新的研读基点。

以初三语文课文《威尼斯商人》为例,这是一篇经典著作,很多学生可能早已领教过莎士比亚的大名,在备课时,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将这一课上得有新意,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这篇文章中“腐烂的臭肉”是理解文本的关键所在,为什么夏洛克宁愿不要双倍赔偿,反而要那块肉?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深入研读文本,查找相关资料,对“犹太人宽大长袍下的高傲精神”进行分析。只有教师深入研究文本,在积极备课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受益,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3.确定教学立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深度研课”必须服从这一教育目的,具体到每一课的教学都要确定教学立意,真实反映教育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需要培养的不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背诵,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通过《鸦片战争》的学习,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血的教训,树立民族意识与忧患意识。

教师要以学科课程性质为核心,结合学科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总体结构和所希望达到的教学立意。教师维度、学生维度、课程标准维度和课堂文化维度是“深度研课”教研标准下提出来的新思维方向,只有结合这四个维度全方位开展教学设计,才能完成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查找原因研对策理清思路促教学 篇4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学校体育愈加受到重视。尤其是近几年,伴随着体育课时数的增加,多班上课的现象更加突出,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甚至出现十几个班级同时在操场上体育课的“热闹场面”,这种“热闹”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主要表现在:

1.场地冲突、器材短缺,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2.在上课过程中相互干扰,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3.在上课过程中还可能发生因学生相互穿插而出现的意外伤害事故。教学内容不同,因而场地设计不同,在队形调动、接力赛跑、投掷等项目中都容易产生冲突、冲撞,存在安全隐患;4.因场地使用问题,教师不得不临时改变教学内容、调整上课地点,导致无法完成预定教学目标。

二、探究对策

场地小,班级多,在一块场地上同时上课,相互间干扰是难免的,这也是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那么如何有效避免多班上课相互之间的干扰,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完成教学任务呢?

1.统筹谋划,团结协作。学年初体育教研组积极与教务处协调在安排课程表时尽量使体育课时平均分布。在学期初体育教研组长协调组内体育教师在安排教学进度时,相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做到错时上课,可以有效地解决多班同时上课而造成的场地器材短缺问题。

2.统一规划,科学设计教学场地。结合学校实际,根据教师所教班级位置及学生的学段特点将运动场地进行合理划分,使教师有相对固定的上课区域。

3.创新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活动内容设计,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强小场地教学研究,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如,耐久跑设计圆形场地、往返跑场地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改变所带来的快乐,对所学内容全身心投入,这样就会自觉地抵抗外界的干扰,积极主动地投入练习。

4.严密组织,加强教育。充分利用场地上比较醒目的标志界线,用规则约束越界行为,活动前反复提示活动范围,活动中及时提醒;彼此之间自觉有节制地控制口号和欢呼声,适当降低音乐伴奏声响;科学安排并严格遵守进退场顺序,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三、理顺思路

1.合理利用现有场地。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建筑物与校园文化,可以让学生在不影响其他班级上课的前提下沿着校园的甬道练习耐久跑,绕着校园内的树木练习变向跑,沿着地砖跑、绕树跑、沿墙根跑,进行台阶跳、纵跳摸高、靠墙手倒立、对墙投掷、绕过障碍等,包括校园的每个台阶都可以做下肢力量、身体协调性的练习。这些方法因地制宜,运动量易于掌握和调整,学生练习兴趣高,组织队形活而不乱。

2.创造性地利用现有的场地。在有限场地上进行曲线花样跑,如,蛇形跑、螺旋跑、快慢相间跑、跑走交替等;利用跑道的线、斜坡、地砖的格子、小场地的图形做跑的练习。只要用心留意,就可以开发出来安全有效的身体锻炼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

3.合理开发巧创新。在看台的墙上画九宫格让学生进行足球的射门练习,解决学校足球场地不足的问题;利用沙包、羽毛球、纸团、毽球、乒乓球等轻物代替垒球,让学生进行对墙投掷练习,减少学生回收器材的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效果。

4.巧变内容改规则。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让学生做一些体育教师童年时做过的游戏,在不影响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况下利用校园内的水泥地面、地砖场地进行跳皮筋,跳绳、垫上技巧等练习。同时,可以通过改变比赛规则、减少比赛人数的方法,利用学校的篮球场地和排球场地组织学生进行篮球、足球的比赛,如,3人制或5人制的比赛;可以利用室外乒乓球场地进行柔韧性练习。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利用、规划场地。只要用心去做,场地小、器材少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四、促进教学

1.发挥教师教学智慧,改变教学策略。如,运用现有场地进行原地的准备活动,将学生绕跑道跑改为在原地的双脚交换跑、后踢腿跑、高抬腿跑等跑的形式进行准备活动;除了做发展身体素质的体操、跳绳、徒手技术动作等练习之外,还可以做绕人运球练习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并且教学秩序活而不乱,易于调动学生的兴趣。

2.扬长避短,发挥小场地优势。场地小也便于师生互动,在一定距离内,教师要善于给予每名学生表情和眼神的鼓励,有效地发挥这些无声语言的作用。

3.要给学生合适的活动空间。学生的活动空间不能太拥挤,避免造成学生之间的相互干扰,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课前要充分考虑活动场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排除,给学生一个安全的活动空间。

4.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教育。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掌握好合理的活动空间,不能因场地小而造成相互干扰,影响教学效果。

外研七下英语教学计划 篇5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对于英语教学计划应该怎么写?一起来看看!

一、本学期的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的英语教学中,坚持《英语课程标准》中以下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目标设计以学生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总之,让学生在使用英语中学习英语,让学生成为Good User而不仅仅是Learner。让英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实用的工具而非累赘,让他们在使用和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味到轻松和成功的快乐,而不是无尽的担忧和恐惧。

二、教材分析

这套教材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与原教材相比还增加了文化背景和学习策略等部分,并增加了任务型学习成份和语篇的输入。本书每个模块都列出明确的语言目标、主要的功能项目与语法结构、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并分为三个单元。Unit1部分是基本对话内容,Unit2部分是短文,主要是阅读训练。Unit3是扩展和综合的语言运用。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七年级1、2班英语,只有少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多数学生不能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不善于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四、具体措施

1、每天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对话。目的: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英语句子,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

2、每天听写本节课中需要用到的重点生词,常用句子或习语。实施:利用“互测及教师抽查”及时检查,保证效果并坚持下去。

3、认真贯彻早晚读制度,充分发挥早晚读的黄金时间加强监督,保证读的效果。

4、对后进生进行专门辅导,布置单独的作业,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尽快成长起来。

5、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6、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7、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课时安排

第一周: Module 1Lost and found 第二周: Module 2 What can I do?

第三周: Module 3 Making plans 第四周: Module 4 Life in future

第五周: Module 5 Shopping 第六周: Module 6 Around town .

第七周: Module 7My past life 第八周: Module 8 Story time

第九周:复习Module 1~Module 6 第十周: 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Module 9 Life history 第十二周:Module 10 A holiday journey

第十三周: Module 11 Body language 第十四周: Module 12 Western music

第十五周: Module 9~Module 12 第十六周:Revision Module B

体育教学研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即研究;“教”“研”相生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13-03

【作者简介】沈世红,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江苏南通,226000)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自哈佛大学教授艾莉诺·达克沃斯提出“教学即研究(Teaching as Research)”[1]的主张以来,关于教学和研究关系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教学和研究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两张皮,教学是“形而下的”,而研究是“形而上的”,这就在本质上把教学与研究割裂开来了。也有人认为教学和研究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著名特级教师陆军在“教”和“学”两个层面对“教学即研究”进行了新的诠释,他认为“教学即研究”涵括了“教即研究”和“学即研究”两个方面的涵义,它们在实践价值上都表现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追求。[2]事实上,“教”和“研”就如同支撑教学大厦的两根支柱,缺失了任何一条,教学的大厦都将难以屹立。

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和“研”始终是相生而立的。“教的研究”追求化学教学活动的最优化,解决方向性和可能性问题,而“学的研究”追求化学学科核心素质的全面提升,解决主动性和深刻性问题,这恰恰契合了中学化学教学活动的本义。“教学即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可以理解为教学为研究提供了平台和可能,研究为教学提供了目标和方向,教学的目的是传递知识,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教学;研究的目的是创造知识,教学是为了更深地研究。

一、化学教学中“教”“研”相生的理念

中学化学教学中“教”“研”相生的理念一开始并不为人们所熟知,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学”和“研究”是相互分离的。一线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所直接表现出来的教学经验、规律、体会和成就,常常需要作为“旁观者”的研究人员来总结和提升,就如同工业生产中一线教师只是提供生产的“原材料”,而只有所谓的研究专家才能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这种“教”“研”分离的做法所带来的弊端是:一线教师逐渐丧失化学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好的化学教学经验得不到及时的提炼、总结和推广,延滞了教学实践对教学理论的实证和优化时机。而一些研究专家由于缺乏一线化学教学的实践和感悟,空有满腹经纶,却难以提炼出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的教学成果。

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曾提出著名的“路径依赖”理论,他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自我强化。中学化学“教”“研”相生就是要建构这样的“教”“研”相长的和谐路径。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中学化学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观察、分析、反思化学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现象与问题,对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对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进行辨析和总结,并提升为规律性的认识和做法,加以推广和应用。“教”“研”相生可以使大量教师从低效的、繁杂的、重复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教学中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着手,使自己的教学不至于坐井观天,使自己的研究不至于迷失方向,研究应成为中学化学教师与教学相伴而行的应有态度。

中学化学教学中“教”“研”理念上的相生需要关注现场和网络两种模式。就现场模式而言,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每天都生活在化学教学的情境之中,必须及时关注和提升自己现场研究的能力,寻找合适的研究切口,鼓励开展化学教学“微研究”,由关注方法走向关注内涵,由关注教材转向关注课程,由关注“教”走向关注“学”,实现“教”与“研”理念的相生。在教学中激活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提升诊断能力,在教学中探索行动策略。

就网络模式而言,中学化学“教”“研”理念的相生需要更多关注互联网对化学教学带来的巨大影响。在中学化学教学层面,教和学的角色定位正在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借用商业领域的说法,需求者与供给者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客户模式、用户模式、粉丝模式。客户模式是商家生产什么,客户就接受什么;用户模式关注了用户的体验,商家会给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粉丝模式是最聪明的模式,粉丝会主动参与商家的产品制作或发行,与商家会有极强的互动性及关联性,小米手机的成功就是如此。时至今日,不少教师的化学教学理念还是停留在“霸权式”的客户模式下,以“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教师接受反馈并循环”作为唯一的化学教学模式,这就是缺乏研究的典型表现。互联网模式下的中学化学教学应追求教研一体、师生一体、为学而教的粉丝模式。

当化学教学变成教师的唯一职责时,他们常常会将自己局限在课堂的围城之内,忽略了对整个化学教学方向和策略问题的思考,只有把化学教学本身当作一种研究,把学生发展成自己的粉丝,把学生的需求当作教学的追求,教师才有可能破除束缚在自己思想和行动上的程式化教学惯例。只有把化学教学本身当作一种研究,才能使研究更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调节教学的重要作用。只有把教学本身当作研究,教学才可能是真正的教学;只有把研究本身融入教学,研究才能成为有灵性的研究,

二、化学教学中“教”“研”相生的环境

哲人说,在任何领域中,玄妙义理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唯有会心者才能有所得。“教学即研究”所指的“教”“研”相生其实就是一个走向“会心”的过程,传统中学化学中“教学”主要追求技巧层面的改善,而“研究”可以使教师跳出单一的“教”的境界,超越技巧层面,为学生构建起新的思维角度,将中学化学教学中所观察到的那些形式化、表象性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并在获得研究成果后再执果索因,改善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行动,从而达到研而有物、研而有度、研而有获的效果。中学化学“教”与“研”相生的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合作环境。

中学化学教学不是让学生安静地听讲,而是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化学教学的实践中,引导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伴随着这些过程发展起来。马云在纪录片《互联网时代》里面说: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经历三个学习阶段:一是唤醒,二是参与,三是共同发展。恰如马云所言,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将自身的学习体验和学习需求全面地反映出来,每一个学生都自主地参与到学习内容的设计、展示、运用等一系列的环节中来,教师才能够真正赢得课堂。这每一个教学细节背后,都蕴含了对化学学科问题的发现和思考,并包含了积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是一个问题即课题、课堂即研究、发展即成果的课堂教学研究进化过程。

“教学即研究”的首创者艾莉诺·达克沃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也常常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也与学生一样谈自己的困惑和感受。好的小组合作环境必须让参与者明确两点:第一,是否已经准备好接受别人的观念(哪怕是不完美的);第二,是否已经准备好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教学交互环境。

中学化学教学中“教”与“研”的相生还涉及到教学交互环境的问题,课堂生态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教”与“研”相生就要研究教师和学生两个课堂教学交互环境的主体。

第一,研究学生的“学”。这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研究的中心,是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是化学教学的根本。影响学生“学”的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学习基础、化学学习兴趣及化学学习能力三个方面。优质的化学课堂并不在于那些如出一辙的正确答案,而在于学生主动学的过程中展示出来的属于学生个体的精彩观念。

第二,研究教师的“教”。教师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促进者。“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当一个教师要开启自己的“教学即研究”之旅时,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第一,自己对教材研究、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如何?是如何理解化学课程的?第二,自己是否真的知道以怎样的方式进入化学课堂教学才能吸引不同学情的学生来参与?第三,自己是否能建构良好的课堂生态,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想知道的问题、主动展示他们的理解和认知?第四,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好应对学生对化学现状的困惑、对化学教材中的疑问和对教师讲授内容的怀疑?

“教”与“研”环境的相生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课堂交互环境中存在的困惑,然后通过确认主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展示成果、探究延伸等环节开展深入而有实践意义的研究。“我只有进入环境,然后才能思考”[3],“教”“研”相生是要鼓励师生在传统化学思维上的突破和超越,是要促进师生对化学学习内容产生新的观念和新的意义,是要促进师生因学而教、因学而研。

3.思维建构环境。

中学化学“教”与“研”思维建构环境的相生强调尊重学生的理解,也就是尊重学生的思维建构过程,不把化学结论、规律、技巧、方法强加给学生。在传统化学教学中为节约所谓的教学时间,教师往往会直接把公式告诉学生,学生没有惊讶、没有困顿、没有期望、没有茅塞顿开,这样的课堂看似顺畅、明快、条理清晰,但这种消解了思维过程的教学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教”“研”相生的化学课堂则更加关注学生的接受度和兴趣点,会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感悟,这样他们不仅学得轻松,而且记得深刻。实际教学中常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让“点”形成“面”,再形成“立体知识网络”。

三、化学教学中“教”“研”相生的效益

艾莉诺·达克沃斯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后坚定地认为“教学、研究和理论是不可分离的”[5],并提出了“教学即研究”的观念和主张。但在我们的日常化学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并没有感受到“教”“研”相生的关系,不少情况下还是“教非所学,研非所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的研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解,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对化学教学研究的深浅决定着学生是“温顺地服从”还是“有选择地认同”?是不求甚解的记忆还是深度思考后的疑惑?尤其是高三化学复习教学,“教”“研”相生显得特别重要。高三化学课堂由于复习课教学的特殊性,学生的观念也许并无特别的新奇之处,但其观念所蕴含的创造性品质往往预示着他们已经建立化学观念之间新的连结。复习课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研究和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同一化学概念域内往往已经掌握了很多具体的知识,这为新思维的诞生提供了资源也构筑了壁垒,“教”“研”相生犹如投入平静池水中的鲶鱼,能把整个平静的既有知识搅动起来,如:BaSO4是否能溶于Na2CO3溶液?Ag能否用FeCl3溶液溶解?等等,这会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诞生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里不断高速地进行理解的重组和迁移,推动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反过来又推动着学生灵动思维的发展。高三化学复习课上那些经典的规律、结论也许不是最重要的,观念、方法才是更重要的教学追求。

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更注重课堂学习的效率和速度,各年级的教学,常常是紧扣高考的“针对性”和教学的“直接性”,轻视中学化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这导致化学课堂常常会最大限度地压缩学生的思维过程,直奔“高考主题”,直接揭示“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常常使得化学教学效益在低端徘徊,难以突破。“教”“研”相生其实质还是统一于化学教学效益、教学水平的提高,甚至是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提高上。“教”“研”相生才能拓宽知识视野,才能提升知识境界。教学能帮助学生把书从薄读到厚,研究才能让学生把书从厚读到薄,“教”“研”相生就是一个将书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一次深入的教学体验就是一场有效的教学研究,一场有效的教学研究甚至可以改变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

当下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研究中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把教师当作“研究者”,把教学当作“研究”,才能破除教科研在化学教师心目中的神秘感和距离感,实现“教”“研”相生,让“教学即研究”的思想在中学教学领域里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华.教学即研究——达克沃斯教学思想探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6(12).

[2]陆军.“教学即研究”思想及其实践路径[J].化学教学,2014(05).

[3]李希贵.与杜威对话——对TC教育民主的感受和反思[J].内蒙古教育,2005(07).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探 篇7

1《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在合理构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课程地位和作用

高等教育作为专业教育, 在其课程体系中, 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占有较大比例和重要课程地位, 是学生构建系统知识和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 特别是基础知识, 是构建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基石。而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培养需要结构性的基础知识, 更应注重元认知知识的引导, 从而形成良好的方法论, 体现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和探究性。各门各类学科只有相互渗透, 相互补充, 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才能相互补充, 相互完善。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合理知识构建应提倡多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学习的互补。特别是基础知识突出方法论和元学习知识, 把今典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引入到专业里和其他领域, 以开阔学生视野, 拓宽研究思路, 提高的研究能力。虽然各专业对本课程要求和内容不尽相同, 本课程与专业的联系紧密程度也不尽一致, 但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指导作用。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研究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应用技术, 是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为今后学生从事有关电类的工作打下基础, 以及自学、深造、拓宽和创新打下基础。

2 教学思路

以教学大纲为准绳, 以培养具有显著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知识内容以学生够用和实用为原则, 结合本课程特点, 要求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能够基本掌握和基本技能得到训练, 能够对一些常见的电、磁现象作出解释和对简单电路的分析处理, 着力解决好学生三个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知识能力的培养应使学生掌握和正确理解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概念、基础定律和定理、电路分析的方法和工作原理, 以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为基础, 突出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培养以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交、直流电压电流表, 万用表, 功率表, 绝缘电阻测试仪, 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等) , 电路元器件的特性的认识, 常用电子元器件 (二极管、三极管、可控硅等元件) 识别和判断方法, 交、直流电路和电压放大常电路的连接与调测, 常用门电路及典型数字集成电路逻辑功能测试,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现, 让学生的建立起系统观念和工程观念。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 注重学生条理性思维能力、综合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阶段性梳理, 通过类比、归纳和总结等方法, 将前后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 形成系统的知识和方法论,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并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程教学中, 还应结合各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如安全专业, 应增加电气安全知识的讲解。又如机械类专业, 机电一体化是发展趋势, 将电动机、直流稳压电源、放大电路和数字电路章节作重点讲解, 使所讲授知识内容贴近专业, 做到有的放矢, 学以致用。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1 学生学习情绪和兴趣的培养、调动和激励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教学的目的是将知识传授于学生, 并通过学生个体接收、理解和内化, 实现知识的传播和重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个体的知识接收与学习, 其直接诱因是“兴趣”, 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任课教师如何激励、调动和保持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 是完成教学过程的第一要务。

首先, 发挥好本课程首节课的作用。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和偏好, 往往反映在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上。朴实得体的着装, 良好的精神风貌, 即体现教师的职业素养, 又给学生留下第一感性印象;教学内容组织精炼、有序, 逻辑性强和语言流畅的讲解, 并用始终关注学生的目光,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丰富的学识和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在本课程的引入上,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 绘“声”绘“色”介绍《电工与电子技术》发展沿革和在当今前沿学科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突出课程的基础性、研究性和发展性, 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其次, 应把握好知识难点、章节转换和课后习题教学环节, 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这三个环节最容易滋生“厌学”情绪,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点多, 知识内容较抽象, 学生在学习时不易理解和掌握。一两个知识点不懂, 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还能维持, 当多个知识点都不懂时, 特别是知识难点, 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就难以维持和延续, 出现对本门课的“厌学”情绪;受总学时的限制, 本课程各章节内容转换较快, 随着知识难度加大, 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 导致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下降;课后习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检验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到的手段, 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尤其是《电工与电子技术》类的基础课程, 综合题、难度题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分析方法联系起来, 实现知识和思维的迁移才能完成。当学生面对多道习题速手无策时, 就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和“放弃”念头, 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挫伤, 学习的主动性会下降。总之, 学生的这种“厌学”情绪是妨碍本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原因。因此, 教师应做到有的放矢, 心中有数, 精心组织、合理编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难点知识;注重各章节知识内容的引入, 讲清各章节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课后习题布置数量要适度, 难度要适中, 即要达到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 又要起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及时评讲习题中的问题, 特别是综合题、难题。

3.2 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选用何种教学手段应从教学效果和讲授内容两个方面考虑。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单一, 包括教学手段的单一, 都会造成学生在一个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精力不集中, 产生视觉疲劳现象, 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下降。长此积累, 必将造成学生学习情绪下降和学习兴趣的消失, 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在教学中应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与互补,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PN结的形成和单向导电性时, 选用多媒体动画手段, 可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反映载流子的运动, 通过外电场作用, 比较外电场与内电场方向导出PN结的单向导电性。又例如在讲晶体管中电流分配与放大作用时, 利用多媒体动画反映载流子的运动方向和数量, 从而导出晶体管的电流放大作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加以教师的讲解可以起到引导、帮助和强化学生对本知识点的接收和理解。实物教具教学直观性最有利于体现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起来。例如在讲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时, 利用实物教具和多媒体动画相结合的形式, 更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黑板板书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势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教师思想, 在作推导型的求证教学中, 最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生的课堂思想活动最易被教师掌握, 在本课程的公式推导和例题讲解中应提倡多媒体加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手段, 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其优势明显, 但也存在弊端, 如画面的凌乱和无序最易缺乏亲切感, 不是所有的画面学生都喜欢, 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反而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应用, 学生更易进入视觉疲劳和拒绝感。总之, 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都是不可取,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

3.3 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学内容精心准备, 教学环节的合理编排, 做到对本堂课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分析把握, 做到对教学效果的预期心中有数。一个有效的教学学时知识点应控制在4-5个。另外多媒体画面要条理清晰, 简洁大方, 逻辑有序, 知识内容讲解循序渐进, 即要把握好课前的导入, 也要重、难点突出,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生情绪和学时状态,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2) 全面、准确讲授所涉及的知识点, 特别是概念性强, 逻辑性强的知识点, 必须讲清楚、讲透彻, 在教法上可多选用范例教学, 并通过较多的实例来让同学们加以理解和掌握, 否者, 学生很难建立系统的概念。例如电路中“等效”的概念, 概念本身不复杂, 但学生在应用时往往容易混淆和模糊, 如引用李瀚荪[1]教授所著的“等效”范例一例来加以讲解, 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又例如数字电路中“二值”逻辑概念, 逻辑0、1状态与数码0、1不能混为一谈, 数码0、1是二进制里数字概念, 而逻辑0、1状态是反映事物的两种对立状态。但在二进制中位上的0、1就是两种对立的状态, 因此二进制位上的0、1就可以对应该位的逻辑0、1状态。

(3) 关于互动式教学模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师生间的一问一答的形式, 应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 并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以启发式为主, 引导学生思维与教师的思维合拍, 达到教与学的互动。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断地开动脑肋, 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 课堂例题选用应以基础、基本应用和综合应用三个层次类型的题, 由浅入深, 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3.4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结合本课程知识点多、难点多的特点, 重点解决好学生条理性思维能力、综合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利用课堂小结、章节总结和电路分析方法的比较等, 引导和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行梳理, 将前后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和迁移, 形成条理性的、系统性的知识, 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讲解例题中有意识选用一题多解和综合型例题, 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得以锻炼。又例如, 鼓励学生一题另解, 和数字电路实验中同逻辑功能采用不同电路实现, 都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总之, 这种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这种意识, 并去影响学生。

3.5 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环节是《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大学学习阶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以锻炼的重要场所。实践环节分为实验和综合实训两大部分, 实验部分又分为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强调用实验结果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 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综合性实验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强调对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这种培养需要学生有较宽、较厚的学科知识。对这三类性质的实验, 在层次安排上应先基础后综合再创新的顺序, 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实训部分要求学生对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全面、完整和系统的训练, 注重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系统调试能力和故障分析、判断处理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4 结语

在多年教学实践活动中, 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 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结合, 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和指导思想,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电工与电子技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 在合理构建大学生知识结构方面具有重要的课程地位和作用, 本文就该课程的课程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李瀚荪.教材.讲稿.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2007, 5.

[2]秦曾煌.电工学 (上、下册) (第五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谢守勇 (.电工与电子技术) 课程教改探析[J].重庆: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 5.

体育教学研 篇8

《解读体育文化》一书汇集了作者在各地的演讲稿,演讲地远至日本、韩国、台湾。本书以人类的体育与体育文化为主线,从哲学的角度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了什么是体育,什么是奥林匹克,了解了希腊是哲学的王国,更是体育的王国,体育与哲学情同手足。

1 李力研从书海中找体育,从哲学中透视体育

我们读他的文章,就会发现,哲学在他文章中无处不在,哲学是他透视体育的法宝。从哲学的角角落落,他都能挖掘出体育的影子。我们很多没有接触过哲学的人听到哲学就有一种打怵的感觉,如此深奥的哲学不是常人所及的,但如果你读了他的书就会发现他也能让哲学通俗易懂,他会巧妙的运用简单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描述,我们懂,我们也哈哈大笑。李先生的文章无不给我们震憾,从哲学的角度看体育,竟有如此微妙的角落有待我们去发现、探索,他独特的思维,敏锐的观察体现了一位学人才具备的素质。我们想的问题,他总会从另一个角度去挖掘,甚至会从另一面引领我们。李先生认为“体育、哲学一家亲”,“在体育问题上则必须言必称希腊,因为不谈希腊,你肯定不知道什么叫体育。”“体育与哲学一样,一律起源于希腊。”

他的力作中都体现了“从书海中找体育,从哲学中透视体育”的风格。比如,李力研在书的最后附录:《体育,希腊人的自由――读黑格尔<历史哲学>片断》一文中,从黑格乐哲学中找到了体育的影子:“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在第二篇‘美的个性形态’中的‘第一章’,专门讨论希腊人的‘主观的艺术作品’,其中大谈特谈的就是体育。”本文分别从黑格尔的“人类与自然的对抗”、“在‘游艺’中显现‘人格’”、“希腊人拒斥神祇”等挖掘哲学中蕴藏的体育的影子。其中在“人类用‘自然’装饰自我”中,黑格尔这样说道:“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人类又用‘自然’来作装饰,把它仅仅当作财富和人类自己制造的东西的一种标志。具有这样的作用的装饰在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里面已经十分发达。野蛮人和文明人固然都要装饰他们自己;但是野蛮人以装饰自己为满足,那就是说,他们的身体要用一种外在的附加物来讨人喜欢。但是装饰的本性是要美化另外一种东西,就是人类的身体,在人体中人类直接发现自己,人类要把身体改造得同他改造一般‘自然的东西’一样。所以最重要的精神的兴趣,便是要把身体发展为‘意志’的一个完善的器官——这一种伶俐一方面可以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而在另外一方面,它自身便是一个目的。”李力研从这里发现了“黑格尔的这段论述非常重要”,肯定了黑格尔的论述“重要到了体育从此得以真正的解释”。那么,这样的论述与体育有什么关系呢?李力研引用黑格尔的“野蛮人的身体要用一种外在的附加物来讨人喜欢”解释说:非野蛮人要显示自我就得“到体育中去,到体育所锻炼出的发达肉体中去”实现。

李力研的哲学与台湾体育哲学界不同,他不仅仅是体育理论研究者,他更多的是从哲学的高度来审视人类的体育现象。从这个视角出发的理论就已经超出了体育学的范畴,也赋予了体育文化有史以来最高的理论评价。

2 智育与体育之战

我们一提到智育与体育就是想到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会想到学校中三好学生的那“三好”。那么,当问你体育与智育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时,你会马上回答:体育能促进智力的发展,你却不会回答:智育能促进体力。这样的回答也就怪了,为什么二者不会是相互促进,而是单向的、不可逆性的?这个回答又是否正确呢?李力研在《体育是剂解毒药》一讲中给出了回答,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

2.1 体育不能促进智力

李力研在此讲开篇讲了几个例子作为他的理论支撑,从这几个例子足以看出,“智慧的提高与体育没有直接关系”。一个例子是,20世纪80年代发财的人是从监狱里放出来的刑满人员,紧接着发财的是民营企业家,再接下来发财的就是我们体育教师。其中体育教师在学校得不到重视,“一不高兴就改行,一改行就经商,结果就发了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别的原因不说,关键是“这些发财的人处理问题时比那些专门学知识的人会处理复杂的问题。”这李力研认为,些发财的人智力并不高,更多的则是非智力因素,他说“体育对于锻炼学生的这种非智力因素确实有好处”。第二个例子是,“所有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不是体育院校毕业的,甚至不是体育爱好者”。第三个例子是,“罗素这样大的数学家、教育家、哲学家,在他《论教育》一书中,公然反对体育,罗素说,英国所以变得越来越愚蠢,就在于学校里提倡学生踢足球。”从以上三个例子,李力研的结论是:“体育与智育完全是对抗关系,而不是协同关系。”现在的世界突飞猛进“是智力上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很快”的原因,“人类驾驭科技的能力,只能是智力能力,而不会是其他能力,体育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李力研辩证地回答了智育与体育的矛盾关系,让我们豁然开朗。

但是李力研在论述的时候却有一个疏忽,我们仔细推敲就不难发现,他在措辞上把“智育、智力”混淆了,他在这一部分中从前面的论述的“体育与智力”的关系却得出了后面的“‘体育与智育’完全是对抗,而不是协同的关系”的结论。智育与智力是二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一点疏忽不管是他有意还是无意我们暂且不讨论,而就他的这这一结论,笔者与他有不同的观点:第一,体育果真对人的智力没有协同关系吗?笔者认为有!研究表明,人在幼儿时期主要是通过游戏与身体活动中来认识世界的,在游戏中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让他们获得直接经验;第二,体育与智育是“对抗的”但不能得出“不是协同关系”的结论,笔者认为体育与智育同样有协同关系,体育与智育属毛泽东提出的“三育并重”的思想中的两个,智育塑造人,体育同样也塑造人,体育与智育这两个矛盾的事物共同作用于人,与德育并重协同造就一个完善的人,在这一点上,体育与智育是“协同”的。

2.2 智育在吃人

换一种说法就是智育在摧残人的身体,即智育在吞食体育。说到体育对智育没有促进作用,我们体育人或许感到有点惋惜,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想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正是因为“智力在吃人,体育才有了意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这里,有了“智力吃人”的压迫,体育才起来反抗,体育的反抗可以“让要饿死的肌肉焕发力量,让快要爆炸的大脑好好休息,像动物一样还有灵性”,“体育本来就是因为智力的代价才有意义,否则学校里面根本就用不着设立体育课程。”中国人一向认为体育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还是毛泽东独具慧眼,把体育列为“三育”之一,我们应该感谢他老人家,否则,可能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体育是什么东西呢。

3 敢于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否定

李力研在本书《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体育》一讲中,从新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大胆地剖析,认为中国人注重“实用理性”而体育没有实用性,中国人信神信鬼而体育要排斥鬼神,中国人“看不起肉体”,只信奉孔子的“仁”而体育却要人们注重肉体的锻炼,中国体育人只是“修身养性”而体育要求外在的身体锻炼。其中,李力研在这一讲中第四个问题中涉及到“修身养性”,认为儒家的修身养性扼制了中国体育的发展,他说:“中国的修身养性力图让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而希腊的体育运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最限大度地保留人的自然性。中国人因之而绵善无力,西方人因之而生猛好斗。”他在《世界3”与“人造动物园”――文明历程中的灵肉分裂与体育运动》一文中这样说孔子:“孔子与柏拉图一样,提倡勇武,但自己经常背叛初衷。孔子最后提倡人们要‘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本能与生命没有了,成了文弱书生的楷模,最后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众矢之的。”李力研在这本书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国人喜欢打架,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武士!”李力研提出,所有这一些都与希腊的体育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希腊把人的社会化最大限度的保留自然化,而中国修身养性是使人社会化。他认为:“世界历史上,可能只有希腊人重视过体育,其他国家民族对体育的看法与态度则非常模糊,从来没有明晰过。”在这里,当然也包括中国在内。

李力研的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体育进行了无情的否定,也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盘否定,从哲学的角度看有一定的道理,在他的文化立场上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李力研这一思想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第一,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得到不同的观点,李力研是从哲学角度审视的,如果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对人类社会进步同样也有推动作用。第二,站在与他相反的立场上也会有截然相反的观点。他的立场是西方竞技体育,假如你是东方体育、儒家思想的支持者,你会认为儒家文化对古代体育具有指导、孕育、渗透和促进作用。所以西方竞技体育能拯救人类,东方体育同样也能拯救人类。

4 体育与现代文明的决择

李力研对体育功能是“让人从人社会化到人的自然化”给了充分的肯定,但同时却对现代文明给以了无情的抨击,作为一位体育研究者的他替我们体育人说话,我们表示赞同,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现代文明的世界上也处处存在着体育,人类为体育也正在付出巨大努力。

李先生深刻批判了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本能的丧失。他认为人类的“文明也在吃人”,“文明是个好东西”,“然而,文明的进步是有代价的”,也就是说是一个“基本上牺牲了个性保留了共性的过程”,他认为,“生活在高楼大厦、社会组织极度严密、礼仪繁琐的文明社会中的人们,不可能再次退回到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的原始人状态。”首先,“李先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却忽略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那就是工业文明的充分发展必然引领后现代社会,即休闲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也只有在这个时代,人才能开始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的体育才得到发展。”另外,原始社会人类为了满足“吃” 而需要奔跑追杀、投掷锐器等刺杀猎物,但现代文明的社会不需要人类再回到原始状态也不需要为生活而“奔跑”,更不需要像猴一样的灵巧、像豹子一样跑得快,否则,人类再过那种艰苦的生活就是人类的倒退,即使有了灵巧的身体与高速的奔跑能力,也是以牺牲现代文明为代价的,人类就只能在那种连生命都难以保障的环境中生活了,这更是人类的苦难。这个时代生产力有充分提高,进而人们有了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去从事体育,正真的体育是奥林匹克的竞技运动,是现代大众体育,因为,只有这样的体育才能满足人类的现代文明的需要。不管社会怎么发展,也不管当今的体育泛化了多少功能,体育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对于人的本性的彻底宏扬。人作的健身项目作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突破口。如今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并开始实施了“水泥气排球场在农村推广”的工程,这无疑是开展农村气排球运动的一个好政策。为一个自然界的物种,没有理由也没有可能在失去其基本生命特征后还能繁荣的存在。

5结束语

体育哲学的研究空间到底有多大?我们无从知晓,只知道李力研老师开掘了体育学术上一座座金矿山……读李力研的书,你觉得进入无人境地,象在这一座座金矿山中去继续探索那无尽的宝藏;读他的书,就像在哲学与体育的海洋中倘佯,与圣人对话、与智者交流,你自然会觉得你也已经成为一名智者,不自觉地为自己成为一名体育人而感到自豪,也会感觉到自己作为一名现代人追求体育之责任重大。我们坚信:体育没有理由也没有可能不繁荣发展,作为一种被现代文明压抑了太久的人的原始欲望,必然在后现代社会的姗姗来迟中得到充分的宣泄,进而得到那失去很久的最酣畅淋漓的欢声笑语。

摘要:《解读体育文化》一书,将哲学与我们生活中的体育融合在了一起,从哲学的角度解读了人类文明进步史中与体育息息相关的体育现象,使现代人对体育的渴望更强烈,对体育的认识更明晰。

关键词:李力研,《解读体育文化》,体育,哲学,文明

参考文献

[1]李力研.解读体育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2]周彬:体育在线[OL].http://bbs.tiyuol.com/thread-909-5-1.html.

[3]李力研:“世界3”与“人造动物园”———文明历程中的灵肉分裂与体育运动(中)[J].体育文化导刊,2005,(1).

[3]李力研:体育的哲学宣言──“人的自然化”(续)[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2).

论电工电子实验室教学研综合利用 篇9

学校办学理念的变化使得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上都遭遇到了新的挑战, 如何建立制度可行、规范合理、科学操作的实验室是高职院校需要面对的问题。电工电子实验室是培养电工电子专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而电工电子专业学科特点是实践性强, 要求较高的动手能力, 因此加强电工电子实验室的综合利用意义重大。

一、电工电子实验室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电工电子实验室通过实验的改革, 重新整合和制定实验项目, 规划实验实践内容, 革新实验手段和方法。通过强化基本实验技能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开展应用型和创新性科学实验的能力, 因此实验室管理目标有:增强实验室的硬件条件;提高实验室对于大型实验项目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在各类大赛中的竞争力;提升实验室的效益;激发教师学生的动手积极性, 形成良性循环。

电子实验室建立和管理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是创新性和实用性。仅仅对于教学理论的试验性验证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用创新性实验代替验证性实验是实验室建设的原则之一, 例如针对电工电子专业的实验室增加功率放大器电路和数字电子钟电路设计等实验, 重视直观性和实用性, 用创新性增强学生对于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安全性也是管理需要注意的事项。实验室的操作台需要添加防电漏电设备, 在地面铺设绝缘皮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安全。人文性和开放性体现在操作台的高度可调整, 开放性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便于师生更好地交流。产学研性是社会的发展对于开放性实验室的时代要求, 不仅仅局限于教和学, 更加要体现研究特性, 是实验室成为研究创新的发源地。

二、电工电学实验室教学存在的不足

1) 实验室人员方面。人员是实验室管理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可以分为指导教师 (主要负责科研和教学) 、技术人员 (主要负责保障仪器设备的完善和开发利用) 和一般管理人员 (主要负责数据统计、环境卫生等) 三类。人员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高学历教师不愿意进入实验室工作, 实验室和教研室待遇差别较大以及实验室人员编制不够健全等等。

2) 实验与理论课程方面。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过度分离使得使得某些课程的实验验证环节落实不够到位, 也使得实验课仅仅停留在理论验证阶段, 没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没有得到提高。

3) 效益方面。缺乏有效的效益评价机制是现今高职院校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之一, 带来的后果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 实验室资源浪费, 管理效率低下, 设备仪器的利用率低下。

三、针对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不足采取的措施

1) 信息技术是实验室教学的有力补充。在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实验效能。如果上下两次实验内容不一致, 传统做法是实验指导教师将实验指导内容和注意事项写在黑板上, 这样会导致重复劳动, 效率低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演示图片等文件, 存贮在计算机中, 不同的实验开始之前投影播放对应的文件即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精力放在实验过程的重点难点细节上, 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会下降。多媒体手段的展示和指导教师的讲解有机结合可以使得实验过程更加变化多端, 效果更加好。

2) 建立实验室实验指导教材体系。电工电子实验室指导教材体系是电工电子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教材应该整合理论课、实验指导、实验设备资源, 在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老师的共同商讨之下完善详细的操作步骤, 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在内容种类和结构排序上一一对应, 实验内容简约而具有提示性, 能够引起学生发挥创造力。

3) 增大EDA教学比重。电子设计自动化机技术是电子工程设计的发展趋势, 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利用EDA可以实现电工电子各种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的的模拟, 实现系统结构的搭建和电路特性参数调试优化, 除此之外EDA也是一个可以进行大容量系统仿真的全功能全频带仪器分析平台。利用EDA的静动态交直流分析、傅里叶变换和蒙特卡洛统计以及虚拟仪器可以极大地扩宽实验内容, 实验研究深度也扩展。利用EDA教学也可以实现学生与社会的接轨, 接触到流行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工具, 但是不能忽视学生对真实电气元器件的操作和基本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者应该结合起来, 互为补充。

4) 重视教学研中“研”的作用。开放性电工电子实验室的基本作用概括起来是教学研, 教和学是基本功能, 研是扩展功能, 不能忽视研在开放性实验室管理中起到的作用。研是指利用实验室的实验设备来进行研究拓展, 研是对于教学之外的有力补充, 对于教师提高自身水平, 拓展业务能力是良好的方法, 也可以利用研的结果来反馈到教学之中。例如在研究EDA仿真时, 设计利用分压偏置二级串联的负反馈放大器, 可以得出当偏置电阻值设计不当时, 虚拟示波器上无法显示波形, 原因是输出与偏置电阻之间存在着某种函数关系, 需要将函数关系编入系统函数库中。这种在研究中发现的算法的缺位可以用来指导学生们的学习。此外, 研究也可以提升实验室的效益, 缩小与教研室的差距, 形成良性循环, 更加有利于发挥实验室的教学研的功能。

5) 做好基础管理。基础管理不仅包括提升实验室人员的素质, 更应该利用现代化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来健全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高职院校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往往是兼职、退休教师或者是教师家属, 这一陈规应该被打破, 实验室管理的侧重点应该是辅助完成教学实验任务, 设备的检修和维护等等。学校应该制定制度和出台措施, 从实验室人员选定到日常运行都严格执行, 保证教师的教、研和学生的学, 都能在开放性电子实验室的密切配合下, 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结语

现代高职院校的实验室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接轨以及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由于认识不到位, 管理不科学导致现在电工电子实验室存在着人员素质不够高、与理论脱节和效益不够等问题。重视开放性电工电子实验室的教学研作用, 做好开放性电工电子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可以通过采用信息化手段、编制合理指导教材、采用EDA平台、重视“研”的作用等途径来达到目的。

参考文献

[1]金定洲.开放式电工电子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体育教学研 篇10

一、药理学理论教学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1.在药理学理论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案例式、讨论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医学和药学联系起来的一门桥梁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 在课堂上以教师传授为主体, 教师单向的讲授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 重知识传授, 忽视教学中的感受、体验和双向交流过程, 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制约了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2]这种“填鸭式”的教学, 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 实际动手能力不强, 从而难以适应日后的实际工作。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可以采用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问题的抛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3], 譬如超前式提问、探究式提问。如在讲到抗心绞痛药物时, 开篇首先利用两、三分钟介绍诺贝尔的心脏病史, 然后就抛出问题:为什么他没有采用药物有效控制心绞痛的发作?哪些药物具有抗心绞痛作用?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然后, 如回答问题似的展开全章节内容教学。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案例作为教学材料, 以案例作为主线展开教学, 以案例的分析材料带出教学内容, 通过案例教学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案例式教学中结合教学主题, 通过讨论问题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了解与掌握该章节相关的内容, 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如在学习难逆行抗胆碱酯酶药时, 结合案例教学进行讨论式学习。“患者, 男, 45岁, 农民, 既往健康。3小时前在田间喷洒农药昏倒在地, 家属将患者急送如院。体查:呼吸24次/分, 脉搏110次/分, 血压90/60mm Hg, 昏迷, 角膜反射消失, 双瞳孔针尖大小, 呼气有蒜味, 多汗, 流涎双肺可闻及湿啰音, 肌肉间断颤动”该病人最有可能的医疗诊断是什么?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瞳孔缩小、多汗、流涎的症状?肌肉间断性颤动的原因是什么?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机制是什么?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如何解救?在解救有机磷农药中使用阿托品的作用原理是什么?阿托品化的标志是什么?与阿托品中毒有何区别?为什么有机磷农药轻度中毒单用阿托品, 而中重度中毒时阿托品必须联用解磷定?这种应用病例进行讨论式学习, 既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又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 不仅只是对学生“授之以鱼”, 而是更注重对学生“授之以渔”。在这种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沟通, 相互交流,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创新意识。

2.在药理学理论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我提高学识、自我长进的能力[4]。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相当有限, 教师不可能在课堂内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 而只能把一些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传递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内所能讲授的内容少之又少, 而当今医药科学发展迅速, 知识信息量庞大, 做科学研究必须了解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前沿。因此, 大学生补充新知识就必须依靠自学, 这样才能在走出学校后不断的去学习, 不断的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指定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 在学生自学之前, 教师可就自学内容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 比如在讲授完阿托品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后, 让学生自学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 在学生自学之前, 教师提出问题, 比如为什么要合成阿托品的人工代用品?人工合成的扩瞳药和阿托品相比其特点是什么?普鲁本辛和贝那替嗪的异同点是什么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在自学之前, 教师也可以不提出问题, 在学生自学完指定内容之后, 就学生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进行提问, 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学会自学内容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在学完一个系统的内容后, 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这些学习方法, 既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又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针对特点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药理学实验课是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课, 不仅可以让学生验证理论课所学的基本知识, 把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而且可以让学生掌握药理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药理学实验课, 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实验课, 往往是教师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分析讨论、注意事项等, 然后学生才开始实验。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实验课敷衍了事, 使其在实验前不愿预习, 在教师讲解时不愿听讲, 在实验时不愿动手, 在课后不愿独立思考问题而相互抄袭实验报告, 对于理论知识不相符合的实验结果不愿也不会去分析问题, 或出现结论与实验结果相互矛盾的现象, 有的学生甚至不上实验课。因此只有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我们可以将实验课分为三类:基本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通过基本技能实验如小鼠的捉拿与给药、钙镁对抗实验、半数致死量的测定、抗惊厥实验等, 让学生掌握药理学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通过综合性实验将多门学科联系起来, 让学生了解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狗血压实验为联接解剖、生理、药理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设计性实验, 可以观察出神经系统不同药物对血压、心电图和呼吸的影响, 可以观察α、β激动剂和拮抗剂对血压的影响有何不同, 观察受体拮抗剂对受体激动药的影响, 在实验前要学生将设计的给药顺序写在黑板上, 大家讨论, 其余同学可发表不同意见, 并说出其理由, 经过讨论, 意见基本统一后, 老师再把学生的意见综合、分析, 统一制定实验的给药步骤。又比如离体蛙心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 可以结合中药学分析观察, 让学生观察强心苷和熟附片对心衰的作用有何不同, 中药的生附片及炮制后的熟附片对离体蛙心的作用有何不同, 为什么?通过这些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通过设计性实验教学, 可以使学生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药理学的有关研究方法, 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实现其由书本到实践、由实践到创造的转化。在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时, 教师可以给出几个由学生能够完成的特定实验题目, 让学生自主选择, 也可让学生自行选题。实验题目定好后,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查阅文献, 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要求学生在提交文献综述的同时提交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经学生讨论教师修改后进行实施, 在实验完成后学生不是提交实验报告而是提交实验论文。通过这种设计性实验教学, 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充分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这种设计性实验教学, 可以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和运用信息工具, 提高其处理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也使学生能够掌握综述性文章和实验性论文的写作方法, 从而提高其论文的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 教师在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药理学这门课程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其科研能力, 从而使之能适应其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旭刚, 徐杏元, 祈晓岩.运用研究式教学模式培养警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探索[J].中国监狱学刊, 2009, (3) :130-133.

[2]陈霞, 顾锦华, 吴锋.PBL教学模式在药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4) :772-774.

[3]杨迎暴, 罗景慧, 饶进军, 等.从多环节提高药理学教学效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10, 12 (4) :352-354.

体育教学研 篇11

一研究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问题分析

在推行教改和素质教育的多年后今天,大学教育虽有所改观,但是一些课程还是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强调过:学习是基于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递。为何在推行研究性教学后教育的现状还是没有改观呢?在调研中不难发现,研究性教学难以很好开展的原因还有很多。从各个角度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层面

(1)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教师思想不一致。首先,人与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所以教师们对研究性教学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一些教师仅凭自己的感觉来理解研究性教学,对于研究性教学到底是什么、怎么回事并没有清晰、明朗及专业化的概念。导致教师授课抓不住重点。其次,不同人有不同喜好,教师根据自己所擅长和所注重的来授课。所以,课堂上授课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2)教师参与研究性教学的热情不高。教学的效果不理想,教学耗费精力太多、教学难度太大等都是其不愿继续研究性教学的阻力。教师耗费了时间与精力,一些学生在讲堂上不配合,等到期中、期末学期验收成果时,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却收效甚微。投入多,回报少。这使教师心理陷入矛盾,再继续以此方式授课的热情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3)教师存在只授课不充电现象。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科技也在不停的前进与翻新。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移动通信技术为例,短短30年,各种电子电气信息类的开发工具和软件更是每年都有新的版本出现。这意味着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可能没有等到毕业就已经过时。教师仅仅靠自己曾经摄取拥有的知识来进行教学已经远远不够了。课堂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也需要翻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此应用到教学当中,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前沿性知识。在这方面,教师缺少专门的培训、管理与考核的评价方式也有所缺陷。

(4)重研轻教的思想未改变。由于科研的研究经费问题,使一些教师只专心于科研而忽视了教学。再加上如果能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其获得的奖励与名誉事故单凭教学的成果无法比拟。这是教学与科研奖励制度不均衡导致的。

2学生层面

(1)学生对大学教育模式不适应。学生从小开始十多年生涯中所接受的教育形式便是以高考为目标的“手把手”式的教学模式。而且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定势思维,不愿意自己主动思考。突然学习方式的转变让他们难以适应,也难以接受和理解。

(2)忽略学生自身实验能力的培养。在理科学习中,一些定理、实验现象的验证与观察,通常学生都是按部就班的照着教科书或通过网络渠道按照先人的“原路”再走一遍,很少自己动脑设计实验来验证。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创新精神是缺乏的。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和书籍,但不要让他们直接代替我们自己的脑子。

(3)学生的学习观念不强。一些学生经历了高考进入大学自身心理对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并不强烈,学习上只求及格就好。虽说大学是多元化培养人才的地方,学习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学生做一件事就要有做一件事的态度,这样在今后走向社会才能认真负责的对待人与事。

3受惯性思维影响层面

(1)研究性教学理念未深入人心。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关键是“教”与“学”平等,“教学”与“研究”是一体的,然而现实中的教学活动恰恰相反。主要是被我国高校长期以来的“粉笔+黑板+PPT”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思想影响,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引出并没有引起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教师的“研究性”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能力提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2)研究性教学缺乏整体规划。研究性教学的推广与应用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在大多数高校已达成共识,也正因为如此,高校在实践上积极推进以研究性教学逐渐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但是,尽管有许多教师在研究性教学实践方面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但从总体上而言都是零碎的,许多高校缺乏研究性教学的整体规划,或者即使有规划,也是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细节。这其中除了维持原有教学秩序的稳定因素外,对研究性教学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是高校整体推进研究性教学的主要障碍。

二对策建议

1与学生互动层面

(1)建立有利于学习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环境。教学时,要使学习与研究的时间分配得当,避免由于课程学习负荷过重而影响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要规范课程的讨论环节,关于讨论课的学时分配及详细形式必须由主讲教师制定,防止讨论课流于形式,使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与解决问题能力。此外,还可以凭借实施丰富多彩的课外发明创造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基本研究能力。尽管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都从事专职的研究工作,但是具有研究的能力的确是每一位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大学生所需基本研究能力的结构要素指的是创新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选择与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资料的搜集与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研究性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指引学生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从问题的提出、课题的确定、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结论的得出与论证等角度出发。都应由学生自己探索研究而完成,让学生通过这种全程式的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精力研究的过程体会其中的艰辛,提升能力,发展素质。

2科研与教学融合层面

体育教学研 篇12

一、教学研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是教师结合所讲的知识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培养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学习过程,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投身科学研究实践, 发展能力。学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激发, 产生创造性学习的欲望, 培养创造意识, 在教师启发指导下, 主动学习, 掌握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理解学习过程, 发展创造力。研是研讨、研究、科研, 即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实践, 在科研中边学习、边研讨、边实践, 最后达到独立进行科学研究, 独立发展创新。教学研三者是整合、相互促进的, 教能促学, 学能促研, 研能提升教和学的品质。排序可互相穿插, 教是知识的输出, 学是知识的输入, 研是知识的生成, 是三种不同的知识参与方式。

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断强化课程特色。

理论教学重视新颖。从教学内容入手, 对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抽象理论进行精讲, 将前沿内容和实践性强的相关案例、课题引入, 进行案例教学, 使抽象理论通俗化, 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时间, 适时调整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研比例, 发挥学科优势, 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 有效促进了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

2. 具有时代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构建既坚持地理学的独特研究视角, 又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 增加学生选择的空间与个性发展的余地。课程内容保持传统与现代两方面的平衡, 强调课程内容的系列化和特色化, 有选择地将新观点、新数据纳入到新的教学内容中。

3. 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创新性改革措施。

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对待,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相互协作精神,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同时在学生参与科研的同时, 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在考试制度方面, 增加考试形式的多元化;以创新型、科研型教师为突破口, 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转变;以创新思维为切入点,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以教学研为主线,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事科研的能力。

二、教学研模式在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中的操作程序

1. 教, 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要传授方法, 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过程、学术思想的演变、研究方法、发展动态等, 使学生增强自学能力、分析能力、研究能力等,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 学, 引导学生自学。

知识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引导者, 其引导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确定学习方向、采取行之效的学习方法、自觉自主地学习、进行自我评价等。

3. 研, 结合实践研究, 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科研平台、

学术氛围, 围绕人才培养, 重视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 激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而且也易于展现教师个人在教学、科研上的风格与特色。教师在开展科研时不仅要善于发挥他们的这种潜在优势, 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3]。

三、课例

1. 实践过程。

(1) 初始阶段。制定实施方案, 明确进行步骤, 激发广大教师参加活动的内动力, 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 教学实施阶段。将新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 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启迪、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从教学内容上, 对抽象理论进行精讲, 引入大量实践性强的相关案例进行案例教学, 将课程中“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国内外学术新理论及3S等现代先进技术和方法引入教学[4], 使抽象理论通俗化;补充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 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 基本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手段上, 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教学过程。通过精心编写电子教案并及时补充, 使授课内容图文并茂, 生动直观。应用多媒体CAI课件进行全部理论讲授, 建立并逐步完善课程试题库和课程网络资源, 结合网络教学提出“教中学、教中研、学中教、学中研、研中教、研中学”等具体教学方法, 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 社会实践阶段。突出理论与科研并重, 改革教学实验内容, 编制行之有效的教学实习指导书, 结合相关科研项目增设野外考察实践, 将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充分运用于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开发整理与规划设计、灾害防御、生态安全评价等科学研究中, 达到教学密切结合科研的目的。依托于教师进行的与课程相关的土地价格评估、土地整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等科研项目和课题,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4) 教师反思总结阶段。实践过程的每一环节, 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 不断完善和丰富课题成果。

2. 效果。

通过“教学研教学模式”为期两年的实践, 无论教学中还是社会中都呈现出了明显的效果。教学研互补, 教师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增强, 科研水平受到社会认可。 (1) 教学效果。对所进行科研课题中最新理论和前沿知识, 教师以课程核心内容为指导, 积极补充符合发展需求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先进理论、技术等内容, 使学生易于并乐于接受。教学研教学模式应用于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中, 实现了学生“学中研, 研中学”, 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创新能力;加速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型, 提高了教学质量, 增强了学生应用综合自然地理学相关理论和知识参加科研的能力。 (2) 效果。在教师带领下, 运用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地域分异规律、土地分级与分类、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可持续发展等理论, 共300余名本科生参加了城市土地价格调查、土地整理项目设计以及土地潜力评价等多项科研项目。经学生参与科研实践, 赢得了各合作单位和机构的一致好评, 呈现出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教学研互补, 教师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增强, 科研水平受到社会认可。

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传统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 都满足不了现代教学的需要。通过更新教学内容, 构建“教学研教学模式”, 将教学模式与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建设有机整合, 丰富了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内容, 有力提高了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于长立, 王冠波.浅析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J].平顶山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7, 11 (1) :49-51.

[2]李新生.生物“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业时空, 2008, (5) :87.

[3]赵刚.紧扣课堂教学促进教师发展——兼谈“1-9”式课堂教学研训操作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 2008, (3) :35-36.

上一篇:速效策略下一篇:培训和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