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一体化

2024-10-23

教学研一体化(通用12篇)

教学研一体化 篇1

摘要: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 将实验教学改革作为“石油化工机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 以培养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依托坚实的学科平台和中央及地方专项建设支持, 提出“做、学、研、创”相结合的实验教学理念, 重构实验教学体系, 统筹布局、集成打造“过装控”一体化实验教学平台, 全面推进实验教学的开放与创新, 促进学生学习向自主式、研究型、创新性转变, 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卓越计划,实验教学改革,“过装控”一体化,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

自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 以来, 已先后有200多所高校工科专业批准实施“卓越计划”。东北石油大学是一所石油行业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高校, 在2011年被批准为教育部“卓越计划”第二批试点高校, 其中,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简称过程装备专业) 是首批入选专业。因此, 过程装备专业在“卓越计划”改革过程中, 针对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 依托学科平台和中央及地方专项建设支持, 重构实验教学体系, 统筹布局、集成打造了“过装控”一体化实验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 提出“做、学、研、创”相结合的实验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学习向自主式、研究型、创新性转变。

一、“过装控”一体化实验教学平台的建立

针对上述问题, 结合过程装备专业“石油化工机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提出“做、学、研、创”相结合的实验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 以成套装置仿真实训、过程装备安全检测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实训等形式, 重构实验教学体系, 统筹布局、集成打造“过装控”一体化实验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 促进学生学习向自主式、研究型、创新性转变。

1. 构建“做、学、研、创”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根据实践能力培养的一般规律, 将实验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 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 构建“做、学、研、创”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2. 打造“过装控”一体化的现代实验教学平台。

以“先进性、科学性、特色性”为原则, 以“过装控”一体化为特色, 开展现代化实验室平台建设。紧密依托学科和科研优势, 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资金、省重点专业建设资金及学校实验设备资金等投资, 建设现代检测技术实验室、设计与仿真实验室、成套技术实验室、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实验室、应力测定实验室、高压与爆破实验室、粉体工程实验室、过程流体机械实验室等专业教学实验室。

3. 构建立体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

以“过装控”一体化思想为指导, 建立以综合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实验课程体系;将实验教学、工程训练、科学研究与创新项目有机的结合, 建立“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多元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必修与选修”、“计划与开放”、“基础和专业”相结合, 建立立体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提高实验室开放和利用率。实验室从时间及内容上都得到开放, 提高成果推广应用价值, 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4. 建立“做中学”、“学中研”和“研中创”的实验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结合不同的实验项目, 分别采用“做中学”、“学中研”和“研中创”等实验教学方法, 注重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 注重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 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有效解决原有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地按实验指导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 师生之间没有广泛的交流等问题。

5. 建设一流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针对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提出“建设一流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目标。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人才优势, 要求专业骨干教师必须承担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研究工作。形成教育理念先进、精于教学、擅于管理、热爱实验教学的一流实验教学队伍。专业实验教师由原来的2位工程师, 发展为目前的12名实验教师, 实现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质的突破。同时, 面向工程实际, 努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有4名教师取得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证。

二、“过装控”一体化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主要特点

过程装备专业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 将实验教学改革作为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 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 提出“做、学、研、创”相结合的实验教学理念,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采用“做中学”、“学中研”和“研中创”的实验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学习向自主式、研究型、创新性转变;以“先进性、科学性和特色性”为原则, 以“过装控”一体化为特色, 重构实验教学体系;开展现代化实验室平台建设, 建立“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多元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人才优势, 形成教育理念先进、研究能力强、精于教学、擅于管理的一流实验教学队伍。

在“过装控”一体化实验平台建设过程中, 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理念创新。

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 提出“做、学、研、创”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做、学、研、创”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根据工程实践能力获取的一般规律,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知识建构理论”为指导, 以实验项目为载体, 按“做、学、研、创”不同层次的要求, 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2. 方法创新。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将“做中学”、“学中研”和“研中创”相结合, 针对不同实验项目, 采用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 完成不同的训练目标。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 将工程实践能力、专业理论知识、独立钻研能力和求实创新精神融为一体。

3. 体系创新。

将实验教学、工程能力培养、科学研究与创新项目有机的结合, 建立“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多元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以“过装控”一体化思想, 构建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将“必修与选修”、“计划与开放”、“基础和专业”相结合, 建立开放实验管理体系。

过程装备专业根据“卓越计划”的理念, 结合本专业的行业特色和实际情况, 建立了“实验教学理念先进科学、实验平台集成优化、管理体系开放高效、实验内容综合创新”的“过装控”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引导性和示范性。该成果在解决高校实验教学中综合开放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科研优势转为教学资源不足及实验教学系统优化管理等难题方面取得了突破。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但实验教学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学校的各个层面, 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实验教学的改革, 完成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还需做大量的具体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R].教高[2011]1号.

[2]罗正祥.提高实验教学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6) .

[3]刘向阳, 郑海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改革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2) .

[4]王晓东, 黄定军.专业综合实验室开放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9 (2) .

[5]陈寒玉.利用实验平台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运用机制的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09, 18 (6) .

教学研一体化 篇2

长兴中心校 杨云发

课程改革工作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课程改革关键在教师,教师专业素质决定课程改革实施进程。因此,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仍是我们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校本研培一体化,是学校教师发展的需要。

长兴乡中心小学是一所位于长兴乡政府所在地的农村小学,2003年基本情况:10个教学班,学生396人,教师21人。2006年情况:教学班11个,学生410人,教师30人,其中民办转公办教师占50%,中等师范毕业占50%,做为课程改革实施者,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亟待提高。我们就清醒认识到,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在课改工作中的重要性。从那时起我校就开始了校本教研和学习型组织构建工作,通过几年的实践,非常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使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课堂活起来,教师业务素质提高了。但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管理,以及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全方位开展工作,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值增加,导致教师所承担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与日俱增。怎样用更少的时间,更有效的办法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成为我们思考的新问题。做为培养教师专业成长三个主要方面的工作,校本教研、教育科研、校本培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缺一不可。因此,决定走校本研培一体化之路,因为校本研培是立足与学校,是着眼与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研培;是教学中研究培训,研培的地点是教学活动现场;研培来源于自己教学活动中的困惑,是为了教学的研培,研培结果是为了解决教学实际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教学更有质量,更有效。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走校本研培一体化之路,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具有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特点。

二、建立校本研培一体化管理体系,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保证 1.一个建立。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记录教师专业成长历程。2.校长要做到“两个到位,两个保证”。两个到位:

一是组织到位。研培一体化工作校长亲自抓,教导主任负责抓,教研组长具体抓。二是制度到位。制定研培一体化教研、科研、校本培训制度、教师学习制度、赛讲制度、评价制度,完善制度体系保证研培工作顺利开展。

两个保证:

一是保证活动时间。每周一下午3-4:30时为培训学习时间,每周三下午为教研组研培活动日,每月最后一周周三为全校研培活动日。

二是保证经费。保证学习资源建设经费、外出学习经费、课题经费等。

3.建立研培一体化三级网络:学校、教研组、教师。制定三级研培计划:学校、教研组、教师研培计划和五年规划。三个注重:注重教师参与过程、注重教师教学行为变化、注重突出抓好组内研培活动。4.四个一保证措施。每个教师每周听课至少一节。每个教师每周至少写一篇反思。每个教师每月写一篇教学案例一篇。每个教师每学期写论文或科研成果一篇。

三、积极开展校本研培一体化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效途径

(一)科研与教研相结合,是教师研究问题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相结合。

为了提高教研、科研的实效,落实研培一体化工作,我们坚持教研活动科研化,科研活动教研化。因为科研课题要求标准高,教研按科研标准去开展就能更规范,效果更好。开展科研工作象对待教研那样就能经常化。研究的问题应该直接来源于教学活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提炼出成为教研的课题和科研课题,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科研是为教学实际而研究的问题,使教师成为研培的主体。

(一)、教学常规工作有突破。

1、教师方面按区“提升教学内涵工程”要求规范抓实了备、讲、批、辅等常规工作。语文、数学电子备课逐渐成熟,集体备课与教研组教研有机结合,彰显了效果,所有学科教案更加规范实用。能结合教学实际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作业批改及时了,练习册批改得细致了,作文批改评语贴切、全面、指导性强。教学工作中注重落实“三个读懂”,注重落实洋思“三清策略”和“兵教兵策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实现教学常规工作质量的提高。

2、学生常规方面突出抓好抓实了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是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根本办法。四月份,我们制定下发了“小学生必须养成学习习惯及养成措施实施方案”,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经过一年启动、实施、经验交流,学生会参加学习了,学习面貌好了,课堂活了,学生能力强了,标志着学生学习习惯基本养成,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二)、高效课堂落实有效果。

10月23日七台河召开了龙东地区教学工作及高效课堂推进会,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落实高效课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学校全面发展的关键。会后我校先后召开了学校领导、教研组长、教师三个层面专题会议研究落实此项工作。组织观看了七台河市现场会示范课光碟,进行了全校性研讨。课改8年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教 师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充分落实,才是教育的真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组织者、引领者、点拨者、培养者。这里提到培养者就是我们作为教师最重要使命,应该成为教会学生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习主人。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对每个孩子一生负责、对事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需要。

11月20日我校所有学科课堂都全面开展了高效课堂实施和推进工作,学校先后下发了,“高效课堂实施意见”、“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规定。11月29日开始我们进行每学期一次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就紧紧围绕高效课堂落实,进行教学评价,促进高效课堂落实,并产生很好效果。现在我校全体教师正以饱满热情,认真科学态度投入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之中,为早日实现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3月30日,1.学校教科研课题确立就能充分体现研究问题是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2006年我们教科研课题是: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注重评价应用,落实三清策略,做好学生学习质量监测的研究。2006全县开展学洋思活动,如一缕春风,吹醒我们,给我们很大触动,特别是洋思中学“三清策略”,“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对于我们现在要解决教学中只注重过程轻结果教学现状,是可借鉴的经验,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和运用。

2.各教研组和各学科结合学校课题来确定研究课题研究的重点。低年级教研组在语文教学研究突出“在语境中识字,以读促讲”的研究;高年级教研组突出“先学后教”的研究,其中数学学科突出“精讲多练,三清策略”的研究;这些教研组及学科研究问题各有所侧重,都是教师结合实际教学中问题来确定研究重点的。2007年我校开展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研究》,我们把这个课题延伸到所有学科教研组结合实际进行研究,例如科学组的“构建情境创设中三结合”的研究,高年组的“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多样化”的研究。我们课题研究是结合实际不断深入进行的。

(二)培训与教科研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的的相结合。

校本学习和培训内容要紧紧围绕两个方面去进行。一是根据教师教科研课题来确定。由于教科研研究内容是由教师根据工作实际发现问题,也是教师急于解决的问题,这方面知识也是教师最需要的。例如2006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组织学习了《洋思中学三清策略》、《洋思中学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二是根据课程改革和学校的发展,开展培训和学习,这是事关学校发展的需要。培训学习的形式有:集中培训、组内培训、自我培训三种方式。规定单周集中培训和组内培训,双周自我培训。单周集中培训是充分体现共同发展的需要,由校长、主任、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进行讲座或进行培训,双周自我培训学习是充分体现教师根据发展需要的个体学习,教师要写好学习笔记,也可到学校图书室读书看报刊杂志或上网学习等。

(三)校级研培活动与组内研培活动相结合。

1.我们坚持校级研培活动要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每月校级研培活动日,学校都精心组织全校性研培活动,做到有主题讲座、主题研讨课、说课、评课、讨论交流,集培训、教研、科研与一体。

2.2005年开始就我们特别突出的抓好组内研讨活动,我们要求每个教研组,两周必须开展一次组内集中研讨活动,要做到六有:有主题,有教学设计,有说课,有评课,有研讨交流,有记录。形式多样化:一是个体的,一个人讲课、说课、众人评课;二是群体每个月必须组织一次集体备课,然后由一人讲,其中一人说课,其余评课,合作研究发展。每个教研组都能认真组织,组员认真参加,大家认真研讨,都能够本着为了提高自身教研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研究和讨论,收到很好效果。这样做使教研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教师更愿意参加。每次组内研培活动,学校领导有计划的参加一些组内活动,起到关注、促进、引领作用。教师深有体会的说:组内研培活动,互帮互助,经验共享,在轻松自由的交谈中,我们思想得到了交流,信息得到沟通,实践得到了反思。校级研培与教研组活动有机结合,开创研培的新局面。

(四)外出学习和专业引领相结合。

几年来研培工作使我们认识到闭门造车、坐井观天是不行的,只有站的更高,才能望的更远,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走出去,请进来。学校非常重视教师外出学习,先后派四人去北京学习,多人次去省市学习,每次外出学习回来,学校都利用校本培训时间进行专题讲座。我们也非常重视市县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每学期初教研员组织学初教材培训都积极组织参加,使教师准确把握教研方向。每年两次县初教部到校深入调研,学校都精心组织教研员听课、教师说课、教师与教研员互动交流、教研员讲座等活动。

(五)、交流、研讨、展示相结合

自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实施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以下三种方式进行研讨交流:

一是就一个问题或教师的一节课进行全校性的研讨、交流。

二是教研组内研讨交流。

三是每学年都举行一次全体教师参加的教研成果展示课,然后进行研讨交流。

从2008年起我们确定每年举行一次组内教研展示活动。2各教研组全员参与了主题说明、说课、课堂展示、反思性评课等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了各教研组研 4 究的热情、团队的合作精神,并看到了各组出色的表现。尤其是高年租、中年租、科学组、英语组等更为突出。韩红艳、史春波老师的精彩的课堂展示,孙希英、张金梅老师的深刻、透彻的反思性评课,柯柄森、张元甲、孙敬华等组长亲历亲为、点拨指导,这些都让我们感动、激动,更让我们有所促动。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够积极参与研讨,群策群力,团队合作精神有所加强。促进了各教研组教研能力的整体提高,加速了教研组的建设,并为今后的教研活动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0一0年十二月十三日,交流、研讨、展示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在研究中成为课题研究的主人。大家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种方式教师乐于参加,乐于接受,有力的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四、可喜的变化

教师的理论水平明显提高。论文和科研成果每年都30多篇,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教师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每年都有参加县或市赛课的教师,07-09年间,我校教研组两次代表县参加了市级说讲评展示活动,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0年我校共有6人参加区级赛课,一人代表区参加市级赛课。骨干教师、新星、能手数量也由原来的2005认定只有4人,2007年认定时就达到了12人,其中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能手8人,县级3人。教学成绩明显提高,在2009年暑期全县期末统考中,我校成绩由2006年农村组倒数第二名上升至农村组第二名好成绩。

教师科研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六月科学学科省级课题顺利结题,学校被评为省课题组评为课题研究“先进学校”。有二名教师被评为省级课题研究“先进个人”。2006年国家“十五”课题《语文能力的评价研究》结题。2010年9月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结题,学校被评为省课题组评为课题研究“先进学校”,有一名教师被评为省级课题研究“先进个人”。

2008被评为七台河市教研先进单位,2009年被确定为七台河市教研基地。二O一O年被评为市级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

教学研一体化 篇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快突显出来,其中根本性的问题在于教师专业水平与课改深层次的要求不相适应。教师的工作岗位主要在课堂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在课堂中产生的,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教师任职的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只有把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把教学研修的任务落实到教师,才能实实在在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教·研·修一体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抓手。

所谓“教·研·修一体化”是指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将教师的教育与教学、研究与研讨、修习与修行紧密结合的管理系统。这里的“教”是指教育与教学,“研”是指研究与研讨,“修”是指修习与修行。

“教·研·修一体化”既注重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有助于教师建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风格;有助于教师形成驾驭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因此,“教·研·修一体化” 是探索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 教育与教学

课堂不仅是教学的场所,更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主战场,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现实起点。研究表明,没有一个教师是师范院校直接造就的。优秀教师都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1. 实施系列工程

青蓝工程。为了实现新教师3年“会教”,6年“能教”,9年“善教”,从而成为骨干教师的目标,学校可以实施“青蓝工程”。内容包括:师徒结对子,新教师同步练,新教师教学跟踪调研周,新秀评选以及培训、进修、赴先进学校见习等。比如 “师徒结对子”,规定3年教龄以下或首次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拜师学习。学校制订带教教师资格认定的办法,推选德高业精的教师为师傅候选人。被带教教师采用自我申报和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方式。学校给师傅颁发聘书,用协议书约束责任和义务,师徒双方互相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 5节,学校每学期都开展徒弟汇报课评选活动,每学期都要求徒弟写课例,师傅进行点评,在校刊上发表。期末学校根据协议书从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教学效果、学生评价、听课节数、总结论文等方面进行验收考核,并向全校公开考核结果,以此来推动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

另外,学校还可通过示范教学、学术研讨、学历进修、开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研究周等活动来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也可以建立教学创优激励制度,设立教学创优课大赛及网络教学评课奖励制度,如定期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练赛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冒尖。第一学期以练为主。如教学方面的备、教、辅、批、考、评等基本功训练;解题方面的每周一套的“做题——说题”活动;竞赛方面的与学生同上辅导课活动等等。第二学期以赛为主。比如基本功大赛、说课比赛等。

优师工程。对适应型教师,特别是成熟型教师,学校要注重运用“学习深造、合理安排、精心包装”的培养原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如课堂教学录像剖析、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即高级教师每人一节课,由市教科所的专家把脉,面向全市,所有学科开放)、校际公开课活动(即每个教研组每学期都要承担2节公开课;校内视导课活动,即组织校内名师对毕业年级,或者某个年级的某个学科的教学进行视导)、校际交流课活动(即组织教师去外地或者支教学校讲学上课)等等,促使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使他们逐步成为教育行家和专家。

名师工程。针对“高级后”部分教师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状况,学校要求高级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整理、研究,并用于指导青年教师。如可以实施名师工程,拟订规划、制订目标、鼓励高级教师努力成为名师或特级教师,并把它列入考核内容,以延续高级教师的教育教学高峰期,使专业发展结出硕果。为此,可以开展系列活动:名师导航——拜师求艺;思想碰撞——网上评课;催生成果——论文著作;搭台引荐——讲坛论坛。具体而言,就是要求高级教师每学期都要面向全校开课,保证每周一课,固定教室,各备课组轮流坐庄,每节课都进行录像,放在校园网上进行网上评课,学校每月进行一次总结。名师每年都要面向全校开讲坛论坛,就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专题讲座。

2. 主备课制度

学习要推行以课例研究为内容的主备课制度。可以全员开课,全员备课、说课、评课。而且要利用实践问题确立研修主题,比如引导教师思考、研讨“评课”、“说课”要求;“优秀教研组的评优标准”等。对于出现的共性问题,如“如何听课评课”的问题,学校可邀请专家进行理念和技术引领,接着在第二周开课,教师运用新学的“听课评课技术”进行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强化对理论的应用,增强参与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 多种形式开课

为了使全体教师聚焦课堂,促进教学的优化,营造教师潜心钻研、交流共享的教研氛围,学校每学期都要以多种形式开课。如新手型教师的汇报课,适应型教师的研究课,成熟型教师的公开课,专家型教师的示范课,专题研究的展示课,主题类竞赛课等。

二、 研究与研讨

学校科研主要包括教师个人的研究与教师团队的研讨两个方面。无论是研究还是研讨,问题的产生来自鲜活的课堂教学实践,问题的探析融合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问题的解决也归宿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提升。其目标指向在于通过解决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教育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教师个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个人反思、微型课题研究两个方面。教师团队的研讨包括大教研活动、评价督导两个方面。

1. 个人反思

(1) 录像反思法。即通过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让教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规划的运行,师生之间的关系与互动等,以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这是基于教师个人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种反思。强调超越自我。

(2) 对话反思法。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进而提高教学监控能力。这是立足于教研组、备课组,借助他人之力而提高自身的一种反思,强调借鉴他人。

(3) 关键事件记录反思法。关键事件是指自己认为对自身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事件,可能是一次课堂教学,也可能是一次师生矛盾的顺利或不顺利地解决,还可能是一次与专家型教师的研讨,或是看了一本好书,听了一句名言等。要对关键事件反思,首先要对关键事件进行记录。这是一种重视过程,抓住关键事件在更高平台上发展的一种反思,强调积累。

(4) 课后备课。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实现程度如何,只有在课后才能检验出来,课后若不及时总结和反思,存在的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成功的经验也就无法得到提炼和升华。课后备课,就是教师在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课后备课有助于教师从正反两个方面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专业水平。

(5) 写教学后记。即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进行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写教学后记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教学后记的具体内容有:①记成功做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②记失败之处,以便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弥补,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③记教学灵感。④记学生问题,便于在以后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⑤记学生见解,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⑥记再教设计,可以扬长避短,使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6)掌握反思的策略。

①新手型教师要注重教学技能的反思。新手型教师要注重对教学技能,包括导入、语言、板书、讲解、提问、演示、变化、强化、练习、辅导、组织、结束等具体技能的反思。

②适应型教师要注重教学策略的反思。适应型教师反思的重点应是课堂教学策略,具体包括非言语策略、交流策略、组织策略、评价策略和帮助策略等。

③成熟型教师要注重教学理念的反思。成熟型教师已形成适合于自身个性特征的固定的教学方式,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的处理有独到的见解,能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有较好的教学效能感。但是,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有大量的隐性的实践性知识没有被激活到意识层次,也就是个体特殊的教学经验没有上升为一般的理性认识,对其教学实践中蕴涵的教学理念没有自觉意识。因此,成熟型教师反思的焦点是指向自身的教学理念。

④专家型教师要注重教育科研的反思。专家型教师不仅能对自身的教育经验、教学策略进行反思,而且能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然而,专家型教师除了对个性化教育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外,还需要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普遍规律进行理性的反思。

2. 微型课题研究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围绕一个教育教学课题而展开。学校可以要求每个教研组每学年必须有一个校级以上的立项课题,课题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学校“树型”的课题系列,教师根据分工做好子课题;二是教师自主设计的微型课题,由教师自主选择。学校积极倡导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把教学中的问题生成课题,使课题研究小型多样且灵活实用,对确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努力加以宣传和推广。

教师个人的研究以微型课题研究为主。微型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是:问题即课题——发现的问题即研究课题;对策即研究——寻觅问题解决的过程即研究;收获即成果——问题得到解决的收获即成果。

微型课题研究如何选题呢?一般可从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中选题,如“讲解技能”的研究;可从教育教学的某个细节处提炼课题,如“试卷讲评”的实践研究;可从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中选题,如“课堂教学高潮点的设计”的研究,一节课必须要有高潮,而且组织一个高潮最佳,最多两个高潮,高潮迭起是一种神化。一节课的高潮点设计在哪个时段呢?可参考如下的经验公式:

(最大点-最小点)×(1-0.618)+最小点=可能存在的高潮时间。

例如,若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为40分钟,则高潮点=(40-0)×(1-0.618)+0=15.28.即第15分钟左右组织一个高潮最佳。

3. 大教研活动

为了推动教师团队的研讨,学校可以项目引领,以区域联校为依托逐层推进学科专项教研活动,即大教研活动。通过区域性教学研讨活动,增进交流与合作,扩大优势学科资源的辐射作用,引领教师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完善教学技能。教研组长负责每次主题的制订、活动的召集、活动的实施、活动成果的发布。活动时间和方式由教研组自行决定。活动主题主要以实践中生成的问题为主,确立主题后,进行刨根问底的探索:“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等。特别强调发挥同一年段、同一教研组和同一备课组集体的智慧,体现“实践—共享—反思—成长”的发展思路。每学期可组织一两次大型的教学研究活动,请进来、走出去,使教师开拓视野、经历锻炼,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4. 评价督导

学校要立足于在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的研究为抓手,引领教师的研究行为。比如开展 “问题—合作—反思”教研活动模式的探索,即“实践困难提出问题—学习资料探询方法—合作交流凝聚策略—行为跟进感悟提高”, 每次确定一个实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每个备课组成员提前研究解决方案,备课时集体研讨交流。通过目标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制度保障、评价引领等方式,以个人的主动发展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内涵的主动发展,实现教师的自我提升。教师之间也可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 修习与修行

建设校园文化的目的在于,使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通过学生后天学习逐渐转化成学生的行为习惯方式,成为这个群体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模式。这一校园文化也包括教师的修习与修行文化的形成。修习是指校本学习,修行是指教学技能训练。

1. 校本学习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学校要制订校本学习制度,包括教师自修、专题讲座、书香行动、读书交流等等。如学校要设立岗前培训制度,对新进教师(包括大学毕业新生)开展一系列具有学校特色的讲座和实践活动,制订积分评比制度,对新进教师的各方面的表现综合评价,使其通过这些活动迅速适应学校的教学环境,了解学情,尽早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达到共情境、共目标、共奋斗的目的。

修习与修行促使教师带着问题去学习教育理论,也对教育理论的功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一是为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能站在较高层面上,正确地把握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三是能客观地、全面地进行教育评价,获取反馈信息,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除了必须从软件建设上提供保障以外,还必须从硬件设施上为“教·研·修一体化”创造条件。比如搭建技术平台,构建“数字化校园”;建设电子阅览室,数字化摄、录、演播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闭路电视系统,联网电脑进教室等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每个年级配备摄像机、光盘刻录机和视频采集卡,以提高信息化运用水平,使各种教育信息能在第一时间传送到教师手中。论文、案例、教案、书籍摘要等也可以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在网络上发布,资源共享,共同学习进步。

2. 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教学实践系统,使新手型教师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和训练,集中解决某个特定的教学行为,在教学理论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技巧得到系统的培养和训练。

微格教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训前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各项教学技能的教育理论基础、教学技能的功能和行为模式。

(2)提供示范。在训练前结合理论的学习,向受训人员提供教学技能的音像示范,让受训人员对教学技能有一个正确的感知、理解和认识。

(3)编写教案。每次的培训都有一个小专题,一般只集中培训一至二项教学技能,促使受训人员循序渐进地掌握每一项教学的基本规范。微格教学的教案与日常教学的教案不同,不仅是教学活动过程的详尽描述,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说明所应用教学技能训练的目标,并详尽地说出教学行为的来龙去脉。

(4)角色扮演。就是让受训人员轮流扮演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评价者角色,并由摄像机进行教学实录。

(5)反馈评价。重放录像,教师进行自我分析,指导授课教师和其他受训人员一起就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提问的技巧、板书的清晰程度、对课堂纪律的控制情况、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教学展开的技巧以及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如眼神的接触、教师的手势、教室里学生的活动等进行评说,以帮助授课教师找到一种符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的教学技能或教学行为,不断使教师形成新的教学经验。

(6)修改重教。即在反馈和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按照指导教师或经学员(受训人员)集体讨论的意见修改教案进行重教,以审视受训人员经过反馈、评价后其教学行为的改善状况。

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必须通过教师去完成,教师就是校长实现教育理想的天使,教师也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只有在善待我们教师的时候,我们的学生才会被善待。实现学生的成功,首先要让教师成功。

“教·研·修一体化”为教师的创造性实践提供了发展的时空,使教师的自我发展、人格成长得到满足,具有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正是“教·研·修一体化”竭力追求的学校文化的目标之一: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终身学习的能力,顽强坚毅的品质,积极向上的追求。

教学研一体化 篇4

在“四化”教学模式的指引下, 积极研究美术理论的教学,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形成一套全新的美术理论教学体系。

一、教学目标立足于民族艺术教育的特色, 全面研究艺术

发展的规律, 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论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或别出心裁的艺术表现, 更好的服务于艺术创作。比如在美国, 某教育机构做了排名和个性化办学特色评价, 耶鲁大学排名第一, 它以注重古典艺术传统著名;芝加哥大学排名第二位, 注重艺术的创造性;洛杉矶加州大学排名第三位, 以抽象的当代艺术为主调。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美国学校在艺术教育中的个性化特色。所以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艺术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的固有模式。艺术教育的目的, 是培养学生有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具有创造性的表现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素质。在课堂上, 我提倡学生创造性思维或别出心裁的认识, 非常强调学科交叉、缘远嫁接的优势发展。批评那种追求模仿老师的风格, 批评那种认为老师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的认识, 在学术问题上鼓励向老师“宣战”, 只有在这种教学氛围下, 才能让学生积极质疑老师所讲的内容, 才能够让学生在艺术问题上进行个性化地理解与创造。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美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其中课程设置是重要的一环。

依据“四化教学”, 理论课应当占总课时量的15% (包括正常教学和讲座报告等) 。目前, 雕塑院设置了十余门理论类课程供学生学习, 包括“史”和“论”两大类。其中“史”一类的课程包括《中外美术史》《中外雕塑史》《民间美术》《雕塑鉴赏》《岩画艺术》《宗教美术》《北方民族美术》等, 这类课程必须要以历史实为基础,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力, 主动质疑权威理论;“论”一类的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民俗学》《艺术哲学》《思维创意》等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美术概论》的课程必须要让学生掌握艺术的发生发展创作于艺术接受等方面的知识, 树立正确的艺术观。这里的重点是要让“史”和“论”类的课程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使之融会贯通, 才能互相促进, 提高教学水平。

在课程设置方面, 应当坚持传统和现代并重的原则。现在很多“史”的课程偏重古代部分, 忽视了近现代部分。艺术近百年的发展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某些领域甚至是颠覆性的, 所以认识现代艺术的思潮, 创作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在课程设置上整合课程, 重视现当代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教学, 是非常必要的。

三、课程的准备工作。

教师要作为课程的开发者, 改变教师只是课程从属者, 详细知识的解释者的身份, 使之变成了课程真正的主导, 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形成了课程的意识, 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平台和依据, 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 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

首先, 要认真研究课程内容, 做到教师要有学问。在统一的大纲指导下, 上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研、产一体化”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特点自己设计教学内容。目前, 非常欠缺美术理论的专业教师, 在美术理论层面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这就要求上课的教师加倍的进行课程准备, 使课堂知识点经得住考验和推敲。

其次,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最重要的是从学生角度想, 营造整个课堂和谐自由的气氛。合理的安排一些ppt课件的比赛, 提高课件的水平。另外要因材施教, 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四、教学方法要体现出对学习的主体得到充分的尊重, 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室环境文化的布置根据自己的感觉, 让学生可以自由的用轻松习惯的各种姿势投入学习, 活跃的课堂气氛, 愉快的师生交流。教室的墙面可以挂很多学生作品, 风格各异, 个性明显, 鲜活生动, 这些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创作意识。讲课过程中, 以精讲为主、鼓励大量的阅读文献, 并经常组织某个专题的讨论, 撰写艺术报告, 真正提高对艺术的认识。课时分配以精讲50%、阅读文献20%、讨论20%、报告10%。跟学校相关部门加强沟通, 从学校层面整合资源, 改变边角料课时的现状。

五、考核方法对教学的评价, 看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感受和有没有创造性的表现。

我们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注重知识点的积累, 学生都是再按照教师的要求死记硬背, 模仿老师的方法, 这样就忽视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从而忽视了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艺术美, 表达他们的想象和真实情感。课堂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把课堂变成同学们的天堂。同时, 要重视艺术教育的创造性, 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创新, 使学生成为最具创造力的艺术人才队伍。在成绩分配上考试—50%, 撰写的读书报告等占40%, 平时表现10%。

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注意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 (相对评价) 提供学生与课程标准比较 (绝对评价) 与自己的过去比较 (个体内差异评价) 强调客观证明和评价学生,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除考试成绩外,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重视学生其它潜能与特质的发展, 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探究与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观念以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突出过程性评价, 重视学生学习与认识的过程, 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通过即时、动态、灵活的评价方案, 全面了解学生对艺术的认识情况。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新时代里, 艺术是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艺术教育的内容和理念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随着大美术理念的出现, 艺术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变化。从技能训练和美学原理为内容的艺术教育是过去特定时代的标准, 不是永远不变的。现代艺术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个, 更新理念, 重新定位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功能, 使之更有利于适应“学、研、产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

摘要:内蒙古师范大学雕塑艺术研究院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 深入研究国家教育委员会有关人才培养的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关于人才培养的精神, 努力使当代高等艺术教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学、研、产一体化”高等民族艺术教育办学模式, 形成了“一院”“二中心”“三系”若干“研究所和艺术工作室”的架构体系, 以“四化教学”——即:理论化教学, 技能化教学, 课题化教学, 实践化教学——为主线, 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

教学研一体化 篇5

设研究

[摘要]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从理念创新和功能创新两个方面开展。文章研究了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实训基地“教学、生产、研发、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功能定位,研究依托创新型实训基地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的开发,以及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了确保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必须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做好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是推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物流管理;创新型实训基地;实训课程体系;保障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1112

1引言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2014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行动计划》中提到“加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做好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是推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教、产、研、服”四位一体的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21建设仿真物流企业情境的创新型实训基地

创新型实训基地以物流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标准,购置相应设备和工具,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与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递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物流等)生产“零距离对接”,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做中教、做中学”的职教特色,使生产服务与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价值。最终形成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点的“教、产、研、服”四位一体的物流服务实训基地。

仿真物流企业情境的创新型实训基地可以覆盖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多门专业课程内容,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和实践教学的实训点整合在一起,是完全按照物流企业的真实作业场景和物流岗位各类情境设计的,学生熟悉各个场景的服务设施设备和服务用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其规范操作要领和操作技巧等,养成标准化操作的良好习惯,从认识物流开始,逐步熟悉基地各实训场地、各岗位群的操作过程到各个服务项目工作流程,避免过去校内实训与物流真实服务脱节的现象。在物流业中规范操作和各项服务技能是入职新员工必备的能力训练,而了解企业制度、规程、文化,能迅速上岗的企业员工是企业之急需,因此学生在校内的仿真实训可以缩短学生到企业的熟练周期,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2“教、产、研、服”四位一体的功能

“教、产、研、服”四位一体的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是指建成集“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四个功能为一体的具有生产服务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教、产、研、服”四位一体的功能的含义如下。

(1)教学功能:构建与企业生产对接的物流实训课程体系,将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成覆盖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电子商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相关专业的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可以为物流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实训、实习方面提供物流服务操作平台,可满足物流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连锁企业仓储与配送、汽车零部件仓储配送类等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认知实训、单项技能实训及综合技能实训的教学需要。

(2)生产功能:创新型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性服务工作,面向校内及校外企业,承担其物流外包服务,主要包括仓储业务、配送业务及信息服务等物流工作职能。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物流生产活动,锻炼其专业技能,提升其综合职业能力。

(3)研发功能:通过建立企业技术研究实验室,在实习基地内,对物流企业的现代管理技术进行模拟应用和实验,并与企业合作,对物流企业的生产难题,进行技术攻关或研发。同时,实训基地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开展教科学研提供基础实验环境。

(4)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咨询服务、技能鉴定等工作。具体体现在:为企业提供员工的在职培训或者下岗再就业人员上岗培训,具体培训包括岗位工作职责、职业道德、仓储作业、配送分拣等物流岗位基本技能。

3基于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的实训课程体系开发31实训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与原则

依托创新型实训基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体系。实训课程体系的开发需要结合人才培养定位,选择适合的物流企业进行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调研,分析物流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围绕企业所要求的岗位职业能力,结合实训基地现有的设施设备以及师资队伍,开发物流实训课程,形成与真实物流岗位对接的、层次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流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

32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经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分析,将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业务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内容映射到具体的实训课程,依托创新性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及师资力量,细分为认知实训、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

(1)认知实训。本模块的实训主要依托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的仿真实训环境,使学生熟练物流企业工作现场,了解物流工作岗位的类别和基本工作内容,掌握物流设施设备的基本功能、特征、操作环境、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对专业有更深入具体的认知,并激发对专业技能学习的兴趣,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2)单项技能实训。单项技能实训项目主要包括仓储业务管理实训、运输业务管理实训、配送业务管理实训、国际货运代理实训、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实训、快递运营实训等。每个实训项目下都包含若干子项目,确保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该项业务技能。通过单项技能实训,使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技能,具备基层工作岗位的业务操作能力。

(3)综合技能实训。结合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基本设施设备以及实训基地开展的真实生产服务项目,开展综合技能实训。其特点是综合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参与完成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规划设计、组织协调等物流业务管理的综合能力。

4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要真正建设好“教、产、研、服”四位一体的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学校和企业必须紧密联合,开展产学研校企合作。物流管理专业要掌握和分析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和趋势,积极主动与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探索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渠道、新模式。结合物流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律,深入分析物流实训基地的具体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计划。实训计划既要满足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又要突出具体的工作岗位的职业行动能力,还要体现物流行业的先进性。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主动参与到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工艺改造和人才培训等工作中,拓展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的增值功能,使企业与创新型实训基地形成优势互补、依存共生的关系,促进校企合作双赢,构建“战略联盟合作”关系,保证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的良性循环和长足发展。

5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运行保障机制建设

51组织保障

建立物流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建设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领导、系领导组成,建设小组由相关部门、物流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及外聘企业专家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实训基地整体规划和监督工作,建设小组成员作为项目执行人员完成基地的具体规划与建设工作。学校的后勤处、基建处、财务处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等部门作为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后勤保障以及资金支持部门,保障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

52制度保障

为了确保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制定多项相关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实训基地建设执行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使用制度、实训基地建设采购管理制度、实训教师工作准则、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维护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建立,使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更加规范、科学、合理。

53资金保障

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投资,确保建设资金充足,并建立资金使用和监督机制,实现了专款专用,保障了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

54人员保障

通过建立企业研究室参与企业技术研究,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培训等打造一支职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使实训基地的功能充分发挥。

6结论

“教、产、研、服”四位一体的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突出了实训基地的功能创新和理念创新。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了仿真物流企业环境,打造了物流专业群资源共享实训平台,并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研发实训课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教、产、研、服”四位一体的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必将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蒋丽,徐怀业高职物流管理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3(12)

[2]张梅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2)

[3]张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物流实训课程体系规划研究[J].物流科技,2011(7)

教学研一体化 篇6

一、课题统领,覆盖村小,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

我校紧紧围绕《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学科教学模式环节有效性》这两项主导课题,通过蹲点教研、跟踪调研等形式,深入村小,深入教学一线,积极查找问题,针对目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方式单一、教师教法不够灵活、引导能力不强的共性问题,确定了我镇“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的研究”和“教师课堂中如何有效引导的实验研究”两项课题。学校的业务领导和各个学科骨干教师都围绕总课题和各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各学科模式,分别确定了自己的子课题,比如,语文学科确定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默读的研究》、数学学科确定的《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有效应用的研究》、科学学科确定的《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培养的研究》等。各村小教师根据本校教学实际分别确定了“小班化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的研究”等校本小课题,做到了课题研究全覆盖。目前全镇上下人人有课题,人人研究问题,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

二、板块推进,解决问题,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

我们对校本问题进一步梳理,把它定为一般性问题、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三个板块,列出研培问题清单,采取教学视导、片区教研和名师专家典型引领三种方式,进一步整合研培力量集中攻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以教学视导来解决一般性问题

每学期开学第二周,中心校业务领导对各村小进行教学视导,每个村小半天时间,随机听课、说课、评课后,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帮助教师解决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上,并由业务领导作总结培训。比如,在松柏小学的视导中,针对教师提出的“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视导组总结出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展活动激发兴趣、课件使用激发兴趣这样三条务实管用的经验,就这样,我们边研究、边总结,把一些村小教师的困惑都处理在萌芽状态,我想,一所学校“只有用研究接地气,用学习笼人心”才是硬道理。

2.通过片区活动来解决共性问题

对于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之间不能够理解消化的,我们将问题提升为主题,通过片区教研的方式来解决。我们把全镇村小按地域划分成3个片区,每次片区活动前,我们把本次活动主题、讲课人、讲课内容、活动要求发到教师备课群中,让片区学校校长和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和自己的任务。课后所有与会人员围绕主题进行研讨交流,业务校长结合活动主题做专题培训。通过这样的形式,既有效解答了教师的困惑,又解决了村小教师出外听课少、学习机会少的问题,使村小教师真正有所触动,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3.通过名师专家引领来突破难点问题

首先我们通过教学视导、片区教研和各校讲三课中发现的优秀村小教师,在全镇教师集体备课时以示范课的形式做典型引领,深入解决难点问题。其次对于一些我们中心校拿捏不准的问题,我们通过邀请进修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帮助指导解决。

依托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校的科研、教研和培训三者不再是孤立的三条线,而是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做到研中有培,以培促研,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建立制度,加强管理,落实研培的长效机制

为使研培活动落到实处,切实增强研培效果,我们不断总结研培一体化好的做法,研究制定了31种管理制度,形成了《华家小学研培管理制度集》,用制度去规范,用管理去提高,使我们的研培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我们重点抓好了三种制度的落实。

1.落实常规管理制度

在常规管理上,我们倡导“十字方针”,要求教师: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要求所有教师贯彻实施。

2.落实校本培训制度

在本学期业务领导和骨干教师分别针对教师存在的共性问题做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高效课堂22条》《课堂提问技巧》《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专题培训8次,有针对性地解答教师的疑难困惑。

3.抓好教科研协同制度

我们建立了教科研协同制度,将科研课题向村小延伸,中心校所有立项课题都必须有村小教师参与。为使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我们还建立了信息化校本教研平台,建立了华家小学教研博客和教师个人博客,教师可随时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困惑、工作感悟通过博客互动。网络教研平台的开通,拉进了中心校领导、村小校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与交流,有效提升了领导和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和专业化研究能力。

教学研一体化 篇7

关键词:足球,“三位一体”,教学改革

体育专业学科综合整合化的发展趋势, 要求体育院校在做好教学、训练、科研等基础性工作的同时, 必须根据本院校的传统和特点, 探索走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办学道路及寻找这种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突破点。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我院足球课程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 始终存在着基础教学、运动训练和理论研究之间相互脱节的问题, 也没有发挥出课程综合整合的优势。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择足球普修、体教专选、运训专选和代表队训练等课程的部分班、队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均为男生 (见表1) 。实验之前对所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基础的水平差异做检验, 结果均为P>0.05。

2. 研究方法

综合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和教学实验法 (具体实验设计见后文) , 对调查和实验数据用SPSS软件做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 相关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1) 改革设计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根据对各项调查材料的综合分析和反复论证, 确定我院足球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为:以足球人才和具有足球技能或专长体育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为核心, 以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为努力方向, 在充分利用教学、训练、科研资源并发挥其三位一体综合优势的基础上, 把发扬传统和建立特色作为树立课程品牌的基本策略。改革目标为:在学生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体育专业理论基础及相关体育知识技能基础上, 建立与社会多元化足球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 使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现实足球市场较宽的专业需求面和业务细分相吻合。

(2) 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课程设计的战略布局

足球各门、各类课程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统一的关系, 足球课程总体上分为基础教学、运动训练和理论研究三大类别, 根据每一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把课程设计做如下战略布局:以基础教学向广大学生系统传授足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相应的理论研究作为足球课程建设的基础和改革的核心;以运动训练不断提高运训专选学生足球竞技水平和取得优异比赛成绩、探索足球训练和竞赛规律, 以及培养足球教练和竞技人才作为课程发展的龙头和重点;以科研服务于教学与训练作为课程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基本保障。

2. 足球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设计

即在指导思想上要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在功能定位上要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在结构形式上由讲授为主转向指导学生自主和研究性学习为主。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改革设计需要从庞大的方法体系中进行优选和优化组合。

3. 部分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检验

(1) 教学改革实验方案的设计

各门课程教学任务提出的要求:明确提出课程所要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范畴和基本内容及各部分内容所要求达到的认知程度与技术标准;预期达到的知识与技能标准的表述, 要综合分析课程的难度、教学时数及学生基础等因素;突出足球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避免重复总的培养目标和德育目标的内容;技术标准要考虑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幅度。

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基础教学类初级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足球运动发展概述、基本技术及其教学训练、基础战术及其教学训练、身体训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基层组队训练过程控制与比赛指导、基层足球竞赛的组织与筹划等七个部分, 理论教学包括概述、技术分析、战术分析、规则裁判分析、组队训练控制与比赛指导和竞赛的组织与筹划, 技术教学包括安排在课的基本部分作为主干内容的基本技术和基础战术, 及安排在准备部分、结束部分及基本部分间歇作为边缘内容的裁判实践和身体训练。

理论课教学方法设计:为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问题, 教学针对学生已有的基础采用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教学方式, 把教学内容归纳成若干个问题, 并设计讨论命题, 给学生表达和阐述观点及解答问题的机会, 开展研究性的学习。

实践课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过程以技术和战术内容为主导和核心贯穿教学的始终, 教学方法在保证其先进性、系统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同时, 重视练习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体验快乐。

(2) 教学改革方案的实验检验

表2和表3的对比表明:两轮实验教学各门课程实验组的技术总评和综合能力测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表4结果表明:对学院代表队实施课程与教学改革方案, 不仅保证了训练, 而且实验阶段还取得了参加传统比赛最多的第一名和全国体育学院比赛最好成绩。

三、结论

1. 本文确定的足球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及课程设计战略布局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这些基本构思使改革明确了方向和原则, 建立了改革的思想基础。

2. 本文足球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方法的改革设计, 符合先进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 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是连接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是一个合理、可行的改革设计。

3. 对部分课程采用教学改革方案进行实验的结果是, 所有实验组的技术和综合测试成绩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代表队取得了所有传统比赛的最好成绩, 说明改革设计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2].陈时见.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周小山, 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教学研一体化 篇8

流程一: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反思→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反思。首先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发现相关问题, 这一问题促使教师进行反思, 在此基础上, 教师个人针对该问题搜集相关资料, 通过搜集资料和反思解决原有问题, 并在新的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 同时引起教师新的反思, 不断反复, 持续改进。

流程二: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反思→搜集资料→不能解决→教研共同体研讨→解决问题。在上一流程进行过程中, 当教师发现的问题通过自我反思和搜集资料不能解决时, 则通过教师共同体共同研讨, 解决问题。由此, 教师再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新的问题, 同时引起教师新的反思。如果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则进入流程三。

流程三: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反思→搜集材料→不能解决→教研共同体研讨→不能解决→教育专家研讨→提出共识性方案→教师实施验证→修订方案→解决问题。这是通过一、二流程都不能解决所发现的问题时, 把问题转入教育专家研讨这一程序, 教育专家通过共同探讨提出共识性的方案, 然后把这一方案交给教师进行实施验证, 直至问题解决。

在“教、研、训”一体化模式主导下, 各个学校由于实际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不同, 问题探讨和解决的方式也不同, 在实践过程就形成了以下模式:

一、“日反思、周交流、月研究、学期总结”模式

“日反思”是教师在每天的教学活动中, 对自己出现的问题或经验进行理性化认识、归类, 并把它记录下来。“周交流”是教师围绕自己“日反思”的内容, 参与本学科教研组研讨活动, 教研组对“日反思”进一步认识、讨论, 形成教研组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学科教学中发挥共同体的作用再去实践、认识, 其成果代表教研组参加学校开展的“月研究”活动。“月研究”是学校教研组之间的一个交流活动, 使学科教学经验得以有效整合并推广应用。“期未总结”是学校为本学期校本教研搭建的一个交流、总结的平台, 通过这一活动, 总结表彰学校学期教研活动成果, 发现学校共同体研究的问题和教师需要培训的方向。这一历程集中体现“以校为本”、“以人为本”、“以问题为本”的校本教研核心理念, 以本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研究解决本校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突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针对性。这一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也是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这种模式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有效途径, 把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内化为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需要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自觉行动。

二、“五个一和五张卡片”模式

“五个一”和“五张卡片”的校本教研模式是按照“发现问题→开展活动→共同研究→解决问题→总结反思”的思路一路走来形成的。“五个一”指教师每节课做一次教学反思, 每月写一篇教学个案, 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的研讨课, 每月提供一个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反思的问题, 每学期有一本学习笔记。“五张卡片”指教学问题卡、评课卡、课题登记卡、参与教研活动登记卡、教学金点子卡。基本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 围绕学校确定的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的研究课题, 填写教学问题卡和教学金点子卡, 由教研组和教务处组织记录课题登记卡、评课卡和教研活动卡, 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开展研究, 及时总结和汇报交流, 将教学金点子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实践, 推广教学方法, 形成了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这一模式促进学校建立了每周例会交流制度, 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同伴交流。

三、“同伴互助式”模式

同伴互助式模式是“教、研、训”一体化校本教研模式流程二的实践模式之一, 既是一种群体反思的过程, 更是一种交流性学习的过程。这是在开展备课、评课和说课活动中提升的一种模式, 主要形式有:

1.“集智式”备课。

即全员参与, 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说课分析、个人修改、注重反思”。先由教师分块备课, 然后备课教师进行说课分析, 大家提出修改意见, 教师们再根据各自的风格和学生的需要进行改写。重点课文由一位教师率先进行尝试, 大家听取其教学反思后再进行调整和补充。这样既保证了大家都有充分的教学准备, 又不失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共享式”备课。

组内同伴分工负责, 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如教学资料的搜集和课件的制作等, 每位成员要尽量提供自己所掌握的教学资源。大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搜集自己所知道的网站, 把找到的课件、图片、地图、视频、习题等加以整合, 分门别类建立文件夹, 提交给各位同行共享。

3.“沙龙式”评课。

全校教师评课时既分学科, 又不分学科, 进行综合式的评课。评课要强化参与意识、研究意识和互动意识, 没有指令, 突出多元、反思和生成。教师人人有发言的机会, 个个有交流的时间, 学科与学科之间有所了解, 教师与教师之间有所互动。

4.“1+1式”评课。

即活动结束后的互动阶段, 要求每人就这堂课或这次活动谈一点成功之处与一点需改进之处。要求:事先布置强调;规定发言时间;发言者要体现自身水平。这种互助方式, 有利于克服互动双方在活动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5.“比赛式”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等教学预案面对同行、教研人员或考核人员展示出来, 达到互相交流, 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比赛式”说课, 是集体备课后, 由参赛者展示出来的。说课时, 内容要正确, 重点要突出, 过渡要自然, 时间要合理, 表达要清楚, 媒体要和谐, 仪表要得体, 理论要有依据, 个性要张扬, 准备要充分。

四、“三位一体”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模式

这一模式是学校融合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教师与专家的合作、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合作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而进行协作行动, 实践教师人人是主体、人人能参与、人人能发展的基本理念。在实践过程中, “三位一体”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方式是教师“习得性”学习, 包括教师参加各种短期培训班、教育学术讲座和报告、进修班、观察学习专家演示等。第二种方式是探究性学习, 包括课后小结、随笔、小论文、教师职业成长的叙事记载及其分析、课程故事、教育教学案例探讨、教师行动研究课题等。第三种方式是分享交流性学习, 包括参加各种讨论会、学术研讨会、参观考察先进学校的教育、备课组备课活动以及教研组教科研沙龙活动等。

五、“合作发展型”教研组模式

这一教研组的建构, 首先要制定“教研活动行动计划”和“教师学习行动计划”, 明确规定各教研组进行小组学习与研讨的时间、内容和次数, 保证相互学习活动的开展。其次, 以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为抓手, 如经验分享、案例分析、模拟练习、问题研讨、合作探究等, 其研究过程见图2。

“合作发展型”教研组是实践“群体科研”的组织形式。群体科研是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 在教育教学现场情景中进行的草根型科研活动。群体科研的“群”表现为研究主体的群众性和课题的多样性, 坚持在教学过程中搞教研, 把教研活动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合作发展型”教研组织不仅涉及问题的解决, 还涉及问题的提出和界定, 它拥有最重要的诱因就是治学精神——教研内涵。教师一旦对教研内涵产生虔诚的向往, 也就成长为发展型教师。其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以“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为开展学校教学研究的基本环节。 (1) 教研组通过事先设定共同关注的主题, 围绕主题学习理论, 形成理念。然后切入一个课例, 寻找现实与理念的差距, 设计改进的授课计划。 (2) 按改进的计划上课, 通过观察课堂、共同诊断, 引发对疑难困惑的解释、分析和思考。 (3) 课后一起反省原有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在深入反思、讨论中, 寻找改进策略, 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一次上课, 接着再讨论, 把整个过程写成报告。

2. 建立说课制度。

首先把说课与教育理论相结合。围绕说课内容, 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 做到在学习的基础上说课, 在说课中深入学习。其次是说课与授课相结合, 说课与评“说”相结合, 说后要评, 提出改进建议, 评后应通过授课实践检验, 课后再议, 进行总结提高。最后是说课与撰写论文相结合。把说课与教学研究、撰写论文有机的结合起来, 根据说课情况, 指导教师写说后感、教后感、教学一得、教学经验、教学论文等文章, 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培养科研型的教师。

3. 开展教研组科研成果展示活动。

教学研一体化 篇9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为了不断充实教研内容, 拓展教研的深广度, 保证课程改革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建立健全了“教学、教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制度, 统筹安排全校体育教学工作。通过专家引领、课题研讨、观看课例、解读教育名著、教师论坛、个人反思、同伴互助等形式, 不断提高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定时检查、评估学科教师“三项内容” (上一堂交流课, 写教学心得或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 看课) 完成情况, 并作为“教研活动”量化评价的评分依据;确保每周教研日的实效性, 做到“三保证”——保证时间 (每周不低于90分钟) 、保证实施、保证实效, 达到“人人参与教学研究”的目的。

二、强化日常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体育组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 在教育教学实施、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管理方法、教研形式等多方面, 研究确定推动课改的措施。

1. 加强看课、评课常规教研。

学期初, 教研组认真制定教研计划, 积极开展看课、评课活动, 发挥教研组功能。邀请区、市级教研员、名师、骨干教师及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 及时发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帮助教师把新理念、新课标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2.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积极组织广大体育教师参加校级以上各种教学观摩等研讨活动, 用案例展示新理论, 让新理念落实到课堂, 让广大教师有一个学习、交流、展示课改风采的平台。

3. 做好新教材的案例征集工作。

引导教师注重素材的积累, 及时收集并撰写典型案例 (精彩教学片段、成功的教学效果、独特的教学手段、难忘的教学失误等) 。

4. 做好课堂教学的指导工作。

从课堂教学的指导工作入手, 安排人员进课堂随堂看课, 及时发现问题, 并与教师们一起分析原因、寻求对策, 进行教学过程的监控与指导。

5. 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

按教学进程, 将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其中,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 使自己的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 保障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在教学后反思, 不断总结教学的得、失, 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三、落实校本教研的“八个一”工作

为提高校本教研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教研组以提高课堂效率为重点, 积极落实“八个一”教学管理, 即每周举行一次教研活动, 做到定计划、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每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每月撰写一篇教学案例;每学期上一节以上的校级公开课;每周看课平均一节以上 (每学期18节以上) ;每学期撰写一篇以上的教学论文或专题总结;每周阅读一篇文章, 每学期学习一本理论专著。这一平台的搭建, 不仅展示了教师的才能, 而且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

四、周密安排教学开放周活动

认真做好教学开放周活动, 加强体育教师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学校优良的教研传统, 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成功经验。学校积极统筹安排, 发挥体育教师的群体优势, 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通过启动“师徒制”活动, 建立“结对带教”、“拜师学艺”和“研修培训”等方式, 对体育教师予以针对性指导, 引导青年体育教师过好“教学理论关”、“教学艺术关”、“专题研究关”, 逐步把“新手型”教师打造成“能手型”教师, 为青年体育教师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为名师队伍注入生机和活力。同时, 大力开展示范课、名师论坛、名师讲座、透视课堂、“同堂异构”等一系列活动, 既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 为名师的进一步提升搭建良好的平台, 又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达到揣摩品味、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

如今, 学校一批年轻的体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如, 洪明忠老师获得了全国体育教学展示课特等奖、二等奖;省优质课、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等奖项;获得市教学论文、教案评比、教学创新赛等竞赛一、二、三等奖高达26人次;洪老师还为全省骨干教师上了一堂教学示范课, 获得了全体看课教师的好评。

五、规范备课组、教研组的各项工作

可以说, 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取得, 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全体体育教师不分彼此、同心协力的良好合作精神。工作中, 我们强化了整个备课组的统一性。各个备课组教师相互配合, 杜绝“跑单帮”、“搞单干、搞独活”的做法, 难题共同啃, 信息同分享, 处处体现集体的力量。二是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核心作用。教研组长每周组织教师开展一个半小时的教研活动。教研时做到灵活、务实、高效, 不流于形式。三是重视备课组活动效率。“教什么、何时教、怎样教;练什么、何时练、怎样练;测什么、何时测、怎样测”一直是备课组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活动, 共同研讨前一阶段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讨论下阶段的工作重点、难点及教学策略;及时搞好每次单元测验后的质量分析和抽样调查, 做好学困生的跟踪调查, 提出具体可行的举措, 是备课组活动永不落下的主题。

正是有了这样的群体, 我们才能迎着困难, 坚定信心, 力图创新;正是有了这样的群体, 我们才能同心合力, 兼容并蓄, 共同进取。

六、建立科学有效的动态质量监控机制

学校领导直接参与体育组教研工作的监控、检查、指导、反馈和考核, 确保教研工作落到实处。教研组通过开展集体备课、说课、教师间、校际间的看课、评课及教学观摩、教学质量检测、深入课堂随堂看课等活动, 加强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跟踪研究, 及时发现和解决课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落实体育课堂教学开放机制, 加强对体育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把结果质量管理与过程质量管理结合起来, 确保体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七、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学校建立了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个人反思、同事互助、专业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校本教研制度, 使体育组成为学习型、科研型的教育教学组织。

1. 自我反思。

即教师的自我对话。教师结合课程改革发展需要, 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分析, 自觉学习校本培训内容, 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 制订对策。

2. 同事互助。

即教师与同事的对话。教师以教研活动为载体, 以教师或教学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内容, 注重“以老带新, 以强带弱”;鼓励求异创新思想, 发挥个人的优势, 大胆质疑, 各抒己见, 为解决问题提供新思维、新思想、新方法。

3. 专业引领。

即教师与专家的对话。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 针对性解决教师们思想和教学中的问题;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从专业刊物或教育网上学习, 引进先进教育思想, 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教育的新思想引进学校, 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4. 教师专业化成长。

即教师的专业追求。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个人教研学习计划, 坚持自我学习、自我提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区名师评选活动,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逐步把自己打造成专业型、能手型、名师型教师。

如今, 学校已拥有一支道德品质优秀、敬业奉献精神好、业务素质精良、训练技术高超并充满锐气的中、青年优秀体育教师队伍, 他们在各级各类业务竞赛中共获得100多个奖项。并涌现出一批“名师”: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及教学能手2人、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培训的1人。体育组教师撰写的论文有100多篇在市级刊物上发表, 有80多篇教学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这也是学校传统特色体育项目永葆特色、长年不衰的坚实基础。

八、抓好现行课程师资培训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树立, 有部分体育教师已不能满足当前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 如果体育教师不能及时地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势必影响到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针对农村中学的实际, 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完善教师的培训机制。

成立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验指导小组, 建立、健全校本培训机制, 比如, 制定教学计划、交流教学经验、教学专题研究、观摩课、研究课以及学生学习评价交流等。通过培训帮助教师确立新课程理念, 树立新型的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和课程资源观。

2. 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学科培训。

做到不请假, 不旷课, 认真学习领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 与课改同成长, 提高实施新课标、新教材的能力。

3. 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和新上岗教师参加培训。

把课程改革培训与骨干教师、新教师培训结合起来,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通过看课与评课、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剖析、课题研究等形式, 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让更多的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成为教学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

4. 选拔推荐优秀教师到国内高等院校、教育先进地区学习、培训。

积极撰写较高层次的考察报告或论文, 汇编成册, 并在组内交流、学习。

5. 继续打造名师队伍。

学校极为重视“名师工程”活动的学习、宣传与发动, 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通过开展“结对带教”、“拜师学艺”和“研修培训”等方式, 引导青年教师过好“教学理论关”、“教学艺术关”、“专题研究关”, 逐步把“新手型”教师打造成“能手型”教师, 为名师队伍注入生机和活力。

教学研一体化 篇10

关于教师自身提高和发展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基于国家的教师培训目标,“国培计划”率先启动了“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遴选了一批熟悉中小学教学实际情况的专家和优秀教师组成专家团队,承担具体的国培教学工作。

尽管“国培计划”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西部边远地区一线骨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譬如:培训对象面比较窄,绝大多数只是骨干教师;培训时间短,一般集中在假期或学期内,没有形成连续的学习过程;“打包式”的培训内容多以理论为主,与受训者的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无法满足受训者的实际需求等等。这些实际问题都说明:“国培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内容和形式还有待完善。本文探讨在慕课平台上结合翻转课堂教学形式,构建一个连接培训专家与受训者、集“学习—使用—研究”为一体的培训模型,有力推动“国培计划”的顺利实施,切实提高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二、慕课与翻转课堂的优势

慕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突破传统教学的空间限制,使教学对象的范围无限扩大,全世界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共享。另外,慕课的学习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固定时间授课的模式,慕课借助网络平台,利用微视频进行教学,可以使学习者进行“碎片学习”、“无缝学习”,学习时间相对自由,由于微视频“短、小、精、悍”的特点,在慕课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比在传统课堂中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翻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在翻转课堂中,由于之前都已经利用教学视频进行了自主学习,课堂中的时间,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师生一起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解答困惑。另外,翻转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增加了课堂中的深入互动,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把有相同困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予以个别辅导。

三、“学用研一体”培训模型的构建

融合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培训模型如图1 所示,培训者和受训者通过慕课平台进行教学和交流。

此模型中,借助慕课平台实施翻转课堂,一方面通过慕课平台开设的教师技能培训课程,将名师进行的翻转课堂教学过程录制成视频供受训教师学习和参考,提升受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受训教师将自己上课的过程通过慕课平台以视频方式发送给培训专家,通过专家的反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1.受训教师“学习-使用-研究”的成长过程

(1)准备

准备是利用慕课平台进行培训的预备状态,包括培训专家的准备和受训者的准备。在课程开始之前,培训专家先进行学前分析,包括受训者的学习需求分析、现有水平分析、学习条件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等,根据培训目标及现实情况准备合理的学习计划、每个学习模块的学习资料、学习的建议(如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使用的方法和借助的工具等)以及考核的目标及要求。

慕课的学习依赖终端和网络,要求受训者在学习前必须具有电脑或其他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或平板电脑等,不管是Wi Fi还是3G网络,都应该安全并且相对稳定。受训者在正式学习开始之前,应该先了解课程学习的目标、内容以及学习要求,依据课程目标以及自身情况,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制定学习进度和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的话题,在平台中加入讨论小组,即建立虚拟的学习小组,为后续的协作学习奠定基础。

(2)学习

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中,包括学科知识内容、信息技术内容、职业道德素养以及教学技能知识等等。本研究中主要探讨教师如何借助慕课平台和翻转课堂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水平,也就是说主要关注教学技能模块。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培训者除了讲授教学技能相关知识外,还要为受训者提供优秀的课堂教学视频,以及该堂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路、教案,以及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反思等等。受训者在观看案例的同时,也从整体上把握了一堂课从设计、教学到反思的过程,不仅知道了“所以然”,并且知道了“之所以然”。

受训者在慕课平台通过观看视频,查看其他学习资料,完成规定的作业以及讨论,对于自己生疏或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或与同伴讨论来解决疑惑,此阶段主要是理论知识的内化,为后续的教学实践做好准备。

(3)模仿使用

经过上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准备,受训者依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学生的知识水平等对培训专家提供的教学设计思路、教案等内容进行改造,并借助平台的社交功能期望学习同伴和专家对改造方案进行反馈,提出建议,受训者根据专家和同伴的建议继续修改方案,直至满意即可将方案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并将课堂教学过程录制成视频,通过平台传给培训专家,专家通过课堂实录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反应来了解方案实施的效果,诊断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以便于受训者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通过模仿—修改—反馈—再修改的过程,使受训者能逐渐领会专家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完成教学技能知识从掌握到内化的过程。

(4)创造

创造性活动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帕内斯指出创造性活动包括四个阶段:准备、酝酿、明朗和证验。模型中的准备阶段、学习阶段和模仿使用阶段实际上都是在为最后的创造阶段做准备,而在整个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一直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受训者在经过前期的准备和酝酿之后,独立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拍摄课堂教学视频、整理学生作业等等,并将其传给专家和学习伙伴,学习成员之间互相分享和评价作品,发现他人作品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专家通过方案实施的一系列过程,提出建议和意见,并依此判定受训者是否完成培训目标或完成的程度如何。

2.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

(1)自学

此模型中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翻转前的自学、翻转中的协作和探究学习以及学习评价。翻转前的自学在模型中包括准备阶段和学习阶段,对于培训专家,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习者准备教学视频、习题和讨论的主题等学习资料,对于受训者来讲,在工作之余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观看教学视频,完成针对性的练习,通过慕课平台的社交功能以及QQ、微信等社交媒体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互动,探讨和解答自主学习和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答疑讨论

模型中翻转课堂的答疑讨论阶段与以往翻转课堂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都有所不同。在以往翻转课堂的课堂活动部分,课堂探究的问题由师生共同来确定,从教师的角度,要根据重难点提出问题;从学生的角度,要根据自己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及在同伴交流中仍未解决的困难提出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开展小组探究活动,教师辅以帮助和指导,最终达到学习目标。而模型中的答疑和讨论,即受训者的模仿使用阶段,培训专家和受训者依然是通过线上交流,受训者通过模仿专家提供的优秀教学视频,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依据自身的教学环境,修改专家提供的教学设计和思路,并录制课堂教学视频,专家通过受训者实际的操作过程和教学实例,发现其仍未解决的难题,帮助其修正,这一过程不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层面上,更多的是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完成知识的内化。

(3)学习评价

翻转课堂中的评价是多元的,评价成员不仅仅是教师,还包括学习同伴、学习者自己等等;评价内容也包括作业练习情况、独立解决问题的表现、小组协作探究中的表现、作品成果等多个方面。此模型中的学习评价和反馈阶段,除了对翻转课堂的自学和讨论答疑的学习状况评价以外,更注重的是受训者独立创造阶段的学习过程和最终作品的评价,之前的自学和探究活动都是为受训者能够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科学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做准备,其宗旨是为了提升受训者教学技能水平。因此,通过受训者独立设计的教学设计和方案,既可以判定受训者是否达到培训目标,又可以观察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如何。

慕课平台与翻转课堂的融合,使西部边远地区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共享到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西部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但此模型的运行,必须具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环境保障,如慕课平台的建设和维护、教师的学习必须依赖计算机网络或移动网络、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利用数字设备录制制作视频的能力等,如何排除障碍使模型能够良好运行、切实提高西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红,赵蔚,孙立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2]高东怀,裴立妍.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1).

[3]郭冠平,张小宁.生态视域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型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5).

[4]胡艺龄,陈婧雅,顾小清,等.MOOCs在教育均衡中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7).

[5]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究高考命题特点,研高中化学教学 篇11

一、认真研究命题,合理设计教学

“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用于高考非常贴切,不管高考试题如何变化,它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考查,我们在教学中要狠抓基础,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将基础知识进行演变、延伸。切不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当然,在高三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紧紧围绕高考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以高考常考热点“NA”为例:如果我们的教学仅限于讲授NA的概念,学生很难适应各类习题的出现,解题能力无法得到提高,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高考命题,讲练结合,将NA与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如:11.2L CO2所含的分子数不一定是NA;标准状况下22.4L CCl4所含的分子数不是NA;1mol·L-1的NaCl溶液中所含Na+的数目不一定是NA。这样前挂后连,不仅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体系,更容易让学生扎实的掌握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选用的例题要尽可能与高考贴近,使学生早点接触高考。并在教学中和学生共同分析高考命题特点,和学生一起分析高考命题变化,这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调控课堂。

二、预测命题走向,设计前沿试题

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日趋明显,体现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试题比比皆是,贴近生活、反映STSE的试题频繁登上高考的舞台,这些试题在考查知识运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考查了学生的社会知识、只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等能力。站在高考试题角度来看,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会被纳入命题者的视野:奥运会、世博会、诺贝尔奖、禽流感,以及各种新型药物的诞生都会在当年的高考中得到体现。综合分析这些题目,它们都是贴近社会、源于教材、考查基础的新情境题,我们只要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对其进行灵活运用,即可轻松解题。我们知道,新情景题比较容易激起学生的解题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我们教师在教学之余要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计到习题中去,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适应各类新情景题的出现,指导学生解题技巧,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在题给信息中进行筛选,达到解题目的。创设新情境题,要注意不单纯是为了增大学生阅读量,不能是单纯的为了创设情境而创置情境,更重要的是设计合理的考查内容,力争题目新颖,考查内容全面,凸显对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考查。

三、关注实验创新,回归教材实验的挖掘

从高考命题来看,实验试题并不难,但是在真正的考试中学生很难得分,失分严重,究其原因,无非是实验题与日常所见略有不同,在高考化学题中,实验命题越来越灵活,创新性思维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较好的考验。要顺利攻坚高考实验题,我们必须回归课本,对基础实验进行归纳整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创新,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高考实验题一般都是源于教材实验的改进,源于科学研究和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是对教材知识进行巧妙处理的呈现,往往看起来似曾相识,但又绝对没有没有见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回归课本,认真对待教材中的实验和实验习题,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能够对一些以基础化学物质为载体,突出表现化学实验操作的实验进行改进,能够灵活运用实验现象对物质性质的探究、运用实验数据对物质含量的测定,这些形式的实验题都是近年高考实验命题的主要走向,我们在高三复习中一定要引起重视。并指导学生完善对实验知识的归纳、整理,以便学生能够根据基本的仪器和操作设计综合性实验。同时,从高考命题来看,学生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答题时对实验的描述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欠准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表达的准确定,决不让学生在答题的规范性上失分。

教学研一体化 篇12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2014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行动计划》中提到“加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做好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是推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教、产、研、服”四位一体的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2.1 建设仿真物流企业情境的创新型实训基地

创新型实训基地以物流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标准,购置相应设备和工具,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与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递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物流等)生产“零距离对接”,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做中教、做中学”的职教特色,使生产服务与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价值。最终形成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点的“教、产、研、服”四位一体的物流服务实训基地。

仿真物流企业情境的创新型实训基地可以覆盖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多门专业课程内容,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和实践教学的实训点整合在一起,是完全按照物流企业的真实作业场景和物流岗位各类情境设计的,学生熟悉各个场景的服务设施设备和服务用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其规范操作要领和操作技巧等,养成标准化操作的良好习惯,从认识物流开始,逐步熟悉基地各实训场地、各岗位群的操作过程到各个服务项目工作流程,避免过去校内实训与物流真实服务脱节的现象。在物流业中规范操作和各项服务技能是入职新员工必备的能力训练,而了解企业制度、规程、文化,能迅速上岗的企业员工是企业之急需,因此学生在校内的仿真实训可以缩短学生到企业的熟练周期,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2“教、产、研、服”四位一体的功能

“教、产、研、服”四位一体的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是指建成集“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四个功能为一体的具有生产服务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教、产、研、服”四位一体的功能的含义如下。

(1)教学功能:构建与企业生产对接的物流实训课程体系,将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成覆盖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电子商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相关专业的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可以为物流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实训、实习方面提供物流服务操作平台,可满足物流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连锁企业仓储与配送、汽车零部件仓储配送类等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认知实训、单项技能实训及综合技能实训的教学需要。

(2)生产功能:创新型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性服务工作,面向校内及校外企业,承担其物流外包服务,主要包括仓储业务、配送业务及信息服务等物流工作职能。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物流生产活动,锻炼其专业技能,提升其综合职业能力。

(3)研发功能:通过建立企业技术研究实验室,在实习基地内,对物流企业的现代管理技术进行模拟应用和实验,并与企业合作,对物流企业的生产难题,进行技术攻关或研发。同时,实训基地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开展教科学研提供基础实验环境。

(4)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咨询服务、技能鉴定等工作。具体体现在:为企业提供员工的在职培训或者下岗再就业人员上岗培训,具体培训包括岗位工作职责、职业道德、仓储作业、配送分拣等物流岗位基本技能。

3 基于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的实训课程体系开发

3.1 实训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与原则

依托创新型实训基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体系。实训课程体系的开发需要结合人才培养定位,选择适合的物流企业进行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调研,分析物流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围绕企业所要求的岗位职业能力,结合实训基地现有的设施设备以及师资队伍,开发物流实训课程,形成与真实物流岗位对接的、层次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流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

3.2 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经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分析,将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业务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内容映射到具体的实训课程,依托创新性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及师资力量,细分为认知实训、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

(1)认知实训。本模块的实训主要依托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的仿真实训环境,使学生熟练物流企业工作现场,了解物流工作岗位的类别和基本工作内容,掌握物流设施设备的基本功能、特征、操作环境、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对专业有更深入具体的认知,并激发对专业技能学习的兴趣,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2)单项技能实训。单项技能实训项目主要包括仓储业务管理实训、运输业务管理实训、配送业务管理实训、国际货运代理实训、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实训、快递运营实训等。每个实训项目下都包含若干子项目,确保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该项业务技能。通过单项技能实训,使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技能,具备基层工作岗位的业务操作能力。

(3)综合技能实训。结合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基本设施设备以及实训基地开展的真实生产服务项目,开展综合技能实训。其特点是综合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参与完成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规划设计、组织协调等物流业务管理的综合能力。

4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要真正建设好“教、产、研、服”四位一体的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学校和企业必须紧密联合,开展产学研校企合作。物流管理专业要掌握和分析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和趋势,积极主动与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探索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渠道、新模式。结合物流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律,深入分析物流实训基地的具体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计划。实训计划既要满足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又要突出具体的工作岗位的职业行动能力,还要体现物流行业的先进性。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主动参与到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工艺改造和人才培训等工作中,拓展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的增值功能,使企业与创新型实训基地形成优势互补、依存共生的关系,促进校企合作双赢,构建“战略联盟合作”关系,保证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的良性循环和长足发展。

5 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运行保障机制建设

5.1 组织保障

建立物流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建设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领导、系领导组成,建设小组由相关部门、物流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及外聘企业专家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实训基地整体规划和监督工作,建设小组成员作为项目执行人员完成基地的具体规划与建设工作。学校的后勤处、基建处、财务处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等部门作为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后勤保障以及资金支持部门,保障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

5.2 制度保障

为了确保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制定多项相关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实训基地建设执行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使用制度、实训基地建设采购管理制度、实训教师工作准则、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维护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建立,使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更加规范、科学、合理。

5.3 资金保障

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投资,确保建设资金充足,并建立资金使用和监督机制,实现了专款专用,保障了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

5.4 人员保障

通过建立企业研究室参与企业技术研究,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培训等打造一支职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使实训基地的功能充分发挥。

6 结论

“教、产、研、服”四位一体的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突出了实训基地的功能创新和理念创新。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了仿真物流企业环境,打造了物流专业群资源共享实训平台,并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研发实训课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教、产、研、服”四位一体的创新型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必将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蒋丽,徐怀业.高职物流管理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3(12).

[2]张梅.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2).

[3]张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物流实训课程体系规划研究[J].物流科技,2011(7).

上一篇:林业生态管理下一篇:危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