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课程教学

2024-09-01

一体化课程教学(通用12篇)

一体化课程教学 篇1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他们主要是从事技术的应用和运作, 应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操作能力。企业供电课程是各类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是各类电工操作人员自学自修的必选课程之一。该课程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涉及许多专业概念、计算方法和公式。内容多、学时少始终是该课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理论, 又能对供配电系统的工程实践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就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探索和更新。现今的电工专业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储备能力、对于专业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各有不同, 这就造成许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能够掌握得很全面, 但是一到实训动手教学环节, 就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其中, 使得这些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因此, 在电工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 应该多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之一。教学做一体化把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 实行理论教室与实训车间合一、理论教学与实训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 充分体现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特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任务为先导, 克服了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的弊端, 克服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教学设计

企业供电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 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在教学中按照传统的分章节教学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 应当采用包括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内的多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并且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将企业供电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选择供配电设备的生产、运行、维护、检修中的典型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 按照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特点, 设计了五个项目:企业供配电系统认识、供配电系统的负荷计算和接线方式、高低压控制柜的操作与维护、变压器的操作与维护、企业供配电系统保护。在每个项目下面又设置了多个工作任务, 每个任务都有自己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 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1.企业供配电系统认识项目只有一个任务, 即认识企业供配电系统, 以了解店里系统的组成、电能的质量指标及电力负荷的等级认知为主要知识目标。

2.负荷计算和接线方式项目有两个工作任务:供配电系统负荷计算和供配电系统的接线。掌握负荷计算方法及企业电力线路的主接线方式为主要知识目标。会进行负荷计算;能确定变压器的型号、台数、容量;根据电力负荷能确定配电方案;确定电力网的结线方式;会确定变电所位置;能选用电缆, 能进行车间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是本项目对学生的技能要求。

3.高低压控制柜的操作与维护项目有两个工作任务:电气设备的选择和高压电气设备安装使用维护检修。要求学生了解高低压电气设备的组成、结构和原理;掌握维护检修高低压电气设备的方法, 高低压电气设备故障分析和处理方法。并能正确选用熔断器、断路器、隔离开关、负荷开关等高低压电气设备, 安装、使用、操作、维护、检修高低压电气设备。

4.变压器的操作与维护项目下设两个工作任务:变压器的选用和变压器的运行维护。要求学生掌握变压器的结构、主要技术参数, 了解电力变压器的巡视检查项目, 熟悉相关安全操作规程;能承担电力变压器的运行维护, 能找出电力变压器的常见故障, 能进行电力变压器的巡视检查。

5.企业供配电系统保护项目共有四个工作任务:继电保护的认知, 继电保护装置的安装、整定和维护, 触电的预防, 过电压保护。对学生的知识要求是:了解继电保护的概念、作用、结构和保护原理;了解保护装置的安装要求、整定和校验方法;掌握触电的原因、危害和预防处理方法;理解雷电压的形成、防雷设备的结构和原理。技能要求是:能指出各种继电保护元件的特点、作用和使用场合;能看懂继电保护装置原理图;会安装保护装置;会整定、维护、校验继电保护设备;会处理触电事故;会选择和安装防雷保护装置。

二、教学组织

1.教学原则。在教学中, 我们遵循如下原则:①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②以应用为主旨的原则。课程内容选取突出应用性,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精选理论教学内容, 又要设计足够的实践教学环节, 帮助学生做到“学其所用, 用其所学”。③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围绕学生的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尤其要注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实践机会。

2.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课程内容和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 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①根据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 在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示范教学。②对那些比较简单的技术, 采用“自学指导法”处理。通过布置自学纲要、指出重点难点和学习检查等途径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③在现场教学时, 针对技术细节, 充分运用讨论法激起学生对问题的争论, 活跃学习气氛, 并使学生处于一种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④在课堂实验或现场教学时, 提供某些小的技术操作问题, 让部分学生自己亲自演示并向其他学生解说, 使学生产生独立解决技术问题的自信心。⑤提供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 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期限内给出最恰当的解决方案。

3.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设备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模拟企业变电所, 建立具有职场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利用供配电物理仿真实训系统模拟典型的工矿企业用10k V高压配电所、10k V供电线路、车间变电所及400V低压供电系统, 设备完全真实, 可实现供配电系统的各种操作、保护动作和运行方式的模拟,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利用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视频录像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印象, 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很快掌握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利用学院网络资源和互联网技术等多种有效的远程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互动。

4.考核方式。为了全面检查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 我们采取了包括课堂作业、实际操作、参观报告、故障分析报告、讨论记录等多种考核方式。针对不同的任务, 采取的考核方式也不同, 所占总成绩的比例也不同。

企业供电课程具有显著的实用和工程特点, 因此, 无论课堂教学、实训和课程设计都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因此,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 提高实践技能, 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使学生逐步具有供电系统设计、管理、运行和维护的全局性、综合性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毅.浅谈企业供电系统与运行教学方法[J].科技风, 2011, (11) .

[2]张祥军.企业供电系统及运行[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

[3]白满凤.企业供电系统及运行教学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 (8) .

[4]戴革林.构建一体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 2012, (11) .

一体化课程教学 篇2

【摘 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经历的10年的建立、构建和发展,其核心内容仍然是围绕组织和形式展开。作者在《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经历了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本文针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该课程实践应用、改进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

0 引言

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形成促使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不断进步,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课程改革,可以促进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力的提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概念的建立,体系的构建到现今在各个学科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历了10多年,“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既是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作者近些年对《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持续进行并总结,基本形成以项目为引?I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良和提升,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程定位分析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电气设备、智能化设备的安装施工、运行与维护、质量检验及工程管理工作,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筑电气控制技术》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工程识图的能力、动力设备安装能力,并为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工程施工图预算、现场管理与资料归档等岗位能力提供专业基础能力,在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建设课程资源、实施课程教学、开展课程评价、修正课程设计等环节和内容[1]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可以有效促进该课程的提升。教学改革内容

2.1 教学内容项目化

教学内容上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总体划分为电气元件的选择、控制电路图的识读和设计、电气控制系统安装和调试,综合考虑学生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确定了五个教学项目作为课程结构框架,每个项目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任务中,驱动教学过程。项目内容由基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项目之间相辅相成具备连贯性。项目一(小车自动往返控制),在“单向运行控制”、“双向运行控制”、“顺序控制”、“多地控制”等任务的驱动下,把电气元件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识图方法的掌握以及典型电路控制的分析融入教学内容,在完成多个任务的过程中,习得安装、调试能力;项目二(皮带传输机控制),以两台传输机控制的分析为“教”,以三台传输机控制为“学”,巩固项目1的识图能力,建立设计思路。项目三(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典型控制),以典型控制电路的分析、实训操作为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分析、安装、调试综合能力,提高操作技能。项目四(水塔水位自动控制),该项目为综合设计,从元件选择到设备选型,从资料准备到安装调试,形成项目方案书,通过该项目培养学习方法能力、沟通能力。项目五(楼宇控制典型案例分析),拓展知识领域、介绍新技术为主要内容,提升学生对电气控制应用的理解,开阔对职业前景认识。

2.2 教学过程一体化

教学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淡化复杂理论、提升基础理论,并将维修电工中级基本理论与岗位能力知识结合,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二是综合性发展要求,学生能运用电工技术、电机拖动、电气控制等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和任务;第三个方面是把课堂放到实训室,教师简单讲授完教学项目或任务基本理论知识点后,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分析、设计、安装与调试。教学组织思路为:项目描述→任务布置→知识链接→技能训练→项目考核→拓展知识等环节,一定程度地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2]。

2.3 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重点之一,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合理选择的因素。作者在承担的《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法贯穿,根据项目中任务的不同,结合现场教学法、实物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在元件认识环节采用现场教学法和实物法,在实训室边介绍、边拆装;典型电路控制分析中,分组领取任务并讨论,各组以汇报分析成果的方式分别展示讨论结果;电路安装和调试环节,由教师布置任务后,先演示,后巡视,再演示,对错误进行纠正,其中穿插问题教学法,对不同组的认知和实操状况,分别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安装和调试问题。另外,案例法在教学中的采用,使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对电气控制项目的整体设计、思路、方法有了真实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典型建筑电气控制系统有“空调与制冷系统的电气控制”,“水泵和锅炉设备的电气控制”,“电梯的电气控制”,这部分教学内容系统性强,适合采用讨论法和现场教学法,并利用多媒体系统展示无法参观到的环节、集中展示多幅控制电路图片辅助课堂讲授。

2.4 教学手段信息化

《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进行了一年的资源库建设,在原有的精品课建设基础上,整理原有的多媒体课件,一半以上的课程配套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22个,解决技能操作要点、设备安装技能、电路分析过程等问题。教学信息化使学生习得知识、技能的长度和宽度在时空上得到了无限延伸,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培养,仅有技术手段远远不够,合理使用,并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是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2.5 教学过程细致化

教学过程是以人为主体的,师生之间和谐关系、情感认同、学情差异等问题处理得当对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注重认同感的建立,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会促进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兴趣程度,主动把教学内容变为自己的需要,内化认知结构。其次和谐关系是建立在教师自身良好的师德基础上的,教师自己文明礼貌、不居高临下,积极评价和鼓励学生,对于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建立有力的自信心;课外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并经常参加学生活动。

教学实践改进策略

3.1 教材编写与教学过程匹配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必要工具,也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教材。一体化教材应该具有对理论知识、实训技能综合性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应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科学性,是指教材要符合项目实践到知识要点,以及转化为技能的认知规律。实用性,是指教材要结合实际,以生产过程、实际规范为标准。先进性,是指内容除基本理论外,可以结合信息化手段,及时更新新技术和新应用。教材?热菀?找准每个任务的支撑知识和技能点、拓展知识及技能,也要准确定位难点和重点,操作方法与步骤要规范清晰,并能体现符合实际生产的操作要点和关键。

3.2 实训条件与教学内容统一

学院实训设备存在使用频繁、占地大、设备陈旧、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需要对原有部分实训进行改造更新。要根据教学内容中必备和拓展技能的实际需要,并协调好相近专业的实训室功能,整合现有可利用资源,规划好每一个实训室承担的任务,综合考虑经费预算、人员、场地以及可改建性,保证最大程度地发挥实训室资源。但是要注意一体化教学不能以实训定教学,而应该以教学定实训。充分考虑项目教学的真实性,尽可能地以真实职业场景做实训平台,实现不了的以最大程度模拟项目。

3.3 深化校企共建机制

针对简单实训室只能培养学生初级动手能力的不足,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可以有效弥补实训内容不全不深入的问题[3]。采取由企业提供部分实训设备,学校提供实训场地、购买部分实训设备的策略,同时企业定期维护更新设备,培训校内外人员,学校进行日常管理,企业提供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部分综合应用实训及科研使用设备由企业管理,学校协助其正常运行即可。

3.4 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力度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师资要求是双师素质。高职院校的新进教师很难既具备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甚至获得高级维修电工证等双师证书的教师也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素质,技能水平达不到熟练地因材施教带动学生的能力。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细节和重点内容无法与教学很好的衔接,制约了专业发展。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的打造在专业建设、教学实施中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结论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典型工学结合模式的主要特点,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教什么?怎么教?教成什么样?成为教学改革过程深入思考的问题。一体化教学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使得教学效果最大化,是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保证。在教学中不断体会和总结各类教学因素,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模式是教育工作者应该长期坚持做的工作,为教育目标实现提供有效途径以及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关于高职课程教学一体化的探索 篇3

关键词:高职 教学目标 教学改革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109-02

根据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职学生总数达到960多万人,近两年扩招规模进一步扩大,估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研究这样庞大的职业教育如何办学,让其适合中国现实国情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成为我们每位职业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通过笔者的体会和做法进行探讨,供广大同行参考、赐正。

一、关于高职学生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学生现状。我国高职院校大多从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专)演变而来,而一些民办院校则是改革开放后允许社会办学的产物,大多为集资或投资者针对社会需求新建发展起来的,历史有长有短。出现了诸如西安翻译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浙江宁波大红鹰职业学院、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等民办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已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实用型人才。在全国统一高考下录取分数普遍偏低,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这就导致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同公办普通院校录取分数有很大的差距。如果采取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方法来培养职业院校的学生显然是不恰当的。因此,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基础知识相对弱化的实际,更有必要针对学生的现状从实训入手加强基础知识的释惑解难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因为他们的基本理论知识非常薄弱,教师也就必须从深入实训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再上升到理论知识的消化,从而为下一次实训操作打下基础。

2.高职教育教学目的及有关问题。高职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主要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能人员。这类人员主要是要求有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而论,针对高职学生的底子薄,学习劲头不足,学习效果差的状况,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是当前高职教育首先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其次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即必须解决转变高职院校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实践为辅,教师讲授为主、学习验证为辅的教学活动观念;必须把实训操作列为第一位,把讲解归纳知识要点、理论升华列为第二位;以实训来带动理论的深化,以深化的理论引导更新操作技能和操作方式。第三是要从社会发展、社会实践的超前性考虑教育教学原则及导向问题。教育教学原则和导向必须是科学前沿的,观念要新,内容要实要真,实践要有成果。所以教师的素质必须要高,能全方位综合性处理教育教学问题。

3.未来发展趋势。

(1)高职教育市场化。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高技能职业社会人,必须有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社会人。

(2)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将来的变革应是全面的、整体的。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的转变,这是一个长期过程。这就要求教改长远目标的整体规划:内容上有整体性,主体上有整体性,教育教学观念上有突破口,教育教学能力不是体现在个人,而是体现在一个团队,一个群体。

(3)高职教育法制化。投入应有经济效益,专业研究、专业存在必须科学化,实行高职教育的普及化。

二、关于课程目标及知识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它是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根本,是我们培养出职业技术型学生的本质内涵。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运用型人才的,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提供各行业职业技能型的基础人才,因此教育教学的导向就必须由职业来定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成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和重点,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通过设计出符合各种技能需要的项目载体来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强化学生技能操作的实训地位;通过项目(载体)的演化过程来归纳知识要点及理论升华,实现知识更新、理论提升、(实践)技能提高有机融合于教学过程,即教学过程知识、理论、操作技能一体化(简称“一体化”)。

对这样的目标,有人会认为只有自然科学类专业好办,便于操作;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好办,不便于操作。回答是认识有误或者是观念上的问题。理论上,除了历史、哲学等知识性、思辨性极强的少数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的确难于操作外,多数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课程,像管理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技能一体化教学也是可行的。

社会科学类专业怎样达到高职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我们的体会是:通过实训来完成理论的升华、知识概念的归纳及实际操作的运用。现以某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4个班的《社会调查方法》专业课为例,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课程一体化教学目标及其考核方案的设计。首先对这门课进行以操作能力为侧重点的总体目标设计,同时明确以过程考核为侧重点的考核方式(见表1)。

说明:实地实训(操作)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的,由教师(教研室)根据课程特点设定。

这个专业的目标设计主要是重点突出了课程目标的能力考核,将知识性传授全部融入到了学生自我学习探索归纳总结中,重点突出了学生的实际运用(实训)能力。要求围绕调研报告提交有关数据佐证材料,就是体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2.单元项目教学方案设计。在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时,分析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点,据此设计单元项目教学实训内容。在该门课程中,为了细化实地实训(操作),设计出了课程单元项目教学方案。例如在相关单元要求学生仿照《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单元项目教学实训范例表(见表2、3),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方法,根据方便、就近原则,结合自己的兴趣设计出方案(表格)并进行调查,也可也直接(修改)使用范例表。

说明:某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有原该市郊的坟山,约有2000~3000座坟莹,当时也被开僻为校园内公园,环境优美。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实施实地教学观察的实训课。新墓为2000年及以后的墓,2000年以前的墓为老墓。

以上表2、表3实施的教学手段都是采用就近实施实训,均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老师进行引导归纳总结,学生自己提升,教学效果很好。这就是一种从实训入手进行能力提升,知识点归纳的有效教学手段,符合高职教学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起到释惑解难的作用。

三、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案的评价

表1、表2、表3提供的课程目标设计实训方法实际上就是职教课程教学改革讲的“综合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方式和过程。这个过程达到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内涵要求:

1.符合高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符合能力目标与教育的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界定。

2.符合高职教育倡导的“一体化”教学方式;知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教学一体化任务。

3.强化职业教育实训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

4.达到了引导学生做事,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教师引领,教学互动的效果。

5.符合职教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书育人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效果。

6.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有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有项目研究,有市场了解,做到了教学同步,有实际效果。

7.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独立完成项目操作,完成实训的整个学习思考操作过程,有单项训练(市场调研等)和综合成果(写出调研报告),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课程符合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管理育人,规范了专业教学设计和重在实训的要求。

9.教师达到了师德培育、思路创新、专业研究、教学研究和理论思维、社会活动能力的充分发挥,增大了基本功的训练。

10.教师做到了“一专多能”,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积累具有多方面教学管理能力的经验,符合当前推广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6+2”原则。

课程“教学一体化”的实施与管理 篇4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学,教学一体化,实施与管理

一、引言

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合现代化社会要求的、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 集生产、服务和管理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学习, 使得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掌握丰富理论知识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甚至造成高分低能的情况,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与管理

1.教学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整理结合教学环节, 以实践活动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以教学实验室、实训车间相结合, 达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实训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即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老师的一体化, 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的一体化以及理论课堂和实训车间的一体化。这种教学方式能较好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理论与实践不同步的问题,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同时进行, 既节约了学习的时间, 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又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 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教学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要保持大学教育的特色, 首先必须强化的是专业方向, 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与国家经济紧密结合, 才能妥善解决学生毕业、择业范围广与针对性强的矛盾, 设立专门化方向, 完成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 我校机械机电专业开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机械制图》《金属材料》《电子线路》《电工基础》和《液压与气压》等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 设置专门化的教学模块, 建立一个教、学、实践为一体的平台, 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 以理论知识指导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反哺理论知识, 相辅相成。同时在每个教学模块之间知识的相互重复和交叉, 既可优化组合, 也可综合改造, 加强了知识的相互连接和衔接。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采用教学一体化教学, 整个课堂强调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具体措施:《机械基础》是机械工程方面最基础的知识, 包括了工程物理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机械制造工艺方面最基础的知识, 包括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等内容;在《机械制图》课程中, 为了让制图、尺寸标注和工程标注融为一体, 我们在原机械制图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辅助绘图 (AutoCAD) 内容, 并融入了公差与配合部分;《电工基础》和《电子线路》包括了电器控制PLC、电工和电子技术等内容;为使机械使用中常用的气、液、电控制的学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可以将《电工基础》与《液压与气压》整合教学, 加强了机械控制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教学一体化教学的管理。

对实施的各个环节加以管理, 才能使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顺利地开展下去。包括两个方面: (1) 硬件方面的管理, 即教学文件, 教学基地及教学人员的管理。 (2) 软件方面的, 即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及考核体系等。

教学一体化教学所安排的课程基本脱离了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 它的课程体系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以社会需求作为目标的。所以在合理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如何结合企业实际, 如何将企业需求的技能转化为学校课程的内容, 目前这些还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 学校也要编写相适合的一体化教材。建立适合一体化教学课程的考核体系, 考核评价必须跟随教学目标, 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上, 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采用综合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尽可能运用多种评价手段, 如从技能竞赛、项目制作、口头和书面交流、工作速度、专业知识、学习态度、安全生产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和能力, 减少理论性试卷考试。

三、结语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篇5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为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86号)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西省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赣人社字〔2010〕161号)文件精神,通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切实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校教学核心竞争力,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按照全面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狠抓落实、注意实效。

二、工作目标

1、确定粮食工程、酒店管理等2个专业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2、在学习借鉴外省技工院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粮食工程、酒店管理2个专业中开发出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并进行教学实验。初步建立具有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既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又符合市场用人单位需求的全新课程教学体系。

三、任务与要求

1、开发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原则,设计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开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统一规范专业课程名称、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保障条件等。

2、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教材。创新教材编写模式,打破学科体系,编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依据劳动者的职业特征、职业成长规律和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材教学单元,力争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3、探索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模式,建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场地,将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力争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进行,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期过程的学习条件。

4、加强建设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加快培养既能讲授理论知识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一体化课程教师。注重在一体化课程开发试验过程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逐步形成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示范性强的优秀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

四、实施步骤

拟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分三个步骤实施:

第一步骤:准备阶段(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

1、技术培训和观念更新

构建和实施一体化课程,既是学生学习、企业用人的迫切需求,也是提升学校教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这一高度出发,学校在推行教改工作过程中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其中观念更新和组织措施有力是开展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

首先通过各种会议渠道,使所有参与教师明确学校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哪里,使全体参与教师明确教育教学持续改革是促使学校得以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通过各种途径的沟通与交流,以及开展各类“洗脑式”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方面的主题培训和研讨会议,使全体参与教师掌握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技术和方法。由此,通过观念更新,使全体参与教师统一思想,为下一步试点专业全面推行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2、行政组织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基于校本研究,基于教研部门的指导,基于专业系的引领,基于教师团队的合作。

在学校层面上成立一个总课题组,总课题组成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学职能部门中层、各专业系中层。学校总课题组的所在工作机构设在学校的教务处。

在总课题组下设若干课改小组,课改小组以系为单位进行组建,每个课改小组负责本专业课程的调研、开发、汇报、评审、实施等。

每个课改小组设一名组长,组员若干。课改小组组长可以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课改小组组员大部分是专业教师,部分是文化基础课教师。

第二步骤: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2011年2月至2013年11月)在借鉴、吸收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先进思想与理念的基础上,启动粮食工程、酒店管理2个专业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全面构建,并在2011级新入学的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班级推行实施。

1、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与流程

(1)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情况前期调研,确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2)实践专家工作职责调研分析,选聘10名以上该专业的实践专家,作为长期支持该专业建设的企业专家;

(3)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该专业在企业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该专业课程建设的依据;

(4)在企业实践专家的协助下,结合技工院校办学实际情况,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

(5)在企业实践专家的协助下,结合技工院校实际师资水平和实训设施设备水平,以及校企合作开展情况,设计开发学习任务或学习情境;

(6)根据前期完成的一体化课程及其相关的学习任务,开发编制相应的工作页、网络资源等学习资源包;

(7)邀请课程专家、政府主管领导、企业专家和课程开发人员,评审论证一体化课程及其相关学习资源包;

(8)课程投入实施,总结、反思、改进;(9)课程实施后的评价,持续改进。

2、时间组织

对学校2个试点专业进行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按时间目标规划为:半年目标、一年目标、三年目标。

(1)半年目标(2011年2月至8月):实现各专业课程体系初步建立,第一学期课业开发完毕并投入使用;

(2)一年目标(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实现第一学期课程修正完毕,第二学期课业开发完毕并投入使用;

(3)三年目标(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实现各专业课程体系修正确立,六个学期课业开发完毕并投入使用。

为确保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还需进一步确定各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每月、每周工作实施方案。每月确定课改月工作目标,月底汇报月工作成果;每周确保课改专门时间,供课改小组集中调研、研讨。

3、课程体系实施的行政组织

课程体系实施反映于持续改进,包括教务处的跟踪与监控,专业系的组织与实施,教师团队的总结、反思与改进。

教务处专职督导对一体化课程实施班级进行跟踪与监督,调查课程实施中所碰到的困难,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专业系负责定期集体备课,研讨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和改进方案。教学团队每月总结反思课程实施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及时修正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三步骤:总结与推广(2013年12月——)

在粮食工程、酒店管理2个专业实施工学一体化课程一轮试点后,将组织实施后的评价、验收,总结试点经验和做法,为推广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五、经费保障

一体化课程教学 篇6

【关键词】电机拖动 课程 一体化教学

近些年,随着电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电机的相关理论、生产、运营都日益臻熟。而与之相关电机拖动课程通过不断改进、优化和完善,至今已经形成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电机拖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和专业知識也是多方面的,涵盖了电、磁、机等内容。而我国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培养出符合当今企业生产、管理要求的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但是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和实践是分开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理论老师只侧重专业知识方面的传授,而实践教师则只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脱离实践。不仅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困扰,同时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做好电机拖动过程中的一体化教学已经成为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

一、优化和改良电机拖动教学

(一)与时俱进,将教学内容和当今科技发展水平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推动电机拖动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电机拖动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电机拖动教学应该和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新型的电机拖动内部线路中,都综合运用了自动控制调节器和简单编程控制器。因此,实现对电机拖动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电机拖动技术日益走向成熟的重要手段。

(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统一化教学和多样化教学

电机拖动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考虑到它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改良,自身已经形成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专业内容,所以在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时,一定要符合当前的科技发展的趋势,适度的将一些新技术引入到教学课程中,在保证教学内容不会过度臃肿的同时,又能将现代科技和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比如将简单编程控制器技术引入到电机拖动课程中时,可以将课程更改成为“电机拖动和简单编程控制器电路专业教学课程”,通国对电机拖动新引入的技术、零件、理论、工艺以及实践等内容的分析和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电机拖动和简单编程控制器电路专业教学课程”能够很好的反映出目前电机拖动课程的发展趋势和教学重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而且还拓宽了他们的学习范围。

(三)突出教学课程的专业性、实用性

电机拖动教学是电机拖动技术的理论基础,它本身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学好了这门课程不仅有利于更好的掌握和了解电机拖动技术,也为自己以后的就业增加了一个无形的砝码,所以做好电机拖动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电机拖动的特殊性,要求这门学科的除了要有基础性的内容之外,还应有专业性和实用性的内容。这就要求学校在制定电机拖动课程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基础,将实践和理论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实用性。

二、电机拖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只是一味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仅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损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实际参考

电机拖动课程讲述的主体是机械器件。而机械器件的表现形式以及对电气实行控制的基本要求是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基础,也是了解电气线路控制原理的重要途径。电器和机械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机械生产自动化的主要方法之一。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控制线路学习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对专业设备机构、运行形式、电气和机械的有机集合等方面有着足够的了解。

(二)做好理论准备工作

理论教学作为电机拖动技术的基础,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理论教学工作。首先可以大力推行“参与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其中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其次利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工作。多媒体教学是集图像、声音、动态、文字等为一体的高科技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课程教学的内容,还可以营造一种生动、轻松、欢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电机拖动教学过程中,无论电机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整体有多么复杂,其中都存在一些简单易懂的通用部分,比方说自锁正转控制、反正转控制、时限控制等基本环节。这些环节相对于其他内容来说,简单易懂,只需稍加引导和讲解,学生就可以掌握这部分知识。而另一方面,不同的机械电气控制线路,它的设计思路、操控要求以及生产工艺也是各不相同,而且又有着各自比较特殊的部分,这些特殊的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如果能够顺利的解决掉这个难点、重点,接下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让学生明白和了解电器与机械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是做好生产机械线路控制教学的关键。和机械相连的电器在什么情况下正常运行,那些连接电器和机械的端口,哪些是开合,哪些是断开的,如果学生很难吃透这些知识点,就很难真正的理解生产机械控制线路这块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教材中所讲的那几种机械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更重要是教学会学生如何正确的看线路控制图以及路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课程教学时,应从如何看图、线路原理分析和故障解决方法等方面着手,切实做好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工作。

总结

一体化课程教学 篇7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高职会计,实践教学

1 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虽然,当下许多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会计核算实践能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总体上还是存在一些弊端,如:会计类课程的开展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原则,并且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间隔的时间过长,所以教学效果不好;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实施和应用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教学流程单一,通常实践课程就是进行做账,而对于财务工作流程中的财务管控和纳税申报等工作却没有加入到实践课程的应用中;会计实践课程中以手工会计为主,而忽略了会计电算的实训,这与社会的实际要求已经明显脱轨等。因此,改变原有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新型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为了切实提高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基于此,学校需要将实践教学首先向校外专业,而不应该局限于校园内部来进行;在开展会计类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同时,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原则来对该模式的教学体系进行构建,一般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从基础技能到单项岗位操作技能,然后再到整体作业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从而实现从完成角色体验到职业人员的转变。目前,高职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主要采用的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的“3+2”实践教学体系,其中“3”是指3个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块,即基础、岗位专项和会计综合这三个技能实训内容;而“2”则代表2个阶段顶岗实习,即“职业素养训导”阶段和“预就业”阶段。

3“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一个目标

“教学一体化”的高职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具有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具有双重操作能力(即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的高职会计人才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根本目标,从而可以为社会众多企业提供所需的实用型会计人才。

3.2 两个层面

层面一是校内实训,它是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在校内的实训室内(包括手工会计模拟、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一体化实训室等),利用真实的财务管理软件、财务软件或证账表,以及仿真的会计统计数据,如待处理的经济业务或业务的原始凭证等,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对会计工作的整个工作流程进行熟悉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相应的会计技能。

层面二是校外实践。待校内实践结束后,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校内的学生到校外的实训场地进行会计专业入门教育、岗位见习、职业素养训练、专业课题调研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社会相关企业对于学生工作能力的要求,使学生提前熟悉自身以后的工作氛围。

3.3 三个一体

三个一体主要包括一体化的实训室、一体化的教师和一体化的教材。首先,一体化的实训室。实训室是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教学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思路,该种教室需要按照社会企业中的财务部门的设置情况来进行模拟设计。

其次,一体化的教师。教师作为一体化实践课程的主体,必须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能,是集教师和会计师功能为一体的“双师型”教师。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专业中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必须要鼓励本校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等资质的考试;有计划地派遣一部分教师顶岗实践,增加其在本专业中的工作经验和阅历,从而为高职学校培养一批适应一体化实践教学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最后,一体化的教材。这同样是一体化实践课程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传统的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过度分离,致使学习的效果不甚理想,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必须要保持一致。在用文字来对会计的相关原理和方法进行阐述的时候,需要借助仿真企业的原始凭证来对经济业务进行表述,同时需要用会计载体(包括证、账、表等)来对经济业务进行处理。

3.4 四个结合

四个结合主要包括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手工账实训和电算化实训、分岗实训和综合实训、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真账实践这四个方面的结合。首先,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包括素质与能力的结合,以及教书与育人的结合。其次,手工账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的结合是由于当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电算化的速率大大提升,部分学生可能忽略了手工账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这样对于学生后续的工作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必须要加强二者之间的结合。再次,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结合是为了加强不同岗位工作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确保工作得到有效的分配,责任落实到位。最后,要实现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真账实践相结合,这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

3.5 五个实训方式

五个实训方式包括随堂单独实训、分课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者五个方面。首先,随堂单项实训就是在开展会计相关实践课程时,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各个单项会计技能来进行训练,如《出纳岗位实务》中的点钞、和翻打传票等。其次,分课综合实训主要是在对学生的单项实训完成后才开始进行的,通常是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两套仿真综合技能的训练题,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再次,专业综合实训是将多门会计方面的课程结合在一起来为学生们设置一些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中小企业会计岗位综合实务》就是多门课程进行融合的综合实训。然后,顶岗实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而设置的实训。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学习,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变。最后,专业调查报告一般是在学生最后一个学期来开展。主要是由学校分配给学生一个课题,然后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来完成本次所选的课题,最后提交相关的完成成果。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是基于“教学做一体化”而设计的高职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其可以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深化了学生对于会计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精神,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凌世寿,石勤.“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J].高教论坛.2014,24(3):54-57.

一体化课程教学 篇8

关键词:一体化,建筑电气控制技术,理论,实践,控制电路

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在“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会求知、能做事、易合作、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已成为职业教育新的关注热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远远不适应培养现代职业人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呼唤新的教学模式。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在《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依据

《建筑电气控制技术》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建筑电气控制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高等技术应用性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选择和使用常用低压电器元件的能力,分析、设计、安装与调试常用建筑电气设备控制电路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即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三、《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下面针对电气控制线路基本环节——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电路,有机地结合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有效地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进行实例探讨,阐述“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独特优势。

(一)知识要求

1.掌握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设计法。

2.掌握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电路的组成及过载、欠压、失压保护方法,理解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自锁控制规律。

3.掌握电气控制电路故障点的测量法。

(二)训练目标

1.进一步掌握常用低压电器元件的结构、符号、用途、原理、型号规格及选择方法。

2.帮助同学们熟悉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电路的组成,加深对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自锁控制规律的理解。

3.能根据电气原理图接线,使电动机实现连续正转控制。

4.会根据故障现象判断故障范围,并能采用测量法确定故障点。

老师首先根据控制要求,采用分析设计法设计出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电路,分析其工作原理。然后提出训练目的,指出训练时的注意事项,例如就近接线原则,及如何保证自锁触头真正接入控制电路等。

常用低压电器的各部分功能部件与符号对应,是接好线的关键,训练时,老师先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所用低压电器元件的结构、符号。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到电气控制电路,很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可采用老师边讲解,学生边接线的方法,并巡回指导,对操作难点和注意事项重点强调或示范。线路连接好后,经过检查,通电试车,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三)教学总结

学生做完实验后,老师对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出现问题进行讲评。提出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理解和操作障碍。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如自锁、欠压保护和失压保护,可通过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形象而又直观,学生容易掌握且记忆牢固。以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可操作性的问题也可通过实验求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拓展

控制线路完成后,老师提出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拓宽学生知识面,并注意把教学大纲中内容适当融入每个模块,作为知识拓展的内容。

在掌握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电路组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出连续与点动混合正转控制电路。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布置难度大些的内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只需完成基本部分。充分调动学生带问题思考的积极性,以及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与设计电气控制电路的能力。

(五)能力测试

学生学习是为了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能力测试可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老师首先介绍建筑电气控制设备常见故障,电气控制电路故障点的判断及测量方法。接下来由学生在已接好的控制板中自行设置故障,通电试车后,根据故障现象判断故障范围,采用测量法确定故障点。最后由老师设置故障,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查找出故障点,并给学生打分作为本模块的学习成绩。以实践考核为主,体现了职业教育以技能培养为目的的特点。

通过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电路的学习后,同学们在学习其他控制电路时,能够很快地掌握电路组成,迅速准确地进行线路安装与测试。

通过老师一步步讲解示范,同学们亲历亲为,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具真实性,趣味性和生动性,这种讲授方法显然比单纯理论讲授的形式更有效,与实际结合更紧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消化课堂所学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一体化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在《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识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今后,随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应不断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侯志林.《建筑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61.

[2]杨艳玲.浅谈高职高专《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课程改革[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90~93.

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9

随着市场对煤炭的需求量快速增长, 煤炭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激增, 同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应对人才市场的变化, 对于使用多年的办学模式、教学大纲、课程的设置、课时的安排等诸多因素需要改革调整。目前我院机电专业在教学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

1. 教学模式单一, 结构不合理

自建院以来, 一直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在进行电工理论和机械制造知识的传授中, 专业教师能够把抽象的概念、烦琐的理论与物理等基础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关于电气自动化的原理分析、电力拖动控制的设计、机械加工的讲述都很清楚。但由于原理图众多, 机加工艺复杂, 整个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中完成的, 学生接触不到实物, 看不到实训仪器仪表和设备, 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文字叙述抽象、枯燥乏味, 调动不起来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很适用的电气元件接线的安装调试等实训内容, 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甚少, 故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差距较大。

2. 课时少, 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随着我院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学科的教学课时都在进行缩减, 造成教学课时严重不足。特别是机电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 知识点难度大, 存在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如何在课时少的前提下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3.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随着PLC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 PLC控制技术在煤炭企业的应用非常广泛。如PLC控制技术自应用于煤矿主提升机上以后, 使矿井煤炭的提升能力大幅度地提高, 解决了矿井煤炭运输瓶颈问题。基于PLC控制技术适合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的实训内容, 比如控制主提升机的动态演示, 但受控对象往往因为其体积大、吨位重、价格高等因素, 很难被装备于实训室, 学生无法在实训室看到PLC控制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演示应用, 更无法感受PLC控制技术的先进性, 因此容易挫伤其学习先进技术的积极性。

4. 生源素质低下, 影响教学质量提高

近年来, 全国各大专院校都在大幅度扩招, 优质生源都被知名度高的院校招走。我院为了完成招生计划, 想尽各种方法, 动用一切手段, 招来的生源良莠不齐, 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接受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能力较差。许多基础课的知识掌握的不扎实, 相关专业知识缺乏严重, 给机电专业的正常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改新思路

1. 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 制定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内容

为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为煤炭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遵循国家和省教育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 切实制订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符合煤炭企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教学计划。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为基础, 以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 针对培养目标, 对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 力求整体优化。 (1) 关于机电一体化的感性认识。从科学的角度看, 它是融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液压技术、信息技术等技术有机合成, 而不是简单的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的组合体。从技术成果的角度看, 它是在计算机控制下以机械为载体集电气元件、液压元件及光电器件组成的设备, 是一个完美的自动化工作系统。 (2) 培养目标。培养机电一体化学生热爱本职工作, 踏实肯干, 勇于创新, 不断追求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敬业精神, 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2. 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1) 优先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 鼓励专业教师运用Authorware、Powerpiont等多媒体课件, 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 节省了课堂上板书和画图的时间, 使教师在讲授中形象生动, 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 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2) 理论联系实践, 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运用检修实例, 把课堂安排在实训室或电修车间, 既有助于学生对实践知识的掌握, 又有益于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如在讲解三相异常电动机常见故障时, 结合电动机的结构特点, 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操作, 指导学生动手练习操作, 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3) 开拓进取, 激发学习主动性。专业教师应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通过各种媒介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 把它传授给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加实训的主动性。

3.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合理配置师资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要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 将实践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 (1) 认识技能训练。认识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习。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进度, 安排一周的实训, 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实训仪器仪表的使用, 掌握一般的实验数据和实验方法, 并编写认识实习报告。 (2) 专业技能熟练。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钳工实习、电工实习、电焊工实习、数控车床实习。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进度安排一个月的实训, 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 并编写专业课实习报告。 (3) 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一年的实训, 在实训中, 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 选取典型机电设备检修实例, 制定可行的实习方案, 并在检修车间实施。

三、建议与对策

为适应煤炭企业的发展, 机电专业的教学必须坚持面向企业、服务企业的发展方向, 应从实际出发, 确定我院教学改革思路和培养目标, 深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1) 在课程设置上,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把实践技能训练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2) 在教学方法上, 推广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及先进的教学手段, 积极使用计算机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实施“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为企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顺华.机电专业技能训练之模块[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3) .

[2]董晓红.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思考[J].职业技能教育, 2009 (9) .

[3]魏增菊.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J].平原大学学报, 2007 (5) .

高职英语听说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 篇10

高职英语教学是一门集人文教育与技能培养于一体的基础课程, 担负着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的重任。《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职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 以应用为目的, 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因此, 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应该能够满足行业、企业对员工英语沟通能力的需求, 成为兼具语言优势和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但是, 现在仍有许多高职学生面临着既听不懂英语又说不出的窘境,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仍然以应试为目标, 严重轻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面对此种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应大力加强听说训练, 将听力和口语合二为一地进行实训教学。

二、高职英语听说教学现状

1. 听力。

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是: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词汇量较小, 语法基础差, 大量单词发音不准, 听力理解能力差。同时, 高职学生因缺乏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致使听力学习存在较大障碍。由于听不懂材料, 高职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 在心理上排斥听力课, 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目前, 高职英语听力课堂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每次上课都是教师先播放听力材料, 学生边听录音边做练习, 然后老师核对答案, 讲解听力材料中的生词、短语和难句。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的高职学生而言枯燥乏味, 课堂气氛沉闷压抑, 学生的听力水平难以提高。

2. 口语。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通常注重书面阅读和写作, 而忽视口语训练。很多高职学生的语音基础相当薄弱, 发音不准确, 并由此产生自卑感, 不敢开口说英语。课堂上, 教师过于强调语音和语法, 总是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和语法错误, 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 阻碍口语活动的开展。

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口语话题让学生自由讨论, 自己并不参与其中, 不能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在课上和课后进行口语练习的时间均过少, 导致他们日常英语应用能力较低, 专业口语表达能力更是欠缺。

三、英语听说一体化教学的理论基础: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

英国语言教育专家Jeremy Harmer认为, 在语言输入的同时确保时间与活动上有平衡语言的输出, 有利于学习者在运用中学习与掌握语言, 并且输出比输入更能推动学习者深层次地加工语言。在英语课堂上, 如果没有语言输出, 教师就不能发现学习者存在什么问题。所谓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就是指接受能力“听”和“读”与产出能力“说”和“写”的平衡。

Harmer将课堂教学活动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与语言输入相关的部分;二是与培养语言输出相关的部分。可以把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进一步加以细分:语言输入分为精细输入和粗犷输入;语言输出分为实践性输出和交流性输出。精细输入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和严格控制后少量输入的东西, 通常在课堂上可以实现。粗犷输入是指在阅读和听力上不断给学生提供大量新的材料, 通常这种语言输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在课后实现。精细输入和粗犷输入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量的平衡, 过多的精细输入或过多的粗犷输入都会使教学活动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实践性输出是要求学习者反复地练习语言的规则, 它在语言输入后的内化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交流性输出指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用已学到的知识完成某种交流任务, 这时的语言才成为交流工具。在交流性输出过程中, 学习者被要求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所学的语言, 用已学到的知识完成某种交流任务。语言的输出对学好外语作用十分重大, 它不仅能激发更有效的输入, 而且输出能强化学生对语言输入的注意和语言的吸收。因此, 语言输入和输出同等重要, 密切相关, 不能厚此薄彼, 而应相互作用, 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听和说分别属于语言输入和输出的两个方面, 在Harmer的输入与输出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机结合, 对学生的语言习得将起到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四、听说课程一体化教学建议

在听说一体化教学改革中, 教师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使课堂形式多样化, 并通过合理布置听说课后作业将课堂延伸至课下。

1.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上听说课时先让学生了解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给学生一些关键词, 让他们做好练习准备。听力训练的过程既是一个提高听力的过程, 又是一个提高口语的过程。在训练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求学生辨音, 理解主要内容, 听懂含义, 还要求学生能模仿所听发音纠正和提高自己的口语。在随后的口语练习中, 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参与到展示和表演中。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表演, 在学生的展示表演中加入竞争机制, 亦可增强趣味性,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出优胜组,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听说兴趣, 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情境教学。

在高职英语听说一体化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工作流程、工作项目、工作内容、职业标准等创设学习情境。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所创设的情境会有所区别, 例如针对商贸专业的学生, 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推销产品或者贸易谈判的情境, 让学生能亲自体验英语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电教设备和学习条件, 将多媒体用于情境教学, 改变单一的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提供大量的情境资料,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

3. 任务型教学。

听说课的任务型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将娱乐和学习结合起立, 根据教师安排的任务和提供的线索,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完成任务。例如对话活动,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 让学生在课后按照老师的要求编排对话, 扮演角色, 依据自己的想法自主完成任务。教师应对学生的任务成果加以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有成就感, 从而提高

WENJIAOZILIAO

他们的学习兴趣。

4. 加强听说课后作业布置。

英语听说课的课后作业是很难检查完成情况的, 因此把课堂内容和课后练习结合起来是一个有效途径。让预习———课前准备, 展现———课堂表演, 复习———课后探讨,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使学生逐渐养成课后练习的好习惯, 这样获得的不仅是听说能力的提高, 而且是对英语读、写、译能力的综合培养。

五、结语

英语听说能力是高职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听说一体化教学改革, 有效地将语言输入和输出结合起来, 将对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和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高职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 以应用为目的, 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本文依据Jeremy Harmer的语言输入与输出平衡理论, 结合高职英语听说课程教学现状, 阐明英语教学必须将听力与口语教学当做是一个整体, 同时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最后提出了英语听说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英语,听说课程,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Harmer, Jeremy.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Teaching (New Edition) [M].London:Longman, 1991.

[3]王怡.高职英语听说课程实训教学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4]王保丽.高职英语听说一体化实训教学初探[J].海外英语, 2011, 9.

[5]李鑫, 杨红娟.试论高职英语听说课程一体化教学[J].群文天地, 2012, 12.

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课程设计 篇11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 学习 数控车编程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2年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论坛上表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为加快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繁荣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技工教育经过近几年的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技工学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学生的学习热情慢慢减退,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丝毫不感兴趣,对普通的几何图形计算无从下手,对专业性的操作训练毫无兴趣。因此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并且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经过改革与实践,我们在数控车编程课堂上采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开展此种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习热情出现了空前高涨。调查反映出此种教学模式比较能受到学生的欢迎。现就该课程设计的改革思路分析如下。

一、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没有教材,教师就无法开展教学,而一本优秀的教材也会给我们的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数控车编程由于采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因此传统的教材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教学需求,因此经过多方思考和研究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进行教材的编写,教学中选用学校自编数控车削加工系列教材,该教材是针对学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专门进行编写的。它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弱化理论知识的讲解,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同时穿插各种编程指令的讲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该教材以项目教学为导向,在各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目标、技能训练目标和情感目标,做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的情况分析

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孙子·谋攻》中提到“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指的是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才能做到百战都不会有危险。教学也类似,要完成一个好的教学任务,必须对学生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否则会对教学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技工学校的学生也有自己优势和劣势。

优势为学生活泼好动,思维非常活跃,实践能力较强。由于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着就业,对职业技能课程比较感兴趣,特别喜欢实操课程,动手能力强。

劣势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非常差,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不起丝毫兴趣。由于数控编程涉及几何图形的计算,学生对这些内容特别欠缺。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对于编程指令的走刀路线很难理解。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手段和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直观演示法和现场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沿用多年,有很多的长处,特别是在理论课堂教学上,它简单方便、经济快速、省时省事,对理论的考试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教学对象的改变,学生对多年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厌倦,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改革中我们采用了学生讲授法,检验学生对编程指令的掌握熟练程度,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此方法在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该指令的认识。也采用了学生互动讨论法,此方法是学生在训练和练习中发现问题,然后一起讨论,由其他同学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同时,也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对加工产品进行展示和总结,让学生能够清晰和直观地理解相应的知识。每个课题结束后,由学生对自己加工的课题进行总结并展示。整个环节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并且制作了很多精彩的课件和视频。

四、教学的具体过程

数控车编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在课程设计上总共分为五步来进行,它们包括准备资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课程实施、效果评估。

1.准备资讯

资讯准备是实行理实一体化改革的重要前提,在任务开始的前三天,提前公布相应编程指令的视频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准备仿真软件,供学生自学完指令后进行自我验证,加深对该编程指令的了解,为课堂的学生讲解提供了依据(为避免个别学生的自觉性差,课前一个小时发布教师制作的课件,防止课堂的冷场)。

2.制订计划

良好的计划能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任务开始时由学生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交由老师进行审查,并严格按照此计划进行。小组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可以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3.做出决策

决策是由各个小组经过反复讨论得出,包括学生上台演讲的名单、编程指令的最终讲解方法和编程指令的最终定义。通过多次讨论决定由某一同学完成任务的讲解。

4.课程实施

课程的实施是教学的关键,一堂优秀的课即使准备得再充分,但是如果实行得不好也会大打折扣。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辅助。首先是学生讲解,由学生在讲台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编程指令进行讲解,班级总共有10个小组,每个小组都选出一人限定时间为5分钟。通过不同思想的碰撞和重复介绍,使学生较快掌握知识。其次是学生的练习和讨论,班级学生对讲解的知识进行仿真训练,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同时教师也准备部分错误的题目,让学生找出其错误,找出问题多者为胜。最终是教师解答和讲解,此过程由学生提出在练习和讨论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教师现场作解答,讲解在使用该指令的注意事项(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此理解不深)。

5.效果评估

效果评估是教学的最终验证,良好的评估体系能更好地体现教学的特色。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我们采用个人自我评价(学生评价自己对该指令的掌握情况)、小组综合评价(如a组的成员对b组的每个成员进行评价,b组也需要反过来评价a组)、教师评价(通过题目测试,确定该学生对指令的掌握)三者相结合,最终全方位地检查教学效果。

五、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车编程中选用了注重实践操作、弱化理论知识的内部教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有了一定局限性。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给课堂教学带来较多不确定性,在时间分配上会造成一定影响。

数控车编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编程指令,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理论穿插于实践当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熟练了编程指令在不同场合的运用,调动了学生对数控车编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挖掘了教师的学习业务能力,任课教师能积极提高自己的学历和技能等级,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验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的有效性,我们通过教师的座谈、学生的座谈和问卷调查,得出此模式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毕业生也受到企业的青睐。

参考文献:

[1]陈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应用[J].职教论坛,2007(3).

[2]刘祥伟.机械制造技术课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

[3]焦军.试论《精密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理实一体化设计[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5).

一体化课程教学 篇1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与岗位职责的培养。这与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不谋而合,他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2]。因此,“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育改革模式,也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指挥棒”[3]。笔者依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对解决该课程的教学矛盾、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意义。

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实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它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4]。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与做的一体化,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科学地分解、组合成一系列教学模块,一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5]。“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内涵是一体化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模块化教学内容为中心转变,旨在改变传统的课堂内的静态教学模式[6]。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质是将教室与实验实训场所融为一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学生在模块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素质[7]。

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实施基础

2.1 一体化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是推进一体化教学的主体和关键因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教师[8]。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化工系《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本着“双师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建成了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专任教师通过培训、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等一系列方式积累实际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目前本课程专任教师均具有技师证书和相应岗位考评员证书。 “教学做” 一体化推动了专任教师培养,同时,专任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保证了“教学做” 一体化的顺利实施。兼职教师是各化工企业的业务骨干,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本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 一体化教学场所的建设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的重点[1]。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先后建成了化工原理单元操作实训室、DCS机房等实训场所,并不断改善实训条件。今年,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正在建设中。我系还先后与江苏索普(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太白(集团)有限公司等数家化工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以上教学场所的建设保证了《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3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实施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化工系《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做”一体化于去年开始实施,具体方案由以下部分构成。

3.1 实施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理论可以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理论依据,该教学模式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密切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提高了教学效率,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9]。化工原理课程不同的单元操作过程独立成章,正适合模块化教学。课程按单元操作过程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再分成多个子模块,建立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化工原理》“教学做”一体化模块及“传热”子模块构成的示意图见图1。

3.2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计算机实训仿真实训”“单元操作实训”“单元操作设计实训”“参观实习”“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在理论讲解环节中,除了采用具体、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外。还结合知识点精选实际案例,结合这些案例展开知识点教学,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展开讨论。比如在介绍管路类型时以教学楼中的简单管路、并联管路和串联管路为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注意利用好演示实验,比如通过演示雷诺实验,加深学生对层流和湍流的理解。

目前本课程的实训环节在内容上打破了经典的验证性实验模式,以化工仿真实训与化工单元操作相结合,教学模式见图2。本课程的实训仿真软件采用了东方仿真化工原理仿真软件与浙江中控化工原理仿真软件,单元操作设备则是浙江中控的设备。学生先进行仿真实训,掌握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并获得计算机评分,然后在熟悉实训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实验中的产品可以借助分析仪器进行分析,从而提高了化工实训资源的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化工总控工中级工考证一次通过率达95%以上,受到学生得肯定。

3.3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的考核是手段而不仅仅是目标,成绩评价应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工作过程的考核[10]。首先,我们改变了原有的以一张试卷决定成绩的方法,实施了理论加技能考核的考核制度,并加大了实训成绩的比重,目前实训成绩的比重占总成绩的40%。其次,为激发学生平时上课的兴趣,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突出了平时成绩比例,平时成绩的比重占总成绩的20%。

4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效果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演练检”、“讲训考”融为一体的理念[7]。自去年开始,我系《化工原理》课程使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内容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将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前后的两班《化工原理》成绩列表1,可以看出,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普遍反映能学到实用的技能,对他们有所帮助,自从使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本课程在学生评教活动中获得的分数也比往年有所较高。学生对本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是认可的。同时,“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也相应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

5 结 论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化工系《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篇大文章。它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都是永无止境的,笔者的研究也仅仅是刚刚起步。笔者会坚持把握改革的大方向,不断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多与同行交流,及时修正不当之处。

摘要:“教学做”一体化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化工系于去年开始实施《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实证表明“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化工原理》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且可操作性强,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化工原理,“教学做”一体化,实践证明

参考文献

[1]李晋.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2):118-119.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重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55-356.

[3]毕明生.高职“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14):49-50.

[4]崔兴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课程中的应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6.

[5]吕聪敏,岂爱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169.

[6]赵方,赵霞,摆银龙,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2):81-83.

[7]徐吉成,蒋艳,石秋忠.“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化学化工应用软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镇江高专学报,2012(1):115-117.

[8]康世瑜,张文清.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2010(19):163-164.

[9]李丹丹,胡丽琴,刘雪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3):70-73.

上一篇:进口机电设备下一篇: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