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学方式

2024-08-08

一体化教学方式(共9篇)

一体化教学方式 篇1

一现行考评方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职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和职业能力, 普遍采用开展各个科目相应对口岗位实习训练及考工定级的教学方式。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应试教育倾向却屡见不鲜, 如一些学校在电工、制冷工的考工定级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一两个月时间针对工种考试中指定的任务或项目进行反复操作训练后, 而获得了中级甚至高级技能证书。然而, 如果换一种工作环境进行照明线路安装或遇到一种新型空调的故障, 学生往往就不知所措、无从入手。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学生, 学习后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表示了怀疑, 学好与学得不好区别不大, 更搞不清楚学到的技能又能应用到何处。

二考评方式的探索与改革刻不容缓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关键在于教学的考评方式。以一张试卷的分数多少或一个项目操作熟练程度高低来衡量学生学习能力是不合理的, 这些是考不出学生真正的综合能力的。实施素质教育对职业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这应作为职业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思路之一。在改革教学考试评价机制的过程中, 必须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这样才能让学生走出校园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 让学生做考试的主人。

三考评方式的改革及实施

针对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出现的各种问题, 陈村职业技术学校在大方向上对传统的实训教学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改革, 实现了“小班制教学”及“项目化教学”, 并积极开展了一年一度的大型“技能节”。作为一线专业教师的笔者, 更对其负责的科目教学考评方式进行一系列专研探索, 改革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实施体会:

1. 积极研究市场需求, 变化教学考评内容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针对学生的意愿, 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教学, 满足学生和企业的要求。以“电工照明线路安装”教学为例, 当前市场对能读懂室内照明线路布线图的电工需求急切。针对这一情况, 在实训考评中应突出室内照明线路布线图内容并注重平时“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结果表明, 通过系统实训学习及技能考证结束后的毕业生深受市场欢迎, 就业面广阔。

2. 基础模块统一考评, 选修模块放开考评

“基础统一”这块, 是经过多年的完善, 有一套成熟的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 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必需的课程, 提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考评。“选修放开”是指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等能力实行“活模块”的考评方式, 由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结合自主选择, 这一模块是考评关键。如“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教学考评中, 基础模块内容只有自锁、正反转、降压起动等8个基本线路的设计及安装, 而选修模块让学生根据生产实际需要设计多个控制线路, 如设计一个能实现正反转及两地控制的冲压机床控制线路。

3. 揣摩学生心理特点, 灵活变化考评方式

第一, 一课一测夯实基本功。学生都以每节课的“岗位能力采分点”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 以书面作业、项目操作等形式, 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 逐一加以落实, 一课一测、一课一得, 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功, 以平时积累的所有测试成绩来代替考试成绩。

第二, 实战操练增强自信。每个模块进行总结性测试, 可让学生分组以命题设计、作品制作、维护维修等实战操练来代替考试, 同时相互表演操练, 以学生评委组综合打分成绩代替考试成绩, 这种做法对中职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第三, “将才兵”角色扮演提升工作能力。大胆启用“将才兵”三种角色扮演方式, 即是让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大将”进行学生的管理指导工作, 让能力偏上的学生成为“人才”, 起到帮扶能力弱的“小兵”学生的辅导作用。

第四, 技能竞赛展示综合素质。陈村职业技术学校一年一度的“科达杯”技能节就是这么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每年的技能节会历时近一个半月时间, 从全校每位学生都有资格参加初赛, 发展到初赛入选强化训练, 最后参加决赛展示。这一个大周期中无论结果如何, 都会在学校里营造出“有技能光荣”的好学风。这种做法是对教学考评方式的一种升华, 也希望社会有更多的企业能以实际形式来加强校企合作。

四考评方式改革初显成效

经过近三年时间笔者对多个科目教学考评方式的改革试行, 教学结果已渐见成效:学生不但能在实训过程中学到扎实的知识技能, 更有属于自己的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岗位能力, 还取得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步。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100%, 特别是机电一体化对口专业就业率达62.1%, 创学校历史高峰, 专业学生深受社会用人单位好评;让笔者更感到欣慰的一点是:通过自行研究改革考评方式所带出来的班级学生, 在三届学校“技能节”中均大放异彩, 多次培养出校级金牌学生, 并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并屡获殊荣。

参考文献

[1]陆红军.人才评价中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一体化教学方式 篇2

检察一体化是世界三大法系国家均确立的一项检察组织原则,有两层基本含义:对外是指检察独立,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法定机关、事项及程序以外的干涉;对内是指业务一体,即检察机关上命下从,作为命运共同体统一行使检察权。我国是社会主义法系的主要代表,我国的检察制度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我国的检察一体化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研究我国的检察制度必须站在本土化的基点,借鉴国外的检察制度亦必须考虑与本土宪政结构和法律文化的兼容与整合。由于检察权的定位问题是检察理论研究的根本问题,是检察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本文首先对我国检察权的性质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中国特色检察一体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现方式。

一、比较法视角中的中国特色检察权

半个多世纪前,新中国的建立推翻了中华民国的五权分立和六法体系,效仿苏联模式构建起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人民检察院应运而生。作为一个法律事实,我国检察机关定位于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定位于司法权;作为一个法学问题,检察权与检察机关的性质之争却一刻也未曾停歇。

(一)检察权性质之争

当前,学界对检察权的性质主要有司法权、行政权、双重属性和独立的法律监督权四种观点。

1、检察权是司法权,检察机关是司法机关。该观点认为,检察机关参加诉讼活动,在办案中采取措施,做出决定,是对个案具体事实适用法律的活动,符合司法权的特征。此说为当前通说。

2、检察权是行政权,检察机关是行政机关。这一观点又可分为温和派和激进派。①温和派从宏观上看待检察权,他们认为检察官与检察机关都是上命下从,检察权不具有司法权应有的被动性、专属性、独立性、中立性和终结性。②激进派从微观上看待检察权,他们认为我国的检察权是侦查权、批捕权、公诉权和法律监督权的简单相加;主张取消检察机关,将职务犯罪侦查权交由行政监察部门行使,或者设立类似廉政公署的专门机构行使;将批捕权交由法院行使,建立庭前司法审查程序,由预审法官决定羁押逮

捕;将公诉权交由行政机关中的公诉机构行使;将法律监督权交由权力机关行使,以实现控辩双方的“平等武装”,构建“等腰三角形”式的刑事诉讼结构。

3、检察权具有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双重属性。认为检察机关的上下领导关系,突出体现了检察权的行政性,尤其是具有主动性的侦查行为,具有明显的行政权性质。另一方面,检察官的公诉活动以适用法律为目的,同时检察机关和检察官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这种意义上检察权具有司法权特性。龙宗智教授进一步指出,我国检察权具有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双重属性,在法制上将检察权定位为司法权,检察机关定位为司法机关,检察官定位为司法官为宜。

4、检察权既非司法权又非行政权,是独立的法律监督权,检察机关就是法律监督机关。这实际上是第三种观点引申出的另一种结论。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并将行政权、司法权与法律监督权分别赋予人民政府、法院和检察院行使。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享有的权力统称为检察权或法律监督权,是国家为确保法律能够统一正确实施而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独立而专门的权力。侦查权、公诉权和诉讼监督权作为检察权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现手段统一和依附于检察权,从而检察权在不同的情况下呈现出司法权或行政权的某些特征。

笔者同意第四种观点。这一观点许多学者在宪政制度、权力制约、控制论等角度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此笔者试从比较法的角度,对该观点的科学性进行论证。

(二)三大法系的检察制度之比较

当今世界主要有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三大法系。由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等原因,不同法系国家甚至同一法系国家在检察制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正如我国台湾地区检察官朱朝亮先生讲的那样:“按检察官之定位,有定位为行政机关代理人者,如法国法制,有定位为行政机关辩护人者,如美国法制,有定位为公益代表人(或公益辩护人)者,如日本法制。”

1、大陆法系的检察制度。12世纪的法国,地方领主权力很大,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国王便设立代理人,代理国王处理私人事务,并承担监督王国法律在领主土地上实施的职责。14世纪,法国将原先的国王诉讼代理人改称为检察官,普遍设于各级法院,一方面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对罪犯进行侦查和起诉,参与法院的审讯,另一方面代表国王对地方行政当局进行监督,成为国王在地方的耳目。这被认为是大陆法系检察官制度的起源。目前,大陆法系国家大多把检察机关界定为行政机关,但检察机关并非纯粹的公诉机关,在一定程度上承担法律监督和保证国家法律统一实施的职能。法国检察机关一方面在刑事诉讼中行使侦查、起诉、支持公诉和指挥刑事裁判的执行等职能,另一方面还对司法救助制度的运营、户籍官员、私立教育机构、新闻杂志等定期刊物进行审查监督。德国检察官在法庭审理阶段,充任国家公诉人,同时监督审判程序是否合法,并且对判决的合法性负有监督职责。葡萄牙检察机关还对常规法律的合宪性进行监督.因此,大陆法系检察官享有近似于法官的身份、经济和特权保障,被称作“站着的法官”和“法律守护人”,在法庭上检察官既是公诉人又是法律监督者,法、德、日等国检察官均可对法院的某些错误判决提出上诉(或称为“抗告”)。

2、英美法系的检察制度。英美法系的检察制度主要起源于15世纪的英国。1461年英王将担任王室法律顾问的国王律师改名为英国检察长,1515年设副检察长,逐步形成了英国的检察制度。英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和判例法国家,法律被称为“大法官的脚”主要由法官遵循和创设,具有造法功能的法官在英美法系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法官在司法上的至上权威不能容忍更上位的监督者。同时,英美国家各成员亦拥有自己的法律体系,寻求整个国家的法制统一既无可能亦无必要,因此法律监督理念在英美法系国家不可能产生。

3、社会主义法系的检察制度。社会主义法系的检察制度起源于苏联,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列宁的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理论。列宁检察制度的理论架构至少应包含以下三层含义:①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制应当是统一的。“法制不能有卡卢加省的法制,喀山省的法制,而应当是全俄统一的法制,甚至是全苏维埃共和国联邦统一的法制。” ②检察机关的职权就是法律监督,具有专门性和程序性。“检察长的职责是使任何地方政权机关的任何决定都不同法律抵触,所以检察长有义务仅仅从这一观点出发,对一切不合法律 的决定提出异议,但检察长无权停止决定的执行。” ③检察权应当统一独立行使,不受地方干涉。“检察机关以法律监督为专职专责,不执行任何行政职能,受中央垂直领导,行使中央检察权。” “检察长的唯一职权和必须做的事情只有一件:监视整个共和国对法制有真正一致的了解,不管任何地方的差别,不受任何地方的影响。”

由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四个结论:

1、大陆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国家检察机关天生具有法律监督的职能。中央集权和成文法国家一般要求国家法律在全国的统一正确实施,法官只能严格适用成文法,不能超越和创制法律,必须有一个机关承担起法律监督的责任,以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因而大陆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的检察机关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公诉人与法律监督者的双重身份,享有近似于法官的身份、经济和特权保障。英美法系国家检察机关职责范围稍小,因而将其界定为“诉讼机关”似乎更为妥当;而大陆法系国家检察机关的职能更加广泛,将其界定为“法律监督机关”较为合适。

2、权力划分是影响检察机关准确定位的决定因素。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将“三权分立”作为一种先验的前提,因而检察机关只能定位于行政或司法机关;而社会主义法系在权力划分上更为开阔,因而在最高权力之下,形成了立法、行政、司法、检察“四权分立”的格局。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的科学定位,使我国检察机关摆脱了“半人半马兽” 的尴尬境地。遗憾的是,具有行政权与司法权双重属性、本应独立于行政权与司法权之外的检察权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不幸沦为“半人半马兽”,成了众矢之的。

3、社会主义法系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高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检察机关。①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检察机关定位于行政机关,大多隶属于司法行政机关,也有设置于法院之中,与立法、行政、司法机关不在同一权力层面。我国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并对其负责,同审判机关、行政机关平行设置,互不隶属。②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检察机关基本职能是追诉刑事犯罪,即便具有一定

监督职能,也只是对侦查、执行以及司法审判的具体活动进行监督。社会主义法系检察机关则是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法律监督是其基本职能,且监督范围广泛,公诉只是法律监督的手段和组成部分。

4、刑事诉讼模式是检察机关定位的具体表现。由于大陆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检察机关具有双重身份,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承担法律监督的职责,因而在诉讼模式上更倾向于职权主义,检察官要遵守客观中立的原则,要对判决的公正性进行监督,而不是单纯的指控被告人。英美法系的检察官被视为控方当事人,他们可以在庭前与辩方进行辩诉交易,对公诉权进行较大的裁量和处分,在庭上则只承担提出并证明犯罪事实的任务,这便构成了“当事人主义”或“等腰三角形”的诉讼模式。

(三)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渊源及其启示

有学者认为,我国检察制度是根据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和列宁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思想,在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检察工作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特别是御史制度的精华,吸收国外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而建立的。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比较全面,但不无可资商榷与补充之处:

1、我国古代御史制度虽然与现代检察制度有一定相似之处,却无必然联系。古代御史承担检举犯罪、督察百官、审判犯罪和部分行政职权,与现代检察制度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御史制度的发展演变在清末被迫中止和断裂。清末仿日本在各级审判厅附设检事局,将现代检察制度引入中国,可见我国的检察制度完全是“舶来品”,而非本土资源的自然演变。但我国古代将御史监督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权力;御史直接向最高统治者负责,不受地方干涉;御史享有较高地位、较大权力和特殊保护等做法,在当前仍颇有借鉴意义。

2、苏联的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应当是我国检察制度最主要、最直接的渊源。新中国从开始建立检察制度的时候起,在宏观上把列宁关于法律监督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在微观上结合了我国的实际。彭真同志指出:“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坚持检察机关的职权是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我们的检察院组织法运用列

宁的这一指导思想。” 苏联解体后,我国成为社会主义法系的主要代表国家,我国的检察制度以其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在世界各国检察制度中独树一帜。3、90年代以来西风东渐,我国的检察制度受到国外特别是英美法系国家检察制度的一些影响。突出表现在诉讼模式的改革上:1979年《刑事诉讼法》为基础建构的刑事诉讼模式,具有典型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特征;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引进、吸收了诸多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模式的内容,形成了“混合型”诉讼模式,在实践中有向当事人主义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纯粹“当事人主义”和“等腰三角形”诉讼模式建立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制基础上,与我国法律制度并不兼容。首先,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官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而不能创设法律,因此法律监督成为必要和可能;其次,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是程序意义上的监督,与具有实体处分性的司法权没有冲突,尊重审判权不等于“司法至上”,有错不纠才是对司法权威最大的侵害;最后,我国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不是控方当事人,与法院一起承担惩治犯罪和维护公正的双重使命,与作为国家法律工作者的律师也不构成对立的两极。

正如笔者在前面提到的那样,研究我国检察制度必须站在本土化的基点,借鉴国外的检察制度亦必须考虑与本土宪政结构和法律文化的兼容与整合。我国检察制度理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但与时俱进不是盲目抄搬,检察改革必须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人民检察制度的框架内进行。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于不见,而奉西方三权分立为圭皋,势必造成法律制度的冲突,而生“南桔北枳”之恶果。

二、中国特色检察一体化的科学内涵

(一)检察一体化的基本含义

检察一体化又称检察一体主义。广义的检察一体化有两层基本含义:对外是指检察独立,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法定机关、事项及程序以外的干涉;对内是指业务一体,即检察机关上命下从,作为命运共同体统一行使检察权。狭义的检察一体化仅指业务一体,“对于‘检察事务’的指挥监督权,一般统称为‘检察一体’,就此检察首长可以由上而下而为监督”。业务一体主要包含三项内容:①上

命下从的领导关系。各国检察机关普遍实行仿效行政机关的“阶层式建构”,下级检察官在执行任务时须接受上级检察官的领导。检察官服从检察长,下级检察机关服从上级检察机关的命令。②跨区域的检察活动。检察官执行职务不受其管辖范围的限制。他虽然一般应在其管辖区域内执行职务,如有必要也可在辖区外执行职务,或者请求有司法管辖权的检察官代为进行侦查、调查取证、扣押等诉讼活动。③职务继承与转移权。上级检察官有权亲自处理属于下属检察官承办的案件和事项,同时上级检察官有权将下属检察官承办的案件和事项转交其他下属检察官承办。除非受到法律的特别限制。更换检察官时,离任检察官所进行的活动视为接任检察官的活动,不需要像法官更换时那样程序更新。本文采用广义说,在论述检察一体化时兼顾对外、对内两层含义。

(二)三大法系的检察一体化

检察一体化是最重要的一项检察组织原则,鲜明的反映出一国检察制度的特色。法制上,将检察官定位为行政机关代理人或行政机关辩护人时,检察官之属性即为行政官,检察官应受检察长意志节制,对外系以检察长之名义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定位为准司法官时,检察官系在检察长指令拘束下,以检察长法定代理人名义,对外行使检察权。定位为公益代表人时,检察关系在检察一体原理拘束下,依法以本人名义对外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

1、大陆法系的检察一体化。法国“全国检察官内部实行一体化原则。上令下从,形成一个整体。司法部长有权指令追究某一案件。” 由于司法部长指令权的存在,检察官的独立性容易受到损害,司法部于1998年公布改革方案,司法部长的权力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德国实行联邦制,其检察机关分联邦和州两个体系,虽然这两个体系之间互相独立,但在这两个体系内部则是一种严格的统一领导关系。日本检察厅法规定:“检事总长、检事长和检事正可以自行处理其指挥监督下的检察官的事务,也可以使其指挥监督下的其他检察官处理。” 葡萄牙《检察署组织法》规定,“检察署独立于其它中央及地方政权机构,享有独立的地位。” 作为检察一体极端化的俄罗斯在《俄罗斯联邦检察院法》(1995年修订)中明确规定:

“俄罗斯联邦检察机关实行下级检察长服从上级检察长并服从于俄罗斯联邦总检察长的统一集中的体制。”

2、英美法系的检察一体化。英国检察机关在1985年《犯罪起诉法》颁布以前,具有英美法系检察机构的传统特色-分散性,没有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检察机关体系,其中央不设司法部,也没有中央检察机关,中央检察职权由内政大臣、国王的法律官员和公诉处长三者分别行使。美国检察体制具有“三级双轨、互相独立”的特征。所谓“双轨”是指美国的检察职能象审判职能一样由联邦和州两级分别行使,二者平行,互不干扰;所谓“三级”,是指美国的检察机构建立在联邦,州和市镇这三个行政别上。而且,美国的检察机构无论是级别高低和规模大小,都是互相独立的。换言之,联邦、州和市镇检察机构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甚至没有监督和指导关系。但英国在1985年建立了自成一体,独立的检察机构,由以总检察长为首脑的中央法律事务部、皇家检察署以及区检察署构成。全部检察官实行自上而下的负责制,最上层的检察机构通过总检察长向议会负责。英国检察官加里。帕顿先生指出:“检察长及其领导下的皇家检察院在作出决定时是完全独立于政府的。行政部门和立法机构对皇家检察院的决定不能施加任何影响。例如,如果有证据表明某一资深大臣有犯罪行为,检察长会与检察总长进行磋商;但如果证据确凿,就会直接对他提起公诉。这并不是说皇家检察院不向任何机构负责,因为它要对议会负责的。但议会只能关注皇家检察院如何有效运作,而不能关注具体的决定。”

3、社会主义法系的检察一体化。1918年苏联在建立了独立的工农检查院。1921年底苏联按照列宁法律监督理论起草检察机关条例。列宁主张“否决这种‘双重’领导;规定地方检察机关只受中央领导;保留检察机关根据法制对地方政权的一切决议提出抗议的权力和职责”。1936年自成体系的检察机关在苏联逐步确立和巩固。1977年苏联宪法在1936年宪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检察权的独立性。新中国在1949年颁布的第一部关于检察机关的法律文件《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试行组织条例》规定:“全国各级检察署均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地方机关干涉,只服从最高人民检察署指挥”。1951年颁布的《各级人民检察署组织通则》改变了领导体制,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署为同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同时受同级人民政府委员会之领导。”1954年宪法重新确立了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原则。“文化大革命”以后,1979

一体化教学方式 篇3

综合运输体系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其技术经济特点组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续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现代运输业是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组成,每种运输方式有各自特定的技术经济特征、经济性能和合理有效的使用范围。

多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出现的不平衡状况,如有些线路压力过大,而有些线路运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有些运输方式严重超负荷,而有些运输方式又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等,各种运输方式的横向联系欠缺。综合利用各种运输方式,充分发挥每种运输方式的优点,可用较少的劳动消耗完成运输任务,将有效地改变这一不协调、不平衡的现状。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交通运输业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大规模、高速度的建设,初步具备了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基础条件。然而,至目前为止,我国交通运输还没有完成大发展过程,总量规模和质量与我国经济地理发展的需求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尚不完善,存量设施系统效率偏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尚未完全形成,综合交通枢纽和一体化服务发展滞后;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能力亟需提升;交通运输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运输市场环境有待优化,政策、法规、标准、人才结构等仍需健全和完善。

科学发展,稳步推进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日前指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各种运输方式的简单叠加。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以加快规划制定、加强枢纽建设、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公共交通、建立综合运行调度机制等为突破口,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深化体制改革

今年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将原铁道部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这次大部制的实施给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带来了契机,交通运输部将按照国务院关于改革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依法依规实施管理,本着促进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要求,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的效益和效能。

这个改革简单地说就是“三句话”:核心是转变职能,关键是简政放权,目的是提升服务。所谓简政放权就是要向市场放权,真正地激发企业和企业家的创造热情。向社会放权,就是要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让社会组织来参与社会管理。作为政府,怎么去提升服务,关键就是要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2、统筹规划,实现运输“一体化”

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是多种运输方式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全程“无缝”物理连接和逻辑连接的关键。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对综合交通运输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各种运输方式的联合协作及一体化运输方面的要求越来越明显。据预测,“十二五”时期全社会交通运输量:货物周转量201000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39500亿人公里,与2010年均增长7.2%。

如何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和“无缝”连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交通格局,要从操作层面搞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据了解,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原则和目标:初步形成以“五纵五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达490万公里。基本建成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翻开中国地图,可以清晰看到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一幅崭新的综合交通运输蓝图正在勾画。作为中国和东盟门户的云南,积极绘就“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作为东北三省唯一出海口的辽宁在港口、公路、铁路建设中努力构建着东北振兴的龙骨;西南福建省正以“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交通规划建造起两岸往来最便捷的通道。位于长江之中,中部之中的湖北,利用水运和地理优势,正从“九省通衢”迈向“九州通衢”。日前,《武汉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亮相,首次明确武汉市未来交通定位——“中国中部国际交通枢纽”,建设沟通全国、辐射国际的客货运网络,实现货运“无缝隙”衔接,客运“零距离”换乘。

3、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合理配置交通资源

结构调整是新世纪新阶段交通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行业的重要实现方式,是发展现代交通业的重要任务,是交通行业积极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协调发展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体化教学方式 篇4

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是强调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有机结合, 淡化理论, 够用为度, 加强应用技能、专业素养的培养。该课程采用教学仿真做一体化情景式教学的方法。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 学生的认知规律, 把教学内容选取为6 大教学项目 (手机充电器的设计与制作、声控旋律灯的设计与制作、算术运算电路的设计与制作、电子门铃的设计与制作、心形闪光灯的设计与制作、耳聋助听器的设计与制作) 。6 个教学项目涵盖了模拟电子技术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和技能点。每个教学项目由若干个子工作任务组成, 学生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若干个子任务的实践, 达到熟悉并掌握简单模拟电子产品的设计和测试的方法和技能, 逐步实现“课堂身份”向“工作身份”的转换, 由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的提升, 保持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二、“教、学、仿真、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是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提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比如, 项目一手机充电器的设计与制作, 讲述PN的特性时不再给同学们过分的强调PN结的形成过程, 只采取视频教学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动态平衡过程, 理解PN结的特性 (正向导通、反向截止) 。对于二极管的讲解不再让他们去做课后的习题过分的陷入二极管电路的分析, 给出实用的电路让他们去制作观察LED的亮灭状态, 再让他们去用Multisim软件去仿真, 最后去分析电路, 这样他们不至于遇到电路分析不好就产生厌学心理, 以至于后面的课程无法学习下去。本门课程中所有的项目教学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不再强调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而是让他们在实际电路的仿真、制作中学会分析电路, 理解模拟元器件的工作原理。

“学”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本门课程的改革过程中, 我们不再是让学生计算一个电路的结果, 而是拿出很多实用的电路, 最初是工作原理几乎一样的而应用在不同场合的电路, 经过一个个电路的制作和分析, 最后学生们自己发现分析电路原来是那么简单。后来他们遇到电路不再是盲目的制作而是先分析一下结果如何再运用仿真软件验证一下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最后在实际制作电路并调试测试、记录结果、拍照。我们每一次课程学生们都很喜欢, 体验电路成果的同时也学会了原理的分析。

“仿真”是指大家运用Multisim软件对自己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调试, 学生在PC机上仿真成功后再用实物做实验, 能够做到目的明确, 思路清晰, 硬件理解透彻, 收到很好的实验效果。每次课程大家都是积极的分析原理后运用multisim绘制电路仿真验证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

“做”是在电路板上制作、检测、调试电路。我们每节课程都安排的1~2 个好玩有趣的电路让大家制作。我们实验室购买了上课过程中所需要的元器件, 并配有面包板和连接线以及测试仪器仪表。本门课程改革的时候是采取4 节连上的方式, 基本上第一节课老师安排下任务, 大家开始查找资料, 老师讲解分析一个电路以及讲解本节课程新的知识点。学生开始绘制电路图并仿真, 然后搭接电路并测试。接着就是大家根据上一个电路设计一个相似的电路但是要把本节的新知识点运用上并且基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自己分析原理、运用软件设计电路并仿真, 制作电路, 最后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仿真、做”, 同学们一致认为, 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 由于针对性、实用性强, 平时认识肤浅的内容得到了深化, 概念模糊的地方必须彻底弄清。通过实践的途径复习和巩固理论, 理解得透、印象深、记得牢。完成了任务的同学们有一种成就感, 对自己充满信心。 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也深刻体会到, 通过这些训练, 学生在训练技能, 学习知识的同时, 培养了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坚忍不拔的意志, 严格准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改革考核方式及评价方法

根据《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检查, 重在测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为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采用过程考核, 考核分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 包括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完成的熟练程度进行评定;

(2) 平时的动手制作项目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根据完成情况 (硬件电路图的绘制和仿真、实物的制作和调试) 和撰写实验报告 (任务描述、原理分析、电路设计与仿真、实物制作与调试、实物效果图片、总结、心得体会) 的认真程度评定;

(3) 综合实训项目, 在本课程学习的最后安排一次综合性实训, 每人必须完成综合实训任务, 以培养学生选用各种元器件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掌握各种常用检测仪器仪表以及数字电路操作和调试技能, 具备一定的数字电路设计能力, 培养一定的成本核算意识和经济头脑, 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

期末成绩 (100 分) =平时实训项目成绩70%+综合实训15%+平时表现15%

四、结束语

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并且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性很强的课程, 而高职高专主要是培养实用型的人才的高等教育, 所以结合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我们应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我们“教、学、仿真、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得到了提高, 并且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模拟器件的原理和应用并且学会了电路的分析。主要是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所以学习效果就得到了改善。

参考文献

[1]周良权,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唐民丽, 何玲《高职高专“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哈尔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02期

[3]华永平, 模拟电路设计与制作,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一体化电网运行方式管理体系研究 篇5

运行方式及发供电调度管理是方式专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省地一体化运行方式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 运用自定义报表、数据自动采集和多用户共享平台等多种技术, 构建电网运行方式分析、计算与编制的一体化技术平台, 提升云南电网运行方式的管理水平。

2 系统平台建设

以往的运行方式工作主要局限于发电计划、输变电设备检修和潮流控制, 内容单一、涉及部门少, 随着电网的不断发展, 部门职能工作的细化, 对运行方式的要求随之提高, 已经细分到负荷预测、输变电检修、节能发电调度、水库调度、稳定控制、风险管控、信息披露等多岗位或部门, 不仅涉及的部门多, 而且各方联系密切, 相互制约, 比如发电计划的安排需要水情、煤情和负荷预测的支持;风险管控需要输变电设备和稳定控制的安排分析;通信的工作有可能影响到保护。因此, 寻找并整合运行方式工作的切入点, 成为提高运行方式工作的关键。

在早期运行方式工作中, 一般编制年度运行方式、月度运行方式和日发电计划, 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发现前二者针对性不强, 与具体安排差距较大, 缺乏真正的指导作用。为此引入了周方式编制, 这种短期方式的编制缩短了编制周期, 更贴近预期的工作, 成为运行方式编制工作的重点, 在不断的完善和增加编制内容、编制部门后, 认为周方式、日方式是运行方式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切入点。

2.1 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电网运行安排各方面的工作分散, 不能形成一个整体, 而实际是需要整合的, 只有在一个整体运行安排下, 才能跟好地分析电网, 了解电网运行。具体来看, 存在如下一些方面的问题, 一是没能有效的对各级运行电网存在的危险点进行真正统一的分析和风险预控, 缺乏对所编制运行方式的深入分析研究、总结;二是在有关发电原则、发电要求、电网检修、运行安排等上一级调度机构对下一级的相关指导上缺乏及时沟通和上传下达;三是没能有效的对现有的各种运行系统所需资料和数据进行整合, 编制效率低, 四是未能把编制后的运行方式直观、方便的展示给各级调度员、运行人员使用。

2.2 省地一体化运行方式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平台将从编制实用化、内容规范化、手段多元化、调用直观化等几个方面入手, 更好的规范了各级调度机构运行方式的编制, 与现有的一体化检修票系统、节能发电调度计划编制系统、DMIS/EMS等各平台结合, 实现数据共享, 充分利用平台所提供的各种功能, 准确及时提取各种所需数据、资料;提供的会商功能, 也为建议提供痕迹管理便于后期分析修改;一体化平台[1]彻底解决了省调、地调运行方式共享的问题, 省调可以直接查询地调运行方式安排和风险控制安排等;平台用最直观、简洁的模式展现给各级使用人员, 最大程度的发挥月度、周、日运行方式的作用, 真正做到对电网运行风险的分析和管控, 提高电网运行方式管理水平。项目建设目标如下:

提供流程管理工具, 实现运行方式编制过程的流程化控制, 确保运行方式编制工作的管理闭环;

实现运行方式编制的自动化和实用化, 确保易用性强, 相关各部门可同步进行;

确保运行方式编制内容的规范化, 确保统一格式、内容全面;

实现技术支持手段的多元化, 确保相关数据资源的共享, 编制过程中各部门会商, 编制成果能导入导出;

实现编制成果调用直观化, 确保展示方式的直观和简洁, 能够查阅各部门运行方式编制的工作状态, 提供痕迹管理便于后期分析修改。

实现对下级调度方式编制工作的实时管理、监督和指导, 强化风险预控的各级无缝对接。

3 关键实现技术

3.1 基于JXLS报表生成技术

JXLS用于根据XLS模板文件生成Excel数据文件, 或者根据XML配置文件从Excel文件中读取数据。JXLS通过构建XLS模板文件, 完成所需要的格式、公式和宏等定义, 并使用注释来指示出数据需要填入的位置, 即可建立极端复杂的Excel报表[2]。

系统建设中, 引入JXSL自定义报表技术, 有效解决了省、地运行方式报表格式和内容的统一, 并按不同应用场景, 采集统一的数据源生成不同格式的Excel报表。

3.2 i Text生成word

i Text是著名的开放源码的站点sourceforge一个项目, 是用于生成word, PDF文档的一个java类库。通过i Text插件导出word的内容可具备Microsoft word里的常见功能, 如设置字体、编辑表格、放置图片及生成标题等。该插件的引入, 系统实现了将各个专业人员编辑的运行方式数据的有效整合, 按照《云南电网月度、周、日运行方式管理规定》的文档规范形成统一格式的运行方式编制文档。

3.3 多系统数据采集

根据运行方式编制中的数据要求, 通过Web service接口技术自动提取DMIS系统、一体化检修票管理系统、小水电系统、节能调度系统等系统的相关数据, 并根据管理参数的规则, 对相关数据进行有效整合, 保证系统数据源的统一, 实现各系统间数据的自动提取。

3.4 Jquery+AJAX单元格数据同步

Jquery是继prototype之后又一个优秀的Javascript框架。它是轻量级的js库, 它兼容CSS3, 还兼容各种浏览器。j Query使用户能更方便地处理HTML documents、events、实现动画效果, 并且方便地为网站提供AJAX交互[5]。

利用Jquery对单元格的新旧值属性设置, 当浏览器端实施修改操作时, 通过AJAX的异步访问机制, 查询数据库内容与单元格旧值对比, 自动判断当前操作者对单元格数据修改有没与其他编制人员的修改内容发生冲突, 保证在无冲突时才进行数据更新, 否则提示冲突信息, 有效避免运行方式编制过程中内容相互覆盖问题。

3.5 自适应的流程化管理

使用同一个流程实现不同区域的差异化流转过程。如图1所示:

3.6 模块化的权限配置

由于运行方式编制内容多样化, 而参与编制人员职能相对专一, 为保障该系统数据信息安全性, 首先系统采用用户和角色作为两个实体对象, 两者之间是一对多的属于关系 (1:n) , 每个用户属于一个角色, 一个角色下可以添加多个用户。角色和模块也同样作为两个实体对象, 两者间是同样是多对多的包含关系 (n:m) , 一个角色下可以添加多个模块的编辑权限, 同一个模块的编辑权限可以分配给多个角色。这样不仅提高了管理人员对各专业编制人员的权限分配效率, 而且实现了对权限分配的模块化管理[3]。如图2所示:

3.7 javascript保证数据的实时性

Java Script是一种基于对象和事件驱动并具有相对安全性的客户端脚本语言。同时也是一种基于客户端浏览器、面向 (基于) 对象、事件驱动式的网页脚本语言。在涉及数据计算的电力电量平衡、发电计划等模块, 利用该语言可以独立运行于客户端的特性, 在不与服务器交互的情况下, 独立实现浏览器端计算结果的实时更新, 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及编制效率[4]。

4 结束语

省地一体化运行方式管理系统平台的成功建设, 是应用系统建设基于一体化管控创新的一次重大突破。实践证明, 一体化架构的应用系统是电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云南电网省地一体化运行方式管理系统的使用提高了云南电网各级调度人员的方式管理能力, 强化了方式工作的细致、全面、指导和可操作性对调度工作的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杜贵和, 王正风.智能电网调度一体化设计与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38 (15) .

[2]张古月, 汪雄杰.结合JXLS和POI技术开发web报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522:6306-6308.

[3]暴志刚, 胡艳军, 顾新建.基于Web的系统权限管理实现方法[J].计算机工程, 2006, 32 (1) .

[4]李碧君, 付红军, 胡杨宇, 等.电网年度运行方式自动优化计算元报告生成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 34, 43, 404:112-115.

一体化教学方式 篇6

电费回收工作作为电力公司经营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 是电力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电费能够回收到位, 维持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等开支所需, 保证生产建设过程中所需的资金, 从而为整个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优质的能源保障。

由于各地市供电公司缴费方式发展步伐不一致, 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 大多数供电公司按照不同的模式开展自主缴费渠道方式的建设, 建设步骤、建设方案各不相同, 不同的缴费方式对应一个或者多个缴费系统, 这些缴费系统包括银电联网系统、卡表售电系统、自助缴费终端管理系统 (存在多套管理系统) 、充值卡管理系统、短信缴费系统、电话缴费系统等等, 这些缴费系统功能单一, 不利于缴费方式、缴费设备的管理, 而且部分业务功能存在重复, 比如电费查询、读写电卡、刷卡缴费等等, 这种多系统模式不利于缴费方式的集中统一管理、监控与推广。目前, 随着电力公司业务的发展, 电力客户规模不断扩大, 以及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变革, 当前的缴费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电费缴纳业务便利性的需求, 辽宁公司急需建立银电一体化的电费回收方式, 增强营销业务应用水平, 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2 设计过程及实现原理

银电一体标准化缴费接入方式是在现有营销缴费业务基础上, 充分考虑缴费业务未来发展趋势, 业务上除包括代收、代扣、特约委托等基本业务功能外, 还充分考虑了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缴费业务的发展方向。通过项目组认真研究我省当前缴费现状, 分析各种缴费接入方式的利弊, 合理利用内外部各种资源, 充分预测未来缴费发展趋势, 设计了一套科学合理并且先进实用的一体化缴费模式。银电一体化缴费接入方式的物理结构由各类缴费渠道、缴费终端、非电力缴费系统、电力营销相关业务系统、通信信道、系统主站及其它相关业务系统部分组成, 同时在原缴费系统上增加了安全加密设备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缴费渠道包括电力公司营业厅、电力自助缴费终端、电力缴费POS终端、95598 互动网站、95598 客户服务系统;电力营销相关业务系统主要包括营销业务应用、95598 客户服务系统以及英大支付系统等;非电力缴费系统包括金融机构缴费系统、非金融机构缴费系统。项目建设前, 各地市公司通过单独接口, 辽宁已完成20 余家银行的接入, 其中接口类型和对账文件格式有八种, 各银行接入的相关业务不规范, 经常出现无法完成电费交易和对账的情况, 具体情况如图1 所示。

根据银电一体化缴费接入方式的设计, 辽宁省将采用集中部署的方式在沈阳建设一套主站, 各地市供电公司不单独建设主站, 项目组将通讯接入、电费缴纳、账务处理整合到一起, 以灵活、快速地响应业务变化对系统的需求, 实现辽宁省内电费收缴业务的集中、统一部署, 减少后期投入的运维成本和人力成本, 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以银行缴费业务为例:银行、银联等金融机构接收客户业务请求, 由电力专用金融加密机进行加密, 通过专用光纤网络发送给辽宁省营销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经过防火墙, 由电力专用金融加密机解密, 辽宁省营销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按照规约解码, 调用业务接口并按照规约重新编码, 将处理结果反馈给银行、银联等金融机构。

3 结束语

银电一体化缴费接入方式的设计与实现充分考虑了现阶段辽宁省电力缴费业务的发展实际以及未来电费收缴的发展方向, 统一了全省缴费接口, 降低了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后期系统运维的难度, 实现各类缴费渠道的统一规划、统一接入、统一管理。同时该项目的上线还实现了全省缴费业务数据的整合, 为后期开展各类数据分析打下了基础。

摘要:银电一体化缴费接入方式的设计与实现进一步规范了辽宁省电力缴费体系与运行管理机制, 实现了多种缴费方式的集中接入, 和对缴费渠道、银行代收业务、客户及缴费信息查询和缴费业务的实时监控, 并完成了对全省缴费业务的集约化管理。同时银电一体化缴费接入方式充分考虑了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扩展性, 为建成以后满足客户互动化服务需求, 实现网上缴费、手机缴费和其他多种缴费方式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银电缴费,接入方式,设计

参考文献

[1]郑湘渝, 朱渝宁.供电公司智能营业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30) .

一体化教学方式 篇7

城市电网中电缆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配电网供电可靠性, 但是同时会导致导致电力系统电容电流过大的问题, 严重时会影响配电设备的安全运行以及整个电网的正常供电功能。为了解决该问题, 目前我国在35k V配电网中主要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小电阻接地方式、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三种较传统的方法以及方法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加并联选线电阻的接地方式这一比较新的方法。

1 不同接地方式的特点

1.1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能够保证系统的对地电容电流控制在10A以下, 结构简单, 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还能不间断供电而且对低压电网的反击和通信影响比较小。但过电压水平高, 对弱绝缘击穿概率大而且因为难以准确排查故障发生点, 不能迅速切从而发生短路。因此这种接地方式仅适用于电容电流较小的农村配电网。

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消弧线圈的作用是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 消弧线圈提供电感电流对故障点流过的电容电流进行补偿, 使其降低至10A以下, 防止弧光过零后重燃, 使电弧很快熄灭, 从而防止事故更加严重。同时当消弧线圈电感电流接地或等于电容电流时, 可以减少产生弧光接地过电压的机率, 还可以抑制过电压的辐值, 减小故障相电压的恢复速度, 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减小了故障点热破坏作用等。这种接地方式的优势在于消弧线圈使电弧自熄后, 接地故障可以自动被清除;在故障存在的条件下可以正常运行2h等。但是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对设备绝缘水平要求较高;系统有可能因运行方式改变造成欠补偿从而引发谐振过电压;集中补偿容量不够;选线复杂、控制回路可靠性差, 实际运行差强人意。这种接地方式主要适用于电容电流较大、架空和电缆混合的城市配电网。

1.3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

顾名思义,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是中性点经过一个很小的电阻接地, 这种方式一般用在10k V的电缆线路、不容易发生瞬时性单相接地故障的、系统电容电流比较大的城市配电网、发电电厂用电系统以及大型的工矿企业。其原理是在电弧过零熄灭以后, 利用电阻的阻尼和耗能的作用将零序残压通过电阻提供的通路排放掉, 从而当下一次的电弧的过电压幅度值和正常情况下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情况相同, 不会产生很高的过电压。该种接地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降低工频过电压, 单相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相电压小于3相电压, 而且持续地时间非常短;可以有效限制弧光接地过电压, 当下一次燃弧时不会产生很高的过电压;能够有效地消除系统中的各种谐振过电压;降低操作过电压;提高系统安全的水平、降低人身伤亡事故等等。但是缺点有:接地电位由于接地故障的大电流上升地比较高;切除接地故障的线路会切断供电。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接地方式的电阻值要根据系统电容电流来确定和选择, 必须要根据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 综合考虑继电保护灵敏度、对通信和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影响等等因素。

1.4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联电阻接地方式

消弧线圈并联电阻接地方式的元件主要包括自动调谐消弧线圈、控制器、可调电阻器和检测元件等。当系统运行不正常时, 例如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开始时并联电阻不接入系统, 消弧线圈充分发挥作用, 延迟一段时间后若零序电压仍然存在, 则控制器发出指令接入并联电阻, 此时电阻上会产生较大的电流流过接地点和接地线路, 并且经过零序电流互感器进入到继电器中, 使其动作跳开接地线路。这种接地方式主要应用于电容电流较大、架空和电缆混合的城市配电网, 以及电容电流不太大但以架空为主的农村配电网, 还有以电缆和架空混合城市配电网。接地方式如图1所示。

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联电阻接地方式的优点

2.1 安全可靠性

在单相接地中, 永久性接地必须在停电以后才能排除, 瞬时接地则不需要。而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若采用单相接地, 不论是瞬时接地还是永久性接地, 就会马上切除掉故障的线路, 这样会影响供电的可靠性, 因此就需要建设双回路或是环网供电, 还要求配备质量性能等比较好的开关设备和备用电源, 防止频繁地跳闸。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后可以彻底消除故障, 但是对于一些永久性的故障却起不了任何作用。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在瞬时接地时用消弧线圈消除电弧, 从而消除故障;还可以检测出永久性故障, 接入小电阻利用其瞬时切除故障的特性消除故障, 减少故障电网的运行时间, 并且减少在处理的时候所发生的一些短路的事故, 因而能够保障电网和设备的安全和可靠性。

大多数认为该种接地方式不能用于电缆线路, 因为电缆线路的故障要么是永久性故障要么就是相见短路, 消弧线圈不能起到任何消除故障的作用。但事实上, 根据一些研究数据分析可得出在电缆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瞬时单相接地故障, 而且主要发生在电缆接头和一些连接的地方, 而且由于施工质量比较差, 接头处很容易进水导致水树枝故障, 而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些故障的破坏程度, 防止其发生瞬时短路;此外还能于是一些开始于电缆内部的接地故障, 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 从而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

2.2 设备和线路的绝缘水平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在发生永久故障时, 接地故障电流是非常小的, 电流太小会造成快速排出故障点的难度增大, 因此系统设备就可能会长时间承受过电压, 这样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事故;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单相接地时, 故障点和中性点产生的电弧过电压可能会超过一些低压设备和线路的绝缘水平;消弧线圈串联或者并联电阻的接地方式在电路上都会有效果, 但是经过试验验证并联的方式更能有效抑制电弧光的过电压。

2.3 继电保护的选择性和灵敏性

采用零序过电流保护方式时,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时小电流选线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难度, 而小电阻接地时可以立即切除掉故障线路, 继电保护的选择比较好, 这样一来, 二者结合就可以扬长避短;在采用零序有功功率方向保护时, 中性点景消弧线圈并小电阻接地方式在不发生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就是本线路的电容电流, 而在发生故障处线路的零序电流是电容电流和电阻并联回路电流的矢量和, 因此通过检测各线路零序电流的有功分量是否为最大, 就可判断该线路是否是接地线路, 从而可以快速地切除故障线路。

2.4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一般10k V架空下线路中性点的电阻值选择在28~58Ω左右, 中性点电阻中电流为100~200A时对通信系统是没有干扰的。如果电阻值选得比较低, 那么单相接地电流就会比较大, 会对通信系统产生比较大的干扰;但是如果电阻值选得比较小的话, 那么继电保护的动作可靠性会降低, 因此根据一些国家的实验得到配电网若是以电缆为主的话, 一般电阻中过得电流为400~800A左右时不会对通信系统产生太大的干扰, 这样的话配电网中性电阻值就应该是7.3~14.5Ω。

3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及小电阻接地方式的具体应用

这种接地方式主要用于架空线路配电网或者是电缆和架空线路同时包括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时故障检测并联电阻值在400~800之间比较合适, 消弧线圈可以根据配电网的规模来进行选择:若配电网电容电流为10~100A之间, 消弧线圈的容量和可调谐范围可以根据配电网的规划的最大的电容电流值来选择;若配电网的电容电流小于10A, 那么消弧线圈应该选择10A和15A两级可调谐的形式。当电网电工电流小于5A时, 消弧线圈选择10A;如果配电网的电容电流在5~10A之间, 那么消弧线圈就为15A。若配电网的电容电流大于100A, 那么就要使用组合的可调谐消弧线圈和固定电阻的方式, 固定电阻的大小可以根据电网的运行规模来确定。

4 结束语

虽然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及小电阻接地方式的具体运行模式并没有完全被人们研究清楚, 但是该种接地方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充分发挥了消弧线圈利用电感电流补偿电容电流、提高单相接地故障自动恢复的能力的作用, 又结合了并联电阻检测永久故障, 解决了单相接地的故障选线和定位以及降低过电压的优势, 因此是一种功能比较全的接地方式, 而且和其他接地方式相比适用性也更加广泛, 因此虽然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及小电阻接地方式的运行模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其在配电网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性点不接地方式、中性点睛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小电阻接地方式的简要原理和优缺点以及应用, 然后重点介绍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及小电阻接地方式的作用原理、特点、优势以及适用的范围。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及小电阻接地方式综合了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和电阻接地方式二者的优势部分:适用范围增大了, 而且能够提高配电网的安全可靠性等等。扬长避短, 因此这种接地方式在配电网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配电网,消弧线圈,小电阻,接地方式

参考文献

[1]盛晔.配电网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加并联选线电阻接地方式的运行安全可靠性探讨[J].能源工程, 2011 (05) .

浅议村校一体教育的几种主要方式 篇8

农村社区教育,不仅要保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培养,也要涉及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过程中各类教育的统筹。村校一体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空间,扩大了农村教育的服务对象,将学校教育和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了起来,可以探索形成多种形式。

一是村领导和学校领导“一套班子”、“一套人马”。具体说就是村领导也是校长或学校的负责人。在办学体制上实行“村校结合”,对学校和当地村务发展实行同步规划、宏观管理,做到了村的发展和教育发展同步实施、相互促进。如,备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山西前元庄学校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本优势,通过村校结合带动当地农村发展的典型事例。

二是推广实施的“代管家长”模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多,一种旨在针对农村广大“留守儿童”教育的新制度——“代管家长”制自发在部分农村地区实施开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而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委托人监护的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孩子。这些孩子“生活上缺少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反映出的问题十分严重。农村“代管家长”制是指学校教师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对子,教师代理其家长,从思想、学习到生活实行全程负责的一种制度。实施“代管家长”制度,使“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承担父母的责任,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重新拥有家的感觉,在生活上有人关心照顾,在学习上有人帮助辅导,在行为上有人约束督促。

三是在办学模式上实行“三教合一”,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全员教育。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是政府,而实施主体是农民。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农民的贫困问题解决了,才能促进当地生产建设的发展。村校一体教育的模式,对培养新型农民,对促进全员教育形成了制度保证。首先,各级政府在办学中的职责更加明晰,保证和巩固了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战略地位,使西部的孩子都能接受到足够的基础教育,使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其次,加大了职业教育的力度,使职业教育成为转化农村劳动力的必要措施之一,切实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再次,依托各地各村学校,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类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全员、全面培养农村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最后,利用西部农民的闲暇时间,对农民进行法律知识、时事政策、文化素养和创业精神的培训。

四是建立教师帮扶和联系农户制度。教师既教儿童又教成人,既教文化又教技术,既教校内又教校外,既教课内又教课外,为农民脱贫致富当好参谋和提供技术指导。例如,河北定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组织大批知识分子和志愿者无偿为农民提供培训,推进全国30多个新农村建设试点。

五是学校教师被村委会聘为“智囊团”,共同参与全村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的决策,学校专任教师兼任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文化课教师,有专长的农民被学校聘为劳动技术课和综合实践课的指导教师。如,被社会关注的天津科技大学学生党员白××主动休学一年,到贫困山区帮助农民发展专业协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体化教学方式 篇9

一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 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 自觉贯彻课程目标

观念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人们利用观念系统对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实践、总结等活动, 从而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观念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等特点。形成正确的观念有利于做正确的事情, 提高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 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就教与学关系而言, 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转变最终都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长期以来, 旧的教育观念都是以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居于统治地位。教师教书、学生读书的传统说法, 就是这一教学观的典型反映。在习惯看来, 教书是教师的天职, 读书是学生的本分, 天经地义。因此, 教学中便形成了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现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到这样一个高度来强调, 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 通过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新世纪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二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 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学习空间, 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应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 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并促进评价的内化。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 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 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学习气氛, 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 在新课程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建立互相尊重、平等合作、双向交流、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使教师的教学热情高涨、学生好学, 使课堂气氛积极、活跃。

三相信学生的能力, 把机会让给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 要善于、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 俯下身子观察学生的生活, 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主导自己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课堂中, “谁想到了什么”、“想说就说吧”、“我也不太清楚, 咱们一起来研究”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 会激活整个课堂。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 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 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这样, 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学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或简单的知智统一, 而是以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获得发展为目标。

四在合作中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合作交往能力影响着人们事业的成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独生子女的增多, 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也越来越弱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谦让的恶习, 自我不停膨胀, 甚至有些家长在无意或有意中向他们渗透这种目中无人的思想。班主任有时只能深感无奈。甚至有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叹。虽然如此, 我们在跟孩子的沟通中不难发现, 学生是非常喜欢学校生活的, 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 有着一种尊师情结。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导与社会风气对抗, 或者矫正学生家长在学生心中种下的错误思想, 就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学生在合作中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信任。并且学会尊重与欣赏他人, 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 在互动中感悟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价值。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交的能力。

五在探究中获得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要求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情感体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 同时也是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体验过程和经历, 所以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 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一, 创设探究情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出发, 呈现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 精心设计探究实验, 教育学生珍爱生命, 增强环保意识。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 许多活动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 而农村学校的实验设备简陋、实验仪器不全, 教学中只有就地取材, 使用可替代的器皿、废旧材料设计实验, 物尽其用。这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 还有利于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 重视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题目, 已有定论, 之所以让学生去探究, 是让他们体验和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其过程具有教育意义。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合作交流等探究活动,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素养, 而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董新良.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理念的重建[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0)

[3]教育理论 (第7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4]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 1994

[5]刘树仁.新基础教育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 2002 (11)

[6]刘全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上一篇:10kV电缆线路下一篇:拓宽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