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式一体化教学(通用12篇)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篇1
1 模块和课题的设置
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级别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根据技工院校的教学特点将教学计划按“三段式”模式制定, 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 分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及综合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其中文化基础课程模块实行传统教学 (第一阶段) , 专业课程模块实行模块式的一体化教学 (第二阶段) , 综合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实行校企联合式教学, 即学生到企业顶岗学习, 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 (第三阶段) 。
专业课教学模块的设置必须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 必须符合企业用户的需要。如维修电工专业 (中级) 专业课程可编为九个模块:钳工基本技能模块、电工基本技能模块、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模块、电子技术应用模块、电动机模块、变压器模块、供配电模块、常用生产机械电气线路故障检修模块、电动机自动调速模块、PLC控制技术模块。
课题的设置必须符合模块的教学目标和特点。有的按“模块——课题——分课题”的形式设置, 如电动机基本控制线模块中的课题:三相异步电动机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 设分课题一: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分课题二: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分课题三:绕线异步电动机转子串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等。有的按“模块——课题”的形式设置, 如电动机模块设课题一: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及其拆装;课题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安装;课题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和维护;课题四: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及其重绕等。
2 编制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校内教材
传统教材没有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一体化, 不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因此学校要根据技工院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结合实际情况, 组织教师编写模块式的一体化教学校内教材。编写模块式的一体化教学校内教材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 一体化教学教材应突破传统教材重视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 以技能训练为主线, 合理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 适当降低专业理论的难点, 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 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
(2) 以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实现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 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法的编写方式导入教材内容, 使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 尽可能多地在教材中充实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方面的内容。
(4) 力要使教材内容涵盖有关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5) 编制一体化教学校内教材, 应按模块编制, 独立成册。
3 培养一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能讲会做, 因此, 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还要具有较熟练的操作技能。为培养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应专门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 组织教师参加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可采取如下几方面的措施:
(1) 利用假期组织全部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 或每学期抽调部分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 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操作技能。
(2) 利用假期组织全部专业理论课教师到校实习厂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
(3) 对于教师紧, 又是两个教师共同完成一个班级教学任务的学校, 可采取一个班级配一名专业理论课教师和一名实习指导教师的方式, 由学校组织两名教师签定互培协议, 让两名教师互相培训, 共同提高。互相培训要有培训计划和目标, 学期结束由学校组织考核, 对于效果显著的教师进行奖励。
(4) 组织实习指导教师有计划地自学或参加各类学校的学习和培训, 以提高专业理论知识。
(5) 学校还应要求专业理论课教师在一定期限内, 必须取得高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习指导教师在一定期限内, 必须取得本专业大专以上的学历。
(6) 在建设师资队伍过程中, 学校还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 积极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
(7) 为了进一步激发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 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有关政策, 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4 一体化教学环境的准备
(1) 教室。
一体化教学的教室里要布置黑板、多媒体等理论教学设施, 又要布置技能训练用的工位、设备、器具等技能训练设施。教室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布置工位, 摆放设备、元件、器材和工具等。
(2) 工位。
不同专业、不同模块、不同课题的工位有不同的设置, 总的说来是以满足训练为原则。如维修电工专
业的钳工基本技能模块、电工基本技能模块、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安装模块、电子技术应用模块等, 设一人一个工位比较好, 而常用生产机械电气线路故障检修模块和电动机模块设两个人一个工位比较好。
(3) 设备及元件。
设备及元件要符合专业及模块的特点, 其技术方面要满足训练目标的要求, 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 其数量要能满足学生的训练需要。
5 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
5.1 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
教学质量评价, 包括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评价三个重要因素。教学质量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 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品德、人格等状况作出诊断, 以求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思想品德水平;另一个是对一体化教学过程诸因素的组合及教学效果状况进行评判, 以求了解教师对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安排, 以及教学方法等情况。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的项目包括如下几方面:
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偏重于: (1) 教学目标的明确程度与达成程度; (2) 讲授和训练内容的科学性; (3) 对教材重点和难点与关键的处理; (4) 课堂作业的分量与难易程度。
教学艺术。教学艺术评价的重点是教学方法, 同时也包括与之相关的因素: (1) 方法的启发性; (2) 学生技能操作的机会; (3) 照顾个性差异; (4) 对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指导; (5) 教学语言、示范与板书; (6) 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
课堂结构。课堂结构评价主要是评价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符合技校学生的年龄特征, 是否符合一体化职业教学的特点。具体有: (1) 教学环节的设计; (2) 对学生认知结构和技能结构的组织; (3) 讲授与训练; (4) 教学时间分配。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有所侧重。具体有: (1) 教学进程经济、合理; (2) 对学生要求严而不死; (3) 正确评价学生; (4) 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5) 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分合有序, 合而不乱。
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评价有: (1) 课时计划完成情况; (2) 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的劳动品质和思想素质、 (5)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5.2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具有的操作技能主要由学校和鉴定机构通过测验、考试、鉴定来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可按模块进行, 模块总成绩可由技能平时成绩、技能考试成绩、理论平时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 其权重分别为20、40、15、25。
6 结语
根据我院的试行, 技工院校推行模块式的一体化教学, 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好处。抓好模块式的一体化教学, 要注重教学模块和课题的开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以及一体化教学校内教材的编制;要有先进的设备、元件及足够的器材、工具作保障;更要注重对一体化教学质量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建, 李伟, 赵金周.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维修[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5) .
[2]国际劳工组织ILO.模块式技能培训.劳动部培训司编译[M].北京:北京新闻出版局, 1992.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篇2
颜春林 江苏省连云港市大村中心小学 222061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强调学生自主,真正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交流的平台交给学生,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创造潜能自然在学生身上迸发。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注重“确立目标、分组合作”使得学生课堂学习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理念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自学质疑——精心指导
“自学质疑”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知识建构和基础练习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这一模块一定要让学生先朗读课文,然后完成学案,对于学案完成的情况不应统一要求,应该关注差异、因人而异。因为“自学质疑”不是为了检验学生,而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是为了教师展开课堂教学了解学情。因而,学生完成学案之后,教师要及时审阅,了解学情,以便选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但是,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质疑能力还处于养成阶段,对于更多的孩子而言,还不完全具备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自学质疑”的指导。
二、交流展示——耐心训练
本模块要交流展示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可先小组交流展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最大限度地扩大交流展示的面。交流展示如果仅仅是优秀学生的展台,学困生是看客、是陪客,就失去其意义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最令人担心的就是加大“两极分化”,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差生更多的机会。有人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不发言怎么办?这需要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发言意识,要从学生发言的语言形式入手,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应成为学生的讲堂,成为学生的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辩论场。
三、互动探究——深入合作
互动探究鼓励个人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并按方案去解决问题。“互动探究”关键是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有高质量的问题,才会有高质量的思考。互动探究问题的选择:一是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进行预设;二是选择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进行探究,注意这些困惑和疑点应是本节课学习的核心内容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互动探究”还要注意合理分工。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班级内、小组内合理分工,各个成员通力合作,首先把自己负责的主要问题探究透彻,然后交流互动中让全班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
四、精讲点拨——恰到好处
“精讲”和“点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精讲是点拨的一种形式,点拨往往又需要精讲。“精讲点拨”穿插于学生“互动探究”之后的再次“交流展示”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已经学会、已经读懂的内容教师不要再苦苦追问;精讲点拨要到位而不越位,教师要学会倾听,要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间,不要频频打断学生的发言;对难以理解的问题应该迂回一下,设计阶梯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逐步达成学习目标。一提起“讲解”很多人总是把它和“注入式教学”紧密相连。进入新课改以来,很多老师生怕被扣上教学理念不先进的大帽子,故而在课堂上该讲的却不敢讲。比如《鞋匠的儿子》一文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使得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林肯对于奴隶制度和不平等社会现状的深恶痛绝,所以,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就必须相机讲解“触目惊心的黑奴市场”,以帮助学生了解南北战争前夕美国的现状,明白林肯“人人平等”思想的由来。
五、矫正反馈——及时到位
“矫正反馈”模块设计的主旨是“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要重视“双基”的矫正反馈,确保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矫正反馈可以专段时间进行,比如在精讲点拨前进行,或在下节课开始前进行,也可以即时进行。对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矫正反馈”最好在“交流展示”和“精讲点拨”的过程中即时进行。比如学生朗读课文丢字、漏字、添字、破句时,教师应及时帮忙纠正;学生交流朗读感受语言表到不到位、理解肤浅、价值偏离,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点拨引导。这样才能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迁移运用——有节有度
“迁移运用”模块要求“完成巩固案中的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思维,形成相关技能。迁移应用的题型要多样,要有书面的和操作性、实践类问题。还可设置思考题、必做题、选做题等。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迁移应用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迁移运用”要控制练习的量,努力做到“精讲精练”。现在小学语文练习《补充习题》《学习指导》《综合性学案》三套并行,有的老师居然要求三套全部完成,这不仅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严重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使得学生除了练习以外,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写作,有可能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尼采说:我为什么这么聪明?我从来没有思考过那些不是真正的问题,我从来没有浪费过我的力量。”我们究竟怎样能够让学生变得聪明呢?这就需要我们不要让学生去思考一些重复的问题,不要人为地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要让学生在“精练”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篇3
【关键词】电气技术;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探索
一、“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
(一)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工作计划。
学校成立了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实施课题组,教务科、教研室、实习工厂等部分负责人担任课题组组长和副组长,电气教研组骨干教师担任成员,并负责定制工作计划及具体的研究和实施方案。
(二)课题研究工作。
1.确定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教学培养目标。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社会需求以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就业为导向,制定一体化培养目标,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核心技能和辅助技能,各技术模块又都具体理论和技术要求。根据纵向分等级,横向分功能的原则来划分等级模块和功能模块。每个等级模块从简单到复杂,缩短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使教学更加科学系统化。每个教学功能模块相对独立,可以进行积木式多重组合,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层次需要来编排,对行业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可以随时建立新的模块添加进去。
2.课程模块基本结构。根据确立的专业教学培养目标,考虑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结合专业理论,操作技能的特点,设立文化基础课程、基本技能模块,专业课程三大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是主体。专业课程模块分为电工基本功,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工厂供电,电机与变压器,照明安装,五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由若干个课题组成,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
3.课程模块的特点。
(1)突出能力培养 。紧紧围绕专业教学培养目标设置模块,强调在传授知识、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理解深刻立体。各模块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教学内容安排先易后难、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原则,并打破学科系统编排的课程内容,以课题为中心,将涉及到的各门学科知识编排在一起,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集中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实践性和先进性。模块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将生产实践中普遍应用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技术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学校既能学习到扎实的基本功,又能了解到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水平,确保学生学到知识、技能及培养起来的职业能力就是当前生产实践中所需的,从而保证学生能很快适应企业工作,很快达到企业技术要求。
(4)强化技能教学。打破多年来重理论,轻技能培训的传统,树立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为技能训练教学服务,为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新观念。加大技能教学内容比重,对于理论知识强干弱枝,以必需、够用为度,学生在操作技能训练中体验印证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易于理解和吸收;注重理论知识对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发挥指导作用,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都做了大幅度调整。
4.开发出一套模块式一体化教材。为配合实施一体化教学工作,我校组织电工专业教师及时编写了电类专业"模块式一体化”的校本教材,有《电工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包含电工安全知识、电工仪表使用、电工工艺等),《常用电气设备的安装与维修》等。
5.教师“一体化”。实施模块“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有一支即懂得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一体化”师资力量。我校将电气理论教研组、实习教研组合并成电气设备安装教研组,理论、实习教师按模块分小组办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备课,共同带班。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时间对理论老师进行专项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创造机会让实习老师多上理论课,增强他们理论课教学的能力。
6.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实施一体化教学。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方法必须改革。主要方式是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教师的角色由过去课堂教学的主要讲授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这一教学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由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行为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职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教师能力的转变。
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到实际操作,均需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是实行一体化教学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原来的专业理论教师要多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强实践,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实习指导教师则需要提高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钻研教材和教学理论,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才能成为所谓“双师型”教师。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培训,我校的很多专业教师已把理论、实操两种融为一体,基本通过讲师/技师的“双师”评定,有效地促进了教改的步伐。
(二)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一体化教学实施几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从以前上理论课时老师口若悬河讲演而学生昏昏欲睡的状况,转变成现在学生直接参与教学,主动进行技能训练,几乎每个实训室都出现了放学了学生还和老师在讨论的情况。这几年在中级电工考证的应知考核和应会考核中,我校学生的合格率从80%提高到93%以上,可见一体化教学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相结合的问题。
一体化教学模式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高度统一,紧密衔接,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由于运用了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促进记忆的方法,解决了以前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大大提高了理论教学的效果。
(四)产生辐射效应,加快了我校专业建设的步伐。
电气技术应用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带来的变化,在我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他专业看到这一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成效,备受鼓舞,积极投入到专业建设中。他们运用这种新理念,针对其专业的实际情况,调整了专业教学计划,越来越多的专业教研组正着手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一体化教学工作研究计划,为实施这一模式创造条件。
三、体会
1.该教学法可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想与感性的同步认识。
2.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反复交叉,内容不断更新,学生有新鲜感。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了实在的本领,自信心增强,教学效果提高。
3.“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加强了师生的直接接触,教师能比较直观的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于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四、建议
1.各模块间知识的衔接、时间的安排及教师的分配有一定难度,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反映以及教学的实际状况,及时进行调整、优化和完善。
2.模块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既会讲专业理论,又熟悉操作技能,要加大相应培训力度,为教师尽快转型创造良好的条件。
3.模块化教学要求健全相关的教学设施,并经常安排教师下企业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及相关岗位技能,同时要多建立校企挂钩的校外实训基地。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的探索 篇4
一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 传统教学方法中, 人为地将教学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段实施, 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 造成了知识相互脱节。
第二, 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 多数认为理论课枯燥乏味, 较难理解。由于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 学生的专业兴趣不高。
第三, 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 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又能做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
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的理论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在模块式一体化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 采用“分层推进、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把教学要求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差异的基础上, 寻找教学与各层次学生认知水平的结合点, 分层制订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策略,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二, 在教学过程中, 多采用现场教学、任务教学等方法, 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 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 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
第三, 打破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的界限, 将知识、能力和技能综合化, 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动手能力。
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的实践运作
针对我国目前制造业的用人需求, 我校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实施以下模块式教学:
第一, 普通车床模块。在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 要求所有学生首先进行普通车床的实践操作, 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实现“理实一体”。教师给每个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 建立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学习记录, 针对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理论掌握能力的不同, 初步隐性地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以便针对个体的差异进行最近发展区域的目标制订。
第二, 数控仿真模块。我校建设了数控加工实验室, 配备有数控教学用车床及数控铣床, 并安装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软件及加工、制造编程软件, 学生可以学习数控设备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数控编程。针对各项任务要求, 学生自主进行各种类型零件、各种加工工艺要求的加工步骤、刀具选用、编程及仿真模拟练习。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及接受情况, 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 不断调整教学难度及任务, 以适应学生个体能力逐层提高的教学目的。
第三, 数控加工模块。在仿真加工训练以后, 学生们会按进步速度的先后进入数控设备的实操阶段。我校最近几年投入巨大的资金创建了技能型人才培养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 配备了相当数量的数控车、数控铣、数控加工中心、电火花、线切割、三维雕刻机等设备。在这一模块中, 对不同教学层次的学生, 可进行不同重点方向的培养: (1) 以电火花、线切割为主。对于学习成绩及理解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稍差的学生, 在初步了解了其他设备的使用方法后, 可以培训以电火花加工、线切割加工为主的数控加工技术, 使这一层次的学生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目标。 (2) 以数控车为主。一方面在企业用人需要方面, 这一技术群的需求量比较大;另一方面, 数控车加工技术具有中等复杂程度, 操作及工艺容易掌握。 (3) 以数控铣、加工中心为主。对一些领悟能力强、动手能力好、成绩优秀的学生, 可以进行以数控铣及加工中心为主的数控加工技术培训。同样符合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及技术难度程度, 学生可对一些复杂的零件进行实际产品的加工优化等。
四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试验的体会
通过采用模块式一体化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 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第一, 对设备的使用有好处。可以有效地缓解设备的使用密集问题, 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实训设备;通过对学生进行仿真练习, 可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工艺问题、操作问题等,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贵重设备。
第二, 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 (1) 模块式培养方式可使不同学习成绩、不同动手能力、不同发展潜力的学生都能够学到与自己相近的发展区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能满足企业不同岗位的用人要求, 使学生都能具备相应的就业能力。 (2) 对于职业技能等级考试, 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普通车床或数控加工技术的等级证。大多数学生可以考取中级工操作等级证, 而表现突出的学生可直接在校考取高级工操作证, 提高了自己的就业能力。 (3) 在参加省级及国家级数控加工技术大赛中, 我校学生脱颖而出, 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 多人多次在全国数控加工技术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是对模块式一体化培养方式的一种肯定。
第三, 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好处。通过模块式一体化方式培养技能型人才, 不仅适应了新时期的新教学任务, 我校也拥有了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多人多次在全国职工数控大赛中获奖。
五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
从“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出发, 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培
摘要:随着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启动, 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人才培养任务。本文结合吉林化工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模块式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 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关键词:模块,一体化,教学法
参考文献
[1]王东涛.数控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3)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篇5
在认真学习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先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总结我区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打造“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一、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模式
(一)六模块
“六模块”是:1.“问题指向,预习先行”模块;2.“呈现目标,任务导学”模块;3.“互动探究,合作求解”模块;4.“交流展示,适度拓展”模块;5.“反馈矫正,尊重差异”模块;6.“强化训练,当堂达标”模块。
(二)3+X建构式课堂
“3+X” 建构式课堂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系统把握教材,适当整合其他教学资源,在保证1、2、6模块的前提下,依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情等实际需要整合与建构,灵活选择运用3、4、5模块,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作共享,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有效高效的课堂。
二、研制过程、方法与流程
(一)经验归纳,实践反思。通过对我区近十年新课程课堂优秀典型课例的分析,概括出基本的模式结构,并进行实践检验、评价论证,形成模式体系。
流程:“案例选题(同题异教)——提炼反思——检验修正——完善定模”。
(二)学习借鉴,创新提升。学习借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以及全国教育发达地区学校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升华,基本理念和核心要素不变,更突出灵活、实用、科学、有效,更具有易于接受和便于操作的特点。
流程:学模——套模——创模。
(三)理论支撑,演绎归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目的。流程:内容分类--模仿设模--实践修正--论证定模。
三、基本理念
“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的基本理念是: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创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走向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即: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给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四、操作要领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模块
本模块指教师在一节课即将结束前将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学案的下发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预习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学生走向自学实践的初级形态。有效预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特征,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接受智力挑战,开阔思维,拓展阅读,体验生活,挑战文本,进而生成自己的问题。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其探究的开始,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是判断学生有效预习的一把尺子。只有广泛阅读、积极思维,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了疑问,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寻求答案、生成知识,达成目标。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模块
呈现目标,指教师导入新课后,用多媒体、小黑板等多种形式出示反映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具体学习目标。目标定向后,学生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由然而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增强,学习的效率也会提高;目标定向后,教师心中有程序,活动有步骤,要求有标准,讲评有重点,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参与学生活动有预设、有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有效地克服了课堂的随意性。
目标是一节课的方向和灵魂,有了明确的课堂目标,教师就要思考这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要培养学生什么,最终让学生具有何种能力能解决哪些问题,重点是学生思考这节课要学什么。学习目标是给学生看的,所以要尽量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明了化,通俗易懂、明确且能检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执行教学目标,而应根据即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情境、学生实际等调整教学目标,发挥教学机智,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使预设的目标和生成目标相结合。
在同一班级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材进行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为每一层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它包括基本目标,让知识基础、水平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的学生达到;中层目标,让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的学生达到;发展目标,让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的学生达到,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任务导学,指以问题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而且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化。
(三)“互动探究,合作求解”模块
互动探究,是指教师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还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互动探究问题的选择,一要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进行预设;二要选择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进行探究,注意这些困惑和疑点应是本节学习的核心内容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对多个问题进行探究时可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探究任务,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合作,把自己负责的主要问题探究透彻,在下一步交流互动中让全班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
在探究过程中,鼓励个人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组长组织组内认真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并按方案去解决问题。还可讨论形成本组的交流展示方案,为交流做准备。教师在此阶段内应巡视班级各小组的活动,主动参与一个或几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奇特想法,及时把握学情,一是为下一步的交流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可适时调控各组的探究进展和探究方向。
合作求解,在互动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包括同桌互帮式、四人小组研讨式、多人小组合作式和全班合作式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和探究搭建舞台。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及具体条件,安排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在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讨论中所提出的疑问,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
(四)“交流展示,适度拓展”模块
交流展示,既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现、交流,又是学生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提升。在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在提问、质疑、讨论的快乐情境中,在“兵教兵”、“兵练兵”的合作学习中,达到对学习任务的整体把握,从而达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益的教学效果。在展示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一名导演,适时地鼓励学生,同时对学生的展示活动进行点评,及时根据课堂展现与互动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确保课堂展示的正确方向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适度拓展,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编者意图、学生基础、生活实际,在学生展示交流和教学整体目标落实的基础上,从文本出发,把散见的课程资源化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其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得以激活和再现。拓展延伸的完美境界应是适度、有效,要从着眼学生发展、提升思维品质的角度出发,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拓展,为情感体验拓展,为品味语言拓展,使拓展训练成为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中学生的生长点、发展点。切忌本末倒置、生拉硬扯、空泛无效、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南辕北辙,无度的,泛化的拓展。
(五)“反馈矫正,尊重差异”模块
反馈矫正,指教师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教师要根据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要注重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还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对疑难问题点拨时要注意学习层次,注意点拨的范围,注意把握教学难度等。点拨语言要简洁、精炼,准确、规范,形象、生动,到位不越位,讲解重点要突出,难点突破有梯度;要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间。
尊重差异,一要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学生学习上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我们不应该让学生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项目上,而应该让学生自己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放到他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中去。因此,在评价中,应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成功,得到发展。二要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对待同一现实,学生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在评价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让课堂呈现丰富多彩的格局。三要尊重学生的经验差异。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经历着不同的经历,享受着不同的生活,他的生活经验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也理应得到尊重。
(六)“强化训练,当堂达标”模块
本模块要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思维,形成相关技能。训练的题型要多样,要有书面的和操作性、实践类问题。还可设置思考题、必做题、选做题等。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应用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
在进行应用训练时,应在紧扣教材的同时,针对各层学生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情况,适当设计一些难易不
一、梯度不一的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以便达到呈现的学习目标,并有效的迁移应用。
五、各模块在建构式课堂中的作用与联系
“问题指向,预习先行”是“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实施的基础,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起引导作用,通过预习,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呈现目标,任务导学”是建构式课堂的核心,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问题和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学、建构、质疑,为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等模块的开展提供话题、主题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是“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实施的保证,通过必要的习题与实践作业等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篇6
【关键词】教学管理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引言
技校工艺与实习课教学一直由教务、实习分头安排,考核管理。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实习课由分散实习改为集中实习后,这种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部门独立、多头指挥、工艺课教学和技能训练无法交叉使用的弊端。因的“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在技工学校教学管理的应用势在必行。
二、一体化与模块式教学的解析
1、一体化教学及特点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指以“能力本位”为指导理论,将理论教学与实操技能训练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的一种教学棋式。其特点有:
(1)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的内容合二为一组成棋块内容施教。而不是在某一门专业理论课授完后再进入教学生动手实操的实习阶段。
(2)在教学方式上,打破理论课与实习课的界线,采用在实训现场搜理论,边授理论边让学生动手操练的方法上课,或在短时间(几十分钟至几节课)理论课后即让学生进入实训,即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在空间上的结合。
(3)在教学时间上,打破理论课与实习课人为的划分时间段的做法(例如规定一个学期的前十周为理论课,后十周为实习课),对某一门即有理论课又有实习课的课程。在时间安排上将其两种课程合二为一成为“一体化”课怪,不再分为传统的“理论课、实习课”,从而实现理论课与实习课在时间上的结合。
(4)授课教师均是具备理论课、实习课教师资格和相关职业技能的既能完成理论课又能完成实训课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
2、模块式教学及特点
所谓模块式教学,是指将教学内容按培养能力型人才要求科学地划分为若干个可以有机的搭配和组合的模块,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对象选择不同的模块内容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其特点是:根据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学生就业方向,本粉“必需和够用”的原则,缔选和,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以较高的效率修完所孺课程相关内容并具备相应能力,从而达到毕业规定的标准。从理论上粉,一体化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教学方法,模块式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教学内容,二者互相关链和依存,存在粉相互促进或侧约的客观内在规律。同时,二者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上是统一和明确的:培养能力型人才和“能力本位”理论。
三、如何应用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
1、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职业教育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是“分科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训分开组织”的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科之间、理论教学和实习之间的严重脱节,技能和理论孰轻孰重因人而异。而在一体化模块式教学中,学科界限被打破,以技能训练为核心设置教学环节和进度,理论教学完全服务于技能训练,突出了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个性特点。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体化模块教学改革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按“双师型,要求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外,还要求将师资队伍建成“能力本位”型的,即:能够较好教会和提高学生荃本能力(以本專业技能为主的能力)和关健能力。按此思路,应抓紧教师的基本能力和关健能力的培训,涌现出一大批双师型教师,使原有教师队伍短期内迅速提高了专业技术资格等级。每年都应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开办学术讲座,开展“创建学习研究型学校”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等,这样的师资力童可以有效地配合和促进一体化模块化教改的工作,也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的能力。
3、实行学分制
如何在实行学分制条件下搞好一体化、模块教学?首先应当肯定的是实行学分制和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是一对可互相渗透和促进的因素:学分制为一体化、模块化教改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实验研究的平台。一体化、模块化教学可为学分制的实行特别是在教学方法、手段、内容、棋式等方面提供有效的补充和完善。具体做法一是对课程进行模块化整合,将所有课
程分为必修课模块(含为获取大专入学资格而参加成人高考的课程、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理论课信息技术类课程)、考证课模块(含中高级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考证课程专业理论)、选修课模块(含为拓宽学生基本能力和关健能力的补充课程)。二是对其中的专业课和考证课程实行一体化教学。三是在对教学计划、大纲修订时与学分制分配有机结合,使学分配比与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课程协调。
4、开展高级技工培训教育
为满足市场需求,确定“双证”高级技工人才培养目标,即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取大专毕业学历证书和高级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为此必须克服和解决课时不足、师资不足、实训设里与场地不足、教材短缺等困难和问题。关于课时不足,解决方法之一是一体化模块教学改革后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平均约可节省15肠课时,支持了高级班办学。关于教材短缺,是指缺乏适合中、高级技工培训的又适用于一体化模块教学的新编教材。显然,不能等靠要,应鼓励并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相关能力的教师编写“一体化”教材。自编教材不仅可
以在一定程度缓解教材短缺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师资队伍的关键能力。
5、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一体化模块式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强调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特别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工种和不同的层次需要编排选择,并且对行业中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可以随时进行新模块添加。
(下转第17页)02/2012
浅谈职校专业课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篇7
1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⑴在教学内容上, 将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的内容合二为一组成模块内容施教, 而不是在某一门专业理论课学习结束后才进入教学生动手的实习阶段。
⑵在教学方式上, 打破理论课与实习课的界限, 采用在实训场地讲授理论, 边学习边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的方法进行, 或在一定时间理论课之后即让学生进入实训, 即理论课与实践课在空间上的结合。
⑶在教学时间上打破理论课与实习课人为的划分时间段的做法, 对某一门课程的理论课与实习课, 在时间安排上将其合二为一, 不在分为传统的“理论课”与“实习课”, 从而实现理论课与实习课在时间上的结合。
⑷授课教师均是具备理论课、实习课教师资格和相关职业技能的既能完成理论课又能完成实习课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
2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理实一体化教学往往与模块式教学同时进行, 即通过模块式达到一体化教学。从理论上看, 理实一体化教学研究的主要是教学方法, 模块式研究的主要是教学内容, 二者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 达到一体化教学, 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的基本步骤。
2.1 前期准备
⑴修改理论教学计划, 根据实际内容和社会实践需求制定出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计划;⑵合理安排授课时间, 注重“理”、“实”课时比例;⑶改建课程结构, 调整有关章节内容, 将其划分为若干模块便于教学;⑷在教师方面, 设主讲与辅导教师同堂协作施教。要求主讲老师既要掌握较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有一定的动手经验, 同时还要有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教师形象;辅导老师要熟练掌握课题的实践内容, 与主讲教师配合默契, 以设l~3人为宜 (根据学生人数和场地来定) 。⑸在场地及教具片面, 要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来布置。基本设施包括专业设备、专业检测仪器、专用仪器工具和辅助教学设备 (投影设备、录放设备、综合教具等) 。⑹划分学生小组。小组人数以5~6人为宜, 推选组长。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平衡, 控制小组成员的变量很多, 如学习者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等。教师必须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如学生的思想表现、各科的入学成绩;性格爱好、乃至交朋结友等都应心中有数, 一般采用互补方式, 如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 既有利于差生的转化, 又有利于促进优等生的灵活变通, 即所谓“教学相长”;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相搭配, 可以取长补短, 相互借鉴;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相搭配, 在各自发挥其优势的情况下, 相互学习, 使认知风格“相互强化”。
2.2 组织实施教学
⑴在精心设计下, 主讲教师控制整个课堂, 并负责课题理论部分讲解、答疑以及课堂、课题的总结工作;辅导教师协作配合主讲教师完成课题的讲解, 并负责操作演示、巡堂辅导, 解决操作疑难等工作。⑵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 在授课过程根据课题的特点对理论知识, 按环节、分阶段采用“逆推顺写”等方法进行讲解。常用的方法有“先讲后练法”, 其优点是学生容易上手, 缺点是不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大部分学生只是“照着做”, 而不是“想着做”。“先练后讲法”, 其优点是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缺点是上手慢, 不适用于复杂的课题, 效率偏低。“穿插讲解法”, 其优点是易上手, 理实结合紧密, 效益高;缺点是准备工作复杂, 课堂组织的难度大, 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高。⑶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所学知识以动手为主要内容, 并以“答疑”的方式代替传统的“讲授法”;⑷分工明确, 协调配合, 设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
2.3 检查问题, 针对存在问题开展教研活动, 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 教师要组织进行讨论、总结、评比, 使教材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各小组学生代表要依次对完成的任务发表见解, 其他小组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由老师或小组负责人进行总结, 最后由老师评价, 评价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等, 注意多褒奖, 少贬低, 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兴趣。
2.4 教学效果
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劣都要看其教学效果, 而反映学生的主要指标就是学生成绩一体化的特点和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 决定了其评定学生的成绩不能按传统的方法进行, 要从行为与品德、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等方面进行。
3 通过实践一体化教学, 它的优点具体有以下几点
⑴一体化将原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 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轻松、牢固。以往的普通教学理论教学被割裂开来, 面对的是黑板、挂图、模型, 对实物缺乏感性认识, 尤其是空间差的同学, 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显困难, 而进行实习教学时, 原先学过的理论知识早已忘的差不多了, 理论指导实践更是成了一名空话, 而一体化教学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 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⑶它既能充分挖掘教师的教学潜力又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还能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⑷它既能相互联系, 又能相对独立。⑸便于开展多媒体教学教学。使学生易于理解, 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培养职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也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因此, 要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 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能够解决生产企业中实际问题的、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较高操作水平的技术工人。而理实一体化教学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更能实现培养技术工人的这一目标,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摘要:一体化的模块式教学广泛应用于一些职业技术院校, 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理论和实践技能融合一体进行组合教学, 相比传统的教学, 更加直观、形象, 学生更容易接受, 能明显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一体化,模块式,教学
参考文献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篇8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要将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 (以下简称技术院校) 培养规划纳入高技能人才工作总体部署,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实际需求以及技术院校培训资源现状, 制定技术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切实发挥技术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培养目标主要为: (1) 高级技工。主要招收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或具有中级职业资格的人员。学制一般为2~3年。 (2) 预备技师。主要招收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院校毕业生, 学习期限不少于2年;部分知识技能型职业可以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 学习期限不少于4年。 (3) 技师。招收对象主要是企业在职职工中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并在生产服务一线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
社会的大量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和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 制造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些能看懂图纸、熟练使用Auto CAD、Mastercam、UG、PRO/E等绘图软件, 又具有较高实际操作技能的模具复合型人才, 特别是技师型人才是社会较缺乏而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研究的意义、目的和内容
根据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生毕业后就业的现实情况, 各技师学院都在深化教学体制改革, 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所以, 在技师学院建设模具专业, 研究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 创建科学合理的技师培养体系, 就显得十分迫切、十分必要。“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可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 紧密衔接,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论与技能通过不同的模块反复训练, 内容不断更新, 学生有新鲜感。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 可使学生学到实在的本领, 自信心增强, 技能形成进程加快。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 有利于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 因材施教,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本研究的目的, 旨在借鉴国内其他省份有关技术院校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对技师学院如何培养模具钳工技师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 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对相关学校和企业的考察、调研获得经验和数据, 验证技师学院学制教育培养钳工预备技师的不同方式, 探索技师学院对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二是通过对院校培养模具钳工技师模式的研究, 力求找出适合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 探索科学合理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方式, 具体到什么时候教什么模块, 怎样实施一体化教学, 从而合理确定课程结构, 并在实践中突出技师学院的技能优势, 使我们培养出来的技师区别于高职高专培养的工程师。本研究的具体内容是: (1) 其他技术院校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调研。 (2)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的研究 (参见表1) 。 (3) 对现有教学计划影响的研究。 (4)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对师资要求的研究。 (5)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教材的选用和开发。 (6) 探索科学合理的院校培养模具钳工技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某一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 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迁移。迁移有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之分。该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 是教育界较早引起关注的教育心理学范畴的理论, 其价值主要是提醒教育工作者发现和正确处理积极的或消极的迁移。
“短时间内多次重复学习有利于记忆”的理论
现代教育心理学证实, 人的大脑对某一知识的记忆时间与对该知识重复学习的次数有关。在单位时间内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 或对同一知识重复学习的时间间隔越短, 越能有效提高记忆力。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后, 学生普通反映所学的知识容易记背、容易理解了。其原因之一, 就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与实习的界限, 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点后, 立即让学生在实操现场重复学习、验证、理解理论, 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就数次重复了所授内容, 而改革前, 10周理论课上完再进行10周的实习, 学生对数周前的学习内容早就忘了, 还要重新温习, 困难大, 效率又不高。实践证明, 模块式一体化教改有利于提高学生记忆力和提高教学效率。
能力本位的理论
能力本位的观点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如果说素质教育是整个教育领域的选择, 那么能力教育则是职业教育更加关注的选择。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 实际上是朝着“能力本位”方向迈进。“能力本位”理论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和提高一些超乎本专业基本能力的“关键能力” (又称为跨职业能力) 。关键能力主要有: (1) 组织与执行工作任务的能力; (2) 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3) 学习与工作技巧的能力; (4) 与人交谈的技巧能力; (5) 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独立性与责任感; (7) 创造性与适应能力等。参与模块式一体化教改的学生, 在上述关键能力中的第 (2) 、 (3) 、 (5) 条均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进步。
国内外有关技师学院模具专业的教学模式
广东省技师学院模具钳工技师的培养走在了同行的前列, 他们采取的是“模具实训中心”的方式, 即模具钳工综合技能训练“班组化”。每个班级的模具钳工实训有若干名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指导小组, 每个教师负责设计流程的一个步骤。以钳工为首, 集中了CAD、UG、PRO/E、车、铣、刨、磨、线切割、加工中心等专业教师, 学生分模块进行不同的专业实习, 各个模块结束后完成模具的制作、装配、试模工作。生产任务、模具图纸大多数是来源于工厂, 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最后, 技能鉴定是分几个模块进行, 每组模具制作+CAD+车或是模具制作+CAD+铣或者是其他另外的考核组合, 学生抽签选择考试的内容, 真正考核了学生的模具制作水平。
山东省聊城技师学院实行的是基本功阶段在校内训练, 而模具技能训练与工厂共同组织的模式。技师考核在工厂里结合完成产品的质量、研发能力鉴定, 即“前校后厂”模式。
我院成立了机械、电气、汽车等专业的专家咨询委员会, 定期召开咨询会议, 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编写培训课程和教材, 确定培训考核方法。我系模具钳工技师的培养模式接近于广东模式, 采用“基本功训练+相关工种+模具制作”的实训, 最后, 按照省里的技能考核方案, 采用社会化技能鉴定考核模式:“理论试卷+论文”、“答辩+典型工件的制作” (镶配件) 。去年首届模具钳工技师的技能鉴定, 有八十多名学生通过了工具钳工技师的考核, 合格率80%以上。
一体化教学与模块式教学解析
一体化教学及特点
所谓一体化教学, 是指以“能力本位”为指导, 将理论教学与实操技能训练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特点是: (1) 在教学内容上, 将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的内容合二为一组成模块式内容施教, 而不是在某一门专业理论课授完后再进入实操的实习阶段。 (2) 在教学方式上, 打破理论课与实习课的界限, 采用在实训现场边讲授理论, 边让学生动手操练的方法上课, 或在短时间的理论课后立即让学生进入实训, 即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在空间上的融合。 (3) 在教学时间上, 打破理论课与实习课人为划分时间段的做法。例如, 不规定一个学期的前10周为理论课, 后10周为实习课, 而是对某一门既有理论课、又有实习的课程, 在时间安排上将两种课程合成为“一体化”课程, 不再区分传统的“理论课”与“实习课”, 从而实现理论课与实习课在时间上的结合。 (4) 授课教师均是具备理论课、实习课教师资格和相关职业技能的, 既能完成理论课、又能完成实训课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
模块式教学及特点
所谓模块式教学, 是指将教学内容按培养能力型人才的要求科学地划分为若干个可以有机地搭配和组合的模块, 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对象选择不同的模块内容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模块式教学的特点是, 根据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学生就业方向, 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 筛选和重组教学内容, 保证学生以较高的效率修完课程的相关内容并具备相应能力, 从而达到毕业规定的标准。从理论上看, 一体化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教学方法, 模块式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教学内容, 二者互相关联和依存, 存在着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内在客观规律。同时, 二者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上是统一和明确的:依据“能力本位”理论培养能力型人才。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结构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方法
从层次上来看, 模块式一体化教改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场地建设、技师和高级工培训教育、学分制改革等不同层次的问题, 做法如下:
师资队伍建设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按“双师型”要求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外, 还要求将师资队伍建成“能力本位”型的, 即能够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以本专业技能为主的能力) 和关键能力的团队。按此思路, 应抓紧对教师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训, 使原有教师队伍短期内迅速提高专业技术资格等级。每年都应制定教师培训计划, 开办学术讲座, 开展“创建学习研究型学校”活动,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教师继续教育活动, 这样才能涌现出一大批“双师型”教师, 师资力量才能有效地配合和促进模块式一体化教改的工作。
实验室、实习场地建设
对实习场地、设备设施应进行大量的投入, 逐步完成符合各专业要求的适应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要求的实习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的硬件条件, 真正实现课堂与实践的统一。
开展技师、高级技工培训
为满足市场需求, 要确定“双证”高级技工人才培养目标, 即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取大专毕业学历证书和高级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为此, 必须克服和解决课时不足、师资不足、实训设备与场地不足、教材短缺等困难。关于课时不足, 解决方法之一是一体化模块教学改革,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节省课时, 支持高级班办学。关于教材短缺, 是指缺乏既适合中、高级技工培训, 又适用于一体化模块教学的新编教材。显然, 不能等、靠、要, 而应鼓励并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相关能力的教师编写“一体化”教材, 自编教材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材短缺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师资队伍的关键能力。
实行学分制
要想在实行学分制条件下进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首先要对课程进行模块化整合, 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模块 (含为获取大专入学资格而参加成人高考的课程) 、文化基础理论课、相关技术类课程、考证课模块 (含中、高级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考证课程) 、专业理论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含为拓宽学生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的补充课程。其次, 要对其中的专业课和考证课程实行一体化教学。再次, 在修订教学计划、大纲时, 应与学分分配有机地结合, 使学分配比与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相协调。
总之, 本研究是对技术院校现有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 特别是观念的创新。通过学习其他院校的一些先进做法, 首先应培养“双师型”教师, 才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要改革模具钳工技师技能鉴定模式, 不再以镶配件考核为主。只有当各方面条件都真正成熟, 技师学院培养模具技师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摘要:技师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技师学院的教学改革应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职业环境, 探索适应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可以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进行了理论阐述与实践分析, 并提出了进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方法及模具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关键词:技师学院,模具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块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卢之章.生产实习教学法[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5.
[2]陈威文.论钳工专业的一体化教学[J].现代技能开发, 2003, (8) .
[3]谢增明.钳工技能训练 (第4版)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4]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5]陈孝彬.教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篇9
1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基本思路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就业需要, 专业教学模块应分为课程模块和综合模块两类模块, 并分步实施。如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三年制 (2.5+0.5) 高技班为例, 课程模块应主要包括:专业模块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Photo Shop图形图像处理、网页制作 (DM) 、局域网技术及组网工程、Flash动画设计、VB.NET程序设计、ASP.NET、服务器配置与管理、路由器与交换机的配置和使用等;基础模式有专业基础模块 (英语/专业英语、数学、体育、普通话、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基础) , 职业素质教育模块 (哲学、职业生涯规划、社交礼仪等) 。综合模块应包括:网络管理员高级工鉴定模块、网络办公模块、动静态网页制作模块、网络综合布线模块、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维护模块、程序设计模块、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模块。
2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一是创建教学资源库网站是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实用软件的操作需要素材, 组件的安装需要软件, 教学内容的展示需要课件, 教学效果的测试需要平台, 教学难点需要视频演示, 老师可以通过讲义、教案、典型工作任务、理论实训题库相互交流、共同借鉴、共同提高, 创建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网站。
二是努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是完成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 发挥传帮带作用, 以相同或相近课程的老师为一个团队, 主要任务是:理顺典型工作任务、研究讨论针对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开设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教研课或示范课、承接与本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集体编写模块式一体化教材讲义、合理安排下企业实习研修等。
三是精心设置教学模块内容是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核心。要积极走访企业, 洽谈合作, 拓展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冠名办班、定单培养和当年的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模块。比如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 设置程序设计模块、动静网页制作模块、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维护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等。
四是及时更新模块教学内容是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模块的内容要根据市场的发展不断更新。建议每年下企业实习研修的老师要带着模块更新的课题下企业, 回校时完成旧模块的更新和新模块的添加, 以保持知识内容的不断更新。
3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由于采用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 4~5周左右结束一个模块, 经过过程化考核后, 再转入下一个模块学习, 这样教师就有了相对集中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 因材施教, 激起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一是典型任务驱动法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 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 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种教学方法便于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进行启发、引导和交流。这是比较适合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一种模式。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是将一个模块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完成, 这样学生很容易疲劳, 所以设置工作任务要体现典型性, 子任务要突出实用性, 每个子任务设置10~15分钟,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练习、学生演示、老师学生共同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等环节循环交替进行, 既符合学生实际, 又在各个教学任务的驱动下, 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保持学生新鲜感, 使学生感到既有兴趣, 又便于实施。
二是搭建网络的分组式教学。以4~6台机器作为一组, 按照服务器与客户机模式, 构建C/S工作模式, 便于教师下发教学计划与资料, 便于学生上传学习成果, 便于小组分工, 开展小组讨论和小组评价以及各小组间竞争式教学。同一小组采用协作式学习, 充分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互助互学, 共同分析问题, 共同解决问题, 缩短同学之间的差距,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 达到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是结合实际的分层次教学。例如高技班中部分是中职毕业生, 部分是高中毕业生, 学生基础和能力不一样,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部分同学“吃不饱”, 也有部分同学“吃不了”的情况, 如果长时间这样, 就会让一部分同学越听越没兴趣, 一部分同学越听越没信心。针对“吃不饱”的同学, 增加知识拓展和技能拓展环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思考分析问题, 达到促进提高的目的;针对“吃不了”的同学, 对每个任务都设置了知识巩固环节, 通过任务的测试和讲解, 达到巩固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四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式教学。教师根据巡回指导的情况, 可以挑选一名操作好的同学或操作中出现具有共性错误的同学进行演示, 让同学进行集体评价, 老师进行点评, 肯定操作成绩, 指正存在问题。也可以由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演示, 由老师主导, 各小组互评, 指出存在问题, 集体修改和完善操作结果, 由老师统一评分或各小组组长对本组同学给一个评价分, 老师最后总评。
4 健全评价体系, 构建评价平台
评价体系应由过程化考核、教考分离、社会化考核和社会评价相结合。
一是过程化考核。一方面是学期初由同课程老师编写好每个任务、每个课题、每个模块的测试题, 每个模块要完成一个大作业, 教学过程中按顺序实施, 完成专业知识的过程化考核;另一方面是老师对学生的上课表现、出勤、劳动、服务等方面进行过程化的素质评价。
二是教考分离。如果各模块要参加学院的学期考核, 要从题库里抽题、组卷, 派非任课教师监考, 考试结果交系部安排批卷;对于高级工训练, 建立网络管理员高级工模拟测试平台, 供高级工省统考前系部测试考核。
三是社会化考核。是指学生完成核心专业课程学习后, 组织参加高新技术考试或职业资格考试, 以获取资格证书作为本课程的评价。
四是社会评价。对于综合模块的评价, 则由三方面相结合: (1) 如果是生产性实习的工学交替, 则由企业评价支付报酬, 教师跟踪管理考核; (2) 非生产性实习的考核则由专业教师和聘请的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考核, 制作的作品作为企业录用的依据; (3) 如果是由企业根据岗位设置的培训模块, 则按企业标准进行评价, 由企业人员负责实施。努力构建评价平台。理论测试平台可以自主开发, 操作测试平台可以借用ATA高新平台, 也可以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部分专业的技能测试平台, 这样, 任务性测试、模块性测试和阶段性测试就便于实现。
总之, 我们希望通过模块式一体化的教学实践, 真正实现专业教学和理论实践一体化, 完成学期教学模式向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转变, 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找出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之间的最佳切入点, 适应学院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技能实用性人才。
摘要:经过多年实践, 结合计算机系的实际情况, 根据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 谈谈自己对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思考。仅供参考。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篇10
1 临床血液学检验传统实验教学
目前, 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1], 以实验指导为蓝本、教师为主导, 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甚至学生所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 学生处于被灌输状态。教师为使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甚至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逐一排除, 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开拓、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按照教师的讲授或实验指导中的实验步骤操作, 不关注实验过程, 不善于主动思考、质疑, 不能积极探索实验本质, 只是初步掌握操作方法而已, 更谈不上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这种单一的模仿式教学, 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范围, 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和扩充性, 难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力, 其结果是学生难以适应检验医学学科的发展和临床工作需要。因此, 改革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迫在眉睫。
2 构建临床血液学检验模块式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通过对欧美国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文献研究, 发现模块式系科合作一体化教学是比较盛行的一种动态式的教学方式[2]。它将若干专题性小课形成知识单元模块, 并围绕产业界与教育界的合作, 大量渗透社会实际需求, 体现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思想。为顺应医学检验教育的新形势, 可尝试模块式系科合作一体化实验教学, 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扩展技能和勇于创新的能力。而该模式目前国内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大部分停留于内容的模块化处理上, 甚至仅是学科内容的简单筛选。针对传统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课“重验证、轻探索”及实验项目单一分散的现状, 对实验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 使之成为可行的教学模块, 从而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 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修正, 使学生从横向进行综合分析, 培养临床实验室思维, 更好地适应临床实验室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科结构和特点, 构建模块式实验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拓宽其知识视野,
3 临床血液学检验模块式系科一体化实验教学内容
3.1 建立“系部—医院”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开放“系部—医院”实验室的一体化科研平台, 构建重要而关键的模块化“学校—医院”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大量引入社会需求内容, 实现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突出职业能力培训, 全面整合教学资源,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为更好地适应现代临床实验室工作要求, 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实现教学实验向临床实验思维的顺利转化, 借助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 围绕产业界与教育界的合作, 教学中大量渗透社会实际需求内容, 体现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思想。
3.2 实验模块的构建和组合
在参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 对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要求的项目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整合[3]。分为5个模块:将血凝仪、血液流变仪、电泳分析仪和实验室常用仪器整合为“基本仪器器材的使用”模块;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形态和外周血细胞形态纳入“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模块;依据此原则整合, 依次形成“红细胞疾病及实验室分析”“白细胞疾病及实验室分析”“止血凝血机制、疾病及实验室分析”等实验课程模块。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学生按照理论知识的系统性, 自主设计每个模块中包含的实验技术,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 让学生在完成系列实验后及时消化, 并形成文字性的报告,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实验技能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扩充性, 使学生在与临床实验室更为接近的情境下进行检验专业的实验技能训练, 为将来的临床工作积累深厚的专业技能底蕴。
3.3 模块式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中, 淡化以学科为中心的界限, 围绕技能训练这个主题, 将临床血液学检验专业规范和技能认证融入课程建设中, 按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 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围绕教师提出的知识点或热点问题, 渗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元素, 学生通过文献的查阅, 结合临床需要,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自拟步骤和选用仪器设备, 参与实验设计, 最后形成文字综述, 有效梳理知识体系, 促进课程间的融合交汇。学生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将多种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课件、视频教件、网络课件、教师示范性教学、讲座、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等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学生在讨论和问答的氛围中体验主体效应。
3.4 制定模块式实验考核标准
经教研室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逐渐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考核方案, 主要涵盖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个层面。平时考核占总评成绩的40%, 以综合应用能力为判定准则, 将实验课程体系分割为若干独立的知识单元, 适当渗入干扰因素, 鼓励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大胆的分析推理, 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进行探究性思维, 并形成简明扼要的文字综述。期末实验考核占总评成绩的60%, 主要从3方面考查学生的实践技能: (1) 基础实验模块的操作能力考核。 (2) 综合性实验模块的考核:规定时间内对提供的临床资料进行信息处理, 形成实验诊断流程, 并汇聚成综合性的临床诊断分析。 (3) 设计性实验模块的考核:围绕临床病例诊断进一步完善实验, 独立完成实验的选择、设计、准备、操作、质量控制和干扰因素的排除, 并分析实验数据。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考核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临床思维能力, 强化实验设计能力, 凸显实验室诊断技术在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逆向研究,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4 模块式实验教学的作用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进行教学的重要场所, 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与综合素质, 其作用不可低估。本教研室以知识点为依据, 突破传统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结构, 重新整合和分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及内容, 构建包含多种实验项目的功能性实验模块, 形成项目内容体系完整的综合性教学模块。通过融合性的实验课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分散的理论知识系统化、整体化, 大量引入社会实际需求内容, 实现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突出职业能力培训, 为医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 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临床实验室工作要求, 实现教学实验向临床实验思维的顺利转化, 从而提高其岗位适应性与就业能力。模块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突破了课程的“自我封闭”和传统教学思想、方法的束缚, 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形成新技术新方法参与、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完整教学体系, 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摘要:探讨临床血液学检验的模块式实验教学模式, 通过整合实验资源, 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构建功能模块的实际操作课程, 提高临床工作的适应性, 解决教育界在人才培养中学用脱节问题, 突破学生从教学实验向临床实验转化的思维障碍, 从整体上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 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较强动手能力毕业生搭建新的平台。
关键词:临床血液学检验,模块式教学,系科一体化,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邓小燕, 王忠英, 吴晓蔓.以综合性实验为载体的形态学教改实验[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6) :563-564.
[2]赵金祥.课程模块化教学和考核方法的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7 (1) :44-46.
电子专业“模块式”教学模式探讨 篇11
【关键词】电子专业 “模块式” 教学模式 意义 应用
一、“模块式”教学模式简述
“模块式”教学理念是从模块化教学法中引申出来的,早在“项目化”教学之前,我国就已展开了对“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在模块化教学法中,“模块式”教学模式又被称为“模块式技能培训”,是把技能培训作为核心来进行现场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英文缩写为MES。模块式教学模式强调能力的培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学生以后工作有很大帮助。对于技术性较强的电子专业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模块式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二、“模块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教学意义
(一)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材施教被纳入了教学要求中,并作为重点部分被学校和教师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之所以说模块式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是因为模块式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对所学专业的某一知识点展开针对性的学习和研究;还可以依据学生所愿意的工作职位为主要的培训方向,针对职位需求,将课程知识和培训内容分成若干模块,选择其中对该职位最有用、最有帮助的模块来进行专门的教学。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较为迅速地掌握并拥有实用的专业技能,为将来的成功就业铺路。
(二)有利于职业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
我国的教育事业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到现在,各大院校都在与时俱进地做出努力和改变,但仍旧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颇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发展的进程。高等院校的扩招使得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大幅下降,职业院校不得不从学制、专业设置、教学手段、实训模式等方面着手,进行较为系统的改革和创新,以此来吸收更多的学生。“模块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既新颖又先进的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要能够掌握专业中基础的几个模块就能顺利就业,以后想再继续深造,可以学习其他更加深层次的模块。
(三)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工作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竞争的需求,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并得到稳固的发展,就必须在人才竞争中取得胜利,于是,工作能力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便成为企业首要选取的主力人才。在教学和培训中采用模块式教学模式,可以在学生的主修专业以外增加几个与之相应的知识模块,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主修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掌握一些其他有用的并与之相联系的知识和技能,扩大知识面,提高技能水平,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一岗多职,从容地应对各种变化。
三、“模块式”教学模式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电子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模块设计
电子专业主要是由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多个专业知识所构成的一个专业,其中包括电工基础、电子学、机械制图、电机与电气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等十几门专业课程,还包含有市场营销、艺术鉴赏、环境概论在内的几门选修课程。在众多的课程中,学生往往很难做到一一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采用“模块式”教学模式对所有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这些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了。例如,可以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实用程度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紧密程度,把纷繁复杂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分为几个模块,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知识水平或者将来所期望的就业方向等作为前提条件,自主地选择一个最有用的模块进行学习。如此一来,便可以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自己所选的专业模块上,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掌握更多对自己有用的技能。
(二)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培训模块设计
电子专业是一门与电子技术有关的专业,自然离不开大量的技能培训。“模块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电子专业的技能培训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学会并掌握相关的电子技术。在一定的理论教学基础上,对学生实行更加直观的技能培训,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专业技能的有效办法。在电子专业的培训过程中,可以设置各种技能培训模块,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去检验并升华理论知识。例如,设置各种机电的拆卸、组装、故障排查、调试等培训模块,并对每个模块设定任务目标、操作要求和完成时间,让学生不断地演练;学生一旦能够按照规定顺利完成所有模块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等自然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四、总结
综上所述,先进的“模块式”教学模式强调能力的培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它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要求,还有助于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的更新以及帮助职业院校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科学合理地把“模块式”教学模式应用到电子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对电子专业的课程教学和技能培训进行专门的模块设计,能够快速有效地提高电子专业的教学水平,保证学生能够学到实实在在的电子技术,为学生以后参加工作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晖.MES模式在中职电子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3(05):131-132.
[2]耿立华.“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36):15-16.
高职机电一体化模块教学设计 篇12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企业里学习实际操作和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平行进行, 是企业训练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 70%的时间在企业, 30%的时间在学校。一体化教学是顺应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理论一实践一体化, 即将课堂教学搬到实际操作室, 把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融为一体, 通过一体化教师的讲解、演示、巡回辅导等教学手段, 让学生通过听、看、练等手法全面调动大脑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更快, 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强调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强调以模块为基础的经验性知识培养。一体化模块教学模式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课程以模块的形式组织, 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 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教材教案的一体化、教学组织过程的一体化。
(一) 机电一体化模块教学的内涵
一体化模块教学模式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课程以模块的形式组织, 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 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教材教案的一体化、教学组织过程的一体化。因此, 一体化模块教学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 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通过一体化模块教学, 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教学更加直观、更加易学, 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既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 又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 还具有较强的发展潜能, 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生产岗位, 体现技工学校教育的特色, 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 机电一体化模块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体化模块教学具有很多明显的特征, 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主要具有职业定向性, 情境性, 互动性, 实用性, 高效性等基本特征。
1. 职业定向性
一体化模块教学能够实现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一体化模块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以模块的形式来划分的, 它不仅能满足学校教学大纲的要求, 还能根据实际情况与企业生产实践相对应, 有的甚至可以与工作岗位相吻合, 因此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十分明确。一体化模块教学的教学形式, 以及课程内容都体现出很好的职业定向性。
2. 情境性
一体化模块教学把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对课程, 对生产, 对社会实践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实现教学与现实情境的沟通与融合。一体化模块教学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现场来感知所学的内容, 能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学习专业技能知识, 进一步理解消化专业理论知识。
3. 互动性
一体化模块教学的学习不是既定的, 而是动态变化的, 是由模块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式交互作用而生成的。一方面, 学习者不断地从模块课程内容中感知、提取信息, 进行“交互”, 正确理解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形成自己的心智结构;另一方面, 不同学习者具有不同的经验世界, 从而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通过相互争辩, 讨论, 交流, 实践, 共同解决问题, 可以形成更丰富、深刻的理解, 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与经验。
4. 实用性
“一体化模块教学”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课程内容是经过教师反复筛选编制的, 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尺度的, 课程重点在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养成, 突出“宽基础”和“双融合”的原则。一体化模块教学的课程以能力为导向, 能合理的处理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 产学结合, 突出实践, 从而形成连贯的、全面的、完整的教学体系,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5. 高效性
“一体化模块教学"的课程设置打破了原有课程的模式, 对知识和技能体系重新组合, 删除了那些交叉重复的内容, 可以有效的避免讲授知识的重复和理论实训课程的脱节, 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相辅相承。
二、确立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采取的措施
(一) 机电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
树立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 确立适合地域经济发展的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课程目标由“知识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教学目标是学生个体以及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为此要研究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 要使学生的各种学习任务与学生的学习规律保持一致。第二, 教育导向要逐步转变为“企业专家导向”。传统的课程的设计通常由教育部门来决定, 由于角色和角度的约束, 课程往往侧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易脱离市场实际。一体化本位课程则要求更多地听取、吸收、采纳机电行业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 以更好地把握职业岗位现在和将来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第三, 综合职业教育能力课程的中心是学生, 教师将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为适应个体差异, 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进度。
(二) 构建一体化实训教学场所
(1) 在实训基地仿真实训。校内实训基地应满足机电仿真实训f的需要, 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 再造校内实习、实训真实工作场景, 使学生在校内基地进行仿真实践, 切实培养其职业素养和技能。机电专业教师进行相应实训指导, 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一体化培养。
(2) 在校外实训基地现场实训。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企业, 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的真实的实践环境。由于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是顶岗培训, 在各个实训项目中均安排了技能训练。通过有关设备及工具的使用, 掌握本专业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并熟悉其原理、结构和性能等, 为学生今后工作打下基础。另外, 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 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个人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