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式知识体系

2024-07-22

模块式知识体系(精选5篇)

模块式知识体系 篇1

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会计人才就业状况需求看, 针对会计岗位群尽快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实际岗位会计核算能力的会计人才是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我院会计专业紧靠社会需求, 有计划地进行精品专业建设, 以建立基于会计岗位群的模块式会计课程体系为重要思路展开研究, 力求尽快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会计人才。

一、总体设想

1. 理论基础。

会计课程传统学科模式或称学科中心课程模式是将多类课程按序排列为分阶段的相关课程, 然后把它组成一个多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的结构庞大的体系。高职会计专业学制一般为3年, 在此期间, 学生将完成《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按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开设课程, 教学中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学生的会计工作岗位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本研究根据会计省级精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 以基于会计基本岗位群的模块式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为研究对象, 以专业课程模块化, 分岗位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课程模式为理论基础。

2. 课程特点综述。

加强职业技能, 强化技能水平,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优势, 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本研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围绕会计实践工作中具体核算岗位的设置,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穿插进行, 特别强化技能实践教学, 具有以下特征: (1) 技能教学课程化。即各项岗位技能安排适当的课时进行课堂教学, 教授各岗位的专业理论知识, 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 在实践训练时操作规范准确。 (2) 技能训练模块化。即各项岗位技能项目在经过一定的课时教学后, 在技能训练时间分岗位进行集中强化训练, 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 技能考核项目化。即对各项岗位技能考核制定不同的考核项目, 分阶段、分类别确定考核目标, 体现各技能岗位的不同特性与实践要求。

3. 课程范型与课程模式的选择。

(1) 课程范型是一种基本的课程模式, 在理论教学上, 取“学科中心”课程之长, 加强不同会计岗位职业理论知识教学, 注重理论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和融合。在实践教学上, 取“活动中心”课程之所长, 使学生经验知识的获取和各种技能的训练有足够的实践保证, 从而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能既快又好地胜任各项会计岗位工作, 实现零距离上岗。在课程开发上, 取“能力中心”课程之所长, 在进行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 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相关学科知识结合起来, 广泛听取和吸收不同行业、部门、岗位等人士的意见, 决定课程内容, 使课程的开发程序规范、科学, 避免在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上的主观随意性。在教学形式上, 取“问题中心”课程之所长, 以解决实践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为契机, 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启发引导学生边学习边思考, 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课程模式产生的基础是课程范型, 但两者又不一一对应, 就本研究的内容和目标而言, 采用模块化课程模式是最适宜的,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 模块化课程模式又可细分为模块化矩阵式和模块化组合式, 模块化矩阵式是通过职业分析得到胜任职业工作岗位全部能力的矩阵表, 并将所有矩阵单位制作成课程模块。我们在实际教学中, 要根据会计专业各具体岗位的具体要求、学生的实际需要、模块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构等, 组合形成合适的课程计划。模块化组合式课程模式是模块化矩阵式课程模式在层次和领域上的深化和扩展, 从会计专业出发, 就是以会计职业的若干工作规范和要求作为模块单元, 每个模块既包括学习单元也包括训练单元, 既包括认知学习又包括职业态度养成和能力训练。

二、会计基本岗位群模块式会计课程设置基本内容

专业模块是专业教学的核心。结合会计核算基本岗位设置模块课程, 建立以会计职业岗位群为基础的授课模式, 即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出发, 面向企事业单位会计具体的核算岗位, 培养会计核算型人才和会计事务管理人才。各模块的基本教学内容有:

1. 出纳核算岗位:

主要包括企业财务会计货币资金以及出纳会计实务的内容。具体有银行结算知识, 收付凭证的审核方法, 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方法, 银行存款对账单的处理, 结算凭证的填写方法, 点钞技能、假钞识别方法等。

2. 往来款项核算岗位:

主要包括债权债务的结算, 凭证的审核, 债权的催收、差旅费的核算、备用金的核算, 应收应付款项的核对方法, 债务重组的核算办法, 或有事项的核算方法等。

3. 财产物资核算岗位:

主要包括存货和固定资产核算, 具体有存货收、发、存的核算, 按实际成本核算和按计划成本核算的方法, 存货的盘存方法及结果处理, 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的设置与登记, 在建工程成本的归集, 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的确定, 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处置的核算和计提折旧的核算等。

4. 成本费用核算岗位:

主要包括企业财务会计的费用核算以及成本会计的有关内容以及财务管理的成本控制等方面内容。具体有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职工薪酬的结算与分配、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的计算、公积金的管理、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报表的编制、成本分析方法等。

5.资本资金核算岗位:

主要包括所有者权益、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等。具体有企业资金的取得、使用以及流动资金、筹资的管理等。

6. 财务成果核算岗位:

主要包括销售收入的核算, 销售成本、期间费用的核算, 利润、利润分配的核算, 所得税的核算方法等。

7. 总账报表核算岗位:

主要包括审查财务收支、稽核各种记账凭证、对账簿记录进行抽查、登记总账, 并进行对账、结账, 编制试算平衡表, 编制各类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相关内容。

三、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专业课程模块化, 分岗位进行课程开发。具体方法有:

1. 职业分析。

对会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和从业者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以及便于后续课程的学习进行详细分析, 以此为依据来确定高职会计基本岗位群模块的组成。

2. 课程设计。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会计职业岗位对从业者在职业基础方面对应的知识、能力要求, 对现行教材深入分析,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师资、教学条件、学生素质等实际情况, 确定课程开发的总体方案, 选取不同课程范型进行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3. 教材编写。

选择课程内容编排主线, 编写会计岗位化课程教学大纲, 最终完成岗位化课程教材的编写。冲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 构建新的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坚持可行性、实用性、操作性的原则。

4. 课程实施。

制订切实可行的某一岗位化课程每一教学单元的实施方案, 包括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情况、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教学单元的时间进程、教学单元的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设计, 还包括教学媒体的选择等。

5. 课程评价。

针对岗位化课程方案的功能、结构、内容岗位化程度以及课程岗位化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高职教育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如何适应社会需要, 一直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研究和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基于会计岗位群构建模块式会计课程体系的研究正体现了这一职业教育改革理念。我们将切实转变观念, 联系实际, 将智慧和精力凝聚到教学改革中, 为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而努力。 (此文为湖南省职业教育“十一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长沙商职院会计精品专业建设阶段性成果)

模块式知识体系 篇2

【摘 要】数控专业为制造业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为了更好地与企业的标准保持同步,本文通过对职业能力的模块式构建,以我校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为基础,打破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框架,构建素质与能力并重的课程模式,形成通用能力、机加工技能、数控加工技能等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职业能力 数控专业 模块式课程体系

一、数控专业职业能力的构成

中国特色的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与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对应。而“蓝领层”数控技能型人才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13%,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据此,我们可以将数控专业的职业能力归纳为:

专业能力:通过读图与绘图,制定加工工艺,确定零件定位与装夹,选择和准备刀具,进行数控编程,操作数控铣床进行零件加工,还能对数控机床进行维护与故障诊断。

方法能力:在工作中具备收集和处理工程图、工艺文件等信息的能力,能获取新知识,具有分析和解决数控加工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社会能力: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与同事沟通交流的能力,团结协作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数控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设计

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在职业能力培养中以专业能力为主线,将通用能力(综合素质)融入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据此可以将数控专业中职能力模块划分如下:

通用能力模块:培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信息技术和交流能力、身体动作协调和体能、道德品质培养。

机械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形成识图和空间想象能力,机械原理认识和分析能力。

机械加工技能模块:以车工、钳工技能为核心,培养机械加工技能,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升通用能力。

数控加工技能模块:以数控车、数控铣技能为核心,培养数控加工技能,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提升通用能力。

核心能力模块:通过模拟工作任务的综合训练,形成数控职业核心能力。

三、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与数控人才培养方案

(一)模块化项目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职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框架

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从初级到高级螺旋上升技能形成排序原则,以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依据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为项目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能力模块1:通用能力模块

课程模块有:德育62学时、语文(普通话模块)68学时、体育88学时、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模块)64学时、数学64学时。职业安排考证:办公文员。

能力模块2:机械专业基础模块

课程模块有:零件视图与三维设计64学时、机械制图154学时、机械基础64学时、维修电工64学时。职业安排考证:电工。

能力模块3:机械加工技能模块

课程模块有:AUTOCAD绘图90学时、测量技术60学时、车工工艺90学时、钳工工艺90学时、设备控制88学时。职业安排考证:绘图员、车工、钳工。

能力模块4:数控加工技能模块

课程模块有:数控数学72学时、数控车64学时、数控铣64学时、CAXA制造编程96学时、工程材料48学时、数控英语48学时。职业安排考证: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数控工艺员。

能力模块5:数控核心能力模块

课程模块有:CAD/CAM综合训练模块128学时、数控车生产型实训128学时、数控铣生产型实训128学时、电子技术40学时、PLC60学时、设备控制40学时、机械加工工艺及装备60学时、求职应聘综合训练40学时、技能高考综合训练128学时。职业安排考证:设备安装调试工。

(三)数控专业学生培养模式

根据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确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业合格的标准,在课程模块库中选择数控专业规定修习的课程模块进行组合,借助合作企业资源,形成数控专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数控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一)模块课程开发计划和实施步骤

1.结合数控专业国家示范建设任务,完成数控车、数控铣、CAXA、机械基础等四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开发,做好四门模块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

2.探索车工技能、钳工技能两门课程的模块式教学方案,结合我校实训中心的实际情况,开展任务引领式的教学试点,在教学试点基础上规划两门课程的模块式教材和资源库。

3.完成示范建设任务的《公差和测量技术》项目式教学的教材编写计划,完成该课程标准和该模块课程的教材。

(二)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

在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增强教师动手和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学科理论教学方式,建立能力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观。

(三)实验实训条件配套完善

模块式知识体系 篇3

1、基础性实验模块

1.1 内容介绍

这一模块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主要内容为形态学实验, 其中涉及显微镜的使用和染色技术。原来的大纲安排了6次实验, 延续时间较长, 每次实验内容和方法较单一, 纯粹是验证理论课所学内容, 学生积极性不高。经过整理合并后分为3次实验。一、显微镜 (油镜) 的使用和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的观察;二、细菌革兰氏染色法和芽孢染色法;三、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形态特征观察[2]。实验一学习了油镜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并通过永久装片观察到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实验二首先使用革兰氏染色法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染色, 区分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再结合形态加以鉴别。然后对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使用芽孢染色法染色, 以观察其芽孢的形态、着生位置等分类学特征, 最后达到掌握二种染色方法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教学目的;实验三采用细黄链霉菌、红酵母、青霉、曲霉的平板培养物, 先观察其菌落的形态特征, 然后挑取部分进行涂片观察其显微特征结构, 通过两者结合达到区分常见菌种的目的。

1.2 教学方法

微生物学形态学部分涉及的常为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描述性的内容, 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 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该部分一直是微生物学实验的重点, 是学习微生物的基础。如何在压缩实验项目和课时的条件下达到甚至超过原有的教学效果呢?一方面, 我们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 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产生的效果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所不能达到的。我们搜集和拍摄了相关图片、视频资源, 制作成内容丰富的PPT课件供课堂教学使用, 尤其将学生自己亲手制作的玻片如细菌革兰氏染色和芽孢染色结果经显微摄影后制成PPT下次实验回放, 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另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式”的教学方法。比较式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找出同类案例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在教师的引导归纳之下, 掌握知识点。比如实验二中我们最后通过比较革兰氏染色法和芽孢染色法得出其相同点:两者都是复染法, 通过特征部位与其余部位对某种染料的着色性的差异加以区分;不同点:染料不同, 脱色方法不同 (水洗和乙醇洗脱)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习, 使学生更为牢固地掌握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2、应用性实验模块

2.1 内容介绍

应用性实验模块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这一模块也是教学、科研、生产等各领域从事微生物工作者必备手段和技能。该模块包括:实验四、显微镜测微技术。显微镜测微技术能直接应用到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由于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而微生物大小必须应用显微镜测微技术精确测量。本实验通过测量细菌、酵母菌的大小, 使同学对微生物的大小有了直观的了解。实验五、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重要的定量方法。该部分实验在强化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把实验内容与日常的生产和科研紧密联系起来,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为微生物广泛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对这种应用性较强的模块学习积极性很高, 兴趣很浓, 知识掌握程度也很牢固。

2.2 教学方法

该部分的实验应用性、目的性较强, 实验方法、理论都比较成熟。我们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通过预习, 在课前基本掌握实验原理、方法、步骤, 课堂上通过老师问, 同学答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加强了师生间互动交流,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后阶段的综合性实验及以后的科研实践打下了基础。实验过程中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 老师在旁观察, 发现问题时加以指导,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该部分实验原理较单一, 所以教学时选取的实验材料可不拘泥于实验教材, 而是从生活、科研中选取。比如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可以选用菌悬液或者稀释血液。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

3、综合性实验模块

3.1 内容介绍

综合性实验可使知识和技术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成为一个整体。综合性实验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该模块包括:实验六、化学和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研究紫外光、化学消毒剂对微生物的作用原理和方法;实验七、细菌鉴定中常规生理生化反应, 掌握甲基红反应和伏普反应原理及其在肠道细菌鉴定中的应用;实验八、不同类群的土壤微生物分离, 从土壤中分离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并通过所学知识鉴别所分离的微生物, 该实验包含整套微生物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 如培养基的配置、灭菌、分离、鉴定、移种、菌种保藏等。

3.2 教学方法

该部分实验是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环节, 对于摆脱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的束缚,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 即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 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教师只给出实验题目, 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后首先查阅文献资料, 设计出实验方案及步骤, 经老师审核通过后分组实施,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在旁稍作指导。这样学生不仅觉得设计实验新鲜有趣, 也视为挑战, 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比如:实验六, 老师只提供基本实验器材、药品、菌种, 同学查阅资料后掌握其原理, 选出合适的实验方法 (平板法或摇和法) , 根据实验步骤列出所需要的材料 (包括菌种、消毒剂等) , 完成详细的预习报告然后实施。实验结束后由于大家的方法、材料都不尽相同, 因此实验结果也会多种多样。大家可以根据结果展开讨论, 找出不同的实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实验八作为压轴性的大实验, 其内容丰富、知识面覆盖广、时间跨度长, 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我们制定了一套科学可行的实验室开放方法:同学以组为单位, 根据已经公布的实验室使用情况, 自主选择和安排实验的时间, 自主调整实验的进度, 然后到实验中心网站进行预约登记, 经中心批准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这样可确保全班有条不紊地完成整个实验。

这样的开放式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研究的向往与追求, 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

4、考核模块

考核可以有效直观的反映学生前阶段学习的质量, 查漏补缺, 而实验的考核则可以反映学生对实验原理是否清楚, 实验步骤是否明了, 实验技能的掌握是否娴熟, 以便于学生对有缺陷的地方进行强化学习。以往的实验课大多按照平时的实验报告给分, 这样并不能够全面而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实际实验能力。有些学生会忽略实验操作;而是把精力全放在实验报告的成绩上, 造成本末倒置, 违背了开设实验课的初衷。

我们对本课程考核模块进行了改革后实验课成绩的评定应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核: (1) 课前提问 (10%) ; (2) 实验操作技能 (10%) ; (3) 实验报告 (30%) ; (4) 实验理论考试 (25%) ; (5) 实验操作考试 (25%) 。这样就将理论考试、实际操作与平时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结合起来, 综合评价, 切实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

5、结语

实验课程结束后, 同学们学习微生物的热情得到很大提高, 有些同学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和实验基地条件在老师指导下申请了学生课题立项, 有些同学申请加入老师的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课题中, 有些同学在毕业论文选题时选择微生物方向,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并发表了多篇论文。

实践证明, 通过以上改革, 学生认识到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 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既学习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又掌握了微生物应用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质,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为他们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摘要:通过对微生物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基础性实验模块、应用性实验模块、综合性实验模块、考核模块四大模块整合, 使学生既学习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又掌握了微生物应用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研究的向往与追求, 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尽快适应飞速发展科技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微生物学,模块式,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沈萍, 范秀容, 李广武.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常静.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的体会[J].科技信息.2008, 30:65.

[3]鲜尽红.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08, 9 (6) :32-33.

模块式知识体系 篇4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模块式,流程实施

我国正处于经济和产业转型时期, 技术工人短缺, 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尤其匮乏。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 尤其是金融危机导致了大量没有一技之长的失业者的同时也促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都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机会;与此同时, 职业院校的数量增加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民营高职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高职市场竞争态势。适者生存, 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学生成为职业院校的共识, 对各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挑战, 正视竞争的威胁与压力, 主动改革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的教育教学的培养模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改革的背景

1. 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中国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在“渠道为王”、“客户是财富”的今天,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尤其是构建企业的销售网络, 使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在每年全国各地的人才需求榜上, 市场营销专业人员需求量一直名列前茅。而未来几年, 预计熟练掌握行业营销技能的人才将成为“抢手货”。

2. 用人单位对营销人才业务技能与素质的重视程度增加。

我们在做人才需求调查过程中, 各个用人单位均对学生素质与业务技能提出了要求, 综合企业的意见, 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内容:

(1) 素质方面。企业对素质尤其是品德的要求很高, 对有才无德或者有才缺德的学生非常排斥, 甚至远远超过对职业技能的考核标准。营销专业的学生将以公司代表的身份与客户沟通、并且很有可能会掌握一定数量的货款, 品德不佳的学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预想不到的损失。因此, 营销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与功底、身心健康, 而且诚信守纪、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等品德素质也是重要的培养内容。

(2) 专业技能。据调查, 企业普遍反应学生技能掌握不够, 无法实现“零距离”就业, 尤其是处理问题能力较差, 应变水平不够, 社会经验欠缺。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掌握技能纸上谈兵, 无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校期间实操部分没有落到实处, 实训机会很少, 职业资格证拥有率不高。尤其是许多企业觉得营销专业的学生要真正做到“零距离”就业, 必须首先要掌握将来要工作的行业产品知识与营销技能, 否则很难马上进入营销状态, 因为不懂行。

所以,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立足于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从政治思想、专业能力、身心发展、行业知识等多方面立体提升其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

3. 原有的课程体系有待调整。

高等直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教育评价的科学化等各个方面。因此, 在进行学校教育改革时必须整体考虑、综合设计、逐步推进。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最终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体系中, 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因此,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居于核心地位。

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中, 影响较大的有三块式课程模式和“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等。虽然模式有其独特的优点, 但是上述课程体系在营销专业中加以应用时, 出现了工具类板块的教学与职业群专业类板块的教学相脱节、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与专业实践课的教学之间联系不紧密、对毕业实习的重视不够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市场营销直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亟待加以调整与变革。

二、“工学结合”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含义

“工学结合”多重层级模块指的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由“素质”、“能力”、“就业”三个一级以及若干二级、三级模块所构成, 课程体系所包含各个模块都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征。

1. 素质模块:

在综合素质这个模块中, 我们利用军训、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企业专业认知实训、基础课课内实践教学等方式贯彻“工学结合”理念。

2. 能力模块:

营销专业学生应具有高级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包括基础职业能力、职业技能、行业营销技能三个二级模块, 不同二级模块涵盖不同的课程。通过社会调研、产品推销、商品展销会、农博会、模拟推销、模拟谈判、实训基地顶岗实训等各课程课内实训、停周专业实训等方式来实现“工学结合”。

3. 就业模块:

在就业模块中, 主要有就业指导、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 这些环节都是跟企业的合作中进行, 为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提供保障。

三、营销“工学结合”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流程

1. 确定专业基本职业能力和专业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专业定向教育, 表现出职业性的特点。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对象的现有水平、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 从职业岗位分析出发, 首先根据市场调查确定专业适用职业岗位 (群) ;其次再分析岗位 (群) 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和基础职业能力;最后综合考虑职业技能和基础职业能力、教育对象现有能力水平和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确定该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

2. 确立课程模块体系。

(1)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构建课程体系的“三个一级模块”对应“素质、能力、就业”, 并对一级模块中“能力模块”进行细分, 拟定“二级模块”。如模块二———能力培养模块是依据“职业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 “职业技能为主线”, “行业营销技能为保障”对应“能力培养核心”, 分为三个二级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行业营销技能模块。

(2)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 对每一个“二级模块”加以细分, 拟定“三级模块”。如二级模块中的职业技能模块以培养学生的营销职业技能为目标, 与考证相结合, 下分市场调研能力、销售业务能力、营销企划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等四个三级模块, 并为不同的模块设计课程, 如营销企划能力模块包括的课程主要为:营销策划、广告实务等。

(3) 对三级模块进行细分, 确定各“三级模块”的多重“子模块”。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 培养真正具有特色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 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根据其培养目标, 将课程体系中各主要的功能性三级模块进一步细分为理论讲授、课内实训、课外实训 (集中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习) 三个“子模块”, 在各子模块中凸显“工学结合”的特色。

四、“工学结合”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实施

“工学结合”模式根据市场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态对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和重组后, 一方面加强了课内实验实训, 实现了理论讲授与课内实训的同步交叉进行, 夯实了基本实践能力, 保证营销专业学生“能说会做善写”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课外实训, 保证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 增强了学生岗位针对性。

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不断调整课程模块体系。

“工学结合”模式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 紧紧依托社区、各人才市场和相关企业等开展市场调研, 随时了解市场人才需求状况, 并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不断对课程体系加以调整, 以突出市场需求的相关岗位 (群) 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市场调研以及对企业专家的访谈, 依据市场行业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以及各行业的营销人员的需求、行业的前景等调整行业营销能力模块中的行业选择, 将就业方向更贴近学校以及社会对人才实际需求状况。

2. 职业技能模块做到教学与考证相结合。

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是培养高等直接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有较高的文化底蕴以及综合素质, 更要具备熟练的业务技能。随着劳动力市场运作越来越规范, 各行各业都将使用准入制, 因此, 培养人才的目标就要求学生既要拿到大专文凭, 又要求学生都必须参加并通过一种或多种专业资格证的考试, 如助理营销师、助理电子商务师、助理物流师等, 使学生具有“双证”在手。在“工学结合”模式下, 职业技能模块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岗位专业能力为主, 实施过程中, 对各岗位 (群) 的教学进行大胆有效的改革, 使各模块中的主要课程与考证相结合,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侧重于对考生的实际业务岗位技能的培训和考核, 以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 真正做到教学与考证相结合, 在提高学生岗位 (群) 适应能力的同时, 大大提高了学生各种考证的通过率。

3. 四个行业就业方向选择, 保障了“通”与精”的和谐统一, 考虑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在做到“双证结合”的同时, 通过“以职业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 以职业技能为主线、行业营销技能为保障”的“能力模块”的构建, 要求学生除了熟练掌握营销基本岗位能力并获取相应岗位资格证书以实现“通”外, 还必须通过选修形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的设计以及个性、兴趣等在“房地产、装饰建材、汽车、电子” (在图示中用A、B、C、D表示) 四个行业中任选一行作为切入点, 掌握这一行业的产品知识与行业营销技能, 实现“精”, 以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4. 教学过程淡化抽象的理论讲授, 凸显实践性教学, 实现“工学结合”。

从企业反馈的信息得知, 企业对营销毕业生的要求就是“来则能干”。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素质与营销岗位的这一要求相差甚远。因此, 必须加强营销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以实现把学生培养成直接应用型营销专业人才的目标。

(1) 强化课内实训, 使课内实训成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工学结合”模式中的绝大部分课程均分为理论讲授、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训三个“子模块”。在每一门课程的相关理论讲授中, 都不追求理论的完整性, 而以本专业“必需够用”为原则, 删除一些过难的理论知识, 强调应用性知识的掌握。通过对抽象理论讲授的淡化, 大大提高了各“三级模块”课堂教学中“课内实训子模块”的份量, 大大增强了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力度, 夯实了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

(2) 开发多种实训手段, 加大校内课外集中实训力度。在加强课内实践性教学的同时,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等实训场所与模拟软件, 增加仿真模拟实训手段的使用。通过在校内外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课后为期1~2周的集中实训, 使学生在模拟仿真的岗位 (群) 工作情境中熟悉相关岗位 (群) 的操作流程与技能, 进一步为其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铺平道路。

(3) 利用本身以及社区活动的条件, 设计开发许多不同的实训方式。企业实训:此类方式适合于订单培养班同学以及本身就利用课余的时间在企业兼职同学, 由企业安排其实训工作。校园商品展销会:适用于有一定资金投资的同学, 把校园作为一个市场, 首先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 写出调研报告, 然后根据调研的结论, 从校外的批发点批发回适合学生需求的产品, 在校园内摆摊设点, 销售商品并盈利, 过一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小老板”瘾, 从而克服推销恐惧症, 积累销售经验。二手货交易市场:适用于没有资金经营的同学, 代销二手商品, 首先对同学们的二手货的供应与需求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 然后采取搜集同学们的二手商品代销的方式, 赚取佣金, 做一回“经纪人”。会展营销:用长沙每年一度的农博会的契机, 与农博会的组委会以及参展的商家联系, 由同学们为主体, 在农博会开展之前即布置同学们进入会展中心, 向参展的商家推销自己, 赢得“应聘的经验”, 在应聘成功之后, 就在农博会期间参与企业的布展、参展、推销、洽谈的整个过程, 真正做到“工学结合”、“顶岗实训”。校园手工艺品展销会:我们还采用将同学们分组, 模拟注册公司, 设计企业的概况, 并进行新产品 (手工艺品) 样品的开发与制作, 然后对产品的营销策略进行设计, 并在全院范围内举行模拟展销会, 对产品进行宣传与推广, 并进行销售洽谈与签约, 邀请老师、企业现场专家等作为模拟顾客身份来参与展销过程, 并对实训进行考核评分。

(4)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确保校外实训与毕业实习正常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 提供“工学结合”的场所与依托, 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上岗前的多形式系统的训练, 极大地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最终形成学生“零距离”就业的综合能力。

(5) 订单式培养, 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的原则, 创建双赢的合作培养模式即订单式培养。学院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特定要求修订教学计划, 公司协助学校对“订单班”的整个培养过程进行管理, 双方共同开发相关课程和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特色教材。企业为同学们提供大量的顶岗实习以及实训的机会, 并由企业派出指导专家对同学们进行跟踪指导, 提供“一对一”的实训指导, 学生除学习基础课程外, 还定期接受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特定要求方面的培训和考试。通过该企业实训考核的同学成为该企业的准员工, 在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期间该班同学就可以直接就业, 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 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易兰华, 邬移生“234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7)

[2].林晓亮.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9)

[3].张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苏州:苏州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系, 2007

[4].丁佩芬.面向职业岗位的系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

[5].陈金梅.广西高等职业技术工学结合的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8

模块式知识体系 篇5

1 当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专业定位不明确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极不稳定,专业调研不及时,不能了解行业现状和发展动向,造成课程设置陈旧、计算机类的不同专业区别不大、职业方向不明确招生困难。这也就要求我们不断动态的定位该类专业,突出其专业特点。[2]只有通过开展广泛而深刻的专业调研、认真分析产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才能处理好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考生需求与专业设置的关系、长期规划与短期调整的关系。同时结合地方特点,科学地进行人才预测,动态地进行专业设置,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

1.2 专业对口率偏低

1999年以来,全国高校特别是本科院校大规模扩大招生,计算机类专业人才需求已接近饱和,同时大量的培训机构也在不断的输出定向型人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受到空前的严峻考验。经过多方努力,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虽就业率保持稳定,但专业对口率明显偏低。

1.3 教育理念较落后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之本,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色创新,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深刻理解这一教育理念。[4]校企合作最终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如何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上,这是实现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零距离对接的关键环节。[5]没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我们的学生就不能掌握企业需要的技能、不能适应工作岗位,无法实现就业,也就失去了高职教育的意义。

1.4 教师企业工作经验较少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也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制定和实施,教师实践技能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技能水平。目前绝大部分教师直接来自于学校,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教学质量低。

1.5 学生职业技能不满足企业需求

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专业技能不扎实,实战能力差,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只有依托产业办专业,把学院引向市场,让社会参与办学,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确定职业方向,突出动手能力训练,才能真正满足企业需求。

2 基于专业核心模块的动态功能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术领先的教学体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开发工作岗位实际实训项目,达到校企资源共享,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转化为行为规范和具体操作,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原则设计模块,首先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调研对象主要包括企业、行业专家、在校生、毕业生、兄弟院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调研方式主要包括发放调查问卷、座谈会、企业深访、电话调研、参加企业招聘会或联谊会等,同时更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大量的网上在线调研,分析得到了近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并据此制定出了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按培养能力平台划分模块,不断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提出基于专业核心模块的动态功能模块式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是一种扩展的集群式课程体系结构,包括专业核心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专业通用模块、动态职业模块。

专业核心模块:对应职业核心工作岗位,同时对应专业核心技能取证。主要包括平面设计、二三维动画制作、多媒体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子模块。对应photoshop、3Ds MAX,Corel Draw、Illustrator、Flash、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设计等课程。

公共基础模块:对应基本职业素质培养,主要包括英语、沟通、表达、写作、创新、合作、组织、管理等职业素养。对应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应用写作、演讲训练等课程。

专业通用模块:根据面向与职业核心岗位相关的特定职业岗位群(集群)的多种职业方向,抽取出该职业岗位群(包括职业核心岗位)需要的共同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各职业方向的通用部分,设立专业通用模块。基本专业素质主要指计算机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基础编程能力,对应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信息处理技术、办公设备使用维护、软件应用、基础编程语言等课程。

动态职业模块:根据各个职业方向的不同要求,设计出柔性的动态职业模块,可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需求对各职业方向人才的需求情况做出动态修改,每个模块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应。主要包括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网站设计、网络管理等动态职业模块。每个动态职业模块又都包含若干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又由若干个学习单元或课题组成。每个动态职业模块对应一个专业辅助技能取证。

3 基于专业核心模块的动态功能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特点

3.1 突出以市场为主导

职业核心工作岗位对应专业核心模块,同时又充分考虑到了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各个模块与职业能力平台相挂钩。工作岗位分解为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对应课程,即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来确定课程内容,使“能力本位”的思想得到体现。

3.2 模块化确定了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且用在教育教学中的系统化教学方法。模块式教学(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模块式教学法”。[1]

3.3 动态性阐明了课程体系适应变化的显著特征

动态性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核心模块和动态职业模块内各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保持一致,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动态性;二是根据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率的变化情况,可调整选修相应动态职业模块的学生人数,体现出课程选择的动态性;三是根据专业招生情况和就业情况动态调整动态职业模块内专业方向,体现出职业发展方向的动态性。

3.4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专业通用模块为就业打下基础,专业核心模块满足了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动态职业模块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和职业生涯发展。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不能只依靠学校专业教师,必须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合作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任务,与教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负责学生技能训练指导;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设备改造与新产品的研发,承担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在内涵上真正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向交流与流动的机制,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企业生产效率。[5]

4 基于专业核心模块的动态功能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实施

4.1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模块的划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模块的设置和每个模块的分解过程中积极与行业企业取得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合作关系,根据地方经济特色和市场调研分析报告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交流构建课程体系结构。每个专业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动态职业模块)在综合实训后都对应一个岗位资格证书,使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可以快速的适应和提高。增强了专业教研室和教师参与行业联系和技能提高的紧迫感和积极性。该体系的实施,对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人和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 转变模块化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包括专业核心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专业通用模块和1个动态职业模块。采用“分段式串并结合”的教学模式,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通用模块采用并联模式,专业核心模块和动态职业模块采用串联模式。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每个模块分别设置了基础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四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能力阶段。每个阶段组织在集中的时间内串联进行,可以明显区分出学生训练中的各个层次和各个能力阶段,从而便于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技能水平,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4.3 设计模块化教学内容

重组教学内容,理清每个模块及内部各子模块之间的关系和顺序,避免大量的知识重叠或无用课程的开设。分解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得到若干个学习单元或课题,确定每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考核标准。每个教学课题都以企业生产任务为依据,以掌握技术技能为目标,以企业管理方式为要求进行。

构建“功能化”的教学考核模式,体现“职业技能本位”的思想。采用多元考核形式,包括口试、理论考试、现场操作、答辩、大作业、课程设计、论文、技能取证或多种形式相结合,评价方式包括自身评价、小组评价、同学互评、校内外教师评价、国家认证等。每个模块采用多级考核制度,包括单元考核、定时考核、综合实训考核和技能取证等,由工作态度、单项技能、拓展技能、综合技能等共同确定水平高低。

4.4 引入模块化教学方法

引入模块化教学后,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加大了,对教师自身实践动手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加强企业联系,提高自身动手能力。每个学习任务或课题都是一个实际项目,只有深入企业一线才能得到,每位教师与1-2名企业专家保持长期联系,同时每年要求一个月深入企业一线工作岗位顶岗实习,为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及日常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同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为每一个工作任务设计报告和相关文档,攻关解决每一个技术难题,设计指导组织每一个教学环节,评价反馈每一个学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度。因此,模块化教学对于我们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师德师风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每个模块的实训过程都要以学生为主体,选择行动导向的教学法,主要有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现代四阶段教学法等,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选择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好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集成于学生能力的实训过程中。每次任务完成以后,教师应对每位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反馈,肯定学生成绩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根据其完成情况,制定新的任务目标,最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结论

动态功能模块式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原则。课程体系的目标面向职业岗位群,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基本要素。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基本素质一职业能力一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缩小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同时,用学生在某职业方向的就业率来动态调控选择该模块的人数,真正实现了就业导向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柳国伟.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119-120.

[2]殷锋社.计算机应用专业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研究与设计[J].价值工程,2011(5):299.

[3]刘琳.高职高专中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模块化教学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2):3155-3156.

[4]毛颖善.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提高顶岗实习质量[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上一篇:低年级看图写话教学下一篇:给水工程施工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