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服务体系

2024-08-10

知识服务体系(精选12篇)

知识服务体系 篇1

知识产权服务业是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运转和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正处于从 “中国制造”向 “中国创造”转变的战略转型期, 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我国知识产权服务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 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的发展不够协调, 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较弱, 知识产权行业协会 ( 联盟) 作用的发挥还不够充分, 应当借鉴美日韩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 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的关键在于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 笔者对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的发展完善进行了探讨。

1 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之构建

知识产权服务业是新型的业态, 为各类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提供专业服务产品的高技术服务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又称知识产权服务业体系。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是以知识产权法律为基础, 以为知识产权创新主体 ( 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非职务发明人) 提供各类知识产权 ( 专利、商标、著作权、植物新品种和其他知识产权、特定领域知识产权) 确权、用权和维权相关服务, 以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社会组织 ( 包括产业联盟) 为主体组成的各类机构和社会资源的系统。知识产权服务业, 在西方发达国家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 Knowledge -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简称KIBS) 。知识产权服务业是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是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运转的重要支柱。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可以看作是知识产权服务市场体系, 由服务的提供者、需求者、中介机构、自律组织和监管部门构成的系统。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以知识产权体系为基础, 其发展完善的关键在于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

1. 1 从服务对象来看

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活动是为了满足知识产权权利主体的需求。服务对象主要是进行知识产权创新的主体, 如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

1. 2 从服务的提供者来看

政府部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图书情报机构、行业协会 ( 又称知识产权服务联盟) 等各类组织是知识产权服务产品的主要提供者。

1. 3 从服务的性质看

知识产权服务包括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是由政府服务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两部分构成的系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指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行使其服务职能, 使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知识产权创新主体提供的知识产权服务产品, 也包括行业协会和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提供的知识产权服务。知识产权市场化服务是指为满足知识产权创新主体的市场需求, 主要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供的个性化、高附加值的知识产权服务。

1. 4 从服务的功能看

知识产权服务包含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商用化服务、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知识产权代理服务主要是指提供各类知识产权的申请注册、登记复审、无效异议等代理服务, 也包括知识产权涉外代理服务。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是指为企业上市、并购、重组等提供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服务, 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法律援助服务和涉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是指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数据的深度加工、管理等软件工具和平台的研发等服务。知识产权商用化服务是指提供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交易转化、质押融资、运营托管、保险证券化等服务。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提供知识产权战略咨询、政策咨询、专利运营咨询、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顾问、实务咨询等服务。知识产权培训服务是指提供知识产权管理、运营、实务技能等培训服务, 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1. 5 从服务提供的层次来看

知识产权服务是由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层、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层、企业内部知识产权服务层所提供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层是指知识产权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公共服务平台所提供的知识产权服务的机构总称。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层主要由综合性或专业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供的知识产权代理、咨询、法律和投融资等服务的组织。企业内部知识产权服务层是指由创新主体自己设置的为其知识产权创新活动提供申请、跟踪、分析和策略等服务的机构。

1. 6 从知识产权服务业产业链的视角来看

知识产权服务包括产业链前端的获权服务、产业链中断的用权服务和产业链后端的维权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业产业链前端的获权服务包括知识产权信息检索、获权代理和培训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业产业链中端的用权服务主要是指商用化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业产业链后端的维权服务包括咨询服务、维权保护和纠纷诉讼。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贯穿于知识产权服务业产业链的全过程。

2 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服务业的体系相对割裂、服务的功能较弱、知识产权服务业的立法还比较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国发展和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趋势极不相称, 需要发展和完善。

2. 1 知识产权服务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

2008 年6 月颁布的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扶持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 加强专利信息公共服务, 促进专利信息传播利用,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等内容, 确立了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发展目标, 中介服务机构要向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 规模化的方向发展。2009 年, 《专利代理行业发展规划 ( 2009 年—2015 年) 》 发布, 这是我国推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2012 年的 《关于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是我国首个指导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但还比较原则和笼统。通过30 多年的努力, 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体系已经建立和相对完善了, 但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还处于政府主导和市场培育期, 与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期的发展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和知识产权工作, 应由重视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向尊重知识产权创造和商用化运营方向转变。

2. 2 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体系相对割裂

众所周知, 我国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受到知识产权类别管理归属的制约。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行业范围是由知识产权的类别属性直接决定的。我国的专利工作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 版权的执法由国家版权局管理, 商标的申请授权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 植物新品种由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管理, 地理标志由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国家质检总局分别负责, 更遑论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的管理保护了。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体系相对割裂, 各类职能部门因协调沟通机制不完善, 服务于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共识难以达成。

2. 3 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的发展不够协调

国家基础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具有公益性和综合性, 但其建设还不够完善。公益性服务领域政企不分, 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不分, 提供的产品内容单一, 公益服务产品有效供给不足[1]。市场化服务严重不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规模小、业务层次较低、服务功能较弱。我国知识产权服务多集中在产业链的低端环节, 如法律代理、资格审查、纠纷诉讼; 而知识产权的高端服务, 如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战略咨询、产权融资、预警分析, 还严重缺乏; 能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商业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少、能力弱、竞争力不强[2]。我国 “走出去”战略所需要的涉外知识产权服务付之阙如。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发展的不协调影响了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运用和知识产权产业的整体发展。2008年, 国家知识产权局调查表明, 专利转移比重偏低, 转让和许可的比例均不到10% ( 分别为4. 1% 和5. 8% ) ; 实施收益低, 收益水平超过500 万元的总计为9. 8% , 不到10%[3]。

2. 4 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协会 ( 联盟) 作用有待发挥

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会员由专利代理机构和专利代理人组成。中华商标协会的会员由有志创立驰名商标的企业、商标代理机构、地方商标协会和商标方面的学者、行政执法官员和相关司法人员组成。中国版权协会 ( Copyright Society of China) 下设学术委员会、反盗版委员会、鉴定委员会、版权贸易委员会和版权产业委员会。我国的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协会虽然是民间社会团体, 但隶属于相关政府部门, 其 “中立性” 非常稀薄, 其服务、监管和自律职能有待培育和发挥。

3 美日韩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运作的特点与启示

3. 1 美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运作的特点

3.1.1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体系健全。

美国颁布和实施了《技术转移商业化法案》、《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史蒂文森一威德勒技术创新法》、《联邦技术转移法》等法律。这些法律保障了企业科技计划的实施、技术转移和运用、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活动。

3.1.2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健全。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国家技术信息中心、大学一产业合作研究中心、高科技园区与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网络和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联合体等组织[4]。1992年, 美国成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NTTC)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通过全国6个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 (RTTE) 提供技术评估、市场调查及技术中介等服务。

3.1.3知识产权相关的行业协会完善。

美国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行业协会, 主要包括:国际知识产权联盟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liance, 简称IIPA) , 美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部 (America Bar Association, S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 美国知识产权法律协会 (Americ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ssociation) , 国际反假冒联盟 (International Anti-Counterfeiting Coalition) , 知识产权所有人协会 (Intellectual Property Owners Association) 等。国际知识产权联盟由美国出版商协会、商业软件联盟、独立电影电视联盟、娱乐软件协会、美国电影协会、全国音乐出版商协会、美国录音产业协会等7个会员组成。

3.1.4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发达, 有知名品牌和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美国有多家国际性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著名的Dialog公司、Delphion、Thomson公司和STN检索系统均提供专利信息的专业检索及相关服务。2000年成立的高智发明公司 (Intellectual Ventures) 专门从事发明及与发明相关的投资业务。高智发明的主要投资人包括比尔盖茨、杜邦家族基金、惠普家族基金, 以及英特尔、苹果、谷歌、索尼和诺基亚等知名的高科技跨国公司[5]。

汤森路透公司 ( Thomson Reuters) , 全球知识产权以及科技文献信息领域的领先者。其拥有知识产权管理平台Aureka、专利检索分析工具Delphion、世界最大专利数据库DWPI和最大的联机检索平台Dialog[6]。汤森路透结合专业知识与创新技术, 为决策者提供金融与风险、法律与财税、知识产权与科技等领域的信息服务。

3. 2 日本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运作的特点

3.2.1知识产权服务法律体系健全。

日本制定和实施了“知识产权立国”战略。为了促进研究机构与产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转化, 鼓励基础研究服务产业发展, 日本制定了《知识产权基本法案》, 把创造、保护、运用知识产权确立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目标。

3.2.2强化知识产权产、学、官合作机制。

日本支持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知识产权运营体制改革, 大学可以自主设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技术转让部门, 充实知识产权人才信息, 明确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的程序制度。日本建立知识产权产、学、官合作法规, 明确共同研究和委托研究的程序, 国立大学法人可以其开发的专利入股从而取得经济利益, 促进大学创建高科技风险企业。

3.2.3重视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交流。

日本重视知识产权的普及和宣传教育, 建立知识产权数据图书馆, 在全国设立50多个知识产权中心, 为知识产权创新主体提供全面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同时, 注重促进知识产权项目的流通。由政府提供资金, 工业所有权综合情报馆进行项目委托, 实施专利流通促进项目。

3.2.4注重知识产权的运用。

为了促进企业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和企业经营战略, 日本强化并支援企业实施国际标准化活动。政府部门主动向中小微型企业和风险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 接受咨询, 支持他们投资、研究开发及获取知识产权。日本政府对风险企业的优秀技术及时进行表彰, 支持其向海外发展。日本重视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达到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

3. 3 韩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运作的特点

3.3.1知识产权服务法律法规体系健全。

韩国制定和实施了《研发促进法》、《科技创新特殊措施法》、《发明促进法案》、《工业、教育产学联盟促进法》、《技术转让促进法》等法案, 其立法目的在于激励企业和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 促进技术的实施和转化。

3.3.2公共服务比较完善。

韩国知识产权局KIPO的主要政策工作在于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为知识产权的创立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韩国通过知识产权信息的系统使用形成高效的研发能力。目前, 韩国有69家受到批准成立的技术转让中介机构, 其中32个是公立的, 37个是私立的。在2010年56.5%的专利是通过企业进行交易, 30.3%的专利是通过高等院校和公立研究机构进行交易[7]。

3.3.3注重知识产权的运用。

韩国通过建设专利技术市场, 从而促进技术的实施和转让。韩国政府竭力扶持专利信息服务机构, 给予其政策指导和财政支持, 通过筹建“数据库振兴基金”, 主要用于资助数据库加工生产, 促使韩国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

3.3.4知识产权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2009年之前, 韩国把知识产权工作的中心放在知识产权供应方上, 而现行韩国的知识产权转让系统以需求方为中心, 建立了专利拍卖系统, 围绕知识产权创新主体的市场需求进行知识产权尽职调查, 根据知识产权交易的增加量来帮助并且推动知识产权交易的完成。

3. 4 对中国的启示

从主要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运行的特点来看, 其知识产权服务法律政策体系健全;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和商业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政府开发的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面向社会开放, 政府积极主动为中小企业和风险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知识产权行业协会, 发明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突出; 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发达, 有知名品牌和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知识产权管理工程师或专利信息分析师为高科技公司提供着高端的知识产权服务。在建立和运行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方面, 上述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4 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发展的对策

4. 1 尽快健全知识产权服务的法律政策体系

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 一方面受到知识产权产业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另一方面与相关法律政策体系的健全与否休戚相关。在重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完善的同时, 更要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服务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建立不同层次、内容详尽的知识产权服务业法律体系。加快修订 《专利代理人条例》等法律法规, 强化产业、科技、区域和贸易等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和配套。及时制定有利于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金融、财政和税收政策, 切实让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享受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措施。

4. 2 建立部门之间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协调协作机制

针对目前知识产权服务业体系的相对割裂, 应当从筹划知识产权服务业整体发展的高度, 建立部门之间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协调协作机制。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也要因地制宜, 制定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就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9个有关政府部门联合制定的政策, 这是建立部门之间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协调协作机制的明证。2013年1月,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是由科技部、农业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的文件, 对农业领域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和沟通协调。

4.3构建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协调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4.3.1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现阶段, 应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国家应当继续加强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工程重大项目建设, 创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2009年11月,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全国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确立了三级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框架, 该框架由国家专利数据中心、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和地方专利信息服务中心组成, 设想到“十二五”末期, 建成全国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应不断提升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能力, 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应当实现有序开放共享。政府应当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公共设施建设和标准化建设, 建设和管理好全国性专利技术运用转化平台。此外, 行业协会、高校、图书情报机构等机构可以提供知识产权公益性服务。

4.3.2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市场, 建立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知识产权市场化服务体系。

政府和社会应当积极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和服务机构,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推进发展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品牌和国际影响力。建立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和运用机制。政府应当支持有条件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进行企业化转制试点改革。在公共服务领域, 实施政府采购, 由政府和社会合作供给公共服务, 促进服务主体的多元化。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区、技术转移机构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提供知识产权服务, 以实现知识产权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

4.3.3应当重视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

发达国家无不重视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 知识产权的运营是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必然选择。应当探索设立知识产权运营资金, 该资金可由国家引导、社会多方参与构成, 其目的在于促进知识产权的运用。应当积极发展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服务和投融资服务。政府应当支持金融投资机构对知识产权实施和产业化的投资, 推进知识产权创业, 促进知识产权的交易、许可和转化。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托管、知识产权保险和知识产权经营等新兴服务模式。

4. 4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协会 ( 联盟) 的作用

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离不开知识产权行业协会 ( 联盟) 的服务、监管和自律。知识产权服务业行业协会应增强其服务功能。知识产权行业协会 ( 联盟) 应当支持和鼓励专利信息服务、知识产权预警、资产评估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国家应当赋予知识产权行业协会 ( 联盟) 在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及其资质认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 知识产权行业协会 ( 联盟) 应当在行业自律、标准制定、产品推广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准入制度、知识产权服务标准规范体系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分级评价体系, 加强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执业人员的监督与管理, 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设立区域性服务联盟。

参考文献

[1]刘菊芳.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关键问题与政策研究[J], 知识产权, 2012 (5) :67-74

[2]刘菊芳, 马斌.我国急需加快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2 (5) :55-56

[3]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现状研究报告[J], 专利统计简报, 2010 (22) :1-24

[4]赵意焕, 专利运用与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08 (6) :36-40

[5]刘彬, 粟源.Intellectual Ventures是机会还是威胁一关于“高智发明”现象引发的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 2009 (5) :58-6

[6]曹星晶, 罗凌云.依据专业特色选购Dialog与STN系统[J], 现代情报, 2005 (9) :64-66

[7]韩国, 李秀元, 通过知识产权提升区域竞争力, 在第九届上海国际知识产权论坛上的演讲[EB/OL]. (2013-05-14) [2013-01-20]http://zscq.eastday.com/node90/node91/node359/node1566/node1573/node1586/node1702/userobject1ai7129.html

知识服务体系 篇2

2016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有奖知识竞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分,共60分)

1、洛阳市获得第()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区创建资格。

A、一 B、二 C、三 D、四

2、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周期是()。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3、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申报主体是()。

A、地级市(区)人民政府 B、地级市(区)创建办 C、公共文化机构 D、专家委员会

4、公共文化服务是基于(),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的资源配置活动。

A、社会保障 B、社会文化 C、资源分配 D、社会效益

5、按照我市创建示范区规划要求,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人均达到()册以上。

A、0.6 B、0.8 C、0.4 D、0.3

6、按照我市创建标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平方米。

A、600 B、300 C、500 D、200

7、公共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小时,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小时。

A、56 42 B、42 42 C、56 56 D、42 56

8、全市每个行政村每月播放()场以上电影、每年组织()场以上文艺演出和()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

A、2 1 5 B、2 2 5 C、1 3 5 D、2 2 8

9、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要求人均参加文化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小时。

A、3 B、5 C、7 D、6

10、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中部)标准,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应达到部颁()级以上标准。

A、一 B、二 C、三 D、四

11、我市民办博物馆有()家。

A、15 B、34 C、28 D、6

12、县区级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天,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天。

A、16 5 B、12 6 C、15 5 D、18 9

13、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应至少配备()台流动车服务。

A、3 B、2 C、1 D、4

14、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人才保障要求,市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县级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

A、70% 90% B、70% 60% C、70% 80% D、70% 70%

15、按照创建国家示范区要求,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名以上,行政村和社区至少有()名财政补贴文化管理员,至少有()支以上业余文艺团队。

A、2 1 1 B、3 1 2 C、3 1 1 D、2 1 2 16、2000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把每年的()月定为“全民读书月”。

A、9 B、10 C、12 D、6

17、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平米,行政村建立农家书屋,藏书不少于()册。

A、100 1500 B、100 2000 C、100 2500 D、100 3000

18、按创建要求()的乡镇(街道)、社区都要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A、70% B、80% C、90% D、100%

19、()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基层服务点,()的行政村和城市社区居民可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学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资源服务。

A、100% 70% B、100% 90% C、100% 80%

20、利用网络、声讯、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系统,实现当地文化信息资源()。

A、为民服务 B、共建共享 C、服务群众 D、服务社会

21、为保障建设资金需求,各级政府要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总体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议事日程,纳入对地方政府的()指标体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

A、考评 财政 B、考核 财政 C、绩效 财政 D、测评 财政

2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为()主体建立的,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设施、机构、运行管理系统以及制度的总称。

A、社会 B、政府 C、协会 D、企业

23、下列哪些不属于公共文化设施()。

A、图书馆 B、文化馆 C、美术馆 D、旅游景点

24、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以()为中心的正确导向。

A、社会 B、群众 C、人民 D、服务

25、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延伸到群众身边,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

A、文化民生 B、文化惠民 C、文化为民 D、文化利民

26、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各类服务水平,首先要转变“()”的思想,将运营管理纳入工作重点。

A、重管理 轻建设 B、重建设 轻管理 C、重管理 轻提升

2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市场、()三者缺一不可。

A、社会 B、团体 C、民间 D、个体28、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日。

A、读书日 B、文化遗产日 C、知识产权日 D、地球日

29、属于公共文化硬件建设的是()。

A、文化制度标准的建立 B、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C、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D、文化产品的供给与文化服务30、2015年1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了全面部署。

A、中共中央办公厅 B、国务院办公厅 C、国务院 D、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31、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应坚持()基本原则。

A、公益性 B、基本性 C、均等性 D、便利性

32、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包括那些()内容。

A、书报刊阅览 B、电子阅览 C、图书借阅 D、信息服务

33、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类型主要有()。

A、固定文化设施 B、流动文化设施 C、数字文化设施

34、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包括保障人民群众()。

A、看电视 B、读书看报 C、进行公共文化鉴赏 D、参与公共文化活动

35、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的选址应符合()要求。

A、人口集中 B、公交便利 C、布局合理 D、方便群众参加活动

36、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应具备()服务功能。

A、图书阅览 B、电子阅览 C、文体活动 D、培训

37、我市有哪些文化惠民项目()。

A、“广场文化狂欢月” B、“舞台艺术送农民”

C、“百场公益性演出” D、“文化、科技、卫生”下乡

38、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应包括那些()项目。

A、各类文化培训辅导 B、各类文化展览 C、网络服务

D、其它公共服务 E、各类群众文化演出活动

39、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目的是培育一批具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A、创新性 B、带动性 C、导向性 D、科学性

40、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基本形成()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

A、资源丰富 B、技术先进 C、服务便捷 D、覆盖城乡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41、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对 错

42、创建指标中指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设置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

对 错

43、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是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效手段。

对 错

4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体现了一个现代政府对自身职能的清晰定位、对公民文化权利的尊重和对文化民生的主动担当。

对 错

45、按照国家示范区创建标准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至少应达到300平米,且单独设置。

对 错

46、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坚持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对 错

47、“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探讨的是如何最大程度整合盘活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对 错

48、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意味着所有服务全部免费。

对 错

49、公共文化设施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

对 错

50、国家“十二五”村村通建设规划指出,到2015年,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

知识服务体系 篇3

【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知识服务;知识服务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大量无序知识,如不对其进行整合和创新,很难被用户有效利用。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知识服务”研究热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国内外学者、机构纷纷对知识服务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在开展知识服务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知识服务体系成为知识服务工作成效的瓶颈,它不仅使得各服务机构之间因为没有一个普遍意义的体系作为参考而难以沟通和协作,更在无形中削弱了知识服务效果,影响了知识服务的效率。

一、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针对人们的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的过程。它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信息服务的高级阶段,是基于知识基础,为其他产业或个人提供智力支持、智力服务的高增值的服务。

1.知识服务的特点

知识服务是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它以知识的搜索、组织、分析、重组能力为基础,其特点和优势在于:

(1)知识服务是个性化服务。知识服务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为用户量身定做知识需求的服务,因此需要个性化的服务,其服务过程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服务方式上多样化及多元化。 (2)知识服务是一项增值性的服务。所谓 “增值”,即是结要合服务反馈信息及用户特征,而不局限于信息的简单罗列和堆砌。对原有信息进行优化组合和加工处理,产生新的知识,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

(3)知识服务是知识的智能化开发服务。知识服务采用智能化手段挖掘蕴藏于显性信息中的隐性知识;用先进知识技术和只能技术实现服务各个流程尤其是内容加工和开发的智能化;以简单的用户操作接口提供对大量多媒体数据的高性能、个性化、主动化、多样化的检索及信息推送服务。

二、基于教育信息化的知识服务体系研究

教育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全面提高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如何利用现代化手段为教与学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才是教育信息化目标实现之所在。教育部“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设‘中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支撑服务体系’。”从国内外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来看,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已成为时代的趋势。

知识服务是基于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知识服务要求按照专业领域实施服务,其特点主要是在专业信息内容方面,用户希望能够获得针对性更强、专业性更高、更省钱、更方便地基于专业内容的服务,做到对用户问题和用户环境的准确把握、及时跟踪、提高服务质量。知识服务强调针对用户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协助用户开发个人化信息资源系统,为用户建立个人主页的系统界面和超级链接,为用户个人搜集、组织、定制个人需要的信息资源,以满足多元化用户的信息需求。

知识服务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知识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快捷、准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将是知识服务的主导。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通讯设施和技术,广泛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知识、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组织,充分体现知识服务的时效性、快捷性和准确性。

知识服务体系的构成结构可以概括为:由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监管,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实施连锁管理模式,共享教育和教学资源,通过不同的学习中心,最后达到学分互认。也即:由国家行政部门负责监管,服务运营商负责运营(符合市场机制),学校、企业和个人共同进行资源建设(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结合),通过国家攻关、企业参与技术支持,标准化委员会负责标准制定,网络提供者负责接入服务,最后的终端用户是学习者。该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分别为:

1.数字化学习管理中心

以连锁、加盟为主要运营方式的学习服务模式。围绕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主要包括提供网络学习环境、资源接受与发放、招生咨询、为办学机构开展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考试管理服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等。

2.质量监管

包括教学质量的数字化监管与评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评估与认证;数字化学习超市的监管与评估;学分存储与学分转移监管;毕业、学位等相关证书的认证管理;考试监管和公共信息服务。

3.运营

包括知识整合与配送(注册、存储、检索、管理、推送和发布);学习支持服务(学习、交流、答疑、评价、考试);学习过程管理(招生、注册、学分、学习过程跟踪服务);收费与运营(收费、内部质量监控)和知识服务运营流程等。

知识服务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开拓努力,形成系统化的服务模式。在技术上,重点攻克知识整合与集成、知识应用与服务支撑技术,进行知识服务示范典型应用,形成知识服务产业,为用户提供开放、及时、准确、 便捷、主动、智能、无处不在、低成本的知识服务。

三、基于教育信息化的知识服务体系的应用

大力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和应用服务,发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的知识服务体系,将是知识服务在教育上的主要应用,包括建立公共的现代教育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和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开放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知识服务体系等。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实施有效的知识服务,达到全球知识资源共享,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系统的组织和利用,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的知识服务体系的最终发展目标是通过集成各种网络教育技术平台,整合各种异构教育资源,集成数字教育服务的业务流程,逐步建立国家知识服务体系,建立知识服务体系支撑下的终生教育体系。 (作者单位:北京东城区一区附小)

【参考文献】

[1]任庆芳.知识服务的特点及运营模式.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

[2]马文婕 李 娜 徐素霞:知识服务的研究及其教育应用的探索[J].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

知识服务体系 篇4

1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的现状

1.1 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状况

知识服务是指由专门的负责人员按照人们的需要从知识信息库中挑选和提炼相关的知识资源, 是一种特殊的服务项目。近年来, 某网站关于“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等词条的搜索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论文也在不断增加, 由此可见, 人们对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关注度逐渐升高。 (1) 随着我国文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根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 大量关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文章多表现了如何提高有关技术等方面, 我们不难发现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研究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中。

1.2 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的实践发展状况

在实践中, 我国高校图书馆已基本完成由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的转变, 并且朝着知识服务的方向发展。 (2) 经调查发现, 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不仅仅限于简单信息服务, 而且能够将所面临问题的解决信息从繁杂的信息环境中进行分离和收集, 同时还把这些信息进行重组和调整, 直至融入为相应的解决方案中。我国高校正积极地投入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 为我国的图书情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从总体来看, 国内的知识服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而高校图书馆是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代表着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2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体系分析

2.1 关于高校知识服务体系内容的论述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以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知识挖掘识、知识导航、知识评价、知识应用以及知识营销服务为内容, 构成了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 知识管理不仅限于以往的对某一地区或空间内的知识进行整理, 更注重利用现代手段和信息技术对内外信息库资源的处理工作, 工作面更加宽广。 (3) 充分利用现有图书馆管理理论研究成果, 在总结行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本学校的图书馆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 为适应用户需求和社会发展速度, 不断地提高知识服务水平, 提升管理层次, 培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创新管理能力, 为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探寻新道路。

2.2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的实现过程

根据以上知识服务体系的内容, 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步骤实现, 具体表现如下:第一, 建立知识组织。知识是按照组织的形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管理是建立在大量知识汇聚的的基础上, 而知识在一定时间内发展速度和拓展范围极其有限, 丰富的知识信息必须依靠长期积累而成。知识组织是保证知识采集和价值选择的主管部门, 保证信息的有效性, 从而实现知识的保值增值。第二, 运用先进的知识管理手段。每个社会时期总会发明和创造出与以往相比较为先进的知识挖掘和管理工具, 以提高知识资源管理工作的办事效率。第三, 对知识资源进行鉴别和筛选。知识资源广而丰富在为用户提供资源支撑的同时, 也给知识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 虽然信息来源较广, 但是质量不等, 要想从巨大的资源库中有效寻找到目标信息, 需要制定专业的信息过滤软件, 采用相关的评价标准和工具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 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

3 探究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新模式

3.1 建立高效的知识服务机构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对象是人, 围绕知识需求主体提供人性化管理和服务。图书馆管理是一项展现集体的智慧的工作, 应充分发挥每位工作人员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图书馆知识服务质量。首先,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社会文化发展已进入一个迅速腾飞的时期, 图书馆应适时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档案管理人才。与此同时, 还应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 学习检索、指引库等技术, 加强员工的再学习能力和业务处理能力。只有形成人才挖掘和培养体系, 才能保持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先进性, 为本校储备更多更优秀的图书管理人才。其次, 拓展服务项目和服务范围, 增加受益群体。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提高人类劳动能力的一项重要活动, 知识资源应具备共享性和交流互动的特征。由于用户需求分散且多样, 高校图书馆服务必须对传统的服务方案进行重组, 探索新的服务模式。

3.2 借鉴行业先进的图书管理技术和方法

首先, 增强员工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力。图书管理员掌握网络数据库整理技术、引擎搜索技术、平台搭建技术、多媒体通讯技术等系统操作常用技术, 是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设置系统演练科目和专业技能赛式, 提高图书管理员对先进信息管理技术的熟练程度, 增强个人的业务处理能力。其次, 开启自主服务模式。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量大, 且涉及面较广, 开发和实行一套适合广大人群操作的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最终达到图书馆开设效果。 (4) 高效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的设立助于提高图书馆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是对服务职能的创新。

3.3 创新知识服务模式

为了展现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理念, 高校必须对以往的服务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比如:在线咨询服务模式, 在线咨询是当前流行于各个行业的一种新型服务方法。各单位从内部选拔一批经验丰富和理论知识扎实的工作人员, 通过建立网络服务专家小组, 对网络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实现远程交流与学习。用户将疑惑和问题委托给在线专家, 由他们根据用户提出的问题, 分享问题的解决思路, 最终提出解决方案。这种问题解决方式是对以往个性化服务的发展和延伸, 使问题解决方法更加主动、深层次, 服务工作始终贯穿于问题的解答过程中, 使用户更加详细地了解解题的根据。知识服务创新不仅限于方法创新还需要加强理论建设, 补充理论管理体系, 达到与实践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目的。

4 结束语

总之, 建立高效的知识服务机构、强化馆员的技能培训, 更新知识结构, 借鉴行业先进的图书管理技术和方法、是创新知识服务创新的模式, 同时, 有针对性地建立对口的知识服务框架, 促使图书馆服务更加系统、适用、方便、全面, 更好的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摘要:高校图书馆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科学知识资源, 馆内人文、理工学科气息浓厚, 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场所, 承载着校园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责任。知识服务体系是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它主要包括知识资源、服务交流平台、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加强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建设, 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价值。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发展现状,模式创新

注释

11 刘丽娅, 李燕群.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的研究与实践[J].兰台世界, 2014, (14) :.89-90.

22 赵文叶.浅析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建设[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1, (11) :162-163.

33 周瑛, 刘天娇.基于神经网络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评价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3, (02) :55-59.

构建知识框架 形成知识体系 篇5

一、复习方法――三轮复习法

(一)一轮复习:(从上轮高考结束至下一年2月)

夯实基础知识,对以前所学知识再回顾,再认识,加深理解,初步归纳。

(二)二轮复习:(3月1日至4月20日,计划50天)

1、复习要点:①NA常数及相关计算;②溶液的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③反应热;④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表)⑤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反应;⑥原电池与电解池;⑦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⑧化学反应速度及化学平衡;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⑩化学实验基础。

2、复习方法:归纳总结为主,只有网络化的知识才能被有效的应用,所以第二轮复习要以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为要领。

3、二轮复习六大妙招:

Ⅰ、用类比法辨析化学名词。如:同位素、同系物、同系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的辨析归纳记忆等;

Ⅱ、巧妙、串记知识点

对所学知识有效梳理,构建知识网络、串记要点。例:对元素化合物部分通过结构→性质→制法的思路以元素→单质→化合物形成知识网,对有机基础以“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形成知识

网络等。

Ⅲ、对高考题“旧题新做”

注重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的归纳。

Ⅳ、及时准确纠错,总结经验教训。

及时纠错,总结经验,对易错问题及时会诊,找准解决方法。 Ⅴ、要勤于动手做实验,多以制备实验及情景实验为主,提高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Ⅵ、规范答题习惯。

(三)三轮复习(从4月21日至6月1日共40天)

1、复习要领:研读考纲,回归教材,突出主干知识,及时纠错,做高考题,规范答题的训练。

2、复习方法:

①选好题目进行专题限时训练;

②理在书中,题在书外,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③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框图型集成块;

④利用摘抄法或剪贴法纠错及注释,有序整理以前考试时的出错题。

⑤少做模拟题,多做高考题,对近三年的高考题归纳总结让学生做;

⑥知识储备自查,解题策略介绍,减少心理失误。解题方法:从前到后,认真审题,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遇熟勿喜,遇生不慌;

二、备考建议:

(一)总体建议:

1、把握主干,注重基础,夯实双基;

2、加强原理的`灵活运用,注重解题思路;

3、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4、加强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5、抓住学科特点,强化实验能力。

(二)重点题型的复习及对策

题型一:选择题(主考知识点是双基)

特点:①题目灵活多变,对能力要求提高;②强调取材于书本之外;③综合性增强;④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律的知识被重视;⑤计算题少,主要借助计算考查其他基本原理及概念。

对策:答题不宜太快,多用排除法,少用猜想法。

题型二: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的推断

对策:①将零散的有机物知识条理化;②注重反应条件与反应类型的关系;③答题仔细,尽量减少失分。

题型三:无机化工题的推断及元素化合物的框图推断。

对策:①加强对化工燃料的综合运用,氯碱工业,海水提溴等原理的认识;②元素合合物知识的归纳;(59个化学方程式、颜色归纳、无机推断突破口的归纳)

题型四:化学实验题

对策:注重细节,熟知除杂方法及检验试剂。

题型五:化学计算――高考的永恒亮点

主要题型:

①氧一还反应的计算;(技巧:得失电子守恒)

②物质的量及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③关于电化学的计算;(技巧:电子守恒,根据总反应式) ④PH的计算;

⑤化学平衡的计算(重点:三段式及K的计算,不可把等效平衡看成重点)

⑥关于△H的计算;(重点应用盖斯定律)

⑦确定化学式的计算;

⑧多步反应计算;(技巧:找准关系,掐头去尾)

⑨混合物的计算;(慎用或不用“十字交叉法”)

知识服务体系 篇6

当把主干知识串联成知识链,借助知识体系的帮助时,考生能顺畅地实现“审题、提取有效信息——确定某个答题要点——在知识体系中捕捉到这一要点,并确定以这个要点为核心的知识链——调动和运用这一知识链分析问题”这一过程,从而达到高考的能力要求。

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模块内知识体系的构建

1.立足主干知识,把握教材体系。

主干知识即在知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学科体系起支撑作用的知识。包括: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原理);重要关系和意义;解决问题的基本措施和要求。

以《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为例,核心概念有货币、价格、消费等;基本观点有价值规律、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影响消费的因素、金钱观、消费观等。

2.以不同角度的“抓手”,灵活构建知识体系。

① 以核心概念为抓手。如以价格为中心,可以引申出引起价格变动的原因(价值、供求关系、纸币的发行量、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消费心理和观念)——价格变动的影响——国家稳定物价(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国家应对物价波动的措施等一系列核心概念及基本观点,这样就建构了以“价格”为核心的知识链,便于运用这一知识链分析和物价相关的社会现象。

② 以某个主体为抓手。根据教材的内容以不同主体为线索,做到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辐射。如《经济生活》根据国家、企业、公民参与经济生活的不同角色可以整理出其应具有的基本理念,如以个人角色为例:

《政治生活》教材按照不同的主体可以分为国家(政府)、中国共产党、公民等不同的主体,围绕不同主体可以延伸和辐射出多条知识链;

③ 以某个主题为抓手。在《政治生活》复习中,可以抓住“民主政治建设”这一主题可辐射全书内容: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依法保护公民民主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张等。

近些年高考不仅要求知识的掌握要全面细致,还要求能够适度挖掘,综合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新材料迅速领会、学习和运用,对思维的跨度提出了新要求。

以问题为中心、热点为引导的知识体系重构

1.以问题为中心

对于一个重要知识点的把握,要弄清它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通常可以通过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3个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问题为中心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在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时考生容易出现知而不全、思而不达的现象,这时建构“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就能活化基础知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有三问:

① 是什么——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② 为什么——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收入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③ 怎么办——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从根本上,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制度保证;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打破行业垄断);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2.以社会热点为引导

政治学科高考试题设计关注社会热点,是我国通过高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需要。建议二轮复习中以知识专题带热点的方式进行,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来认识和解决热点和重点问题。同时,对热点问题应进行筛选 ,不能太多太泛。选择热点的主要依据:一是重要会议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两会”等各自的亮点;重大科技成就、重大决策背景。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却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如生活用品的价格变动,银行利率调整等。通过找出这些热点背景材料 ,通过一定的角度切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评价。

【构建角度】

① 为什么——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可能造成2011~2012年CPI特别是食品涨价的原因及会给人民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② 怎么办——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国家在控物价、保民生方面应做哪些努力?

【模块间拓展】

河南农民韩某因萝卜“卖难”而免费送萝卜,蹿红网络,被网友称为“萝卜哥”。 2011年萝卜丰收,可农民们看着长势良好的萝卜却高兴不起来。去年没下种就被订走的萝卜,今年却遭遇卖难,现在市场价只能卖到2角钱一公斤。在围垦的大片萝卜地里白白的大萝卜挤挤挨挨,惹人喜爱,但除了为加工企业订单种植的萝卜以外,却没有客户到田间去收购。

面对一方面农产品烂市,一方面市民吃着高价菜,有评论认为:处理好“菜园子”和“菜篮子”的关系,关键在政府,政府调控的“指挥棒”须把握好节奏。

① 从哲学角度思考,政府为什么要处理好“菜园子”和“菜篮子”的关系?。

② 从《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说明为什么处理好“菜园子”和“菜篮子”的关系,关键在政府。

对热点背景材料的把握要注重整体性,讲精神、讲梗概。热点的切入应从最相关的知识点切入分析。对时政热点中的关键词要加以落实,并学会运用,主观性试题的解答主要是把教材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这就需要运用教材的语言和时政语言及从通过题目的具体找到的材料语言来共同组织答案要点。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情境复杂的主观题,是对书本知识的深化、扩展和迁移。只有抓纲务本,以牢靠熟练的基础知识适应高考之千变万化,这才是复习中最基本的策略。

【作者简介】

知识服务体系 篇7

关键词:南疆,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构建

在新疆, 天山山脉将新疆一分为二, 天山以北称为北疆, 天山以南称为南疆。 南疆包括五地州, 分别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和田地区。 与北疆相比, 南疆五地州的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沙漠分布广、降水稀少, 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滞后。 截止2013年度, 南疆五地州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疆的27%左右, 农村经济总收入占全疆的35%左右。 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政府财政收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南疆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相对低下。

1.南疆农业科技服务现状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由科技服务组织、 机构或实体将农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相关信息通过教育、 培训、 媒介传播、决策指导等方式介绍给农民, 并利用相关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效率高低直接制约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高低。 近年来, 南疆农业科技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1.1农业科技投入服务不断增长。

政府在农业科技工作中始终围绕“三农”问题开展工作。首先, 注重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引进, 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其次, 不断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着力将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推广开来, 为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保驾护航;再次, 从农业生产的根本入手, 引导农民运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懂得合理开发和利用耕地、草场、森林、水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 为南疆农业的良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以上以政府为主导开展的农业科技活动使得近几年来南疆农业在良种繁育、节水灌溉、高效栽培、健康养殖、 疫病防治等新技术的开发和集成应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同时使得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此外, 近几年来, 农牧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增长, 以阿克苏为例, 虽然总体上农牧业收入占到家庭收入水平的80%左右, 但是从统计资料看, 农民的收入水平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 农民手中的收入增多了, 自然会将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科技投入。 在我们前期所做的调研中 (见图一) , 3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会积极主动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并且在不使用新技术的原因中 (见图二) , 有接近3成的受访者表示是受费用的制约。 基于此, 一旦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农民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必然会增加。

1.2农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一方面, 开发适于南疆农村农民使用的信息设备和推介方式, 降低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成本, 推进农村信息资源的共享。 另一方面, 探索适用于南疆的科技服务模式。 南疆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当前主要有 “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协会+农户”、“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户”、“科技特派员+基地 (示范园) +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运行模式。多样化的模式可以为农民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服务。

2.南疆农业科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服务客体存在的问题。

2.1.1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从相关统计数据看, 南疆目前文化教育和北疆还有较大差距, 南疆五地州受教育程度低, 究其原因, 一方面受制于南疆教育水平低下, 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量内地或北疆的低文化素质的人口迁入导致。 从表一可以看出, 南疆农民的文化素质明显低于全疆, 以受教育在高中及以上层次看, 除了巴州地区高于全疆水平, 其他四地州明显低于全疆平均水平。 比较突出的是阿克苏地区, 受教育程度是高中及以上的农民所占比例只有3%, 其次是克州3.9%, 和田地区4.3%, 喀什地区5.9%。

2.1.2农民观念陈旧。

明显偏低的受教育水平, 一方面, 制约了农民的观念, 导致很多农民对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排斥, 另一方面, 即便接受了新科学技术, 也会由于自身较低的文化素质的制约, 导致在使用新科技的使用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增大, 最终导致新科技的推广受阻。而使用新科技所导致的风险又会进一步影响人们对新科技的看法, 久而久之,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对于南疆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如何走出困境值得思考。

2.1.3农民科技投入有限。

虽然从整体看, 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观察其收入的构成不难发现, 增长的部分主要源自于非传统农业。而传统农业如种植业和养殖业, 其收入非但没有增长反而在下降。 以南疆主要种植业的棉花种植为例, 近三年以来, 一方面, 棉花种植成本不断提高 (主要是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 另一方面, 棉花价格不断走低, 还有国际市场上优质低价棉花对新疆棉花的巨大冲击, 导致棉农收入水平不断下降, 甚至要依靠政府的补贴才能有所盈利。 在这种背景下, 农民很难有更多经济能力投入到农业科技中。

2.2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主体存在的问题。

2.2.1一线科技人员缺乏。

当前的南疆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存在严重的科技人员缺乏状况。 在前期调研中, 40%以上的受访农民希望农技人员能够提供到田到户指导生产, 而现实是在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存在严重的人员缺乏, 一线科技人员很少能亲自到田到户指导。加之南疆地广人稀, 且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即便是到田到户指导其成本也非常高。 分析南疆一线科技人员缺乏的原因主要是南疆自然环境恶劣, 工资待遇低, 导致很多科技人才不愿到南疆就业, 使得一线科技服务人员数量少;另外, 由于南疆基础设施缺乏、工资待遇低, 导致原有一线科技服务人才的逐步流失, 农业科技人才后备力量不足。

2.2.2一线科技服务人员受教育程度不高, 培训不足。

当前南疆一线科技服务人员受教育程度低, 培训不足的状况十分严峻。 从现有的基层科技服务人员看, 虽然学历层次较高, 普遍在大专以上学历, 但是很多目前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的人才所学专业并非农技推广。 这使得有限的农技服务人员并不能都提供专业的高效的农技服务。 此外, 大量高学历、专业的农业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一些科研机构, 如高校和农科所等, 从事着上游的科研工作, 这些科研人员一般很少直接参与面向农民开展科技服务。 另据统计, 农技推广人员中, 每年只有不到10%的人员参加过培训, 培训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仅有不足3%。 而获得培训机会的多为县级农技人员, 真正在农村一线的农技人员的培训机会少之又少。 这直接导致一线农技服务人员知识结构陈旧。

2.2.3科技服务人员主动性差。

通过前期调研, 在受访者中, 60%左右的人反映没有农技人员进行入户指导, 70%左右的受访者反映农技服务人员服务质量差, 态度不好。 大量农技人员反映工作繁忙, 除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接受上级指派的其他工作, 导致身心疲惫。 导致农技服务人员主动性差的原因主要是农技人员的待遇低, 农技推广机构的考核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存在较大漏洞, 使得农技人员干与不干一样, 干好干坏一样, 农技服务人员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在农技推广服务中可能出现消极懈怠。

2.3农业科技服务媒介存在的问题。

目前南疆科技服务媒介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南疆地广人稀,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导致农民能够使用的媒介资源较少, 从前期调研看, 对农广播不断衰败、对农电视节目入户率低 (尤其是低收入农民, 入户率不足34%) 、专门针对农民的广播电视节目少、质量不高。 而获取农业科技信息便利的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先进的媒介资源由于成本高昂、农民素质较低等原因, 因此在南疆使用范围不广。 大部分拥有智能手机和电脑的农民仅仅是将其用于打游戏、 看电影等娱乐项目, 真正用于服务农业生产的很少。

3.构建新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在南疆构建新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 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着力构建既能满足农民需求又能推进农业发展的合理、可行、高效、创新的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 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增加财政农业科技投入, 构建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 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国计民生, 而农业科技水平直接制约农业的发展前景。 农业科技投入带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的特征 (最显著的是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外溢性) , 所以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还是应以政府为主, 引导社会资源向农业科技进行投资。 从南疆农业科技的现实看, 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方向主要是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经费投入、科技推广经费投入等。 在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 加强对投入资金的监管, 使之切实服务于农业科技。

3.2提高农民和科技服务人员素质。

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 但可以通过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实现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掌握。 如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 利用多种媒介将新品种、新技术、新资讯, 送进农户家中, 送到田间地头;对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 可以针对其所在的行业开展短时期的集中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对一些对职业教育感兴趣的农民, 可以在家门口就近通过送教下乡、半农半读等方式给予系统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任重而道远, 需要长期待坚持和努力。

要提高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人员的素质, 就必须强化现有农技服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 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农技人员尤其是一线农技人员的科技培训, 不断更新农技人员的知识储备, 为其服务农民打下坚实基础。

3.3科学规范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绩效考核, 提升服务的主动性。

针对基层农技人员主动性不强的问题, 应着力于改善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 同时引入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农技服务人员进行表彰, 充分激发农技服务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待遇得到提高, 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这样才能使基层农技服务人员踏踏实实地为农民提供高效、热情的科技知识服务。

3.4构建高效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切实提供农民所需的科技知识。

在充分了解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内容、 构成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有的、传统的媒介 (如:电视、电话、广播等) , 加快南疆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整合, 提升信息的有效性和多样性, 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新媒介 (互联网络) 拥有诸多传统媒介没有的优点 (便捷、快速、互动、共享等) , 但受制于其所需的投入巨大, 目前其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 从长远看, 新媒介必将得到长足发展。 在构建高效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时, 要充分考虑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应用和整合。

在推动南疆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必须依靠科技投入, 而科技投入离不开完善的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 未来农业发展的出路在科技、潜力在科技、希望也在科技。 因此, 构建好新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对南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雷.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2]邬震坤.基于农户视角的新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12.

[3]胡艳丽.新疆扶贫开发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知识服务体系 篇8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过程

工业革命前期,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城市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社会分工逐步加深, 专业化的人才开始出现。作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初期阶段, 知识还停留在原始的积累阶段。11世纪欧洲出现大学;15世纪英国兴起律师团体;17世纪第一个保险组织诞生。这都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萌芽。但此时尚没有形成独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虽然知识专业服务人员开始提供专业的知识服务, 但数量少、规模小。知识服务开始出现。

18世纪末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 使得以机器为代表的大生产工业把生产力又推进了一个新高度。此时, 完整的企业形态得以出现,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越来越细的专业化分工, 社会的需求不断带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19世纪开始, 信托在英、美等国家得到发展, 美国也诞生了现代管理。20世纪初, 咨询公司开始出现。这些现象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生组织的初级阶段。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机构和专业从业人员数量快速增长, 组织化服务是这一时期的鲜明特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此时不再是零散的个人行为, 而变成了由组织来提供完备服务的组织服务。组织提供完善服务, 但还依附其他产业发展, 并不是独立行业。

二战之后, 科技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爆炸式前行, 科技革命引领世界经济取得跨越式的发展。以美国为例, 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制造业的发展而且保持着持续增长, 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 已逐步发展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主体。咨询、金融、律师、会计、保险、设计、通信、医疗卫生等行业得到发展,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逐渐形成独立的产业, 摆脱了依附其他产业的状况, 在经济中发挥着自身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世界经济形成联盟式的发展, 知识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并且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得以快速发展。知识经济作为独立的产业概念被人们广泛的接受和认同。知识是第一生产力, 世界对知识产业的认同, 使作为知识产业重要组成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得到飞速发展, 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飞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方式带动着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再依附其他产业, 而是单纯的行业聚集带动支撑经济发展。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

(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在发达国家中, 区域经济水平是影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重要因素。根据研究得出,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人均GDP与服务业消费市场的产业供需结构有着明显的关联性, 但是不是在每一阶段都呈同步的对称性, 也就是非严格的线性关系。在工业化前期, 人们的人均收入在1 000—1 500美元, 这时服务业比重快速增加到45%—50%之间;在工业化发展阶段, 人们的人均收入在1 500—5 000美元, 农业的比重明显降低、工业的比重不断增加, 而此时的服务业比重基本保持相对稳定;当工业化进入发达时期也就是信息化时代, 服务业的比重迅速增长, 达到60%—70%。区域经济水平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是影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动力, 尤其是内需市场能够先于国际市场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所识别。由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供的服务对消费者的个人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例如咨询机构等所提供的服务往往是与高素质消费者紧密相关, 所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市场需求有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从而产生了一大批目光挑剔, 但具有较高消费水平的顾客群体, 他们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品层次要求更为严格。促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更早地了解市场需求的最新状态, 达到市场需求与提供服务的良性循环。也就是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与发展。

(三) 高素质人才供给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以知识为主要产品, 为企业客户提供专业化人员服务的产业。人力资本是决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生产力的宝贵资源。引进优秀的人才就意味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资产的增加,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就是优秀人力资本之间的差距。何晓东 (2006) 对人力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 分别对某一区域的人力资源水平提供和地区咨询产业的收入来反应地区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水平, 得出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90%, 以此证明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供给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推动性的作用。

(四) 制造业总体发展情况

伴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制造业中心的转移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往往是共同进行的。制造业逐步地退出地区经济发展,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断占有地区经济的比重。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却是来源于制造业的支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制造业企业,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专业化的知识性服务。经济不断的发展、生产型企业的规模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扩大和提升、国际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的情况得到广泛认同, 这些让制造型企业对生产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必须由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服务部门提供, 专业化和高水平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制造业的效率提升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制造业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五)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模式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模式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通过集群发展模式, 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第一, 知识和信息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由于通讯的发展使得跨空间传递的信息成本逐步降低, 但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直接关联的缄默性知识却受到空间的影响, 且距离越远成本就越高。形成良好的知识面密集型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 有利于企业间的集体学习, 进而产生知识溢出, 达到集群共享知识和成本降低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正向效应。第二,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上。通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集群发展模式, 使信息处理得到了规模化和集聚化的优势, 降低信息处理的成本。第三, 经济全球化不断蔓延, 全球化的市场需求给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研究表明, 通过集群发展, 英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获得了更好的世界网络关系, 及更多的客户和知识。全球知识的集聚是通过人才来体现的, 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同时, 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带来了世界各地专业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的集聚。

(六) 政府规划和调控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构建有效的外在支持载体。政府可以有效地规划和引导产业发展, 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通过优惠性政策扶持和基础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的建设营造了更适合的发展空间。政府通过实施战略, 可以有效地将非营利组织和技术服务、制造业部门三方进行相向互合作, 实现产业能级的提升, 占领国际产业竞争的高点, 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设计

(一)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政策体系构建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政策体系是促进和改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发展的核心, 核心政策和辅助政策构成了整个政策体系的有机整体。只有对核心政策和辅助政策进行准确完善的界定, 才能使得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政策体系发挥最大效能和拥有最大发挥空间。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中核心政策与辅助政策是构成政策体系的有机整体。核心政策是直接影响或者说是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本身的政策;而辅助政策则是间接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进行有效促进的政策。在具体一项有力的政策里, 调整的可能既有核心政策, 又有辅助政策。二者可以相辅相成, 共同作用。也可单一根据实际产业发展需要, 调整其一。但对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政策体系而言缺一不可。无论核心政策或辅助政策都是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更快、更好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政策

区域产业结构扶持政策、发展规划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中心, 明确区域内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加大对产业结构的扶持政策, 在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同时, 促进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向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前进。清除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优化的政策障碍, 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营造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在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化的新阶段, 通过市场的有效调节, 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内部企业公平竞争, 形成优质、高效的产业结构。

建立完善的再教育体系政策, 知识更新步伐的加快, 标志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就是以知识量的丰富及知识更新的速度, 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服务。政府和行业协会针对在职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业人员, 要积极实施人员能力的再培养工程。在相关组织的支持下, 鼓励进行大学后教育, 全面开展岗前培训;加强开展在职培训, 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一支信息化强、战略目标明确的, 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队伍。重点引进国外和国内著名的培训机构, 更有利于开拓人才的培养方式, 强化岗位技能培训, 提高知识面密集型服务业在职人员的宗合能力水平。

(三)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辅助政策

金融支持、资金支持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当下要不断完善金融体系, 打通金融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新道路。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中心的, 所以必须推动银行对制度进行创新。国家和地区应该在金融政策上专门制定一些有利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资金需求的政策, 正确引导和开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项目建设和发展。要对企业进行贴息等资金方式支持, 广泛吸收除政府之外的社会资本投入。拓宽资金投资渠道, 鼓励企业做好上市和发展基金业务, 为营造良好的、适宜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环境提出政府政策。

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人才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保障。对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 其主要资源是有形的土地等资源;但对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而言, 其生产资源则是人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具有专业知识特征的行业, 那么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 决定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对于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也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政府可以针对吸引不同层次人才,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进而不断完善人才的配置, 健全用人机制。

技术开发和交流政策, 企业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技术开发和交流的载体。企业具有贴近市场、信息传达迅速、科技成果形成快的明显优势。但企业面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部分技术开发时, 明显表现出科研能力不足。根据这样的情况, 很多发达国家采取产学研的结合模式。针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技术开发的要求, 创造促进相关企业与高校共同研究的条件。由政府和产业共同分担研发费用, 促使技术开发得到更高效的开发。

完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信息平台。信息技术的完善改变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方式, 使网络化、虚拟化成为现实。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水平相对落后, 市场机制还不完善, 企业的规模小、分布散。这使信息化的平台建设的优势日益凸显, 优越性明显加强。使产业智能化水平、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平台改善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服务方式, 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客户双方的合作建立在更加透明和互信的基础之上促进了企业间的长期战略合作发展, 更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 必须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中, 建立完善信息沟通系统, 着力形成系统完善、准确快速的先进化信息平台, 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快速发展。

结语

本文从区域产业结构扶持政策、区域经济环境改善政策和建立完善的再教育体系政策、促进知识创新体系的形成政策四方面诠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核心政策。研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辅助政策, 包括金融支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技术开发、交流政策和完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信息平台等四项政策。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实际的发展中做出理论支持。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科技不断得以进步, 推进了社会的前行。当前, 各国产业结构正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 使得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热点。通过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进行研究, 设计出有利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能级, 带动其他产业创新发展, 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影响因素,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DEN HERTOG P.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s co-producers of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0, 4 (4) :491-528.

[2]M iles I, KASTRINOS N, FLANAGAN, K, BILDERBEEK.R, HERTOG P.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Users, Carriersand Sourees of Innovation EIMS publicstion 1995, (15) .

[3]SUNDBO J.The service economy:standardization or customization A dilemma for service firms and economic theory[J].The ServiceIndustrial Journa, I2002, 22 (4) :93-116.

[4]Muller, E.Zenker, An Business Services as 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the Role of KIB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Innovation Systems[J].Research Policy, 2001, 30 (9) :1501-1516.

[5]郭红莲, 侯云先.北京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的预测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2, (2) :292-298.

[6]郑刚.国家知识经济体系的理论建构及其测度[J].科学学与科技管理, 2001, (1) :59-61.

[7]张玉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知识创新系统中的功能研究[J].情报杂志, 2006, (10) :129-132.

[8]刘顺忠, 景丽芳, 荣丽敏.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政策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7, (4) :793-797.

[9]WOOD P.A service-informed approach to regional innovation-or adaptation[J].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05, 25 (4) :429-445.

知识服务体系 篇9

1 大数据和知识服务的概念

大数据是指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 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和处理, 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和创新需要的资讯。大数据具有大容量、高速度、多样化、价值高4个特点。

知识服务是基于信息服务而又超越信息服务。它是面对高层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要求, 面向大数据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的服务, 是以科研人员为中心的高层次知识化服务。知识服务具有资源数字化和共享化;内容知识化和创新化;方式网络化和虚拟化;手段集成化和智能化;对象层次化和个性化。

大数据必须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而知识服务重要特点是依托数据共享对数据的高度加工, 二者相互结合有效实现大数据资源的价值利用。

2 基于大数据的知识服务模式是当今社会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2.1 大数据是知识时代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战略资源

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统计预测, 到2020年全球将拥有35ZB的数据量, 其数据量每年以大约59%的数度快速递增, 而大数据中的科技期刊、博硕论文、专利、标准等必然是大数据中的精华, 是服务于政府决策和创新主体进而实现知识服务的不可或缺的核心重要资源。

大数据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科技基础条件战略性数字资源, 已经成为情报服务机构的新油田, 极具开采和利用价值, 而大数据中的每种数据都是一个知识点, 利用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等大数据技术, 对大数据中的核心数据资源进行集成整合, 形成适用于科技文献资源的元数据仓储, 再通过数据、知识、资源、能力、服务过程和任务几个途径实现对知识点的集成整合分析利用, 将数据资源转化为有效的知识, 发挥其面对高层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能力, 服务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因此, 它是一种面向大数据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的服务, 是知识含量较高的以科研人员为中心的知识化服务。

2.2 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能够满足企业知识智慧应用和技术创新需求

大数据的资源复杂而丰富, 在密集复杂的大数据中所涵盖的科技期刊、博硕论文、专利、标准等数据资源是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核心资源。随着这些大数据的不断产生及情报服务行业学科方向的转变, 大数据已经成为信息服务行业从文献提供服务向情报信息分析服务 (知识服务) 转变的重要基础, 也将成为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知识服务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原动力。

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的核心是情报服务机构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将用户、管理、大数据资源、知识、能力和过程等重要元素进行了有机集成和优化, 实现数据资源的知识转化, 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过程知识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活动中。

苹果公司的奇迹也主要靠乔布斯明锐的情报信息分析力和情报信息的思维以及“情报信息第一创新第二的理念”而取得的。基于大数据的情报信息知识服务无疑是科技创新的倍增力, 新时期要以满足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信息需求为主线, 充分利用大数据, 用知识服务人类, 着力推进科技信息工作向知识服务转型, 实现情报信息服务模式发展的高端化、专业化、特色化和知识化。

2.3 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是科研人员参与互动的嵌入式协同服务

据统计, 全球将近87.5%的数据未得到真正利用, 且所有大数据的资源数据本身主要都是来自于大数据用户 (以科研人员为主) , 使得大数据知识服务关注的重心理应转移或回归到用户自身的需求。而大数据知识服务是在大数据获取、存储、组织、分析和决策过程中产生, 其模式强调知识、能力、资源和过程以服务的形式进行有机融合, 体现了在大数据管理和处理过程中对知识、资源和服务过程等的配置和整合能力, 反映了知识服务机构完成相应行业、领域的服务水平。同时, 大数据知识服务体系融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新兴信息技术, 在大数据知识服务模式下, 可以使企业科技人员在利用各类科技文献资源和获取知识服务时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学习和感知, 并以此完成对各类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加工处理, 有针对性地激发中小企业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潜力, 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针对性更强, 充分发挥企业科研人员的创新骨干作用。

3 基于大数据的宁夏科技创新知识服务体系建设探讨

情报信息机构服务模式的创新是时代赋予情报信息人员新的使命, 其个性化、特色化的知识服务不但是学科发展方向转变的重要体现, 也是提高情报信息机构核心竞争力, 应对未来数字化环境和用户高端化、学科化知识服务需求的重要保证。全国各大省市都有其各自的区域特点, 宁夏虽然是个欠发达且经济实力相对不足的小省, 但由于区域优势云集了相应的农业特色产业和能源化工产业优势, 围绕宁夏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 借签外省区的相关知识服务经验, 基于大数据建立具有本地化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体系能够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3.1 构建服务于宁夏企业科技创新的大数据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载体

针对宁夏地区的区域特点以满足宁夏科技创新发展需求为目的, 重点围绕宁夏科技重大专项、重点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产业发展的需要, 依托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创新服务平台集成整合能够适合本地区科技创新人员交互利用性强的大数据科技文献数据资源, 服务于宁夏地区的科技创新。

根据宁夏现有科技文献资源的具体情况, 紧密结合宁夏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动特点, 集成整合大数据中中外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国内外科技报告、世界各国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图书、报纸和网络信息资源等海量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为科技基础战略资源文献;以政策法规、科技资源、科技成果、网络资源等为科技管理文献;以自建的本地化特色文献资源作为补充, 如:宁夏枸杞产业专题数据库、宁夏马铃薯产业专题数据库等;并依托现有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对联盟成员单位“宁夏大学图书馆、北方民族大学院图书馆”的各类特色资源进行了集中链接。通过优化重组打造元数据仓储数据库, 构建宁夏科技文献知识服务的云服务平台, 服务于宁夏企业科技创新, 推进科技文献核心资源的交互利用和开放获取, 解决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或关键问题。

3.2 面对科技创新主体建立“服务层次化、服务体系化及服务主动化”的规范化服务模式

大数据科技文献资源是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思路的重要源泉, 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导向的作用, 实现大数据科技文献资源在宁夏科技重大专项、重点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的高效应用, 全面推进综合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业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变, 面对科技创新主体以“服务层次化、服务体系化及服务主动化”的规范化服务, 宣传推进个性化知识服务。

服务层次化:知识服务是用户目标驱动的服务, 将宁夏地区的用户群划分“会员用户、个人注册用户、VIP重点用户”几个层次, 更好地明确服务目标, 强化服务目的。

服务体系化:情报信息专业人员依据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平台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培训, 实现大数据资源开放获取的普及应用;对用户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了解创新实体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根据调研结果由专人负责制定服务策略;专人负责定制跟踪服务;编写行业月报、行业分析报告、专利分析报告、竞争情报等知识服务产品;对相关产品及用户资源建档进行归档管理。

服务主动化:以“走出去, 与用户面对面”的宣传理念,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专题活动、新闻媒体投稿宣传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应用服务宣传推广。

3.3 依据区域特点打造“专题服务、定题服务、专利分析报告”等为主的定制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就是依托数据共享, 智慧地利用大数据的交互和挖掘, 实现数据的高度“加工”和“增值”, 形成知识服务产品, 它贯穿为用户解决科技创新技术问题的服务工程, 是一种增值服务。因此, 为了更好地发挥大数据的最大价值, 围绕宁夏科技重大专项、重点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产业发展的需要, 依托大数据的分布式计算架构, 通过云计算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知识加工, 为创新主体中提供最直接、最快捷、最高效的定制科技文献知识服务产品, 如:专题服务、定题服务、专利分析报告等, 使其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支撑产品。

3.4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人才团队

随着情报服务学科方向的转型和大数据的到来, 情报服务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体现在对大数据的“加工能力”上。为更好地推进宁夏地区知识服务的开展, 必须注重加强与国内大院大所深化合作的机制;加强对知识服务人员在学科态势分析、专利分析、技术趋势分析、竞争情报等知识的培训学习, 掌握竞争情报的分析方法、技术及相关软件分析系统;逐步培养和凝聚一批在知识服务方面有较深造诣的高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 顺利实现情报服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型。

4 结束语

大数据和知识服务同时与科技创新紧密相联, 创造性地利用大数据知识,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区域科技创新知识服务体系是区域科技创新发展中整合大数据资源, 突出优势学科, 带动相关学科发展, 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也是实现当今情报服务机构从文献提供服务向文献数据分析服务转型的重要标志。

摘要:通过对大数据和知识服务对科技创新活动作用的阐述, 探讨了以大数据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为载体, 层次化、体系化以及主动化服务为规范化服务模式, 定制化知识服务产品为目的的宁夏区域科技创新知识服务体系建设, 对发挥情报服务机构面对高层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能力, 推进宁夏区域科技创新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科技创新,知识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贺德方.基于事实型数据的科学政策理论与方法研究[J].情报学报, 2011 (9) 900-901.

[2]徐路.面向技术创新的知识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 2009 (6) 36-37.

[3]江俞蓉, 张天明.大数据时代情报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现代情报, 2013 (858-59) 16-17.

[4]王天泥.知识咨询: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增长点[J].图书与情报, 2013 (2) 75-76.

知识服务体系 篇10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因此, 教学时, 教师必须联系生活实际, 从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挖掘数学教学的素材, 并将之合理地应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例如, 在教“年、月、日”这一课时, 可以分以下两步进行教学:

1. 课前每人准备一份日历表, 上课时让学生分组讨论, 完成以下内容:

a.一年有 () 月, 每月的天数一样吗?

b.哪几个月的天数相同?各是 () 天?哪一个月比较特殊?有 () 天?

c.一年有 () 天?

以上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天天都接触且比较熟悉, 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很容易得出结果。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总结出如下规律:

一年有12个月, 1、3、5、7、8、10、12月是大月, 大月有31天;4、6、9、11月是小月, 小月有30天;平年2月有28天, 闰年2月有29天;平年一年有365天, 闰年一年有366天。

2. 设计以下问题, 深化理解, 具体体会。

a.请学生说出新年 (元旦) 、妇女节、植树节、国际劳动节、青年节、国际儿童节、党的生日、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及你自己的生日分别是几月几日?

b.举例说明一年、一个月、一天到底有多长? (可以说一年经过12个月或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以及具体的一些节日、一个月有四个星期、一天有24小时, 经过白天和夜晚等) 。

通过以上学习, 学生对年、月、日有了清晰认识, 不仅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 还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扩充。

二、加强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年龄小, 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 在教学时, 尤其是一些概念性知识的教学, 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 加强直观教学, 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 让他们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 通过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如下过程。

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播放的动画, 很清楚地看到平行四边形 (图 (1) ) 的面积等于长方形 (图 (2) ) 的面积, 并且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 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 自然也就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时,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主要的是在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进而理解并掌握知识, 最终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 教学算式“0.6+7.91+3.4+0.09”时, 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老师给小林和小青出了这样一道计算题, 看谁算得又快又对。为了争第一, 小林马上开始计算, 而小青则仔细地观察了一会, 很快地说出了答案。你知道小青是怎么做的么?我们应该向谁学习?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 学生积极动脑, 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很快就找到了简便运算的方法。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不仅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之逐渐养成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同时还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使之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 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理清历史线索,建构知识体系 篇11

一、按历史进程的变化,理清历史发展总脉络

中国古代史按历史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六个时期;按社会形态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部分;奴隶社会又可以分为夏(形成)—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四部分。世界近代史,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可分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从中把握资本主义如何从萌芽发展到成熟。

二、按历史时间的顺序,理清历史发展总线索

中国史的学习可在时间上,抓住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1949年、1978年等6个重要年代,并分析这6个重要年代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就可以知道我国的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三、按历史事件的串联,理清历史发展过程

从历史事件的内容上,通过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串联,使知识更系统,更具条理和科学。如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从横向上来看可以分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从纵向来看则是每个国家革命发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这样通过纵横串联,就可以理清知识网络,建立知识点的坐标体系,形成一个“竖成线、横成片”的立体知识网,便于把知识学活。

四、 按人类文明的进步,理清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般我们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来观察历史,据此我们可以把人类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部分。政治文明一般从政治制度(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政治现象(阶级关系、改革、政党等)、政治思想(治国思想、各阶级各派别主张等)、政治人物等方面来整理,其中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物质文明一般从经济形态的演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等)、经济现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经济格局、经济思想(重商主义、重农抑商、工商皆本、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等)、经济体制、人类生活的变迁特别是衣食住行等方面整理。精神文明一般从科技(中国的四大发明、近现代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整理。

五、按历史阶段特征,理清历史发展的特点

历史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外交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阶段特征揭示了历史不同时期的共性和个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筹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使知识结构化的作用。

例如,明清时期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文化:承古萌新、思想专制加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传统科技趋于停滞、西学东渐;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外交:政策由开放转向闭关,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的出现。通过对各自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特性的理清,我们就可以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别的文明特征。

知识服务体系 篇12

1991年, 乔治·泊尔基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解, 初创了“知识生态学”这个术语, 在l995年发表的论文《寻求组织智能》中, 引入了知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模型。他指出知识生态学是管理科学, 知识管理, 实践社区和复杂适应系统等理论的交叉融合所组成。该概念的提出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认识复杂的知识运动过程的新视角。知识生态系统可以说是知识创新、知识维护及组织学习的最佳模型。近年来, 随着知识管理的研究不断深入, 知识生态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正是从知识生态这一新的研究视角下, 来研究组织的知识构建。

乔治·珀尔通过绘制数据-信息-知识-智力-智慧的认知过程链, 给出了在不同的阶段所要研究的领域, 为了更好地发挥知识的价值, 需要对知识生态的视角来更好的研究知识。从图中, 可以形象地指出两者的联系, 即知识生态是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 是对知识管理的发展、演化。至于区别, 乔治·珀尔对知识生态和知识管理在要素、形象、取向、原则和特征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知识管理集中在信息和知识管理方面, 而知识生态还考虑到, 信息转化为可行动的知识过程中存在的情境因素, 以及各方面相互协调和信任的必要性, 即在知识生态系统中, 任何要素不仅是静态的排列, 而且还是动态的组合。

二、知识生态系统的体系结构

知识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动态系统, 系统中的各要素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协同发展。乔治·珀尔给出了研究知识生态系统的不同视角, 本文借鉴其思想, 对知识生态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比较。

1. 二维知识生态系统。

二维知识生态系统认为整个知识生态系统是由交流网络和知识库所组成。交流网络是组织中为了实现知识的交流所构造的网络, 它可以是组织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可以是组织召开的电子会议等等。这种交流网络的实现需要组织结构设置, 以及组织文化的推进, 即能够为组织成员提供可以进行自由交流的空间平台。知识库中存储的是组织中关于what, who, why, how, where和when的知识。它不仅要求知识存储的数量, 对所存储知识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组织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存储组织中有用的知识, 以方便知识的有效利用。交流网络反映的是知识的动态交流, 而知识库则是知识的静态存储, 两者之间通过连接, 达到知识的动态与静态的转换。

2. 三维知识生态系统。

三维知识生态系统是由人际网络, 知识网络和技术网络构成。安达信咨询公司将知识管理用公式KM= (P+K) S给出了形象的表示。P表示人, K表示知识, 符号+则代表将人和知识连接起来的技术。而S表示知识共享。这种类型的知识生态系统其实与公式中知识管理的三要素:人、技术和知识是一一对应的。

人作为知识的载体, 是知识生态系统中的主体, 既可以是知识的创造者, 知识的传递者, 又可以是知识的利用者。正是人的能动性, 知识的价值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得以实现。知识生态系统中的人际网络反映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它是技术网络与知识网络的桥梁。人际网络是组织内部的非正式、自行组合的网络。网络中是由于共同兴趣而聚在一起的掌握知识的群体, 他们通过见面、电话、电子邮件和其他群件来分享专业知识并共同解决问题。

技术网络是实现整个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支持工具, 是有效实现知识管理的基本前提。知识管理所依赖的信息技术包括建立数据库、知识仓库、内部网络等方面的设备和系统, 是整个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基础和处理平台。另外, 组织的机构设施同样也属于技术网络之中, 它包括组织的各种职能部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技能。

知识网络, 不仅包含知识资源本身, 还有与知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流程:如: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传递、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评价等, 这些环节相互承接与联系, 共同构成了知识网络中的知识链。

三、基于知识生态系统的企业知识构建体系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同, 企业存在着一个知识生态系统。该系统由知识种群、知识链和知识网络组成。狭义的知识构建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的构建, 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构建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 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组织中存在的各种资源的构建, 包括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活动、知识技术、知识人员、知识部门等的全方位构建。

1. 企业知识资源构建。

任何组织要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自己的知识资源, 首先应该清楚了解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资源, 在此基础上, 才能进行有针对性、有策略性的重点管理。知识资源作为知识构建的研究对象, 在组织中可以从认识维和存在维两个维度来确定组织中知识的存在状态, 这是从知识的静态特性出发的知识构建。

从认识维度, 也就是按可编码程度可以将知识资源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文字、图表等形式符号进行编码的结构化知识, 易于进行传递, 包括事实、数据、报告等, 是知事 (know-what, 事实知识) 和知因 (know-why, 原理知识) 两方面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指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 隐含于过程和行动中的非结构化知识, 是知窍 (know-how, 技能知识) 和知人 (knowwho, 人力知识) 两方面的知识, 具体表现为个人的技能、经验或诀窍、心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组织惯例等。

从存在维度, 知识资源是存在于组织的个体、团队和组织层面的内部知识和存在于用户、供应商等组织之间的外部知识。

2. 企业知识流程构建。

美国知识管理咨询专家马克·麦克艾尔洛埃 (Mark W.Mc Elroy) 曾在《新型知识管理:复杂性、学习和可持续创新》一书中, 对知识生命周期做出过定义, Mark W.Mc Elroy对于知识生命周期的阐述, 实际上是从企业知识管理角度出发, 对知识流动过程的描述。知识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知识的主观发展和客观发展、知识建构的组织性、情境性以及知识价值选择与应用的文化关涉, 突出了人与知识的互动过程。

知识的动态特性决定了知识在组织中的动态流动, 这个流程反映了知识在组织中的一系列转变, 因此属于知识构建的动态维度。依据知识流程的不同层面, 我们将知识流程划分为:知识转换流程, 知识价值链流程和知识供应链流程。

(1) 知识转换流程。在知识资源构建的基础上,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过程, 内部个体、团队, 组织层面, 以及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 都体现了知识的动态转换特征。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组织中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 指出知识是通过社会化、外部化、整合化, 以及内部化四个过程在组织呈螺旋状展开的。社会化过程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是个体之间分享经验的过程;外部化过程是挖掘隐性知识并将其发展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整合化过程是将显性知识发展为更复杂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内部化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关于知识转移流程, Mary M.Crossan等提出了4I框架, 包括了四个相关的子过程:直觉、解释、整合, 以及制度化, 这四个过程发生在个体、团队, 以及组织三个层次上。直觉和解释过程发生在个体层次上, 解释和整合发生在团队层次上, 整合和制度化发生在组织层次上。

(2) 知识价值链流程。知识价值链能反映出知识的动态增值过程。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 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提出了知识价值链的模型, 该模型由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部分组成, 其中基本活动包括5个阶段: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辅助活动功能由4个层次组成:领导、合作、控制、测量。通过知识价值链, 可以刻画出知识在组织中的能动创新过程, 它以知识为中心, 以知识创新为目的, 不仅对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 而且在于优化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 以加快知识的流动速度, 从而发挥知识的竞争优势。

(3) 知识供应链流程。知识供应链的提出源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它反映的是供应链上的各主体之间是如何联系和作用的, 旨在提高各主体的知识流动、共享和利用程度, 提高知识供应链的协同性和有效性, 实现知识供应链上各主体的整体效率最优。根据供应链连接的主体的不同, 可以将知识供应链分为微观知识供应链和宏观知识供应链。微观知识供应链是组织内部的知识供应链, 其主体构成主要是组织内部的各职能人员;宏观知识供应链是属于组织外部的知识供应链, 它反映的是组织及其外部组织之间的关联。

3. 企业知识空间构建。

知识空间是静态知识资源和动态知识流程的活动场所, 属于知识构建的支撑体系。正如维娜·艾莉所说:“知识是一种需要适当环境的创造性现象。换句话说, 它是一种复杂的、自组织的系统。从组织的观点看待知识, 组织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组织环境是知识生长的‘花园’。这种观点强调了文化、领导、行为和标准, 还有辅助的‘可行条件’, 诸如支持技术和通讯流。”

我们将知识空间的构建划分为实体空间的构建和虚拟空间的构建。实体空间的构建, 可以视为知识在组织范围内的活动场所, 它具备组织形态的特点, 包括各种知识基础设施、知识机构、知识载体, 以及同知识相关的技术。虚拟空间的构建则更多关注的是为知识主体提供知识交流的环境。构建这样的虚拟空间, 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包括组织理念、组织机制、组织生态促进与保障机制、行动以及环境等有机组成部件。

四、结论

对于知识构建的研究, 目前还处在理论探讨阶段, 学术界尚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从知识生态学的视角出发, 结合知识管理的已有理论成果, 建立了知识构建的知识生态系统体系, 期望从多维角度来发展和完善知识构建理论, 希望能对企业知识构建的理论探讨, 以及实践应用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知识生态与知识管理, 建立了知识生态系统的体系结构。结合国内外对知识构建的研究现状和特点, 提出企业知识管理的演化过程中, 应结合知识生态的角度来建立企业的知识构建体系, 具体包括知识资源构建、知识流程构建和知识空间构建。

关键词:知识生态,知识管理,知识构建

参考文献

[1]Davenport T.H.&Prusak L.Information Ecology:Mastering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NY, 1997

[2]Bonnie A.Nardi, Vicki L.O’Day.Information 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M].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1999

[3]李涛李敏:知识、技术与人的互动:知识生态学的新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1 (9)

[4]张卓: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过程和组织生态[J].企业经济, 2003 (7)

[5]Mark W.McElroy.The New Knowledge Management Complexity, Learning, and Sustainable Innovation[M].Butterworth Heinemann, 2003

上一篇:人文精神力量下一篇:改性沥青玛碲脂混合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