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服务企业

2024-10-09

知识型服务企业(精选12篇)

知识型服务企业 篇1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逐渐取代传统的产生要素———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维系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1]。知识型服务企业正是在知识经济和服务时代下催生出来的特殊创新主体,有别于其他的学术科研机构[2]。在我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界定知识性服务企业为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手段的现代知识服务业,其产品价值体现在信息服务的输送和知识产权上,具有较高知识含量,并需要一定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科研水平的服务行业[3]。本文以工程咨询企业为例, 工程咨询企业作为一类知识型服务性企业[4],是投资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中介,承担着项目决策与管理等政策咨询工作[5],其主要工作是为客户提供项目决策、设计、实施、运行等方面的信息咨询,需要进行各种工程信息的搜集、分析、编码、整理等, 是知识密集、专业化程度高、技术复杂的服务型企业。因此,对工程咨询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的知识存量,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加强至关重要,必须强化知识是核心资源的理念。

企业知识存量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测度与评价、影响因素与增长路径四个方面。测度与评价是以影响因素的识别为前提的,据此,本文认为研究重点主要是影响因素和增长路径两个方面。研究发现,个人知识转化和知识共享[6,7]、技术创新能力[8]、知识的收益 性[9]、知识的积 累与整合[10]和文化氛 围[11]等都会影响企业的知识存量。在增长途径方面,杜敬,魏江 ( 2004) ,从知识的静态和动态积累,知识整合等方面来探究知识存量的增长机理, 并对知识存量增长进行了条件分析。魏江,张帆 ( 2007) ,借用动态能力思想和知识管理理论,探究知识激活机制,提出基于知识应用与知识重构的知识存量动态激活模型。张少杰,汤中彬,鲁艳丽 ( 2008) 从知识存量影响因素的转化角度,探讨了基于知识转化行为对知识存量影响的知识存量增长途径。骆以云,李海东 ( 2011) 从知识存量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出发,基于知识活动的流程和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视角提出了增加企业知识存量的途径。 上述文献的梳理表明,对知识存量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 1) 知识存量的影响因素众多,但很少有单一因素的深入分析; ( 2) 知识存量的影响因素大多基于同一层面的分维度阐述,很少用系统思想分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知识存量生成路径的动态解析; ( 3) 研究方法多是理论分析,缺乏案例实证研究; ( 4) 从文献的搜索结果来看,缺少针对工程咨询企业的知识存量的研究。

因此,本文基于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共生理论, 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通过访谈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概念化和编码化并解构其内在联系,识别出工程咨询企业员工共生状态下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关键因素,最终构建出工程咨询企业员工共生状态下知识存量增长机理模型。

1共生理论

“共生” 是由德国生物学家Ani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是指为了生存的需要,两种或者多种生物之间必然按照某种模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12]。之后,袁纯清将共生理论应用到管理领域[13],现已拓展到集群企业、联盟企业、研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等微观企业群体中[14],成为解决合作主体之间模式优化和能量生成的重要理论,对于深入分析合作关系以及提升组织绩效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5]。根据共生理论, 共生的基本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模式也可以称为共生关系,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强度,也反映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互换和信息交流关系,是共生体持续演进的基础, 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影响因素的总和[16]。三要素之间 相互作用 的产物即 为共生能 量[17]。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它是共生单元之间进行物质、信息或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和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共生能量的形成和提升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18]。共生界面有三个重要参数,即共生界面阻尼特征系数 、共生界面能量使用选择系数和共生界面非对称分配因子[19]。在共生体中,共生界面的选择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共生界面选择不仅决定共生单元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决定共生能量的生产和再生产方式[20]。共生界面是决定共生系统效率和稳定性的核心要素[21]。在工程咨询企业,知识是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提升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企业员工以一定方式借助一定工具及手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即员工共生能量。在工程咨询企业中,每个员工都掌握工程领域的某些专业知识及技能,通过员工之间的共生,促成员工共生体知识的交流、共享、升华及创新,最终通过知识共享达到企业知识存量的增加。因此,第一,本研究要选取处于一定共生关系中知识员工为研究对象; 第二,通过研究识别出影响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因素; 第三,解构并重构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机理路径。

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旨在研究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机理,通过文献综述和信息沉淀,未发现有很好的量化处理方法,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研究了知识存量的增长机理,但从共生视角来研究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机理还未涉及,本文通过对企业中处于一定共生关系中知识员工的选择,通过访谈得到第一手资料, 并运用质性研究的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化、概念化及范畴化,自下而上的构建概念模型。扎根理论是由Glaser和Strauss于1967年首先提出的,其目的是通 过资料的 搜集及整 理自下而 上的构建 理论[22]。

本研究采用随机理论抽样初步选择访谈对象, 然后向受访者详细说明了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所研究的问题,以期受访者对共生、知识存量等核心概念又深入的了解,通过了解分析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是共生员工,对非共生员工进行剔除,选定了本次研究的受访者为46人,向所有的受访者发放了半结构化的问卷和访谈提纲,以使受访者能充分的准备访谈。最终的受访者基本信息所下表1所示

本研究采用个人访谈 ( 并对受访者进行追踪式提问,以期更好地挖掘信息) 和小组访谈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个人深度访谈进行了29次 ( 其中公司领导、部门经理及副经理全部进行个人深度访谈,每人访谈半小时左右,小组访谈讨论一共进行5次 ( 每次3人) ,每次访谈一小时左右。访谈之前,研究人员再一次向受访者说明与研究相关的概念的含义。整个访谈过程围绕研究目的展开,即: ( 1) 什么促使你与他人进行知识存量的积累; ( 2) 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路径; ( 3) 知识存量的增长因素如何作用于共生员工来促使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的。访谈过程中,研究人员对访谈资料有一个内化的过程, 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在对受访者进行追踪式深度访问。结果得到13万字左右的访谈资料及半结构化问卷资料,从中随机选取2 /3进行编码分析和概念模型建构,剩下的资料用作理论饱和度检验。

3范畴提炼和概念模型建构

3.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一个把原始资料打破揉碎并把揉碎后的语句标签化,然后抽象出语句的概念,再通过概念的内在逻辑重新分类组合的过程。表2是对访谈资料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 通过开放式编码得出14个范畴。鉴于篇幅的限制, 对每个范畴,我们仅取3 ~4条原始语句进行列表。

注: A**- + + 表示第**位受访者回答的经过标签化的第 + + 句; 每段句。

3.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主要是通过聚类分析,分析开放式编码过程中得到的范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此,通过将涉及到开放式编码中范畴的访谈纪录重新逐条分析,以求找出所隐藏的潜在的脉络或因果联系。通过主轴分析,发现开放式编码中14个范畴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对其进行归类可得4个主范畴,即共生单元、信息丰度、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如表3所示。

3.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通过 “故事线”的方式进一步处理范畴和范畴之间的关系,以求找到一个可以统领所有主范畴的核心范畴,经过反复比较、分析和归纳,本研究认为 “共生”可以作为 “核心范畴”统领所有的概念及范畴,同时定义共生的行为结果为知识存量,定义共生的行为过程为知识共享。同时发现信息丰度只是一个判别准则,不是主范畴。扎根理论不仅可以用来发现新理论,也可以用来分析已有理论,通过补充被遗漏掉的内容延展并细化现有的理论性类别和相互关系[23]。本研究中,我们一边通过扎根理论来进行概念模型的建构,一边通过扎根得到的概念范畴来完善共生理论,以期通过两方面的互动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合理的概念模型。因此,本研究结合扎根的范畴、概念及其内在关系和共生理论的同步建构得到了在一定共生模式下的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机理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3.4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将剩下的访谈资料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 通过与上述研究相同的方法进行编码的三步处理。 结果显示,在一定的共生关系中,共生是影响工程咨询企业的知识存量增长的原因,包括共生单元、 共生界面、共生环境三个核心范畴和信息丰度这一判别准则,均没有发现新的概念和范畴,因此可以认为概念模型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4模型解释

通过扎根理论三步编码技术抽象出访谈资料的概念、范畴,并通过分析资料的内在逻辑和因果关系明晰概念及范畴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同时结合共生理论的相关概念、理论,构建了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机理的概念模型。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是共生的三个主范畴,在第二步的主轴编码阶段中把信息丰度作为一个主范畴,可是通过第三步的选择性编码阶段,通过 “故事线”的梳理,挖掘出了核心范畴共生及其共生的行为过程 ( 知识共享) 和共生的行为结果 ( 知识存量) ,同时发现信息丰度只是一个判别准则,不属于主范畴。下面从共生单元、 共生界面、共生环境三个主范畴对概念模型进行详细解释。

4.1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指工程咨询企业中的最基本的知识员工,包括知识员工的质参量、象参量和物理参数, 其中质参量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 象参量包括资历和合作意愿; 物理参数包括共生密度和共生维度。 知识员工单元由于质参量的兼容,且同质度达到一定阀值,使员工单元之间产生了相互吸引的趋势, 进而引起员工单元在共生环境中借助一定的共生模式的交流需求,员工单元在这种交流需求的作用下借助界面的共生对象选择机制选择合适的知识员工。 当选择了知识员工,彼此产生了交流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的顺利进行需要共生界面提供的动力大于阻力 ( 动力与阻力由共生界面阻尼特征系数决定) , 此时交流可以顺利的进行,但是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交流,需要有一定的信息丰度才能达到一种深层次的交互行为,进而产生了共生,也即共生形成的充要条件成立,共生的行为过程表征为知识共享过程,共生的行为结果表征为知识存量增加。在动力形成阶段,信息丰度阶段、共生形成阶段、知识共享阶段及知识存量增长阶段都有相应共生环境的作用。

知识存量通过共生界面反馈作用于共生体,通过共生界面的共生能量损耗了一部分的能量,剩下的能量即是净能量,用Es表示。这部分净能量有两种用途,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功能的改进,即K选择; 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的增容扩维,即R选择。 其中,K + R = 1,也可表示为ES = R* ES + K* ES。 K选择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A的功能改进 ( KSA) ,KSA作用于A的质参量; 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B的功能改进 ( KSB) ,KSB

作用于B的质参量。R选择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A的增容扩维 ( RSA) ,RSA作用于A的物理参数; 一部分能量作用于共生单元B的增容扩维 ( RSB) ,RSB作用于B的物理参量。象参量是共生单元本质属性的特征参数,一般不会引起共生单元的突变,可以通过连续积累的作用改变共生单元的质参量,从而引起共生单元的突变,同时质参量往往会引起共生单元的突变。质参量和象参量是共生单元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本和动力。

4.2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在共生形成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共生关系效率和稳定性的核心要素,包括了有形界面和无形界面。有形界面一般形成于工程咨询企业员工基于企业目标和业务需要而开展的一种企业层面选择中,无形界面一般形成于知识员工基于个人的人际网络的一种带有偏好性的选择中。 共生关系的效率问题主要体现在共生界面提供的动力和阻力的对比上,稳定性问题主要体现在能量损耗及R选择和K选择上。如果能量损耗过大,将不利于共生产生的共生能量对共生体的作用,体现为一种系统性内耗,这显然不利于共生体的进化,甚至导致共生体的蜕变。K选择主要用于共生单元的功能改进,R选择主要用于共生单元的增容扩维。 在进行能量分配时,共生单元不仅会考虑自身的绝对能量所得,也会考虑自身的相对能量所得,绝对能量所得主要体现在KSA和KSB上,相对能量所得主要体现在KSA和KSB的比例 ( 由共共生界面非对称分配因子决定) 及R和K的比例 ( 由生界面能量使用选择系数决定) 上,这种绝对能量和相对能量的所得关系也契合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所以,应该选择利于共生关系效率发挥和稳定性的共生界面。 同时,从以上分析也可以明确共生界面影响着共生模式的选择。

4.3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工程咨询企业的员工所处环境中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外部环境既有相同的作用,又有个人独特性的作用。 下面从这两方面的作用进行阐释。

内部环境在动力的形成阶段、信息丰度的形成阶段、共生的条件成立阶段及公升的行为过程和共生的行为结果阶段都发挥了作用,是共生关系所依赖的最根本的环境。包括组织激励、企业氛围、自我满足、组织内部支持。组织激励和自我满足体现了个人层面的激励,是一种既包括物质激励,也包括员工的内心更高层次需求的激励,这也和马斯诺的需求层次论相契合。企业氛围和组织内部支持体现为一种社会层面的激励,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良好的企业氛围和组织内部支持有利于员工的社会心理的满足,有利于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所以, 既要重视员工的个人满足,也要注视员工的社会满足; 既要重视员工的物质满足,也要重视员工的精神需求。

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借助于公司外部的条件来满足员工共生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组织外部支持。组织外部支持是一种积极地组织特征,是对员工的一种工作上的支持,有利于信息丰度的达成。 同时,外部环境对于整个共生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 共生系统也属于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系统如果没有外部能量的输入,都最终走向一种无序的状态。组织外部支持正是这种外部能量的输入。

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内外部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缺一不可,是一种辩证统一、相互弥补促进的关系。内部环境是根本性的环境依赖,主要作用于共生体。外部环境是不可或缺的环境依赖,主要作用于整个共生系统。由此, 研究得出共生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内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两种作用对维持共生体和共生系统的平衡既有相同的作用,也有各自独特性作用。

5结论与讨论

5. 1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研究工具、以共生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扎根理论可以用于完善已有理论的特征,把扎根得到的概念、范畴及其逻辑关系引入到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得到了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机理的概念模型。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共生是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影响因素,在一定的共生关系中,其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三个核心范畴和一个判别准则信息丰度。共生单元的质参量是共生单元的本质属性, 同时质参量和象参量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作用的过程。2挖掘了核心范畴之间的关系路径,并结合共生理论和扎根资料的内在逻辑丰富了概念模型,不仅发现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形成条件,也发现了影响共生体和共生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的因素。

5.2理论贡献和管理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1通过扎根理论能够完善已有理论的作用,丰富了共生理论的应用范围,佐证了共生理论可以很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不是以往研究中只涉及企业层面等应用; 2通过扎根理论发现员工单元有时也会和自身质参量不同的人形成共生关系,如A17 - 18虽然我们性格不同,但代工业务水平很高,能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句话包含了两个概念: 性格,技术水平。 通过本研究可知,性格属于软实力范畴,技术水平属于硬实力范畴,它们都属于共生单元中质参量这一主范畴。皆然,共生理论可以依据主质参量的进行解释,也即同质度解释。共生内在的要求主质参量兼容并满足同质度的要求,也可以说主质参量兼容并满足同质度的要求是共生形成的必要条件,可是共生内在的最根本的动力是什么呢? 根据 “反者, 道之动”的哲学思想,我们认为异质性是共生之所以共生的最根本动力。而现在共生理论只强调同质性的作用,所以对共生理论异质性研究的提出是本研究的又一理论贡献。

管理意义: 1对于个人而言: 良好的人际网络是员工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员工应该积极扩大人际交往网络; 员工不仅应该重视硬实力的培养,也应该重视软实力的培养,两者同属于员工质参量; 员工也应该注重自己资历及合作意愿的加强,比如继续教育和敬业心,因为质参量和象参量是辩证统一的,质参量的改变对象参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象参量也可以逐渐的影响质参量。2对于企业环境而言: 企业应该建设良好的内部环境,给知识员工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满足知识员工的内心需求和社会需求,企业应该加强同外部的联系,以加强内部活力; 3对企业的工作方式而言: 创造良好的组织形式和员工的工作方式,设计利于员工共生最大能量生成和最小能量损耗的模式。

5.3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一,本研究只选择天津某一工程咨询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所选员工数量也比较小,存在着局限性和不足,但是本次研究作为一次探索性研究尚可如何。第二,本次研究是在一定时空下进行的访谈, 没有对共生模式进行研究。第三,本次研究运用质性研究的理论方法,结论的可靠性需要通过大样本的数据进行信度、效度及一致性检验。接下来,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调查,通过数据来进行定性分析。

知识型服务企业 篇2

3.“企业”概念的4个要点:①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②企业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③具有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④具有法人资格。

4.企业的特征:1)企业的存在具有社会性和经济性的双重目的。企业存在的社会性—满足社会需求;企业存在的经济性—获取利润,为国家提供税收;2)企业应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是实现企业目的和自负盈亏的基本条件,经营决策权和投资决策权是企业最主要的自主权。3)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4)企业是经济组织。企业既然是经济组织,必然要追求经济效益。

5.法人是指具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独立财产,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依照法定程序成立的组织。

6.法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①依法成立。②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③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7.关于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8.法人代表指据法律,其行为被视为法人的行为,其行为产生的一切法律权利和义务由其所代表的法人享有和承担。法人代表有三大类:1)法定代表人。2)法定代理人3)授权代表。9.关于法定代表人和法人代表

法人代表依法定代表人的授权而产生,没有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就不能产生法人代表。法人代表一般是指根据法人的内部规定担任某一职务或由法定代表人指派代表法人对外依法行使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概念。10.企业的分类

(1)按照企业组织形式可分为以下类型:

1)单一企业。指那些独立经营、自我管理、自成体系,没有上下级管理关系的独立型企业。2)多元企业。由两个以上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工厂或商店组成的企业。3)经济联合体。是指经济组织之间按照一定章程或协议,在生产、技术、科研和贸易等领域的经济合作体。经济联合体不同于经济协作。经济协作企业之间保留各自的独立性,而经济联合体则是一个经济组织。经济联合体主要形式有:专业公司、联合公司、工贸中心、总厂以及各类合资经营企业等。4)企业集团。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以资产为纽带而形成的有层次的企业联合组织,其中的成员都是相当独立的企业法人。企业集团的特点:规模大型化、经营多元化、资产纽带化,是目前企业联合组织中最成熟、最紧密、最稳定的企业运行模式。一般可分为4个层次: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2)按照资产的构成可分为以下类型:

1)私人独资企业。由个人投资、个人经营、个人管理、个人受益、个人承担经营风险的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统一。2)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包括: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合伙企业缺点主要表现在:①合伙人对企业经营负有连带责任;②所有权转让困难(因无限连带责任,所有权转让后要承担连带责任);③集体决策,遇到重大问题难免互相干扰;④易形成多头领导,权力分散,增大了管理协调的难度。3)公司制企业(股份制企业)。是指由二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组成,或由二个以上企业出资联合而成的企业。公司可分为以下形式:①无限责任公司(无限公司):由两个以上股东组成、股东对公司债务负连带无限责任的公司形式,也称无限公司。股东必须是自然人。②有限责任公司(又称有限公司)。由两个以上、五十个以下的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经济组织。有限责任公司包括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其他有限责任公司。③两合公司。由无限责任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而成的公司。④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指全部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法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特征是:公司的资本总额平分为金额相等的股份;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每一股有一表决权,股东以其持有的股份,享受权利,承担义务。⑤股份两合公司。是由无限责任股东和有限责任股东共同组成的公司。其中有限责任部分的资本划分为若干等份,由各有限责任股东认缴,这是与两合公司的区别所在。股份两合公司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无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有连带清偿责任;有限责任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负责;有限责任股东必须得到超过半数的无限责任股东的许可,才能将其全部或部分股份转让给他人;有限责任股东一般不能代表公司执行业务以及对外代表公司。

11.关于“股份制”基本概念:将一个企业的资本总额划分为若干个相等单位,以股票的形式体现,然后通过公开发行股票或内部认购方式筹集资金兴办企业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股份:是指占有某企业的一份资本金额,占有其中一个单位就称之为占有“一股”或“一份”。股东:是指持有股份的人。一个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认购了某股份公司发行的股票后,即成为该公司的股东。股票: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并据以定期取得股息、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劵。股份制企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利益主体,以集股经营的方式自愿结合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企业特点:产权明晰;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按股分红、同股同息、风险共担。股东的权利:依其所拥有的股份参加管理,享受权益、承担风险(股份可在规定条件下或范围内转让,但不得退股)。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外资股。12.对“管理”的定义: 管理实质上就是按照客观规律来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共同工作的人们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13.管理的内涵:①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②管理是与他人一起并通过其他人更为有效的完成任务。③管理通过一系列管理职能实现。

14.企业管理:根据企业的特性及其生产经营规律,按照市场反映出来的社会需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激励,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企业不同时期的经营目标,以求得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职工利益满足的一系列活动。管理对象:是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和外部的经营活动相结合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管理的主体:企业的高、中、基层领导,以及以他们为中心组成的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各类人员;管理的方法: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以及激励等管理职能,对管理对象实施管理;管理的目的: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企业目标,在满足社会需求中获得更多利润;管理的依据:由企业的特性表现出来的企业生产经营规律。15.企业管理的基本特征

1)企业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组织都包含有5个基本要素:人;物;信息:机构:目的: 2)企业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16.现代企业管理者其职能如下:①明确企业的目标和计划;②建立和健全企业的组织机构;③配备重要的企业主管人员;④实现对企业全局的有效指挥;⑤实现对企业经营全局的有效控制;⑥实现对企业经营整体的有效协调。17企业管理的特性

1)二重性——企业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动态性3)科学性4)艺术性5)经济性 18.企业管理的5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计划职能:为了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经营方针,通过市场调查和预测而统筹安排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过程;组织职能:一方面是指为了实施计划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结构,该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划能否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是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进行的组织过程;指挥职能: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实现计划不可缺少的条件。协调职能:当企业在计划推进过程中出现某些不平衡状况时,根据影响因素通过调节做出新的综合平衡的过程;控制职能:根据经营目标、计划、标准以及经济原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检查、监督与整改,确保企业经营目标按预定计划全面完成的过程。激励职能:主要涉及组织活动中人的问题,包括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对人进行指导、训练和激励,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重点是推动人们向着期望目标前进的心理动力。

19.企业管理的任务:(1)合理组织生产力(这是企业管理最基本的任务)

合理组织生产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使企业现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②不断开发新的生产力,(2)维护并不断地改善社会生产关系 20.企业管理的层次

组织的管理层次往往以分为三层,即上层、中层、基层。上层的主要任务:是从组织整体利益出发,对整个组织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并制定组织目标及实现目标的一些大政方针。中层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分目标的制定、拟定和选择计划的实施方案、步骤和程序,按部门分配资源,协调下级的活动,以及评价组织活动成果和制订纠正偏离目标的措施等。基层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规定的划和程序,协调基层员工的各项工作,完成各项计划和任务。19.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2)主管人员既管人又管物,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与人打交道;3)组织内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对于不同的关系要有侧重。

20.狭义的汽车服务:是指汽车从新车出厂进入流通领域开始,直至其使用寿命终止后报废各个环节涉及的全部技术和非技术的各类服务和支持性服务。

21.广义的汽车服务:是指在狭义汽车服务的基础上向汽车生产领域延伸出的各种服务。22.汽车服务企业的概念:原则上是指向现实的和潜在的汽车使用者和汽车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企业。主要是指从事汽车营销的企业和为汽车使用者、消费者提供维修服务和保障技术服务、配件供应及其他相关服务的企业。

27.服务的概念:是指以无形的方式,在顾客与服务人员、有形资源产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可以为服务对象提出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一种或一系列行为。

28.服务的特性:①服务的无形性②服务的及时性③服务的易进入性④服务的外部影响性 29.汽车服务企业的经营特点:1)经营的顾客中心性2)经营的波动性3)经营的社会性 30.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的任务具体任务表现为以下3方面:

1)提高市场占有率(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是指一个企业的销售量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直接反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对消费者和用户的满足程度,表明企业的商品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2)提高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可感知效果/期望值。3)顾客忠诚。顾客忠诚是指客户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依赖和认可,坚持长期购买和使用该企业产品或服务所表现出的在思想和情感上的一种高度信任和忠诚的程度。

31.顾客满意度:指顾客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感受与其期望值比较的程度,即顾客对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顾客满意度=购后实际体验/购前期待

33.经营管理: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研究,确定企业的经营思想和方针,制订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搞好企业经营决策、经营计划、市场营销、产品和项目开发、技术创新等工作。34.服务管理主要内容包括:1)服务质量管理2)生产设备管理3)定额管理;4)配件管理。35.财务管理主要内容包括:资金的筹集、运用,资产的管理,收入、成本、利润管理等。36.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内容包括:人员的招募与选聘,岗位设计与职能划分,人员薪酬和考核评估设计,人员培训等。

知识型服务企业 篇3

关键词:知识产权;专项法律顾问;商标;专利

一 律师担任企业知识产权专项法律顾问的价值分析

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对智力型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权利。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内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而知识产权构成了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随着经济生活中侵权行为的不断出现,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构成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大现实需求:首先,知识产权的形成过程本身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经济要素投入的产出本身需要得到合理保护;其次,知识产权使用过程中的排他性能够帮助企业在一定地域和一定保护期限内形成相对竞争优势,从而保证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最后,作为典型的智力活动成果,本身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人才的保护,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和高技术企业行了不断加强研发创新投入的长效激励机制。随着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作用的不断深化,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例如青岛海尔集团已经将知识产权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目前,海尔集团已经累计申请专利10000余项,在国内和国外实施了数千项商标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知识产权专项法律顾问保护企业正当权益、推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例如在进行产品外观设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产品的初始开发设计环节,通过企业知识产权专项法律顾问的协助规避可能的侵权行为;其次,合理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权益。对于市场上存在的不正当竞争、商品侵权等行为,通过企业知识产权专项法律顾问的帮助进行相关的诉讼活动以有效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权益;最后,协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爭需求的深化,通过企业知识产权专项法律顾问的协助,能够帮助企业提供国际化的知识产权管理、市场化和保护策略相关的法律咨询和实施方案设计,从而促使企业有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二 律师担任企业知识产权专项法律顾问的服务内容

律师担任企业知识产权专项法律顾问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专项服务、商标服务和专利权服务:

(1) 知识产权专项服务。律师在企业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方面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知识产权商业交易和知识产权评估和知识产权战略组合管理等方面:在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方面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评估和辨别知识产权资产和相关权利、审阅许可和转让协议、评估与目标知识产权资产相关的雇佣合同、分类和评估知识产权资产;在知识产权商业交易方面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参加谈判、撰写和审阅合同、预测和分析潜在纠纷并提供相关保护建议、修改合同并帮助对合同进行备案、审查合同是否与中国法和中国海关条例规定相符等;在知识产权评估和知识产权战略组合管理方面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评估知识产权资产和知识产权商业协议的法律现状、识别现有或潜在知识产权资产的合法权利、将知识产权策略与商业策略相结合、识别通过知识产权资产可获得的当前和潜在的收益等。

(2) 商标。商标是企业在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在产品或服务上标志的、用于区别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图形、字母、数字、颜色、三维标志等要素的个体或其相关组合。以图形、字母、数字、颜色、三维标志等要素个体或其相关组合为基础,可以申请商标,只有经过批准的商标才受到法律的保护。

企业知识产权专项法律顾问可以就商标的以下问题提供法律服务:1) 帮助企业进行商标申请和企业的著作权登记申请,并进行商标和著作权的日常性管理工作;2) 帮助企业进行商标的异议、复审、争议和撤销,帮助企业进行商标行政诉讼;3) 帮助企业进行域名注册以及有关信息化条件下的争议处置;4) 帮助企业进行商标权的许可、分许可、特许经营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专业化的法律咨询服务;5) 帮助企业通过司法途径和行政途径行驶商标权力的保护;6) 帮助企业在遭受侵权的情况下针对侵权行为的实施主体进行必要的目标公司调查、市场调查等尽职调查工作。

(3) 专利权。从经济法的角度分析,是专利的权利人在法定保护期限内对其发明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我国的专利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通常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保护期限通常为10年。

企业知识产权专项法律顾问可以就专利权的以下问题提供法律服务:1) 帮助企业进行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不同类型专利的申请;2) 帮助企业进行专利权的异议、复审、争议和撤销,帮助企业进行专利权行政诉讼;3) 帮助企业通过司法途径和行政途径行驶专利权的保护;4) 帮助企业进行专利保护战略的总体设计、帮助企业进行专利的检索和监视;5) 敦促企业按时缴纳专利管理费用,并对即将到期的专利协助企业进行专利价值的分析和是否予以展期的决策;6) 帮助企业进行专利权的授权使用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专业化的法律咨询服务;7) 就企业商业交易中涉及到的专利事项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卫星,朱瑜雯,刍议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兼评律师在知识产权质押业务中的作用[J].中国律师,2013,04:68-70

[2]陈建南,边缘化的知识产权律师——以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为视角[J].中国律师,2010,11:12-14

[3]王子立,中国知识产权的国际化之路——北京市中兆律师事务所马一德律师专访[J].国际人才交流,2010,04:32-34

服务外包企业的知识特性研究 篇4

一、研究服务外包企业知识特性的重要性

1、了解服务外包企业的知识特性有利于提高服务外包企业知识转移和知识吸收的效率。

不同特性的知识应该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学习方法。比如, 显性知识通过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文件就可以获得, 而隐性知识由于知识本体的内隐性和对个体的高度依赖性, 就需要提升双方企业知识转移的合作意愿, 减少双方企业的知识势差, 建立信任合作、互动开放的交流环境, 通过“实践社区”、“知识地图”等方式加速隐性知识的转化。因此, 了解服务外包企业的知识特性, 采取与之相匹配的转移和吸收方法, 将会极大地提高知识转移和知识吸收的效率,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了解服务外包企业的知识特性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

知识产权问题是阻碍外包业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外包业务所涉及到的知识中, 有些知识是公开的, 只是接包企业不了解而已;有些知识则是发包企业所独有的带有保密性的;接包企业在完成外包任务的过程当中, 也可能发明一些新的技术或方法, 设计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程序。如何保护这些知识所有者的权益, 不让这些知识被对方无意或有意的传播, 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在合同中做出明确的规定。对知识特性的了解, 企业可以更加准确地区分知识的不同性质并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

二、服务外包企业知识的特性

1、知识的跨组织性。

从知识管理的范围来分, 可将知识管理分为个人知识管理、群体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和跨组织知识管理。跨组织知识管理是组织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因为组织必须不断地吸收外部的知识才能使组织的知识越来越完善。跨组织知识管理常见形式有基于虚拟组织与战略联盟的跨组织知识管理、基于产学研的跨组织知识管理、基于外包业务的跨组织知识管理。服务外包企业的知识因为涉及到两个企业, 毫无疑问具有跨组织性。服务外包企业的双方之间是一种竞争合作的关系。一方面, 外包双方需要通力合作, 才能完成好外包任务;另一方面, 他们又是竞争关系, 接包企业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之后, 有可能成为发包企业的竞争者。

此外, 由于服务本身所具有的无形性、差异性、不可储存性、易消失性等特点, 使得跨组织服务知识的隐性程度比较高, 比如知识的高情境性、路径依赖性等, 加上双方之间的这种微妙的关系, 跨组织的知识转移和吸收就存在很大的困难。要处理好双方之间的关系, 组织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开放共享的组织文化有利于双方知识的转移和吸收, 保守专享的组织文化将成为双方知识转移和吸收的障碍。

2、知识的模块化。

模块化作为一种技术与管理的方式、一种信息时代的创新思维模式, 在PC、家电、金融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谓模块化, 就是为了取得最佳效益, 从系统观点出发, 研究产品 (或系统) 的构成形式, 用分解和组合的方法, 建立模块体系, 并运用模块组合成产品 (或系统) 的全过程。在模块化理论中, 系统设计师不必要、也不可能详细了解每个模块的内部结构, 而只需要知道模块的功能, 以及输入、输出端的接口要求, 即可用来构成系统。在服务外包中, 模块化理论得到充分的运用。服务外包企业通常以业务职能为依据, 将服务分成战略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营销管理模块等, 我们习惯称之为战略外包、财务外包、人力资源外包、销售外包等。如果服务外包中接包企业获得了发包企业的某一个模块的业务, 就必须对这个模块的相关知识了解得非常清楚。因此服务外包的双方企业是以知识模块为单位进行知识的转移和吸收的。知识模块化要求知识本身具备独立性、通用性和组合性。独立性是指被外包的服务知识模块在功能和结构上是相互独立并且完整的;通用性是指对知识模块的内部结构做调整能适应动态组合;组合性是指各个知识模块进行组合之后, 能完成企业预先设置的目标和功能。

3、知识的关联性。

服务外包双方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 但是双方在知识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首先, 发包企业在对某项业务或生产服务的某个环节进行外包时, 一定会考察接包企业是否曾经从事过该项业务。接包企业的经验往往会成为发包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时的重要依据。其次, 对接包企业而言, 由于受到资金、人才、设备等资源限制, 为了体现自己的特色, 往往会专注在某个业务领域进行发展, 这样容易形成接包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 在承接外包业务时, 他们也会有所选择。在市场作用之下的这种双向选择中, 最终达成外包协议的双方一般已经拥有了一些共同的知识, 为后面合作中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吸收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尽管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是由于服务知识的隐性程度高, 路径依赖性强, 接包企业还是需要去详细地了解发包企业的外包任务, 与发包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密切的沟通, 如果有必要, 甚至需要深入到发包企业去感受其组织文化, 去观察和体验其业务流程, 以获得一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隐性知识, 这对高质量甚至超期望的完成外包任务是非常必要的。

4、知识的非对等性。

知识的非对等性是指服务外包的发包企业和接包企业的知识势是不对等的。知识势是指企业因为拥有知识存量而具有的势, 表现为知识的先进性、有效性、转移能力和时间的函数。因此, 知识的非对等性就包含了两种情况, 一种是发包企业的知识势高于接包企业的知识势;另一种是接包企业的知识势高于发包企业的知识势。前者在一些业务关联性强的服务外包中容易出现, 如软件服务外包, 发包企业是软件服务的总体设计者, 对知识的系统结构和设计意图比较清楚, 接包企业必须努力获取相关知识才能完成任务;后者在一些业务独立性强的服务外包中容易出现, 如人力资源外包, 接包企业由于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工作, 对人力资源的各项业务比较熟练, 是发包企业无可比拟的。不管是上述的哪一种情况, 所谓的知识优势都是相对的, 要高质量的完成外包业务, 需要外包双方之间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 建立良好的知识转移和知识吸收的通道及相关制度。在现实的外包业务中, 发包企业有可能因为知识产权会有所保留, 接包企业也可能因为自身的发展目标, 如面向垂直行业的服务外包, 而在知识的吸收中藏有私心。这些都会影响到知识在企业间的吸收和转移, 因此双方之间的信任是消除知识非对等性的坚实基础。

三、基于知识特性的组织学习策略

服务外包企业的知识特性决定了服务外包企业在知识转移和知识吸收中应该采取的学习策略。针对知识的跨组织性, 要求双方企业要成立相应的知识管理协调部门, 建立信任合作的知识学习与交流的氛围, 制定促进知识学习与交流的规章制度;针对知识的模块化特征, 要求企业对系统知识进行合理的分块和组合, 既保证知识模块的相对独立性, 又保证知识模块间的协同性;针对知识的关联性, 要求企业能够很好地区分哪些知识是双方已经拥有的, 哪些知识是需要深入交流的, 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针对知识的非对等性, 要求企业在选择外包合作伙伴时, 尽量的减少知识势差, 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如果认真落实好以上这些工作, 将会极大地提升服务外包企业的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

参考文献

[1]童时中.模块化的概念与定义[J].电力标准化与计量, 1995, (04) :22-25.

[2]吴素文, 成思危, 孙东川, 沈小平.基于知识特性的组织学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 (5) :95-99.

[3]李华.服务外包价值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商论, 2009, (11) :87-89.

知识型服务企业 篇5

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规范融资担保公司行为

——国务院法制办、银监会负责人就《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答记者问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记者丁小溪)2017年8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日前,国务院法制办、中国银监会负责人就条例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为什么要制定条例? 答:融资担保是指担保人为被担保人借款、发行债券等债务融资提供担保的行为。融资担保是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普惠金融,促进资金融通,特别是解决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融资担保行业发展较快,同时也存在监督管理不到位、经营行为不规范不审慎甚至引发风险、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的意愿有待增强和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要求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融资担保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作用,同时规范融资担保公司的行为,切实防范风险。制定本条例,既是实践需要,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要求。

问:条例如何促进融资担保行业更好地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 答:促进融资担保行业更好地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政策扶持必不可少。

条例立足我国国情,规定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主要包括:国家推动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公司,建立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公司合作机制,扩大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融资担保业务的规模并保持较低的费率水平;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通过资本金

中公教育

投入、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等方式,对主要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的融资担保公司提供财政支持;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公司应当增强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为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需求服务;被纳入政府推动建立的融资担保风险分担机制的融资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降低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担保费率。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上述政策扶持措施作出明确规定,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政策措施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形成良好社会预期,对于增强融资担保行业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的意愿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问:设立融资担保公司的“门槛”是什么? 答:融资担保公司的业务具有金融属性,需要严格监管。首先就是设立融资担保公司要有一定的“门槛”,这是强化源头治理的需要。为此,条例规定:设立融资担保公司应当经监管部门批准。除了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外,融资担保公司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股东信誉良好,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2000万元且为实缴货币资本;拟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熟悉与融资担保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履行职责所需的从业经验和管理能力;有健全的业务规范和风险控制等内部管理制度等。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同,条例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提高设立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要求。此外,对于融资担保公司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例还规定了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经营融资担保业务3年以上且最近2个会计连续盈利、最近2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等条件。

问:条例对融资担保公司市场退出有什么要求? 答:为了防范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条例明确了融资担保公司市场退出的要求,包括:融资担保公司解散的,应当依法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并对未到期融资担保责任的承接作出明确安排;融资担保公司的清算过程应当接受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融资担保公司解散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应当将融资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交监督管理部门注销,并由监督管理部门予以公告。

问:融资担保公司主要应遵循哪些经营规则?

中公教育

答:完善的经营规则是规范融资担保公司行为、有效防范风险的核心,也是条例的主要着力点。这方面的主要规定包括:融资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审慎经营原则,建立健全各项业务规范以及风险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并按照国家规定的风险权重计量担保责任余额;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对同一被担保人、同一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相应的比例;不得为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提供融资担保,为其他关联方提供融资担保的条件不得优于为非关联方提供同类担保的条件,并须依法报告和披露;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相应的准备金;自有资金运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融资担保公司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规定;禁止融资担保公司从事吸收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存款、自营贷款或者受托贷款以及受托投资等活动。

问: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管体制是什么样的? 答: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体制分为两个层面。其中,日常监督管理在地方层面。按照条例规定,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负责对本地区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促进本地区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处置融资担保公司风险,督促监督管理部门严格履行职责。中央层面主要负责制度建设、督促指导等,具体通过联席会议机制来实施。国务院建立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负责拟订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制度,协调解决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指导地方人民政府对融资担保公司进行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牵头,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

问:条例如何强化对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 答:为强化对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条例主要从三个方面作了规定。

一是明确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工作制度,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时监测风险,加强对融资担保公司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并与有关部门建立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根据融资担保公司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融资担保公司信用记录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融资担保公司重大风险事件的预警、防范和处置机制,制定融资担保公司重大风险事件应急预案。

中公教育

二是规定了具体监管措施,包括:对融资担保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与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谈话;发现融资担保公司的经营活动可能形成重大风险的,可以责令其暂停部分业务、限制其自有资金运用的规模和方式、责令其停止增设分支机构等。

三是规定了融资担保公司应当遵守的监管要求,包括按照要求向监管部门报送经营报告、财务报告以及其他有关文件和资料,报告跨省域开展业务的情况;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向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等。

此外,为严格责任追究,条例还对未经批准擅自设立融资担保公司或者经营融资担保业务,以及违反融资担保公司经营规则和监督管理要求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知识型服务企业 篇6

一、中国知识型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中国知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迅速,特别是2000年以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知识型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120639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970918.6万美元,年均增长29.78%,进口总额由1997年的318855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195890.4万美元,年均增长27.28%。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但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净出口总额一直为负,即处于逆差状态,而且逆差在不断扩大,已由1997年的198216万美元扩大到2005年的1224971.8万美元。这说明国内对知识型服务的需求在扩张,但我国知识型服务业发展还比较落后,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知识型服务的缺口越来越大(见附表)。

附表: 不同类型知识型服务贸易占知识型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1997—2005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出口在2000年以前主要集中在通讯服务、保险服务和咨询服务,三者合计平均占知识型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60%以上。2000年以来,通讯、保险服务出口在知识型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计算机信息和咨询服务出口额比重增加明显,2005年计算机信息和咨询服务在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8.95%、54.82%,合计为73.77%。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进口主要集中在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和咨询服务,三者合计平均占知识型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75%以上,2001年和2005年都超过了85%。

二、加快发展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的政策建议

我国作为《服务贸易协定》谈判的参加国和缔约方,在加入WTO的谈判中已承诺开放服务市场。目前我国服务行业已进入了市场全面开放的后过渡期,后过渡期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对一些主要的敏感领域结束保护,市场开放力度和范围将明显超过前3年。从2005年至2008年中国所承诺的行业将全部开放。

中国应加速调整有关知识型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以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促进知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一是要加大知识型服务贸易的开放度,在服务贸易谈判中要增加反对外国对我国的服务贸易设置壁垒实行歧视性待遇和不公正贸易等专项条款。二是完善知识产权有关法规,保障和促进知识型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目前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不但导致中国在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时经常遭遇国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压力和自主开发产品的压力,而且将直接影响中国知识型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声誉。三是调整服务贸易结构,重点发展高层次的知识型服务业,尽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咨询等现代服务贸易。四是加快服务贸易立法进程,为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提供法律依据和正常秩序。加强法规管理,保证有效、有力地与国际标准接轨。五是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拓展知识型服务的市场,提高服务的技术层次,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全面发展,迎接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挑战。

知识型服务企业 篇7

一、企业档案知识服务的理论依据

1. 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管理理论也逐渐兴起, 并且在企业管理中逐渐受到重视。知识管理主要是指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对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信息量逐渐增加, 这对于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 同时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但是知识管理可以把企业中的零散信息进行相应的整合, 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 使这些信息成为企业的有效信息方便查找和管理。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并不仅仅是为企业和用户提供了有效的信息, 同时还能够为企业的管理者和用户解决问题, 帮助他们获得相关的资源信息。另外, 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满足用户和企业的需求, 这对于企业的人性化服务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档案后保管范式的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是由加拿大的档案管理专家提出的, 该理论的提出主要是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文件信息数量的变化, 一方面是文件形态的变化。档案后保管范式的理论是档案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变的需要, 其主要内容主要是知识服务、宏观鉴定论与新来源观。这一理论注重对档案信息的来源进行分析, 对信息进行详细的管理以避免信息的流失, 同时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了解, 从而有效地掌握一些隐藏的信息。另外, 这一理论还对信息进行鉴定, 对信息的价值和质量进行相关的评估, 找出有效的信息进行管理, 这样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二、企业档案知识服务的实践方法

1. 树立知识服务意识。

知识服务是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改革的主要方向。当前企业的发展对于知识信息的需要逐渐增加,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比较合理的档案管理方式可以为企业提供需要的知识信息, 更好地保障企业的发展、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在今后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应该注重档案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 提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知识管理。

2. 关注用户需要。

以往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按照自身的工作需要对档案进行管理, 没有考虑用户的需要, 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比较低, 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而档案知识服务主要是根据用户的需要对档案进行管理, 这样对于档案信息的查找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例如, 在建筑企业的档案信息管理中对档案信息进行严格的分类, 对每一个项目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规整, 比如资金档案、工期档案或者文书档案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及时找到有用的信息。另外, 档案知识服务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相关的信息, 还可以为用户提供相关的知识, 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3. 扩大服务主体。

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大都是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完成, 但是随着企业档案信息量的增加, 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逐渐加大,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必然要受到影响。而档案知识服务是由多位人员组成的团队进行档案信息的服务工作。档案知识服务的工作人员大都是有着专业素质的专家, 这就提高了档案知识服务的专业水平, 能更好地实现档案知识的服务, 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知识。另外, 专业化的团队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知识信息, 可以帮助用户更有效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随着企业的发展, 用户对于档案信息的要求逐渐增加, 专业化的团队可以更好地解决用户的困难, 专家团队的合作也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保障知识服务工作的有效进行。

4. 更新服务手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企业的档案信息逐渐增加, 这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是一种很大的挑战。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效率, 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及时满足用户的需要。企业档案知识服务主要是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将档案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分类整合, 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实现档案信息的智能化服务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网络环境下, 用户的需求可以通过用户检索的信息反映到系统, 这为企业了解用户的需要提供了技术手段, 企业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向用户提供相关的个性化服务,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外, 以往的档案服务主要是被动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而知识服务的主要理念是变被动为主动, 尽量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要。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采用不同的服务形式,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韩雷.浅析档案保管模式与档案后保管模式.兰台世界, 2011.6

知识型服务企业 篇8

在信息发达的时代,当前在许多企业都建立了内部信息网络,也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业务系统。为了能够规范与统一管理各类业务系统产生的文件,不少企业档案馆也建立了文档管理系统,但是这些文档管理系统一般都是将信息简单的数字化和有序化,无法根据不同类型的读者需要组合成特定的知识体系。

知识仓库概念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突出的问题。目前企业档案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等结合的日益紧密,建设专业的知识仓库已成为每一个档案馆的发展方向。在知识经济发达的时代,用户对信息服务的质量都有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用户的需要,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知识、资源进行数字化收集和有效的管理,并处理成为有利于知识传播、共享与交流的知识仓库,是档案馆信息化、知识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1 知识仓库技术

1.1 知识仓库是企业档案馆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信息发达的社会,利用各种各类的信息资源已成为我们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信息的快速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已成为了社会的特征,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环节。但是面对如此浩大的知识信息海洋,究竟应该如何有效、准确的控制,实现知识分类管理,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数据库、数据仓库是与知识仓库最为相关的两个概念。数据库是一种信息组织的方式,狭义地理解,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可为各种用户共享[1]。并且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种数据进行存储的技术手段或者是一种产品。数据仓库概念在21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数据仓库之父”William H.Inmon先生在其《建立数据仓库》一书中定义了数据仓库的概念,随后又给出了更为精确的定义:数据仓库是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与时间相关的、不可修改的数据集合。与其它数据库应用不同的是,数据仓库更像一种过程,即对分布在企业内部各处的业务数据的整合、加工和分析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可以购买的产品[2]。其是一种面向主题,进行复杂数据分析,支持高层决策的技术,通常会包含多个具体的数据库作为信息资源基础。数据仓库技术是指从大量的事务型数据库中抽取数据,并将其整理,转换为新的存储和组织格式,用以支持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是一个综合解决方案,是对原始的操作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并转换成有用信息的处理过程。通过概念的比较不难看出,传统数据库主要是面向业务处理,而数据仓库则是面向复杂数据分析、高层决策支持。

知识仓库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信息库,知识仓库不同于一般的数据仓库,不是信息的简单数字化和有序化,而是根据一个单位各个部门各类工作人员的知识需要,按照使用目的创建新的知识体系,其不仅仅存储着知识资源的条目,而且存储着与之相关的事件和知识的相关记录、来源线索等相关信息,它是一种知识的创新过程,特别是在帮助用户利用知识上,它是按某种特定的知识结构将无序信息组织整合而成,并具有规定的使用功能的数据仓库,因此知识仓库要比数据库更有效率。目前,构建知识仓库在技术上还存在一些异议,有不少的人用知识仓库这个术语代替数据库或数据仓库的概念,因为它们都要具体的数据库作基层的支持,只不过知识仓库是比另两者层次更高的概念,也是未来信息整合与利用的发展方向。知识仓库的概念有利于突出数据库的知识价值,通过分析未来信息资源网络化发展的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知识仓库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发展方向。

构建知识仓库的核心是:把各类资源根据各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进行分类整合,使各种各类的信息有序化、知识化。同时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对这些信息的被利用情况不断地进行分析,形成各种各类的应用价值性判断;经过综合评估后再对知识进行精化,信息数字化是构建信息知识库的基础;它将有助于发掘和增值信息知识的资本,变革和创新信息出版模式,促进信息资源管理向知识管理发展。

1.2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开展企业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就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要,根据用户问题解决方案的目标,通过用户知识需求和问题环境分析,对用户的整个解决问题过程而提供的经过信息的析取、重组、创新、集成而形成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的服务。

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一样,都属于智力型服务的范畴。所谓知识服务,就是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从大量信息资源的宝库中开发、加工出有用的知识资源,包括那些能被沟通、共享的认识和经验,以及所组织起来的信息等,通过对事物本身及内在联系的有序揭示,提高知识的可见度,以便用户的吸收、利用和从中获得启迪。而信息服务是基于音信、消息、体验、数据等的服务,主要是通过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开发,揭示出事物的外在特征及表层联系,便于用户去进一步觅取所需要的具体知识,进而触发自己的创造意念。

在现代信息环境下,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虚拟化,打破了信息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使信息获取变得日益方便、普遍和简单化,信息检索与传递走向非中介化、非专业化和非智力化,传统信息服务在用户活动中的影响逐渐淡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服务提供了物质技术保障。用户关注的是如何捕获和析取解决所面临问题的知识内容,并将这些知识内容创新、集成为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将这些知识固化在新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机制中。为此,需要更直接地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更针对具体问题和个性化环境、更直接地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知识服务。显然,以信息检索和传递为核心的信息服务很难进入这种环境之中。只有建设以知识单元为核心的知识仓库才能为知识服务的产生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为知识服务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传统信息服务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组织、检索与传递。这种服务难以让人接受其服务的有效知识含量,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信息需求,它的相对重要性及其竞争力已受到了知识经济的极大挑战,即便是现代网络化信息服务也不能从本质上改变我们在竞争中的态势,难以有效切入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核心过程。知识服务是协助或是促使用户课题向更广、更深发展的服务。知识服务根据用户的要求,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选用,它是贯穿于用户问题研究的全部过程的服务。知识服务是对用户需求进行全方位组织的服务。知识服务是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要对用户问题进行全过程的动态服务。

知识服务是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对用户提供快捷、准确的知识创新服务。传统的以档案馆为中心对用户提供的服务会转为以用户知识需求为中心的知识服务。随着档案馆服务方式的改变,馆员的服务观念也要转变,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化手段,建设现代知识仓库,为用户提供高效的知识服务。

1.3 数字图书馆知识仓库建设成功的启示

知识仓库及其技术最重要的特点是:即时在线处理,有针对性的、能解决读者问题的知识,给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全局视角。

我国的CNKI工程,即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就是一个以期刊、学术论文、报纸为主体的文献知识仓库,目前已初见成效。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的概念,由世界银行提出于1998年。CNKI工程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通过产业化运作,为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提供最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CNKI工程的具体目标,一是大规模集成整合知识信息资源,整体提高资源的综合和增值利用价值;二是建设知识资源互联网传播扩散与增值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资源共享、数字化学习、知识创新信息化条件;三是建设知识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平台,为社会各方面提供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信息化手段;四是为知识资源生产出版部门创造互联网出版发行的市场环境与商业机制,大力促进文化出版事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与跨越式发展[3]。

CNKI工程在知识库建设方面是走在国内前面的,具有超前的理念和思路,并以先进的知识采掘技术为支撑,已经在我国文献信息业从数字化向知识化管理的进程中走在了前列,为构建数字档案或其它类型文献的知识仓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结束语

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企业档案馆可建立广泛的企业内部及与外界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对企业各项活动资源的自动收集,使企业获得信息共享体系,实现各类知识的管理,提供知识的服务,帮助企业突破旧有的组织结构,建立学习型、知识型的创新组织体制。以广泛的信息流通、知识管理,采用联合与互动方式,从而降低信息成本、提高信息效益,使知识管理更加有序化。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建立在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上的企业信息网络已成为既有内联又有外联的多层次网络,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多触点互动交流功能,通过网络联结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形成各类知识库,进而推动各类知识体系的发展,实现创新、互动交流的网络化,管理行为的智能化。显而易见,这种知识管理网络体系,有助于降低信息成本,具有很高的网络互联的经济性。使企业各项工作紧密围绕企业效益目标开展,同时兼顾人员、知识、流程与技术,使企业竞争力得以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迎新编.数据库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知识型服务企业 篇9

一、高校图书馆获取信息的优势及其使命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 提供面向全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 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这一规章制度的出台, 充分肯定了高校图书馆作为全社会信息资源的集散地的优势地位。同时明确了在全球知识经济悄然兴起的大背景下, 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更高要求。

1. 高校图书馆的变革趋势

(1) 由典藏为主转向集藏书和信息收集、整理、传播及开发利用于一体。作为传承人类文明成果载体的图书馆, 其价值不再表现为藏书数量的多少,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对文献信息知识资料的收集、处理和传播能力等方面。众所周知, 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科技成果被实际利用以及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客观上决定了传承人类科学知识技术的载体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其传递信息和转化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也必将加快。否则, 科研成果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因为我们身处全球一体化、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高校图书馆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必须强化其对文献信息知识资料收集、处理、传播和开发利用的功能。

(2) 由为全校师生提供图书资料借阅的单一服务, 转向为校内外读者同时提供图书资料借阅和信息知识资料的收集、处理、传播与开发利用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在知识经济时代大背景下, 高校图书馆尽管仍然离不开为师生员工提供图书资料借阅的这一传统服务模式, 但服务方式必须向高层次、高水平的信息服务型转变, 服务手段由书刊借阅向信息技术处理服务延伸。同时, 由于知识经济发散式、无疆界的特点, 高校图书馆科学知识技术的传播也必然是全开放的, 网上登录和图书下载等新型信息获取方式将拆除一切客观或人为的“校园墙”,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实现社会读者共享已成为必然。因此图书资料为包括企业在内的读者提供优质的综合性服务, 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必然要求。

(3) 由单一的信息储藏转向多媒体、多介质模式。传统高校图书馆典藏长期以来一直是以纸质为主体的单媒介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报告厅等现代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中外文数据库馆藏日益丰富, 这些先进设备的引进和普及, 标志着高校图书馆可以从容地实现远程信息查询和查阅、远程信息推送等一系列网上服务。读者通过网络等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在网上参与各种研讨活动, 或查询各种相关的信息, 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人类科学知识技术教育、传播和研究中心。

随着知识经济向纵深发展, 作为积蓄和扩散人类科学知识技术前沿阵地的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必将日益得到强化和扩大。当前, 由于各类信息服务机构异军突起, 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主导者”的地位造成了巨大冲击, 知识环境下各类出版商、发行商、检索服务商和网络服务商主导的虚拟信息系统正在将包括文献收集、检索、传递在内的全面“始点服务”直接提供给用户, 从而导致学术信息交流体系和信息服务市场重组。

2. 高素质人才是图书馆服务的保证

人力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 才能保证全面了解图书情报知识, 娴熟掌握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 精通某学科及其专业知识。高校图书馆位于大学校园内, 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近在咫尺, 有着得天独厚的高素质人才优势, 保证了高校图书馆为广大用户特别是企业经营发展提供现代化高层次知识服务的可能。

二、高校图书馆为企业信息服务的方法与策略

1. 加强沟通, 提高企业信任度

在实践过程中, 高校图书馆为企业信息服务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 如企业对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与现代化的服务方式不甚了解, 高校图书馆对企业经营需求和内部流程认知缺失等。对此, 高校图书馆宜采取积极主动的服务态度, 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途径, 着重联系有需求的企业, 请相关人员参观图书馆, 择机详细介绍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等介质, 让企业认识到高校图书馆是企业的智囊, 开发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能帮助其提高创新能力。同时, 高校图书馆为企业保守企业秘密, 有效增加企业的“信赖度”和“依存度”。

2. 建立信息服务团队

高校图书馆为企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应贯彻到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 如组织专职工作人员, 建立相应的文献信息服务部门;集中专门的人力和物力, 共同研究以企业的信息化及其自主创新为主题的途径;改变传统文献信息服务, 积极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新方式、新举措;不断完善服务质量, 扩大服务半径, 提高服务效益, 从而摸索出一套为企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最佳途径等。总之, 要依托先进的科研成果, 充分利用高校智力资源和技术设备的优势, 推进高校的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3. 提高数字资源服务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 现在企业很多都建有自己的企业网站, 利用企业网站开展形象宣传、电子商务、产品介绍、信息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但由于人力、技术等原因, 网站的时效性、能动性往往得不到及时更新和升级, 网站运行质量尚存欠缺, 而此恰是高校图书馆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利用数字技术资源对专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加工, 在企业原有网站上建立专门负责数字资源导航模块, 通过企业信息服务平台, 联合建立市场所需的专题信息数据库, 收集科技进展信息、技术成果信息、市场供求信息、专门人才信息与国家政策信息等专题文献, 并加以分析研究, 以综述、述评、研究报告等形式编写出来, 融入企业网站中, 实现资源共享, 保证企业网站的可持续发展。

4. 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联络”作用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具有动态、集成、综合的特点。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最为丰富, 知识技术储备最为先进, 人力和智力资源优势最为明显。高校图书馆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其前提是高校图书馆员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培养, 能够准确分析、判断信息的质量及利用价值, 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操作与应用, 同时能运用熟练的外语水平, 自主娴熟地根据各种信息源的特点, 对网络信息进行开发、检索、传递。可以说,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 学科馆员是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连接人与信息资源的平台, 对于企业经营发展中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项目, 如企业产品销售与原材料供求信息, 竞争对手和市场相关资料整理汇总, 以及新技术成果、产业发展前景、政策导向等行业动态等, 特别是一些技术主导型企业, 其对Scifinder/Ei/Elsevier/Sciencedirect onlite (sdol) /Iet等专业数据库需求量大, 对科技查新和专题情报服务是最希望获取的。高校图书馆可根据不同项目与本校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动态的信息服务团队, 发挥学科馆员信息处理的专业优势, 与企业进行优势互补, 有机结合, 确保信息产品和服务质量得到“融会贯通”, 从而推进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 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面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既提高了服务水平, 打造鲜明特色, 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又提高馆员在知识服务中的整体实力, 推动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面对此“多赢”的项目, 高校图书馆何乐而不为呢?

摘要:在知识经济环境下, 随着高校图书馆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服务理念的不断创新,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及知识体系, 对开拓企业的经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图书馆宜充分利用自身信息和人才资源优势, 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有效的数字资源服务。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校图书馆,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敏榕.高校图书馆为企业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 2008, (10) :89-92.

[2]李丕仕.高校图书馆基于行业协会为企业服务的实践与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 2007, (8) :136-139.

[3]唐依人, 张振作.信息时代呼唤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J].河北科技图苑, 2003, (3) :33-34.

[4]杨其珍.对高校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的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 2009, (5) :11-13.

知识型服务企业 篇10

路径依赖理论最开始用以解释技术的进步, 指技术演进过程中存在类似于物理定义中的惯性, 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 就会对其产生依赖。而在经济变迁中, 一个路径依赖的最终结果会被很久以前的事件影响 (Paul A.David, 1985) 。一方面, 现代的复杂技术环境体现了报酬递增的特性, 该技术或方式被采用的越多, 就能获得越多的相关经验, 进而导致该技术的进步, 而随机的小事件使得多种相互竞争的、具有报酬递增特性的技术获得了最初的优势 (W.Brian Arthur, 1989) 。另一方面, 组织沿着错误的路径下滑, 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而导致停滞, 因此路径依赖对制度的改进和优化有极强的制约作用 (何云, 谢志华, 2011) 。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的形成机制

通过对企业资源理论的回顾可发现, 企业资源观中, 最值得高管注意的便是企业核心能力 (Prahalad C K, Hamel G, 1990)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动力”这一观点得到了当时的普遍认同。随着相关研究的发展, 学者期望将企业能力理论规范化。经过进一步研究, 企业在进行专业化的同时, 已可能逐步形成核心刚性。企业沿着惯性发展时, 其战略与运营的灵活性已经逐渐失去。企业自有的知识与技术则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资产。这些资产的异质性较高, 是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中赖以生存的关键所在。企业通过对这些知识资产的不断改进, 以期在未来竞争中保持领先。像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 经历了从1985年的Windows 1.0到目前的Windows 8, 产品被不断改进和替代, 以迎合时代发展和消费者需求。

三路径依赖对动态核心能力构建的影响因素

路径依赖随着组织的发展而逐步形成, 并随时间推移和组织规模扩张而不断强化和显现。在路径依赖的早期研究阶段, 就突出了路径建立时存在自我强化过程的核心地位 (Arthur, 1994) 。而对于自我强化过程的推动因素, “收益递增”被当作决定性因素 (Arthur, 1989) 。而本文认为以下几种机制成为了路劲依赖的形成和强化机制: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同效应、适应性预期效应。

拉夫经济学辞典中对规模经济的解释为:给定技术的条件下 (指没有技术的变化) , 对于某一产品 (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 , 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 (或上升) 的话, 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 (或不经济) 。而规模经济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由于存在着规模经济, 因此在市场条件允许、自身实力具备的情况下, 企业会寻求规模的扩大, 以摊薄前期的成本。

学习效应相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操作得越多, 最后得到的效果将会越好。操作技能变得越加娴熟, 意味着每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将会下降。这是因为过去积累的经验和技巧的延续所致。而转到新的领域时, 由于一切要重新开始, 因此这一方案将很难吸引企业。当一个组织形成一套成功的竞争优势时, 常会把重心放在完善这一优势的学习能力上, 组织通过学习效应强化这些优势, 但是同时也忽略了其他机会 (Miller, 1993) 。

美国学者H·伊戈尔·安索夫 (H·Igor·Ansoff, 1965) 最早提出了协同的相关概念。他认为, 战略构成要素应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应和竞争优势, 而战略的四要素中任一项或是全体都可以增强公司的协同性, 协同效应部分源于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

适应性预期效应在经济学领域被指为:人们对未来发生事项的预期是基于历史的。在判断未来经济发展走势时, 通过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状况之间的差异来调整对未来的预期。最常见的例子是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在企业管理与组织发展过程中, 人们往往会根据财务报表等历史信息, 进行分析判断, 从而对未来进行预期, 并进一步确定发展目标。这意味着, 组织目标的确定往往存在对过去预期以及过去实际状况的延伸。因此, 适应性预期效应也强化了过去发展路径。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组织学习是构建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的关键。特别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而言, 通过对公共知识、企业自有知识和智力资本以及外购技术和专利等的综合学习, 企业能在良好的位势条件下, 形成运作流程, 最终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 形成路径, 并加以强化。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同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等促使组织形成路径依赖, 而路径依赖使组织“锁定”在一定的发展轨迹内, 使得组织难以建立动态核心能力应对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Paul A.David.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 (4)

[2]W.Brian Arthur.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J].The Economic Journal, 1989, 99 (394)

知识型服务企业 篇11

【关键词】知识地图;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源。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知识管理的兴起对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以及用户的需求从以文献为单元向以知识为单元的转变,知识经济时代,图书情报界的服务内容也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移。知识服务(Knowledge Service)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图书馆界的重视。

1.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环境下的产物,它也被看作是新时期图书馆服务新的生长点。目前,有关知识服务方面的文章虽然很多,但对知识服务的研究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对知识服务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确切统一的认识。

张晓林认为知识服务是“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1]。

戚建林认为,从知识服务本身内容看,知识服务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知识服务是指一切为用户提供所需知识的服务(包括:提供普遍知识服务和专业知识服务等);从狭义上讲,知识服务应是指针对用户专业需求,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对相关知识进行搜集、筛选、研究分析并支持应用的一种较深层次的智力服务[2]。

罗彩冬等人认为,知识服务是通过整理、组配、提炼可以利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使之有序化从而方便使用的知识来解决特定实践应用问题的服务[3]。

综上所述,知识服务一要以信息和知识的获取、组织、整合和重组为基础,二是要以解决具体而实际的问题为目标,三是追求知识服务对问题解答的价值效益。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是以知识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充分利用数字信息资源,针对用户在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吸收、知识利用和知识创新过程中的需求,依托数字图书馆平台,采用先进的知识技术和服务手段对数字资源进行搜寻、组织、分析、重组和再造,为用户营造开放的知识环境,提供其所需的知识或问题解决方案,有效支持知识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创新和知识增值的服务过程[4]。

2.知识地图的内涵

有关知识地图的定义和概念,是由国外相关领域的专家率先提出来的。

Vail将知识地图定义为“可视化地显示获得的信息及其相互关系,它促使不同背景的使用者在各个具体层面上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学习知识。在这样的地图中包括的知识项目有文本、图表、模型和数字。”[5]

在情报学研究领域,英国著名的情报学家布鲁克斯(B.C.BrookS)在他的经典著作《情报学基础》中最早提出了“知识地图”的概念。布鲁克斯所提出的“知识地图”是从知识网络的形式出发,说明知识单元发展变化过程,促进知识的变化过程向理想的状态发展[6]。

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地图是一种知识库管理系统技术(DBMS)与因特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知识管理技术,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知识资源总目录及各知识款目之间关系的综合体。知识地图并不涵盖知识内容本身,它起到的是指南和向导作用,即对个人或者组织的知识资源和知识分布的地点位置进行标注,帮助使用者对其所需的知识迅速确定来源,减少盲目的寻找知识来源,节省使用者的时间和精力。

一份完整的知识地图“包括组织知识资源的类型(如文档、系统、经验等)、存储媒介(如纸质媒介、电子化文档等)、所处位置、所有权人、有效性、关联性、主题范围、检索权利及使用渠道等等”[6]。其基本思路是利用领域本体知识实现资源的有效组织,明确体现资源的语义结构,建立领域知识的有序结构,便于查询。

3.知识地图与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

3.1 整合资源,便于知识获取

数字图书馆有着丰富而完善的知识资源,借助知识地图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取知识,在知识获取中,基于知识地图的资料挖掘可在具有语义的规则上产生挖掘结果。知识地图可以看做一个知识网络,网络的节点代表不同主题的知识,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主题间的联系。通过知识地图,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内容组织起来,并形成结构化的语义网络;同时,每位使用者可以依据个人对领域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借助链接和寻址技术,从所熟悉或有兴趣的主题出发,查询所需要的领域内相关联的知识。

3.2 搜索导航功能,方便信息浏览

知识地图通过主题、关联及资源出处等可以使知识序化,形成结构化的语义网络,通过知识节点之间的关联,将知识内容充分展现出来。例如,当某位用户在查找一位专家的论点,但却不十分明确所查询内容的学科范围时,他既可以检索这位专家的论著,又可以先查询专家所承担的课题,然后再快速浏览这位专家的相关主页。而用户浏览时,知识地图可以帮助用户快速确定有关同一个主题的相关对象,从而继续下一步的浏览。依次通过多层次的主题关联,领域内的知识结构便清晰地展现在用户面前。同时,从最高层次的主题出发,依据关联关系给出与用户所选中主题相关的同层主题以及下一级主题,用户可以从中选择他感兴趣的主题逐级浏览,直到最后的具体资源。这种引导用户的浏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偶然发现相关信息的机率。

3.3 知识检索

知识地图改变传统的基于关键词的检索,上升到基于语义的检索。其基本思想是:先建立相关领域的知识地图,根据知识地图收集的信息进行标注,用户的检索请求按照知识地图转换成规定的格式,在知识地图的帮助下匹配出符合条件的资料集合,返回给用户。由于这种基于语义的检索方式,检索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思维去检索,充分体现检索者的主动性、灵活性,数字图书馆检索系统能够给用户提供良好的易用界面,将获得和掌握的信息内容组织好,并优化信息结构设计,使用户用自己的检索语言检索出自己所需信息。使用检索系统的用户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发表评论,其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和获取者,还应该是知识的发布者和分享者。

3.4 知识共享

在数字图书馆中实施知识地图,可以让图书馆内知识资源以合理的方式充分展现,图书馆馆员和专家具备的隐性知识也能通过知识地图得到找寻的途径,按照相关专家间联系构建的隐性知识地图,主要体现每个专家相关的知识背景、擅长领域、研究成果、联系方式等寻找获得隐性知识的线索,便于知识地图的使用者快速准确地找到需要的专家,对隐性知识进行进一步的获取和使用。

知识地图能够将各主题相关知识通过内在的关联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清晰呈现图书馆知识的同时,也给图书馆员工和用户直接传达了一种知识共享的观念,馆员在浏览图书馆知识结构图时可以发现图书馆中知识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他们可能会就自己熟悉的领域主动填补知识空白。在利用知识地图进行隐性知识标引时,对于专家节点的建立和评价也会鼓励他们贡献自己的知识来进行共享,同时也在自己遇到问题时积极使用知识地图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样通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就会逐步在图书馆中形成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

3.5 参考咨询与信息服务

知识地图是一个良好的知识服务工具,用户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门户的个性化定制模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栏目,根据需要选择分类知识,轻松过滤掉读者不想要的信息,而对于用户检索、浏览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历史,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保存在个人知识地图中,从而既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又节省了检索时间。

同时,知识地图可明确各馆知识的分布以及分布于不同空间的知识资源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各馆知识资源的可视化配置。请求管理器根据知识地图就可以顺着知识资源的分布网络快速找到相匹配的知识结点,进而将咨询请求提交给匹配度最高的知识资源所有者,比如图书馆馆员和知识专家,以达到高质量的咨询服务。

4.结论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数字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得到了强化,知识地图这一知识管理技术为知识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在知识服务模式中,构建图书馆知识地图,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图书馆馆员自身、图书馆自身所蕴含的知识,如知识地图可提供不同图书馆馆员的检索专长和馆员具有的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知识,读者可与某一馆员进行相关专业的信息检索等方面问题的探讨,进而读者可以要求馆员为其提供翔实的、个性化的、“点”对“点”知识服务知识地图,可提供各类知识的存储地点、存储媒介、使用渠道与范围等多种知识资源知识地图,可以揭示存储于不同地点、不同介质的各类知识资源之间的联系,更有效地帮助读者获取、掌握知识地图,可更明确地提供馆藏特色资源与图书馆特色服务。利用这张地图可以充分挖掘图书馆馆员与图书馆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价值,将图书馆知识资源与读者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图书馆对读者提供的更为人性化、专业化的支持服务[8]。

而如何把信息内容恰当地表达出来,快而准确地传递给用户,使用户清晰明了信息内容是知识地图绘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要保证知识地图的有效利用,就需要在开展合作知识服务的中心馆和所有协作馆之间创造一个良好的知识管理运作环境;知识地图的知识目录应尽可能地周密细致,采用合理的知识分类方法,便于请求管理器遵循一定的知识分类体系找到合适的知识资源;知识地图必须随着知识库内容的增加变化和删改而随时调整,不断地满足用户需求,保持服务的连续性,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2]罗彩冬,靳红,杨咏梅,等.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运营思路和方式之探讨[J].高校图书情报,2004,23(11):86-88.

[3]戚建林.论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23(2):37-38.

[4]刘佳.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0.

[5]Vail E F.What is A Knowledge Map?.http://www.km-review.com.

[6]张敏霞.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的设计[J].图书馆学刊,2008(3):128-131.

[7]乐飞红,陈锐.企业知识管理实现流程中知识地图的几个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2000(3):15-17.

[8]汪艳艳,贾彩莲,王伟.基于图书馆知识服务现状的模式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增刊),2010(2):241-244

作者简介:龚雪琴(1982—),女,湖南益阳人,硕士,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

知识型服务企业 篇12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思考

一、创新型企业特征

创新内涵的界定直接决定政府实施何种创业政策以及何种外部环境能推进创新进程。有的学者认为创新企业是技术改革的原发地, 对带动区域性经济有着一定作用 (Schumpeter, 1934;Birch, 1981;kirchkoffand Philips, 1988;Reynolds and Maki, 1990;Davidsson et al., 1994;Reynolds, 1994) 。对于创新企业的界定主要从“创新”“活力”“独立”。

“创新”:现有的研究对于新兴企业的界定以“新”为主要特征。Keeble (1976) 认为创业是指一个从未以组织形式出现过的新兴企业。Gudgin (1978) 认为创业是指首次开始从事实际生产的企业。“新”的定义被定义为在既定的时间内新近创立的企业, 企业名称、所有制、地区或法律效益方面的改变除外。“新”的标准对日期也有界定, 通常为作为合法组织身份进行注册的日期。

“积极、活力”:Hadden (1977) 对这个标准进行了批判, 因为有的企业仅仅是为了避税而形式上存在, 所以应当将“积极、活力”归为创业的标准之一。所以创业意味着不光要求具备“新”的标准, 还要有商品的交易, Dun&Bradstreet将创业定义为新近创立的有活力的组织。对于现在众多的形式企业来说, “新创立的”与“新创立且有活力的”的区别是创业的重要标志。当从“活力”的角度, 注册日期就不具有参考性了, 或者, 我们可以从企业何时开始雇佣第一位全职员工开始对创业的认定。 (Johnson and Cathcart, 1979) .

“独立性”:Johnson (1978) 提出, 从规模、资金和经济因素等考虑, 认为创业更倾向于将新的观念进行引入, 并对现有的结构构成影响, 对地方经济有一定刺激作用。Johnson and Cathcart (1979) 将创业行为定义为和任何已有企业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的行为。这个特征诠释了创业的“独立性”, 认为创业不仅要遵守“新”与“活力”, 也要同时具备“独立性”特征。“独立性”标准与“新”标准相似, 都拒绝任何形式的附属关系。Mason (1983) 在其早期的研究用引用了Johnson和Cathcart’s对于创业的比较严格的界定, 并对现有企业中属于真正创业性质的企业做了比例上的统计。“独立性”成为了创业的重要因素。通过子公司向母公司股票转移所成立的公司被认为是员工从母公司脱离后创立的组织 (Garvin, 1983) 。子公司无法满足“独立性”特征。企业是否是创业的结果依赖于创业企业本身与其创业者原任职企业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企业是法律意义、财务以及功能上上独立于母公司, 并且进入的是不同的市场领域, 方可被称为创业行为。

作为社会分工的深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产物,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科技进步所引发的服务性行业内部的结构变化。其自身的发展以及发展所引发的溢出效应将提升制造业的生产竞争力并成为众多其他行业创新思想的源泉。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研究综述

1.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内涵。

对于知识密集型服务的定义有很多争议 (Den Hertog, 2000;García-Quevedo et al, 2013;Audretsch, 2012) , Miles (2005) 将KIBs定义为针对具体人群特征的职业化的服务, Mas-Verdúet al. (2011) 则认为KIB是包含从宣传到法律服务等在内的服务行业, 通过咨询, 指导, 策划、技术分析等手段来实现。Bettencourt et al (2002) 提出能够提供KIBs服务的企业主要涉及会计、设计、文化传播, 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对于服务产品的需要。因此, 有的学者 (Muller and Zenker, 2001) 也强调KIBs能够产生增值效果。KIBs的功能主要包含:1.是企业创新的原动力;2.通过只是转让进行创新发展 (Audretsch, 2012;GarcíaQuevedo et al, 2013;Mas-Verdúet al, 2011;Muller and Zenker, 2001) 。所以, KIB成为了知识转让、信息交换及改革创新链条中的关键因素。所以, 考虑到YIC在实现由技术改革实现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对YIC相关的服务领域的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而适合的公共政策将有助于YIC获得KIB, 从而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带来有价值的服务 (Kirzner, 2009) 。由于其自身特征, 小企业, 包括年轻的创新型企业在内, 在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时, 都有各自的创新的法宝。这就促使小企业能够将内部的知识资源在相互间进行更有效的融合, 同时与合作伙伴进行资源分享 (Muller and Zenker, 2012) 。KIB作为一种外部的知识来源, 在企业改革过程中显示出了重要意义, 从这个层面上说, KIB与YIC客户是共同改革者的关系 (García-Quevedo et al, 2012;Lee et al, 2012) 。但是, 就改革的技巧和能力方面来说, 当KIBs在与企业互动的过程中有所受益, 这种共同改革者的关系就会更加深入。由此, 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并提出假设1:对于YIC来说KIB是改革的驱动力。

2. 创新行为的生存环境。

政策对于创新的推动功能, 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讨论, 然而, 观点却不尽相同。Baumol (1990) , Stevenson以及Lundstorm (2001) 等学者认为公共政策与创新行为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 而Duckett (2001) , Djankov (2002) 等却对创新性政策的有效性提出质疑。本文将立足于讨论政府行为在YICs (年轻企业) 创新方面的作用。由于大量企业创新的失败, 公共机构参与的必要性得到了肯定。许多企业创新失败与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金融支持失利有关, 同时, 还存在其他无形的障碍 (Schneider and Veugelers, 2010;Baba and Hakem Zadeh, 2012) . (Lundvall et al, 2000;Furman et al, 2002;Lin and Liu, 2012) 。

对于YIC的激励设计应从2个方面进行着手, 第一, 风险承担决策中固有的金融鼓励政策;第二, 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 提供有助于推进年轻创新型企业获得高层次专业指导 (Simmie and Strambach, 2006;Goktan and Miles, 2011;Nielsen and Lassen, 2012) 。KIBs本身涵盖了战略咨询、设计等, 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咨询服务 (Veugelers, 2009) 。由于创新对于企业本身及其所在地区的意义, 所以, 企业创新是公共政策中的重要议题。从概念上来说, YIC是属于创新型企业, 对所属地区来说, 创新型企业对于经济转型及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Azagra-Caro et al, 2011;Hotho and Champion, 2011;Reed et al, 2012) , 而本文将着重讨论KIB在多大程度上会对YIC发生作用。

3. 创新特征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价值。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外部信息支持。区域内的经济能否长期保持增长, 实现可持续发展, 依赖于各个产业结构间的竞争力提升以及内部机制尤其是创新机制的不断调整。对于我国正在从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向低耗能、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过程中, 能够提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先进技术、高效、节能、低碳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将成为经济转型期的中流砥柱。Miles (2005) 将KIBS定义为能为个体及公共机构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提供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 KIBS可以为其他行业提供创新和多种专业化知识的整合 (García-Quevedo et al, 2013;Parker, 2012) 。对于培养创业精神来说, 创新企业的公共政策研究还不够深入, 尤其是政策有效性特征方面。就创新性政策如何推动公共服务来说, 对KIBS与YIC之间的关系研究并不多。

参考文献

[1]刘克汉, 杨杰.引导学生创办微型企业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以梧州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 2012 (9) :44—46.

[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 2011 (5) :64-67.

[3]杨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0) :53-54.

[4]Devi R.Gnyawali, Daniel S.Fogel.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mediation analysis[M].New York:Erlbaum, 1994.

[5]Friederike Welte, David Smallbone.Opportunity recognition: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a component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in the context of the health care industry.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J], 2011 (2) :81–95.

[6]A Fayolle, JM Degeorge.Attitudes, intentions, and behaviour:New approaches to evaluat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Chapters, 2006.

上一篇:采油厂应急物资管理下一篇:图书馆学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