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精选8篇)
谈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影响因素 篇1
谈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影响因素
知识创新重塑了企业环境,要了解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特征,必须放在知识创新的环境中去考察,因此,必须对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有个总体认识。本文分析了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维度,以及这些因素变量的作用。对知识型企业开展知识创新活动和战略管理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知识型企业的战略管理行为
知识型企业的独特性造就了战略管理行为,因此也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点。
编者认为,知识型企业是“那些明确地把知识运用贯穿其整个企业模式(从基础架构到流程,到产品,到战略)的企业,这些企业是以知识为主要的投资主体,以知识的投入、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创新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从概念上看,知识型企业与传统的制造型企业的根本的区别在于,知识型企业的核心在于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产品及知识营销,而不是单纯地对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或是文档的管理。
因此,知识型企业重视知识创新,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开展各项企业战略管理活动,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有明显的知识创新取向。
影响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因素
在知识创新的驱动下,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战略管理的行为内容和方式,同时环境条件中的某些因素也构成重要的影响力量,这些因素直接成为促使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并且间接影响和推动着个体和组织企业战略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企业内在因素、知识创新动力因素和社会外在因素三个方面。
(一)企业内在因素
企业内在因素,产生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进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企业对通过知识创新获得超额利润和相对优势的追求,诱发了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内在动力。产生知识创新驱动力并影响着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主观价值判断因素。
知识型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企业家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知识创新的追求,这种追求就是基于他们对企业知识创新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表现为创新精神和创新偏好,从而激发或诱导他们的各种战略管理行为,不断地、自觉地进行企业战略管理实践。
利益导向因素。
当一项企业战略管理活动开始之前,对利益的预期会诱导战略决策者是否选择某个战略或采取某项战略行动;当知识创新成功之后,巨大的利益会刺激企业继续创新;同时,也会诱导其他企业加入知识创新的行列。从我国企业知识创新的利益形态来看,它包括物质利益
和非物质利益;从利益分配的对象看,它涉及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
企业家的个性、需要和目标。企业家是企业精神的化身,企业家的思想、意志和行为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在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和市场国际化的压力面前,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才有出路。企业家在初获成功之后,在世俗层面上易于衍生出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进一步发展的欲望逐渐弱化。企业家只有扩张、发展、超越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才能使企业不断走向成功。
组织结构和认知过程。究竟是战略服从结构,还是结构服从战略,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学者普遍认为,一方面,战略的变化要求组织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战略。组织结构对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标和政策是如何建立的,也会对所有战略实施活动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组织结构决定了资源的配置;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前提是组织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认知。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组织认知过程,直接影响到组织对经营环境的看法和企业的经营决策。
企业文化与历史。从文化的角度考察企业战略管理是十分有益的,因为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企业文化对战略的支持程度。在企业战略得到价值观、信仰、仪式、象征、语言和模范人物等文化因素的支持时,管理者往往可以迅速而容易地实施变革。相反,如果支持性文化本身不存在,也没有被建立,那么战略的变革是无效的。另外,企业战略管理的历史和成效会对当前的战略管理产生影响。
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越大,面对的问题会越复杂,企业内部的分工会越细,越有可能建立比较正式的战略决策系统。如果规模的扩大伴随着业务的多元化,那么企业会实行分权的管理方式。各战略经营单位就会更多地参与到战略的制定中来,并拥有更多的战略决策权。企业的经济实力越强,决策者在战略决策过程中对战略方案选择的余地越大,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性投入。
(二)知识创新动力因素
1.微观层次的动力机制。
知识创新的微观层次对应个体或局部创新的激励和心理驱动,其结果表现为一些新想法、新观点、新假设、新思路的提出。具体来说,内部动力的形成和变化源于以下三方面,即企业家精神、创新组织能力以及企业文化。
(1)企业家精神。
作为知识创新规范和动力的企业家精神有这样几方面的特征:自主性,企业家精神明确提示了在哪些情况下,企业家的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必不可少的和应予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有害的和应予摒弃的。普遍性,企业家精神摒弃了行为的个体性特征,概括了能使知识创新行动秩序相对稳定的企业家行为的共同特征。导向性,企业家精神引导着企业家根据实际情景的要求,以追求创新及其成功为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目标。
2)创新组织能力。
知识创新行动作为一种具有工具合理性的系统过程,它还需要通过系统内部有组织的理性管理,才能使创新设想或方案转化成现实的商业化成果。企业家由于其角色特征则恰可成为这样一种创新组织者。具体来讲,企业家的创新组织能力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创新人员的组织,企业成员在知识创新全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发挥着各自的社会功能,如创新策划者、创新项目管理者、R&D人员、市场开拓与营销人员等。第二,创新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造成企业知识创新的市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内部R&D、生产、营销等部门缺乏协调性。日本学者山田行雄曾经指出,营销部门和生产部门在生产能力计划与长期销售预测、新产品生产的预定计划与短期销售预测、产品系列多样化以及新产品的市场投放与附加服务等之间存在矛盾。而这两个部门又都通过产品和技术而必然与R&D部门发生联系,企业家作为知识创新的组织者,在上述三者矛盾的协调与化解方面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3)企业文化。
成功的创新企业往往比较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和营造,以期借助企业文化的力量来促动企业的知识创新行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规范模式或观念体系,它构成了企业知识创新活动的动力要素之一。
2.宏观层次动力机制。宏观机制主要是研究制度、市场、法律保护等因素对企业战略管理行为主体所起的动力作用。
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的保障。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传统的生产管理的模式将被现代的知识管理的模式所取代,这就要求管理者着重解决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空间,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为企业知识创新提供了条件。
知识产权:知识创新的重要法律保护。
从知识创新的过程来看,其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准备和开发阶段:企业的知识创新需要专利信息的指引和导向。创新的实施阶段:靠知识产权制度来维护权益,它是保护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利手段。离开了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者在仿冒、仿造与复制的打击下就会失去动力。创新的应用阶段:知识产权制度下,通过技术贸易获取高额利润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知识产权无形财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都有相应的规定。以此为基础,专利技术和着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参加经济活动才成为可能。
市场拉力:知识创新的推动。
一般来说,市场拉力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变量来促动知识创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企业知识创新的机制可表现为提供创新思路、提供创新机会、诱发企业创新战略、诱发企业知识创新的内部动力等。市场机制主要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等具体形式发挥对知识创新的资源配置功能和动力作用的。市场的自组织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但它又有着市场机制所不能涵括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市场通过供求关系、竞争机制和价格信号
这只看不见的手而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市场的这种自组织机制在于其能自发地培育创新、启动创新、保护创新、实现创新。
(三)企业外在因素
企业外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环境,即对组织经营产生影响的、在组织边界以外的物质及社会因素。如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人口和环境因素,政治、政府和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竞争因素等。
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和归纳,认为知识型企业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开展各项企业战略管理活动,其环境条件中的某些因素也构成重要影响力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和推动着个体和组织企业战略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企业内在因素、知识创新动力因素和社会外在因素三个方面。
本文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对现有学者研究成果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之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经验导向,今后应采取实证调研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企业调查问卷,验证影响因素的作用和与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相关性。
谈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影响因素 篇2
关键词: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
1 影响因素
通过对知识管理概念的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 在众多的描述当中, 将知识管理看作一个过程的观点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而过程是知识管理价值实现的途径, 相对于人、知识、信息技术等其他知识管理要素来说, 对于过程的掌控, 应该尤为重要。因此, 影响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因素亦体现在知识管理过程的四个阶段, 即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整合与创新、知识应用。 (1) 知识获取: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目的是了解知识存在于哪里, 企业已有什么样的知识。 (2) 知识共享:通过知识共享使个人、团体和组织之间的思想、观念、经验与知识能够最大范围的使用, 提高组织效率及创新能力。企业内显性知识的共享主要可以通过公司网页以报表、文件、数据库等形式实现;企业内隐性知识的共享是个体知识在组织内放大和扩散的过程。 (3) 知识整合与创新:知识创新是企业其他各项创新活动的灵魂。只有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知识, 方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4) 知识应用:知识在检验其有效性后, 能够被融入程序、系统和控制之中, 这就是知识的应用, 这是企业获取知识和共享知识的目的所在, 也是实现知识向“知识资产”转变的最终环节。
2 指标体系
由于绩效本身就是一种产出, 所以笔者认为可以从知识管理战略实施过程中投入的要素情况和知识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两方面来考虑评价指标的构建问题。其间主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 过程原则。过程决定结果的输出, 所以注重知识获取、共享、整合与创新的过程评价, 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知识管理的好坏。 (2) 系统原则。知识管理与组织的其他管理相辅相成, 设置指标体系须全面考虑影响知识管理的要素, 如组织结构、软硬件支持等。另外指标体系要避免重复, 并能体现指标对总目标的贡献度。 (3) 客观原则。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同时知识管理的难以量化性又决定了指标的设置应以定性为主, 对于能够量化的坚持量化。 (4) 可操作原则。评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评价指标测度的数据应易于获得, 符合实际, 且不宜过于复杂, 否则会给评估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该指标体系由投入和产出两部分构成, 包括知识获取等7个一级指标、核心知识员工比例等23个二级指标:
(1) 知识获取——由核心知识员工比例 (组织内本科及以上员工的比例) 、技术成果拥有量 (反映企业的现有知识存量) 、人均拥有计算机数 (局域网中计算机覆盖率) 和网络技术的利用率 (数据挖掘、知识地图等技术的应用状况) 组成。
(2) 知识共享——由组织内部培训交流频度 (企业内部知识转化的能力) 、员工培训和教育投入 (企业对个体知识培养的重视程度) 、信息技术交流平台的多样性 (反映企业交流机制的建立和实施程度) 和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完善性 (企业内部隐形知识共享的水平) 组成。
(3) 知识整合与创新——由知识分类与标准化水平 (企业对知识整理、编码的能力) 、创新激励机制的完善性 (反映企业内部知识创新的水平) 和研发投入 (企业对知识创新的支持程度) 组成。
(4) 其他环境支持——各种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为知识管理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它由知识保护 (知识的安全性) 、组织机构扁平化程度 (企业结构的设置以利于知识的传播) 、知识管理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 (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 和知识管理预算占总预算比重 (知识管理在所有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组成。
(5) 效益——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一切投入的最终价值都体现在效益上。效益变好了说明知识管理有效, 反之, 则有待改进。至于效益的提高, 究竟哪一部分提高是由有效的知识管理造成的, 虽然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将它分出来, 但是对于知识管理对效益的贡献是无可否认的, 所以此处我们仍将效益作为衡量知识管理产出的指标之一, 主要由市场占有率 (客户数量的变化) 和利润水平 (组织的销售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 组成。
(6) 满意度——由员工满意度 (工作氛围的改善和效率的提高) 和领导满意度 (高层领导对知识管理的认可和支持程度) 组成。
(7) 知识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知识重复使用率 (企业运用新知识的频度) 、新产品开发速度 (员工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员工年均创新成果 (每年企业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技能的制造数量) 和年均专利申报数目 (企业的创新程度) 。
3 指标权重
根据层次分析法采用1-9标度方法, 逐对比较指标的相对优越程度, 根据一般判断, 得出判断矩阵。
层次分析法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记AHP) 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T.L.Sat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把人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 并用数学为分析、决策、预报或控制提供定量的依据。下面是其计算原理及步骤:
(1) 构造判断矩阵A= (Aij) m×n, 即成对比较矩阵。其满足三个条件:Aij>0;Aij=1/Aji (i≠j) ;Aii=1 (i, j=1, 2, …, n) ;
(2) 将矩阵A按列归一化, 即undefined, 得矩阵B;
(3) 将矩阵B按行求和得到矩阵V;
(4) 把矩阵V归一化得矩阵W, 即为A的特征向量:undefined为A的最大特征根
undefined;CR总undefined;undefined
当CR<0.1时, 认为判断矩阵有满意的一致性, 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 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对于1-9阶矩阵,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为:
本研究邀请了5位专家, 采用德尔菲法对本研究的指标体系进行成对打分。各成对比较矩阵对应权向量的计算结果如下:
(1) 对于评价目标 (知识管理绩效) :
(2) 对于各项一级指标:
通过对上面的数据进行处理, 得P=0.0458<0.1, 故可以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通过归一化处理, 即可得到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二级指标体系的权重排序:
4 结语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 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的整合与创新对于评价企业知识管理绩效最为重要, 两项指标的权重加起来占到了66%之多, 具体到二级指标见表3, 员工年均创新成果、研发投入、年均专利申报数目、员工培训和教育投入及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完善性分列前5, 权重比重占到整个指标体系的68%左右。因此企业可以重点从增加知识管理投入、加快技术和产品创新、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完善相关激励制度从而提高员工满意度等方面着手, 来提高知识管理绩效。当然, 不同的企业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这就需要管理者针对知识管理在企业具体应用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本文提供了一套可供企业用来评价知识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 其中包括投入和产出两部分内容, 除了可以应用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外, 亦可套用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 根据多项投入指标和多项产出指标, 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 对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型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 从而达到优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代潮, 曾德超.企业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6.
[2]万君康, 梅小安.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及其绩效评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1) .
[3]曹兴, 陈琦, 彭耿.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6.
[4]李长玲.知识管理绩效的模糊评价[J].情报科学, 2006.
谈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影响因素 篇3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影响因素
1、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对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
企业集团为实现其战略目标,必须设计并采用相应的组织结构,而集权与分权是企业集团采取何种组织结构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必将受到组织结构模式的重大影响。
①直线制组织结构中的财务管理体制
直线制结构特点是从公司最高层到最低层严格按垂直系统进行管理,各级领导人都直接行使对下属公司统一的指挥与管理职能。企业集团的财务会计机构实行一元化设置,集团公司(母公司)既是投资中心又是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对子公司享有资金筹集、投放、运用、财务成果的分配的计划、实施、控制权,对财权实行绝对集权。可以对子公司实行严格的财务控制,但会造成财务决策质量低,集团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缺乏合理分工和横向协调,企业集团无法发挥其整体规模优势,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集团几乎不存在。
②职能制组织结构中的财务管理体制
这是指集团公司(母公司)建立必要的职能机构分别掌握各自职权范围内的指挥权,有权对下属公司发布命令和指示,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组成机构,各下级管理阶层不但要听从于垂直上级的指挥,同时要接受上级职能部门的领导。在职能制企业集团中,母子公司分别设置独立的财务会计机构,但它的财务管理体制模式和直线制相似,也是绝对集权的,集团公司(母公司)擁有下属公司的所有财权。这种模式会形成多头领导、命令不统一,相互协调困难,产生摩擦内耗低效混乱情形,
③事业部制中的财务管理体制
事业部制作为企业集团中间管理层,事业部可按产品或地区设置,是企业集团的一级利润中心,实行独立核算,具有利润生产、利润计算和利润管理职能,它也是分权的经营中心或责任中心。集团总部与各事业部系两个层次,实行两级责任、两级经营和两级分配。整个企业集团形成三个层次,集团总部是整个集团的最高决策层,是集团的投资中心,事业部是集团的中间管理层,是一级利润中心,事业部下属各企业则是集团的次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与此相应的是,采用事业部制的企业集团,它的财务管理体制分权程度较高,集团总部拥有财务战略规划、计划控制、重大投资决策、利润分配和财务控制及监督管理权,是企业集团的投资中心,各事业部拥有生产经营权、日常资金使用权,对事业部本身的重大问题有独立的决策权,是集团的利润中心。
2、企业集团的发展阶段对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
我们可以把企业集团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企业集团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它的经营目标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和发展,而其财权配置方式也伴随着企业集团生命的成长历程,呈现不同的权变特点。
在企业集团初创阶段,集团公司通过发展少数的规模较小和产权关系紧密的成员单位进行扩张,集团公司为了实施其扩张战略,扩大规模,将决策权高度集中于集团总部,因集团公司(母公司)没有管理多个下属企业的经验,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组织结构和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没有对下属企业实施系统化的财务管理的意识,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机构,出现财务管理体制上的缺位现象。与此相应,企业集团为了加快组织结构和管理规章的建设,实现其扩大规模和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在财务管理体制上采取高度集权形式。集团总部拥有对外筹资和投资决策权、资金调配权、日常生产经营权等权利,以达到节约交易费用,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在企业集团成熟阶段,在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其综合规模效益将达到最大,企业进入成熟阶段。与此相应,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往往呈现一种母公司统一政策目标与领导控制下的不同程度下的分权管理特征,集团公司(母公司)只对关系集团前途的重大问题是进行财务控制,而子公司拥有充分的投资决策权和资金使用权。
3、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对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总设计和总规划,是规划公司目标以及达到这一目标所需资源的取得、使用和处理方略。按发展战略的性质可将战略划分为稳定型战略、扩张性型战略、混合型战略和紧缩型战略。企业集团在某一阶段采取的不同的战略必然要求不同的集权分权模式来支撑。在实施扩张战略阶段,应鼓励子公司积极开拓外部市场,创造集团新的利润和经济增长点,与此相应,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体制的方式上分权的程度就应该大一些。在实施稳定战略阶段,集团公司(母公司)要集中控制对外投资权和融资权,而对一般的生产经营的资金高度权可由子公司自己控制。在实施紧缩战略阶段,集团公司必须采取集权形式,以保证有限的财务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在实施混合型战略阶段,当母公司为扩大生产规模需要大量资金时,母公司就要采取对资金管理和投资决策进行集权模式,当母公司采取集约经营的方针,着眼于改善品种提高质量,同时积极鼓励子公司开拓外部市场,创造多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时,分权程度就应该大一些。
除了企业集团的经济类型、组织结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对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外,财务管理体制还会受到企业集团规模、地理位置、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另外,企业集团的生产技术水平、市场的竞争状况、子公司对母公司战略的重要程度等也会影响企业集团对财务管理体制。(作者单位:云南省财政厅)
参考文献:
[1]李刚.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年18期.
[2]李玉文.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探讨——以某工程咨询公司为例[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强威.企业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经济师,2010.10
[4]张英.H集团公司财务管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影响企业管理的六大因素 篇4
一、冒险主义
作为一级领导,对部下的性格、特长、爱好,尤其是专业能力,必须有较深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了解的前提下,作出综合的评价;只有这样才会做到合理的授权,并保证授权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否则,授权就是盲目的、冒险的,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并取得成效的。盲目授权往往会导致整体工作的局部、大部、甚至全部出现混乱或停滞,对企业的人、财、物力造成损害。
二、机会主义
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总是要吐故纳新,吸收新鲜血液,以充实和加强管理队伍和管理能力,尤其是企业在开发和增加新项目中,由于人员短缺而急于补充,这样就会对一些新入职的人员在没有进行了解、考评和培训的情况下,单凭假设和侥幸委以重任,希望他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入职人员,虽然没有任何的岗位工作经验或业务能力,但面对这样的机会,同样以侥幸的心态和试一把的想法接受授权,以至最终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受到损害。
这种急功近利、盲目进行授权和接受授权的企业和个人行为,往往源自于“侥幸”、“假设”和“机会”,用“机会主义”形容这种行为再确切不过。
三、修正主义
固执己见,拒不接受和执行上级指令和他人建议,无视企业规章制度及作业程序,把个人意念凌驾于企业制度和作业程序之上,完全以个人喜好和意愿进行管理和工作的态度和行为。
四、教条主义
对上级指令不做分析研究,不能把任务与条件有机的结合,机械的接受和传递上级指令,死搬硬套、照猫画虎,致使局部工作变得呆板、机械,从而使工作过程失去了创造性、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五、自由主义
夜郎自大、我行我素,正常管理中无视企业规章制度和作业流程,不希望上级用规矩约束自己,同时也不喜欢用规矩约束下属的态度和行为。
六、堡垒主义
浅谈企业技术部门领导的管理行为 篇5
任何组织的管理者都可以称为领导,没有领导者的有效领导,组织就会混乱无序,各项任务也无法完成。在企业中,知识型技术员工已经成为日益重要的资源,而企业技术部门的领导者应该在管理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本文探讨一下企业技术部门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根据组织情景和技术员工特点,提高领导者的管理能力,实现部门目标的完成。
1.技术部门领导的管理角色 严格来说,领导是为组织活动指明方向、开拓局面的行为,而管理则是为组织活动建立秩序、维持动作的行为。领导主要解决的是管理过程中战略性的问题,而管理者则是解决组织活动的秩序和效率问题。
大多数技术部门领导者每天都生活在“新兵营”,士兵要学习队列和服从,而领导者则需要停下来思考,考虑部门或企业的总体目标,把复杂的现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带领团队达到目标,也只有这样,技术员工才可以更专注于个人在技术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2.技术部门领导的自我管理
技术部门领导者首先要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
(1)积极主动,树立使命感和责任心
技术部门领导的管理角色决定了其在组织中应该充当旗手,因为部门员工具有较强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很强,领导者需要积极主动的思考组织的发展方向、宗旨,承担管理者的责任,并不断引导下属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组织的目标。
(2)果断正确的制定决策
在很多企业中,由于核心技术骨干更容易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出突出的工作能力和绩效水平,所以更有机会在成为管理者。但是在技术管理工作上,决策的各种角色更为常见,也更明显,因而技术部门领导者必须最大限度地优化技术方案,保证技术决策正确,规避技术风险。
(3)树立协作意识,提高社交能力
由于技术工作任务的复杂性、专业性等比较强,所以需要协调相关的资源,比如组建项目组、借调员工来支撑项目的完成。因此,要求领导者具有很强的协作能力,有效利用内外资源,及时处理部门问在利益、分工等方面的冲突。
3.技术部门领导的组织行为
一个领导者的领导是否有效,不仅仅要看领导者本身,更要看领导者所处的领导情景,即组织的文化氛围、组织类型、生产任务特点等。技术部门领导者应该更注重与员工的沟通,改善领导的行为。
(1)营造学习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
技术员工是具备专业知识、特殊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有知识,主动汲取新的知识来提高自己,因此,在组织的层面上,需要领导者加强组织内的团队分享,建设学习型组织,提高组织的生命力。
(2)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技术部门领导者必须尊重员工个性和才能的发挥,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建立风险共担的机制。
(3)努力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在技术部门的员工来自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这样不同的文化就会交织到一起,因此,作为领导者必须创造有利于
每位员工创造力发挥的文化气氛,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机制,创建一种宽容、谅解、包含的文化氛围。
4.技术部门的人员培养与管理
技术员工具有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等特点,具体表现为他们工作自主性强,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更愿意从事新的、有难度的工作,乐于应对环境的变化,努力寻找能促进自我成长的空间和自身知识的获取与提高。因此,领导者应关注以下员工的行为。
(1)关注员工个性,指导员工职业规划
由于技术员工从事的大多为创造性劳动,依靠专业知识,运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维,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成果,在个性特别上比较鲜明,因为作为领导者需要根据员工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员工在工作实现的同时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2)充分授权,激发员工积极性
技术员工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成长要求较强,他们很难满足于一般事务性工作,而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的才智,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作为领导者需要进行充分的授权,放手让员工去做。
(3)注重情感管理
企业的技术员工在工资、福利方面比较好,所以他们更加注重生活方面特别是情感的满足方面的要求。据调查结果显示,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因为员工与企业管理者不合,造成员工流失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作为企业技术部门领导者在自身行为方面应该关注员工个人生活情感,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
精益管理之影响企业执行力的因素 篇6
企业内控体系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和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是规范职工操作行为的重要依据。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都要通过制度来明确。要让制度成为企业职工操作行为的指南。一些员工之所以执行力较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例如:有些企业出台的制度只是照搬硬套国家的宏观政策或上级的管理规定,没有紧密结合本企业的经营实际,制定适合企业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给本企业员工执行制度带来困难,甚至使某些职工在处理一些具体业务时不知道应该如何操作;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管理制度,但制度本身不严密,连续性和操作性不强,无法达到执行制度的预期效果。
企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激励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化压力为动力;;可激发个人潜能,使团队发挥更大的威力。有些企业多劳多得、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未完全建立起来,使企业的执行力受到较大冲击。一是激励机
制不健全,多劳不多得,干好干坏一个样,使员工的工作热情不能得到有效激发;二是虽然建立了激励机制,但考核指标不合理,定性指标较多,定量指标较少,难以准确评价员工业绩;三是考核过程不规范,人为因素较多,往往因为考核人员的不公平、不公正而导致考核结果出现偏差;四是考核人员不坚持原则,任人唯亲,重友轻理,使已有的绩效考核机制受到严重破坏。
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是企业内部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审计、监察、质检等监督机构不健全;二是虽然建立了监督机构,但监督部门或监督人员没有很好地履行监督职责,使内部监督流于形式;三是监督人员的配备不合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难以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弊端,致使企业经营风险不能得到有效规避;四是个别监督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对能够查清的问题有意回避,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不如实反映,故意放纵。
谈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影响因素 篇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 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结构日趋优化。体育消费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是社会消费结构、消费意识及消费倾向演变的突出反映。人作为体育消费的主体, 在其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即体育消费者) 。然而, 体育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产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中, 可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如个体、心理及环境等因素, 故体育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一个受制于社会多种因素的复合体。毋庸置疑, 体育消费者所拥有的知识资源也是影响其购买行为的关键因素, 因此本文从体育消费者自身角度出发, 对影响体育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个体因素 (知识资源) 进行必要解析。
一、体育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个体因素分析——知识资源
1. 体育消费者知识资源的内容
(1) 体育产品品牌的知名度。知名度分析主要了解体育消费者对本企业所生产的体育产品或品牌的熟悉程度。体育产品或品牌不为体育消费者所了解, 就不会进入体育消费者的意识领域, 从而也不会被购买。研究表明, 体育消费者对体育产品品牌的熟悉和了解本身就构成选择的基础。对于一些熟悉的高档次体育品牌, 体育消费者即使认为它们并没有什么优势, 但仍不放弃购买。一项研究发现, 美国体育消费者中只有一半的人认为某种特定品牌的运动服饰较其他牌号的运动服饰的品质更好, 并应当收取溢价, 而在进入商店时却有6 2%的人知道他们要选择何种品牌的运动服饰。由此, 说明相当一部分体育消费者是根据体育产品品牌知名度而不是体育产品本身特点做出购买选择的。
(2) 体育产品品牌的形象。几乎每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体育产品品牌均会激发体育消费者的某些联想, 或使体育消费者将该体育品牌与其他储存在头脑中的另外一些信息建立联系。例如, 提到“耐克”, 体育消费者可能会把它与“美国”、“N B A”、“名牌”、“高价”、“乔丹”等相联系, 提到“李宁”会把它和“中国”、“优质”、“高品质”等联系起来, 一个体育品牌在体育消费者心中激起的所有联想就构成了该体育品牌的形象。这些联想有的涉及体育品牌的物理或功能属性, 有的涉及体育产品或服务消费时的情感, 还有的可能涉及体育品牌的用户群、形象代言人、广告语、图形标示等。对体育品牌的形象分析的第一步是识别出构成该体育品牌形象的特定联想。这就要求体育消费者用口头或文字形式描述出来, 即在限定时间内说出或写出经由某一体育品牌所激发的各种联想。由于对不同体育品牌的联想或联系的强弱是不同的, 所以, 体育品牌形象分析的第二步是考察这些联想的强度。
以下是用一家体育健身俱乐部A, 来分析它和另外两家竞争健身俱乐部B、C在体育健身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以此说明形象分析过程, 以及这种分析的作用。为方便起见, 分析集中在四个具体属性上, 这四个属性是健身俱乐部的方便性、服务的快捷性、健身教练员的技术、员工的态度。体育健身消费者被要求分别针对上述每一属性在一个7级语意差别量表上表明他对每家健身俱乐部的看法。然后分别针对不同属性, 对体育健身消费者给出的得分予以平均, 得到一个汇总的语意差别量表图 (见图1) 。
从图1第 (1) 部分可以看出, 比较而言, 健身俱乐部A的顾客认为, A健身俱乐部是3家俱乐部中最好的。虽然如此, 健身俱乐部A仍有改进的余地, 尤其是在俱乐部服务的快捷性和员工服务态度方面, 改进余地更大。进一步分析可发现, 对健身俱乐部A的顾客的流失造成威胁的不是俱乐部B而是俱乐部C。在俱乐部A的现有顾客眼里, 俱乐部C与俱乐部A在各种属性的表现上比较接近。因此, 对俱乐部A来说, 应随时注视俱乐部C的动态, 并在体育消费者视为特别重要的属性上进一步拉大与俱乐部C的距离。
体育产品的品牌形象分析不仅有助于体育产业部门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来保住现有的体育消费顾客, 它也可为更有效地吸引竞争者的顾客提供启示。图1中第 (2) 部分显示, 健身俱乐部B的顾客认为, B俱乐部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对于健身俱乐部A来说, 要吸引健身俱乐部B的顾客, 首先要清楚俱乐部B的这种优势是实际存在的优势, 还是缘于体育健身消费者对俱乐部A的认识有偏差, 如不知道或没有意识到附近有俱乐部A的营业场所。如果是前一种情况, 健身俱乐部A应建立更多的分支机构来吸引这一部分体育消费者, 或者应通过强化其他被体育消费者重视的属性来弥补地理位置上的弱势。如果是后一种情况, 则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沟通手段来纠正体育消费者在认识上的偏差。
(3) 体育产品品牌的价格。了解体育消费者对价格的感知程度, 对体育产业部门制定营销策略具有多方面启示。首先, 如果体育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体育产品的价格非常熟悉, 那么, 当竞争者采取降价策略时, 体育产业部门应予以相应的回应。相反, 如果体育消费者的价格知识比较欠缺, 体育产业部门对竞争者的降价策略就不必过于敏感。其次, 当体育消费者对体育产品或服务的实际价格缺乏了解时, 体育产业部门可通过采用高价营销策略从一部分体育消费者中获得较高的利润, 即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理论。国内一些体育产品经销商将并非世界名牌的一些国际体育产品引进到国内, 以世界名牌的高价出售, 就是采用了这种定价策略。再次, 当体育消费者由于缺乏了解而高估体育产品制造商所提供的产品的价格时, 体育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会因此受到影响。此时, 在体育产品的宣传广告中实事求是地传播价格信息就非常必要了。
(4) 体育产品的购买知识。体育产品的购买知识主要涉及两方面, 即哪里买与何时买。同一件体育产品 (如运动鞋) 可从专卖店、大卖场、百货公司、方便店等不同类型的商店购买。体育消费者选择何种类型和哪家商店购买某种特定体育产品, 取决于其体育产品的购买知识, 尤其是关于店铺形象方面的知识体系。
一般而言, 关于体育消费者哪里买的知识包括3个层面: (1) 哪些体育用品商店出售何种类型的产品, 以及这些商店的形象; (2) 在体育用品专卖店, 不同类型的商品应放在什么位置, 如男士运动休闲服装在商店的第几层或放在商店哪个区域; (3) 某种体育产品在商店的具体放置位置。实验表明, 体育消费者在确定商品的确切位置时, 对置于商店外围过道的体育产品较放置在商店或卖场中央的体育产品有更好的估计。同样, 体育用品商店越小, 或顾客光顾商店的次数越频繁, 体育消费者对体育产品放在商店何处的估计就越准确。当体育消费者对商店不熟悉时, 他将依赖店内陈列和指示信息来确定体育产品的陈放位置。此时, 体育消费者对店内刺激信息的处理水平会提高, 由此, 可能激发一些体育消费者先前未被意识到的购买需求和欲望, 从而导致体育消费者的非计划性体育消费。
(5) 体育产品的使用知识。体育产品的使用知识主要是指有关体育产品如何使用, 在什么场合使用、使用时有哪些要求等方面的知识。使体育消费者拥有足够的体育产品使用知识至关重要。首先, 当体育消费者对体育产品或服务缺乏使用知识时, 其购买体育产品的可能性会减少。其次, 不适当的体育产品使用知识也会造成购买障碍。不同体育产品有多种用途, 而体育消费者未必知道, 由此抑制体育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再次, 即使不充分的体育产品使用知识不至于妨碍体育产品的购买, 但也可能降低体育消费者的满意感。不正确的使用知识会导致体育产品或服务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甚至导致人身伤害。目前, 一些体育产业部门正采用各种手段增加体育消费者的使用知识, 而且, 向体育消费者提供的使用知识不仅仅局限于公司及其产品本身。
2. 体育消费者知识资源的组织
目前, 有多种理论试图说明人们头脑中的知识或信息是如何组织的。其中, 认为信息是以联系网络方式组织的观点似乎更多地得到认可。根据这一观点, 人的记忆是由一系列代表概念的接点 (nodes) 和把这些接点彼此联系起来的连接 (links) 所构成。图2呈现了一个简化的关于美国“耐克”专用篮球运动鞋的联系网络。
记忆中各种不同接点组合在一起, 形成了复杂的知识单元。两个接点之间的连接如“耐克专用篮球运动鞋是一种昂贵的运动鞋”形成一种信念或假设。接点之间彼此形成的联系强度有强弱之分。例如, 体育消费者可能强烈地认为“耐克”专业篮球运动鞋很昂贵, 但对于它也具有很好的保护效果可能不像对前一信念那么肯定。头脑中的各种信息组合起来, 形成被称为图式 (schema) 的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对于大多数熟悉的体育品牌, 体育消费者头脑中可能都存在与此相关的图式。
目前, 学术界对于信息是以品牌为中心还是以产品属性为中心组织在一起进行了很多研究。图2描述的是体育消费者以品牌为中心的联系网络, 实际上, 该网络也可能是以某一体育产品属性为中心, 周围聚集彼此联系的不同品牌。研究人员可以提供给体育消费者一系列虚拟体育品牌及其属性的信息, 一段时间后, 要求他们回忆这些信息。信息从记忆中提取的顺序可用来推断体育消费者的记忆结构。
二、结论
影响体育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 (如经济收入、文化传统、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 , 体育消费者所具有的知识资源也同样不可忽视。通过对影响体育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发现, 体育产品品牌知名度知识、品牌形象知识、品牌价格知识、产品购买知识及使用知识是制约体育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知识性因素。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5
[2]陈宏:城镇居民不同职业群体的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7) :895~897
[3]向政温继怀:武陵地区少数民族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7) :893~895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6]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张尚权张岩:体育经济学概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0
[8]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http://www.chinasfa.net/tyxf/wxzl/tycyzdtyxf.htm
[9]于军李永献等:山东省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10) :1336~1339
[10]李红绵李小军:山东省城市大众体育现状与消费需求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9) :1179~1181
浅谈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篇8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8-012-1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指个体采取殴打、侮辱、抢夺、损坏他人财物等有意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霸道。这种攻击性行为与成人有所不同,幼儿产生这种行为不是因为根本的利益冲突,而是由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行为引起的。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通常表现为:当受挫折时,采取打人、踢人、咬人、扔东西、骂人、夺取别人东西等类似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紧张的情绪,以引起与别人的对立和争斗。
2.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一般暴力行为是男性偏多。同样攻击性行为也是男孩比女孩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存在年龄的差异。婴幼儿阶段是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3~6岁是其发展的高峰期。在幼儿期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如果不帮助其改善,成年后也会富有攻击性。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往往可以追溯到其幼年时期。
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
鲍姆兰德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了四种类型: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和冷漠型。民主性是幼儿早期的最佳教养方式。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溺爱型的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百依百顺,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其为所欲为,以致养成孩子自私霸道的行为。有的父母如果孩子有做的不好的,就要打骂孩子,这就给孩子造成了攻击的心理。
家庭结构。
核心家庭、大家庭和单亲或离异家庭是三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有些幼儿生活在不完整的单亲或离异家庭,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处在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单亲家庭的儿童在许多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单亲家庭的儿童更容易产生偏差行为,有更多的情绪和行为障碍,缺失父爱的儿童,个性方面的问题更多,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家庭成员的行为。
父母之间的关系、行为也会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有的家庭父母常常吵架,言语相对,有的甚至拳打脚踢;有的家长在外面酗酒,回到家后经常拿孩子出气。长此以往,幼儿的心理受到严重伤害,有的会变得越来越孤僻,有的则会产生攻击性行为,模仿父母的行为去施加给其他更为弱小的幼儿。
2.社会环境。
幼儿园。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第二场所。教师、同伴、玩具资源等都影响着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教养方式及态度对幼儿起着关键作用。有的教师在遇到幼儿有纠纷的情况下,“不良行为”的幼儿便容易成为“发泄”对象,不管情况如何,只知一味地批评孩子,以求得暂时的平静,但过后这些还依然如故。教师处理方式的不当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强化幼儿的攻击行为。
电视传媒。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电影、书刊等已走入每个家庭,由于电视的色彩丰富,形象生动,幼儿都十分的感兴趣。但电视中经常出现战争、厮杀、打斗等暴力行为,而幼儿又具有好模仿的特点,看到这些画面就忍不住去模仿,这也间接地造成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游戏。
幼儿都有爱玩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的种类也多种多样。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充满暴力色彩的网页游戏,这些游戏大多画面丰富,颜色鲜艳,十分吸引幼儿。但这些游戏内容血腥残酷,幼儿很容易受到感染,认为这些行为是正确的,是正义的表现。
3.心理因素。
当幼儿受到挫折时,由于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或社会交往的经验,为了解除心里的紧张或维护自己的自尊,便采取攻击他人的行为来疏泄自己的情绪或保护自己。
4.遗传因素。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因素中还包括遗传,而遗传不是指把父母打人骂人等一些具体的行为遗传给幼儿,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活动类型,比如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等自然特征。这些自然特征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
三、攻击性行为的解决对策
1.创设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
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有充裕时间以及有多种玩具环境中的孩子,攻击性行为会明显减少。因此,首先要克服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态度要基本一致,尽可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性色彩的言语,不给孩子看带有暴力画面的影视、书刊等。
2.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挫折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教会幼儿对挫折有正确认识与思想准备,使其对在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挫折与困难事先有充分的估计,心理有所准备,就会减轻挫折感,同时也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3.优化幼儿园的环境,教师做好榜样。
提供幼儿充足的游戏材料,避免提供有攻击倾向的玩具,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教玩具;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要以积极地态度对待幼儿,合理安排一日活动,正确处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谈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推荐阅读:
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影响08-26
知识经济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影响分析毕业论文07-09
浅谈知识型员工的管理12-29
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06-09
知识型企业管理09-25
知识型企业员工的管理12-20
知识因素06-20
企业竞争知识管理07-07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11-06
我国企业知识管理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