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知识管理

2024-12-05

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共12篇)

我国企业知识管理 篇1

摘要: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形成竞争优势。目前, 我国企业能够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非常少, 其原因是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存在偏差, 缺乏对知识管理的规划。企业进行知识管理, 应该注意鼓励员工参与知识分享, 并与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以及从组织战略角度开展知识管理等问题。其运作流程是知识整合、知识应用、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经济,竞争优势

目前, 知识管理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众多国内外企业在知识管理的应用方面取得成功的很少;而在学术界对知识管理还没有标准的定义。归纳起来, 知识管理就是围绕着组织内外部知识为核心的管理, 通过知识共享、创新和应用集体的智慧,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

一、我国企业应用知识管理的趋势

1. 我国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应用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 (即用正式的语言描述、印刷或电子媒介显示的学术知识, 可用系统的、明确的语言来描述, 可以用数据、图表、科学公式、手册等形式显示出来;显性知识易于存储、交流、共享) 的收集以及相应的处理, 而没有对隐性知识 (即高度个人化的知识, 根植于个人的经验或感悟, 依赖于亲身的体会和直觉。它通过直接的, 面对面地接触来交流和共享) 进行收集、共享与创新。而通常在一个企业内部, 隐性知识的数量是显性知识的三到五倍。

2. 知识管理将真正的在企业中发挥作用

“知识管理”一词也是最近几年才流入我国, 在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是太深入。而在我国的企业中, 虽然绝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但大部分企业只是喊喊口号, 而没有把它落到实处。由于管理观念的落后, 能真正把知识管理应用到企业中并发挥作用的企业就更少了。然而随着全球竞争的到来, 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力量,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成功实施知识管理。所以知识管理将一步步的渗入到各行业中去。

3. 企业外部知识的管理将引起重视

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只注重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 而忽视了企业外部的知识以及供应链之间的知识。国内的大多数行业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已经成熟, 再从企业内部继续挖掘研发和生产方面的知识, 风险将非常高, 而且也会使企业处于相对成本劣势地位。从企业外部获取已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 (包括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 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而从企业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相关企业中获取知识更加容易。通过学习可以使其他企业的内部知识与本企业的知识进行互补, 使供应链中各企业能够掌握先进的知识, 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创新能力。因此, 企业要特别重视对供应链的知识管理。

二、国内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失败的原因

1. 实施知识管理的盲目性

国内的许多企业, 只是效仿国外的一些成功企业盲目的实施知识管理, 但他们却并不了解知识管理的真正含义,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是否能有效开展知识管理, 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它们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积累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但却没有认识到整理、利用这些知识的重要性, 也没有根据本国和本企业的自身特点, 制定出一套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知识管理体系。

2. 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存在偏差

企业进行知识管理不只是对企业内外部资料、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运用;而是通过知识管理进行不断的创新, 以保持企业的活力和竞争优势。国内一些企业, 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知识管理的真正涵义, 就实施了知识管理系统。他们把知识管理简单的看成信息管理系统, 只进行一些知识的收集、整理等工作。知识管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关键是在企业中营造一个鼓励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企业文化。

3. 缺乏对知识管理的规划

很多国内企业在知识的收集、整理、共享、创新等方面缺乏严格的相关制度。大多是随意而行, 没有相关计划。在进行知识收集的时候, 没有认真筛选出无用的和重复的信息, 在知识整理的过程中也没有归类, 以至于日后查找使用时特别困难。大多数国内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 没有明确的战略性目标以及远景,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在这样没有确定机制的保障下, 只凭领导三分钟热血搞起来的知识管理, 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帮助甚微。

三、我国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创造知识积累和传承的企业文化并采取相关的激励措施

在企业中创造一种知识共享的氛围, 让员工认识到分享自己的知识对自己的工作效率、个人的发展和升迁都是有益的。鼓励员工参与知识分享, 并与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有些员工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将自己的专有知识拿出来与其他人分享,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制度更具体、更人性化。鼓励员工可以放心的把自己的知识与同事分享。

2. 设立知识主管由他全权负责企业中有关知识管理的各项事务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立知识主管CKO (chiefknowledgeofficer) 这个职务, 而是由公司的某个领导兼任。他们既没有知识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也不可能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知识管理中, 从而导致公司的知识管理一片混乱, 毫无效率。在公司内部应该专门设立知识主管这个职务, 全权负责公司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并与人力资源, 营销等部门积极配合以最大化其作用。

3. 企业要从组织战略角度开展知识管理

企业的领导层对知识管理要有明确统一的认识, 企业的知识主管要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计划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计划。使知识管理促进企业战略目标与远景的达成。同时, 注意企业的短期目标与长期发展相协调的问题。知识管理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太可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短期效益, 公司要从企业的战略目标角度来考虑知识管理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四、我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运作流程

1. 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就是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显性以及隐性的知识进行收集、分类和进行结构化处理然后存入知识库使之便于日后使用的过程。企业内部的知识有显性与隐性之分, 前者通常可以用文字呈现。这样具体的知识有利于收集, 整理;而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企业的各层组织或员工个体之间, 那些经常使用却难以说明的, 不易交流与共享的知识。企业在进行知识整合时不但要注意企业内部知识, 还要注意收集和整理外部与企业相关的知识。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差, 而且自主研发的费用和风险都很高, 而从企业外部获得对企业大有用处的生产, 技术, 管理, 营销等各方面的知识, 并把这些知识在企业内有效的利用起来, 可以使员工掌握企业外部的先进知识, 为本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做出贡献。

2. 知识应用

无论是企业的内部知识还是企业的外部知识, 对他们进行收集, 整理以及分类都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使企业整理出的这些知识通过员工培训和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应用到企业的生产中去, 使企业员工掌握更加先进的工作方式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的利润。最终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3. 知识共享

知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存在于企业员工的大脑中。只有企业各层的员工彼此多交流自己在工作中得到的知识以及工作心得和小窍门等, 这样才能把员工的个人知识变成企业的知识。笔者认为应该在企业中建立类似“知识吧”的场所。企业给员工营造一个轻松温馨的氛围, 员工可以在这里相互交流工作经验以及心得, 使自己在多年工作中积累的知识能够在企业中共享。在现实中, 如果缺少一定的激励制度, 员工出于私心考虑, 很可能不愿意把自己的“诀窍”拿出来与其他人分享, 这就需要企业更人性化的制定相关的制度, 鼓励员工更多的把自己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窍门”和同事分享。例如, 根据他们分享知识的数量, 给予他们奖励或者晋升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企业员工分享知识的热情, 才能更加主动毫无保留的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与同事们分享。最终形成一种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4. 知识创新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 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如果企业因循守旧不能及时的更新自己的内部知识, 就要被其不断发展的竞争对手所超过, 甚至是被市场淘汰。如果企业想生存想发展就必须不断的进行知识创新以形成竞争优势。知识创新就是企业在知识整合、应用、共享的基础之上, 使企业的知识不断的发展, 使其具有本企业的特色, 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创造出新的能使企业成为市场领先者的知识。所以说知识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五、结语

有专家学者预测, 企业不做好知识管理, 将在知识经济中屈居下风, 甚至惨遭淘汰。我国企业如果想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经济中获得竞争优势, 就必须具有较强的知识管理能力, 因为知识管理是竞争优势的基础, 它能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所以我国企业应该有计划的在企业内部开展知识管理, 将企业的知识作生产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詹杰, 张华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里的关键在知识管理[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1) :55-56

[2]马宏建, 芮明杰.知识管理策略与知识创造[J].科研管理, 2007 (1) :38-41

[3]李朝晖.浅谈企业隐性知识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07 (2)

[4]陈欢, 邓澄.企业开展知识管理必须进行机制创新[J].经济师, 2007 (1) :193-194

[5]韩玲.浅谈知识管理[J].天津科技, 2007 (1) :52-54

[6]伍忠贤, 王建彬.知识管理+策略与实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02

我国企业知识管理 篇2

1成本核算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在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中,成本核算作用十分重要,因为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对于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成本核算的重要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对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进行合理控制,不仅能够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利益。

1.1是企业产品定价重要依据

在企业产品生产以后,需要对其进行定价。若企业对产品定价相对较高,那么消费者就很难接受。但是,若企业对产品定价比较低,那么企业本身也会面临经济损失的问题。所以,在对产品定价的时候,企业本身也同样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像产品成本或者目标利润,以及消费者心理和产品自身竞争力等。但是,在上述因素当中,企业必然会首先对产品成本进行考虑。而企业成本核算可以将产品成本通过数据的形式来反映,而后将数据信息向决策者提供。若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准确,那么必然会对其决策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出现严重后果。[1]因此,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很重要,一定要精确,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如果企业成本核算水平得以提高,那么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也会更顺利,进而为后期的成本分析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企业的管理者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成本管理的具体环节,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1.3对企业利润影响较大

企业最终的经营效益就是将利润中的成本去除所得到的,通常,企业利润很容易进行核算,而且不会发生错误。但是,成本核算工作就相对复杂,具体表现在工作量巨大,并且流程十分烦琐。另外,成本核算对于技术要求较高,必须要配备计算机设备。同时,在开展成本核算工作的时候还存在诸多人为因素,所以,使得企业成本核算的操作十分复杂。根据以上阐述可以发现,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成本核算的作用很重要,所以,企业一定要增强对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是离不开成本核算的,所以,成本核算工作的综合性特征十分明显,同时与企业内部员工和部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难度也较大。因此,企业领导者一定要对成本核算工作予以重视,并且全面深入地认识到成本信息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2强化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具体措施

2.1成本核算环境的有效优化

对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改革,需要全面优化核算环境,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企业应该转变观念,增强成本意识,对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念进行转变,并且将市场经济当作工作出发点,树立全员意识;第二,重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作风,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且积极引进全新的观念与方法,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实效性;第三,提高企业财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确保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熟悉掌握管理方面知识与计算机操作技能,拥有高尚职业道德,构建理想的成本核算环境;[2]第四,创立企业成本核算信息平台,更好地为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内容。

2.2建立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要想将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在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就需要构建成本核算管理体系,使得经营管理活动能够有法可依。而企业的支出费用需要经财务部门予以严格地审核,同时,积极地制定奖惩制度,不断激发企业工作人员的成本管理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开展成本管理和核算工作,培养工作人员的意识,强化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得成本管理逐渐转变成激励型,并且实现成本管理的全员化。通过工作人员的努力来节省成本并深入挖掘成本控制的潜力,不断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2.3严格规范成本核算内容和范围

因为企业的发展需要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竞争当中占据绝对性的优势。因此,要想保证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就一定要与时俱进,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真实反映,不断推动其进一步的发展。第一,应该对人力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进而获取智力支持,而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所花费的费用则被当作企业的成本进行核算,这样就能够充分地体现出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3]第二,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正确地核算,在形成无形资产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费用与成本,但是,需要对其进行客观地区分,而需要摊销的部分费用则应该利用管理费用的账户来开展摊销处理。如果需要计入成本中,则应该将其纳入成本核算的范围内。第三,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重视社会环境成本支出,并且选择成本最低的自然资源来当作开采的对象,积极地开发没有污染的生产工艺和方法,更好地实现低碳经济目标。

2.4成本核算方法的合理选择

在企业的生产费用方面,完工的产品与月末产品分配方法很多,所以,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一定要与企业实际的发展状况和产品的特点相结合,进而不断提升成本核算方法本身的实用性与科学性。若企业当月生产的产品数量不多,那么月末对产品成本进行计算对于完工产品的影响就不大,可以不纳入月末产品的成本当中。若企业月末生产的产品数量较大,并且变化的范围较大,同时,材料费用所占比重也很大,那么,为了使程序更加简便,就可以在月末对产品成本材料项目进行直接计算。

2.5注重信息沟通作用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成本核算工作量很大,而且所涉及的范围也相对较广,使用的方法十分复杂,其中有材料费用、人工费用以及中间费用等。[4]其中,大部分的成本核算数据由企业多个部门的努力来获取,所以,传统手工操作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工作需要,并且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要想使得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更加准确与及时,就应该引进会计电算化方法,构建出健全的信息沟通体制,更好地为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开展提供具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不断提升成本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成本核算是重要的分支,这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要采取的有效措施。因为成本核算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所以,一定要对这一工作提高重视的程度。文章对成本核算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并详细地阐述了完善成本核算工作的具体措施,而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成本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积极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怀明.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的作用探讨[J].时代金融(下旬),2013(11):174.

[2]杨齐彬.浅析成本核算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经贸,2014(20):130.

[3]阚子祥.浅析成本核算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有效实施[J].财经界,2013(17):41-42,44.

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盲区 篇3

[关键词] 绩效管理 绩效考评 盲区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或正在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很多企业也利用绩效考核的结果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但应该说能够真正的发挥绩效管理作用,能够使之行之有效的却是“凤毛麟角”,原因是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盲区。

一、绩效计划的盲区

1.作表面文章多,工作分析少。很多企业在制定绩效考评的过程中,认为绩效计划这一准备步骤不是重要的,所以对工作分析就采用了“人浮于事”的敷衍了事,对员工的书面调查、面谈沟通和调研统统跳过,很多资料采用了“网上剽”、“想当然”、“舶来品”,做出来的工作分析表面上看来有理有据,似乎合乎本企业的实际状况,很符合现实。

2.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相当多的企业在导入和实施绩效管理时仅着眼于绩效管理体系本身,忽视甚至割裂绩效管理同企业其他方面的联系,为绩效管理而绩效管理。此类企业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没有利用绩效管理系统向企业所有员工发出完整的、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员工。

二、绩效辅导的盲区

1.重短期绩效,忽视长期绩效。只重视短期的绩效,会使员工产生失落感,员工会产生自己不被企业尊重、不被信任的心理,在日常工作中无法安心的工作。这样容易使员工产生辞职或消极怠工的心态。

2.重考核轻管理。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它通过绩效计划设定目标,并明确达成目标时的激励,通过目标管理界定员工的行为,并给予有效的激励。在执行的过程中目标是否能达成还取决于许多因素,员工自身的努力和投入、员工的知识和能力、工作环境、组织中的障碍、资源的缺乏等都将制约绩效目标的达成。从企业的角度,应该持续跟踪和关注员工在绩效周期内的绩效通过反馈、指导、培训,清楚组织内影响绩效的障碍,提供支持等各种方式,帮助员工实现既定目标。

3.重个人管理,忽视整体管理。管理现实中,管理者往往多关注于员工个人绩效的管理,轻视、甚至忽视企业整体绩效的管理。而企业整体绩效管理才是管理者应该关注的重点。要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协调一致,使员工的绩效与团队部门以及企业整体的绩效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得到有效的管理。

三、绩效评估的盲区

1.定位模糊,缺乏目标性。绩效评估在绩效管理中是通过绩效评估解决问题,明确管理目标。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些企业忽视了绩效评估的实质,在定位上摇摆不定,这样的绩效评估在员工中会丧失权威性。绩效评估成了为评估而评估,流于形式。员工在工作中会只注重如何避免“罚”,如何获得“奖”,最终导致员工的惰性,导致多做出错,少做无过的恶性循环。绩效评估慢慢会受到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的抵触。

2.绩效考核简单化。对一些企业来说.绩效考核等同于打分和发奖金。把考核结果同薪酬直接联系没有错,而且在我国的企业中还应该加强普及,但是绩效考核的目标是多重的,考核的结果更要广泛地运用在员工招聘、培训和发展、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通过绩效考核发现企业招聘的员工是否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发现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同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差距,从而制定培训和发展计划;不仅通过奖金方式进行激励,还要通过其他方式,.如公开表扬、晋升对绩优员工进行激励。

3.追求考核指标量化。绩效衡量的指标最好量化避免评估者主观的偏差这时无可非议的,但在实践中企业管理者容易走向极端。一味追求所有指标可量化反映了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对中层管理人员执行绩效考核能力的不信任心态。一味追求衡量指标量化暴露了企业管理人员不愿直面员工,尤其是绩差员工,不愿提供负面反馈意见的思想。所以他们希望所有衡量指标都能量化,最好通过系统软件即可生成考核结果。实际上并非一切绩效衡量指标都需量化。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切皆要可衡量的想法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化想法。

四、绩效反馈的盲区

表现为忽略绩效反馈。绩效反馈在绩效管理的闭环流程上是终点,也是起点,很多企业对绩效反馈这一环节不够重视甚至是关起门来的书面反馈,这种反馈恰恰是绩效反馈的最大盲区或错误。绩效反馈需要在绩效评估后对员工进行反馈,分析心得,为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前提条件。绩效反馈中尽量避免采用书面反馈或会议反馈,这两种反馈的弊病是缺乏针对性,不具有实效性,员工接受反馈的意愿不高,甚至产生漠不关心的情况。

员工个人绩效好坏决定了企业整体的绩效水平,并非员工绩效出现问题时才需要绩效反馈,员工有清楚的绩效目标并经常收到反馈时才能做得最好,只有持续地提高和改进员工的个人绩效才能实现企业整体目标的达成,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按照既定的工作目标和标准执行日常工作有,无偏离预定轨道?管理人员有作为责任对此进行跟踪,及时、具体、频繁的反馈能帮助员工保持良好的绩效水准并改进绩效以达到企业的要求。

五、对外部管理咨询机构过度信赖的盲区

管理咨询公司或人力资源公司的专业性,相对于本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和员工来说,他们具有知识和经验的优越性。但也应该看到,一些人力资源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制定的绩效管理制度有“理论性”和“通用性”的痕迹,这容易引起在企业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的后遗症。因此,在企业聘请管理咨询公司或人力资源公司进行绩效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企业一定要有具有专业知识的参与者,全程参与制定过程,一旦在制定后出现同本企业实际不符的制度或标准,可随时进行调整,避免出现最后弃之不用的结局。

管理的实施是不可逆转的浪潮,在这股浪潮中如何驾驭好自己企业的绩效管理,需要管理者走出盲区,在明确的目标下实现最优的绩效管理,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祝永:免绩效管理的误区.企业文化,2006年01期

[2]李东曹海静:绩效管理为什么在中国失效.商务周刊,2006年 05期

[3]陈敏灵:企业绩效管理之误区分析.商场现代化,2006年10期

[4]王剑峰:企业常见的绩效考核误区分析与防范.决策探索,2002年 08期

浅析知识管理在我国的旅游企业 篇4

知识正日益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性因素, 因此, 放弃了知识管理就等于放弃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虽然知识管理绝非新生事物, 但是旅游企业的大多数经理人还不是很熟悉这个词汇以及应用。在当代, 经济的基础已从资源转为知识资产, 这种变化迫使经理人审视企业的知识基础及其利用情况。本文就知识管理的相关内容以及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力图为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寻求理想的解决方案。

二、知识管理以及相关理论

知识管理虽尚形成一个能为人们普遍认可的定义, 但很多学者都根据自己的研究给出了相对合理的解释。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 知识管理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 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 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 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 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內, 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以因应市场的变迁。而Marianne Broadbent认为, 知识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管理进程, 它通过对信息管理和学习组织的合理实施, 加强组织内部知识的运用;服务于组织的整体利益。而对于旅游企业来讲,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要着重于开发旅游企业的信息和利用旅游从业者的知识, 然后整合出合理的管理流程, 为最大化旅游企业的利益提供服务支持。

三、旅游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旅游企业拥有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 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记录在各种介质上的知识, 如图书、档案、计划、总结、报表等。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未编码的经验性知识, 如个人的技术诀窍、直觉、想象与创意等等。旅游企业知识管理的任务是对旅游企业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进行处理, 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旅游行业环境的方式表示出来, 提供给旅游从业人员分享、吸收和利用。旅游企业知识管理的任务大致包括四个步骤: (1) 使旅游专业知识组织化 (2) 提高旅游专业知识密集度 (3) 构建旅游专业知识的基础框架 (4) 创建旅游专业知识环境。

旅游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运用旅游企业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 提高旅游企业员工的应变与创新能力, 从而使旅游企业在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旅游企业知识管理的两个直接目标就是旅游专业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

四、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建议

根据Delphi Group的调查显示,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企业中的分布是相对平衡的, 所以两种知识都必须得到旅游企业相同的重视。针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已经成熟, 比如内容管理系统在旅游企业中得到了重视, 诸如政策、流程、技术手册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存储和管理。现在旅游企业的员工所从事的工作越来越复杂, 为了完成目标需要调用越来越庞杂的知识, 进行越来越频繁的沟通, 所以隐性知识管理就需要强调协作。因此, 为了实现旅游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良性循环, 必须保障以下几点:

1、必须创建公开透明和鼓励共享的旅游企业文化, 中国国际旅行社在这方面为其他的旅游企业树立了榜样。

2、必须有清晰的激励措施来鼓励

共享, 而且旅游企业员工能够从知识管理中获得直接的好处。

3、必须有旅游企业高层领导的强大支持。

4、必须给予旅游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同等的重视, 只关注其中之一也不会取得成功。

五、结束语

知识经济浪潮正已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旅游业。知识管理是建立知识型旅游企业的重要手段。在新的环境里, 旅游企业要把重点放在核心能力的构建上, 并与其他专门知识的供应者进行合作。总之,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与方法, 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旅游行业知识化日益明显的今天, 旅游行业企业的知识管理将很快成为一个热门的前沿课题。

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我国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进行分析。本文将会介绍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 对我国旅游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分析, 并提出一些知识管理的方法, 希望对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得帮助。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

参考文献

[1]Marianne Broadbent.The phenomen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What does it mean to the in-formation profession.Information Outlook, 1998 (5) :23-36

[2]Malhotra, Y.Deciphering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hype.Journal for Quality and Participa-tion, July/August1998.[Special issue on 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3]美刊文章.迎接知识经济实施知识管理.参考消息, 1998.4.26。

我国企业经济管理论文 篇5

一、企业开展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发展目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在复杂环境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大,如何落实好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焦点。在企业发展中开展经济管理,能够确保经济活动协调、有序运行,有效解决企业内部各种问题,优化生产环境,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实效企业的预期目标,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其次,有利于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在企业发展中开展经济管理,不仅是企业资源整合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形式。在新型下,企业只有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改革,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

二、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职责混乱

由于受到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企业内部往往会存在职责不明确的现象,一旦出现问题,不同部门就开始互相推诿、互相扯皮,造成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混乱,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活动的秩序,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2.管理组织松散

首先,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单一。由于受到传统企业发展思维的.影响,很多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虽然能够较为完善的执行管理命令的,但是机构重叠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企业管理松散造成了管理层工作的缺失;再次,不同部门之间、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性较差,容易出现矛盾,不利于工作的有序运行。3.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在目前企业的运行中,很多企业仍然延续落后、陈旧的经济管理制度,在经济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进而影响了现代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其次,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缺乏整套的规范性制度,很难对企业运行形成有效的制度保证,再次,很多制度建立之后缺乏可操作性,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不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三、优化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1.创新经营管理理念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创新不可或缺,它不仅是一个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首先,不断学习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理念。企业各个层面应该强化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学习,积极坚持走出去战略,学习企业外的先进技术和思想;其次,提升对经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经营管理理念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创新企业领导层的理念。企业领导层应该加强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理念,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注入活力。

2.优化经济管理体系

在企业发展中开展经济管理,能够确保经济活动协调、有序运行,有效解决企业内部各种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优化经济管理体系。首先,提高企业经济的管理效率,优化企业整体运行思路,要对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对经济管理中的各个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优化;其次,加强对企业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审核与监督,通过监督指引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实效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再次,实现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强化不同部门、不同员工之间的有效合作与沟通,加强内在联系,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3.健全经济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实际上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中,企业经营者需要意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对企业发展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促使企业及时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来。首先,完善企业运营的制度建设。企业应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企业运行的管理制度,为企业发展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其次,不断优化激励机制。在企业运行中,制定合理完善的奖惩措施,鼓励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发展的凝聚力,为企业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再次,确保企业制度运行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的运行、活动的具体要求,根据企业发展的情况对经济管理制度的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确保管理制度的实际可操作性,确保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总之,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能够保证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创新性的企业经济管理对于企业更是有着重要的价值,面临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通过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创新,更新管理理念,不断创新完善制度,才能实现企业的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宁.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6,(1):148-149.

[2]曹健.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J].经营管理者,,(6):177.

[3]林哲.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创新策略探讨[J].文摘版:经济管理,,(7):51.

我国企业有效融资管理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企业 融资 融资市场 对策 优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最富活力的企业經济群体创造了许多经济奇迹。然而,由于企业自身规模、管理、资金、人才、金融机构机制、金融监管体制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资金供求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企业有旺盛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主导金融行业的商业银行有着庞大的储户资金储备。

二、融资对企业的重要性

对于大型的企业和公司来看,充足的融资支持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它是企业快速发展和壮大的动力。通过科学有效的融资支持和管理,可以充分保障和提高企业里利润,反之,融资管理的失控也会给企业、债权人、国有资产造等造成一定损失,影响企业信誉和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现阶段我国企业融资主要的问题

(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会对企业融资造成一定的影响。如2007年国家宏观经济调通,相关政策不断,贷款利率从年初6.39%增长到7.29%,存款准备金从年初的9%提高到14.5%,10月后银监会要求各银行的信贷规模不能超过年初的水平,这些都给需要融资的企业带来很大压力,第二年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又适度宽松了货币政策,推动信贷。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使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出台一些对应的金融政策,也直接改变了企业融资环境,影响了企业融资。

(二)对融资风险评估经验不足。

近年来,随着企业资产规模的壮大和高速发展,融资活动涉及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多,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作为一个财务主体,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着负债的可能性,必然面临融资风险,而这种风险无论是现金风险或者收益性风险,都将对企业集团带来不良影响,只有对风险评估有一定的经验,科学的管理和融资,才能有效的规避这些风险。

(三)单一的融资渠道

我国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体现在严重依赖银行贷款这一种间接融资方式,特别是对一些资金密集型行业尤为明显,其次,虽然政府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逐步完善债券市场,但现阶段债券市场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市场规模小、流动性差,导致在直接融资渠道上限制了企业发债融资,使得我国的企业还停留在主要通过股票方式募集资金的方式上。

三、完善企业融资管理策略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未来投资的资金需求、发展战略、发展规模、预算等实际情况,对融资规模、方式以及时间进度做统筹规划,建立科学的融资计划,明确融资主体、确定渠道、定制合理的融资方式,强化内部管理,有效规避融资风险,确保降低成本和风险的情况下解决融资需求。

(一)积极进行资本运营,盘活企业存量资产

资本扩张是指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内部积累、追加投资、吸纳外部资源,即兼并和收购等方式,使企业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在进行资本运营过程中应当发挥其专业化优势和规模优势,采用纵向资本扩张模式。如某施工企业通过BT(建设—移交)、BOT(建设—运营—移交)基础设施投资一种比较新的契约型直接投资方式,而与BT、BOT投资配套的融资策略是企业自有资金投入三分之一,银行项目贷款三分之二,贷款人除依赖项目收益作为偿债来源,并可在项目资产上设定担保物权外,还要求与项目完工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当事人提供各种担保。收缩型资本运营模式是指企业把自己拥有的一部分资产、子公司、内部某一部门或分支机构转移到公司之外。它是对公司总规模或主营业务范围进行的重组,其根本目的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另外,企业可以利用其规模优势,加强资本运营的力度,通过大规模并购或出售企业内部分企业资产将其盘活等方式,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如企业集团房产开发资金紧张,通过已有的房产经营性物业固定租金收入抵押贷款,还有企业通过应收工程款保理业务及银行票据贴现业务盘活存量资产获取资金,补缺暂时资金缺口。

(二)加强负债融资管理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企业是独立的经营者,自主营运、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约束,现代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都是通过负债经营,负债经营存在着一定风险,科学有效的负债经营是企业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力。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将会是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的境地,企业需要对负债经营风险有一定的认识和风险评估,树立负债经营风险意识,即正确承认风险,科学估测风险,预防风险发生,有效应付风险。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以降低负债经营的风险。

(三)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

随着国家金融体系的发展,资本市场制度的完善,在传统股票、债券、借款等融资方式上,企业应该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拓展其他融资方式,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随着互联网的发展,p2p等线上融资方式也逐渐增多,企业联合银行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业务,这些都是当前较好低成本的融资手段。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我国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带着勃勃生机,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生命和活力。但是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问题,需要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政府提供良好的资金环境,金融机构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法律对企业的长期保障,帮助企业从融资困境中走出,才能有更多的企业成功的融资,把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蒋其发.不完全合同理论与风险成因[J].建筑经济.2008(S1).

[2]曹斌.中国筹资现状简析[J].经济师.2008(06).

我国企业知识管理 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对策措施

管理会计是20世纪初伴随着科学管理思想的产生而产生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和发展的。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服务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系统, 主要职能在于以现代科学的管理思想为基础, 运用特定的方法, 建立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编制和提供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 帮助管理者对企业资源的最优化使用作出决策, 全面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1 管理会计的定义及其职能

1.1 定义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988年给管理会计下的定义为: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处理。从管理会计的内容看, 它却完全冲破了传统会计的束缚, 广泛吸收了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理论, 形成一门多学科的科学。

1.2 职能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效益而建立的各种会计控制制度。目前,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 急需将以往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2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管理会计显得日益重要, 我国企业这几年经营状况不佳, 而且呈恶化趋势,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管理会计作用不利应该是主要原因。目前管理会计只是在部分地区、部分企业零星分撒应用, 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 从应用效果而言, 并没有真正达到改善企业管理的目的。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2.1 使用不广泛、应用不深入、实际应用效果不太明显

传统的管理会计局限于大批量生产、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成本都比较稳定的企业, 很少研究新产品的成本费用等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 管理会计仅在部分地区、部分企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知之甚少, 甚至一无所知, 另外, 从目前情况看, 只有部分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在基层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 还有许多有助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提高微观经济效益的管理会计内容未进入实质性的应用阶段, 未能在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管理会计缺乏有效的理论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各种相关科学诸如行为科学、信息经济学等的研究成果相继引入管理会计, 拓宽了管理会计的领域, 修正了管理会计某些不合理的假设。在实务中, 决策者往往无法准确计量信息的成本和价值, 从而无法进行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

2.3 理论脱离实际, 可操作性差

现在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还仅局限于对国外著作的翻译介绍, 没有很好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 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 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2.4 管理会计缺乏相应会计原则的指导

管理会计没有像财务会计那样有一套前后一致的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仍停留在简单方法的介绍方面, 忽视理论系统研究, 缺乏对实用性、功能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管理会计不具有强制性, 其应用与否以及应用程度如何完全取决于各个企业的内在意愿和要求, 这就使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形成了先天不足。

3 针对此现状及问题的原因分析

事务的发展不仅要受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影响, 而且还要受到事物自身的制约。因此,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推广、运用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所制约。

3.1 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管理会计与与企业外部环境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能否得到普遍应用。

3.1.1 经济体制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后, 又经历了放权让利、企业承包和转换经营机制三个阶段, 但这几种制度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 使得经营决策者更重视一些行政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 而不能重视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 从而造成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不能普遍运用。

3.1.2 法律环境的影响

法律作为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并由执法部门强制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旨在维护、巩固和发展既定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 以及体现这两者所要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管理会计要给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必须在一个平等、公平、竞争和高度灵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但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法制上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给企业提供经营决策信息时其有用性、相关性方面大为减弱。

3.1.3 传统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 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特征的财富, 因而由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 在不同的国家必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中国的企业采用哪一种会计方法都不能全部从美国或其他国家照搬, 因为管理会计行为不是对企业的核算行为, 而是对企业的管理的行为, 而应按照中国文化的特点产生出适应于中国人的方法。

3.2 内部环境的影响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决策服务的, 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对管理会计普遍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主要指单位的决策者、会计人员。

3.2.1 企事业经营决策者的影响

企事业的经营决策当局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事业中能否普遍应用。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决策者不仅要懂经营, 更要懂管理, 其中包括会计和财务管理。而现阶段, 多数决策者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事业中的普遍应用。

3.2.2 会计人员的影响

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人员素质上。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 突出表现为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在专业教育方面层次低。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学习过一些管理会计知识, 但大多数处于纸上谈兵阶段, 没有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这些因素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事业中的普遍应用。

4 促进管理会计推广发展的措施建议

我国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理论、方法的研究与国际接轨, 然而企业环境、市场环境又没有达到相应的成熟度, 加上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并没有较好的联系渠道加以衔接, 所以造成很多新的思想、观念、方法不能及时引入企业实际, 影响了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正常建设, 有必要采取措施加以改革。

4.1 做好典型案例研究与推广, 发挥其示范作用

管理会计研究在我国出现的问题, 已引起我国会计界的广泛重视。在我国短时间内难以成立独立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的情况下, 要切实有效地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 通过对全国不同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开展典型案例研究, 将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经验加以系统总结并上升为理论, 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这一活动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4.2 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要在我国企业广泛推广应用管理会计, 必须立足于实际情况构建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将原有的传统理论体系重新进行评价和修正, 不断丰富其内涵, 最终建立一套包括管理会计职能、对象、目标、要素、概念、原则、假设、任务等内容的理论体系。

4.3 加强管理会计教育,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目前管理会计的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改革现有的管理会计教材。现有管理会计教材内容陈旧,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内容重复, 大量模型在实际中用不上。二是要在经济类与管理类专业中均设置管理会计课程。三是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一条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巧根.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吕长江.管理会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杨文安.管理会计原理与个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朝宓, 熊焰韧.当代管理会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盘晓灵.当代管理会计研究的创新发展与未来趋势[J].财会通讯, 2008 (7) .

我国企业知识管理 篇8

一、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也迅猛发展, 这不单单体现在经济范围内, 在金融领域也越来越明显。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导致越来越多的国家步入了世界经济的行列中。

如此一来, 我国的企业, 就将承受着国内行业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双重竞争挑战。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一体化的加速, 在这一经济形势下, 企业彼此间的关系不能停留在之前尖锐对立的竞争状态, 而是要逐渐转变为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 现代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间的合作互动具有愈发重要的意义。

(二) 人才是当前市场经济最为关键的资源力量

正如一句话所说“知识改变命运”, 这个道理在市场经济中被再一次验证。当前的市场经济已经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时期, 知识对于现代经济的进步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意义, 同时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不过, 知识来源于人类的智慧与创新, 所以人才是当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的关键性保障力量。在市场竞争逐渐严峻的形势下, 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重视人才的储存与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共识。正是在这一观念的基础上, 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必须加以创新与改革。

(三) 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价值的体现已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前行的有效力量

从当前的市场经济情况来看, 经济模式已经转变成全面开放的模式, 提倡个人特点的体现及个人价值的发挥, “以人为本”理念的融入已经让“个体”成为市场经法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在社会经济快速前行的带动下, 个体全方位的发展早已成为十分紧迫的现实需求。在各个方向均衡前行进步的时候, 人们势必会强调自身性格的突破, 强调自身所特有的人格特点, 号召权限的均等, 将自身的价值尽可能地展现。就是因为这种形势的影响, 市场经济才可以得到更加迅速稳定的发展。这对现代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在原有的企业管理基础上实现理念的进一步创新, 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

(四) 各个经济主体的选择趋于理性化

对于社会经济而言, 其发展从实质上来说是持续选择的活动, 涵盖了各种各样的选择, 如经济制度体系、生产模式、生产工艺、消费形式及就业方向等。当前各个经济主体的选择趋于理性化, 每一选择都为自己带来更加可观的效益, 以及更加能够满足自身的实际需求。该选择的理性化发展为企业管理融入了全新的理念。

(五) 市场竞争的焦点愈发体现在对关键资源的抢夺上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各个企业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人才、先进技术及客户资源等几个方面, 这么做主要就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水平, 同时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正是在这一竞争形势下, 现代企业必须要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 进一步扩展及创新自身的管理理念与形式。

二、当前市场经济体系和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影响下, 现代企业要想进一步适应这一环境形势, 就必须要从自身加以完善, 实现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 企业内部组织框架的革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的第一发展力, 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能够帮助人类更加高效地获取有效资源, 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整个活动开展的时候, 现代企业针对生产要素做出了一定转变, 企业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的模式出现了转变, 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也较之前有了显著不同。在以上因素的共同影响下, 企业内部组织框架的革新势在必行。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 以往企业内部所遵循的组织框架的不足愈发明显, 主要表现为:一是金字塔模式的组织结构让那些处于较低层级的员工对自身的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看不到自己未来的前景方向;二是严谨划分的等次层级使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递受阻, 信息交流的不畅使企业无法适应外界环境的改变;三是企业内部所进行的协调及监管作业非常繁琐, 管理流程所涉及的步骤越来越多, 这将会造成企业在管理工作中投入成本的提高及企业管理效率的降低。

针对以上不足, 企业内部组织框架要进一步地完善与创新, 而主要方向便是转变为网络形式的组织架构。这种组织方式简化了管理层级, 使各个层级之间呈现彼此平等的关系, 且能够相互紧密合作, 让每个等级的人员都能够看清自身所处的环境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有利于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递与交流。

(二) 企业契约关系的改革与创新

以往企业与就业员工间所秉承的都是契约合作关系, 其实质便是通过刚性管理的模式解决和员工的冲突, 只是单方面地意识到企业自身效益的获取, 想要在一纸合同的作用下让员工去付出劳动, 去给企业创造无限的价值, 但是对于员工的个人价值体现及未来发展规划并未给予充分认识。现在, 依附于一纸合同的劳务关系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长久发展的需求, 企业要想得到长期稳定的生存, 就要实现契约关系的改革与创新。在与员工达成劳务合作关系的情况下, 要注重对员工个性需求的尊重, 用情感去维系员工与企业间的契约关系。

(三) 企业管理理念的改革与创新

管理属于理念的范畴。管理过程中所遵循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管理的技巧、方式及行为的切实实施, 同时也给企业的发展活动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科学管理是当前在很多企业中得到应用的管理理念, 是企业管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 使企业管理实现科学化,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不过必须意识到, 科学管理并不是完美的, 依然存在诸多的缺陷, 其中一点就是其将重点过度地偏向于管理活动的严谨性及规范性, 对于“人”的因素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企业与劳务者合作关系的紧张。近年来, 文化管理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科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缓解了劳务双方的紧张对立关系, 以人为本, 站在劳动者的角度, 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为重心, 追求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从而实现提升企业业绩水平的目的。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给企业管理扩展了全新的渠道, 使企业迎来了一次重大的革新。

(四) 企业分配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人才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性因素, 是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产权问题也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性环节。

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己成为企业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物质资本所有者独享剩余的情况正向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共享剩余的方向转变。由这种转变导致的分配方式的变革, 给企业提出了变革激励约束机制的现实要求。由于人力资本天然归属个人, 因而企业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 就必须对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给予全方位的激励。如果人力资本的价值得不到承认, 那么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就缺乏动力为企业工作, 企业凝聚力就会下降, 甚至造成人力资本的流失。

从整体上看, 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还比较低, 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 认识当今世界企业管理的变革趋势, 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革新, 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革新和运用。影响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因素主要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和趋向、21世纪企业的组建层次、协议条约关联、管理的意识和思想、配置的模式以及现今世界层面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和趋向。

关键词:市场经济,国际竞争,管理变革

参考文献

[1]周其人.真实世界的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浅析 篇9

一、营运资金及营运资金管理的概念

营运资金, 也称营运资本, 是指企业投入日常经营的资本。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而利润的产生离不开各项资源的运作, 只有合理地进行各项资源的配置, 企业才能完成现金-资产-现金的循环, 以达到不断增值的目的, 维持这个循环的资金链就称之为营运资金。

广义的营运资金, 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 也称为总营运资金。它是一个具体的概念, 包含了企业所有的流动资产, 即企业一定时期持有的现金、有价证券、应收和预付账款及存货资产等。

狭义的营运资金, 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全部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 也称为净营运资金。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并不特指某项资产, 而是一个差额。

第三种理解, 即从财务角度看, 营运资金应该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关系的总和, “总和”不是单纯数量的加总, 而是关系的反映。

营运资金管理是对企业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的管理, 是通过规划与控制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 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 以经营和控制现金流量为核心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二、营运资金管理的意义及目标

(一) 营运资金管理的意义

营运资金是企业日常经营所不可缺少的, 对于营运资金的管理是否有效, 直接关系到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和获利能力。营运资金管理的意义在于, 一方面由于企业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不同步性和不确定性, 从而导致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 储备适当的营运资金, 可以使企业日常的收付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 适当的营运资金可以保持和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 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

营运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及最终目标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一致, 即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活动, 保证企业营运资金的充分流动性和安全性, 并尽可能地提高营运资金的利用水平和周转能力, 努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三、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容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营运资金管理实际上是围绕经营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主要包括现金管理、短期投资管理、应收款管理、存货管理、短期借款管理及应付款管理等。

(一) 现金管理

现金是企业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同时也是获利性较低的资产, 故现金持有量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现金不足, 将无法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周转;相反, 过多将增加现金管理成本及机会成本。因此, 现金管理就是在保证企业现金安全完整, 日常收支合理合规的前提下, 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 在满足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现金的同时, 尽量减少企业闲置现金的数量, 降低现金持有成本。

(二) 短期投资管理

短期投资是指企业的对外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 主要是指有价证券投资。短期有价证券因其变现能力强, 可以为企业临时紧急需求提供资金, 保证了资产的流动性;同时企业用闲置资金投资短期有价证券, 可以避免资金闲置造成的资源浪费, 并赚取收益。因此, 企业进行短期投资管理时要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前提下, 充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利用闲置资金获取最大收益。同时遵循利用剩余资金投资的原则, 组合投资, 分散风险。

(三) 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对外赊销产品、材料、提供劳务等而应向购货方或接受劳务方收取的款项, 包括应收销售款、应收票据和其他应收款等。应收账款是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和增加盈利所进行的资金投放, 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投资风险, 故企业就需要在利用应收账款增加盈利和其所发生的成本、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因此, 应收账款管理就是力争在不影响企业销售的同时, 减少应收账款持有成本, 降低资金占用, 避免坏账损失, 保证应收账款的流动性, 追求更高的企业效益。

(四) 存货管理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物资, 包括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产成品及商品等。存货是联系企业产供销三个经营阶段的纽带, 存货充足不仅有利于企业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节约采购费用及生产时间, 而且能够迅速满足客户的各种购货需求, 为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提供更多的机会, 避免因存货不足带来的损失。但存货过多持有, 会增加相关的持有成本, 增加企业资金占用, 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因此存货管理就是企业在保证安全性管理的前提下, 制定最佳存货持有量, 在尽量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同时减少存货的资金占用, 加速资金周转, 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五) 流动负债管理

流动负债是需要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属于短期筹资。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及应交税费等。流动负债具有速度快、弹性高、成本低、风险大的特点。企业过多的使用流动负债, 会提高企业的风险但同时也会带来高收益。因此, 应加强对流动负债的管理, 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筹资能力, 降低资金成本, 减少财务风险。流动负债的管理主要是对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的管理:第一, 短期借款可考虑与一、两家银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借款的及时获取, 满足企业对临时资金需求。第二, 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应付账款这种商业信用, 降低资金成本, 并同时防止过分依靠应付账款融资, 影响企业的信用等级。

四、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现状

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的, 起步较晚, 又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和我省所有制的局限性, 以及企业管理者的知识、思想和经验的限制, 我国企业在营运资金管理的理论认知、方法运用等方面都较发达国家企业有一定的差距。许多企业都是哪出问题, 才去解决哪, 没有系统有序的管理体系, 管理的力度也远远不够, 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营运资金不足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 面临着营运资金风险。资源是有限的, 而资金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 其必然也是有限的, 所以营运资金的不足是在所难免的。但是, 营运资金的短缺如果超出了可接受的界限, 将直接影响企业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 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如果企业想要扩充规模或转产经营, 也会因资金不足而一筹莫展。

(二) 缺乏对营运资金结构管理的研究

当前企业对营运资金管理主要侧重于强调企业资金安全, 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对资金的需求, 降低企业的资金占用等, 而忽略了企业营运资金结构的管理。如:强调积极回收货款, 减少应收账款占用, 减少存货占用, 降低盈利能力差的货币资金的持有量等, 但对如何有序地安排营运资金以及如何处理好营运资金与其他形式资金的关系缺乏研究, 造成企业资金流动不协调。

(三) 营运资金低效运营

企业营运资金低效运营的情况比较普遍, 主要表现为:

1、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慢, 流动资产质量差, 不良资产比重大。由于赊销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营销方式, 各企业应收账款的数量普遍增高, 平均拖欠时间增长, 导致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大。由于企业缺乏对市场供需情况的了解, 盲目生产, 导致存货不断积压, 占用企业大量资金。此外, 部分企业的存货账面价值大大高于其市场价值, 而高出的部分没有及时摊入企业的成本费用中, 造成存货中包含大量的“水分”。

2、由于流动资金周转缓慢, 迫使企业大量借入流动负债, 大量利息加大了企业利润的压力, 使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出现恶性循环。

3、商业信用筹资方式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能用而过分使用或者不用, 想用而不得用”反映了现有的应付账款融资现状。部分大型企业利用自身的信用优势, 过分依靠应付账款融资, 造成应付账款周转率很低, 导致企业的信用等级降低;而一些小型企业信用等级偏低, 较难获得商业信用, 只能靠负债融资, 导致资金成本较高;还有一些具备利用商业信用条件的企业却抱着“不欠债”的传统观念, 放弃了这种无息资金来源。应付账款融资方式在企业没有得到充分且有效的利用, 降低了营运资金的运营效率。

(四) 营运资金管理薄弱

1、现金管理不到位

大多企业仍采取粗放型的现金管理模式, 重点关注现金的安全管理, 对现金的使用却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没有制定合理的最佳现金持有量, 没有编制科学的现金预算, 并采取有效措施对现金的日常收支进行控制。

2、应收账款控制不严, 资金回收困难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部分企业秉承“销售至上”的理念, 一味单纯追求完成销售任务, 而对销售货款的回收漠不关心;或者企业对应收账款的回收控制不严, 没有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且对于逾期收回的账款, 没有制定合理的收款政策, 增加坏账风险;或者没有建立客户信用档案, 缺乏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和评估, 由于制度的缺失而对一些信用状况较差的客户赊销, 加大了账款回收的风险。因此出现部分企业业务收入连年增长却没有带来利润的持续增长, 主要原因就是同期的应收账款增长比例更大, 而且账龄结构趋于恶化。

3、存货管理方法不合理, 导致存货积压

大多数企业凭经验进行管理, 没有科学合理的存货储备和购买计划, 没有确定明确的责任部门, 缺乏定期有效的监督检查, 导致存货资金占用过多。

(五) 缺乏有效的管理绩效评价

目前我国企业缺乏比较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是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方面对资金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现有的评价方法还是采取流动资产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对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状况进行分析, 无法反映资金在一个完整循环中的流转过程, 割裂了营运资金管理与企业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 从而无法从整体上看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水平。

五、营运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 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

企业要想保持营运资金的良性循环,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经营理念, 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第一, 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 将资金管理任务分解至各责任部门, 做到规范、合理和有序的管理, 提高管理层次和管理水平。第二, 做好企业年度财务预算及日常营运资金计划, 在预算内有计划地安排营运资金的使用, 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第三, 建立营运资金管理考核机制, 制定定量的考核指标进行定期监控考核, 并加强企业内部检查及审计。第四, 加强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培训, 提高资金管理人员素质。

(二) 将营运资金管理贯穿于企业运行的全过程

营运资金管理在企业运营的整个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要解决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要从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及应付账款四个方面进行强化管理。

1、加强现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以现金流为核心的企业财务管理, 增强自身的风险“免疫”能力。目前大多企业的现金管理都采取的是粗放型管理模式, 难以对资金使用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于这种现状, 首先应编制科学合理的现金预算方案, 合理预算现金从哪来到哪去, 从整体上把握现金的来源及使用方向, 落实现金的责任管理部门, 实现对现金的有效控制;其次, 强化现金的日常收支管理, 保证现金安全及时流入及安全合理支付, 保证现金日常使用合理合规;最后, 确定最佳的现金持有量, 降低企业风险。

2、加强应收账款的控制和管理, 加速资金周转

为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应从五方面入手:第一, 明确企业内部的部门职责, 将催收账款的责任落实到销售部门而不是财务部门, 提高销售人员在赊销时的谨慎性, 建立销售责任制, 将货款回收作为考核销售部门及销售人员业绩的重要内容。第二, 建立合理的客户信用档案, 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实行不同的赊销政策, 减少赊销风险。第三, 建立合理的信用政策, 权衡因赊销产生的利益、招致的机会成本、收款费用及可能产生的坏账, 科学测定最有利的赊销规模及合理的信用期。第四, 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监督与分析, 利用应收账款净增占收比、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账龄等指标进行分析, 随时掌握应收账款基本情况, 以便及时作出相应的决策。第五, 制定收款政策, 分析逾期账款的回收可能性, 对于无法收回的款项及时列为坏账损失, 权衡分析可能形成的收账费用及回收资金后, 制定相应的措施催收。

3、加强存货管理, 建立行之有效的存货管理方法

为加强对存货的管理, 应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深入调查市场需求, 并结合企业资金流动情况及存货生产期等因素, 制定合理的存货储备及购买计划, 确定最佳存货持有量,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降低存货管理费用。第二, 完善存货管理的分析思路, 将存货储备成本、生产成本和产成品成本细化至各业务环节的资金占用, 分别计算各自的周转速度, 通过纵向及横向指标分析评价各业务环节的周转速度, 据此寻找产生差异的主要项目, 有针对性地改进管理办法。第三, 加强对存货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管理, 定期盘点对账, 重点关注流动不活跃的存货, 及时处理以减少损失。第四, 改变传统的存货管理模式, 力推零库存管理办法。由供货商管理存货, 企业采用互联网模式搭建统一的交易平台, 及时通知供货商对购买商直接供货, 实现企业零库存管理, 避免存货滞销风险, 同时降低存货储存及运输等管理成本。

4、充分且合理地利用商业信用

应付账款这种无息短期筹资在许多企业的流动负债中已占到40%左右, 在满足企业短期资金需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应合理测算应付账款融资额及周转天数, 且在附有信用条件的情况下, 要计算放弃折扣的机会成本, 并与银行同期利率及短期投资收益率比较以决定是否放弃折扣。如果企业因缺乏资金而欲展延付款期, 除了考虑放弃折扣的成本外, 还是防止企业的信誉恶化, 影响信用等级。

(三) 建立新型的营运资金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研究将营运资金总体管理绩效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及各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有机地衔接起来, 建立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在该评价体系中, 加入融合价值链管理思想的供应渠道、生产渠道及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评价, 同时建议采取周转期指标进行分析, 形成一个分为两个层次的全方位系统考察企业营运效率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明确了营运资金管理与渠道管理的关系, 不仅能够考核整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而且可以进一步考核各个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引导企业从供应链管理、渠道控制和客户关系管理的角度来寻求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途径。

国外对此已有一定的研究, Richard V.D和E.J.Laughlin在1980年提出了现金周期指标, 用以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状况的全貌。他们将现金周期定义为:现金周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继而在1990年, James A.Gentry, R.Vaidyanathan和Hei Wai Lee在此基础上, 通过综合考虑现金周期内各阶段现金流的时间和数量, 按不同时间点占用营运资金数量重新计算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建立了修正的现金周期指标-加权现金周期, 实现了从流动资产周转率到营运资金周转率的转变。

(四) 增强“零营运资金管理”的意识

零营运资金管理并不是要求营运资金为零, 而是在满足企业对流动资产基本需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使营运资金趋于最小的模式。也就是企业的流动资产小于或等于流动负债, 存货为零, 应收账款和短期投资小于或等于应付账款和短期借款的一种财务运行状况。零营运资金管理属于营运资金管理中的风险性决策方法, 它的特点是:高盈利、高风险, 不仅使企业处于较高的盈利水平, 同时企业承受的风险也很大。企业实行零营运资金管理不仅能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优化企业资金结构, 也能提高资金运营效益, 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

我国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研究 篇10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物资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一是, 保证必要的资金供给, 从而来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所需;二是, 合理有效地分配和使用企业的资金, 提升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 减少成本支出, 从而达到提升利润率的目的;四是, 加大对物资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我们从企业物资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着手, 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实施物资财务管理。

1 合理有效地分配和使用企业资金

流动资金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物资财务管理过程中, 必须要把对流动资金的管理放在首位。我们发现, 有一半以上的流动资金是备用的, 管理好和使用好这部分备用资金关系着物资财务管理的成效。企业的这些备用资金是用来购买企业正在生产活动所需的物资, 应该与企业的基本建设资金和专项资金实行分开管理, 互不占用资金, 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对备用资金进行有效的分配管理, 可以很好地节约资金, 降低采购和资金的管理费用支出;除此之外, 还可以提升资金的流转速度, 从而达到提升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的目的。

2 加强对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 提高利润

笼统的计算, 将企业的营业收入减去各种支出后的余额则是企业的利润, 这是企业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通过财务管理, 对各个部门合理的有效的分配资金, 要求各部们合理的使用, 减少成本费用的支出金额, 来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在各种支出中, 可以说采购支出所占的比例最大, 在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降低采购成本则直接增加企业的利润。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降低采购成本。一是, 批量采购。对于耗用量较大的物资采用批量采购,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议价的筹码, 还可以减少订货成本、运输费用等。二是, 增强采购人员的谈价议价能力。采购人员的谈判技巧也是控制采购成本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个好的谈判高手至少会给企业带来5%的利润空间。因此, 企业应该加强对采购人员的培训, 提升谈价议价的能力, 为企业增加利润。三是, 与信用等级较高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供应商, 采取以中长期框架协议、年度采购协议的方式实现对战略资源的控制, 改变了传统的一料一单式的业务谈判模式, 减少重复劳动, 降低采购成本。

3 加强对企业货款回收的管理

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进行流通流域参与买卖后, 企业就会陆续的收到货款。对企业的回款进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 货款的回收能够及时的补充企业购买原材料等方面的支出, 使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持续下去, 保障了企业的资金链;同时货款的收回也是资金运动一个回合的终点, 它与企业的整个经营状况的效益息息相关。对于企业货款回收的管理, 需要做到如下的两个方面。一是, 及时的收回货款。货款收回的时间长短关系到企业的整个运营周期。如果企业货款收回的越迅速, 企业资金的流动速度就越快, 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 则越差。因此, 企业的销售部门应该对应收账款做好管理, 积极的做好货款回收工作, 加速资金的回笼。

4 控制费用支出, 降低物流费用

企业商品的物流费用指的是商品在物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支出。在管理中, 我们说物流不是产出任何价值, 它只会抵消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 商品所产生的物流费用越高, 其获得的利润就越低。因此, 我们应该努力的降低商品所发生的物流费用。在财务管理过程中, 控制费用支出, 降低物流费用是增加企业利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物流费用包括商品的运输费用、包装费用、仓储费用等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具体实施。一是, 降低运输费用, 在物流费用中运输费用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可以说通过对运输费用的控制可以很好地起到降低物流费用的目的。在采购原材料的时候, 选择那些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的供应商;在销售商品的时候, 采用批量销售策略, 以此来降低运输费用。二是, 降低包装费用。在选用包装材料时, 尽可能的采用那些能够重复使用的安全包装, 对包装材料实行回收处理。三是, 降低仓储费用。合理的控制物流的库存, 一方面可以减少资金的占用, 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仓储租金和物流的损耗。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对办公费用、广告费用等方面的控制, 将节约的意识灌输给每一位员工, 让员工在工作的过程自发的节约。

5 结束语

企业的物资财务管理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复杂的过程, 它关系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以及企业的整体资金运动情况。对企业的物资财务管理, 主要是关于备用资金的合理有效的分配和使用, 强对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 对货款回收的管理, 以及降低物流费用, 对各种费用进行控制。通过对物资财务管理, 来达到合理分配和使用资金,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加速资金的收回, 缩短经营周期, 降低采购成本和物流费用, 对费用加强控制, 最终实现提高利润, 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在物资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还要加大监督的力度, 真正的让财务管理成为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监督企业科学、经济运行的有效手段。

摘要:石油企业物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资金的健康运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商品流通入手, 从资金的合理有效分配和使用、降低采购成本、加强回款回收和降低物流费用等四个方面来研究企业的物资财务管理, 以此来达到增加企业利润, 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物资管理,采购管理,货款回款,物流费用

参考文献

[1]吴晓平.论物资企业财务管理策略[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11, (09)

[2]宋颖.浅析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1, (08)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模式探析 篇11

【关键词】预算管理;模式;目标

制定出符合事实的预算并有效执行,是企业迈向成功的必经之路。由于预算管理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企业内部,然不同的市场环境与不同的企业规模与组织,其预算管理的模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企业要了解自身所在的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预算管理模式才是王道。

一、目标利润预算管理模式

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模式,又称“企业利润预算管理模式”,它是以目标利润为起点,某将预算期内为完成目标利润所关联的经济资源的运用取得新突破,以货币或数量的预算方式呈现出来的企业及各机构的综合行动部署。它是把目标利润设为主线,对每个业务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控制的一种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以利润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的特点是: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预算编制的核心,预算编制的起点和考核的主导指标都是利润。实际工作中, 预算管理的分类并非绝对,通常各种预算管理模式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不管选择哪种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最终都是为实现企业目标利润,体现企业整体追求的价值。

二、以成本控制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在以成本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下,预算编制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设定目标成本,分解落实目标成本;实现目标成本。企业在市场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收益大小取决于成本这一相对可控因素,成本管理策略影响期望利润高低的实现程度,净现金流量为正且较为稳定。这是一个企业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可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成本预算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对于大多数产品处于成熟状态的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模式

推行过程中,以现金流量为主旨的预算管理模式有两种方法:一企业日常财务管理以现金流量开始的预算管理模式,另一种则是产品在衰退期的企业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这两者均对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极为重视。衰退期,原有产品日渐退出市场,市场趋于萎缩,可能有大量应收账款要收回,现金的有效收回和利用必然成为企业管理的重心。因此,以現金流量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成为这一阶段的生产经营特征的需要。

四、完善企业预算管理模式的思考

1. 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体系

(1)加强企业决策层对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的理解。要认识到战略预算管理拥有下面特征:第一,具有动态开放的特征。当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产生变化时需要对战略目标作出正确的调整,经过多指标业绩考核加进企业经营管理手段的安排。第二,战略预算管理将立场推广到企业整体,保持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统一的特征。第三,战略预算管理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它关心企业文化,该体系的安排更多地研究到人的成份,创造符合企业战略管理发展需要的文化前景,成功地实现其全过程控制。(2)企业应当重新构建预算管理体系。要从制度上明确董事会为预算的决策层,经营班子为实施贯彻层,属下企业为执行层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为预算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体现董事会在企业预算中的最高决策地位。

2.提高预算管理重视程度,科学制定预算

第一,要科学的安排预算编制的时间。预算的编制最基础的就是要从单位的客观情况了解,此外还要尽量的考虑单位所在系统的内部状况,在吸取历史预算情况的前提下,对以后预算的情况实施预测。要符合单位的业务发展需求,有效涉及到单位自身的财力矛盾。在讲究局部效益的条件下,足够研究投资所体现的社会效益。在这个阶段要有效的运用调查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等预算编制方法。第二,要改进预算编制的方法。要推定科学的预算方法。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要根据企业本身的人员情况、相关业务的发展需求等,充分的考虑人员经费、业务经费等。在结合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历史和未来因素的基础上,有效的对未来企业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预测,提高预算的科学性。

3.预算管理工作要设立单位、部门行政主要负责人责任制

开展预算管理,是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坚决使命。因此,要把预算管理当作巩固内部基础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组织机构,同时明确预算管理的一把手为各单位、部门的行政主要负责人,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分工,狠抓落实。

4.以完善的管理网络技术为预算提供保障

数据资料的丰富、复杂使得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完全依靠手工计算是不可能的,没有计算机的辅助,企业就根本无法及时地取得准确的信息资料。国外大多数企业在财务、销售、生产、技术、管理等部门广泛应用了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产生各自的管理信息,并且这些信息相对于企业整体信息来说是相互关联的,使企业实现了电算化管理,信息资源能够共享,建立预算管理控制系统,加强对整个学校及所属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及时了解和传递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帮助学校决策者及时作出反应,调整预算,以保证预算顺利实施,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参考文献:

[1]齐殿伟,李华.我国企业预算管理模式探析[D].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我国农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篇12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4日

一、中广农资公司基本情况

中广农资公司是属于化肥销售企业, 产品是各种复合肥、尿素、钾肥等, 主要面对的客户群是海南岛内化肥经销商及各个乡镇的种植基地。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 投资1, 000万元, 与众多知名化肥生产厂家如:中化化肥海南分公司、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都签订了购销合同, 几年来凭借着国家政策的扶持, 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以及通过公司销售团队的不懈努力, 迅速地发展起来。目前公司已拥有资产超过8, 000万元, 公司员工达到200人以上, 年销售额达到2, 000多万元。但是, 近几年随着农资企业的增多, 农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各企业为了争夺市场, 采取各种手段扩大销售, 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日益扩大, 由于采取赊销的方式, 导致应收账款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从而导致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 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甚至可能威胁到企业的安全。据2010年、2011年的数据显示, 应收账款周转率2010年为3.3, 2011年为2.4, 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的比例2010年就已达到51.57%, 2011年为60.13%, 而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却下降了1.6%, 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比例的大量增加不仅增加了财务风险, 而且导致了企业的资金链经常发生很大的问题, 经营中面临着净利润大幅度下降的危险, 致使企业不能再持续健康地发展, 应收账款问题的解决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二、中广农资公司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赊销机制不健全。

在现存的农资企业中, 企业往往会将销售人员的工资总额与销售业绩直接挂钩, 而没有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 中广公司也不例外。这就导致销售人员只顾个人利益, 盲目地将商品销售给客户, 使得企业的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 日积月累, 形成大量坏账, 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二) 缺乏必要的制度责任管理。

企业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更有大量的应收账款收不回、对不上, 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明确由哪个部门来管理应收账款, 没有建立起相对应的管理办法, 内部控制不严, 导致内部清理欠款工作职责不清, 形成找不到回款最终负责人的局面。再加上销售部门只注重销售, 不注重回款, 对产品售出后长期不能收回货款缺少相应的约束制度, 致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大量的沉积下来, 有的甚至变成坏账;财务部门不及时与销售部门核对, 销售与核算脱节, 使得问题不能及时暴露出来, 导致销售部门在给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时做出错误的决定, 财务部门也不能对应收账款起到一个很好的监管作用;企业与客户长期不对账, 或是即便对了账, 但是并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依据, 只是口头上的承诺,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 企业缺乏风险意识。

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激烈, 企业为了扩大销售, 提升市场占有率, 在进行产品销售前, 并没有对客户进行资信评估, 销售人员在不了解对方的信用情况下, 将产品盲目地赊销给对方, 从而忽略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资金不能收回的问题。

(四) 企业信用状况不甚乐观。

赊销方式的诞生和生存基础就是企业的信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规范, 企业的信用状况已经成为交易的前提条件之一。不过, 我国的信用体系尚不完善, 信用制度还不健全, 人们的信用习惯还没有形成, 信用意识比较淡薄, 这使得失信的收益往往大于守信的成本。并且, 我国的信用考察制度基本上建立在主观决策和判断的层面上, 缺乏信用的决策系统, 网络信用系统也没有建设完成。这些都表明赊销方式赖以生存的基础尚不完善, 企业信用面临巨大的挑战。

(五) 企业法制观念淡薄也是应收账款形成的间接原因。

许多企业由于法制观念淡薄, 不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一些合同纠纷中不能及时地通过法律途径来加以解决, 再加上斥诸法律“难执行”的状况, 这种法制环境也助长了那些不注重信用客户的拖欠行为, 导致一些账款无法及时收回。也有很多企业明知道对方信用状况出现问题, 但又顾虑到今后的合作, 也不愿意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问题, 错失了最佳的诉讼时机, 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三、加强中广农资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建议

农资企业为了减少或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 加速企业资金周转,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 加强对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一) 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是企业财务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部分。

1、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

一个农资企业信用标准制定得是否合适, 直接影响其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 信用标准较严, 可以减少坏账损失, 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 但这可能不利于扩大销售量, 甚至会使销售量减少;反之, 如果信用标准较宽, 虽然会增加销售, 但会相应增加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 有可能得不偿失。

2、采用正确的信用条件。

信用条件是企业要求顾客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 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一般来说, 企业在确定信用条件时, 应当比较提供信用条件时的成本与加速收款所带来的收益, 如果提供信用条件的成本小于加速收款所带来的收益, 提供现金折扣就是合理的, 反之, 则不合理。

3、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

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 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如果采用较积极的收账政策, 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投资, 减少坏账损失, 但要增加收账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 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投资, 增加坏账损失, 但会减少收账费用。因此, 企业的收账政策应宽严适度, 在催收账款时尽量做到有理、有据、有节、不伤“和气”。企业可针对不同客户、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收账政策; (1) 根据账龄分析表对即将到期或已到期的应收账款, 可以打电话或发去语气较温和的信函通知客户, 应及时付款; (2) 对已过付款期仍未付款的客户, 企业可打电话或派人登门催收欠款, 如果客户确有困难可共同商谈延期付款的具体方法或做出一定的让步; (3) 对于无任何困难, 又无合理的拒付理由而拒不付款的客户, 企业可借助法律手段来收回货款。

(二) 树立资金风险意识, 加强风险防范

1、建立赊销审批制度和销售责任制度, 加强销售人员的资金回笼意识。

在农资企业内部设立赊销审批制度, 分别规定销售人员、销售总监可批准的赊销上限, 限额以上的赊销业务须报请总经理审批, 各级人员全权负责所辖范围, 保证赊销策略的实现并尽量减少风险。建立应收账款回笼与销售人员业绩挂钩的销售责任制度, 对销售人员的业绩实行销售量与货款回笼率的双指标考核并与奖金挂钩, 提高销售人员收款的积极性。

2、选择便捷的货款结算方式, 提高货款到账率。

我国现行的银行结算方式较多, 企业在签订销售合同时应该尽量选择对企业有利的结算方式。在诸多的结算方式中, 支票、汇票、本票和信用卡结算具有通用性、灵活性和票据流通性等特点, 企业应尽量采用。

(三) 建立健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1、建立应收账款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企业应建立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岗位责任制, 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确保办理销售和收款业务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和相互制约、监督。仓库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出、入库手续是否齐全、单据是否完备, 必须严格把关;销售部门负责处理订单、签订合同, 催收赊销货款, 负责对退货与销售折让的审批, 并具体执行单位信用政策;财务部门负责对销售业务进行记录, 对入库商品进行盘点检查, 督促销售部门对应收款的催收工作, 分析汇总回款情况。在实行岗位责任的基础上, 还要加强各部门的工作、各环节的风险管理, 建立健全对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销售部门也应设置台账, 及时反映各种商品的销售、发货、收款情况。销售人员要担负对应收账款的催收责任, 定期与客户对账、与财务部门对账。

2、完善应收账款财务内部管理制度。

一是严格审批手续, 及时报账。当应收账款发生后, 必须及时报送财务部门入账, 对每一个赊欠客户的基本情况、赊销金额、已还金额、尚欠金额做出逐笔详细的记录, 随时为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销售部门还要建立应收账款备查台账, 以便时常与财务部门核对, 一旦发现偏差, 要及时查明原因, 进而调整, 保证应收账款的真实可靠;二是强化应收账款的数据管理, 动态跟踪。企业应收账款发生后, 不能一味地等待客户到期主动付款, 而是要经常对所持有的应收账款进行动态跟踪与分析, 加强日常的监督, 以便随时掌握企业应收账款的情况, 有利于做出科学的决策;三是健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控制风险。按照财务管理内部牵制原则, 在财务部门下可设立一个财务监察小组, 由财务总监领导, 配备专职的会计人员, 负责对有关营销往来的核算和监控, 对每一笔应收账款都要进行分析和核算, 保证应收账款账账相符;同时, 还要规范各经营环节的要求和操作程序, 使经营活动系统化、规范化, 针对应收账款在赊销业务中的每个环节, 健全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 努力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对应收账款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程序, 强化财务部门的管理与监控职能, 以降低和控制企业的风险。

综上所述, 应收账款管理是实现农资企业资金良性循环、增强农资企业经营活力的重要环节, 必须科学地管理作为农资企业流动资金重要组成部分的应收账款, 不能“只重形式, 不重实质”, 必须加强对其进行辅助管理, 随时准确地归集和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 加强农资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使农资企业蓬勃、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荆新, 王化成.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德敏.财务部规范化管理工具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张智勇.如何有效的管理农资企业的应收账款[J].商业会计, 2008.

上一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途径下一篇:中国当代绘画